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

时间:2023-09-14 17: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地方文化;教育策略

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有了较大改观。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有效丰富语文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地方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积累,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宝库。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很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把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方法。但从当前情况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地方文化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加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迫切需要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众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地方文化。

2.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要努力拓展语文课程内容,积极克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缺乏问题。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各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开发中有效设置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合理融合地方文化于小学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不足之弊端。

3.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教育要趁早,语文教育承担了从小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重要任务。丰富的地方文化教学资源以最现实、最方便的方式为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供素材;地方性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吸收地方文化智慧,了解文化多样性,才能提高文化品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策略

1.科学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注重地方文化的融入

农村语文课程资源不足造成了长久以来课程内容的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融入地方文化,通过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课外,教师要继续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虽然农村语文课程资源不足,但也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甚至社会生活等都是潜在资源。教师可以有效整合、发掘潜在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走向社会并亲身体验、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和谐统一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重新整合了语文课程内容,那么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就要变革,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在熟知的地方文化营造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所抒发的情感。教师还要利用地方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3.调动多方配合因素,营造良好氛围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正在逐步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将会使语文课程丧失其独有的魅力,也不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必须理性地分析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并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二者整合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偏废。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将二者整合的科学内涵,不能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

(一)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老教师身上。他们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存在一些错误理解,认为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因此许多老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语文课程,使信息技术被排斥在外,没有同小学语文课程实现有机整合。例如,老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样的做法使课堂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语文课程的本性

语文课程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与其融合是增强语文课程魅力的有效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抹杀语文课程魅力的手段。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受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比较大,在语文课程中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本性。例如,在语文课件的制作上,教师把大量的图片和声音插入到课件中去,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图片和声音上,而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这种做法不仅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难以实现整合,而且耽误了学生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

(一)不同年级的语文课程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小学生尚处在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期,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不能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只需给他们播放一些与字词相关的图片,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可以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他们思考。例如,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播放一些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动画,这样有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

(二)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现在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这首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一些与有关的图片,通过历史影音向学生讲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词内涵,也更能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的生动性

语文课程具有多样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本身的生动性,信息技术是激活语文课程生动性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只是刻板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讲述,根本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生动性,因此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使用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美丽的画面,这样就使语文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了。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多地依赖网络资源,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收成什么文章。”信息技术丰富了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也充实了教学活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完成写作,让学生写出富有时代印记的文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更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把小学语文课程与其进行整合,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家庭是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家庭应担负起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确保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业辅导。小学语文课业辅导不仅仅是强调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应该包括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小学生对于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更适合于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而现阶段来看,大都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应对办法不多,尤其是办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家庭生活与学习中,小学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家长有更多的条件与机会让孩子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在家长的正确与积极指导下,积极、有序,甚至是小学生自己主导的开展符合小学生自身兴趣与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必需要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在吃饭的时候、参与家务的时候、家庭共同观看电视的时候、外出旅行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等。看上去的无处不在,需要家长的责任担当与身体力行,更需要家长的一如既往的韧性与热情。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的语文材料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就更为多样,这样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生硬与统一一贯,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小学生交流共享的平台,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其他素养也得以养成与提升。尤其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分享,形成团队学习,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小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提高,这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小学任课教师自己的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撑、有效配合与积极参与。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作者:郑娜单位:张家口市桥西区大境门小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了兴趣对于一个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性。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的话,就会非常主动、积极地去对这件事情、这个事物去探索,去实践,然后从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自身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而对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的培养与积累,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适当的努力和适当的改变。尽量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萌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积累其学习的兴趣。而下面我们将对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几个措施来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这些措施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改变,改变以往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努力营造出一种有趣味的学习氛围。

一、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

小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之前,要先了解学生在对于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缺乏兴趣的原因,下面,我们就简要地探讨一下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所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课程内容的设置问题

现在学生的课程都是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所以,教材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小学生语文课程的内容也不例外。课程的内容都设置得中规中矩,没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也没有让学生能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动力,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上面缺乏主动性,不能自己自主自发地学习,去探讨,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我们要解决掉这样的一些问题,从而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2.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现如今中国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意思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老师占主导地位,老师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自己不能主动地去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所以,也就不能将那些知识转化为自我本身所有,不能自己去进行消化、接收、吸收,然后自己去总结、去思考。这样被动式的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3.学校及家长的管教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对于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置之不理,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好奇心,或者,好奇心没有那么的强烈了,没有那么旺盛的求知欲望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某些事物没有了兴趣,这样,也就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不能提起很高的兴趣,也就导致了学习效率低、学习质量不高的结果。

二、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兴趣的措施以及方法

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探讨了一下,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兴趣缺乏的原因,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分析这些原因,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提出能够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兴趣的措施以及方法。而其中起到主要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改善以及使用的一些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1.提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如若需要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就要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有自信心才会有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在针对于小学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这样,才会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出一定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有动力、有兴趣地继续学习下去。

2.加强教材在编写方面的趣味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而在现有的情况下,小学生使用的教材都太过于繁琐复杂,较为枯燥乏味。所以,也使得小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所以,我们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尽量做到趣味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这样,尽可能引起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

3.教师改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老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师生问题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所以,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注重与学生关系的培养,尽量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这样的话,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

4.维护小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是非常旺盛的,所以,他们经常会向老师或者家长提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维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打压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样的话,更容易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简要地分析以及探讨了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兴趣缺乏的原因,以及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得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老师和家长进行协作,努力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白翠芝.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

[2]陈卫琴.激励性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评价[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第5篇

关键词 慕课;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38-02

1 前言

慕课实际上是一种形成具体规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依靠具备规模的线上教育资料库进行教学。这种资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并且最后转变当前课堂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慕课在任何教学阶段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应用,不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阶段的课程教学而言,仍然比较缺乏理论性的支持,特别是慕课紧密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究慕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慕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合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各项知识点的教学,但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堂知识兴趣上,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很多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积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已经引入非常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如电子幻灯片等,但是这些应用还是比较刻板的,很多学校在进行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上往往没有配合互联网资源。因此,慕课的引入,凭借自身在网络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转变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形式化、片面化的状况。慕课应该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而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契合点包含以下三个。

第一个契合点是应该注重对慕课包含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避免一部分课程资源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日常教学应用要求,从而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前类似慕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其中的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通过下载之后发现只是非常粗糙或者陈旧的教学资料,不能够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慕课应用成功与否,和慕课教学资源库的筛选有紧密联系。

第二个契合点是慕课对于课程内容的容量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慕课的应用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整合而来的,这种整合本身非常注重对于课程容量的拓展,所以当前慕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也需要不断提升教学容量,以此配合慕课资源库的多元包容性。

第三个契合点是慕课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与之结合。因槟娇伪旧砭褪腔于多元网络资源库的教学手段,所以慕课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学资源的差异性进行调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慕课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率[1]。

3 小学语文慕课资源信息化筛选模式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慕课,首先应该考虑细致筛选的模式。小学语文开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具有非常广泛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抓住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就是教学资源的细致筛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应该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细致筛选各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慕课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应用,就需要教学研究团队对于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挑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可以使用一些教学资源管理软件,实施教学资源的编排管理制度,防止信息化教学资源陈旧或者粗糙,影响慕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摸查学生在语文课程上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更好地筛选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而系统地整合这些资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小学语文课程的信息化。

细致筛选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管理上,可以采用Excel电子化表格录入等方式进行记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应该严格管理好下载的教学资源及文件名,在计算机上启用编号方式,对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以便于授课过程中的信息化筛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运用慕课,信息化筛选是小学语文教学备课的起始点,也是管理上的难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形成专门的教学资源筛选团队,为进一步应用慕课储备良好的管理技术[2]。

4 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慕课的信息化包容模式思考

慕课教学资源的包容性非常强,一旦建立一个基于慕课的教学资源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包容性。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演绎的方式非常抽象化,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学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在慕课系统管理技术支持下,将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幻灯片等,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以备调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中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就应该针对性地调整,以慕课引入形象化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生掌握各项修辞手法的过程中,对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能有一部分刚刚接触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通过慕课,能够让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教学更加形象化。比喻修辞手法和夸张修辞手法,其本身差别就在于是否贴近事物的特征进行形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动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区分比喻和夸张的差别。比如李白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瀑布的夸张修辞,很多学生对于瀑布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认知,只是从图片上认识了瀑布。教师可以依靠慕课,将瀑布的教学视频资源调出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瀑布;然后把银河的教学视频调出来,让学生通过二者对比,认识到银河是无比宽广的,而瀑布只是地球上的景观。因此,瀑布与银河相互结合,其本身也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3]。

5 结语

慕课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途径,比如在教学方式上,以视频和音频相互结合的方式,或者运用超链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链接认知等。实际上,这些应用不能仅仅依靠慕课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形成积累慕课教学资源的意识,更好地创新路径和方法,以此适应小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时代化、创新化的趋势。因此,慕课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学思维的革新,也是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慕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凤丽.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5(23):27.

第6篇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即高效型课、高效性课堂,是指在限定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很高的教学效率或者效果,是有效课堂中最高的境界。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并慢慢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为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是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主体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老师的“填鸭式”方法来进行,即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导致课堂氛围比较乏味且教学内容很有限。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在讲解某一课程时,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内容展现出来,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强化,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在对课程进行讲解之前,可以鼓励小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事先进行课程预习,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培养小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内容的时间,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展示更多的内容。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模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展现的丰富内容发表看法的方式来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下新课标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倡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从而培养小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达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目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迎合了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极强的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吴冬梅.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5(12).

第7篇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实践上缺乏重视.

3.1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广博的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没有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误区二:对掌握知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当前很多师范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削弱专业课程,弱化专业基础,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师范性决定了实践性,师范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而经验的获得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密切相关,需要实践中的锻炼与积累.然而,师范院校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践环节,体现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误区三: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应结合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的、适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例,降低师范生接受理论的难度,增补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师范生内化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盲目的向综合性院校看齐,没有将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3.2实践上缺乏重视从实践过程来看,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系,主要表现为:(1)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应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语文课程的现状,关注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掌握从事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式,能够选择恰当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没有体现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论部分,应通过分析教学论中呈现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重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掌握、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链接,基础理论与实用知识的联系,使本课程能够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等,没有形成训练制度化,缺少针对性,没有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试讲.忽略对师范生读书的指导,忽略读书能力的训练,解读文本能力较差.缺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能力较差,没有有效地吸纳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实施和评价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没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导师范生理解、分析、把握、处理好教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十分新颖的教学资料,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产生了相应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其与相应优化措施分析如下:

一、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过于单调

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单调,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下面的教学。可以参考教学《泉水》一课,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问题,比如,“描写泉水来到的不同地方时,作者为什么不全用‘来到’,这样对课文的感情会有影响吗?”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作者选词的微妙与细致,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教材的安排,如果教学不经过甄选和具体化就教给学生,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这样不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学习。

以《地球爷爷的手》为例,教师可以在开始之前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喜欢玩风筝吗?是不是感觉它越飞越远好像要飞走了,但线挣脱后它还是会落下来吗?”学生肯定有很多想法萌生,联想起很多生活中的经历,这样对课文的学习就不再那么突兀和生涩了。

三、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全面

一些教师在教学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教学反馈,不能及时听取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建议。这一问题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的体现,导致教师不能科学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进度。

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都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还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鼓励,帮助接受慢的学生,保证全部学生整体的进度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新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处理好,控制好,面对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以后各种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小学语文诊断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郝春立.基于小学语文测评的SNS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第9篇

语文不仅是小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重要科目,同时语文学习也为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必备奠定了基础,是帮助学生表情达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逻辑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趣味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和举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趣味课堂价值

首先,恰当的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语文感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其次,适时的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不同于具有较强自控能力的成人,他们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趣的授课方式反复不嗟匦纬尚碌拇碳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后,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小学生对于教师总是抱有一种崇拜和畏惧的态度,因此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趣味教学的互动性能够改变学生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通常会采用自己领读或者学生分段朗读等方式进行,而根据趣味性教学的思维,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同学们讲述自己同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己对于花园或者果园的印象等。这种方式可以卓有成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大自然感受虫鸣、鸟叫,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二、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策略

毋庸置疑,趣味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深厚的意义,但是如何恰当地开展趣味教学是目前教师面临的困境所在。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师生互换角色。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规划、讲解、领读等,但是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适应小学生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对于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有着极大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理应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小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鼓励小学生们积极进行讨论和大胆表达自己见解和看法。语文本身就是表情达意,进行思想交流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语文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也正是趣味教学的意义所在。

例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然后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这个院中的一些经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言,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的童年乐趣或者相似的经历。或者鼓励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纸上简单画出自己心中“百草园”的样子。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段落进行准备,然后轮流担任“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又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趣味实施方法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意识是前提,但是关键却在于保证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以下方式:首先。导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和相对浅薄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性内容的偏爱,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导入一些具有故事性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选作教材的语文课文也一定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对典故的堆积,而是作者发自内心情感的表露,而情感的流露一定离不开真实的经历,因此想要深刻理解初中语文课程也应该从生活中出发,从生活中理解文学作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语文阅读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情感,最终实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例如,鲁迅在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长妈妈为自己讲述过的美女蛇的故事:“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他……”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这段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或者在讲解课文之后适当穿插一些具有故事性的内容进行引申。同时,在讲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一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公园或者郊外亲身体验这种感觉或者通过音频、视频、图画等方式生动展现文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但是由于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总是差强人意。面对这种情况,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展趣味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第10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意义

学习应当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由教师全权安排。如果将学生拘束在固定的学习框架中,学生不仅不会真正学习到知识,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要想实现主体发展,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将知识深度消化、吸收。但目前学生因为“填鸭式”教育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已经制约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原因就是学生已经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然让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让其很难接受。由此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发展的教育方式很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实现措施

(一)开放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广泛的知识领域,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当禁锢在课程中,而应当拓展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相关的知识引入进来,使语文能够同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风吹》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和学生一起观察刚刚发芽的柳树、泛红的桃花、天空中欢快飞翔的燕子和冬眠中醒来的青蛙,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富有乐趣的室外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课文中的知识,还得到了自然情操的陶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将此次活动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而培养其写作的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拥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进行良好的把握,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课程导入这个重要的环节,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这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将课本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一个有效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式,巧妙导入语文课程内容,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激发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实际上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创造性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小学阶段时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形成定势,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学习习惯,通过阅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拓展语文的知识层面,并且使其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王子》《爱的教育》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能够提升其语文知识水平的儿童文学作品。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还能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结语

第11篇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

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

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

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

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

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

创新的意念;

7.

开展研究的能力;

8.

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与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 ,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 ,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点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1. 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 反映民族和地区特点的内容;3. 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 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 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措施、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作用。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研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1.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 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与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体会。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检测系统可以对教学做到及时反馈、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项训练的落实。每课、每组可设计自我检测的内容,每册可设计重在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样题,引导老师对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质量评估。

第12篇

数学化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应用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行分析,希望由此可以改变小学语文灌输式教育的格局。

关键词:

数字化资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数字化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数字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的必要性

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相当于将小学语文课堂放置到更加大的数据资源库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小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继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调整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迎来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格局。详细来讲,数字化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而言,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素材,使得小学语文教师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利用,这对于课堂内容的优化设计而言,是相当有价值的;其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方式而言,数字化资源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融入到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由此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其三,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符合当前教育教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得课堂在更加理想的情境中开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而言,是本有帮助意义的;其四,数字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可以使得小学生接触到更加多的内容,无论是当前前沿的科技,还是经典名著,乃至是社会热点,都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中去,而这对于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从上述几个角度来看,实现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并非是简单的相加的问题,其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由此明确实际课堂创新的方案,才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展现出高效性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小组学习采取“一、二、三、”的操作模式进行管理。“一”指一张任务单,它需要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出发,学生依据任务单单上的内容,依次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二”是指知识双向的交流。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给予意见或建议,在交流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三”是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步骤。有了前面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这个阶段的基本形式为:将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汇报预习情况,进行展示交流。多开展一些互动的活动,让老师和学生从互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达成新的目标。反馈这一个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前期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测试。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组低19课程《乌鸦喝水》课程教学为例,此课程可以以多媒体的辅助,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为手法,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身穿黑袍子,长了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要求不同的学生小组去猜测,这个动物是什么动物,由此引入到此次课程;带领不同小组进行此次课程生字的学习,熟悉其读音,要求小组成员跟着朗读声音来学习和模仿,接着在PPT上展示下列的图片,要求各个小组找出图片里面的汉字,并且能够准确读出来,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找到最多的汉字,并且读出最多的词汇。接着,以动漫视频展示的方式,来展现课文的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整个故事,看看哪个小组的演绎最好。最后对于每个环节不同小组的表现进行归纳,找到缺陷和不足,去进行不断改善和调整。

2.分层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操作策略,根据学生的类型和接受能力来分类,对于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以及不同层次的辅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第二层次为发展目标,这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小学语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合理地将语文知识结合到生活中。第三层次为提高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前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每个班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以人教二年级第七组34课程《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不同,此时就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在给予学生布置在线测试任务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其题目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类型,以熟悉此次课程内容和文章中的生僻词汇为主导的题目;发展类型,主要以文章中新词汇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等应用为主导的题目;开放类型,给予学生布置想象类型的题目:以小蝌蚪长大了为题,进行小故事编写等。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好不同学生的分流,保证其拿到的题目是符合其学习特点的,由此才能够展现出信息技术服务于分层教学的效益。

3.自主学习探究法

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模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围绕一个中心,依托一个平台,激活两个作用,,提升三种能力。围绕一个中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模式。一个平台是指,学校开发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考虑到各个关键因素,依托这个平台来有效结合。激活两个作用是动力,这两个作用分别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能够相互关心,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使教学模式得到改革。提升三种能力是目标定位,这三种能力分别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知识能力。这三种能力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得到提高,是达到模式的基本标准。以人教版语文课程《丑小鸭》教学为例,其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去看待问题,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此次课程教学可以在数字化资源的帮助下,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开展:利用信息资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阐述丑小鸭的苦恼,并且丑小鸭可以向小学生们求救:请问,我为什么是这样子?你觉得我丑吗?我的兄弟姐妹们为什么都不一样?在这样第一人称的故事情境中,小学生的同情心会被激发,进而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跟随着问题不断去探究的时候,课文的内容也渐渐被学生所掌握,由此就可以保证实际课程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变,教学效益更加理想,教学互动效果也更加明显。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的价值,积极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中去,实现自身教学技巧的不断总结和归纳,而这些对于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价值会得以不断展现,由此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赛.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赵志刚.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98.

[3]宋盈盈.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4.

[4]张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No.627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