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残疾人 高等教育 宏观结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 2)03—0141一04
[作者简介]滕祥东,郝传萍,吕淑慧,朱琳,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状态
残疾人高等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如中、重度听力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在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就读)和普通教育(如肢体残疾人和轻度听力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两种方式。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首次招收残疾人大学生开始,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已有26年的历史,共招收残疾人大学生近8万人。作为一项特殊的高等教育,目前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与此相应的是,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0年以前,重点是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概况和实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梳理;2001年至2005年是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在理论层面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轫与发展、学科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培训体系、区域均衡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2006年至2010年是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在总结前20年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经验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国际残疾人特殊教育为研究视野,吸取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国内残疾人特教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未来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残疾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不断深化,广泛探讨了教育公平问题、法律保障体系、办学形式、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类型残疾人教育策略、管理体系、专业建设、支持系统、经费投入及就业等众多问题。
但是,在众多研究层面,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过去多数是从具体问题的微观层面进行剖析,而从整体上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结构问题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以第一手调研材料,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问卷调查和2009年残疾人事业年报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有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并以单靠单招形式招生的16所高等院校进行调查,主要涉及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层次、体制、科类、形式、分布结构等内容。通过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分析与建议,期望能对优化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寻求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效和规范发展的途径,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二、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查分析
1.层次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对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6所院校中,专科层次10所,占62.5%;本科层次4所,占25%;既有本科层次又有专科层次2所,占12.5%;残疾人高等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没有研究生层次教育。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年报数据也显示:2006—
残疾人高等教育体制是由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决定的,基本符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特征。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正在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相比较,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以省(直辖市)和省辖市管理为主,体制结构单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缺乏一致性。残疾人高等教育体制是否能有效地发挥管理职能,是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关键。
3.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又称专业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他规定着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类别和规格。我们国家本科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2009年特殊教育院校招收的、毕业于盲聋学校的本、专科层次的盲聋学生4 300人,其中专科层次学生2834人,占66%。专科层次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最下面的一层。从以上调查数据可看出: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层次还有较大差距。专科层次只是解决了部分残疾人上大学的问题,还不能满足残疾人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需要;并且从数量上也不能满足需求,2009年在盲聋学校就读的盲聋学生大约有10.5万人。应当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增加各层次招生人数,并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
2.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举办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教育部直属、中央其他部委直属、省(直辖市)直属和省辖市所属,根据所属权和经费来源不同又分为公办、民办和公办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6所院校中,13所为省(直辖市)所属,占81.25%,3所为省辖市所属学校,占18.75%,全部为公办学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专科分为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9个专业大类。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科类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6所院校中,本科设置的专业依次涉及文学、医学、工学、教育学等4个学科门类,专科设置的专业依次涉及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医药卫生、公共事业、农林牧渔等5个专业大类;视障学生的专业设置主要是针灸推拿学和针灸推拿,听障学生的专业设置主要是艺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设置的专业科类较少、单一,且都以目录内为主。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设置专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残疾人的生理限制问题,尽量选择适合残疾人生理需要的专业,这与我们国家残疾人的支持与服务系统发展相对滞后有关。多学科、大专业、宽口径的设置应该能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专业选择,关键是相应的支持要配套发展。
4.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主要指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及成人高等教育等结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16所全部是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并且为地方办的公立高等教育;4所为普通高等教育,10所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所既有普通高等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11所高校开办成人教育。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以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和公立学校为主,主要是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多数高校开办成人教育。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顺应国家主导形式的基础上,也形成了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办学特点。主要有:第一种在全日制的公立学校中设立二级学院,或者在学校中建立系和专业,采取单考单招的形式,主要招收特教学校毕业的听障和视障学生;第二种建立独立设置的专科院校,以招收残疾大学生为主;第三种中等职业学校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合作开办残疾人大专班;第四种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残疾人高等教育更是社会文明和教育发展的标志。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这种分布结构并不是某种设计的结果,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结果,这种分布基本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边远欠发达地区的梯层结构相似。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更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从办学效益讲,大城市经济发达、条件好、教育基础好,能够保证办学质量,便于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从社会人文角度讲,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整体素质高、社会发展进程快,人文意识强,易于接受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国有8 600万残疾人,第五种进入普通高校进行随班就读。这些办学形式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国情,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形成的。一方面普通高校还不具备“无障碍”环境与条件,普通高考制度无法适应听障、视障和一些程度较重的肢体障碍学生的考试需要,特殊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水平与普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国家主导办学形式基础上实行单考单招,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开办成人教育,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校联合办学等,以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上的需求。
5.区域布局结构
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方面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既受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16所院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中华东和华中地区各有4所,占25%;华南地区有3所,占18.75%;华北地区有2所,占12.50%;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各有1所,占6.25%。残疾人高等院校一半建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并且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城市。现有学校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较大,如何有计划地、合理地分布残疾人高等院校,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探讨。
三、对优化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结构的建议
1.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单考单招制度,提升层次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层次结构基本对应,但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建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结构可基本保持本、专层次结构比例,适度增加本科生招生规模。同时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生层次的单考单招制度,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梦想。
2.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研究,明确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责任与归属
体制结构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受国家制度、经济体制、同家政体形式及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由国家统一领导,地方自主办学。教育部在基础教育公司设立特殊教育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高校学生司本专科招生处指定专人负责残疾人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录取事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则仅在基础教育处(科)中有一人兼管特殊教育。在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学科建设、办学资金和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缺乏宏观统筹、协调、管理和指导。随着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教育已经突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需要尽快理顺,以便于残疾人高等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
3.改变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单一的科类结构,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一方面要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结构相适应,与国家的人才需求趋势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要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出发,建立宽窄适应、文理工协调发展的科类结构,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进入高等学府的残疾人都是残疾人中的佼佼者和高智商群体,他们与健全的青年一样,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报效祖国,他们具有很大的潜能,如果专业设置只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将会极大限制他们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管在普通院校还是特殊教育院校学习,我们需要从的“人”的角度去认识残疾人,从“权利”的高度去理解残疾人,从“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残疾人。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单是考虑特殊性,还应从学校的公共设施、教学设施、生活问题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支持系统的建设,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拓宽专业奠定基础,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学科的专业设置。
4.优化残疾人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完善办学形式与实现多元化办学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家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逐渐摸索和形成了初步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残疾人高等教育必须在巩同现有办学形式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各种办学形式,提高各级学校的教育质量,协调各种办学形式问的关系与功能,发挥现有办学形式的优势和作用,优化残疾高等教育形式结构,鼓励多元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高水平发展。
5.平衡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结构,兼顾西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根据调查,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南方沿海及发达的大城市地区,相对来说,西部及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不足。为此,需要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布局。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需要有计划和合理地布局。未来十年,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进行合理布局,需要从地域、经济、文化、人文意识、历史沿革、教育民主的高度等多角度、多维度综合进行计划和合理布局,保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产权关系;会计目标
一、关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事业单位性质、职能、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延续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变革而来,它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的问题大体表现为:
(1)事业单位会计的类型问题。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类型是属于“簿记型”而非“管理型”,“簿记型”的会计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单位的收支活动,其所处理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当有限。在强调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市场经济中,“簿记型”的事业单位会计无法满足单位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其他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因此,“簿记型”会计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2)会计主体问题。会计主体由记账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主体是单位本身。从现代财务报告的定义角度看,我国事业单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主体,只有财务报表的汇报主体,且与单位的记账主体是一致的。记账主体的单一化不利于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产权性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而缺乏现代财务报告制度与财务报告主体不利于实现“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会计目标, 从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
(3)会计对象、会计科目问题。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是以预算资金活动为核算对象,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重在对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控制,并不关注成本与效益的核算,不重视存量资产的反映与控制,更不重视事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无法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决策与解脱受托责任的需要,因此它不利于事业活动的发展,不利于鼓励非公有性质资金进入事业领域。
(4)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问题。由于采用“簿记型”的会计,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比如以现金制为主的核算基础、不注重资产保全(比如不计提折旧,不购买商业保险并进行会计核算等)、存货的计价方法简单、不计提减值准备、不采用公允价值等。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的落后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合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公允等,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管理,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与运营效益的判断,最终影响事业单位活动的健康发展。
(5)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供给极为稀缺,即使设置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也存在着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上的不够重视、缺乏可验证性、缺乏明确责任制度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供给的缺失致使事业单位缺少运营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措施,可能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与财产的损失。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为低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较为有限。政府审计成为维护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秩序的主要保障,但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政府审计在事业单位会计活动中的作用也是相对有限。
二、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需求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简介
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多万家,人员3000多万,其中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人员1400万,卫生事业单位10万个,人员400万,文化事业单位8万个,人员150万,科研单位8000多个,人员69万。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全部来自财政资金,1993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按其经费来源将事业单位分成了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三类。这为以后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被做为试点改革对象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事业单位试点改革的成功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自2007年至今,我国着力于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性质、公益性质、经营性质三类进行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单位会计制度产生各种需求。理论上,划归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进行企业化运营,其财务核算与控制可以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制度;划归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转为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划归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财务活动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质类和行政性质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不属于这里讨论范围。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并非如理论分析的简单,比如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等。从公共产品理论看,中小学与特殊教育都属于纯公共产品,财政拨付资金办中小学与特殊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基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支持各种非公资金办学。因此,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都出现非公资金的介入。各种性质资金介入事业活动的现象不仅存在教育领域,还出现在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研事业等领域。要言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关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化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结构。
(二)从产权会计理论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变革的必要性
产权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是维护产权秩序的重要工具。当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化为混合制(产权主体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外国经济主体、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等),事业单位的管理受到更为复杂的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为了维护产权法律制度(即维护产权关系)相应的更为高级的会计制度(“管理型”会计)必须出现。换言之,如果我国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走向繁荣,那么它必须建立一套先进的制度激励各种经济主体去新办事业,其中包括先进的会计制度。先进的会计制度主要表现为: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它有助于管理决策;它能对各种不同性质资金进行区别核算,从而有利于吸收各种产权性质的资金进入事业活动领域;它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实现现代会计的“解脱责任”的目标;它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防范管理风险,等等。然而在我国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之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未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问题日益严重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簿记型”会计注重对收支的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以供“决策”;记账主体的单一化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各种产权性质、不同用途资金的管理需要;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及制度设计仅限于将预算资金的活动作为反映与控制的对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对象过于狭窄,从而导致会计科目设计显得粗糙而不具体、缺乏内在逻辑性而不科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无法有效地实现会计的“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管理的无效率。
三、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概括性建议
鉴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事业单位与财政的联系不如计划经济时期紧密,社会事业活动的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投入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投入的形式,事业单位管理逐渐追求效率与质量。因此,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变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行政类的与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采用行政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所以,这里仅就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出几条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会计的类型,促进事业活动的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型”会计形成于20世纪初,是在注重对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效率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完善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新公共管理运动,“管理型”的企业会计理论、方法、制度对政府会计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今天,我国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变迁,事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成为事业单位各产权主体关注的核心所在。为了实现管理的效率目标与维护产权秩序,我国事业单位“簿记型”会计制度必须向“管理型”会计变迁。
(2)根据需要设置记账主体,满足各种性质与用途资金的核算与控制需要。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且资金用途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根据事业单位需要,灵活设置记账主体可细化对资金的管理,可以满足各产权主体对特定资金收支的了解需要。
(3)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与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要素概念,不包括会计对象概念。会计要素概念在会计概念框架下得以严格定义。会计科目是基于会计概念框架,并围绕着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内容,关系到会计工作最终的直接结果——财务报告。因此,会计科目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现行会计科目主要是反映与控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重新评价并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是必要的。
(4)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功能。“管理型”会计的核算技术与方法比“簿记型”会计的要先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要改进相应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逐步建立“管理型“会计,比如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采用、成本核算方法的引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各类资产的减值损失、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存货发出成本的合理化方法的采用等。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是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前提,是会计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的基础。
(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条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内控目标、内控的主体、内控的具体机制、内控的责任制度等。内控制度要将事业单位活动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不仅要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还要逐步将民间审计引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活动合法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同于科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美术作品的熏陶,让学生的产生艺术魅力、艺术灵感、艺术共鸣、艺术感染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爱国情操、审美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有一种心灵之间的纯洁之美、高尚之美。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张大千的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时,画幅中展现的烟波飘渺、连绵千里、重峦叠嶂,一波万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千里江山图》展现的出来的景观何其雄伟壮观,关键在于细节的刻画上,将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自然形象比如茂林修竹、飞流瀑布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多姿多彩,无论是幽绿茂密的树林还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都没有一样类似,其之间的精美生活空间相融合,如野村小市、楼台亭阁还有小船人家等幽幽景观,无一都刻画的恰到好处。通过这些景色的深刻绘画,将祖国的壮丽河山都呈现在学生绵延,使其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刻的触动,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非常美丽的,油然而生一种爱国情感,提高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更加的积极学习。还有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富春山居图》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爱国情节。美术的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也是艺术教育特色展现的一面,也是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体现。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文化传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学府,是一个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养份的平台,在客观上影响着学生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家孟宪承也指出:“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种探求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孕含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理想。”
高校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本土音乐文化普及和传承的最好的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独特性,鼓励和督促学生在课程中接受和发现本土音乐的内涵价值。因为,音乐欣赏原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兼容娱乐性和游戏性,相比枯燥无味的技巧训练,它更容易被接受;它还可以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湖南文理学院是座落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所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为全院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的选修课程,笔者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该课程面向所有非专业学生(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从近三年来选修该课程学生的期评考核中显示:本土音乐的普及不及流行音乐。但是,我们学校仍具备本土音乐普及和传承的特有优势。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浓郁的地域文化优势。湖南文理学院本身就植根于三湘大地,而这种渗透在人们生活细节中的地方性特色文化元素,正好为特色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2)深厚的学生情感优势。大多数湖南文理学院学生的家乡就在湖南,从小就耳濡目染乡音乡情,对本乡本土音乐文化如同母语一般有着独特的感情,学生们最有条件接近湖南本地特色音乐文化,也最有条件深入学习和传承下去。(3)广阔的学科发展优势。湖南文理学院是一个汇集各门学科的特殊教育基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为本土音乐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多元化平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本土音乐正在逐渐被社会各界有意识地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中传播,这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形成强烈冲击的有效策略。传统音乐价值之上的音乐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
本土音乐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才能更深层次的体现,中国的本土音乐是建立在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国土之上,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担负起传承中国本土音乐文化重任的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在综合性课程中适当增设一些带有地方特色乡土文化的音乐内容。
2提高教师对本土音乐的认识力和表现力
教师所具有本土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普通高校的教师应该学会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本土音乐资源,巩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多和当地民间艺人沟通交流,吸取有利的特色音乐文化元素,以更多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合理适时选择特色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
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渗透本土音乐文化元素,并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在日后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还应该在课堂中注意吸收本土音乐的精华,选取经典的本土音乐文化进行教学。
4丰富艺术实践,增加大学生与民间人文环境的互动交流
关键词:盲生;语文;教育;实践
引言:
学科教育带有学生观,这一点在盲校教学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教育对象的与普通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无论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要采用个性化思考,来进行课堂教学。语文教育对于盲生来说,可以说获得外界信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盲生语文教育实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从社会认知维度上来讲,由于视觉上的障碍,盲生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不存在的。这一点由不得我们不承认。然而,发挥盲生听觉的积极能动性来进行语文教育的学习是具有关键性功用的。如何来进行语文教育策略和路径的思考,则是从事盲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师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盲生求知诉求考察与实现
从现实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盲生的学习动机性较强。对知识的重复性学习也是高于普通的学习者。处于视觉性的差异,学生对外界的感知主要来自的学生的听力系统。所以,学生更加善于提问,并充满着想像的空间。考虑到教学环境与盲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教学人员无论是在讲解,还是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的,都要关注学生具体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现行课标上来看,社会化与生活化教学的提出,给盲生教育教学来带来了指引性方向。从学生具体的需求和生活实践入手,进行学生交流的途径和策略的论证。通过个性化与社会化学习相关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盲生的各类知识的需求。
相对单一的盲生生活,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信息都有着一系列的理解和思考。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和空间进行自我理解式的想象,甚至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具体场景。当教学人员的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春》,富于诗意的教学场景带来学生不同内容的想象,并且,一个简单的词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偷偷地”、“草坪”、“空旷”等一系列的充满想象的空间,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部分学生通过周围事物的类比,给出了个体想象中的春天。教人员则需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的情感升华的空间出发,对学生进行想象空间上的补充,实现学生春天图像的生成。通过给学生发言的时间,进行相互记忆或者理解上的春天的建构。同时,教学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相关春天描写的其他的听力材料来对学生印象的春天进行的融合,使学生在体验自我想象与他人想象接触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获得。
2.允许学生的不同声音
语文教学分为能指和所指,也就是说存在着真实事物和想象的空间。盲生大多数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现实中的事物,只能通过听的途径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而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难以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的教学,同时,也没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教学。由于个体的想象未能有规范性范式进行规定,理解或想象上出现偏差是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学人员要认知和理解盲生个体性形成和认知模式的了解。例如余秋雨先生《乡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邮票”一词则产生较大的差异,从修辞上来看,邮票则是感情传递的一种工具,客观点说,是虚拟的意象表达的一种,作者表达着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而抒发心中的想念于笔尖。学生们在听完课文则表现出不同的声音,对于意象的理解也产生相对较大的分岐。然而,在分析完课文以后,学生则能够大体上理解游子的心情。学生们通过教学人员的讲解,进一步认知了余先生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
但是,对内容的剖析则还是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不同。教学人员则要听取学生们不同发声外,要有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每个积极地发言的个体,对于怯于发声的学生,在给于一定时间的思考,鼓励其发言,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众所周知,记忆是存在于个体之间,也是存在于相互之间的互动上,学生要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获得学生个体上思考与空间上的互动。从而,增加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和知识层而的扩展,对于大多数盲生来说,打开心灵的窗口,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语文教学课堂则是更加良好的交流场所。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一个能够进行相互接触,理解相互之间情感的最佳场所,无论是任何情境下,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大胆的发言,对学生个体化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地意义的。
3.学生阅读障碍与突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是个体知识能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也是教学人员实现教学不可或缺的必然路径。所以,阅读是极为必要。对于盲生来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果的阅读则是教学人员要解决的重要难点。通常情况下,阅读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第一层面,是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字体感知,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感读阶段,此阶段是较为简单的读书阶段,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有着较高的兴趣。第二层面,则是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性教材。这一阶段,难度有所提高,是原有简单知识的整合与提高。对于大多数盲生来说,还是能够跟上学习的。
而第三层面,则是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学习,以社会知识为背景进行一系列的现实知识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讲,这一阶段则是转型期,部分学生则出现高原情况,难以学习或者获得新的知识。当然,第四个层面,则是对经典性书籍与文章解读,这一阶段则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不断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的具体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获得短期内的突破。对于教学人员来说,盲生阅读的能力的提升,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转型,也是语文教学实现的具体表现。故此,教学人员往往通过基础性解读和解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提升。
从建构主义基础上来说,这种做法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也因此获得的一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转型的的表现过程中体现时间上的差异性较大,远远缩了成型期时间概念。其中,教学人员进行个体性解析或者对个体的具体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情况下,教学人员往往会形成与学生步调一致的思维来促进个体思维的成长。
4.结语
盲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学人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从多元性适应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身心双向的全方位影响,从学生知识诉求进行考虑,从学生个体思考方式进行考虑。给学生充分讨论和表现个体自我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机会,对学生表现的差异要及时进行思考,以促进其知识结构上的完善。社会、心理与精神三方面,都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具体环境,盲生个体的需求则表现为心理上与社会上的,更加表现为精神上的,所以,教学人员要多元的视角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 陈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8)
[论文摘要]通过奥运会开幕式分析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与瓶颈,并提出突破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瓶颈的对策与建议。
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太极拳手们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平衡、和谐、自然.通过舞台灯光音乐背景的渲染,让人感受到了行云流水、天人合一的神韵和在灵性之中平和典雅、气定神闲的仙风道骨.运动员们用他们矫健的身手、深厚的功底和从容的气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个节目的轰动让我们不自觉地看到了太极拳生长的土壤—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禅宗文化、健身、医药、审美、竞技等方面的价值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武术仿佛正以其特有的多元化价值体系在“奥运风”的吹送下,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异域的土壤扎根、发芽.然而,每一棵文化之树要想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万古长青,必须得具备优良的品质、顽强的斗志及兼容并蓄的胸襟.这就要求中国传统武术要摆正自身位置,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认真审视自身缺陷,以做大做实自身文化产业为出发点,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最终目标,以发展文化经济为推动力,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武术这个品牌做大做好.
1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
多元化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武术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较完整的体系.传统技击武术在烽烟四起的年代,可用来建功立业,也可用来防身.在和平年代,则更多地表现为健身、养心、女子防暴、提高军队公安边防等部门的作战能力、休闲体育及体育娱乐等;传统武术精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精髓;古代,传统武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很多人对西药只重“病”不重“人”提出质疑.武术医药因重“人”不重“病”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传统武术美学也因其独特的审美观,古朴淡雅的韵律美让人叹为观止。.
1.2恒久的人文精神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武术关联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留下的地位是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替代的.它那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讲诚信、重仁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代的人奋勇前进,为正义而奋斗。武术爱国故事历来数不胜数,西汉骤骑将军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利益;岳飞“精忠报国,誓退金兵”的气概;霍元甲不堪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的感人场面.他们壮怀激烈、勇当国难、慨然赴死的精神,乃中华武术自立自强的生命力所在仁’〕.如今,虽然爱国主义与过去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武德教育这种深刻的民族精神,却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1.3较高的国际地位
影视武打片自成体系,风靡世界,其影响之大,受青少年崇拜之热,数十年不衰.先有霍元甲,后来六七十年代李小龙横空出世,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公映,在我国乃至世界,掀起了学习功夫的热潮.最近《武林大会》的热播,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武术推向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武术的闪亮登场与2008北京武术比赛的举行,必将把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再一次推向.真实的再现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中国功夫和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品牌,并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各种世界级的中国传统武术比赛更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传统武术与世界人民之间的距离.世界各地中国传统武术馆也是随处可见,更有许多外国朋友以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为自己的使命,以推广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为至高荣誉.许多国外朋友以能来篙山少林寺参观为荣,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亲往篙山少林寺参观.
1.4丰富的技术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文地理上的差异经过历史积淀,形成多种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风貌独特,异彩纷呈.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从区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6个民族,由于其自然气候、风土民情及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武术文化也各有千秋,这就有了流派之别.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很多,目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31种之多。
2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瓶颈
2. 1中国传统武术观念渐趋淡薄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人民5000多年奋斗的智慧结晶,是集健身、技击、娱乐、教育等为一体的大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历史延续性强、内容丰富、地域广泛、功能多样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弱化,传统意识也趋于淡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目中“传统”就是旧的,就是过时的要被淘汰的东西.基于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人们一般都不会去重视传统,理解传统,更不用说是发展传统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观念淡薄是导致传统武术无法健康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 2内部因素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
传统武术理论研究机构少、科研队伍薄弱、科研设备与经费不足、理论研究成果少及传统武术的断层危机这几大内部因素一起制约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武术研究机构太少,专职的研究人员更少,大专院校的武术教师、教授都忙于一般的武术教学,无暇进行理论研究.各地传统拳种研究会仅限于搞些活动,有些民间传统武师名家想把自己平生所学用文字传承下来,往往也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科研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多数科研工作处于无目标、无计划、无课题、缺经费的松散状态.同时,传统武术的断层危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界出现科研人员的断层,而且绝大多数地区出现重技轻理的现象;二是受到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金逐利、随波逐流的多,真正坐下来认真学习古老传统文化的少,以为传统的都是过时的,都是垃圾.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习武者也存在断层危机.上述因素都限制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
2. 3外部力最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
实用主义造成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兑现心态”.进人市场体制的中国传统武术处于经济与文化竞争的争抢和拉扯之中,这两股力量正将它拖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经济依据的原则是效益,而文化所依据的原则是自我实现.受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技击部分被西方人普遍认为是创造经济效益最快、最实用的文化,竞技武术由此产生.有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就是现代的竞技武术,有的人则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已被现代竞技武术所替代,更有些人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传统武术自然也是过时的垃圾,只有竞技武术才是正统.这些想法,歪曲了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3突破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瓶颈的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中国传统武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传统武术应充分发挥其多元价值体系、恒久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技术资源及较高国际地位的优势,想方设法突破发展的瓶颈,从而走得更快、更远.
3. 1抓思想,从源头上保证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只有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才会有积极的行动予以配合.中国传统武术要解决思想源头问题,必须从学校入手,努力加快传统武术进各类学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以小、中、大学学生为培养对象.加大武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课时安排的时间、内容、形式、主题上多花心思,以此来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教育,也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文化产业作为2i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家要多动脑、多动手,齐心协力把传统武术产业繁荣起来,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把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以此来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殊教育功能将极富教育价值的“武术精神”传承下去。
3. 2重品质,从充实内涵来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文化之树要想长青,首先得具备足够的实力.中国传统武术只有先完善自我,才会有好的口碑.其次要建立传统武术科研网络,发挥各方优势,沟通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情况和资料信息,也可实现全国武术教师、教练及科研工作者的动态联网,拓宽研究思路.第三,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武术科研人才,使老武术家们能够继续进修,年轻的武术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最新的前沿培训机会.第四,要确保经费的投人,国家应抽出专项资金完善科研设备与仪器的配备,完善对传统武术科研成果的管理,建立传统武术科研专项评奖、分级奖励制.第五,还要讲究研究的方式、方法,要遵循传统科研方法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不能只限制在经注式的研究,要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阐释传统武术理论中的丰富内涵.最后,还要在管理体制建设上下功夫:一是体系要扩大,二是管理要完善,明确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
名称嬗变与权益导向
台湾身心障碍者福利事业的真正起步,在1980年。
在此之前,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曾有过的一样,身心障碍者一直被视为社会中的依赖者。由于残障被披上禁忌、迷信的外衣,身心障碍者被“个人化”、“隐匿化。”身心障碍者的权益,因为在主观上被认为是少数人的、个人的问题,来能获得充分的重视,自然难以得到保障与促进。
1980年《残障福利法》完成立法,规定:“身心障碍者之人格及合法权益,应受尊重与保障,不得歧视,”尽管民间依然认为该法宣示性多过可操作性,但正是该法的颁布,使身心障碍者福利事业正式从其他社尝福利事业中独立出来,对于残障者的单纯“养护”观念得以修正,除了救济,扶助残障者自力更生的观念亦渐被公众接纳。相应地,定额雇佣残障者和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环境也被提上日程。
1997年4月公布的《身心障碍者保护祛》,以“身心障碍者”取代“残障者”,一则是要突显“障碍”可以是来自“个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也可能是来自“社会的限制”;再则是要扩太残障福利的适用范围,让一些确实有医疗、教育、福利等需求的人,可以纳人被照顾的范围内。该法施行11年,期间修法3次,其中2003年加人优先采购身心障碍福利机构、团体产品条款,2004年则纳A运用导盲犬规范。
19年后:也就是2007年7月,台湾通过《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身心障碍的鉴定与分类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简称ICF)系统实施。ICF完全放弃过去用疾病名称标示“身心障碍者是少数一群身心有障碍的人”的模式,而采用对健康做说明。变革为“每个人都可能有面对身体与环境互动时发生障碍”的普及模式,该法提出身心障碍者享有健康权、教育权、就业权、经济安全及人身安全等权益,强调机会均等。自此,促进“处于障碍情境的公民”机会平等她参与社会。成为推动身障政策盼核心价值。该法施行不过短短数年,却已修订3次,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2月。
根据《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身心障碍者是指“身体系统构造或功能,有损伤或不全导致显著偏离或丧失,影响其活动与参与社会生活,经医事、社会工作、特殊教育与职业辅导评量等相关专业A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鉴定及评估,领有身心障碍证明者”。
截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领取身心障碍手册的有107.6万余人,障碍类别竟有16种之多。除了中国大陆熟知的肢体、视、听、精神、多重等类残障者,还包括重要器官失去功能、颜面损伤、植物人、失智症(即我们通常说的“老年痴呆症”)、顽性癫痫症、罕见疾病致身心障碍及其他等。这16类身心障碍,除了少数几种(如植物人只有重度一级,顽性癫痫只有轻度一级,而多重障碍没有轻度一级等),每类又依次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分类严谨、细致而略显复杂。尽管看起来身心障碍者涵盖面很宽,但身心障碍者只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4.63%,相对其他地区反而稍低。
从“残障者”到“身心障碍者”,从“福利”到“保护”再到“权益保障”,30年群体名称的变化和法规名称的变化,无不折射出台湾地区人们观念的变化。“权利”常常是弱势群体最后的凭借,因为“权利”是不可以剥夺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有罚则专章计近20条。从这个角度看,把身心障碍者的需求“权益化”,无疑是对这个弱势群体最有力的保障。
硬体和软体之环境无障碍
记者看到一系列表格,其中《身心障碍者福利措施一览表》,详尽地罗列了身心障碍者可以从政府取得的各种福利资源,包括福利服务、医疗复健、特殊教育、促进就业、交通服务、其他相关服务福利服务等6大类30余项,同时告知如何取得。对身心障碍者生活、生产的保障,是比较系统、完善的。
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
硬体环境上,公有建筑物被要求一定要无障碍。在身心障碍者日常活动中可能因为环境受到限制的地方,如交通运输工具、骑楼等,都要进行改善,使身障者的生活不会因为人为的缺失而受到限制。当然具体到每家每户,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推行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社会上慢慢都有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会变老,老了以后会用到无障碍,因此私建筑也会尽量朝通用化的方向去处理。公(私)部门即便是规划某一项活动,也会被要求采用通用设计,使身心障碍者能与一般民众一样,平等参与。
为了便利听觉障碍者参与或洽谈公共事务,目前除已设置手语技术士证照制度,还于各地公部门设置手语翻译服务窗口,提供民众申请手语翻译服务的同时,也规划对基层公务窗口人员开办手语训练课程。对民间机构,则主要以补助其开设简易手语教室等方式,使普通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手语训练。
交通运输部分,地方购买了很多无障碍巴士,也有企业捐赠的。这些巴士使用低底盘,方便身障者上下。目前无障碍公车还只分布在身心障碍者比较多的线路。有关方面正在努力,希望能把无障碍公车均衡地配置到各条线路,这样就会有比较多的路线拥有无障碍公车,方便身障者出行,哪怕间隔要相对长一点。
软体环境上,视觉、听觉功能障碍者对公共资讯的取得有其局限性,但运用科技,通过资讯电子化、字幕化。语音化,可以促成媒体、电视、网络等可以提供无碍视、听环境。
特别是网络。“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办法,要求公部门网站一定要无障碍,同时倡导私机构网页无障碍化,以保证公共资讯对身心障碍者无障碍。据统计,由“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推行的“无障碍网络空间”,截至2009年3月底,已有5350个网站申请无障碍标章,除了公部门的网站外,也包含教育机构、民间企业等。而根据2006布朗大学电子化评比排名,台湾地区无障碍网页(W3C Disability)部分的排名列世界第八。可见,台湾推动网站无障碍化已经有明显成效。另外,台湾当局为鼓励民间单位设置无障碍网页,也对民间单位修改无障碍网页设施进行补助。
无障碍环境直接关乎身心障碍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参与质量,对无障碍环境的重视,正是促进“处于障碍情境的公民”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这一身障政策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趋势概念
2009年5月,台湾“行政院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审查通过一份保障身心障碍者权益的文件,以通过身心障碍者个人支持、家庭支持与社会参与之措施,帮助身心障碍者自立生活,并成为贡献社会之一员为总目标,区分了福利服务与权益维护、医疗权益、教育权益、就业识益、无
障碍环境、经济安全和综合性议题等7个面向,提出348项行动策略。这实际上是此后10年台湾身心障碍事业发展的一个规划。结台新修订版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可以看到一些带有趋向性特点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身心障碍者的权益,非常人性化。
其一是“自主”,即身心障碍者个人自主。比如一个身心障碍者,他长大了,想要自己住,那么环境要有配合,要有社区化居住方案。比如他可以跟其他几个凡佳公寓,或者一幢房子,白天去工作,晚上回到自已的家。当然,这样的居所一般要有社工训练、辅导和照看。“自主”是指身心障碍者本身会有很多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愿望。当他想要去实现这些想法和愿望时,要支持他,帮助他自我实现。这就意味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其二是“支持服务”。除了提供给身心障碍者个人照顾之外,对于身心障碍者家庭的相鬟支持服务,也越来越重视。出于让身心障碍者得到家庭紊隋的考虑,提倡让他们与家人住在一起,这种时候家庭也是需要支持的。这种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身心障碍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女Ⅱ教育方面,身障者可能获得的服务包括开放就学机会(零拒绝)。专业人员、专门学校或班级、多元化教育安置、个别化与社区化教学、超龄学生补习教育、在家学生关怀等,而他们的家庭和照顾者。则会有足够的渠道与学校沟通,或申诉。
其三是“生涯转衔”。台湾提倡身心障碍者“全人”、“全生涯”的观念,一个人一辈子要经历很多阶段,这些阶段一段一段地要衔接好,这就需要进行整体服务制度的规划与配套。
像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2009年的这份文件,提出了此后10年全岛身障事务目标及行动策略。随意选其中几条,也大略可看出上述概念必将在台湾未来身障事业发展战略中发生影响。
社会福利与权益维护――
建立整体支持及照顾服务的系统架构;提升身心障碍者个人自立能力;强化及支持与家人共同居住之身心障碍者之服务;普及身心障碍之小区式支持服务;确保身心障碍服务之质量;促进身心障碍者社会参与;增进身心障碍者权益维护。
经济安全――
建立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生活补助费或津贴审核标准合理化;减轻家庭照顾压力;相差赋税优惠措施合理化;确保身心障碍者平等使用政府资源。
综合性议题――
请您谈谈河北区教育近几年发展脉络。
■我们立足实际,高水平地规划河北区教育布局,通过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来切实解决目前大家关心的入园难的问题;乘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东风,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制订我区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来切实改变我区教育布局不均、校舍老化、部分学校规模过小的现状。实践中,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天津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河北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四个“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打造育人为本的品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着眼点、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要载体”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体系。2012年,我们继续坚持以“保持稳定、谋求发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工作主线,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为基础,以“抓过程重规范,提高管理水平”为抓手,以“加强现代化学校建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着力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核心,以“加强课程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攻坚重点工程项目,努力打造教育新亮点”为突破口,高水平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期待的高品质教育,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您刚才提到“加强现代化学校建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请您具体谈谈。
■五年来,河北区通过调整、新建等方式,撤销了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学校16所。全区幼儿园调整至23所,小学调整至23所,中学调整至19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至1所,高等职业院校调整至1所。建成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红光中学,天津市高中示范校十四中学、五十七中学,育婴里小学元纬路校区,启智学校,河北区第七幼儿园,河北区第六幼儿园慧景园分园,新建城市职业学院渤海实训基地、体育馆、图书馆。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局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我们将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本着“合理布局、校舍安全、功能完备、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新建学校17所,其中幼儿园4所,小学6所,中学6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调整学校12所,其中幼儿园2所,小学6所,中学4所。于201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育婴里小学元纬路校区就是此次布局调整工作中的亮点工程,既为高端住宅小区配套,也满足了区内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在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全区上下一致,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努力做到:高度重视,部署到位,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由教育局、发改委等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实施《标准》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全面部署,筹措资金,保障落实;建立机制,责任到位,建立健全局领导包保责任制、科室联动机制、校际互助机制、督导培训机制、预先评估机制5大有效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大投入,经费到位,区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46亿元,用于现代化学校校舍提升改造和教育装备的补充完善,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又投入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预先评估,标准到位,成立专家督导组,针对重点难点逐项进行规范预评估,有效保证《标准》的落实。截至目前,河北区37所义务教育学校均已通过现代化学校达标验收,为河北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
我们想再问一下软件的问题。各学校除了硬件有别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教师和校长的差别,请您谈一谈河北区通过哪些措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的确,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乃至全区的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教育之本,动力之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河北区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常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不会有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围绕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思路,本着坚持普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相结合、坚持开发整合教师资源与凝聚拔尖创新人才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培养培训制度与不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为每位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一是以制度为保障、活动为载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干部培养选拔的新机制。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继续加大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开拓校长论坛等活动载体,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治校能力。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力度。坚持干部培训规范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努力拓宽干部培训渠道。
二是以师德为核心、能力为导向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们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积极开展“爱与责任”主题论坛、师德案例征集和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激发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其成为勤奋学习、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服务学生、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发挥职称导向作用,以职称评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完成河北区148名中高级教师职称晋升工作,实现了“小中高”通过率历史性的突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6名中小幼教师,严格招考程序,细化招考环节,把好教师入口关。组织学习《教师专业标准》,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底线,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三是以培训为抓手、“名师工程”为助力打造一批骨干教师。我们通过目标定位、重点培养,突出实效,继续抓实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发挥骨干教师带动引领作用。培养和打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教师队伍。2011年启动了三年一周期的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完善培训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投入专项经费,聘请常驻专家,为首批32名学员量身制定发展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做到培训工作三结合,即境内外培训相结合,大培训小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通识培训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施“名师工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名特教师后备人才库,今年又命名了首批“首席教师”和“百名学科优秀教师”,评选出第四批区级“名教师”,又有9名教师被评为我市第八批特级教师,在天津市名列第二,提升了河北区的教育影响力。
我们了解到,您担任局长之后,非常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2011年和2012年,河北区教育系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暑期专题研讨班都是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的。请您谈一谈。
■文化,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习性,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动方式,具有巨大的力量。从管理意义上看,文化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管理手段或者工具。学校优秀文化的形成,除了规则制度的约束外,还要依靠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这种自觉行动不是“管理”出来的,也不是教育出来的,是一种基于正确价值观选择的自觉行动。因此,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导向功能。学校文化对学生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它滋润、熏陶、感化学生。以文化促学习,以文化育情感,以文化陶冶品格和情操,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文化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性,它影响、引导、锻造教师。学校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学校文化凝聚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使师生的意志统一到学校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来,使全体师生、为目标的实现而统一行动、努力奋斗。学校文化可以调节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情感冲突。此外,学校文化具有强有力的规范功能,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操守和学生道德修养、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矫正师生有悖主流价值取向的思想行为。
正因如此,我们紧紧围绕“文化”这个关键词,分别在2011年暑期和2012年暑期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为河北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加强课程建设,培育优秀课程文化,促进河北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为主题,分别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进行了研讨,同时总结成果,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近年来,河北区提出“倾力打造育人为本的品质教育”的目标,请您谈谈这个目标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关系。
■我们提出“打造育人为本的品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区通过打造特色教育,创新文化建设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一流品牌等多角度、深层次落实这一目标。
一是打造特色教育,创新素质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走文化立校、特色办学之路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特色教育中的“特”集中体现为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核心是学校的发展,根本是育人,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本质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在近年来的工作摸索中,河北区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教育特色:艺术教育成为河北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亮点,发展壮大了一批艺术社团,如汇森中学的晨曦艺术团、红光中学的邦吉美多合唱团、育婴里小学的“舞动的精灵”舞蹈团,均在市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书法教育彰显区域特色。红星路小学加强书法校本课程建设,自主研发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定期开展“书法沙龙”活动,使书法教育走在了天津市同类校的前列。
学前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得到有力强化,形成了环境显内涵、教育重内涵、科研强内涵的新局面。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河北区已有37所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率为100%。特色高中建设项目顺利启动,天津市第二中学因“自主发展教育”获得了批准立项,成为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学校之一。中职布局结构调整顺利实施,职业教育攻克专业建设难题。河北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是创新文化建设成果,深化素质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创新教育文化。在特色教育的建设过程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特色建设的一个基础。近年来,河北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个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努力,已经有多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天津市第二中学先后开设了学科拓展类、科学探索类、感受人文类、多彩社团类等4大系列112门校本课程,开课率达到90%以上;红光中学立足民族教育,以社团作为校本课程的活动载体,构建体育社团、艺术社团、文学社团和技能社团等四大社团,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机制;美术中学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延伸和拓展国家课程,开设了沙画、纸质蜡染、创意手工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是深化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河北区小学“六升七”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稳中有升;中考优秀率、及格率、全及率连年提升;高考成绩“一本”上线率创近八年来的最好成绩,“二本”上线率创近十一年来的最好成绩,天津市第二中学、“外大附校”高考成绩优异,特别是二中(天津市第二中学——编者)剑桥教育中心首届毕业生17个孩子全部被世界前50强大学录取。“外大附校”42个学生被推荐保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为河北区教育增添了新的光彩。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区内居民的信任。
四是争创一流品牌,深挖学前教育资源。
品牌,是一个组织综合实力的象征、整体素质的体现、美好形象的标志、理想价值的追求。各级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理所当然地要提升核心竞争实力,以卓越的追求、优秀的品质、独有的特色,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向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科研 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Major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
Major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inary University
WANG Xin
(Changchun University, Jilin,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It's very hard for ordinary university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must be major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inary university, such a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work content design, team cooperation mode, project development strategy,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way, resource allocation principle, management standards.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与重点高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学术资源、人才结构、资金保障等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相关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难。为了突破困境,普通高校必须在科研管理模式上实现优化与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以团队目标为指向的绩效考评机制
一般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往往围绕着科研项目申请与运行、科研资金的划拨与使用、科研人才的长期培养等常规事项展开。然而,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则需要更加地突出重点和特色,应该以团队目标为指向来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一般而言,重点高校在学术传统、学术底蕴、学术环境等方面都比较成熟与先进,普通高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普通高校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学术发展与科研进步方面的努力,只能寻求特殊的途径和采取特别的方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科研管理和发展道路。面对学术资源稀缺的局面,普通高校必须组织高效的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活动。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必须设立明确的团队目标,并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特定科研团队目标与科研绩效考评机制紧密结合起来。①在阶段性科研绩效考评工作中,要以科研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基本的衡量指向。如果团队目标实现得好,相应的工作评价就高,授予团队及成员的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也就更加丰富。以团队目标为指向的科研工作绩效考评机制能够最大程度激发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既体现了公平与公正,也利于科研团队之间的有序竞争,从而使普通高校科研事业在推动力量方面获得足够的支撑。
2 以多元效果为基础的工作内容设计
就科研管理工作内容而言,普通高校也应与重点高校存在差异。如果以重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衡量标准体系(如论文引用率、文献检索入选率、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项目资金数量等等)为唯一参照,普通高校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超越。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注重多元化效果的谋求与实现,不能单一地以论文引用率等传统科研水平衡量标准为评判工作效果的唯一准则。普通高校可以在社会效果层面更多发挥科研的作用,如与中小企业确立科研合作关系,不求过高经济效益的实现,但求社会层面的良好口碑。使相关科研成果不仅存在于论文之中,更能实际地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再如与地方媒体进行深入合作,开展全范围的宣传工作,向企业和公众普及实用性科研成果,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其中不断提升学校在普通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与声誉。普通高校还可以在特色专业方面谋求良好的发展,使具有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以独辟行径的方式闻名于学术界与实务界。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与重点高校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更易于凸显出来。例如,长春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就独树一帜,相关科研活动也必然处于领先地位。
3 以分工协作为主旨的团队合作模式
高校科研活动需要以科研团队为基本主体,而团队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应成为团队正常运行的基础。这些都是基本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常识。不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不应有太大的差异。然而,普通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对于科研团队“分工协作”的理解应该更为深入和宽泛,应学会在更大程度上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安排科研分工。在科研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从整体上而言,普通高校的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素质应比重点高校的科研人员低一些。这是客观事实,不必讳言。然而,这仅仅是从专业素质的角度而言,不能涵盖科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者应更有能力发掘个人的潜力,使每个团队成员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长补短,共同服务于团队目标的实现。例如,有的团队成员性格活泼,社交能力强,非常善于“拉关系”,但却没有足够耐性整日在实验室里搞实验。对于这种类型的团队成员,就应该放手让其出去跑外联、拉资金,发挥其强项。有的团队成员动手能力差,不擅长做实验,但善于搞文献工作,就应该让其专门负责文献搜集与整理及科研报告撰写等书面工作。总之,能够实际、全面地总结每个科研团队成员的特点与长处,并据此来安排协作分工,是普通高校应进行积极探索的科研团队合作模式。
4 以应用研究为方向的项目研发战略
高校科研工作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在价值衡量上,这两种类型的研究同样重要,而且也并不存在完全的对立。②但基础性研究往往周期长、投入大,对各方面条件与因素的要求都很高。要想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实现科研突破,对于普通高校来说一般都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科研管理部门应引导科研团队将力量集中于以应用性研究为方向的项目研发上来。应用性研究往往周期较短,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没有基础性研究那么高,较为容易做出科研成果,且相关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效率也较高。普通高校的应用性研究应以社会需求及社会发展前沿性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尖锐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开展科研活动,定会在最大程度上收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者与社会领域中的企业及广大民众保持紧密的联系,第一时间发掘社会需求,在将这些社会需求迅速传递给校内的相关科研团队,推动其及时申请立项,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与使用价值的学术研究活动。
5 以教研结合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方式
教学与科研是我国高校的两大基本任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确实具有不同的规律与运作方式。越是规模庞大的高校就越有条件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分离开来。这些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可调动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专门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甚至有重点高校将教师进行分类,一部分专门搞教学,一部分专门搞科研,形成教学与科研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而普通高校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将两者分离开来。在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情况下,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在方式上应充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例如,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科研的内容,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广泛讨论,出人出力,正好可以弥补科研条件的欠缺。又如,可以将既定科研成果及时地向广大师生进行传播与普及,激发广大师生对科研论题的兴趣,还可以提出进一步修正与改进的建议,即可使科研成果接受检验,也可增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如果普通高校可以在总体上将教研充分加以结合,就可以为本校的教学事业与科研事业发展不断增加动力,不断摸索与建构适合自身情况的科研管理方式。
6 以青年教师为重点的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科研事业是一项必须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事业。尽管其需要各方面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支撑,但归根结底,科研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应该是人,也就是科研人才。只要有科研人才的持续努力,就一定会有科研成果的产出,就一定有科研事业的发展。而普通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像重点高校那样,拥有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故其在科研人才培养途径方面一定要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调动一切客观条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熟奠定基础,激励其树立学术理想,帮助其多出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其学术地位,并增加其所在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与知名度。在这个问题上,作为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者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与开阔的视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得失,而是要以大局为重,长期坚持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7 以实际成绩为标准的资源分配原则
普通高校在科研资金、科研条件、科研资源等方面相较于重点高校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在有限的条件下,普通高校内部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对科研资源分配的竞争必将更为激烈。如何设定与贯彻这方面的资源分配原则,使相关学术资源分配既符合公正的要求,又能激发科研团队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是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者需要慎重考量的重要问题。就总体而言,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科研分配应以实际成绩为标准,而尽量排除论资排辈、领导意志等非客观因素的不良影响。正因为资源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就更应该凸显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有限科研资源分配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团队及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普通高校的科研事业受到各方面不利条件的限制,本身就履步维艰,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异于釜底抽薪、自断根基。这里所指称的“实际成绩”,一定要尽量采取客观的量化标准来加以认定,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因素与不可量化因素的干扰。如此,才能实现广大科研人员真正认可的公正目标。
关键词:“天韵・怡城”小区;规划;城市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planning basis,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lanning and design goal and general planning layout, etc, of“Satisfying City” residential area, for reference.
Keywords: " Satisfying C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况
“天韵・怡城”小区是阜阳市颍州区金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集商业、住宅于一体的综合小区。该小区位于阜城的西部,颍河西路与南京路交叉口东北角,东临国营汽运驾校,北靠市特殊教育学校。该地块距市政府2.5公里,距机场5.3公里,距阜阳市体育中心1.2公里。其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颍西组团的黄金地段。小区规划宗地图面积18223.1平方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7380平方米。
规划用地较规整,基地内无任何建筑。四周被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围合,建设条件良好。
二、规划依据
1、2007年11月7日《阜阳市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阜规函(2007)037号】及附图;
2、阜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编号:阜(挂)【2007】--2号;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修订版);
4、《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1999);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87(2001年修订版);
6、其它相关规范、标准及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
采用现代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为切入点,将环境设计与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保证住宅建筑拥有良好的朝向、通风、采光及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休闲环境,力争把本小区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智能小区、生态小区,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规划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和谐居住环境。
2、贯彻文化与效益结合原则,力求创造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和个性鲜明的生活居住空间。
3、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适应土地开发与建设实际,面向住宅消费市场,正确处理规划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五、规划设计目标
规划立足于本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特点,充分考虑规划地块在颍西组团的地位和使用功能,并兼顾现代社会房屋使用者对居住环境、公建配套等的多重要求,营造一个优美温磬的居住场所。
六、规划总体布局
本次规划沿南京路布置9层(局部5~6层)的条式住宅;另外考虑到建筑限高,规划1#、2#住宅层数为13+1层(小于45米);小区内部布置两栋14+1层住宅楼;为满足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居民娱乐活动需求,在用地北部设置2层社区活动中心(底层为非机动车库,2层为物业管理办公室和社区活动中心)。
规划结合基地周边道路交通情况,沿南京路设小区主入口,主入口宽度13米,入口处设大门,以提高入口的标志性。小区内部道路结合地块特征采用简洁的直线条,主干道宽6米,宅间道路宽4.5米,并使之形成环路。规划为满足人防工程和停车需要,在用地内设置10191.5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可容纳291个停车位。
在基地绿化与景观方面,注重区内外环境的交融渗透,注重园林与建筑的和谐共存。由于小区用地面积较小,在1#与7#楼之间、7#与6#楼之间设两块公共绿地。绿地结合住宅间距布置,形成具有归属感和领域感的空间,
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该小区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及区位条件,合理设置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由于小区沿南京路、颍河西路分别设置商业建筑,所以小区内部不再另行设置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在5#楼2层设置物业管理办公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此外小区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包括有配电室、公厕、垃圾收集点、燃气调压站、非机动车库等。
八、住宅建筑设计
户型组织上,强调平面功能与社区景观的互动,通过设置入户花园、观景阳台、屋顶花园、景观平台的方式构成室内外交流、过渡的媒介,实现各个房型、各个方向的均好性。采用大面宽小进身的户型设计,提高居住品质,尽可能多的布置南向房间,避免房间的自身遮挡,做到明厅、明室、明厨、明卫。
户型内部做到内外分区、动静分区、干湿分区、洁污分区。厨卫设计上,做适当超前考虑,面积适当加大。厨房与餐厅相互依存,空间亦分亦合,为部分家庭做开敞厨房、活动厨房提供可能,并适当考虑整体式橱柜的实现。同时注意户内交通流线的组织,做到简捷、方便,充分尊重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户型设计还充分考虑经济性,通过厅室厨卫的合理配比,增加房型面积的可用性,提高得房率。
建筑的立面、材质的选择根据各栋楼所处的不同位置,面向不同属性的空间(城市街道、小区景观、庭院景观)而严格定义,而落地窗、转角窗与普通窗所形成的图案,经过对称式或错落式的变化,让每栋楼拥有不同的性格。
建筑单体上体现建筑立面层次的丰富性、通透感。建筑构架承载了延续地域文化的功能。通过墙片、坡顶、竖向构架与横向的板之间的穿插、叠落、呼应、重叠、反复、沟通,通过设置大面积落地观景窗、景观阳台,使山墙通透起来,建筑的侧面感觉消失了,代之以生动活泼的造型形象。
(三)智能化设计
以多系统集成的手段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与智能化的安防为一体,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智能服务。各单元入口设电磁门,户内设置中视对讲系统,并可与管理中心对话,设置互联网系统,三表户外计量系统等。
智能小区具备完善的安保措施,全面的公用设施监控和信息化的社区服务管理,强调建筑的开放性及社会、自然之间的共存和交流,显示出未来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
九、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一)给水工程规划
1.需水量预测
(1)本区人口数量:本区容纳人口1610人
(2)规划用水量
基地居民生活用水量Q1=180L/人・d×1620人=291.6m3/d
商业建筑用水量Q2=6.0m2/d×7822=46.9m3/d
市政用水量Q3=20m3/hm2・d×1.74 hm2=34.8m3/d
未预见用水量Q4=(291.6+46.9+34.8)×15%=56m3/d
最高日用水量Q=Q1+Q2+Q3+Q4=429.3m3/d
2.给水管网管径
根据用水量预测,基地给水管径采用200mm和100mm的PE管或球墨铸铁管。
3.给水管网布置
基地采用生活――消防相统一的供水管网系统,为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性,基地给水管与城市给水管联成环网。给水管网按间距不大于120m设置消火栓。在基地给水管与城市给水管网接口处设置闸阀井,给水管埋深不小于0.7m。
(二)排水工程规划
小区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1.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排放标准
基地雨水计算采用阜阳市暴雨强度公式
i=
i――降雨强度(毫米/分钟)
P――设计重现期,取一年
t――地面集水时间t=t1+
t1――流到雨水口的集水时间,取10分钟
L――上游各段长度
V――上游各管段设计流速
设计雨水流量Q=166.74ψ・i・F
ψ――设计径流系数,取0.65
F――设计汇水面积(公顷)
(2)雨水管网
小区雨水管网呈支状布置,经地面雨水口收集后,流入雨水支管,再汇入南京路和颍河西路雨水管网。
2.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算,污水总量为458.7m3/d,取460 m3/d。
(2)污水管网
基地污水管网由干管和支管组成。干管管径为300mm,坡度为1‰;支管管径为200mm,坡度为3‰。污水管道采用PVC管材。粪便污水和含油污水均需经化粪池和隔油池处理后方可排入污水管网,最后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道。
(三)电力工程规划
1.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基地用电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分居住建筑用电及公共建筑用电。居住建筑用电负荷指标为20~60W/m2,取50W/m2,公共建筑用电负荷指标为30~120W/m2,取90W/m2。经计算,居住建筑用电量为2122kW,公共建筑用电量为704kW,合计为3134kW,考虑到各用电单位同时满负荷运行的可能性较小,取0.75的折减系数,因此预测基地用电负荷为2350kW。
2.供电规划
(1)供电电源、电压的选择
基地电源采用城市供电系统进行供电:由颍河西路引入10kV电力线,接入小区内配电室,经变压器降压后分散接入380/220V低压配电箱。。
(2)供电线路
规划基地供电线路采用地埋方式,凡跨越道路处预埋D100mm镀锌钢管保护。
(四)电讯工程规划
根据基地总体规划,住宅按每户1部电话计算,并考虑公建电话、公共电话、数据通讯等,预测基地需电话730部。电讯线路从颍河西路引入,在基地内设1个电话交接箱。区内电讯线路均采用地埋敷设方式,在住宅每个单元和公共建筑内设置相应容量的电缆分线盒。
(五)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小区气源为天然气,就近规模从城市道路引入管道燃气,结合小区规模,设置1处燃气调压站。小区燃气干管从颍河西路中压煤气管接入,经中低压调压站进入用户,小区燃气干管采用D76mm的钢管,沿小区道路敷设,楼前管采用D45mm钢管。
十一、其他
(一)消防
1、本项目所有建筑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
2、高层住宅建筑山墙之间防火间距不应低于13米。
3、道路应考虑消防车辆的通行。规划小区设置1个主出入口和2个紧急消防通道,其中消防车通道应满足4米× 4米的净宽、净高的要求。
4、小区内部消火栓按120米/个间距沿道路设置,小区内部共设置消火栓2处。
(二)人防
本项目所有建筑均按有关要求配套建设人防设施。规划地下停车库一(面积为2327.5)为平战结合六级区域。
(三)安保安全
小区安全保护内容为防盗报警系统。小区内设安保中心,一、二层住户及顶层住户室内安装远红外防盗报警系统控制器,在阳台等部位设入侵探测器。小区设置周边监视系统,在小区的围墙警戒线安装双光束主动式红外报警探测器,探测器如发生遮挡,触发报警并启动相关的摄像机。
十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社会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31-09
Museum Management in the Age of Service
SHAN Jixiang
(Palace Museum, Beijing 100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both the size and facilities of museums, providing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museums to further develop. But the real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efforts of museum personnel. Only as long as today’s museums pay attention to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 visitors and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society with cultural influences, can their etern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value be recognized. As an excellent group engaged in Chinese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museums should take the upgrading of public service as their mission, gradually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improving their social service quality.
Keywords: Museum Management; Public service consciousnes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世纪之交,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有学者认为从这时起,“中国博物馆进入服务时代”[1]。今天,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组织亲友活动、开展子女教育、享受休闲时光的文化空间。文化媒体的热衷宣传,基本陈列的适时更新与临时展览的及时引进,也都成为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博物馆不仅在地区文化旅游中发挥出特殊作用,而且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人们相信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而且支撑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力。
顾拜旦说:“奥运会的作用和使命,是穿越转瞬即逝的时光隧道,将往昔与未来合而为一。”博物馆的“作用和使命”,也应该是将“转瞬即逝的时光隧道”“定格”下来,使人们感受到“往昔与未来合而为一”的快乐。城市中的每一座博物馆都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因此,应当努力使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反映自己现实生活的内容,应当努力使每一位观众都能接触到产生情感共鸣的信息。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参加博物馆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全面地理解个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了解自身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博物馆的规模和设施都有了空前的进步,为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有待于博物馆自身的努力。今天,也经常令人遗憾地看到,个别博物馆虽然地处城市优越地段,拥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但是却未将精力和财力重点用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造成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措施不完善,社会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一些博物馆不重视主动吸引观众,没有将想方设法使人们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作为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放到应有位置。甚至有些博物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使博物馆内的文化气息淡薄。
当代博物馆只有真正关注和切实满足公众的需求,以文化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社会,才能彰显其存在的永恒意义与现实价值。然而一些博物馆忽视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馆文化活动存在形式雷同、未能贴近社区居民等弊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的联系不够广泛和密切,未能形成长效性、规模性的活动机制,博物馆辐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深入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程度较低。人们在各类媒体上可以读到的博物馆活动信息量很少,或是仅以专家的权威性语言书写的文章,这些让不少潜在参观者感到博物馆难以接近,环境不够愉悦。
英国哲学家边沁指出:“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进还是减少当事人的幸福。”[2]陈列展览过程中的“互动”,使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成为陈列展览中的活的元素。博物馆应努力消除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使之更加具有亲和力。人们参观博物馆时,往往最常见的就是“请勿拍照”、“请勿触摸”等警示语言,一些文物展品、场景与观众隔得较远,虽然这是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但是,当一些博物馆将部分“完全可以触摸的展品”陈列于展柜之外,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就能使参观、体验、娱乐、学习交互渗透,为参观者提供回味无穷的文化感受。
在丹佛艺术博物馆,观众可以坐在非洲厅内,边看文物展品,边听播放器内传出的由居住在丹佛的非洲音乐家演奏的音乐。在视频站观众还可以录下他们自己关于某一艺术展品的故事。该博物馆首创的以对话口吻书写的“关联度”展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展厅内都可以看见。丹佛艺术博物馆的观众,普遍对该馆在展厅内所做的努力持积极态度,但是2007年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仍有个别观众认为举办的这些活动有些花哨,他们只想纯粹地欣赏艺术[3]。
对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均是广大民众的民利。博物馆要成为坚持文化民主、促进文化理解、鼓励文化对话的积极力量。在加拿大,博物馆界主张以观众意愿决定办馆办展方向,旨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民众休闲、参与、思考的场所。因此,他们定期进行社会民众关于博物馆的宏观和分类意见调查,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社会民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意愿和预期,并以此为依据完善博物馆建设和举办陈列展览。
观众调查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工作,观众调查数据的积累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从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来看,观众调查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举措,标志着博物馆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赫德森称之为“市场调查时代的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界开始力图摆脱‘古董收藏所’和被束之高阁的‘书斋’的桎梏,希望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社会教育场所。与之相伴随,博物馆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观众调查分析,大学心理学家和博物馆专业人士联手,将博物馆陈列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与观众参观疲劳之间的关系纳入了研究领域。”[4]
实施观众调查不仅能够了解观众的需求与期望,而且能够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通过收集观众参观的信息,统计分析参观线路的选择以及对陈列展览、文物展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定期、定时的随机问卷和抽样调查等方式,客观地了解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了解观众在展厅中如何分配他们的参观时间、参观线路和参观行为以及收获体会等,这些数据的收集,为促进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规范化和博物馆管理的标准化提供重要依据。
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跟踪观察调查等,现有博物馆观众调查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客观地说,我国的博物馆在观众调查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开展观众调查的博物馆还不多,许多博物馆尚未组织过正式的观众调查,也有一些博物馆虽然开展过观众调查,但是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并不完善,存在积累的数据有限、样本偏少、持续性不够等问题,采取人工方式难免出现投入工作量大、所需经费多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博物馆对观众的认识,尤其影响了博物馆对观众实际受益情况的了解,不能全面、系统、持久地了解、分析与研究观众的需求,从而使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判断缺乏依据,也使博物馆所做的努力缺乏针对性。
因此,博物馆应将开展观众调查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完善观众调查的技术与方法,将提升品质的战略目标建立在有效的观众调查基础之上[5]。2002年以来,河北省博物馆面向市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生等不同类型社会公众,采取口头调查、座谈会、赴馆外调查等多种方式,组织了十余次大型观众调查。通过对目标观众群的调查研究,既与社会公众和受访单位拉近了距离,密切了联系,又得到了大量客观的调查数据和信息,为博物馆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6]。
博物馆的观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生观众,二是一般观众,三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做好这三类观众的服务,是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关键。学生观众对于众多博物馆来说,占全年观众总量的比例较大,甚至占一些博物馆观众的半数左右。学生观众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部分是集体性参观,目的性强,需要社会服务内容适合学生的心理,与学生们在校学习课程紧密联系。一般观众在博物馆观众中同样占有较大比例,其构成也较为复杂,以零散观众为主。这些观众或为了求知,或为了欣赏,或为了休憩而走进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往往不求系统,而是喜欢的就多看,一般的则观其大略,甚至有的慕名而来,专门参观某类展品。针对一般观众的参观特点,社会服务内容应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加以改进。博物馆对于特殊观众群体的服务,更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7]。
在我国,一项关于“博物馆的讲解工作”的调查中,针对博物馆的讲解方式提出问题,约有51.8%的孩子选择了“由讲解员讲解”;39.3%的孩子选择了“机器讲解”;另外还有8.9%的孩子选择“不需要讲解”。针对“博物馆举办的下列活动中,你最希望参加哪一项”的问题,在设置的4个选项中,62%的孩子选择了“参加模拟考古”,将近25%的孩子选择了“参加文物鉴定,和专家进行交流”;而选择“听历史与文物知识讲座”和“参观历史文物展览”的孩子则很少。受孩子们欢迎的前两个选项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可参与性强[8]。
如何创造一个自由、随和、亲切和充满鼓励意味的“博物馆氛围”,如何让观众真正融入其中,是博物馆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真实了解观众心理和观众取向的变化,2008年9月初至10月初,苏州博物馆对观众做了约一千份随机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来馆观众主体为年龄在44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约占观众总量的82.7%;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者占75.8%;苏州以外观众占69.9%。在观众综合评价意见方面,观众对苏州博物馆总体满意度为80.72%,其中对参观环境满意度较高,达到90.5%。这样的观众问卷调查获得了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数据,从而有利于检验和启发博物馆的工作目标与思路[9]。
今天,博物馆应将服务观众摆在首位,不但要使观众满意,并且要使观众愉悦。在“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的调研中,不少学生强调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的确极富吸引力,但是在参观中又极易产生疲劳感,进而产生厌倦感。他们在参观展览结束之后,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可言。问及原因,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一是“博物馆里的东西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二是陈列展览形式过于死板,无法融入其中,“感觉自己完全是一个无关的局外人”。有的同学说“为什么我们可以长时间坐在电影院中而感觉不到疲劳”,“我们拒绝平庸和死板,我们希望得到鼓励”。
博物馆是在校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要考虑陈列展览的学科体系,还要考虑学生观众获取知识的方便途径。因此,无论是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学术服务,还是安全服务,都要有很好的制度安排,使为学生观众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无论是展品选择、文字说明、导引讲解、辅助陈列等,都应该给学生观众以正确的知识和理念,并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同时,博物馆应尽最大努力使学生观众了解博物馆,不仅了解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展品,而且包括博物馆本身和博物馆的社会使命。
日本北海道的中学生在校期间均要有组织地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美国各地的学校也有类似的规定,要参观华盛顿的博物馆群。我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也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学生参观博物馆,使学生们从小就生活在浓郁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里,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熏陶,造就高素质的未来公民。但是,由于社会治安和校园安全等因素,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校中小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有减少的趋势,在“事故责任制”的压力下,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教师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不愿意组织学生离开学校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包括到博物馆参观。甚至有的中小学校居然形成明文制度,规定一般不准搞课外集体活动,这一做法严重背离了应有的素质教育理念。
1989年,由美国盖蒂博物馆牵头在11家艺术博物馆内开展调查,证实在博物馆观众中存在畏惧情绪,对于那些选择不参观艺术博物馆的社会公众尤其如此。调研结论写道,观众的“主要的障碍包括:对博物馆内容缺乏向导,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混乱的展品布局,令人却步的物理环境,令人生畏的员工,以及未能传达此次博物馆参观的益处”。另一份同时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结论,即博物馆观众通常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来享受参观之旅,因此希望专家能就他们参观的艺术品提供更好的阐释。
底特律艺术馆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观众研究,重新定位博物馆使命,力求更加以观众为中心。2002—2007年间,该馆约九十个展厅在内容策划方面得到改进,这项工作由4个跨学科团队通力协作,其中策展人开展调研并起草展厅内容,签约作家负责起草展牌,展牌的书写需经严格的测试。各个展厅被重新组织安排,文物展品按照一定主题加以整合,从文物展品根植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找寻主题性的故事,而任何没有关联的物品则被驱逐出展厅。新颖的互动装置也在许多展厅得到应用,被放置在艺术品旁边。例如将视频投影投射在桌面上,来特写18世纪宴会上菜的流程,与展览中呈现的类似。经过重新策划,底特律艺术馆创作了近三千块展牌,以及约三百五十份互动设备脚本,并让观众小组进行审核[3]。
克利夫兰艺术馆的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通过观众直接参与,最终测试了16种不同标准的展厅说明标牌。最后结果是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展厅内建立了标准化的4阶段展厅标牌体系,包括物品标牌、主题标牌、墙面文字以及阐释性小册子。该展厅标牌体系在各展厅得到连贯运用,其设计不仅在图像上易于阅读和理解,在语言上也远离了业内行话,“有趣、直接和朴素”。该馆开展的广泛观众研究表明,对于绘画、照片等艺术品,观众主要想了解更多与其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于文物展品则想要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应用情况。研究同样表明,成年观众喜欢创作一些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例如可以当场邮寄的明信片[3]。
同时,一个由馆内教育工作者、策展人、作家、展览设计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应用一系列策略来吸引不同需求的观众。包括创设展厅内的主题性悬挂布置,设立导览区,提供展厅地图;开辟视频和阅览室,让观众可坐下来休息、阅读或是观看关于艺术家的影片;创设一些简单的游戏,供观众在展厅内尝试;设计与艺术相关的“关联度卡片”,可以让观众带回家,并在馆外使用。于是,展厅内充满了各种供观众发挥参与的机会,包括让他们创作诗歌或是记录想法、装帧简单的日志,开展观众与博物馆员工之间的对话。这些在改变大部分博物馆都奉行的“只许看,不许碰”的惯例上前进了一大步。
博物馆的开放部门除了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程序,细化员工的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及时解决、协调各个服务环节所产生的问题,从博物馆的设施到员工的具体服务内容,都要体现这一服务理念。现代化的博物馆必须设有咨询处、休憩空间和设施、导视系统、盥洗空间、医疗站、各类教室、专业图书馆、阅览室、餐饮和出售特色文化产品、旅游工艺品的博物馆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让参观者享受博物馆的优质服务是必然趋势。
博物馆的开放区域内应实行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在馆内设置饮水处、座椅、自动存包柜、轮椅、雨伞、童车等供参观者免费使用。对扶梯、电梯、空调、展厅内照明、卫生间、安全出口、消防设备、应急指示灯等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与更新,将“导览图”、“观众须知”、“安全警示”等标志设施进行更换,使其更为醒目,起到指示与警示作用,方便参观者的进出,确保参观秩序,维护参观者的安全。此外,运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例如对讲机、电话机、广播等,保证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加及时地妥善处理。为了更及时地与观众进行沟通,还需设置观众留言簿,以便针对观众所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上海博物馆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将为观众营造舒适、安逸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环境作为基本办馆理念。服务内容包括从宣传博物馆展览的初始服务,到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区域服务和深入社会的延伸服务。在展厅内,增加用于观众休息的座椅;负责环境卫生的保洁人员不停地擦拭着地面、展柜;大厅内的服务台摆放着免费为观众提供的轮椅车、婴儿车;为观众设置了卫生室,备有急救设备和充足的免费应急药品;随处可见的时钟、导游图、示意图、指示牌、语音导览;多媒体屏幕除预告陈列展览外,还播放展览指南、文物知识、名词解释、知识有奖问答等内容;充裕的馆外停车场,停放着不同类型的车辆;滚动电梯输送着上下楼的参观者;展区内设有快餐厅,出售的份饭荤素搭配,价格适中。
今天,应努力建立和健全与博物馆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体系,例如加强与博物馆文化研究与传播相关的行业协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新闻媒体等机构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开展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促进资源整合,开展联合行动;建立与博物馆相关的保险、安全保卫、运输、制作、财务、清洁等机构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博物馆相关的专业化中介、评估、咨询机构等。这些组织机构作为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将以更加客观、公正、高效的社会服务标准来满足博物馆的需求,衡量博物馆的价值,在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服务观众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目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部门力量薄弱,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即便有相应的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大多也只停留在接待讲解的层面。与学校教育环境不同,博物馆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博物馆观众有着多样化的来馆动机、目的与诉求,或是为了兴趣爱好,或是为了学习研究,或是为了放松心情,因此,观众参观行为也是复杂的,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同时,进入博物馆的观众都带有前来参观时就已经拥有的经验、知识和态度,有属于自己的观念、经验和故事。
因此,博物馆在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提供资料以及安排讲解等方面实行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还应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应设立公众教育部或教育服务部,设立学生展室和互动空间,既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做出贡献,也为培养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做出努力。故宫博物院整合、推行形象规范(VIS)以及对一线员工进行礼仪和英语培训,对院内餐厅、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增设邮局、电话亭、咨询处、医疗点等服务点,希望能为来院观众提供更加舒适、合理、周到、便捷的服务,使故宫博物院的公共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一些社会公众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排排冷冰冰的展柜和一件件没有生命气息的展品,再加上“请勿动手”、“严禁入内”的警告。正是这样一副冰冷的面孔,使得博物馆本身及其陈列展览内容变得不可亲近,使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传播障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在陈列展览中应体现出对于每一件文物展品的尊重和理解,而每一件文物展品又应体现出对于观众的尊重和理解,处处为人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创造亲切平等的氛围。这样观众的收获就不再是浅显的,而是深刻的;不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的。
在我国,作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应尽可能提供不同语种的讲解服务。故宫博物院针对外国观众数量多的特点,提供包括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四十多个语种的语音导览服务,机随人行,每当观众驻足于文物建筑或文物展品前,自动开启讲解,很受国外观众的欢迎。南京博物院除进行日常的中文讲解服务外,也开辟了英、日和手语的服务。目前,有半数以上的讲解人员能够使用流利的手语为残疾观众服务。湖南省博物馆在“走向盛唐展”归国汇报展展出期间,展览简介及所有的指示牌,都采用了中、英、韩三国文字,使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丰富的展览内容,受到外国观众的普遍好评[6]。
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触摸屏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参观路线、通讯、购物、研究资料等多种服务。观众喜爱的触摸屏导览系统应达到屏幕画面的构图、色调、音乐、配音、动画及历史知识的介绍高度统一,使观众在动手触摸操作中增加参与兴趣,满足求知的需要。因此,触摸屏导览系统设计既要考虑观众构成的多层次性,又要考虑观众求知的多元性,使观众能够在触摸屏导览系统上获得希望了解的内容,并能灵活掌握所需的时间和内容。有了这些满足探索欲望和得到满意服务的条件,观众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而来。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型博物馆纷纷进行改扩建工程,所增加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社会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提升博物馆的原有参观质量。大英博物馆将原本沉闷的中庭图书馆区改建成为一个开放舒适的公共空间,设置有餐厅、咖啡厅、阅览室、纪念品销售部、卫生间等服务设施,教育中心可容纳1500名观众,另外,地下的考古室、2个视听中心、5间讲堂以及一个开放式活动空间,为举办会议、讲座等公共服务提供足够的空间,深受观众欢迎。
2007年10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更新改建的教育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教育活动、全面的数据统计,构建了一个全面而完善的大都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大都会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的人员规模在五十至七十人左右。其所属人员涉及咨询、导览讲解、电化教育及网页制作与编辑、成人教育、学生教育、学术项目、沟通协调等多方面。此外,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也是教育部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的不同职能团队中,都有独立管理的志愿者队伍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10]。
改扩建后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完善了服务设施,包括视听室、会议室、大型书店以及集商店街、餐厅、咖啡厅和停车场于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宽敞、便利、舒适、周到的服务设施延长了观众在博物馆内的逗留时间。人性化服务体现于细微之处,而不是一种时髦和摆设。英国泰特美术馆为观众准备的轻便精美可携带的座椅,使观众可以随处坐下休息[11]。我国目前进入博物馆建设,不少城市的博物馆正在实施改扩建工程。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博物馆越来越成为理想的公共服务场所,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也会逐渐增多,因此应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占多数的情况不同,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基层民众仍然占社会总人口的多数。他们经济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不高,话语权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弱势地位。关注基层民众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和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的良心。博物馆免费开放,许许多多从未光顾博物馆的民众欣喜地走进博物馆,这正是他们获得文化权益的快乐。只有从这个高度看待博物馆免费开放,才能触及到本质意义。
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良好形象,也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农村人口进入各大城市打工谋生。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对于新居住的城市,不可避免地会感到陌生和冷漠,他们会感觉城市的繁华离他们很远,甚至时常产生这里是别人的城市的感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们不可能发挥出最大潜能和创造力。能否使每一位暂居者在城市中都能获得“家”的感觉,能否使他们像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热爱新居住的城市,这些关系到社会安定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博物馆,应该为破解这些问题做出贡献。经过调查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每天的业余时间都在聊天、打牌和看电视的娱乐节目中度过,他们渴望城市文化生活。
2011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辖区内的三十余座博物馆设立“农民工开放日”,让农民工走进文化场所,丰富业余精神生活的同时,感受北京的文化底蕴[12]。同样,免费开放以前,人们发现在现代大学生眼中,参观博物馆与不菲的博物馆门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鱼与熊掌”的关系。尤其是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门票的价格常常令他们对博物馆望而生畏。因此,问及他们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看法时,他们都选择了十分赞同,并且表示以后会增加参观博物馆次数[13]。
博物馆相当于一个大众信息传播中心,应该使所有观众,包括有听、读等方面障碍的观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无障碍博物馆不仅包括建筑无障碍的建设,“还包括为视力、听力和学习等有障碍的人设计相宜的展览和教育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多是文物展品加标签式,只适合正常视觉的人们欣赏,讲解服务也基本上是针对有正常听力的观众,这会使听力、视力有障碍的人士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实际上,无障碍博物馆包括更加全面的内容。例如作为公共活动场所,要求建筑无障碍;作为文化传播机构,要求信息和交流无障碍;作为公众性文化机构,要求文化无障碍;作为文明宣传教育机构,要求心理无障碍[14]。
在建筑无障碍方面,需要在博物馆中专门准备残疾人轮椅和儿童车,设置专门的残障人电梯,可以把行动不便的观众安全送到各个展厅,设置特殊人群专用的触摸屏和电话,使残疾人感受查询及交流的便利。在信息无障碍方面,需要为视、听障碍者提供特殊的声音或画面服务,印制盲文博物馆介绍、展览简介,使用盲文说明牌,盲人出版物,在展厅内准备放大镜,以帮助视力低的观众,使用嗅觉盒、凸凹版等,增加有声出版物的类型,选择一定特殊展品,让视力障碍者触摸,或者复制一些帮助他们感知体验的模型,对听力障碍者提供手语讲解。
在文化无障碍方面,法国是先导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就发起了“障碍与文化”运动,帮助多方面有障碍的人群享受博物馆的文化与艺术,例如对智力障碍者选择特定展品,提供特殊讲解服务。雅典光明之屋博物馆的负责人认为,盲人一样有权利欣赏伟大的艺术品,博物馆帮助盲人欣赏艺术,提升生活,让他们有机会用心代替眼睛感受艺术的精髓,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伊利诺大学博物馆还将博物馆本身作为身心障碍者的训练场所,为他们提供在博物馆内工作、学习的机会,并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评价。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平等权也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当前,博物馆还应努力实现心理无障碍,就是要尊重所有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让所有的观众都感觉受到热情的服务,诚心为需要帮助的观众提供帮助。对弱势人群的服务,要体现博物馆对他们的关切,更重要的要体现对其尊严和个性的尊重。博物馆全部工作的核心和目的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因此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生存和发展。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因为居住地域的影响、经济或者社会原因,而失去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形成庞大的文化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也有享受文化、欣赏艺术的权利。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其中当然包括格外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法国格拉斯国际香水博物馆员工发现,有近10%的成人或孩子由于客观原因从来不到博物馆参观。例如长期生病的儿童,他们客观上无法来到博物馆。为了使他们能够和同龄人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享受学习的快乐,博物馆为他们专门设计了教学用箱,所传播的专业知识并不多,主要使他们可以亲自动手或者亲眼看一看香水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香水文化,而不仅仅是羡慕那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正常的人们。
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泰特艺术馆于1976年举办了英国第一个重要的可触摸式展览,向视觉有障碍的观众介绍西欧现代雕塑。后来举办有“感觉的述说”、“超越表象”、“手的沉迷”等展览。1990年,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关于古罗马城生活的展览“走向古罗马广场”,利用大量可触摸的雕像、陶器、铜器、壁画和音乐导游为残疾人营造一个生动的古罗马世界。
台湾博物馆主办的“台湾博物馆建筑之美——视障体验特区”,邀请15岁以上的视力障碍者参观,通过讲解及亲手触摸,让他们认识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并让他们用黏土捏塑自己认识的博物馆。雅典有一家名为“光明之星”的触觉博物馆,主要展出世界著名雕塑作品的仿制品以及希腊著名历史建筑的泥质模型。每件展品都有用希腊盲文撰写的说明牌,盲人在参观时可以触摸展品,用双手来欣赏这些艺术品,使盲人也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美国奥克兰博物馆还对员工进行手语培训,以备不时之需,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服务。
无障碍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所谓无障碍环境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通行、便利使用、顺利交流而设立的各种设施和服务,其中包括交通无障碍、建筑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文化无障碍等。无障碍环境是人道主义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针对残障观众举办的教育活动,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让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理念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除了在残障观众通道方面提供最佳保障和操作之外,他们还提供残障观众参观服务和专为残障观众举办的活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残障观众多种服务内容,一是核心公共活动区有为残障观众提供必要的准备,例如助听设备、讲座的实时字幕、手语翻译、大字体标注等;二是针对视力障碍人士举办语言影像参观、触摸参观、录音参观、研讨和艺术活动等,此外博物馆专门设置很多可以触摸的展品,在博物馆外提供印刷和盲文材料等;三是对听觉受损或聋哑人定期安排活动,包括参观接待和讨论会,聋哑讲解人员给公众提供美式手语讲解,同时配有有声翻译为不同观众服务;四是博物馆内参观、博物馆外活动和远程会议活动也尽可能满足特殊教育班级和残障团体的需求[10]。
在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儿童博物馆主动承担起儿童心理导师的职责,受到儿童家长的欢迎和好评。为了回报博物馆的工作,不少儿童家长慷慨解囊捐赠博物馆事业,至今已募集到数百万美元。美国博物馆协会将此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广为传播,启示博物馆界同仁在困难时刻,积极转变角色,拓宽社会服务渠道。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博物馆得到的捐款、政府资助和投资回报大幅缩水,博物馆的会员和观众开始流失。美国博物馆界人士认为,应将经济的衰退看作完善自身、塑造文化和服务社区的契机,在经济困难时期,博物馆更要强化社区服务与教育的功能,以抚慰心灵,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15]。
博物馆所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紧跟时展,满足公众需求,往往发挥出常规博物馆陈列展览难以实现的特殊作用。自2005年4月起,江户东京博物馆开始利用博物馆资源,创办以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减少痴呆症风险为目的的活动,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建立“地图制作活动”,由老年人和专业职员等工作人员组成小组,根据博物馆收藏的地图,陈述过去的生活,将听取的内容写进地图,然后作为“记忆的地图”进行展示和发表,参加者在活动期间内安装计步器,对步数和日常生活进行记录,目的是减轻老年痴呆症风险的因素。两年的时间内“地图制作活动”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参加者由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负责评价,结果显示老年人感情变得更加活跃,良性的感情明显提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