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或听到一些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那么多学生会无所顾忌的走上犯罪得到路,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下产生了家庭格局的多样性。许多受教育者处在一个个不完整的家庭,幼小的心灵受到扭曲,教育又忽视了他们所出的环境,更重要的事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他们心理不够健康。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我们每个人教育者的面前。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帮助特殊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 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只是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从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一、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
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学生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都有着差异。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孩子由于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导致了其行为和心理的偏差,无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感到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他们异常心理行为特征及时进行矫治,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讲,首先应该是家庭要努力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其次,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改变内因。
二、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我们不仅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老师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班主任要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三、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
当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的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继父、母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准较低,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作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总而言之,对待这群特殊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要各方面全方位的积极配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非常耐心!特殊家庭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教师从学校角度去促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促使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效。
参考文献: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他们身心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这些家庭的孩子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等方面都有着差异。
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并造成学生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要促进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改变内因,并积极帮助他们适当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氛围。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何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小组,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要注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指出:第一,不要有自卑心理,应相信老师和同学不会歧视你。第二,要学会做人,尊敬长辈,与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第三,要培养自己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和自立能力。
二、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1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只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三、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 生活上照顾他们。由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2 思想上关心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3 政治上辅助他们。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觉不自觉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因而,请司法机关同志来校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讲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
没有残疾人的社会是残疾的
我现在主要的课题是进行随班就读方面的研究。孤独症或其他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老师们该怎样教这样的孩子,如何在学科、行为规范、环境、教学上进行调整……以前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现在就近划片上学,这样的孩子散落在很多学校里,可能每个学校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我们的很多方法其实是来自这些学校的老师,有些老师的教育方法很聪明。虽然目前很多实践都在摸索层面,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回来的专业人士,包括国内自己的学者都对这方面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加入进来,尤其是在课堂教育方法上。
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弱势群体家庭)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而且,拒绝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学校领导)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来我们学校、班级,并没有坏处,甚至还有好处。曾去过四川一个普通学校做调查,一位从未接受过特教系统培训的校长却有一个特殊的理念:如果社会上看不到残疾人,社会就是残疾的;教不好残疾孩子的老师就不是优秀老师。他的学校里有聋的、智力落后的残疾孩子,但那些孩子都很自信,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我觉得很多孩子本来都是很好的,“特殊”是成人赋予孩子的概念,孩子产生不好的心态跟环境有密切关系。融合教育可以改造人,但整个社会的观念都要调整,社会与人的互动关系也要调整,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实,普通孩子跟这些特殊孩子一起,也会对普通孩子的成长起到正面作用。对于这点,我希望更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不要担心那么多,一定要站出来,坦然面对孩子是孤独症的现实,并且告诉周围的人。你不站出来谁站出来?要知道声音大了,弱势就变成强势了。
为孩子争取最大化的权益
我赞成融合教育,但孩子去哪个教育环境是问题,要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有些重度残疾的孩子,目前可能更适合呆在医院或家庭。我们要赞成的是,家长有很大权利选择让孩子利益最大化、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环境,而这也是学校没有权利拒绝的。
马上出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施办法,和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就讲到了随班就读的政策以及资源老师和资源教室的配置,政策是针对所有残疾孩子,并非只对孤独症的孩子。政策出台后,首先,学校不能拒绝残疾孩子入学,孩子能不能入学(普通学校),家长可以提出来,未来会有专家团、家长和学校一起综合客观评判,不再是学校说了算。学校可以根据条例来实施,如果做不到,也有明确的惩罚条例。当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帮助学校有能力接纳孩子,以及相关的经费问题也正在修订,应该很快就能出台。全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资源教师的作用不是陪孩子多长时间,而是制订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由其他老师及相关人员共同执行。每个学校配一个资源老师目前还做不到,这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资源教师师资培训等问题已经被教育部提到议事日程。家长遇到问题(学校拒收),可以参照相关政策法规去找教委,由教委来同学校协商。
但我也想提醒一下有些焦虑的家长,如果今天你让自己的家庭教师或者助教进入课堂(普通学校),明天又安排自己的特教进入课堂,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对课堂的侵犯,对老师也不尊重,希望家长也要理解老师的立场。同时家长也应该考量聘请的特教人员是不是具备相关资质,能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等。
请再给我10年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长教育 误区 做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9-01
特殊儿童也叫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是指听力、肢体、精神、视力等有残障或病症,需要特别护理的小孩。研究表明,家长主动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对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要从特殊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实际出发,及时给予他们教育和训练,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 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的误区
特殊儿童家长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者,是特殊儿童生活中最早遇到的重要他人。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能使家庭获得更多关于特殊幼儿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信息,能有目标和有针对性地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构建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儿童积极健康的发展。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要么参与积极性不高,要么不知道该如何参与,甚至有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康复机构的老师。这就出现了这些孩子往往进步速度较慢,情绪波动较明显,相反,家长参与程度较高的特殊儿童,其康复训练效果较明显,在训练中较配合,情绪较稳定。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单靠有限有康复机构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家长的参与,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 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些做法
2.1 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都给家长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家长情绪上表现为不安、沮丧、恐惧;心理上感到失落、无助、伤感。甚至有些家长一下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不愿面对大众,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害怕受到别人的冷眼;不让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害怕孩子受伤。这样无形中就抹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了感知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权利。因此,家长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不顾影自怜,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激励孩子奋勇拼搏。
2.2 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对正下药,更好地对孩子展开教育和引导。特殊儿童常见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孩子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体上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一样时,当他们发现别的孩子轻松能做到的事情自己花很大的力气却做不来时,他们就会对其他孩子产生羡慕,随后越来越多的挫折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打击,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自信,自卑的心里也慢慢产生。
其次,特殊孩子的自尊心较强,容易受伤。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渴望得到尊重。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刺伤到他们的幼小的心灵。所以,特殊孩子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尽量保护他们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第三,特殊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生活中,特殊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于是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依赖的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同学。
2.3 转变角色,主动参与特殊儿童教育
家长既是父母,又是老师,他们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特殊儿童的家长要面对现实,摆正心态,积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耐心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给孩子更多的父爱和母爱,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2.3.1 关爱不溺爱,给予孩子无差别的教育
家长对特殊孩子给予关爱和呵护是必要的,但要爱之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和自立能力。因此,在家里,父母尽可能公平一致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因为特殊孩子就特殊对待,让特殊孩子从小要就生存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
2.3.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当特殊孩子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选择坚强,与孩子一起战胜困难,切忌过于怜悯,凡事代劳。同时家长应多给孩子讲一些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一些励志影片,给孩子灌输精神粮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2.3.3 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有所成,得以安身立命
上帝是公平的,它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特殊儿童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些方面比一般人灵巧。如,失聪的人视觉特别敏锐,失明的人触觉和听觉特别敏锐,自闭儿有的在数理方面具有资优的表现。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接授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得以安身立命。
2.3.4 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促进情商发展
让孩子参加活动,融入群体,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责任感,增长适应社会的生存本领。
2.3.5 配合学校教育,家校教育同步进行,以达教育效果最优化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卷9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16.7%,大专学历占34.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7%。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93.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 特长培养情况:
6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 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
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不许玩水”、“不许跑”、“不许打人”等这样威胁性的警告语言在幼儿教育中不胜枚举。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凡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愿受他人左右,当听到“不许、禁止”时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当行为受意识支配时就往往向反方向行动,于是老师觉得孩子不听话,又责备孩子,这样错误行为不但没被制止,反而使师生间的情感越来越冷淡,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合理的的惩罚可以成为教师对孩子爱和尊重的表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实施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作出否定以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育者的启发、信任、尊重和鼓励,同样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他们除了需要我们的呵护,同时也不要我们的“修枝剪杈”。在学生犯错时,对孩子不说、不打、不骂,一味的姑息,我觉得是教育中一种巨大的失误。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惩罚是富于创造性的幽默的艺术,它可以体现教师运用语言与孩子交往的能力,那么如何使惩罚成为有利于教育的手段呢?
二、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一)认清孩子的个体差异
孩子的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生理特点,成长发育等因素决定了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孩子的喜好、性格也就各异,在惩罚孩子时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事而异,针对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指导。因材施教师最好的方法。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调整孩子心态,鼓励孩子参与到他人的活动中去。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让他产生压抑、恐惧、担心的情绪,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二)控制对孩子产生的情绪态度
这点对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怨恨、烦躁、愤怒、焦虑失落等)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反应,这样就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了。如:教师在愤怒,烦躁的情况下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肯定不能耐心的诱导,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大声的训斥,或是以讽刺的语言相待,这不
仅没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仔细研究了孩子行为的情况后,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有益的教育,体现教师的爱心。(三)纠正孩子行为的方法
(1)学会使用眼神。眼神可以向孩子透露出我们教师的真正想法和感觉。在很多时候不用开口也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可以用不满意的眼神制止孩子的行为,同时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
(2)使用特殊语调。除了使用“眼神”以外,在我们必须要用语言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观点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采用一种特殊的语调。“不”是很容易说出口的,不需要思考,如果我们说了很多次“不行”了,倔强的孩子会把它当作耳边风。即使是“停下来”这个很管用的命令,多遍了也会失去效力的。
(3)假装不理。如果孩子犯错,耐心的诱导起不了作用时,我们也可用冷处理的方法,不许周围的人理睬他,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其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
(4)用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针对不同因素造成的行为问题,通过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与策略。也可通过同伴中表现好的典型形象,激励孩子们模仿、学习进一步规范孩子的行为。
关键词:家长会;班主任;教书育人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有许多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方面经验不足,方式也不合理,出发点也不够明确,结果导致家长会开不好,起不到开家长会的目的,应对局面较为普遍。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体会,浅析在开好家长会方面的几点拙见。
一、让家长掌握班级近况
在学校所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班主任都应该将班级近阶段的基本状况向家长作一个细致的描述,让家长知晓孩子所在班级的详细情况,便于集中对班级状况的了解,尤其是自己孩子的一些表现,为教育好孩子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掌握介绍学生状况之艺术
家长会中,班主任向家长们介绍学生状况是一大主题,所以,班主任在向家长介绍学生状况时,应讲究一定的介绍艺术方式,让家长在听取班主任介绍之时,还能够接受,从而配合班主任开展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学生按学生的表现从优到差分开排列,优秀的学生做出肯定,并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略差一些的学生应从发展的角度,指出他们所存在的优势,客观地指出如何开展工作,共同做好班级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辅助家长找寻管理之技巧
在家长会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就是给家长们指点优秀的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技巧,找寻一些优秀的、科学的、完美的家庭教育管理经验,提出注意事项及诚挚的劝告等等。在介绍时,班主任可以给家长们剖析一些较具典型的教育实例,向家长通报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管理方法,使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路可循。
四、典型家庭管理、教育方法交流
家长会要为优秀家长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因为,一个班级中那些优秀学生的背后常常积累着优秀的管理方法,家长会让他们展示一下,给其他的家长指点迷津,定会起到较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介绍之后,可以让家长展示教育孩子的一些成果,如,孩子的作业、成绩单、获奖证书等,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特殊情况应特殊对待
班级中的一些个别学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例如,学生的早恋、后进生的表现等等,这不适用于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作公开介绍,这样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及家长的颜面受挫。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应把对应的家长留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交流,和家长们一起分析原因,制订教育方法,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较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达到一定的默契,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统一战线。要建立好统一战线,方法很多,例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谈艺术。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各个家庭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活方式、教育子女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把众多家庭归纳为严格型、溺爱型、放任不管型、特殊型四种,班主任与以上四种学生家长交谈,要根据其不同类型讲究不同的交谈艺术,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对于严格型的家庭,一般都是有一定教养的家庭。家长对子女教育很有方法,并期望很高,平时对子女多方面的关心。作为班主任,应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做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二,对于滋爱型的家庭――当今社会均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相当来说比较普遍。这些学生在各个家庭均是小皇帝,小主人,比较任性,爱表扬,不爱挨批评。对这些家庭的学生,教师与家长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举一些班级中优秀学生、优秀家长典型的事例,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把子女情况与教师互相沟通,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第三,对于放任不管型家庭――家长对子女教育不严,或根本不管,认为自己孩子无药可救,自己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甚至热衷麻将等。对于这种家庭,班主任在与家长交谈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第四,对于特殊型家庭――这类家庭也是当今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家庭,并且近几年数量将呈上升趋势,由于父母婚姻破裂,造成这种比较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学生一般心理上都有一些障碍,作为班主任平时对这些学生应多加关心,并经常同这些学生交流思想,尽量扭转他们不良的心理动机,班主任在与这些家庭的家长谈话时,应多肯定,多表扬这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要反复讲讲这些孩子平时的刻苦、努力,平时他们的不容易,但也不加掩饰地跟家长指出孩子在学校的不足,特别跟正常家庭的不同,激发这类家长深感对不起孩子,以后能更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并努力同班主任配合,甚至拜托班主任,共同培养这类学生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交谈是门艺术,班主任要教育好自己所在班级各类家庭的学生,不应采用千遍一律的谈话方式,不然许多学生的教育会收到不良的影响。我在学校做班主任工作已数年,在与学生家长会谈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也有不少收获,现作一简短总结,同大家、同行一同探讨。
一、爱心是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对教师总是站得比孩子高一头而不为他们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谅解的。”爱心,在特殊教育里就是一种奉献精神:甘于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甘于为残疾孩子付出,甘于为工作的学校服务。如果没有这种爱心,我们不可能走进特殊教育,不可能走进残疾孩子的心灵,不可能搞好我们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因此,具备爱心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起点,具备爱心是我们搞好特殊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对于一群过早离开父母的庇护、过早体验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需要比正常人付出十倍努力艰难求学的残疾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无疑是他们拾起生活信心的希望,是他们走进生活的勇气;教师的爱是给予残疾孩子的一种特殊的力量,是教师搞好特殊教育工作最美丽的语言。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善待的态度去对待残疾学生,努力去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耐心是基础
耐心,就是我们班主任教育残疾孩子时做到冷静不急躁,并且有持之以恒之心。耐心,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修养,更是搞好特教班主任工作的保证。耐心体现在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要耐心开导,努力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和希望。正处在成长期的残疾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遗忘过快”、“自制力不强”的心理特点,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耐心了解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要依照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品质、家庭状况等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残疾孩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校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尊重,而有时不免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很可能导致残疾孩子在一些事上爱出风头、固执己见,或故意破坏以引人注目。此时,我们如果不够冷静,一看到残疾孩子的缺点就横加指责,很可能一下子触动敏感的自尊,从而激起残疾孩子的逆反心理,事事与我们顶撞,让我们时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寻找教育契机。可见,教育残疾孩子就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冷静细致最关键。
“反复抓,抓反复”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对残疾孩子的教育是一件艰苦而长远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两次不成便失去耐心,从此不问不管,任其自然,以致先前的心血付诸东流。由此可见,只有耐心才能担负起对残疾孩子的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对残疾孩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信心是保障
信心,就是对特殊教育工作抱有必定能干好的信念,对教育对象残疾孩子抱有必定能教好的信念。信心,是一切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搞好特教班主任工作的源源动力。
一是班主任教师应有自信心。班主任教师的自信心,是建立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真正过硬的工作素质基础之上的。唯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才会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始终给残疾孩子以信心和希望。
二是班主任教师要对每个残疾孩子有信心,相信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教好。
三是要给每一个残疾孩子树立信心,让他们坚信通过努力“我能行”。
调查发现,残疾孩子的自卑心理是比较突出的,做事总喜欢先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爱焦虑,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这时,班主任教师一定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残疾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每位孩子提供发挥个性和特点的空间,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充满了期待,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抚摸。
“自信孕育成功,自信创造奇迹。”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无论自己教育的残疾孩子聪明或笨拙,我们都要充满信心,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教育、努力教育,残疾孩子就一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创造人类爱的奇迹。
四、责任心是关键
特教班主任不仅要具备爱心、耐心、信心,还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首先对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要对孩子负责。特教学校的孩子千差万别,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活泼漂亮,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获得老师们的喜爱;还有的的孩子邋里邋遢、反应迟钝,甚至有些长得有些吓人,对待这样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不能以貌取人、厚此薄彼,以免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我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得像花一样健康成长。其次是对家长负责。当每一位家长将自己不是很完美的孩子送到班主任手上的时候,心中其实都是很忐忑的,担心、希望……所以我知道我的责任有多重。我要像妈妈一样关爱孩子、呵护孩子,让他们的学校生活快乐;又要像父亲一样严厉地教育孩子,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地区;家校关系;有效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这 “一对教育者”面对的是同一个受教育对象——在学校,他们是学生;在家里,他们是孩子。由于受教育者角色的不断转换,学校和家庭必须合作。何为家校合作?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但在农村地区,家校合作面临诸多特殊难题。农村学生的家长不但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可能有不少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好吃懒做,沉迷赌博;部分家长更是为生计所迫,外出打工、经商,家里只有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明显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帮助。“一个人的完善人生,就教育来说,应该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对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的力量不可或缺。因此,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也日益显现出了它的紧迫性。农村学校必须主动和家长联系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可谓重中之重,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必须由教师来完成。通过一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的重要性。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与否,一方面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必须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一、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观念是比较流行的。我曾听到别人描述过这样的教师和家长见面场景:“老师,我是××的家长……”家长笑容满面地走进办公室,老师坐在座位上头也不抬,冷冷地“嗯”了一声。家长继续站着,老师继续批改作业。过了一会儿,家长有些着急地说:“老师,我是专门请了假来的,厂里还上班呢……”老师这时候说话了:“怎么,不耐烦了?我请你来,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吧?”家长点点头,老师这时才劈头盖脸地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的不对,家长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家长还站着,老师还坐着。家长要走时,老师还冷冰冰地说:“×××的毛病,你都知道了吧,回去好好教育教育他。”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很显然已经成为了主宰者。生硬的态度,冰冷的话语势必会让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同时,老师单方面数落学生的不对,而忘记了聆听家长的意见。事实上教师强硬的态度,也会让家长不愿意说出心中的想法,让沟通变得困难。长此以往,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势必会变得糟糕。这样也违背了教师请家长的初衷。这样的家校合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者,而是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教育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地指出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态度温和;在交流学生情况的时候,听取家长的看法,并和家长共同寻求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渗透,引导家长针对学生在家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教育者了,家长也参与到其中,成为了另一名具有权威的教育者。
二、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应积极主动联系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校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应该有强大的亲和力,眉心应该是舒展的,眼睛应该是明亮的,嘴角应该是上扬的。对于极少数不合作的家长,更应该温和热情。时常去家访,主动联系家长的频率多点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关爱孩子,让家长体会到你对孩子的这份爱,家长就不会对教师的“热心肠”进行“冷处理”。
我班袁志豪同学,成绩不理想,自觉性差,调皮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家长因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无暇关心孩子。以前我隔三岔五地给家长打电话,家长总说他很忙,没有时间回家,他会打电话好好教育孩子的。但事实上,家长并没有履行他的随口应承,孩子也依然没有多少改变。但我并没有气馁,反而增加了给家长打电话的频率,还与副班主任商量交替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在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副班主任对孩子的关爱后,终于主动抽出时间到校与我们交流。现在,袁志豪已经像变了一个人样,热爱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
此外,面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如此方能找到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之处并及时改正,促进自身的发展。就算家长的意见提得不太合理,当着家长的面也应该谦和地回答他:“我会考虑的。”这样才不会打击家长的积极性。
三、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信任家长,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向家长渗透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信任家长,放手让家长自己去寻求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手的同时,要学会引导。与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要学会沟通,循循善诱。前段时间,李麒麟的父亲主动来校和我交流学生情况。在谈到孩子性格内向时,我这样说:“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他从小缺少母爱,更需要你多关心他,多和他谈心。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家人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去责骂他的妈妈,以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仇恨的种子,这样是不利于他成长的。你说,对吗?”孩子的父亲低下了头,自责地应了一声。“我相信你一定会让孩子茁壮成长的!”我坚定地说。家长走的时候很激动。我想,他的选择应该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上爱的幼苗。第二天上课,李麒麟同学大胆地发言了。由此可见,尊重家长的选择,并不是盲目地,而是教师要先进行了一定的正确的引导后,让家长自己选择的结果。
由于农村地区家校关系的特殊性,农村学校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与家长、家庭的有效沟通,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帮助家长、家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上。只有激活家长、家庭的教育活力,家校关系才会和谐,才会有生命力,这 “一对教育者”的作用才会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吴琦.家长会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国德育, 2008(9):39-41
[2] 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 2006(20):13-16
【关键词】幼儿教育;认识;重要性;特殊性
一、当前人们对幼儿教育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幼儿教育就是送小孩送幼儿园。在许多家长看来,小孩接受幼儿教育就是上幼儿园,由幼儿园的老师对小孩进行教育。
误区二:以玩玩具和学习才艺为主。早期的幼儿教育普遍为给小孩更多的玩具玩,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新鲜的东西,由于婴幼儿的分辨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最弱,这样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家长学得上幼儿园主要就是让小孩子学习唱歌跳舞,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提供其他才艺兴趣班进行学习。
误区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近年来,我国不遗余力地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许多家长眼里读书就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是为找份好工作。在这样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让小孩上最好的幼儿园,觉得越早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对孩子越好。
误区四:采用灌输式教学。无论小孩喜欢与否,强加给小孩各种课程,容易使得尚处在智力和性格发展初级阶段的幼儿产生厌烦情绪。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许多国外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如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小孩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幼儿时期是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幼儿时期是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三、幼儿教育应注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行为习惯
无论是家长还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在于提前向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或者与其他孩子攀比谁的才艺更出色,而在于塑造健康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
(一)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选择,就把在家庭和社会中看到、听到的一切现象都模仿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了,比如有的孩子会在游戏中模仿大人醉酒的样子。
家长无论是说话,还是行动,实际上就已经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长经常跟孩子说,对人要有礼貌,不能乱发脾气。可是家长自己说话的时候,经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响呢?要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勿以学习知识为主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为教育的重心会使整个教育出现倾斜。教育幼儿必须把心灵的教育和EQ培养作为重点,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重视心灵教育,学习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说教的方法对于教育孩子常常事倍功半,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商量。比如通过游戏,适时地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程。孩子回家后还会向家长宣传。以“垃圾分类”游戏为例,小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会垃圾分类后,如果看到家长乱扔垃圾,就会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垃圾要分类。连很多家长都说,垃圾分类的游戏让他们很受益,以前他们都不懂得垃圾还要分类。
还有“关爱他人”的教育,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开智学校慰问、表演木偶戏,使孩子从小懂得同情和关怀弱者。
(四)关注孩子的发展潜力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孩子才有发展潜力?热情大方,会关心同伴,这样的孩子人缘更好,以后也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很活跃,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好。幼儿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桂珍.谈幼儿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J].学理论,2010年,(19).
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中图分类号】G620
一、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即以身作则,榜样式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在举止,语言,和处人做事方面多方面对孩子的引导。父母是受教育者的启蒙老师。人之始也,必以父母为偶像。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的言谈举止,乃至生活习惯和生活兴趣是孩子对人生的初步记忆。同样孩子的初步记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尤其是处理特殊场景如面对困境时极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好的习惯和行为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这些都得来源于父母榜样式的身教,尤其是在孩提时代,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在家长得体的教育下生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优秀品德。身教作用直接,深刻,持久。他的影响力很大,会很长时间或一生受用。同样身教的影响也分积极和消极。父母教养方式正确,而且自身也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自身素质不高,而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害怕家长而去做,但是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要求根本不理或者是顶撞家长,这时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没有了主动权,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能就会毁在家长不正常的教育上了。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身教的应用现状。
(1)对于身教的手段缺乏认识,父母基本上采取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减少,从而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也严重缺乏。只有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较大的问题,或取得较大的成绩时家长才想法设法"挤出"时间去与孩子沟通,但这种高沟通方式非常狭隘或者说非常局限,除了讲道理,就是提要求,就事论事,只看到事情的表象,看不到导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忽略了平时对孩子有意识的身教。而且在当下农村更多的家长出门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守,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全部依托给学校或者老师。使这些孩子缺乏爱的同时最缺的就是教育。
(2)一大部分父母对身教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们很多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给孩子身教方面留下的是负面影响,做了反面教材。家长工作压力大,进屋就容易大动肝火,动辄就吵架,家庭生活环境极不和谐,而且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不是很好。这种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行为举止。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生活中会很艰难,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会显得处处格格不入。
三、身教的应用及方法。
身教首先要具有示范性,那么结合当前身教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身教呢?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孔子在中秋战国时期就推出的身教示范教育法,这就是说一个教育者必须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结果。将自己的行为和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出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应该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律己和教子良性互动。
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的最佳效果就是言行一致,只有家长做到的东西说出来才具有依赖性,身教是言传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他直接关系到孩子对言传的接受程度。只有家长做得到,孩子才会照着他的话去做,才会心悦诚服的去做。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价值取向,为人处世,甚至穿着打扮对孩子的品德,个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动都在有意和无意间对话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家长必须在自律方面下功夫,给孩子树立有形的榜样。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严于律己。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父母也要及时地规范孩子的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只是他们孩童的本性在驱使他们这样做,比如"耍赖皮"、大吵大闹。这时候父母不能急躁,但也不可以纵容孩子这样,让他们觉得每次这样都可以达到目的,应当在孩子心情平复之后再去耐心地教育他们,循循善诱,孩子自然可以接受,这样也不会让逆反心理作怪。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真的是在无理取闹,父母一定要坚决地否定这种做法,尽量不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萌芽。
四、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身教的作用。
(1)提高家长对身教的认识。
家长只有认识到了身教的重要性,才会注意带自己身上对教育的缺陷,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同时也注意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不妥之处,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
由于当前时代的特殊性,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问题,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物质需要,忽略了孩子的心里发展。当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孩子的正常健康的发展。家长应该顺着这个目标培养孩子,对孩子进行家教中合适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