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13:3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个影响因素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根本动力
从表3可知,重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最大,分别位居一、二名。这两者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产业经济学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也是根本源泉。重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在经历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之后,正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消费能力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费总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为2158.32元,而重庆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见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费能力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影响排位居第五位,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消费断档”,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加以解决。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投资方向、扩大文化投资规模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产业的规模和素质,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对重庆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位居第三位。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尽管文化领域的投资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仍应给予其投资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外部行业以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渗透与融合,在发挥资本运营作用的同时,引入国外文化服务业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先进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目前来看,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扶持,2010年,在中国国际文博会上,重庆9个政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额近80亿元。重庆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奖励等方式,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新的投资主体,2007年,浙江宋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137.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34亿元,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各省市投融资成功的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
(三)从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转变为依靠市场内生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重庆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命题将会逐渐转向市场宏观环境。如何给改制后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给予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以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管理文化,将政策性的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建设等等,政府应从文化企业改革中转变职能,全力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
重庆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的比重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重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09年重庆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2008年重庆市对广播电视的财政补贴达到20377万元,对艺术表演团体补贴总计达7187万元,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文化产业供给的前提下也要兼顾需求,兼顾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重要的问题不是财政是否具备能力,而是能否创新支持产业的体制机制,使得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重庆市政府在对文化产业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对支持方式进行合理设计,要避免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四)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高端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体育传媒财政经费投入为151279万元,同比增长26.94%,财政拨款的方向和力度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文化产业同样会面对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因此重庆财政扶持政策应着重偏向于高端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方面,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处在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着重放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产业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平台,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标排名中,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影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教育财政支出不单是指在文化产业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投入;在相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王华强.北京市文化产业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2008.9
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韵竹,张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1
4 深圳文化蓝皮书.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两岸合作;比较优势;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3004404
Research on measures for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FANG Qin-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creativity as the c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how to carry out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ducing economic benefits in contemporary tim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of both sid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m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realize their joi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ustrial cluster
2015年中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实现创新发展,即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经济形态,对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在经济“新常态”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加成熟,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特征尤为明显。这对我国当前的文创产业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服务贸易协议之后,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渐降低、制度化合作平台的逐步建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将迎来新机遇。
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发展。历经二十年,从北台湾到南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做的有声有色。总体而言,高水平的文化创意理念、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以及国际化的消费市场给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较晚,所以在规模、质量、机制和效益上都较为落后,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更是一注强力剂。
随着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大陆逐渐成为台湾文创产业青睐的拓展区,两岸文创产业的现有合作主要集中在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旅游业、动漫业和民间会展活动等领域,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产业流程和拓展配套市场。近年来,台湾演艺人员约600人次参与大陆电视剧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两岸影视方面交流合作频繁且密切,主要包括互相参加大型晚会、演出、商业代言活动,与大陆艺人合拍影视剧、共录综艺节目等,仅在2011―2013年间,就有21家台湾电影企业参与两岸合拍影片的制作,自2010年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来,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已经常态化。2012年两岸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进出口品种就已达48.66万种,进出口额为2 243.76万美元[1]。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项目有2 116项,参与者11 604人次。2014年两岸双向交流总人次达941.2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321.89万人次,同比增长47%, 2015年新增11个赴台自由行城市,并开放31个异地办理自由行城市名单,迄今为止大陆赴台个人游城市增至47个,这对两岸人员的互动交流与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建设计、以及与高科技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领域例如软件工程、网游开发等方面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创意―市场”的两岸单一对接合作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我国文化产业当前处于发展黄金期,产业整体规模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媒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 081亿元,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11.1%,增加了2 010亿元,占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1 351亿元的94%,GDP占比也由3.48%上升到3.63%。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家数在2008年约为60 757家,2012年约为61 601家,2013年约为61 978家。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分别为6 747.2亿新台币、7 640.49亿新台币和7 855.75亿新台币。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占GDP比重分别为5.13%,5.20%,5.16%[3]尽管各年文创产业的家数、营业额都有所增长,但其增速减缓并且文创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稳定在5%左右,而大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可见大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状况良好,正处于黄金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逐步增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4]。
二、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中的问题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因广泛涉及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碰撞,双方在发展模式上的协同度、发展理念上的认同度、发展内容上的相容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联合实践的可行性和效率也是影响合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仍然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两岸政治互信度低,文化产业领域合作不够深入
两岸政治关系紧张或融洽对于经济交流合作影响重大。文化产业属性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是经济产物也是文化产物。经济属性体现在作为一类产业,它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而由于文化属性进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政治因素变化更为敏感,所以缺乏稳定友好的政治共识基础,文化产业的合作必定受到影响。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稳定,尤其在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之后,经济和事务性方面的协商谈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两岸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别,政治互信度仍然较低,政治关系的发展缓慢,从而对经济合作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深入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存在差异,互补合作模式尚未形成
大陆文创产业以园区模式为主,发展趋同,盈利能力仍处弱势。很多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个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六个文化产业集群,有超过2 500家文创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都动辄规划上百亩土地,投资若干亿元,但真正做到盈利的园区竟低于10%,超过70%的园区处于亏损状态。园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使得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较低,无法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优势。台湾采取的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创意,而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目前两岸在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对接合作中仍未找到最佳发展模式。
(三)两岸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顺利开展是以统一、健全、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的。只有突破区域市场建构、区域经济平衡等制度性和政策的局限,才能扩展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强化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利互惠机制,实现双赢。与此同时,沟通管道的通畅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对于打破文化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隐秘“壁垒”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两岸能否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内聚力,从而推动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四)两岸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差别
大陆文化产业起步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240多部现行法律中涉及文化领域的法律仅占5部,不少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这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不能依法进行界定,并且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各异,其法律的普适性也较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违背了法治原则,从而也对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路径造成消极影响。而台湾文化产业立法更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平竞争,透明公开的法律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五)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对接度低、产业带动度低,延伸链较短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传统产业链的发展中,越是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高。我国制造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所以在其创造的经济贡献上并不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这种产业链低端导致低经济效益的模式影响禁锢着文化产业寻求新的突破。我国文化产业GDP贡献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25%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两岸文化产业提高合作的互补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资源优势的充分整合利用是基础,只有不断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实现其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分析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两岸在文创产业领域联系更为紧密,优势互补才能合力提升中华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并详细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区别于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也就是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个理论同时可在区域文创产业开发上得以应用,坚持比较优势的思想,谋得两岸文创产业的共同发展。台湾文创产业发展较早,相应的配套产业也较完善,同时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却面临市场狭小、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大陆有着积极的政策支持、充裕的资金、广阔的消费市场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创意不足、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经营效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种发展现状的互补性以生产要素的差异为基础,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我们将最大化的利用在市场上的规模优势与台湾品牌创意相结合,共同向西方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魅力。具体对策分析如下:
(一)拓宽合作领域,引导投资多元化
文创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以其高附加值、技术密集、高回报率、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成为一国财富增长的巨大源泉。从文化产业细分的各类别所占比重可知,大陆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所以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在动漫、工艺、影视、广告、工业建筑设计、展演设施及视觉艺术、品牌时尚、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领域开展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加快建立两岸文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大陆在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能吸引台湾设计类、品牌塑造类等富有创意性的知名企业落户以提升生产业的实力。同时两岸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目前在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等领域已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可以此为基础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二)加大开放力度,交流机制规范化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优势明显,闽南文化在台湾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既要利用地域临近的优势,加强福建省、广东省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闽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公共活动来招台商引台资,同时台湾方面也要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陆商投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必然会带动文化与科技、商贸、金融等的融合,两岸的交流机制也会渐趋规范化。
(三)发展文化旅游,文创园区集群化
文创园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产业集聚,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旅游文化的良好宣传会吸引更多游客去了解文化内涵,购买文化产品。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园区优势,发展大陆的文化产业集群,并着重考虑在厦门、深圳、福州这类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扎实的创意产业基础、较高的台资聚集度的城市建设海峡两岸特色创意产业园区,使之成为聚集两岸创意资源,促进两岸创意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改善投资环境,行政程序简便化
目前台商投资还存在许多限制,首先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让资金流动效率更高。其次要构建专门化服务体系,积极协助解决在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者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对台商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在财税、金融、工商等方面提供便利,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法制和政策环境,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五)依托高校合作,文创人才精英化
两岸政府可以协商“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将那些拥有独特创意、高科技素养和杰出管理能力的台湾顶尖创意人才引进,为大陆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指导。同时应加强两岸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可以增加公派交换生名额,以学生间交流促进创意互通。将台湾文创优势资源推广到大陆,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这将对发展两岸的文创产业前景大有裨益。 (六)实现跨界融合,融资方式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模式突破了传统产业的融资界限。以往两岸的文创业者过多依赖于政府政策扶持,但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下,利用互联网进行众筹也不是天方夜谭。目前大陆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业务拓展皆青睐于文化产业领域,这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项目的资金筹集提供了契机。
大陆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较薄弱等先天不足急需后天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当今世界各国已不再是只追求经济、政治、军事硬实力,更希望透过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树立国际形象和威信。一方面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发展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在丰富传统产业内涵的同时,注重产业体系整体层次的提升,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那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拥有共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把握中华文化创新时机,共同发展创造两岸互惠双赢的文创产业合作模式,文化心连接着民族情,相信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保宗.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14.
[2]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5-58
关键词:金融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探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帮助扩大社会就业、繁荣文化市场、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党的十报告明确强调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区资源的制约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困难,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严重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金融服务文化产业链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我国现有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产相融合的新思路。
二、金融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中介作为资金供求纽带作用的改变,即通过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新的金融市场、新的组织机构、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变革。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大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国家文化部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通过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等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相关活动的经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能有效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三、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改善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1.文化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文化产业将进入深度深化变革期;3.文化产业进入将进入强化融合期。二是“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1.文化产业放权力度不够;2.文化产业存在国有企业垄断;3.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不足;4.文化产业支持落实难。
(二)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融合现状;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渠道;三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创新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处于瓶颈期,遇到一些障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因为对文化产业了解不够导致对接主动性不强;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制定的门槛比价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与金融资本融合度不高;服务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薄弱等。基于以上现状,急需探究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新思路,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探究
“产业链联姻模式”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仅是让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简单合作,而是基于双方各自的产业链发展战略,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前提下提供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使金融资本更深入到文化产业中去,实现二者高效结合,最终实现高效利用金融资本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风险的目的。
金融机构依托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针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为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文化产业链下游企业的特点是交易活跃,比较有规律性且各企业相互依存,所以适合金融机构设计综合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五、加快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当前文化产业提高发展速度才能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实现这一发展就必须破解金融难题,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合路径,突破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瓶颈,包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对文化产业的贷款风险;创新与文化产业更匹配的金融产品;引进保险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文化产业自身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创造融资条件,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放债券融资。
参考文献:
[1]段桂鉴.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Z].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8-29.
[2]许新,彭宇臻.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投资前景分析[J]产业经济,2012,(11).
[3]刘昕.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徐鹏程.当前阻碍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J].经济要参,2016,28,2-8.
作者简介:
在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11]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112-113.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广西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引言
2011年广西正式颁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也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来第一个独立的五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要实现1000亿元,要实现处于全国中等偏上的水平,要增大文化产业对全区GDP、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增长贡献率的大幅跃升,要实现文化产业占全区GDP比重的5%左右,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中新的支柱性产业。
一国的兴旺和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产业也如此。因而,文化产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合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和培养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从而,对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有其实际应用意义,有利于促进政府合理的开发、引导和运用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更好的掌握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独立的五年规划。
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运用GM(1,1)模型,对广西省2007-2011年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检测得出灰色预测模型符合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领域预测的一级精度。因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模型对2012-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进行了合理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仍落后于国家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广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据2008年至2012年《广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广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增长状态。2007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8.7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5723.41亿元的3.41%;2008年实现增加值2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8.92%;2009年实现增加值2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01%;2010年实现增加值2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1%;2011实现增加值325.6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8.14%(见表1)。然而,在2007至2011年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455亿元、7630亿元、8400亿元、11052亿元和13479亿元,相比上一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18.20%、10.09%、31.57%和21.96%(见表2)。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近五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速度虽快,但发展速度不平稳,波动较大,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文化产业给区内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太小。除2008年奥运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高于GDP环比增长速度以外,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环比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GDP环比增长幅度,表现出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不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而且,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广西区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滞后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发展趋势
近五年来广西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66875人,与2007年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71030人相比,有减少趋势,环比增长速度为-5.85%;从2008年开始呈现长期增加趋势,从2008年至2011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67032人、67980人和69242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速度分别为0.23%、1.41%和1.86%(见表3)。显然,在2007年出现了一个奇异值,也就是说2008年至2009年都是呈增长趋势,而2007年到2008年是一个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将近六个百分点。
因此,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中的累加生成算子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累加可以看出灰量累积过程的发展态势,从而使离乱的原始数据呈现出它内部本有的规律和特性。从图1上的实际值曲线,无法显著的判别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发展趋势,然而,通过累加生成算子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虽然2007年至2008年广西区文化产业从业实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内部呈现出的增长趋势强势的凸显出来,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灰色数据转化成白化数据。
三、灰色预测模型简介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内涵
灰预测理论发源于我国。最早是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上海举办的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作“含未知系数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对状态通道中灰色元控制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首次使用“灰色系统”一词,这是灰色预测理论雏形。1982年邓聚龙教授关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首篇中英文论文分别在《系统与控制通讯》(Systems&Control Letters)和《华中工学院学报》发表,并详细论述了灰色控制系统的定义及算理,这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正式诞生。
后由我国学者刘思峰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版)》中提出,灰预测主要是通过灰色生成或序列算子的作用来弱化数据的随机性,挖掘序列内在的规律,不仅仅可以对连续的序列进行预测,而且可以通过对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之间的转化,实现利用离散的数据序列建立连续的动态微分方程的新解法。其中,GM(1,1)模型是目前在各领域应用最广泛,也是应用最普遍的解决连续型序列的核心灰预测模型。
(二)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步骤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步骤。
1.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通过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X(0)进行预处理,得到新的数列:
2.求解相关数据并建立方程
求解发展灰数α和内生控制灰数u,并根据白化形式方程:
构建数列x(1)的预测模型。设待估参数向量为
根据最小二乘法解得 ,其中
3.确定模型
将 代入(1)式,通过求解微分方程,
得到 预测模型为:
(4)
(三) 灰色预测理论模型的检验
灰色预测理论模型结果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进行精度检测,分别是残差检验、灰色关联度检验和后残差检验。本文介绍残差检验和后残差检验两种方式的简单运算步骤。
1.残差检验
残差检验是通过对原始数据列 与预测 值之间的残差 和相对误差 进行运算,从而判断模型的精确度。其中:
,
。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M(0) (K)
2.后残差检验
首先,分别计算原始数列x(0)(k)和残差6(0)(k)的平均值 ;其次,分别计算原始数列x(0)(k)和残差6(0)(k)的方差。
其中
最后,计算出方差比C和小误差概率ρ。模型的精度等级可由C、P和灰色关联度gama三者共同限定(见表4)。
四、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本部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模型构建步骤
第一,根据广西历年统计年鉴收集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据,确定选取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07-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也就是灰色预测模型中的原始数列为:
第二,对原始数据X(0)进行累加生成,得到新的数列
;
第三,根据方程(2)求解得到:
,
并解得:
,
即
第四,将 代入(3)式中,得到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
(二)模型检验
本文采用残差检验、后残差检验和灰色关联度检验三种方式对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测(表5)。
由上表可知该模型的均方差比值为:
,小误差概率 ,所以该模型运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预测符合一级精度,预测等级为优,且灰色关联度 ,故GM(1,1)预测模型适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中长期预测。
(三)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
依据GM(1,1)预测模型对广西2012―2015年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进行预测(表6)。
五、结论与不足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灰色预测模型在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预测中准确度高,预测等级为优,且未来五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呈现稳步增长状态。灰色预测模型可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中长期预测,政府可根据该数据合理的进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战略的实施,从而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的高速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
不足之处:本预测模型仅是单纯的依赖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自身增长数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自治区文化产业政策、GDP增长等其他因素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变动带来的间接影响。而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作用,未来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预测可以结合当地GDP目标、政府政策等宏观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和预测,二期工作将对多因素影响下的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进行预测,从而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2(10).
[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闵惜琳.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 的人才需求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05(6).
[4]朱海玲.人口数量最优预测模型与应用[J]. 统计与决策,2007(8).
[5]杨名桂,杨晓霞.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重庆市入境旅游客流量预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
【关键词】藏区;文化产业;旅游发展
一、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和藏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文献综述
将云南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整体观之,刘晓静(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10)认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云南省旅游的一个基本定位之一,文化在云南旅游中所占分量较重,云南旅游实现的总收入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化创造的。唐玉萍(西部民族旅游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7)通过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两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其互动发展的多样化途径正如食物链的多样化一样是互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王小会(提升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5期)认为云南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影响它在云南经济产业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提升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从分析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原因入手,名人资源如何进行保护;并借鉴国内外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成功事例,对云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使名人在旅游业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藏族文化产业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罗莉(藏族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认为藏族文化产业不仅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推动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传统与现代并重。罗松战德(藏族文化产业初探――以北京地区为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2009)以北京地区藏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范式为蓝本,对当今国内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探寻藏族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之路,即包括以旅游业推动藏族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文化含量、加快经营性文化资产重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等。昊鹏(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1期)认为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体现四川藏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展示四川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村落、寺庙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记忆和传承四川藏民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二、云南藏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云南藏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有着旅游的表现功能,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历史、生态、宗教、艺术等可利用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而在云南藏区,宗教文化正是藏区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李志农(云南迪庆藏区宗教关系探索[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00期)认为在宗教关系上,自近代以来,云南藏区各种宗教和睦相处,逐步形成了独具云南藏区个性特色的和谐的云南藏区宗教关系格局,这种诸神共荣、和睦共存的宗教关系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特征。
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云南藏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这主要归因于是藏区的对当地生活方式有着深入的影响。例如:王群英、张鹰(论迪庆藏族节日歌舞文化[J].艺术研究,2006年01期)分析锅庄是一种古老的带有祭祀含意的传统歌舞,它的生产与巫术泛灵信仰,民族图腾崇拜密不可分;当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兴起,锅庄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种广场歌舞,这种歌舞在节日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提高。翟辉(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以迪庆藏族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2000年11期)迪庆藏族地区的文化是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而经堂、中柱、神龛、水亭、“吉祥八宝”、玛尼旗以及浓艳的建筑装饰等都使迪庆藏族民居深深地打上了藏文化的烙印,连尼西“闪片房”中的厕所也首先是为念经的喇嘛准备的,而白塔、玛尼堆、转经筒等则是藏族村落中精神中心。朱海昆、刘芳芳(云南藏族门饰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认为云南藏族门饰不仅仅是对门的装饰和美化,更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门饰艺术中的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主要装饰构件体现出藏族的审美理想和宗教文化,具有传承并发展藏族文化的符号功能。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主动性。香格里拉藏族锅庄歌舞,藏族曲艺《格萨尔》说唱,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晓翠.香格里拉县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N].云南政协报,2009-06-02 (002))。格里拉县政府将香格里拉县藏族服饰,香格里拉县纳西族纺麻技艺,藏医传承人向・初称江楚和藏族民间工艺“哔垫”传承人张继王4个项目列入第二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和金莲,李晓翠.香格里拉县积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N].云南经济日报,2009-05-30 (B01))。
(二)文化产业视野下云南藏区旅游发展的层次
文化产业与旅游景区的发展―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作为香格里拉的核心景区,学者们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一部分是关于自然景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论述:李铁松(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可持续发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李燕兰和白丁(旅游业:近虑与远忧――梅里冰川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启示[J].创造,2001年04期)建议当地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路或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冰川旅游度假区、高山生态示范区、冰川旅游产业。银淑华(论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梅里雪山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围绕梅里雪山旅游区的开发从宏观发展条件、设计定位以及形象传播三方面进行论述。郭山(脆弱生态区域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学思考――以德钦梅里雪山生态旅游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运用景观生态学,把斑块、廊道、基质这三类景观要素及其三元网络结构引入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并对景观管理进行探讨,如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景区保护和发展。(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8页)杨锐(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和技术研究[J].中国园林,2007年04期)着重介绍梅里雪山景区总体规划的思路、流程、特点和所做的探索:资源保护等级光谱、三层次协同规划体系、管理政策分区规划、分区规划图则、解说规划及社区规划。易小力(香格里拉核心区梅里雪山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针对梅里雪山存在的开发理念、开发举措、景区管理三方面问题,依据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有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游客分流、管理分配、劳动分工,旨在为重要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马建忠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0年03期)以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保护行动规划方法中的保护对象的确定、威胁因子的分析、制定并实施保护策略、成效评估4个关键步骤是实现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逻辑方法。
梅里雪山的自然资源在藏区旅游业中的价值举足轻重,但就文化产业来说,必须关注人文因素,尤其是藏族传统道德规范与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由于藏族道德的平等思想的精神基础和思想来源是,因而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扎根,而形成普遍的公正直、公正无私的个体实践精神和社会律法依据,从而形成了藏民们的刚直不阿、公正无私的、利众献身、不畏的人格力量。”[1]梅里雪山的雨崩村村民正是具备这样 “公平”思想和提供社区参与的旅游方式,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陈飙、杨桂华(梅里雪山旅游社区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分配制度[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指出雨崩村推行的通过家长会议制确立下来的“轮换制――马帮服务的组织形式”和“代税制――住宿服务的分配制度”,反映出村民平等参与、平均受益的旅游参与原则。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分析雨崩村社区(含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有4种主要方式,即食宿接待、马匹租用、向导服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其次雨崩村实施了相对均衡的利益共享的措施,控制了外来投资,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部分政治增权,因此它已经发展成为社区自主、自我实现的可持续旅游社区。陈志永、杨桂华(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为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2期)通过分析雨崩村个案,研究面对外来利益主体的介入时,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适宜性,并分析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维护社区利益的同时,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刘相军、杨桂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研究――以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03期)对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该项制度变迁机理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藏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传统伦理道德“公平”价值观形成的隐性机理与雨崩村全体居民在“家长会”上围绕着“公平”这一藏族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进行的权力斗争形成的显性机理综合作用,导致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不断变迁。
注释:
[1]唐代兴.人间道德:神性原则与世俗规范的统一――读《藏族道德》专论的伦理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
[2]?ke Andersson. Creativ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5:56.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的范畴和重要性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对其定义不同,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界定。英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创意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是娱乐观光业;欧盟的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活动。2012年,我国国家统计局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该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据此,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文化产业是经济体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带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展示窗口,体现着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首都经济圈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行政区划所在地区。首都经济圈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产业选择,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首都经济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消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培育首都经济圈的软实力。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效应、规模效应一旦实现,将会在全国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各区域都将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受益,文化产业将成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强力支点。
二、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优势
首都经济圈在文化、科教、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消费需求等方面禀赋优势明显,具备了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首都经济圈的区域性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等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首都经济圈各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北京的皇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和民俗,在国内外享有名气。宏伟的万里长城和紫禁城、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优美的皇家园林、北京的京剧及特色食品和工艺品等闻名遐迩,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天津的近代历史、民俗文化、曲艺、手工艺等别具特色。津门十景,如天津古文化街、大沽口炮台、独乐寺、盘山、食品街和旅馆街、水上公园、黄崖关长城、海河、中环线、天津广播电视塔等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塘沽版画及天津快板、天津小吃等。河北的燕赵历史文化和民俗等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河北省有著名的古乐轩鼻烟壶、武强的门画、邯郸的刺绣、蔚县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窗花、唐山的陶艺、河北梆子和评剧等文化产业独具特色。
(二)基础设施完善
首都经济圈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人流,形成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首都经济圈第五有发达便捷的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还有发达的航空港、海港河港、信息港与外界连接,现代通讯网络发达。便捷的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在区域内的发展,还有利于文化产业拓宽国内外的市场,开辟新的文化消费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
经济学理论显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之后,恩格尔系数开始与文化消费成反比,前者下降,后者上升,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13797美元,天津市人均GDP15129美元,河北省人均GDP5838美元,均远远超过800美元,首都经济圈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大。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保证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首都经济圈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和需求,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有力推手。
三、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首位。目前,以北京为辐射核心的首都经济圈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性不均衡,区域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并面临着资金、人才和市场主体活力等因素的制约。
(一)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看,首都经济圈地区还没有形成合作对接互助共赢的局面。近几年,首都经济圈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进程不断加快,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京津冀发改委主任联席会等。2011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华北五省区市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3月,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在中华世纪坛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意向书》。但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还不深入,首都经济圈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充分利用,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效能。就文化产业企业而言,首都圈文化产业仍然存在小、散、弱等状况,亟待打造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都经济圈内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亟待整合开发,取得整体最佳效益。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天津市为5000万元,河北省到2010年才达到3500万元,而同期,天津、河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达到每年1亿元至2亿元。
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畅通融资渠道,健全文化产业监管的指标体系,促进文化产业振兴与繁荣发展。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链涉及原创、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环节的人才不缺,但原创和营销的人才严重缺乏,精通三个环节的创意人才更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合理,创意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缺乏
首都经济圈各地区虽然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缺乏协调性的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由于整体战略规划缺乏,造成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合力不足,由于协调机制缺乏而产生文化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争夺等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从整体性和互补性出发,制定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发挥各地特色,错位发展,以实现首都经济圈地区文化产业的合理分工定位。
四、促进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欧盟文化一体化发展经验表明,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对于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必须尽量在政策、资本、人才、管理、运作等方面坦诚相见、尽心合作。
(一)建立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协调机构
首都经济圈应加强各地政府间的交流协作,成立首都经济圈文化协作委员会等相应协调机构,加强规划对接,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协调重点基地、平台建设与运行,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制度。
(二)统筹规划,整合配置区域文化资源
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下,打破原有行政格局的分割,制定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避免加剧同质竞争,延伸文化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城市错位发展,区域合理分工的发展模式。依托区域优势,将首都经济圈建设成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和竞争优势突出的体育比赛培训基地、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国内外重要的会展中心等。
(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
破除封闭意识,进一步开放市场,并配套相应的改革措施,激活市场主体,释放文化消费的巨大活力,培育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政府应积极推进文化单位的改革,使其成为独立自主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逐步退出。
(四)建立资金扶持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创新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在首都经济圈内建设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登记托管等在内的细化融资服务。
(五)整合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
整合首都经济圈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条“捷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园区联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协作,分享各地理念和研究成果。在首都经济圈内聚集起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及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文化内容供应链”和“文化创意商品集散地”。产业链条的形成,有助于文化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培养,培养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制定实施中长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引进计划,在不同领域培养一批文化名家、文化领军人才。
(七)重视与信息产业的衔接,实现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
充分传统文化资源与信息产业的衔接,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孟广文,王洪玲等.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研究[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
[2]郭懿.环渤海城市群文化产业的态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5.
[3]张亚军,程曦,程云瑞.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亟须战略整合[J].领导之友,2007,4.
关键词:文化产业;泛资源;资源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60-04
文化产业发展实质上是文化自身为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突破原有的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和原有的产业结构,它的发展必然牵动城市经济与文化领域出现诸多创新性变革。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企业将小资源变为大资源,变无用资源为有用资源,变分散资源为系统资源。一方面创新了产品价值,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了资源缺口,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为企业未来的商业运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相关文献回顾
文化产业融文化和经济为一体,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领域同时发挥巨大作用。它在学理上是一个交叉学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以利润追求和产业增长为目的,具有经济学属性;另一方面,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具有管理学属性。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文化产业政策及体制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及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等。
(一)文化产业政策及体制研究
Christopherson(2008)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手工艺者的重视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手工艺者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相关政策制定越来越重要[1]。英国近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已将重心由培养艺术家转向了培养手工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2]。比较中外文化产业政策演变过程,都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创新性特征、动态性与连续性特征、开放性与国际适用性特征(江凌,2010[3])。在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兴起、崛起和初具规模三个发展阶段(彭继红,2009[4];王立,2010[5]),也有人将其分为文化市场酝酿期、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期、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期、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期、扎实助推期、纵深发展期等六个发展阶段(蔡尚伟等,2010[6]),但无论对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如何划分,能够达成共识的是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助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蔡尚伟等,2010),尤其是2009年9月我国公开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被国家确定为未来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撑。
(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王岚(2008)构建了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ANP模型;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创构了新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系统分析模式;从环渤海地区的视角,以SWOT方法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诊断分析,探索了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的战略选择和途径[7]。张仁寿等(2011)运用DEA的CCR模型和DEA的“超效率”(Super-Efficiency)模型,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的数据,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8]。
(三)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研究
张亚军等(2007)从“渤三角”文化产业整合的战略机遇、“渤三角”文化产业优势及对整个区域的拉动力状况、“渤三角”文化产业整合的战略框架几方面进行了探讨[9]。袁建华等(2008)提出,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来达到一个共享资源,互相赢利的格局[10]。赖茂生等(2009)从操作层面探讨了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协同的层次、内容、障碍和关键成功因素等[11]。罗永泰等(2011)利用湖南省的数据,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12]。
从上述学者研究的内容可以发现,虽然各学者对文化产业研究已经相对全面,但对于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尤其是结合地方特色还研究很少,本文欲从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进行浅析。
二、我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关键因素分析
(一)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一些中心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 697.7亿元,从2005―2010年年均增速为20.3%,占GDP比重已经到了12%,成为了重要的支柱产业。深圳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75亿元,增速为20.5%,约占全市GDP(按11 000亿元核算)的8%。
(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促进资源整合
全国已上市45家文化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这充分说明了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有文化产业聚集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各文化企业之间缺乏协调合作,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孤立、断层、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均衡,有条件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地对文化产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骨干企业为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通过对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加速国有文化资本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集中。
(三)人才聚集促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
文化企业创新系统是由多主体构成的,主要包括高校、文化产业聚集区、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文化企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和自组织群体,这些主体行为贯穿于文化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彼此间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创意产业为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但创意产业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对创意设计的价值进行评估,传统产业如何与创意最佳结合等问题,都将成为阻碍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然而,无论是制造业、电子产品,还是家具生产等企业,都面临企业的设计团队是借用“外脑”还是“自行组建”的问题。选择外脑,可以打破企业自身的约束,从市场出发推出新产品,但是可控性差,“外包服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估设计外包的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组建企业自己的设计团队,虽然更有利于企业今后的整体发展,但是却面临工人不懂设计,设计不懂工种,受到本行业局限较大,研发费用较高,投入产出周期长等困境。然而,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在全国层面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一是各地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参差不齐,学术支撑和学科设置不尽合理;二是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没有解决文化产业学科归属问题;四是没有解决好文化产业学科构架体系问题;五是没有解决好文化产业课程体系问题;六是没有解决好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
三、文化产业泛资源整合模式
在当今时代,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显性需求的“红海”,而是转向挖掘隐性需求的“蓝海”。隐性需求是指消费者为获取某种精神满足,通过外在事物与刺激作用于人体感官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未明确表达的、但能够实现甚至超越人们期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诉求。如何找到这片“蓝海”,更体贴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更快、更好、更优地帮助企业和政府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整合资源,将处于不同状态且分布不匀的各种软资源,如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组织资源及知识产权资源等和硬资源(有形物质资源)有序地重组,并形成可控的或可利用的资源集――泛资源[13]。
从基于泛资源的泛产品开发过程看,核心产品族、辅助产品族、支撑产品族整合成为泛产品是对物力资源、知识资源等泛资源进行整合。物力资源的整合是一种简单行为整合,而知识资源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人才的整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行为整合(见图1)。
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可采用都市型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促进文化企业集聚,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企业加强合作和企业重组;在提升文化企业品牌的过程中,挖掘隐性需求,开拓国内全新市场;促进“产商融”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增强企业竞争力(见图2)。
(一)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的整合模式
文化产业园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新型文化企业集合体,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突出体现。要打破政府直接承办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园区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充分运用市场经济优化配置文化企业资源,以文化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以优惠政策吸引其进入园区经营,实现园区招商引资。在文化产业园内除了有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还应包括提供高技术支持的企业、金融及其他相关服务业、文化产业产品生产制造业、旅游机构以及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
(二)基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龙头文化企业带动,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当地文化企业,应着眼全国范围,以开拓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聚集人才、降低成本、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为目的对文化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
(三)基于“产商融”的资源整合模式
文化企业具有规模小、无实物资产等特征,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普遍存在版权资产价值评估难、认定难、交易难等问题,获取银行融资较为困难。在这方面,我国文化企业资源整合,可借鉴日本的“产商融”模式,即产业、商业和金融相结合的财团模式,这种体制促使了产业控制力的增强,而其核心企业就是综合商社。日本的综合商社实际是一个连带投资型的综合贸易公司,它以贸易为平台,介入到产业里面,同时又有金融的服务功能。但它与单纯的银行又不同,有投资银行的功能,又有对关联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它对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帮助并不只是提供融资,还包销它们的产品。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服务方式,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全球视野的文化资源整合模式
本土文化资源与外来文化资源对接的发展模式。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兼容的性质,因此,创意产业也可采取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兼容发展的模式。本土资源可自主开发,外来资源亦可在与本土文化资源协调兼容原则下引进(包括知识产权),均可为文化产业所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应该重视并且加大对外来文化的合作,一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习惯,突出文化产品的特色,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发。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合作,构筑全国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五)文化产业网络资源整合模式
文化产业网络资源整合模式是综合上述四种模式的特点,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整合泛资源,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网络控制权所用。在集成化增值性整合传播的影响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构成要素和运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利润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不仅在网络出版领域,在数字娱乐等领域实现集成化增值性整合传播,同样效果明显,由此形成的数字化供应链正在冲击着陈旧过时的娱乐产业制作和发行系统。
四、实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一)整合相关产业间资源,确立特色发展模式
首先,结合文化产业自身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优势,挖掘潜在资源,整合现有相关产业间资源,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环节、生产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打造都市型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强市。其次,还应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
(二)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各节点协调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园要明确定位,确立适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实现特色发展;二是实行文化园区联动发展,高标准建立园区间信息共享、园区标准对接机制,整合园区间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园区间的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发展联动;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形成产学研互助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是关键。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超前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并与当地的文化产业园结成教学联盟,采取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等方式,使其成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科研基地,形成长效的产学研互助机制。
(四)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抓紧研究、制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政府通过构建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财税、金融、投资、产业、人才、环境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对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政策宣讲,安排上门辅导,提供主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近几年,在文化产业领域,金融业自主创新推动的融资成为主流。从招商银行开创无质押贷款先河,金融机构逐渐开始介入整个文化产业链条,到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四家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文化产业有不少是年轻人靠创意创业,贷款金额小,银行风险大。政府应鼓励银行为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贷款,并以此为突破口,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债券发行、信托融资、创投基金、并购基金等业务。推动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财政、信贷、基金等多方参与、共同支持的融资格局。
五、结语
基于泛资源观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是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载体,在挖掘顾客隐性需求的基础上,整合产业内外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应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整合泛资源,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网络控制权力所用。政府通过构建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扶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son, S. Belpnd the Self-expressive Creative Worker: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on Entertainment Media[J].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2008,(25):73-95.
[2]DCMS. Creative Britain:New Talents for the New Economy[R].London: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2008.
[3]江凌.中外文化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25-132.
[4]彭继红.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变迁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48-51.
[5]王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64.
[6]蔡尚伟,何鹏程.回眸与展望: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演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5-8.
[7]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
[9]张亚军,程曦,云瑞.“渤三角”文化产业整合的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7,(11):322.
[10]袁建华,涂康.区域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整合研究[J].老区建设,2008,(14):27-28.
[11]赖茂生,闫慧,叶元龄,李璐.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1):12-17.
[12]罗永泰.基于泛资源整合的泛产品构成与开发研究[J].管理评论,2006,(9):32-40.
[13]邓智团.非对称网络权力与产业网络的空间组织――以我国台湾地区流行音乐产业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3).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Pan-resource Idea
Luo Yongtai, Wang Liancheng
(Business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Tianjin 300222, China)
【关键词】中小城市 民营文化企业 政府引导 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城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更是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活化剂。较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地处文化产业集群的边缘,面临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具有很多普遍特征: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布局分散,区域品牌难以形成。但是这些城市区域特色明显,往往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也为这些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①
在此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以隶属西部区域的承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地方政府引导和扶助民营文化企业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提供参考。
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最北端,背靠蒙辽,处于华北和东北、西北的过渡地带。该市在部署文化强市战略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利用独特的经济结构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迈克尔的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各方面因素。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第一,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承德市是河北省矿产资源大市,钒、钛、黄金、白银、铜、铁等金属矿和石灰石、莹石、沸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中都占有重要位置。②承德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绝佳优势。
民营经济的引擎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承德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振兴地区经济、促进就业、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到2012年底,承德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1%,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的58.1%。③承德市的民营经济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凭借国内外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可能持续充当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升级的引擎。
第二,发展劣势。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承德地处文化产业的中部集群和西部集群的交汇地带。该市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体制不完善,发展观念滞后,其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如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培训、美术品推介、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服务等,而其它文化产业门类如创意内容产业几乎没有,这种文化产业的结构导致承德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缺乏内生性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毗邻京畿放大吸纳效应。承德市与京津的地缘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流失。承德在地理上紧邻北京、天津两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受大城市吸纳效应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被吸聚到大城市,导致承德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人才、资金、知识等文化产业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
第三,发展机会。文化优势引领经济转型。长期以来,承德市主要依靠矿产资源采掘和冶炼压延加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为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承德市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精心培育高端旅游业。政府助推矿业民营企业介入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以皇家、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重点支撑的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促进该市经济加速转型的“助推器”。
创建生态城市品牌。多年来,由于担负着为京津保水源、阻沙源的重任,承德市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对资源的依赖和捆绑一度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承德市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城的战略发展思路,于2009年制定和实施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承德市以良好生态创城市品牌,依托城市生态和环境资源,促进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近年来,承德市为解决交通落后这一“瓶颈”,建设“一市连五省通三港”区际铁路运输通道和通往天津、唐山、辽宁等地的高速网。目前,承德市已成为面向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的交通枢纽。承德市积极改善交通和物流环境,有利于营造企业经营和项目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发展威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承德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多数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大中型企业多为综合企业,文化业态只是其经营产业中的一部分,而且其在承德的投资也主要依托旅游文化资源,比如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双滦元宝山风景区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项目。另有一些大型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也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从宏观看,承德的民营文化企业业态布局仍不成熟,企业过度依赖文化和生态资源,欠缺产业化的内生性动力。
政府引导和监管缺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承德也经历了由于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文化产业被利用的困局。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业,往往以较低的准入条件招商,有些项目的民间投资方以文化产业为名暗中圈地,或者运营过程中转用贷款私自开发其他房地产项目。政府早期疏于监管是造成这种困局的重要原因。
地区文化产业观念的局限。受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观念影响,承德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矿区和传统的经济落后市,一直比较重视对GDP增长作用较明显的采矿和冶金业,而发展周期较长的文化产业则难以得到重视。这种传统观念的惯性,在很大程度上冷却了民间投资的热情,也一度扰乱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近两年,承德市通过对本市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举措和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城市优势定位文化产业。2010年以来,承德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重新定位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承德市根据本市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的特点,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与现代休闲养生理念融合,打造个性化的“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城市品牌。良好的城市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定位,使承德市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得到“华北之肺”的美誉。另一方面,承德市政府转变传统的“旅游推介”观念,着力进行“城市营销”。借助多种媒体、多渠道的强势宣传,开展对外营销,全方位塑造城市形象,目前品牌效应已显现。到2012年,承德市共实施总投资845亿元的休闲旅游项目43个,1至10月份接待中外游客1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5%。④
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承德市政府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在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方面做出努力。营造生态、休闲、人文城市的地标,积极修复和维护地区植被,整治城市自然环境;修复滦河老街,恢复老街的基本格局和古建风貌,使之成为避暑山庄的延伸;全面推广城市形象品牌标识,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传媒和政府机关公务用品,将城市品牌以不同形式全方位涌进人们的视听。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积极组织“中国・承德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国际旅游文化博览会”、“中国・承德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在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民营经济的独特地位得到重视。配合城市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承德市政府扶持、引导民营采矿和冶金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对文化项目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扶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发展。由民营资本运行的文化产业项目完全采取市场模式运作,如承德热河展演基地的中国首部大型多媒体皇家歌舞诗《帝苑梦华》和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的。承德市对文化产业给予的政策、制度保障,既活跃了承德的文化市场,也提升了承德文化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转型新兴业态。承德市以引导新文化业态的发展为杠杆,推进民营文化产业的业态转型―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为地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地域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承德市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鼓励支持腾氏布糊画、满族剪纸、活性炭等特色文化艺术品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数字娱乐、设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星月5D科技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培植文化创新企业30家。2013年,承德市凭借坚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绿色崛起的优势做法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的骨干企业。承德市以示范企业为典型引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这对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5月,承德绿世界活性炭有限公司、承德广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承德天成印刷器材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通过首批河北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他们都是承德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
培育新型文化园区。2010年,承德市学习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市丰厚的民俗资源,打造集旅游、民俗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碧峰门民俗文化街”,该园区坐落在碧峰门居民生活区内,毗邻避暑山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创意不但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知名文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落户,也为本市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入驻提供了便利空间。将商业旅游与地方观光文化、传统乡土文物、民俗活动和文化庆典很好地结合起来,兼顾商业与民生的同时,也丰富了承德市基层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活动。
积极与研发机构合作。承德市在筹备高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稳中求进,注重产业园区筹建之前的论证,利用毗邻北京的地理便利,变人才劣势为产业研发优势,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进行《承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及《承德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对本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在此过程中,承德市还委托研究机构进一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智库作用。
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路径与对策
科学定位和经营城市品牌。地方政府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过程中,首先要帮其确定好文化城市的定位。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城市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引导。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城市应更加注重挖掘城市的独特优势,比如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地域景观、交通和邮递、生活和生产成本等,各种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文化创意和技术人才的独特性特征,都可以考虑将其抽象并包装为城市品牌,但关键是城市品牌和地标必须由政府组织协调,进行长期的维护、保障和强化。
政策制度的有效支持。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贷款、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具有稳固的政策平台。其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项目的审批、评价和监督制度,尤其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后期跟进,预防文化产业投资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的情况发生。其三,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初期,应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待企业发展稳定之后,政府再让位市场,以企业经营为主体,靠产业政策来规范,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设想,把促进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重点推进,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民营资本的转型。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使民营资本有信心投资地方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一体多翼的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型企业。
培育新兴业态和骨干企业。中小城市应借助传统产业和科技方面的特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第一,通过引导传统产业的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现传统业态与文化业态的结合。第二,在文化产业园区内扶助和引导多个企业不断地完善,逐步使企业群在创意、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中形成产业链条。第三,培育骨干企业,将其经营模式、方式、技术和体验,在产业园区中推广和辐射。
注重科研和人才培育。一方面,政府要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初期统筹协调,科学设置和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帮助企业与地方科研机构或高校建立合作和沟通的平台,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在产研结合和人才定向培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培养和吸引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等;要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在高校开办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强化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1~142页。
②《承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1~2015)》,http:///ReadNews,承德市人民政府,2012年5月25日。
③《承德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58.1%》,http:///zhxw,承德政府网,2013年5月21日。
④《承德: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迈进》,http://,河北新闻网,2013年1月10日。
论文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能够承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能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解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栽体,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 文化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是 GDP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单位 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符合 “绿色、环保、健康”理念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人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成为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与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可重复性、多层次性和持续性的优势,成为不受资源物质载体限制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既可以不同时期重复、多次进行,也可以同时、多层次进行,而每一次开发都是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赋予文化新内涵,从而使文化资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渐丰富。文化资源的这一特性与一般物质性资源的日益枯竭、不可持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少带来物质性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资源配置空间的不断扩大,当代国际分工已经走出了以自然禀赋和物质性产业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已经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时代。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新兴产业向负载着高密度文化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直接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群的急剧膨胀,并迅速改变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格局。以高技术、低能耗等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强,产业链条长。既可以波及到运输业、信息产业、流通产业、旅游产业等,又可以波及到制造业、能源产业、建筑业等。通过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产业层次,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创新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扩大文化经济增长空间。较强的波及效应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从而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它的发展可以提高产业结构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层次。以动漫、信息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新技术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它的发展可以加速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提升其技术层次。
三、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其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文化通过渗透影响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过程,而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因此,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更成为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主力之一。随着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战略增长点迅速崛起,文化与经济合二为一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8年提出的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l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倍数效应,正 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还融合着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影响和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在应对国外文化产业的挑战中,我们的文化产业既担负着增强综合国力的职责,同时又承载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历史重任。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使文化生产兼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在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文化产业隐含的意识形态功能。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国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状态,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潜伏在娱乐的表象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境中,面对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样化,我们要强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渗透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我们宣传工作的质量,讲究宣传方式与技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民众,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而这一切应该是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识。
五、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文化竞争力不仅表现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精神控制力的体现。文化安全的内部表现是建立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来实现;其外部表现是通过增强文化要素的竞争力来抵制西方有害文化的入侵,维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安全系数,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具体载体来实现。冷战结束后,文化产品成为文明冲突的重要载体,对他国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与对他国的精神控制程度成正比。L3 西方不仅把中国文化市场看作是贸易机会,也看作是开辟思想战场、加紧文化渗透、传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绝好机会。当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带来了较大的政治和文化不安全,因此改变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的 “文化赤字”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争夺文化市场的文化贸易成为国际焦点问题,因此,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的文化身份,对外发挥民族文化的竞争优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成为 “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引面对新千年挑战,我们只有大力扶持和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致力于向外推介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满足 GDP的增长,还在于保护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竞争中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参考文献:
[1] 娄成武,李冬.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I15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2006(10):12-14.
[2] 蔡 骐.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导向的建构[J].学习月刊,2006(9):6—12.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支柱型产业;对策
张家口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得基础和条件。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园区建设、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措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做到政、事、企彻底分开,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市口梆子艺术剧院与市艺术团重组整合为张家口演艺集团的步伐。对已无任何职能和业务的市电影公司,撤销该单位,资产划归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人员按照全额事业单位待遇分流至市直文化系统各单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改革政府举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机制,逐步做到集体决策、科学评估、公开招标、依法审计、全程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培育和发展专业性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机构和文化类商会,发挥它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维护、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功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上要逐步设立从业人员培训的专项资金,建立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金,开设文化产业突出贡献奖励基金等。要将这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安排纳入全市财政预算,并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变化,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文化产业园区和一些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在税收上,要鼓励一些文化产业发展,如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对一些该市特色的文化产业实施税收返还政策,如每年市演艺集团上缴的全部税款由市财政全额返还市演艺集团公司,保障其改革发展。在金融上,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的方法,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文化产业,积极向文化产业项目发放贷款,促其尽快成长;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制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等办法。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三、科学布局文化产业园区,构建文化产业集约体系
首先要根据我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目前张家口市依托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了蔚县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区、泥河湾文化产业园区、鸡鸣山驿文化产业园区、元中都文化产业园区、大境门—堡子里文化产业园区等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其次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税费减免、配套设施、投资融资、创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方面建立完善而稳定的产业政策服务体系,从而为园区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遵循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是文化产业企业的积聚,而不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内一些没有关联的文化企业的拼盘,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顺利、健康、持久发展,需要政府、园区和企业多层面按照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全方位地做好工作。
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有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泥河湾古人类文化遗址,开启中国5000年文明的涿鹿三祖合符会盟,还拥有着中国北方佛、道、儒三教并奉的宗教名山,和数量众多、年代跨度最长的长城,目前保存最完整、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鸡鸣驿就坐落在我市。此外,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蔚县的剪纸、打树花、东路二人台、口梆子等民间艺术享誉国内外。该市创排的口梆子大戏《合符釜山》、二人台风情剧《魅力家园》、蔚县秧歌剧《剪纸谣》、尚义县二人台小戏《山路弯弯》等5台优秀剧目在河北省第八届戏剧节上获得各类奖项达64个,并全部获得优秀剧目奖,在全省名列第一。大型广场音乐诗画《大好河山》在2010年冀台经贸洽谈会上成功首演,获得台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因此,要充分挖掘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泥河湾博物馆,张北元中都博物馆,宣化区博物馆的建设,加强三祖文化研究,不断提升三祖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整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提升蔚县剪纸、张北草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通过举办节庆以及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推出更多更好的口梆子和二人台戏目,扩大音像出版,延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加强张家口堡、大境门、怀来鸡鸣驿城等文物遗存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我市文化资源利用效率。要建立健全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日常维护制度。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推出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国家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要全部得到抢救保护,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全部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采集等。
五、完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要完善文化人才的管理制度。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充分发挥我市在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众文艺汇演、县级大型文化活动中发现、选拔一批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等特殊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荣誉制度,发挥其带动作用。其次要创造聚集人才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聚集人才,发现人才。如张家口市蔚县的剪纸艺术可以通过举办剪纸艺术赛事或剪纸艺术展览的形式,聚集剪纸艺人,发掘剪纸人才。最后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快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干事和乡镇(街道)文化站专职人员。要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机制,力争5年内将全市基层文化骨干基本轮训一次,切实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史征.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有效路径改革与战略[J].2012(2):121~122
[2]李建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学术论坛.2006(4):107~108
[3]李安.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J].企业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