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

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

时间:2023-09-14 17:4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精益管理,采购

烟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在当前履行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共场所禁烟、经济增长下行的形势下,一举一动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局新一届党组提出了实践“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的要求,潍坊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履行国企保值增值责任,严格内部规范管理,深入挖潜,向管理要效益、要红利,在招标采购工作中导入精益管理思维,引入PDCA工具,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招投标监管,规范操作程序,取得了较好实效。

一、P阶段 做好计划,集中采购

潍坊市局(公司)固定资产规模较大,每年物资采购费用、维修费用等金额较多,为降低采购成本,我们通过定标准、出目录、分类别、设门槛四步,确保计划到位,有的放矢。

一定标准。落实国家局、山东省局(公司)有关实物资产配置管理政策,开展《实物资产配置标准研究与管理实践》课题研究,针对生产经营需要科学配置,形成《实物资产配置标准》。

二出目录。根据《烟草企业采购管理规定》(中烟办〔2012〕313号)文件精神,编制《集中采购目录》,对目录范围内的项目一律实施集中采购。

三分类别。一方面,合并采购同类项,对招标额度较小的相近项目进行合并招标,提高项目吸引力,防止单一项目金额过小流标。

四设门槛。综合测算公开招标成本,科学划定公开招标数额,将5万元作为委托招标机构公开招标的起点,凡是5万元以上的项目,只要具备公开招标条件,一律实施公开招标,5万元以下的项目,也要根据《采购管理办法》要求,选用适当的采购方式。通过以上措施,扩大公开招标范围,降低招标采购成本,实现应招尽招。

二、D阶段 创新机制,精益采购

一做调研。采购前,物资、服务类项目需求部门开展市场考察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报采购办核实;建设投资类项目由采购办组成考察组,现场审核项目可行性、必要性,核实后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第三方造价机构进行造价,并核定控制价;所有项目本着“满足需求、不求先进”的原则确定采购标的规格、质量,合理确定招标谈判控制价。

二定办法。科学制定招标文件和评分办法,招标文件和控制价的制定由需求部门、归口部门、采购办结合市场考察情况联合制定,杜绝控制价虚高和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并由法规、审计等部门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确保采购活动科学性、合法性。同时,围绕评分办法,配套做好招标说明和投标文件格式,针对不同项目特点,设置不同的评分项目,使投标供应商明确采购需求,有针对性进行投标。在2014年新建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仓储分拣设备招标中,经过项目组反复研究论证、模拟试验,改善评分办法,中标后节约资金902.6万元,资金节约率达到16.4%。

三走流程。实施流程再造,结合新常态、新要求,重新编制采购、投资系列流程,科学设定节点,明确节点要求和标准,科学绘制流程图,提高流程指导性、实用性。如工程投资项目,对前期手续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实施流程,全市范围内统一招标确定项目设计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工程造价单位和项目审计单位,由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编制、审核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招标机构组织公开招标、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决算,以此提高了投资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节约了费用。

三、C阶段 监督到位,规范管理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结合采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梳理的薄弱环节,潍坊市局(公司)出台了《招标机构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同时对《采购管理办法》有关条款进行细化,加强对采购相关各方的管理,明确责任,确保采购活动依法依规实施。

二是规范“三项工作”管理。按照“流程程序化、节点科学化、标准明细化、责任具体化”的原则,规范 “三项工作”管理委员会议召开程序,明确下设管理办公室的职责,统一规范议题模板和五种采购方式工作模板,坚持标准运作,严格职责履行,确保项目运作质量,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三是规范服务机构管理。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管理,斩断利益输送链条。每月初抽取一次招标机构和造价单位,将近期需要开标的项目按照金额打包,均衡分布到每一家入库招标机构和造价单位,由需求单位代表在整顿办、审计科等部门人员现场监督下随机抽取,确保入库招标机构和造价咨询机构业务均衡;对入库招标机构进行工作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建立进入退出机制,促使招标机构自觉加强内部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规范招标评委管理。评标以外部评委为主,采用政府专家库,在保密状态下按照所需专业随机抽取,特殊专业政府专家库评委不足的,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的教授参与评标;内部评委在监督部门监督下从本单位专家库随机抽取;所有评委一律开标前通知,确保评委产生公平公正。

五是规范开标过程监管。开标前委派监督人员,监督部门轮流监督,不固定人员;开标时采购办人员、需求单位(部门)人员、监督人员提前进入评标室监管评委,全过程监督评标;开标会场监管和评标现场监管采用两套班子,实现无缝覆盖;开标结束当场公布投标商得分和拟中标人,确保开标结果不受人为干预;引入第三方监督,开标过程公证处全程参与,确保开标过程公平公正。

四、A阶段 固化优化,阳光采购

一是制定模板,固化推广经验。根据长期采购经验,制定招标采购模板,将所有项目分为基建维修类、易携带样品物资类、无样品物资类、维保维护服务类四种,每一类别根据类别特点制定评分模板,不同类别的评分侧重点和分值设置不同,同时,围绕采购标的关健指标,科学设定评分项,加大分值,突出评标重点。

二是专项评查,优化招标流程。每季度评查采购项目“一项一卷”,评查人员追溯采购过程,将实际采购工作与“一项一卷”材料一一对应,对招投标资料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招投标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使招标流程不断优化。

三是立足“三公”,实施阳光采购。保公开,民主化决策。制度方面,制定出台各种办法,规范业主、招标机构、供应商的行为,确保从招标到履约全过程有章可循;民主决策方面,规定项目立项、采购方式的选择均通过“三项工作”会议票决通过,重要项目的招标文件由主要领导召集专项工作会议研究通过。保公平,多部门联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所有项目实施需求单位、采购办、监督部门缺一不可,同时到场参与,实现内部人员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保公正,引入第三方监督。邀请第三方机构全过程监督开标评标,重要项目邀请政府招标办、监察局等部门参与监督,提高招标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刘平.Y市烟草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问题;措施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是建设领域的项目,一般是指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其目标已不仅仅是质量、工期、费用的控制,还要与资金筹措、风险分析、使用维护以及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等联系起来,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除了具体的技术性方法,还要向前后期的评价延伸,并且要考虑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等等。

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项审批及内部控制方面

1.违规立项。如个别应由国务院或部委总部审批的项目,直接由省级管辖单位审批立项,有的建设项目未经上级单位审批擅自在地方立项。

2.规模控制不力,超面积、超投资、超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初步设计或初步设计变更未经审批,随意增加变更工程项目。

3.部分项目立项时间较长,建设工期失控,个别建设项目在上级行立项批复之前先行施工,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工程监督管理不善,项目一拖再拖,成为“马拉松”工程。

4.部分建设单位基建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责未落实,未成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没有配备专职基建财务会计和懂基建工程的管理人员,有的甚至基建会计、出纳一人兼,重大决策没有相关的会议记录,基建档案资料不全,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不规范。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机制及重视

建筑工程核算欠缺规范合理性,是当前企业在工程管理中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问题,诸多施工企业在工程实际开展中,一味单纯的强调施工的整体工程方案及施工的进度,只从工程的工期安排及时间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忽视了对工程的良好核算,其次在工程成本核算方法上,也未能做到全过程成本的核算控制,缺乏一整套必要的核算方法机制,导致在核算方面呈现出诸类不足问题,从而加大了工程整体的成本投入。

(三)基建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方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规,基建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在采购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后,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建设单位未将基建工程,货物或服务项目未纳入建设单位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方式、操作程序不合规,分散采购,应招标项目未招标。还有一些建设单位招标活动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在投标单位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未重新组织招标,评标前与中标单位进行实质性谈判,招标标底不准,隐性市场存在舞弊;对招标单位、投标单位资质、评标人员资格审查不严格等。

(四)合同及工程管理方面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建设工程合同,作为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经济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经济契约。一些采购合同签订不及时、不合理,有的单位未按中标结果签订采购合同,有些则签订追加采购的补充合同金额超过10%的规定比例逃避再次招标,个别单位边施工边签合同或先施工后签合同,还有的根本就未签合同或协议;一些合同(协议)签订不严谨,合同条款漏洞太多,对许多可能发生的情况未作充分的估计;对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审查不严,合同的条款之间、不同的合同文件之间规定和要求相互矛盾或不相一致,合同条款残缺不全,维权意识差,造成经济纠纷;一些单位未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个别单位终止合同却未签订解除协议,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了基建资金的损失浪费。

(五)过度强调按时竣工,忽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

在多数建筑企业内部,存在着工期即是金钱的思想观念,以为赶超工期,置工程施工环节的规范性及技术性为罔然,私自提前工程,不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流程进行施工,也未能针对施工前及施工中与施工后,对工程达到科学管理和动态控制,令工程在各环节的施工中,出现相应质量不达标,施工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从而对建筑企业的社会声誉造成了大的影响,令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

三、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立项和基建内控管理,有效控制建设规模

一是严格落实立项审批程序和标准,从源头上对总规模控制。建议基建项目立项应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及有效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机构、人员、业务量、房屋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等客观因素和实际需要,确定审批新建、扩建、改造房屋类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时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一次核准总规模,减少多次追加批复,避免“上级批一块”、“地方政府给一块”、“建设单位超一块”等多头立项、分头审批导致普遍超投资、超规模问题的发生。另外要加强工期控制,上级管理机构在批复初步设计方案时,可大致界定工程竣工时间,让建设单位有紧迫感,避免因工期延长导致的成本增加。二是加强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建设单位基建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建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程序,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大局意识和执行法规制度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弥补建设项目制度上的管理空挡

一是制定以资产置换方式兴建办公楼及附属设施的相关制度规定。根据基建过程中用旧办公楼置换新办公楼、建设用地或建设资金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和明确项目申报、资产评估、置换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二是研究制定“代建制”建设管理办法。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代建制”的利弊和风险,通过试点和总结经验,制定有关基建委托代建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确定“代建制”的实现方式、工作程序和风险控制重点。三是修订完善有关基建管理办法。建议基建上级主管机构应及时制定或修订基建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基建管理操作手册或指南,增强基建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重视基建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核算体系,切实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规和采购管理办法,基建项目按规定实行集中采购管理,做到采购方式确定恰当、采购程序合规合法,对达到规定标准的采购必须实施招标;加强基建合同管理,认真落实合同审核制度,确保合同的完整、严谨,预防争议或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四)建立健全基建工程“全过程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对基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审计监督应实行“全过程管理监督”,贯穿于基建项目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等各个阶段,并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暂定材料认价、竣工决算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审计,早介入、早审计可以使监督关口前移,改变那种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与评价,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减少或避免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健全基建项目监督机制,加大违规问题查处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处罚和通报,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基建工作依法合规。

四、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施工各阶段。我们要正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从而提高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增强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管理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的治理力度。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管理建设会计的运用,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降低了资产运作的潜在风险,充分体现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稳健原则,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固定 资产 管理

一、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审核确认难度较大

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审核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

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

(二)部分企业缺乏有力的监管,企业的部门存在账外资产

现在部分企业之间存在着账外资产逐年增加之势,某些企业的生产单位或部门利用采购机会,截留部分资金,固定资产的管理及使用部门在自行销售部分产品或半成品、私自出租单位闲置的固定资产、利用本企业资源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提供服务后均没有将收入入账,财务部门会计人员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并入账,因此形成账外资产。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多数企业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规定的财务经费的管理,根据相应制度制定了开支标准和明细,但是却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存在诸多的漏洞,有的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对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

(四)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生产和管理部门、使用或保管单位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之间的账账不符。在实际生产中时常会发生固定资产使用地点变动、用途改变等情况,但

是使用或保管单位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固定资产记录,也没有及时和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汇报。

(五)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

我国的固定资产这就普遍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

长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使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增大。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做法

(一)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

对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固定资产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流失毁损;有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达到报废状态,但是没有办理报废手续, 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存在;在对房屋改造、修建应增强建筑物面积和金额的情况下,由于疏忽没有及时管理等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能力弱,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资产状况不清。

(二)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受和固定资产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企业的主要资产组成大部分来自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物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生产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以及生产设备的保养和正常维修,决定着物质生命的长短。首先,要对生产设备注重日常维护,以确保延长其物质寿命。否则,固定资产会提前报废,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给企业增加了支出,导致固定资产总值的减少。

三、改变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各个企业的资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部门人员应深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固定资产从购进、保管、使用、转移到报废的一系列账面及实物处理程序,清楚地知道固定资产卡片的主要内容,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及各项法律法规,充分了解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严格固定资产采购管理

企业在进行每年的投资预算时都要慎重考虑经过细致论证后才可以报批。现如今企业的实际业务环境变化很快,即使有了年度的投资预算,但是在实施每一项具体的投资计划前仍然需要由相关部门提供更为细致的采购申请以便财务部门获得最新的数据并进向相关调整处理;在采购以及付款环节同样必须有严格的流程,所有的采购与付款必须有合格的单据来佐证。

(三)及时监管调整正在使用固定资产的状态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和监管制度,及时根据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改善设备运行环境,定期组织人员对不能达到使用寿命的设备进行分析,改变设备的不合理运行状况,实在无法提高使用寿命的设备,财务部门应当及时调整折旧年限使其与固定资产的实际相符。

(四)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的解决

固定资产管理员应当积极定期对账并且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当发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时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发现严重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行为要及时上报上级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五)严格固定资产各阶段的处置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报废或者转让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当做到现场监督检查,事前财务部一定要对报废资产和相关文件进行确认后才能在账务中进行报废的处理以免错过最佳的报废资产处理时间,造成损失或是出现私自处理后截留收入的现象。

四、结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其他活动的物质条件,企业更应该注重规范管理固定资产,并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使固定资产安全有效地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摘要: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看巨大的作用。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成立以来,注重成本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预算执行能力和会计核算水平,在公司成本控制上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笔者对此作一总结,仅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作用;财务管理

一、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它一旦成立,就面临着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与倒闭、发展与萎缩的矛盾之中,因此,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以求得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有:

(一)成本影响企业效益水平的高低

经济效益通常用投入与产出之比或所得与所费之比来表达。成本控制的水平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

(二)成本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指标,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三)成本能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途

影响企业的发展因素很多,有宏观与微观的,也有内部与外部的,但单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生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管理水平,只有降低企业成本,才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才会取得长足发展。

(四)成本影响企业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才能使预测、决策和分析等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可靠的基础之上。

二、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的成本控制

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成立以来,注重成本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预算执行能力和会计核算水平,在公司成本控制上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把计划做合理

面对滩海开发复杂以及成本压力大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滩海开发公司积极行动起来,在财务计划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细化指标分解,优化预算管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公司从编制成本预算开始,逐步理顺操作费管理流程。

1起草了操作费要素定义,定义各项操作费指标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包含的内容和费用列支渠道,使各切块指标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清晰、明了自己所负责的切块费用,责权更加明确。

2按照整体性、管理性支出总量控制、倒推成本的原则,把操作费分解为固定性支出、生产性支出和管理性支出三部分,明确操作费管理的指导思想。即固定性支出和管理性支出集中于公司各职能科室一级管理、实施公司统控;生产性支出由作业区管理。

3每年组织召开公司指标分解会,对费用项目和分解的金额进行研究讨论,最终确定分解指标项目。通过科学、合理地分解指标,为成本控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过程控制执行透彻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1建立了《成本管理办法》、《完工未结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制定了《公司成本核算办法》,对台账、作业过程、部门等的使用以列表方式进行明确,规范了成本费用核算范围和方法,确保成本核算准确无误。

3完善了《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购置、使用、转移、报废等各环节的规定,重点规范油气资产弃置费用的核算、管理和使用。此外,根据油田公司下发的资产管理工作检查验收标准,整改、完善资产管理相关资料。加强成本跟踪预测,掌握真实的成本费用。

(三)把物资关口把严

物资、设备采购占成本支出较大,且繁杂琐碎、千头万绪。为此,

1公司严格把关物资设备采购程序,确保质量上乘,成本不超。根据实际情况,公司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管理基础年工作,以完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规范运作方式为重点,组织学习了《大港油田公司物资采购管理整合意见的议案》、《大港油田公司设备管理办法》、《大港油田公司招标管理办法》、《大港油田公司市场准八管理办法》等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

2公司结合本部门和各岗位特点,对综合服务部制定完善了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了部门职责定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物资装备管理制度,制订了《滩海开发公司生产物资管理实施办法》,夯实了公司物资装备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公司部门职责调整,及时与上级归口管理部门沟通,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运作。同时,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加大集中采购、招标采购力度,采购通过货比三家、商务竞价方式进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支出,将产能项目部的物资采购纳入统一采购管理,确保了生产建设物资供应,实现资金的有效节约。

(四)把资产状况摸清

按照上级《关于开展财产清查工作会议》的安排,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组长,总会计师为副组长,以财务资产科、综合服务部等机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产清查领导小组,对财产清查进行总体安排、协调工作。同时,设立财产清查办公室,负责本次财产清查的具体工作安排。清查前,组织召开了财产清查工作动员大会与第一次培训会议,对公司财产清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清查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确定了本次清查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成立了三个专业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存货、资金分别进行清查,做了大量、细致的财产清查工作。在资金清查中,对于无法支付的,确定在今后工作中建立管理台账,落实责任人,定期核查,关注往来单位营业状况,并根据相关政策及时处置质保金。

(五)把信息化建设做实

成本管理系统是为了加强油田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测算而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70下增加、补充开发的应用系统,按照财务处统一安排和部署,公司参加成本管理系统应用培训,并根据公司油气生产管理及核算的特点,对成本管理系统责任中心、成本中心、部门、费用要素、预算项目等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完成了成本管理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按照“数据录取真实、准确”的原则,完成全年成本单据的补录,实现成本系统与账务系统的正式对接上线,挖掘出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此外,财务网上报销系统是一个财务经费管理系统平台,具有经费报销与借款、预算管理、电子审批等功能,公司根据自身的管理特点进行了流程设定、审批组定义、制作电子签名、预算录入等系统设置工作,实现系统的正式上线。对五项费用及借、还款业务纳入网上报销管理。通过应用该系统,实现费用单据自动计算、自动流转。有效提高了财务报销相关工作的效率及公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通过在系统中设定预算额度、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等环节,有效加强了经费预算的事中控制及内部控制力度。

三、结论

总之,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改革与改制,油田企业也被推向了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已扩展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企业的整个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企业不仅需要完善各项施工任务,更重要的是尽可能降低成本,获取最大收益。这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杰浅谈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计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9(3)

[2]赵丽杰浅议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8(12)

[3]袁宏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分析[J]广东科技,2009(4)

[4]何宏旅游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

第5篇

关键词:物资管理;内控制度;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人力成本逐渐攀升的今天,如何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收益,是所有企业均在思考的问题。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直接的途径,一是降低其采购成本,二是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避免原材料浪费、提高材料使用率,而这些都涉及到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

物资管理是企业施工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物资采购成本占施工总成本约60%-70%,物资是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管理对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宏观发展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企业的物资流通渠道和购销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管理体制的完善,很多企业逐步地开始实施更为有效的物资管理办法,如采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软件等。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技术、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仍然是属于比较落后和小规模的,因此不可能进行高效的信息化控制和管理,这些企业在外部条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物资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领导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以为然,物资管理系统单一,没有规范物资管理各个环节,因此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物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基础还需完善

物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应该在计划、采购、供应、管理、使用等环节上有严格的规定。近些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包括物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制度的适合性、全面性、实效性较差。同时,由于制度与制度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协同,造成整个管理制度不成体系,甚至相互矛盾,不能达到系统协同效果。

3、物资管理环节上的问题

(1)采购环节的问题。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内容,物资采购包括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如果没有政策规范性指引,企业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形成的是很可能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成长性。由于在物资采购环节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另外,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下游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反应,就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商的评价选择。但是,有些企业在采购环节上,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和市场风险缺乏深化的认识,采购工作存在简单化、不规范化的倾向,许多的物资采购招标活动不够规范,尤其是有些企业往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供应商准入制度,这些都人为地增大了企业的供应风险。

(2)库存管理环节上的问题。库存作为供需之间的缓冲,一方面,适量的库存可以应付规律与偶然性的需求变化,起到应急和备用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库存又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延长了资金的周转,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库存控制策略,在保证生产连续性和保持一定程度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库存水平而不影响施工生产是库存管理的重要目标。

4、物资管理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

从一些调查研究发现,物资管理领域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有的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各种名目的“提成”、“回扣”、“好处费”等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同时,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不断国际化、扩大化,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日益繁重,物资采购和供应当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问需于基层、问计于一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应对日益繁重的物资管理任务。

5、物资管理绩效评价尚需完善

对企业项目物资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判断项目的物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物资管理能力。按照建设“五型企业”的要求,很多企业在质量效益、资源节约等方面建立了包括资金占用率、库存增长率、废旧物资回收率等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物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6、风险预控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近几年来,有的企业已经开展了风险源管理活动,进行风险源辨识,建立风险库,对市场风险、运营风险、采购风险、成本风险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也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应对风险,从本质上保证物资管理工作安全,还需建立长效的预控机制。

二、内控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或单位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而在企业或单位内部实施的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制度措施,以达到控制资产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及防止舞弊的目的,同时为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法律法规的遵循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提供合理的保证。内控制度是由企业管理者、董事会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执行的。内控制度在管理中的目标包括: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确保资产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政策、制度以及会计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并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做好科学预算,合理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避免资产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预防产生各种错误,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一经发现和查明,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为了有效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程序和职责分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合理运行的前提是合理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每项经济业务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有两个或两个部门以上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进行分工负责,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保护资产的安全。企业在贯彻落实内控制度时应当重视执管理人员的选用问题,只有选用较高能力的工作人员来执行内控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部门也应当起到监督作用,使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杜绝内控制度管理人员,避免因为管理效应弱化,管理力度递减,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情况的出现。

我国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内控制度,使企业的运行、业务管理在一定范围内有章法可循。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再加上内控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观念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法人治理机构不够规范;外部监督力度不强,监督环境不到位等。我国企业应当在原有管理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内控制度的创新,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层人员、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职责,使各个部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企业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三、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中的作用

1、梳理物资管理流程,完善管控措施

为了保障物资的安全,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益,完善物资的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物资管理流程。在梳理过程中应当先从大类进行区分,再进行细化和梳理。比如,存货的梳理,应当先从原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成品等进行梳理;在梳理流程中应当注意各个环节的整合,比如,对存货的梳理可以从验收入库、仓库储存保管、领用出库、存货盘点以及存货处置等环节进行梳理。在物资梳理整合过程中,应当对照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检查是否落实企业的相关制度措施。完善物资管理控制措施的关键步骤是物资的梳理。通过物资梳理可以发现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企业可以将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查找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健全物资管理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物资管控措施,保证企业物资的安全完整,提高物资的使用效能,防范企业资产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

2、落实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需求

企业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编制不科学,物资需求计划不够规范,对物资的消耗规律掌握不够明确,对生产物资需求量的预算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的物资使用和管理没有达到精细化的要求。通过内控制度的要求使物资问题得到解决,首先是物资需求的预算问题,科学合理的预算应当由项目技术经营部门负责执行,提高物资需求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防止物资的积压和不必要的浪费。在完善物资预算制度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物资消耗控制管理工作。在使用过程中由作业部门和使用单位执行物资的控制措施。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和物资消耗控制制度,明确物资使用去向,以保证物资使用和消耗在预算范围之内。严格遵守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完善物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目标体系。企业应当按照内控制度的规范管理物资,明确物资管理分工,延长物资使用周期,避免出现物资积压、成本过高、物资使用效用较低等问题的出现,使物资管理和使用处于一种优化状态。

3、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升级改造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建筑物、房屋、机械、机器、运输工具,以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需的物资条件。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与固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息息相关。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设计出合理的使用流程,健全管理控制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和高效运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和运行维护。固定资产的取得时的内控措施是:企业根据合同和货单进行严格的验收;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加强管理工作。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后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登记,编制目录,建立卡片,便于统计和管理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升级改造,以便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保证施工生产的节能环保。

4、加强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延长物资使用周期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应当加强对就物资的回收利用力度。延长物资的使用周期,充分发挥旧物资的作用,利用内控制度对物资的管理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和物资的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对物资使用和消耗动态的掌握,对企业各项目的物资回收情况进行梳理整合,对于有利用价值的物资加以维修,变废为宝。对于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资进行清仓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将企业隔部门的物资纵向连接起来,加大了物资管理力度,重视旧物资的再使用和管理,核实旧物资的价值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企业的物资管理保持良性循环状态。

在当前形势下,延长物资服务年限,发挥废旧物资作用,不失为缓解采购资金紧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办法。作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就应该做好此项工作。物资经过修复过程,确定报废,其用途方向又是一个节约成本的大课题。是直接进行废物处置,还是根据报废等级选择适当的工艺处理,投入新的使用流程。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给企业效益带来的差距是巨大的。

对于常规维修材料的修复利用工作也不可忽视。其一通过对废品的回收能够反馈正确的物资消耗信息。其二是可以通过回收的物资加强修理工作,变废为宝。要保证这两个方面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控制。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掌握物资的消耗动态,对基层单位的物资回收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资核定回收率,通过物资消耗纳入网络化管理,实现日清日结。项目部将实际消耗进行网络记帐,通过网络把物资管理单位进行纵向连接起来,实行垂直信息传输,加大了管理力度,及时撑握废旧物资回收的动态。实现从ERP的发出到消耗系统的使用,再到废旧物资回收入库,形成了一个废旧物资管理的系统环,实现了有发出,有使用就有回收,回收物资有帐、有实物。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日益增多。物资管理工作是否合理科学已成为影响企业是否能够长足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明确物资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梅.浅谈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1,04:47-48.

[2]王正方,徐英田,李瑞臻.企业物资管理监控机制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2005亚洲国际过程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展览会论文集[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2005:4.

[3]张伟.企业内控制度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192-193.

第6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不断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成为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化改革,首先要对其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其次要加强并贯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本文就政府采购制度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概述

政府采购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确保在依法范围内,利用财政性资金对其服务、工程以及货物进行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行为。

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严格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并且保障资产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而在单位内部施行的控制、评价、规划、约束以及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

二、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脱节的原因

1.资产管理体制职权不清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最终确定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使用和占用”的三级组织形式而建立的。由于该体制并没有划分具体的资产管理职责,也没有对管理的具体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导致了一些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一些地区却是国资部门,由于每个地区的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因此其管理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2.法律建设与资产管理制度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Y产管理的主要依据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等级的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高、法律层次较低,甚至有一些部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情况,这是致使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政府采购的重要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时,资金支出的最大项目就是政府采购。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受损,并最大限度的促使国有资产的升值。因此,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资产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对国有资产效益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时,把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且使得国有资产一直能够保持合理运用,这不仅可以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能从根本上改良,杜绝不正之风的现象。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符合了我国时代进步的总需求。为了保证国家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用中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依赖与信任。这就要求国家要切实的完善其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国家财产的稳定与安全,并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想要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发展,一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合理实行。面对如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务必加强我国新型的社会和政府的建设,并要求单位自身要提升其监管力度,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这方面,才能使得单位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四、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策略

想要不断完善部控制体系,我们必须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才能把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实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1)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责任,切实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会签制度。重点关注经费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及合同控制等内控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有序运行;(2)切实开展检查,强化内控制度监督。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规范运行,并达到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法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而确保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切实防范内部控制运行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的策略

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加强预算控制,必须要使工作人员对于政府采购预算进行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并在制订预算、实施采购的行为时严格遵守;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便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员工都能够准确把握采购预算的流程、内容及其重要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实现采购预算方案选择的最优化。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也变得极其繁琐和复杂,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资产管理的力度和效果,才能有效地对国家资产的流失进行控制,使国有财产保持安全性与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对(关于浙江省2005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浙人大常[2006]16号)收悉后,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落实相关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问题

针对预算编制不够规范的问题,省政府已督促省财政厅认真抓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一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切实做到省级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所有收支编入部门预算,并细化到具体的预算项目和相应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二是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式。完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逐步建立与定额体系相配套的经费支出标准体系和实物配备标准体系。2006年,结合市场价格调整了部分办公设备配置经费标准。同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定额体系。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财政管理规章制度。结合省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修订了《浙江省省级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了《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通过制度建设,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关于强化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财政财务监督问题

针对部分省级下属单位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等问题,省政府已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禁各单位擅自开设银行结算账户;严禁私设“小金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禁以改善单位职工福利等名义,擅自发放奖金、福利和津贴等,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预算行为。二是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切实将财政性其他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对一级预算单位的支出审核,增加集中支付系统内划转支出的事前审批手续,堵住资金随意划转的漏洞,并积极探索二、三级预算单位集中支付管理的有效办法。三是督促省级各部门落实对下属单位尤其是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监督责任,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追究违法违纪责任,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审计、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三、关于切实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

为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省政府于2005年3月颁布实施《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作了全面规定。省政府将进一步提高《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执行力,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查,确保项目决策程序规范、科学民主、合法合规,从源头上提高项目投资的有效性。二是切实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工程质量监督和财政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为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省政府还将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督管理办法》,力求通过“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确保政府性投资项目的有效实施。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要严肃处理。

四、关于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问题

去年以来,省政府采取了整合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等措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将研究采取若干措施,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按照“存量调整、增量优化”的原则,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继续推进专项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加强立项审查,规范项目申报要求,做到立项依据充分,项目任务目标以及措施明确,便于绩效考核和落实责任。三是强化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建立项目库,细化、规范和严格项目预算编制,实行项目滚动管理。四是及时清理结余资金,除明确跨2年以上执行的项目支出预算外,若2年未使用完毕的,其结余资金收归财政用于平衡预算。对使用财政预算资金集中采购的节余资金,其中属项目支出结余的,由省财政用于平衡预算。五是积极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年度预算财政支出3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必须进行绩效自评,省政府将督促省财政厅抓好绩效评价的抽查、监督和指导工作。六是逐步建立与使用绩效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绩效优良的优先考虑,无正当理由未能达到预期绩效目标或绩效差劣的,从紧考虑或不予安排。省政府还将督促省财政厅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进一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五、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及投融资机构监管的问题

省政府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和监管工作十分重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省国资委先后制定了30多个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和44个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国有产权代表、财务报告、内审报告和专职监管等4个报告制度,构建了企业改革方案、清产核资、国有产权处置、经营业绩考核等6个审核批复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绩效考评为重点的国资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省属国有资产改革和监管工作,并拟定有关政策措施:一是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研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调整思路,加大整合和重组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政府已对建立省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国有独资企业和绝对控股企业职工董事制度作了研究,省政府将开展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试点工作,并要求省国资委抓紧制定监事会的工作规程和具体的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其权责相当、监管有效。三是以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加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完善应收账款处理等考核办法,确保经营者年薪与企业真实业绩相挂钩。探索建立省属国有资产收益或占用费收缴的相应制度,促使国有资产安全增值。

为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省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对政府性投融资机构的监管,专门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性政府负债管理的通知》和《浙江省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省政府研究了外债管理工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外债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将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把政府债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省政府将在义乌召开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加强和改进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

六、关于切实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情况

(一)关于预算编制不够规范问题的整改情况。

1、关于项目内容构成不够细化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已督促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严格项目编制要求,力求将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项目,并加强对项目预算的审核,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关于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不少收支游离于预算之外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已督促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进行整改,要求严格做到“收支两条线”,包括部门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不同来源的所有收入都必须编入部门预算,足额及时上缴。

关于省信息产业厅将房租收入用于工会发放职工福利的问题。省信息产业厅已于2005年8月将房租结余65357.60元交入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行政账户,同时规定今后凡拥有产权证的自有住房租金收入,一律交入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行政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不再作为工会福利。

关于省建设厅收取国有股红利473.88万元账挂“暂存款”问题。2004年8月,省建设厅收取的国有股红利473.88万元,以暂存款的形式账挂省级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因当时省国资委和省财政厅正在着手制定有关省属企业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办法,省建设厅打算待办法出台后对收取的国有股红利按规定进行办理,并根据有关政策,报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用于该厅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制调剂费用。由于此办法至今未出台,该国有股红利至今未动用。

关于省水利厅向下属事业单位收取收入调节基金问题。省水利厅已于2005年停止执行《浙江省水利厅直属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收入考核办法(试行)》,也相应停止收取调节基金。

(二)关于预算执行不够严肃、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整改情况。

1、关于挤占专项经费情况较为普遍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已督促省海洋与渔业局、省信息产业厅进行了整改,要求必须严格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关于省海洋与渔业局将拨入的引种育种、病害防治、企业扭亏增盈专项资金转为“事业基金”问题。由于客观因素,暂时无法实施该项目,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关于省海洋科技开发中心将专项资金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计提福利费的问题,省海洋与渔业局已督促该单位进行整改,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杜绝发生此类问题。

关于省信息产业厅下属单位在专项经费中列支职工基本工资、奖金、物管费的问题,全部进行了整改,按照财政预算规范管理要求,均已作调账处理。

2、关于专项经费未及时拨付使用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已督促有关部门加强项目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避免把项目拖到次年。

关于省海洋与渔业局未及时拨付专项资金问题。省海洋与渔业局已进行了清理,可拨付的已于2005―2006年陆续拨付有关单位,节余资金将按规定陆续转入事业基金。

关于省建设厅下属的城市化规划专项经费至2004年底尚有2444.79万元结余,使用率低下问题。省建设厅根据审计意见已作了认真整改,并督促各课题组加快课题研究进度,保证质量,尽快完成结清。

关于省民政厅项目资金使用低下问题。省财政厅已督促省民政厅在编制2006年部门预算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性,并要求严格按照财政核准的项目内容和金额使用,对需跨年度使用的特殊情况,必须写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和项目预计完成时间。同时加大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努力使财政资金及时发挥效益。

3、关于省水利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未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水利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已全部作了整改,同时将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工作。

(三)关于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问题的整改情况

1、关于违规收费、“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不严问题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已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收费项目清理,及时公布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严格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

关于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报名考务费未全额纳入省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省教育厅已作了整改,发文要求各有关高校收取的报名考务费全额上缴省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关于省供销社向兴合集团公司收取管理费问题。2005年审计整改后,省供销社已不再向兴合集团公司收取管理费。

2、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处置存在一定隐患问题的整改情况。省财政部门将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加大资产清查力度,确保固定资产足额登记入账。二是加大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监管,加强资产收益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关于普陀山锦屏山庄股权的转让问题。省供销社根据审计意见进行整改,正在修订社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加强对社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关于省海洋与渔业局以企业改制款替下属金海宾馆列支房租的问题。省海洋与渔业局已按要求进行账务调整,暂作挂账处理。

关于省信息产业厅下属省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未及时上缴应缴财政的改制处理资产49.5万元问题。省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已将款项上缴省信息产业厅。

关于部分省级单位固定资产未入账或未及时增加固定资产价值问题,省新闻出版局、省监狱管理局、省信息产业厅已根据审计意见,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将上述资产补记入账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关于省教育厅机关工会投资“娃哈哈”法人股问题。省教育厅机关工会已于2005年11月对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的42万元投资调整入账。

3、关于下属单位会计核算较薄弱,收入不入账、漏缴税金,账外发放福利、虚开发票套现发放福利等问题的整改情况。

关于省教育厅下属省教研室将收取的教材组织编写费等费用未作收入反映问题。省教研室已于2005年10月按要求调整账务,将该款项从“其他应付款”科目转入“其他收入”科目。

关于省供销社下属兴合集团控股的部分成员企业收益未按规定予以反映问题。省供销社已作整改,将收益按照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关于省信息产业厅下属无线电监测站账外收入12.69万元直接发放14位职工福利、擅自核销对省无线电通信技术公司的投资款问题。省无线电监测站已作整改,将账外收入用于直接发放职工福利后的余额交入法定账户;已对擅自核销的投资款作相应的账务调整。

关于省水利厅下属省水文勘察局通过开具劳务发票套现用于发放资金问题。省水文勘察局已作整改,补交个人所得税。同时,要求省水利厅加强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第8篇

1.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医疗设备 管理 绩效评价

医疗设备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统计,我国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设备总值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30~50%,2008年广西每个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价值已达72.78万元。随着我国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实施,医院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日益增加,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加突出。参与医疗设备全程管理、控制医疗设备采购成本、提高医疗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是当前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参与医疗设备管理需关注六个重点环节。

一、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

医院在医疗设备立项、购置前期对设备的用途、使用效率、预期收益、回收年限等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决策分析,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设备投资中的盲目性、控制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防范投资风险,杜绝因购置不适合医院实际需要而发生的设备闲置或重复购置现象,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在医疗设备购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使用部门是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立项申请,立项的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通过专家委员会进行项目论证和技术评估,专家组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充分考虑医院发展规划、临床应用前景、科研、医疗市场的需求和医改政策的新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医院现有的诊疗和治疗水平;是否符合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要求;采购资金来源是否落实,财务是否具有支付能力;是否进行设备运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论证设备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二、招标投标

招投标是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监督医疗设备招投标全过程,保证购置过程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确保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性,防止违纪情况发生。凡是符合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采购项目,要按规定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形式进行招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外或采购金额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下的采购项目,可由医院自行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

在医疗设备招投标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招标文件是否完整、合规;是否包括对招标项目、技术要求、投标人资格审查标准、投标报价要求以及评标标准、方法等所有实质性要求;技术要求是否正确,是否满足需要,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是否清楚,确定的标准和方法是否公平、公正、可行、科学、合理,是否含有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参与投标供应商或生产企业的数量是否在三家及以上,并提供用户名单和项目建议书;招标参数制定是否带有歧视或倾向性元素。歧视性不仅会影响医疗设备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售后成本的增加;而倾向性则直接导致中标可能性较大的医疗设备高价投标,从而增加购置成本;非通用设备的后续消耗费用。有的设备在运行时的所消耗的费用,如水电费用、维保费用、专用检验试剂等超过了设备的本身价值;有的设备主机及其附属设备的配套性与医院已购同类医疗设备不兼容或与软件不共享。设备本身的高性价比并不能代表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医疗设备的开标、评标、定标过程中,审计部门还应关注:招标人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当场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是否按程序公开唱标;评标委员会的产生及组成部分是否符合要求;评标过程是否公正、保密;评标委员会是否严格按照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评标;开标、评标、定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

三、采购合同签订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签订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计关口。

在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签订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采购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根据招标文件和中标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条款是否完善,标的是否与中标物资相符;意识表达是否清楚,文字表述是否严密,特别是售后服务条款是否正确、具体;对保修期内和保修期外的各项费用是否细化;合同的价款是否明确合理,价款支付条件是否规范,以及质量保证金是否明确等。

四、验收管理

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是设备购置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质量控制以及检验合同的执行水平的重要环节。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在医疗设备开箱验收、安装、调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对照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合同的条款等文件,由验收部门或指定的专人对所购医疗设备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在医疗设备验收环节,审计部门通过查看验收报告和入库单,重点关注:设备的品牌、名称、产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配件等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要求;随机赠送的物品、设备附件、辅助设备、软件、专用工具、零配件以及高值包装物等是否严格按发票、装箱单、合同明细清单进行清点验收、逐项核对编号、登记入账,妥善保管,避免资产流失;验收完毕后是否做好验收记录,验收记录单应包括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合同金额、供应商、采购日期、设备编号和主要附件编号、售后服务联系电话、设备配件清点情况、文字资料齐全情况及使用科室意见等;供货单位提供的发票内容是否与合同内容、合同价格相符,收款单位是否与合同签订单位一致。

五、付款结算

在医疗设备付款结算环节,审计部门应对请购单、采购合同、验收报告、入库单、购货发票等结算凭证进行审核,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重点关注:货款结算是否按采购合同约定进行;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付款内容、支付金额以及收款人是否与合同相符;是否预留质量保证金;是否超过起点以现金支付设备价款,有无提前支付设备款,财务处理是否恰当等。

六、绩效评价

审计部门通过对医疗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分析、评价,向管理层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医疗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效益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为院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审计部门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的分析评价过程中,需科学、合理运用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净现值法等。评价指标有: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如设备年收益、设备投资利润率、设备日均业务量、设备投资回收期、单台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时数、设备完好率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如使用该项设备诊疗的病人满意度、检查阳性率、治疗有效率、设备对诊疗工作的贡献、设备对教学工作的贡献、设备对科研工作的贡献等)。对医疗设备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尚长浩等.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39

第10篇

1.我国目前有两部会计法律,分别是《会计法》和(

)。

A.《条例》

B.《注册会计师法》

C.《企业会计制度》

D.《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同一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

)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罪或者罪。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犯上述罪行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

)有期徒刑。

A.3年以下

B.5年以下

C.3年以上7年以下

D.5年以上10年以下

4.专用存款账户不适用于(

)的管理和使用。

A.贷款转存资金

B.证券交易结算资金

C.收入汇缴资金

D.更新改造资金

5.单位和个人签发空头支票、签单与预留银行签单不符或者支付密码错误的支票,应按照规定承担(

)。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结算责任

D.行政责任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会计主管人员”是指(

)。

A.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会计机构负责人

B.主办会计、主管会计

C.未单独设置而在有关机构中指定的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负责人

D.未设的单位中分管会计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

7.在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文件是(

)。

A.《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

B.《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C.《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D.《政府采购法》

8.下列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与银行对账单的保管期限相同的是(

)。

A.原始凭证

C.银行余额调节表

D.会计移交清册

9.银行审核支票付款的依据是支票出票人的(

)。

A.电话号码

B.身份证

C.支票存根

D.预留银行签章

10.我国国家预算级次不包括(

)。

A.国家税务总局

B.北京市预算

C.牛村预算

D.徐汇区预算

11.下列各项中,可用于支付工资及奖金的账户是(

)。

A.一般存款账户

B.基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12.会计机构保管会计档案的专职人员不得由(

)担任。

A.单位出纳人员

B.单位负责人

C.总会计师

D.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

13.某公司资金紧张,需向银行贷款500万元。公司经理请返聘的张会计对公司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张会计很清楚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做这种技术处理是很危险的,但在经理的反复开导下,张会计感恩于经理平时对自己的照顾,于是编制了一份经过技术处理后漂亮的会计报告,公司获得了银行的贷款。下列对张会计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

A.张会计违反了爱岗敬业、客观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B.张会计违反了参与管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C.张会计违反了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D.张会计违反了强化服务、客观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14.下列选项中不适用于按13%低税率计征增值税的是(

)。

A.

销售或者进口图书、报纸、杂志

B.销售或者进口农药、农机、农膜

C.销售或者进口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煤气

D.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15.2013年5月,张教授取得如下收入:指导学生论文获得800元;为某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获得6 000元;翻译期刊论文获得3 000元,则5月份张教授应纳税所得额为(

)元。

A.7 000

B.800

C.4 800

D.2 200

16.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

)。

A.财政、审计税务机关

B.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

C.本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D.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

17.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或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并可以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其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最低数额为(

)元。

A.1 000

B.2 000

C.3 000

D.5 000

18.我国消费税税率形式不包括(

)。

A.不定额税率

B.定额税率

C.比例税率

D.复合税率

19.关于信用卡的申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申领单位卡的单位必须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B.单位卡只限于申领一张

C.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申领个人卡

D.申领人可采用保证、抵押或质押的方式向发卡银行提供担保

20.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

A.10%

B.15%

C.20%

D.25%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体系为(

)。

A.单位内部监督

B.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

C.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监督

D.舆论监督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职权的有(

)。

A.经济决策权

B.资源配置权

C.经济监督权

D.法人财产权

3.对于下列经济业务活动,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应当办理会计核算的有(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C.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D.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关于会计人员办理会计工作交接前的准备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编制移交清册

B.整理资料、公物,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写出书面说明

C.已受理但未办理的经济业务不再办理

D.尚未登记的账目不再登记

5.财政部门建立的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所记录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的信息有(

)。

A.基础信息和注册、变更、调转登记情况

B.从事会计工作情况

C.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D.受到奖惩的情况

6.普通发票主要由(

)使用。

A.小规模纳税人

B.一般纳税人在能开具专用发票的情况下

C.营业税纳税人

D.一般纳税人在不能开具专用发票的情况下

7.依法设账是指开展经济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

)的规定设置和记录会计账簿。

A.单位主管部门文件

B.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8.支票按照支付票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A.普通支票

B.特殊支票

C.现金支票

D.转账支票

9.下列各项中,属于刑罚主刑的是(

)。

C.有期徒刑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对会计账簿监督的是(

)。

A.是否按规定设置账簿

B.有无伪造、毁灭会计账簿的情况

C.会计账簿的启用、记录是否规范

D.是否涂改、变造会计记录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认为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写“√”;认为错误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写“x”。判断正确的得分,判断错误的扣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为零分)

1.法的强制性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作为后盾的。(

)

2.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保管期限从会计档案交存之日起算。(

)

3.记账机构为委托人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只需经委托人签名并盖章后,就可以对外提供。(

)

4.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

)

5.某学生准备报考注册会计师,并认为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从事会计工作。(

)

6.设置会计账簿的种类和具体要求,应当符合《会计法

》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7.委托加工应缴消费税的消费品,应由委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

)

8.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任何账目的登记工作。(

)

9.原始凭证是对经济业务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

10.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

)

11.未办理工商营业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可以暂不办理税务登记。(

)

12.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除银行予以退票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外,持票人还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

13.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

14.某国有企业因经营业绩滑坡,无法实现当年利润目标,单位负责人对财务负责人说:“我们一定要实现今年的利润目标,既然会计师事务所是我们出钱请的,要他们按我们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

15.“账外账”是指不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统一登记核算,而另外私自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登记核算的行为。(

)

1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

17.在会计工作的交接过程中,如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接替人员也不对移交过来的会计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上的责任。(

)

18.总会计师负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承担最终责任。(

)

19.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不需办理纳税申报。(

)

20.定期定额征收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无完整考核依据的小型纳税单位。(

)

四、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支票叙述正确的有(

)。

A.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支票

B.支票适用于异地、同城或同一票据交换区域

C.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不能背书转让

D.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0天

2.《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不得发生的行为包括(

)。

A.出租银行结算账户

B.出借银行结算账户

C.套取银行信用

D.跨行支付

3.下列企业账簿中,保管期限为5年的是(

)。

A.库存现金日记账

B.固定资产卡片在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

D.明细账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一般存款账户可以办理的业务有(

)。

A.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

B.借款转存

C.现金支取

D.借款归还

5.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

)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6.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销售不动产,其申报缴纳营业税的地点是(

)。

A.不动产所在地

B.纳税人经营地

C.纳税人居住地

D.销售不动产行为发生地

7.存款人应及时向开户银行办理变更手续的情形有(

)。

A.账户名称变更

B.财务负责人变更

C.法定代表人变更

D.地址、邮编、电话等其他开户资料变更

8.以下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的有(

)。

A.制定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对违反行业自律管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戒

B.对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C.组织和推动会员培训工作

D.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支持会员依法执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9.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

)。

A.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B.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C.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

D.地方上缴的收入

10.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

A.从自律走向他律

第11篇

摘要:目前正处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财务管理主要是规范和监督事业单位各项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结合工作实际,归纳了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议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要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事业单位在推进公共服务与管理中的潜能。在财政部颁布一系列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对其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的规模不同,由于受编制、机构设置、人员条件等的限制,有些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未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而是将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在办公室、计划等部门之中;有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与监察、审计等部门合署办公等;有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会计法》等相关财经法规的要求。

目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会计制度已经颁布实施。由于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比较滞后,一部分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之中,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必定会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由于财经法规对财务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增多,在实际中,由于受人员编制数量的影响,导致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制衡机制不完善,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没有彻底分离,出纳即管支票又保管财务印鉴;议事决策制度未能有效贯彻落实等现象。这些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增加了财务人员违规违法机会。

3.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资产来源较多,有的是单位自行采购或政府采购的,有的是上级主管部门调拨的,也有一些是回收投资企业的,还有一些是历史遗留的。而事业单位资产种类也比较多,有科学仪器设备、车辆、房产、图书、办公设备等等,这些都加大了资产管理的难度。有的购买后长期不入账,规避审计监督。在资产实际使用中,一些事业单位不能及时维护保养相关资产,导致毁损现象严重。资产管理制度不到位,不能做到资产的及时盘点清查,导致资产的流失。

4.预算管理不全面,未发挥应有作用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往往根据以往年度的经验来编制,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而且预算编制通常是核算总数,未具体细分到经济支出分类科目要求的细化程度,还存在上级单位代编预算的情况等等。在预算执行阶段,也不能完全按照预算来执行,存在随意串换经济支出分类科目的情况,存在人员经费挤占日常公用经费的情况,存在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支出之间划分不清、挤占挪用的现象。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应该以预算来控制事业单位的支出情况,而在实际中预算的控制和监督作用未发挥出来,造成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了财务软件代替手工记账的模式。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例如会计原始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虚假发票、不合规单据等;财务报销审签手续不全;会计账簿记账不清晰、记错会计科目,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部门、项目辅助核算,以及核算未到最末级等;会计档案保管、管理不规范等;合同管理、审签手续不全等。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1.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健全财务管理机构,使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配备足够的会计人员,满足最基本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要求。

随着一系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报销审核制度、公务卡结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该函盖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和所有经济业务活动。要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预算管控带动资产、收支、政府采购、建设管理、规划设计等所有相关经济行为的内部控制。一是健全事业单位议事决策机制,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二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置,避免一人多职、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的情况发生,杜绝财务印鉴与票据一人保管。三是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领导层级的审批权限,并在执行中严格按照审批权限、程序和责任来控制各事项执行。四是要加强财务信息的通报,是各个业务环节和岗位人员都能自觉的参与到内部监督体系中来,形成互相监督和制约的氛围。五是要加强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互相监督,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3.规范资产管理

一是要完善资产管理财务系统建设,作到及时入账,作到资产的账实相符。在资产报废清理时,按程序报批,并及时上缴处置收入。二是及时进行资产盘点,盘活存量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维护保养好固定资产,降低资产损耗等。三是完善资产采购管理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现公开通明的资产采购管理机制,避免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四是明确各部门各工作岗位的资产管理职责与义务,提高资产管理意识,转变资产管理方式,实现高效、合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4.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行为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等。一是要提高预算管理意识,明确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能够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开展业务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二是明确预算管理是函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事部门等的系统性工程,要发挥每个部门、每个预算工作人员的主人翁精神,推动预算工作即满足单位重点业务需求,又能统筹安排各业务工作,服务于单位的综合发展要求。三是预算编制要作到合理、科学,应全面综合考虑影响预算的因素,作到充分分析、编制好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预算方案。四是要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工作,作到以预算为蓝图的资金支付,无预算拒绝支付,不能随意修改调整预算,如要调整预算必须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批。五是作好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升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发挥预算监督的作用。通过预算绩效评价来分析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标准是否合理,如果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偏差较大,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方法,适时规范预算管理机制等。

5.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经济活动的具体反映,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人员的基本功和职业素养,也反映单位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一是应采用信息化财务软件记胀模式,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建立完善的会计账簿;二是在核算中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严把原始单据审核关,杜绝虚假发票,提供完备的财务报销辅助资料;采取项目、部门等辅助核算手段进行明细核算等;三是完善单位内部报销审签手续,按照相应的授权范围及程序办理报销手续,由审签人、经办人、财务人员等负起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四是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妥善保管会计档案;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销毁会计档案、并做好相应的销毁登记工作。五是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工作,作好决算与预算的对比分析工作,对差异较大的支出分类要查找原因,并在编制下年预算时加以改善。六是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完善合同审签流程,财务部门应发挥专业作用,严把资金支付条件等。

6.加强审计监督,规避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应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在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的前提下,要更加有效的加强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小金库问题,及早发现违纪违法线索。审计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要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完善财务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事业单位在阳光下运行,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为有效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提高风险管控意识,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注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与效率,科学合理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推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完整等。

总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相应的财务监督作用。在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财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为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文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4(2).

第12篇

一、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主要财务问题

1.信息失真问题。对信息流的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公司的管理的基本平台。由于集团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或公司内的管理部门之间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主观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层面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信息流,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集成后的信息普遍失真,导致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严重失实。从管理上看,由于企业集团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集团公司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加之社会中介机构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利用社会监控手段的不完备,在审计时往往流于形式,致使有些子公司假账泛滥。

2.资金管理问题。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普遍。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企业集团公司资金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失调,甚至出现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一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使企业集团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闲置。二是子公司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由母公司贷款获得,如果母公司对贷款难以及时调回会影响母公司的财源和资信,三是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有些企业集团子公司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使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四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使资金沉淀严重,周转缓慢,资金机会成本较高。五是集团公司内部整体资金调剂无序,资本经营意识不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的有一些子公司,经营状况稳定,效益好,现金流量充足,而有些子公司存在短期资金紧缺或处于基建期,需要投资扩建的子公司却向银行大量借款。子公司之间不能有效调剂资金余缺,形成了子公司之间的贫富差距,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在收取微薄存款利息的同时却支付巨额的贷款利息。

3.资本运营问题。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资金的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的分配。目前,有些企业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取非关联性的多样化经营,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而企业集团自身管理能力又较差,企业资金回报率低,甚至出现亏损;宏观紧缩、资金难以筹措时,没能及时投入,走资本扩张规模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资本增量时没注意集约经营。

4.采购中成本管理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集团公司采购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是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集团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下降,资金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后劲。

5.利益分配问题。企业集团的分配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还存在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分布。一般而言,企业集团利益分配应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在生产经营环节,各成员企业间相互提品、半成品或者劳务,它的结算方式一般是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度的内部结算价格进行结算,内部结算价格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在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利润进行分配的环节时,利润分配一般采取统收统支,利润分成或者两者的结合。统收统支是全资子公司的收入、利润全部上交,由母公司统一缴纳所得税,统一分配税后利润。利润分成是依据母公司对成员企业控股、参股的比例或者依据承包、租赁协议对成员企业的税后利润按比例或者协议分成。这几种利润分配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分配原则往往确定不尽合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及集团内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6.经营中的负债问题。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而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资金负债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目标。问题是我国企业集团为了增强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走规模扩张之路,过度负债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形式上的规模经济导致现实上的亏损。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策略

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总的发展方向。集团财务问题的解决必须以信息化推动企业集团财务流程的重组,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突出“层级扁平化、业务模块化、信息网络化、数据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层级扁平化: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组织的扁平化,因此,需要对原有的集团财务模式、财务运作纵向环节过多的状况加以改革。削减过多的纵向财务运作环节,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让财务人员真正的贴近经济业务运行的实际,接近市场,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目标,走财务流程运作扁平化的道路。

(2)业务模块化:团队合作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就是核算业务的分工与协作呈现模块化趋势。财务业务模块化、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给予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信息系统管理以及集团资金流动的内部银行化管理。

(3)信息网络化:根据分工负责、分级授权原则,在财务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电子签字制度,每人对各自输送数字的真实性负责,保证不越权,不渎职,出现差错可追溯到责任人,以便及时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对造成损失的视情况进行赔偿处理。

(4)数据一体化:为确保财务数据信息在网络上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数据录入的人工差错,必须实行财务数据的全面一体化,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关键物资的条码化管理。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途径

(1)不断改善对企业集团的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干预是必要的,包括必要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政府对企业集团以间接管理为主,主要通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培育各种要素市场,鼓励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防止垄断,制定竞争规则等。政府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按照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的原则,不断完善对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依据《公司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对企业集团实施监管,监督和考核国有资产的运营效果和保值增值情况。特别是授权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后,必须明确国有资产运营责任,要对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企业集团建立国有股权经营责任体系、国有资产经营考核奖惩体系,以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控体系。

(2)建立并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从资产关系的角度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财务活动的调控。根据母子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和管理思想可将企业集团的财务组织机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集团公司财务部。负责集团公司的投资决策,掌握资金融通权、投资审批权、重大经营活动协调权及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和事业部的财务管理机构。各全资子公司和事业部的财务会计部门既要接受集团公司财务部的统一指导,又对经营者负责,在遵守企业集团统一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相应独立地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第三层是集团控股子公司财务组织。它在遵守公司章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本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母子公司体制比较健全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可向全资子公司委派财务主管人员和在集团公司设立财务总监。委派财务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接受集团公司的考评,负责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总监作为一种专业职务,其主要职权应当包括:审核集团公司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并报董事会,与集团公司总经理共同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负责;参与审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经济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与集团公司总经理联合审批职权范围内的企业经营、融资及投资事项,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汇往境外资金及担保贷款等事项;参与审定集团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对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集团公司相应业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负责集团公司的财务审计及有关财务人员的任免奖惩等。

(3)建立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解决集团财务问题,在处理母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在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体系中,各企业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在生产、技术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这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有效手段。而且,在集团内部,不管是哪一职能部门或职能部门中的哪一个管理人员,又均与经济利益相关。因而只有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有外在压力,内在动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4)处理好集团母子公司间的财权分割。根据集团公司财权的不同种类,我们可以将母子公司财权配置作如下构思。融资决策权。母公司为了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在集中一定的融资权时,应赋予子公司一定的融资决策权。如资产负债率安全线内的限额举债,与自行决策的投资相配合的融资等。投资决策权。对外投资权应集中于母公司,对内投资决策可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流动资产投资决策权以及再生产范围内的技术改造权力完全交给子公司,在规定的限额内子公司可作投资决策。资产处置权。子公司无形资产、关键设备、资产重组涉及的资产处置必须经母公司审批,流动资产及其余资产可以由子公司自主决定。子公司拥有资产的日常管理权,母公司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拥有监控权、资金管理权。母公司对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和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办法,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等。为保证子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必要性的开支,母公司应给予子公司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成本费用管理权。母公司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对各子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间接管理,子公司对各项税金、基金及附加费、保险费等有支配权,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和监督。收益分配权。母公司有对子公司利润有统一支配、调度的权力,但子公司有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

(5)财务预算控制。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问题,必须搞好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企业集团对所管辖单位一定时期内资金运作所作的安排,它是以货币形式对一定时期内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分配等有效资金方面预算的具体落实。财务预算由总预算、专门预算和预算编制说明几部分组成。总预算反映企业资本营运和各项财务活动的总体状况;专门预算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财务预算可以分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预算控制、和事后预算控制三个环节。事前预算控制主要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成立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其子公司事先制定一套全面的预算管理措施或方法。主要包括计划年度的各项负债、费用和收入等指标的预算;筹资、投资和税后利润分配的预算等。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业务情况以安排企业资金使用,并在风险与收益间作出选择,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事中预算控制是在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为主,各部门参与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据制定的财务预算进行监控。监控的主要对象是各项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对于偏离财务预算的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回避财务风险。事后预算控制是在预算执行后,认真分析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纠正措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6)强化资金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债。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四是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进其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五是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母公司要作到“五统一”即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材料采购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