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时间:2023-09-14 17:4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 技能培训 “培训包”

近年来,着眼学生任职岗位技能需求,大力改进培训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岗位技能需求分析不够精细,课程教学操作弹性过大,缺乏对培训目标的精细化监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质量。本文着眼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问题,探讨了职业技能精细化培训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其地位

进行技能培训,首先要搞清其在培训目标中的地位。

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基本内容。

学校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和目标不同,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目标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的培训目标,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训对象任职岗位技能结构的基本分析,职业教育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共性需求如下:信息交流技能、信息表达技能、信息获取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信息应用技能和信息保护技能。

针对上述六项技能中的每一技能,都可以按照技能标准、技能单元、构成要素及技能标准的实现思路进行细化,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子技能,从而建立精细化的技能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方法的内在联系,使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2.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学生职业技能结构中的地位。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享誉世界,他们将技能分为:任务技能、任务处理技能、应急处理技能和角色处理技能。同时将能力分为关键能力和一般能力,并认为,职业技术人员的关键能力如下: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观点、传递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和团队共事的能力,应用数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从上可见,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各类职业技术人员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更新认识、细化分析需求,把其培训纳入更重要的日程予以组织实施。

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策略分析

技能培训效果,有赖于策略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1.准确分析办学定位,理清技能培训思路。

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形态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同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职业技术院校要求以能力本位架构课程,即应该着眼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实施培训。由于技能类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蕴含在具体而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中,因此通常难以用语言准确概括,需要学生模仿、实做、体会、体验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般性工作过程,而是一些技能的实现流程与技巧。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而言,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支撑,树立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

2.依据学生任职岗位技能需求,架构基于“培训包”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看,其成功做法是围绕任职岗位技能,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一些子技能,直到可进行培训操作。对每项技能研究能力标准、能力单元、要素及能力标准的实现,以及相应培训资源,称之为“培训包”。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及标准均建立在“培训包”上。其培训实施普遍采用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培训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组织方式极灵活。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训练上,考核重点强调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

对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而言,需要联合多方,精细化确立岗位技能标准及认定制度,围绕各项岗位任职技能,建立“培训包”,基于“培训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3.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包”开发原则,开发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包”。

采用“培训包”思想构建课程体系,既要着眼各类任职岗位技能要求,又要紧密跟踪其变化。因此,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层次性。每一技能模块的内容均由若干技能“培训包”组成,同一模块中的各个技能“培训包”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是可操作性。能将繁琐操作技能细化,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践技能,缩短任职岗位适应期。三是标准性。按照事先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开发,使得“培训包”既能独立运行,又能适应各类不同专业的选用,符合专业建设和资源共享要求。四是可移植性。便于根据不同专业按需选用,根据课程变化便捷地进行组合,新课程中与旧课程相同技能要求的部分,可将旧课程的“培训包”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避免交叉重复。五是动态变化性。由于课程内容依任职岗位技能需求变化而变化,因此,“培训包”应随课程内容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

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实施

基于“培训包”的技能培训实施,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化的过程,需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但其具有继承性。

1.基于岗位技能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计算机应用“培训包”内容。

“培训包”具有不同的主题(能力方向),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通常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前者的技能项目为目标岗位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后者的技能项目是针对学生拟任职岗位技能需求而设立的需要培训的技能。每项技能应由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计算机应用技能属专业基础技能,对不同专业而言,共性要求是上面提到的六项基本技能。每一个技能都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学校及专业类别也有差异,必须根据办学定位,确定具体内容。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参照国家要求和各院校教学情况,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包”包括:Windows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包、Word使用技能培训包、PPT使用技能培训包、Excel使用技能培训包、Internet使用技能培训包、常用软件使用技能培训包,等等。每一“培训包”的内容容易确定,并有软件平台功能支撑,便于实施。

2.依据“培训包”,确立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

针对任职岗位技能要求,并根据“培训包”涉及的学习领域,建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培训包”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培训包”。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培训包”进行统筹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学时需求也依据“培训包”确定。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而言,技能培训主要围绕一些常用软件展开,内容确定起来比较容易,教学实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材主要是选购,自编较少。

3.基于“培训包”,设计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中,基于“培训包”的教学应体现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和学均以“培训包”为依托。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根据“培训包”的各个子“培训包”,反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确定“培训包”内各个技能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情境为支撑的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工作任务,紧紧围绕“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展开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实用的基于“培训包”的实践教学案例库。同时,构建完善的教学实践环境、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应用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各个技能模块的模训、实训,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训练。

4.基于“培训包”,设计考核方法。

第2篇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显得滞后,特别是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现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习实训场所的欠缺,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偏重理论。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经调查,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2、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

一方面,教学的内容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加之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优于实践课,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又不实用。“纸上谈兵”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固然是不理想的。如:计算机基础中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计算机的组装维护,仅通过理论讲授机箱内的CPU、内存条、硬盘等,学生仍很陌生,但如果通过具体实物进行教学以及师生共同演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和实践环节,才能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采用实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师队伍素质也是造成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现有的高职计算机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切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必须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非常熟练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学生基础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从而导致理解知识能力薄弱,学习效果差。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以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二、应对措施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需要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二)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

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第3篇

课程安排是教育的基础,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优化计算机教育的先决条件,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计算机人才教育的主要手段,就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一般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时采取的措施就是先理论讲解、再实践操作,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没有变化,常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顺序上没有强调实践性的作用,教师只是简单地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而且常常会出现两三个学生共同利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情况,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层次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与本科院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其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不同,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不高。

1.3 教材选择不当。计算机类教材种类繁多,知识结构、内容都存在不同,并且不同的课程教材针对的学生文化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教材市场种类繁多而又质量高低不同的复杂环境中,有些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存在一定的私利性。比如会选择本校某些教师编制的教材,而往往这些教材的质量不高;或者他们在选择教材时过分的注重教材的质量而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

1.4 教学实践操作环节缺失。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在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现在的课程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理论知识等,但是具体到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就不能熟练的将自己的内在知识转化到岗位中。再则计算机考试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对学生的考试主要有理论考试与计算机操作两部分,如果理论考核所占分值过重,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要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即可达到考试要求分数。

2 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性改革措施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是系统性教育,深化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要分析学生的岗位要求,以学生的职业技能来设置课程教学环节,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教学模式。

2.1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上要侧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选择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知识单元重点讲解,尤其是那些和日后工作岗位要求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思路与应用技术手段。通过实践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2.2 开发多元化的授课模式

教师要拓展授课模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实施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方向、网站前台设计或后台编程等。

2.3 加强考核认证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高职院校应对其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学院考试考核改革为国家级的计算机等级取证考核,使每个学生都对计算机课程重视起来。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教改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所要教授的基础知识他们如果在熟练的掌握之后,可以允许学生不来教室参加理论学习,但是他们必须要通过事先设置好的各种考核。

3.2 资源库的建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到专门的网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进行相应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设网上授课制度,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学生提供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并且可以实行网络学习成果测试制度。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实践;竞赛

计算机技能竞赛能有效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能促使学校领导关心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工作,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师资条件,促使更多的教师踊跃参加职业培训、参加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计算机技能竞赛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工作岗位应用的装备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设置竞赛项目的,如数据库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参赛选手根据计算机竞赛项目的功能及要求,对命题进行分析,并从研究计算机原理、硬件、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等不同知识点,根据竞赛项目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组装、维修)和安装,撰写总结报告,归纳总结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或管理特点等。

一、明确竞赛对参赛选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更要注重细节、及时总结。比如,参加多媒体、动画设计与制作竞赛,选手要运用HTML、XHTML、CSS、JavaScript等设计技术,运用素描、色彩、Photoshop、Flash、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三维角色制作、音视频编辑制作、三维动漫设计等,提高师生掌握动漫画设计、创作等知识与技巧,能独立或合作利用软件完成漫画、二维动画作品、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成为设计、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技术规范组建网络,并对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进行配置,在虚拟机VMware Server上安装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文件上传下载及网络打印等功能。教师组需撰写实验教学设计文档。参加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提供的需求文档,完成网站结构图的绘制,然后根据绘制的网站结构图完成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含前、后台),并在虚拟机上完成网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知识点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容,但必须是实用性强的和先进的。例如,“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络基础、交换技术、路由技术、防火墙技术、局域网安全、广域网安全、系统安装与基本应用、系统服务器配置、系统安全配置与管理等;“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站结构图的设计与绘制、网站页面的艺术设计、网站导航的制作、网站首页信息的动态、网站一二级栏目信息的动态读取、网站互动设计、网站后台管理、虚拟机和操作系统的安装、IIS的配置和管理等。

二、计算机技能竞赛实施方法

教学中必须从专业建设的源头抓起,制定培训方案,参考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特点、要求和作用,确立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及核心技能项目,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技能性课程练习。让学生在参加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中,有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形式

1.将计算机技能竞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常规实验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班级竞赛由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根据近期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

3.年级竞赛由教研组组织开展,动员本专业师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试题、场地、组织、评判标准的确定等认真落实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向上一级竞赛组委会推荐选手。

4.校级竞赛由学校成立竞赛组委会组织,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比赛,通过竞赛活动,筛选出拔尖教师、学生参加市区级计算机技能竞赛,让师生技能水平得到充分展现。

第5篇

近两年来,我大队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目标和衡阳市信息化工作考核要求,大队全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相关。

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如果离开了硬件与网络支持,无疑建设空中楼阁,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在这项工作上坚持高点定位的原则。近两年来,大队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队已增加电脑5台,并办理了光纤业务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我大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二、狠抓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消防队伍的素质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是关键,它要求我们的消防队伍是即熟悉本职业务,又要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我大队领导高度重视对全体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积极安排大队干部、文职轮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各种微机业务培训,重点针对网络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等应用类培训,有的放矢,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工作。目前我大队全体干部与文职都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大队继续推进部队作风纪律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的日常调度,促进工作落实,树立良好的新时期公安消防形象;继续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做到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跟班培训和全员业务技能比武,评选业务标兵活动等形式,提升全体官兵的业务水平。

三、扎实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大队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促使非政务信息100%公开;维护和更新公开大队信息;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强化应用,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实效,行政许可与处罚案件全部实行网上办理,全面推行“阳光执法”活动,促进依法行政。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培训;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仪器设备的发明与应用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为保证教育教学的超前性,教学方法、手段也要逐渐实现信息化、多样化。职业技术培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在培训中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职业培训信息化的重要性

传统职业培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

理论知识与现实发展脱节,难以达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应用性目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统一的教材,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都是基础性的,这是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现在知识和设备的更新很快,我们对新知识、新设备的认识和掌握也要尽可能快,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教材上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实际发展要落后好几年,更新比较困难,远不能满足技能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学生或受训者可能还没结业,所学知识就已经落后了,导致学生培训结束后不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还要进一步自我培训。以《机械制图》为例,这是一门机械行业许多工种都要求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不会制图、识图,许多工种干不了。现在《机械制图》的内容还是以平面制图为主,通过几个投影视图的相互联系,想象出空间的三维立体结构。而现在CAD和CAM技术的发展,要求操作者具备计算机制图的能力,掌握曲面造型和实体造型的方法和技能,显然,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不能满足技能培训的适时性、短期性要求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进行的职业培训,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进行的,学生学制为两年或两年以上。这种职业培训能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培训时间比较长而知识容量较少,并且每个工种知识专业性很强,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应的专业,会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由于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时多以讲授为主,或者用一些挂图演示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较差,对一些相关知识和最新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会相对较差。

那么在现在的职业培训中,怎样让受培训者在短期内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呢?培训时间短但效果要好,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方法,就要加强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所谓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这是对信息获取、处理及运用程度的一个综合概括。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培训中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型技术工人,需要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更高、更好、甚至是全新的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对培训的适时性、短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培训时间越短越好;在一定的培训时间内,培训的容量越大越好。这就要求进行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容量。

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

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培训内容的信息化和培训手段的信息化。信息化建设要靠科技的支持,这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职业培训中的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

职业培训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传统教材的内容多以讲授为主,其信息量有限,内容也滞后于现实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开发电子版图书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在电子版教材中可以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功能增强所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各个学校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各自情况开发不同课程的电子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共享以节约成本。利用接入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多媒体资源库,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和教学环境的研究。利用电子教材可在计算机或网上完成教案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对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的选取,使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指导下形成可在网上运行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的内容可以进行及时更新。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次;任务驱动;探知能力

现如今,中职学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结合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好一门课,要从学习兴趣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中职学生个体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大差异,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给予能力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引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所教授的83名同学中,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内容很简单,不认真学习,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中常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针对觉得内容简单的同学,采取补充相关知识深度,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对于不知所措的同学,可以由浅入深,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其次,老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把内容和学生都准备进去。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在讲新课前演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方向的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先做好一份简单而且结构合理、所要学习的内容应用比较全面、效果非常吸引学生的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机。第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介绍该专业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优势,如针对这些学习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计算机在电路设计方面、在CAD\CAM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采用分层次教学,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就中职学生来说,生源范围广,特别是在计算机发展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学生学习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有些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因“吃不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学习新内容时,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和掌握知识点;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针对计算机能力的测试(ATA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主要考评内容。一堂课(90分钟)我一般安排30-35分钟进行示范性讲解,根据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立即实践操作,这样对于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们能马上得到实践并巩固。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针对不同班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

3.利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

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个隐含新知识点的“任务”,配合学生完成,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锻炼学生的探知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在学习WORD中文档编辑时,给每人发一张包含本节课的重、难点的操作题,在下课前15-2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有的放矢地练习。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有任务的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认真归纳总结,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帮助,让每个团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不能做成为无目的,“放羊式”的上机,要取得实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看似简单,要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依托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打造实用型中职学生。 以上的一些浅见,是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方法尝试,希望大家给予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培科 李攻 曲建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09月

第8篇

关键词:就业;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08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力度加大,以及考虑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中职计算机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亟待工作岗位中具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需求定向了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十分广泛。中职计算机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来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社会需求就要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以致用的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处境。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就必须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阐述就业导向重要性

1.1改善目前中职计算机的就业困难出尽处境

随着当代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对于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计算机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更专业技术要求【1】。由于很多中职计算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计算机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计算机专业工作,而企业则又招聘不到符合职位需求的技术人员,这样就陷入了一种用工荒的局面,导致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计算机教学和社会市场的不匹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使得中职计算机人才获得社会肯定,适应社会发展。

1.2对中职计算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促使学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但专业学生在接受传统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之后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导致无法从事对口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在这样的形态之下就会极大打消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在教学中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完善各种教学资源配置,确保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顺应社会需求顺利就业,以此来提高学校面对社会的就业率。

2 分析就业导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教育团队

在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并未具备教学所要求的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中职计算机的就业率,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那么创建一个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教育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学习并且深造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便及时随着社会发展更新补充专业知识;中职学校通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多去参与社会实践,使得教师亲身参与了解社会市场需求;老师还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让经验充足技术性强的专家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于学生,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2优化中职计算机设置

通过对中职计算机设置进行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当前社会形态下的就业竞争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机技能,但是由于现下中职院校的种种原因限制,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判断每个专业的价值进而据其理解进行规律性分类,以提高与市场接轨率为目标,明确专业所存在的优势,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优化分配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3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技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计算机市场需求接轨,必须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专业实践。学校通过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来鼓励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次积极地实践,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2】。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展较快,计算机软件一直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学校也应该实时更新计算机教学设备,完善专业知识教学,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环境加强专业技术性。以及学校通过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对口进行短期培训课程,来促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得到改正,做到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

3 中职计算机当下教学现状

3.1中职学校学生

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录取成绩没有很高要求,录入的学生情况基本都属于成绩不理想的情r,这类学生都呈现受环境影响较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缺乏分析能力,基础性较差,动力不足导致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计算机教学教师对于知识的传输,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

3.2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教学应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避免中职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无法就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让企业感受到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技术性,促使学生就业。在当前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绝大多数学校都由于投入设备不充足,没有给计算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并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另有部分学校由于实践培训方法制定的不够合理适用从而导致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不足;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时展的专业技术,对教师缺乏相应培训,缺少了与新知识进行接触,对知识的缺乏也就造成了中职学校教学水平质量难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急速低下。

3.3课程设置偏离就业导向

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是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不足。由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已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化也没有系统的管理,缺少相应的技能实践培训,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于企业需求。

4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需求加大,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已就业为导向的教W模式的探索,钻研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教学新模式,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率。

4.1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飞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正面临以就业为导向顺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3】。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改革应以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就业辅导方面的,以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等因素,从社会需求出发,切合社会需求培养出与企业对口的技术性人才。通过中职学校根据社会现状职位需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情况的系列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找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真正的在就业阶段选择适应现实情况。在学校对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时,可以参考相关网络报道,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展开市场调研,真正了解到市场需要的是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4.2注重培养学生技能

社会企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具针对选择性,需要素质技术全面性人才,对学生一技之长的教学培养也很重要,通过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培养中,在理论知识基础良好掌握,注重技术的传授和操作,适当减少枯燥长篇的理论知识传输,通过实践操作做到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以及对课后学生课程的检查巩固,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得阶段性考察,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前提下,多次进行实践操作,加强操作熟练灵敏度,通过在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其自我发挥的空间,培养其创新性,最终实现对学生技能创新的有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点进行必要引导及重点技能培养,从而达到技术与能力全面综合发展。

4.3提高教师素养水平

教育过程最不能离开的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传输与引导,这就对中职学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养有了一定的标准。在对中职老师进行挑选过程中,要做到坚持标准并且尽心尽力,在上岗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培训,从而做到提高教师整体素养水平的要求标准。通过上文提到老师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详细了解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实习的宝贵机会,此后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实。

5 结束语

计算机在近年来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的现状下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还较为单一,想要促进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使其与也需求对口,就必须做出相应教学模式改革。那么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的相结合,让学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快速成长,从而满足计算机市场对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庆松.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1(29):280.

第9篇

专业技能培训在目前在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中得到迅猛的发展,不同层次、领域的图书馆专业人员都有更新知识、提升自身技能的意愿,我馆深入的了解员工的发展需要,第一时间组织推出专业技能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员工提供知识更新服务。为了员工可以更好的适应新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环境,相关培训系统就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应用的培训课程,为广大员工度过了传统到当代化管理的过渡期。

目前,伴随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进人,很多信息资源数据库都为图书馆服务,用户及读者的知识方向标成为社会服务的核心内容,教育培训系统就构建了情报检索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计划,为全面提高参考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伴随一些国际化都市的迅猛进程,一些图书馆作为有代表性的精神文明标志,国际交流也随之增加,相关教育培训系统就构建一系列的外语技能培训,那么从最根本的英语能力入手,到外语口语能力学习,以及与馆内重大发展计划培养相关的外语人才。

二、对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的相关思考

继续教育要深化在职人员的知识技能需要,不要一味的移植学校的相关课程内容,那么继续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是重视教育内容的指向性性、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还有教育程度的切实性。需要按照继续教育对象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实施有个性化的继续教育体制。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一定要多层次且多种类的。

教育培训系统的相关措施基本分为三个要素,也就是点、线、面。

点——员工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相同之处,都是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使命的,没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员工,如果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手段,获得相关专家的帮助及指点,就可以很好的变成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样这也是在继续教育的根本。

线——不同其他系统的专业活动内容,按照其专业技能特性,在其业务岗位的人员中构建知识在学习或深化技能的培训,比如在读者服务方面,为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的程度,健全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我们特意构建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相关课程,在信息咨询系统,为确保专业用户的需要,可以为专业咨询工作者构建了网络信息检索、情报信息采集等相关课程。

面——在计算机的使用、网络、情报信息检索以及外语水平等,图书馆工作者的根本能力上,要构建全面的培训模式。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校企融合

作者简介:李兴国(1980-),男,广东高腰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赵明霞(1979-),女,河北秦皇岛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37-0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校内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校企文化深层次融合与渗透的主要载体。借鉴企业职业培训先进理念,探索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发展机制,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培养满足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计算机绘图”实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基于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理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对“计算机绘图”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切实规范实训教学与管理工作,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1.职业培训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对社会市场需求的直接性;课程设计中的技能训练有一定比例界定;理论知识服从技能要求,具有不系统性;注重经济性与时效性;岗位工作要求对课程内容设计影响较大。

2.职业培训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区别

(1)课程目标不同。学科性课程目标拟培养理论性、研究开发性较强的人才,建立起就业者的理论体系,提升其发展能力,因此,学科课程的目标大多是综合性、比较宏观的。而培训课程开展的宗旨更为具体,其目标范围比较直观,或就业,或岗位需求。培训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对学员操作能力提升的训练。

(2)课程内容、编排形式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多按学科自身的体系和顺序来编排,课程重点也是根据学科体系的重点来确定,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培训课程的内容是以技能训练目标为主体,它的安排多以技能结构的逻辑为序,课程重点是根据具体的培训目标来确定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技能系统。

(3)课程实行模式不同。学科性课程一般是以讲为主、以课本为主、以实验练习为主进行安排。培训课程以练为主、以现场实训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进行安排,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运行比学科课程更为复杂,成本更高。

(4)课程评价方式不同。学科性课程重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在知识点的安排上利于学科发展和考核,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职业性的培训课程重在技能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技能点的安排上利于技能发展和职业技能鉴定,利于学员对技能的学习和把握。

3.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特征

(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突出能力训练,知识、理论是能力训练的基础和补充。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

(2)以操作目标体系为框架。能力教学必须通过训练过程,必须符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市场和企业需求。要按照这些特点和要求,强化操作,淡化概念和推理,体现终身职业培训的思想。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都要体现以操作为主的原则。

(3)以满足共性与个性同步发展为主体。课程设置能否与培训目标、层次相适应,符合能力(技能)发展规律,为受训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关键是在满足共性需要的同时必须重视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培训尤其如此。

4.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则

(1)一致性和系统性原则。开发培训课程,其课程目标应在符合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总目标的前提下,与该培训目标一致,必须全面体现培训项目对培训课程的实际需要,把应当具备的课程门类或科目全部开发出来,并保证其要素的完备性。

(2)技能性和操作性原则。培训课程必须体现以职业技能为主,突出技能操作的特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科目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技能训练需要。要在计划好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的能力目标要求,必须科学安排课程的实操训练或动手能力训练。将每一个训练科目细化后分解到培训课程体系中。

(3)针对性和灵活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在内容上切合企业实际需要,不仅要开发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性课程,更要开发符合某一特点岗位工作需要的、个性化突出的课程内容,从而真正起到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岗位工作实际问题的作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结构比重组合上,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客观实际需要。没有个性化就没有灵活性。灵活性重在与时俱进,动态的开发和实施。

二、“计算机绘图”课程介绍

“计算机绘图”是面向动力类专业和电力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学习AutoCAD软件的使用,能够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及各类专业图样,为后续岗位技能操作奠定基础。

三、“计算机绘图”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1.实训环境现场化

实训基地与生产现场具有相同的设备(或领先于现场)、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工作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系统,进行仿真教学,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在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的一致性。

2.实训内容项目化

将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入实训教学中,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工程来序化知识,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开展教学,教学资源丰富。

3.实训过程规程化

实训操作步骤完全依据现场生产规程来进行。将实训教学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

4.实训结果成果化

实训的最终结果以成果的方式呈现,如一个产品、软件、设计、技术报告及实训过程资料。

5.实训目标能力化

以企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导向,不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即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工作计划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汇报沟通能力的培养。

6.实训管理6S化

实训基地实施了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原则。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四、“计算机绘图”课程实施方案

1.实训环境现场化

本课程在CAD实训室进行,实训室配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样板专区,学生专用计算机(学生人手一机)、教师专用计算机,所有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均安装有网络课堂软件、AutoCAD2008软件。

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课程讲授与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优势。

2.实训内容项目化,见表1。

表1 实训项目

项目 任务内容 学时 进度 积分

项目一

绘制平面图形 任务1 绘图界面与基本操作 24 1~4 30

任务2 图层设置与捕捉工具

任务3 基本绘图命令

任务5 尺寸标注

项目二

绘制视图 任务1 绘制三视图 6 5 10

任务2 绘制剖视图

项目三

绘制轴测图 任务1 绘制轴测图 6 6 10

任务2 轴测图标注

项目四

绘制零件图 任务1 绘制零件视图 12 7~8 25

任务2 标注零件尺寸

任务3 填写零件技术要求

任务4 绘制图框与标题栏

项目五

绘制装配图 任务1 拼画装配图 6 9 15

任务2 装配图尺寸标注与填写技术要求

任务3 编写零件序号

任务4 绘制明细栏

项目六

绘制专业图样 任务1 绘制专业图样 4 10 10

合计 58 10 100

3.实训过程规程化

(1)原则:优化教学流程,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过程引导,注重过程考核。

(2)教学环节设计: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实例精讲;学生练习操作(建立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巡视辅导;学生交流演示(引入激励机制);教师总结点评;项目任务提交。

(3)规范配套教学资料:制订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设计教案;开发自编教材;开发试题库;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制订CAD实训室6S管理考核办法;制订实训过程考核方案,加强过程引导,过程考核采取项目积分制,每个实训项目根据学时、重要性都设有相应积分,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根据其完成质量获得一定积分(见表2),制订课程考核方案(见表3)。

表2 “计算机绘图”实训项目考核方案

考核等级 考核说明 积分

优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熟练准确完成所有项目任务 91~100

良 能够基本独立完成所有项目任务 81~90

可 能够在指导教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大部分项目任务 60~80

差 抄袭或拷贝其他同学项目任务 0

表3 “计算机绘图”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单元 比重 考核内容与形式

综合能力测试 60% 从试题库抽取试卷,最后一次课限时(2学时)课堂完成

项目积分 20% 考查掌握熟练程度、课堂完成,详见项目考核方案

6S 20% 考查学习态度、素养、考勤等,详见6S管理考核办法

课程总评=综合能力测试成绩×60%+项目积分成绩×20%+6S考核成绩×20%

4.实训结果成果化

教研室统一规范任务单格式,任务图样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难度梯度合理,结合项目学时分配确定任务量。学生实训过程和结果一律以任务单形式提交项目,根据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作为项目考核成绩依据。选拔优秀学生作品作为样板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5.实训目标能力化

在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营造气氛,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请作图优秀的学生把成功成熟的绘图经验、技能技巧分享给其他同学,传递正能量,带动全体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的大胆尝试并帮助其实现。

6.实训管理6S化

“1S”整理:要与不要留弃果断;“2S”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3S”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4S”清洁:洁净环境,贯彻到底;“5S”素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6S”安全:确保安全,以人为本。

第11篇

长沙市 育才学校 陈律严

一、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广义的说信息教育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限定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信息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已不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功能。简单的说,信息教育是一种概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信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从理念上讲计算机是工具、计算机及网络是教育资源和环境,计算机教育是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运用计算机为目的,它是一种技能培训,是一个知——行过程;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资源和环境的应用,是知、行、情三者的交互过程。

现在,人们提起信息技术教育,就想到计算机,其实,现行的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施信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实际中,没有计算机,同样可以将信息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学生。一个外出旅游的人,想要得到目的地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如当地的地图、人文介绍等)的获取,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也可以到书店购买,到图书馆查询,还可以询问到当地旅游过的人……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这正是信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信息教育要融合在各科教学中

在最近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发达国家很注意让信息教育有计划地出现在各个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的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是极好途径,我们千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 人才培养 思路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行各业对既懂得技术又能具体操作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劳动者需求量非常大。具备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术知识、相关适应岗位变化的储备知识以及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初步管理能力等是高职毕业生以适应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大众化,目前的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容乐观。就读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一般较弱。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这些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对社会现状理解浅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近些年来,高职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一方面是,高职生的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二是他们对工资待遇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很强。同时,学校重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考证、比赛,通过作品制作、证书获取、实训操作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大大增加其就业机会。

然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也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三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不懈努力,在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迷恋游戏的专业学生差;部分用人单位只要求学生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不强调专业技能的全面性。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

大多高职院校是在中专、技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升格的,其教学模式要么沿用原来中职的人才培养方式,要么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块,没有突显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性明显降低。而他们的知识文化基础薄弱,其认知能力无法接受较深的专业理论,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练习、操作又缺乏信心。当前,社会上计算机短期培训机构也给我们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与考验。

三、强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更新迅速,高职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来设置课程体系,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大胆改革,积极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实践能力和育人水平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能顺应形势发展,加强专业学习,深入了解和研究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相关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同时,学校应主动引进或聘请行业精英能手参与教学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增强专业教学的时效性。

2.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市场多变性要求我们必须开展与加强市场调研、岗位需求分析,根据岗位特征、学生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相应减少不切合实际的、空洞的理论课程,重视实训实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设置,真正实现课程与岗位接轨,与职业接轨。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夯实专业基础;又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同时,开设特色选修课程,组建计算机专业团体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专业特长,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教师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加大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确保课程的有效教学。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与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高职生职业技能资格的取证率。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实施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质量,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