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教育的特殊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幼儿教育的特点
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所以幼儿教育要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以此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样才能够增强教学的效果。启发性幼儿犹如一张构建宏伟蓝图的白纸,需要教师进行悉心的培养,才能够使他们的生活美丽多彩,才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启发性教育,积极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养成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启发性教育也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幼儿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地,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集成,并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展示给操作者,使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信息的多元化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幼儿提供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信息,也可以通过录像和图像的形式提供信息,而多种信息的综合更是能够向幼儿提供多渠道的信息,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操作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幼儿特点、教学条件等主客观条件,删选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具有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均可以制作出良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
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课堂教学是系统、复杂的过程,尤其幼儿教育由于面对的特殊的群体,教学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对幼儿教育来讲,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多媒体技术结合了声音、录像、图像、文字的多通道信息施加方式,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文字阅读趣味性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其趣味性,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为有利。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教育是让幼儿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借助某种媒介或载体的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很多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以至于幼儿不能够或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展示录像案例、提供形象图片、配以文字或者语言解释的形式,向幼儿具体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达到促进其对知识理解的目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能动的重要的教学力量,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幼儿教育知识具有基础性但是繁杂,幼儿具有好动性但是难于管理,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园、自身、幼儿等因素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对幼儿教育和儿童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这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4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实效性原则教学以质量为衡量标准,教学质量不高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好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阶段,其教育的质量深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之一,幼儿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基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原则,即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幼儿教育的目标,也才能够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注意实效性,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课件的播放也要注意时间的间隔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最大程度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基础性原则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就是帮助、引导、支持幼儿获得基本的学习、生活、实践、社会知识,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运用中也要遵循基础性原则,在知识材料的选取上要遵循基础性原则,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特点和目标的基础知识材料。应注意内容的基础性,不要过度追求课件的优美、丰富而忽视了内容的基础性。只有保证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性,才能够符合并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适当性原则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这一群体在身心发展上还不完善,对学习、生活、社会、世界的先前知识储备不多,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中要把握传授内容的适当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也要注意适当性原则,即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向幼儿传授适当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丰富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5结论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信息多元化和操作灵活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大大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要注意实效性、基础性和适当性原则。建议幼儿教育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督促教师深入地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积极地丰富相关的知识和提高相关的能力,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者:周丽妍 单位: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74―01
一、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意义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在寻求优秀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极大地帮助幼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的反思与总结,有利于他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推进幼儿园的教学,又在很大程度上让幼儿在好的教育活动里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收获知识,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幼儿园里,高质有效的幼儿教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积极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是与时俱进、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尊重,而且还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教师实施教育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原则
1. 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幼儿园教育设计活动立足于孩子综合发展。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老师要富有爱心,热爱幼儿,了解幼儿,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然后有的放矢,灵活引导孩子发展,并且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都必须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2. 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教育设计活动应该考虑到孩子全面提高和进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该让孩子全面成长和全面发展,如知识、身体、道德、能力、智力、情感等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时,要考虑和实现幼儿的全面素质提高,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
全面性,还包含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应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抑制幼儿各方面的潜力,过早地分化而使其单方面发展的儿童。对整体而言,幼儿园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孩子,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3. 渗透性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是指教师通过构建宽松的心理环境,把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相互贯通,并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延伸活动的共同作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培养他们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渗透包括目标的渗透、内容的渗透、形式的渗透三个方面。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不同特点而有着特定的目标指向,而渗透性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幼儿教育活动发展目标和相关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在设计渗透性教育活动时,选择教育内容既要考虑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效融合,又要考虑学习内容在这三个方面对幼儿有积极的挑战性;目标与内容的渗透决定了活动形式的渗透,渗透性教育活动的形式中需要融合多种幼儿发展的因素,从而促使幼儿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产生积极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围绕渗透性原则开展,有利于融合相关知识,把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目的、手段、方法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效果,有力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渗透性原则,在目标上,更注重幼儿运用能力的培养;内容上,更关注孩子如何更好地交往与表达;在手段上,更注重幼儿自主操作、自主修正、正确运用等过程;在形式上,更注重创设运用情境,强调师幼平等有效的互动,打造高效幼儿教学课堂。
4. 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老师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幼儿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幼儿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实践证明,实行因材施教,可以让老师了解幼儿的特长,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兴趣,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教育公平、对策分析
长久以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途径。教育公平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能够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变得尤为重要。
一、 教育公平的涵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人人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使其能够提高自身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得到充分发展。教育的公平性,是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将其发展的概念,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等,都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所以,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不同的历史背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中国,教育公平现阶段可以主要理解为以下四种层次:第一,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是要确定人的发展层面,只有人的和谐发展,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第二,就是坚持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指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权利的一种坚持。第三,要坚持教育机会的均等原则,因为给受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备前提。第四,坚持差别性对待原则。每个自然人的天赋、机会以及生活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要实行差别性对待原则,绝对不能机械式的实现教育的平等,不同的个体要实现不同的对待方式,以便实现教育公平。
二、 幼儿园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幼儿教育,幼儿园中大都是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幼儿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人教育阶段较为特殊的阶段,因为,3~6岁之前的是婴儿教育,之后的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所以,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是处于一个衔接地位,是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所以,在幼儿园中,教育公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办园条件上。目前,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没有被纳入到义务教育中,因此,资金投入的不同,使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资金投入少的幼儿园,在房舍、书籍、玩具以及园内设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而那些投入多的幼儿园的入园费用甚至要高出普通幼儿园的一倍甚至几倍,一般家庭很难接受。
其次,师资力量上。师资力量的好坏是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幼儿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收取幼儿的入园费等,幼儿教师的薪酬水平也决定了师资力量的高低。此外,小型幼儿园为了节省开支,一个老师需要管理很多班级或者幼儿,就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就更进一步的造成了幼儿教育的不公平。
最后,课程设置上。资金问题以及师资力量问题,就导致了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授课内容质量和水平无法提高。小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角色往往是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为了节省开支,就不可能花重金聘请专业老师,也不可能准备专业的书籍和讲课内容。而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只能上这类幼儿园,无法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潜能和智力,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园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三、 浅析幼儿园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分析
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阶段,如果想短时间内解决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眼下来看,我们应该确保一个基本的底线,能够让经济不发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子女们能够享受学前教育,让每一个幼儿能够公平的享受学前教育。因此,本文对实现幼儿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配置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其政府职能,合理的将幼儿教师资源、教育教学书籍以及跟幼儿教育有关的资源合理分配,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政府部门可以降低房舍的租金以及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降低办园的成本。此外,师资力量上面,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部门,给幼儿教师提供各种提升专业水平的培训部门。
第二,将幼儿教育也一并纳入到义务教育当中。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开发幼儿智力与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如果国家教育部门能够将幼儿教育一并纳入到义务教育当中的话,不仅有利于弱势群体和城乡贫困家庭子女的学前幼儿教育学习的公平,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下去,因此,将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当中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有利于促进实现教育公平正确措施。
第三,建立健全的教育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和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就目前的学前教育体制来看,乱收费和不规范收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各类幼儿园的入园门槛不同,也使得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无法实现,因此,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规定教育领域中的教育规范,以及为制定相关的收费标准,实现制度透明化,规范正规化的方向发展。用法律的手段作为实现幼儿教育公平,保障人权、平等、公平、自由的实现,让人们真正的对幼儿教育达到满意程度。
总之,幼儿教育的本质是公平,公平的实现就需要政府职能的帮助,针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公平性问题,政府应该明确其根本职能,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学前教育,让更多的家长能够更安心的,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早教,更有利的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谷红斌.从教育公平角度论幼儿教育.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78~179.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蒋士会.论教育公平及其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80-82.
幼儿教育正向激励负向激励一、幼儿教育及幼儿群体的特点
按照人的年龄阶段划分,幼儿期主要是指3~6岁之间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一切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成长施加了影响并形成实际效果的行为,都可以认定为是幼儿教育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主要是指由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和与幼儿成长过程相关的社会人员共同实施的,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对象,对幼儿的成长形成一定影响的言语和行动的总和。
幼儿教育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教育,它以0~3岁的婴儿期教育为基础,通过符合幼儿群体特点的教育,为6岁以后第一个阶段的初等教育奠定基础,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重要而特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幼儿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决定一个人一生发展所能取得的最终成就的工作能力、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内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个人身心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逐步从婴儿时期的无意识状态向有意识状态转变定型,进而开始主动关注社会需求并将其作为学习的重要导向和标准,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作为一个群体而言,有其相对稳定的群体特点,了解和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是有效实现幼儿教育工作目标的重要基础。一般说来,幼儿的群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强的活跃性。幼儿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使得幼儿的思想善于、乐于去接纳更多、更新的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初步的处理加工,进而形成相对活跃的自主行为。
第二,幼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可塑性。3~6岁的幼儿虽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具备了初步的价值认知和选择的能力,但是这些习惯和选择都是初步的、不稳定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外界的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幼儿的价值取向,改变其行为习惯,使其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三,幼儿的心理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较低的抗挫性。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从整体上讲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的,但是在其所经历的幼儿阶段,其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处于一种初步形成但却极不稳定的状态中。一方面,幼儿的心理对外界影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对于负面的刺激他们却没能形成有效的心理防御,抗挫性较低。
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相关概念
基于以上对幼儿群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能够促进幼儿成长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中,对幼儿的激励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一定的激励,对于进一步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活动的效率均有明显的效果”,在对幼儿进行的激励中,从激励的作用发挥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种。
正向激励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与教育目标同向的、正面推动力量,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向着教育者设定目标努力前进的自动力和助动力,从而教育、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目标期待发生转变的教育方法。正向激励主要包括肯定、认同、鼓励、表扬和奖励等形式。
负向激励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与教育目标逆向的、负面的抑制力量,刺激受教育者,使其因受到抑制而产生正向回归的祈望,进而自我驱动产生与教育者设定目标要求同向的行为,从而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向着教育者设定目标努力前进的自动力和助动力,实现教育、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目标期待发生转变目标的教育方法。负向激励主要包括否定、孤立、阻滞、批评和惩罚等形式。
三、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实现方式
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虽然是两种不同向度上的激励方式,但其目标是同一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向着教育者所设定的、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幼儿教育的具体工作中,要将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使用,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运用这一类两种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一,要在激励的过程中为幼儿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无论是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其最终效果的实现都是基于幼儿在激励教育方式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教育者所设定的目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的正、负向激励的成功实施,都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预设目标与之相匹配。可以说,这一科学合理目标的设定是激励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幼儿的差异“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幼儿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评价的目标就应有一定的个体性”。
第二,要在激励的过程中突出其引导作用的发挥。激励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有差异的认定方式,在幼儿的意识中树立起基本的是非观念,通过正向激励“奖是”,通过负向激励“罚非”,从而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引导性的校正和塑造。因此,幼儿教育工作中,一定要避免为激励而激励的错误做法,更加注重激励措施的引导性。
第三,要在激励过程中依据激励对象进行方法选择。哲学上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幼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一定要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尽心科学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所处的时间、空间和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选择激励方式的向度,即要看什么样的孩子是需要正向激励来“推波助澜”的,什么样的孩子是能够经得住负向激励而“知耻后勇”的。
我们经过走访发现:在城市的部分私立园、民办园、幼教看护点以及城乡结合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尤为突出。有的幼儿园办园理念不明确,很容易受家长的影响。他们的“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认为提前教孩子一些小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过渡到一年级。特别是等到幼儿园大班,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小学知识的思想就更加迫切了。因此,在家长的要求下,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采取了过多地向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幼儿课堂的做法。而且很多民办园为了获利,丧失了教育立场,只是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这是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及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监管的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分析,本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明确办园理念,规范办园行为
幼儿园要自觉遵循和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工作条例》,切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保证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
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内容和方式。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做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各个活动环节要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和分散活动的交替。同时,要合理安排幼儿园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坚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作为幼儿园,我们只有明确了方向,并坚守住我们的阵地,才会引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走向发展、走向未来。
二、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幼教队伍是否专业化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像我地区许多民办幼儿园,本身就缺少专业教师,加上教师的流动性大,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提高,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因此,幼儿园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与时俱进,以此适应幼儿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高水平”的家长,他们对孩子要求高,对教师要求高,还经常指挥着我们应该怎样做。所以,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立场,遵循原则,不能盲目地迎合家长的需求,让“外行”引导着“内行”,尤其是园长,一定要有正确的办园思想和办园理念。同时,指导教师学习教育法规,使每一位教师都熟知其内容,还要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做到依法施教。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育的规律,保教并重,提升质量。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背后就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现代儿童观指出:儿童是社会的人,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成人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儿童期不只是为将来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与此相宜的现代教育观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与每位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
因此,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订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内容和方式。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得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三、加强宣传,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现在很多家长虽然有着高文化水平,但是并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很多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高要求高标准,对孩子的老师也比较苛刻,经常来指手画脚一番,显得自己很懂行。
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如组建家长委员会,学习相关幼儿教育理论;组织亲子游戏活动,使家长在亲子互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他们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这样,他们就不会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的“小学化”教育了。
四、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配备教育教学、游戏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并定期组织人员通过明查暗访、定期座谈、教育教学效果测查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监督。同时,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办园制度、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只有专业的园长、专业的教师才有专业的教育。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既然有政策明确要求,我们无论是园长,还是一线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依法办园、依法执教。
[关键词] 幼儿园 保育 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国家所大力提倡的,幼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石,是终生教育的基础工程,但是幼儿时期的保育和教育。一方面,由于它在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中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由于它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及幼儿期发展的特点,而不易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它不同于中小学,不能以“教育”为主,它也不同于家庭,不能以保育为主,它是介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中间环节。因此,即要重视“教育”又要重视“保育”其实就是教育与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要实施保育和教育想结合的原则
在幼儿园里,保育和教育工作,往往由于工作主管人员分属不同,容易互相脱节,传统的保育工作是幼儿体检、生活作息、膳食营养、锻炼与安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等。长期以来幼儿园保育的地位常常迟于教育,许多教师认为保育是保育员的事情,而保育员则往往比教师要低一个档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保教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忽略了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根据健康新概念的诠释,幼儿园工作在教育的同时,即要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其心理健康,这就要求保育与教育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大力贯彻保教结合的精神,有着特别的意义。保教结合证明幼儿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当今、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育”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又不可分割的条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把作息时间排的满满的,使幼儿的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及潜在的能力受到了阻碍,《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一日生活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具体的讲,就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应与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内容相结合,生活护理、生活习惯培养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的作用,保育员和教师合二为一。
二、要更新教育观念和保育观念
千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倡导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今天,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应当是“快乐教育”。幼儿的学习还不是社会的义务,他们的学习主要应当在积极的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周围环境,自然的而非强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利用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去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促使他们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交往。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容器观”,不能把儿童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往这个容器灌输知识,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是他们自身发展与学习的主体,要让我们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特点,使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有一定的挑战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感和胜任感。
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模式,承认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上课不能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时,在上课时要注意使幼儿产生游戏性的体验,还要防止把游戏工作化的倾向。
上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保育观念的更新更加重要和迫切。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和保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以整体效应作用于幼儿,因此教育观念与保育观念的更新应同步进行。
三、要优化社会环境
幼儿的成长整个环境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幼儿虽然单纯,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其身上也或多或少会折射出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把美好的东西献给儿童,但是我们不能搞封闭教育,回避丑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只看到周围社会美好的一面,社会一些不良影响的尘埃,常常渗进幼儿纯洁的心灵,模糊孩子的视线,这在其言谈和行为中常会反映出来,因此,要使幼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幼教工作者,就要引导幼儿全方位地去观察社会上各种现象,思考幼儿教育的对策,例如,在我们这个商品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有时甚至是很残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育幼儿礼貌、谦让、互助、友爱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公平竞争,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幼儿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具有鉴别能力,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当然我们不要故意寻找那些不好的东西,但是当遇到和察觉到的时候,我们不要回避掩饰,而应面对现实,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幼儿以正确的道德导向。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全面提高保教队伍的素质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原则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1.在操作中学习
幼儿学习数学主要是通过完成各种动作,在动作中获得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对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可或缺,尤其在幼儿学习数学的初步阶段,外部动作能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对应。
2.借助表象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内化
幼儿最初通过动作来理解物体之间的数学关系,但是头脑中的抽象数学概念要通过内化来形成。表象即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来的事物的形象,它是事件或物体不存在时的一种知识表征,幼儿在表象的帮助下完成内化过程。
3.通过经验和体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大多抽象,难以直接理解,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幼儿来说,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要依靠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触摸、把体,获得具体的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说儿童获得的经验约丰富,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越强。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早已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和演练对儿童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幼儿数学教育要坚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经验范畴中生发出来;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时机和教育场合可以是生活的任一场景,使幼儿意识到数学是一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3.幼儿自主建构
幼儿自主建构即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这一原则要求幼儿教师要为幼儿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不可代替包办。
4.重视个别差异
个体的发展和成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别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先天物质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不同,使得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幼儿
二、幼儿数学教师的必备素养
幼儿数学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涉及面广,概念多,对教育者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然而一份对幼儿数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对于幼儿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数、量、形、逻辑四个领域的知识,全面掌握的教师仅占40%,在教育理念方面,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只需具备初中数学知识就够了,32%的教师认为数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当前的幼儿数学教师在观念上和能力上都与理想状态下的幼儿数学教师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上,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做好幼儿数学教育工作。
(一)教学设计的能力素养
幼儿数学教学的设计包括准备教案、教具、设计教学活动或游戏。以往的幼儿教育研究总结到幼儿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一大难题就是准备教具,为此,一方面,从事幼儿教育的机构要保障教具的购买不受资金问题的阻碍,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需要使用复杂教具的活动,还要在平时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喜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充分贴近幼儿喜欢的主题,教学活动将事半功倍。
(二)组织游戏的能力素养
一是编制游戏的能力。幼儿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尽可能地融入游戏中,让幼儿通过玩游戏,无意间获得数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二是组织游戏的能力。幼儿教师在编制游戏之后,还要让幼儿理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号召幼儿们参与其中,对于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幼儿教师还要有能力随机应变,快速处理,让幼儿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幼儿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好恶,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场景教学,帮助幼儿养成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能力
幼儿教师担负着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打下基础的任务,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幼儿后续学习的进行。可以说幼儿教师比其他学段的教师更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提高幼儿数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对策
首先,幼儿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外化为教育行为,用先进的理念和行为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途径主要有阅读前沿教育研究论文、书籍、刊物等;积极参与幼儿教研活动,与幼儿的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一方面向家长反馈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另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讲述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能力爱好。
其次,幼儿数学教师要重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不仅要使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符合幼儿数学教育的需要,还要在此基础上扩大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向同行交流探讨来获得,毕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亮点,老教师可以学习新教师的灵活创新,新教师可以学习老教师的扎实严谨。
再次,幼儿教育机构要在提高教师素养方面做出实际性的努力,比如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机会,培训要包括文本式的、案例式的、实践式的,从而使教师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措施避免。还可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机构的做法,对优秀的幼儿数学教师要充分鼓励并在机构内发扬。
提升幼儿数学教师教育素养的方法不拘一格,只要教师能饱含热情、充满爱心、认真好学、乐于交流,从幼儿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发展考虑,就能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忱.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J].艺术教育,1993(3).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处理主要是基于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产生的,它要求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因素是决定建筑差异、形成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针对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环境处理,本论文研究主要是依据对幼儿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幼儿园建筑设计进展的回顾和总结加以推进的。
1、幼儿园建筑与人文环境
1.1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进展是与幼儿教育理论的探索历程相一致的,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建筑设计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在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方面因为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因素较为轻视,由此造成了幼儿园建筑设计大多只注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对幼儿的人性关怀。具体来说,在建筑的总体构架上,忽视了对周围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在空间设计上,又大多按照普通的模式进行,并没有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现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和互通性。这时的幼儿园大多只充当了产业工人们寄托子女的地方,其职责只在于监护,而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成长,可以说,当时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滞后与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上的缺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到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理论认知程度的迅速提高,为了贯彻开放式幼儿教育的思想,欧美各国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都充分重视了对采光、游戏场地、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交往空间、多功能厅等多项新功能也相继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幼儿园建筑的开放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各种风格独异、极具特色的幼儿园建筑也相继涌现。
该段时期内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利用成为了实际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建筑方式上,不少幼儿园还注意与周围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相结合,从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在建筑空间组合上突破传统的分割、封闭型格局,强调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创造,这无疑是幼儿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在这一时期的北欧国家,则通过继承和发展福卢倍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也开始逐步向开放式教育过度,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这些国家对幼儿园的设计做出了以下的明确规定:
① 幼儿园建筑的光线必须充足;
② 幼儿园的结构设计必须面向于管理的方便;
③ 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④ 必须设置室外的幼儿游戏场;
⑤ 教师必须能充分看到幼儿们在游戏场或游戏室中的活动。
⑥ 幼儿园的各部分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入口、走廊、游戏场地等;
尽管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因为该段时期幼儿园建筑设计在总体设计思想上尚缺乏一致性,同时各种相关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程度也较低,因此尚不能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还遗留了一些的问题。
1.3幼儿教育理论第三阶段的发展进入了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深度挖掘时期,与此相对应,幼儿园建筑设计的体系性要求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案例。
以体现开放式幼儿教育模式最新发展成就的 High/scope 幼儿园设计为例,遵循开放式和自主选择的幼儿教育理论原则,在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活动区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来加以设计,每个活动空间都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同时可以满足以下四项活动的需求,即涉水游戏、体育游戏(有满足特别吵闹孩子的特定区域)构造和控制方面的游戏(进行数学和科学活动)以及创造性活动(艺术和手工活动)。此外在幼儿园整体建筑设计中,还应设有专供讲故事和阅读的安静空间,这样将能够充分实现幼儿自主决定和计划怎样生活的要求,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以上设计充分注重了各种相关建筑设计和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相互整合,因此具有更加浓厚的整体性思想,全面反映了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开放式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2、融入人文环境处理方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
2.1适应幼儿生理发展的特征和过程,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尺度:对幼儿来说,真正的亲近感仅有1.2米高,能彻底把成人排斥在外的小空间。我们虽然不能把幼儿园建立在这样的尺度上,但应考虑到幼儿生理的特点和要求,使形体和空间尽量被他们感知和接受。
1)幼儿园建筑整体体量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体量关系的推敲:
a.化整为零的体量处理;化整为零是指将完整的体量关系单元化,通过几个小体量组合的方式来弱化总体的体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将建筑物本身的体量细化,小尺度化,使其在尺度上符合幼儿的生理发育特征。经常用到的手法有:单元体量组合、突出局部弱化整体等。
b.造型主题化塑造;造型主题化是指跳出建筑的比例、尺度的限定,给幼儿园的外观赋予相应的
主题,比如童话中城堡、迪斯尼动画片定的场景等。在这种主题化造型的背景下,对幼儿的影响就不仅仅是简单建筑尺度问题了,而是一种生活气氛的渲染。
2)幼儿园建筑构件的尺度,幼儿园的使用主体是3-6岁的幼儿,幼儿的生理特征就决定了在幼儿园建筑构件的设计上要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型。
a.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功能单一,它因为结构或者设备的需要而存在,在幼儿园结构构件的尺度控制的时候除了满足结构的要求外,还应该注意结构构件的自身尺度和净高是否能满足幼儿生理尺度的要求,会不会给幼儿的活动带来不便或者不安全因素。
b.围护构件:围护构件是指门、窗、墙、栏杆等用于界定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元素。围护构件在幼儿园设计中是可以直接体现出尺度关系的,因为它与幼儿经常性的活动密切相关。
3)幼儿活动空间的尺度
a.室内空间:室内空间多为集体共用,设计中应考虑幼儿群体的尺度,在空间高度上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会给幼儿带来压迫感,同时如果需要将空间适当降低的话,可以灵活的布置垂吊物品(彩带、气球等)来实现;在平面上应考虑可以通过家具等简易的方式灵活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以满足室内分组活动的需要。
b.室外空间:室外空间提供了幼儿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接触,室外活动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室外空间设计中,对可以来界定边界的元素的控制就成为了室外空间设计的重点。可以来用来界定室外空间边界的元素可以是树木或者建筑的阴影、场地的铺装、简单的构筑物等。所以场地的铺装和简单的构筑物会在心理上给幼儿一个边界的暗示,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有效的界定幼儿在室外的活动区域。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创造力 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按人的年龄阶段划分,婴儿期是0-3岁,幼儿期是3-6岁,儿童期是6-11、12岁,少年期是11、12-14、15岁,还有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幼儿便是3-6岁。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3~6岁年龄阶段的所进行的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教育时期,属于学前教育,又可以成为学前儿童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且此时幼儿本身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比如人的性格品质,交流沟通,情绪表现,乃至学习方式。
幼儿美术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它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实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幼儿美术教育,使得儿童身心成长,培养儿童道德,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从美术角度来看,幼儿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前人的美术文化和审美情操的一种美术教育。幼儿阶段是其教育的开始部分。
一、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1)国内幼儿美术教育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幼儿教育得到空前的关注与重视,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美术教学越来越普及,但是教学成果却与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幼儿的绘画技法超过了幼儿本身想法的表现。这个时期的他们本应将感受与兴趣体现出来。哪怕天马流星,谁知他们不会是第二位梵高。但是越来越多的美术作品中,我看到的只是线条的更加流畅,色彩的协调搭配,很少看到幼儿本身的独特创造力和对绘画热情地体现。强调技法的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他们的兴趣与真实感受,失去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性。如今的美术教学更像是在做一份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的美术答卷。
(2)教师的教学思想
在教育过程中,国内大部分教学方法根本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发现兴趣为重点。大多传授者采取应试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系统而机械的教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与反复的技巧性训练,更像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应试训练,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的艺术美,忽略了幼儿本身在幼儿时期是敏感的,对一切事物都是用艺术的眼光去感受的。现如今我们需要的不是美术技工,而是以幼儿美术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帮助幼儿更好的全身心发展。
(3)家长的教育思想
家长送孩子进行美术培训,也是为了孩子身心全面的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本身错误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家长向学习技法的熟练程度上转移注意,导致家长与传授者一样越来越关注孩子画的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协调搭配,却很少询问孩子进行美术创造的想法,忘记了孩子学习美术的初衷,最终沦落为了艺术的奴隶。
二、优化教学方法,以幼儿为主
(一)尊重幼儿,强调幼儿个性
无论是幼儿美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的学习,都要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幼儿为主,从幼儿的视角看待他们看到的事物,与他们多交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故事法:将本节课的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讲解给学生,老师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出自己将要表达的主题。
2.讨论法:提出关于本节课主题的问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表现本课主题。
(二)增强趣味性
幼儿阶段主要是以感知为手段接触外界事物,教学过程中要教师注重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及敏感程度,关注越密切,就证明兴趣越高。打个比方,教学生画一个圆,一般传授者会说圆是一天弯曲的线组成的。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抽象难理解,同时学生的兴趣也不够高,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物体或者事物参与到教学中,会很大的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三)优化教学方法,以幼儿为主
传统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现如今老师的教学方法,尤其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应改变此种教学方法。将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变为学生,不再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多说,老师少讲。尤其是美术教学,每一位幼儿学生的创造力与感受力都是一件不经粉饰的天然艺术品,并不是他们的技法有多高超,不是他们的绘画作品有多精美,而是他们的艺术眼光与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幼儿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以幼儿为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我们要珍惜幼儿时期的幼儿创作特点,让幼儿的感受和兴趣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栩栩如生和热爱,用成人的眼光与要求来衡量他们的美术作品都是不可取的。幼儿时期特殊的他们不会将眼中所见写实绘画。随着幼儿的成长,我们可以慢慢的改变对他们的绘画要求。但是,我们也要随着幼儿心理发展与身心成长在智力、道德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与教学。
幼儿正处于努力成长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创造出他们独有的智慧与美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发现孩子》,蒙台梭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7.1.
[2]《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孙瑞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1.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等一系列意见,从中可以看出,重视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如何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中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现状,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诠释,探索教育理念如何融入到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策略。
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学历要求进行了简单的规定。1995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条例》中也提到了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关的内容。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热爱幼儿,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2011年12月,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理念,明确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要求。
从已有涉及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条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已出台的条文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较为零散,模糊、笼统,缺乏规范、全面、统一的标准;其次,专业要求涉及的对象不明确、内容不全面,对教师的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将教育理念与行为准则相混淆,不足以给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规范和指导;再次,专业要求的条目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不利于幼儿教师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专业要求的内容很难反映现代教育的理念,应对新时期幼教现状与问题的能力略显薄弱。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缺乏统一全面的标准,导致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认识不够准确,更不能体现专业性,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幼儿教师质量,也无法指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是幼儿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教育理念诠释与启示
教育理念,其实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行动的指导。
1.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努力提高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2.“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本”是指幼儿教师的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儿童为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1924年,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的身心必须得到正常发展,标志着幼儿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合作的开端。1959年颁布《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儿童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其身心发展特征及生活状态又与成年人不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合作”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合作”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家长和社会因素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教育要开放、要合作已成为各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共识。“合作”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幼儿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只有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合作品质的人,才能培育出乐于与人合作的孩子。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与人合作”已经成为衡量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4.“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举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原则:“(1)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2)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4)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5)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全纳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个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要了解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策略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养成。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幼儿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和学习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理念应使幼儿教师认识到他们入职前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制定幼儿专业标准中,应对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包括能够不断地参与合作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学习能力的清晰界定对于促使幼儿教师终身学习可起到导向性作用。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促使幼儿教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与理解儿童,热爱幼教事业。当前,各地一些幼儿教师虐童的个案虽是少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个别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缺失。“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时明确界定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给予教师可操作性的指引,而不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泛泛概括。专业标准中应规定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知道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多重因素;幼儿教师能够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儿童,知道儿童在健康、安全和营养方面的需求,并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儿童发展的知识为儿童创设健康、尊重、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设计适宜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物理环境;能够提供适宜儿童理解力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能够设立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学习目标;能够使用多种发展适宜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密切关注每个儿童对教学的反应,能够与每个儿童建立积极的关系和进行支持性的互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儿童创设安全、友好、文化适宜和组织有序的学习环境,能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负责任的评估,促进每个儿童的积极发展。
再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鼓励幼儿教师树立多元化的“合作”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与同事与幼儿家庭共同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应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幼儿教师要了解不同家庭的特点,尊重不同的家庭文化与价值,为家庭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持;能够认识到家庭的作用,促使家庭参与到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中来;能够发起并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尊重,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够利用社会资源,与提倡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机构、组织等进行协调和合作;能够与同事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今后四年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 年。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区的幼教事业稳步发展,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区基本满足了学前教育的需求,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但是区幼儿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企业转制、事业单位改革后,部分企事业办的幼儿园解体。农村幼儿教育缺乏保障机制,整体水平和效益出现滑坡。民办幼儿园管理力度不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幼儿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福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
(二)区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为原则,扩大优质示范园,巩固提高农村中心园,规范支持民办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年到年,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年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每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达标率在100%示范园达5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8%以上。年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5%以上。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三)坚持实行地方负责。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统筹制定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区人民政府负责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城区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计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幼儿教育。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镇中心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保证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证幼儿园的治安、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完善政府统筹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幼儿教育工作机制。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组织实施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和政策。负责对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和业务领导。建立幼儿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培养、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完善幼儿园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具体指导和推动社区和家庭幼儿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06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负责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教育部门会同财政和物价主管部门根据均生培养成本。制定本地各类幼儿园收费标准,并报省财政和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财政和物价部门负责颁发收费许可证,提供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
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城镇改造和城区小区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建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要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也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幼儿教育的管理的机制和有关政策,民政部门要把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社区逐步推行。
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稳定。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保险和农村幼儿教师养老保险机制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五)强化幼儿园的规范管理。要根据我区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完善管理机制,严格审核幼儿园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条件,规范办园行为。区教育局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按照财政和物价部门的规定和《市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办法》每隔3年对各类幼儿园重新登记注册。实行幼儿园撤销报告年检制度,年检不合格的幼儿园,限期整改或吊销办园许可。整改期间不许招生。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社会办园秩序,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幼儿园,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六)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保证经费投入,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幼儿教育经费要在经费中统筹安排。公办幼儿园的主办单位不得以转制为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报上一级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
(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幼儿园。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社会力量创办的幼儿园,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的审批和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依法规范办园行为,保证正确的办园方向,扶持和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幼儿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八)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可继续办幼儿园或与地方政府协商将资产整体无偿划拨。或采取联办、承办和国有民办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办园模式,不得任意关、停现有幼儿园。实施办园体制改革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育、教育质量不下降,广大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九)大力推进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且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进一步活化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幼儿园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多种需求的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激发幼儿园的办园活力,提高幼儿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幼儿园采取多样化办园形式、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的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加强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严格控制各类名目的实验幼儿园,举办实验幼儿园必须经教育部门批准。
(十一)幼儿园要健全幼儿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机制。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幼儿教育信息化建设,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十二)教育部门要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指导。禁止在幼儿园从事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活动。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十三)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布局。同时,要在城乡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学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高并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社区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形成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确保示范性幼儿园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带动本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
(十四)制定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规划。落实培训和教研经费。依据《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中。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验印工作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实行教师聘任制,实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资格制度及上岗培训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依法保证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地位和待遇。
六、加强领导。
(十五)各级政府要把幼儿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把幼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幼儿教育发展的事业经费和人员编制。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实施及方法
一、对家、园合作的理解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都是对方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在于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讨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家庭与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
儿童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等。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可分为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四种类型。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既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弱、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二、家、园合作的实施及方法
《纲要》总则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过活动的表象、深层次的思索,离《纲要》提倡的平等、合作还有很大的距离。幼儿园用大量的精力筹备活动,家长忙碌地参加,表面上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多了,实质上从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只是整个家园合作活动的旁观者、配合者,家园合作的意义消失,就更谈不上什么互动。
三、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四、幼儿家庭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幼儿的发展与进步。
五、幼儿园与家长应真诚沟通,互动双赢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识。家庭及社会各界关注学校教育那样关注幼儿园教育。多数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不仅看重幼儿园先进的教学设施,而且看重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与保教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难以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
六、做好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何密切家园合作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呢?我认为家长和老师都要加强沟通,架起幼儿园育家庭沟通的桥梁,双方充分地交流与沟通,使家园双方都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七、在家园、师幼的共同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家园合作是指家长和幼儿园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建立起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从而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和谐、一致、互补的教育作用。“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它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及幼儿在园的生活,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幼儿近期的兴趣点及所需点。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与家长有效地沟通促进幼儿的发展呢?《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的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八、结语
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别忘了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拥护和关注,幼儿园教育才会越办越好。如何进行良好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还有许多技巧,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多经验,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红.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