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时间:2023-09-14 17:4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思政课程;整合手段

1前言

依照最新颁布的中职思政教育课程规范守则观察验证,涉及日后思政教学模式,不管是在针对性、实效性或是时代感上都要有所突破,在此期间,经济实力较好的院校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目的是彰显其思政课程讲解手段的现代化掌控特征。归结来讲,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是推广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体制的前提保障,更是决定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余学科共赢成就的标准适应路径。因此,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整合举措,加以灵活化改善,已经是势在必行。

2信息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现实意义论述

信息技术在和中职思政课程融合控制环节中,有效地克制以往课堂鸭架式灌输的空间、时间和限制因素,同时令该类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得以飞跃性提升。这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前景发挥着决定性效用。2.1全面提升中职生思政课程学习兴致中职思政课程可以说系统化地阐述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内容,本身具有深刻的科学、理论性,因此在传统课堂讲解中容易因为内容极为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相比之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保留生动、形象的感染效果,尤其是在仿真情境交织作用下,可以辅助学生透过趣味性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直观地拆解验证,在自身各类感官效应充分激活基础上,顺势调动后续各类难点知识的全面研习积极性。2.2合理化解常见的教学难点重点问题透过中职思政教育课程特征观察,时刻呈现出的是基础性概念、原理繁多且内容过于抽象的特征,教学环节中,教师如若盲目地进行理论强调,便会令学生产生显著的思维模糊迹象。而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融入之后,教师便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类讲解流程,透过声音、图画等资源接连便利性演示,令学生将抽象的原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方便后续进行灵活性记忆沿用,而以往经常触碰的教学难点、重点,将会得到全方位突破改善,同步使得教师从日渐繁琐的备课、讲课事务中解放出来。如在进行运动和静止关系课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高速行驶的列车的图片资料进行演示,令学生清晰地观察到车中人物和车外风景关系。同时,播放列车在一类透明球体内运动的图片,辅助学生快速精准地掌握运动和相对静止状态的关联特性。

3信息技术在我国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遗留的弊端问题研究

3.1应用目标存在严重模糊迹象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旨在不断优化改造既有教学引导结构并提升教学实效。但是,部分政治教师因为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限制,无法明确掌握该类要点,仍旧是进行课题材料既有文字、图表机械性展示,或就是直接运用多媒体进行板书替代,以上结果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错误认知和应用行为。3.2课件内容选取不够精准妥善部分政治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些图片、动画资源,不然便是对以往陈旧课题材料进行随意性讲解,没有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实际状况充分考虑进去,至此中职思政课程丧失应有的原则、真实和时效性,长此以往,将直接令教学目标贯彻出现滞后危机,包括中职思政教育的三维管理目标在内,最终教学效果也不够显著,

4推动我国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造进程的措施内容解析

4.1全方位督促各类中职思政教师及时革新转变教学理念判断一类中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改造绩效是否优越,主要看其能否和学校既有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需求等因素紧密关联,唯有如此,中职思政教育课程教育价值才能全数发挥出来。须知教师信息化技术掌握质量和后期信息技术、课程融合效果并不存在正比关系,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主动创新设计教学辅助过程,使得以往教师-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能够朝着教学、媒体、学生互动形态过渡扭转,即呈现出小组媒体微型、交互式网络远程等教育方法并举的局势。以上诸多变化结果,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管制思想,并且设计开发出全新样式的教学引导模式,使得信息技术和思政教学管理目标、教学引导行为过程、学习感知需求等得以有机融合,顺势将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倾数发挥,顺利推动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程的整合进程。4.2精确化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融合控制的原则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科学的教学引导模式,存在本质性差异。如今我国中职思政学科信息和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包括信息技术怎样和课堂教学因素融合,多媒体操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及适合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类型等。唯有确保这部分复杂理论的有效解读掌控之后,中职思政教学行为流程才能顺利彰显出预设的自觉、生动、实效性特征,最终信息技术发展才不至于盲目。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和中职思政教育课程的整合工作,本身较为复杂繁琐,这就需要相关指导教师充分联合学校实际状况、学生学习诉求、创新多媒体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制定实施多元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案。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社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颖.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J].南方论刊,2010,13(1):118-129.

[2]姜影.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J].才智,2015,32(28):78-96.

第2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课程体系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建立与工程师制度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开始启动,这是我国工程师教育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北石油大学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比较早就具备了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高等院校专业之一。本学校的化工过程机械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其整体实力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目前,东北石油大学化工过程机械是本校的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学科,而其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我校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尽管如此,本专业的教学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和工程的结合程度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迅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确,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这成为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基础之一。这对于本校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来说,积极面向工程实践、参与国际化竞争,既是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领自身建设、打造名牌专业不可多得的机遇。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东北石油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计算机工具与实验技术,解决过程工业中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意识;理解工程师职责,能自觉有效贯彻过程安全、法律法规并理解环境、文化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明确树立工程师科学道德和伦理责任;具备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以及在多领域团队中行使职责的能力,具备团队领导力;为石油石化和区域过程装备行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为此,本课程改革以“专业认证”为指导,结合我校鲜明的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和优势,在装备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基础上,面向专业认证12项准则要求,对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深层次塑造,打造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满足学生汲取知识需要的高透明度、高开放度的宽基础、厚学科、突出特色的课程群,满足行业、专业领军人才培养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本科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应该能让学生获得以下知识或能力:力学方面和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过程装备的原理与结构、成套装置和控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过程设备的设计、制造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基本知识;研究、开发新型过程设备及机械的初步能力;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方面的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装备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能力是由若干个课程单元所组成的。生产过程所对应的设施被统称为过程装备,而对应各单元过程的设施又被称为单元装备。装备通常是由设备、机器、管道及各种测控的仪器和设施等所组成的,即“(过程)装备=(过程)设备+(过程)机器+(过程)辅助设施”。所以说,每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建立三级核心课程群体系充分研究专业认证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分解后,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应该学习的专业与技术知识;可能的应用领域或就业方向;毕业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范围;学生的素质要求。因此,我们将培养目标细分为以下6个子目标。具体如下:子目标1: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子目标2:具备工程技术与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子目标3:具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子目标4:能够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子目标5:能够进行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子目标6: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乐于终身学习。针对6个子目标,分别与专业认证标准的12个毕业要求的考核点进行矩阵联系,在关联矩阵的基础上确立核心课程支撑度的矩阵,见图3,从而保证了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满足认证要求。根据6个子目标分别与认证12个毕业要求考核点进行的矩阵联系,细化出了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所有课程应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完整的支撑,覆盖整个毕业要求。基于以上的思路、依据学校的本科教学定位,我们构建出了基于成果导向———反向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且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知识培养为主的同时,在其中融入了相关的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在加强理论教学时,力求与实践教学融合,积极着眼于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总体思路如下:原则:将12个毕业要求的每条细化为2~4条指标点,得出共31条指标点。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分别将五大类别课程,以及实训实践环节类课程划分出不同的比重,将每条指标赋予一定权重并制定相应学分要求,最后将本专业四年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类课程四个部分。机制:基于东北石油大学的学校培养定位和“装备”专业的工程特色,以及往届毕业生调查、行业专家反馈、行业需求信息、工程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识类课程,仔细规划和更新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注重工程应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还增加了多个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的课程实践活动内容。特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本专业坚持以“装备”为主体,“过程”和“控制”为两翼,强调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特色方向,实行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设置,目前设置了具有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三个特色专业选修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第一、二学年主要设置了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类课程;在第三、四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选修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模块,进行强基础、厚专业、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培养,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和对应关系矩阵举例见图3所示,其余的没有在文中列出。

(二)调整教学计划按照支撑度权重,对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内容包括总学时数、理论课和试验课的学时数等。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坚持以过程装备为专业主体,以过程原理和过程控制为专业的两翼,保证基础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力度,保证各课程的知识点对课程(培养要求)的支撑力度,用学时保证对知识点提供足够的支撑,并且还需要满足工程认证标准对于各类课程比例的要求。本专业在申请专业认证之前的课程体系设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99(调整后),学分过多。为此经过多方调研与研究决定在调整以后的课程体系中,设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81。根据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五大类别的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其中每一个类别课程的标准比例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各类课程与总学分的比例)。本专业根据认证标准,在调整学分以后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均满足上述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三、进行课群和课程二级负责制改革

根据专业定位构建了以过程装备为主线,从“过程装备的原理———过程装备材料的选择———过程装备的设计———过程装备的制造———过程装备的控制过程———过程装备的维护与管理等”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教学体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涉及过程、装备、控制等学科,支撑过程的主要学科是过程原理;支撑装备的学科主要是流体机械、过程设备等;支撑控制的学科有控制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等。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强基础、厚专业、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培养培养标准,其专业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等,互为交叉和渗透,见图4(图中仅列出了部分课程的课程群建设框架)。如图4所列出的部分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组长来负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在发生重复的现象,并且要求能够互为支撑。每门课程由具体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的内部调整,以利于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四、以专业认证为主线,构建新的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本专业所制定的毕业要求覆盖了标准规定的12项内容,而且根据要求,本专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门思政类课程。通过这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职业修养,个人和团队的融合、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别的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和实验、数学、基础化学和实验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备丰富的工程知识基础。我们还与多种课程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学会和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且会利用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相关工程设计和研究。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与电工技术基础、制图、计算机类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这些类别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工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现代的设计工具、设备进行相关的设计、研究工作。本专业的专业类课程主要包含有:过程原理及设备Ⅰ和Ⅱ、压力容器设计等,通过这些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与工程实践,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程知识,并且能够进行专业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够使用现代工具(比如大型工程软件ANSYS的应用)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本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可以获得至少181个学分。其中包括:理论课程141(包括课内实践)学分;通过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获得实践环节40学分。另外,通过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获得最少11学分(其中要求,在人文艺术、哲学素养、管理智慧、国际视野、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课程中至少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4个学分)。本专业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最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学分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学校或者社会力量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比如过程装备专业创新实践大赛、化工类的设计大赛)来获得这类学分。这些平台和渠道,可以大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第6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 虚拟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43-02

自从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通过互联网全部课程的教学信息而成为全球共享资源以来,其普遍、快速、交互的特点引起了对知识传播模式的全新探讨,极大地改变了基础教育领域内教与学的方式、手段和过程。采用基于网络(WEB)的虚拟教学模式来完善、甚至是部分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渠道。从技术角度看,当前的网络技术已相当成熟,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号的制作及传输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系统运行于校园网上,既可用于计划性较强的日常教学,也适用于灵活的培训、辅导讲座及师生间交流。近年来,对这一模式在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及思政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断地深入,但目前应用于工程实验课程的实践则相对寥寥。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实验研究方法处理化学工程问题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是学习、掌握和运用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过程担负着从理论到工程、从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必然要求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与之匹配。目前高校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验证性的模式:即实验中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教师讲解实验要点后由学生采集实验数据,经课后整理后上交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机械地循序操作,而且由于受到场地和实验装置的限制,很难实现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另外《化工原理实验》中,介质在密闭的管道或塔器内进行传质传热过程,无法观察到实际的过程变化或产生故障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除此之外,作为工程实验,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但如果碰到设备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实验的进展;作为对实践环节的总结,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判学生实验结果的依据。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实验报告单纯是数据的整理,且容易抄袭。对于报告中体现的较大误差甚至是失败的实验,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成绩,而没有修正或改进的实践机会。为建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学、尝试、乃至允许失败并总结经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弥补课堂教学的盲点,基于WEB的《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虚拟教学的探讨势在必行。

1 《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虚拟教学模式的主题模块

顺应科技教育的趋势,我们提出了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以信息库的建立及实验CAI的网络化作为整个虚拟实验教学核心的模式,组建包括资源创作、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信息库,实现《化工原理CAI》仿真的网络化,开发综合学习、资源、评估及信息交流的教学平台体系。通过网络联通的PC机,学生不仅可使用模拟软件搭建的虚拟实验环境,根据实训的要求,任意时段、任意次数地进行实验练习,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进行实时视频点播教学、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网络学习等教学活动。以此为主旨的主体模块为:

1.1 网络化仿真实验平台

基于WEB的实验仿真系统的开发。东华大学的《化工原理实验》现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自主研制的《化工原理CAI》以其三维立体界面、逼真的动态效果、切合教材的操作流程,以及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已经在《化工实验原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但由于其必需以软件的形式单独安装在每台电脑中,无法进行使用者个体间的交流,也无法在没有购买或安装此软件的学生个人电脑中使用,限制了在实验室外的使用条件。因此,将流程仿真、动态实验过程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交叉,制作成适用于网络传输的实验仿真系统是迫切的需求,是虚拟实验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虚拟的教学实验中,学生们可以再现和模拟实验发生和发展的条件、现象,直观清晰生动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来验证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对于难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重复进行实验,而不受时间、场地、安全等实际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报告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学生自身实践的数据成果,允许学生在仿真实验中模拟错误实验条件及操作下的异常现象和可能出现的实验事故,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实验章节开始实践;而且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最大范围的教学资源共享,大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 虚拟实验教学管理

打破许多实验内容的设置还停留在把书本上的文字直接上传到网上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服务体系。不仅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文字资料,还应以流媒体信息模式以在线播放或下载播放提供教室讲课录像、声音、图像等,丰富教材内容。将录制好的视讯影片剪辑安排,结合Flas等形式,针对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出问题来启发、促进与引导讨论。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该实验课程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结合传统的网页资源及预录的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基于WEB的开放式虚拟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体会

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虚拟实验教学都是新体验,不仅在形式上,也将是在思想上的一次创新。建立网络交互体系,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网络化,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本项目的关键之处,可以通过BBS主题讨论和与师生间的电子邮件在线非实时答疑,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在此两项基础之上,建立讨论答疑及考试系统。提供练习、作业、考试等多种试卷类型,以满足不同用户考试、学习、培训、竞赛的应用需要。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和答卷,参照设定的正确答案和答案要点说明,了解自己的知识盲区,有效地提高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同时,教师的角色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从“教”到“导”。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优势是硬件设备无法可比的,但也不可忽视它的局限性,毕竟是一个模拟的环境,对那些在处理硬件设备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上要同学们反复练习、熟练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灵活运用虚拟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之间的互补,虚实结合、取长补短,为学生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寅生,刘建奇.化工原理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1,26:329-331.

第7篇

关键词责任感因材施教互动教学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大学物理学课程是面向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工程中,认真贯彻如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 唤起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是关系我国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笔者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师的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如今的学生身处开放的环境中,不能仅靠封闭环境下那种“灌输”的思想教育方法,一定要从时间、空间上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各种活生生的经历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培养科学情感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讲授计算和指导学生计算教学时让学生们做到仔细认真,不能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整个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将时代科技引入课堂,注重物理教学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将学好物理造福于人类的思想注入学生。例如:望远镜的发展使人类的视野逐渐扩大,计划中的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将于2016年在智利建成的“大麦哲伦”望远镜,其镜面直径将达到为21.4米,分辨率约为哈勃望远镜的10倍,相当于可从250公里远处看清一个乒乓球;显微镜的发展也是如此,如今成熟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得很高的分辨能力,已经能够分辨到原子尺寸,利用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显示原子的形象。不仅如此,在医学显像技术中也不乏光学仪器的身影,如CT机、核磁共振仪等。物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人类进一步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的生活中,由物理而引发的科技创新也一定在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等领域大显身手。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物理精神的培养。物理教学属于理性教育,它能赋予学生思维品质,即利用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事物,因此了解物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高物理素养。

2 针对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在我们学校大学物理课程分为为理工科非物理专业本科大学物理基础课、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等。

对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从教育理念上除给工科大学生以必要的理论为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外,注重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主动性培养。对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从教育理念上强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则是物理知识的普及、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而针对物理专业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把物理作为事业、不断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及终身获取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一种是一门课一门课的学。另外一种是通过在研究当中学。喜欢物理的人要学很多物理的后续课。物理的后续课就相当于四大力学,即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相当于四个专业基础课。学完这个以后再看是什么专业。比如是日常的固体物理,现在叫凝聚态物理,首先要上两学期的固体物理,然后要学高等量子力学,有的还要学量子常论,还要学激光光谱学,后续课程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同学对生命科学有兴趣,这时就可以选生物物理。打了一个基础以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宛如机械式的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堂课听下来仅有20%左右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也就谈不到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单向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模式缺少了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参与,就会出现学生刚开始“被动的吃”,然后逐渐发展为“不知道吃什么”,最后发展成“什么也吃不下”的局面,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被动学习,教师也无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应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来。大学的教学不应该是“克隆”,而应允许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去教学。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水平下,还不能摆脱“班级”的教育形式。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交互式的授课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注意力。

举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或与科学应用相联系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一:汽车的两个车前灯远处看是一个,离我们距离近了才能分辨出是两个,这是为什么呢?材料二:市场场畅销的VCD、DVD、BD光盘有什么区别,存储的能力有什么不同,这与什么有关系呢?材料三:生活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解释呢?

课前要准备好提问的教学笔记,准备好学生都非常有效的习题。一味地靠传递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在教学过程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教育的重心必须转到能力建设上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授人以渔”的问题。考查教学的效果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灌”了多少内容,而是看这门课结束以后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看学生毕业后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4 大学物理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相结合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对该专业的进行授课计划,在保证基本的大学物理教学的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侧重不同,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理论铺垫。不必片面地追求所学内容的物理架构上的完美,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与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将来的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有针对性的侧重,对不同专业的同一教学内容作不同的选题,介绍与专业相适应的专题内容,精选与专业特点相关的物理问题作为实例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探讨知识点可能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物理课和专业课的结合,使大学物理课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搭好平台。

如果教师的受众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刚体定轴转动这一物理问题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向学生展示钻头、刀具或轴承的旋进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情境,让学生深切领会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同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生活中这样的应用还有哪些,在结束所学理论知识以后,将学生带回课前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中逐一加以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会对磁盘的存贮非常感兴趣,在讲解电磁学电介质和磁介质部分时,应把电介质或磁性材料在计算机硬件中的应用视为重点,如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加入电介质,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使得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的电容值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值大,电容器的储存电能的本领增强;根据磁介质的在磁场中被磁化的特点,找出适用于作存储器使用的磁光盘,磁软盘等的磁化材料。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定会深刻的体会到“如何学”、“如何用”,不仅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同时也加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

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常性地加入探索性的、尝试性的、合作性的课前作业。该作业有意搭建与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实际问题。这项工作的开展类似在工程中作项目,需要学生提出预案,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构建实施目的的解决方案,期望达到的效果,说出该“工程”的优劣以及可能进行的改进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掌握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查找资料、自学、合作、表达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5 教学评价体系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关键看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为此,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传统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还是必须保留的,试题可以从题库中抽取,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中抽取,也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交一些考试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结合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撰写成研究报告;教师还可以设计口头报告库,让学生抽取试题,现场作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大学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教师关注的不应该是教学本身,而是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长期思考教学细节,让学生真正的喜欢、感情趣并把课程讲明白、讲生动,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更新,在师生良好配合的过程中真正完成课程的教学,为培养适合新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其图,高景.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理工科通讯,2006(7).

[2]李水.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1(4).

第8篇

关键词: 角色模拟 职业技能 案例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playing to skill training and case method

ZHANG Lei, WANG Xing-fang

Chang 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One of the go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ase method is a representative teaching means, and role playing is a tool of instructing students' study. If we can integrate role playing into vocational skills'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we can embody teaching lively and interesting, enrich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ke teaching atmosphere actively, and improve enthusiasm of study.

Keywords role playing,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method

0 引 言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战略重点的转移,即从重点扩大规模转向全面提高质量,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生命,那么它主要涵盖了这几项内容。

第一,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培养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培养模式上,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第三,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创新。从服务面向上,密切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第四,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从条件保障上,加强师资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

在以上几点重要核心内容中,尤其不能不说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创新。技能培养和案例教学就归属于这两大类别,这两项教学改革是否能做好,将决定高职教育本身的使命问题。而角色模拟这个教育教学手段的使用无疑是给高职教育改革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1 角色模拟本身与高职教育

角色模拟本身由来已久。做为一种让幼儿识别或记忆某种方式方法的亲子教育手段,在教育学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角色模拟的理念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模拟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1.2 儿时成长中角色模拟的好处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模拟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角色模拟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这对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好处。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模拟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儿童做游戏时喜爱模拟各种角色,它含有浓厚的戏剧性。孩子模拟的角色并不拘泥于一个人,有时在一个游戏中她甚至可以不断出演多种角色。

1.3高职教育中的角色模拟

(1).新生适应大学环境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陌生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首次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的青年学子而言,今后怎样适应新环境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担忧。当对这种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限度时会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更加重视,并试图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出于缺乏经验与技巧,在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从而易导致心理失调。

(3).学习心理问题

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应付各种变化的心理准备,产生了诸多学习上的心理问题。诸如,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等。

面对种种的高职教育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困惑,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许多届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赛,比如社团招新、文明校园行等节目就是以大学新生的视角和角色来演自己,通过情节的矛盾与情景的再现将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与心理矛盾表达出来,由于角色是通过行为艺术来诠释的,同学们就不难理解行为中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将新生的心理疑惑得到解释,心理问题就不会堆积进而成为烦恼。

(4).思政课程问题

作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自觉地克制消极情绪,防止把不好的情绪和言行带进教室,因为那样只能给学生心理品质造成负面影响。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教师形象,往往成为学生活生生的学习楷模。新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十分重视教师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角色效应。

2 技能培养中的角色模拟

2.1技能培养的概念

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2.2英语技能培养中的角色模拟

高职教育的英语课堂枯燥,但是现代英语由于受众的群体在变化,学生的口味和要求也在变化,应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来设计英语课堂。将情景模拟引入到英语言文化的学习中。比如,这堂课主要讲授寓言故事,而寓言本身有角色的区分。这时候就应该让学生们自我选择角色,分组来饰演,让他们从运用简单语言的基本功底开始学习知识点,从中加入适当的表演情节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们体会到英语言的使用是充满乐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学习差距,从而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

2.3 机械专业中技能培养的角色模拟

基础学科使用了角色模拟能体现学生与教师的讲学互动,专业学科同样可以。就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为例。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以教学的情境为框架,以教学任务驱动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理论与技能点。将学生的兴趣点放在工作第一线,完全模拟了学生将来需要从事的各个工作的环境。在每个工作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身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辅导与合作。学生和教师成为工作中的朋友与同事,在大家一起接受工作任务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是工作中的一个工位。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了每个工位所应承担的任务,并且采取主动,细分了任务中的技能点,通过几轮循环,每个任务背后所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一一被消化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轻松且融洽,教师给予指导正如企业中的工程师对年轻员工的教导一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关键是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收效较大。

3 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模拟

3.1案例与教学案例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3.2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

教师培训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3.3法律基础中的案例教学与角色模拟

为实现真正的案例教学,而不是“举例教学”,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做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要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比如一个抢劫杀人并毁尸灭迹的真实案例。该案例既存在实体方面的定罪、量刑等问题,又涉及诉讼方面的程序设置、证据采信、公检法关系协调等问题,可以全面反映目前刑事审判领域的一些核心问题。提前一周把案例的详细内容印发给学员,要求认真阅读,总结疑点问题,形成解决思路。全班学员分成10个小组,分别将十个小组对应各个诉讼、庭审等环节,对案例进行角色模拟,并整理模拟记录,形成意见。10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上台,详细介绍本组意见、形成的议题,以及存在的争议。最后学院的三位老师对学员的意见进行点评,对学员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对全案进行总结。

这些角色模拟的过程充满了对当时情景的再现。同学们对这种上课的形式非常有兴趣,觉得是一种创新。因为学生在其中能做出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指向了案件神秘的本身。学员代表的发言都切中要害,视野开阔,真正揭示了刑事审判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形成了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教师的最后点评又使得学员对案件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4 结语

角色模拟在高职教育中是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角色模拟生动的将专业知识融通到客观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真正深入其中,有所收获。正是因为它独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深受喜爱。但是一个好的角色往往需要依托好的剧本,而教学中的剧本因专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教师们要紧密的联系自身的教学专业开发好的“剧本”,让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良好的平台上演出一个自身满意的角色,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李兰荣.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7).

[2] 李铭粱,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 李福华,刘云.论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

[4] 李重,王锋.地方职业学院办学特色路径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 David Gibbons-wood, Thomas Lange. Developing core skills-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Sweden[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0, 42(1): 24-3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章磊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980-11 工学硕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设备与技术 机械加工工艺等 通讯地址: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邮编:213164

第二作者:王兴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200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项目号:D/2008/01/009);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本项目由“十一五”立项课题支持;

2008年度《使用加工中心的零件加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

第9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71-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因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拓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视野,而且有助于他们运用唯物史观观察经济现象,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新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日益下滑,在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甚至被淡化、边缘化,教学时数不断缩减。对此,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深入探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明显。政治经济学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且,它的研究对象也十分特殊,是社会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调整,而且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也是马克思当年未曾预见的。所以,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但是这些成果较少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如今的许多《政治经济学》教材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基本原理进行生硬的介绍,较少引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其深奥的原理,即便有所引用,但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仍然不够紧密,远远无法满足解释现实问题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难解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如何解释国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何解释中国越来越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垂而不死”等等。在学习政治经济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离现实经济生活较远。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提出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简单生硬地把知识点直接教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就机械地背知识要点,囫囵吞枣,一旦考试结束,就把记过的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显然,这样的教学结果并没有达到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完全失去了设置这门课程的意义。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过时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第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而当代大学生,对哲学缺乏必要的积累,加之普遍采用实用主义学习态度,又缺乏实践知识,学生对其中的原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第三,不少学生,特别是理科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的联系很紧密,或者这门学科就是一门政治课,并无太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这方面来看,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程明显存在成见。

二、如何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

提高《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解决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难题。

1.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政治经济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应该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与时俱进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对变化了时代作出合理的解释,这门学科必然会越来越僵化,并最终走向死胡同。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胆吸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增强对现实的阐释力。例如,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联系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积累必然会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危机。追溯这次危机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自由主义体制下,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这是危机发生的最深刻根源。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所掌握,必须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赋予传统内容以新的活力,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经济学理论的无穷魅力。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师要合理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尤其是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解读,以增加课程的有趣性。选用那些既紧扣主题又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然后使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语言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政治经济学远离社会经济生活,就会感受到它的有用性。同时,学生们也会感到: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根据。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及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结合所讲授内容选用典型的材料。

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值得倡导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严重的失业问题为例来说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1980—199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数量持续攀升,就业增长率平均为4.24%。到了20世纪90年代,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工业部门不仅不能吸纳就业,反而开始排斥劳动力就业,1995—2001年就业增长率为负值。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反杜林论》的一些章节,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促使学生主动对基础理论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就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展现他们的表达能力。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是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很有成效的研究方法。石晶莹(2011)提出,考虑到比较分析方法在理论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把这一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中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经济理论的准确理解,认识到不同理论对事物的阐述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深度,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辩证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一般安排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章讲解,足见其重要性。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论存在根本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两种价值论的差别讲得透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而且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使得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这种学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效用价值论是从需要或效用、供给或生产、或二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它的缺陷在于:(1)效用不能计量。(2)效用不能解决价值的补偿问题。消费者在评价某件商品的效用时,是绝不会考虑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效用与劳动耗费是多少,因此效用根本不可能转移。(3)效用不能在交换中决定。价值理论的任务是要解释商品交换的比例和价格的确定。效用价值论所说的效用只有在消费者实际开始消费商品后才能作出评价。但事实是,在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前,他已经支付了商品的价值或价格。

3.澄清对政治经济学的负面认识。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与西方经济学强调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相比,政治经济学突出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我们就能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

三、结语

总之,要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增强大学生运用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新方.《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 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3]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1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依据。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其教学目标也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经济学知识理论与技能的传授;第二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与研究方法的培养;第三是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生活态度、责任、价值观的熏陶与塑造。作为本科层次上的经济学教学,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向第二、第三层次上拓展。也就是学习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为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时提供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在这一点上,凯恩斯说得很明确: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自身有更清楚的认识,不盲从、有方向,有动力,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2 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内容上局限于基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只涉及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而缺乏对非主流经济理论及前沿学科发展的介绍,更缺乏对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教师如仅以教材为蓝本实施教学会导致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是以一斑窥全身,达不到最高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此注意两点:

2.1 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内容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两大体系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而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在建国前后期也有所不同。建国前期我们持全盘否定、盲目排斥的态度,而现在我们又出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推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不断弱化的现象。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或不明确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中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对比,极易出现理解混乱,从而产生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正确性的怀疑。因而在教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明确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而应该摒弃。只有确立了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我们才能合理选择与改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2.2 适当增加最新经济学前沿及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介绍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同时适当吸收了其它学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其实质是把经济学分为两种不同的部分:当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充分就业时,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发生作用,是为微观经济学;当杜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发挥作用,是为宏观经济学。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有关联的理论体系受到了西方各派经济学家一致诟病。近些年来,为使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真正融为一体,经济学家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现代经济学众多流派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现实经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解答的是一些热门、棘手的经济学问题,而这些在我国现有经济学教材并没有反应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最新的经济学研究介绍给学生,同时适当增加对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介绍,如此使学生对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关于教学方法

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3.1 问题教学法

教师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督促学生每次课前必须预习并准备好问题,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提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是极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

3.2 案例教学合法

精选中外经典经济案例,教师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事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事例来说明关键性概念和对基本定理给予正式证明。案例分析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结合实际分析经济现象,找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用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基本原理剖析我国企业科学决策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国内外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的采用课堂集体讨论、学生社会调研进行,采用现代企业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和影像教学。并通过开展课程外社会实践,把理论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分类;价值实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过去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时至今日,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探讨为什么要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寻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即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一般来说,研究价值问题是研究一门学科的基础与前提,学科价值对本学科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首先需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但不是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比较,也不是说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领域内随便拿两个概念来比都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渊源、交流、借鉴、影响等;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跨越民族、国家、时代、语言界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关系的研究,探讨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规律、特征。[1]所需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比较、考据、实证、分析、抽象、概括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开放性、居间性、综合性的特点。[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范围上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各门课程,正由于此,它的边界比较模糊,处于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之间、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状态。另外,在研究各国(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还需要综合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挖掘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价值的含义在西方哲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以客体自身的功能和属性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客观性,认为价值是寓于客体内部的一种性质;二是以主体和主体的需要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主观性,认为价值存在于人们对对象的反应之中;三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从人与行为或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中产生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3]其中第三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这种观点简而言之即“价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在中国哲学视野中,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值,不能说明有关价值的一切问题,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因而需要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且认为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尤其是儒家,非常推崇精神需要的价值。除此之外,价值还有深层含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比如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人或者生命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所以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深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异特性,即内在价值。[4]

基于上述概念的剖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初步定义为: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特定主体的关系中,反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需要是否一致、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是否促进了主体需要的一个范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同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即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理解、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的总称。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

由于价值问题极为复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非常之多,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所以在给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之后,需要具体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笔者选取了两个角度来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看价值分类

第一阶段是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国外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概念,但如果以“大思政”的眼光去寻找与其具有类似教化功能、学科性质的,却可以找到不少,如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生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等。当学者们最初接触到国外这些名称各异、形式各异的学科专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认识。这一阶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认识,这种认识基于观察,通过历史考据和文本研究,最终呈现为描述性的学术成果,内容包括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环境、效果等。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这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条件也因为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而不断改善。

第二阶段是反思自身。很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这一阶段想直接跳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初步认识了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就想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跳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导致“为我所用”变成“照搬照抄”,走向机械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本国(地区)以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总结规律进而借鉴的前提,两者同等重要,所以该阶段主要的价值就是回顾反思、认识自己。这种反思即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通过对国外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去政治化、要不要宣饕馐缎翁,如果不将视野打开,闭门造车,这个问题也许还会争论不休,但是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去政治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阶段是总结借鉴。总结各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加强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学科发展第三阶段的价值体现,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借鉴国外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只把眼光放在国外,立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照,提倡细致深入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才能彰显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2、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价值分类

首先是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自从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1世纪,“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大国之间主要的竞争方式,“价值观之战”也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国际战争。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谋求更多的权利,获得更好的l展,必须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要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来支撑,这种价值不仅能让中国立起来,还要走出去。比较研究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研究国家软实力竞争或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博弈,都需要这样大视野,很多问题必须放到全球这个大环境下去探讨才能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其次是经济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人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国际标准,如何培育出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人才”成了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我们已经失去了便宜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这些优势,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才质量是重要的途径。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了更重要的因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

最后是文化价值。教育是一种传承,一个国家的青少年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基本包含了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向下一代灌输主流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更是将这种文化传承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对一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分析,追根溯源,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亦是造成彼此间冲突的根源。观察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性,就要去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是什么,认识到这些根源性的问题,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是为了解决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价值实现并不总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它需要内外部条件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研究这些条件与路径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充分实现和发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需要。

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国际化,二是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全球化和国际化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宏观外部条件。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也为其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趋势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和发扬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性,但也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并珍视自己的独特性。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中观外部条件,这种需求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程度。当社会需求产生时,就会加大研究投入,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相应的都会增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的程度相对较高。反之,没有人力物力的保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内部条件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二是研究者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得越完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程度也会越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还有亟待完善提高的地方和需要破解的学科难题,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且随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还会向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此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研究者必须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这无疑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

第一,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从文化视域去解释问题。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差异。利用“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现象中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范畴,从这些范畴出发再去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就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许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从文化视域去解释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寻找到更加切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路径。

第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注重实证的研究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身是理论问题,要将这种价值加以实现和发挥却是一个实践问题,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靠笔杆子也拿不出具体措施和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多做实证研究,真正去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实证研究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发一张问卷,统计百分比,再做一个相关性分析这个阶段,而要将问题想深、做实。

第三,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价值问题的落脚点也在于人,所以要将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全过程,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注 释】

[1][2] 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13.

[3]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4] 张岱年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