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方案

计算机技术方案

时间:2023-09-14 17:4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方案

第1篇

现实技术是道路桥梁设计在公路桥梁设计中,设计人员经过对公路桥梁的设计技术、设计方案及基础设备等进行有效的设计,形成设计方案,用于工程施工的使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与传统的设计方式相结合,通过现实虚拟技术与其模拟技术以及用传感器等技术将设计方案进行模拟,设计师将改设计方案整合成为三维式的设计,使设计方案利用图纸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施工中,不仅能够直观的将设计进行良好的运用,还能够使设计具有方便携带、美观等特点。使公路桥梁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促进了社会及公路桥梁事业更加优质,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

2高速公路计算机设计和虚拟现实

2.1国内辅助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是不亚于金牌的平面,平面设计的高速公路的和平的方向是表面上的程度与信息媒介元素,最终确定因素的木桩的坐标木桩高速公路。首先,根据地形线等确定高平面设计的开始和结束时和污染要素的人行道上。确定总趋势和自然美设计的高速公路。道路设计中做出怎样的选择污染轮廓,考虑到各种因素:

(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对应该是水平齐的连续兼用地形协调的环境和周围地形。(2)维持打破均衡和型号飞机。(3)皮犀利的直线。

2.2道路辅助设计

根据直线道路中央部署文件共享和扩大,总是起伏的空间设计概要道路的举动,汽车主要任务是根据当地等级、道路性能的自然条件和工程经济研究和空间的大小和长几何结构,人口迅速、交通、经济、合理的安全、高旅客。这种需求需要高速公路上好的形象。垂直截断面的主要道路概要设计的结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道路纵断面的结合,平面图明确确定道路的位置。

3两个电脑和建模高度化技术

公路企业建设中工程中分,设计人员必须进行综合性因素的考虑。将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项相组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筑设计中,基础的模型与施工的模式在通过电脑的制图技术,运用图纸的形式明确的展现出来。

4联合业务系统的电脑技术

提供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人类得到更多的效益,因此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续期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逐渐受到重视。CSCW(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的具体的意义是指人的任何地方,得益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在虚拟环境下将信息的接收传送功能进行结合。道路桥梁设计中,充分的运用了计算机技术的这一特点,将工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在设计中明确的体现出来。

5电脑ERP技术

对于电脑生产技术是1950年代末太空梭和军事工业发达国家。道路桥梁设计也为了缩短工期的整体事业,届时韩国,对于3比CAM,提出了并行的概念。CE简称公社事业执行的主要需求能够共享数据库和相关人士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赞助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设计和开发PDM-II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很早的太空与军事领域方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工程的设计、检测、图片处理、机械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在近些年,被各国普遍应用。公路桥梁设计中也逐渐应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高效、智能、科技化先进等特点与设计有效结合。

6电脑辅助报道

第2篇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炭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的主要能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先进的计算机煤矿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从煤矿污水的不同阶段出发,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污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煤矿 污水处理技术 研究应用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污水治理是相关煤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通过给出煤矿污水处理中需要的计算机设备,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煤矿污水处理中的先进方案,并针对不同污水处理阶段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其中的方案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1 煤矿污水处理中需要的计算机设备

1.1 脱水机

脱水机即污泥脱水机,是在煤矿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计算机设备。其工作原理为:由于排水系统进行污水的排放过程中容易产生比较分散的污泥,而通过脱水机对其进行定期处理可以将分散的污泥集中起来,从而排出污水管道以避免产生堵塞。在日常生产中,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直接控制可以实现脱水机处理系统的自动化以及保证煤矿生产持续性。

1.2 离心机

离心机是污水的初级处理设备并且直接与计算机相连,其工作原理为:根据乳浊液中液体的不同密度以及不能互溶的特点将液体进行分离,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中的离心力将悬浮液中的固态污染物和液体进行分离,从而对达到对污水的初级处理效果。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控制可以增加离心机的离心力,从而提高其对乳浊液的分层能力并使固液污染物有效分离,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1.3 气浮机

气浮机是指通过利用小气泡或者微小气泡使介质中的杂质浮出水面的净水机器。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较大的颗粒状杂质,利用气浮机产生的气泡将杂质记性包裹并携带出水面,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1.4 微滤机

微滤机是一种拦截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器。当污水经过微滤机的筛网时,微滤机可以讲污水中较多的悬浮杂质拦截进而对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将微滤机与计算机相连,可以设置多道微滤机污水处理流程,大幅度地增加了污水的净化效果。

2 先进的计算机煤矿污水处理方案

2.1 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

相关煤矿公司应该选取何种污水处理方案,是需要经过严格筛选与评估的。通过利用计算机自身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污水排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关数据,企业根据相关数据则可以对污水的处理方案进行设计、优化,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2.2 加强生物除磷效果

将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融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煤矿生产中的污水处理效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机污染物和磷等,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化学除磷工艺中,可以自动分析污水除磷情况,从而使得污水除磷效果达到最大化。

2.3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

曝气生物滤池又称BAF,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在生物滤池设备中添加原料,并给滤池填料供氧进而使池内生长出微生物,从而达到对污水治理的目的。该项工艺不仅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方面,对于包括煤矿产业在内的社会各个生产领域的污水处理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3 不同级别污水处理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法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废水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处理,并尽量使处理后的污水参与到工业生产的水循环过程中来,而往往由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污水的处理需要分阶段来进行,所以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也不尽相同,下文就不同阶段污染下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

3.1 污水的一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指对污水的初步处理,主要是对水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固态污染物进行处理。通过引用计算机技术对污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污水的一级处理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使得在对一级污水处理后,水中的生物需氧量即BOD处在30%左右,为第二阶段的污水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3.2 污水的二级处理

通过污水的一级处理使得体积较大的悬浮物分离后,开始对其进行第二阶段的处理,污水的二级处理主要是将无水中的胶状物质以及溶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离出来。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煤矿的污水治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掌握实时的污水处理情况,可以使计算机对不同阶段的污水处理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而使污水处理效果达到最大化。

3.3 污水的三级处理

计算机应用在污水的三级处理过程中主要是负责对污水治理的调控工作。通过计算机对不同污水处理设备的模拟调控,可以有效地了解煤矿污水处理中各个环节的设备应用情况,从而在实际的煤矿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实现对相关设备的有效调控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应用在煤矿污水处理中的相关设备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研究了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煤矿污水处理基础,从污水处理的不同阶段出发,为计算机技术在煤矿污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提出了详细的意见和建议。可见,未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煤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立志.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秦岭北麓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张河翔.信息融合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芮旭东.鼓风节能技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4]牟剑伟.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07(12):87-89.

[5]白凯.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3,12(23):234-236.

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的发展突飞猛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也需要合理的应用。现如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概况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设立了有关机械制造的学科,给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开发的功能性技术,在高校的理论学习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中,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得到了质的提高,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的综合学科,主要包括了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机电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同时也包括了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以及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以机械制造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的各种现代化难题,推进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在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了些许的调整,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已然影响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地位,其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对于行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本行业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概况

现如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来说:各种大型的施工设备的研发与建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调控,而工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各个机械、设备的运作;在精密设备和零件的制造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出的集成电路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存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在高尖端的行业中,如航空航天行业、武器装备的制造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应用实例。总而言之,计算机可视技术、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可视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将抽象的机械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来转化成直接的、容易计计算统计的数据及信息,这样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直接的、便于计算的数据及信息开始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能更有效率的了解制造出的机械产品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及时了解和改善产品的不足之处。计算机可视技术相比于人工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避免了人工设计可能出现的缺陷,减小误差,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精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的速度,不但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时间。计算机的虚拟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与现实工作环境几乎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然后利用虚拟技术,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模拟出来。因为虚拟环境能够模拟出各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情况,所以能全方面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加强人对机械设计制造的控制,还能减少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进行检验校核的时间和成本。计算机仿真技术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设备来展现机械模型,通过此种手段能更加直接清晰的描述出产品的系统形态、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接下来的设计、制造的流程。运用好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能够加快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进程,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发展是目前科技进步的主流走向,微型化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和电脑。运用好计算机技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比如在将产品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的同时,优化其使用功能和质量。目前这种发展方向已经初步有了雏形,现代的机械产品设备综合功能更强大,使用环境也更加灵活。

(二)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就代表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开发使得目前的很多设想都很有可能实现,比如定向感知设计者的理念、智能感知外部环境等功能。

(三)网络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另一大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发展,在机械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宣传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推广、宣传。相比与传统的宣传手段来说,网络化发展不仅能大大节约宣传成本,还能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市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也同样如此。在本行业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简明直接的展现出设计方案,还能自动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修正。另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对设计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模拟出实际应用时的情况。综上,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琪,胡海燕.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与思考[J].电子世界,2014(16).

[2]韦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J].科技资讯,2015(08).

[3]陈尧.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J].中国化工贸易,2013(03).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园林设计;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学科和领域,涵盖范围涉及机械电子工程、电视电影制作、广告创意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等。如今,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强,这预示着园林设计将会得到更多关注力度,因而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将更为重视。

1计算机技术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1.1园林设计的基本概念阐述

园林设计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它展现出的成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园林设计是一门协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完美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所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学会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观念,掌握发展规律及态势。

1.2计算机技术辅助园林设计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离不开两大因素,一是园林设计工作者要拥有良好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在空间意识、审美观念、人生情趣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二是园林设计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绘制出园林设计图,计算机的运用不仅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表达设计思想和理念,而且能够帮忙检验和修改设计图,节约时间、提高质量。园林设计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第一步先通过实地考察,初步建立一个设计思想和理念框架,第二步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帮助完成、完善设计方案,根据最终的效果图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其中,设计者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园林设计,可以从任务书、基地调查与分析、方案设计、详细图设计、施工图制作等阶段进行。设计者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园林设计过程,首先是资料的录入工作,先在电脑中输入基础资料,从而让计算机系统自主参与分析,计算以及设计。然后是合成实景景物的工作,在景物合成的阶段同时进行实时三维效果预视,在此过程中,设计者便可以一面感受视觉效果,一面进行二次地设计和修改创作。当设计者完成设计过程,设计图纸也相应诞生了,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是各种丰富多彩、设计必要的设计图、工程图、效果图以及三维动画漫游的效果的工作。园林设计最终形成的方案将涵盖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文字说明和模拟动画图像等图形图像内容,以及特色的背景音乐、精彩的解说这些全面而丰富的内容,把这些部分组合起来,会产生不一样的视听效果,乃至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2.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指的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多源信息交融的虚拟环境,这种环境除计算机自身能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可以产生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知。参与者沉浸到这种环境中,通过运用自己的视觉点去直接地感受观察,以及多角度多方位的体验融合,从而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机的合二为一。假如把这种VR技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呢,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第一,可以达成出一种人机交流的效果,当设计者通过VR技术去面对设计对象时,他们将对这个整体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园林设计工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动工之前就必须对完工之后的环境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概念,这是因为园林造景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有着极高的关联度,而且还对于环境变化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通常,设计者在展示给决策者、工程人员及大众设计效果时,会利用沙盘、三维效果图、漫游动画等几种方式来展示。这几种传统的展示方式在以前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技术的发达,他们都逐渐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缺点,那就是难以将人的感受与设计对象融为一体,让看客得到全方位的观察设计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随着VR技术的诞生,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决策者、工程人员以及大众通过VR技术的展示,不仅可以实现任意角度的、实时的观看、感受,还能够真实地、身临其境般的与周围景物进行互动,更有助于他们较简单地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VR技术解决了传统手段不能达到的一个难题,提高了园林设计效果。

2.2Internet(互联网)信息技术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大已经不是单方面能够想象的了,只要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都能获取许多丰富且全面的园林信息资源。因此,园林工作者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到网上进行查询、检索等信息服务,以此来获取所需的丰富的信息资料。同时,他们还可以在线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共享,把有价值的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总之,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了艺术与科学的技艺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重视的方面由大型的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到小型的小区环境建设开发等方面。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将随之逐渐走向规范化、高效化,科学的软件技术应用将为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消防 ;通信 ;应用

一、消防通信中的不足之处

我国的消防通信工作,从总体来说较为落后。我国的消防通信起步较早,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使用消防通信了,在当时那个年代是,由于整体都较为落后,使用的通信市手段都是锣鼓和旗语。自改革开放后,在消防通信中,还是使用的是火警调度台,这种方式极为的落后,会影响到火警信息的传递,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在消防通信方面,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一些国外国家,这也是导致消防通信不足的原因。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技术并不是很完善。致使消防指令不能及时的到达火灾现场,这不仅会耽误救灾时间,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计算机技术在消通信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开始逐应用于消防通信中。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有建立相关的消防调度指挥系统,而且在调度显露和专用报警配置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无线通信质量也不断的提高啊,甚至部分地方,还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消防系统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这也是现有的消防工作中的隐患。

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由于还存在许多的不完善,致使消防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不是很好,且容易出故障,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灾区信息出现疏漏。另外,我国在消防通信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完善,这些都是接警程序不够完善的原因。以上所描述的这些问题,都是消防通信落后的原因,也使消防工作的效率受到了影响。

三、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中的作用

(一)消防通信实现了网络化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即将加入新的技术,那就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实际的消防工作中,要实现网络化,可以利用远程图像监控,来实现视频会议。远程查哨,自动望报警和远程数字的传输,都需要通过微波通信,才能实现。另外,还可以作为有线调度和专网的补充和调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消防工作带了许多年便利,例如:能够为消防工作带来火灾现场的信息,使消防工作的指挥员能够更加科学的指挥火灾的救援工作,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

(二)计算机化的接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中的应用,接警的工作也将由计算机来代替,在这一形势的发展下, 迫使接警人员在素质方面,必须进行加强,接警人员不仅要加强素质,在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方面,也必须要进行加强。在城市中,消防系统的接警工作应该统一由指挥中心来完成,这样,接警人员就可以直接在指挥中心了解火灾的情况,接警人员在了解到火灾情况以后,要及时的报告给相关部门,来进行指挥灭火工作。

(三)通信数据的实时共享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消防通信工作也应该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那么,消防通信工作就应该实现数据共享。消防通信在实施数据共享后,不仅可以方便各个消防部门及时的了解消防信息,还使以下几个单位的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分别是:①通信装备、②人员、③消防通信的重点单位等。消防通信在实施数据共享后,可以使消防部门的计算机实现数据授权和访问,这样有效的保证了消防指挥中心的数据安全。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消防通信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意思是指:利用虚拟的训练环境,为消防作战提供具体的指挥方式。而且,在进行虚拟演练时,可以将虚拟现实演练的消防车、水源、灭火计划、对危险品的处理等,全部都保存到电脑中,把这些视频制动成统一的规格和格式。这样可以让相关的消防人员学习视频中的灭火方法,有利于消防人员的技能培训,会使消防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五)提高信息的传输能力

由于我国的消防技术薄弱,致使救灾中的指挥信息不能及时的传达到火灾现场,这样不仅在造成了火灾的蔓延,还使火灾区域人民的生民安全和财产受到了进一步的威胁。针对此现象,可以使用视频来传输火灾现场的情况是,但是,传递视频的仪器必须要具备抗干扰和抗辐射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实现消防中心跟火灾现场的宽带数字连接。指挥中心也可以对火灾现场,实施现场指挥,还可以及时的搜集火灾信息,这样为创造最佳救火方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救火方案也更具科学性,更贴合火灾现场的实际。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在飞速的发展着,这也带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也被广泛的应用。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这个时代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更好的实施消防通信工作,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于现代的消防通信工作中,自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工作中的应用以来,为消防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快捷和便利,能够让消防指挥中心及时的了解火灾现场,指挥中心再根据火灾现场传来的信息,及时的研究出科学的灭火方案。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计算机技术的优点,及计算机技术在消防通信工作中的应用,还有那些不足,都做出了具体的描述。

参考文献

[1]柴世正.我省消防通信工作现状及思考──计算机在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河南消防,1994,Z1:64-65.

第6篇

一、做好审前准备工作是关键

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除了与传统审计项目有共同之处外,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环境

在计算机审计领域,数据化审计就是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通过各种接口工具获取审计数据。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审计数据的采集和获取一直是数据化审计的首要难点,是推进计算机审计的“瓶颈”。故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在审前调查时应对以下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进行了解:

(1)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业务的信息化组织情况及其实现程度;

(2)使用的财务系统软件和相关业务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3)财务信息化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流向关系;

(4)财务及其相关业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5)其它需要了解的内容。

审计组只有在审前调查中了解清楚了被审单位的信息化环境,尝试获取被审单位的有关电子数据和数据结构文档等基础资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就遇到的问题向计算机技术人员请教或邀请计算机人员参与审前调查,确定数据采集方法和范围,特别是业务数据的采集,一定要根据审计重点和思路,采集主要业务流程数据。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要密切注意审计署及有关省厅金审工程专题栏目,及时下载了解最新财务数据采集工具,以及有关业务审计的审计师经验,了解数据库数据的连接方法和转换技术,做好审计人员的技术后盾,以推进计算机审计普遍、深入开展。

(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取证和证据评价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系统成为获取审计线索的重要来源。信息系统记录了被审单位的大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数据,审计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判断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并对其做出评价。而面对的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种类多、变化快,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甚至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审计人员在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过程中,针对被审单位的具体信息系统和业务特点,注重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应用和积累,才能在计算机审计中做到游刃有余。年轻人要自觉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二、制定科学的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所作的计划和安排,是整个审计实施过程的行动指南。因此,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的作用,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

细致的审前调查,细化实施方案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审前调查结束后,审计人员要及时将被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进行汇总,制作工作流程图,包括:业务流程图、内部管理控制流程图等。根据工作流程图,分析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工作的关键和薄弱环节,以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制定包括计算机审计内容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以下事项进行评估和明确:

(1)拟使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硬件配置及所需的技术条件;(2)被审单位相关数据的获取或转换方案;(3)重要审计事项和关键环节的计算机审计步骤;(4)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及分工。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质量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计算机审计项目,一定要在审计实施方案中体现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是核心

被审单位的信息数据大多数以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存储的,审计中“查账”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即根据审计目的,对审计数据作各种重组、计算、查询、分析、挖掘工作。因此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也是审计技术发展的一个广阔的空间,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是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功。

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操作:

(一)重算:对某一项数据,按照与被审单位相同或相似的处理方法重新计算,目的是验证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及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处理逻辑的正确性。如个人所得税计算。

(二)检查:按照政策或法规,对某一项数据或处理进行检查,目的是检查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如医院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的检查。

(三)核对:将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数据,按照其勾稽关系,进行逐一核对与排查,目的是验证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处理流程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有无人为非法干预等。如公积金审计中的银行存款收益情况与银行利率的核对等。

(四)抽样:依据抽样的原则与方法,按照审计人员的指令将感兴趣的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数据挑选出来,目的是缩小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如商业银行贷款审计中,抽取贷款金额大、又是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笔数。

(五)统/!/计:为审计人员提供一系列的分析指标与工具,最大程度地方便进行信息处理。如对审计数据按被审计单位的部门、项目核算等。

(六)推理:根据审计人员经验与规则,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给出所有可能 的结论。

第7篇

(1)一些课程简单照搬医学或其他理工科课程内容,未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生工专业是一个涉及到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医疗仪器与设备等技术的多交叉学科。由于在教材上,特别是电子学、计算机学的教材上体现的和医学课程交叉点非常少,在教学上不能体现生工专业特色。

(2)某些课程内容陈旧,未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编程停留在汇编语言,而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用C语言开发等问题。

(3)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基础课程没有对后续专业课程起到辅助和辐射作用。课程体系是本着“先基础、后专业”的原则开设各课程,由于各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足,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活动少,虽然各科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没有形成连贯性,造成了学生经常学此忘彼,即使是感觉各课程都学得不错的学生,也无法从全局上掌握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完整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建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挖掘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内在联系,拓展工程学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外延,构建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整合生工专业现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与生工专业各学科间的关系,明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在生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生工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系统化和全程化,即课程群中的各课程教学保持前后呼应,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然后要强调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教学与生工其他专业课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强化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目标,使学生学习系统化、专业化,打造生工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方案如下:

(1)认真研究生工专业学科群课程体系,切实抓好计算机课程群全面建设为了使课程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仪器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生工专业医疗仪器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首先要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设计,在确保本课程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增加关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间的讲解学时。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讲过指针和结构体知识后,增加链表的讲解,讲到位运算知识时,增加位运算的单片机应用概述等知识点。另外在教学内容建设上,不仅要明确本课程群与生工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还要重视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内容重复;抓好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与落实,规范课程的讲义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等方面的建设,将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及时补入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形成学术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构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实施以老带新的制度,让更多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起来;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鼓励老师进行科研活动,这样老师就可以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带入到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坚持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坚持不同课程间的听课制度,鼓励老师多课程间授课,这样才可以知己知彼,加快课程之间的融合速度。

(3)搭建计算机技术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课程群中各门课程资源,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加强其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队伍熟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耦合关系,明确课程群的整体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统一的网络资源平台有利于整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温故而知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围绕课程群建设,深入开展教改、教研和科研活动每个学年要制定出相应的教改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教改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与时间,并且于每个学期末,对教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专题研讨,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培育与建设、教材教辅资料编写、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课程考试、教改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方案;倡导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申报,鼓励学科间老师的合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各专业为目标的团队合作方案,是课堂上老师最好的案例,也是课程之间融合建设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5)以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检验课程群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时,特别重视实验课的开设,提高实验课学时,开设独立的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另外,建立专门的生工专业综合实验室,既可以做软、硬件的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又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和交流环境,它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科研能力,为学科全面建设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训练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

1.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现状

其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依据。在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要趋势的今天,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也得到了更为可靠的技术依据。由于网络信息技术更为发达,高校在通过网络平台推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案,就会更为方便。大学生对于高校所实行的信息管理也能够更为积极地进行响应,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管理,变为积极地参与管理,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网络平台,汇集更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方案,提高管理能力,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二,数据信息滥用加大了管理难度。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数据信息的滥用,增加了高校计算机使用的风险,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增加了负担。在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之下,信息传递的速度让人难以置信。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师生的相关信息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中,同时,为了方便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使用移动设备从计算机上复制资料。再加上高校师生人员众多,计算机设备使用频繁,服务器访问频率高,因此,无论是从硬件方面来说还是从软件方面来说,数据信息被滥用和泄露的风险都很高。并且一些教育工作人员或者学生虽然能够获取到一部分信息资料,但是所获取到的信息却不全面或者不真实,这就为他们的教学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这也是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问题。其三,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是进行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体,也是关系到信息管理工作成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聘用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才对高校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然而,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可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同时,高校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评定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也未能及时地督促信息管理人员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提升管理专业能力,因此,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人员只能应对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管理问题,而当计算机信息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就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造成信息管理工作不到位。其四,传统的信息管理理念束缚了管理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理念中,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必须进行保密,对于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当全面抵制。然而,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想完全将所有信息保密是不可能的,并且对于高校师生来说,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因此,传统的保密型的信息管理方案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如果再一味地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反而会助涨一些负面言论的滋生,不仅对于信息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为高校的正常管理和运作起到阻碍作用。其五,信息主体的多元化加大的信息管理的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平台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在网络平台上信息的主体也由原来的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地转变为所有能够登录网络平台的人。在这种技术背景之下,高校师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畅谈自己的想法。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给高校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反馈意见和建议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了虚假信息、误导性的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因此,信息主体的多元化也成为了如今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2.提升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措施

第一,创造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大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不止是某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同样,管理工作也不止是局限于某个部门,而是要在全校范围内创造一个新时期信息管理大环境。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让高校的高层管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为信息管理指明一个大方向,以更为有效的规章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的管理。第二层是要对高校全体师生普及计算机信息管理意识,要让师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关系到自己能否安全便捷地使用计算机网络,从而让全体师生积极配合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第三层是实现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关系到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因此,必须要让各部门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实现数据及时有效安全地传递。第二,以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目前,许多高校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能制定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工作执行的依据。为了使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应当执行更为详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该项规章制度中要突出以下几项重点:一是要明确不同层面的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责任,如高校师生在运用计算机信息时的责任和义务,管理人员应尽的职责,出现违规情况时如何处理。二是要突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问题。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安全问题一直是最为突出也最难治理的问题,在该管理制度中,应当将安全管理列为重点,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提供详细的管理办法。第三,组建专业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团队。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发达、数据信息越来越庞杂的今天,仅靠几个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复杂的管理工作的,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效率,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是要成立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导小组。这个小组中的成员要由了解高校整体情况并且具有专业化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组成,主要负责汇总高校计算机信息使用方面的资料,制定详细可行的管理方案等工作。二是要成立一支计算机信息管理执行团队。该团队中的工作人员要由具备专业、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执行具体地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并且收集、反馈信息管理中的问题,积极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共同完成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除了这些专职工作人员之外,高校还可以将一些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编入管理团队中,因为这些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了解更为清楚,能够为信息管理工作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更大的推动力。第四,引进先进计算机技术加强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带来的不止是负面的影响,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管理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第一时间掌握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就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就能够更快地找到应对的方法。为了实现以技术加强管理,高校不仅应当招聘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担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岗位,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更为良好的计算机信息培训平台,让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动向,从而时刻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管理能力,以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支持,对高校计算机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杜绝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才能真正做到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

3.小结

总之,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且面临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只有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提升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才能保证高校计算机教学、管理事业能够始终跟得上时展的脚步,是确保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

作者:陈晓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樊铭.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2)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模式研究[J].唐丽华,胡远萍.经营管理者.2013(32)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J].陈开军.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

第9篇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文/李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员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因其高效、稳定、准确的特点,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无可替代,受到各领域企业的重视。但我国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摘要

1、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1)企业自身管理问题得不到重视

对企业自身的类型和管理来说,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这对于所有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应做到的。因为企业的不同,总会特殊的管理和发展方面的问题,相应问题解决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企业只有清楚当前自身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方能够通过制定针对性措施和方案,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完成快速转变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清晰的目标,与企业本身信息化发展的态度基本无关。最终造成企业成本不清晰、信息化管理落后、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大多数都是没能够重视信息化发展,对信息化发展存有观望、走走看看的态度,没能有合理规划和目标造成的。

(3)曲解企业信息化

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国有企事业单位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别较大。中小企业对其仅仅有个模糊的概念,原因其在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它们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非常的谨慎,投入时前思考,后考虑,投资后则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却完全把企业自身信息化与管理之间的协作忽视了。

(4)资金问题

任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会碰到资金的问题,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描述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发展过程中因资金的原因停滞不前。事实上,在信息化初级阶段,大家都是在进行摸索中前进,资金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推进起到了消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为后期技术提升、系统升级等信息化措施带来障碍。

2、企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有成本核算、系统数据保障以及信息化管理。首先,成本核算问题是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对计算机技术的第一要求。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延迟,最终给企业的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决策带来困难。其次,高校稳定运行的计算机平台,是企业资金进行核算管理的基础。如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积极应对动态商业信息,必须具备计算机及时、准确、高效的运算。最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制度的实施均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传统的管理中,包括企业日常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资料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相比较信息化管理来说具有很大的劣势,最终造成信息延迟、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则可解决此问题,同时可以有效把控企业日常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措施

1、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信息化目标是什么,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并参照此进行逐步实施。中小型企业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其成本核算、资源管理等提供有效的帮助企业运行效率,此时可将节省的人力物力,合理安排到其他的工作中去。

2、提高企业信息化念识

当前企业信息化进程较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够强。很多企业管理者惰性、观望、企业信息化意识模糊等,才会由此现象的发生。

3、建立完备的信息化管理棋式

企业个性化网络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企业内部数据传输、信息交互、24小时监控的首要技术选择。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极大有助于决策者根据当前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认清当前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4、资金的合理利用

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依赖性较强,因此成本的严格控制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内容。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但不能盲目的追求和投入。

三、结束语

第10篇

文章分析了现代房屋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的一些优化技术及其在建筑结构中进行应用的必要性,并对优化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同行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必要性

新型施工技术持续发展以及迅速推广,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当然也对建筑结构设计产生了一些影响。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优化措施的运用,以便于确保建筑结构的科学月合理。同时,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使现代建筑的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和布局,还能确保建筑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的重要分析

2.1对设计前的分析工作进行严格把关

首先,对建筑进行设计以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一个建筑的特点以及所需要的重点进行设计,以此使设计方案变的多样化。不同的方案下面会拥有多种差异较大的建筑结构,具体选用哪一种设计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用途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选择。房屋建筑结构在设计前所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具有很多种形式的,建筑标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通常有材料、设备、负荷值以及参数等。房主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运算以及预演算,随着现代建筑的日趋复杂,人工计算无论是从精确度还是在计算速度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纯的计算机运用虽然能够满足精度需求和速度需求,但是它并不能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建筑设计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针对性的解决测试,他们也非常清楚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部分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经由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结构通常更加合理。因此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就需要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配合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设计。

2.2关注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因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过程十分复杂以及多变,这些问题对于设计优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设计中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并拥有耐心。房屋建筑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有效把控,在确保建筑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设计和施工成本[1]。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不但和内部的设计有关系,而且还和外界环境拥有者比较紧密的关系。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优化技术,最根本的目标是确保建筑在应对外界环境作用力的冲击式可以不坍塌。近几年,我国地震现象非常严重,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就对我国建筑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我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地震的侦查和预测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无法在地震来临时前进行提前预防。在这种情况下,房屋抗震性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防止更大损失的出现,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设计要重视其抗震性能。一般来讲,房屋建筑的防震结构是由多道防线共同构成的,即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的次要结构能够抵消一部分能量;当更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侵袭时,则由建筑的主要部件进行抵抗。

2.3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

作为结构设计优化的关键步骤,信息优化的优点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技术的合理使用也是保证结构优化完成的关键。实际上,各种不确定的变量条件对房屋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不能仅仅通过一种方法对结构特点进行改善,因此要想对更加复杂的房屋结构进行解决,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如模型是存在的,可以采用CAMS软件等进行设计的优化和改善。GAMES在建模线性、非线性和混合整数最优化问题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系统处理建模问题时,通过简洁及自然的方式,可让用户迅速更改公式,求解器转换也较为便捷,可迅速从线性转换至非线性。采取GAMES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时,数据仅需要一次就能在熟悉的列表和表格形式中输入,可通过简明的代数声明对模型进行描述。又如,CAD软件可将结构设计方案、建模等归纳为成本控制影响因素,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充分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并可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2.4充分发挥设计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并且广泛的应用到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单单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仅仅是对机械数据统计和计算,它无法对其他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时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设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便确保人们对建筑的性能要求都能够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选择相应的设计方案时要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对比,特别是对于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敏感性要素,比如房屋的抗压性能、抗震性能等,要从整体上进行考量,从而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效果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

3房屋建筑结构优化需关注的难点

3.1要注意设计前期对房屋建筑机构优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设计方案对于建筑项目的总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优秀的的设计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建筑成本。然而,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的设计方案在确定时却并未涉及建筑结构优化技术,这就导致设计工作人员在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时忽略了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这样既提升了设计的难度,也增加了建设成本。在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在设计前期对优化技术的运用,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

3.2要重视对细节的优化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时,要重视对细节的设计与优化。可以将矩形板块的现浇板进行充分的划分和设计,以此增强现浇板的受力程度,从而避免拐角处出现裂缝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优化设计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优化设计已经从工程实践问题逐渐向数学问题过渡,工程设计人员还要提升自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优化设计分析能力,使自身的设计更为合理和科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使用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运用能够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并使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满足现代人们对于房屋的居住以及审美需求,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数据管理;智能化

一、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1.1数据管理技术。该技术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管理者作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提高决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管理数据库的过程中,常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分类、数据排序、数据检索和等工作过程,每个环节对工作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在推动技术改进和完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管理是新时期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支撑,绝大部分计算机应用都要对数据库实施管理,满足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1.2科学计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比较早,在新时期也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科学计算技术处理各种数学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解答疑惑。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数据处理工作,并且有时候数据十分复杂,难度相当大,人工计算和分析方式难度较大,而且容易出错[1]。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分析效果,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计算机科学计算功能的发挥,轨道距离计算、工程设计、天气预报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计算。

1.3过程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相关数据,做好数据分析工作,按照预定的目标控制对象,进行自我控制和完善。在过程控制技术的支持下,有利于提高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控制的准确度和实效性,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目前过程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生产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企业等方面,对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应用范围呈现不断扩展趋势。

1.4相关辅助技术。常见的为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教学和方案设计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技术融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理解。例如,PPT、Flash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率提高。

二、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科研工作深入,技术攻关力度增强,计算机技术取得不断改进和完善,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微型化。计算机的体积变小,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从诞生以来,经历了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不同发展阶段。最开始运行速度慢,可靠性差,到后来发展到运行速度快,可靠性强,计算机运行成本也降低,体积呈现微型化发展趋势。方便人们携带,功能也变得更为强大,有利于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2.2智能化。计算机具备一定的人脑功能,可以从事一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虽然其逻辑性较差,显得比较笨拙,但毫无疑问,智能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研究全新的计算机设备,能模拟并从事人脑的一部分功能,推动计算机朝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便利人们日常生活,促进计算机技术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

2.3全面化。全面化也是一种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向人们生活和工作各领域不断渗透,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便利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计算机技术不仅为生活和学习服务,在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航空航天、远洋探测等方面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

2.4专业化。嵌入式设备、工程计算机出现和应用,促进计算机专业化水平提高。各种终端设备,车载电脑等,给各行各业带来极大便利,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大大便利工作和学习,促进效率提高。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计算机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重视技术创新和攻关,顺应新时代和新要求,更为有效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熊民敏.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80.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48-03

Research on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e Serv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I Gui-zhi, LIU Ya-hui, WANG Wei

(Computer Center,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e oriented to non-computer specialty, presents a new hierarchic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structure for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course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 The course system fully embodies the supporting role of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s beneficial to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non-computer specialized computer basic course, give full play role to th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cours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scheme; teaching quality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 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如表1所示[4-8]。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群层次\&课程\&面向专业\&基础课群\&计算机基础\&各专业(必修)\&C语言程序设计\&理工类(必修)\&VB程序设计\&文科类(必修)\&专业基础课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工类(限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Sql Server)\&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文科类(限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ccess)\&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Dreamweaver)\&专业应用课群\&Matlab软件使用\&理工类(选修)\&动态网站开发与管理(Jsp)\&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设计软件Protel的使用\&物联网概论\&高级Office应用\&文科类(选修)\&动态网站开发与管理(Asp)\&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技术\&三维动画设计\&会计电算化\&]

1)基础课群。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 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 X 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 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 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 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 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 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 王建勇, 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 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