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

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

时间:2023-09-14 17:4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62-01

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殊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德育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德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德育教育工作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学生无形的学校,家长是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德育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小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德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生活动的天地日趋扩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因此,萎靡不正,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探索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从观念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意识,并且在德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与特殊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我相信特殊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一定会开花结果的越来越好。

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不待言,体育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小学、中学体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是,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缺乏认识,实践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等,照搬普通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其结果,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阻碍了特教学校体育的发展。 为此,本文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从教育对象、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分析了特教学校体育特点。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为特教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 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 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 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二、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一。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 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 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

三、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 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 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

五、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特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9-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特殊教育(狭义)的关注,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特色路径,切实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对一个社会人的塑造。

1 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要高效运转,办出特色,一定要有切合本校实际的相关制度,方能保证学校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从而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保障。

顺应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特色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逐步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在内的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与这一完整的教育体系相适应,学校要引入规范专业的测量评价机制。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全面客观的测量和评价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早期干预(补偿治疗和教育)和行为(主要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训练,同时本着标准统一的原则,应该对学生进行连续性的测评,以便于教育手段的调整和实施,真正做到因时因材施教。可以说早期人格的塑造、教育的起点、中点(教学后的改进)、终点(教育最后达到的目标)实际上都需要借助测量和评价。

“办好一所学校就等于关闭一所监狱”,教育的作用可见一斑。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施特殊教育的最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特殊教育的质量。

因此,教师要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实现课堂的规范教学。教师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集众人智慧合集体之力上好每一节课,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应当定期进行教师培训和交流,培训方式主要是采取学科专业加教育及特殊教育训练,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

2 开创特色教学法

学校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创设情境,以情导学,以情激趣,以情育德,健全学生人格。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为了满足学生的个别教育需要,教师或学校实行因材施教的个别教育计划。在个别教育中可针对优等生施行个别化培养和教育,强化其优势;也可对学习困难等学生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培养自信和兴趣;其内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个别教育计划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在个别教育过程中做好个别教育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实施时间、过程、相关的辅助措施、教学效果等。

3 特色课程设置体系

3.1 开设选修课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本身需要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可以从实际出发设定必修课,辅之于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指文化课,这些课程保证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而选修课是开放而灵活的,学校针对学生实际设置生活能力培养课程、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及社交礼仪等课程。特色课程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可以共同完成一个社会人的塑造。

3.2 启用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接受师生的各种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形成信息的有效反馈,以便调整教育策略,做到早期预防和及时疏导。同时启动心理发泄室,实现教育和医疗措施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实际出发针对师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全校师生拥有健康愉悦的身心。

3.3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课外小组的成立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信,学会合作交往,挖掘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组员由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共同构成,以兴趣培养能力,责任心以及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为适应学校特色课程的设置及课外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应扩充相应的图书资料,并对学生定时开放。

3.4 适时研发“校本教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依托学校自身资源和条件,研究特色课程、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授课,研发校本教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5 寻求多种教育形式合作

特殊教育学校可以与普通学校开展联谊和共建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常态儿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社会化。同时,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如工厂、电影院、博物馆、科技馆等都可以成为校外教育基地,可以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学生定期到这些基地接受教育。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教育、锻炼学生;另一方面促进他们更好地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全礼,李玉向.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概论[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3] 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云海.学校特色是打造出来的吗?[J].现代特殊教育,2012(Z1):127-128.

[5] 王伟,李松林.学校特色发展:实践模式与现实途径[J].中小学管理,2009(9):38-40.

[6] 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6):37-40.

第4篇

关键词:残疾学生;补偿教育;职业教育;扬长教育

在从事多年的特殊教育中,扬长教育的理念对残疾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指导理念从一开始的补偿教育到职业教育,最后到扬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学生用自己的成长发展逐步证实了扬长教育的科学性。结合本人多年特教艺术教育的工作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

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7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起步开展,体现补偿教育理念的阶段

补偿教育是指提供修改的或附加的教育计划和服务,使残疾儿童恢复正常生活,扩大那些因处于不利地位而丧失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人和学校中的失败者的教育机会。

建校初期,学校聘请了多才多艺、精通民乐和曲艺的专业老师,通过短时间的排练,就能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当时刚刚接手特殊教育、刚接触盲童的老师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本能的同情和可怜。当社会各界人士看到盲孩子的表演,时而感激涕零,时而捧腹大笑时,让老师们也洞察到了盲童也有超乎常人的一面,这也正是当时补偿教育理念的雏形。学生从此找到了光明。几年间,学生进步飞快,并且开始在省、市级比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第一张名片。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肤浅的补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职业的需求,渴望自食其力的学生开始向职业的方向求出路。

虽然补偿教育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的境况,但它并非万能,也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目前补偿教育计划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指导思想,没有设计出一个能保证成功的有效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补偿教育计划是补偿处境不利的学生一系列计划的总称,它们往往只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相互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而且每个计划在指导思想上也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公认的指导思想,这些都会损害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第二阶段(2007~2012年)快速壮大,走向职业教育阶段

2007年,学校正式开办了推拿按摩职业中专,为盲人的就业铺下一条光明的道路。大部分大龄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参与到了针推职业教育的行列中,这也成为我校的第二张名片。

一些仍然有艺术梦想的学生坚持走艺术道路,学校在同期也开办了艺术职业教育,聘请了高等院校的专业艺术教师和教授授课,还有艺术馆等专业机构的资深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学生的成绩更有大幅上升,尤其是在二胡、笛子、唢呐、葫芦丝、声乐、舞蹈等方面的进步明显,并且逐步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此,学校成立了残疾人“心声”艺术团,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可谓空前。

但现实很残酷,艺术道路很艰难。班里大部分学生在前途暗淡下转到了针推按摩专业,2个学生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到现在,只有1个学生在专业团体从事这项工作,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出访了许多国家,拜了名师,见了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很成功的。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只有具备高素质、高天赋、能力强的学生才可以走到这一步,其他的学生不敢保证,尤其是全盲生在社会能力、自理能力方面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不适合走这条路,选择相对安稳、有保障的按摩师职业才是更合适的。所以,艺术专业的前景是渺茫的,甚至是走不通的,它只适合于少数优秀人才。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盲人都是以按摩为主要职业,偶尔参加演出,报酬很少。对此,大部分人也只是报以苦笑与无奈。在这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一度成为冷门。

实践证明,残疾人艺术职业教育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不能面向广大残疾学生普及,只适合比例极少的艺术人才,而且还不能确保该职业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目前还没有一种长效机制和管理机构能够充分运作残疾人艺术职业这个领域,它不像推拿按摩职业一样,有着健全的管理、培训机制和明朗的前景,目前国内的盲人按摩机构已逐步发展成熟,规模壮大,为人们所认可。

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立足于扬长教育阶段

“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对学生主体而言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和老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订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在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就成为我们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扬长教育”的新理念被提到日程上来。

扬长教育,90年代前后在实践中得以提出并实施,是以个体的长处为核心,通过“以长促长,以长促全”之教育方法,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人格较为健全的民众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的总称。扬长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提出来的,是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产物。

虽然职业教育前景黯淡,但在校内,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丝毫没有受到职业前景的影响,吹拉弹唱,乐在其中,那种在比赛中才表现出来的优秀才华和青春激情才是最为宝贵的。2013年,学生不断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艺术教育的发展在捷报频传中不断壮大。年底,学校在全市艺术特色示范校的评选中,以绝对的优势顺利通过。学生在艺术方面全面开花,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发展使残疾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改变。

低年级的部分学生更乐于助人,课堂表现也变得踊跃爱表现;内向腼腆的女生也在取得各项比赛成绩后,变得活泼、开朗。通过艺术节比赛,孩子们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自我的重要性,变得积极活跃,爱与人交流,很有主见和思想,内心忽然变得很强大;很有天赋不肯努力的孩子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时,也变得充满干劲;懒散没有动力的学生,人生观和事业观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第5篇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象的身心特征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因此,不少的特殊教育学校视不同的对象称为“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教师传播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首先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再现和无数次的模仿练习,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技术、技能。而这些,对于视觉、听觉等方面残疾的学生来说,要比正常学生困难得多。如智力落后的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明显落后于正常生。

听力残疾的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因此,限制了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许多信息他们就不了解。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虽接触的东西多,但会说(表达)的不多。由于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因此,听力的残疾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聋生在完成智力测验的试题上存在着比同龄健全学生更多的困难(除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外),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健全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盲生由于视觉丧失,因此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不仅如此,由于丧失视觉,空间定向能力差,往往依靠听觉注意来补偿。由于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不同的生理缺陷,又影响了残疾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兴趣单一、稳定性差等弱点。由于特教学校体育对象的上述身心特点,特教学校体育的目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器材设备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曰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21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11167。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

其二,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性的缺陷,如盲、聋、哑、智障等。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1。自不待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概莫能外。但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1。我国的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儿童的第一性缺陷是其心理和教育特殊性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应由医生来诊断和鉴定或通过医疗措施加以治疗的;而由第一性缺陷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训练和补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追求缺陷补偿与功能康复的实效性,使传播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统—起来。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在特教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点。

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对盲生,教师不可能像对待正常学生那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而要逐一指导。通过用手的触摸帮助其将姿势做正确,或摸对位置,或让其逐一触摸教师的正确姿势。

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特教体育教学方法的显着特点。直观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信息传递是体育教育方法的本质功能。因此,有人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视觉信息类、听觉悟信息类、触觉及本体感觉信息类等。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即直观手段的选择较正常学生局限性大,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补偿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对盲生,宜采用听觉、触觉信息类方法以弥补其视觉丧失而不能通过视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对于聋生,只能以形象的视觉和本体感觉信息类方法,来补偿其不能通过听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

5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在特殊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必须大学毕业并取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教教师。因此,只具备一般的体育专业素质,是很难高质量的完成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141我国有特教学校近2000所,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教体育教师。为满足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应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体育教师。

6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场地设备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备。体育教学的场所,除了包括不同功能的教室外,还包括体育馆(房)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教学设备有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性设备,如桌椅、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等;另一类是专门的体育器材设备,如体操垫、健身器械、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体育课程有别、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异样,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也有别于普通学校。如,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校应不少于3570m2,聋校应不少于5394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m2;盲校体育活动场地设置以适宜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除少部分作硬地外,大部分场地宜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位布置沙坑等适合残疾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颁布过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涉及到体育的有聋校29种、盲校33种、弱智学校41种。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常人化”、“竞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不符合残疾儿童特点,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应该组织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教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教学校体育场地设备配备目录及标准。

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作者:李茜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第7篇

大家好!今天,我们扬州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我也特别荣幸能带领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天虹排舞队,来到美丽的扬州比赛学习。借此机会,也向辛勤付出、精心筹备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表示由衷的感谢。为了能让我们的特教儿童像普通孩子一样舞动人生,舞出精彩,我们的体育专家、业界同仁不辞辛劳,还在比赛的间隙,开展关于排舞的交流探讨。相信通过我们的执着努力,排舞运动必将在特教的园地里方兴未艾,造福更多的特殊儿童。

大家可能知道,我们学校与排舞结缘较早,受益也颇多,体会也深刻,下面我就用三个“一”来概括我们学校与排舞的这段美妙的旅程。

第一所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原名南通盲哑学校,系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6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自教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传承张謇特殊教育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特殊教育为目标,坚持“尊重差异、培养特长、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理念,努力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教卫先进集体、江苏省名小学、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学校有着体育强校的优良传统,师生中走出了夺得3届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徐红艳老师、蝉联两届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冠军的传奇队伍、取得北京残奥会盲足银牌的足球明星陈山勇同学等。

第一人

为了发扬体育强校传统,同时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特别关注适合残障儿童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2013年3月28日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成立后,学校就立刻组建了由听障学生组成的天虹排舞队,在同年9月和11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和全国的排舞联赛,与普通学校的孩子同场竞技,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排舞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在参加2013年排舞联赛回来以后,我们进一步发现,排舞这项新鲜、时尚的运动给残障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一)排舞让残障学生战胜自卑心理;(二)排舞让残障学生更具集体荣誉感;(三)排舞让残障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不仅如此,我们特教老师在排舞运动中也彰显出更多的活力:(一)排舞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排舞缓解了老师们的身心疲惫;(三)排舞激发了老师们的创作灵感

鉴于排舞的诸多优势,我们相信只要将这项运动持续广泛的推广下去,排舞一定会给我们的特殊教育带来更多的惊喜。于是,我们鼓励学校教师将排舞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积极地开发研究,让排舞运动在校园内有计划地开展起来:天虹排舞队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大排舞运动的成果;律动课和体育课将排舞做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还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排舞的发展状况;职业高中部增设了排舞课程,让高中生在排舞运动中培养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操;改变学校传统广播操形式,代之以排舞为主要内容,增编了适合智障生的亲子操和盲生的旗操。自此,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学生都参与到排舞运动中,排舞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因此,可以说我们学校是第一个开展排舞运动、排舞教学的特殊教育学校。

第一届

2016年,我们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建校100周年。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能让我们的百年校庆更有意义、更具影响,更富实效?最后,我们以举办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排舞公开赛的特有方式作为献给学校百年华诞的贺礼。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一契机,将排舞这项深受残障学生和特教老师喜爱的运动,推广到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让排舞这道阳光照进更多的特教校园,让更多的残障学生和特教老师在排舞运动中愉悦身心、增强体质、阳光自信。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生活化 教学 特教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因此,如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优化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

一、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三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听障学生为主体,关注听障学生需要和丰富听障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听障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

二、特教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直观教具和动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直观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的组织学生的感知,利用学生所能接触的直观形象或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进行教学。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根据智障学生的认识规律制订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按照合理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这里所说“序”,包括学科知识的序(即数学教材的系统性);学生年龄特征的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即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真懂,会用,有知能行”。只有贯彻这个原则,才能正确解决教学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讲和练,学和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要来源或近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这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4、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智障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记忆,能准确地再现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智障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它可以排除学习新知识的障 碍,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便于理解和领会。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知识的巩固,是学生在对教学内容不断地感知、理解、记 忆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把巩固性原则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三、特教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2、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真正的教学应是让学生有机会从事包括操作、试验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各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为此,在数学“生活化”学习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增设数学实践活动,以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操作实践中发现。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实践性。

2)在试验探索中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

3)在调查应用中发展。

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第9篇

关键词:残疾儿童 班主任 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58-01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5岁以下学龄前残疾儿童有141万,6-14岁学龄残疾儿童246万。2006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在校残疾儿童36.29万人。经过国家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专门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几点心得,为了特殊教育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特殊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特殊教育的定义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006年的调查显示,全国6.34%的人口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特殊教育事业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关心特殊教育”的字句首次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组织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由此可见发展特殊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发展特殊教育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切实尊重人的权利,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残疾人群体虽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残疾人应该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其次,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特殊教育,真正体现了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全体人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才会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三,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残疾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反之,特教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去。通过集中安排就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形式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唤醒残疾人的社会价值感。

2 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特殊儿童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他们的自身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各种特殊需要。比如说聋哑儿童、残疾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等等。种种的特殊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或者身体或者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

2.1物质需要

特殊儿童的物质需要包括基本生存物质的需要和环境物质的需要。基本生存物质主要指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例如食物、衣服、住处等。然而环境物质需要就相对要复杂一些,比如说针对盲童的盲道、针对聋人的助听器材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设置的相关安全设施等。

2.2精神需要

满足特殊儿童的物质需要并不困难,然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才是重要的课题。很多孩子是因为一些意外或者是不幸的经历才成为残疾儿童,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和冲击,这需要心理医生的细心抚慰。有些天生的残疾儿童成长过程中被人歧视,性格发生扭曲,更需要人从健康的方向引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掌握满足特殊儿童精神需要的技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必要素质。

3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3.1思想品德素质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对全体学生同样热爱。班主任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包容每个学生的缺点,有教无类。对于个别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要坚信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教导,同样能教他成才。第三,要善于处理好与其他科任教师、学校各部门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互相尊重和支持、团结合作、以身作则,共同一致性的教育、影响学生。

3.2知识技能素质

一是班主任的基本责任――教学,它要求班主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对其他学科知识也要了解。二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求班主任全面掌握和善于应用教材,组织、讲解教材,激发学生潜能,辅导学生并且开拓新知识。

3.3个性心理素质

班主任具备健全的、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是班主任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要求观察敏锐、思维准确、想象丰富、情绪饱满、意志顽强、兴趣广泛、信念坚定、性格开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4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成逐步发展态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教育衔接问题,很多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想继续读书的特殊学生很难进入更高的学府。二是师资力量不均、流失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西部残疾人群体庞大,但是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并且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差强人意,致使教育人员流失。三是特殊教育学生就业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与现代残疾人就业需要脱节,并且残疾学生就业需要社会的普遍援手。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提高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其次要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第三需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第四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第10篇

【关键词】 盲;特殊教育学校;调查

全世界儿童盲总人数约150万人,2/3分布在亚洲,其中我国有50万,加上患低视力的儿童,则人数还要翻几倍。由于寿命预期长,儿童盲与低视力患者要长期忍受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歧视,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掌握当地的低视力现状对开展其低视力康复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盲部学生进行了普查,以确定盲生中盲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和部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学生一般资料、病史及家族史由询问学生、家长及保育老师获得,年龄6~19岁,平均(13.0±34.6)岁,检查合作程度好(在老师配合下),男女比例7:13。

1.2 方法

视力检查采用全国残联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制定的低视力表,用WHO儿童视力障碍检查法分别检查左、右眼,条件许可者均予验光,YZ5裂隙灯检查眼前段,YZ6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对每只眼的病变部位均做记录,择其最主要病变作为致盲病变部位,如果患儿有明显的家族史或公认的遗传性眼病,则诊断为遗传性眼病,视力残疾标准按照1987年我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标准[1]。全部受检者均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眼部检查。

2 结果

2.1 特殊病史

9位患儿提供的病史中,在1~3岁之间曾出现一次高热疾病,之后出现盲目。

2.2 视力分类

视力检查结果只记录较好一眼的视力。39名盲生中,21例为盲或严重视力障碍(一、二级盲),占53.85%,详见表1。表1 39例盲生视力检查结果

2.3 病变部位

位于视网膜有8例占20.51%,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6例,视网膜脱离及Coat's病各1例;位于前房和前房角(先天性青光眼)4例占10.26%;位于晶体(先天性白内障)9例占23.08%;位于角膜6例占15.38%,其中角膜软化症(穿孔)5例,先天性小角膜1例;全眼球6例占15.38%,其中眼球萎缩4例,小眼球1例;位于视神经(萎缩)3例占7.69%;位于巩膜、葡萄膜、玻璃体均为1例。

2.4 致病原因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13 例占33.33%,白内障、青光眼(后天)7例占17.95%,角膜病、眼内炎(全眼球)各6例占15.38%,视神经病变、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巩膜病变6例占15.38%,Coat's病1例占2.56%。

2.5 可治盲分类

在39例盲生中,可避免盲者28例(71.79%),不可避免盲11例(28.21%)。在可避免盲中,可预防者14例(50%),可治疗者14例(50%),其中白内障9例,青光眼4例,视网膜脱离1例。6例(15.38%)患先天性白内障盲生通过手术复明,从而从盲班转读低视力班,6例(15.38%)盲生验配了助视器,从而提高了应用视力。

3 讨论

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公益性质的学校,专门针对聋哑和视力严重残疾的学龄儿童,招生范围跨越湛江、茂名两市,主要面向贫困残疾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受教育及集体氛围的影响,学生的配合程度较好,采集病史资料及检查的准确性较高。盲校是学龄盲童集中的地方,具备了集中、经济省时、便于统计的优点,但由于学生来源特殊——多来源于贫困、边远地区,不能完全体现人群的代表性。

本调查发现病变部位前3位分别是晶状体病(白内障)9例(23.08%),均为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8例(20.51%),全眼球病变6例占15.38%,角膜病变6例(15.38%),与武汉[2]、陕西[3]、华东地区[4]、山东等[5]省市盲校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如武汉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晶状体,陕西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视网膜(36.36%),随后是青光眼(24.24%),晶状体(15.15%),华东地区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晶状体(27.5%),随后是视网膜(22.5%),全眼球(15.2%), 山东省盲校的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全眼球(38.0%),随后是视网膜(27.1%),晶状体(11.6%)[25],结果显示晶状体及视网膜仍然是盲与低视力发生的主要病变部位。排位和比例的差异考虑与调查样本量与来源的差异有关。本调查也显示的疾病主要解剖部位与眼球的所有结构均有关联,主要是屈光间质,对低视力患者的检查诊断有指导意义。

本调查发现病变原因首位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13例(33.33%),主要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先天性白内障(各占15.38%),与武汉、陕西、华东地区、山东等省市盲校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调查发病原因有高度一致性[25]。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为盲与低视力发生的首位病因,对找寻筛选低视力的调查对象及康复对象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有先天性遗传性眼疾的患儿作家族调查或家人追踪,为今后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方向,甚至为计生工作和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盲和低视力是可以避免的。约1/4患儿提供的病史中,在1~3岁之间曾出现一次高热疾病,之后出现盲目,这些患儿均检出角膜及内眼的严重疾患,按本地风俗习惯,小儿患“感冒发烧”,多要“忌口”,加上多淀粉少蛋白质的喂养习惯,估计高热后出现眼炎和眼内炎,角膜营养不良造成角膜软化症导致穿孔致盲,因此作者认为,维生素A缺乏及营养不良仍是广大农村贫困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如果有早期干预机制,则完全可能避免悲剧发生。本次调查还发现有6例患先天性白内障盲生通过手术复明,从而从盲班转读低视力班,如果这几位盲生能在更小的年龄得到手术机会,则会有更好的结果。另有6例盲生验配了助视器,从而提高了应用视力。因此,从多方面,如医院从妇产科、儿科、眼科入手,农村从卫生站、村医等入手倡导遗传咨询,宣传优生优育对于预防可避免盲,以及开展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治性盲,对于防治儿童盲,提高生存质量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阎洪禄, 高建鲁. 小儿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12713.

[2] 刘想娣, 谢源,周佩霞,等.武汉市盲校儿童低视力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 2006, 21(2):134.

[3] 王雨生, 赵炜,马吉献,等. 陕西省盲校盲童致盲原因调查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1):219221.

第11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和形成残疾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恢复残疾肢体,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反对歧视态度 , 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残疾人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特殊体育教学对象特殊性,残疾人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发展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残缺肢体的发展,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残疾人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最终使各种残疾类别的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残疾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育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残疾学生具体情况及残疾程度,实施分类教学,实行个别性差异教学。

(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发展及进一步促进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

(2)残疾人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残疾人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残疾学生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残疾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残疾学生就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营造和谐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氛围。在残疾人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残疾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原则

4.1 平等性原则

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残疾人群,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残疾学生,为他们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残疾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残疾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4.2 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残疾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残疾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残疾学生终生体育的目标。

4.3 个别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残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残疾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4.4 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课堂,残疾学生的类别、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育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用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 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针对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以绝对性评价标准、个体化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全纳性评价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考虑残疾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个性区别,最终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6 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普通的学校,其学生基本上对外界信息的接收都有一定困难,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事件也不关心,而且思考方式极其单一。怎样提升这类学校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提升他们对语言的认知、阅读、理解能力,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结合这类学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多媒体有效衔接了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提升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

1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论是背景声音的播放、情境图片的辉映、画面闪动的冲击,都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进行《乌鸦喝水》这节课的教学时,作者除了准备基础的教学资料以外,还在PowerPoint课件里面插入了相关的动画,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都能看到或者听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等结束了动画片的播放,作者指定学生复述一下故事的大致内容,等到他们熟悉故事的经过之后,就让他们一边讲故事一边表演故事。如果学生对于故事的复述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意,再进行故事的复述。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课文的内容简单形象,生动易懂,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借助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降低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强度,优化语文教学工作的结构,令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2 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性,提升了学生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中,口语交际最常用也最直接,所以特殊教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这也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独立生存质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交流障碍,对语音和文字的认知能力非常低下,他们觉得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枯燥无趣,而且难以理解,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严重的表达障碍,就算暂时能记住,也会很快就忘光的。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科学借助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性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对语音以及文字的认知。

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拼音、生字的时候,作者就会借助多媒体对要重点讲解的字进行外观润色,或者是涂上亮丽的色彩,或者是加重加粗;还在字旁配以直观的图片;在字顶标注拼音,如果鼠标移到拼音上,多媒体课件就会给出正确的发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的跟读,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教师展示的新字、生词等,同时借助有效融合文字和图片,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了很多。

3 多媒体的融合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程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字词以及语法积累,很难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语文综合素质较低,也没有活跃的思维与丰富的联想能力。受限于生理条件的不足,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感受能力很弱,没有建立起学习方法,集中力不稳定,不过他们很容易受到感官的刺激,对声音、图像等非常敏感。所以,教学过程中,作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文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实现了融动于静、图文同步、声形一体,学生通过看或者听,能够强烈领会到语文学科的神秘之美,从而快速接收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比如,教学生生字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演示,向学生分解生字的拼音、发音、笔顺等。学生看到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字,听到标准生动的发音,会觉得很新鲜,也会自发的跟着一起读,同时用手练习着书写的笔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语感。作者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时,事先将朗读好的课文进行录音,PowerPoint课件中,并用翠绿的小树作为进度条,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学会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还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受程度,从而提升了语文的教学效率。

4 多媒体的信息多元性,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深意的理解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是有某些不足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像是视觉有障碍的,也许听力很敏锐;口头表达有障碍的,也许很善于模仿。语文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因素,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意义,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他们对课文深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