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概述

会计核算的概述

时间:2023-09-14 17:4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概述

第1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煤炭企业;运用

一、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概述

(一)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定义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是企业照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基。煤炭企业会计核算是指为快速、准确地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而采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通常以货币进行计量,在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使用特定的核算方法对煤炭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全面核算,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更好发挥。

(二)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特征概述

由于煤炭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该企业会计的经营和管理与其他类型相比,个性化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分级核算,煤炭企业会计实行分级核算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分层次核算。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速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进入市场较晚,发展受规模等多因素的影响,速度也比较慢,这时应实行分层次的逐步核算,做好逐步核算的整体核算的效果不言而喻;三是单独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对于煤炭企业的子公司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应独辟蹊径实行单独成本核算。这种核算方式符合子公司发展规模,有利于成本核算的开展,也方便进行煤炭成本的发展趋势观察和分析。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取得了于世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在造成环境恶化的众多因素中,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力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为了遏制这种状况的继续发展,煤炭企业的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协调好煤炭企业经济和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下面将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和特征进行分别阐述。

(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矿山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要求其采取措施所产生的成本或煤炭企业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主动消除污染而产生的成本,以及由破坏环境产生的罚款、赔偿等成本。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特征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一种无形的成本,如不及时支付环境成本进行环境治理,环境成本的支付比例将会逐渐增加。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特征鲜明,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并不是仅存在与一个方面,而是众多方面,因此它的发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诸多方面伴随而生,导致相关费用不断增长;二是不断增长性。环境成本的增长由两方面决定,分别是公众和政府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两者对其重视度越高,企业所需要支付的环境成本也就越高;三是环境成本多样性。成本多样性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对煤炭的开采中,还体现在由开采所引发的一系列活动中;四是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以往企业只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环境问题逐渐恶化。随着企业环境成本意识的兴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企业在环境成本支出方面反而呈反方向发展,越来越高昂,这便是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

三、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的运用研究

(一)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

我国的煤炭企业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即提取专项保证金进行专款专用,常用的保证金包括环境治理保证金、可持续发展金等。会计核算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记入环境成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管理成本、原煤成本和营业外支出。这种核算模式简便易行,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没有对环境事项设立单独的核算,使得煤炭企业管理者无法优化环境成本,也不利于社会监管部门对企业治理资金进行有效监管。

(二)急需建立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协调好三者关系,才能促进三方共同发展。如果不从根源上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建设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出于经济利益的衡量,他们必然会走上污染环境的老路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事项进行单独核算、建立完善、系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可以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合理控制,对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效用。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随着雾霾天气天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雾霾地区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看到片面发展经济带来的弊端——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为了使企业和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行驶,本文从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和煤炭企业下成本核算两方面着手,研究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的运用,提出了煤炭企业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之路。煤炭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勇于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开拓创新,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

[2]刘晶,姚庆国.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J].现代企业教育,2006.

[3]王爱华,丁东杰,周晓波,何帅.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初探[J].中国煤炭,2007.

[4]孟澌,林爱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方法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推广,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过去手工会计核算,具有数据处理效率高、数据处理准确性高、数据保存时间长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水平,是现代企业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进行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重要数据资料,是一个企业良好运营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运行管理体系、安全控制技术以及安全防范制度等,实现规范和监督企业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检查会计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等目的。此外,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为企业赢来较高的企业信誉以及市场占有率。

二、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软件安全性能欠缺

其一,使用盗版会计软件或者不合格的会计软件,导致企业会计数据丢失或者篡改、会计经济核算频频出错,不仅损害自身企业经济利益也对相关合作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二,会计资料存放介质的弊端。为了存储、输入以及携带方便,我们往往将企业会计资料存放于磁性介质或者U盘中,然而由于磁性介质或者U盘很容易感染木马等计算机病毒,从而导致存放其中的会计资料被不法分子窃取、篡改或者毁损,给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核算带来了安全隐患。其三,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不完善。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企业会计核算,然而由于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深入研究,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功能衔接问题,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仅停留在初始化阶段,而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会计核算数据出错的概率。

(二)电算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方面,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依然沿用手工会计时期的旧有职责划分,没有专门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因此容易造成职能混乱、岗位缺失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出现纰漏甚至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过于依赖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而忽略了会计原始档案的管理与存放的重要性,造成企业会计原始档案不全、毁损、丢失等问题,从而加重了企业会计基础数据的安全性风险问题。

(三)软件操作人员的职能与权限问题

相较于手工会计核算时期的会计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在软件操作人员的职能与权限问题上存在很大弊端。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在操作电算化系统时不仅有输入权限还拥有数据报送的权限以及其他权限,而这些不受限制的权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基础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风险,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或者人为舞弊现象。

(四)缺乏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渐由手工会计核算转变为电算化会计核算,这种转变一方面提高了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会计核算数据准确性风险,给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电算化操作过程中一个数据的输入错误都将导致会计核算后续工作的准确性,而完善的电算化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将能够有效防范这类风险,提高电算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电算化软件管理

电算化软件管理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必须加以重视。具体而言,电算化软件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严格选用正版电算化软件,并根据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软件功能调试,以保障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提高为现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数据准确性以及核算效率。其二,严格规定各会计工作人员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权限,实施个人密码登录制度,并且对密码进行定期更换以保障密码安全。其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严格防范没有审核凭证就进行电算化登记的情况发生。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工作

内部控制基本工作涉及电算化操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会计核算原始数据的审核、建档、管理和保存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本的内部控制工作:其一,明确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的不同职责、明确电算化操作权限,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职责分工以及操作权限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其二,完善会计核算原始数据的审核、建档、保管、使用制度,一方面保障会计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为电算化会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以及后续工作保障。

(三)提高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招聘、企业培训、等级考核等各个方面建设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队伍,为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人才保障。

总结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则是规避企业电算化会计核算风范、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决算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杜琳.会计电算化及内部控制[J].中国商界(下旬),2012,06:10.

[2]张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信息与电脑,2012,11:12.

[3]刘芬芳.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后财务档案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1:25.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 核算 管理 问题 措施

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使得企业会计核算这一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认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推进企业全面发展战略,就要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企业会计核算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及基本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方法,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是应用于企业的专业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总之,企业会计核算原则指导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并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会计核算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太乐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从学历还是职称上看,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都偏低,自我管制能力也较差,高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占少数,这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不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内控制度不全。企业的管理者经常按企业主主的意图行事,干预会计工作, 使得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或利益驱使,会计职能错位,不能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发挥。促使会计的监督与反映职能的缺失。

(三)会计机构与人员不能够有效的配置

企业必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科学配置人员才能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大多企业基于成本考虑,不设置会计机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很多企业管理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兼职做会计,任用亲戚等担任出纳人员,这类人大都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不清晰的会计主体界限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之一,企业中经常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企业业主的家庭成员或亲属担任企业中出纳、仓库管理等重要财产管理岗位,将家庭与企业财产融为一体。在处理企业的财产时会不受任何限制,像家庭财产一样处置,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麻烦。

(五)建账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

很多企业的账本是为了应对增值税发票必须建账的规定才设立的, 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使用,并不是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有的企业账目也混乱不清,甚至根本就没设账。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不遵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入与费用完全不配比;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没按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甚至采用倒推方法计算利润,人为操纵利润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有些企业用不同的报表申报统计和报税务部门,报假账现像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上所述的几种情况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出现较多,企业要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从多角度解决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必须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一)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

1、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实施会计从业的激励机制

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在处理各种会计事项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业务学习,使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熟练地掌握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同时,确立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实施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保证会计人员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对会计业务知识水平高、表现突出同志给予奖励、表彰,并报销培训费用,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会计岗位调整。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因也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总而言之, 企业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为前提条件。

3、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

企业设置会计机构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从而使企业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其次,保证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会计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并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此外,为保证并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限制会计的兼职数量,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也要对会计兼职制定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并提出会计兼职核算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 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外部监管

1、加强企业执法情况的检查

税务部门很难处罚和纠正企业存在诸多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的违法行为。所以,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财政、税务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检查。 另外,税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实质性查核的方式改进查核形式,及时制止稽查中发现的企业偷逃税款。

2、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等,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全面监管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资料、会计行为。首先,政府应向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其次,政府部门为能应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检查,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依靠我国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从目前现状看是不现实的,在对企业会计事项、税务事项的鉴定中帮助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应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外部监管。总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从多角度解决国家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建立、加强会计从业激励机制的培训,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

总之,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会计核算科学化管理工作,在要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使外部监管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管理对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更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第4篇

关键词: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食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食品科技的成熟应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不断扩大内需的利好条件下,我国的小型食品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主力军,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食品企业亟待突破成本效率的瓶颈。因此,为了促进小型食品企业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核算及管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在食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1.含义

成本会计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严格划分各种生产经营费用界限,通过一系列的归集、汇总与分配,计算出该时期内各种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以及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的管理行为。

2.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

(1)完善原始记录。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对各类成本项目进行归集汇总所核算出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成本实现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可见,原始资料记录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在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最客观的依据。(2)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条件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成本额度,并在生产流程中不断修订、不断调整,尽量确保实际开支的成本与成本额度保持一致,以此衡量企业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经营活动是否取得一定成效,来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3)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针对每一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完成情况的一个有力分析和重要考核,而规章制度则是企业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需制定有关规章、章程和规则。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

二、小型食品企业的特点

食品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小型食品企业:其一,生产品种多、批量小,收发领退原材料的过程繁复,中间环节浪费严重;其二,原料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往往受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数量不稳定;其三,原材料、产品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保质期短,浪费率高;其四,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小,并且产品在销售和运输环节中成本费用高,导致总利润空间小。基于以上特点,小型食品企业在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今天,小型食品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意识,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运用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手段节约成本,提升劳动效率,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强化食品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之间的分离

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环节,但受到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模式以及食品企业自身原始记录混而杂的影响,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只负责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没有设立专职成本管控的财务人员来分析成本核算数量信息的真实意义;再者,各部门之间只是单纯的从事本部门的工作,对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不闻不问,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局控制体系。由此可见,当前的小型食品企业管理者未能意识到核算数据与管控决策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对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准确的、科学的分析,便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对本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管控。

2.缺乏管控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于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其理念主要表现为产品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各部门之间互不沟通,工作、管理意识仅局限于各部门内部,基本上不考虑企业其他工作环节,采取自我工作模式。如:采购部门只负责原材料采购,对原材料的数量、运输、保管成本不予考虑;生产部门只负责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不承担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销售部门只负责产品的销售,不考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需费用。在此情况下,企业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核算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发展成长的积极作用。

3.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规范性差,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由于小型食品企业普遍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从事的业务范围也较为简单。因此,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在责任追究、监督考核等方面,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差,存在制度缺失的情况,导致企业成本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影响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造成一定误导。虽然有些企业已经采用ERP系统对财务进行核算,但使用范围较窄,企业相关会计人员缺少对现代化操作和管理的知识储备,能够使用的人也很少。缺少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核算方式,不仅增加了成本费用,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全面提升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前,小型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严重制约其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结合小型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现状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此提高小型食品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和信息管理质量,推动小型食品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快速发展。

1.加强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之间的有机结合

成本会计核算是小型食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耗费的真实体现,是加强小型食品企业成本管控的基本工作。因此,成本会计核算为成本控制对提高小型食品企业效益做出巨大的贡献,对小型食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型食品企业会计人员将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信息提供给成本管控人员,成本管控人员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企业管制制度,加强成本控制,然后将有效的成本控制反馈到成本核算中,两者有机结合来,最终实现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的实际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良性循环。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决策者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做出战略决策的原始依据。企业内部应该对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明确分工,优化各经管机构职能,建立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使每个员工都被纳入受控状态,做到各部门各环节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形成权利相对集中而又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型管理、决策模式,并切实落实会计核算责任制,以提高成本会计核算在食品企业管理中的效率。

3.构建科学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小型食品企业中,构建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程序和科学的审批制度,以确保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其顺利进行会计核算与决策分析的关键。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型企业想要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质量。加快ERP技术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变革,将视野延伸到产品市场开发、技术研发和客户需求方面,让科技设备操作和成本管理进入企业的常规流程;定期对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现代化专业人才成为企业中坚力量,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以此为管理信息提供可靠的技术、人才支持。

五、总结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在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才能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才能加快企业资金的高效运转,从而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小型食品企业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不断更新管理理,明确外部环境,努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并加快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小型食品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景卉.食品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于瑾.论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财税研究,2016(22).

3.郭宇梅.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管理纵横,2012,35(080).

4.吴秋燕.论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控的改善.财经界,2014(15).

第5篇

一、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概述

部门预算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自身的职责,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及收支计划。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需要交由上级单位审核、提交立法机关批准,之后才能够实施。2000年我国财政部门开展进行部门预算改革试点,目前已经实施了十多年,预算编制的范围及支出的结构已经逐渐的趋于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及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但总体而言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探索。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在事业单位收支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不管与其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都记入收入及费用之中,虽然这种核算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但很难真实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会计确认时仅仅以实际收到或者支出的费用进行,很容易使得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繁荣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业务在逐渐的增多,这为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需要,少数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严重危害了国家的相关权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如何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为了更好的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财政部门需要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工作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修订,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会计科目设置需要根据新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扩大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之间的界定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方法,统一划分口径,加强会计监督考核等等。(二)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细化预算编制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清晰的划分,可以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完善的财务反馈及财务报表制度,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利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事项的适用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调整,要能够真实反映单位内部的现金收支行为,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三)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会计人员必须要熟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划分会计科目时要统一口径,做到全面化、精细化,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之中,加强单位资产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管理。充分合理的利用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以此为基础调整相关的会计科目。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及部门预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沟通,财务部门要及时的与单位内部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并通过一定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部门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协调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十分的有利,本文主要就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协调的内容,现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重点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问题,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宇 单位: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参考文献:

[1]傅光明,傅文.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促进经济和民生发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10)

第6篇

本文从企业会计核算的定义入手,从会计核算的特点、设计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为后续企业会计管理提供经验。

[关键词]

会计核算;监督体系;会计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日渐提上日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优化会计管理程序,是企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管理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围绕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分析,从社会上对企业会计核算普遍关注的情况入手,提出改善措施。

1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了解企业会计核算,首先要了解中小企业的概念。所谓中小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

1.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所谓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设计,就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部分的各个步骤,严格管理,科学划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处理。更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

1.2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三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1.3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会计核算的现状和会计核算的基本问题

2.1成本核算范围不全,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由于利益的驱使和专业上的不足,企业只关注生产制造过程的会计核算,忽视产品设计、开发和后续服务等环节的会计核算。由于成本核算范围不全,造成企业后续发展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的生命力。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上。2.2成本核算会计账目设置机构混乱、会计核算内容不全成本核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明确的机构设置。核算应对各个核算步骤分别进行设置核算科目,并按照原材料的采购流程等分别进行核算,中小企业由于人力和资源限制,容易不设置明细账,使会计核算变为笼统的传统核算。

2.3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人工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不清在企业的核算内容上,很多企业对于众多资产种类没有进行分门核算。一些可能给企业带来特殊效益的资源,企业会计人员未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对人工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也不清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忽略了生产过程的庞大和复杂特性,简单地将成本归集对象的核算范围限定在一线生产的工人上,对于企业的研发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没有列入人工成本,这导致了成本信息没有如实地对人工资本的消耗进行反映。

2.4核算方法不合理目前,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来看,大部分企业选用的是分步法和品种法两种核算方法,而对于分批法则很少采用。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大清楚各种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其次,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考虑,对于各种成本费用归集没有做到准确与完整。

2.5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规模受到限制,就如中小企业来说,他业务相对单一,业务范围相对较小,在财务核算的流程上很难严格执行,成本核算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较大一些的企业多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其会计人员虽然相对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资历比较深厚,但是对现代会计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接受较慢,难以及时跟上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而新进会计人员虽然年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但是会计从业经验比较缺乏,综合以上种种,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态。

2.6企业会计成本指导思想整体不够科学企业活动离不开科学的知道思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具有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的指导思想也日渐匮乏。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产前、产中、产后构成的链条。企业的生产周期逐渐缩短,使得制造成本在企业成本构成中的比重开始降低,而非制造成本,例如研发成本以及营销成本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

3会计核算的有效改善措施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2)科学规范企业会计机构设置,责任分工明确。根据企业规模科学设置会计机构岗位,避免责任交叉,使责任落实到个人。科学统筹管理,建立企业领导责任制,跟踪监督、科学评价管理,并定期总结经验,完善机构设置,简化机构流程。(3)定期培训会计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业认同感。定期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企业认同度。参与拓展训练,锻炼团队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社会认同度、职业责任感。使爱岗敬业不再成为一句空话。(4)增加现有企业会计工作者提升专业技能机会,严格控制新进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规范会计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在岗会计人员,定期做专业培训,定期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工作心得。对新进会计人员要严格把握专业关,聘用会计专业人才,连续引进人才,直至形成阶梯式人才队伍。完善企业会计工作,使工作进入正轨,具有长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敏.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

[2]赵莲鸿.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2(5).

[3]张冬敏.论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第7篇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在PPP模式中,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政府的全程参与,主要起到监管作用,其所面临的财政压力会大幅减小,而社会主体通过参与融投资,能够在资金和技能方面为工程建设提供支持,进而与政府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关系[1]。当前世界各国PPP模式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大类,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调动社会力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PPP模式会计核算现状及问题

在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PPP模式时,需明确会计核算现状,并找出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PPP项目中,事业单位扮演着项目法人角色,所用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有关省级以上资金的核算工作由其完成,同时还需进行不包括工程建设成本、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的待摊投资成本核算。而国有企业则是作为项目公司,负责筹集社会资金,并对总承包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所用会计制度为企业会计制度。另外,有关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成本核算,主要由当地移民工作局负责,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显著问题。首先,项目公司中没有政府参与,且不是项目法人,全部由中标单位组成,不利于项目法人和项目公司权责的明确划分,容易出现多方管理或者推诿责任现象,影响了会计核算的顺利开展,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较低。其次,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分别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移民工作局负责,但是三个单位所用会计制度并不统一,核算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不同,导致汇总难度较大。另外,项目法人承担着工程竣工验收职责,PPP项目成本核算所用会计制度的不同,也阻碍了工程竣工核算的顺利开展,难以保证会计核算的精准性[2]。这些都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PPP模式会计核算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不利于PPP模式应用优势的有效发挥,同时也会降低整个工程项目会计核算水平和质量,鉴于此便需结合以往工程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加以改善和解决。

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PPP模式会计核算建议

结合PPP项目特点,并借鉴成功案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PPP模式会计核算质量。

(一)完善管理体制与制度

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依托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一方面,在引入PPP模式时,应规范工程招标,除中标单位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参与到项目公司中,对工程建设实施全程监管,项目法人和项目公司之间需做到权责分明,将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身上,保证会计核算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调动社会资金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以市场化融资方式披露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开化及透明化,便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质量。

(二)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对于PPP项目成本核算来讲,应尽可能的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进而才有利于该项工作的科?W、高效开展。首先,需要结合重大水利工程特点及PPP模式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并完善投融资法律法规,对会计核算制度和不同会计制度核算提供指南,出台PPP项目财务核算管理办法,规范PPP项目会计成本核算,确保建设资金安全、高效[3]。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会计准则是否适用,尽可能的简化资产分类,避免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利润操纵行为,并防止无形资产摊销漏洞的出现,便于会计核算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对业务流程把控

PPP项目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复杂,所涉及到的环节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移交等,贯穿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严格把控。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应通过对重大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评估,以保证政府及社会效益为基础前提,确定最佳投资结构,结合国家资金及省级资金,科学开展融资及贷款工作,明确资产属性,保证会计权益,确保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合理化及合法化,切实落实工程建设管理责任。

(四)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

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PPP模式时,应尤为注意会计准则的确定。通常情况下,为保证会计核算的精准性,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和会计要素计量,需从这三方面进行综合把控。另外,应分析不同单位所用会计制度的差异性,在遵循会计原则基础上尽可能的统一核算标准,便于会计信息汇总及工程竣工角决算顺利开展。

第8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影响

在企业中施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核算迄今为止十分重要的一个改变,它适应了国际财务管理的趋势,是我国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的体现,它引进了全新的会计核算管理方式。

一、会计集中核算概述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证单位内部资金权利归属稳定的情况下,在企业中设立一个集中核算的部门或机构,设立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账户来集中办理单位内部的资金结算、会计监督和核算,以之代替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中设立的基本账户。会计集中核算革新了会计行业工作人员的管理体系和业务办理的流程,增强了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因此也改善了会计工作中的整体水平,强化了会计决策的有效性。会计集中核算让会计工作人员进入独立的工作中心进行会计工作,保证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也降低了成本,提升资金的使用率。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具有不改变单位资金权属的特征,具有集中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则是一项客观的活动,运用系统规律的方式来评估和改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效果,内部审计能够让机构目标完成。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会计核算本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则不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这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开,原来的会计工作进行集中核算。这之中对于单位的内部审计既有优势,又有弊端。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利处

1.会计集中核算增强了会计监督力度会计监督的加强让会计核算更加规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增加,使得审计风险得以减少,内部审计的效率也会提升。会计集中核算的施行强化了单位资金利用的公开,让单位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并且让企业对资金利用的监督从事后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监督,能够避免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改善会计工作的质量。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落实,提升会计信息水平,减少内部审计的风险,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率。2.会计集中核算降低了审计成本会计集中核算集中了企业的全部会计资料,内部审计人员可快速便捷的得到单位财务收支信息,在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让审计的重点得以很快突出,对企业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宏观。3.会计集中核算有效改善审计层次现代企业财务部都引进了电算化软件,有效协助审计的进行。开始内部审计时,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收集企业的电子数据,快速掌握企业的整体概况,降低了审计人员工作量,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另外,还可暴露出会计核算中利用计算机违法违规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部门与会计集中核算部门联合工作能够便于实施全方位监督,改善审计层次。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不利

1.内部审计的制度和经验无法全盘适用施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审计部门长期实战得出的方法和经验无法全部使用,工作程序必定会大改。比如:会计集中核算迫使内部审计自有流程的改变、会计资料要经过集中核算部门搜集和获得、审计报告的意见征求和决定下达及落实都会改变,这无疑会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问题,在企业内部也会有个相当长的适应期。2.增加了审计难度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缺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监督。集中的会计核算会让企业违纪违规现象减少,但会分离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和企业经济业务的衔接度降低。因为缺乏对经济活动最直接的监督,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部无法监督原始凭证记录的业务往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无法保证,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失真。会计集中核算只能看到笼统的数据,对于专项的经费款项的列支明细层次则较低,无疑会增加审计难度,还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管理难度加大,流失严重。另外,新的违法违规现象滋生,例如虚构业务往来进行资金拆借、虚开发票骗取资金、逃避会计合规审查等,会计集中核算从另一方面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庇护伞使之更加隐蔽。更甚者,因经济业务已经过集中核算,审计部门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可能会粗略审计,依赖核算结果,影响对审计事项的客观判断,审计质量也相应降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查找问题难度加大。集中核算后违纪违规现象的隐蔽性增强,问题的发现难度更大。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手段本来就受到限定,实施集中核算后,审计事项的弊端无法排查,面对增加的活帐排查,内部审计无法全面发现,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增加。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认定责任的难度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单位中介入了会计集中核算部门,审计客体由被审计企业增加为被审计企业和会计集中核算部,两者都有独立的资金使用权,在责任认定和分配上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问题,在资料搜集、事项询问、认定责任归属上增大了难度,导致内部审计在两者中间来回转移,不易作出最后结论。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要求企业改变内部审计模式。各企业经过多年的审计实战获得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必须针对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变化而转变。会计集中核算让企业的资金使用纳入财务部集中管理,预算和开支更加规范合理,约束了企业资金利用的随意性,私立金库、挪用单位资金的现象也会减少。这都有助于会计核算规定和制度的施行,但企业必须改变内部审计的模式,保证审计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选择一种适应会计集中核算下企业审计的合理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进行带来很多帮助,它能够增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降低企业内部的审计成本,改善审计层次,同时表明新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全新的挑战,审计经验的难以适用和难度的增加都要求企业选择新的审计模式以满足企业在施行会计集中核算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52-55.

[2]陈文晶.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经济师,2015,03:137-138.

[3]刘慧茹,王惠.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09:315.

第9篇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尺度,对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进行的事后核算的行为,浅显来说就是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我国的会计制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已经比较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行业规定中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以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作为基础准则,并将财务会计目标放在首位,会计核算工作还要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做到中立无所偏颇。会计核算还需要具有内容上的适应性、全面性和严谨性。会计核算的规则上不仅要符合我国的企业发展形势,还能够同国际惯例接轨。另外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核算的方法还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以货币为基础有效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反映。

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是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是货币,虽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计量尺度,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将其他尺度转变为货币尺度表现,从而更加全面、系统的反应企业的会计内容。企业会计核算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盈利开展的,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中要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系统性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流程所设计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整理和加工,最后获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整体信息。完整性是指会计核算需要细化到企业经营中的每个细节,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任何的经济活动发生遗漏。连续性指的是会计核算需要以时间为轴,并将时间轴上某一时间节点发生的经济活动有效连系在一起,从而更直观的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生产和经营以及盈利情况。企业会计核算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合法性,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严格遵循会计法规,并在遵循法规的前提下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业务的同时需要获得或填制合法凭证,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现实资料。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分析

1.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包含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支与成本费用的计算;财务成果计算和处理等,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内容在企业核算中都需要进行核算,核算工作不仅要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求核算工作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虽然我国会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会计核算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现如今从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会计都是通过自学或者机构培训获得从业资格,走进会计领域的。这些会计人员虽然有了从业资格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他们对一些简单的会计事物处理的游刃有余,但对企业会计核算这种对专业技能掌握要求极强的工作他们的专业水平是不足的。虽然我国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会计核算工作不仅要求技能,想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还需要有大量的工作经验积累。目前来说,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会计核算技能和经验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甚至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置不到位

我国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起步较晚,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由此导致我国的企业往往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要求成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大多数是由企业的部门会计兼任或者外包给社会上的会计事务所等单位。虽然这种会计核算也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指导企业发展,但由于兼职人员和外聘人员对企业整体的运营状况不了解,无法发挥出会计工作在指导企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在面临企业经营中的特殊经济活动时,也常常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由于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会直接导致企业会计核算脱离实际甚至不符合规范,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企业会计核算监督体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监督的缺失,我国企业中很少设有完整的会计机构,对会计核算监督体制的建设更是流于形式。虽然不少企业都针对会计核算工作设置了监督管理体制,但由于监督小组多是由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兼任,因此存在着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发挥不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的管理呈现随意性的状态,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强力的监督。同时,管理层把关注点放在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对会计核算不重视或者进行非正常的干扰,使得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会计人员还可能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导致会计核算的职能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1.加大会计人员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

做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好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培养工作。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是直接参与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其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内部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邀请我国会计行业优秀的会计核算师来给企业内部会计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建立奖惩和测评机制,从而让企业会计人员能够在培训中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双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大对优秀会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优秀的会计人才带动企业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让这些优秀人才发挥其榜样作用,为企业内部其他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方向。

2.健全企业内部会计体系,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

企业会计是不同于生产和经营其他岗位的特殊岗位,其专业性和职业技能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能够细化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在企业内部按照法规的要求成立会计机构,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发展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平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树状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体系,让专门的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各单位、部门的会计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实现完整、连续、整体的目标。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的领导岗位,应该放给优秀的会计人才,并在企业内部为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设计一条合理的生涯规划,从而让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增强归属感,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能在会计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和企业发展同发展。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监督体制

第10篇

关键词:概述;环卫系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其他建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创新,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制度,探索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基础上制定环卫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环卫系统基本情况概述

环卫部门负责城市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公厕管理、河道保洁等环卫专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卫行业规程与技术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卫系统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为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及环卫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以湖南省汝城县为例,继成功创建了湖南省园林卫生文明县城后,又在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卫生文明城市,对环卫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成为环卫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卫部门的资金规模逐年扩大,部门预算资金从2011年的428.51万元递增到2016年的1633.23万元,增长率达281.14%;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固定资产从2011年的208.67万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8793.82万元,增长额达8585.15万元,其中环卫作业车辆从3台增加到35台,新增建设垃圾收集站及公厕11座,新增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个;环卫从业人员逐年增多,从2011的178人增长到2016年的356人,增长翻倍。

二、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长期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旧制度的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是以分期付款购置资产不确认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导致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环卫系统在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时,供应商收到预付款之后会将资产予以配送,旧制度下因无合法的原始凭证确认固定资产,只在备查簿中登记,导致单位会计报表反映不出该类资产。二是旧制度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办法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价值。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大,环卫机械的工作强度高,价值损耗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总量的虚增。三是旧制度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处理规定缺乏资本化计量原则,我国环卫系统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环卫车辆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费用化,在“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也不利于单位的预算管理。四是旧制度基建项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违背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环卫系统每年均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旧制度下基本建设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不利于单位全面核算的开展,造成单位资产与核算资产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造成对固定资产监管的缺失。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一)突出和强化了固定资产计量和入账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环卫系统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情形下,发生长期应付款时,确认资产等相关科目,同时确认负债记入长期应付款,在支付款项时,因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在确认事业支出、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或者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同时,冲销长期应付款,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避免了出现账外资产的情形,解决了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问题,能够真实全面反映环卫系统固定资产的信息。

(二)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制度创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存量信息核算的创新,对固定资产采用虚提折旧方式,通过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少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实现了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匹配,既有利于环卫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体现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消耗,保证了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的计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双分录,在确认事业支出的同时,确认资产和净资产;为维护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维修等后续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事业支出。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环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按支出性质和用途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资产的价值状况能够得以真实反映,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基建并账的会计核算规定体现了会计核算完整性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按月并入单位大账“在建工程”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环卫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能加强环卫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

第11篇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指在会计核算中,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2)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这两种会计基础的应用对我国会计核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规定的限制,两种制度在不同性质的单位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二、收付实现制下行政管理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常常不能反映资金活动的真实情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与其发生的时期不一定相同,因此相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不能进行有效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收支活动。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反映资金的进出数量,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来龙去脉,这对于转账业务比较多、经济活动比较复杂的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合适的。

(2)核算过程中低估单位支出,对采购不能全面管理。收付实现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就会显现。在单位采购事项中,行政事业单位仅对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按拨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这就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的反映。

(3)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收付实现制要求会计核算要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依据来核算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这使得财政收入和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收到现金或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单位的债权和债务。从更深层次分析,被隐藏的债权,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产生腐败行为,而被隐藏的债务会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财政危机,影响单位职能的实施。(4)行政管理核算不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在收付实现制下,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各单位收到的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准确反映资金的流向变化。从而各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不能从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来进行监督,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会计基础,改革行政事业管理核算

(1)改革行政管理的预算基础,引进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绝大部分是财政预算资金,只有各单位有真实的会计核算资料才能够使预算资金得到合理的确定;同时这些资金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工具,对正常的政务处理有很大的影响。而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核算较收付实现制更能反映资金的实际使用,反映的会计资料更为真实,因此更有利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

(2)将权责发生制的部分要求渗入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明确要求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少量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但是,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将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渗透到收付实现制中去,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有步骤地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会计核算基础。

(3)尽量减少资金的跨期核算。会计核算两种基础的产生正是基于收入和支出跨期核算而造成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把握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尽量做到同期收入和支出,同期进行核算,避免收入和支出资金的不同步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认真收集有关的会计资料,做好财务预算,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

第12篇

摘 要:收入的确认问题在税收政策及会计准则上都属于较敏感的,税、会在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税、会的差异处理不当,易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本文将以分期销售收入为例,浅析其在税法与会计核算上处理的差异,同时探究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税法;会计核算;分期收入

销售收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销售收入对外意味着其生产的产品、提供服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内则意味着企业具备了获取利润的能力,可以回报投资者的投资,可以按期偿还债权人的债务。然而,销售收入的实现也同时给企业带来了财务上、税务上的风险,例如:分期销售收入在税法上及会计核算处理上确认的差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一、收入概述及其确认原则

(一)会计准则中收入概述

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可能导致不是投资者的投入的投资者权益增加的,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入。具体包括:销售产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建造合同等收入。其中销售产品收入是企业通过销售其所生产的产品而形成的收入。

2、产品销售收入确认原则。该产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移交给对方;企业没有保留与产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产品有效控制;金额能够准确计量;经济利益极有可能流入销售方;与销售产品有关的成本能够准确计量。分期销售收入符合上述的产品销售收确认原则,会计核算上应确认为收入实现。

(二)税法中收入概述

流转税中规定是指,纳税人销售商品或是提供应税劳务和服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货款及其价外费用。所得税收入包括货币及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渠道取得的收入。具体有:货物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及红利收入、租金收入等。税法收入的确认条件与会计准则中确认的条件大体相同。

二、分期销售收入在会计核算中的处理

分期收款销售,是指企业将其商品所有权及其所涉及的主要风险报酬转移给购货方,购货方按合同约定分期偿付货款的销售方式。分期收款销售主要是应用于企业所售商品金额较多,购货方一次性支付货款难度较大;或是,购货方由于暂时无力支付全款,需要分期支付的情况下采用此种营销方法。分期收款销售的方式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按揭贷款销售方式颇为相似,因此其还具有融资的性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对于超过三年收款期的分期收款销售收入,有其明确规定。即,超过三年收款期的即具有融资性质,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销售金额的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与合同约定金额的差额计入融资收益科目。具体操作为,借记长期应收款;贷记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融资收益。会计核算中的分期销售,融资收益项目是较为敏感的问题。企业在进行商品的分期收款过程中,应该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融资收益而有意的将本应在短期内收款的销售,人为的延长到三年以上。会计人员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力,对于不符合分期收款销售的业务,不能按分期收款销售核算。

三、分期销售收入在税法上的确认

分期销售收入在相关税收政策上的确认与会计准则的规定有着本质的区别,会计准则的规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分期销售收入的实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对于赊销及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同时《增值税发票使用规定》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时间按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准。而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的确认也是以合同中约定的收款时间为准。因而,税法中的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的确认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税法确认的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原则。会计实务中,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的入账金额,是按公允价值即分期收款总额的现值一次性确认收入金额,其与增值税计税基础不相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知如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可以看出,分期收款销售的税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处理存在较大差异

四、分期销售收入税、会处理差异及相应策略

(一)分期销售收入税、会差异

分期销售收入的税、会差异大体可分为两个,一是收入金额的差异、二是确认时间的差异(即时间性差异),只有从这两方面着手,才能有效的处理好存在的税、会差异。

1、分期销售收入金额的差异。分期销售相当于为购货方提供一种融资的销售方式,因而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存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因,使得公允价值与合同约定标的金额有着一定差异。会计核算中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记账依据,差异部分计入融资收益。税收政策中确认的销售收入金额,不考虑公允价值的因素,只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所收到的货款作为确认的计税金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税法的计税金额与会计核算的记账金额存在一定的差异,便出现了会计期末,会计报告中形成的收入额要大于税务申报金额,会计期末需要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税、会一致。

2、分期销售收入确认时间的差异。分期销售收入在确认时间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销售入账时间与税务申报时间的差异。会计核算中,分期销售的商品符合会计准则中确认条件,即是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而税法中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确认收入的确认,这里也就存在了一个时间性差异的问题,同样需要在会计期末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

(二)税会差异处理的相应策略

1、融资收益纳入的税收监管范畴。从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上看,流转税与企业所得税都没有把分期收款销售的融将收益纳入到税法的监管范畴中,这是产生税会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同时,也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在某种程度来说的一种损失。因此,应该改进相关的税收政策,把分期收款的融资收益考虑到税收收入中来,把税、会差异降至最低。

2、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核算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参与,财务人员对于分期收款的会计处理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职业判断。对于出售的商品,如果确实是因为金额大、回款期限长,就应该按照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期销售收入的核算,同时确定合理的公允价值。财务人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注意相关信息、政策的把握,在确认分期销售的融资收益时在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合理的原则。

3、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我国的社会中介机构相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职业操守、敬业精神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分期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的确定,可以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来帮助指导、确认,使其在会计核算中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核算结果,不能出现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

总结:税法与会计核算在分期收入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记账金额与计税金额以及销售收入确认时间上不同等两方面的差异。此种差异是因为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规定的差异所形成的,这种差异也是目前客观存在的。若想改变这种差异,可以从完善相关税收、法规政策、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程度的三方面做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模式,最终使得企业期末的会计报告能够客观、公正,同时也使国家增加一定的税收收入,以缓解由于税、会差异带来的日常会计核算的不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杜献敏.销售商品收入与增值税应税销售额的差异分析[J].经济问题.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