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

时间:2023-09-14 17: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

第1篇

关键词 课程标准;实践标准;产学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1—0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提升内涵建设的今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随着各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开放性是工学结合教学的典型特征,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上,而且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全面开放,如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评价等。面对当前这一系列的变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究竟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课程标准是在2006年国家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有关文件中首先提出的。现今,课程标准没有一个严谨统一的解释,大多数教育专家学者定义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充分体现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的依据。

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职业行动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方法与教学评价、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和说明[1]。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最终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而一直受到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实践标准就是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行为标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第一线岗位的工作,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应该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来制定。通过市场、行业、企业一线调研,确定专业所对应核心工作岗位和职业实践标准,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

2 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和思路

2.1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向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行业应用软件、平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几条原则[2]。

1)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徙”的能力。课程标准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计算机应用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要求,通过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标准描述具体。课程内容的描述应该是企业技术和管理通用的专业术语,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使用相应的专业工具,与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协作。

3)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制定时必须依据社会和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规律,提炼工作过程,依据工作过程结果,对知识进行排列,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能够从事专业岗位工作。

4)课程标准的内容应具有动态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企业对于岗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补充。

2.2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一系列过程(单强,《职业教育要满足谁的需求》,2012)。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企业全方位参与,制定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

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从社会、行业、典型企业及从业者等多个层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未来趋势和职业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充分了解区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行业企业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就业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最终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

3 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职业人”的主要标志是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会生存、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是学生首要面对的任务。适应企业的需要,以“社会为本”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学无缝对接[3],即完全以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培养,全面了解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能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

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要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选定要基于核心岗位工作内容,基于工作实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学生实践能力标准,通过此实践标准确定学生试验、实训和实习的内容和应达到的实践标准。职业性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4 总结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内在的“职业属性”,决定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在于满足于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产学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实践、研讨教学问题的基础。充分理清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科学和合理地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认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内容、制定者与受众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评价准则,规范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对于推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7):110—111.

第2篇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1-03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35-37.

收稿日期:2007-03-11

第3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在高职高专院校倡导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证”并重,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依存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需要的人才资源,我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按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无论表现在教育思想的更新,还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聚焦于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日益发展状大的高职教育应该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突破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通讯、网络、自动化、电子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现代产业的带头产业,人类即将跨越工业时代进人信息时代。因此,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产生一批新的职业岗位,勿庸置疑,信息及相关职业将成为未来最走俏的职业。

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表现在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研发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IT领域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信息产业及信息应用领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他们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可以在相应的行业、专业担任软件工程师、程序设计员、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络管理员、项目经理、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等职,从事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顺成果,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存在的直接原因是课程,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的差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雇主的要求。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

课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它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不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二)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双证课程设置的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人职业证书和部分企业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证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一方面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渗透。

3、坚持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开放原则整合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有机地整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

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之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因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三)双证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高职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趋势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课服务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在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名词,为了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点,真正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通用技术平台课、认证课、专业任务课与实习。通识课包括必要的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马列、体育课程、科技讲座。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包括问题中心课程和技术中心课程。认证课程包括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课程。专业任务课包括职业单项能力任务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任务课程。}z}改变过去公共课占比重较大问题,因此有必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的比重,并且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两年内完成学习任务。 三、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一)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多种专业技能证书。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根据信息产业对IT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我校实际,经充分论证,并参考CEAC(信息产业部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的课程认证标准,开发编写系统教材,包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修订和新编《C语言与数据结构》《网页设计与制作(三剑客十HTML十实训)》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材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体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乐于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二)学生成绩的考核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并组建课程小组,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该门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教学文件,组织本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负责本课程的教材建设,负责教师的岗前培训,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

第4篇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与紧俏到日前的招生与就业困难,其中的变化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作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举步维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有近90%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社会后需通过其他的社会实践或学习才能获得工作。学校的生源质量及人数也都在下滑,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从早期的3个班直降到1个班。可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1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

计算机应用专业最初热门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计算机是门高科技的学科,对其崇拜,都去追宠,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计算机已经不像早期那样神秘,现在的计算机就像电视一样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计算机的操作也十分简单,于是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便随之减少。

1.2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问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制定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有扎实的计算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网络基本应用等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相关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一专多能。

这种专业定位在早期的确合理,同时高校用这样的专业定位为国家培养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不过这种专业定位所带来的隐患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首先,上世纪90年代人学毕业生实现分配制,所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当时信息化水平不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只用计算机进行打字、复印等比较简单的工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后,体现不出个人能力的好与坏,这种假象迷惑了很多人。

现在这种一专多能思想专业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已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了多能,专业课程开设过多,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每门课程只能讲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能深入进去。

(2)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肤浅,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专业课程理论过多、过旧,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平时实践类课时少且远离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用工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4)学校的学生成绩测定方式存在问题,现在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局限在一纸试卷上,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够。

上述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用工的条件越来越现实,他们需要上岗就能工作的员工,招聘会上的常见词“有工作经验”是最好的体现。这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学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但缺少职业性的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2)计算机的工具特性使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现在很多职业要求是既要懂计算机,还要懂其他相关知识。对于那些仅学习计算机应用但水平不高的毕业生来说,找份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温州地区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的职业,公司希望招聘美工好的员工,对于那些PS,CORELDRAW,网页三剑客等应用软件操作非常熟悉的毕业生来说,他们还要去学习美工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其生源素质也逐渐下降。学生的英语和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计算机的深层知识困难较大,最终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很难实现就业。浙江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2007级的3个班中,高考分数基本都在350分以下。还有部分学生是从职高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上来的,他们在职高基本没有学习英语和数学,升到高职院校学习,感觉知识跟不上,最后发展到学不下去,不想学的程度。

2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之路

2.1 拆分细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应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和细化,把早期的一专多能思想改变成一专一能的思想,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成一些生命力更强的专业。如企业办公自动化(MIS,信息管理方向)、企业Ⅵ设计(平面设计方向)、Internet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企业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WEB设计与开发(软件技术方向)、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技术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方向)等。目前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中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迈进,下面是对一些高职院校的纵向和横向分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9年计算机相关专业变化情况详见表1。从表中可清晰看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分离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

浙江省其他主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离情况详见表4,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分离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等新专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电子商务、通信网络与设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在新专业中,最明显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细分出来专业就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该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网络工程方向应用。

从全国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详见表5,该表列举了我国几所非常著名的高职示范性院校,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专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信息管理、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值得一提的是 该校新专业中的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专业都是面向某种具体应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很好的前景。

2.2 培养方式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

计算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工具性决定了计算机必然成为其他职业的附属技能。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如企业办公自动化专业,除了要讲授OA的相关软件,还应该讲企业管理,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等专业知识。

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该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只能暂时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上的困难,因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违背,计算机应用专业被拆分细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新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需求广,生命力更强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拆分和细化出来的更多新专业。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计划及报到率没有详细数据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之路,今后的工作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41-44.

[2]项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49-5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0000-00

随着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走向社会,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使用情况也进行了及时反馈。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能能使得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实际的教学状况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然后在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专业教学改革,以真正实现达到培养出社会及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1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表现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灵活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对策。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但是又不愿意刻苦努力学习的情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来源一般来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职业技校或中专学校升学过来的,另外一类是高中毕业生直接录取而来。其中从职业技校或中专学校升学过来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课薄弱,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另外,高中毕业生直接录取而来的学生虽然文化基础稍微强一些,但是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进入高职院校后经常会管不住自己,逐渐放松了高中时代的那种刻苦学习的毅力。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主观上想获得和掌握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但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都非常渴望在新的环境中能学好计算机专业技能,并且很多的学生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学习的效果往往是不够理想的。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中学阶段,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没有能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上高职院校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难免会表现出了不适应。

3)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很大部分学生会存在自卑心理。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我们可以将他们定义为理工科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思想也非常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但是这部分学生又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个高职生,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如人,自卑心理非常普及,这也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都比较早,历经很多年后仍然还是少有变化,没有能动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更没有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针对性的制定。因为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有一定的基础,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有的对计算机学习非常厌倦。所以就导致了在学计划约束下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当前非常有必要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和创新,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2)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滞后,急需改革和创新。我们都知道计算机行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却经常是过于保留陈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更新不及时,其实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当前所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这样以来学生不但普遍对陈旧的计算机知识表现出了厌倦情绪,而且教师上课也通常会失去激情,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3)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人才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科学。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其实应该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娴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有着熟练的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还要对IT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熟悉。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大多都是年轻的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及实践经验。并且他们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基本都是采用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机实验教学”的模式,缺乏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所以目前必须要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4)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缺乏实践环节。虽然这些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也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开始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教学,但是实践证明力度还是不够。很多的学生还是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掌握的不错,一旦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束手无策的现象。

3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探究

1)积极转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理念,进行精准的专业定位。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过去的 “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实际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窘境。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打字训练,开展装机比赛或网页制作比赛等形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其次要走出过去那种只重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大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所以学习过程中都是不能忽视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一定要树立起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要积极渗透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一定要同产业主流技术接轨, 要把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认可的优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2)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体系。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核心课堂体系及内容体系必须要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必须要制定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同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其中可以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划归为几个重要模块,比如基本能力传授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等等,将每个模块当成一门核心课程来讲授,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模块中来。另外,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上的改革创新重点要放到对具有前沿性及针对性的知识的探索和吸纳上来。可以针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将IT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引进课堂,然后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筛选地进行重点讲授和模拟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都能牢牢把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实用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3)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模式。由于陈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型及项目教学方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住软件开发技术、代码编写方法及简单的小程序的设计技能等。其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完美融合,彻底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枯燥和教师教书呆板的状况。比如在上机操作练习的时候,如果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就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如果教师能把所用到的上机操作文件都通过一种特有的教学管理软件来提前传输给学生,学生听起来就就会容易理解,当然操作练习也就会更有效果。最后就是教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最好是能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先安排学习任务,然后教师示范操作,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练习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还可以达到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地。

4)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其实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上机操作这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上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就是要明确实践的内容,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精讲如何操作,说明注意事项,再次就是教师做,学生模仿,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精心安排的上机操作实践课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菲.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8).

[2] 哈贵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3] 周洁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应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为将来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教学已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高数、英语等课程一样,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公共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有更新的认识和准确定位。

在信息技术影响社会生活的今天,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多。而许多高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仍停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阶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更新的认识和准确定位势在必行。

1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为本位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传统的教学观点使新时代教学改革的素质教育目的并未得以落实,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够实际切实社会和市场。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1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改革的探讨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注重对课程做出及时更新调整,避免书本课程知识的陈旧现象。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2.2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的设制要体现学科特点,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2.3 落实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因此在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中,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多年来,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

(2)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给予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计算机教师的重新定位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对计算机教师的重新定位。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最初阶段,计算机教师作为公共课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没有一个既定的考核标准,处于一种不受重视的地位。现今,计算机应用教学已经像高数、英语一样,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成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要性,对计算机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是对计算机教师工作的肯定,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

4 计算机应用教学层次问题

高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等方面着手;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应集中在计算机操作使用和计算机专业应用两个层次。

在计算机操作使用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教师应该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尽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流于形式。在计算机操作使用的实际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操作水平和使用能力。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今天,更要求学生在学会一两种软件的操作使用的教学中,既然要培养具体软件的操作使用技能,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方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综合素质。

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迅速发展。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已超过百万,高校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高校招生中,计算机专业也深受学生热捧,报考比较积极踊跃,学生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其他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怎样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是需要各大高校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逐渐扩大,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应用、平面设计等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单位也需要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所以面对就业面如此广泛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参照是否参加过项目实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基本不太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需要让新员工先接触工作岗位,慢慢地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由于就业难问题,导致供需结构失衡,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也在强调实践工作,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还是注重理论更多一些,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一时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价值。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企业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有创新性思维,可以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充分反映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对这一学科并不感兴趣,学习这门专业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课堂上对教师所教的知识不能够充分理解,也不能够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真正内涵,对社会的需求认知不清,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自身的前程发展。2.教学方法落后。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是完成课时内容,学生也不与教师积极互动,形成了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扎实地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会造成课堂死板,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地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3.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需要知识与技术的全面性,许多教师都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高校在计算机教师招聘中,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组织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修学习,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骨干。4.不注重实践培养。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是目前来看,学校给学生提供走出去参加工作实习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太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高校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高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不够重视,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培训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不能够学以致用。

三、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1.明确学习目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应用型、系统性的专业,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这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学生要明确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目标,激发自身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经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努力掌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优势开设选修课,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充分运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能以考试和顺利毕业为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积极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自身应用化培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3.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导。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时,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抛开书本的束缚,把实际的应用项目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考核,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4.校企结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设立实践培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合适的岗位进行岗位实习。实训的内容要和岗位的需求保持一致,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等各项环节,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员的需求,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分析并且重点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锻炼把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沟通与交际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5.改革人才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往往都采用一种灌输的培养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改革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讨论、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完成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了解经济时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尊重。在最终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竞赛,参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各项认证考试,邀请高资质计算机应用人员给学生进行主流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际操作性比较强,不能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计算机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高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法,不断地分析和探讨,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富有,孟林,李忠.新形势下软件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3,(7).

[2]杨宏雨,王森,黄贤英.计算机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7).

[3]李江华,兰红.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4]刘伟芳.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浅析与对策探究[J].科技视界,2013,(2).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职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的信息技术,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各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一个人基本能力的素质反映。因此,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教育有多种途径,按计算机教育的对象来分,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三类。计算机教育共有双层含义:第一个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内容的;第二个是以计算机用于教育辅助的。学校设立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础课程及其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用以培养计算机的应用人才和专业人才,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向社会普及和在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性较强的计算机教育体系。跟其他类型的计算机教育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学科。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在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语文、英语、数学等重要性的基础课程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主要地位,同样具有文化基础课的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有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避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理论描述,力求简洁易懂。

(3)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比较普及的现代办公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是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家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大家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日益广泛,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也很多,除可以进企业做网管、计算机工程师,往职业经理人方面发展外,还可以自己创业,做计算机相关的或者网络方面的服务工作。因此,这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最紧密的几个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形成项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办公、网络、电子商务、多媒体等方面的应用技能,为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等级合格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培养学生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奠定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教学的内容能够与相关的职业应用关联起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准备,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工作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辅助,因此需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使用计算机,根据自身职业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相关信息,按需学会处理、分析和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锲而不舍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3)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观,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3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校要以“诱思探究”为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过程,每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是促进整个职业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简介:赵磨军(1978-)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张维化.多媒体在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8):182.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影响

1计算机应用技术特征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便捷。有效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切实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简化人工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信息化及数字化,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量;第二,信息整合性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资源来源极为广泛,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进行一系列管理体系的整改[1]。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将企业员工划分为不同项目小组,提升各小组之间的专业性,增强企业各部门协同水平;第三,信息广泛性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将网络覆盖的信息进行更好的沟通及交换,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交换实时性,促进企业间合作,提升企业信息获取时的效率,确保项目工作高质开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积极作用

2.1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就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虽然此种发展趋势可进一步推动企业开放式发展,但也使得企业竞争压力增强,需积极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态势,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实际生产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多共享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2.2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

企业生产经营需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要求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致使交流成本在总发展成本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而高效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降低异地沟通成本。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有助于企业交流方式上的创新,简化交流环境,提升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期间的经济效益。

2.3转变企业应用模式

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可帮助企业有效开展人力资源及信息管理分配工作。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期间,存在员工调配不当,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大大增长了的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企业实际应用收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效应用可进一步控制企业员工人力资源消耗情况,提升生产经营综合效益,确保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的开展,促进企业应用模式的转型。

3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有效性

3.1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视度

为更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需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视度,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一方面,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宣传工作让员工更好认知及了解技术操作要点,配合企业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深入贯彻落实到各生产流程中;另一方面,让员工感知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员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观认感,促进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也应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度,鼓励员工积极应用此项技术,加大计算机应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起更加稳定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营造出良好的的使用环境。

3.2提升企业人员专业技术

注重企业基层员工专业技术及职责素养的提升。首先,紧抓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员工能够高效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切实提升原有工作效率,深刻体现出企业信息化成果[3];其次,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特征及操作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合理安排员工考核内容,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开展去,切实提升员工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积极性。

3.3促进企业信息化改革

为更好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化及升级工作,更好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流程。创新企业资源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质,提升企业信息化效率。

3.4推动企业供应衔接管理

社会经济新发展趋势使得企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强,需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改进传统管理模式及生产技术,切实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注重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供应链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效的信息整合功能,扩展企业销售平台,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推动企业供应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时代 信息化发展 策略

相对而言,计算机应用属于教育领域中的边缘学科,并未被作为教学的主导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教育界普遍认为有必要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才培育中的分量,并实时展开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课程,如基础的access数据库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教学等,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了新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伴随教育领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时代信息化的促进更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时代的变革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技术支持,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面对这样的状况,教育领域更加有必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水平,与时代的发展进行最有效的接轨。

1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当前时代信息化的影响

1.1加快了经济产业的转型

当前的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更是加快了经济产业的转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依赖网络兴起的行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同时,为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明确了切实可行的走向。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虽然还不甚完善,但是其在社会行业的应用广度还是十分大的,而且其能够将大量的数据信息集中储存于网络,科学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1.2强化简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推广以来,人们可以自发利用网络上的聊天交友软件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大大简化了交流的过程,即使距离再远也能实现便捷有效的交流,同时拓宽了人们的交友范围,可以在网上自由寻找拥有共同爱好的人群。传统的交流都是利用书信,不仅时间耗费较长,而且很容易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导致最终信息的不完整,为社会的信息交流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在信息化时代的落实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还能便捷地发送信息文件,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3实现了许多信息化的高新功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随之诞生了很多的网络行业,便利了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比如淘宝的健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购物的乐趣;快递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简单地传输物品;网络课程的建设,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想要学习的课程,进一步充实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带来的功效是巨大的,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同时也使得信息化的功能更加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策略及人才的培养方针

2.1制定对应的发展方针

为了促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完善,教育领域必须迎合时代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计算机领域发展方针,比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加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育,合理设置对应的教学课程,给予学生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机会。同时,教育领域必须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行接轨,发现相应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培养出最合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2为人才的培育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不应该停留在基础的理论教学上,作为综合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必须逐步加强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到社会实习当中,并通过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机会,从而全面性地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为社会打造最高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

2.3科学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教育领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并且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也停留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学生仅仅能够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学会简单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而其他的功能则未被发展,为此,学校必须科学地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性,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改善。

3结语

总而言之,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领域必须结合时代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加以完善和改革,培育出最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以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脚步,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带来的影响,社会必须以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适应,实现深层次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传娣.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发展

1我国计算机应用近几年的发展简要回顾

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最初始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国防科研和科学计算等方面。之后,计算机应用领域逐渐广泛起来。最近几年,计算应用已经走进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工业、交通运输、金融行业、商业行业,还有医疗、教育、娱乐等行业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云计算、数据库的应用和“互联网+”等的应用,发展较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涉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和前景,较强的计算能力俨然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计算机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使高职教育主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面向各个企业在创作、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项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和加强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广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了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相关知识点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硬件到软件的更新换代的步伐越走越快,然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无法及时更新。

3结合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明确合理教学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之中,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的技术能力。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用户和各种功能类型的网站也迅速增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职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知识,让知识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使高职教育同迅速增长的新科技有较大的差距。每一所院校生源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区别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定位计算机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此方向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随着各大学校的扩招生源的素质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学习计算机深层知识困难加大,导致就业时无法达到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有目前高职教育的计算机知识教学相对落后,深层次知识不全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学生们的就业途径和就业率。

4谋划具有独立特色的发展之路

根据目前企业和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划分得很详细,已经不是早期几大类,对相关专业要求更加严格,知识面需求更加广泛。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各个高校的基础课程)“软件技术方向”(.net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Web设计与开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计算机设计方向(平面广告设计、3D设计等)等等。目前已经很多高职院校已将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并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契合本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人才需求的专业划分。下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进行简单分析。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目前所开设的专业均属于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不断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以各个专业群为基础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余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也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结合企业和当地人才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自己有特色的“订单班”“学徒制”等教育理念,始终秉持职业教育理念,重视校企合作办学。例如与中兴通讯开始“订单班”教学模式,结合中兴通讯自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对应人才培养方案,并依照当前技术发展对校内实训室进行建设和设备引进,还聘请了企业中优秀的讲师到校亲自授课,将企业最新的知识引入课堂中。在高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举例说明。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相关教学,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拓展问题。高职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突出自己的能力特色,结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所以,计算机应用如果想在高职教育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教改理念,打破常规的教改理念和教学模式。涉及的专业教师多次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研。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企业实地调研学习。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当前人才需求和工作种类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技能模块进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

5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已经慢慢融合在各个专业之中,今后也必然成为各个行业的附属技能。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严格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构建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大方向,以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为目的。更多的院校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企业实地学习和实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增强了立足企业基础。其中计算机应用的最新知识在与企业密切合作中,逐渐为学生所适应和学习。所以计算机应用如果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才需求,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教学改革,增强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使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和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相结合。良好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根本,以区域经济为辅助,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一个合理的计算机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任务,需结合当地发展,专业性质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和加入实用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地融入岗位工作中。其次就是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和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探索符合院校自身的育人模式,倡导课赛融合、课证融合等相关的教学改革。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计算机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资源库,聘请相关企业优秀的专家将企业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企业一线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些对高职教育在今后的教育和发展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帮助。计算机应用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的好与坏,各种因素都环环相扣,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基础素质和企业实训实践等等,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6结语

由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有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区域经济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程度不同,所以,对高职教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陈旧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教学模式终究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技术和细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适用型专项人才。对计算机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不够全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各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还没有全面和有力的数据支持。希望今后能够将这方面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对比分析,例如就业岗位实际名称,所从事具体工作业务,运用什么工作平台和应用软件,整个行业中紧缺的人才需求等。

参考文献

[1]伍春艳.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66-167.

[2]顼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16-17.

[3]张度过.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3):39-41.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模块式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9-02

一、引言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广大的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中国的IT产业正处于一日千里的快速成长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用武之地,然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口就业的比例更小。仔细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企业想要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岗位应用能力、缺乏相应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正是这样的矛盾,学生在校不愿意学,毕业的时候成了“老大难”,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专项技能,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层次的细分,将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势必改变现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计算机相关工程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计算机相关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把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拓宽为计算机相关行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面向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计算机相关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岗位及关键能力分析

根据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现状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确定了适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②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③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④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软件安装⑤影视制作、课件开发设计、多媒体加工制作⑥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工作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和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这些基础性工作。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职业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中职所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由5项专项能力组成,其具体要求如下:

(1)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和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2)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技术逐步走进信息检索领域,并与信息检索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擅于信息检索也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表现。因此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能熟练运用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中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分享成功,时刻记住团队的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团结就是力量,协同工作,擅于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

(4)持续学习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止境,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IT行业,唯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并能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专业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具有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能力;熟练的进行平面广告制作及动漫设计;初步具备开发、设计多媒体软件、网页的能力;能独立组建局域网并有进行网络操作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局域网系统的组建;能够对常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检测与维护;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能够熟练使用Office、Photoshop、Flash、Corldraw等软件。

四、能力模块划分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模块化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专项能力划分成教学单元或模块。同时,在将能力模块划分为教学模块时,要考虑中职教育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处理好“通才”和“专才”之间的矛盾。“模块化”课程旨在“专能教育”,课程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通过“模块式”的形式,以“案例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每一个案例对应一类具体的专业技能。具体将本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5个专项能力模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以就业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分析。构建了五项专项能力,以及相应的五个专项教学能力模块。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它能力模块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江文 唐俊.论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计算机教育,2009(5)

[3]杜飞明 周承华.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化教材开发与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