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新兴技术

计算机新兴技术

时间:2023-09-14 17:4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新兴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新兴技术

第1篇

1.引言

无论是新科技产业革命还是新经济发展,都使计算机技术学科改革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既要重视这种挑战,也要主动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完善学科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人才活力,推动地方经济更合理、更科学地发展。目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计算机新兴领域人才奇缺,计算机学科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求,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面对新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笔者就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三点对策。

2.研究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

新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根据当前的新技术发展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专业机构,让其更好地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地方新兴产业、经济和民生改善领域出发,充分调研,量化各领域发展目标,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科发展的分析模型,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建立计算机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

3.打破传统计算机专业限制,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

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作为地方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数据分析、医疗辅助诊断、舆论监测、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技术支撑。计算机技术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已经不能迎合融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根据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色,不断发展新专业,如大数据、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等新专业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数据显示,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自2010年起,推动高校面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领域设置了24种新专业(含非工科专业)。2015年又批准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计算机学科的新专业也在逐年增加,这也是新兴产业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4.积极适应地方企业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地方企业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模式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如努力构建产学研基地,组建校企联盟,合作共建校企实验室平台,创建学生创新实践俱乐部等,这些模式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认真落实和贯彻,特别是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实验室平台的构建是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基地构建主要是地方高校和企业之间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桥梁,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第2篇

进入21世纪,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应用的变化推动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迅猛发展,赋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新的含义。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正在朝着片上多核、系统多级并行处理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Internet网络互联起来,构成功能更强大、应用更广泛的系统。在系统的物理资源大大增加的同时,系统的物理实现也变得极为复杂,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以用单点的体系结构技术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1992年布特勒•兰普逊(Butler Lampson)在他获得图灵奖时发表的演说中引用了大卫•韦勒(David Wheeler)的名言:“计算机科学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中间层来解决”,阐明了用虚拟化技术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大方向,揭示了虚拟机技术发展动因的历史必然。

《虚拟机:系统与进程的通用平台》一书的作者James E. Smith& Ravi Nair敏锐地观察到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的这一重大变化,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者的角度,以计算机系统接口抽象层次中两个最重要的接口――应用的二进制接口(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ABI)和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API)为边界,将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各种虚拟化技术划分为进程虚拟机和系统虚拟机两大类展开讨论,清晰地展现了虚拟化技术各种方法的各个层面和各类应用。

教材结构:

第1章首先引入了计算机系统接口的抽象定义,讨论了虚拟化与各层接口的关系。然后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出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虚拟机进行了分类总结,将虚拟机分为两个主要类型:进程虚拟机和系统虚拟机。

第2章至第6章侧重讨论进程虚拟机。第2章讨论在目标指令集体系结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上仿真源指令集体系结构的相关问题,并以一种CISC源指令集Intel IA-32、一种RISC目标指令集IBM PowerPC为例来说明;然后以Shade系统为例介绍了二进制翻译技术。第3章讨论进程虚拟机的实现问题,包括指令集的仿真和主机操作系统接口的仿真,最后介绍实例FX!32系统。第4章讨论通过代码优化获得更好的仿真性能的技术,包括各种程序剖析技术,此外还讨论了代码重排序技术,最后介绍了Dynamo动态二进制代码优化器。第5章介绍高级语言虚拟机的体系结构,特别是它们支持面向对象编程和安全的特征,这一章介绍了当今两个重要的面向对象虚拟机――Java虚拟机和微软的CLI。第6章进一步讨论高级语言虚拟机的实现问题,并以Jikes RVM作为实例研究说明本章的概念。

第7章至第9章侧重讨论系统虚拟机。第7章介绍协同设计虚拟机,并以Transmeta Crusoe处理器和IBMAS/400处理器的实例研究结束本章。第8章涉及经典的系统虚拟机及其实现方法,包括本地虚拟机和宿主虚拟机。此外还讨论对计算机系统三个主要资源:处理器、存储器、I/O的虚拟化技术,以及如何用硬件来提高虚拟机的性能。本章给出的研究实例包括:VMware和Intel VT-x(Vanderpool)。第9章讨论多处理器系统的虚拟化问题,包括对不同指令集的客户和主机平台多处理器系统的虚拟化。

第10章介绍了虚拟机技术新兴的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在安全领域(讨论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以及虚拟机在系统攻防方面的应用潜力)、移动计算环境(讨论了商业上的应用:VMware的VMotion)、以及计算网格(展示典型的系统虚拟机对新兴网格系统出现的重要作用)方面的应用。

附录为本书的主要章节提供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背景资料,讨论了处理器、存储器、I/O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

虚拟机未来应用的广泛性意味着本书适合各种各样的读者,包括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语言和编译、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各个领域的教学和研发人员。本书的写作具有如下特点:(1)结构清晰。本书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者的角度,以计算机系统接口抽象层次中两个最重要的接口――应用的二进制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为边界,将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各种虚拟化技术划分为进程虚拟机和系统虚拟机两大类展开讨论,清晰地展现了虚拟化技术各种方法的各个层面和各类应用。(2)全面系统。作者从学术和工业应用两个方面对虚拟机技术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综述,从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操作系统、系统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深入探讨了虚拟机技术的应用。(3)理实交融。本书提供了大量实际虚拟机系统的原理说明及详实的参考文献,包括Shade模拟系统、FX!32系统、Dynamo/RIO、Java和CLI等流行语言虚拟机、Jikes RVM、Transmeta Crusoe处理器、IBM的AS/400和z/VM系统、VMware的主机虚拟机、Intel的VT-x虚拟技术,以及多处理器虚拟系统――Cellular Disco。微软、惠普及其他工业研究团体的本领域研究人员对全书进行了审阅。(4)面向未来。本书除在各章节讨论了虚拟机技术的各种应用以外,还在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一些新兴的虚拟机应用,包括安全领域(讨论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以及虚拟机在系统攻防方面的应用潜力)、移动计算环境(讨论了两个商业上的应用:VMware的Vmotion)、以及计算网格(展示典型的系统虚拟机对新兴网格系统出现的重要作用)方面的应用。

本书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和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许多方面;观点较新,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译文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希望与感兴趣的老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第3篇

新兴技术及其影响

新兴技术是指目前处于早期发展或采用阶段但尚未对更广泛的社会造成影响的那些技术。本文所探讨的技术有望成为革命性技术,这意味着这些技术将融入主流社会,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流动效应。

在过去的几年里,信息通信技术、清洁能源、材料科学和基因组学等若干领域的新兴技术均得到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预计将对各个经济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若干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

当今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趋势:计算正在向云计算发展,因而资源越来越丰富且廉价;媒体分发从广播向宽带过渡,从而为实现逼真临场感的沉浸式解决方案创造了技术环境;环境压力,如气候变化、饮食供应,以及社会压力,包括安全、卫生和人口老龄化,因而有必要衡量周围的世界,从而可以对其施加影响。

在这些趋势背后是一系列的新兴技术:云服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身临其境的通信。

云服务

在云数据中心部署计算基础设施,创建效用计算。数据中心(现实中是多个数据中心的网络)通常由第三方操作,由云服务提供商的多个客户共享。应需向组织和个人提供计算能力,无需投资自己的基础设施。

这项技术已跻身主流技术,并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计算资源。这项技术已超越简单的基础设施共享,迅速发展起来。预计在未来,服务提供商可通过云提供整个业务流程。从而可以创建经济实惠的信息技术(IT),向个人和小企业(而不只是大企业)提供成熟的IT解决方案。

通过云提供IT服务的好处颇多,其中包括:用户不再依赖于PC或笔记本电脑进行计算。而可以根据当前情况在任何设备上对相同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操作。亦可节省各机构每年在维护个人用户PC或笔记本电脑方面的巨额开支;如能共同维护工作环境的安全,用户可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操作,且成本低得多;用户可以要求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如大数据环境,而不需要创建此类环境所需的高超技能和高端产品。

物联网

物联网(IoT)是指连接到互联网的新一代廉价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报告对其依附的物质世界的衡量结果。从而实现物质世界的数字化,使其更加可控。

物联网在各垂直经济领域都有应用。造成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可以创造机会,以颠覆性的方式优化物质世界。

例如,在医疗领域中,可用来对特定患者的相关生物指标进行持续监测,以便进行早期医疗干预。例如对于心脏有问题的患者,患者可在胸部佩戴小型(大号创可贴那么大)单导心电图监测仪持续报告心脏活动。传感器很小,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心脏信号通过用户手机传送到云数据库,持续监测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通过报告和监测温度和耗电量,物联网亦可影响建筑物内能源使用的优化。另一个例子是城市中的监控摄像头(也是传感器的一种),可以确保公共安全以及更有效地利用警力资源。

这就是物联网的广泛影响,思科估计到2020年将有500亿的“物品”连接到互联网。

大数据

上述两种趋势的结果是,海量的信息可供使用,形成存储、检索和处理这些数据所需的可扩展计算环境。数据来源很多:当今消费者的使用模式,以及将来持续提供信息的所有已连接传感器。

获取所有这些数据并将其存储在可扩展云计算环境的技术能力,产生了大数据的概念。数据可存储在“数据湖(data lake)”,无需对信息去粗取精,在数据湖可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例如医疗监控,及时干预很关键)。已经开发出新的软件技术,能够对此类应用进行流式数据分析。

这些新的大数据软件技术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些技术大多基于开源软件,从而确保可以得到快速采用。

其他则是分析这些数据的方法。各种分析软件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从数据湖或流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为各机构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模拟企业决策的影响,大量的输入数据可以确保预测和优化结果。可视化工具亦有助于企业所有者了解当前的趋势。

分析工具往往基于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在后一种情况下,分析软件可以吸取不同情况的前车之鉴,从而识别未来的情形(例如,如果分析软件获得监测到的正常心脏信号,那么未来就有可能识别出异常信号),了解不同的模式。这些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可笼统地称为“人工智能”,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虽然在过去五十年计算技术取得显著进步,但现在模仿人类思维模式的“数理逻辑计算机”的能力发展有限。但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和海量数据的获取,机器学习技术(也就是所说的人工智能)也得到迅猛发展。利用这些技术,计算机能执行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和模式识别等人工任务。

过去十年中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接下来的十年中随着新的计算架构的出现,可以更大规模、更低功耗、更快地执行上述任务,这一速度还将加快。例如,IBM公司已开发出一种突触计算芯片称为True North,True North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和突触功能。人工智能计算机能够执行以往只有人类才可以执行的任务,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机器能够吸收海量信息,因此执行这些任务的能力比人强。例如,IBM还开发了能够理解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系统Watson。Watson登上益智问答节目《危险边缘》,打败人类对手。IBM现在利用这一技术执行医学诊断等功能,如利用机器“阅读”每天都在更新的医学文献并将这些数据与患者症状对照。Watson不仅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鉴别诊断,还可以向医生说明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在车辆中部署人工智能技术,并与传感器、通信和云计算机结合,创建可以模拟更多人类能力的机器人。仅在10年前,人们还认为模仿人类驾车的认知功能超出了计算机的能力。但八年后,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利福尼亚无事故(除了因后方紧随车辆驾驶员失误造成追尾外)行驶了110万公里,已经证实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幻想。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多系人为因素造成,因此自动驾驶汽车可显著减少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目前在澳大利亚每年交通事故造成1200人死亡750000例受伤住院。

使用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将对人类执行不善的任务产生深远影响。自动驾驶汽车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身临其境的通信

今天的宽带网络是以web为中心,即最适合下载高突发性网页,因而与其峰值速率相比,总流量较低。

随着媒体日益以宽带为中心(换句话说,更多地通过宽带点播电视节目),为媒体分发优化的宽带接入技术变得更加重要。这意味着,接入技术必须能够支持具有所要求清晰度的媒体流比特率(例如,对于高清晰度电视,每秒6至10兆比特[Mbps]),但更重要的是,总容量必须足以支持多用户同时观看。要构建新一代宽带,需要部署或升级网络,以提供必要带宽。在固定环境中,这意味着投资光纤到节点、光纤到路边、光纤到户和混合光纤同轴(HFC)等技术。在移动环境中,需要利用新技术、更多频谱和基站扩展容量。

除了过渡到以媒体为中心外,宽带通信需要支持云计算。事实上,用户设备只是连接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一个远程窗口,如果没有适当的通信系统,用户的能力也会受到严重限制。通信链路的延迟和可靠性决定利用云工作与本地工作体验的相似度,两种体验是否接近进而决定用户体验。

基于云的通信系统要求延迟足够低,以确保用户不会注意到计算协议交换。此外要求通信覆盖范围广,可靠性高,从而无论在何处都可满足用户需求。随着基于云的通信的发展,上行与下行带宽比率也开始减小,因为云服务对上行要求更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云服务需要对称带宽,但基于Web的宽带的上下行比率较高,会限制基于云的宽带服务的发展。

新一代的宽带网络,加上迅速发展的屏幕技术,可以为无处不在、丰富的视频通信创建技术平台。即无论对于视频还是音频,该技术都能提供高清晰度和真实距离感(称为沉浸式通信),实现逼真的临场感。

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假设。有一点可以肯定:技术可接替完成日常任务,甚至是智力活动,但在未来几十年,问题解决仍是人类的技能。了解业务问题、构思解决方案的能力可大大提高未来就业成功的机率。

就业

传统上,必须在空间上接近客户才能提供服务,特别是高触感、复杂或劝导式、通常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互动(例如客户与银行业者讨论复杂的投资策略)。但随着沉浸式通信的普及,远程讨论时的视觉和非音频信号非常逼真,就像面对面谈话一样,从而打破客户与服务人员的位置关联。员工能够选择工作地点,从而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并与其他地区的人(尽管有时区、文化和语言的限制)竞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还可帮助有身体残疾或行动不便的员工更平等地参与竞争。

深入了解客户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这是在职场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假如通过教育,可以使员工利用复杂的技术构思解决业务问题的方案,这对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而言是一种利好,因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我们的员工可以接触到前沿的问题。

Frey和Osborne9研究了美国市场(提供的数据最适合他们的课题)上的职业类别,并组织技术专家小组来确定其认为在新兴技术的影响下受计算机化威胁的职业类别。他们估计,计算机化威胁着美国劳动力市场47%的就业机会。

要了解就业为何会受到计算机化的威胁,需要集中研究各项技术的共同影响,同时还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变化的最大推动力。确定就业机会如何计算机化没有通用的方法,但需要逐个垂直经济领域开展研究。同样还要注意,虽然一些职类受到的影响比其他职类大,但在许多情况下计算机化意味着高效,进而使这一职类的就业机会减少或需求发生改变,而不是彻底消除这一职类。

以驾驶相关工作为例,探讨职类计算机化适用的逻辑。表1对澳大利亚目前与驾驶相关的就业数量进行了粗略估计。根据这些数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涉及车辆驾驶。假设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所有的车辆都成为自动驾驶汽车,那么会开车不再是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这些职业类别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而客户服务方面就变得更为重要。

所有汽车都将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假设是否合理?基于摩尔定律的发展,在接下来的二十年计算技术将增长约10000倍。自动驾驶系统的经济可承受性将大幅提高。此外,如果90%的交通事故均系人为造成的统计正确无误,那么出于挽救生命、节省医疗成本的考虑,政府必然会强制实施这一系统。

再以筛查细胞确定是否有患癌迹象的细胞学家为例。他们取患者样本,准备检查载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而且风险很高。但我们已经开始探索自动执行这项任务的方法,结合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劳动密集的显微镜检查部分很有可能实现自动化,且得到的结果比人类观察更可靠。机器视觉可识别细胞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样本形态,机器学习是指计算机通过训练来识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异常现象。

同样,对需要定期测量、操作、模式识别或处理的职业类别进行的研究可得出类似的结论,即随着技术成本不断下降,可靠性日益提高,未来对人力的范围和需求也会因计算机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即使那些不会被计算机化取代的职业类别(由Frey和Osborne定义),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Frey和Osborne确定的不易受到计算机化威胁的职业类别包括:感知和控制;创造能力;社交情商。

虽然人类很难完全脱离这些职业类别,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类别的就业机会是否还像现在一样高。

以医疗行业为例。医生的工作包括给患者作检查、开方检验、做出诊断等。设想利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评估,查找异常,并由类似于Watson的计算机进行诊断。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医生可以接诊的患者数量增加,从而人均医生数量也会减少。此外,医生大部分时间涉及的不再是专门技术,而是社交情商,从而医生遴选程序亦将有所不同,医科学生也需学习不同的技能。

数字基础设施的替代影响

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可能的影响是数字化基础设施替代物理基础设施。

今天,数字基础设施被视为物理基础设施的辅助。例如,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使用公共交通更加方便,但不会使公路的数量减少。但基于新兴技术,可以假设通过沉浸式技术减少人类实际运动,无人驾驶汽车的问世可以优化公路使用,大数据可以优化整个公路网,而通过Zipcar等汽车共享计划可以减少人均汽车保有量。在这种情况下,公路使用率下降,因此未来无需建设新公路。

几十年后,就业性质将发生急剧的变化。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变化将导致现有工作的中断,对传统技能的需求下降。对其他人而言,则意味着新领域新行业里的新机会,但会出现哪些以及多少新的就业机会来推动或促进这种变化尚不清楚。

第4篇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初中计算机课程变得更加重要,从新课标的设置也能看出教育部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如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术是日后交流、沟通的基本手段,更是一种生存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谨慎。初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主旨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传输、编辑等简单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初中;计算机;规划

如今初中计算机地位已与以往不同,教师在教学规划上必定也要有所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为此,我把近年来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感悟做一下记录,在教学规划上和教学方法上做一下浅谈。

一、常用、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直接授课法

虽然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小学生还小,还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且初中的计算机是一门新兴课程,所以还要从根本上对学生做详细的、基础的讲解。给于学生来说,他们很好奇计算机到底有何重大用途。主机里边装的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通常现场教学,拿来主机拆机讲解,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认识一下什么是主板、内存、显卡、CPU等,然后再一一讲解它们的作用,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的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大脑中对计算机的构成有了基本全面的认识,对教材中硬件基础知识的部分就能轻松掌握。

(二)触类旁通法

在计算机中很多知识都有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类、总结,为学生减负。在涉及类似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练习上,让他们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操作时,插入艺术字、文档、和文本框放在一起讲,只给学生演示其中一种操作方法,剩下两方面内容靠学生自己探索,保护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高度好奇,才能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有高度的热情。虽然教师讲课时间少了,可是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和交流时间,这样的方法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自由发挥法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更新的特点。它的操作不是固定的,是属于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知识类型。教师也不能说是权威。利用这一知识特点,在学习一个章节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自由发挥。例如:在学习“Word综合运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上的方法给学生一一演示,而是把这个章节所有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做下来。教师通过观察,请比较典型的几位学生到台上给学生演示一遍,让大家评比一下哪位学生的方法更简单、快捷。从而起到大家互相学习的效果,也给课堂带来无限欢乐。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虽然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教师仍然有义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最初,学生大多抱着好奇、新奇、探索的目的,所以一开始的课程会开展得很顺利,但随着内容的加深、变难,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会逐渐下降。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把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逐渐转变成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引到课堂中来。例如:学生大多喜欢玩游戏,但是单纯的扫雷和扑克类游戏对学习毫无帮助,学生可以组织全班玩联机打字比赛,既刺激又能训练打字速度,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计算机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就应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这就产生了如何做到学科信息整合的问题。信息整合就是把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到一起,通过同一种载体学习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方法,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运用资源,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综合训练,让知识由静止变得灵动。而计算机是最适合作为整合工具的学科,能运用计算机学到加深各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曾经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结合实践”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学习软件,学生可以在软件上学习相应的字、词,课件里会演示出字的笔顺、部首、构成、发音及拼音等,学生跟着演示,加深字的书写顺序。之后可以在课件上练习听、说、读、写、打。

四、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到少讲、精演,学生多讨论、多提问、多练习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类学科,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际操作,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给学生演示,否则就失去了培养能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可以通过提问教师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一般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权威者,但在计算机的课程中教师应该把角色转变成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咨询者。上文提到了,计算机技术是日益更新的,谁都不能说是在这个领域内称霸,知识的更新如此之快,教师要跟学生共同学习,也许某些新兴知识学生会比教师知道得早,所以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

(三)学生课堂私自游戏情况

计算机学习主要就是上机操作,而初中生大多喜欢网络游戏、浏览周边网页、淘宝等,所以学生难免在课堂上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且难以把控,所以教师就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杜绝此类事情发生。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严格把控外网情况,不能放任不管,丢掉课堂纪律。

五、结语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科学、巧妙的课程安排、教师的授课方法都是成功的关键。新兴的计算机课程在21世纪时展的变革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位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茹.如何增强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2(4).

[2]孙红梅.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浅谈[J].读书文刊,2015(3)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化;条形码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一门新兴而实用的科技,正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作为农村基层社保的前沿,我们也在接受并逐步推广应用着这个新兴的工具。在我们社保的管理和服务领域,计算机技术正成为我们工作的得力帮手。下面就谈一谈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服务的建立,档案录入数字化以及条形码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系统

跨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网络、强化管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正在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的网络中心和数据库

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引入最新的现代管理手段,使社会保险信息化逐步成为现实。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保险的相关信息被融为一体存储于数据库中,有什么变化可以随时掌握;再者,在数据中心所管理的信息力求要做到全面覆盖,以“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指导方针,并围绕全额征缴社会保险费、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社保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通过集体商讨和统一规划,在计算机网络相关体系结构、相关协议、运行模式以及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安全设施的选择上,统一标准,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避免网络互联带来不该发生的障碍。为便于综合管理,节约网络运营经费,各种业务系统构建的网要逐步形成有统一出入口,由一条总线与上级部门网络互联的大网。

2.努力提高社保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引进,加快培训能适应社保事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型人才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目前,既通晓社保业务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多功能人才非常紧缺,而能将保险业务与计算机编程有机融合的高端人才则更是少而又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者也要注意高端人才的适时引进,通过他们传帮带来扩大业务技术队伍。而对于那些业务不熟、素质不高的社保人员则要对其使用权限做出严格限制,以防错误操作引起网络故障,影响正常的社保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则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真正把责任和岗位、薪酬直接挂上钩,从而使社保网络使用真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管理档案主要是为了便于查询和利用。过去的档案查询起来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并且由于是纸质装订,查询过程中难免带来污染、残缺甚至丢失一些档案。近年来,伴随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各类保险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快速、质优、价廉的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已成必然趋势。

档案数字化避免了传统纸质保存带来的占用空间大、查询困难、管理难度大等难题,降低了过去纸质档案管理不当引起的潜在风险和档案管理成本。

通过不懈的努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通过采用高速精密的扫描仪,使档案成像稳定,价格低廉。通常在2秒钟内高速扫描仪基本就能扫描处理好一张A4文档,快捷方便。

档案数字化是社保档案管理的必然条件之一。根据《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社会保险经办单位要依法为参保个人或参保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查询等服务。从查阅档案难度方面来看,从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中想很快找到档案原件绝非易事。因此,由查阅繁琐的纸质档案向易保存、易查询的数字化档案过渡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必然趋势。

三、社保档案中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经办效率

条形码系统实际上是融合了档案数字化和条形码两大核心技术。档案数字化实现档案的永久保存条,条形码技术能够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准确、快速查询。档案是经办业务的真实记录,每一笔业务都会生成相应档案资料,社保档案更是社保业务的真实写照。

使用计算机管理养老保险业务办理。每笔业务完成后,业务经办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唯一的记录码,这个记录码和条形码一一对应,通过技术手段记录在业务档案资料上。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对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好的档案,通过电子扫描技术生成数字化电子文档。通过条形码与业务档案建立一一对应链接关系,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目录,为原始档案的查询建立准确、方便、快捷的计算机电子平台。

档案管理部门接收带有条形码的社保业务档案后,由操作人员采用扫描仪生成电子文档,同时扫描条形码,条形码编码自动读入档案管理系统解码,反映出参保人姓名及所在单位、个人参保编号、身份证号、业务类别、办理时间等信息,并生成索引连同数字档案一起保存。如果我们的参保人需要查询时,只需要输入上述相关信息就可以清楚的查出相应的社保资料。扫描后的业务纸质档案,则按照保存期限分类保存。通过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使得我们各地的档案资料实现了不同地域资源共享,同时也实现了远程联网查询。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核算;基层财会工作

新兴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接受了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培养良好管理制度的企业单位,计算机的出现既满足了管理上的需要,又很好地协调了人员与制度之间的问题。而财会行业,尤其是基层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巨大,工作内容繁琐,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核算失误,给企业单位带来损失。通过计算机将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集成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的业务处理中,使得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极大地减少了核算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本文将就如何在基层人员中进行电算化操作的普及进行讨论,为财会电算化的推广打好基础。

一、财会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1.思想认识

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概念,与传统财会工作有着巨大的区别。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庞大,只是依靠人工操作已经无法很好地完成日常工作。很多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阻碍财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多数财会人员都习惯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账目核算,对于新兴的电算化一时难以接受,对其可靠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会对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形成不利影响。

2.人员素质

财会行业的性质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尽管如此,大部分的财会人员仍然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对于新兴的财务软件知之甚少,对于计算机本身的了解更是不足。甚至很多的人员会经常出现操作失误,导致更多的损失,这些问题使得电算化在基层财会工作中的普及十分困难。

3.系统安全

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保密上,因此如何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证主要信息及财产的安全,成为了开发电算化软件中最重要的问题。目前市面上的软件种类多如牛毛,但能做到确实保证系统安全的却屈指可数。常用的防护手段无外乎设置用户密码和系统防火墙等,高级一点的如声音加密及指纹认证等,都不能有效的保护财会系统的安全。有时出现停电或者电脑硬件损坏的情况,也会对系统信息造成破坏,从而影响财会工作的进行。

二、电算化的发展对策

1.深化认识

从领导到员工都要认识到电算化对于财会行业本身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基层财会单位来说,它能有效提高人员处理复杂业务的准确性,保证核算工作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大大减轻了人员工作的强度且不会降低工作质量。这对于改善企业管理面貌,提高人员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帮助。电算化是可以全方位地推动财会行业的更新发展的新兴技术,能够促进财会工作走向更高的层次,值得在基层单位中大力推广。

2.加强培养

要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普通员工不仅要会操作计算机,还要能进行一定的修理维护,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企业避免更多的损失,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对于一些在岗职工要定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保证其技术知识能够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既有益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也能保证在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员工可以及时进行修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完善制度

财会行业必须要建立完整而规范的制度来保证信息和资金的绝对安全。首先要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不能出现工作中的“盲区”,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其次要对操作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尽量降低工作中出现的操作失误,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财会工作的正常运行。

4.保证安全

财会工作对于安全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首先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教育,要求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未经授权的人员要禁止其操作,对于来源不明的设备终端要禁止其接入,尤其不能接入网络,避免遭受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要在各个环节采用加密手段,安装系统防火墙,防止电脑遭到病毒破坏。对操作人员进行身份验证,以免出现人为盗取甚至破坏数据的情况。各个部门要履职尽责,认真完成本部门的工作,还要做好调派工作,保证所有部门通力协作,统一管理,相互制约。

5.设施完善

由于基层财会单位的客观条件制约,不能使用过于先进的设备和器材。因此各个单位要量力而行,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电算化系统。市场上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鱼龙混杂,盲目追求高价位极易上当。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基本设施只包括主机和与其连接的若干终端机,并不需要太高的花费。主机的硬件要保证性能良好,特别是CPU、内存等处理信息的关键硬件,对于改善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助益。而软件的完善主要是相关的升级程序,在升级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乃至遭受恶意攻击的情况,充分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总结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财会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往往能够激发行业自身的潜力,使其得到蓬勃发展。目前的财会领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基层财会的工作,在处理繁琐的业务的同时,还要保证资金和信息的安全性。电算化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为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云计算 物联网 智慧地球

1云计算的概念及原理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中心的要点之一是:以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物理门户成为今天IT和业务基础架构的主干。在数据中心,应用和服务中间的紧耦合被打破。云计算平台通过从物理服务器上创建和管理虚拟运行环境,实现了由相同规模的物理数据中心支持更多的应用和用户,好比一个大的建筑被分成许多房间,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每个房间,通过可移动的墙来实现调节。数据中心可以为用户配备特定的服务,并实现按需付费的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云计算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对新服务的需求不再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而是即刻就可实现和应用。快捷和即时可用的孵化环境是我们的想法很快就得以实现,从而实现更大的创新。这将是对传统开发环境的一个突破。

2.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3.智慧地球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有“智慧”的生命系统,由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互相连接而成,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各类资源。

智慧地球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构建“智慧的地球”,可以让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和机构更好、更高效地沟通。智慧地球可以理解为将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把商业系统和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智慧的全面系统,并且达到运行“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心。

4.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4.1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实现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实现。

首先,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运用云计算模式,使物联网中以兆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变得可能。物联网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将各种物体充分连接,并通过无线等网络将采集到的各种实时动态信息送达计算处理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建设物联网的三大基石包括:(1)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2)传输的通道、比如电信网;(3)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技术资源处理能力。其中,第三个基石:“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正是通过云计算模式帮助实现。

其次,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从而构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需要“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同样也需要依靠高效的、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机资源处理能力,而这正是云计算模式所擅长的。同时,云计算的创新型服务交付模式,简化服务的交付,加强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及其内部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4.2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的趋势,云计算将使信息技术行业发生重大变革,对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企业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云计算可以:

4.2.1随时随地提供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资源

4.2.2简化服务的交付

4.2.3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

4.2.4为新一代数据中心提供动态基础架构

事实上,云计算的演变从1990年左右就开始了,经历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几个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也是一种基于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技术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

4.3云计算的运营模式

云计算按照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公共云:以Google、Amazon为代表,通过自己的基础架构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

私有云:企业自己搭建云计算基础架构,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企业拥有基础架构的自,并且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

混合云:既有自己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又使用外部公共云提供的服务。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工作由位于互联网中的技术资源来完成,用户只需要连入互联网,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乃至应用的托管。提供这些计算能力的资源对用户是不可见的,用户无需关心如何部署或维护这些资源,因此,这些资源被比喻为“云”。“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了。比如一个研发单位需要一份研究分析报告,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时间省了,成本也省了。一个广告公司需要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只要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因为上面“物联”着所有你所需要的调查信息,以及所有的信息调查公司。

5.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高效、灵活、节能等特效可以帮助实现智慧地球的四大主题。放眼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愈加复杂的应用需求,云计算这一新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智慧地球”这一美好愿景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0,(12):1-3.

[2]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的初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5):94-96

[3]韩燕波,赵卓峰,王桂岭.物联网与云计算[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6,(2):58-62.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传媒行业 应用策略

在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尤其在传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形式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计算机技术在媒体应用中可以促使传媒朝向现代化方向转型,从而促进媒体行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1 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传媒发展的影响

1.1 传播形式发生了积极转变

在传统传媒行业领域中,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加宽,特别是在QQ、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平台的推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坐在电脑桌前或是躺在沙发上就能游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当下传媒行业也都积极的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

1.2 拓展了信息内容结构

互联网在刚步入市场时,传媒领域中的信息传播形式主要以文字和简单的图片为主,而在当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网络视频逐渐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一种主要的潮流趋势。从视频技术的角度而言,网络在线直播已经成为了当下主要的视频播放形式,甚至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之下,个人可以直接进入到客户端进行视频在线直播,从而使得网络传媒中所含有的信息量不断的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媒介自身的信息承载量。除此之外校园网络传媒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例如:图书馆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学生快速的查阅资料;教师在讲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寻找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2 计算机技术在传媒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1 提升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

从当前的发展形式上来看,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传媒领域中,对传媒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传媒行业的管理者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其技术、特点及优势合理的加以运用。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在传媒行业中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用于计算机技术引入及应用的转向资金;

(2)加大对所有传媒行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促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传媒方面的计算机技术,如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

(3)随着我国传媒行业领域发展范围逐渐广泛,各个部门可以针对节目内容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展开相应的工作。例如: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所需新闻素材进行相应的采集和编辑,从而促使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电视媒体。

2.2 加强计算机技术与传体的深度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积极的转变,并且已经逐步赶超任何一项技术升级,因而可以说我们正处于的媒体变革时代是前所未有的。

若想促使传媒行业在发展中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促使传统媒体同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促进双方都能在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如内容、传播渠道、平台、经营及管理等,从而打造出立体多样化的融合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算机技术创建出手机报、电子报等传播平台,以此通过新型的传播形式来巩固和增强报纸在传媒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2)可以在电视传媒中建立新闻素材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创建一个新闻素材获取平台,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找寻有价值的各类新闻资讯。

(3)掌控舆论导向。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机制,并对所获取的各类新闻素材进行严格的把关,新闻工作者要积极的为大众传播正能量,传播健康的新闻信息。

(4)丰富传统媒介的内容及形式。报刊工作者要积极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在报纸的版面及内容上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尽量的满足各个年龄层的喜好,突出图文并茂,从而给大众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2.3 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传媒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想法的新一代人才,其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直接决定着传媒行业发展的质量。尤其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深入到传媒行业中,极大地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新时期我国传媒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新闻专业知识又必须要具备计算机相关技能的年轻、鲜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于传媒行业而言,就必要加大对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知识的培训。

例如:相关媒体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媒体工作者熟练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视频、音频及图像文字等不同媒体传播形式所需要的相关技术;让员工熟练的应用互联网相关传播技术,提升员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使工作人员快速的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传媒企业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企业要结合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及趋势,可以向社会上招募一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性人才加入到传媒行业的队伍之中,不断的增强传媒行业自身的发展实力,进而促使传媒行业更好的适应及充分的满足时展的新要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行业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获得较大的进步空间,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为了促使传媒行业可以较快的发展,就要加快技术改革创新步伐,大力培养一些计算机和传媒专业的人才,从而推动传媒行业朝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晓冬,曾庆旭.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在传媒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8):83-83.

第9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已逐渐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发展迅速,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不断扩大,服务出口结构也渐趋完善,但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步相对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且服务贸易出口长期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出口,所以以运输、建筑和旅游等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出口还是占很大比重,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还是不够完善。根据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运输服务、旅游、建筑服务出口总额分别为376.5亿美元、516.6亿美元、106.6亿美元,在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47.5%。旅游出口总额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3.3%,在服务出口总额中占比24.5%;运输服务出口位居第二,占比17.9%。可见,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以传统的运输、建筑和旅游等为主,具有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和竞争力不强等弱点,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不足———航空、金融、通讯和计算机等服务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从整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达,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存在顺差,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通讯等一直是其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部分,然而这些服务具有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和竞争力强等优势,这大大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这种种压力———发达国家主要输出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高,而我国在金融、通讯、计算机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还不高,我国为了顺应服务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经济向高附加值转变,这促进了我国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所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对国家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是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进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作用机理

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提高盈利空间,进而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推动衍生新兴的服务部门,提高科技含量。

技术进步对服务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作用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领域的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衍生出一些新兴服务部门,推动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结果是在服务出口中,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变强,技术进步衍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出口的品种,随着一国现代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自然就比原先优化了。可见,技术进步推动了新兴服务部门的出现,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附加值,然而,当技术进步得到推广以后,当它已被许多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所熟练掌握以后,该技术进步的服务部门的盈利空间就会缩小,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迫使新技术的研发,这推动了新兴服务部门的出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变,从而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趋于优化。

(二)改变就业结构,促进投资结构优化。

当技术进步对某一服务部门产生作用之时,一个很迫切的需要便是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含量。当前,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些技术知识含量高、投入产出高的服务部门自然就会吸引社会高层次人力资源进入该部门,于是,社会就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一国服务行业的时候,该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服务出口结构就会趋于优化。可见,当技术进步对我国服务部门作用增强时,服务部门对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就会增大,这使得就业结构将会发生变化,提高了我国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了科技进步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贡献率。另外,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这显然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加了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等服务贸易出口的投资,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降低空间信息采集成本。

服务贸易出口离不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扩散,由于空间距离的差异,使得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扩散过程也存在成本,且该成本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区域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降低了空间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了盈利空间,更加增强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第10篇

国外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采用以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主题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是传统测绘是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同其它地理空间专业交叉发展的新兴领域,极大的拓宽测绘技术本身的应用层面,也是测绘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体现.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多数测绘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仍旧集中在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方向,而对后两方向的投入比重则相对较弱且与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衔接不足等缺陷.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测绘的定义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同计算机技术相关方面的技术脱节十分严重.导致国内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普遍过于保守,使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当前测绘信息在环境、城市、国土等跨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国外测绘专业建设体系发现,不管是传统工测、地测,还是新兴导航、地理信息主题,其实质都是围绕空间数据处理这一核心问题.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时空复杂、多尺度等特征,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成为了衡量现代测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目标错误、课程时效性差、缺少实用的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等,具体分析见下一小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测绘行业本科生而言,早期传统测绘学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即“测、绘、算”的内涵在现代测绘行业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测”主要指对测绘仪器操作技能的要求.随着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测”变得更简单,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因此“测”更多的体现在对仪器开发、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理解和掌握“.绘”指地图绘制,目前有关地图绘制工作基本借助于计算机,因此绘图技能更多指的是电子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二次开发;“算”早期主要指测量项目中平差计算或者坐标转换等常见测量计算,而现代测绘的“算”则指的是对空间数据模型的信息化处理.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间数据具有处理量大、方式种类多样、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算”的能力成了衡量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着高效的目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现代测绘工作者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即测绘应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三基”能力,或者是“五会”等衡量指标对现有测绘专业毕业生进行考量,都可反映出现代测绘行业对学生空间数据处理,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处理空间数据的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所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量上虽可满足教学需要,但在课程质量、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 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第11篇

据《2008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 100排行榜》显示,Top 100系统的总Linpack测试性能首次突破千万亿次,达到1.01 千万亿次,是2007年的3.29倍,与国际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也进一步下降。

而在应用范围上,除了能源、科学计算、政府部门、工业和气象等传统高性能用户的需求持续旺盛之外,动漫渲染、地震、视频计算和网络加速等新兴行业应用热点也不断涌现。

除此之外,国内HPC厂商跟随技术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了。随着GPU在HPC领域的日益火爆,近期,浪潮、曙光、宝德等国内服务器厂商都相继推出了整合了GPU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

在这种形势下,不久的将来,中国的HPC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GPU的挑战

近几年,随着GPU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GPU来完成某些计算任务,但是由于编程模式的束缚,它并没有流行起来。然而,随着nVIDIA的Telsa芯片和CUDA环境的日臻完善,GPU走进了高性能计算领域,并向CPU提出了挑战。

“GPU是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图形卡,它是多核CPU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关于GPU主要有三大优点: 它的速度很快,而且会越来越快; 价格很低; 能耗更低。”一业内工程师这样描述GPU。

这说明了GPU的巨大潜力。AMD和nVIDIA最快的图形芯片已经达到了Teraflops层级,在这个范围内,普通多核芯片的速度就相形见绌了。

那么,未来GPU能取代CPU吗?答案无外乎三种。

第一、未来除了Power、SPARC、英特尔和AMD之外,Tesla可能会继续发展成为其中一个主流芯片,以GPU取代CPU的大部分功能和用途; 第二、GPU未来的发展也可能像AMD Fusion计划那样,与CPU融合在一起,在芯片层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三、GPU继续以辅助CPU的方式独立存在,比如作为专门针对图形应用的加速器,而大多数计算任务仍由CPU完成。

第三种情况在国内早就有了应用。据中科院超算中心主任迟学斌介绍,这样的机器已经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发挥作用了――每个人大约有30亿个基因对,因此在基因分析领域需要海量数据处理和计算。“尽管图形加速GPU技术很强大,单台计算力相当于10台普通高性能设备,但是GPU技术是这些年刚刚兴起的一种计算技术,应用还不成熟,所以,我们选用的是浪潮搭建的GPU+CPU的全新计算平台模式。”

其实,大家对GPU最大的担心在于,它的编程方式不同于x86、SPARC或者Power CPU,这也是nVIDIA为GPU提供CUDA技术的支持的原因,CUDA允许GPU利用标准C语言或者Fortran进行编程,无需使用专门针对图形的API。

为此,有人预测,未来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中,硬件架构将成为一个由专门CPU和GPU类型内核所组成的系统。

但就目前而言,高性能计算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仍是应用软件和能耗。

并行软件呼声高

目前,英特尔已经研究出具有80个内核,世界首个万亿次浮点运算性能的可编译处理器,在多核心时代来临时,对多核并行技术的优化至关重要。“多内核就是多CPU,多CPU就必然要采用并行计算才能发挥全部CPU的作用和功能。”英特尔公司软件产品部全球业务发展与营销总监兼首席软件专家James Reinders表示,未来如果没有并行软件,就不可能真正利用多CPU的功能,而要想发挥多核功能,软件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并行计算能力。

从技术上来讲,从上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5000次/秒到目前的千万亿次/秒,速度提高了2000亿倍,这主要归功于硬件技术的发展。然而,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相对于硬件,并行软件技术却在几十年来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分布式计算技术、自动并行识别技术等,这种软硬差距在中国尤为明显。

据了解,美国能源部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平台,但实际花费在硬件上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1/6,大部分预算都花在了物理建模和软件算法上。“高端计算真正的危机在于软件,软件已成为了现代技术中最主要的经济开支。”迟学斌表示。

硬件架构内计算组件的增加意味着我们要在应用程序的并行化上投入更多精力。而向并行模式转变并非易事,因为目前的很多项目都是在单核技术基础上实施的。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并行软件的开发。”迟学斌说道。

前不久,浪潮宣布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及其下属的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达成战略性合作,双方表示将把浪潮的“天梭”高性能计算系统硬件和超算中心的应用开发技术进行整合,为广泛的中低端高性能计算用户提供“一站式”的HPC解决方案,缓解当前高性能计算产业“偏重计算峰值,忽视软件应用,导致软硬失衡”的尴尬局面。

据记者了解,作为硬件系统专业制造商的浪潮和作为国内HPC应用开发“专家团”的中科院超算中心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为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优点和合作的价值。“作为国内HPC主要厂商之一,浪潮服务器在服务器硬件领域表现不俗。”浪潮集团高性能产品总经理刘军告诉记者,2008年浪潮的HPC业务增长了近200%。而作为国内最早的大型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超算中心的优势则在于它所拥有的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经验,以及在并行计算领域的成绩。

笔者认为,双方的合作模式也许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如果有更多的用户敢吃这一对“螃蟹组合”的话,也许对未来中国的高性能软件会有不小的改善。

绿色IT和能耗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用户对于计算性能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这使得计算机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功耗也成为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以中国石油的计算处理中心为例,从2002年~2007年,CPU从340颗增加到13308颗,增长了近40倍。其运算能力也从189亿次/秒飙升到现在的高达139万亿次/秒,短短5年间处理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正是凭借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处理中心在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为油井位置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不过据统计,2005年处理中心有1500个CPU时,电费是334万元; 2006年CPU增加到2300颗,电费达到492万元; 2008年电费至少需要1500万~1700万元。

在去年的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上,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算了一笔账,当今全球百万亿次级超级计算机系统功耗在1000千瓦左右,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功耗能达到数兆瓦,每年的电费开销高达数千万元。 系统功耗是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Gartner预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世界上一半左右的数据中心将受电力和空间的约束,能耗会占到一个IT部门预算的1/3。IDC也表示,IT组织能耗的花费将达到硬件花费的1/4。以往高性能必然高功耗的时代不会长久,评价高性能计算系统的优劣要看性能,更要关注能效。未来的超级计算机必须在节能方面有新的技术突破。

因此,目前许多厂商已经将降低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能耗和绿色计算作为努力的方向。

例如处在高性能计算产业链上游的处理器厂商英特尔,就在制程工艺上采用了最新的45纳米技术,这不仅从晶体管层面解决了漏电问题,而且还可以让芯片体积更小、性能更高。

另外,英特尔也在芯片中不断增强能源管理功能,如对能耗按需管理,降低空闲处理器内核的功耗,同时提升繁忙的处理器内核的主频。而在基础架构方面,英特尔认为一定要和整个产业的伙伴进行广泛合作,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共同走向绿色计算。

在绿色计算的呼声下,国内的HPC厂商也越来越关注能耗问题。比如,为了将能耗降到最低,曙光的5000A超级计算机在选择芯片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AMD的低功耗设计CPU。据了解,该CPU比常规CPU要节约30%的耗电量,全系统也因采用低功耗CPU节电超过200千瓦。

而结合了虚拟化方案的浪潮天梭TS30000还实现了高性能商用系统的高效能。“未来高性能计算用户们将更多地关注能源效率问题,因此,开发降低了能耗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刘军说。

采访手记

新兴行业等待发现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内服务器市场增长放缓,总体需求疲软。在这种局势下,传统行业,比如气象、能源、政府、工业等对高性能服务器的采购已经不能“填饱”国内高性能服务器厂商的“胃口”了。所以,拓展新兴行业,开辟另一片高性能服务器的应用天地成为众多厂商的当务之急。

其实,2009年对服务器厂商来说,虽然危机并存,不过总体来讲,仍是机遇更大的一年。在政策和项目的拉动下,不少新兴行业对高性能服务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带动下,以电子政务和民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政府主导的信息化项目正在陆续上马;

由于3G牌照的发放,运营商将有2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到网络建设和改造上,电信及其增值业务将成为服务器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

大型企业级市场引发的新一轮数据中心建设,尤其是能源、建筑等细分行业规范化所带来的IDC重建、新建,也将刺激服务器采购;

经济的不稳定,使得政府采购更加谨慎,对于成本控制俞加敏感,中央大部委集中采购、入围选型采购的几率增加;

第12篇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它独有的影响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决定了教师应以激励兴趣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趣味作为“引路人”。

创新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中学生对计算机有较强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这对于计算机操作课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讲计算机组成时,我把计算机的相关硬件带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一下各大部件的大致作用,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认识,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多媒体由于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多媒体,将它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手段。例如,在PPT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尝试用PPT来制作连环画,并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再创作,鼓励学生的作品要与众不同,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获了特色的作品,同时达到了对PPT制作知识和技能进行整理与复习的目的。

趣味教学用语,增强学生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到的许多计算机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而对这些术语的掌握又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可以用现实中易了解的事物将这些术语形象化。在教计算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时,可将RAM比作铅笔字,可以擦掉修改,将ROM比作圆珠笔字,不能擦掉只能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两种内部存储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