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

时间:2023-09-14 17:4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及时性原则

第1篇

[关键词]会计 核算

1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递、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计算机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称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和发展。会计信息化系统全面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实时地报告会计信息,呈现出开放性、智能化、实时化等特点。

2 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血遵循以下原则:

2.1 规范化原则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2.1.1 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1.2 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2.1.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2 准确性原则

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2.3 及时性原则

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2.4 开拓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3 现代会计核算方法分析

3.1 计量属性的新选择:公允价值计价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优劣、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实践等问题是当今会计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手工操作环境下,由于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只能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使资产按公允计价成为可能。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计价,计量属性将向公允价值计价发展。

3.2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新选择:账龄分析法

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主要有: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而账龄分析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3.2.1 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这两种方法虽然简便、易于操作,但忽略了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长短与发生坏账可能性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应收账款被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风险就越大。

3.2.2 账龄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账龄分析法较为准确、合理,能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符合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要求。但对会计核算要求较细,工作量较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大量的核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已不是考虑的重点,因此账龄分析法应是最佳的选择。

3.3 存货计价方法的新选择:移动加权平均法

在手工会计下,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此种方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3.3.1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先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网络的实时监控,企业组织的存货数量急剧减少(甚至趋向于零库存),导致传统会计中期末存货成本计量的先进先出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条件下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价格时,在每次调用存货价格时,计算机都需要多次遍历整个数据库并不断作日期比较,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中这是相当耗费机时的,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和效率。

3.3.2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缺陷在于:及时性较差,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实时化要求。

第2篇

摘 要:把会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无论是以“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为会计目标,都要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越显其重要性。下面本文将首先阐述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演进,找出在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原因。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演进

(一)《会计法》颁布以前。《会计法》颁布之前,会计界的学者围绕“会计的本质是什么”开始研究和讨论,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会计信息的问题,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和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在1980年的《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的科学属性》中指出“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葛家澍教授在1983年的《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整地提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但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会计本质的观点之一“会计信息系统论”。(二)《会计法》颁布之后。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在这部法律中首次提出了“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以一般原则的形式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如下: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体现真实性;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体现相关性;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一致性、可比性;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体现一致性;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体现及时性;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体现明晰性、可理解性;第十八条: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体现谨慎性;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体现全面性、重要性。(三)《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在第一条中指出“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十项基本原则里,体现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体现真实性;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体现相关性;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体现一致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体现及时性;其他三项基本原则分别体现可理解性、谨慎性以及重要性。(四)《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体现真实性;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体现相关性;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体现清晰性、可理解性;第十五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体现重要性;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体现谨慎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体现及时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变化缘由分析

由以上《会计法》到《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质量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表现为: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一致性由“有”到“无”;表述方法上,大部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由“企业会计核算”到“企业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究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对于一致性由“有”到“无”,主要是因为可比性原则已经包含了一致性原则,所以没有必要把一致性原则单独列出;对于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是会计目标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对决策有用者有效,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完整的会计知识,所以会计信息应当是可理解的。并且,不可避免的有些信息需求者无法判断信息的实质,所以会计信息又应该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对于表述的变化,笔者认为是会计发展的客观要求。建国初期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外报告的信息还比较少,对于会计监督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核算”,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展,要求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都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伟、金艳华,“试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财会通讯》,2003年第5期.

[2]蒋瑜峰、袁建国,“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综述与展望”,《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3]罗云芳,“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7期.

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原则;会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简述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两大分支,一是财务会计,而是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针对过去,是会计人员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式,主要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并全面介入企业各项业务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部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及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外界服务,财务会计又可称为“外部会计”。

管理会计针对未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采用灵活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最优化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

二、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

(一)财务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认、计量和记录,提供有用的信息。

可靠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会计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使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

(二)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管理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有相似之处,但是多数还是具有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最优化原则,管理会计为决策服务,从若干项目决策方案中选择满足条件的最优方案。

效益性原则,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也强调了成本效益,在管理会计中,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不管是在预测、决策、规划,还是控制、责任考核评价中,都讲究效益,没有效益或者效益低于成本的付出是不必要的。

决策有用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所提供信息是可靠的,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

及时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样提供的信息应是及时有效的,如果信息的报告拖延了,就可能失去相关性与可靠性。

重要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反映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分清主次,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是最需要的。

灵活性原则,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所受约束相对而言较少,更为灵活,正是这种灵活性使管理会计越来越重要。

三、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比较与分析

从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的内容可以看出来财务会计中的原则更要求会计信息的精确,灵活性较小,而管理会计的原则更要求信息的及时性,一边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提高决策有用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虽然都是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但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服务,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社会没有必要像规范财务会计信息那样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单一性的特征,即只能为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单位内部使用,而没有社会性。如果说财务会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法律性的特征,那么管理会计原则具有单一性、灵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论管理会计原则[J].科技资讯,2006(3).

[2]张悦.管理会计柔性原则及管理会计运用探析[J].今日科苑,2010(14).

[3]张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发展[J].市场论坛,2014(6).

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会计核算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 会计 核算 措施

会计核算,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总结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过去给出评价,并在通过对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不及时,会计信息未能及时反映。核算工作中,另一个严重的弊端是不讲及时性。核算工作即使是做到了客观、全面、深入细致,但如果不讲及时性,也会失去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客观事物一直在变化,很多状态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去核算,其客观性、正确性也是无法保障的。以最简单的现场材料盘点为例,露天材料现场上的大片砂石料一般很难通过计数或称重来直接盘点,通常是通过有规则的堆放,通过计算体积和比重来确定其实物量的。你不及时去做盘点,等又有了进料和出料以后,或又发生了自然损耗以后,又怎能对当时的结存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大处说,核算不及时影响了管理者对情况的正确及时的判断,有时甚至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

2、会计原始记录不够细致,致使成本分析难以深入开展。核算工作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不够深入细致,或者不愿深入细致,只讲粗线条。要对设备进行单机考核,而核算工作却难以提供每台机械设备的确切耗费:要对班组或个人进行考核,却不对生产指标和耗费指标进行详细的分解,而核算工作又难以提供或分解出班组或个人的详细数据,这种考核又如何进行呢?一个分项工程可能要经过多道施工工序才能完成,如果这些施工工序在材料、人力、机械等资源耗费上各有特点,而我们又不进行分步核算,要想进行成本管理,又从何处下手呢?粗线条核算的最大的弊端是难以反映出人们凭直觉不易发现的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数据传递较慢,会计信息滞后。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垫支款高居不下,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被淘汰将是时间问题。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1、建立制度,把能否达到会计核算要求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范围。

一定要转变管理观念,要视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而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核算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把核算质量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重要内容。规范会计核算,严肃财经纪律。上级主管企业应严格要求建筑施工单位规范会计核算,认真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并做好检查监督,发现违纪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财政、审计等检查监督部门,有必要在对企业的检查监督过程中,重视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检查监督工作,有效地促使其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地方财政部门可否在《企业会计制度》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细则,从制度上规范其会计行为。这样,不仅使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得到了必要的规范,也使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的检查监督,具备了详细的标准和法规依据。

2、 提高项目部核算员素质,重视项目部的核算工作。

要想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必须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项目部条件的艰苦性,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提高统计员(或核算员)的素质。要教育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原则,规范会计核算,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拒绝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并严格执行。

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责。对于人员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砂石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对外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并且每天应统计完成的工程量。要求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原材料结算价格、半成品结算价格等,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统计部门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统计产量资料;物资供应部门(主要是指生产单位)在月末摊销材料时,应按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的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应按划分的责任单位及财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4、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繁重的核算工作。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核算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我们要在工程施工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统计并输入每天投入的人、机、料及每天的完成工程量。只要完成了原始数据的基础输入工作,那么所有的计算、储存及数据的传递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还应该安排专人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

三、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1、按期确认合同。只要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了双方间的工程承发包合同,企业都应当于合同规定的结算日(而不仅限于年末)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的收入与费用。这样“应收账款”就反映为已开票结算但尚未收到的工程款,“工程结算预收入”则反映已确认为收入但尚未开票或已开票但尚未确认为收入的工程款,期末“资产负债表”中“以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反“映工程结算预收入”的借方或贷方余额。

2、确认成本性质账户真面目。只登记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结转完工工程成本时应当转出;期末借方余额只表示尚未办理结算的工程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存货”,可以对其计提“预计合同损失准备”;实现的工程毛利还是要放“在本年利润”中通过损益账户的结算产生。当然,目前的账务结转方式也要改变。

3、按照造价预算书确定成本项目。成本明细账中的成本项目应按工程造价预算书(或标书)中所确定的项目设置。在直接成本下分设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它费,问接成本下分设现场管理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作对比分析时,应注意费用项目口径与内容的一致性。

4、方便快捷的结算。计算每个结算日的完工百分比时,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宜粗不宜细。可以直接以“工程施工”账户的本期(合同结算期)发生额占工程合同预算成本(而不是预计成本)的比重作为完工率,以减少对前期累计以及对后期预计成本的工作难度。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建造合同;核算意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past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as already has a more generally accepted for the people of the enterprise cost calculation system, but we should also notice that on the product cost calculation method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today, companies want to essentially in a better competition, want to have a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must be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st accounting.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terprise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finally in detail from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Key words: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ntract; Accounting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 [F23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企业会计核算的意义及要求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的精确程度,直接关系一个企业成本的预算、预测、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盈利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本的多少。在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会使企业的盈利水平上升。因此,成本核算作为补偿尺度对确定企业经营损益,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即成本核算一直贯穿整个企业的的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和目标成本的过程,对企业实现盈利目标现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成本核算是为企业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其次,对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审核与控制,努力制止各种不必要的支出,是企业的成本降至最低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准确、及时地核算各种费用支出和生产成本,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及时的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最后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对成本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分析,开展成本分析,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进一步挖掘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会计成本核算制度是保证和组织会计工作的法律规范,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颁布,以方便对外披露口径的一致性,但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条件下,部分企业是可以自行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度已经确认,必须认真执行,不得任意变动;在保证企业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和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应严格执行其制度,保持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强制性,规章制度是日常工作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2、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

企业为了得到真实的成本核算数据和信息,为了对产品成本的核算简化核算时间,需要按照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以及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正确地分摊费用,要分清成本费用的几个界限;分清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分清本期成本费用和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分清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分清应计入在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

3、完善成本责任制

企业在日常的成本核算工作中,为了得到正确的成本核算信息,都应对责任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考核,完善成本责任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奖惩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还要定期对成本核算工作做考核,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4、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正确的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它包括: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账簿;建立健全计量、验收和盘存制度;制定严格的产品生产计划等。

5、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成本的计算,是为了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管理需求、经济需求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从实际出发,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最佳的管理方法。

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手段相对落后,采取的方法不科学

由于部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造成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不科学、手段相对落后的现象屡次出现,滞后性和不及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核算中的严重弊端,也就是施工现场进度和项目成本支出不能同步,从而致使建造合同中的预计合同总成本、预计合同总收入、完工比例等数据同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并且成本核算与收入确定不准确。

另外,由于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管理内容偏多,人员和部门繁杂,如果核算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各个项目的资金回报率及资源利用率不能及时地反映,那么施工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得出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就不能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对经济情况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会计信息滞后,会计核算不及时

不讲及时性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另一个严重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的大部分项目部都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就目前我国施工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施工企业的垫资款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如果内部管理再不加强,资本积累再不增加,那么企业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施工企业核算工作即使做到了全面、客观、深化、细微,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及时性,同样会失去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客观事物是一直在变的,如果不能及时地去核算,那么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核算的不及时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对情况的准确及时的判断,甚至有时还会导致管理者做出不科学的或错误的决意。

(三)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力水平标准线较低,财务体系相对较为松弛,管理力度不够,成本核算不规范现象也常常存在。就算一些会计人员资历颇深,熟悉业务,但是受到会计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很难跟上高速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节拍,甚至对新出现制度的理解不到位,新核算方法的使用不当,往往会忽视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记录和分析。最终导致成本核算数据的不真实性。

(四)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监督与规范不到位

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生产成本的核算,它还包括生产费用进行事前核实中核算管理。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核算的结果,对其核算过程和核算的内容却不在乎,因为企业是以经济目的而生存的组织,他们更多关心的只是成本的多少,从而导致对成本的核算监督缺乏力度。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成本的核算制度也在更新,国内的大多成本核算制度和监督方式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难以得到最新适应经济社会的方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监督与规范不到位,是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做好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强化施工企业经营者会计核算意识

领导者的管理思路带领企业财务工作前进方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将企业管理中心定位为财务管理,并使财务管理立足于核算工作积极开展,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措施,将日常核算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核算员以及项目经理定下相应的核算工作,并将核算质量作为日常考核内容和依据。

(二)将会计核算质量归入到对核算员和项目经理的考核范围

施工企业的管理应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工作的根蒂根基是财务核算,因此应当制定出一个系统的措施,将核算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将会计核算质量作为对核算员和项目经理的重点考核内容。上级主管部门应当规范会计核算,严格要求施工项目部认真遵守会计核算原则,执行会计制度,并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如发现违纪行为应当及时给予纠正,并严肃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审计、财政等检查监督部门应当重视对施工企业的检查监督工作,促使其有效地执行会计制度。这样,不仅仅可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业务,也可以加强有关部门检查监督工作。

(三)严格推行建造合同

虽然《建造合同》准则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对完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做出的重要贡献。它的应用提高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将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严格推行《建造合同》准则,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程序,从成本核算、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会计信息及时性准确性、会计报表的准确性等各主要环节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要根据其规定合法合规办事,又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方法,如确认成本性质账户真面目,按期确认合同,根据造价预算书确定成本项目,构建施工项目管理体系等。

(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会计专业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把握不够,造成的技术性错误。要想提高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福利的方式,吸引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减少技术性失误造成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漏洞,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会计操作能力。要求会计人员熟悉新会计准则,重点加强《建造合同》的学习。培训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会计人员应当常去施工现场实地考察有经验的带经验不足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地学习。

结语

综上,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会计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只有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断加强其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核算的准确性,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必须实时创新才能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本文主要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目标、计量模式、确认基础、记账方法、核算方式、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会计;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渗透,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变成知识型产业。随着社会主导产业的变更,会计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创新与发展。下面就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几个重要方面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与阐述。

一、会计目标的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企业成为主导产业,决定知识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知识资本。这种主导因素的改变,必然导致以前有形资产所有者和知识资产所有者在知识性企业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知识资产所有者必然会慢慢取代有形资产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单纯的以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货币状况的会计信息当然不能满足知识资产所有者的需求,知识资产所有者在关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状况的前提下,更会重点关心知识资产的变动情况。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目标的构建,必须是以满足知识资产所有者需求为目的,全面反映知识企业资产、权益的变动、形成、控制状况的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只有这样的会计目标模式才能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创新

会计计量在任何时候都是会计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模式由于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可验证性等优势,其在会计计量模式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便是在以知识资产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模式仍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知识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报表反映的资产总额与企业实际市场价值差额相当巨大,例如拥有著名商标“苹果”品牌的苹果公司,“苹果”商标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但是苹果公司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知识资产反映到报表上。所以,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大量存在的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必须通过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反映到资产报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完全资产。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原则有机结合对知识企业进行会计计量,才能够准确的反映一个企业的投入与产出。

三、会计确认基础的创新

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产生是以目前现有的会计期间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知识型企业无法满足这种会计期间及持续经营的假设,企业如果继续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会计确认基础———现金流量制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

现金流量制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对企业会计处理期期初和期末的净资产现金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且以期末净资产现金流量与期初净资产现金流量的差额,即以当期净资产现金流入或者流出量来反映企业的效益。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历史现金流量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更加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会计记账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样会计行业也必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核算工作过程中。目前我们会计记账方法主要实行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恒等式,即在日常核算过程中,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就要按会计科目借贷方向进行记账,这样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复式记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型会计的发展需要,必然会引入新颖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记账方法———I/O 会计记账方法。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确认基础已经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现金流量制,即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对企业会计处理期初期末的净资产现金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所以会计记账方法也要根据会计确认基础进行设计,在造成净资产现金流入的业务发生时进行流入(IN)记账,在造成净资产现金留出的业务发生时进行流出(OUT)记账,通过IN和OUT记账的加减确认净现金流量,也就是I/O 会计记账方法。

I/O会计记账方法仅仅通过对于净资产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进行记账,不在考虑借贷恒等式,这样便于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信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记账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会计记账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

五、会计核算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核算的高度结合,将促进会计核算多元化发展,使会计核算更加宽广、更加灵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核算的高度结合,使得会计记账不再是简单的复式记账。在新型的记账模式下,计算机自动记账不仅记入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数量金额,而且记入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种辅助信息,能够反应经济活动的各种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使会计活动集中反应到会计核算业务中,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的集中化。

2.会计核算信息化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对会计核算宽度、深度、灵活度和时效性的要求,会计核算实行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会计核算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核算,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各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将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项指标数据纳入会计核算当中,可以实时、随机核算,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灵活度;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及传输,随时生成财务报告。

3.会计核算规范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核算内容扩大了、灵活度增加了、随机性也增强了,为满足会计核算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按一定的标准、手段和措施进行核算。这就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也要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一会计核算标准可以根据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修改和充实,使其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要求。

4.会计核算国际化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会计核算国际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想跟国际接轨,会计核算就必须满足与国际相适应的、规范的手段进行核算,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可比的信息报告。

六、会计报告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计量模式、确认基础、记账方法、会计核算等各方面的改变及创新,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这就必然引起会计报告的改变与创新。

1.实时会计报告的提供更加及时,随时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行的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告周期明显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求,企业决策者需要随时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以确定下一步企业如何运转。这就要求会计报告的提供具有及时性,随时可以出具各种会计报告。会计记账方法由传统的“借贷”记账转变为I/O记账方法,由于其记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信息不再受会计确认条件的限制而具有及时性,这就为及时提供会计报告提供了基础条件。

2.会计报告披露内容更加全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资产在企业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及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对于人力资源及商誉等无形资产的风险及不确定性要加以评估,并且在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3.会计报告要具有标准化、国际化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跨地区经营和跨国经营将会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在会计报告的披露上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实行标准化、国际化的会计报告提供模式,这样就可以使得全球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准确的读取各种所需信息。

4.会计报告提供模式的创新

传统会计报告主要以纸质会计报告的提供为主,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纸质报告使用范围的局限性,根本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所以数据库会计报告模式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数据库会计报告模式就是在全球或者同一行业内建立一个会计报告提供服务器,各企业生成的各类会计报告由客户端实时上传到服务器,会计报告使用者再根据权限进行访问所需会计报告信息。这种会计报告模式的出现可以使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及时的获取准确、具有可比较性的各类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年6月中期:25-25.

[2]刘国武.知识会计: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必然选择[J].管理学研究,2007年11月第5卷第6期:103-108.

[3]郑炜红.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261-262.

第7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2-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并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实施。该制度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需要,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促进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序、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颁布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号,以下简称“原制度”)。原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以来,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最新的医改方案,今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状况,本着“突出基层医疗公益性、体现多渠道补偿机制、适应转变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予以制定。因此,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将产生显著差异:一是成本补偿机制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而公立医院一般是自收自支,没有类似的成本补偿机制或者财政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是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更应该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活动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块业务,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业务单一,会计机构设置简单,会计人员数量少,知识及能力结构有别于公立医院,核算能力较为薄弱,需要简化可行的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差异,原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后有关收支核算、加强预算管理和简化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为此,财政部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具有通俗易懂、核算简便、易于掌握等显著特点,它不仅考虑了简化核算的需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而且也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遵循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1.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所谓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地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所谓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回报,也不能为其职工变相分配,所有利润和盈余只能投入到机构的再发展中,用于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向公众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3.财政性。财政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在资金领拨、政策法规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4.专用性。专用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具有特定的来源,必须按照指定的用途和列支范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一特征有利于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仍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这十三条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这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中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中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仍要遵循以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在兼顾核算全面完整和简便易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规模小,财务人员数量少,财务机构设置和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再加上国家取消了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而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的流程、财务报告的设计和编制等方面尽可能简化。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始终贯彻了这一重要原则。新颁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和完善,明确地规范了收入、支出等的种类和范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编制内容和编制要求,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支等情况的书面文件。它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前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方面要求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真实的经营状况,强调了对财务指标与财务信息的运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如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对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其只要按照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和管理者的要求,把单位的一套账、一套报表做出来即可,而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控制、财务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的分析等都与会计人员无关,而创造新的有利于单位经营管理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更是与财务人员无关,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已经超越了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的职能扩展延伸到会计的预测、评价、分析、决策、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上。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守法意识和会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往往想当然的认为会计上面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因此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理业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审计一旦出了问题则以自己不懂会计为理由一推了之,减轻和逃避自己的责任。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促使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使其更加注重合法、合规经营和管理,也更加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法律负责。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有效地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行为,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它本身还不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加快对其进行研究和修订完善的步伐。基层广大会计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Z].财会[2010]26号,2010-1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Z].财会字[1998]58号,1998-1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Z].财政部令第33号,2006-02-15.

第8篇

【关键词】 成本核算信息质量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是指:应用一系列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经济性的分析,从而带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更是重中之重。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要素。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也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四)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六)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业务)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就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八)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物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三、会计信息质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对此,我将对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做一个具体的说明,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

(一)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

1.可靠性。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实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2.相关性。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理解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4.及时性。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5.重要性。即应差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合理断定的重要会计事项, 应分辨核算、单独反应,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应。

(二)成本核算中具体应用要点

1. 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既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既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首先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精确计算。

3.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四、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第一,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

第二,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中去,企业获利能力也正是因此而实现的。

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个好的成本管理必须要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依托。因此,应用好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 《会计导论》[M].天津: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廖洪. 《会计改革会计准则会计制度》[D]财会月刊,2009

第9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给我国施工企业带来难能可贵的机遇之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施工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只有不断提升对会计核算的整体规划和完善,才能通过会计核算的归纳、分析、评价和预测等功能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施工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等都与一般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其核算体系也就具有自身特点:

1.核算方法的独特性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户外项目众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一般采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方法来对业务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户外作业的要求,对账务进行及时处理,能够降低施工企业若是统一核算所带来的监督成本,并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2.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对象具有特殊性:首先,成本核算对象并不是对所有项目同时进行成本核算,而是以单个项目来进行的;其次,不同于一般产品,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成本核算又可以分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作业成本、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等。

3.工程结算的分阶段性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存在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跨会计年度现象相当普遍,工程结算采用分阶段方式来进行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就要求施工企业能够及时确认应收账款,并根据工程进度采取适当方式对应收账款数额进行有效测评。可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工程结算收入和费用进行计算与确认,以确定各年的经营成果。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的施工企业工程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

1.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

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对个人或者整个班组进行严格的考核,但是,会计核算缺少对耗费指标及生产指标的细致分解,要求我们必须对设计进行单机考核,可是,核算工作又不能对每台机械设备都提供出准确的耗费,也就导致我们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不能准确地进行相关考核工作。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在机械、人力及材料等资源耗费上又各有特点,不能够单纯对其进行分步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弊端也就表现为难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整个会计核算得以进行下去的根本保障。

2.核算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指导进行的,但一些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常常出现差错。另外,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也就存在成本费用的会计年度确认问题,因为会计人员的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对施工进度的测算结果也就不同,进而导致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差异。

3.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及业务素质欠缺

一些施工企业受人员限制及意识错误认识的影响,认为材料会计就是对材料进行流水记录,经常会抽调一些现场施工的无业务素质的人员担当这个职位,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平时又欠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财务管理、预决算方面知识掌握的有限,造成最终账目不清,管理不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将国家政策法规置于不管不顾地位,以隐瞒收入、虚列费用等方式偷税漏税;或者一些施工企业资产管理不周,盘点不及时,账上存在而实际不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一些施工企业以“转移资金风险、转包施工、收取管理费”的模式进行合作经营,但是又缺乏可行的、统一的核算标准及项目结算规范,造成企业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的弱化,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执行难度加大。

5.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首先,施工企业存在下属项目众多且分散的特点,施工项目往往为异地工程项目,这就导致了项目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限制,财务票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加之工程物资的采购因赊欠等原因不能及时开具发票,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滞后;其次,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涉及内容较多,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也包括企业其他部门与项目之间的业务往来等,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从目前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致使会计核算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完整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施工企业提高会计工作绩效的前提。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按照事前预测、过程监督、决策分析三个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施工项目财务人员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

2.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

制度的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执行。尤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由于项目部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制度的严格执行就更加困难。对于员工的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借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一般材料,如砂石料等,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进行盘点。对于机械设备,每天做好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工作量等的记录,以便后续考核。对外购材料,相关部门进行及时验收,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提高核算效率。统计部门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向财务部门提量资料;物资部门月末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按照会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够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施工企业应当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工作,对自身工作负责;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新规范等,开展税收业务辅导,使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税收法律制度和法规等,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工程造价审核、预决算书编制及审核、工程进度测算能力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确保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合理有效,机构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监督与独立评价。

5.以电算化方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代企业间数据繁多、计算量大的工作条件下,施工企业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加强内部会计处理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及传输方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避免因数据信息丢失或破坏等带来的会计核算信息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3).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财务管理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24-01

1 医院财务管理中会计与统计的关系

1.1 统计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种环节中。首先,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整理会计资料的过程来看,就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数量管理方法,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医院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2 会计指标是统计的依据

会计学反映的是微观计量行为,主要对医院的资金运转、流动情况进行反映,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方式,从各方面反映和记录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医院管理的统计工作中,也有许多指标要从会计工作中获得。

1.3 会计与统计的结合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3.1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药分离的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对药品进行统计分类时,必须把药品的收入与其相应的支出情况单独列出,而相应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应根据这些要求把药品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分别从医疗收入和支出中进行分列。

1.3.2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的保障

根据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各类医保病人的门急诊、病房医疗收入进行报表统计并单独列出,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类医保病人的数量与产生的医疗费用情况。在相应的会计处理上,也要把各类型医保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1.3.3 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院有效开展日常财务工作的保证

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病人门急诊次数核算、医生工作量核算、医院各项成本开支、药品收入以及病人各项医疗费的核算都需要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而这种统计的核算要采用会计复式记账的方式进行,医院采用的核算计量原则,是统计与会计核算都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2 会计与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疗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设备仪器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根本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合理安排资金流向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依据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的较大项目引进、重大设备的购置等决策的依据;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可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提供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既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又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 会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3.1 建立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医院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而要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使财务统计信息的提供更科学、更快捷。通过制定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使日常财务统计工作规范化;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保证财务核算与结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统计信息的科学性、预测的可靠性。

3.2 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医院财务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了加强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的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系统庞杂,部门多,涉及的项目更是复杂,统计信息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加快财务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建立医院HIS综合管理系统,并完善财务数据统计的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根本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特点;完善措施

一、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

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可知,住房公积金不是用于投资的资金,而是暂存资金,只属于职工个人。按照现行体制,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主要涉及了管理中心业务的核算及公积金业务的核算这两方面的内容。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相较,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制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

与一般的经营性企业单位不同,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年度是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由管理中心或受托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对职工账户累积的缴存金额结息并转入职工的账户。因此,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出应付给职工的利息,通过利息的计提,计算当期的损益。

(二)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不同

与一般经营性企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住房公积金不以成本核算为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归集资金运营的安全及住房公积金的保值与增值, 会计核算注重的是资金使用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种政策性的住房管理制度,在提高职工购房支付能力、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与运作主要由分散在各省市(区)县的近340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这些管理中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机构,而是政府管理与协调职能的代表,具有协调政府、单位、职工及银行等多方利益关系的职能。

二、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缺陷

(一) 利息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出应付给职工的利息,通过利息的计提,计算当期的损益。当前,关于利息的核算,主要包含了应收利息的核算及应付利息的核算两方面问题。

(二) 抵贷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抵贷资产的形成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清收单位及项目贷款时形成的。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颁布前,全国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都不同程度发放了项目贷款。在清收项目贷款时,除收回货币资金外,还收回一些抵贷的实物资产。通常情况下,抵贷的实物资产应在短期变现后冲减逾期贷款,但是由于收到抵贷资产质量、种类,变现审批程序,资产处置费用等因素的影响,抵贷资产不能马上变现。二是在清收个人贷款时形成的。抵贷资产作为中心资产的一部分, 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及会计核算,但目前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没有明确抵贷资产业务的核算。

(三) 公积金贷款呆帐核销的核算

财综〔2006〕10号文件《住房公积金呆帐核销管理暂行办法》对住房公积金呆帐的认定做了比较详尽的规范, 但没有规定呆帐核销的会计处理程序,现行《办法》也没有对呆帐核销做出具体规范。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制度

首先,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已经不适应目前住房公积金企业的发展要求,国家应根据当前住房公积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具体法律制度,及时修补在实践中的漏洞,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住房公积金发展需要的方针政策。其次,在全国各地定时开展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反馈各地在财务核算中发现的问题,规范统一财会核算软件以减少各地花费在财务和业务软件上的开发费用和升级费用,实行全国全省网络一体化。组建管理中心及其所属机构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上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行政监管部门联网,纳入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

(二)完善应收利息的处理与核算

对于单位贷款利息,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无能力偿还贷款及利息的单位,由中心资产保全部门起草报告,经财政部核实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受托银行停止计算,中心财务部与受托银行同步停止对单位应收利息进行会计处理。而定期存款利息,超过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年末应计提定期存款利息,如按季考核资金增值收益情况,应按季预提在“应收利息”一级科目下增设“应收定期期存款利息”二级科目。

(三)明确应付利息的预提方法

在年终决算时, 按照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应对职工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计提利息。计提的会计期间可按季,也可计提到年底。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仅提供大家一种按季预提应付利息方法。

如2010年6月30日结算后,住房公积金存款余额10000万元,3季度归集住房公积金净增加1000万元。应付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计提利息如下:

(1)上年结转应付职工住房公积金存款当季预提利息

=6月30日结息后住房公积金存款余额×三个月整存整取存款年利率/4=100000×1.71%/4=42.75万元。

(2)当季归集的职工住房公积金存款应付利息

=每季住房公积金净增加额×活期存款年利率/4=1000×0.36%/4=0.9万

由上述分析可知,3季度应付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存款利息应该是43.65万。

(四)加强监管,强化住房公积金业务信息的审查

目前各种新的住房公积金业务是中心与委托银行共同完成的,核算业务内容比较复杂,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就正常业务流程而言主要是公积金的归集与支取,委托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从业务流程出发,在会计核算中要认真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入账凭证的审核,尤其是资金流出中心时凭证的审核。第二,各类账户,表册信息的核对。第三,会计核算与公积金业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佟威.浅谈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J].科技资讯, 2010, (09) :220.

第12篇

财务稽核的重点①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经济业务及财务收支”有无违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而进行重点审核;审核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及完整进行审核;对账账、账证以及账表有关数据相符于否进行审核。②确保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重点审核对资金使用问题上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重点审核,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以及结存状况进行审核,且和账面记录展开核对,审核账实是否相符。③确保预算与内部控制体制得以全方位的落实。对财务预算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重点审核,稽核监督各项内部控制体制的科学性、完善性、有效性以及其执行状况。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亦称之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质量标准”。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客观性。客观性原则也可以称作可查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于会计活动中,客观真实并非一定即为精确的。因为受经济业务复杂性与会计分期假设性影响,对某些会计工作事项便需要会计工作者做出主观的估测与判断。②相关性。相关性原则则要求企业所给予的会计信息务必和使用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能够帮助使用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者准确的评价及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状况。可是相关性,亦非要求会计报告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扩大信息量。③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原则则要求会计记录务必做到清晰简要以及透明度高等特点,利于使用者对其理解及应用。④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意指会计核算活动务必与国家的统一规定相符合,所给予的会计核算资料彼此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量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措施,亦要求同一企业于不同时期里尽量地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措施。

财务稽核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影响

(一)财务稽核益于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重点是采用监控措施对财务收支展开管理,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直接影响,问题回馈及时与否,所采用的手段得力与否,经济效益流失与否。故此,会计监督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环节之一,而财务稽核可以让会计活动更好地充分发挥核算与监督职能,将事后控制转为全方位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

(二)财务稽核的及时可靠,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稽核活动的开展,能够对日常会计活动中的营私舞弊及错误行为得以及时发现,且能及时进行纠正,杜绝重大舞弊问题的发生,能够于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资产负债表的日后事项调整所带来的繁复会计处理问题,并且能够促进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及时性要求实现。

(三)严格的财务稽核体制,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严格的财务稽核体投影,能充分调动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会计工作者积极投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会计工作者所特有的的主观能动性,会计工作者能够于稽核工作中,对每一笔的经济业务往来具有详实的了解,且依企业实际状况与部门预算执行状况给出好的建议,为其出谋划策,令资金使用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四)财务稽核可消除会计人员侥幸心理,能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财务稽核工作,对会计核算活动中的会计体制应用不正确、账务处理有失规范、原始凭证有违规定等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及处理,以提升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彻底消除会计工作者存有的侥幸心理,益于会计从业者持有严谨的职业态度,增进会计从业者的高度责任感,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稽核提升会计信息的具体措施

稽核为稽查与复核简称,财务稽核为会计机构自身对会计核算工作实施自我检查与审核的活动。“数据、载体以及传递”等相关要素组成会计信息。其中,数据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描述的序列,数字为其核心;载体为“传输与加工以及存储”会计信息而依附的对象及工具;传递即是把会计信息公示及披露给“投资者、政府、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使用者那里方显出其价值。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由会计根本要素入手,而财务稽核即是能够充分提升会计信息处理要素层面关键要素之一。于新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需求持续变化拓展,会计信息需求的对象亦日趋个性化,会计信息实效性日趋快捷化,上述新的要求督促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的提升。

(一)原始凭证的稽核会计原始凭证,为企业于经济业务产生之时所填制获得的,用以对经济业务产生及完成的状况进行证明,并且作为会计凭证的原始依据。比如,于石油集团里,因为情况的需求,某项业务产生了分次,此时便需要展开累积凭证的制作。对于此类单据进行财务稽核,首先需确定单据完整及真实性,相关手续齐全与否。限额的领料单于核查之时需合理,且需对单据的正确性与及时性进行验证,如此方可最大化的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账簿的稽核会计账簿,是由具专门格式且联结于一起的若干账页所构成,依会计科目进行账户开设,用来展开“序时、分类、记录及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会计账簿于财务稽核活动中,需关注账簿格式以及登记方法的准确性。账簿的内容于核查过程中,需关注和会计凭证彼此结合,稽查其“账单、账证、账表”内容相符与否以及与记账规则是否相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