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的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就业指导 计算机教学 职业院校 应用分析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开展,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社会不断的输送各个专业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r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招聘人才时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给我国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具有技术性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各个领域,是目前社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技术。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计算机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操作性不是很强,面对这种现状,如何解决并且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所以本文笔者主要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就业目标脱节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不同步,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重点是复合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或者是专业技术的应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专业知识太集中,很容易就会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而且职业院校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根据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实际技能需求进行授课,造成了学生尽管拥有十分专业的技能,但是就业率仍然不容乐观。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多过于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计算机这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二)职业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实训设施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理论教学多过于实践教学。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前提下,实践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片面认识造成的对于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两一方面教师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自身也不热衷实践操作,由于理论考试的原因,学生的精力几乎都用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以就业为指导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就业困难,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出发点,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不同职业院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学校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职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职业院校侧重于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从实际角度出发。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接纳,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时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职业院校的创办宗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重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应该重视实践环节,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入真实案例,加强实训内容,给学生更多自我动手的机会。再者,应该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甚至是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比教师提供的实训环节对学生更加有益。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作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就越高,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清华.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计算机・信息,2014,(09).
[2]赵春宇.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4).
关键字:计算机教学;实用性人才;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vel,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personnel reques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work, from how to determ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on the computer tal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es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of advice,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purpose, reform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and carry ou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the computer teaching; Practical tal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Curriculu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例如:清华、北大),我们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也是让人人成功的教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已经迈入“技能时代”并逐步向“高技能时代转移”。所以招生就业要与市场接轨,学生成为能手,市场就业抢手;要用企业的理念来做职业教育,必须体验“三个一致性”—校内教育与企业的一致性;人才培养与充分就业的一致性;职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一致性。不培养数以万计合格毕业的失业者,只打造高新收入技能达标的上岗者。
专业就是职业,专业建设的复合性,一专多能。计算机教育也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基本技能和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开设不同方向的计算机课程。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样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计算机相关岗位就业,如:技术咨询、软硬件开发、技术支持、网络集成、系统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也还有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人员。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社会发展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教学,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环节,没有到对口企业上岗实习,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瑕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需要根据目前实践教学现状制定新的培养模式。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正面影响
1对生产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人类生产和工作都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最大,是科学理论与实际生产操作的纽带,利用计算机计算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使一些生产操作变成可能。计算机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动化生产,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取代了大量工人,计算机控制整个工作流程,往往只需要一个操作者就能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计算机对工作方式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无纸化,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取代了演算纸,用计算机处理图片取代了画布和颜料。另外计算机结合网络应用,对工作环境也有所影响,计算机的并行计算和共享让工作者只需要在局域网中就能实现沟通并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消除了地域限制和时延影响,让现代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对经济的影响
计算机最先利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最关键的功能还是大量数据的精确计算,而经济也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计算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计算机的精确计算让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计算机为主实现大量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加速了金融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让金融业务扩展速度越来越快,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联网业务也为人们的金融项目更快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让信息成为全新的产业内容,信息产业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经济地位。信息产业的扩大,让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更为容易获得,信息产业属于高就业的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大幅度提升。我国已经有大规模的计算机行业就业者,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也为GDP贡献了超过10%的产值。
3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计算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人们的生存环境,日常的各种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教学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计算机操作技术本身也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段开展,就是因为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育,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平衡了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问题,有助于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另外,计算机技术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生物制药可以利用计算机分析分子结构,物理学借助计算机模拟相关数学模型,医学借助计算机分析影响等等。计算机通过网络缩短了物理空间,将世界互联,让国际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让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起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际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也都因计算机网络变得频繁起来。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让我们可以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捷,流媒体传输让我们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所要的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通过网络还能实现除了语音文字外的图像沟通,计算机网络还简化了诸如通信、购物、办公等流程,使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预约挂号等成为可能。同时计算机系统还应用于生活中其他管理领域,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电网管理,户籍管理等等,都由原来的人力物力管理模式转换为数字化管理,操作更加方便,管理起来更加系统化,能够及时响应人们的操作,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二计算机技术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技术固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不少困扰。比如社交网络,人们更喜欢坐在电脑前与他人进行沟通,忽略了真正面对面的交流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化。而且网络的虚拟性,也让更多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和谐风气。除此之外,计算机也不是绝对的安全,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也时刻威胁着计算机使用,人们的生活因为计算机网络变得更加透明,私密的生活也因此产生不少困扰。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其负面影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乐趣的同时,让很多原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得以解决,这就是进步就是发展,所以人们在应用计算机时,应当着重发展其优势,避免错误的发展方向,让计算机为人类的进步做更多的贡献。
作者:杨晓龙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数计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16-02
21世纪的人类社会以信息化特点彰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紧密融合不断地提高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同时带动了信息技术理论的迅猛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信息技术高效利用的新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这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已经成为评判当代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这就对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刷新,社会对于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及其素质的需求不断攀升。而高校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老化的知识理论框架渐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优化程为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不断优化教学设备,满足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
计算机教学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极强,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依附于不断的实机操作才能得到真实的体验和不断的巩固,所以计算机教学不仅仅对学生操作的计算机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计算机教学相配套的相关现代教学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教学需要相应的硬件教学设备支持。再具体的说,计算机是这门教学的工具,所教学的理论是为掌握和高效运用这种工具所服务的,没有了工具,或者是工具不称手,再高明再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学生面对上机操作的实践时是难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具体的应用中去的。
高校必须解决购置和优化计算机教学设备的问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当前计算机实验室的设施设置和维护情况进行调查,认清问题所在,并能够核定专门的经费用于购置和升级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满足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要求。高校的财力有限,自身的财力投入是基础,想方设法争取外援也很重要,有条件和有实力的学校还应该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自给自足自主创新的方式研发计算机教学软件。要在不断更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护,指定并严格制度管理,将管护责任具体到人,落实到位。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方面见实效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相应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既体现在当今世界高精尖科学技术领域,又体现在生产工作的经营管理中,也体现在人们的学习和娱乐休闲活动中,当然,高校计算机教学目的是为前两者服务的。因而,计算机教学所要传授的内容包括了:科学与工程计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通信和网络应用、人工智能等高端理论到应用实践,足见这门课程的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既深奥又广博。而且,相对于人类对诸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历史来对比,计算机技术是后发知识,在教学经验的积淀上明显不足;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迅捷发展新方式。已有的教学经验更需要随之扬弃,这样的形势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必然是高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然要义。
从教师教学方面说来,教师本身要具有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随时保持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资讯的获取,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工作实际要求的教学方案。避免当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的“学的不用,用的不学”的落后局面。让学生针对实际的应用问题进行相关的项目的操作和开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机操作和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实验室的计算机需要有足够的机能来满足学生的实验操作需求,并且随时保持应用软件的更新。教师还必须认识到,相较于其他的常规学科,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更新频繁。这本身对于大学生的接收和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就有相应的要求。要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教师必须要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首先,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的学科,虽然其发展迅猛,更新频繁,但是其核心的理论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扎实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这部分内容之外的教学内容,教师就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的实际就业过程当中,通常是与其他的学科之间有较强的联动性。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突出专业同计算机技术之间联接的内容,保证在特定领域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从学校加强课程建设说来,因为计算机技术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抽象,理解难度高,学生仅仅凭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必须上机进行实际操作的特点,学校要尤其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课程的安排上面,既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既重视课堂讲授,又重视上机操作;既重视卷面考评,又重视操作计算机能力考评。必须克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应付考试的层面的问题,也要克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玩玩乐乐层面,不求甚解的问题。为了防止计算机教学中各种不正确问题的出现,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必须要充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机操作课时的平衡,重视学生的上机操作。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直观的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增强学生的学科代人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此外,加强学校计算机学习氛围也是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可以在校园当中举行计算机知识讲座。这样不仅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同时能够将社会上最新的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动向和实践经验带到校园中来,一定程度上缓和学校教学同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病。
三、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良师效应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有教师来主导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知识水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为教师职业素养的程度,也体现为教师能够“以一桶水给予学生一瓢水”的效应。因而,必须强调,坚实的师资力量是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基础,不断优化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是学校最基本的师资建设任务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进行不断的改革。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然而,基于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指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就业导向;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每一位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都要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学校直接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学校在教育上少走很多的弯路,而且深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优化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促使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模式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计划的途径,是教学三要素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组合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结得,一般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利弊。一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缺少学生的互动,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教师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虽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对于一些学习程度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由于任务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教师的指导,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计算机的学习信心。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也可以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丰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积极改善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馈,做到教学模式的及时调整。比如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前期基础函数的教学会比较生涩难懂,在复杂的逻辑关系教学会消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前期学习兴趣对后期软件开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要有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理念,把就业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就业的重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比如教师直接以就业为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对于一些将来想要从事文秘、行政等职业的学生,高级办公应用软件就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对一些将来有意愿从事文秘或者行政的学生重点培养高级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
二、改善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时,往往会忽视企业真正的计算机人才需求,使得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还有的学校由于计算机基础设备不全,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在利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学校应当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企业合作建立一些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尤其是计算机教师,应当清晰的掌握企业对学校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企业的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机率。其次,完善学校的计算机设施,健全学校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学生在学习PS技术时,可以利用PS软件进行学习,掌握高版本的复杂图形处理技术。最后,学校要安排专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负责计算的管理和维护,保证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正产运行,避免出现死机或者软件无相应的情况,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也要避免因为计算机的的维护、维修不及时,影响计算机使用寿命的现象。
三、优化教学评价,拓宽学生的就业
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平和考核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过分看重考试的结果,忽视教学过程评价以及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有的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考试内容过于单一,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导致学生的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还有的学校在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上缺乏现实性,没有考虑到现实环境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出现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轨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十分消极的影响。学校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首先优化教学评价方式,避免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计算机教师要积极改进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可以适当的加大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的考核力度,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避免由于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脱节。其次,学校在安排计算机评价和考核方式时,可以选择笔试与上机操作结合的方式,而且要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实际操作能力上,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比如,计算机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快捷键等关键性的知识的考察重点在于笔试,而其他像PS技术、Access等考察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最后,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较快,计算机技术的在不断提升,因此,学校的教师要随着时展的脚步,及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保证学生可以学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学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优化工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四、总结
尽管基于就业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现状不容乐观,但是计算机教师应当积极面对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现状,促进学校以计算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化。
作者:刘杰 单位: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2,05:147+152.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近些年来,许多中职学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中职学生信息技术进宪了普及。随着人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人们对其应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应用技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但是随着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本文对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与改革进行了探究,以期让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1 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科学在不同的科研领域使用的方法、技术和原理。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不只是管理和采集数据等还包括单纯地对图形、图像、声音等进行处理。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发展方向也很多元为生产科研等领域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现在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与办公、行政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其在高效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还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共享、公告、政府机构管理、电子商务服务等企业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发挥了计算机技术手段的集成化、快速、精准、高效的应用优势。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的实践中。伴随着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普及,许多新型的学科也应运而生,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与计算力学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中职生将来就业单位涉及的过程检测控制领域中,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类型的信号的自动化控制检测,并对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信息储存,以及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2 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计算机技术自诞生起,就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获得了人们的极大青睐,并随之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服务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中职计算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第一,现代微型处理器。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核心部分就是处理器。毋庸置疑,计算机的微型处理器越小越好但是因为量子效应等因素的制约,其尺寸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要想减小其尺寸只能减小处理器芯片里的晶体尺寸与线宽。第二,以纳米为主的电子科学技术。电子元件技术的改进也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技术,但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计算机微型化、智能化和高速化的要求。因此,加果想改善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集成度,我们就需要创新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理念。第三,分组交换技术。所谓分组交换技术就是指将划分成多个等长部分的、需要传送的数据传送出去海个部分叫作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就构成了一个分组。我国计算机用户与互联网用户数量迅猛提升,计算机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方面,但其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3 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表现在: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基础数据信息录入的自动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经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2)计算计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进而节约企业办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流程的简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减少,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
(3)有利于优化企业整理工作流程,消除不合理的环节和浪费,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4)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为企业的电子商务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进而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的灵活性。
4 创新与改革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策略
4.1 应用技术的创新
纳米技术能够有效打破当前电子元件的性能限制,使计算机甚至是量子计算机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新型计算机就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纳米技术不受计算机集成和处理速度的限制网络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4.2 体系结构的创新
计算机是组合体具有强大功能体系结构肖前的主流体系结构是并行计算可以处理不同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具有这些功能但是集群系统能够给用户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4.3 中职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
中职技术人才是推动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事计算机的中职技术人才应具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能力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和使用能力具备熟练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的高级语言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近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更是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职生的就业。
1现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现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所用教材内容陈旧,其中有近30%的教材是近三年编写的,59%左右的教材是近五年编写的。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比其他学科要快得多,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沿用之前的传统教材,毫无创新之处以及新技术的引进,学生学习的东西必然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便会产生差距,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更新度。而这一现象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大量存在着,使得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与国外的新技术产生一定的差距,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信息技术的更新与进步。
2)教学重心失误,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实践环节通常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学生接受的知识还是教材上的内容,无法与科技前沿接触,忽视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阻碍了科技进步的步伐。这种不合理的教学重心的设置,使得各大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计入企业之后必须进行在职培训才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搞笑的教学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也限制了我国计算机教学步伐的发展。
3)教学方向失偏,重证书轻能力
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每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甚至关系到学生的顺利毕业。将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通过证书来衡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向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忽视了本该掌握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的必备技能,这种技能并非是理论上通过计算机等级证书便能掌握和运用的。因此,教学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进行软、硬件操作的能力,不仅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对整体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固定化、单一化
在当今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固定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是机械式的讲授传统的理论知识,并有没有将其进行延伸或运用创新的方法对学生指导。这样只会使学生盲目的、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主动探索学习的动力,丧失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与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是主动地知识输送者,而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减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降低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2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要与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只有了解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达到改革的成效,就必须要找对改革的方向,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在正确的大方向下进行更好的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在找准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之后,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呢
1)以专业为基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与社会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如,在表格制作方面的课程安排中,由于现在大多数excel都是用的2010版或者2007版,但是有的教材用的还是2000版或者2003版,这样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的计算机技能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如果采用较新版本的教材便可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另外,除了教学内容要紧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软件、硬件方面的内容都比较多,为了在有限的大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选择该专业领域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通过对该领域的系统学习,便可以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可以增强其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相应的岗位。
2)精简理论教学,加大实践操作教学
部分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拔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难度,这样便会使得基础薄弱的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切近实际的基础上,尽量精简,而非盲目的追求课程内容的数量与深度。并且,在课程教学中不应该一味的关注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应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实际技能进行设置。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过程,由简单知识开始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在计算机硬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培养其组装、调试和维护电脑的基础上,学会排查软件和硬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掌握独立的电脑操作和维修能力。
3)纠正教学方向,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与其他课程一样,采取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然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他的考核除了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另外,不仅仅凭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考核,还应该将平时上机练习的成绩、处理难题时的表现以及最终的上机考试成绩进行综合来评价学生最终的成绩。这样,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综合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经过这样的全面考核,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其综合能力。
4)丰富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为了避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问题巧妙的融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具体案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完成,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的知识也掌握地更加牢固,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并且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其次,互动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课前预习,上课过程中提出自己预习时碰到的问题与疑惑,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再要求学生课后对相关问题进行练习与巩固。通过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方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任务教学法就是由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个任务,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在这种教学方法下,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思考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碰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难题可以向老师求助,这时教师才可以介入到该任务中来,并指导学生逐步完成布置的任务。当然,教师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实际情况,把握好一定的尺寸,并且任务应该明确、具体、由浅入深,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最终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独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负责组织、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最终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人才培养弊端,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
根据我党十会议精神,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快并落实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优化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并且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推动各种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法质量提供保障,创新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水平,构建“开放式”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弊端
2.1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背离
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当中,始终存在着高职教育同当时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太过老旧,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比较模糊,不能够准确地洞察出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定位设置存在着认识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能力,缺少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他们往往做不到现代化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只能是在一次次企业面试中败下阵来,从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在技能应用能力方面依旧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的话,将会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不高,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2.2课程体系内容存在滞后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然而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转变,或者是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什么变化,这也就导致了传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很难提高学生的实用性综合素质,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大多数已经过时了,比如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10年前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课本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上被淘汰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十分老旧,不能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差,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也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招聘要求都是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是博士学历,也就是对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要求很高,同时还有年龄要求限制的。然而,实际上,企业当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往往在年龄或者是学历上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要求,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人才也是很少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尴尬教育现状,很多在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使他们的科学研发水平受到了限制,如果教师都接触不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怎么能教出更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呢。
2.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仍然采用的是单一型的教学考核机制,这种单一理论型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却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这固然是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合理地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缺乏一个正确评价,不能把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操作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面窄,缺乏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块,没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作为一种普及性非常广的工具,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弊端,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不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
3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当代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十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和企业的发展相接轨,明确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导向,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设定上,需要对我国当前的转型发展背景进行研究,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市场考察项目,对计算机专业的用人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校企联合”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将来可能前往的就业单位去实习,虚心听取用人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意见。
3.2创新并改革课程体系内容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旧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开展“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战略是大势所趋,必须创新并改进新课程教育体系,努力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同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比如说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计算机技术产业园,融合社会上最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又或者是通过“岗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将高职学校教育同企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一同参与到企业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当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提高师资水平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案,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水平,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结构,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所谓“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就是聘请企业当中优秀的工程师到高职院校中给学生讲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当中进修学习,了解当前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采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考核以及项目研发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基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对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师德要求也是很高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3.4完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提高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与他人沟通交往问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这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对综合性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在高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机制中,添加企业考核模块,对学生在实习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抗挫折和抗打压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确指导下,高职院校针对传统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弊端,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对策,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并改革了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师资教学水平,并且完善了高职人才考核机制,为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涂向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一、提高课程的被重视程度
虽然学生们处于素质教育的良好大背景下,但学习的主要方向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数语外等所谓主科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忽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由于该门课程没有被正确认识因此并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开设课程也只是为应付会考。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很多操作学生早已掌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还有部分学生甚至将游戏偷偷带到学校,私自装在教学用电脑上,上课时间不专心学习偷偷打游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以上情况,作者则是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者在计算机课程开课伊始,也就是教材的第一课———“与电脑见面”的讲述中,跳出教材的局限,自行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以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作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为学生放映了一小段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为切入点,为学生简单讲述了计算机技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接下来作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海报并简要描述了Photoshop等工具,并结合一系列的现实例子对学生讲述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实用性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以学有所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很有用的,是有助于以后就业的,就业前景是广泛的,从而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很快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更加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除了要求学校配置普及最广泛的Win7系统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剔除,以最新版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对枯燥的软件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扩充知识,以及结合时事新闻,讲述计算机一些特殊的用途,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举一个Powerpoint的教学例子:在对该软件进行教学之前,作者首先用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并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多个课时进行细致讲解。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相信这个软件的实用性,作者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语数外等主科挂钩,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将当天语文课所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配上图文,重点以不同颜色标注,当做今后考试复习时的资料,这样既让学生熟练了软件的操作,同时又在制作表格和笔记的过程中温习了其他科目的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当墨守陈规,不能再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枷锁内。我们的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更是非常重要。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要让学生理解学习这项技能是为了以后为社会做贡献,能更好地生存,这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
作者:吴霞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大发展中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就是就业问题。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边是市场上对计算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边是职业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如何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一、准确定位,确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这是目前的共识。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着重解决好定位问题。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准确、科学定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不合理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与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相比,尚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计算机类专业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部门,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潜在发展空间非常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面向IT产业第一线,培养计算机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IT 高级蓝领、应用型白领。
二、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界定教学内容。
1.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的专业设置,取决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某个专业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既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那么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满足IT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的用人需要,即一个专业指向一个或一类就业岗位。更明确地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设置的原则是紧跟IT产业主流技术,适当关注朝阳技术。朝阳技术指充满机遇和风险,有可能推动产业大发展的新技术;主流技术指已经应用于社会,产品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的大众化成熟技术,它由朝阳技术转变而来。只有紧跟主流技术、关注朝阳技术,才能保证计算机类的专业设置与IT就业市场合理对接。各类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专业设置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限制因素,合理、科学的设置计算机类的专业和方向。
2.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适用教材
高职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无论专业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遴选,都是从相对具体的就业岗位要求出发,那么从市场上现有的教材中是难于找到符合专业要求的教材,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自行组织、开发和编写针对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的教材,但仅靠一校之力,又难以完成这样的“使命”。因此,教材合作开发是必行之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各种机会和场合,交流各自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案,争取获得同行教师以及出版社的认同,彼此达成共识,同时积极吸收有专业造诣又有职教背景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形成多方合作,这是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有些高职院校已经联合多家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大量专业教材,不仅用于自身教学,同时也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使用并发挥作用。
3.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训环节
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计算机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那么注重实训环节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注重实训就需要加强实训环境建设,而实训环境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的,在运作层面如何来解决实训资源的问题?事实上,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校企合作就是其中之一。找到二者的交汇点,达成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通过捐赠设备和提供免费培训达到了技术和人才的垄断,同时学校也获得了实训设备或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实训教学的需求,这对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但是,与IT产业的主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于学校各方面的办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容易争取。另一种实训环境建设方式就是自身投入,自己采购设备。在这种方式中要避免以下两种误区:一是实训室建设重档次,轻规模。其实只要够用就行,规模比档次更重要,反正是学生练习之用,性能差点、速度慢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二是设备购买只求新、不用旧。购买别人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反而是更经济的做法,这些设备可能用的时间并不长,虽然速度慢点,但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练习需求。这一点对没有足够经费的学校尤为重要。
4.以就业为导向,建设新型师资队伍
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由古至今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一个能了解并站在专业领域前沿、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并能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师者。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就业岗位指向性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需从原先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双师型”教师。
IT应用型岗位招不到人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不了业这一矛盾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笔者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就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1).
[2]孙涓,蔡学军,孙宏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0).
[3](美)克雷明著.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的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网络时代;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2-0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客观上也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种情况,职校计算机教育需要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与时俱进,大力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改革,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使中职生成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1.职校计算机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由于职业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因而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文化很差,并且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在教学方式上也比较保守。因此,很多学生在进入职校前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对电脑软件的操作不是很熟悉。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行业,计算机更新快,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而很多职业学校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校内的机房设备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不能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并且担任计算机的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专业水平不高。由此,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技术性要求不高的行业也需要计算机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由此,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却与需求相反,呈下滑趋势。深入探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特长,普遍存在着"不软不硬、博而不精"等缺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用人单位在对员工进行计算机培训方面,不愿意由单位承担相关费用,如果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是很好,或者连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必然会被企业加以拒绝,这也是造成中职生离开学校后就业困难的原因。因此,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中职生就业社会所需要的岗位,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相当的紧迫感。
2.在信息时代下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教育要面向就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可以实施分方向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方案,确定好符合他们未来职业需要的内容加以强化训练,特别是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不要一成不变,而应具有动态的特性,力求建立一个模块化、动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2.2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研究中感受到学习的,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行合一"。2.3 不要让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限制住学生拓展思维的发展。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发展的好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作为教师,更需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展而不是限制。以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基础的时候,大量地做一些模仿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学生是不会只满足停留在模仿别人的操作技巧这个层面上。因而,教师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做出自己的作品。比如让学生制作电影海报的时候,教师切忌给他们标准的答案,而是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制作出他们的作品。
3.网络时代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教育要面向就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可以实施分方向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方案,确定好符合他们未来职业需要的内容加以强化训练,特别是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不要一成不变,而应具有动态的特性,力求建立一个模块化、动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3.2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研究中感受到学习的,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何静宁:中职计算机教学障碍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
[2] 仇雅:论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法的应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z2期.
[3] 郑红: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