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起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企业构建预算控制模式的起点有许多,如以资本预算为起点、以销售为起点、以成本控制为起点、以现金流量为起点、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等。以这些起点为依据所构造的预算控制模式,无疑是有助于加强对其“起点”的重点控制。但是,从这些模式的实践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较好地解决预算的“人格化”问题,因而难以形成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也影响了预算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预算控制中,应树立“预算的人格化”思想,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预算控制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来构建预算控制模式。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四,责任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就是根据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过程实施跟踪控制,使之被限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日常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责任预算指标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对各种有差异的日常控制通常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差异,指出原因;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
第五,责任预算指标的考评。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责任预算指标的差异产生的主客原因来确定各种差异的责任归属,据此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合理奖惩。这样,就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及职工生产经营及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由上述5个步骤构成的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目前仅停留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事前控制(上述1、2两个步骤)、事中控制(上述3、4两个步骤)和事后控制(上述第5个步骤)相结合;变以“物”控制为中心为以“物的人格化”或“责任”为控制中心;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及个人被动消极地执行预算为积极主动地执行预算。
为了保证上述预算控制模式顺利而有效地实施,须解决如下几个相关问题:
1、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指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包括明确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责任范围和履行责任的必要权利;按照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对内部各组织单位进行严格考评;内部各组织单位的经济利益应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它们的贡献大小相联系;签订必要的内部经济合同等。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建立和实施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的一种最重要的制度性保障,因为这种预算控制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以便纳入预算控制体系中,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建设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会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建设单位的专业会计,是基本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建设项目和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体现了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的实质、过程和结果。
一、建设单位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是独立于企业会计制度单独存在的,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不一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它和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许多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项目建成以后作为新增固定资产“ 交付” 给原投资单位, 给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在现实工作中来分析,一些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1.现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有规定,只要有数个单项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某一个单项工程已经竣工验收,并且已经与接收单位办理好固定资产交接手续的,可以先转交付使用资产。
2.当建设项目竣工完成,已经交付使用、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完成之后,作为建设单位的会计人员,从理论上来说,看起来是完成了“任务”,但是现行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只要建设项目有基建借款与应付工程款项还未付清还清的, 应该按照其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继续建账进行核算,并且,每年年终都按照建设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来填写年度财务决算, 一直到基建借款、应付工程款全部还清。这样的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一个问题,将固定资产交付给原投资企业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将债务留给了接管单位,这种处理方法是无疑存在不妥当之处。
3.关于建设会计的制度和规章有不明确的地方。在我国,基建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但是,在一些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中,有些项目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在一些建设项目的预算当中,关于建设单位会计审核的制度和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4、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于基本建设会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不全面,导致会计监管做不到有章可循。还有一些基本建设单位,在思想上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只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的建设上,从而造成监督、约束机制失去控制,导致出现基本建设财务行为不够规范、手续不够完备的情况。
二、对应的策略
1.创新思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机构予以加强
使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化、完善化,不光需要各个单位的协调合作,同时还需要有效控制基本建设资金。为了使会计核算与管理更加完善,节省建设支出,会计审核人员要做到转变工作思想,及时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进行资金的完整管理。要积极探索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资金管理、使用方法,力求减少采购过程中的不必要环节,加大基本建设的归口管理力度,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不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步伐。
2.大力提高建设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建设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应该选择那些自身素质较高,适合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同时还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因为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其他不同的是,它还涉及到建设项目以及建设内容等等,这些基本建设专业知识比较复杂,未学习过的会计人员不易掌握,对知识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另外,财务审核人员更应时刻注意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熟悉建设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才能提高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依法工作能力,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力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与业务素质。
3.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不断完善资金的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是一项基本、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更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引起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建设合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监控合同的执行情况,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合同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按照合同规定,有效把握付款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更好的促进会计核算和财务资金管理工作。
要完善建设单位会计核算,需要财务人员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做到完整清晰的了解建设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情况;平时要做到及时与业务银行核对账户以及贷款数额,对未到达的账户资金及时进行核实,如果发现有差异的地方,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处理;要做到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和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对于超过现金结算起点的支付款项,一律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坚决杜绝资金拆借行为。
4、大力强化监督职能,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是资金管理,建设资金管理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资金的安全以及是否有效使用。为保障资金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强化建设资金使用中的控制约束,建设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建设资金监督及使用负全责,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建设资金的监管。财务部门应做到主动向计划部门了解项目申报计划,并积极参与项目的验标、开标、投标工作,严把资金拨付关,专款专用,根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拨付。
结论:
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要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找出对策来纠正和解决,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么。会计人员要大胆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加强财务管理机构的基本建设、提高建设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合同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根据建设单位实际来因地制宜,拓展工作内容,对于正在实施或已经完成的项目,要勤于善于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影响、指导未来的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保证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持续有效的发展进行,促进建设单位经济效益提高,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1小企业会计核算是我国会计的重要内容,提高会计质量有助于我国整体会计质量实现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促进人民群众就业的重要力量。尽管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小企业单体经济业务量不大,但因其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其综合影响重大,小企业会计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重视其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一定角度讲,没有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质量就不能算提高。只有众多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规范了,质量提高了,我国的会计才有可能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
1.2可以促进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计管理工作是小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决策,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便于企业决策层掌握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哪个企业重视会计工作,哪个企业会计工作质量高,哪个企业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好,它的经营就好,效益就好。不重视会计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就不可能好。
1.3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真实情况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核心内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比如税务部门,要了解企业应纳税情况,很大程度上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获取信息。社会大众要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了解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主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取得。如果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势必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真实情况的了解,从而影响它们正确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制定。
2、影响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尽管越来越重视对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逐步规范,会计核算质量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影响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质量的提高
从会计工作机构的设置看,大部分小企业有单独的会计核算机构或专职的会计核算人员,但是有部分小企业实行的是记账,尽管这是制度所允许的,但毕竟不如自己专门的会计核算更加有效和规范。从会计人员的配备上看,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即使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从成本考虑,往往会计人员配备数量不足,从人员技术水平看,相对较低,刚毕业大学生比较多,尽管他们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毕竟经验不足,会计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有一些甚至还没有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从会计核算规范看,小企业会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除了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外,企业自身很少有自己专门的会计规章制度,即使有也不像大中型企业完整和规范。
2.2企业领导会计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投资主体单一,大部分可能是自然人个人投资设立,企业的领导就是企业的投资人。他们相对于大中型企业领导而言,有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不重视,会计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企业领导又对企业会计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会计质量的提升。
2.3会计核算规范不断变化,给企业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如前所述,因为小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会计管理部门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小企业会计管理,不断提高小企业会计质量,对于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是从无到有,逐步规范,不断发展变化。2004年以前,国家并没有制定针对小企业的专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小企业会计核算有了专门的核算规范。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在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经验基础上,又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从而替代2004年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知道,会计准则与制度相比,其规定更加原则化,不像制度那么具体详细,而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以来对于会计制度比较熟悉,对于会计准则比较陌生,可能会由于对会计准则的不熟悉造成对会计核算质量的一定影响。
3、小企业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措施
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单靠小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努力难以完成,应该多措并举,多方共同努力,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各级会计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小企业会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规范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会计核算起到关键作用。在重视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会计工作的同时,各级会计主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重视对小企业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因为尽管从企业单体看企业业务单一,经济业务量不大,但因其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从总体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体会计质量的提高影响重大,所以,必须重视众多小企业的会计工作,除了出台相关的会计核算规范以外,还应该对于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和解决。实践证明,只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加强管理和监督,会计核算质量就有保证。
3.2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制度制定与执行等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因此,小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完善,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小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应该规范和合规,凡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有条件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企业都要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没有条件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要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会计人员,也必须委托具有记账资格,信誉好,管理规范的记账机构记账核算。其次,在会计人员的配备方面要严格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进行,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企业的会计工作。第三,会计核算基础要符合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的内容和要求都要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尤其要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和规范性问题,这是因为原始凭证的取得与填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和起点,原始凭证式经济业务的载体,如果原始凭证本身不真实不合规,势必会造成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系列的不真实现象。第四,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自身会计制度建设,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制定本企业相关会计规范,为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3.3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的会计法律和质量意识
如前所述,小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企业领导一般情况下既是投资人又是经营者、管理者,很难有时间专门学习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法律和质量意识相对淡薄,但企业领导又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领导责任,对企业会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企业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不了解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很可能会指示引导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小企业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会计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会计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支持会计人员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3.4会计人员要重视学习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技术水平
会计人员自身的学习对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关系重大。首先,要进一步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颁布实施一年多时间,同时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与小企业会计人员已经熟悉的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小企业广大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新变化,掌握新方法。同时,小企业会计人员也要对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了解和学习,这是因为,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当小企业会计核算中遇到《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相应规范的情况时,就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小企业会计人员既要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熟悉难度比较大的企业会计准则。其次,正确把握和运用有关会计核算方法和科目使用。针对小企业经济业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些核算方法既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又不同于以前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准确把握,正确运用。一是必须使用新的会计科目,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知道,企业财务会计是以其特有的会计语言通过会计核算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最基本的会计语言,如果会计科目不同意,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会计信息就无可比性。二是小企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允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资产因公用价值变动发生了减值,就采用直接转销的方法,在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损失时直接将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并冲减相应的资产项目。三是已付待摊费用的核算不同于以前的会计处理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原来通过“待摊费用”账户核算的摊销期限较短的那部分待摊费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之中。如果支出的金额比较大,摊销期限比较长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通过“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和以往相比,“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也会更大。所以,企业应正确核算,不能将“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四是人工费的核算。在企业支出中,人工成本支出是重要内容,《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都集中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3.5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
摘 要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本职工作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医疗水平、科研水准以及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 医院固定资产 管理 核算 对策
前言
在定义上,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可称为固定资产:(1)单位价值超过五百元或专用设备设备的价值大于八百元;(2)使用时间不小于一年的;(3)资产使用中,原来的物质形态没有太大改变。根据相关规范制度,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由医院的楼房建筑、医疗专用设备、书籍资料等几大类。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暴露了种种弊端,例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混乱、设备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维护,利用效率低、固定资产核算缺少有效方法,核算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为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迫切的。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
1.1固定资产界定不清晰
尽管学术界早已根据价值、使用期限、物资属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下了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物品分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医院的物品如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病床之类,并没有划入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而是当做了库存物质,导致其相应账目、数据资料并没有计入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分类较为笼统,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物质,不利于资产的统筹管理。
1.2医院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的使用部门责权分配不明,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购置比较重视,轻视资产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在购建资产过程中,还缺乏可行性论证,尽管资产达到了一定规范,却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为医院医疗工作提供高效服务。
1.3医院固定资产的购入核算问题
医院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核算起点普遍不高,并且医院在修购基金的使用上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所谓的修购基金,就是固定比例从固定资产原有价值中提取的的资金。提取修购基金实质上就是提取资产的折旧费。修购基金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不算入成本费用开支中,有些医院因修购基金的不足而从运行成本中找补,影响到医院整体收支结余的平衡。
1.4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方法不当
按照最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达到报废期限时,无论折旧费或修购基金是否提取够量,都将按照资产的原有价值,对资产和基金进行冲减。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置方式不够合理,核算太过简单,不能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补偿。另外,固定资产的清理收入,一般都算入修购基金,修购基金的成分比较混杂,不利于修购基金的管理。
1.5固定基金科目设置混乱
固定基金科目是净资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固定基金科目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将修购基金从固定基金中去除,导致不准确的因素渗入到净资产当中。
2.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措施。
2.1对固定资产的定义重新作出更加详细科学的解释
由于当下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如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更新代换速度较快,价值也较高,原来五百元或八百元的资产核算起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再继续沿用只会增加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负担,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新定义固定资产,制定行业新规范。新的规范应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指导不同资产规模及管理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2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医院的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资产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人员的有机配合,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营运效益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资产的用途、规格参数进行统计,收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2.3科学地对修购基金进行计提
医院在进行修购基金的计提工作时,可参考国家相应的规范制度,实事求是地体现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使固定资产的更新率、折旧费用、净值能够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
2.4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查、清查工作
在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审查和清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盈亏情况,要确保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对不同账目要心中有数。
2.5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医院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也有其特殊性。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借记,贷记银行存款的方式,避免专用基金的使用出现问题。
2.6增设相关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增的累计折旧科目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以便于确定实际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意义在于体现资产实际的损益情况,确定清理过程中实际的费用及收入。
3.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事关医院的发展,一个高效的资产管理模式有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也与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改革相符合,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与医院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冰,周来新,慕萍.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条码管.重庆医学.2012(6):120-121.
二、严格执行办公室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账务,及时准确地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
三、经费开支实行 “分级审批”办法。
1、经费开支范围:
(1)经常性开支,每月发生的日常开支。
(2)临时性开支,包括办公耗材、差旅费、公务接待费、会务费、固定电话费、办公设备维修、办公用房小维修、车辆燃油等。
(3)办公设备购置及基建维修项目,包括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办公家具等设备购置及大型基建维修项目。
(4)其他开支。
2、审批原则:5000元以下的,由办公室主任审批;5000元以上的,报请主任办公会研究同意后,由办公室主任审批。
四、严格履行财务票据报销程序,报销单据必须由经办人列清事由并签字,经财务组审查后,报请办公室主任审批。
接待费支出,按《文博会接待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提供相应票据及资料,经财务组审查后,报请办公室主任审批。
五、办公室日常办公用品实行统一购置配备,统一发放,统一审批。使用办公用品一律先申报后办理,并履行登记审批等手续。严格配备标准,尽量选择能耗小、环保、质优、价廉的办公设备,不购买高档办公用品。
六、规范报销程序和标准,严格按照财政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对超过现金结算起点(1000元)的开支,原则上以转账方式结算,不得使用现金结算;对接待费、差旅住宿、燃油等《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公务支出,一律使用银行卡刷卡结算。
七、及时报销各项开支费用,接待费、差旅费等费用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报财务组审查,车辆燃料费用按月结算报销。
八、办公室财产实行统一造册登记管理,按造册登记的财产名称、数量分别进行使用和管理。实行人员调入调出财产移交管理制度,如有财产缺失的,由有关责任人照价赔偿,工作人员办理调动等手续时,须先结清财务及财产移交手续,否则不予办理其相关手续。办公室财产不得借出,如须借出,需经主任批准,办理借用手续后方能借出,损毁、遗失财产一律照价赔偿。
九、财务组及财务会计要合理使用各项资金,严格审核报批程序,每月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向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报送财务报表。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财务工作管理,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克莱斯公司,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在办理财会事务,必须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 财会机构设置及财会人员岗位职责
第三条 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能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执行情况。
(三)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五)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
(六)对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了解、检查财务工作,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七)完成公司交给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 公司财务部由总会计师、会计、出纳和审计工作人员组成组成。在没有专职总会计师之前,总会计师职责可由会计兼任。在没有专职审计人员之前,审计员可由总经理兼任。
第五条 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本公司的下列工作:
(一)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二)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四)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复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按期报帐。
(二)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公司财务、成本和利润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及时向总经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公司参谋。
(三)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四)完成公司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出纳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认真执行现金管理制度。
(二)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超过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坐支现金,不认白条抵压现金。
(三)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帐目,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四)严格支票管理制度,编制支票使用手续,使用支票须经总经理签字后,方可生效。
(五)积极配合银行做好对帐、报帐工作。
(六)配合会计做好各种帐务处理。
(七)完成公司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审计管理制度。
(二)监督公司财务计划的执行、决算、预算外资金收支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三)详细核对公司的各项与财务有关的数字、金额、期限、手续等是否准确无误。
(四)审阅公司的计划资料、合同和其他有关经济资料,以便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积累证据。
(五)纠正财务工作中的差错弊端,规范公司的经济行为。
(六)针对公司财务工作中出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七)完成公司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财务工作管理
第九条 会计年度自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十条 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十一条 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会计、出纳员记帐,都必须在记帐凭证上签字。
第十二条 财务工作人员应当会同总经理办公室专人定期进行财务清查,保证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相符。
第十三条 财务工作人员应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上报总经理,并报送有关部门。会计报表每月由会计编制并上报一次。会计报表须会计签名或盖章。
第十四条 财务工作人员对本公司实行会计监督。财务工作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
第十五条 财务工作人员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总经理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 财务工作应当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并做好内部审计。
第十七条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及收入、费用、债权和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第十八条 财务审计每季一次。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事项实行审计,并做出审计报告,报送总经理。
第十九条 财务工作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 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监交。
第四章 支票管理
第二十一条 支票由出纳员或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支票使用时须有支票领用单 ,经总经理批准签字,然后将支票按批准金额封头,加盖印章、填写日期、用途、登记号码,领用人在支票领用簿上签字备查。
第二十二条 支票付款后凭支票存根,发票由经手人签字、会计核对(购置物品由保管员签字)、总经理审批。填写金额无误,完成后交出纳人员。出纳员统一编制凭证号,按规定登记银行帐号,原支票领用人在 支票领用单 及登记簿上注销。
第二十三条 公司财务人员支付(包括公私借用)每一笔款项,不论金额大小均须总经理签字。总经理外出应由财务人员设法通知,同意后可先付款后补签。
第五章 现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司可以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一)职员工资、津贴、奖金;
(二)个人劳务报酬;
(三)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
(四)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五)总经理批准的其他开支。结算起点定为100元,结算规定的调整,由总经理确定。
第二十五条 除本制度第二十四条外,财务人员支付个人款项,超过使用现金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会计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支付现金。
第二十六条 公司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劳保、福利及其他工作用品必须采取转帐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
第二十七条 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库存现金限额为20__元。超额部分应存入银行。
第二十八条 财务人员支付现金,可以从公司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银行存款中提取,不得从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因特殊情况确需坐支的,应事先报经总经理批准。
第二十九条 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填写《现金领用单》,并写明用途和金额,由总经理批准后提取。
第三十条 公司职员因工作需要借用现金,需填写《借款单》,经会计审核;交总经理批准签字后方可借用。超过还款期限即转应收款,在当月工资中扣还。
第三十一条 符合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的,凭发票、差旅费单及公司认可的有效报销或领款凭证,经手人签字,会计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由出纳支付现金。
第三十二条 发票及报销单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会计审核,经手人签字,金额数量无误,填制记帐凭证。
第三十三条 工资由财务人员依据总经理办公室及各部门每月提供的核发工资资料编制职员工资表,交总经理签字,财务人员按时提款,当月发放工资,填制记帐凭证,进行帐务处理。
第三十四条 差旅费及各种补助单(包括领款单),由部门经理签字,会计审核时间、天数无误并报送总经理签字,填制凭证,交出纳员付款,办理会计核算手续。
第三十五条 出纳人员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帐目,逐笔记载现金支付。帐目应当日清月结,每日结算,帐款相符。
第六章 会计档案管理
第三十六条凡是本公司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文件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均应归档。
第三十七条 会计凭证应按月、按编号顺序每月装订成册,标明月份、季度、年起止、号数、单据张数,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签名盖章(包括制单、审核、记帐、主管),由总经理指定专人归档保存,归档前应加以装订。
第三十八条 会计报表应分月、季、年报、按时归档,由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并分类填制目录。
第三十九条 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外出,凡查阅、复制、摘录会计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
第七章 处罚办法第
第四十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对财务人员予以警告并扣发本人月薪1- 3倍:
(一)超出规定范围、限额使用现金的或超出核定的库存现金金额留存现金的;
(二)用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凭证顶替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挪用或借用他人资金(包括现金)或支付款项的;
(四)利用帐户替其他单位和个人套取现金的;
(五)未经批准坐支或未按批准的坐支范围和限额坐支现金的;
(六)保留帐外款项或将公司款项以财务人员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的;
(七)违反本制度条款认定应予处罚的。
第四十一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财务人员应予解聘。
(一)违反财务制度,造成财务工作严重混乱的;
(二)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的会计凭证、帐表、文件资料的;
(三)伪造、变造、谎报、毁灭、隐匿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
(四)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或虚报冒领、骗取公司财物的;
(五)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非法谋私,泄露秘密及贪污挪用公司款项的;
(六)在工作范围内发生严重失误或者由于致使公司利益遭受损失的;
(七)有其他渎职行为和严重错误,应当予以辞退的。
第八章 附则
一、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把握的主要内容
(一)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医院要建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组织全面预算的实施,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医院总体预算负责,各科科主任对本科室预算负责。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设定和批准医院及主要部门的预算目标,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分歧,监控预算的实施并在预算期末评价经营效果,并审批预算期内对预算的重大调整,其主要职能如下:(1)根据医院年度发展总体计划和经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科研目标)分解,下达各科、各部门的年度预算目标。(2)审查、平衡各部门、科室的初步预算,协调处理各科室、部门之间预算的矛盾和分歧。(3)制定医院总体预算,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履行相应批准程序,报院职代会讨论。(4)根据重大事件如突发性事件、临床性指令性任务、卫生政策的变更等,对预算做出适时的调整和修订。(5)研究分析各科室、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业绩报告,汇总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职代会审议。(6)制订预算执行的奖惩措施,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政策。另外,除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外,医院还需要设置预算专职部门,一般由财务部门承担,并直接隶属于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以确保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在所有需要参加预算编制的科室,都应设置预算员,预算员对其所在科室负责,业务则受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及专职预算机构指导。
(二)要严格全面预算审批制度。通过预算审批,提高医院全面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同时,医院及其监管部门都要根据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对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审核。
(三)预算的编制要留有余地,要以弹性预算为依据。静态预算无法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弹性预算为依据才能进行更客观更合理的控制和评价。但这里所说的弹性,决不是说预算可以随意变更。预算管理之所以对部门预算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也是源于其刚性的约束;医院的全面预算应当具有制度的效力,在同一个会计年度中,全面预算绝对不可以随意变更,医院的领导层应当保证预算的严肃性,不得任意增加或削减预算,实际情况导致原预算无法正确反映医院经营管理要求时,必须通过严格的审定程序经最高权力机关集体决策后方能变更。
(四)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最好的预算必须与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管理的利器,一整套配套的管理制度是实行全面预算的保障。要确立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业绩考评体系,确保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位。医院全面预算考核指标应当与卫生部颁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对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作为政府对医院的一种导向,无疑将成为医院的努力方向。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可与医疗卫生绩效考核(劳务效益工资奖励制度)相联系,运用绩效考核体系规定的有关考核指标、评价和进行奖惩措施,以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具体的做法是预算的考核也层层分解,预算结合绩效考评、薪酬发放,将预算指标与部门收入建立联系,使部门预算的执行落到实处。
(五)要改进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技巧来编制预算,使预算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医院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的预算项目很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不同的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每一个预算项目,而要根据不同预算项目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分别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对于同一医院的同一盘预算来说,也可以分别以成本费用控制为起点编制、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编制等等,视乎决策层的战略目标或者侧重点不同,选择不同的出发点。常用的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动态预算和零基预算,它们在编制上各有利弊,但是我们必须摈弃"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
二、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我省部分医院率先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先进方法,在提高医院的经营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法规不完善且执行不严格,到目前为止,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规范的文件只有1999年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且该制度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制度只要求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对医院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资本支出等情况预算没有要求。目前除少数省级医院预算报主管部门审核外,其他县市级医院中近80%的医院没有编制预算,编制预算的医院有95%以上没有经过当地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审核,医院预算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2.全面预算管理行为不规范。由于医院缺乏相关的预算法规和管理制度,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3.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完整。只注重财务收支预算,忽视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只注重财务性指标预算,忽视非财务性指标预算;只注重量化指标预算,而忽视非量化指标预算。
4.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即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和增(减)量调整预算法,且普遍存在上年完成数+增长率的模式,而现代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如:弹性预算法、动态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运用较少,而且预算程序缺乏效率。
5.预算执行符合率偏低。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
(二)当前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要确立预算管理理念。首先要在管理层中间树立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进行目标管理的观念。医院院长可通过职能科室会议、院周会、院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将这一管理理念往下辐射和渗透,由上及下,由点到面,不断地强化各级各部门的预算管理观念,从而使全院上下达到一种共识,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做。
2.要做好基础工作,严格贯彻预算要求。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着重建立以全面预算为核心,优化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在全面预算管理职能组织上设立财务决策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资产配置中心和内部审计中心。财务决策中心负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效益分析、研究和评价,为医院最高决策层提供财务决策支持与建议;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医院会计核算全面工作,及时准确提供财务报表及报告;资产配置中心负责医院投资、筹资活动及现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保证医院资产实现高效配置;内部审计中心独立于其他3个中心,直接接受院长领导,主要负责医院内部审核、审计监督工作,并对医院各部门预算进行审计。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应在节约物流成本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预测,2005年是我国物流产业取得巨大发展的一年,统计显示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具有巨大的可节约空间。因此,迄今为止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会计核算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并未涉及公司的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研究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一)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内容学界普遍认为,虽然企业核算成本方法很多,但是都有其共性,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何种成本,都要基于最基本的核算原则:即首先确定核算的目标对象,然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流程、再次就是明确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式,最后确定成本核算的账户等。
(1)物流成本的核算对象。成本核算要归纳各环节所消耗的成本,然后其核算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应该从成本会计实体、会计期间、会计范围三方面来确定:一是物流成本核算实体的确定。成本核算实体的确定应注意承担成本的实体部门才是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的。二是物流成本核算期的确定。分期核算原则是一个通用原则,无论是物流成本核算还是传统成本核算,在实际核算时都要严格执行这一原则。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物流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物流成本核算需要时刻更新物流信息,以做到准确而及时的更新核算成本;三是物流成本核算范围的确定。成本核算范围指的是一个广度的范畴,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核算涉及到是企业的各个环节。
(2)物流成本的流程。物流成本流程顾名思义是对成本的来源和去向的简介,把作业成本法应用到物流成本的流程之中,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在理论层面上对产品物流成本进行了限定。上述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具有局限性,对直接成本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对其服务的产品的间接成本只能进行粗略的估算。这些物流成本被称为直接物流资源费用,它们有时并非通过物流作业直接计入其所服务的产品成本中。图1详细介绍了物流成本流程。
(3)物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式。作业成本法并不是以传统方式与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综合起来的,本质上作业成本法关心的是一种资源消耗,换言之,物流过程中并不是一直有效率的,耗费成本在所难免。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并不总是一致的,实际上每个企业都各不相同,只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可以对企业各级的作业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企业内部物流系统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就需要将各项资源归类,尤其是涉及资源费用的项目;物流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资源的损耗,企业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配以应对资源损耗的补贴。一是分析与确定企业各级物流作业。作业成本法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中,需要一个分类的前提,即有必要分清企业各项物流作业,尤其是要将主要的物流作业从大量的作业中精准地识别出来。物流作业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因为各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是不一样的,所以须先分析不同的企业的物流作业形式,分析工具往往是一个作业流程图,这个流程图是对各企业物流作业的一个综述,如表1所示。表1中整个框架的小方框表示的是研究分析的物流系统最开始和最终的投入或产出的开始与结束,这个系统的边界就是由这个小方框构成的,系统的起点和终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公司、分级部门都属于这个范畴;圆环则表示中间的作业过程,即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最后生产产品的过程,任何作业都不能拜托两个步骤,即先投入,然后才能生产。二是分析与企业物流相关的资源费用项目,并且归集资源费用。只有先进行作业界定,才能够对资源进行界定,对于物流作业而言,这是一件极其消耗资源的项目,对其具体数值的分析需要各种分析工具的配合与复杂的运算过程,所以不是简单就能够得到分析结果。但是不能只是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资源项目的确定分析,有时需要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即把资源项目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某些项目能够组合成一个资源库,或者进行更加灵活的项目分解,这样会使复杂的项目分解成单个且相对简单的核算程序。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信息也能够通过另一种方法分离,称之为会计凭证,通过会计凭证可以更加简单迅捷的完成统计。三是分析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各物流作业。资源费用是一种资源的消耗,一般而言可以把其分成两种类型,即直接资源费用和间接资源费用。如果以作业作为突破点,那么可以将其应用到直接资源费用之中,从而提高效率。间接资源费用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直接分配。一项资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抽象的供物流消耗的资源,而是服务于特定的物流流程。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项资源计入该成本对象的直接成本;同理,一项资源虽然可以被很多物流作业所消耗,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某项资源由于应付的区域的不同而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其次,间接分配。某项资源相对而言具有通用性,即其相对于直接分配资源而言,是同时被多个物流作业流程消耗掉的,且这项资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这种时候就需要一种合适的量化依据来处理这项资源,从而将其耗费分摊到各项物流作业中去。四是作业成本及其作业动因的确定。在计算物流作业成本之前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各项资源费用被全部分配给物流作业。同理,只有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前提,在确定作业动因时才能够做到准确有效,在预计分配物流作业成本的流程时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在统计作业之前,需要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仔细分析,以确认物流作业的动因,即在分析确定物流作业动因以后,并以此为依据来统计分析统计作业动因,最后进行归纳求和的工作。
(4)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物流成本的核算并不是一个单行的轨迹,而是一种并行的机制,仍须采用现行的财务统计方法和财务会计制度,因此可以从管理会计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并以此角度为基准点,设计一套与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行的且作为辅助作用的账户。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物流成本账户只是作为辅助作用,并不是现行成本核算账户体系的一个替代。一是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优良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其在物流成本核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照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得以顺利进行,且由于各企业的业务物流流程并不相同,因此相应的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也是变化很大,因此应注意进行分类处理,即按照企业物流的特点进行解决,一般而言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大类。二是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账户设置要有充足的依据,本文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依据就是会计科目,所以对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而言,它们的设置与分类不能随意,而应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相互联系起来。三是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图2是一个详细的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流程图。具体而言,物流资源费用在分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账户可以分为借方和贷方。账户借方的责任主要是对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实际数额进行统计然后记录在案,而账户贷方主要的职责在于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实际数额的统计以及将之记录在案。
(二)物流成本的报表依据企业经常性的物流成本核算,加上其相关资料定期编制制定出物流成本报表,这个表能够全面表现出企业的资源消耗,以及物流作业流程的损耗,是一个有效率的会计方式,能够系统地反映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本文为了填补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提出以下几种可行的物流成本报表。
三、结论
本文在不改变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重新定义了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标准,以期能够综合各方观点。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在进行传统核算方式的同时,引入另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即作业成本法,能够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这样使得计算成本更加富有效率。
作者:唐瑞萍 单位: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明确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和性质。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通知》的有关规定,各乡镇、各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捐赠收入、管理费、宣传费、赞助费、手续费等一切非财政拨款收入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都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必须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严格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和程序足额征收政府非税收入,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也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所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规定的缴款程序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即:凡地处县城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非税收入(不包括按《行政处罚法》应当场处罚的收入)全部实行直接缴库,即:由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缴款书》,缴款人持《缴款书》直接到银行缴款,将应缴款项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其他部门和单位其非税收入实行集中缴库,即:由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收费票据,直接向缴款人收款,按日汇总填制《缴款书》,将所收款项当日缴入财政专户,对因数额较小、位置偏远等原因当日难以缴库的,最迟应在次日将所收款项缴入财政专户,不得迟延缴库,严禁隐瞒、截留、挪用、坐支政府非税收入及账外设账和私设小金库。凡账外设账和私设小金库的,一经发现,除全额没收所有资金外,并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非税收入支出管理。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县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支预算编报工作。年初,各执收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计划,提出本单位的政府非税收入收支建议数,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政府审批后执行;年内因超收或其他原因需变更支出项目或调整支出计划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执行;未批先支的按违犯财经纪律处理,对拒不编报政府非税收入收支预算的,财政部门不得拨付返还资金,切实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非税资金的管理和调控,坚决杜绝随意支付非税收入和滥支乱用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4、严格收费票据管理。除有线电视收费收入、广告收入、房租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按规定应依法纳税而使用税务发票进行征收外,其他一切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都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票据,严禁使用自制票据、超范围使用票据、借用其他单位收费票据和接受其他单位开具的非正规收费票据,否则,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依据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的购销管理,严格按《收费许可证》和《票据准购证》领用收费票据,做到“日清月结,缴旧领新,以票核收,票款同步”,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1、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履行预算编制程序,实行支出计划申报制,即:乡镇和部门应根据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在确定乡镇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据实提出支出建议数,严禁冒报支出项目、故意扩大支出计划等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财政部门要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和财力情况,严格审核,合理安排,并要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和预算调整,切实增强预算刚性和约束力。
2、规范支出追加程序。各乡镇和部门在年初预算之外,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确需追加调整预算的,必须严格按照“部门申请、财政审核、政府审批”的程序,由乡镇或部门向财政局提出书面报告,详细说明变更事项的内容、理由和政策依据,对确需追加的支出,由财政局会同有关单位对部门支出追加申请的可行性、合理性共同论证,认真审核,从严把关。财力允许安排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提出经费安排意见报政府审定,确需安排但无财力保障的,缓至下年度再作安排,在确保当年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3、规范财政资金支付方式。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备用金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具体规定是:对因公出差随身携带的差旅费、总金额500元以下的个人劳务报酬、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办公费等零星支出实行备用金支付方式。单位备用金限额按单位当年公用经费预算额的四分之一核定,单位必须在核定的备用金额度内支付现金,超过备用金额度或虽非现金支付范围但因特殊情况确需现金支付的事项,由乡镇和部门向会计核算中心开据介绍信,说明支出事项,并经主要领导签字后,提交会计核算中心办理现金支付业务,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支出必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或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转账支付,坚决杜绝大额现金支付,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行为,切实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
4、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县政府采购操作规程》,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凡属于《政府采购集中目录》内的项目,都必须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严禁单位私自采购,否则,除不予报账外,并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5、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要强化单位报账员管理,建立核算中心与报账员双重管理监督机制,强化财政支出全过程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新机制加强支出票据审核,基建维修票据、购置票据必须由工程造价管理中心、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审核后方可报账,对构成固定资产的支出票据,还应由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后方可报账。对资金来源不明、支出用途不合规、超范围支出等违规票据,核算中心坚决不予受理,强化支出监管职能。
三、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
1、强化单位财务管理职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不减少乡镇和部门财务管理职能,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些乡镇和部门淡化了本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出现了外部会计管理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和重花钱轻账务、重资金轻管理的问题,乡镇和部门财务管理职能亟待加强,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财务职责,认真履行财务管理职能,一是认真编制单位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努力实现收支平衡;二是按照授权和规定组织征收各项收入,建立严格的收入管理制度,做到应收尽收,并及时、足额解缴财政专户;三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严格支出票据审核,确保支出项目真实、合法;四是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实物保管制度,要按规定程序进行财产购置、使用和报废处理,防止资产流失;五是加强内部财务检查,以查促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2、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规,认真落实财务支出“副职审批、正职定期审核”制度,具体的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各乡镇和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并报财政局备案。要坚持民主理财,单项支出或单张原始票据超过本单位规定限额的,须经相关会议集体研究,审批时要注明该支出经何时、何种会议决定。分管财务领导经手的开支,必须由相关会议指定专人进行审批;要坚持财务公开制度,单位财务部门每季度要向领导班子成员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每半年向全体职工公布,公布内容要详细准确,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切实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
3、严格经费支出标准。一要规范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管理,完善公务接待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费不得超过公用经费总额2%的管理规定,对违反接待费管理相关规定的,会计核算中心不予报账,并在下年度该乡镇、该部门公用经费中扣减20%;二要严格执行省市加强公务用车配备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禁止对公务用车进行豪华装修,严把车辆燃修审批关,规范用车管理,努力将车辆支出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1、加强银行账户开设管理。对国家明文要求、应由项目单位进行管理、核算确需开设专户的,由单位提出申请,出具相关证明,经主管部门审查、财政部门审批、人民银行核发开户许可证后方可开设,对不符合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条件的,财政部门不得办理审批手续,对已经开设的账户,财政部门要进行认真清理,限期撤销,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收支应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不再单独开设银行账户。
2、严格银行账户使用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局和人民银行规定的用途使用银行账户,即:银行账户只能管理和核算财政部门所批准的项目资金,不得将应纳入会计核算中心或其他账户管理的收支转入该账户进行管理和核算,不得将财政拨款转为定期存款,不得以个人名义存放单位资金,不得出租、转让银行账户,不得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信用。各乡镇、各部门从上级部门收到的所有资金,都必须全额纳入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和核算,不得私存私放,否则,一律按私设“小金库”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项目资金支出管理
1、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一是要坚决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质量监督监理制和大宗材料物资政府采购等制度,切实规范项目决策行为和招投标活动,严禁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及未办理招标手续就擅自开工等违纪行为;二是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施工,确需调整建设规模和内容的,须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报批手续,严禁随意变更建设规模和内容,防止违反规定超概算投资、虚列投资完成额及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2、严格项目验收管理。一要严格预决算编审管理,县工程造价管理中心要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基价定额编制预决算、规范预决算审核程序,特别是对各类项目的变更签证要深入现场,实地考评,并对考评情况进行如实、详尽的记录。今后,凡财政投资项目的变更签证,必须经县工程造价管理中心实地考证后方予以认可,否则,不予受理,坚决防止利用虚假项目签证套取财政资金问题的发生;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审工作,财务决算未审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进行竣工验收,财政部门不得拨付项目剩余资金,核算中心不得办理报账手续;三要是认真落实项目验收制度,凡财政投资项目,在项目竣工及决算编审完毕后,必须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验收,坚决防止利用虚假决算或其他项目冒充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3、严格项目资金核算管理。一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所有项目资金必须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混存混用和挤占挪用;二是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的支出范围办理支出,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取项目管理费、协调费或与项目建设内容无关的任何费用,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或虚假发票在项目资金名列支任何费用,项目主管部门或实施单位不得向项目所在地单位、乡镇、村组列支捐赠资金,防止虚列支出、套取项目资金的行为,对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或以提取费用、虚列支出等手段套取财政资金的,要依法从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是严格项目资金支付管理,凡涉及资产采购的,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所有项目支出必须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县级报账制,坚决杜绝现金支付,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财政、监察、审计要会同项目主管部门经常性地开展项目建设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查处,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1、严格国有资产配置管理,依据财政部以及省市拟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乡镇和部门配置资产,必须提出购置申请,配置标准由财政国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以及地方财力状况等共同制定,财政国资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够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得重新购置。确需配置的,按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配置。
2、严格资产处置管理,一切资产的出租、出售、置换、捐赠、报损和报废必须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且资产出售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公开拍卖,严防资产处置中的各种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3、加强国有资产核算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核算制度,切实做好县直部门的资产财务核算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所有医院和各乡镇国有资产账务核算和全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应切实做好资产的日常维护、清查和实物备查账簿登记和资产上报工作,协助核算中心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核算和管理,严禁隐匿不报和公物私用行为。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离任时,审计部门要会同财政国资部门对其任职期间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增强单位领导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切实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七、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1、加快推行“村财乡管”改革。各乡镇农经站要对所属村组各项财务收支事项实行统一管理,并研究制定村级资产管理办法,编制村级资产目录,对在农村实施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项目实施部门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要会同国资局办理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手续,出具相关资产使用权证明,作为村级处理会计账务的有效凭证,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流失。
2、加强民生资金管理。要配备充分能适应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切实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加快民生资金发放网络建设,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做到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虚报、挤占、挪用民生资金,坚决杜绝民生资金发放过程中的吃、拿、卡、要行为,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生资金监管,对违规问题要从严查处。
3、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各乡镇要加强债权债务管理,积极清理化解现有债务,不得“还旧债、举新债”。凡不能及时清理消化旧债而继续发生新债的乡镇,要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八、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1、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和财务人员轮岗交流制度,对尚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现任会计,要强化其业务学习力度,限期二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否则,取消其会计资格。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并逐步建立财务人员诚信档案,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财务人员,财政部门要坚决吊销会计从业资格。
2、规范原始凭证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加强会计原始凭证规范管理,各项开支一律做到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有合规的支出用途、相关人员签字审批,不得以领代报,以拨代支。
3、加大会计监督力度。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会计监督,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依法办理会计事项和核算各项经济业务、严厉打击造假帐、造假报表、隐瞒资金、收入和利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违纪行为。
九、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检查
1、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各类财务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做到处理人与处理事相结合、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相结合、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相结合,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健全完善财政监督工作专效机制。按照“共同监督、各负其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划分财政监督机构和业务股室的监督职责,财政业务股室在资金审核、安排、拨付过程中,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财监办重点做好专项资金监督,同时对业务股室的日常监督进行再监督。
企业财务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对于企业经营价值而言,财务工作具有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其中分别体现在税收筹划、融资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以及全面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内控和成本管理方面,对提升企业经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角度出发,阐述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财务工作价值分析提出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希望为创造企业经营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工作;经营价值;方法探究
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特点分析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隐形价值上,效果现象具有长期性,因此人们容易忽视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价值的重要性。我国企业普遍认为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好企业统计支出和收益工作,与企业经营价值并不产生相关性。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财务工作要求不断提升,财务工作逐渐成为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途径,并对创造企业经营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本文围绕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分析
(一)显性价值
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显性价值更多是体现在税收筹划、融资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例如,通过财务工作中的税收筹划保证企业在合理的基础上节约税费;利用对外融资的方式,以最少的资金使用成本融进了最多的资金,不仅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安全性,同时有效节约了企业利息开支;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筹资活动,发挥资本运作价值,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充分保证企业资金供应链,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保障力度并增添了企业后续发展力,从而确保企业及股东价值最大化。通过上述财务工作途径,为企业发展创造的显性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隐形价值
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隐形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企业各项资源配置得到有效优化,促进企业资源趋向利润和价值更高的领域,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例如,企业同时经营多项业务可通过观察市场变化情况,实行强制性全面预算管理,将盈利能力相对较低的企业资源转向盈利能力较强且需要规模扩充的行业,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避免企业效益和经营价值受到损失[1]。二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得出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预测性地反映出业务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这也是财务工作实现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资金密集型企业,会计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正确导向性。三是财务内控,企业财务工作对于财务资源具有绝对的配置权和控制权,并且掌握经济活动的各项信息资源,对其财务内控至关重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内控能够合理控制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指标均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保证经营活动效果在可控范围内。四是成本管理,会计核算会得出企业经营业务的全部成本信息,而对此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比对,得出成本构成因素与差异性因素,优化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最大价值。
二、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虽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经济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现象,而基于现代经济条件的企业经营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就市场正常发展规律而言,信息透明度会随着市场发育程度提升也会相应提升,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等因素,致使信息透明度始终较低,外加会计信息失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同时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或基于特殊情况下根本无法获得,企业管理者通过信息进行决策是极易引发财务风险[2]。就我国企业发展现状而言,对于风险管控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手段,同时风险评估方式相对滞后。
(二)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作用弱化
就我国企业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现状而言,可通过财务活动流程进行全面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针对部门下发各项业务活动的任务指标,在此过程中多数企业都将目标定位在完成指标任务,并未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出发,将目标定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现象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破坏企业经营价值的短期行为。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流程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下达指标———部门接收命令———完成指标———根据考核结果合理企业下达指标,只是单方面的将考核结果与企业下达指标进行核对,将核对结果进行上报,而企业则根据上报结果给予相关人员处罚或奖励,这种模式导致财务控制活动恶性循环,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企业经营价值。而结合企业财务活动流程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未能明确企业核心价值链,缺少总体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问题导致财务控制工作缺乏控制条件,无法对企业经营价值创造的偏差进行纠正,从而影响财务工作在企业价值中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工作信息基础与沟通机制薄弱
就我国企业财务工作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信息失真和信息传递沟通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发挥财务工作作用造成不利影响,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财务信息失真,一般来说,企业会通过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基于该种方式体现的财务状况与企业经营效果,极易产生财务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以及信息效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影响企业正确决策,间接性的影响财务工作创造企业价值;其次,在进行财务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例如,财务内部控制是全方位地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沟通性决定着财务控制工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价值,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控制要素完全属于独立的,未能形成整体的有机相关,外加财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对信息重视程度不高,最终导致信息利用效率始终不高,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并未真正发挥出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效用。
三、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
(一)强化价值创造的财务管控理念
理念是强化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环境基调,关于加强价值创造的财务管控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树立企业经营价值创造理念,并建立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财务工作制度,让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创造理念。同时企业为确保财务工作能够有效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应针对财务工作人员建立专门培训部门,全面负责宣传培养,让财务人员切实掌握财务创造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合理掌握财务要素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为企业创造价值[3];另一方面,企业高管人员应严格按照财务工作管理规定进行实务处理,对明确财务管理程序和财务制度使用规范,避免财务制度和程序在不合理情况被滥用,不仅降低了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的效果,同时对其创造企业经营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升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提升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同时对强化企业管理职能具有积极作用,对此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度,其中针对财务主观领导风险责任和财务收支决策进行重点明确,保证其决策的严谨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二是财务经理承担财务防范风险和监控责任,通过制度约束提升财务经理自主性,促使其自身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保证在企业各项经营决策中建立企业经营价值的核心目标,加强财务制度完善,降低财务风险;三是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部门作用,财务部门应结合企业经营情况,加强企业价值导向的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并保证财务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实现财务资金统一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升财务工作创造企业经营价值的能力。
(三)建立价值创造目标的财务预算
建立价值创造目标的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则财务预算起点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对此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期价值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创造企业经营价值奠定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新调整组织结构,明确预算单位,将预算分析作为切入点,对企业内部现存组织结构是否具备合理性进行分析,促进业务和流程形成完整的整体[4];二是预算编制,企业经营价值导向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利用上下结合的方式,提升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促使企业作业层次得到深化,提升企业作业效率,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三是财务预算执行,在此过程中控制预算消极影响,强化其对于企业经营的创值功能,实现预算与实际的统一;四是预算控制,在预算控制过程中重视执行结果的差异性,结合成本效益管理保证预算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五是预算考评,该项工作主要是承上启下,对执行情况进行考评,从而使财务预算规范化,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
(四)识别企业核心价值链
企业财务部门对应价值链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程度,在顺应价值链方向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并进行及时评价,分析企业不同经营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协调企业资源配置,促使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全面优化,进而保证财务工作实现更大的企业经营价值。在此基础上,企业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推进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常会财务活动,提升财务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同时便于企业管理获取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时刻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并未进行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5]。综上所述,财务工作哦对于创造企业经营价值、提升企业运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企业管理状态的基础条件。财务工作不仅给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同时全面协调了企业资源配置,充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艳平.引领业务,创造价值———试论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45.
[2]张艺璇.浅谈贸易企业如何完善财务管理并实现价值创造[J].财会学习,2015,(12):83-84.
[3]王先涛.论管理会计如何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4,(9):152.
[4]顾宁宁.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82-85.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 -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
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但令人惊讶的是,工行高管层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低调和冷静:有了政策支持,诸如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乃至上市等,当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一个银行要持续健康发展,办成真正的好银行,单靠外力是不行的,不管国家给你多少政策,给你多少帮助,若没有自身的努力,始终不会成长为一个好银行。正如一个病人一样,最终可以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免疫功能。
回想1998年,国家用2700亿元特别国债来充实四大银行的资本金。设计方案时按照1997年底各行的风险资产规模,令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法定标准,计算了注资需求,并确定了注资方案。也在短时间内使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最低水准。但是,随后,资本充足率每况愈下,四大行的体制也几乎是运行依旧。再扩大一下眼界看看已在股市上折腾10多年的上市公司,我们就会清楚,工行高管们的看法绝不是杞人忧天。
这样看来,工商银行在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前所做的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正是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举措增强了工行的造血能力和免疫力,为其建设现代商业银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我们有幸与工行人一起回顾其近几年来的改革历程时,我们的确感到工行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他们的步伐迈得的确很有质量。
观念深处扎营盘
在谈到工行近几年的风雨历程及全行所发生的诸种变化时,工行的领路人姜建清是这样说的:“我们的企业,如果说这几年有什么大的变化,不是说不良资产下降了,利润大量增加了,而是观念变化了,这是最重要的。”
全工行的员工都知道,姜建清所说的观念即“效益,质量,管理,发展与创新”,其中效益是目标,质量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发展和创新是动力。
乍听起来,姜建清所谓的观念变化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但凡是在中国的国有银行中工作过的人,对此却是颇有共鸣。工行的―位高管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不少人都认为存款是目标,存款是第一,有了存款也就有了―切。所以好多银行甚至搞高息揽存,20%多的利率把存款拿来去乱放贷款。”
事实上,姜建清也不避讳自己所言的“普通性”。“虽然‘效益是目标’是非常朴素的道理,但是当时很多银行工作人员的脑子里并不是很清楚。”
观念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抽象的层面。为了在全行牢固树立效益是目标这一思想观念,工商银行提出了经营利润的概念,即将造成虚假利润的各类垫支,如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等全部扣除后,才算真正实现了效益。经营观念的转变给当时步履蹒跚的工商银行注入了新的活力,2000年当年就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经营利润亏损的局面,实现经营利润100亿元。作为国际商业银行经营核心指标的成本收入比也迅速改观,从2000年的63.74%逐年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5%,这个数字已是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水平。
抽象观念向生产力转变的集中体现在对长期压得工行人喘不过气的“三座大山”(即信贷类不良资产、非信贷类不良资产和借新还旧贷款)的态度、行为的转变。首先是新增贷款质量得到有效控制。1999年以来,新发放的贷款质量连续六年控制在1.60%以内。其次是借新还旧贷款基本清理完毕。2000年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提出借新还旧贷款解决方案,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方案。通过多年努力,借新还旧贷款从2000年末的1万亿元压缩至今年6月末的680亿元,而且这680亿元基本都是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另一个亮点即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速度大大加快。2000年面对着问题成堆的不良贷款,工商银行提出了十个字,即“分流、堵漏、清淤、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工行每年置换出1000亿元左右的贷款转而支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客户结构不断改善。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优质客户贷款在工商银行全部贷款中的占比每年都能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信贷类和非信贷类不良资产的余额压缩规模达2286亿元。
风险管理改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银行公司治理的应有之同时也是公司治理有效运转的基础性制度。
业界都知道,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工商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又是重中之重,而承载此种风险的最大的主体就是工商银行。截至2003年年底,工行不良资产余额为854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7207亿元,非信贷类风险资产为1339亿元。据说正是因为这个拖累,工行才错过了国有银行上市的早班车。质量不好,固然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8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转型的成本,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银行在信贷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痛定思痛,工商银行对信贷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再造信贷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了行业分析、授信、审批和监测检查中心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强化信贷风险预警和监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工商银行深刻地认识到投向与投量上的宏观管理在贷款经营中的关键地位,管好了投向与投量,就等于是牵住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牛鼻子”。为此,他们高度重视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注意信贷总量的适度、均衡增长,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核销不良资产和从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市场中退出,每年置换出1000亿元左右的贷款规模转而支持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同时通过加快贷款的周转速度实现贷款累放量而不是余额的大量增加,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的新思路。
在这种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着眼于做优做强的信贷经营策略的指导下,工商银行依据科学授信和强大的经济分析能力,积极推进信贷品种结构调整、信贷行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客户结构调整,由重点对单个客户的信贷风险控制转变为对全行信贷组合风险的控制,由追求个体风险控制最优过渡到追求全局风险控制最优,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当然,对于信贷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把好投向与投量是不够的。必须将防范贷款风险的要求贯彻到贷款的日常管理中去,进行全过程控制,才能真正把贷款管住管好。工商银行对传统的贷款操作模式进行了改造,特别值得―提的是工商银行从2001年起全行建立了完善的信贷业务非现场监控体系,对信贷业务活动和贷款质量状况逐日监测,按月通报,及时预警,建立起全行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实现了全行信贷管
理质的飞跃。
在千头万绪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工行人可引以自豪的还有操作风险的管理。近几年来,工商银行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明显下降,2004年全行的发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85.7%和98.7%,其中发案数量创下了近10年的新低,并且没有发生特大恶性案件。为此,工行在防范操作风险上的确付出了诸多心血。
在业务流程环节,他们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整合现行规章制度,再造业务流程,已逐步实现了公司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前后台分离,建立了后台专业化集中化管理的新模式,形成了后台对前台业务的有效制约机制。以贷款操作为例,首先是从机构、人员、职责上彻底实行前后台分离,分别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其次是加强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不仅加强行业分析和授信管理,还加强客户评级、评估和授信管理,其中重点加强对大客户授信和关联企业授信,同时进一步完善独立的信贷审批体系。第三是完善后台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贷款核保与操作部门的建设,建立独立的部门和人员审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解决信贷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
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中,工商银行不断完善“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体制,总行对一、二级分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综合成本、依法合规经营以及负责人履职等情况的综合监管能力大大增强,各一级分行对基层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的授权控制、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两级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工行对主要业务和机构的警告、限期整改和市场退出制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这对于规范各级机构的经营行为和增强全行的风险控制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组织架构上全行系统重组成立了内控合规机构,在各级分支机构中专司内控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再有就是对机构网点进行减肥消肿,共撤并了低效机构网点2.1万个,机构总量比最高峰的1999年缩减近―半。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也在部分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开始推行,管理层次得到简化,内控能力得到提高。中国银监会―位主管国有银行监管和银行改制工作的官员也坦承,这些年来工行案件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管理体制的变革、靠制度来约束人。
内部审计环节的工作也及时跟进。先是改革传统的内部审计体制,构建相对独立、垂直领导的稽核框架,在稽核方式上实施了三个转变:即由合规性稽核为主向以风险性稽核为主转变;由以现场稽核为主向以非现场稽核为主转变;由事后稽核为主向对业务流程全过程稽核、做好基层行内控评价为主转变。2004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又迈出更大步伐,改组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原稽核监督局的基础上设立了内部审计局,在原跨区域设立的6家稽核专员办公室的基础上扩充组建了10家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分局。至此,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有了了更加完善的体制保障。
为了弥合原有的治理结构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工商银行领导层下决心引进“外脑”,于2003年就开始与普华永道接触,并于当年年底做好了准备工作。2004年2月普华永道正式受聘对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状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且为工行建设世界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目标环境和路线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工商银行重组了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并由辅助决策机构转变为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成为该行风险管理的最高职能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个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开始了相关工作,初步形成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息技术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工商银行还正在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内部评级法的建设。
财务管理体制变革
在2005年7月13日工商银行对外宣布成功完成财务重组后接下来所做的一系列规划中,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清单包含5大项。一是推行财务集中。通过上收财务权限,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二是细化财务核算单元,推行分部门、分产品核算,准确衡量每个部门、每个产品、每个网点的业绩贡献。三是加强资本管理,推行经济资本配置,建立资本约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四是推行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建立健全以信贷资产损失准备为主,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为辅,集风险拨备成本制约和拨备资源优化配置为一体的拨备制度。五是实行新的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能够平衡风险与收益,统筹考虑成本、风险和资本约束的全新考核指标体系。
事实上,其中的财务集中的试点工作已于6月初在15家分行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是“四个统一”,即统一财务集中内容、统一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统一集中支付管理和统―财务集中制度。在财务集中改革后,包括营业费用、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财务其他应收应付款等在内的全部财务类科目账户,将由上收行统一负责凭证审查、账务记载、账务核对、对外支付、财务监督、相关报表编制等操作性职能。同时,在全行统一核算层级与核算模式基础上,在制度层面,由总行配套出台系列制度、办法,建立健全财务集中制度体系,规范核算行为,促进财务核算的规范化、标准化。
更早的财务治理动作中最为成形的是会计核算体制改革。此项改革的目的旨在实现会计核算主体与经营主体的分离。而会计核算主体与经营主体的一一对应是国内所有银行的通病。其病症在于一是过多的核算层次,造成会计数据的层层汇总,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决策有用性;二是由于核算起点是网点,会计信息量极其庞大,这使得上级行难以控制各个网点的核算内容,难以及时处理系统挂账和错账,埋下―系列风险隐患。在攻克此病的过程中,工行扮演了第一个吃螃蟹者的角色。2004年,全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由网点上收到了支行,基本会计核算单位从24000多个下降到4500多个,全行总账数量与内部、表外账户数量减少了60%。大大提高了全行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集约化水平。
另一项富有成效的工作是尝试进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进展有:成本费用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了大额开支论证制和费用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对科技投入、新建网点等费用和资本性支出管理实行集中采购,强化流程控制。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则逐渐实施资金来源的全额集中和统一配置,重新构建内部资金价格体系并已经以住房信贷和票据业务模拟核算作为试点,开展了统一内部资金计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铺设银行“高速公路”
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同行都承认,工行的科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他们对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共识。工行人将这个道理表述为“工行改革,科技先行”。姜建清有句名言:“高速公路上的车自然比砂土路上的车跑得快,借助科技创新造就的优质平台,工行就能实现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事实表明,工行人可没有将其仅仅挂在口头上。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的确投入了精力、付出了心
血,其中不少创新成果还远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业界公认的领先成果主要有“数据大集中”、信贷管理系统(CM2002)“特别关注客户信息系统(CIIS系统)”以及会计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系统等。
2002年,工商银行的“9991”数据大集中工程正式建构完毕并投入使用。这一工程在当时被誉为“我国金融系统数据集中的开创性工程”。目前,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总处理能力达17000个MIPS(每秒百万次),存储各类账户总数达4.8亿户,日均处理的业务量超过2000万笔。
从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恐怕要数其信贷管理治理了。2003年4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2)在全行范围内成功投入运行。此一创新使其赢得了“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信贷管理电子化”的竞争优势。CM2002带给工行人的好处可谓多多,在此不妨列出一个稍显冗长的单子。
使全行信贷业务数据管理实现了大集中。一是数据库管理模式的集中,系服务器由分散在各二级分行的400台改变为全行逻辑上只有一台,应用结构由C/S结构改变为B/S结构,并利用瘦客户端方式,使全行15000台前端机免维护;二是信息的集中,改变了原系统采用的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三级分布式数据存取方式,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处理,彻底解决了数据的层层复制问题;三是业务的集中,全行各项信贷业务均通过总行的服务器办理,从而可以对跨区域客户、关联企业等的业务流程实行集中处理;四是系统管理的集中,系统的参数设置、人员管理、特别授权和停办业务等管理和控制全部集中在总行,管理人员由分散在支行、二级分行和一级分行的4000余人减少到几十人,大大提高了系统日常管理的效率。
使系统的业务流程内容和信息量大大扩充。新系统增加了授权审批流程、授信审批流程、中长期贷款评级流程、五级分类审批流程,完善了信贷业务申请审批流程、信用等级评定流程,增加了循环贷款、打包贷款、转贷款、委托贷款、表外业务等业务品种的流程,增加了客户资本金构成、上市公司、利息处理、客户历史和机构客户状况等信息内容。这为实现信贷业务的全过程管理、信贷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使信贷业务操作的全过程电子化。新系统建立了信贷档案缩微系统,对各种权证类、要件类等档案资料通过数字化缩微方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并与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对接,实现了信贷档案的远距离调阅和查询。这保证了本级和上级行的信贷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在系统中随时调用企业的任何信贷档案资料。
使信贷业务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有机结合。信贷业务数据的大集中管理可使总行在对信贷政策、制度要求量化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设定标识或额度,对全行的审批权限、保证金比例收取、退出客户、控制行业、锁定业务等信贷业务操作和办理权限进行刚性控制,有效避免了信贷业务的违规、越权行为,大大提高了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另外,系统在进行自上而下刚性控制的同时,还对优质客户、办理低风险业务客户等实行了柔性控制,建立了“绿色通道”,以保证这些客户的业务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业务竞争的需要。
使信贷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更充分,有效的连接。新系统实现了与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的实时连接,信贷业务发放前,贷款的申请审批流程在新系统中操作,贷款发放时,新系统通过电子准贷证将贷款信息传人会计系统,贷款发放后,会计系统则将财务处理信息批量返传写入新系统,并通过CIS(客户信息系统)号与新系统实时连接、校验,从而确保了系统中日常信贷业务活动产生的各种信贷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外,新系统还改变了与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接口数据的产生和传输方式,并为实现系统与人民银行总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直接连接预留了接口。
数据大集中所带动的又一个成功的科技创新案例是工行于2004年推出的特别关注客户信息系统(CIIS系统)。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个完整的内部“黑名单系统”。此一系统使工行在风险管理领域又领先了同行一大步。系统数据来源包括来自于工行内部各个专业部门和所有分支机构的客户数据和外部19家商业银行以及公用事业、电信部门的黑名单,甚至包括联合国、美国和我国政府通报的名单。CIIS系统不仅包括个人客户不良信息,还包括法人客户不良信息。全行21000个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人员在受理信贷业务时,必须查询这个系统,只要客户名单在系统里面,业务员就可以直接拒贷。该系统正式投产一年以来,已累计堵住4739起不良信用客户再融资,拒绝恶意贷款金额达5.72亿元。同期,工商银行还通过使用CIIS系统追回不良信用客户欠款1256笔、金额2252.22万元。这些风险中由于高达85%是跨地区性的,33%是跨省际行的,所以在没有CIIS系统之前,这些风险的防范是难以想像的。从这个角度言,“特别关注客户管理系统”的建立,的确为工行多了一件防范不良贷款的利器。
机构调整与人力资源改革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接近了而立之年,但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直都是国有银行改革架构中最敏感,最脆弱的一根神经。难怪,工商银行的高管层在每每触及机构和人力改革这个话题时,其调子表现出出奇的谨慎:不搞大规模裁减机构和人员,对管理人员也不搞“全体起立”、“全体下课”。
早在1997年,中国工商银行就开始集约化经营,以地市级分行为核算单位,支行实行报账制,县支行只有调查权,而无贷款决定权,同时撤并子一些机构,某些偏远业务量不大的支行降格为分理处。在当时,内部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员工不理解,为何别的银行不这样做,偏偏工行这样做,这无异于将市场拱手让于他行吗?甚至对存款业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工行的决策者明白,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尽管在业务上或某些指标上不好看,也是值得的。后来,别的银行也开始了同样的改革。
工行率先开始了员工分流的改革。国有银行的员工,是国家干部,怎能想分流就分流呢?当时,员工们还是想不通,这是一项难度最大的改革,因为涉及到员工的利益。但工行的决策者们却排除一切阻力,对亏损行实行严厉地减员增效政策,四年以来,工行共减员20万之众,现在只有37.6万员工了,这―数字相对于工行这样的大行来说包袱不是太大了。
不过,更为明智的是工行选择了创新激励约束机制这个突破口。人不走,没关系,大家凭本事干活,凭本事拿工钱,得待遇。至于谁钱多钱少,谁能上能下,当然得有个科学合理的标准才行。工行的更为明智之处还在于在探寻这样一个标准的路子上走在了同行的前面。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的成功开发就是其中的一项有益的尝试。业绩价值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是关于银行产品、部门和机构的业绩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