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络技术培训

计算机络技术培训

时间:2023-09-14 17:4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络技术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络技术培训

第1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计算机教育技术

1.培训实践总结

1.1不重视、无系统的培训计划

(1)院校方面:近年来各院校都开展了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数都以基本操作为主,没有更深入的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院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师上机实践得不到保证,培训后的效果差,极大地打击了学校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实现。有的院校购置了一定的计算机教育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没有把计算机教育技术这门课程保质保量地上好。

(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用潜力与优势,没有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

1.2师资匮乏,培训质量不高

受培训时间、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都采用以学校为培训基础的“校本培训”形式,由此加重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计算机师资更加匮乏,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1.3时间冲突、培训效率低

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为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培训时间难免会与教师的授课时间冲突,大部份教师难以完成整个培训计划。有些培训对象是学校的部门领导或学科代表,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兴趣非常大,因为工作忙,教学任务重,有时无法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4培训内容难以推陈出新

计算机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还应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目前各院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培训进度,使得培训内容无法及时地推陈出新。

2.提高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2.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培训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

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计算机教育环境的改善只靠学校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广泛吸收和综合社会上的资源。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软硬件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开展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要有一支积极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该尽量为计算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交流、观摩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3多种培训方式并用

2.3.1分时段培训

由于参训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参加培训,我们可以在多数教师无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集中培训,对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再进行分散培训,以尽量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完成系统的培训。

2.3.2分阶段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师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显现出较大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基础差的教师通过初级培训后可以据其情况和要求进入高一阶段的培训。经过分阶段的培训,不同程度的教师经过各阶段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参训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学习,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上计算机发展较快,我们还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2.3.3校内外结合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校本培训”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精神,有利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校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实效。鉴于培训时间的冲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一、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等多方面原因,可以视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情况选择校外培训。教师到各地教育中心的研修机构、研究机关以及开放大学学习,不但可以自主选择计算机培训时间及内容,加大了交流面,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培训效果显著。

2.3.4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前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利用丰富的立体化的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网络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自主学习目标。

2.4“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2.4.1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

计算机教育技术内容具有覆盖面广、难度不一的特点,而参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以供教师选择。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2.4.2专用机房随时供教师使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教师专用机房并实施开放管理,为教师提供自由上机的学习环境,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教师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创造、创新和发展,学校才能培养出基础更扎实、知识更面宽、创新力更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系统全面、高质量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计算机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双向良性发展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师培训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 Saw

ZHAN Xiao[1], WANG Zhaoxu[2]

([1]Xuzhou Air Force Academy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uzhou, Jiangsu 221000;

[2]Engineering Corps Command College,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day, teaching environment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by using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media to reach optimization teaching is education has been advocating, and use of modern teaching facilities due effect depends largely on the ability of us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on teacher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he training content, given the general mode. Training

Key words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mode

1 教育技术培训的意义

1.1 转变教师陈旧观念的需要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工作就是提供辅助教学的电教教材、搞好教学保障,这些只是教育技术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不利用教育技术也可以上好一堂课。

其实教育技术研究的不仅仅是媒体,同时还有教学的手段和过程,教育技术工作应该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所以,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不仅有利于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观念,改变教学中教育技术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的现象,而且能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和管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2 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思想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是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得更省事、教得更花哨,而教学手段现代化在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更新等方面的功用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构建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2 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2.1 理论的建构

首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由当初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用于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以现代教育媒体为工具,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作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

然后进行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训。教学过程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过程,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及其教学适应性、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教学媒体的优化与选择、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

2.2 技能的提高

一方面是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培训。常规教学媒体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比较普遍,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VCD机、录像等。我们应充分挖掘常规媒体的教学潜力,让现有的教学设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方面是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培训。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于一体的特点,它不仅能作为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还具有部分地替代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方便学生的认知。它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

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网络培训。网络化教育是今后教育的热点,教师掌握网络的使用、网络信息与下载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大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共享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在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观察与思考,创造性地将教育技术技能、设计技巧、整合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学科任务与实践中做出自(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己的设计决策。

3 教育技术培训的模式

3.1 集中短期培训

由于在职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岗位,不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对所有知识进行系统地集中培训,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有重点地进行培训,所以集中短训的时间定为1-3个月,大体上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为主,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受训教师所需完成的任务,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第二阶段: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班级主页等。第三阶段: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数据库技术、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第四阶段:学结交流。受训教师总结交流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完善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

集中培训的时间短,受训教师的技术基础差异大,技术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差异更大,在培训之前应充分分析每个受训教师的情况,设置不同深浅的课程,可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受训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计算机网络等不同的受训教师基础不同,所以培训内容应偏向于纵深,有一定的深浅等级。

在培训方式上要“融技术于课程”。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我们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讲解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培训,更没有在培训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好的培训是在课程中应用教育技术,以身作则地将技术贯穿于课程之中。

3.2 集中培训的同时辅以网络平台

对于原理性的基础知识,集中培训的模式是比较合适也是必须的。而受训教师自身也是丰富的“培训资源”,给他们提供一个网络交流平台供他们展示自己,使每个受训者成为培训的主人,甚至是培训的教师,形成“能者为师”的新型师生关系。

提供的网络平台上,应开设培训资料下载、课程评价、意见建议、成果交流等模块,供受训教师课余在一个大的平台上进行再学习。

3.3 利用网络平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集中培训结束,受训人员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并不是学习阶段的终结,而是运用所学,不断深入学习的开始。社会在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技术决定着终身教育的出现。通过建立的培训网站继续开通,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能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学习、研究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技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最后,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教师必须要适应信息时代教学的需要,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来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鲜静林.当前教师培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第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45-05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此后,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ey),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此后,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2010)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不同学科(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4个题项,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职称偏低,中年外语教师居多,年轻外语教师较少,缺乏后备人才,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和电子邮件,然而,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表6显示,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训的方式,占53.66%,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培训的环境占30.49%,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了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结果发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状况总体良好。其中,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较高,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还算周到,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较好。但是,此次研究也发现不少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接受的培训情况较差,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外语教师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对于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电大系统外语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履行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等责任,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以上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的,若是如此,外语教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重视,从主观上树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行动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参考国外开放大学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需要的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下的系统培训基地,为外语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外语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为外语教师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考核的标准,包括对外语教师和系统内部各级学校的考核,并对达到考核要求的外语教师和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外语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旨在能够引起有关外语教师、部门和学校对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重视。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培训 “一重视” “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45-02

自2000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2000〕79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以来,各高校都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教育部于2007年1月和2月连续了1号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其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 教育技术培训10年实效明显

从2001年至今的10年来,笔者坚持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包括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两个方面,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在每学期中期的周末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截至目前,共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班22期,参加培训教职工1832人次,情况统计见表1。举办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22期,其中集中培训10期,分散培训12期,参训教师868人次,情况统计见表2。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我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参加学习的教师反映良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广了教育技术知识的应用

首先是人员推广,我校共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50多人),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使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老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都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使教育技术知识在我校得到了基本的推广普及。

其次是知识推广,培训内容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理念、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络知识、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等,基本包含了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使参训教师较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的和新生的有关技术。

最后是技术推广,通过开学前集中或分散的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介绍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注意事项,帮助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教师尽快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保证了老师顺利操作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果,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寿命。

2.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训教师将培训所学教育技术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全校90%教师能够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60%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学习网站辅助教学。他们制作的教学PPT,媒体选择适当、版面布局合理、文字显示清晰、表现形式多样,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深受同学们好评。学校几次教学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制作并使用的教学PPT,为其获得最高奖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都是参加过多次培训的优秀学员。

二 教育技术培训的经验——“一重视三结合”

通过坚持10年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提炼出搞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一重视三结合”的经验做法。

1.“一重视”

“一重视”是重视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培训内容的准备、培训环境的准备、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等。

内容准备的依据是教师需求或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经过讨论和调研而决定的。培训前我们都要向教师发放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确定培训内容。

环境准备就是培训机房的准备。培训前要维护好计算机设备,安装好所需软件及所需素材,保证网络畅通,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包括两条途径——内部技术人员和外聘专家。培训前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充分熟悉培训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我们也先后聘请清华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作专题报告,提高培训的影响力和效果。

2.“三结合”

“三结合”就是讲解与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

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采取自愿报名、免费参加、每期一个专题、逐点突破、面向应用、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培训班都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保证每人一机,边讲边练,讲解与操作相结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高、效果好。除了集中的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外,我们随时接受教师的来访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协助教师开发课件,制作学习网站,及时提供教育技术支持。在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的同时,每学期开学前都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使教师全面掌握教育技术。

三 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1.存在的主要不足

虽然我们每次的培训都是免费培训,送“货”上门,但仍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忙于教学、科研,对教育技术学习不够重视,报名人数少。10年来软硬件培训各举办22期,其中软件培训参训教师共1832人次,平均每人2.8次。最多一次有138人参加,占教师总数(650人)的21%,最少的只有4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6%;每期平均83.3人,占教师总数的12%,见图1。硬件培训参训教师868人次,平均每人1.3次。最多一次有8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12%,最少的只有16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2.5%;每期平均39.5人,占教师总数的6.0%,见图2。参训教师中部分积极性高的教师坚持多次参加培训,而又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一次都没参加培训。部分参训人员学习不能坚持到底,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培训内容难以确定,大多数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意见较分散,难以集中,致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求对应性较差,这也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工作对策

第一,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学校应把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列为师资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教育技术培训结果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合格的成绩可等同于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

第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队伍的年龄差异、学历差异和专业差异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并非易事,这需要从制度上、组织上、管理上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改革,从而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内容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有直接支持作用的那些内容,并与教学实践挂钩,使教师能够将学到的东西切实转化为实际技能,真正做到通过培训学以致用。

第四,提高培训员素质。要求培训辅导人员掌握全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技术培训经验、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第五,优化培训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培训本身是一个教学过程,不同的是,教学对象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完全适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采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培训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评价等工作。

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保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

第5篇

邮政网络系统资源不足,数据传输技术滞后随着邮政储蓄代收付业务和电子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变化加快,现有网络系统资源不足,设备的处理能力及通讯线路带宽资源难以满足通讯流量剧增的需求。同时,各城市中心与省中心的网络连接均采用FR线路连接,传输速率范围在19.22~64Kbps,由于邮政储蓄业务量和网点数量的增加,现有的低速通信线路难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大,用户等待时间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邮政储蓄业务的运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除此之外,网络架构的不合理,差错率过高;软件体系的僵化,灵活性较弱;软件版本多,监管难度大;管理模式落后,通讯手段陈旧;网络运行稳定性差、网络结构扩容性差、线路传输质量问题等因素都会给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带来隐患,需要进行局部的改造与优化。

二、邮政计算机网络的改造设想

针对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笔者就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提出了以下设想:

1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

邮政网点设备配置早,设备老化故障频发,操作系统版本过低,但若大规模淘汰网点旧设备,重新配置新设备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在对网络设备进行局部优化改造过程中,要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一方面可以在招标过程中要求开发商在已有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版本基础上开发终端软件。另一方面,可以借助Linux等对硬件要求较低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与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网点设备,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由于邮政储蓄营业点多、服务范围广、交易频度高,在选取中心主机时,要充分考虑主机联机事务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主机系统的选择应优先选取支持分区功能的主机设备,通过增加CPU、内存或节点等方式对主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扩容,以达到满足远期业务发展需求的目的。同时,应注意配置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以便对主机系统应用状态和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记录,为系统管理维护人员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此外,在进行骨干网络路由器设备的选用时,应选用与数据集中后通讯量相一致的主流产品,如省处理中心局域网交换机选用CISCOCatlyst4000系列产品,各城市中心交换机也应选用这一系列的产品,同时注意各中心网络设备应采用双台主备方式,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

2采用高带宽的异步传输模式(ATM),提高数据信息交换率异步传输模式

(ATM)是新一代的数据传输和分组交换技术,其容量和处理的灵活性是当前时分长途线路交换网所不可比拟的。异步传输模式(ATM)的作用在于:一是能够面向连接,以小的、固定长度的数据传输单位为中心;二是各类数据信息的传输以信元为单位,具有支持多媒体通信的功能;三是通过统计时分多路复用、交换式虚拟连接等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以满足用户对带宽需求的变化,无链路对链路的纠错和流量限制,网络协议具体简单,数据信息传输延时小,交换率高。异步传输模式(ATM)支持高速率,综合了线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应用环境需求,推动网络设计与组建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创新网络运行维护管理模式,构建强有力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

首先,要邮政企业要更新观念,由以往单纯的面向网络、面向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向面向业务、面向客户的多向运行维护管理模式转变,采用城市中心大集中方案,实行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其次,邮政企业要注意分域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增强网络故障响应能力,提高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再次,邮政企业要注意建立“主动维护”综合运维机制,通过例行测式、性能统计分析等分式对邮政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排除网络故障,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最后,加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教育培训,通过内部技术培训和外部技术培训,加大与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交流,增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构建强有力的、专业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高速运转。

三、结语

第6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用户分析河南省现有中小学4917所,按照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初步统计到2015年,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将增加到5383所,共计增加466所。河南省大约有中小学教师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我省整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不能都离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也不能惠及每一个人。显然,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因其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灵活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程为单位的MOOC环境应运而生。MOOC的规模大,优质学习资源多,必将成为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面向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在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世界的奥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MOOC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组织,按课程模块划分学习内容,共分为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介绍、文字处理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等七个模块。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下面根据1.3节划分的知识模块,从选择MOOC环境、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和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一)选择MOOC环境首先为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平台,该平台应满足既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又能让学习者随时自己的课程,经过对MOOC环境的分析比较,Udemy提供了一套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工具,满足本文的需求,最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采用了Udemy课程平台作为微课程的平台环境。Udemy是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成立于2010年,该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UdemyMOOC平台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制作两部分内容。Udemy中的课程管理允许者可以通过个人课程主页,按照自己计划自由规划课程的开展,每一门课程都存在于一个独立区域,在该课程学习的用户如同进入了一个专门、独立的课程区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讨论相关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MOOC环境,课程制作功能简单易用,既能降低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课程设计中给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设计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内容决定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摄像机、手机、相机、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来制作。

(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动活动。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练习、下载相关支持材料、记录笔记(在笔记区)等内容;人际学习活动包括提问和回答(在提问区)、在本课程内与他人交流等内容;社会化联动活动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和通过微博或微信互动。

(四)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有无评价和评价内容。

(五)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微课程视频、参考教材、个人笔记、课堂讨论、微博、作品展示、课程共享等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实现

(一)微课程MOOC功能模块本文在Udemy中创建的7个微课程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分别介绍。课程提纲模块:课程者需要先创建一个基本的课程提纲,将课程分划分成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包含几节课这类信息全部数理清楚。资源模块:课程者可以为每一节课添加包括课程资源,其中视频、音频、pdf文档、演示文稿、文本、压缩文件等一概支持。测验模块:Udemy提供了编辑测验试题,设置习题的答案,成绩反馈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同时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对于这道题的完成情况。问答模块: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块区域随时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回答。笔记模块: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包含了笔记页面,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记录笔记。聊天模块:Udemy中设置了聊天模块,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通知模块:课程者话题、课程安排或者学习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背景效果”、“媒体效果”、“背景音乐”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导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旁白使用PremiereCS6录制,并在其中进行视频合成片头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环境下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在UmdeyMOOC环境中实现,本课程未来可以与国家微课程平台连接,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微课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几个参数应重点关注。

(一)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本文的初衷是紧密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微课程设计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同时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案例。所以,在线人数决定了本课程的效益。

(二)微课程的互动性本文结合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潜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以,互动程度是评价本课程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依据,从学习者互动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习者能够针对微课程中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给予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予回答,其他学习者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给出自己观看微课程后的建议,以促进微课程MOOC环境更好地完善。

第7篇

为使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证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常稳步的开展,经学校研究,成立五小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和协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一)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网络的畅通,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学校实行计算机定位卡。教师办公机、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展台的品牌、型号、配置、ip地址、操作系统和所装软件、以及责任人记录在案。

在日常的使用中实行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我校共有电脑95台、服武器3个。各位班主任和专人教室教室教师是本班多媒体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做到每次使用计算机有记录,出现故障发现问题及时向网络管理员反馈,各项设备有维修记录,计算机机房作到教师、学生使用机器有记录。定期对校园网络、展台、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照像机、编辑机、刻字机、打印机、速印机、一体机、监控设备等信息化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今年月中旬,校长投资6000元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给校园的每台机器都装了正版杀毒软件。同时配合上面要求,给每台进入网络的计算机贴标、改名;大大提高了校园网的网络环境。

(二)定期进行校园信息化培训

每学期初制定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且按部就班的实施。学校单周是信息技术培训时间,采取机房集中培训,校长每次都亲自参加。培训内容以教学设备的使用、校园网络安全、计算机的应用自我维护、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每次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委、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校园网和骨干教师网站评比活动中,王万霞老师的个人网站被评为了十佳网站。在县级教学课件评比中我校也有多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我校的校园网站也从建校的静态网站已经升级到现在的动态网站。教师活跃在校园论坛的各个版块里,每天发贴数量都创新高,学校对每月发贴高的用户进行奖励,期末分别对发贴前3的、点击率最高、最为精华的帖子、以及登陆次数最多的用户进行奖励。

在教育资源卡的使用中,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作到有卡的老师会买资源,下载资源,利用资源卡买到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在本学期我校绝大多数人都用光了自己的资源卡点数。同时在使用资源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充实校园资源库的建设,每个人每周至少上传到资源库2条优质资源。利用上传到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优质资源评比,然后同步到县资源库。利用资源库,进行教师课件的评比

存在不足和措施:

1、学校整体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从学校的培训做起。新教师培训--师徒结对,快促成长;青年教师培训--分担重任,做主力军;骨干教师培训--发挥潜能,再创新高;老教师培训--激发激情,发挥优势。培训要全员参与,团队学习、自主学习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2、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上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奖励和激励;同时对教育资源卡的利用进行激励和奖励。对校园网站的使用已经初见成效,要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3、学校数字化的使用和开发有待提高。应该有专人负责学校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尽快形成校园内部的如:邮件、vod点播、视频会议、校园资源库、校园聊天室、校园网络电视等服务的开发和运用。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 语文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49-01

1.当前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技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档、表格及演示稿的制作,对较高水平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加工等方面则表现得力不从心。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存储信息,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增加,而中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大多却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网络操作层面,并未体现出与信息技术发展实际相接轨的趋势,教师利用网络的水平比较低,这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很熟练的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制作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那么就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课程知识,这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还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当前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就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1.2学校未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尽管很多学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并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果,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走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师真实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教学中,学校普遍重视硬件的投入,但是却缺乏对硬件的适当维护,尽管教室中都已经配备的完善的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有些教师为了避免由于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了教学不顺畅,还会备一份纸质版的教案,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学校不能保障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完整性,就不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1.3教师和学生都未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尽管现在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却不能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二者的整合当中,只是盲目的服从上级的安排,实际上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十分迷茫的。在实际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坚持一种照抄照搬的态度,并未形成自己的一套整合理念;学生虽然对于二者整合保持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抓住重点,只在学校利用计算机学习,在家中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娱乐,而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也只是认识到计算机可以辅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并未认识到计算机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深层次意义。

2.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于当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在网络管理、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具体的培训时间与内容,需要结合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争取做到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能够学会如何使用与维护教学中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的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当中。

2.2完善校园网建设

学校是一个整体,中学校园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系统学理论,从整体利益出发建设校园网,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重复建设、不合格建设造成的资源与资金浪费。学校要从其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将需要购置的硬件设备,教育、教学软件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为了避免出现建设质量问题,应当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网。

2.3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

学校为了保障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连续正常使用,首先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更好的发展本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的维修,避免长时间硬件损坏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同时,还要适当的购置和开发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但是要注意严格监督与控制管理经费走向,进行合理配置。

2.4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选择使用专门的备课工具;二是利用相关的应用软件自己制作与编辑;三是将以上两种结合。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势,都是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为一些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感到迷茫的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方式与思路。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经是当前各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望能够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贺.努力实现多媒体网络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

第9篇

关键词: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自动化培训;S7-1200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质量需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社会生产力能够快速发展,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着“加工能力强、创新能力弱”“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1]等等一系列问题。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日益缺乏之间的矛盾。因而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变得非常有必要。工业自动化技术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工业自动化硬件设备、工业自动化软件设备与工业自动化系统[2]。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S7-1200 PLC的生产物流培训系统,属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培训领域。

2 目前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般地,对于工业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培训,包含以下内容:常用低压电器、电机与驱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上位机监控、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又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核心技术。这一点我们从一个典型的PLC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就可以得出。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自动化领域的扩大,国外PLC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尤其是近几年运动控制(速度、位置等控制)得到了飞速发展[3],很多运动控制产品甚至试图将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逐步融合。为了让用户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控制技术和熟练地使用自动化产品,各职业院校、产品厂商、培训机构都开设了自动化系统培训课程。由于缺乏良好的试验设施,其培训质量受到了影响。

目前市场上相关的培训系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单项技术培训系统;另一类是综合技术培训系统。培训机构或者培训学员在选择培训系统时,如果选择第一类培训系统,往往不能保证技术培训的全面性,而只能是多次选择不同的单项技术培训系统,最终培训成本很高,且培训效率低下;如果选择第二类培训系统,则系统本身成本较高,而且在使用时不可能同时将整个培训装置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利用起来,因而利用率低,此外,由于设备集成了太多的相关技术,造成了学员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最终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思想。此外,由于需要对可编程控制器以及触摸屏等进行编程,所以一般都是一套培训系统配置一台计算机。因此为了保证培训效果,也只能是一名学员使用一套培训系统,这样培训成本昂贵。

由于以上各个因素,最终造成了目前许多培训机构及培训院校在对学员进行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时,过多的进行“纸上谈兵”:即讲授过多,学员练习过少。即使是练习,也只能是少数人动手练习,多数人只能看看,这种情况培训效果极差,完全不能保证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需求,因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3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生产物流培训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为了解决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领域中昂贵的培训费用与低下的培训效率之间的矛盾,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一套培训装置同时被多名学员练习使用。为了能够实现一套培训装置同时被多名学员练习使用的目的,采用以下思路实现:

(1)首先将所有的工业自动化相关技术进行划分,然后再将相关技术进行有机重组,然后设计出一种生产物流培训系统,将所有的相关技术融入到不同的培训模块中去,即首先保证了相关技术的全面性。

(2)培训系统中的核心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与上位机(触摸屏)等部件均采用工业以太网通信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系统中的可编程控制器与触摸屏可以与所有的编程计算机连接在一个交换机上,这样可以实现一套培训系统配置多台计算机的配置模式,也可以实现多套培训系统配置多套计算机的模式(如图2所示),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培训装置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个培训装置的成本。

(3)将每套培训装置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再由不同的控制器进行控制,这样各个模块可以分别进行使用,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各个部件的使用效率。

4 单套培训系统的结构框图

对于一个典型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小型模块化PLC+触摸屏的组合控制系统无疑是这类工艺系统的最佳控制解决方案[4]。经过反复比选,最终选择的控制器为西门子S7-1200 PLC,人机界面为西门子新一代精简触摸屏KTP700 Basic PN。

Simatic S7-1200 是西门子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一款面向中小型自动化的模块化控制器,它具有集成Profinet通信接口、强大的集成工艺功能和灵活的可扩展性能,为各种工艺任务提供简单的通信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可满足控制各种各样设备的自动化需求[5]。S7-1200 PLC的性能可与S7-300系列PLC媲美,而其价格大约只有S7-300系列PLC的2/3,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的中小型控制器。而Simatic KTP700 Basic PN是西门子公司于2014年才推出的新一代精简面板,该面板除继续秉承精简系列面板的传统优点外,还新增了USB接口用于将数据存储到U盘中,还可外接鼠标、键盘或条形码读取器,集成Profibus或Profinet接口,其功能更加强大。

图3为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设计结构框图。

本系统设计包含直流电机、直流电机驱动装置、步进电机1、步进电机1驱动装置、步进电机2、步进电机2驱动装置、入库推送气缸、托盘下放气缸、位置传感器,以上各个部件由S7-1200 PLC1负责控制;包含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装置、货物推送气缸、机械手、编码器、位置传感器,以上各个部件由S7-1200 PLC2负责控制,触摸屏负责监控PLC1和PLC2中的数据;还包含直流电源24V、交流电源220V、压缩气源等,负责为整个培训系统提供电源和气源。系统中触摸屏与PLC1、PLC2之间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通信,工业以太网又可以通过交换机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在使用时,PLC1与PLC2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联机使用,分开使用时一套培训装置就可以当成两套来使用,联机使用时,又可以训练学员的工业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能力。而且无论是分开使用还是联机使用,系统都可以通过交换机与不同的计算机进行编程控制,也即达到了多个学员同时使用一套培训装置的目的。

5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网络化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模拟现代生产物流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实训提高、专业技师培训、教师教学应用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工业自动化的相关核心技术几乎都可以基于此设备进行培,目前已经在一些职业院校中有所应用。设备使用时,将所有工业自动化的相关技术进行有机重组,在培训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崔文静.装备制造业振兴可待[J].电气时代,2009(4).

[2]丁允伟,李明达,何汉文.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性[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

[3]汪小澄,袁立宏,张世荣.可编程序控制器运动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吕品.PLC和触摸屏组合控制系统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0(8).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认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Prim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Di

(Laiwu City Bureau of Education,Laiwu271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first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n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blems are summarized,and finally address these issues a series of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nking understanding;Resource integration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各中小学校在配置计算机和联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再将硬件、软件等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普遍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存有畏难心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很少、甚至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既无法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又无法体会到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有些人还害怕由于自己对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学生面前会显得笨手笨脚。

(二)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是有其现实方面的原因的。一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初期,人们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教师的常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给教师留出用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三是接受技术培训的费用昂贵,而得到的回报却比较低。

(三)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有所偏差。目前,很多学生都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当作一门“技术”、一门学科来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讲,已经不再是平等于语数外的学科,而应该是像纸和笔、词典和计算器一样的学习的工具。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联上了因特网,但是,“将计算机放在教室中不会自动使学生具备技术机智”。如果学生没有处理、辨别大量信息的研究技能,计算机网络的价值是有限的。现在不少学生知道如何查找信息,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日益显得重要,也成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亟需处理的问题。

二、关于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一)要重视教师资源的配备。我们要重视硬件软件配置,我们更要重视师资的配置。数字化教师的培养,将是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效率的关键。所谓“数字化教师”,意指面对信息社会、网络世界,不断学习吸收最新信息技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运用最新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开拓型、创新型教师。教育部门要做好组织规划,对全部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全面提升区内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为此,充分利用全员轮训的机会,在暑期集中培训、学校校本培训、区域性教学设计培训、计算机专业人员网络建设与管理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中,着力向区域内的全部教育工作者们贯彻“以开放教育的理念培植信息化教学系统”。要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培植建立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和学校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开放学校教学时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充满活力的教学相长的乐章;通过缔结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形态,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开发教育资源,让学校和社会共享人类科技进步的伟大成果;开拓办学思路,让校长和教师共同演绎人本管理的美好篇章。

(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偏差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树立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为此,这就需要在我们教学中着重学生的如下认识能力: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全体教学人员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为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造了选择与决策的机会,它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拓宽思路,相互学习,提高能力。通过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立足于提供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主题资源。教师利用现成的专题网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主动地获取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得到学习的快乐。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5-0044-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7

引言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于2013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国外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例如Drent M、Meelissen M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阻碍或促进教师在教育中创新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影响因素。最终结果显示,教学方法、教师的ICT能力、教师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了教师ICT的应用,学校因素不会直接影响教师ICT的创新使用。但是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的内部支撑结构(例如管理)影响个人的创业精神,并因此影响教师ICT的应用。而我国学者对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因素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由于所在地域、环境等的不同,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国外有所区别。究竟哪些因素会对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调查X省750多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建立的模型计算各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根据得分进行排名,最后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建议。

一 文献探讨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专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结出了硕果,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外国学者Afshari、Mojgan等认为,教师本身的特点(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教育经历)会影响教师对新方法的接受,并且教师应该知道ICT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该如何运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教师对计算机的态度、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教师培训的质量也是关键的因素,在工作中对教师使用ICT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Kreijns K认为教师的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影响对数字化学习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教师ICT的使用。我国学者顾晓玲指出,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因素有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融合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学生素质以及教学软件和硬件。谢光、张景生等指出,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培训趋于形式。

研究发现,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主要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教育培训的情况有关,但是这些研究在我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二 研究方法

l 研究指标

项目组在参考《马来西亚智慧学校质量评估星级指标(SSQS)》、教育中的ICT测量指南(Guide to Measu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及我国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指标,并邀请X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电教馆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师召开专家会议,讨论指标体系的修订建议,根据修订意见编制了《X省基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7个部分: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体制,每一维度的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本研究根据文献探讨的启示,结合所编制的问卷,从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两个方面考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2 调查对象

为使本次调研样本能够充分代表X省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现状整体情况,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了14个市作为调研地区,受调研对象为教学点、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10%。

3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因变量(用y表示),教师ICT能力、教师态度、学校基础设施、管理与政策中各个指标为自变量(用X表示),建立了回归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因变量进行预测。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的建立利用强制策略回归法,进入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剔除或保留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设置为0.05,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l可得到一个回归模型,如下面公式所示:

y-1.146E-15+0.124X8+0.107X4+O.100X3-0.067X11+0.057X1+0.050X14+0.048X2-0.027XlO

根据表1和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8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一,教师方面,包括教师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态度(0.124),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的能力(0.107),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0.1),获取、合理使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0.057),教师利用网络交流的能力(0.048);第二,学校方面,包括师机比(-0.067)、信息技术培训内容(0.05)、生机比(-0.027)。其他指标对敦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则不如这8个因素显著。教师因素与学校因素相比而言,教师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师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态度、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的能力和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对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最大。

2 模型的检验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由表2可知,本模型的决定性系数调整R2=0.500,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的影响。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本模型的F检验值为98.435,Sig.值为0.000(小于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零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Sig.值小于0.05时认为可以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由表1可知,自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自变量都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建立的模型,可将影响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因素分为四类: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l)学校基础设施

在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当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他建设要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等较发达的地区,比如生机比、师机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X省中小学平均生机比为28:1,平均师机比为2.2:1,但不同性质的学校计算机比例差距较大,高中学校几乎每位老师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农村学校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数明显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平均5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由此可见,教学点在计算机设备建设方面与初高中相比较为薄弱,农村学校在计算机设备建设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较为薄弱。

(2)教师态度

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在相同的环境中,教师呈现积极的态度会对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ICT教学应用态度主要包括教师价值认同、成本认同和应用意愿;具体来说,价值认同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可;成本认同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成本和代价,例如使用信息技术会在技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等;应用意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应用信息技术。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制作教案的能力、利用网络参与教研的能力、获取并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具有较大影响。但是,不同地理位置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缺乏,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每学期都能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调研发现91%的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平均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次数为3.67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包括现有设备的使用、学校网站的应用、网页制作的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录像的编辑等。从培训内容来看,农村学校主要集中在现有设备的使用和网页制作知识方面的培训,比例为21.8%;城市学校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网站的应用和其他方面的培训,比例为19.5%:县镇学校主要集中在视频录像的编辑和学习网站的应用方面的培训。

4 模型的应用

(1)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分析

运用建立的评估模型,获得X省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并根据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X省各市具体的评估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X省14个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最高分为0.2864,最低分为-0.4297。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较大,说明X省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根据14个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情况,可看到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发展特点:A市作为该省的省会城市,得分最高,排在第一位;N市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其得分最低;该省各市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某些地区如B市、C市,其环境建设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较为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因此其应用水平与A市相当。

(2)城市、县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比较

从城市、县镇、农村三大区域来看调研的14个市所呈现的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城市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最高,其次为县镇学校,农村学校得分最低;城市、县镇、农村三个不同的层次区域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应该更加注意关注如何提高农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教学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比较

计算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得分,教学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高中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学,教学点最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高中与教学点之间的差距最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四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是影响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学校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以及生机比、师机比。利用建立的回归模型计算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可知A市得分最高,N市得分最低,并且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质学校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2 建议

(l)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努力缩小硬件“数字鸿沟”

农村教学点及边远地区学校等在内的信息化薄弱学校,目前的教学信息化设备仍然以电视机/DVD为主,其教学信息化设备己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作为最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不管是生机比还是师机比,农村教学点学校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在X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中,应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升农村地区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等信息化薄弱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应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教育资源先输送;应改造薄弱学校的传统教室、提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在此类学校中的覆盖率、增加教学信息化接收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的配备率,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因此,应鼓励X省中小学校分别以区域、学校为单位,面向课堂教学主阵地,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与评估机制,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习惯。通过应用激励政策、课题研究、教学评估,进一步鼓励并督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建议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一支理念超前、专业精良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和保障。信息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亟待加强。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改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所以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时代的要求。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转变难,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中小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考取大学或者重点中学的多少为标准的,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导致一些教师没有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

2.注重技术学习,忽视理念培养

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常忽视教育信息技术理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培训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3.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圆满地写成了培训考核任务。但培训结束回到学校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学到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很好地用于教学,致使其中掌握的操作技能慢慢生疏,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培训学习流于形式。

三、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些建议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教师的主体性通常被忽视。高效的培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

2.带着任务培训,激发学习兴趣

在培训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掌握技能的角度出发,必须围绕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让教师在任务驱动下,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3.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新的培训中,要增加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重操作技术的培训。教师还应该把教学设计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把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学和用统一起来,提高培训的时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的教师培养过程,要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富有实效的评价体系,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使每个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浅析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J].教育信息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