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Open Edu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Methods Study
Yan Yuehai
(Yancheng Campus Yanche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Computer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combined with their years of vocat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in-depth discussion summarizes som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Capacity building;Teaching methods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应用广泛,实用性强,适用专业众多。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其基础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不但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是电子类、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二)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抽象不易理解。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互相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所涉及的概念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也有通信技术方面的,因此理论比较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介绍当前的主流技术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实践性强,应用环境复杂,技能不易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尤其是组网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必须通过实地观摩考察、亲自动手实训才能掌握。必须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一)讲清讲透重点概念。《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众多,其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同步机制无疑是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计算机网络原理主要讲述的就是各层的功能及其协议和服务。最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
ISO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对推动网络协议标准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CP/IP参考模更为简单,实用性强,Internet的广泛应用使TCP/IP参考模型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作为实用技术,应重点讲解已经成为主流的TCP/IP四层网络体系结构。此外,IEEE802标准是局域网的体系标准,学习局域网必须重点掌握该标准。
此外,分组交换、突发、面向连接服务(虚电路服务)、无连接服务(数据报服务)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二)牢牢掌握实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有局域网及其组网技术、广域网及其接入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等。
局域网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虚拟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局域网组网技术。此外,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也应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防护与网络攻击之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这就对网络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用技术。
(三)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网络技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还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操作,与岗位对接,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层次化分阶段实施,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综合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构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具体包括:
(一)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组织课堂教学,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比较好地把抽象、复杂的协议、工作原理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学习网络知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广泛应用的技术,为了说明网络中的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实时展示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所有网络课程中的授课和实训中都接入Internet,并把有关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资料、教学课件、录像等)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资料、进入论坛探讨等方式完成网上作业,教师也通过网络提供指导和答疑,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网络的功能与应用。这样学生们便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中,积极辅助多种实践手段,包括案例讲解、实地参观考察、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演示、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等。
在讲解服务器结构时,将服务器拿到教室拆开来讲解;讲授网络拓扑结构时,将学生带到校园网或其它现场进行教学;讲授光纤熔接技术时,教师做示范教学;讲授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时,到网络中心机房参观考察。
加强创新和开放实训,引导学生从实训案例开始,快速入门与提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Abstract: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s an active direc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Tak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ed capability and capability of combining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heir specialties through course target set??up,course system design,teach modal research,etc.It also provid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uter capability in future.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reform,applied sports talents
全国体育院校均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开课最早的当属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五次进行计算机教学计划的调整,在每一次的调整中,要求我们必须对所授课程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通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探索,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教育部文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北体大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如何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1 培养目标的设立
改革前我校各院系本科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均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各院系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原有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各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是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是沿袭以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不适合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情况,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此,我们首先在培养目标的设立上进行改革。在本科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本着“实用、够用、创新”的精神确立培养目标,按照各院系学生特点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达到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上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满足就业需要。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院系培养目标
院系 培养目标竞技学院、武术学院、艺术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育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人体科学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管理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传媒系、外语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多媒体开发工具的使用
2 课程体系的确立
在教改过程中,针对以前各院系课程一致的弊病(如竞技体育学院的学生也必须上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我们对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该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出发,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根据上述各院系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即计算机教学的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表2)。
2.1 普及层面 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此阶段课程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视窗操作系统、中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Excel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五部分。从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课时分配为64学时、32学时两类。
2.2 专业层面 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除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我校还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主要课程包括可视化程序设计、计算机实用技术、数据库、数据库基础、多媒体实用技术;学时数为64、32。后续课的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而设置,例如,对于人体科学学院学生开设可视化程序设计一课,为今后专业计算服务。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讲授数据库基础课程,使今后他们在管理方面可以具备编制管理软件的水平。为体育教育学院的学生介绍可视化程序,使他们对程序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此外,根据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计算机实用技术一课,主要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工具的使用、文件压缩的方法及视频制作软件的基本功能。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根据体育传媒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专门为其良身定制了多媒体实用技术课程,该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图像处理模块――介绍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具备图片处理的技能,为今后新闻图片的处理打下基础;动画处理技术介绍Flash软件的运用,Dreamweaver模块介绍当今流行网页制作软件,并通过本模块将前两模块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布置开放式作业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开发、应用能力,为学生就业于网站打下基础。Authorware模块介绍多媒体制作软件,培养学生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为今后学生就业于广告设计行业打下基础。
2.3 提高层面 为拓展学生计算机知识,面向全校大三以上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任意选修课,课程以目前流行的软件为主,学时以16学时居多,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先后开设数据库基础、Photoshop、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门不同层次的全校选修课程。
3 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结出针对于体育院校学生培养的一套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即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
3.1 “引导+启发”型教学模式 由于我校竞技学院、武术学院、艺术系学生是高考特招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出身,好动坐不住,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面采用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先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演示,学生一步一步地模仿来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巩固所学内容,但这部分院系学生的上机实践题目相对于其他院系相对容易。
为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在每一章节模块后,均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综合实验,以检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就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为此有的教师根据学生运动员特点(喜爱竞赛)采用课堂抢答加分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须课堂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模仿,而且需有创新。为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还布置开放式作业,如在word章节学习完毕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报纸;在网页制作设计最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设计一个小的网站,不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 “精讲+练习”型教学模式 对于体育教育学院这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精讲,学生大量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上机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利用Excel表格设计各专业比赛现场统计评分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今后学生毕业论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论文中数据的处理、论文格式的排版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从而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的讲授中,教师将本章内容的要点提出,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代表来给全班学生讲解,既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培养学生将来最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3.3 “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新闻等高分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文化基础较好的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讲32学时(其他院系64学时),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课上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上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机实践采用开放式命题,学生可自由发挥,作业学生相互评判,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综合实验,设计一份宣传报纸,其目的是让学生将Word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考查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能根据模块知识自己编写小程序。而且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同学利用本科课程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完成一个编制程序的大作业。这种教师提出任务,具体细节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方式能让学生根据具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和探究。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系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求助于老师,但大部分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心理专业的学生编写了心理门诊预约系统;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运用Visual Basic编写了运动生物力学数据处理系统。
总之,计算机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针对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实践环节,使学习的知识能很快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学生上计算机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像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外语系等院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不及格人次大为减少。
4 考核方式
现有学生考核方式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于必修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进行核定。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考勤与作业,所占比例为总成绩的10%,期末成绩主要包括理论与上机实践两部分,占总成绩的90%。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机实践比例占期末成绩的60%。像计算机实用技术、多媒体实用技术课程则采取考试与开放式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作业所占比例50%。选修课以考察为主,考核方式主要是教师布置开放式作业,通过作业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技术。
但目前我校计算机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已实现机考,其它课程考核还未实现。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应提高平时比例,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将学生考核与社会接轨,对程序设计课程采用全国二级考试题库,从而将计算机课程考核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5 结论与建议
现在很多高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实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身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相对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学习最大的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点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着最大的好处的,但是如果把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学习的话,这就和看天书一样,摸不着头绪,教育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对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强、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严格的课程,这对于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对不容易学习的课程,所以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大的难度,下面就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重理论而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也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许多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充分的课时,这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还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和实际的操作就比较少,按照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但是沉浸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当中使其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践,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实践的能力,最终对于本身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对付理论知识的考试,对自己的专业来说还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来就不是很详尽,这对于学生自身以及教师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但是一旦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其就会发现,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同样存在着困扰,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喜欢的方面,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实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三)缺乏配套实验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来说,本来是需要大量的实验的,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自己的具体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是目前来说,一方面是设备方面的缺乏,造成缺少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不好开展,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授,相对直观的实验来说,不但收效小,对于教师的压力也大。
(四)教材学习难度大我国以往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了短时间提升国民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使得我国的知识的传授相对比较死板,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材对于科学技术的成果的体现不是很及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共享已经成为了可能,这就导致了旧的知识的应用性和吸引力越来越低,但是其长期占据着我们的课本,其不但与时代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并且很多教材缺乏市场的检验,大多为统一采购统一出版物,这对于学生理解运用而言是不利的。相较于国内的教材,国外的教材长时间接受市场的考验,其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运用,对于问题、方法、总结的分析也比较全面,而且还有大量的习题和分析,这正是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所需要的,把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了必要的发展方向。
解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问题的措施
(一)理论联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期间会出现大量的抽象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读,运用实验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出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原理,能够把一些重点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行印证,这样不但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们将来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好处。理论联系实践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点,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能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该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于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这门课程为的就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部门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为主体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进行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理顺学习顺序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其对于基础的兴趣却不是很浓厚,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往往更浓。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太强,所以在很多人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喜欢去操作时间,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空间相对来说更大,学生们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因为喜欢实际操作。但是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简单到容易,从基础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记录,对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不要存留疑问,这样才能在实践机会相对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在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才有更大的帮助。
年我镇农民培训需达到以下目标: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60人,每人接受三次集中培训,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务农本领,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创业培训83人,通过培训,使已具有一定产业的种、养殖大户或有创业愿望的农户接受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切实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具备较大生产规模或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3.“致福工程”(农民上网)培训15人,通过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通过互连网了解农业科普知识,加强与外界农产品信息市场的联系,实现科技致富。
二、培训对象及方式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象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一般的广大农业从业人员。
各村(居)要结合本村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省农民培训工程培训菜单自主选择需要培训的专业,由区、镇讲师团成员,采用集中培训、入户指导、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实施与农户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各村至少要举办三场面对面专题培训,每次至少给每位受训农民发放一张明白纸,每场培训不得少于三个小时。首轮培训要求4月中旬结束,第二轮培训要求7月中旬结束,第三轮培训要求9月中旬结束。
2、创业培训对象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的民主形式进行选拔。培训对象要求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初中以上学历)、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优先选择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
各村(居)要按照促进农民增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在高效农业中的创业技能空间,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培训由区农林局组织统一组织,时间为年3月至10月初,地点为区农干校。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模式,按照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农民上网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以种养大户、科技能手、农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为重点。
培训要坚持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效为重的原则,把电脑培训与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性。要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从网上查询所需资料,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通过创业技能的学习扩大生产领域和规模。培训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期5天约40学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法、windows2000简单应用,互联网操作,日常维护,创业技能等。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期满要进行考核,合格后由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结业证书。
三、培训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镇实施省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陈任副组长,镇农业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及各村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农业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国华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姚冰同志兼任。
摘要:该文针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探讨,提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新领域的应用不断涌出,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传播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使网络技术更好更快的为社会服务,则承担着主要任务。为此,高校应该积极的调研计算机网络课的现状,找出不足,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推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又快又好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
1 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论多且陈旧
传统计算机网络教材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偏多,其中OSI七层协议模型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占绝大篇幅,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就成为七层协议模型的教学[1]。而这些知识与实践应用又相差较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接受。同时,对于新出现的知识技能,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教材中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因此教学内容又相对滞后。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教材内容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较抽象,在精简的情况下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相配合。但在实验设计上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教学手段简单
许多高职院校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还依靠传统的讲台、黑板方式。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语言描述某些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网络协议这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书本和教师的简单描述理解。
1.4 教学评价不太合理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续。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教大。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考核,有的学校还仍然仅仅通过理论考试进行教学评价,有些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考核,但比例不尽合理,如此诸多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需要重新制定评价标准。
2 教学中的改革对策
2.1 分析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指导思想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问题相应增多。对应用网络,解决网络中实际问题的网络人才,其需求也日益扩大。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应注重技能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
2.2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TCP/IP协议体系,教学内容应加强;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学习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增加目前比较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如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选择相对技术先进、通俗易懂,全面而且突出重点的教材。具体来说就是教材要能够简单易懂地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如对于通信原理部分、信息编码部分不用过多介绍,而对于如何组网,如何对网络进行划分、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等面向实际应用的知识则要侧重于讲解。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自行编写教材。
2.3 培养和引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网络技术人才
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如何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和技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先进的实用技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聘请双师型的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平台;学员;职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45-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创立于IT产业高速发展而我国计算机人才又高度稀缺的年代,其根本目的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用。这决定了其报考门槛较低,考生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等背景的限制,任何人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不同等级的考试。笔者根据近几年在佛山达德教育集团从事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的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等级考试平台促进和提升学员的职场竞争力。
学员职场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拥有一份挑战和乐趣并存、薪酬丰厚的职业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达德学校中,大部分学员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可谓初次步入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个人职业分析和外力引导以协助他们找出机会和威胁,恐怕很难作出工作方向的选择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因此,非常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平台为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提供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在达德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平台。
众所周知,学历文凭是个人能力最直接的外在体现,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等价于个人的能力。同时,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不少单位都把职员的计算机水平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内容之一。因此,尽管不少学员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希望能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但也非常希望在培训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为以后工作晋升和胜任未来岗位提供有利条件。由于当前的全国计算等级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各专业相关课程是相衔接的,因此,在达德学校所提供的大平台中,等级考试培训就直接成为学员自觉地将技术学习与学历教育相互结合的切入点。通过等级考试的培训学习,我们不仅给学员提供一个评估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机会,而且也给他们指明未来的努力方向,把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融为一体,打破培训和学历教育相割裂的惯例,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培训指导思想和方式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技术型考试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社会各阶层、各年龄阶段的人士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运用分层次的模块考核对人才的能力水平进行权威性测试,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评价人才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极大促进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推广。因此,能够获取一种等级考试证书,对于提高学员的职场竞争能力和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一级MS Office考试顺利过关的学员,其计算机操作基础已经达到了教学要求。
以考促学促用引导学员考证并不仅仅考学员,其实也在考教师。考试培训对于学员来说,是掌握一种专业技能,而对于教师来说,是掌握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想,既讲求功利性,也讲求实用性。所以,我们要抓住成人教育的特点,把原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前强化辅导结合起来,融教、学、练、考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适应考试要求,最终拿到国家承认的有一定含金量的证书。
加强实践课程的互动性实践课有其本身的特点,自有与一般理论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实践性与互动性。要知道,学员不是单纯的文字录入员,也不是做题的工具,他们毕业后要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有关计算机的问题。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几个实践项目交错开来,尽量让学生去除疲劳感,保持新鲜感,这样学员思想上才能主动学,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1)媒体广播教学。在达德学校的计算机室中安装了凌波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实时的广播演示,学员在课堂中可以直接获得最清晰的示范。同时,由于100%的教学都以实践课的形式进行,在广播教学演示后,学员可以马上动手练习,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巩固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信息量也得到了扩大,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2)网络辅导答疑。考虑到成人教育学员的工作特性和时间安排,为了照顾不能正常来上课的学员,我们将网络教育与集中面授学习有机结合,将部分课堂实录搬到网上供学员进行网络点播,同时开辟了QQ群和论坛空间,网上网下互动,充分满足个人学习与集中培训的需要。(3)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两种类型,在一级考试中把笔试部分放在操作中一并实现,由于它们所涉及部分内容广泛,这样既能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测试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给学员提供一个真实的考试环境进行练习,我们引入了相关的模拟测验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来带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得到了学员的欢迎。因为我们不仅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而是在教学中结合考试要点不断补充穿插了新的实用技术,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由于培训教学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定位统一,在近几年的等级考试中,学员考试通过率一直都达到85%以上。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学员也能继续利用现有的平台进行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教学。
培训教学体会
学练结合刚开始学习时,就要找一套相配套的练习题或模拟软件,题目要切中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教材的知识点有很强的针对性,争取每做一道题目就能把握一个知识点。在笔试中有很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尽量做到全面。为了防止学员过度倾向于“为考而学”,在练习中我们也适当讲解一些实用性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出现在考试中,但对他们日后独立进行计算机操作却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考试角度看,不少学员都会不自觉地轻视一级Office的知识点,觉得Office软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微软公司推出的Office软件博大精深,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是一个完美的协同工作体,数据共享和传递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如何能够让学员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领悟到Office的规范性、协同性,是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脑手并用电子表格Excel的学习是所有考生的一大难关,虽然考试中仅仅是测验Excel的基本知识,但由于Excel的数据运算的逻辑性比较强,很多东西都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用手去验证,因此,需要学员多做操作题,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真实的练习环境来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注重技巧在准备考试时,要注意一些应试技巧。通过学习对教材内容要有整体的把握,并做一定量的练习题。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后,就要把历年等级考试的真题拿来看一看。每一份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做一遍,然后做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因为历年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大同小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了解主要的考查点,可以使后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不理解的放一放不少学员计算机基础差,第一次拿到教材时,一定会有很多不太理解的地方,在这个时候,不要急于把它弄懂,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放一放,继续向后看。这样做对后面知识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当你把后面知识理解了之后,肯定会促进你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以前的疑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有时也可采用看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再看的办法,这个时候你也会对教材内容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成人培训方面。由于成人的自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也较为丰富,但统一的学习时间则难以确定,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他们本身的特点设计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在功利性方面满足他们认证考试的需求,也从实用的角度来培养他们操作的规范性、学习的独立性,共同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无论对于参加考试的学员还是参加培训的教师而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只是一个阶梯、一种检阅手段,而不是终点和最终目标。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下能够给予学员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不仅在技术层面给出我们的建议,也在思想层面给予学员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这样,在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们才能收获更多的成果,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旭芳,李海宗.用系统论方法构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8,(3):67-68.
[2]冯晧.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24-26.
[3]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41-43.
[4]张保文.职场自助 如何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任玉清,姚杰.航海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53-56.
[6]史方敏.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5):94-95.
[7]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12-1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HG64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集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与实践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所学有关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深化和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践操作人才。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必须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新的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 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理论,忽略应用
教育界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忽略应用的观念,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例和实用知识。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实验管理还是实验项目的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按这种课程目标来进行教学,会丧失网络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特点。一些院校由于场地、设备、耗材、资金等现有条件的限制,缺少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的必要的实验环节,因此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环境结合起来。
2.2 认识不足,缺乏实践
一直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大,形式松散,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尤其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当前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备了设计、管理大型网络的经验和能力。没有参与过大型网络组建、管理的教师,必定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导致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2.3 资金有限,设备短缺
由于学校资金有限,造成计算机网络实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短缺。加上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学生无法完成大规模的网络试验。网络实验的学时数太少,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差。有些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的比例仍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是3:1,这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上机实践时间不足,没有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3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策略探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体系、模式和方法。
3.1 整合课程资源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讲清楚,所以课堂教学应侧重基本概念的传授,以分析、比较为先导,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改变已有教学大纲中重点课程的理论分布比率,去掉部分过难的知识环节,突出重点。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络的核心理论。在教育部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型网络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整合,将原来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局域网技术”、“Internet实用技术”整合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这样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网络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3.2 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意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大胆尝试、改革,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把课程讲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开放专业实验室;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既不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协调发展,又不能很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思维,这不但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更难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对理论和设计部分内容的理解;专门进行网络的综合课程设计。
3.3 注重实践教学 (下转第59页)(上接第57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网络实验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网络原理,从而具备规划、实施、管理中小型企业网络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该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实验内容的教学。实践教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计算机网络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应达到或超过50%。
3.4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加强学生自学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对考试方法进行相应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原理与理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要使实践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到主导地位。理论考试考察的是最基础的网络原理,实践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应用网络知识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施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既让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又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必备的网络原理和理论,同时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掌握了比较重要的操作技能。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十分重要。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并能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和全面发展提供空间。“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高级层次的网络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理论知识欠缺,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实践能力的持续增长,而实践技能欠缺则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止于表面,面对实际问题时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开发技能的网络人才,是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海雄.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量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05(2):84~87.
[2] 龚巧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05~206.
[3] 李秀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3~54.
因此,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中,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结合展示台、VCD、录像机等设备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和示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传递信息容量;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弥补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媒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动和互动;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现教学相长。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尝试进行建构性的教学设计,效果十分理想。这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如在“软件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及硬件系统检查”这一章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⑴创设情境——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⑵确定问题——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先软后硬”的原则,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致命性的故障)、“听一听”(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判断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来确定故障的存在。
⑶自主学习——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技术设备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与同学或教师确诊并着手解决问题。
⑷协作学习——将“安装准备及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效果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解决故障的方法给予检测、评价和记录,然后归纳出最简单直接易行的方法,总结本次实验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业界有一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之快。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去实现。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们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学生进厂、进企业开"工助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代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十分明显。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入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像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像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阅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毋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地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地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 能力 教学
Abstract: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s the base and cor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and will certainly have profound influences on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has permeated in every fields and it is influencing and changing people's daily work, study and life styl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most all of the students are taking the course of Computer Cultural Basics, many teachers also know how to give an excellent class and how to let their students pass the examination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However, how to make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book knowledge but also improve their own application abilities? How to really boost their operation ability and train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us to discuss in compute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ability; teaching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基本上现在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里进行,老师都能够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用课件做出来,并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教学,这比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再加上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好多了。
一、合理安排班级人数
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要安排太多,并且最好不要合班上课。计算机课不比政治课或其它文字课。在上课时,有时要抽学生现场操作,有时要给同学们演示。特别是上实验课时,如果人太多,辅导老师是忙不过来的,因为我们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本来就不是很多,在操作时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学生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二、采用目标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上课后,要即时上机,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个一个的督促学生完成。
三、实物和内容要接合起来,做到图和形相结合
在讲计算机硬件的时候,一定要拿相应的实验设备到教室,一样一样的给学生看,给学生讲,做到书本知识和实物相结合。如讲到内存就应把内存条给学生看,讲到硬盘时,拿一个硬盘给学生看,看它的形状,讲它的作用。不要象以往的大学一样,学了几年计算机,还没见过内存条的样子,连计算机机箱就没有开过,更谈不上里面的线是怎么接的。只有做到文字和实物相结合,学生才能更清楚的认识每一个硬件的作用,才能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摸、去动、去维护计算机。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五、分层指导
由于计算机越来越普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为了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好的学生更进一步,后面的学生有信心往前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行分层次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做完后可以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教学大纲上不作要求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
总之,学生要学好一门课,动手掌握一些实用技术,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既要学校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又要老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到知识。特别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行动导向
近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计算机类专业报名人数的下降,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日益面临尴尬境地。如何创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引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论,制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蒋宗礼等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知名专家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提出了这些公共核心课程的组成[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如何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对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1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现状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的教材总共有54种,其中属于高职高专适应的教材为19种[2-20],这19种计算机网络教材代表了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最高水平。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般都是先讲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是数据通信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网络互联设备、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网络安全,最后是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介绍。在教学内容的序化上一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变成了知识点的说教,将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训割裂开来;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的学习而过分强调动手实训,将课程变成了一门培训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学习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思想,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同[21]。但是目前还很少见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这种行动导向的思路进行组织,这说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2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22]。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能有效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整合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学过程更容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尽可能与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因此,若按照以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方式实施教学,则会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重组他们所学的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项目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 学生自行负责、全身心投入实施较大的、完整的设计方案,强调小组学习;
(2) 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无论是能够使用的产品还是具有启发性的研究发现或者能够进一步落实的行动方案;
(3)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行动中分析问题。
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有了项目教学作为理论基础,但目前教学还缺少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条件。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内容项目化的教材;教学内容项目化过程中项目的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尽管这样,由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实践的要求较高,而对理论的要求较低,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别适合实施项目化教学。
3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过程中,按照项目教学的思想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 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前提。
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培养主线,从网络软、硬件两方面实验入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基本理论不追求深刻广泛,而关注其实用性,结合实际的应用举例,使学生融会贯通。
先进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适当去除一些陈旧、难度过大及理论过深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新内容,使教材能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符合社会用人需求。
(2) 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分解。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应于一个大项目,然后将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从而实现课程在宏观上的序化。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可以将整个课程对应于一个企业的局域网构建问题。然后将局域网构建这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一级项目。这些一级项目按照认知顺序包括:网络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硬件实施、网络软件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广域网、网络新技术7个部分。
(3) 一级项目的进一步分解。
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7个一级项目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二级项目,如表1所示。各个二级项目还可以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分解成若干三级项目,确保一个教学单元能完成一个或多个三级项目。
(4) 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未来工作实际。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能的应用范围包括:校园网络、企业园区网络、办公网络、小区网络、政务网络、网吧等。在设计各个项目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选取来自这些应用范围的生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另外,还要对这些来自应用领域的实例进行再加工,使得每个项目能够覆盖教学大纲对知识点和技能的要求。每个项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5个条件:目标性、生动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5) 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的序化问题上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顺序对每个二级或三级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
在以上教学设计过程中,“讲授本项目必须的最基本知识”、“提出项目”的主体是教师;“项目分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知识传授”的主体是教师;“项目解决方案设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的主体是学生;“项目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主体交替或同时出现,能够确保知识点学习和技能训练两不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语
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行动导向学习为基础,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具体做法。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实践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原理,对其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有利于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有利于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等.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5-47.
[2] 尚晓航,马楠,陈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徐其兴.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晶U,高良诚. 计算机网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周鸿旋.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吴学毅.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 张学军,夏长富.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篇)[M]. 3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 李秀龙. 计算机网络[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 胡军华.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0] 晋玉星,吴丽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王恩波,张露.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2] 李畅,吴洪贵.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 王海春.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 朱根宜.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 褚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 蔡立军.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 2版.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7] 黄能耿.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指导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 季福坤. 计算机网络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9] 杜煜,姚鸿. 计算机网络基础[M]. 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0] 余明辉. 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1] 李斌.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6):88-89.
[22] 姜大源,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the “Computer Network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N Yi-min, TAN Ai-p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