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3-09-14 17:4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第1篇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的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此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特殊教育又提高了要求,在新型的教育观念下,我们应创造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坚实基础的特殊教育,对教学方法也得有所改进。本文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还初次对在这个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表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至少存在着七种相互独立的智能,每一种智能都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通过特殊的教育,可以让这些智能有所体现,激发部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展现出自身拥有的天赋,由此看来,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是何等重要,而教学方法作为特殊教育的关键点,也是同样重要的。

1概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中,智力是以语言、数理逻辑为基础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与之不同,它拓展了在人类智能方面的研究范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是我国当代教育中的新型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它在特殊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几乎没有谁是完美的个体,始终会存在着一些有缺陷或者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人,这时,多元智能理论又为我们研究特殊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背景。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我们要发现他们隐藏的天赋,挖掘他们的潜能,理智看待差异,积极探索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2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在实际的特殊教育教学中引起了轰动。一些有特殊技能但心智不全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特殊教育,而无法在普通的学习生活中突出自己的技能,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出现改变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满足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帮助他们在自身擅长的方面取得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深入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而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会将多元智能理论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获益的是学生。

3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3.1全面悦纳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不过是经常表现的形式不同,学生之间没有智商的高低比较,因为兴趣爱好的不同,他们精通的方面也不一样,各有所长。在平时的特殊教育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包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照顾。在教学中,学生不论是有智力障碍或是身体障碍,都肩负着同样的学习义务和责任,教师都应该给他们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特殊对待,从而产生自卑感,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然后根据潜能给予与之对应的指导帮助。

3.2实施情境化评价

传统的智力评价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教师用相同的标准对经过统一考试的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并且磨平了学生的棱角,埋没了学生的独特之处。多元智能理论比较重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是在每个学生感兴趣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观察评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制造情境,把教学的实际情境和评价融为一体,丰富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完成任务,在这个活动中,以展现学生的个性为中心,发展W生的智力,依据学生的表现,制定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满鼓励,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充满自信。

3.3整合课程,丰富内容

不同的智能领域,发展的过程也不一样,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更,教师要多创办活动,重视实践,通过不同的智能活动,来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智能特点去获取成功,首先,我们要扩充课程的内容,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发设计课程,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的多元也会满足更多拥有不同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去完成学业。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从多个视角观察了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改进特殊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要寻找适合特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与老师一起设计开发课程,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统一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尽量让学生往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不仅会实现教育的公平,还能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专项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晓霞 单位:浦江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一种是聋人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1〕。双语教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所指的双语教学是针对聋人学生教育中运用中国手语和汉语进行的教学。将双语教学应用到绥化市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探讨双语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希冀可以对促进绥化市聋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早于我国。根据资料记载,双语聋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育人理念,出现在1960年美国的手语语言学创立和1970年“综合交流法”推行之后〔2〕。1982年,双语教育实验最先在丹麦和瑞典开始,把自然手语作为聋人儿童的第一语言来使用。 1984年,法国开办了两个双语实验班。接着芬兰、挪威、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始陆续的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自1987年起,全丹麦的聋校都采用了双语教育〔3〕。国外的双语教育实验项目大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助教、学校行政领导、大学教授和手语研究人员参与合作,进行教学和研究。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聋人学习手语和双语教学的方法等问题。

 

美国和欧洲的聋人教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波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的使用手语和手语译员服务也被列为聋人学生在普通学校享受融合教育的无障碍条件之一〔4〕。手语在美国等国家的地位日益提升。聋人的语言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聋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世纪 70年代,美国聋校的教师只会一些简单手势语和指拼字母的健听教师任教,而现在美国聋校和聋人大学招聘的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手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针对聋人的双语教育实验,主要包括由挪威资助的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5〕,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和英国救助儿童会支持下的双语双文化聋教育项目等等。我国对手语传译员的需求很大,但是经过资格认证、受过专业培训的手语传译员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两千多万聋人的需求。可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语教学发展程度与中国相比更为成熟和完善。我国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绥化市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结合不紧密。绥化市双语教学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绥化市的双语教学普遍规模较小,教人力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目前绥化市的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普通儿童的中英双语教育。例如:双语幼儿园,双语学校。只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中的聋人教育中有少量的师资,缺少具有教学手语和汉语双语能力的教师。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不够合理或是实用性不强。还有,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滞后,手语教育资源缺乏或没有被很好的利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无法紧密结合。

 

2.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师资不足。随着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随班就读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的走入普通班级学习,相信这也是绥化市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双语特殊教育教师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绥化市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态度、信念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语教师。同时,聋人教师是聋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双语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多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工作。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是聋人的聋人儿童一般比健听的家长的聋人儿童发展的更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聋人家长很早就用手势语跟与其沟通,更懂得如何跟儿童沟通和交流。因此,聋人教师更能够了解聋人儿童和聋人手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的帮助聋人儿童学好手语,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缺乏沟通合作。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关权利给予了一定保障,但有些法律条文不够详实和具体,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目前,绥化市对双语特殊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一般,还有提高和改进的空间。在当今的和谐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是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怀的。在绥化市普通学生的教育要比特殊学生的教育更受到重视。特殊学生仍然是弱势群体,往往会受到轻视而被遗忘。无论是政府、学校也同样侧重普通儿童的教育。家长忙于工作,忽视特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殊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才能合理有效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开展双语特殊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要把双语教学有效的应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应在充分考虑特殊学生个人因素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和设计教学方案和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才可以为每一个特殊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初,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深入了解特殊学生:(1)学生的年龄;(2)学生障碍或残疾的类型和程度;(3)在哪个年龄段出现的残疾症状;(4)目前学生的汉语和手语能力水平以及存在哪些障碍;(5)学业成就水平;(6)在测量儿童智力时方法和语言的使用;(7)学生的适应行为水平;(8)学生的社会成熟度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9)学生的家庭环境;(10)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和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然后,开始合理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中,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目前处于怎样的教育状况?包括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或是治疗情况;(2)学生的总体教育目标是什么;按照顺序设定短期教学目标;逐项列出具体的教学和服务的要求,包括如何促进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平衡;(3)教学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4)该教学计划的持续时间;(5)IEP的现实标准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时间表以及父母的角色的陈述等。只有制定了合理的个别教育计划,才能使双语教学和特殊教育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实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手语和汉语),并且精通两种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课程实施的具体承担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6〕。双语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满足特殊学生的文化和语言的特点以及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双语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二是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手语进行教学;三是了解所教学科内容和其适应性;四是实施适当的技术评估,诊断和指导。双语特殊教育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在教授有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特殊需要的学生时需要特殊的教学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因而双语特殊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双语特殊教师教育计划和项目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另外,双语课堂可以引进聋人教师教学。促使优秀的聋人教师能跨入正式的教师队伍,给予他们和健听教师一样的待遇。这样不仅对聋人就业有帮助,还有助于手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绥化市的健听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手语水平,解决与聋人教师的沟通障碍,更有效地与聋人教师合作,充分体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合作是促成双语特殊教育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双语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包括保护教师和特殊学生权益的教育法案的颁布;双语教学大纲的完善;社会对双语教学的公众认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手语翻译能力的双语教师;家长的手语培训以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中创造双语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双语特殊教育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上向双语特殊教育倾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扶持特殊教育事业,保障双语特殊教育教师权益,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2)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支持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教师工作方式、课程评价方式、职称评定等,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做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工作,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双语教师的需求。(3)强调特殊学生学习双语的同时,特殊学生家长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手语来适应和配合学生,达到家长切实能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家长主动配合双语教师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协同合作,才能促成绥化市双语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爱心 学生 家校互动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2

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弊端,特殊教育者对残障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关注不够,现行教育制度还没有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也没有寻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几点有关特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缺陷。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教师的师爱好比“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作为特教教师,责任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时时刻刻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特教教师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二、充分的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包括:①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如有无与成长密切相关、继续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作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的劳动习惯;餐饮状况和习惯,零用钱及其用途,等等。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如喜欢看哪类书籍、影视节目,喜欢参加什么活动,课余喜欢干什么;气质类型状况,如趋向何种性格类型,等等。③学生发展的资料卡。包括:思想品德情况,如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程度,对人的态度(尊重、礼貌、诚实等),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各科学习情况,如哪门学科最感兴趣或最感头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自理能力和习惯等;健康状况如身体发育,包括体形、心跳血压、肺活量、用脑卫生等内脏机能情况和性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

三、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钐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求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口语,手势语。但是对于幼小的特殊学习者来说,不可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实际的激发学习者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应该把学习者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所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特殊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总之,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让培智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与教育,保障这类特殊孩子的权利,从而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方法

在开展关爱小学特殊群体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特别的孩子,他们多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或是父母离异甚至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在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感受他们的需求,同时学习心理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从而更好的了解这类特殊群体学生,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扩展其知识视野,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

学校特殊群体学生,通常在家庭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本来就更加脆弱更加敏感。因此,老师要特别注重和特殊群体孩子的情感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打开心扉,这可以为老师开展教育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是多多鼓励这群特殊孩子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下多和这群孩子聊天,分享故事,对于他们面对的问题给予指导。通过这些方法,建立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为后期的心理辅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

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与帮助。教育部门的重视可以是这群特殊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能让学校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获得教育,使他们在得到正确的指引的同时,也避免了他们走入歧途。其次,社会各界的帮助能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社会爱心人数的帮助与关爱能让这群特殊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合理的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

三、调整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特殊群体学生大多成绩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带有厌学情绪。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为老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多多设计游戏环节,这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对于他们给与肯定与表扬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体会知识的力量。我们在对这群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多多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尝试,去创新,从而发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每一个孩子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第6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儿童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落伍。

特殊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与普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而且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同时也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水平的提高。这一直是一个困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特殊教育发展较缓,特殊教育对象差异巨大,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薄弱,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举步维艰,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落伍。

2.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滞后。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受生理缺陷的制约,身心发展具有滞后性,理性思维尚未充分发展,文字理解能力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殊教育者往往没能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及当前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等现实情况,制订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使特殊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力。由此,他们没有办法将成形的标准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其次,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某一个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为榜样,说明和提倡一种道德要求。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例,一般来说都是真实的。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某些因素,特殊学生对这些人、事往往有一种距离感、陌生感,激不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则使学生难以做到,使他们觉得德育不真实、不可信。而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在德育内容中却没有体现。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外在的教育只有通过个体内在的自我认同,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品德的发展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讲解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被纳入到儿童的道德价值结构中时,才会被内化为儿童自己的道德准则。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观武断使德育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学会了夸夸其谈,形成双重人格。强制性是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特点,其主要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满堂灌”,以致形成教师在教育中的简单命令和严厉惩罚。一味要求学生听话、服从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学生十分反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3.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细致的、严谨的,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发展中的人”,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则是鼓励和引导。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缺陷的特殊孩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是由封闭的观点支配的。它把特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外部世界丧失了复杂性联系,减弱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不断发展变革、关系日趋复杂、利益分配频繁调整的时代,如何有效开展特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节。

特殊儿童离开家庭、父母进入学校,开始在交往中获得友情,获得关爱,同时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社会性经验。但由于生理的缺陷,他们无法与一般人进行沟通,难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不懂得一些必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学校往往限制他们在社会进行相对自由的交往,怕他们上当受骗或养成不良习惯。由于生活范围和交往范围狭窄,自身社会常识贫乏,学生往往相信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讲的一切,并按照这一切进行社会交往,结果使自身不良行为增多。

孩子有任何方面的缺陷,对父母而言都是震撼的,但是父母却是接触身心障碍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在帮助特殊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他们的角色与作用也不是他人所能取代的。许多特殊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因此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对他们的生活照料、学习指导及社会交往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二、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特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素质。然而,有些特教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存在模糊认识,再加上社会上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评价普遍比较低,导致特教教师的自我评价消极,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和热情。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和引导特殊学生。

其次,特教教师的人格和行为对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特教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在学识方面当学生的教师,更要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到育人先育己。他们的道德思想、所言所行对特殊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2.净化德育环境,营造健康的思政教育氛围。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承认,对残疾人存有偏见、对残疾人事业不予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且有人把残疾人看作是“累赘”、“包袱”,认为残疾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看不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甚至有人把残疾人推向社会的边缘,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势在必行。让社会和人们充分认识到,特殊人群与我们一样具有尊严、权利和价值,同样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特殊人群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认知和改造世界;特殊人群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并不是什么“福利”和“照顾”,这只是对他们客观要求的最基本的满足,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前任务是增进社会和特殊人群之间的理解,广泛开展人道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创造友爱和谐的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全社会深刻理解这一事业,真诚地关心、支持这一事业,使人们普遍重视特殊人群工作,进而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维护特殊人群的尊严和权利,激励特殊人群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健康的思政教育氛围是有力推动和促进特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历来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使这一载体和平台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开展“氛围管理”,把校园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然“氛围管理”毕竟只是手段,必须始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文化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应当学会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因此,实施“氛围管理”,在形成主导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倡导文化的多元化,为“氛围管理”培植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进一步保障特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展开。

3.将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提升特教质量。

由于沟通障碍,家长无法顺利与特殊孩子交流,难以走进孩子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更无从谈起。家庭作为特殊学生的一所永久学校,对特殊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许多家长却以沟通不便为理由把家庭教育责任推给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大多数特殊孩子来说是个空白。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大家都非常重视特殊学生的康复教育与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特教素质教育中最基本、最薄弱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特殊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层次的提高,他们在智力、情趣、道德修养、意志情绪、人际交往方面都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得到信任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有鉴于此,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尝试,旨在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法制观念得到增强,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因为身处纷繁复杂和充满诱惑的社会中,特殊学生由于智力和听力的缺陷,往往更容易误入歧途。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设身处地地站在特殊学生的立场上感受和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充分理解和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学会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丽芳.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243.

[2]李黎红.切实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7,(9):1.

[3]卢海丹,刘杰.台湾特殊教育与大陆特殊教育的比较[J].财经界,2008,(2).

第7篇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体是身体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儿童,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特殊学校的认识也有一定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儿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课中发觉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进行劳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特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课程范围,可以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特殊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课上以游戏玩乐的方式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手工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劳动课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论性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开设劳动课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的易行性和娱乐性可以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另外,劳动课程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劳动课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小团体的组成部分,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特殊学校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学策略

 

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中,趣味性较强,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使得特殊学校生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爱上劳动课。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作为榜样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劳动课程。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劳动课程环境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场景,并且尽量结合生活设置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设置相应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表演,在学生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基础上,劳动课上可以创设《模拟超市》、《模拟家庭》、《模拟餐厅》等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参与各种劳动。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劳动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学习小组,首先应该要做到对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是在小组的人数上要进行合理地分配,一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5个人左右为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对小组人数进行确定。在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确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从而能够进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组合在一起,防止小组内出现水平严重不均衡现象,尽量让兴趣相似的同学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完成。

 

其次,要加强合理的劳动任务的设计。劳动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任务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劳动技能,要借助各种劳动任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做一个帆船模型,但是学生手中没有材料,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找到材料、研究、制作等过程,最终各个小组会交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较多,也能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应该要将劳动课程应用到课后,在课后加强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劳动课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智障儿童,通过课后的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可以对人体的手、脑等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戏成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游戏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能够积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劳动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对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进行加强,提高学生的劳动课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课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水平进行提升,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需求;干预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教学,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的特殊群体学生都是具有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需求,体育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体育需求,建立起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比如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体育场地等方面的因素,需要进行全方位考虑,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现状分析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教学过程两种。其中,课堂教学现状是国家给特殊教育学校投入大量教学资金,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在原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更加完备的硬件设备和体育运动场地,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视。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九年义务教育普遍进行推广和实施,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样根据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教育,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团队的力量也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育需求现状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身体或生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有一定的限制,特殊群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特殊群体学生在身体特点、生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但他们同要具备体育学习需求。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体育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能知道这一特点,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相应的基础和条件。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成效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团体的专业能力,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干预对策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要先从家庭开始干预,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长,要保持积极、客观的教育态度,对特殊群体儿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同时,还要拥有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干预,在特殊群体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学校开始进行的,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和培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从社会角度进行干预,社会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一些专门性的康复医院,设置相应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做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运而生,为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平台,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特殊群体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学习需求,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为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提供机会和条件,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干扰因素,会影响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各种干扰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干预,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景军,王悦.丹东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措施[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2]韩景军.特教学校视力残疾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策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第9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教育 因素 对策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补偿体育”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在特殊教育中,深化体育教育能够在残疾学生中发挥缺陷补偿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身体、心理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体育教育的功能上讲,学校教育具有健身、审美、娱乐等功能,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研究显示,特殊性体育教育能够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达到教材、教法等特殊和一般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成效,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内涵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院暂行规程》所指出,在特殊教育中,体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达到:“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较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使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由此可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特殊性教育方法的提出具有以下几点价值含义:

(1)实现缺陷补偿

在特殊教育中,可以发现,身体、行为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在经过多年的练习后,能够用健全的肢体完成生活和工作。例如,上肢残疾的学生可以用脚做家务、绘画,视力残疾的学生可以通过手的触摸,帮助自己认识物体的轮廓和形状。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特殊教育的融入促使学生能够在失去某项器官机能后,与正常的生活发展相互适应。当人身体的一部分功能受到制约时,人体为了适应周边的环境,需要产生新的补偿条件,再加上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促使特殊教育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效果。而这种缺陷补偿的特性也是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发展特点。

(2)强化新的技能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教学为学生掌握新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果学生想要掌握身体、心理的协调控制,就需要奠定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例如,如果上肢残缺的学生需要用脚来代替上肢的功能,那么需要下肢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腰部、腿部具有较强的肌肉耐力。而通过科学的体育训练,体育教师要通过各项教育措施,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各项技能,从而实现身体活动的协调发展。

(3)达到身心和谐

体育教育的功能除了要实现身体的完整,还要利用各项教育手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效果。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项教育手法,为残缺学生建立同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于特殊学生来说,除了要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认知,增进学生在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双向发展。特别是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大的残障学生,体育教师要通过各项措施,矫正肢体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教育的若干问题

(1)体育教育针对性的缺乏

在体育教学发展中,针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智力的发展情况,为特殊学校的教育发展打下基础。从体育教学的发展层次上看,体现体育教育特殊性的技术、设备和教学方法较少,因此,存在一定的对接空白。针对于不同的特殊学生,要开展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也是当前形势下,体育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一项重点、难点问题。

(2)特殊体育教育师资不足

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调查,很多特殊学校都存在设施不足的发展现象。一方面,体育设施中存在着“传统化”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学校体育建设的各项标准中指出,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活动场地的设施应该具有一定的标准。弱智和盲校不少于3570O,聋校不少于5394O。但是,当前形势下,很多特殊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没有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训练,并没有设置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只有基础的草坪、沙坑等设施,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

同时,在师资力量上,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队伍。在课程管理、内容设置、体育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特殊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型课程项目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相关师资力量亟待增强和提升。

(3)户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虽然很多特殊学校都将体育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是出于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户外项目活动上,主要集中在课间操、大课堂等方面。无法保证每天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教育活动。在加上相关学术、教学研究部门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深入探究,所以体育活动研究成果少、科研数量也不多,不能够满足特殊教育中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三、增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具体对策

(1)实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为了改变体育教学“平摊式”的发展现象,教师要通过各项有针对性、有实践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接纳程度。他们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状况,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寻找生产价值,使每一个特殊学生都够找一个适宜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

例如,在体育教育中,针对于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方法较为主要,而对于视力存在问题的学生,体育教师要适当融入绘图训练元素,而对于盲童等体育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触摸教育环节,不断增加体育教育在特殊学生培育中的针对性。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各项成果,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和教育技能。

(2)增加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体育教育的而开展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上。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体育教育的真谛,才能激发他们的教学欲望,加强教育的各项成果。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对于聋生来说,可以采用五彩斑斓的图片、文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对于盲生来说,教师则要改变教材的各项形状,利用具象的体育道具,使学生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深化艺术环节,避免运动伤害,为体育课程的开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开展创新型特殊体育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学事业也面向信息化和创新化进行教育转变,学校体育设备、师资投入和学校开展体育课程的基础,因此,社会、国家、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情况,加大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投入、管理力度,并遵循严格的监督管理流程,落实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筹备情况。

同时,针对于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游泳池、体育馆等方面的建设上融入“人性化”的管理因素。不断开展以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升特殊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增学生的自学能力、意志品质和思想深度,使他们能够直面人生磨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含义,克服焦躁、自卑、冲动、压抑等不良心理,最终达到体育教育事业中“身”和“心”的融合发展,确保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进行创新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于特殊学生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推进要沿着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一方面要夯实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创作性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各项生活、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克服身体、心理各种困难,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意志坚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

[2]盛永进.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8).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家校互动 特殊儿童 作用 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关爱与教育是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特殊教育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聋哑盲或智力低下、有肢体残疾的人群进行的教育。而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狭义概念上的特殊人群,还包括那些有品德缺陷或精神问题的儿童等。在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的特殊教育中,积极加强家校互动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更温馨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成长和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特殊教育中加强家校互动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特殊儿童因为自身心理或身体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都有着自身的心理或身体缺陷,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身心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家校之间的互动是学校和家庭在特殊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进行的合作与交流。特殊儿童在学习和成长中比起正常的儿童更需要来自外界的温暖与关爱。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他们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身心需求,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拓宽德育渠道,还能够使特殊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对孩子的了解与关爱。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状态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作为特殊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家长在孩子的特殊教育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学校也要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做好家长的心理疏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日本的特殊教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特殊教育的初步形成阶段(日本明治时期~昭和初期)。此阶段的代表事件就是1878年京都盲哑学院的设立。直到1941年,养护学校的叫法被逐渐推广,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自吞侵略苦果后,特殊教育也趋于停滞。第二阶段是“特殊需要教育”时代(1946年~2001年)。以1946年在大和田国民学校开设养护班级作为日本战后复兴的开始。并在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盲、聋儿童实行义务教育,1979年养护学校义务化,直至1993年,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修订,“通级”指导被制度化。第三阶段是“特殊需要教育”向“特别支援教育”理念的转换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用“特别支援教育”代替“特殊需要教育”,经过近六年的运行和修订,“特别支援教育”于2007年正式实施。日本的体育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日本特殊教育的推进而逐渐成长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日本体育特殊教育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对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日本体育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第一是1964年日本承办的东京残奥会。它激发了日本对于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热情和好奇心,也引起了日本相关部门的重视,开始在特殊教育中开发和推广残疾人体育。第二则是1979年养护学校义务教育化。这一法规的实施,促使身心有障碍的儿童能够回归学校接受教育,从而也有机会参与体育,并获得体育特殊教育的机会。第三是1998年的长野冬季残奥会。它推进了残疾人体育向竞技体育范围的进一步拓展。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体育特殊教育基本做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良好衔接,普通高校体育特殊教育更加重视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而不是只针对个体的教育。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将对我国体育特殊教育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2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现状

通过对日本18所高校的调查并参考日本平成21年学校特殊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书(高校部分数据)获取分析数据。其中北海道、东北地区及九州、冲绳地区比例最高,其它地区比例相当,所调查82所高校基本覆盖了日本全境。所调查高校,综合性大学占52.4%,单科院校占42.7%,其它4.9%。本科生不足500名的学校占到了42%,500~1000名的学校占18%,1000~1500名的学校占17%,1500~2000名的学校占7%,2000~2500名的学校占5%,2500名以上的学校占7%。

2.1日本特殊体育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在全校范围内体育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占43%,另外作为院系单独要求作为必修课的学校占6%,还有一类是体育综合课程必修的占11%。但也有25%的高校将体育课程作为选修课,而不做强制要求。在这些高校中,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38%的高校每年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也就是说会安排适合他们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28%的高校是按学校多年常规进行统一管理和教学;15%的高校制定了相对细化的特殊教育体系,根据体系的划分进行区别对待;另外11%的高校则按照普通学生对待,不进行特殊安排。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判定,不同高校判定的方法也不相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认定依靠教师主观判断的占到了33%,根据校外医疗机关诊断的占21%,依据校医院进行判定的占17%,其它判定方式占16%。几乎所有被调查高校都未采用体力测定的方法来进行判定,也就是说主要还是依靠生理上的伤、病、残进行判定的,对于肥胖等体质较差的学生依旧划归到正常学生的范围。从图1特殊群体学生残障分类可知,涉及运动系统方面的人数最多,分别是35%和26%,运动系统原因是特殊群体学生不能参与正常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设置适合的体育特殊教育课程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则是学生的康复和保健。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授课的情况下,项目选择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包括迷你网球、排球、飞碟高尔夫、棋类、瑜珈、冬季运动、轮滑、蹦床、计算机游戏等26个项目。

2.2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模式调查与分析

只有6所学校没有开设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专门体育课程。其中9所高校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无疑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但也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18所高校则根据学生情况开设了不同的体育课程。23所高校则开设相应课程,让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其中3所高校另外安排了专业护理人员。另外,有4所高校在原有体育课程教学中,增加助教或专业护理人员帮助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参与正常体育教学。还有17所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在他们不能很好完成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增加参观、观看或调查等教学形式,以加深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在选择第一、第二选项的高校中,有76%的高校是由体育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进行教学;12%的高校由一定比例的专职和兼职老师共同进行教学;8%的高校由兼职老师承担教学工作;其它情况占4%。

2.3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李斯特5级评价量表,表示为:5很符合、4较符合、3一般符合、2不够符合、1不符合。平均值越接近5,说明所提问题越符合实际情况。反之,越接近1,则越不符合实际情况。日本高校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授课的认可度很高(平均值达到了3.24),并且能够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并配置了相关的针对特殊群体学生需求的附属设施,让特殊群体学生能在比较良好的氛围里进行学习(平均值达到了3.32),而学生对体育课比较积极的态度和兴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资金短缺、医疗保障不完善、特殊体育教学设施、教具不齐全等问题。全纳体育这一教育理念在日本高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许多高校将特殊群体学生置于正常体育教育之中,因此,“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教学效果理想”的平均值达到了3.30。同时,“将协助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作为普通学生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的平均值达到了3.57,充分体现了全纳体育教育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表现出“特殊群体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具体实施时比较困难”、“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比较困难”等矛盾。

3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特殊教育改革的启示

3.1转变体育特殊教育理念,构建体育特殊教育理论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召开包含92个国家及25个国际组织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specialneedseducation”,着重将有障碍孩子的教育作为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推进“Inclusiveeducation”(全纳教育)的教育理念,创造没有“特殊孩子”的社会,最终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也正是在这次会议后,“Inclusive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对日本传统特殊教育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日本高校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日本许多高校也尝试将全纳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现在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授课已得到广泛认同,其意义也已凸显。针对全纳体育教育,在适应性教育(adaptiveed-ucation)的大背景下,日本高校也加大了适应性体育(adaptivesports)的推广和创新力度,开发即能满足全纳体育教育需要,又能适合特殊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日本社会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又提出用“特别支援教育”代替“特殊需要教育”的理念,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日本体育界又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正是在不断顺应世界特殊教育理念发展并充分依据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才能不断变革、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体育特殊教育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推广和践行方面,无论是与国内特殊教育的发展而言,还是与国外体育特殊教育的发展而言都相对滞后。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没有完善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就很难发现目前体育特殊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那么打破旧的桎梏从而进行改革创新也就难以进行。

3.2全面认识全纳体育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指出:克服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全纳化,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建设一个全纳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忠实地把教育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通过一视同仁地为所有学生提供教育,使他们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改变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态度,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没有歧视的社会;其次,全纳教育要求学校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各有所用,通过教育在身心两方面受益。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育、社会资源,让教育效能最大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出,21世纪的特殊教育应该符合每一位残障学生的需求。全纳体育教育就是针对不同的残障(身体残障、智力残障、身体能力有缺陷等)学生,都有适合其参与的体育项目、器材、场地和规则。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环境也不断发展和改善,残障学生进入大学的比例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07年,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比例为95%,有近2万名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我们也面临着残障学生教育诸多问题,而体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正确地认识全纳教育,并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纳体育教育理念、思想和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特殊教育,从而进一步认识体育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全纳教育融合了当今对于残障概念更广泛的理解。按照全纳教育思想,有些学生不能胜任体育教学,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归咎于特殊学生本身,而是应从教育体制、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硬件等因素考虑我们自身存在的缺陷,为特殊群体学生扫除障碍,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全纳教育自90年代被正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北欧一些国家更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全纳体育教育是全纳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的体育特殊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跟上世界发展的车轮。

3.3需要构建完整的“体育特殊教学体系”

从对日本高校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特殊教育的开展是单一部门无法完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可以说,“体育特殊教学体系”主要由学校内部环境、特殊体育教学系统、社会外部环境三部分构成。体育特殊教育不是仅集中于学校,集中于课堂实践,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配合,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师资培训、教育系统及其所服务的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资金和资源的管理问题。但对目前体育特殊教育面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构建合理地“体育特殊教学系统”,这是全面推行体育特殊教育的基础和必经途径。“体育特殊教学系统”的建立就是要力求改变目前体育特殊教育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隔离”的现状,努力做到教育的“融合”。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体育特殊教学系统”与普通体育教学系统的主要区别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课程统整、差异教学、教学辅助设计和全纳设计。“体育特殊教学系统”的构建强调的学习是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其实际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理解并发现事物的本质。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调整。我们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日本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是比较丰富的,并能根据普通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和安排相应的内容,从而保证全体学生的需求。新的教学系统应该融入“全纳体育教育”理念,将更加注重双方学生一种“态度”的培养,即“协作、平等、公正”的态度,把“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体育特殊教学系统”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人格教育、认知教育、情意教育。差异教学是实现全纳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即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共性,差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残障),满足不同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评价差异、教学内容差异、教学方法、手段、方式的差异、教学实施的差异,从而能够主动适应学生身心动态的变化,做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而要实现差异教学,就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辅助设计,常规的体育教学很难满足和适应特殊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实施、教材、教学设施、教具等多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对日本体育特殊教育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高校在体育特殊教育中也存在体育教具、教学设施、教材、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相比较我们的体育特殊教育,日本在教学辅助的开发、研制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比如盲人学生专用体育教材、为听力障碍学生开发的体育多媒体视频、为特殊学生学习或康复治疗而改进或设计的体育教具、为行动不便学生提供网上教学等,特别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在许多高校也作为常规化设施而存在,保障了特殊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这方面国内体育特殊教育基本还是空白。教学辅助设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教学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技术在为特殊学生提供便利学习的同时,增加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教学辅助器具主要针对特殊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符合他们身体特点的教学器具,比如针对盲人学生设计的带响声的乒乓球和特制乒乓球台,改变体积和重量的排球等等,使他们最大程度参与体育教学;第三部分是教学设施方面,设计更利于特殊学生出行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辅助器材等。(2)辅助治疗技术。体育特殊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特殊学生康复或治疗,而不仅仅是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施等设计上都要尽可能体现这一点,让他们能更健康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全纳设计是为了适应全纳体育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构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方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场合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需求,这并非意味着针对全体学生提供单一的教学方案,相反,它强调采用多种方式满足差异学生的需求。它通过创建适应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灵活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提供具有深远发展空间的蓝图。例如,葡萄牙正在开发一套灵活的全纳性课程,来代替原有的、严格的、内容过多的课程。这个新课程不是基于课程内容的细节,而是基于三个领域基本能力的发展需要:成为自我管理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正确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个性发展和对人生质量的探求。根据这三个原则,规定了一个核心课程,在这个框架里,学校可以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项目,组织教学时间和使用教学方法。

4结论与建议

1)日本高校普遍开设了体育特殊教育课程,从体育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辅助设施、项目选择上都较充分地考虑到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全纳体育教育已被广泛接受,并能将全纳体育教育的理念运用到体育特殊教育实际,保证了特殊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共同发展。

2)日本体育特殊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我们要重视目前面临的体育特殊教育问题;其次,我们对全纳体育教育的理解和接受都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面认识和学习;最后,体育特殊教育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特殊教育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全纳体育教育的实施。

第12篇

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特殊教育群体来说,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美术教学可以促使特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观能力、认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当今社会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特殊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容简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说明了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杨丽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课程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05-118.

[2]秦臻.艺术院校构建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5(9):94-96.

[3]李春连.浅谈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塑造残疾孩子健康心理的工程师[J].学周刊,2011(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