时间:2023-09-14 17:4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开展特教职业教育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特教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师资、专业设置、学生
>> 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探讨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及发展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讨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探讨 探讨农民职业教育实现农机建设的发展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的探讨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探讨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问题探讨 职业教育中的师德问题探讨 基于职业教育创新问题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及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李黎红.探寻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现代特殊教育,2008,(1):4-8.
[3]李天顺.关心特殊教育进一步推进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R].现代特殊教育,2008-01-15.
[4]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EB/OL].2012-09-13.
.
[5]李云来.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J].课题成果,2012,(5).
[6]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129):3-7.
作者简介:陈莉文(1974-),女,江西赣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装潢艺术设计。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问题,这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一个有着八千万残疾人的国家,一套国家授权颁布的课程与教材体系迄今尚未建立。聋教育方面,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认为此套教材内容陈旧、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所需。培智教育方面,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研究校本教材,几乎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在编教材,比较著名的是上海版和浙江版。2013年,教育部在工作重点中提出,“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由此来看,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的混乱局面还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然而在这种混乱局面下的特殊教育之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工作,让很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国家层面的课程及标准早日颁布并实施,以尽早解决特教工作者无课程标准、无教材的历史。
二、办学经费问题
提起办学经费,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有着这样、那样的难处。特校难办,难在公用经费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政府重视不够,主要靠校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一个地区,如果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就会导致特校办学经费异常紧张。特校校长的主要精力就是四处奔波,托人情,找关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所,为学校正常运转筹措有限的经费。办学经费问题牵扯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过多的精力,导致学校管理松懈,办学质量低下,学校发展迟缓。(二)特校按照普通学校标准,缺口待补。这在我国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地区所施行的公用经费政策。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发达或者领导不重视,没有确定特校公用经费的标准。学缺钱了,打个报告,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拖。这是众多特校公用经费拨付的现状。(三)公用经费实施情况不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纷纷出台了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要求各地按照几倍于普通中小学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以下是国内部分省市关于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的规定:由上表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市包括经济发达省市在提高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方面提高较快。令人高兴的是,作为西部省市的新疆提出了按照普通学校5~8倍的标准发放。但令人忧虑的是,省级标准到地方以后,能否不打折扣得到执行?特校公用经费的提高并落实,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领导不重视,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可能公用经费迟迟得不到解决;领导重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可能会得到迅速提高。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各个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及福利彩票销售的盈利中给予适当的补助,特校校长就不需要到处奔波,从而全身心的抓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三、教学语言问题
教学语言之乱主要体现在聋教育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聋校教学用语是姓“口”还是姓“手”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很多聋校因为各自传统,自动分为手语聋校或口语聋校。到底是用手语还是用口语,莫衷一是。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口语为主,手势语为辅”。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实施“单一”的教育教学语言。到2001年,丹麦“双语教育”被引进,国内很多聋校纷纷进行试验,“双语教学”“双语文化”“聋人教师”等等,一时间充斥整个聋教讲坛,又将聋校教育教学语言推上路风口浪尖。“口“”手”之争,又增加了“聋人手语”“聋人文化”。笔者以为,聋校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按需实施。“只有适应聋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残余听力好的,经过一段时间语言康复的,那你就是用口语教学,让其最大限度的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接近健听人群;残余听力不好的,经过康复无效果的,你就用手语,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聋人手语。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好,科学的训练手段也罢,关键要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孩子的需求。
四、职教“普教”问题
这里的职教和普教,主要是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类别。这里的普教,是相对职教而言,是特教中的“普教”,是实际意义上的学历教育。就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而言,目前存在着“学知识”还是“学技能”之争。《201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个,在校生7043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52个,在校生10442人。坚持“职教”理论的认为,这些残障学生已经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从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家庭需要,应该可以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自立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知识”理论的认为,“职业”教育为时过早,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教给学生知识相比普通教育相比,无论从结构还是深度,都不在一个层次上。要想让这些残障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拥有比较高的学历,成为有较高学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残疾人。关于这个争论,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比较重要。学生认为年龄大了,需要就业来减轻家庭的压力,那么就选择职业教育;如果学生年龄尚小,有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希望和能力,那么就选择普通高中教育。有需求就有市场,高中阶段的教育也不必为此而争,说谁轻谁重都不正确,关键是学生自我的选择以及家庭的需求。建议所有的残疾人高中教育都能设职教和普教,让学生自我选择,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来决定其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五、医教结合问题
“医教结合”这是目前很时髦的特教词汇,全国上下特教界一时掀起了“学医”的热潮。从特殊教育的诞生来看,有些类别的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学校都是由医生创建的。诚然,特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生儿用药的注意以及新生儿缺陷筛查,从某种角度直接导致残疾人的出生减少;医学的发展对人们怎么来认识自闭症提供了很多可能;很多医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又使较多的残疾人摆脱了残疾的困扰……在盲、聋、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弱智学生的教育过程对“医”的依赖更多。在培智学校康复类训练占了很大的比例。支持者认为,不同疾病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的病变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不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因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医生”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医学”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科学的,没有“医疗”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全面的。参与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医教结合”当以什么为主?如此大规模的实施,教育的本质何在?教育的主导地位何在?“医学和教育”谁为手段谁为目的?对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的退步!笔者认为,正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如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理论都要涉及。因为特殊教育要解决什么是残疾儿童,以及为什么会有残疾儿童的问题。但是作为特校的教师,主要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是要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医的问题。就聋教育而言,每个聋校的教师要知晓聋的产生、分类以及助听器的相关知识,但是如何给每个聋生测听残余听力,装配助听器那就是医生的事情了。由此来看,在特殊教育学校,“医”和“教”有个界限。特教教师要关注和研究的是各类残障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补偿”,而如何减轻学生的残障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复已经衰退的某个功能,则是康复师们的工作了。当前发达地区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方面的探索,实际上是教育、康复一体化的进程。众多的培智学校的工作是对智力障碍学生边教育、边康复的过程,是康复为教育服务的过程,是以教育为主、康复为辅的过程。
六、随班就读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建设;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此要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建设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本研究选取了乌鲁木齐市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普校附设特教班及民办康复机构的特教教师为样本,利用走访和网络调研的方式调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快新疆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师资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男女、民族比例均严重失调。其中男教师仅占17.58%,合理的教师性别比例应该是男女相当,如果比例失调则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尤以少数民族居多。而据调查,少数民族特教教师仅占23.08%,特校以汉族教师居多,并以汉语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特殊学生需求。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其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9.56%。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多为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而一些康复机构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大部分教师为本科学历,仅有4人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可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学历结构急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三)师资数量不足
新疆在2009年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该文件提出将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定为8~12人,盲生班班师比定为1∶4,聋生班班师比定为1∶3.5,培智班班师比定为1∶4.5。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生有26人,而专职教师只有6人,学生人数大约是教师人数的四倍,根本达不到文件规定的师生比例。可见,师资数量的确有待增加。进一步调查认为,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特教工作压力大。另外,文件中提到要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特教补贴费要在现行15%的基础上再增加15%,但以笔者单位为例,特教补贴费并未落实。特教工作本来就较为复杂,应有的工资待遇不落实,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一大原因。
(四)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教师获得特教论文奖或发表过论文的仅占13.19%;主持或参加过特教课题的也只占21.98%。调查的教师中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人数所占比例更少。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认为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复杂繁琐,加上这类比赛不多,更加忽视科研。
(五)教师在职培训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教师普遍表示比较需要在职培训,但是教师三年内参加培训的次数比较少,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培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脱节,没有实质性效果。有些教师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为了使培训真正能够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研究还调查了解了一线教师认为应重点培训的课程排序,分别是康复技能、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师基本功。大家认为培训课程要实用,要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教师对培训感兴趣,才能将培训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
(六)职业幸福指数不高
特殊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对他们表示同情,认为特教教师是在“做慈善”,没有把他们和普通教师同等对待,其工作性质不被外界所理解和认可,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自卑感。此外,特殊教育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劳动效果,教师的成就感越来越低,会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职业幸福指数也会随之下降。
二、提高师资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师资培养体系
2009年,新疆教育学院首开特殊教育专科专业,2010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依据新疆本地的实际情况必须大力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做好人才保障。同时还要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加快引进高学历教师,合理设置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新疆有稳定的特教师资来源。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特教师资队伍水平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教师中仅有37.36%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其余教师仅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甚至还有17.58%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因此必须完善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以确保特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即便是民办特教学校或者社会康复机构,只要从事的是特教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书,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使特殊学生接受科学正规的教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三)注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不容忽视,无论是培训时间还是培训方式或者培训的课程都需要专门规划、组织和管理。培训的内容应该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特教技能的培训。还要让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和特殊儿童病理,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四)切实落实特教补贴经费,减少特教人才流失
《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到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可还是有些特校以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具体措施,确保特教补贴费按时足额发放,减少人才流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多措并举,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蒙军.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5.
[2]杨文.吉林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
[3]秦枫.基于残疾人教育讨论:排斥与融合[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0):88.
[4]唐惠民,王乐,黄烈.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及建设建议[J].大江周刊:论坛,2010(5):91—92.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任务 发展新路 探究
特殊教育,是对盲、聋、弱智国民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对象特别,自然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也与常规的学校有所区别。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认识特殊教育的教学任务,达成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阐述,以及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有益的探究。
一、特殊教育教学任务的阐述。
特殊教育教学任务的实质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并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之中。特殊教育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学生的身心差异和年龄特征、科目性质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同时,各类别的特殊需要学生及各不同教育阶段也有着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特殊教育教学比起一般的教学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具有如下特点。
1.在传授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特殊教育教学在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特殊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基础性。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及各种技能,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以及语言文字等知识和应用技能。但是,由于特殊学生受盲、聋、弱智等障碍的影响,许多学生在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一股学生的常规的水平,因此特殊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特别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
适应性技能领域的训练一般有四个方面:生活自理(包括自我照料、居家生活、社区休闲、自我保健与安全等)、功能性学科(与学生学校学习和个人的实际生活有直接关系的认知能力培养,包括阅读、计算、写作等基本技能)、沟通交往(包括沟通、社交等)和职业劳动。不同的障碍类别、不同的障碍程度,学生所需的适应性技能训练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智力障碍、重度障碍或多重障碍学生,适应技能的训练往往涵盖了所有的领域。
2.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特殊教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通过潜能开发来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体力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一对任务。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力是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而能力则是指运用知识所进行的智力活动,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潜能是人潜在的还未成为现实的能力。智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发挥,体力的发展支撑着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实现。大家所熟知的周舟,虽然在数理逻辑、语言乃至绘画等方面存在着功能限制,但在他的智力结构中,音乐智能却明显地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潜能往往是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所以,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途径更主要的是通过缺陷补偿与优势潜能的开发来实现,这也是培养创造才能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3.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注重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特殊教育教学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时,非常重视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所谓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
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遭遇的瓶颈分析。
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来说,相对起步比较晚,大城市还要早一些,中小城市发展更是又晚又落后,许多县根本还没有设立特殊教育与特教学校。然而,接受教育是我国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特殊需求学生自身成长的先天不足,为他们接受他们必须接受与其他正常学生一样的教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特殊教育的发展遭遇到以下问题:
1.由于大部分盲、聋、弱智等障碍的孩子出身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够理想,许多特殊需求的学生对接受特殊教育,只能望洋兴叹。整体来看,我国特殊需要的孩子入学率还很低,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殊需要孩子的入学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2.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受师资的培养与培训限制也很大,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过少,培养出来的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远远满足不了特教事业的发展。
3.另外,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一份对特教事业执着的爱,工作辛苦而不被人们看好。其根源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偏低,吸引不了真正优质的人才来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一方面是我国培养的特殊教育教师数量过少;另一方面由于待遇问题,造成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4.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不是太佳,没有得到社会与家庭的广泛认可,这也是特殊需要孩子入学率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学习――康复――就业”一体化教育新路子。
从上所述看出,要发展特殊教育事业,让特殊教育造福于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本人与家庭,服务社会,不仅需要家庭有较多的付出,也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专业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更需要社会有识之士献出爱心,通过无私捐款来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壮大我国的特教事业,造福特殊需求的孩子。
另外,就特殊教育的学校与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从事特殊教育时,要处理好特殊教育知识的传授与身体的康复,以及引导特殊需要孩子将来就业的关系,走“学习――康复――就业”一体化特殊教育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感到对特殊需要孩子进行特殊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孩子人生必须接受的一种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特殊需要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特殊需要孩子接受了特殊教育后,将来走向社会时,能更好地从业,自食其力,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唯有如此,才能更进一步迎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关键词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肖非,傅王倩,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08):3-8。
【2】王培峰,丁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5,(02):15-21。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80-02
我们通常指的特殊教育,其教育对象狭义的是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是以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即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的教育。
一、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训
在师资培训目标上,国外重点集中在对各种重要能力、理论内化后的技能的培训上。瑞士特教师资培训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职业性的培训与各种关键能力的培训。从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知识和技能标准以及英国特教教师培训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在强调专业理论指导的同时,更强调理论内化后的各种能力、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训上,我国更注重学历,而事实上爱心和能力比学历对特教更重要。因此,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更多的应该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使其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工作和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快更好地操作和运用。
二、职前职后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国外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从职前、职后两方面来进行,注重对师资的继续教育,采用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且对教师资格、教学技能要求较严格。瑞士的师资培训机构大部分以中等的特殊教育为主,录取那些已经获得小学、幼儿园和家政执教资格条件的老师,以及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为了更好地为特殊教育事业培养教师队伍,他们的高等学校中还开设了相对应的完善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医学等诸多的课程与专业。这些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课程,主要偏向于对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他们的基本功。比如:可以迅速地组织和实施开展临床教学任务、擅长于规划设计一节课的活动安排和顺利完成一节课等,使培养的学生掌握熟练和扎实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用以弥补中等特殊教育的不足。[1]美国特教师资培养主要由大学负责,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条件就是,一定是要在正规高校完成学业之后,再经过特殊教育的专门课程培训和学习,并成功地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能力资格认证之后,才能担任特殊教育事业中的老师。俄罗斯在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训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能力的动手操作、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三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其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则是,设置了5年学制的特殊教育教学内容,其专业分别为盲教育、聋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言语矫正、发展异常儿童学前教育共五个,同时这五个主要专业还分别都有其对应的辅修专业和课程。此外,在这五年的学制中,特殊教育教学实习活动是自始至终的,并且在总学分中占有着重要的学分。[2]澳大利亚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其特教师资大多由相应的特殊教育协会进行培训考核、选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培训的加强。同时,美国还要求担任特殊教育的教师,每年至少要进行25小时的与特殊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相关的再教育学习,这样来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以紧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而我国的师资培训多集中在职前培训、理论知识学习这块,对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求较少,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职前培训模式则以“高中毕业生―师范大学生―特教教师”定向性的培养模式为主,其存在诸多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第一,将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网络培训、特殊教育学校与大学的合作培训以及自我培训等模式纳入我国的培训模式中。第二,开展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其核心是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加其实践能力,成长为专家型教师。[3]第三,健全实习制度。第四,发展非定向性培训模式。
三、开设弹性的素质课程
专业技术水平是否达标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首要条件,特教教师不仅要掌握特殊儿童发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的知识,还要熟练地使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首先是针对教育正常的普通儿童所需要的技能方法;其次是针对教育特殊儿童时的技能方法;最后是有效组织正常的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协同合作时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一般而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教学活动和工作都包括三部分:基础文化课教育、康复教育、劳动职业技术教育。
俄罗斯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其诸多高效均设置有盲、聋、智力落后儿童、言语矫正和发展异常儿童学前教育五个专业,与之相比,我国小学特殊教育教师,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则主要集中在盲、聋、弱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训练也都有涉及到。但是,高等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则是过于笼统,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课程内容也是综合的、通用型的、概括性高。因此,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要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设置一些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四、法制先行关注特殊教育培训
国外在特殊教育方面设置的法律法规相当完备,不仅全面且可操作性极强。美国的特殊教育有着一系列完备的法律法规来支撑,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于1995年制定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和获得专业资格标准的一部法案,即《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对特教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联邦政府1975年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和2001年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各州的大部分的公立学校的正常进行的轨道和模式,使得公立学校的门槛和限制大大的降低,对于所有那些在身体上不完整或者智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孩子而言,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将不再会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上述提到的法律,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具体体现了零拒绝、非歧视评估、免费且适当的教育、最少限制的环境、法律保障程序以及父母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六条基本原则,保证了特殊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公平。日本在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保证6-14岁的特殊儿童少年实现义务教育。
反观我国的做法,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则几乎很少。因此,当前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或《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权利促进法》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特教师资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得于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基于我国存在的不足,应做到重视立法、明确法律责任、完备鉴别、评估和审核立法。第一,《特殊教育法》法案的制订与颁布是刻不容缓的,特殊教育事业急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专门性的法律来规范和保护。第二,现存的特殊教育相关法律,需要进行有效的修订和整理,使其从笼统模糊的状态迅速走出来,变得更有执行力、可测量性。第三,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执行中的监督力度和完善其反馈机制。
五、充足的经费投入
美国充足的经费保障,强大的技术支持,造就了一支高质量的特教师资以及能够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队伍。此外,在教育经费充足的基础上,美国特殊教育还有强大的技术系统支持。日本特殊教育人均教育经费195万日元。在2005年,整个以色列全国的教育费用的预算为55亿美元,而国家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的费用预算为5.5亿美元。与之相比,我国在特殊教育上的资金使用是少得可怜了。
因此,我国要创新特殊教育资金投入的渠道和方法,主要经费重担要落到政府部门的身上,再辅之以其他的社会团体、私人、个人等渠道,通过开阔源头来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曾经这样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理正在发展。”特殊教育尤是这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较好的特教师资培训做法,做到立足国情,博采众长。
参考文献:
[1]张文京.高师特教通识师资的养成性教育[C].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10).
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重视对于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之一。河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社会的重视得到了改善和关注,但也存在经费短缺、城乡分布失调、专业开设少、课程结构单一、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等问题,如何拓宽特殊学生的人生路径,如何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现存在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特殊教育;专业化
0引言
2010年,我国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1]。但特殊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城乡分布失调、职业教育师资少且学历、专业素质水平偏低、开设专业少且欠缺合理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如何使残障学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拓宽就业领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其提升自信心与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
1特殊教育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是针对身心发育异常运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设备对特殊人群进行的教育。包括“缺陷教育”和“残障教育”。早期的特殊学校多由外国人建立,后来开始有些聋人和关注聋人教育的人士开始创办针对于聋人的特殊学校。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展了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使得残疾人群的教育覆盖面渐广。
1.1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针对盲聋哑的学生来讲,不仅有政府、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的教育学校与培训机构,还有群众团体、个人成立的学校。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比2010年增加294所。201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09个,在校生7488人,其中聋生6191人,盲生1297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00个,在校生8134人,毕业生5123人,其中376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850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7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而河北省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2个,在校生661人;其中聋生446人;盲生215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4个,在校生249人,毕业生177人,其中43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339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203个,其中残联兴办45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158个,25242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7-8]。在高中教育阶段,全省特教高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职业能力培训,如张家口特教高中开设了盲人按摩中专班,石家庄市特教高中开设了计算机、美术、服装裁剪的技能培训班。截止目前全国仅有18所高校可以接收来自特殊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且大多限于美术与服装裁剪、计算机、按摩等常规专业。对于专业如机器人、快速制造、机电设备与维修等需投入较大资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几乎没有开设的学校。
1.2师资情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大环境,确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实践层面推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其教育对象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有更贴近教育对象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及能力的提升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但据调查发现,2014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有4.8万人,其专业化水平却显然适应不了当前形势,表现为学历层次不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3.4%,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后进修为主,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仅占1.8%,专业素质水平一般,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专业态度,其次为专业知识,水平最差的为专业技能,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那培养的特殊学生未来堪忧。特殊教育的教师近几年的整体增量变化较大,截止2011年特殊教育教师总量已超过5万人,但其稳定性不强工资待遇低,且整体的数量与特殊学校及儿童的增量差距还很大。
2发展现状
在走访的河北省30所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中,除特殊教育学校外的教育机构很少有政府专项资金,大都依靠活动募捐和社会民间力量集资,但也杯水车薪,若特殊儿童单独上课感统及语言训练课一节40元(20min),肢体训练一节40元(30min),这项费用为很多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农村家庭,大都依靠农种维持生计,而一般教育机构大都在城市,若加上食宿,家庭支出与收入严重失衡,所以很多农村家庭的特殊学生在家里得不到教育。部分特殊教育机构的学习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相较于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和资金方面要有优势的多,但也存在专业与课程过于单一,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限、不稳定等问题。
3针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建议
3.1完善和修改专业与课程
目前我省的特殊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置特点为投入资金少、就业前景一般且多年不变,使得这些特殊学生即使学到了学校所教授的技能,却也只能在最底端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作为特殊学生的培养摇篮,应采取以人为本、分层教育、院校合作、资源共享的方法,要从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人员的分配上合理研讨,对于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要分层因人而教,同时利用教育优势,连同有职业特色的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资源共享、师资共享,提升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实践技能,提升社会地位。
3.2特殊教育教师待遇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所面对的是特殊群体,普通教师面对的是大众体,二者相较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上较难引起关注,工作难度也要大于普通教师,随着教师岗位的年轻化特征,在待遇同等的前提下,很多师范毕业的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往往不愿选择此类,而在特殊教育机构中,特教的流动性更大,很难留住人才,建议在政策导向上,改善现有特殊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为合理配置专业师资、改善现有师资缺编情况提供政策前提。
3.3联合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合作
目前职业院校发展迅猛,从人才培养、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都较为灵活和适应社会发展,但随着学生生源的紧张,很多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也出现危机,特殊教育可以利用机会寻求合作,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特殊学生,利用其师资及资源优势、实验实训条件,解决目前所存在的专业不合理、课程单一、教学场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4结语
特殊学生是一群不在大众视线的群体,他们有梦想,也有追求,这些梦想和追求需要依靠特殊教育来实现,因此特殊教育要顺应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也需政府加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的关注,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培养特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其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作者: 刘秋红 刘宝静 张琳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王雁.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6-239.
[3]赵宵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60-61.
[4]赵巧云.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3):62-66.
[5]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3-7.
[6]王雁,王志强,朱楠.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3-8.
关键词 特殊群体学生 体育教学 体系构建
特殊群体是指有残疾障碍或者通过医生的诊断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疾病的学生。学校的体育特殊群体不仅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还包括体弱多病者、身体肥胖者、体质瘦弱者、运动能力低下者、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和不参加体育健身的懒惰者。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身体有病痛、残疾和体弱学生的体育课做出了必修的规定。2002年新《纲要》提出针对病痛、残疾、体弱学生和身体有异常的学生可以开设以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对待特殊群体的学生方面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并进。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质健康监测上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学生因病或残疾可以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学生仍可参加评优、评奖。
我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学生走进了校园,使得他们有条件获得知识文化和必备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往往让他们成为体育教育的边缘人物。虽然目前的很多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开设体育课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想提升对他们的服务,但基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体育专职教师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欠缺,还有很多学校对体育特殊群体不够重视。
一、学校体育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小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的特殊性,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成本远比普通教育师资的高,在我国教育经费整体紧张的情况下,国家未能给予较多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得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数量少,质量不高,影响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传授专业化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院校少
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特殊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体育特殊教育逐渐被重视,但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首先从培养人才的院校来看,最早的院校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西安体育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2006年开始招生,广东体育学院2008年招生,每个学院每届招生30-50人左右,可以看出培养毕业后能到学校里担任这方面的老师数量就很有限了。经过专业课程培训的教师对残疾人的运动心理和体育教学等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对体育特殊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体育能发挥指导作用。
体育特殊群体的人数量较少,相应需求的教师量也少,各相关高校在招生上也做了调整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建议在正规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中也相应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3.专业化教学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最早招收体育特殊教育学生的时间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琢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也是从体育专业学生中抽调,许多老师都是由以前的体育教育、康复训练、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等专业转过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存在欠缺。目前开设这方面专业课的学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体育特殊群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肯花心思,肯切身为他们着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践情况,我们能不断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体系,为体育特殊群体的师资建设开辟一条新道路。
4.体育特殊群体是孤立的群体
目前我国的学校对于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没有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开设相应的课程也是与普通生一样,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保健课(一般也只占2学时)等,对他们没有实行互帮或辅助教学,对特别的残疾学生也没有专业护理人员参与,没有编写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教材,或有针对性开设体育课程,只是在考核中酌情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按大纲硬性执行标准,虽然这是人性方面的体现,但对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锻炼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忽略了这一群体的存在。
5.体育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的心理阴影
体育特殊群体一方面是身体因素制约了他们参加许多项目,但很多时候也是其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不能正视自己,把自己排除在正常同学之外,认为自己的加入会影响到他人,外人会耻笑自己的运动,自己不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也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其实他们很多人通过辅助教学(互助式或媒体传播)能体会到运动的过程,简单不剧烈的运动能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在进行活动中有了协助关系,能加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打破思想禁锢,走出自己的思维空间,接纳事务,很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二、建议
1.转变传统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发展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的发展还是教育理念的引进、推广和实施方面都相对滞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体育特殊教育的先进观念,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研发适合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要改善当前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学,必须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必须有完善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必须打破常规,从旧的桎梏中走出来,不断创新。
要想很好地贯彻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必须通过一视同仁的做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体育教学,让他们相互取得理解和信任,改变社会群体对特殊群体的偏见,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大家都处于公平、公正、包容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省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让体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2.学校要构建完善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
(1)体育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并不是单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
体育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师资培训、社区服务、资金和资源等等。目前我们所要尽可能做到的是构建合理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让普通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在教育上做到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差异教学,辅助互助教学,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实现,让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能理解教学的实际目的,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内容,以便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为了能逐渐达到普通生和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融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分析,拟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及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评估方案,并不断修订,同时结合差异教学和辅助教学来调整教学体系,达到相互适应与融合。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2)加强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与普通生的差异,在制定体育教学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不同,另外,体育特殊群体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在支持上需要有更大的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无障碍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引进和利用特殊体育器材和设备,开展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锻炼和比赛,为他们创建健康档案,组建学生志愿团队和加强体育特殊群体体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等,丰富学校的内部资源。配合教学体系,改善体育特殊学生的学习现状。
社会可以通过家庭体育的开展,社会志愿者团队的加入,特殊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俱乐部的支持来进一步完善体育特殊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力度,融入体育的世界。
3.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复杂性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对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有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最具有针对性,也是对教学条件的最大挑战。让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或是增加助教,对不能完成锻炼的群体增加参观、观看和调查的教学形式,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我们尽可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下,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提供单一的教学方案,我们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结论
学校体育特殊群体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体育教学体系,更需要学校团队(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医务后勤团队)、家庭鼓励和社会的支持,它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漫长性,需要我们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完成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
参考文献
[1] 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 毛伟胜,孙天明,叶明.学生工作视界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3] 胡红艳.小学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一、早期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
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来认识早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儿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会议充分重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松原达哉教授以第19次日本学术会议特别委员会的活动为背景,作了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松原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特征,如低出生率,核心家庭,母亲就业增加,离婚、分居增多,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乏,儿童独自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等等。松原教授指出,这些社会特征引起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如逃学,偏食,儿童虐待,亲子交流缺乏和校园暴力等。松原教授进而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家庭及社区等儿童成长的相关环境、价值观和欲望等众多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松原教授等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如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接触,以减少和消除儿童可能出现的言语、情绪发展迟滞以及犯罪;中止虐待;加强亲子的交流,鼓励成人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慷慨地给予孩子褒奖;让教科书成为有魅力的东西,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配备优秀的教师,以抑制学生的逃学;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最后,松原教授指出日本也必须出台保障儿童各项权利的相关法规。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出发,作了“大学将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的报告。方教授指出,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方教授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如何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来研究和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学院专业设置中渗透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把握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规律,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宣传和推行早期融合教育,等等。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ndaSiegel教授作了题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与干预”的报告。Siegel教授就幼儿园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问题和促进他们进步的相关评估提出了一个模型,并以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儿童为大样本,考察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即使不进行标签性的测试或其他大量的测试,也可以预防儿童的阅读障碍,显示了该诊断与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与会代表围绕早期融合与特殊教育这一主题,从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融合教育的实践比较、家长和家庭的参与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具体的特征等多种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台北的洪怡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苏雪云老师都以早期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前者介绍了台北县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实验的情形,提出了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建议;后者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介绍了美国早期融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早期融合教育项目的实践,并对中国早期融合教育进行了反思。日本的稻川知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慧老师、罗琳老师和昝飞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和家庭在早期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日本宇都宫大学的保坂里绘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刘春玲教授等则以幼儿园教育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融合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二、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农村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与Nirmala Rao教授合作进行的中国云南省和南印度某州农村和贫困社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周教授介绍说,2004年世界上出生的每百名儿童就有40名在中国和印度。周教授等从中国云南和南印度某州的农村和贫困社区随机选择同等数量的男女儿童,从社会性、精细动作、语言和粗大动作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周教授深入介绍了两个样本中各种家庭背景变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日本大阪国际教育大学的谷口正子教授从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子女入园的家长的心理分析人手,作了题为“日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养育”的发言。谷口教授在简单介绍日本社会外籍人士和儿童的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现状之后,探讨了日本学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保育与教育,重点介绍了他们为了解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父母与儿童所期望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式所进行的名为“多元文化子女养育的调查”的研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国籍的家长对儿童在日本幼儿园的生活所担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在日本养育子女所担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谷口教授在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国籍的家长的意见和愿望的同时,介绍了日本仍在改善过程中的应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措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韩国大邱大学早期教育系郑锦子教授作了题为“韩国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介绍了韩国早期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并提出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新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如儿童的分享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幼儿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等。与会代表所呈现的研究提高了大家以多元文化的视点思考幼儿或幼儿教育的意识。
三、早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上述两大主题,还涉及很多关乎早期教育的其他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迎旗副教授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委托,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的报告。报告宏观地勾画和剖析了中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指出中国现有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不公平、责任不清等问题及当前面临的改革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并根据中国幼儿教育和社会现实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重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健全法规,以引导各级政府、幼儿家长及其工作单位、社区等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经济责任的建议。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宇都宫大学金崎芙美子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保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金琦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儿童保育在两种制度影响下的变化以及国家开始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综合化的尝试,然后介绍了当前保育的现状和保育的内容。金琦教授指出,虽然日本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活动被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部分,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由此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问题。最后,金琦教授介绍了日本障碍儿童保育的对策――融合保育,并介绍了应对低出生率、儿童虐待增加、饮食紊乱等相关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校长Samuel Meisels从幼儿发展评估入手,作了题为“幼儿上学准备读的评估: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知道的”的报告。Meisels教授提出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儿童在学习吗?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了吗?并由此引出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儿童进行早期测试的两个困惑:我们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儿童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测试吗?如果高难度的测试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有意义的话,那么对小年龄的儿童也会起作用吗?而后,Meisels教授针对儿童入学准备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观察、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并对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说明。Meisels教授还就如何进行观察性评估提出了建议。
作为2005年度学会获奖者,日本明星大学中坪史典教授作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方法中的教师”的专题报告。中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们幼儿观的改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还是实行以尊重幼儿为主导的自由教育,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坪教授以直观的照片、生动的事例分析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为听众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问题解决机会的教师和边洞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边“出借”知识或技术的教师,中坪教授形象地描绘了早教机构教师的新形象。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幼教师资培养、幼儿园课程及其管理、父母抚养与生活环境以及婴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进行了研讨。
四、实践之旅
来自日本的轮岛老师和石丸老师以代代相传的日本传统儿童游戏为媒介,向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儿童律动游戏。本游戏一为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二为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为训练儿童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活动给了与会者深刻的启示,让大家在游戏的欢笑声中领悟到寓教于乐的理念。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机构和地域调查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查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