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

时间:2023-09-14 17:4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

第1篇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管理,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建议上市公司编制旨在预测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减的年度预算,对固定资产的购建要事先加以计划,并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事前均有预算依据,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入预算的特殊事项,应严格控制支出,使固定资产的增减能处于良好的预算控制中。

1.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任务,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因为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产能的提升,新增一些固定资产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只是为了某一工程项目的需要,势必会影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故在投资前,必须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性。

2.拟定固定资产投资方案,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的途径:①重新购建;②对原有的设备通过改造、维修、恢复和提高原有固定资产的能力;③融资租赁;④经营租赁。针对以上四种投资方案,上市公司在投资前,应该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参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根据本上市公司的实际特点,拟定出固定资产投资方案,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制度。

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支出只有经过董事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批准方可生效,所有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均需经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书面认可。良好的授权可以使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又可避免资产的不正当流失。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建议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设立授权管理制度,将一部分权利下放给职能部门,既能提高中层管理的积极性,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公司管理层重视授权。适当的授权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可以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停留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决策。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授权应当合理、明确,确保严格在授权范围内经营,并制定防止越权经营的措施。

2.建立层层授权审批制度。上市公司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给予合理、明确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直接的操作部门或经办人员和直接的管理部门或控制人员必须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1.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固定资产职责分工管理。

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调拨和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有利于防止舞弊,防止资产流失。上市公司应该制定关于资产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管理文件,财务部门针对资产的判断和管理及减值等制定管理规定,资产管理部门制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规定,使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处于一个良性管理中。

2.建立网络管理和固定资产数据库。

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台套数不断增加,依靠传统的手工台账远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大型的上市公司均应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管理固定资产台账,建立固定资产数据库,实现固定资产的计算机管理。

3.建立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是保证固定资产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固定资产应有严格的维护保养制度,以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受损失,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4.严把验收关,组织办理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手续,参加在建工程验收并及时转固。

验收入库转资是设备和工程质量的一道重要关口,必须按规定程序认真、细致逐项清点核实,杜绝不合格产品入库。在验收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参与其中,严格把关。

5.建立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是验证账面各项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了解固定资产放置地点和使用状况以及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固定资产的必要手段。了解和评价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注意盘盈盘亏的情况,杜绝账实不符的现象。

(四)搞好财务管理,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资产的交付、核算和验收均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财会人员的政治及业务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学习财会专业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坚持会计人员的职业原则,掌握过硬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财会工作的需要。

1.加强并完善财会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多层次、宽渠道的业务培养机制。

加强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行业内外和国内外多种类型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财会人员适应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增强财会人员改革创新的能力。

转变财会人员的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财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抓住改革机遇,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增强财会人员推动改革、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财会人员除符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任职条件外,同时,应当具备行业财会人员岗位规范规定的任职条件。财会人员除正常的核算工作外,应提高各项分析工作能力,参与固定资产交付等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江铃汽车股份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上市公司500强之一,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公司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建立了《固定资产会计管理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在会计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交付、折旧、后续支出、调拨盘点和减值等规定。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了《资产管理规定》,明确了资产的分类和编号规则、设备移交、设备封存及启用、设备移装调拨、设备租赁、设备减值、资产报废与更新、资产调剂及处理、资产台账和资产档案及技术资料管理等内容。公司还建立了SAP资产管理数据库专门用于资产台账的管理,使公司各项固定资产的变动都处于受控中。

(二)通过高效的会议协调转资管理过程中的交叉工作。

公司针对采购的集中和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在在建工程转资中出现的互相推拉,踢皮球的现象,每个月由财务部门专门组织召开一次会计科目审阅会。财务部门将所有超过三个月的购建固定资产的预付款清单和未转资的清单列出,为提高会议效率,在会前发给公司预算管理和控制部门、采购部门、制造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事前安排好每个需交付转固或需销预付的人员会议时间,各方一起讨论并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这样既使财务部门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又较好地避免了因各部门推拉导致延误转固虚增利润的情况。同时项目财务严把验收关,项目组组织办理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手续,参加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并及时转资。

(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计提折旧。

每月财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计提折旧,复核人员对折旧费用进行核对。同时预算管理和控制部门每月对折旧费用进行T+3预测和分析,主要是根据项目节点,考虑投产时间,并结合现有的资产计提折旧情况与财务部的实际计提的折旧数进行分析,如有差异,再进一步分析查找原因,直至数据无误。

(四)对报废资产进行竞卖。

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均有账务记录,针对一些需报废的资产,公司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广告,让售信息,有意者到公司来实行竞卖。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制订了《固定资产让售实施细则》,细则对竞卖的处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有意竞卖的买家需事先交纳一笔押金方可有资格进行竞价。每次让售不论让售了多少设备,多少金额,均需公司主管领导、财务总监、预算管理和控制部门及财务部门共同审批。

(五)建立TPM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制度。

公司根据设备保管定人的原则,建立设备保养责任制,并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制定保养计划,同时资产管理部门经常开展TPM设备竞赛,定期对设备性能和完好率进行检查,并对各部门的资产完好率和利用率进行考核,较好地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成本。公司还定期组织TPM设备管理会议,组织设备管理员进行经验交流和沟通。

(六)严格审批固定资产的减值管理和分析。

公司财务部门制定了《公司八项计提减值准备制度》,每半年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一次申报。公司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公司资产减值制度判断资产的减值情况并上报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一些机器设备由于工艺技术变更或严重破损需计提减值准备,有些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较快也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申报的减值明细清单进行实地清查,确认后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会同预算管理和控制部门及财务总监共同讨论后上交公司董事会批准。

第2篇

关键词:资产质量;企业绩效;旅游行业;上市公司

一、 相关理论概述

(一)企业资产质量的相关概述

1.资产质量的概述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是一个企业的基础,资产质量的优劣程度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企业想要提高生产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资产质量。

对于资产质量的定义,理论界有很多种观点。其中张新民(1999)认为,资产质量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被企业在未来进一步利用的质量;宋献中(2001)认为,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有关,资产质量反映资产的盈利能力;干胜道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徐文学等认为,资产质量主要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企业资产质量是指企业拥有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经过生产、周转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获得未来收益的保证程度。资产质量的优劣程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管理者应该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力度,引入优良资产的同时,使不良资产最小化,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

对于各种不同的企业,资产会以不一样的可利用状态而存在,体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可利用价值,能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存在性、有效性、变现性。

(二)企业绩效相关理论

1.企业绩效的定义

对于企业绩效的概念表述,我国的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绩效就是业绩和成效的结合,也有人提出绩效则是在利用公司的有效资源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效益并使利益相关人员满意。

而我国财政部定义企业绩效为:“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的水平主要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营运水平等体现出来。”以上观点可以得出,企业绩效就是指企业利用自身的有效资源,通过合理的经营和协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目标。

2.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经过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影响企业绩效的很多,企业的市场规模、产权结构、法律法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者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旅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现状

我国的上市公司众多,并且数目仍然呈增长趋势。而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旅游公司也陆续上市。在旅游行业中,上市公司因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更为健全的企业制度,是旅游业中的先锋。旅游上市公司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由最初的几家旅游上市公司发展到如今的20多家,在股票市场中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板块。旅游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都不容小视,位于我国旅游产业中前列,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升级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我国资产质量现状的影响因素

(1)经济政策的变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新会计制度的,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企业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管理制度,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对企业资产管理流程不规范,使大量的资产闲置,或因企业员工的疏忽造成不良资产增多,降低企业资产质量。

(3)企业所处的环境,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性、地域性等因素影响较大,市场需求大时,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使资产质量得以提高。

三、 旅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一)旅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有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有不少人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进行探讨,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却不是很多,以旅游业作为样本单位进行实证研究则更加少见。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的学者也意识到了研究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重要性,都纷纷的加入了研究这一课题的行列中。

国内学者王凤(2007)则选取了24家旅游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债务融资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并建议旅游上市公司可借助财务杠杆效应来提高公司绩效,同时还需规避财务风险。适当的扩大公司规模,因为规模可以带来一定的效应,尤其是在酒店业、旅行社业表现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要想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就需要认识到改善公司的资产质量的必然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分析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资产质量越好,企业的绩效就越好。

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变现能力和公司规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共同作用得出的结果才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好坏。资产质量指标中能够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变现的能力的指标是资产报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而公司的规模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还需考虑到这三个方面。

假设2: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好,企业绩效就会越好。

假设3:公司规模越大,企业的绩效则可以被有效的提高。

2.样本选择

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及公布的统计数据得出,我国共有23家旅游上市公司,为了更好的研究及结果的准确性,去掉3家ST上市公司,因此将20家旅游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所选取样本公司的年报数据是从新浪网以及各个旅游上市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获得的。

参考文献:

[1]李嘉明、李松敏,2005:《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四期

第3篇

截至2005年底,广州市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公司已增至25家,其中深市14家,沪市18家。按2005年末的收盘价,25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近1000亿元,约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通过10多年的发展,广州市企业资本经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论文百事通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托企业资本经营,理顺了产权关系,改善了内部管理。

一、公司规模逐年增大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股票到2005年底,广州市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股本由6100万股扩张至71974万股,增长了11.8倍,平均每年递增20.8%。同期上海市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股本达到了91087万股,但平均递增速度只有16.2%,而全国的平均规模只为53341万股,年均增长速度只达到11.6%。

同时,公司的资产规模也急速膨胀。1992年平均每家公司资产为47745万元,2005年上升到60290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1.5%。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收入也逐年增加,2005年平均每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379260万元,是1992年的29.3倍,主营收入每年递增29.7%。

二、财务效益不尽人意

财务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财务效益状况可通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平均每股收益两个基本指标分析。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净利润是指企业未作任何分配前的税后利润,受各种政策等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准确体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净资产(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平滑上市公司净资产大幅度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增加该指标的可比性。

从广州市上市公司财务效益的变动情况看,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每股收益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图2可见,在1993-2005年的区间内,净资产收益率从15%下降到2.3%,下降了13个百分点,几乎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平均每股收益在1994年达到了最高点,为0.366元/股,此后尽管在1999年反弹至0.335元,但总体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至2005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64元;在图2中可以发现,广州市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下降速度比全国及上海市要快。从全国看,2001年成了一个拐点,每股收益开始止跌回升,而上海市更是在1998年就开始逐年提高,相反,广州市从2001年开始了加速下跌。

三、公司利润不断下降,赢利能力逐步降低

财务效益的不如人意是因为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不断下降造成的。公司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及营业外利得等组成,而公司利润的核心部分是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的大小代表着公司发展潜力的大小和持续获取盈利能力的高低。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越大,说明公司获利越有保障,未来盈利越稳定,发展潜力也越大。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两个指标来反映广州市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从图3中可以发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广州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的波动幅度比全国的波动幅度大;二是在2004年以前广州市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是广州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利润从1999年开始明显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与全国背离,特别是从1999年以后,背离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全国看,平均每家利润是上升的,而广州的趋势是下降的。再从主营业务利润率来看,广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比全国及上海明显,下降的速度也较全国与上海快,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国与上海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水平趋于稳定,但广州却加速了下降。

四、资产运营效率显著改善

对广州上市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状况分析,可利用资产管理比率来衡量公司在资产运营效率。资产管理比率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些指标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从企业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影响资产经营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纵向变化情况来看,广州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1年以后,上升的速度较快,200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5,2005年上升到1.98,增长了88.6%。说明广州上市公司近五年来的流动资产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与全国相比,广州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指标在2001年以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从2001年开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与上海相比,在2003年以前上海高于广州上市公司资产运营的水平,但从2003年起广州反超了上海的水平。

五、负债水平呈上升趋势

公司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可以稳定其股票的价格,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保持了公司的稳定经营,并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下笔者从反映偿债风险状况的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入手,分析广州上市公司的偿债风险状况。

资产负债率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表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例,反映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负债总额中包括企业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递延税款贷项的总和。少数股东权益不在负债总额中体现。

从图6可以发现,广州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在1993年-2005年的12年间只有1997年、1998年、2004年三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其余时间都低于全国水平,同上海相比,广州的负债率更低,以2003年、2004年、2005年三年为例,广州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5%、57.7%、62.1%,全国为54%、57%、62%,上海为55%、65%、66%。以上说明广州上市公司整体的负债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负债的水平不断上升,2001年为39.7%,2005年上升到了62.1%,四年时间平均负债率上升56%,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

第4篇

2012年的证券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研讨会,基本确立了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发展方向,即由传统的货币类结构性产品、证券类产品向以期货、证券、债券、贵金属为核心的期现结合产品发展。而从上述相关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界定、投资范围的比较可以看出,期货公司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金融领域资产管理业务的“最高牌照”,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期货公司合作开发新的资产管理产品打开了制度的空间。

1政策与监管导向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0年,国家强调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功能的发挥,监管机构开始注重投资者结构的完善和产品结构的规范,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2011年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在信托产品创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基金特定资产管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与创新;2012年进一步强调与落实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措施,在金融机构可以参与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等办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于8月6日颁布实施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这为整个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和行业合作打开了制度上的障碍,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创新发展机遇。

2“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国家强调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这为金融机构为产业客户、产品客户提供以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与发展机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可以为企业和产品客户提供投资收益类资产管理业务;期货公司可以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风险管理、市值管理、期现结合的避险产品等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为产品客户提供基于收益的特色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

自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颁布实施开始,已有首批18家期货公司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标志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的开始。那么如何发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实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机构与期货公司的深度战略融合,创新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促进新型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

1资产管理业务应有的定位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以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可以投资各类金融工具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既可以面向单一客户,也可以面向特定多个客户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国家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向客户提供证券类、货币类结构性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应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服务高端个人客户的以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重在风险的规避与经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特定产品客户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期现结合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投融资、定价、风险管理、并购整合等全方位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产品、策略、投融资、股份托管、价值经营等综合性资产管理业务。

2资产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实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运行模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相结合,针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缺风险管理、缺专业人才等现实问题,为相关需求企业提供基于期现结合的一揽子综合资产管理服务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相结合,在为产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管理业务为企业提供基于期货和现货咨询和实战操作的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引入期货套期保值、套利和趋势投资交易策略,构建期现结合型衍生理财产品的资产管理服务,推动金融衍生理财产品市场的创新发展。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基于投融资、风险管理、市值管理、并购整合、企业托管、股权托管等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服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实现模式

金融机构在确定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定位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搭建统一共享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以实现渠道的拓展、资源的共享、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突破。具体包括:

1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是金融机构构建集研发、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产品资料使用管理库等。其特点是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统一的全文检索应用、统一的储存与管理、统一的数据与产品展示平台、统一的研究服务模板的管理等。

2构建产品咨询、服务平台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为各类客户提品与服务支撑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提供“营销、咨询、服务、产品推送”等为核心的“投资顾问营销管理平台”。实现产品、策略的营销、咨询、服务、推介等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展示产品、咨询、服务、在线咨询、客户管理等集合化功能。

3构建产品集群化展示平台模块

根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所服务投资者的需求,结合产品创新、咨询、营销、服务的需要,可以将金融机构的产品集群化展示功能设计为期货、银行、信托、证券、期货、基金等大类资产管理产品,实现服务产品标准化提升工作效率和品牌形象的目的、精准定制服务提升服务准确度和高效性、增值服务收费提升服务价值和客户忠诚度、动态产品提升客户的选择空间和营销效率等。

4VIP终端设计模块

对金融机构可能拓展的各渠道客户实现推送服务的手段是VIP终端,可以选择账号与密码结合登陆的模式,也可以选择捆绑电脑的模式。VIP终端分为机构版和个人版,按照客户的权限级别分享相应的产品与服务。VIP终端具有产品集群化展示、智能化交易、需求咨询、在线咨询、产品推送、营销等多种功能,既满足一对一产品推送服务功能又能实现在线咨询与营销还能实现智能化交易等,是服务既定客户和开发服务潜在客户的最佳载体。

5创新营销、咨询、服务运行模式

在实现VIP终端安装的基础上,对内实现总部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的支撑,分支机构咨询、营销、服务拓展模式的确立,实现模式是通过总部管理平台实时进行的;对客户实现一对一咨询、营销、服务、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是通过VIP终端的安装、产品的展示、专项服务项目的推介与路演、意向客户的深度沟通、调研与服务项目的签订、针对性产品与策略的设计、制度与业务流程的构建、策略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方案的优化与持续服务等实现的。

第5篇

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采取关联交易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的市场交易,交易双方由于不存在共同利益,往往会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一般不会轻易接受不利条款,这是以信息基本对称、自由行为等基础上形成的交易,是一种公平交易,公开财务报告一般认为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在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不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因为,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时,缺乏充分竞争、自由行为等条件,而且由于交易双方的特殊关系和非盈利目的,常常使双方利益产生交集或趋同,从而影响交易。关联公司间往往通过虚假交易就可以轻易达到提高经营业绩等各种目的。

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关联交易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其他子公司之间的资产交易。其主要类型有:

(一)切除型

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由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其他子公司来接盘。适用于上市公司受累于不良资产而急需脱身。

(二)输血型

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适用于“营养不良”的上市公司。采用这种方式,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方式收购,或上市公司配股时母公司以非现金资产作为配股资金注入。因为母公司为了取得较好发展,必须依赖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职能,不断通过证券市场取得资金,盘活现有资产。为带动整个集团规模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从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出发,不得不将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将其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从而让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中套现;否则将面临“摘牌”,失去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并很可能危及整个集团的发展。

(三)混合型

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由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其他子公司来接盘,同时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一般以某些民营企业或其他企业收购上市公司之后居多。在收购之后,为尽快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故既要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又需将不良资产或劣质资产予以剥离,以达到买“壳”上市的目的。

二、关联方资产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产重组的关联交易对尽快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给证券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大量存在非规范的关联方资产重组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并误导投资者、通过资产重组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大股东通过它损害其它股东的经济利益或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

(一)大量非规范关联方资产重组的存在,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并误导投资者

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即通过上市将社会资源向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规范关联方资产重组的存在,使那些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公司的经营业绩能够一下子提升,给人造成一种繁荣假象,投资者将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同时,此类上市公司股价往往处于高位,易形成巨大泡沫,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另外,由于关联交易操作而导致股价上涨,容易误导投资者,使其形成一种越投资绩差股越赚钱的错误理念,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成为大股东谋求超额收益的手段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就是为国有企业脱贫服务的,把融资放在第一位,而把优化资源配置放在第二位,而且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上,基本上是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使本属于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成为一个表决机器。因此,在资产重组的关联交易中,大股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无视中小股东的利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作为控股股东的大股东往往通过关联交易,甚至以“黄金换垃圾”的方式将自己的优质资产廉价换取昂贵的劣质资产,使上市公司迅速提高经营业绩,取得配股资格,从投资者手中圈钱;然后,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其拥有的所谓“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中套取现金,从而在反复的资产置换和关联交易中取得非法超额收益,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三)缺乏对关联方资产重组的监管机制,从而损害了国家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由于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代表缺位,且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在日常的企业运作过程中,国家将国有资产(股本)交给一部分人来管理,他们在代表国有股权进行投票时,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这部分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股东利益常常不完全一致,当出现矛盾时,利益分配很容易倾向于一小部分人,尤其是当具有国有性质的大股东参与、且这个大股东控制了该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时,他就有可能既损害国家股东的利益,又损害小股东利益,从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操纵交易价格,或将利润转移等,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之对策

(一)完善有关法规,以保护国家股东权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我国目前涉及关联交易的法规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公司法》。特别是2005年新颁布的《公司法》中规定: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人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侵占公司利益;否则,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明确了董事回避制度,即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3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公司法》的这一修改,使关联交易纳入《公司法》这一基本法律的规范范畴。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旨在保护中小股东和国家利益及对关联交易实施监管的信息披露等规范制度。由于资产重组的关联交易具有一次易金额大、定价较为复杂,而且必须聘请资产评估师进行评估等特点,按现行准则要求所披露的内容(性质、类型、要素)投资者根本无法判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是否损害了自身的权益,因此,还应增加披露资产评估机构、谁聘请的、评估的金额和评估报告内容简要、最终交易价格与评估金额差异及原因等。

(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往往利用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获取非法的超额收益。因此,必须对上市公司这种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实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市场的全流通,大股东和中小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对完善公司治理有一定好处。应该在此基础上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使他们成为公司的第二,第三,第四等大股东,使上市公司最终能够形成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从而形成公司主要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这不仅可以改变过去那种第一大股东“一票定乾坤”的历史,使上市公司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到逐步完善,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另外,建立和完善委托关系,对经理人的内部控制实现有效制约,加强国有股的人格化建设,杜绝内部人通过非法运作或违规操作追求个人资本积累的不合法行为。

第6篇

债转股是把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债转股对资产负债率很高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种债务重组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体,国有四大银行80%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注册资本严重不足,主要靠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资金。从运营开始就背上了严重的债务负担,当宏观经济或企业成长进入周期性底部时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银行贷款有去无回,企业的经营风险转换成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银企债务成了难以解开的连环套。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

第7篇

我国的民营企业指的是由某一个民间集体共同拥有或个人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者间接去加以经营的经济实体,其中包括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萌芽的,在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从90年代至今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深交所的建立使得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了资本市场,但是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还是微乎其微。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熊市”,使民营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发展步伐放缓,甚至出现了停滞的状态。2000年的时候,我国第一家主要股东由民营企业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即民生银行)在上交所上市,这件伟大的历史事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有大部分比重,这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

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在投资者中的诚信度不高

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存在了很多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漏洞百出,内部管理不规范,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以上问题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媒体的曝光后,很多群众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度已经大大降低,投资者由于看到了这些问题就不敢投资,使得民营企业实收资本极度缩减,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掏空上市公司,并私自更改财务报表,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极大创伤。

(二)财务风险居高不下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为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当关联公司出现违约负债等情况的时候,担保公司就必须要站出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担保公司自身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纠纷,关联公司的债权人就会对上市公司进行追偿甚至是提起诉讼,上市公司的财务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三)对民营企业的限制过多

我国的金融、石油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对原材料的垄断,于是设置的门槛很高,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这样的行业,垄断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垄断行业内部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高价也让许多消费者选择少消费甚至是不消费,从而难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三、民营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盲目追求高速扩张

很多企业现在都是为了规模上的扩张而进行大量收购兼并,事实上,这样的兼并知识一种粗放式的兼并,只能在形式上看到企业的规模在扩大,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让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提高,加上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跟不上表面规模的扩大,这就会导致企业运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企业投资者盲目投资。

(二)融资困难

由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我国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长期的借款,更不用说从商业银行获得债券。所以,短期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短期融资后形成的资本属于流动性资本,流动性资本过高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用短期的借款去弥补长期的负债,只会让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三)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和扩大销售量,许多民营企业采用赊销的方式出售产品,应收账款过大,企业许多的资金收不回来,坏账出现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

四、对民营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财务预防系统

民营企业要想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改掉自己之前那种随意的决策方法,只有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避免盲目投资。同时也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对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就及时解决。

(二)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和权利制衡约束机制

让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相互监督,明确规定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他们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企业的相关工作才能落实到位,只有完善的法人机制和相互制衡的权利机制,才能让民营企业在运营时更加规范。

(三)加强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资产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加强民营企业资产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严格的资产管理办法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发生资产的损毁和认为破坏,从而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只有企业的资产在运营过程的规范和畅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

(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找到应对措施

风险是时时存在的,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调查客户的信任程度,对于信用程度低的客户,应该杜绝赊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坏账的产生。企业还应该定期检查资金使用的效益,使存量资产能够加入使用,通过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来提高自己使用的效率。

第8篇

上市公司中集中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券市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我国国有经济的问题,不仅源于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的缺陷和政企不分的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经营机制的僵化,更重要的还源于国有企业规模小,国有经济布局太分散。主要表现在:(1)企业规模小、资本金少;(2)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因此,还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便于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增发新股无疑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巨人"提供有利的资金支持。

二、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一些产业、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用电器、包装、汽车制造等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开工不足等;另一方面一些产业、行业则存在着相对不足。因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必须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结合起来,为战略重组带来增量资金,能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发行和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进行再融资手段尤为重要。如增发新股的龙头股份等5家纺织类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新股改变了原先的"大纺织、大化纤"的粗放型结构,转向"大服装、大服饰、大工业用布"的都市型纺织结构,带动了整个纺织行业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为契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随着增发新股试点的推广和拓展,这种对国有经济战略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三、按国际惯例形成上市公司第三种融资渠道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国企资本金少、资金极其紧缺,决定了我们总是把融资功能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功能。据匡算,如果保持国有经济现有的行业和企业分布状况不变,那么要使国有企业具备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的最基本条件,国家至少要投入2-2.5亿元。这样巨额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国有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国家现有的财政力量显然是很难得到满足。但仅靠证券市场已有的发行募集资金和通过配股进行再融资的功能也不能满足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急需融资渠道的拓宽和融资方式的探索,增发新股无疑是除配股以外的有效融资方式,这一方式突破了上市公司只能通过配股进行再融资的单一模式,开辟了证券市场的第三种融资渠道。从试点来看,通过增发新股募集到了上市公司急需的资金,为提高业绩和产品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但仅仅侧重于"解困"是不够的,应着重于优势企业,特别是那些主营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强、急需资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科技投入的上市公司如清华同方、大唐电信、青岛海尔、四川长虹等,使这些公司能按国际惯例为其持续快速发展最大限度的、低成本的筹措到企业急需的资金,使上市公司融资手段向着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上市公司以增发新股为契机获得了资产重组和产品、产业调整的机会,这必将对试点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带来较大的影响。现以沪深两市首批进行"资产重组+定向配售+增发新股"试点的5家上市公司(龙头股份、申达股份、太极实业、上海三毛、深惠中)来说,是先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注入了大量优质资产,公司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

五、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某些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而陷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有企业的产权"虚置"、委托--关系不完善和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着改制不彻底、国家股比例偏大、平均流通A股比例小、行业门类多、传统工业类上市公司比例大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容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企业效益低下,股本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增发新股随着优质资产的注入和优势企业的进入,意味着股本结构的变更、主营业务的转移、产品结构的升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更换。通过增发新股的试点企业看,5家公司重组后均改选了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新董事会中内部经营者的比例大为下降,专家型人才、社会公众代表(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入主新董事会,使新班子结构更合理、决策更正确、管理更科学、制约机制得到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本结构得到改善。如龙头股份重组后原第十七棉高级管理人员全部随置出资产离开公司,新公司董事长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降级"兼任,在确定董事长、总经理后,其余高级管理人员均从社会公开招聘。这样的董事会和经营班子保证了新公司的高效运作。

第9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重大资产重组; 财务指标法; 实证研究

前言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上市公司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十几家增加到2009年末的一千七百多家,其资产重组行为日渐频繁。目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无论是资产重组的次数还是所涉及的交易金额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根据世界著名市场数据公司DEALOGIC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球资产重组交易总额为1.11万亿美元。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里最能体现市场效率、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环。通过资产重组,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为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股价变动法和财务指标评价法。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股市培育时间不长,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时效性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市场投机行为较强,股票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国内的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财务指标评价法。本文的研究也将采用财务指标评价法。

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主要通过选取某些能够显著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重组前后的相关财务数据的变化来评估重组的效应。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冯根福、吴林江(2001)对1994~1998年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重组绩效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的重组类型对重组绩效的影响是不相一致的;吴育平(2002)采用会计指标法,经过实证检验分析得出重组后公司的业绩不具有持续性,并认为重组的投机性较大;张艳、李书锋(2004)实证研究显示重组后业绩得到提高的样本公司占全部样本比例的52.73%,资产重组整体上能带来公司绩效的提高;周文泳、尤建新、武小军(2006)以2001~2003年进行各种形式资产重组为总样本,选取了7项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就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没有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姚禄士、李胜南(2007)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四方面的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整体重组样本在资产重组当年绩效提升,但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改善没有明显促进作用;王福胜、孙逊、李勋(2008)以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的九项指标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同样显示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后随时间的推移,其盈利能力指标不能长期维持,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也并未得到提升。赵息、周军(2008)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并没有稳定而持久地提升公司绩效,资产重组只是使企业摆脱困境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使企业在重组当年或第二年业绩大幅提高,但是决不会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因为企业的重组不光是资产上的整合,还需要在人员、文化及信息上全面整合。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及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我国2005至2008年期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4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这些样本均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通过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核准的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国元领航网上证券系统、中国证券报、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采用的软件是SPSS16.0。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是针对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重组前后绩效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为确保获得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剔除了2009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以及几家数据异常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便于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同时,由于发生重大资产重组当年,上市公司会把收益核算到利润之中等原因,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当年度的数据也不在本文样本数据范围之内,以免造成所选指标数据失真。

(二)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指标主要参考国资委于2006年4月7日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为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六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每股收益以及总资产周转率。

(三)描述统计

1.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类型

从重大资产重组类型来看,在40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是股权转让;10家是兼并收购;13家是资产剥离或出售;13家是资产置换。

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绩效指标的描述统计

表1显示了40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6个绩效相关指标的描述统计量,包括样本量、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

(四)配对样本的t检验

将研究对象的某些重要特征按相近的原则配成对子,目的是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一对观察对象之间除了处理因素/研究因素之外,其他因素基本齐同,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给予两种处理。

为了比较重大资产重组前后上市公司绩的效变化,现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40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极低,可认为上述两项指标在重组前后的值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重组前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较低,可认为上述两项指标在重组前后的值存在弱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情况下,40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94,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表3的数据显示,重组后的净利润高于重组前,平均值相差0.000000402757%,P值为0.005。所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水平下,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总体上重大资产重组前后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变化与0显著不同,可以认为重大资产重组提高了企业的净利润。而对于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周转率而言,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水平下,认为重大资产重组对上述指标没有影响。

(五)关于重组类型的协方差分析

由以上分析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绩效指标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所以,在做方差分析的时候,考虑扣除协变量的影响。为检验重组类型对绩效指标的影响,可进行协方差分析。笔者经过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在重组前后的值和它的变化均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且各斜率基本相同,因此上述指标均可作为协变量参与协方差分析。

1.净利润

由表4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172,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差。这说明: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净利润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净利润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净利润对重组前后净利润的变化有显著贡献;如果排除净利润的影响,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净利润的变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净资产收益率

由表5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67,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这说明,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净资产收益率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净资产收益率对重组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有显著贡献,如果排除了重大资产重组前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净利润收益率的变化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3.资产负债率

由表6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267,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很低。这说明,重大资产重组前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资产负债率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资产负债率对重组前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有显著贡献;如果排除了重大资产重组前的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资产负债率的变化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4.流动比率

由表7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206,说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较低。数据说明,第一,重大资产重组前后流动比率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流动比率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第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流动比率对重组前后流动比率的变化有显著贡献;第三,排除了重大资产重组前的股东权益率的影响,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流动比率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5.每股收益

由表8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446,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较低。这说明,重大资产重组前后每股收益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每股收益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每股收益对重组前后流动比率的变化有显著贡献;如果排除了重大资产重组前的股东权益率的影响,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每股收益的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6.总资产周转率

由表9知,协方差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070,表明数据对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低。这说明,重大资产重组前后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并不是由重组前的总资产周转率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归结到误差里的其他因素决定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总资产周转率对重组前后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没有显著贡献,如果排除了重大资产重组前的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的影响也不显著。

三、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绩效指标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或者说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活动并没有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资产重组活动本身更多地被上市公司用作摆脱困境的一种手段。企业只有通过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关注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制定正确企业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此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重大资产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主要是由重组前的财务指标和重组类型的水平共同决定的,不同的重组类型对重组绩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看实证分析的结果时,要结合上市公司重组前的各项财务指标以及重组的类型进行分析。在分析重大资产重组前后绩效变化时,必须考虑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这其中就包括随机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andelker,G. Risk and return: The case of merging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974:303-307.

[2] Meeks G. Diappointing Marriage: A Study of from Merger[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16.

[3] Randall Heron,Erik Lie,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the Method of Payment in takeov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vsis,Vol.37,No.1.March,2002.

[4] 马杰.企业并购:动机、机制与绩效[J].南开经济研究,1997(5):24-33.

[5]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6] 李善民.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研究[J].管理研究,2003(11).

第10篇

集团整体上市再迈一小步

此次收购预示着公司资产注入的进程加快。实际的业绩增量贡献较小。煤炭资源量增加8.81%,可采储量增加16.02%。2012、2013年分别贡献利润增长2.91%、3.38%。

山西冀中为冀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为:能源行业投资、管理;煤炭科研、矿井设计和建设的技术服务;矿山设备租赁;各类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化工产品(除危险品)、煤制品、钢材、建材、不锈钢制品、铝合金制品、建筑防水材料、管道、阀门、机电产品、环保设备、金属材料、五金轴承、工程机械设备及配件的销售。

孝义煤焦公司近年来受到钢铁市场低迷的影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建材公司为政府扶持类企业,一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物流公司尚未正式运营。因此此次收购的看点应该在相关的煤炭资产,而目前下属矿井均处于技改期,预计2012年下半年陆续达产,贡献收益。

公司目前拥有煤炭资源储量37.4亿吨,可采储量12.3亿吨。此次收购成功之后,煤炭资源储量增加3.3亿吨,增长8.81%;可采储量增加1.79亿吨,增长16.02%。

根据可采储量计算的采矿权收购价格不便宜,平均为36元/吨。主要由于最新评估日期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所致。除了荣泰煤业今年可以投产,其他煤矿分别在2012、2013年下半投产。

后续动作值得期待

以股份公司股权置换信达持有的峰峰集团股权,消除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问题。冀中能源集团以上市公司2.85%的股权置换信达持有峰峰集团14.89%的股权(对应上市公司股权2.85%),冀中集团持有峰峰集团的股权增加14.89%至94.68%。此次收购预示着公司资产注入的进程加快。

2009年集团将部分煤炭资源注入上市公司后,集团主要的剩余资产有峰峰集团的九龙矿,邯矿集团的北掌矿、赤峪煤矿,张矿集团的牛西矿业、张家梁煤矿、官板乌素煤矿。根据公司在2009年注入资产时的承诺,在相关证照完善后这些资产也将陆续注入上市公司。

其中,九龙矿(150万吨)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北掌矿仅有探矿权,且正在筹建,尚不具备开采能力;赤峪煤矿仅有探矿权,正在建井;张矿集团的3矿正在技改,牛西矿业技改至60万吨、张家梁煤矿技改为120万吨、官板乌素煤矿技改至120万吨产能。参考图表6。

投资建议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横比其他煤炭上市公司,公司的估值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我们强烈推荐公司基于如下几个考虑:

(1)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支持。“十二五”集团公司制定了快速发展的规划,期末煤炭产量将达到1.5亿吨,从集团最近数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相信可以完成这一目标。公司从原先的金牛能源到冀中能源,煤炭产量从原先几百万吨到现在超过3000万吨,煤炭资源从河北扩张到山西省、内蒙古等地,短短数年快速成就,足见集团对于公司的支持力度。――我们特别看重公司管理层的行动能力以及由此带动的快速增长。

(2)龙头焦煤公司的风范俨然。公司主产优质主焦煤和1/3焦煤,焦煤产量稳定增长。尽管公司的煤种并不是焦煤里上乘的品种,但其快速扩张的规模逐步确立了公司龙头焦煤公司的地位。

第11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特点

1.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提供的内容与方式有专门制度和法规规定

会计制度体系是制约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法规体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其专门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涉及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公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方法》、《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提供的内容与方式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并且形成以制度化。企业在上市后必须首先要履行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东负责。

2.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详细、公开、公平同时强调时效性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与企业相联系的各种股东提供参考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内与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以此改进加强管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比较分散而且他们所涉及的信息渠道比较的单一,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的有关公司经营的财务信息更加的详细,甚至要求提供很多的非财务信息。对于信息披露的时间也有明显的规定: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半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报告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

3.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财务报告信息涉及公司及多个子公司的利益,它涉及许多的部门以及个人,因此为增强公司外部会计报告使用者对其真实性、公允的信赖,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利用外部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综合分析的目的

财务报告分析就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对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说不同的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分析有不同的目的。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时都会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企业的投资风险。

1.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及偿债的能力,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

2.评价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

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利用资产取得收益的过程,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资源,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行上市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直接的了解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使用效率情况及资金周转状况,以此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3.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获取盈利是企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企业的盈利直接反应了企业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想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获得较高的盈利,这样才能在市场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投资者的投资他们的财务报告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投资者对于盈利水平不能只是停留在利润的多少简单的层次上,还要分析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内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分析未来企业盈利发展变化。

4.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与发展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关系到投资者的自身利益。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判断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与发展趋势,预测公司的经营前景,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损失。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一)经营业绩分析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企业的业绩是非常关心的,因为企业的业绩能力强企业就会盈利,企业的业绩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上市公司收入的构成情况

上市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业务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采用本期收入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较,一般使用最近3到5年的数据。在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时要注意分析各收入项目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便了解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在同行中的地位。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主营业务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绝对值,否则企业的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

2.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各项利润和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该类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通过观察企业的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支净额在企业总额中的比重,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可靠性。

3.分析成本费用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成本费用是影响企业发展重要的一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的盈利就会越高,相反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通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获取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分析,了解各种成本费用在项目中所占有的比重,以此达到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目的。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各项资产运营的能力强弱直接体现了管理者对现有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反映了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公司的资产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分析主要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货存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公司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

1、流动比率

一般的情况下公司的流动比率为2时较为理想,但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非生产性公司由于存货少,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账款。

2.速动比率

一般而言公司的速动率为1较为合适,但由于流动资产中可能存在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会收到影响,为了弥补该情况的不足,以较客观的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还可以用超速动比率来进行评价。

3.利息保障倍数

该指标说明用公司利润偿还利息以后还有大量盈余,该指标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小,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

(四)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现金流量的客观性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1.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

此比率说明企业每实现一定的销售所获得相应的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效果越多,支付能力越强。

2.经营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

该比率也说明企业每实现一定的营业利润所获得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账面利润实现流入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企业的营业利润质量越高。

3.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率

企业在有利润的时候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资金还债,所以利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的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在多大的程度上保证偿还当期流动负债。

(五)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

由于财务报表中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性和规定性,它只能提供定量的财务信息,而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的补充,因此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就会显得格外的重要,他可以帮助投资者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动态发展。

1.对或有事项的分析

公司的或有事项是指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一般的公司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于公司来说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判断这些事项将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率还是会使公司遭受损失。

3关联易

关联易是企业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易,对于此种交易我们应该了解其交易的实质,了解上市公司被交易出去的资产是否是企业的非重要性资产,而被交易进来的资产是否能在未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一)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而且,比率分析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二)趋势分析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给分析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方面的信息,为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三)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然导致不同企业指标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

四、财务报表分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掌握报表中各个项目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变化的原因;其次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不能用很少的指标进行分析以避免作出简单、片面的判断,使投资者陷入误区,并影响政府、债权人及股东作出相关对策。

(二)因为对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所以,用这些数据去精确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不确实的,它仅仅是投资分析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根据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的特点、经营条件和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动态分析才可能做出全面的判断降低投资的潜在风险[3]。如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使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就出现了强劲增长,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盈利水平。

(三)以上内容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的运用一两方面数据就据此作出投资判断。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根据每股收益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位化”后的指标,或是仅仅依靠静态的对比来决定投资策略,这样做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四)采用以上分析方法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我们不仅要寻找挖掘出其投资价值,同时也可以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财务风险,并判断它是属于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的克服能力,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是否具有投资的价值。

总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并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发掘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琳.财务综合分析的运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李晶晶.论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5.

[3]熊楚熊.财务报表综合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9,20.

第12篇

关键词:高管薪酬 管理层激励 公司绩效 公司治理 成本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被媒体曝光,人们开始质疑高管的高额薪酬是否与其努力程度相匹配;企业给予高管的高额薪酬是否对其形成有效激励;是否能减少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这些高额薪酬是否能促进管理层不断提高公司价值并为公司股东创造财富;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中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是否有所区别;在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制定过程中,高管是否会加大利用其掌握的对企业的控制权来影响薪酬契约的制定。在我国历史演化和现行体制的影响下,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中央与地方政府作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或者管理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对于那些直接掌握企业经营相关信息的管理层来说相对比较闭塞,这样就使得企业所有者在衡量管理层给企业带来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时必须花费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虽然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但是在对企业的收益共享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并不能激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去高效率地选拔企业管理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这也说明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企业的管理者签订的薪酬激励契约是不完备的,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造成了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在薪酬问题上更多地实施的是一种“自我决定机制”。而非国有控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如国有控股企业那样可获得较低的政治成本,因此,非国有控股企业需更多地依靠内因来提高经营业绩,这也意味着企业管理层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并接受市场的检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会有更高的相关关系,高管薪酬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而提高。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的制定更加合理,企业会依据相关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来商讨和决定高管的薪酬激励方案。在这场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中,最终的高管薪酬激励方案能够较好地保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高管薪酬的制定也更加地市场化。高管薪酬的激励问题与企业的成长甚至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研究高管薪酬激励及其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分析在管理层薪酬契约制定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在我国最初的研究中,曾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的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魏刚,2000)。但近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方案变得多样化,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水平是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度有所提高 (方军雄,2009)。国内很多研究只探讨了企业高管薪酬与账面盈利的关系,很少探讨企业的现金流或者股权价值与公司高管薪酬的关系。而在国外的早期研究中就有学者发现企业账面指标的制定容易使得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Dechow和Sloan(1991)研究发现,为了提高企业的账面盈利指标,企业的管理层会倾向于降低本期的研发费用支出,从短期来看,企业的账面绩效确实有所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降低,企业的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如果只用账面盈利指标,而不用其他绩效指标来对企业高管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和薪酬激励的话,管理层出于自利的机会主义动机就会很容易地采取盈余管理等手段,来粉饰公司账面业绩并依据粉饰后的账面盈利为自身获取高额薪酬。依据高管薪酬激励的最优契约理论,高管薪酬不仅应与企业账面盈利指标正相关,还应与公司的现金流和股权价值正相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虽然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但是在对企业的收益共享方面存在着局限性,这并不能激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去高效率地选拔管理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这种“所有者缺位”现象为管理层在薪酬契约制定中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国有控股企业在薪酬考核指标的制定和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不与管理层努力程度匹配的现象。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者能够绝对主宰企业的经营,形成与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有着强烈对比的“所有者在位”现象,选择和确定的薪酬考核指标更加市场化,同时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也更匹配。综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会计盈利指标显著正相关,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也与企业会计盈利指标显著正相关

假设1b: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现金绩效显著正相关,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现金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假设1c: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股权价值显著正相关,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股权价值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2)高管薪酬与高管控制权。Bebchuk等(2002)、Bebchuk和Fried (2003)发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能够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参与自身薪酬激励机制的制定,甚至设计出对自身有利的高管薪酬激励制度。Murphy(2001)研究发现,按照惯例,公司高管对人事部门提出的高管薪酬激励方案进行审核和修改后,再对方案进行表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公司高管确有能力参与并影响薪酬激励方案的设计。Core等(1999)还认为,当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时,公司高管更能为自身谋取高额报酬。中国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高管掌握公司控制权确实会诱发其薪酬制定的机会主义行为。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研究发现,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随着高管控制权的增加而提高。高管薪酬也可能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Joskow等(1996)通过研究电力垄断公司1978―1990年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发现,在政府的管制下,这些公司的高管薪酬比其他公司低。中国也可能具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政府正不断地对高管薪酬方案进行改革,从2009年9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相关部门正试图将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水平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从我国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水平确实受到了政府管制。陈冬华等(2005)研究发现,政府管制会影响到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辛清泉等(2007)也认为,高管薪酬激励在地方政府作为所有人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被扭曲。根据以上学者已有的研究结果,建立第二个假设:

假设2: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更倾向于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来使其薪酬水平提高。

(3)高管薪酬与成本。Jensen和Meckling (1976)研究认为,由于成本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管理层可能会偷懒、宁愿将公司富余资金投资于低于股东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却不对股东进行利润分配,增加在职消费、甚至对有利于企业发展、增加股东财富的收购兼并等进行抵制,这些自利行为损害了公司股东的利益,提高了成本。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能够有效地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Morck等(1988)、Jensen (1993)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契约并不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成本。Bebchuk等(2002)、Bebchuk和Fried(2003)的研究也反映了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更可能是高管利用其权利谋取私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出,高管的权利越大,他们对其薪酬制定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甚至会谋取与自身努力程度不相匹配的天价薪酬;公司的成本也不会有所降低,甚至会由于高管增加的在职消费所导致的管理费用的增加而有所提高。根据上述背景,建立第三个假设:

假设3a:合理的高管薪酬能够有效地降低公司的成本。

假设3b:自利的高管薪酬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公司的成本。

(二)样本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择2008年前三年即2004年第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性质来自万得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并按下述方法做了处理:考虑到公司财务数据的极端值可能影响统计结果,我们对变量的0-1%和99%-100%进行了截尾处理,并剔除业绩较差的ST和PT公司;剔除了金融业和保险业等行业性质特殊的公司;剔除缺失相关数据的公司。进行上述处理后共获得3739个观察值,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459个,非国有控股企业1280个。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解释 本文在按企业产权性质分组进行分析时,设计了如下研究模型(1)来考察当期绩效和控制权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程度。lncomp=a0+a1Performance+a2assistent+a3manstoc+a4shrcrl+■akCv+?着…(1)。

其中,lncomp表示上市公司前三位高管实际薪酬总额的对数;分别用股东权益净利率、资产收现率和股票收益率来代表上市公司的绩效;考虑到公司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以及公司行业性质和各个时期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同,将这些变量加入Cv控制变量中。并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公司绩效指标与公司性质的交乘项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所示。lncomp=a0+a1Performance+a2Performance*control+a3assistent+a4manstoc+a5shrcrl+■akCv''+?着

其中Performance*control为业绩指标变量与企业性质的交乘项,仍分别用股东权益净利率、资产收现率和股票收益率来代表上市公司的绩效;Cv''同模型(1)中的Cv一样为控制变量。借鉴Ang等(2000)的研究用模型(2)来验证假设3。manapear=a0+a1lncomp+■akCv'+?着…(2)。

其中,manapear表示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率;lncomp表示上市公司前三位高管实际薪酬总额的对数;Cv'为包括公司收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及行业和年份等的控制变量。变量的具体说明见表(1)。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表(2)中可以看到,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在2004年至2007年间的平均值约为75.76万元,最大值更是高达350万元。观察样本所反映的公司绩效可得,股东权益收益率均值为4.40%,资产收现率平均达到6.1%,而股票收益率高达50.1%。从高管控制权来看,持有公司股票的高管比例平均达到66.5%,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平均占到11.4%的比例,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将近40%。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48.8%,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即托宾Q值平均达到1.454。从成本来看,管理费用率平均分别为8.1%。

(二)回归分析

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将全部样本分为两组: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根据模型(1),得到如下实证结果见表(3)。表中的A、B和C分别考察了高管薪酬与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现率、股票收益率的关系。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只与代表账面盈利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代表现金绩效的资产收现率及代表股东财富的股票收益率指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不仅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显著正相关,而且与资产收现率及股票收益率也显著正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了国有控股企业在制定高管薪酬契约时,更多地将公司账面盈利纳入考虑范围内,而很少考虑到高管为公司创造的现金成果和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这不禁让我们怀疑,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存在着依靠粉饰后的账面盈利指标来提高自身薪酬的机会主义行为,但这种粉饰后较高的账面利润并没有带来企业现金的流入。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薪酬更加能够接受市场的检验,本文的假设1a、假设1b 、假设1c得到验证。为了验证上述结果的可靠性,我们根据加入交乘项后的模型(1)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虽然高管薪酬与代表会计账面盈利的净资产收益率、代表现金绩效的资产收现率和代表股东价值的股票收益率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但由以上不同控股权性质公司的分组回归结果可以推出这种显著相关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非国有控股企业样本的影响。而本步骤加入交乘项的回归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推测。由表4可以看出A列的交乘项的结果并不显著,说明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分组回归结果可知,两组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与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列的交乘项的结果也不显著,说明全样本回归结果中的高管薪酬和股票收益率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受非国有控股企业样本的影响。B列中的交乘项显著为负,说明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高管薪酬制定中赋予资产收现率这一绩效指标更低的权重,同时也说明了全样本回归结果中的高管薪酬和资产收现率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受非国有控股企业样本的影响。

(2)高管控制权与高管薪酬。由表(3)中的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企业情形下,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显著负相关,而高管是否持股和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对高管薪酬影响不大。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显著负相关,高管是否持股和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也都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这证明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确实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非国有控股企业将利用其增加的对公司的控制权来参与甚至设计出能够提高自身薪酬水平的激励方案,而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受到政府的管制,高管控制权的利用受到限制,本文的假设2得到了验证。

(3)成本与高管薪酬。根据模型(2),将样本中高管薪酬大于其中位数的划为高薪组,高管薪酬小于其中位数的划为低薪组,得到表(5)的实证结果。高薪管理层薪酬水平与管理费用率显著正相关,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低薪管理层则与管理费用率没有显著关系。这证明了给予管理层高额薪酬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当高管薪酬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时,再提高其薪酬并不能有效激励其努力经营的程度,管理层在获取较高的薪酬时仍然存在着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的假设3b得到验证。

四、结论

高管薪酬问题的解决能够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从而会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合理的高管薪酬契约能够有效地激励管理层增加努力程度,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提升企业价值;但是,不完备的高管薪酬契约难以对管理层形成激励,甚至会引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使得公司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是高管薪酬激励领域研究的出发点,只有理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够设计出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制定管理层经营努力程度的考核指标时,应同时考虑到代表企业短期绩效的账面指标和代表企业长期绩效的市场指标,这样的激励体制才有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控股企业在对高管薪酬契约进行设计时,更多地把账面盈利指标纳入考虑范围,却很少考虑管理层为公司带来的现金绩效和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非国有控股企业高管的薪酬制度更加市场化,能考虑代表现金绩效的资产收现率及代表股东财富的股票收益率。高管控制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薪酬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相比较国有控股企业而言,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倾向于利用其掌握的公司控制权,参与甚至设计出提高自身薪酬水平的契约,最大化自身利益。对高管给予高额薪酬并不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成本,高管的自利机会主义行为甚至提高了成本,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笔者建议,上市公司应选择与管理层努力程度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有效激励管理层提高经营业绩,增加股东财富,提升公司价值,国有控股企业制定薪酬契约时不能忽略与公司现金绩效及股东财富这些代表公司实质性绩效和长期绩效的指标的关系,应尽量进行市场化选择。国有控股企业高管的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逐步向市场定价靠拢。同时,应考虑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由于股权激励相关数据的不完整性,本文仅考察高管现金薪酬,而没有考虑在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实施的股权激励。随着对高管采取股权激励措施公司数量的增多,股权激励报酬对高管全部薪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用考虑了股权激励报酬的高管薪酬来进行薪酬激励的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BGL067)、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关联方持股的隧道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0YJA79023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银行债务契约、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 (项目编号:7107210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3]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4]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5]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控股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7]Dechow,P., R. Sloan.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

[8]Bebchuk,L. A.,J. M. Fried,D. I.Walker. 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2.

[9]Bebchuk,L. A., J. M. Frie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

[10]Core,J. E.,R.W.Hohhausen,D. F.Lar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Chief Executive Oficer Compens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

[11]Joskow,P. L.,N. L. Rose,C.W olfram.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the 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

[12]Firth,M.,P. M. Y. Fung,O. M.Rui,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CEO Compensation in China.Joum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