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时间:2023-09-14 17:4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根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结果,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4.77万亿元,净资产为9.60万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在事业单位层面,落实好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并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做好本单位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建立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内控规范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下文,指导和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2015年12月23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入口”到“出口”,建立全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这一指导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暗箱操作。内控规范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始终,体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内控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严把资产“入口”和“出口”关,加强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从这一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一是能够保证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来实现科学配置资产;二是单位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三是单位资产的处置能够规范化,可以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四是具备完整的监督机制。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三)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涵盖了资产的添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参与资产管理的部门既涉及到财务部门,又牵涉到采购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处置部门,还关系到监督机构,牵涉面较广,如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容易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通过规范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清责任,提升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另外,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因为在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相互制衡,在程序上做到规范透明,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暗箱操作,对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没有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在资产管理的源头,也就是资产购置环节把关严格,制定的规定较为细致,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却缺乏规范,认为只要资产在、不丢失就行了,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率控制等在制度设计上缺乏考虑;二是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制度设计上对实物资产较为注重,不少规定都是针对实物资产来制定的,对于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权等反而缺乏相关的保护制度。

(二)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划分不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当前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以及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其种类和数量都大幅上升,与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相适应的资产类型及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对这方面的管理重视不够,并未相应增加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以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单部门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上,由于财务部门主要以履行财务管理工作职责为主,在资产管理这一块实际上就只是资产的登记、记账等账务处理,对于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并未进行细化开展,而对于使用资产的部门,由于职责上的划分不明确,这些部门往往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涉及资产管理的事务能推则推,并未能真正发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共享

随着资产管理任务的日渐繁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管理信息的依赖性同步增加。相关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被随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可以说,管理信息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资产购置、使用、处置,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并做到动态反映,特别是在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以后,要及时把最新最全的资产情况反映出来,并让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以作为决策、管理的依据。目前,按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还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收集、整理及传送信息的工作机制和渠道,也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使单位无法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四)监督机制未建立健全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即使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生作用,形同虚设。较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事业单位确定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同时又把对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赋予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与监督由同一个部门执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和矛盾,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二是缺乏对资产管理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监督,由于过去对资产管理存在误区,不少事业单位认为只要做好登记上账,保证资产不丢失就行了,把管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产购置监控环节,忽略了对资产使用和维护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造成部分资产过早报废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流失。

三、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建立资产管理模式的首要工作是按照规范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合法合规,体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本质属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作为资产的使用者,必须贯彻落实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定(例如本文开头所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来建立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二是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目标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资产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在保全资产的基础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这一目的出发,在内控制度的构建上,必须把资产的使用纳入资产管理的重点,具体言之,要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保证资产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同时还要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使其使用效益得以最大化,对于资产的出借或投资要建立专门制度,以实现有效监督;三是在内控制度中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财务部门一揽所有责任的做法,在制度上对涉及资产管理的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并明确细化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二)落实内控制度机构和人员责任

事业单位要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制度的规定,把资产管理责任进行分解落实,需要把握的重点一共有两点:第一,要分清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使用谁维护”,把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实到资产的使用部门上,由资产使用部门负责落实资产具体管理和维护措施,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监督部门的责任落实,对资产使用部门使用和管理资产的过程和情况,资产管理监督部门要及时掌握和监督;第二,要把控好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环节,落实管理监督机构和人员责任,对资产特别是大型设备及物资的采购上,要坚持充分论证,做好预算,走公开招标等程序来保证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避免浪费和暗箱操作,对大型资产处置环节,要坚持集体决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挂牌拍卖等方式,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在资产购置和处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将相关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并做好监督。

(三)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及队伍建设

素质良好的管理队伍是事业单位开展好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鉴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务日趋繁杂的特点,事业单位一是要做好参与内控管理相关部门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在思想上把单位的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二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对于信息收集和传送上,要让相关人员掌握资产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信息共享;三是选好人员,要在涉及资产管理的部门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来完成资产管理工作;四是做好相关人员的考核,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要把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对相关人员工作考核的内容,对履职情况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对、工作完成情况差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换。

(四)强化和落实内控监督机制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监督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这一方面的内容,除了在内控制度上进行完善以外,还要从监督部门的设立入手,建立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首先,除了规模比较小的事业单位以外,凡是规模达到中等以上,国有资产较多的事业单位,都应该单独设立独立于财务部门以外的监督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及办公设备;其次,资产监督部门在技术和手段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为了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目标,资产监督部门还可以建立资产管理情况的定期通报制度,在单位范围内公开资产管理情况,使其接受公开监督。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建立规范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及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内控监督机制,这既是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相互制衡机制的需要,又体现了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孟悦.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路径[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陈艳利,张丽娜,孟悦.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J].财政研究,2014,06:40-43.

[3]柴伟.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5,02:43-45.

[4]糜嘉丽,李占红.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综合内控管理[J].财政监督,2012,26:30-31.

第2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如资金管理基础工作那样被重视,并且内控意识淡薄。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有些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内控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单位虽已建立,但没有随社会发展形势、经济业务变化和部门职能调整进行修订改进。

(二)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问题既与固定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管理是否妥善等密切相关,又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程度存在着固定资产浪费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购置固定资产不讲求效率,很少评价资金效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出现固定资产配置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三)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人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内控制度的制定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现阶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有效体现,因此对会计业务素质要求不如企业那么高。还有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业务人员兼任,对财务知识不了解,难以落实内部财务监督责任。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情况,极易出现管理漏洞。

(四)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不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主体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在资产清查专项审计中发现了不少这样账物脱节的现象。

(五)外部监督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因

(一)加强资产管理是打造“高效政府”、“透明政府”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府的监督越来越加强。各级政府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打造“高效政府”、“透明政府”成为共识,而“行政成本”、“绩效考评”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加强资产管理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固定资产管理是财政改革必然触及的新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发展公共财政的思路,并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财政部门一直处在改革前沿,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为核心内容的财政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由于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比重相对较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尤其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势在必行。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较为关注,政府也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中央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法规和文件,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当包括不相容岗位的分工控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并且配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合格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其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还应包括固定资产业务的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另外,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手续,及时对实物资产的购入、调出、报损、报废进行会计核算。实物资产做好产权登记,完善资产处置,避免资产流失。

(二)实行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实行资产动态管理是适应财政改革形势,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即,在此次资产清查的基础上,以资产清查数据为依据,同时实时录入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资产从购入、使用到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全面、及时掌握资产信息。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共享。资产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资产清查已经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应进一步加强各单位及各单位内部之间(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部门、使用部门、维修部门)的信息共享,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第4篇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方式,但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充分重视,缺乏约束力,重大决策过于随意。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着手,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和对人财物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部分单位仍存在内控制度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诸多问题。“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固定资产和采购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设置应以财务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对预算的编制、资金往来、固定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经营为目的”的法人主体,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由财政部门来拨付,只要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的合理范围之内,就可随意支出,财务管理意识不够,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欠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的不足。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造成很多人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也不知道该如何遵守制度规定。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其他部门没有必要了解和遵守。这给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于形式

新《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均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的相关规定。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制定系统的内控制度;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过于粗放,未体现内部控制的严谨性;还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甚至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内部控制;这些都大大地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一个单位没有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措施,就会为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行为发生埋下隐患。

3.资产不实,流失严重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公设备不断购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监督不到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造成固定资产不真实,账实不符。有的是购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该按固定资产管理的未按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没有进行细化;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固定资产报废、出售、转让时未按规定进行报批手续;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管理混乱。

4.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对稳定,部分财务人员年龄老化,对知识的更新不及时,不重视持续学习、满于现状,对各种国家新出台的财务制度了解和学习不够,缺乏对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辨别能力,从而导致工作中出现漏洞。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不上去已经成为阻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瓶颈。

5.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职能,有的单位即使有负责内部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往往也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和发展。不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构成了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是内控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职能。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1.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防范内部控制的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基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足够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充分认识,这就需要加强单位各个层级的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进行学习和掌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强化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起责任。同时每个具体的工作部门的相关规定要认真落实,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要明确,从而达到真正地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

2.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算的控制。细化部门预算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应细致,细化到具体项目。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判断,并及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提请相关部门及时纠正偏差。二是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应当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能由一个人决策。有些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进行分离,绝不能由一个人来负责。比如: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审定、采购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在上述环节都需要严格分离。不得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政府采购应当会同监察部门、内审部门共同完成。三是固定资产的控制。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盘点。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的考核,建立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岗位都应当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与权限、奖惩的关系,以便于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管理

加强资产管理,首先应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变动频繁,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盘点。资产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及处置。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其次是改变固定资产处理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在财务报表上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看不出固定资产的净值。时间越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采取虚拟折旧的方法,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定期上报明细表,以便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利于成本核算。

最后,应加强固定资产政府采购的管理。政府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原则。采购业务要做到阳光操作,采购内容公开、评标办法公开。政府采购应成立工作小组,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成员要参与,要有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采购验收、财务结算等档案。采购经办人员和采购合同的审核、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员要严格分离。

4.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由每一位内部控制人员决定。因此要求每一位内部控制人员要具备综合素质,要对内部控制的环节及相关制度规定有所掌握。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基本能力的培训、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财务规章制度,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还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会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注重财务人员的业务考核,通过考试来强化其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是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监督部门,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改正。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监察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应同财务部门多配合,发挥监督审查的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内部审计人员要从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保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对各部门进行日常的财务监督,也要对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蔡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财税论坛.2011(11).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建设 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一个单位越来越重要,内控管理是单位现代化科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它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流程的设置,来防范各项风险和错误、保证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有效,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和效率。2014年1月1日,国家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规范正式作为一项管理制度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以保证单位组织目标的实施。事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决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企业。本文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由于事业单位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变化,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有二,一是内部风险,指内部流程不规范、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岗位设置有漏洞等内部管理因素导致的风险;二是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自然灾害、政策的变更、科学的进步等)而产生的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业务流程及行业特点,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识别,找到风险点,及时做出应对,从而有效防范和规避。

(二)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完善财务制度,优化岗位设置,规范经济业务流程,加强预算控制,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了资产采购、使用、调剂、报废等流程,明确了相关岗位的职责和不相容岗位制衡,可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不断健全。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以符合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将制度落实,严格按制度执行,以制度管人、管物、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执行环境,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安全有效地进行。同时,加强监管检查机制,加大问责机制。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内部监督方面,以单位财务部门自查和单位审计部门审查的形式,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外部监督方面,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对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单位负责人及相应的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问责机制,加强单位负责人有关内控制度执行的意识。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考核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同时结合自身的业务流程和行业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科学、合理、严谨、公平的内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内控工作成效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特别是对风险防范、成本控制、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

(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根据单位业务的发展状况,经常对各项业务流程规范及内控制度进行检查、梳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制度,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全融入单位业务流程,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提高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完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述。

(1)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由法人代表作为第一责任人,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牵头部门,全面负责单位的内控工作,组织财务、审计、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纪检等各部门全程参与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在内控工作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在重视纵向权力分配的同时,更要重视横向的团队协作。

(2)明确组织目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内控工作,设置各项业务流程,编制风险防范预案。根据现状及预测的目标,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对内控制度及内控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修订,以符合单位发展的需要。

(3)人力资源的控制。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重要岗位实施轮岗制度;不相容岗位实施相互分离、制衡制度,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保证资金安全。不断完善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业务层面的控制。主要有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资产安全控制、政府采购控制等。事业单位预算贯穿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必须设置牵头部门,组织各部门积极配合,对预算编制进行严格把关,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收入及时入库,加强对支出单据规范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力度,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严格审批流程,不可越权审批,大额支出必须实行集体决策制度;规范预算外报批程序。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运用内控制度对采购流程进行监管。对资产实行归口管理,明确保管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资产的使用、调剂、对外投资、租借、报废等严格按国家相关制度进行办理。账、卡、物必须相符,定期进行盘点,切实保证资产的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率。

(四)加强内控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在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发挥信息软件对内控制度的作用。通过信息化软件规范各业务流程,对库存情况、预算执行率情况、资产到期情况等设置风险值,及时应对风险。对各软件不同的使用人进行不同的权限的设置,以防范各项风险。通过信息化软件,更好地收集单位的各项信息、数据,做好各信息化软件之间的信息对接,使相互间的数据可以验证。此外,利用信息化软件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的健全,内控制度对事业单位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参考文献:

[1]彭程甸,祝子丽.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比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8):47-5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一、引言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后勤保障。此外,高校后勤也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引入,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的工作存在着复杂化、多元化,一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还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财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财务属于学校的二级财务,其职能与学校一级财务相同,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政策、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监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保证财、物的安全,为相关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目前,高校后勤具备保障服务性及经营效益性两个主要职能。保障服务性主要涉及到:饮食、公寓、水电暖、修缮、校园绿化、物业、通信、校医院等;经营服务性主要涉及到:超市、招待所、餐厅、商铺门面出租等。因此,后勤财务部门需要理清上述各种财务关系,规范财务的管理与核算,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自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属各部门采用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高校后勤设立财务室、财务部或财务科,实行“统一管理、逐级审批、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即统一的财会政策、统一的收支计划、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务人员管理。如今,多数高等学校后勤会计核算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在业务上接受校财务处的指导和校审计部门及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监督。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对后勤财务的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即由学校财务部门向后勤财务部门委派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相关委派人员的福利待遇归属于学校,独立于后勤。执行后勤会计委派制使学校对后勤的财务管理由间接管理从而转变成为直接管理,使后勤的经济事项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同时,还促使了后勤财会队伍统一化的领导,这有利于增强后勤财务队伍的整体性意识。尽管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同时提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部署了社会化改革的步骤,但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后勤并没有完全按照社会化、企业化进行管理,也由于原有的后勤财务管理水平限制,高等学校后勤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内控制度尚不健全

(1)内控制度的制定不够系统、全面。有些高校后勤的管理者认为后勤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而已,没有必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就只注重了参照学校制订的内控制度,在后勤内控制度制订时,只考虑了某些重要领域的内控制度,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的内控制度,从而使内控制度在制订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不利于管理者从全局上从对整个后勤进行把握和监督。

(2)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完善,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后勤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责分工不清,权限设置不明,个别领导缺乏对内控制度过程的重视,而只是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和事后的责任追究,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固定资产产权不清晰。高校后勤实际管理的固定资产包括学校资产和后勤资产两部分,学校资产是由学校计财处进行账务处理的,后勤集团只进行管理和使用;后勤资产是在后勤账上进行账务处理的。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明确,资产不实,家底不清等现象,有一些资产处在管与不管的边缘,这对固定资产本身的管理非常不利,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流失。

3、财务管理目标导向不明确。高校后勤自提出社会化改革以来,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师生服务质量最优化,其利润最大化等也是后勤所追求的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单位把利润最大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把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有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师生对此意见很大,这样是不明智的;有些单位还是沿用改革前的财务管理目标,重视了对师生提供的服务,而没有讲求利润,导致了微利经营,甚至有的亏损经营,使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减少,从而降低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也是不明智的。

4、利润分配不合理。高校后勤的职工分为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在编人员大多数为原来的“小机关、多实体”模式下的人员,享受高校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非在编人员是编制以外的职工,占高等学校职工队伍的一大部分,为学校的建设和后勤的发展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效地减轻了高等学校用工严重不足的压力,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非在编人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队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职称、职级参照高校机关人员的发放标准,岗位、薪级等工资是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准确定后,一般不再变动,因此,在收益分配上,在编人员的工资没有与责任、劳动贡献挂钩,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非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一般参照社会上同行业标准,与在编人员的差别非常大,他们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这不能体现劳动者按照多劳多得,贡献大小等取得报酬的原则。

5、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后勤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工作思路很严谨的工作,因此,没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经济法律常识,缺乏廉洁意识的人员很难胜任后勤财务的核算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业务水平不高,体现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随意性,存在着领导咋说我咋办的工作行为,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合规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高校后勤内控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各级管理层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使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后勤要完善财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内控制度环境。后勤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不拘泥于内控制度的形式,加大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根据后勤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制定、修改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控制度,并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工作。加强对后勤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对于保障学校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后勤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台账,并将每一个固定资产责任到人,同时,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申购、管理、盘点、调拨、报废等相关工作,并确保固定资产的各项手续齐全,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备,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或增值。

3、明确后勤财务管理目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着后勤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它是后勤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是评价后勤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尺。高校后勤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要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群体―师生,所以就要站在师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保证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再去抓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服务最优化第一,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第二。

4、改进后勤薪金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想要更好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勤的收益分配要公平,做到消灭平均主义,实行以岗定薪,按劳、技能、知识价值进行分配。首先,要打破界限、统一身份,按照岗位无论在编职工、非在编职工一律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其次,要实现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用工行为,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再次,在编人员退休以后要实行“老人老办法”的福利待遇,对于非在编人员要执行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5、提高后勤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财务管理意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具备功底非常强的的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不仅要注重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还要注重提高后勤的财务管理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1)强化后勤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履行相关的财务手续。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后勤财会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要坚决抵制腐败行为,反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勇于敢于制止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的财产安全。

(2)加强后勤财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勤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参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后勤财会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后勤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后勤的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医院本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在发展中不断的提升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亟需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固定资产管理不受重视,固定资产购置问题问题的存在

固定资产购置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目前不少医院由于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其固定资产购置问题多多。

(1) 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科学性

由于缺乏固定资产采购前的可行性论证,使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科学性。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一些医院固定资产采购上的重复采购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造成了宝贵的流动资金的占用问题,而且不利于医院的成本控制问题。

(2) 采购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固定资产采购效益论证,使一些医院采购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是一次性使用的固定资产使用。这样的情况,反映了医院固定资产采购上的随意性,可以想象,这样的固定资产,完全可以采取租赁等方式来实现,而不是浪费一大笔的采购费用。

总之,固定资产购置上的问题,不利于医院成本控制与效益的提升,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存在

固定资产管理是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效用,是否能够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其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多多。

(1)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登记制度

从固定资产购进到领用与保管,都缺乏相应的登记管理制度,其直接后果就是各个部门与环节没有相应的明细账,每个岗位与个人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与流失现象都十分突出。

(2)没有完善的维修养护制度

固定资产,特别是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其使用频率高,如果不做好其维修养护,固定资产的故障率将大大增加,这无疑将使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从长远来看,固定资产故障频繁、更新快,将使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医院经济的提升

1.3 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账实不相符

一些医院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方法不完善,使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失真严重。虽然近年来医院固定资产核算借鉴了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些做法,但事实上,借记医疗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计“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做法,比较容易造成一些问题。如,两组平行分录的做法,会漏做“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从而出现固定资产的少记,造成现实与账面的不相符。或者是列入净资产科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支出,没有直接计入当月损益,造成医院当月的“收支结余”不真实。这种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固定资产余额越高,其老化程度就越高,越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监控,账实不相符的情况就越严重

1.4 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规范,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是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固定资产作为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其与医生医术水平一样是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的固定字长管理办法被各个科室所忽视,“三卡一账”制度没有完全被各个部门所执行,导致了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务不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混乱,并没有真正的有卡有账,而到了具体的科室环节就更是卡和物管理混乱。尤其是对于医院的废旧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的回收管理中更是存在着重大的问题,科室自行处理废旧固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的不规范,造成定资产在医院的管理中成为混乱的一环,从而阻碍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开展。因此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2.1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从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提高医院管理者,特别是院长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

只有管理者重视了,才会有其它员工的效仿,才能真正做到对固定资产的重视。要从固定资产是医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础的高度出发,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一样视为医院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

从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方法入手,以制度管物、管人,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进而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齐心协力抓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2 强化固定资产增值意识,加强固定考核管理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固定资产的采购与维护都是需要耗费相应财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会出现折旧。要强化固定资产增值意识,通过有效的考核管理,使固定资产在其折旧期内尽力提高其使用效率,进而实现固定资产的增值。

(1)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业绩考核

要在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列入各个科室的业绩考核中去,从根本上提高业务科室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使其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安排固定资产的使用,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强化设备科室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责任

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是延长固定资产寿命的必要手段,要通过考核管理,使设备科室尽到保养责任,降低医院固定资产的故障率,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为医院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引入计算机管理技术,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方面,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并与其它管理平台进行联网,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同步化。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固定资产登记、领用等领域的问题,使固定资产的账本与实物始终实现一一对应,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账实不相符情况。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以更有利于管理固定资产,更有利于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的方法做好其会计核算工作。要结合当前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探索适应于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要坚持从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角度,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在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上的积极作用。

2.4 健全医院内控制度,实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内容,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上水平,还需要通过健全医院内控制度,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内控制度的强化与健全,明确全体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使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使固定资产管理成为每一个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要通过内控制度的强化与健全,规避固定资产的滥用,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内控制度在避免重要专业设备的私用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要用内控制度杜绝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空白地带,逐步使员工养成不贪小便宜,不滥用固定资产的习惯,从细节处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有许多的问题存在,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有着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完善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够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燕,范萍,庞燕玲,何芳.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

第8篇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日前由中国证监会,并将在明年开始实施,该《指导意见》对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以及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清晰而全面的界定。这一规定的将为基金公司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以及提升基金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带来很大的促进,从而也为基金业明年的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对基金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赢得投资者信心和树立形象的需要。“受人之托,为人理财”,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的生存比市场其他参与者更加依赖诚信和形象。建立诚信一方面要从外部监管着手,完善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增加基金公司投资决策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便于投资者客观评价基金公司业绩表现;另一方面基金公司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制约、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制度化的方法为投资管理、信息披露、信息技术系统和会计系统等相关业务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只有做足内控措施,树立专业严谨的品牌形象,才能够让投资者放心的把财产交给基金公司管理。

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也是基金公司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内控制度为基金公司各项业务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平台,也有利于基金公司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金业绩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开展新的业务的需要。随着即将到来的社保基金资产管理、基金委托理财业务的开展,都要求基金公司必须有一个完善可靠的资产分离制度,《指导意见》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要求基金资产与公司资产、不同基金的资产和其他委托资产要实行独立运作,分别核算。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投资者担心的在不同资产类别间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提升基金业国际化运作水平的需要。加入WTO后,虽然基金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但这种保护是有时效性的,基金公司必须抓紧这段难得的缓冲期,练好自身的内功,才能够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而要做到这点,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内控制度的好坏是基金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近些年由于内控制度的失效而导致的破产案例在国际金融界比比皆是,如霸菱银行事件等。

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将极大的有助于基金公司控制住经营过程中各种不可知的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和内部人道德风险。避免任何人为疏忽因素而导致的财产损失,有效防止出现各种违规交易、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现象,最大程度的保护持有人的利益。通过严格而规范的内控制度来防范这类风险,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对有关利益方自律的依赖。这也是制定《指导意见》的一个主要目的。

内控制度的建立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各基金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同,管理资产规模各异,内部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别,在建立内控制度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此,《指导意见》也有周到的考虑,规定证监会在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时,会充分考虑各公司内外环境的因素和公司的自身特点,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总之,《指导意见》的为基金业在规范运营的基础上,加快业务领域拓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来自:中证网

第9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I标识码:B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fixed assets

Suhong(AV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ecial Structures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s,Shandong Jinan 250023 )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assets, fixed asset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we can identify the key area of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framewor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nterpris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fixed asse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

Key words: fixed assets risk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

CLC number:F273.4 Document code:B

一、构建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加强实物资产控制是财政部、国资委的要求

201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国资委于2012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三条“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固定资产作为实物资产,是科研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资产控制是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业务面广、企业内部部门多、管理环节多,经常会因管理不善、相互协调对接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整体管理效能低下,以至于造成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固定资产非正常贬值或损耗,从而蒙受各种损失。因此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诠释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全面实现固定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舞弊风险和廉洁风险,就应当系统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投资决策、招标、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核算等环节,将固定资产各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固化到相应管理制度中去,形成固定资产全链条的从头至尾的闭环管理。

三、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辩识与分析,识别出基础管控风险、核算风险、投资论证风险、投资决策风险、采购风险、周期检定和维护保养风险、设备故障风险共七大风险类别、12种风险描述和41个风险点,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基础管控风险

(1)风险描述。第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比较关心固定资产能否保证生产所需,即固定资产的前期购进,在固定资产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绩效等方面比较忽视;二是重视资金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职责不明确或职责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位或推诿扯皮现象。第三,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相关环节中,存在管理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操作性,未全面做到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档案收集、保管不到位,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所需。

(2)风险点。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三是未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不清、不全;五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不健全;七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八是建筑物、设备档案不全,不能为今后固定资产维修及管理提供相关资料。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宣贯,提高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及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员工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水平;三是根据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在单位文件或制度中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的部门职责及相应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管理全覆盖;五是针对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订固定资产各环节内控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六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管理措施,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并纳入内控制度;七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内控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八是明确建筑物、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

(二)核算风险

(1)风险描述。因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设备闲置、报废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财务核算管理问题,导致资产状态不清,资产信息不实等现象。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到位;二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良好的对接,固定资产对账不到位;三是固定资产计价、折旧不到位,账务处理有误;四是未及时对报废、毁损的不良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清查,明确盘点工作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二是加强固定资产对账管理,明确对账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三是按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折旧标准等要求,做好固定资产业务账务处理;四是明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申报、处理流程,及时做好不良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三)投资论证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未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评估,风险分析不全面、不到位,或论证报告(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论证的依据和结论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论证的结论缺乏相关材料和数据的支撑等原因,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可靠的依据等投资论证风险。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制度不健全;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三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制度不健全;四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保证论证报告的科学、合理、合规。二是对于添置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四)投资决策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不合规、决策执行过程不规范、决策后发现问题不及时等,存在导致资产损失或形成不良资产以及资产利用率低或资产闲置的投资决策风险。

(2)风险点。一是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投资决策流程不完善;二是决策执行不到位。

(3)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将超过××万元(含)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纳入“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畴;二是规范决策流程,明确决策主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决策,防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风险;三是明确并追究决策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采购风险

(1)风险描述。一是固定资产在购置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合同评审及签订、验收、入库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二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法人授权、合同评审及签订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三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验收、入库、付款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

(2)风险点,主要有16项内容。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不完善;违反计划采购;固定资产招标比价制度不健全,招标比价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缺乏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违反招标比价相关规定及工作流程,存在规避招恕⒎纸獠晒旱刃形;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合同条款不齐全、不规范;合同未经专业或相关人员审核等;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不健全;违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比如未经授权签订合同;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盖章流程不明确;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财务未按合同付款约定支付合同款;未按规定保管合同。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16种办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计划采购的责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并追究违反招标比价规定及工作流程的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根据合同类别,制定相应的合同模版,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履行合同审核的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的责任;建立健全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法人授权委托规定的责任,追究未经授权签订合同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合同专用章制度;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合同管理考核。

(六)周期检定、维修、保养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仪器等)、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因未按期进行必要的检定、保养、维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功能下降、不能正常使用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一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二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计划。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设备(含仪器)定期检定要求和工作程序,按要求制定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二是明确规定设备维修、保养要求,按要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

(七)设备故障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发生故障或因未定期进行设备大中修,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设备功能下降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共有5项。未进行设备周期定检;未进行设备保养、维修;设备质量问题;设备违规使用;设备使用寿命到期。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5项。对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加强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明确设备使用规则,并严格考核;明确设备报废程序,并严格执行。

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构建

结合企业实际,将上述固定资产辩识的风险点和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一套固定资产内控制度框架,至少包括如下18个管理制度,见表1。

在制度编制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固定资产业务内容存在交叉、业务量大小等情况,结合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统筹设计,例如可将防范设备投资论证风险和设备采购风险融合在一个“设备购置管理办法”中,可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融合在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

五、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全过程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管理到位,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全覆盖,才能提高固定资产整体管理绩效,防范固定资产各类风险。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得到提高,实现固定资产管控全覆盖。

⒖嘉南祝

[1] 吴建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航空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交通财会,2013(12):16- 18

[2] 蒋芳,杨翠萍,关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1(23):116- 11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 39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卫生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例如:新版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等,为了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跟上市场经济的脚步,更紧密的与市场衔接起来。不但要保持着原有的公共服务,还要在此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中,创收益,减支出。这就要求了医疗卫生单位在财政管理方面要下功夫。

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状态

(一)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当前医疗卫生单位中的财务人员属于专业技术类的。但是在事业单位当中专业技术类的人员能够申请职称的人数是有一定限制的,有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通过这个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现有的绩效考核的制度容易产生“大锅饭”现象。会有部分在其中浑水摸鱼的财务管理人员,容易产生社会惰性;同时也会削减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动学习性,造成缺乏最新的财务知识、对改版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清楚等等不良现象。例如:在某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当中,对医院发展来说财务管理是次要的有19%的人,对财务管理概念不清楚的有35%的人。

(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仍有欠缺

虽然在各个制度条例当中对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建设要求,例如:《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预算法》,但是当前的医疗卫生单位当中仍存在着一些腐朽的观念(“少得罪人”等思想)。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当中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如同虚设。

(三)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到位

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经营的,国家在对医疗卫生单位的财政投入上也是相当大的。与此同时,给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审计监督资金的内部控制上就较为松懈,表现为没有单独的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也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财务、审计同部门的现象不在少数。缺乏完善的财务监督法规和内控制度,财务监督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单位财务管理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四)在预算方面缺乏管理

由于财务部门对单位经营情况的了解不到位,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得不够充分,只根据年底其他部门报上的数据进行简单加减。因而在对来年的财务预算上出现偏差,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障,导致预算在执行上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大,没有充分发挥预算控制成本,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关于如何改进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单位应当设立会计部门,同时要拥有有相应资格、职业道德和能力的会计人员。为了响应政策要求,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应当重视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培养,多组织一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活动和培训等。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要在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狠狠把关,进而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当从以下四点出发。

1. 完善决策机制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事业单位议事体制应当包括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三部分,在决策重大经济项目、建设项目等等要经过会议各个部分商讨过后方可决定,这样就可以防止一人独揽大权,决策有失偏颇的现象的发生,降低决策风险。

2. 实行岗位分离制

岗位分离是对原本一人担当几个职位,但因为所担任的职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去掉该人不相容的职位之一。比如会计记录和财产保管这两个相互有利益挂钩的职位。只有分离不相容的岗位,明确划分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才能够提高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同时经济项目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部分也应当分离,避免出现的现象。

(三)加强对支出资金的管理

财务管理在严格执行国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提出的政策方针的同时,还要做到依法理财,建立一个严格的支出管理规章制度,从支出标准、范围到支出的审批控制,要层层把关,确保支出单据的来源的可靠和合法。

(四)编制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要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电子化,对医疗单位当中的固定资产也要做到分类登记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建立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使用时要经过登记,由于在医疗卫生单位中,类似医疗器材等大型固定资产金额较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在固定资产方面要做到管理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制,确定固定资产登记制度,财务部门要定期的核查使用记录和固定资产总账、明细。如果发现有帐实不符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严格惩处不良行为;在对外的投资上,医疗卫生单位要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按照程序的流程向上级部门申请,等到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也要做到以节约国有资产为前提,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根本目的,坚持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

保障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这要求医疗卫生单位要从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编制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积极接受外部监督三方面来完善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有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部门中的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要保证审计监督人员和主要领导之间沟通无利益挂钩,保证审计部门和内部控制之间无利益瓜葛,保持独立。

一个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前提。内部监督机制是为了明确各个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责任,一个尽责的审计监督部门应当不定期的检查或定期的抽查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情况和执行进展、各个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是否合理,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案。审计监督部门对单位中的抽查工作或者定期检查最少一年一次。

光有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部门还不够,还要积极的接受外部的监督。首先,接受来自主管部门、相应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医疗单位更好的发展,医疗卫生单位系统内可以互相建立审计制度,互为对方的外独立审计部门,定期开展抽查活动,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提高对预算资金的管理

预算是依据上一年的财务总结和来年单位发展计划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同时预算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财力支持的基础。作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要加强预算对资金的管理,进而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到以收定支,严格按照预算来制定经济活动,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严禁支出未列入预算,以实现收支平衡,财务部门要积极的与其他部门沟通协商,收集资料,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要求进行计算分析,确保编制的预算的科学准确性。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不定期分析各个部门资金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做出应对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到位、预算方面缺乏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为了完善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注重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一个决策机制完善、支出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加大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提高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保证医疗卫生单位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收入,保证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赛军.完善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12(16).

[2]刘玲.浅谈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第11篇

今年来,财务科紧紧围绕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人员核算管理,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按照新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依法征收,严格执行财经制度,确保各项资金的规范、安全使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预决算方面:

1、圆满完成了2016年度财政决算,并取得市财政局决算批复。

2、编制完成了2017年度部门预算,政府性投资项目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并取得预算批复。

3、向市人大财经委提交2016年度财政决算报告,审核并通过。

(二)收入情况

1、1-12月土地出让收入征收XX亿元,目前实际入库XX亿元,预计年底入库XX亿元。

2、加强土地出让收入征收,建立土地出让收入台账。

(三)加强财务公开工作,提高财务透明度。完成2017年度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在达州市政府外网和我局门户网站公开。顺利完成2016年度财务决算和“三公”经费在达州市政府外网和我局门户网站公开。

(四)全面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制定完成达州市国土资源局收费清单目录,于5月25日在门户网站公示,认真开展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地方涉企收费,并完成上报工作。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我局下属单位部分固定资产申请报废一批,原值XX元,财政已批复。8月份申请第二批固定资产报废,原值XX元,财政已批复。11月份所有资产处置工作已完成实物回收和账面核销。

(六)编制、汇总报送政府性资产报表,撰写了政府性资产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七)完成了内控制度的合规性建设,接受省、市财政部门抽查,评价打分81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监督检查工作,对内部控制报告质量及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对检查不合格进行通报,督促及时整改,达到“以查促建”的目的。

(八)按时按质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市州交叉检查工作,完成检查报告工作,得到省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的好评。配合市财政局开展全市五项民生资金检查工作。

(九)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认真清理了财政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参加市人大对《预算法》执法情况检查工作。

(十)完成市委巡察组提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完成环保督查矿业权价款及使用费清查统计工作。

(十一)开展了非税收入2013-2016年度清查核实工作。按规定建立相关工作台账,实行收费目录公示制,迎接省厅督导组检查。个别单位还存在自行设立项目收费,收费目录不公示,收费项目已取消仍在继续收取的情况。

(十二)开展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和评估工作。根据评估,资产管理不是很到位,有的资产根本无人管理。

(十三)编制了2018年部门预算、政府投资性项目预算、土地收支预算工作。

(十四)开展了2017年度部门财务决算编报准备工作。

(十五)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沟通,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十六)开展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部门预算管理专项费工作,组织各县(市)局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各项财经纪律。

(十七)加强了非税收入对账、核算工作,及时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做好对账工作。

(十八)开展了专项资金特别是民生工程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综合省厅对市州进行检查的要求,主要针对非税收入管理和土地整治决算办理。

(十九)开展了滥发奖金、工资、补贴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按照规定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医疗金缴纳工作。

(二十)做好了各项财务统计报表,季度报表,及时、准确报送土地收支报表,每季按时报送“三公”经费报表。

二、 2018年工作打算

(一)科学编制部门预算。一是挖掘政策依据,争取资金到位,确保单位人员经费和正常运转。二是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做好各项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争取、分配和拨付工作。

(二)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一是按预算执行进度严格资金划拨、发放程序,增强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二是预算执行中要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促进支出结构优化。三是通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力度等措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加强项目资金审核力度。二是严格按照项目进展和资料完善情况,落实项目资金拨付。三是定期进行项目资金使用核查,防止项目资金使用不到位。

(四)加强实物资产管理。一是落实实物资产领用签字,资产和使用人一一对应。二是落实资产定期抽查盘点,动态掌握资产状态。三是加强资产统筹,对闲置资产进行合理调配,提升资产利用率。

(五)推动内控制度实施。一是加强内控制度宣传,利用OA办公系统、学习培训、装框上墙等方式全面推广内控制度。二是拓宽内控制度实施覆盖面,从经济事项逐渐延伸到业务领域。三是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对实施过程中反馈的具体问题对照完善,使内控制度和单位实际相结合。

(六)完成2017年度政府部门综合财务报告编报工作。

(七)规范更新涉企收费。一是巩固今年的清理成果,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恢复。二是随政策的变化,更新收费目录清单。三是加强宣传,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清理规范的成果。

(八)建立完善各类台账。一是完善非税收入台账,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及时掌握收入信息。二是完善票据台账,对票据的领用和回收及时登记。三是完善文件台账,对每年新接收的各项政策文件等重要公文建立台账,以便整理查询。

(九)加强业务沟通协调。一是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加强资金使用统筹。二是加强与银行沟通协调,掌握资金到位情况、拨付情况,及时进行往来对账。三是加强与各县(市)局、分局,下属事业单位沟通协调,在资金往来、业务开展、监督检查等方面紧密联系。

第12篇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研究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