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

时间:2023-09-14 17:4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为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颁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2006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2007年)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008年)等系列著作,指导及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着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精神,结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指委的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品牌专业,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继2008年获得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获得了国家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我校从专业改革目标、专业改革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确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第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第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成功的经验;了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定位,制订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

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目标后,接着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即如何围绕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我校坚持培养方案要以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依据该方针,我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发的相关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内容。建设由学术、技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方向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基于“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相关课程内容。硬件课程体系以嵌入式方向为核心,软件课程体系以Java课程群为核心。

(3)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系统性。课程体系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堆积,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及次序,将所开设的课程通过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也就是以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来支撑专业的方向性,进而以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保障培养方案的系统性。

(4)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强基础与拓宽口径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坚持“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5)坚持校企共建原则。加强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坚持“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建设思路。名师,就是通过课程建设造就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名课,就是通过课程建设将相应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或网络课程,并进一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名教材,就是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行业规划教材。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转贴于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关键。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素养训练,着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成由专业研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综合支撑多层次、跨平台、软硬件结合的教学实践环境,建立以“工程性”为核心的实验室开放制度。采用该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严格实践环节管理。强调实验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样要求,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进度表的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教学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制订出实验计划表,定量或定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3)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采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毕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及企业需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结合就业意向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毕业实习前分配相关毕业设计任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相关问题到企业实习、调研、实践,增强了实习过程的针对性和目地性,既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内涵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该方式既有效完成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我校主要采用了以下保障措施:

第一,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讨论,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制度,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转换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角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建立以强化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考核评价体制等,构成完整的运作框架。

第四,建立和健全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指导工作的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及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教学指导工作的规定、教材选用规定等文件,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按照我校“重基层、重建设、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系(部)作用,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重心由学院一级下放到系(部)一级。由系(部)组织讨论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为专业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由于学校只顾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日后毕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服务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面对这种状况,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改变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乐观的状况。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内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下完成的。相关专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明确指出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过大,因此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这四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1],同时也从课程实验、设计、实习、毕业等环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二、推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重要性

2.1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就业砝码

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造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刚好为这种状况的解决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际同时发展的全方位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2.2 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系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系统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分析、开发与应用这三大基本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提出,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系统观,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析,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创新永远是各行各行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不单单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日后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此能力承受能力。

三、如何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实施

3.1 树立正确的环节培养目标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需要的基础知识多,学科构成复杂,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并不是完整的整体,而是由不同的分支组成的,每个分支也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3]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方面挑选重点进行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整体生和系统性,将部分教学建立于系统教学之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人,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想束缚,不能够及时接纳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教导出来的学生不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行,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队伍强大后,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实践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了能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就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因此,技工教育便开始广泛开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正是为了适应此发展而开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推进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的教学途径。故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实践课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教学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和科学化。

一、现阶段计算机学科实际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目前,各个技工院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实践课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为了优化教学实践课程的质量,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

1.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化

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化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实践,仅仅只传授理论性的知识。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一味地进行知识接纳。另外,在进行教学实践课程时,也仅仅是对技术进行演示,让学生只是对相关技术操作进行观察。这种传统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不仅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够使学生动手、动脑,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失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

2.理论、实践相脱离

目前技术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课程大多是先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并且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采用虚拟的实践进行教学,或者即使是进行实践课程,学生也不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不能够深入了解实践课程原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就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知识,更不能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

3.创新型教学实践不足

创新是关于一个民族发展的大事。所以,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课程教学时,就需要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开

拓创新。然而,目前需要的技术院校只是不断地进行重复实践教

学,创新型、研究型的实践课程几乎没有。因此,创新教学实践不足也成了技术院校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革新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内容的有效方式

虽然目前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实践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与改进的。所以,为了能够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进我国社会进步,就需要不断优化技术院校的教学实践课程,提升教学实践的课程质量。

1.优化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式

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方式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与教师的组织性与引导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接纳能力进行知识传授,还应该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在进行技术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体系,一方面应该转变虚拟性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课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实践带来的兴趣与乐趣,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动脑、用心。另一方面,在课程上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步性,边学边练,从而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开拓教学实践课程的创新性

开拓教学实践课程创新,就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性与引导性,带着学生进行研究型实践课程,并创立不同的实验项目,成立研究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进行研究时能够广泛汲取意见,充分发散思维。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设计,从而在不断的反复的探索下、研究中实现思维、课程的创新。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程序开发设计比赛,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充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技工院校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我国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技工院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实践的课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革新教学形式,开创创新课程,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科技进步的新一代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锋,黄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5).

[2]夏松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3).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进入了大众型的发展阶段,这必然要求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在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教学中起着其它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成败[1]。

本文将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以本地区其它民办本科院校为参照,实践并研究当前计算机专业各主流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各模式的约束条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评价,为丰富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帮助民办普遍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转型的机遇下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实践教学理念研究和教学模式研究

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张日新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了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的“两段式”培养过程。曹屯裕、张晓谦、刘长宏,王刚等学者都强调通过校企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产学研结合培养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实践方案[2-4]。邹景超、付大鹏等学者从实验课程内容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校内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的推动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5]。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魏良模,陈舒怀在计算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学生教育全过程在企业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校负责基础课教学及提供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企业负责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杨起帆等针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211”培养模式,将大学4年分成3个阶段:2年时间学习数学、外语及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1年时间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1年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设计和编程的能力。顾可民在计算机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教育,校企互动,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雷虎对民办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将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嵌入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软件开放能力为主线,融合企业资源和高教资源,把4年本科教学模式调整为3+1形式,将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放到企业中去。贾庆节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通过教学过程的实验模块设计、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和实例驱动、假期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和企业的合作上采取订单教育培养模式,高校和用人企业针对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人才订单,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教学,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供实践场所[6-9]。

综观国内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用。但结合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这些成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从理论层面看,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以各自办学现状和个性为基础探索可用的培养模式。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规律研究和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对于民办高校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问题,如何科学地设计与制定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模糊不清。计算机专业动态发展的能力因素也未被考虑,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操作上的误差。

(2)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现有文献注重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途径。但对于这些模式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效果的检验都提的较少。各种培养模式效果如何,怎样选择及设计需求匹配,各模式的约束因素如何、如何对不同的模式进行互补优化和完善等问题都没有被系统地研究。

3.**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的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高级IT工程师”,构建了以“实用型、复合型”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具有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突出实践能力方面首先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专业教师既能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又能进行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指导工作,能够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与技能;其次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实训场所;最后鼓励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设计师资格与水平考试。除了各个专业实验室外,设置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对日软件外包实习实训基地、云计算实习实训基地、物联网实习实训基地、青岛软件园实训基地、网络建设与维护实训基地、嵌入式实习实训基地。

4.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学校“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嵌入式和网络两个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在实践构成方面均从三方面要求出发: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设立了随堂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构成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服务,组织学生听取各类学术报告与讲座,报考各类专业证书。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老师外出培训或进修,提高实践能力。50%以上的教师具有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

通过以上的调研,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应贯穿始终,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课堂到实习实训,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并不拘泥与实习基地一种方式,可以将它引入日常的课堂,而且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必须是具备实践能力或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1-4.

[3]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23-224.

[4]曹屯裕,潘菊素,傅琼.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0-51.

[5]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6]杨燕,魏良模,陈舒怀. 校企联合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27-28.

[7]杨起帆,陈观林,朱勇,柳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01:65-67.

[8]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4-86.

[9]贾庆节,何保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基金项目:青岛工学院2012年校长基金资助项目(2012JY013)。

作者简介:

房正华(1982―),女,硕士,软件设计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第5篇

XX年7月14日,我们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在裴九雄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花都区雅瑶镇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仅是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我们都增长了不少见识,真是受益不浅。

我们学院一共去了34人,分别成立了三个小组:调查小组、维修组和计算机组。计算机组当然就由我们计算机系的十个同学组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商所门口旁边的空地上,摆放我们从学校带来的电脑,举行电脑知识咨询活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镇里的领导非常热情地来迎接我们,并摆出了三张书台供我们放电脑。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几个人立即就分工合作,先把从学校带来的三台电脑摆好并连接好设备和电源线。但由于一时的疏忽,没有注意到有一台电脑是旧式的,需要输入和输出两根电源线的,我们少带了一根电源线。结果有一台电脑就只能当摆设用了。这都怪我们来的时候没有认真细心检查我们要带的东西是否带齐。现在导致了我们的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也可算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了。细心、周到,对于我们办好每一件事都是多么重要,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下次再有活动的话,我们可都要记住这个教训。在学习上,我们同样需要细心周到。接着,我们就检查设备的性能。其中一位师兄就提议:我们在电脑里播放flas,这样就更吸引人们目光。可是,有的flas是有声音的,我们都没带音箱来,那不逊色好多吗?怎么办呢?

还是,我们其中的一位师兄厉害!他将他带来的耳塞连到了电脑上,然后,将耳塞用透明胶贴到了那个镇领导为我们准备用作宣传的麦克风上。这样,电脑里播放的音乐就能通过耳塞线和麦克风扩大音量了。这真是会灵活运用!我们都应该向师兄学习,多注意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当然就是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个活动并踊跃来参加了。我和几个同学就负责派传单,几个师姐就负责挂好我们的宣传旗,几个师兄就负责回答别人提出的有关电脑的问题。也许是天气太炎热的缘故吧?街上的行人并不是很多,来问问题的人自然就不会太多了,仅有寥寥几个人。但在这些人当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些小朋友,是一些小学生和初中生。我们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明白电脑的原理,我们让他们上机操作了,让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听我们的讲解。也许是小朋友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比较高吧?还是我们的讲解够通俗易懂?那些小朋友很快就都懂得了基本操作。我们问了那些小朋友在课堂上有没有学电脑。他们都说有,五年级开始就有电脑课上了。可见,电脑的普及教育已得到广泛实施。小朋友们都黑黑实实的,很淳朴可爱,他们还说电脑课上,老师都是教打字的。我们从中发现电脑对于人们来说,影响也并不大,因为“大人们”对电脑知识的热情并不高。

我们曾问过一些路上的村民,他们都觉得电脑没什么用,他们知道电脑的用途并不多,仅是看电视、电影,听音乐,和电视机的作用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并不知道计算机可是现代科技的顶尖潮流,它的功能比电视机要强大得多,它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实现家电的自动化等等,这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这就更需要电脑知识能广泛深入地得到普及,应该是“人人会用电脑”。

人们的生活好了,经济能力强了,但科技没有普及,生活的质量是很难提高的。希望国家政府对电脑的普及更加重视,不仅在学校加强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学前、学后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活动不只是一天,那就也许会更好一些。我们这些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很应该做多点公益活动。像今天这样的活动就很有意义,希望我们走了之后,当地的领导可以开设一个固定的地方供人们去问有关电脑的知识和加大宣传。让电脑可以得到更好的普及,这也是振兴我国科技建设事业的很好的方案。相信祖国明天的科技事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但使人们的沟通方式、出行方式等变得更加便捷,还大大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要求来看,其主要是培养拥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设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都存在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发展,最终无法很快适应社会发展。

1.2培养目标制定覆盖的范围太广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制定的培养目标覆盖范围太广,致使专业定位出现不够明确的问题,从而无法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大大降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较低,给学生未来发展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1.3本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没有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确定项目,从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接触的知识都差不多,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带来极大阻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2.1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在加强学生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是培养优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是完善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以在加强学生技能水平考核、专业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的情况下,创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使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更加匹配,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结合现代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体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进行CAI的教学时。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沟通,不但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快速提高。

2.3科学设置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选项课程的科学设置,充分体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才能在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的基础上,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体系的完善力度,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到每个教学环境中,不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最终推动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水平快速提升。

3结束语

总的来说,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各行业都有着紧密联系,需要加大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章才能,樊洪斌.构建彰显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福建电脑,2014,10:59~61.

[2]章才能,樊洪斌.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116~118.

第7篇

据组委会介绍,此次获奖的62名同学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除了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外,很多同学还多次获得国内外专业性大赛的奖项。

成立于1989年的“计算机世界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大学生注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激励青年学生奋发进取、培养优秀计算机科技人才和促进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令业内称道的贡献。

李欣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伟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江晨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专业

石礼昕

清华大学

理论计算机科学

研究中心

刘丹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畅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昱波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孟思辰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运涛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周亿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李婵怡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汪秋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专业

刘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系

刘晓威

南开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倪恒侃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林海卓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杨哲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王志刚

东北大学

信息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尹一方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苏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斌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钱超尘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朱荣华

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曹正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彭上夫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专业

沈怡涛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乾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昂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智坚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康凯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文亚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宋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东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迪源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何幸泽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猛

厦门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厦门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洪毅虹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武云龙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胡宏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冒伟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鹏飞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兰峥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贺泰华

湖南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万畅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专业

陈元训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忆璐

重庆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李国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季昆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方灿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贞昊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程萌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李世军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李爱真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专业

魏广程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建涛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牛维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徐萌

西北工业大学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盛勇

兰州大学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存在着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甚至使人们造成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专生的假象,充分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的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能力为: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三、扎实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实践的效果,从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训练。在学习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自成系列,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自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不仅培养了大家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我们认为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团队等专业化竞赛,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不仅能够培养人们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大家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

[2]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

第9篇

摘 要 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不突出或者较薄弱。为了提高应用

>>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7-01-22.

②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③ 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4(2):5-9.

④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0.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从而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计算机的更好发展。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改革,将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和帮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背景

计算机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更好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且着力于该行业的人才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始慢慢兴起,并且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用以为该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人才培养过剩,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情况的出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更好进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1专业发展与就业之间不平衡状况明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的培养上面,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有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数字编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面,出现了专业发展和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的现象。首先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是比较庞大的,但是真正能被社会所吸纳的人才只有五分之一,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的符合社会的需求,使得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

2.2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很多高校都较为注重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是较为缺乏的。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向社会进行输入,相应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些人才出现了严重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人才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2.3专业发展滞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否则就难以推动IT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该专业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内容、模式上的更新,因而造成了对人才培养的滞后。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1拓展学习的领域,培养综合性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不仅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融入,还需要拓宽学习的领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和提升。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组织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入职业道德的培训、公共科目的学习等等,促进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帮助。

3.2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

课程的改革是高校推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进行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走之路,在课程的改革方面,高校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敢于转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科建设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都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同时,要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保障课程的改革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3.3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

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和实验的融合与结合。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方面,应该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下功夫,让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平台。实验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促进教学和实验的融通结合是必须的,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

3.4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凸显出人才培养的精良化,提升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丰富基础知识的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建设,使得人才凸显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强对某一方面的专注钻研,打造专业型的人才。

4结语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的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于计算机行业而言,人才的培养要与现状进行结合,从而结合实际的情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好地改革和创新,使得人才的培养模式能真正推动人才培养的进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行。

引用:

[1]徐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231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引言: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纯手工时期,同样预示着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的性能和不可替代性越来越明显。当今的计算机完全的进入到了体积小,功能强大且应用范围广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且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应用的领域也趋于多元化。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人们生活的质量,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进步都有着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人们对饿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的解决了长距离上的问题,使人们的沟通变得方便快捷。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如下:

1、普及化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应了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至理名言。信息化的到来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基于计算机的各种优点,计算机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开了,逐渐上升到了支柱性的地位。人们出行沟通、生活、工作处处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影子,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的发展呈现迅猛趋势。

2、综合化发展取代单一的电脑操作

随着计算机普及化的发展,计算机综合化的特点在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如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开始智能化,人们可以很简单方便的进行连网进行操控,家庭网络模式已经开始综合化并呈现专业化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加简单和方便的进行处理并解决。

3、计算机的发展逐渐进入突破性和深入性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逐渐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在功能上,抑或是定位系统上都呈现快捷、准确性特点。对于领域的不同,计算机功能划分这样强大的功能就已经进入了突破性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果。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广义上将主要体现在高、广、深三个方面。高也就是指计算机的性能能否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处理速度是否越来越快,当前计算机性能主要体现在处理器的优势,处理器的发展已经完全进入了并行处理阶段,未来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发展趋势能否有效且高效的将计算机上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效的联系,以此协调计算机的整体功能性。更广无非就是应用的领域是否能够更广,能否在未来的生活中伸手就能碰到计算机,我们的书记通讯能否在空气中虚拟的出现并应用。更深是指计算机的应用能否更加的智能,能否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或者是应用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且简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具体的发展主要还是要对计算机的研制与应用、计算机性能及功能的研究进行研究。

1、巨型及超微型计算机的研究

总所周知,巨型计算机在天文地理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些领域中应用也非常的广泛。这些领域同样在国际竞争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巨型计算机的研究与应用对于国家地位的巩固和提升是多么的重要,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大对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对于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超微型生物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分子进行组合,信息通过波的形式进行传递,其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运算速度和存储上。生物中大家都了解蛋白质分子的再生能力有多强,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处理,蛋白分子通过组合可以自由合成微型电路,生物领域微型生物计算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能否通过物理或者是化学作用进行信息传递,能否处理和存储数据信息,都是未来计算机技术需探索的领域。又如能否将纳米应和光应用到计算机中,形成纳米计算机及光子计算机,这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计算机性能及功能的发展

当前的计算机性能主要体现的是智能,功能主要体现的优点是功能多且比较强大。然而当前计算机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利用多个处理器进行数据信息处理,运算速度比较快。但是好多程序还是与人脑的构成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将会从人脑的具体特点出发,使计算机的性能更加的人性化和智能化,从而人们在应用起来会更加的方便和真实化。

结束语:未来计算机科学与发展的趋势肯定向着更高、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加大力量发展计算机技术,跟随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去探索更加神秘的信息化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2]刘洋.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J].电子世界,2014(10).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 趋势 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超级计算

可能你不知道,超高速计算机采用平行处理技术改进计算机结构,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超级计算机通常是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能完成普通计算机和服务器不能计算的大型复杂任务。从超级计算机获得数据分析和模拟成果,能推动各个领域高精尖项目的研算、传翰和存储。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在光子计算机中,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可以对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的任务实现快速地并行处理。光子计算机将使运算速度在目前基础上呈指数上升。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超级计算。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分子计算机

大家都知道,分子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运算快、存储量大。分子计算机的运行是吸收分子晶体上以电荷形式存在的信息,并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组织排列。分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转换开关为酶,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生物分子组成的计算机具备能在生化环境下,甚至在生物有机体中运行,并能以其它分子形式与外部环境交换。因此它将在医疗诊治、遗传追踪和仿生工程中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主要有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分子化学反应算法等几种类型。分子芯片体积可比现在的芯片大大减小,而效率大大提高,分子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分子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分子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分子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分子活体相联。美国已研制出分子计算机分子电路的基础元器件,可在光照几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产生感应电流。以色列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和酶分子构成的微型分子计算机。预计20年后,分子计算机将进人实用阶段。也就是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分子计算机。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纳米管元件尺寸在几到几十纳米范围,质地坚固,有着极强的导电性,能代替硅芯片制造计算机。“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现在纳米技术正从微电子算机也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那时问你家里有多少计算机,你也数不清,你的笔记本,书籍都已电子化。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可能学生们上课用的不再是教科书,而只是一个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从中查到想要的资料所以有人预言未来计算机可能像纸张一样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计算机将成为不被人注意的最常用的日用品。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量子计算机中的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计算机的Pentium DI晶片快10亿倍。除具有高速并行处理数据的能力外,量子计算机还将对现有的保密体系、国家安全意识产生重大的冲击。无论是量子并行计算还是量子模拟计算,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正在以巨大的热情追寻着这个梦想。目前已经提出的方案主要利用了原子和光腔相互作用、冷阱束缚离子、电子或核自旋共振、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量子编码采用纠错、避错和防错等。量子计算机使计算的概念焕然一新。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朝着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大多数领域以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学科的职责是促进与实践有关的认识的发展,这些学科常吸收更为基础的学科,提高就能有实践的进步,在对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发现常有另外一条路径,这个过程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有关半导体是如何运行的理论也建立了起来,这是用它们能够使计算机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是促进实践的发展。能实现或更困难一些。显然,选择机制在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进化和认识进化之间明显地提供了一种双向的连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王华.计算机技术发展[J].电脑与电信,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