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方法

资产管理方法

时间:2023-09-14 17:4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管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产管理方法

第1篇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必须加强对自身资产的管理。而流动资产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以及较短的周转期限等特点,加强对它的管理是所有资产管理中最要的部分,因为这关系着一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稍有管理不善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实行合理的内部整顿,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利润,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做铺垫,而且能够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

二、文献综述

徐芳婷(2011)[1]认为企业自身需要积极掌握流动资产管理的各方面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科学、合理、规范、全面地进行管理。侯柏青(2013)[2]认为在货比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要建立票据和印章管理规范制度;在应收账款方面,中小企业应该致力于把应收账款减少到最小,完善催收机制;在存货管理方面,合理地运用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三、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在给社会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又因为自身产出规模小、资产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效益的发挥。流动资产的管理是资产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资金利用效率低、监督机制不健全、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等。

(一)资金利用效率低。许多中小企业在投资前由于缺乏专业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流动资产随意使用,没有考虑成本和效益,也没有对现金的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从而导致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利用效率低―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一些企业的资金去向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按照其主观意识将企业资产用于某单一的生产经营环节,资金的利用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境地。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高层人员组成结构,企业人才缺乏,因此,企业的监督机制难以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且决策者在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上由于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账目混乱,易出现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的现象。

(三)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就目前来看,企业多采用赊销的形式来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生存问题,但与此同时又缺乏较为严格的赊销政策,催收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性能不强,使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挑战,最终导致破产。

在存货管理方面,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对所需要的原料各部门分别进行采购,容易造成原料采购重复与过剩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不对存货进行监管,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存货进行盘点的规定,过分注重账面数字。第二,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存货领用手续简单,过多领用存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方法探讨

就中小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积极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管理意识,更为迫切的是设计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流动资产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

(一)现金的管理。现金持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还能够用来抵消风险。但是现金持有过多也会丧失机会成本,所以加强对现金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企业一方面要保留足够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压缩现金的存量从而用于短期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另外,企业要严格规定内部规章制度实行钱账分离的管理,资金的使用一律交给财务部审批,资金收入也需财务部入账。还要重视核对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短期投资的管理。企业短期投资如果管理得当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合理的投资计划与投资结构是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短期股票或者债券投资时,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该项投资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重视短期投资的变现性,熟知证券的到期日,因为流动资产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短期投资只是让企业资产增值的一种工具。

(三)应收账目的管理。增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了解相关客户的信用情况,若客户信用较差,应收账款的收回可能比较困难;若客户信用情况较好,收回应收账款的时限可能较短。据此,中小企业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决定对于某一客户给予多少信用。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催收账款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及时收款,又处理好了和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的关系。

(四)普通存货的管理。对普通存货的管理要建立控制存货的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各种存货的消耗速度以及销售的具体情况来预计下一个营业周期内所需的存货数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存货持有量合理科学。同时,对采购的管理也不容忽视。首先必须由仓库填写采购单,采购部根据采购单确定货物的数量、种类以及采购地点等内容。在进行采购时,采购人员对市场的情况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先调查好物资质量、价格等内容,对同一物资进行货比三家,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购买。最后,企业要做好仓库验收工作,对采购和销售的存货都要登记入账,以免在采购或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纰漏。

五、我国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必须制定流动资产的管理目标,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企业危机;必须强化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意识,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流动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如账目管理出现混乱等。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招收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员工,并按时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范围,将流动资产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化,将审批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1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民办高校办学以巨大的空间,很多民办高校不断扩建并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相应的,民办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是民办高校的重要财富,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却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使得大量教育资源限制和浪费。对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2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民办高校固定资产包括民办高校校园内的所有实体资产,例如校舍、教室、教具、体育教学设备、音乐教学设备等。一切有形的并且用于民办高校教学的资产,都是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民办高校是教育经济实体,重视资产管理,但是长久以来,资产管理的重点都放在了资金管理和知识教育产权管理方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民办高校缺乏一定的经验,也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因此导致了一定的管理问题。

3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原因

3.1民办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固定资产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民办高校的工作者,尤其是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加以重视,例如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制度建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固定资产时重视其资产价值,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将固定资产详细记录以便用来评价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等。但是实际上,民办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高校仅有形式上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实际上的管理行为有所欠缺;还有些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例如,忽视某些固定资产项目。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的管理态度不够明确,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全面了解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的构成,也不善于在工作中进行全面的资产管理。

3.2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力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并且保证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二级学院需要的固定资产是不同的,不同的需要致使购置固定资产在很多情况下成了个体行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常常只能被动的批准购置计划,这种现象导致不少二级单位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学校无法对资产的购置以及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导致固定资的使用效率偏低。固定资产管理效力不足主要在于管理方法落后,很多民办高校还使用人力核查的方式,这种管理方法浪费精力,而且很容易出错。

3.3民办高校固定资产应用监督不善

固定资产是民办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校的财富。固定资产应用的结果应体现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提升和学生管理状态提升等方面。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使用规则和监督,部分教师将固定资产用于个人行为,例如,利用那个学校资源完成个人项目,不对学校报备,也不缴纳租用费用,这使得大量固定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4.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的职业水平

对固定资产进行妥善的管理是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工作者的职责,但是,很多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受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限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着部分不足。要解决问题,必须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职业水平入手,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求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者全面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一定要培养优秀的资产管理者,才可能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第二,民办高校董事会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一定的要求,结合财务部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意见,检验固定资产管理者的职业水平,并予以工作上的调整或者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为全面。

4.2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应有所改善,改变原有的人力管理的方式,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确性和时效性,这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力之必须,简而言之,就是使管理方法与时俱进。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所以,民办高校也应当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变革落后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运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方式,创建固定的资产信息关联网络,确保不同的部门能够共享信息,时时了解资产的购置情况、使用情况,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和人工核算的工作量,确保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运用条形码技术开展日常管理,保证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4.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要实现对固定资产应用的全面监督,应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入手。在管理制度方面,应将固定资产的应用以及应用申报程序细化,写入民办高校管理条例,号召全校师生广泛学习;在监督机制方面,除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之外,高校师生也应该参与进来,以保证固定资产应用合理。

5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在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法落后和缺乏监督。提高管理工作和的职业能力,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是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曲磊.关于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7(1).

[2]王翠红.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6).

[3]陈浩新.新时期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

第3篇

摘要: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高校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缺乏管理主体意识。高校购买固定资产来源途径有两种:一是财政拨款购买;二是直接行政划拨取得。所以高校固定资产从取得伊始就具有了行政划拨的特点,高校自身没有成本核算和后续维护的压力,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就形成了重视购置却忽视管理的管理缺陷,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资产管理主体理念淡薄,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远远低于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很多还停留在经费观念层面上,高校之间只顾着竞争财政资金购买固定资产,但是却忽视了对买来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最终致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严重陈旧,管理制度缺失、管理工作力度不足。其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零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内容上涵盖了对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固定资产的一整套活动。截止到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依然采取归口管理模式,实施账物分离的管理方法,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尚未形成。比如说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的核算是财务部门负责的;房屋、建筑物和家具等固定资产则是由后勤部门管理的;图书杂志的管理则是由图书馆进行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是由实验设备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购置部门和使用部门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领导的职权范围内,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管理与实物流动之间出现了脱节。实际固定资产管理中,并没有一个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效益,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管理上相互分散,最终导致了学校难以有效地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局面,口径不统一、多头统计的现象频频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更是管理常态。第三,高校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手段陈腐过时。首先,高校在固定资产配置上缺乏审核机制,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和保护环节设置清晰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其次,高校在固定资产监管上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各个归口部门都有各自的账目,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分散在财务账本、图书账本、家具账本、建筑物账本之中,这样管理一方面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进行及时反映,另一方面则不能够及时发现闲置资产并进行共享,最终使得高校自身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多少都不清楚了,固定资产账本、台账和实物之间严重不符;再次,高校固定资产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登记的层面上,这在信息化高度普及的时代是非常落后的管理方式,那些财务了信息化管理方法的高校,也将固定资产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了统计功能和数据库管理上。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第一,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主体意识。高校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责任和任务,自上而下都应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高校应该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理念,让高校全员都具备资产管理意识,使得广大教职员工能够主动去维护固定资产权益;其次是高校要克服重视购买轻视管理的管理倾向,在内部控制中融入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并对固定资产预算的方法和内容进行规范和监控。另外,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的时候要注重折旧问题,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高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资产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和思想教育,提升其管理的责任意识和管理的能力,使得固定资产管理进入到科学化管理进程。第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该认真地研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要求,并据此制定适合高校的一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上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制定的制度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应该具体到每一个人,做到权责统一。通常来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包括购置制度、验收制度、维护制度、统计报告制度和报废处理制度等等。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管理状况进行检查,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个职能部门违反了管理制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上级部门需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重点在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使得各个部门都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最好做到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经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高校会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主体地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固定资产安全。第三,变革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在我国社会渐渐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和网络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变革其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节约消耗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资源和人力,实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质的飞跃。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该成立网络化管理体系,在借助计算机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固定资产管理购买方式、报销审核和成本计算的流程化管理体系,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从动态引入到静态,从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控、事中审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于学校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是一个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家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J].经营者管理,2012

[2]申仁柏.新时期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市场透视,2009

作者:张晓鹰 单位: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03-02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面临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近10年的黄金发展阶段,在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发商、贷款银行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机构都从房地产的发展中“受益匪浅”。国务院2013年3月1日实施的新国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更是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使原本不断升温的楼市进入一个高烧的阶段。但随着新一届政府市场调节、双向调控、保障房建设等一些列政策的出台,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了不明朗的态势,社会上唱空和唱多楼市的声音并存。媒体报出部分房企已经资金链断裂,而且称之为只是冰山一角;多地出现楼盘打折促销等。也有人认为谈中国楼市拐点为时尚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上月相比,价格下降的有4个,持平的城市有10个,上涨的城市有56个,这与此前楼市持续不断上涨的态势已经有所变化。房屋从本质上将是一种商品,其商品属性决定了它的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具有周期性特点,不可能只涨不跌。

住房公积金作为一种专项使用资金,其资金使用方向主要是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来支持职工购买住房,随着近年来楼市的不断升温,住房公积金贷款(包括组合贷款)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如果房价出现大幅度下滑,借款人将失去还款动力导致违约率上升,贷款的受影响程度将呈上升趋势,即越是新近发放的贷款额度越高,还款期限越短,涉及的贷款余额越高,一旦违约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达到14.8%,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带来了成绩,也暴露出问题,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经济不得不转变发展思路,由唯GDP论转变为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寻求高效、环保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所以,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甚至逆向发展也不可避免。

(二)信用风险

有学者对贷款期限和违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借款人违约行为一般出现在贷款发放后的3年一8年。住房公积金贷款目前距离购房高峰期恰为7-10年,所以按照这一结论,住房公积金贷款违约风险进入到一个高发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对购房高峰期的判断不一致,所以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违约风险高峰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给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法律风险

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担保方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有的城市选择全部强制采取保证担保方式的方法,例如上海、天津、重庆;有的城市选择部分强制采取保证担保方式的方法,例如北京、成都;有的城市采取借款人自愿选择保证担保方式的方法,例如南京、福州、长春。根据各地的实践,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保证人为担保公司或者担保中心,担保公司通过代偿的方式将大量逾期贷款转移至担保公司管理。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角度看,逾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从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的角度看,这些贷款的违约风险并没有消除,反而因为转移到担保公司更加隐蔽了。

从法律关系上讲,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都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订立的,任何一方都无权强迫另外一方接收自己单方订立且明显有利于己方的条款,因此强制担保做法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如果强制保证担保方式因为合法性问题被取消,那么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的风险将瞬间暴露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面前。

(四)政策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密集出台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利率调整等,直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屋价格的波动,国家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显著而迅速的。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需要对国家政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保证资产安全。

二、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责任主体定位有误

根据不同的担保方式,抵押类住房公积金贷款一般由贷款银行负责管理,保证类住房公积金贷款一般由担保公司管理。住房公积金的资金使用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所以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当然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目前将资产管理主要职能分散在贷款银行和担保公司,而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间接管理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二)管理方法粗放

目前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的管理主要是按照逾期期数划分为正常类贷款、短期逾期贷款、中长期逾期贷款,针对不同类的贷款分别采取关注、电话催收、上门催收、诉讼、核销等方法处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落后于金融机构对于贷款资产五级分类的管理方法,考察逾期原因维度单一,采取的措施缺乏力度。

(三)配套制度不完善

住房公积金贷款虽然已经利用保证人制度来减低贷款风险,但目前并没有将保险制度、债权让与等制度有效融合进来,所以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并没有在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过程中发挥多少作用。

三、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管理模式构建

第5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医院本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在发展中不断的提升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亟需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固定资产管理不受重视,固定资产购置问题问题的存在

固定资产购置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目前不少医院由于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其固定资产购置问题多多。

(1) 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科学性

由于缺乏固定资产采购前的可行性论证,使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科学性。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一些医院固定资产采购上的重复采购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造成了宝贵的流动资金的占用问题,而且不利于医院的成本控制问题。

(2) 采购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固定资产采购效益论证,使一些医院采购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是一次性使用的固定资产使用。这样的情况,反映了医院固定资产采购上的随意性,可以想象,这样的固定资产,完全可以采取租赁等方式来实现,而不是浪费一大笔的采购费用。

总之,固定资产购置上的问题,不利于医院成本控制与效益的提升,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存在

固定资产管理是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效用,是否能够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其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多多。

(1)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登记制度

从固定资产购进到领用与保管,都缺乏相应的登记管理制度,其直接后果就是各个部门与环节没有相应的明细账,每个岗位与个人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与流失现象都十分突出。

(2)没有完善的维修养护制度

固定资产,特别是医院的专业技术设备,其使用频率高,如果不做好其维修养护,固定资产的故障率将大大增加,这无疑将使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从长远来看,固定资产故障频繁、更新快,将使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医院经济的提升

1.3 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账实不相符

一些医院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方法不完善,使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失真严重。虽然近年来医院固定资产核算借鉴了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些做法,但事实上,借记医疗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计“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做法,比较容易造成一些问题。如,两组平行分录的做法,会漏做“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从而出现固定资产的少记,造成现实与账面的不相符。或者是列入净资产科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支出,没有直接计入当月损益,造成医院当月的“收支结余”不真实。这种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固定资产余额越高,其老化程度就越高,越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监控,账实不相符的情况就越严重

1.4 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规范,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是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固定资产作为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其与医生医术水平一样是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的固定字长管理办法被各个科室所忽视,“三卡一账”制度没有完全被各个部门所执行,导致了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务不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混乱,并没有真正的有卡有账,而到了具体的科室环节就更是卡和物管理混乱。尤其是对于医院的废旧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的回收管理中更是存在着重大的问题,科室自行处理废旧固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的不规范,造成定资产在医院的管理中成为混乱的一环,从而阻碍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开展。因此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2.1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从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提高医院管理者,特别是院长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

只有管理者重视了,才会有其它员工的效仿,才能真正做到对固定资产的重视。要从固定资产是医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础的高度出发,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一样视为医院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

从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方法入手,以制度管物、管人,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进而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齐心协力抓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2 强化固定资产增值意识,加强固定考核管理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固定资产的采购与维护都是需要耗费相应财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会出现折旧。要强化固定资产增值意识,通过有效的考核管理,使固定资产在其折旧期内尽力提高其使用效率,进而实现固定资产的增值。

(1)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业绩考核

要在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列入各个科室的业绩考核中去,从根本上提高业务科室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使其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安排固定资产的使用,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强化设备科室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责任

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是延长固定资产寿命的必要手段,要通过考核管理,使设备科室尽到保养责任,降低医院固定资产的故障率,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为医院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引入计算机管理技术,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方面,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并与其它管理平台进行联网,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同步化。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解决固定资产登记、领用等领域的问题,使固定资产的账本与实物始终实现一一对应,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账实不相符情况。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以更有利于管理固定资产,更有利于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的方法做好其会计核算工作。要结合当前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探索适应于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要坚持从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角度,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在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上的积极作用。

2.4 健全医院内控制度,实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内容,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上水平,还需要通过健全医院内控制度,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内控制度的强化与健全,明确全体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使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使固定资产管理成为每一个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要通过内控制度的强化与健全,规避固定资产的滥用,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内控制度在避免重要专业设备的私用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要用内控制度杜绝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空白地带,逐步使员工养成不贪小便宜,不滥用固定资产的习惯,从细节处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有许多的问题存在,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有着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完善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够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燕,范萍,庞燕玲,何芳.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

第6篇

关键词:电力计量;资产计算;精益化管理

企业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其核心更是对资产的计量。优化计量资产管理,确保计量资产的完善,实现计量资产的合理利用,是维持和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的物质保证,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供电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增强国家实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建立更加高效、稳定的供电系统,电网投资逐年增加,使企业精益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精益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

1精益计量资产的特点与管理原则

电力计量资产具有资产特性和计量特性,因此对其的管理既要注重资产的保值与合理化利用,又要注意维护其计量器具的精密工具属性。电力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电力企业资源,扬利抑弊,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效益[2]。

1.1精益计量资产的特点

电力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是企业关键生产手段中的一种,也是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精益计量资产特点如下:(1)精益计量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直接用于销售的产品。电力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源于精益生产,它是现代电力企业新的组织管理方式。(2)计量资产的精益使用寿命超过一个年度,即计量资产的精益使用寿命属于长期资产,在使用和损耗的过程中,会通过折旧的方式逐渐降低其账面价值[3]。(3)我们积极推进清理存量资产,严把增量资产数据质量,创新资产清点方法,强化财产保险补充功能,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改善管理薄弱环节,扎实推进资产账、卡、物的一致性管理,努力实现资产精益化管理目标。(4)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目标计量资产占企业总资产价值的一半以上,因此企业对计量资产进行精益管理。

1.2电力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原则

电力管理的目标是达成资产财务与实物管理的统一联动性,实现帐户、所开卡、物品的完全一致。资产的安全性完成效率和效用最优;资产分配完善合理,达到集团全部收益的最优值。管理水平会左右企业的资产管理总体效果,计量资产的精益管理水平对企业很关键。因此,管理时应遵循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三个原则。首先,保证成本真实。在资产精益计量中,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确保真实的成本核算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分配。其次,确保资产安全。计量资产精益管理应严格保证产权明晰,确保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减少资产损失,降低损失的概率和幅度。确保计量资产的精益数量、使用状态、存储位置、损坏程度等物理属性的安全是计量资产精益管理最基本的目标。最后,保持和增加价值。衡量资产精益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资产效率和资产效用。精益的效率测量资产指的是实际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带给企业的精益使用测量资产,而效用指精益计量资产的使用和使用状态是否可以满足定量和定性要求的企业的生产经营。

2电力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大环境分析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输配电价改革正面临考验。配电网络电价改革促使公司盈利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将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允许验证收益来实现有效的资产增长转变。资产精益化与企业资产密切相关,政府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社会监督[4]。对计量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采购、验收、产品检验、仓库分配、设备安装、设备运营、资产报废等8个关键环节。当前计量型资产管理现状、计量资产管理支持系统、资产管理信息化支撑工具主要为计量生产调度平台、“四线一库”检定仓储系统、物流化配送体系等[5]。企业应调整经营模式,基于电力分配和收入从销售价格和上网价格的差价形成一个新的操作模式、“成本加收益”的原则、有效资产和允许电网企业的成本,以及根据监管周期提前批准的输配收入。输配电价改革后,企业的总收入将由政府调整。政府将更加严格地界定有效资产、许可收入和许可成本。将精益管理方法引入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将有助于宁东公司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适应公司发展改革的需要[6]。电能计量资产的精益管理主要以生产设备为基础,输变电资产占比较大。目前,各企业的电网资产相对较新。由于近年来加快电网建设投资,在电力传输和转换设备方面的投入占过去5年总数的60%。设备平均使用寿命为6年,设备投入使用时间不长。从近2年各种电力计量资产的精益化比率,可以看出各类电力计量资产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3电力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措施

电力计量次产精益化管理措施的制定不仅要遵循管理原则,还需考虑大环境的调整与变化,具体措施如下:

3.1明确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精益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应以部门之间顺畅协作、上下级之间有效传达实施为目标,建立管理结构,政策制定者的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主管和选拔组成,三级管理职责明确,分工明确,形成了固定资产精益管理组织体系。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电网规划审批、资产购置建设计划的审批以及资产处置决策。主要负责固定资产精益管理、价值管理、实物管理、资产新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本辖区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及日常维护。明确管理组织架构可以精益组织,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每个阶段涉及许多不同的管理部门,优化了管理层次,设计了上下级沟通顺畅、无缝隙连接精益组织目前,纵向管理水平最优,横向效率最高,有效服务于电能计量资产的精益管理。

3.2建立实体管理网络

构建分级明确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网络,安排固定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为加强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更加标准化资产,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优化资产的分配,提高资产品质和绩效,公司建立了一系列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国家电力《某公司实物资产管理规定》,给予了精益添加、平日的管理分配、退役、再利用、报废、分析评估的全过程管理。此外,公司对电力计量资产的精益扩容、日常运输巡检及后续回收的管理也应制定严谨的实体管理网络。建立实体管理网络可以精益工作流,即在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的全生命周期内,根据管理的不同要求,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指导。完善计量资产精益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各工序节点工作任务和要求,通过持续改进,提高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效率。

3.3实行分类管理

财务部在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承担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确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按用户和存放地点划分,由使用者和存放单位组织具体管理。管理网针对部门、团队和个人,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有效的岗位评估机制,落实管理要求和考核指标。建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网络,可有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提高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效果。在推进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监控工作过程和结果,以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目标成果,促进电力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持续改进。

3.4建立在线监控管理系统

构建在线监控实体模型,整合现有机器设备、资产管理PMS、ERP等智能管理系统资源,设计方案审批标准,部署认证标准,完善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手段。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交互和在线操作监督。监管部门配合处理业务流程事件,发现存在的问题,操纵重要业务流程,评估业务流程的实际效果。组织固定资产业务流程,将资产追回、资产处置、资产管理损毁、资产处置四大监管分析控制模块整合到设计规划、采购、工程建设、运营维护、拆迁处理环节。实时监控系统,分工协作,确保业务流程在线监控的合规性和高效性,从业务流程的根本原因管理方法到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各单位的不完善。以高效为导向,围绕合理资产和授予成本费两大任务、会计预算和经营效率两大传导链,推进资产管理卓越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效益管理化。实现管理方法的自主创新和财政系统的协调运作。建立“双线发夹式”预算精益管理方法,积极实施企业财务运营边界监管,充分发挥预算使用价值的助推、总量控制和资源配置效应,促进经营成果目标合理。用电计量资产精益管理模式,公司按照精益管理倡导目标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不断优化电力计量管理措施。

4结语

精益资产是电能计量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是企业进行电能计量的物质基础。用电资产精益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管理部分。但新一轮的输配价格改革,能否立足有效资产“成本加收益”的输配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严格的监管格调,将对电能计量资产精益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大环境的发展,提出4项精益化管理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高电能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效果。此次研究虽然略有所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即没有对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未来将对此做出补充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依婷.电力计量的抄核收精益化管理措施[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9):2-5.

[2]叶俊文.电能计量精益化管理思考与探索[J].科学与财富,2019(6):231-234.

[3]解玉满,周宇烨.创新“追零”精益化管理推动拆回计量资产分拣业务跨入“数字化”[J].大众用电,2019(8):22-25.

[4]文建芳.精益化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9,26(3):67-69.

[5]韩桂楠,孙思思,李兵,等.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计量资产管理辅助方法[J].黑龙江电力,2019,41(5):12-17.

第7篇

摘 要 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是指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通过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平台,统一无形资产信息标准,固化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将无形资产的登记、使用、运作、退出等各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无形资产动态管理。搭建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现无形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企业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建立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难点,并提出实现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无形资产 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并越来越显现出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价值的高低,管理水平高下等已成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正确认识,以及管理制度及方法的缺失,使得无形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应有的丰厚收益,甚至还因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提升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无形资产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措施及建议,以期能有效、规范的提升无形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现代社会中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无形资产是集经济、技术、法律为一体的重要资源和先进生产力要素,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虽然无形资产收益在整个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且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收益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仍然有绝大部分企业在会计账表和各种管理软件中几乎没有反映无形资产的踪迹。无形资产在管理方面仍处于“三无”状况:没有无形资产资源;没有专门管理无形资产的人员和机构;没有无形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意识淡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无形资产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其真正价值和内容,更没有保护意识,对待企业无形资产远不及对待其它资产那样重视;二是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

三、无形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外部环境促成

我国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立法目前还不够完善,缺少无形资产的相关法规,出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及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保护与运作,而实现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

(二)内部需求推动

企业为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往往存在着种种管理需求,如:需全面掌握无形资产投入成本与形成成果间的关联,需详尽分析无形资产运作成果,需恰当评价无形资产投入产出效益等等,而满足管理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既能满足管理需求,又适应于自身发展的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

四、无形资产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投入已成为企业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竞争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意识上的缺失,管理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实现手段上的匮乏,使得企业在提升无形资产管理中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管理观念难以转变

一直以来,无形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比较为弱化,不少企业注重有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却忽视了无实物形态,但对企业生存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的无形资产管理。要在短时间内扭转滞后的管理意识并树立只有运用信息化手段才能有效提升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二)管理理论不尽完善

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还不能像企业的实物资产那样,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实践,也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只有依靠领导者思想理论水平和管理技巧,通过不断摸索、修正、改进、完善,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管理科学中的先进方法,用于有形资产管理的经验很多,但用于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却很少。理论及方法的缺乏给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五、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1.加大宣传力度。企业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企业内部由上而下宣贯建设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要让员工,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的管理主流,如果仍采用落后的纯手工的管理方式,一则不符合当前管理手段的发展趋势,二则提升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建立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员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与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2.加强培训力度。首先,企业应加强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要针对管理职责不同、涉及流程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侧重点的多次强化培训,确保无形资产信息化系统培训取得实效。其次,设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服务小组,开通热线电话,一方面可负责无形资产信息系统的维护,另一方面还可解决各部门在运用系统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再次培训等服务,使之能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管理。

3.注重队伍建设。无形资产涵盖面广,概念复杂,且涉及到诸多专业领域和法律知识,这无疑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法律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独到的管理理念和很强的法制观念。管理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围极广,不仅包括对事业单位现有资产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评估等内容,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重视度的不断提高,财政拨款不同程度地提升,在给事业单位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事业

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资产管理,合理调配资产,使其能够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共享局面,从而实现节约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目的。另外,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资产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与管理方法,以便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协调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资产占用情况,构建资产共享平台,从而最大化地降低财政支出,将这部分资产用于发展事业单位,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事业单位投入的增加,大大地扩充了事业单位的资产储备量,这种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也很容易出现资产闲置的问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地调配与计划,物资采购存在盲目性,导致部分资产出现冗余现象,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

2.任何管理都需要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行,这样才能促进管理的规范性发展。但是在一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中,常常存在不规范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资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未能有效地发挥物资管理职能;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物资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界限不清,出现账目与实物不符情况,影响物资管理的规范性发展。

3.监督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在管理中加入监督力量,可以有效地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尤其是在资产利用过程中,更是需要监督力量的存在。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缺少完善的资产管理监控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中一些不良管理方法得不到改善,也增加了虚假报销情况的概率,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

4.现行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大部分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有效管理事业单位资产的措施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信心进行资产的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

1.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的基石,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在此,文章提出几点制度,以供参考。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各个部门工作的范围也较广,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对部门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估,从而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资产分配,激励各部门工作人员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参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引入折旧概念,对长期闲置的资产进行综合评定与适当地折旧处理,从而避免出现资产闲置问题,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也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2.资产管理监督,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的意识,也是事业单位中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工作之一。所以,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资产管理问题,积极地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以监管资产管理工作,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进行。

3.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日"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4.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科学、适宜、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信息管理的高效性,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事业单位需要注意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信息素质,同时还需要对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综合评定,运用高性能的安全软件,以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以向社会征询资产管理意见,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公开化、制度化、计划化、人性化,也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总之,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资产管理作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事业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良好的、科学的、正确的资产管理意识,从而协助资产管理人员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实施创新而适宜的资产管理手段,以便达到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与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作为高等院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资金来源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教育部门财政拨款的形式,转变成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加上高校自身产业这种综合性的筹资模式,再加上近年来的扩招的不断深入,高校资产增长规模迅速,但是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一项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当前膨胀的资产规模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存在资产账目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完善管理建议,对于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塔尖,大部分工作都放在了教学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高校也建立了财务部门,但是由于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并不够,认为这是简单的教务工作,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高校的财务部门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资金归集和日常现金流的管理,对于高校资产的管理往往没有意识,造成高校资产账目不清,最终引起资产流失或者重复购买,给高校带来巨大损失。

2.高校资产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所以很难使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资产管理制度上没有采用资产的责任管理制度,往往一个固定资产有多个部门管理,其结果是谁也没有管好,相互推脱。最终造成有帐无物以及有物无账和账物不符的问题。没有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资产报废以及调拨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资产使用部门和监督部门不能够实现分离,从而造成高校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退休人员或者调动工作的人员出现物随人走的现象,进而引起高校资产的流失。

3.高校资产转移过程中不能够实现增值

在高校资产组成部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经营资产,这些非经营资产在转移到经营性资产后,往往不能够受到控制,导致高校资产转移过程中资产所有权关系的混乱,进而在高校内部出现有人使用高校资产却没有响应的监督和约束以及投资的回报控制,进而导致资产在转移过程中保值增值的功能没有实现。与此同时高校将资产转移到经济实体使用时,使用单位却不能够自觉缴纳资产占用费,这些都会给高校的资产增值保值产生不利影响。

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

对此要提升高校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将高校的资产管理和高校科研、教学提升到同等的层次,这样才能够重视对高校财务部门的重视。提升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就是重视对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培训的方法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开始采用外聘的方式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高素质的财务人才的管理下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2.升级资产管理方法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资产管理存在着大量的账物不符的情况,高校资产的报废和调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因此需要升级手工管理模式到信息管理模式,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高校资产的全方面的覆盖和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下,对资产进行验收和登机,建立基础数据,定期进行盘点和查询,对于报废的资产进行及时处理,调拨的资产同样在信息系统中得以记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对资产管理深度,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另外通过对高校资产的动态化管理,还能够有效规避资产的闲置产生的浪费问题,因此能够实现资产的最大效用化。

3.建立科学的高校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高校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提升成本核算观念,高校的经营资产应该转变成经济关系,并根据经营性资产的具体特点以及情况进行成本核算,防范非经营性资产转变成经营性资产之后对这部分资产的成本核算的缺失,进而不利于真实反映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第二要明确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对高校的资产要明确产权责任,当高校资产被经营性占用时,就要明确具体的有偿占用利益,防范资产投资的利益流失,进而确保资产的保持和增值。因此明确高校资产的产权关系就非常必要,对此首先要对高校资产进行统计,然后在区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并明确具体的产权责任和使用权关系,最终让高校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周静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失范的对策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1(14)

[2]李霞.浅析高校资产管理问题[J].榆林学院学报.2010(01)

[3]周静.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7)

作者简介: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国有资产 精细化 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是通过精细化管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的维护、保值、增值的一种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就在于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配置校产资源、设置控制程序、链接管理层级、设定管理指标等。探索、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制度、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05-02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手段落后

1.管理技术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使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但使用的软件主要以统计功能为主,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而不是业务流程管理。同时使用的软件自成体系,只能独立运行和操作,无法与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连接实现数据共享,使资产管理、价值管理和资产使用各自为政,互不知情。这种封闭式的管理软件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2.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资产管理的对象不加区分,不论类别、不分重要性都采取统一的管理方法,对价值几十万元的教学设备和价值几百元的办公用品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从而造成管理人员精力分散,不能有重点地关注重要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动态变化,严重影响了资产的管理效果。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管理意识淡漠,缺乏有效监督

其一,一些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特别是房屋和建筑物,由于基建会计实行单独核算,工程竣工结算和审计的滞后性,使许多已交付使用的基建工程长期不能在固定资产中得到反映。其二,有些使用部门对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其三,资产清查工作不到位,由于高校资产数量较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往往不能彻底清查地固定资产,使账目与实际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其四,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些高校的教职工由于教学或科研的需要,长期占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工作调动时物随人走,也造成资产的流失;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是个人财产,从而将用科研经费所购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据为私有;还有一些部门或个人则将国有资产私下用于对外教学、科研或租赁以获取部门或个人利益。

(三)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但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一些高校在教学科研活动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权技术和著作权等科研成果,学校负担了设备的损耗、人员的工资等诸多费用,应属于职务发明,理应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但由于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往往为课题负责人个人占有,这些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自然也就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一旦课题负责人离开学校,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长期研究和积累的无形资产被无偿带走。同时,一些高校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对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急迫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无形资产的及时利用,造成了无形资产的白白浪费。

(四)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

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部门管理,无偿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剂。同时由于高校大多实行二级财务核算体制,各院系都是单独的利益单位,使得各部门各院系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盲目攀比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其他学校或部门有什么仪器设备,也攀比购买什么仪器设备,而设备购进了却闲置不用或使用率较低,导致资产重复购置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另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的制约,不能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动态,对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心中无数,因此,对各部门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固定资产购置前缺乏可行性论证,对请购计划审批不严也是造成高校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原因。

(五)资产的账面价值偏离实际价值

高校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计价。由于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无法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使得高校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偏离现值,无论财务部门还是资产管理部门都无法确切掌握学校资产的实际价值情况。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1.加大对现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化开发的经费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更完善的管理软件。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从购置到报废整个周期的全程动态管理,实时记录固定资产增减、调配等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以及结存等具体情况。

2.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使用、变动情况,以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资源共享。另外,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保持充分的协调与沟通,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

3.对固定资产按重要性加以分类,实施差别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对价值较高、教学科研非常重要的资产,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并随时关注其使用情况和维护状况;对于价值较高、对教学科研有重要影响的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其使用情况和维护状况,这两类资产应列入年末资产清查的必查项目。其他价值较低、重要性一般的资产可委托使用部门进行管理,年末清查时由使用部门自查,资产管理部门随机抽查。

(二)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三)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力度

一是明确财务部门管理流动资产的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督促对外发生经济业务的经办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定期核对往来的账务制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止发生坏账损失。二是建立高效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梯级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各部门各院系应配备熟悉资产管理的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三是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

(四)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具体而言,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务发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明确科研成果的保密责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加强对教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同时,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无形资产的档案整理工作,避免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财务部门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审计、监察部门要监督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防止利用无形资产牟取私利等行为的产生。另外,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通过有偿转让、投资入股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对科研的投入得到补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增添动力。

(五)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后勤资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

后勤管理,即后勤部门需要管理的所有资产总和。如高校后勤资产就是指为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师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服务的所有资产。后勤资产管理效果将对一个单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资产增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经营性资产性质逐渐变为可经营性。后勤资产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经营性部分的完整性是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中出现了低耗严重、管理漏洞百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引入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后勤资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1我国后勤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后勤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后勤资产的管理,它是一个对后勤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后勤资产使用效率的过程。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主要是通过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来实施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相关公共服务及经济学知识,对后勤资产中的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有效的分配、控制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以改进管理弊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指明了高校资产效益率的相关要求。新公共服务理论代替旧的理论被应用在后勤管理工作之中。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阻碍着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我国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后勤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或不完善存在漏洞,或缺乏相关标准,影响着后勤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现有规章制度未明确如何对后勤资产进行统一配置,如何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单位资产耗用水平的高低,如何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属于报废范围等标准,缺乏对后勤资产报废、申报等工作程序的规定。同时,没有对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进行规定,无法确定科学的进度检查标准。管理中无依据可寻,造成后勤资产管理松散,最终导致后勤资产管理的失败。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在后勤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信息平台对后勤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缺乏管理决策依据,或相关数据分散,后勤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全面掌握资产管理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核算,造成资产管理中出现固定资产真实性不足,资产投资成本过高,办公用品消耗严重,资产管理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制约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管理中的发展

任何高校后勤资产的效益均分为社会和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其中社会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投资管理中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经济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为自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一些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社会效益为零。一般高校的后勤资产投资不仅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提升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必须借助市场以及行政双方的力量来实现。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应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提升,且在资产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保证成本效益最优化成为后勤资产管理的核心。成本、效益成为影响投资的两大关键要素。后勤资产管理开始引入相关的经济学及高校管理学方法,深入开展后勤资产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寻求最佳的投资方案配置资产,获取最大的利润提升后勤资产使用率。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对投资项目方案中的成本和预期效益进行分析比较,以此评估项目价值高低的一种投资决策工具。随着经济制度的创新变革,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相关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之中。高校的后勤资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础,必然需要引入成本效益核算机制,实施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经济收益。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高校在日常运作中不断细化资产服务成本,借助成本效益支出模型,明确高校投资的真正目标,并在资产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3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方法等实现自身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我国存在着作业成本管理(ABC)、供应链管理(SCM)、六西格玛法(6)、全面质量管理(TQM)等多种企业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高校管理实践中发现,这些高校管理理论均是从整体出发,注重细节,以全面管理的方式以及细化管理环节实现有效管理。显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准则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后勤资产管理的质量。(1)坚持全过程管控准则。在管理理论快速更替发展的时代,强调全面、把控整体是管理理论不变的核心。在全方位后勤管理中,其管理的主体为高校,或者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体。在作业成本分析法中,主要从整体角度,根据高校供应链中的各项工作来完成成本的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更是通过对高校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合理、细化控制,从每个生产环节的把控中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无论生产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要降低管理成本的,提升生产经济效率,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对高校的经营活动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同样,对于后勤资产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严谨的资源配置、使用等全过程的标准管理体系,对后勤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避免管理松散、资产浪费、投资无效等问题的发生,从而真正实现后勤资产的增值增效。(2)坚持量化管控准则。量化管控准则是对全过程管控的进一步深入。把控全局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原则。在全过程管控准则的基础上,需要管理人员在每个管理环节制定量化可视的标准,以量化的方式反映出过程管理的质量高低。因为一般定性描述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特性,难以实现质量的统一衡量,极易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扯皮”问题,严重阻碍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量化的标准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高校的后勤资产包括各种各样类型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老旧资产的报废、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新设备的申报等,必须根据工作的实际内容及市场情况对各类工作的标准进行量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时,必须将各类指标全面量化,才能保证成本核算过程的真实精确,才能保证成本效益分析发挥作用,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实现资产有效管理。(3)坚持时间管控准则。由于投资计算中包含了资金的时间效应,因此,成本效益分析管理中,不仅需要把控全局,量化标准,同时更要将时间因素考率其中。由于高校的后勤资产类型多样,管理中涉及部门较为复杂,且资源使用、配置、报废等程序繁杂。显然,后勤资产生产链的周期会随实际情况变化,一般资产效益回收周期较长,资产管理面临的风险较大,必须合理把控时间因素,才能保证后勤资产的管理合理性。(4)坚持人才管控准则。无论是全过程管控、量化管控还是时间管控,管控的效率全都是由人来决定的,高效的后勤资产管理必然需要人才的保障。因此,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分析法时,需要保证企业具有经验丰富或熟悉相关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管控观念,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为后勤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保障。

4结语

后勤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后勤资产管理不仅需要高校建立专业的后勤资产管理部门,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更需要高校根据政策,不断引入先进的高校管理、经济管理方法,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后勤资产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以实现后勤资产管理的最佳性能。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在后勤管理中,仍能够以其经济理论优势,有效提高后勤资产的利用率,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或单位综合实力,实现企业或单位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5).

[2]曾健,王迁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济学原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倪文珺.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彭怀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13.

[5]翟福生.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王云飞.基于精益化管理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曾利梅.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