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探究式教学

化学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2-08-07 15:5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探究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探究式教学

第1篇

一、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景,调动复习热情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三复习课由于时间紧、容量大、任务重等特点,常规上以教师讲述结合提问的方式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也多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所以复习课的气氛往往是紧张、疲劳、沉重的,对于成绩不理想而努力想赶上的同学来说还多了一层焦躁。这样的学习情绪和气氛对复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同样需要独出心裁创设情境,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补充维生素为何能防止与延缓皮肤老化吗?使学生联想到选修重点探究过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再结合生活实际,有不少女性买维生素C、维生素E美容,原因是人体的老化与氧化有关,还原性维生素可以延缓衰老,还你青春容颜。尽管这只是复习知识点前提出的一个小问题,但却使复习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营造了轻松、活泼、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热情。

二、 变零为整,探究知识的脉络性

化学教材编写,为了教学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把概念和元素知识穿插并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消化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构建知识网络呢?引导探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用于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新教材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对比钠、铝、铁、铜的知识写法,能比较出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时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但这样对每种物质并没有全面介绍,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介绍也像很不全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纵向再织一张网,理清知识脉络。于是先请同学们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这样一条主线,分别写出典型的金属Na、Al、Fe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同学自然会提出,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化吗?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经过讨论确定它们的转化关系,并用箭头表示出来,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总构成一个个完整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网。这样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又如,硫及硫的化合物知识也是零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在复习课中,我直接让学生先设计实验:制备SO2并验证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及与水反应、尾气吸收的情况,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联想回忆,知道利用H2SO3的不稳定性、浓H2SO4的强氧化性、S及H2S的还原性都可制备SO2,同时我在讲台上放了许多仪器,请两位学生演示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进一步归纳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硫及其化合物相互间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探究进行,将被动枯燥的知识复习变成积极、有趣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内化,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变单调型练习为趣味型练习,激发探究欲望

在“耳熟能详”、“熟能生巧”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在高三复习课中都以练为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再练习。学生成了一台解题机器,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都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习题生活化、主题化,能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渴望和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更应该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注意及时收集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新信息题,在复习教学中渗透这些最新的信息资讯。例如:被吵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巨能钙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是什么,把二氧化碳可“埋”入地下抑制温室效应,“甲醇基气体”可杀死非典病毒,大肠杆菌可以做电池原料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提高解信息题的能力。

四、适当的合作探究,拓展思路,增强信心

进入高三,面对日益灵活、发散性思维很强的高考题,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复习课中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产生焦躁心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小组合作,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2003年上海卷中的一道实验设计题,实验室有CuO和Cu粉的混合物。请你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设计两种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克)中CuO质量分数的方法。对于这一类实验设计题目,理论性的设计原则学生们一般都烂熟于心,但具体运用时往往会考虑不周,叙述时丢三落四,或者想来想去都想不到多种方案,成为得分“杀手”。若教师直接反馈纠正,学生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快速记录(甚至照抄)现成的结论,这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稍微换一下题目,学生的思维又启动不了。针对这种现象,复习课上给出实验设计题目后,要求坐位相邻的四个同学为一组,每人先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将各小组答案综合整理出较完整、理想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由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思路的拓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交流中找到自信。相似的开放性习题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教学;新课改;实施策略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的结论。我在教学中尝试探究式教学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改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方式必须重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对此重视不够。

例如:在“CO2的收集方法”教学中,教材中只涉及了C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有意地提出“CO2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对CO2的收集方法作出假设:CO2可用排水法收集。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

实验设计如下:

第一组: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用排水法收集,然后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入集气瓶口检验,结果发现,可以检验出排水法收集的CO2,故得出结论CO2可用排水法收集。

第二组:通过“CO2通入水后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的实验,则说明CO2和水能够反应,得出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结论。

第三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0.88体积的CO2,其中4%的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是,对于制取大量的CO2来说,CO2少量溶于水的损失就很微不足道了,况且碳酸很不稳定,极易分解成CO2,而且排水法收集的CO2比较纯净。因此,得出结论:CO2可用排水法收集。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进行探究,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在实验探究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二、实验探究,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实验探究过程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方式是在提出或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问题答案的一种方式。以此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合金”时,我先展示了一枚金光闪闪的戒指,让学生辨别真伪,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真的”“假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借此,我提出本节课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现请你们设计实验证明我的戒指是真金还是黄铜。要求写出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接下来学生展开讨论:根据黄铜和黄金的不同性质,有多种鉴别方案。如物理方法有:测密度、试硬度、比较浮力大小等。化学方法有:用酸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用盐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汞溶液、硝酸银溶液)、在火焰上加热等等。选择方案时,最好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进行。

最后学生探索设计的方案有:

1.取样品,用天平称其质量,用量筒测其体积,计算样品的密度,与黄金密度对照,若密度差值较大,则为黄铜。

2.取样品、试硬度,硬度大的是黄铜,硬度小的是黄金。

3.把样品浸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微热,若有气体产生,则为假黄金;若没有气体产生,则为真金。

4.把样品浸入硫酸铜溶液(或硝酸汞溶液、硝酸银溶液)中,若表面有其他物质出现,则样品是假黄金,无变化的是真黄金。

5.取样品,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成黑色的是黄铜,不变色的是真金。

说实在话,学生能探究出这么多的鉴别方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从而也再一次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因此,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鼓励、引导和启发,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实验,是化学教学使学生学会求知的基本途径。

三、注重日常的探究学习,提高应用能力

下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究为例说明。

提出问题: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提出假设:(1)钢铁生锈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致;(2)钢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反应所致;(3)钢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1)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枚铁钉,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2)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3)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枚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3.引导学生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连续观察一周,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然后再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和探究结论(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要求学生对探究的结论做出反思和评价:实验结果与经验认识(或猜想)是否吻合?实验收集到的证据是否充分?

5.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其他问题:(1)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以及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实验来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影响很大;(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像这种从化学实验事实出发,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励学生信心百倍地进入探究学习的下一阶段。

新的化学课程更加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素材,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生活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在教学中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探究法教学;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我国的中学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理论教导,而忽略了对于实际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讲课、笔记、背书等低效率的授课流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上,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腻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把被动的知识记忆变成了主动的实践探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探究内容

合理地选择探究课题是做好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探究课题时,首先要把握好课题的难度与课本的关联程度,课题的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得到结论,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过于简单,很难达到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效果。因此,适合的难度对于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除此之外,探究课题的选择与课本的相关程度也非常重要。教师的课题选择不应超出课本范围,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课题选择,可以使学生直切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某一具体内容。其次,选择的课题是否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过于困难且无从下手的课题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必须依靠教师等外力的介入,这样一来,探究式教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合理的课题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

二、充分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化学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将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提问,难度分批次排列,学生回答的越多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奖励可以是一个笔记本,或者是一支钢笔,或者是班级中的个人量化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等一系列手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活跃性金属时,教师可将一块金属钠放在水中,瞬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则可以再向学生进行讲解,将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来。

三、建立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实际操作

探究式的化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身份,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在必要的时候从旁加以指导与监督。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一定要注意课程的进行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课题的思考,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物体溶解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有的物质可以被融化,例如水油脂和酒精,但是有的东西却无法被融化,例如纸。通过这一类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为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索与讨论,以期达到相关知识的巩固与接受程度的提高的目的。

四、让学生明白探究的价值,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常将问题与实际相结合,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的深层意义与培养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胶体”一章时,教师可以讲解胶体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血液透析就是利用了胶体渗析的原理,帮助肾脏有问题的病人完成血液净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案例与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结语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主导课堂,是当下中学教学的主流趋势。结合新课标对学习目标与考试的规定,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展课题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得到学习知识的途径,并且在新的模式下,通过探究式学习体验到中学化学的无限乐趣。

作者:马艳萍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沙梁乡教学辅导站

参考文献:

[1]郑有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法的建立与应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2):66-67.

[2]李俊伟.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石油教育,2003(1):53-54,56.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一种有效解释方式,更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提出的要求,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加快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形成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意识,最终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课程中常见的教学现状有:(1)由于化学知识不断地加深,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失去了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2)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没有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学校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草草了之,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并没有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

二、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构建条件

1.教师深刻领会课改理念

新课改中对于高中生的试验探究能力都明确的阐述,提高高中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裴炎高中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探究意识是新课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因此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必须能够领会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同时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

2.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考习惯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这又取决于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好奇心。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断适应、改变的过程。3.学校的大力支持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改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操作中可能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给高中化学教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学校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能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如果学校不能够教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那么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很小。

三、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努力,才能有构建的基础,可见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笔者从创设合适情境,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提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情感思维独立的个体,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优于成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塑性极强。因此,在高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特别要注重与学生的共创共生,热情地对每个学生给予关心、帮助、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创新“共同体”。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和目标时,两者在化学实验学习上也就越发趋近于朋友关系,整个课堂的氛围也就由紧张逐渐转向平等、和谐、民主。学生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同时,其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性也就越高,对化学实验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就越牢靠。除了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产生影响外,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也是促进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必要的运用实施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教学视频、图书馆资料等等,或者将学生呢过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的同时,提升合作探究性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要多加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所思、自己所想,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实验氛围。

2、通过学生实践进行探究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通过学生亲身进行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与其教师和同学共同探究学习,更好地找到学习的技巧。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并给学生分发了相关的化学实验的用品与仪器,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探究式学习,找到解题的技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表面有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金属容易生锈,铜得到碱式碳酸铜,铁得到的是铁锈,并对这一想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有的学生说:“之所以金属会生锈,是因为金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C元素”;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原电池反应”。最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校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现象,掌握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其变化规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任课教师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将会越来越成熟,它必将会成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慈宗理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74-186.

第5篇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以探究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

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不应将结果告诉学生,而应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提出假设,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思维方式有了科学的掌握,而且也使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获得相应提高。不管是否得出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实施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以目标为立足点,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需要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该把握总体的课程目标,从而使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得到确定,并以此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总之,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有益的启发。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不断提出并且发现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想要使探究式教学理念得到贯彻,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空间和环境,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增强,养成提出问题、设立疑问、质疑结论并且解释疑问的习惯,以促进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3.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相互协作和交流,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探究式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提问、查阅相关资料等掌握有关信息,同时还要对探究方案进行设计。在讨论活动的最后,请各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言,对小组的结论进行阐述,并且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并进行相应评价和鼓励。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注重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发现问题和接受知识。在学生发现问题时,问题可间接地将学习内容展现出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论的形式,直接将学习的内容在课本中展现出来。前者,对知识进行挖掘的主要是学生;后者,学生是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以一个问题为例,其中存在的探究空间十分大并且其分析角度有很多,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对探究问题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答,运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对盐类水解进行教学时,应该按照教学大纲、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探究问题进行设计,大体分为四个模块:①对盐类水解的定义进行讲述。②对影响盐类水解的因子进行研究;③对盐类水解本质进行研究;④对实际运用进行描述。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掌握和理解,也可以使其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5.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

大胆

第6篇

1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1提出实验探究主题

在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提出实验探究的主题,并要对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技巧、目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效率.另外在提出实验探究主题的时候,还要对问题进行设计,对情景信息设计,要全面考虑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由于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需要加强情景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意义为主.

1.2重视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化学物品的认识与了解,帮助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与操作.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及时进行记录.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验探究中对化学知识加以了解,并且通过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实验探究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完成实验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且还要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并且还会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网络体系.

1.4对实验探究进行思考

对化学实验探究进行思考是最后一个步骤,同样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在这一步骤之中学生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与分析,并且能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2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构建步骤之后要及时地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这是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也是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对二氧化硫制法与性质检验的时候,教师需要设置情景,并且要结合相关的情况,可以通过案例讲解二氧化硫对社会及人类的重要性及危害性,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硫的危害,这样一来不仅导入课题,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可将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探究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提供pH试纸、石蕊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2)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化学药品包括溴水、氯水、碘水.3)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加以探究,所提供的试剂包括硫化氢溶液、硫化钠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4)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进行探究.很多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溴水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因为布条发生褪色现象.这时教师可提问学生: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导致布条褪色还是漂白性?该装置的第1步是硫酸溶液与亚硫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气体经过品红试剂的时候会出现褪色现象,再经过实验加热后溶液会恢复原先的颜色,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在实验中如果颜色没有恢复,那么可以说明之所以形成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还原性造成的.该实验装置中设置了尾气收集装置,主要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由此可以得知这一装置比较环保,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总结,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案例

G633.8

新课程指出:化学教育改革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突出“问题”,围绕“问题”,紧抓探究式教学的三个核心。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探究―发现学习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探究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能力。

3.独立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既是合作的,也是独立的,因此在各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调控以及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究独立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研究和深化,保证探究性学习效果。

二、步步为营,有的放矢,紧扣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具体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不仅是教师导入教学主题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探究动机的需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1]。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设置一个待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播放一段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视频录像,或是朗诵一首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

(2)启发思考,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并形成了学习的心理准备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且能涵盖当前教学知识点的若干问题,切忌提出一些有明显答案或明知故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这一过程也就是主动地、高效地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过程。在问题思考阶段,教师对于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应当利用何种认知工具或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以及应当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及资源、包括如何处理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等等,都应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则要认真分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自己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全面思考形成初步的探究方案。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2]。如: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也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案例。

1.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其中,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实验展示]: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甲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小组讨论]: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4)协作交流。[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5)总结提高。[实验] 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检验。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评价实验方案与小组表现。

2.氯水中微粒成分的探究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瓶氯气,往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溶液呈黄绿色(含Cl2分子),溶液上方的气体仍为黄绿色,“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不大”。教材中告诉我们,溶于水中的氯气部分与水发生了如下反应:Cl2+H2O ===HCl+HClO。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有学生立即向老师提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很多学生随声附和,“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那么,怎样确定氯水的化学成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氯水中的微粒有哪些。

(3)总结提高。

将“氯水的性质与成分”设计成探究课题,延长了知识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曲折度”,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大的“智力成本”,在点滴的“付出”中收获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进一步培养了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观察、实验、调查、阅读、讨论、资料收集和辩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或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探究式教学的灵魂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一切探究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教师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材料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入手,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问题:(1)通过观察,说说生活中那些现象说明了的空气的存在?(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3)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空气中成分的变化?当然,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更要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教材和交流讨论等途径,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2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果探究学习活动过难或过复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偏离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在设计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鼓励学生多与与其他学生的学生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肯定少批评,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用蛮强的激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树立学好化学恒心和自信,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学习与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

3利用探究实验,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

与传统实验教师做实验,教师提问题,学生来验证不同,探究实验是通过学生的“做”来发现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前并不知道实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且在实验器材和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因为实验步骤不同,或者加入的剂量的差异,实验的结果也并不相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验,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了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探究金属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关于铁的生锈实验,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铁生锈的的原因,思考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空气中最容易生锈。而探究实验则是让同学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看看钢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会造成什么样的经济损失,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如何防止钢铁生锈,更有同学提出,不锈钢产品为什么也会生锈。所以说探究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学探究习惯。在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集体评议、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多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把教学变成一种交流和对话。教师要适时的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听听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探究习惯,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征途上的领路人。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下,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教学的内容,明确探究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监督和引导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远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目标。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探究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恰倒好处的应用探究式教学,对于贯彻落实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大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寻求探究式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作者:程 娟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龙高中学陕

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课堂上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创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中作深入的研究,更好地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本文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现将笔者的认识介绍一下。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1.探究式教学的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3.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探究获得相关体验,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长期保持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曾说过:“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环境之一。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如在讲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金属锈蚀现象,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进一步探究金属的防护。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调整实验步骤,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它和前面学过的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区别,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通过材料阅读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理解相关材料,教师利用材料中的内容创设问题和探究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探究。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中获取能力和经验,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做学生探究的服务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开展交流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化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实现化学课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完成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时间和活动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和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评价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进行交流,相互评价。交流、评价是探究性教学持续运作的保证,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使学生的探究学生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很快选择正确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有鱼可食”的效果。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重在探究、贵在引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呢? 研究探究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作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①: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①: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②: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③: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②: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④: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②、假设③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五、探究总结的交流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88-01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

通过对目前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考察,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探究方式过于单调,弱化讲授;②探究过程只重形式,忽视实质;③探究结果只重成功,轻视失败。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呢? 研究探究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1.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2.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 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 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做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1: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1: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2: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3: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2: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4: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2、假设3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 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

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五 探究总结的交流策略

课堂上以小组内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为模式,使课堂教学形成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链状结构。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判断,拓展了自我的视野。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在控制讨论交流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大放小,老师要有很强烈主次的意识,即抓主干,理枝干,放掉细枝末节。

(2)要学生暴露出他们自己的原有认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然后在交流研讨时充分利用。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板书把学生众多的观点记录下来,使学生注意力能集中到这些观点上进行讨论、引发思维冲突。

(4)交流研讨时,一旦学生的思维出现空白,老师要及时给予点拨。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58―01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应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积极引导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为:教材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教”而淡化“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而探究设疑,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学统一和知行合一。新课程实验教学提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尊重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教为学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造探究氛围,引导他们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

二、合理改进补充实验,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寻求最有效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让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取得实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新课改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和锻炼。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增长知识、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倡导绿色低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