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儿童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现实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是培养儿童认知、情感、性格和社会化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基础教育是促进其思维、语言、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多数家庭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往往会处于自卑或顾虑而放弃孩子的受教育权利,由家人进行简单教育,从而使孩子错失了人格养成和融入同龄儿童团体的最佳机会。
1、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不仅包括在身体上有明显缺陷的孩子,还包括其他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和所谓的正常儿童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智力和行为上的差异包括发展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也包括了高于正常智力发展的儿童群体,其中智力发育明显快于同龄儿童的情况因为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接受能力因此在其未来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反而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是针对智力较低、身体有明显缺陷以及性格上有能明显病症的这部分特殊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群体可能存在着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或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及时进行教育和训练,达到成年以前的最佳康复水平,减少残障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2、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排斥,同等条件下,特殊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达到与其他同龄儿童同水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不愿意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另一方面,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缺陷使特殊儿童在同龄人面前受到嘲笑和不公平对待,心理层面的自卑感会促使儿童和家人选择放弃参与共同教育学习的权利,通过简单的家庭教学完成儿童的教育和提升,但往往缺乏效果。特殊儿童在教育情况存在的不足,是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多层面的意识缺失的结果,一方面,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相关机构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内容上的缺失,多数普通院校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资源和内容开发,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却又是挂着羊皮卖狗肉的市场状态,不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使特殊儿童教育效果不强。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大众和舆论的压力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自卑感,外界不接受特殊儿童的融入,而孩子和家长也普遍选择消极对待的态度,通过封闭的方式以求保证孩子不受到外界舆论和误解的伤害。
二、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分析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区别于普通课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教育形式,不同于偶同的学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病症和障碍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方案。
首先,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显著的直接效益。特殊教育从儿童心理学出发,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开导和自信心的建立,充分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有效预防特殊儿童学前第二障碍的出现,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前期对儿童进行引导。
其次,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而言,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间接意义,任何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多多少少对于教育会存在误解和偏差,良好科学的特殊教育能够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关联,认识到孩子的特殊需求,促进家长积极的产遇到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且还能有效的减轻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再者,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效益的提升,作为社会不可磨灭的个体存在着的特殊儿童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和帮助,而通过特殊教育使儿童迈入正常的成长阶段,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减轻残疾福利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更对社会教育质量的一次强而有力的探讨和提高,通过特殊化的教育需求,探讨更为科学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实践性的案例,也充分的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防范
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教育越发趋向于幼龄化,早期教育的开展趋向低龄,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应该突出“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加强对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和医疗,争取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及时的措施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教育实践,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育体系变革
实现特殊教育体系的转变,以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变革,特殊教育不应该与普通教育做出分离化和独立化的划分,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因此,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不应该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划分,应该尽可能的实现两群体的一同学习,通过正常儿童带领特儿童融入社会和团体。普通学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应该尽量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为儿童的自身特殊需求提供特殊的社会服务。
3、整合教育资源
受主流儿童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影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成为了教育资源在分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殊教育的资源投入应该更大力度的得到支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正在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会促进特殊教育从分科到整合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四、结语
特殊教育的开展是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和儿童多层面的共同努力,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创造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学,而特殊教育对孩子的引导、家庭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教育事业更是具有深远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和民众层面一方面需要纠正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更需要从各方面团结力量,整合资源,促进特殊教育的开展和特殊儿童参与教育的程度提升,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特殊群体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62-02
一、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1.生理缺陷导致学习困难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有一定缺陷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由于听力障碍,他们接收信息渠道单一,获取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弱,导致学习困难。以数学为例:听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有一个规律,低年级时成绩很好,高年级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听障学生对文字理解、分析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但他们善于找规律,教材分章节来授课,往往是这一节课学习加法应用题,相应的练习题几乎全是加法题,反之,下一节课学习减法应用题,相应的习题全是列减法算式,所以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即使不理解题意也能正确列出算式,或者是记住某些重点词语,如见到“一共”就列加法算式,见到“还剩”就列减法算式,完全不理解题意,导致越复杂的应用题越不会。
培智学生的智力存在一定缺陷,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所以接受知识有难度,导致他们学习困难。
2.多疑、固执、冲动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特殊学生存在多疑、固执、冲动、冷漠的心理问题,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外界事物,往往看到别人议论什么,都会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导致他们人际关系差,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合作、交流。没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他们步入社会形成很大障碍,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3.自卑、消极心理导致学习困难
特殊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有一定缺陷,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非常自卑、自暴自弃、消极。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比较敏感,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甚至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的弱点。对一切事物敏感,习惯随声附和,没有主见。这些导致他们学习不积极主动,很难有理想的成绩。
4.家长的心态对特殊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特殊学生家长都很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有缺陷很可怜,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就不写了,导致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复习,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这样恶性循环成绩肯定不理想。家长们认为特殊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顺其自然能会多少就会多少吧!他们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教育孩子,长此以往,会给特殊学生养成懒惰、消极的不良心态。
二、解决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措施
1.及时表扬,树立学生自信心
“星星再小,也会发光”,所以我努力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正确批评。在实际工作中我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例如我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孩子,个子不大,瘦瘦的,小脸像个麻土豆,衣服总是很邋遢。身上有一股y闻的味儿,不讲究卫生。我一贯采取的方式是批评,但效果并不理想。我甚至认为他无药可救,根本没有在他身上发现闪光点。偶然的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他的歌唱得很好,于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当时很自豪,笑得合不拢嘴。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一些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的成绩比较差,我就降低对他的要求,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提升他的自信心,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变化让我吃惊。每天早晨都会高高兴兴地跑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今天讲究卫生了,认真洗漱了、剪指甲了。还经常拿出自己的简笔画、剪纸给我看。我看着他的画,线条越碓搅鞒,剪纸也越来越好。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慢慢的他的性格开朗了,同学们发现了他的蜕变,都愿意和他做朋友。他的成长变化,让我像喝了蜜一样陶醉。表扬如和煦的春风,会温暖学生的心,表扬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可见表扬的艺术性和特殊学生的表现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合理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助于特殊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2.正确对待差异,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
由于特殊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要正视差异,理解和尊重学生。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欣赏不要比较。每个孩子都有差异,要善待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每节课我对A组、B组、C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语文课上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独立书写字词、句子,熟读课文。B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独立书写字词,在老师的辅助下写句子、读课文。C组学生的目标是在教师的辅助下书写生字,能跟读句子。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在一节课里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涨。教育是培养人的,不是改变人的,苹果是苹果味儿,梨是梨的味,不要把梨改成苹果。
3.师爱育人
有人说:“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也不是悲凉!”而我要说:智慧在左,爱在右,在教学中,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智慧和爱”来塑造。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不能照顾他,父亲出外打工,对他关注很少,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一些不好的影响造成了他道德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学习态度消极、打架、逆反。好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很是头疼。我接班后观察了他很久,发现他是典型的缺少爱的类型。于是我抓住了一次机会用师爱打动了他。有一次他生病了,家长电话打不通,校医不在学校,他自己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就用脸贴贴他的额头,感觉他的温度,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感动了他,他眼圈一红眼泪掉了下来,伸出双手紧紧地抱着我,在那一刻我惊呆了,他是多么需要母爱呀,多么渴望母亲的怀抱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对他嘘寒问暖,换季时及时提醒他更换衣物,还经常拿一些他爱吃的东西,他表现好时,我总是摸摸他的头,他情绪不好时,我总是用关爱的眼神望着他,尽量用师爱弥补他残缺的母爱。慢慢的他变了,变得很懂事,上课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可见面对情感脆弱的特殊孩子,教师必须付出自己无私的爱和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枯萎的心灵苏醒,使冰冻的感情消融。爱是生活的原动力,爱也是教学的兴奋剂,生活因为有爱才感觉美好,教学因为有爱才充满激情。
4.重视家校联合
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是众人接力的结果,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重视家校联合,调整好家长的心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也要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带特殊孩子出门参加活动,他们认为孩子会让他们没面子。我采取定期开家长会和微信联系等方法,经常与家长沟通,通过这些方式改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为特殊孩子提供充分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提高户外拓展和社会交往能力,为特殊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巧明.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15-1
近一阶段来,我国逐渐重视起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第23条规定“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经过将近20年的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推动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在我国的一线城市,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不到10%,由此可想而知,我国广大农村关于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研究指出,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26.63%。残疾儿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明显偏低,在农村更为严重。学前教育发展缓慢、薄弱。联合国“中国西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专家组成员叶立言说:“这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学校,残疾儿童没有办法入学。即使在寥寥可数的学校里,除缺少专门的老师,也只能是看着孩子,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学前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加强农村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总书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总理要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2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直接关系到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不断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教育需求,提供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科学康复教育、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是不容忽视而且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是残疾儿童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赋予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2002年10月在日本扎幌市举办的世界残疾人大会(DPI)上,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相当部分国家呼吁联合国尽快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权利。为所有残疾幼儿提供适当的和免费的学前教育,帮助残疾人自立,减轻社会的长远负担昭示了每一个儿童在人格和人权上是平等的,这样做不仅也有益于残疾儿童的发展,也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彰显了社会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公平。
3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残疾儿童残疾障碍的改善和补偿的康复训练问题,而康复训练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残疾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让残疾儿童 得到适当的科学有效适合其发展的康复教育,不但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只有维护和保障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使残疾人走出贫困。它是一项利国利民、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长远大计。
4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
众所周知,残疾特殊儿童越早发现,治疗效果就越好。有些残疾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对预防和减轻残疾的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康复发展成正常孩子一样的水平。同样的道理,残疾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残疾儿童的学前早期教育,甚至比正常儿童的学前教育更紧迫、更重要。残疾儿童要回归主流、融入社会,必须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而缺陷补偿和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学前阶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0-6周岁是个体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对其进行及早干预和实施科学的康复措施,及时、有效地施以恰当的教育,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康复效果才最佳。换句话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和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所以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抢救性康复教育”。直接关系到残疾儿童健康和成长,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研究也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说明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残疾儿童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学前教育再加之本身的缺陷障碍势必要影响残疾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社会和人格以及认知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
[2] 贺荟中,俊明.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3,(02).
[3] 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3,
关键词:特殊儿童;幼儿教育;融合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借鉴西方国家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模式,采用融合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效果。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为特殊儿童营造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公正、平等的享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教育,并且获得更加充分的自身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在幼儿园中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教学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提高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学效果。
1融合教育的主要特征
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异,容易使儿童内心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导致特殊儿童无法正常的发展成长。针对特殊儿童的情况融合教育孕育而生。融合教育主要教学方法是要将特殊儿童,放置在正常儿童的教学环境中,能够让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教学体制。特殊儿童通过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够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通过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感受到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对待,从而促使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终促使特殊儿童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能够更好的与他人接触适应社会。
2针对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特殊儿童的生活习惯,使特殊儿童能够自然和谐的融入到融合教育中,激发特殊儿童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设立丰富有效的教学环境刺激特殊儿童情绪积极向上,由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与正常儿童差异性较大所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心理自卑感。很可能在与正常儿童交流过程中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特殊儿童参与正常社交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设立特殊的教学环境,能够使特殊儿童真正自然的参与到社交活动中。游戏是儿童共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刺激特殊儿童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同时,也应当对正常儿童做好心理辅导,由于正常儿童身边缺少特殊儿童,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要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交朋友,会出现抵触心理。教师也应当做好儿童的心理引导工作,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建立良好的友情,架起一道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采访开放式教学,能够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和活动项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教师需要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需求,进行一定具有特殊性质的训练。并且应当结合教育内容为儿童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求。特殊儿童的活动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也应当在活动过程中对特殊儿童有特殊的照顾,从而来降低特殊儿童的活动要求,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活动中去。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来说,最主要的是想要特殊儿童能够融入到正常社会中,从而更好的适应生活与学习。
3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融合教育认知有偏差,大部分教师只不过是认为只要将特殊儿童正常带入班级中就学,就已经完成了融合教育,但其实使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接受教育只不过是如何教育的第一步。有些教师对于特殊儿童仍然存在歧视,再加上幼儿园也对特殊儿童加以有色眼光对待,导致特殊儿童无法在幼儿园中受到良好的融合教育。同时当前针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社会保障有所缺失,各地方政府还未真实认识到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在法律建设上也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导致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平等对待,从而在特殊儿童心中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4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有效策略
首先,应当提高社会对于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教师应当首先改变自己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对特殊儿童不再特殊对待。特殊儿童只有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注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从社会层面,幼儿园也应当首先取消对于特殊幼儿的歧视,在特殊儿童入学时应当公平对待。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其他正常的儿童能够正常的、正确的对待特殊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没有隔阂才能够真正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感受到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从而使特殊儿童在心理中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避免特殊儿童出现自卑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鼓励其他同学与特殊儿童能够交朋友。朋友是儿童健康成长必不可少必成长因素。特殊儿童能够在交朋友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模仿学习基本的社交常识,从而树立与他人正常的友谊,建立自我人际交往的信心。同时,融合教育也应当注重特殊儿童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促使他们能够时刻感受到温暖。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的第一教师是他们的父母,但是一般来说特殊儿童的父母不具备专业性育儿知识,所以导致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受打击。教师应当与特殊儿童的家庭建立统一的教学,保证特殊儿童不管在家庭还是幼儿园中都能够接受正确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导致了他们认识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2.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视觉障碍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3.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导致了他们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差。4.自闭症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导致他们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极度孤独,语言简单和重复。(二)国家加强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多方融合资金。近几年,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发展比较迟缓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然而,特殊儿童教育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怀特殊儿童,是特殊儿童教育达成社会的共识,从而,达到多方法融合资金,减轻国家的负担,共同使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特殊儿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特殊特殊教师队伍还十分薄弱,应加强特殊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应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向特殊学校输送专门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在普通学校增设特殊班或扩大规模招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并且,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从而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更加稳定的师资保障。(四)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条目,尚未有专门的关于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可以确保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应尽快完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体系,确保特殊儿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儿童及家长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特殊儿童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儿童健康、良好的成长,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云廷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交流;心理健康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推行特殊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对特殊教育的阻碍及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工具改革等,而其中最为迫切的问题,莫过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针对特殊教育理念召开过“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那么,这些“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就是特殊教育进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找到“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不能仅仅从外部表现来区分,还要联系特殊儿童的具体实际,加强与教育主体的交流和理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完整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特点,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康复与矫正,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一、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交流能力
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发展特性。以智障儿童为例,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低,注意力、意志力等的发展明显迟缓,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爱交流。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通过交流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发现其心理问题、明确其个性特色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对有自闭倾向的特殊儿童,依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交流,也会为其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展开
教育是要结合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重视因材施教。特殊教育更要制定符合特殊儿童具体情况的教育方案,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若要将教育内容深入到教育对象心中,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是心理特点的反映,细心观察特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特点,通过这种单方面的信息搜集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基本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采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差异性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从不同的观察和交流渠道获取特殊儿童的信息,实际上就是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握了特殊儿童的独特性。
三、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良好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教育中最不应该忽视的是学生的人格养成。特殊教育面对的儿童都有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特殊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平时要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理解他们,试着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把握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这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人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有利于他们倾诉、宣泄负面情绪,也有利于他们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总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其关键又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听”,教育是交流,是互动,更是人文情怀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在特殊教育层面,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在这群特别的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察觉他们的身心变化,激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进而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责任。特殊教育目前最急切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保证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点亮培智语文课堂――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
[2]朴永馨.特殊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社会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10-02
一、前言
关注度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受的关注程度。社会关注度不仅包括社会各类机关、人群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关注程度,还包括对此人物或事件相关发展的支持程度。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着手,对影响其的外部因素虽有涉及但并不深入。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较大程度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关注度高低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不良影响,关注适度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特点。智残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障碍使得其身体的骨骼有所扭曲,出现身体易明显瘦长、小头、五官不够端正、走路不稳等特征;视力残疾儿童由于失明而使活动范围受限,易形成驼背、脊柱侧弯等明显特征,存在动作迟缓、精细动作发展优于大动作、动作控制力差及盲态。此外,除智残、致残或病弱儿童外,多数特殊儿童个体不良行为(如咬人、扣手、随地大小便)属于动作发展后期自主偏离。
2.心理发展特点。智残儿童知觉的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环境,他们往往不能辨认;视残儿童的知觉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等来补偿;学习困难儿童视知觉和听知觉的信息处理能力存在。记忆发展方面,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听障儿童的记忆保持和再认相对较弱,对直观形象记忆较快;先天全盲的儿童缺乏视记忆表象,且盲童视觉表象保留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失明的时间和程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记忆广度有限、短时记忆库的绝对容量小且不善于恰当运用编码方式记忆。思维想象方面,视障儿童带有强烈的个人的愿望和情绪的色彩;智障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思维刻板;此外,特殊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差、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差、注意广度有限等也是主要特点。
三、社会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关系
1.高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第一,积极影响。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有助于帮助政府更好地实施各项特殊教育计划,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能够使特殊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特殊儿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爱,这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促成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二,消极影响。高关注度意味着特殊儿童会频繁地暴露在社会大众和媒体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心甚至是放任,带来难以预测的问题。随着特殊儿童获得帮助和关爱的增多,在树立其自信心的同时也会滋长其逆反心理。少数特殊儿童依仗社会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宽容优抚,产生不良的行为,其心理发展容易在高关爱下走向偏差,产生犯罪行为。
2.低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关系。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较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各政策法规、训练设备相对缺乏,部分不发达地区对特殊儿童的重视程度未及发达国家的程度,特殊儿童福利、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儿童安置等问题还未能有效解决。如此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以下两类影响:第一,积极影响。个别性格坚强的特殊儿童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发奋刻苦。进入社会的特殊儿童,在其工作岗位上若被无差别对待,会逐渐树立自信心,激发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二,消极影响。过低的社会关注会让特殊儿童产生愤怒心理,将自己的残缺怪罪于社会,从而导致行为的出现,危及社会大众甚至国家利益。低关注度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往往会使特殊儿童自身产生自卑、胆怯、敏感、孤独等心理特点,从而逃避公共场所,远离人群,脱离社会。
四、我国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关注度现状
东部以及港澳台地区经济政治水平较高,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特殊儿童受到的社会关注高于西部多数地区。以上海为例,上海已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点28个、特殊学校29所、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特殊教育对象有视力、听力、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了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总共近万名残障孩子接受在校教育。保证每个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教育“零拒绝”。东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基本能够达到和上海相当的水平,不仅能够保证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在其残障康复训练、基本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也设有良好的保障措施。西部地区相较东部人均资源不足,教育资源面临缺乏。特殊教育发展不足且不均,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特殊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学习,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资源短缺或者未能有效利用,训练和学习设备落后,特殊儿童基本生活和就业未能得到有力保障。对特殊儿童的社会关注度明显偏低,许多特殊儿童都被家长安置在家中或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无法得到正规的教育,其身心发展的正规化、良好化无法得到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社会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关注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使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社会关注度,用适当的关注和适度的爱心帮助特殊儿童成长与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转变观念与认识。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不应该是同情,而是尊重与相信。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以尊重的心态给予他们关爱,在培养其自信心的同时教会他们自尊与自爱。其二,加强普法执法与管理。对特殊儿童各类权利的法律法规尽管存在,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得并不理想,应加强执行力度,将保障特殊儿童权利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实处。其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殊教师就业体制。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和再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教师,许多特师毕业生到特教机构就业难,从而造成许多专业人员流失,特殊教育师资短缺,特殊儿童不能得到专业正规的教导与训练,使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无法正规化和个别化。其四,教育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培养应以现代价值观和现代社会观作为办学的精神内核,将市场经济的观念引入培养过程中来,使特殊儿童适应市场的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确保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健全后所学有所用、充分就业。其五,借鉴学习与国际接轨。我国借鉴学习国外“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等形式和观点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取其体现了特殊教育共性规律的东西,在具体实践中验证、运用、发展和创造,避免立即的模仿与照搬。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7]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秦鸿雁.聋哑人犯罪开始“跨境合作”[N].南方都市报,2008-02-13.
关键词:特殊儿童;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12-01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公平,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普通儿童不同,但他们也应跟普通儿童一样,接受学前教育,享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跟其他普通儿童一起在普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纳。本文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入手,主要通过个案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试探析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简析目前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办法,以期对实际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2 我国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
2.1 发展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随班就读事业有了深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重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中陆续出台,在法律层面为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支撑,也促使政府在各方面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条件,促进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2)社会观念转变。随着西方特殊教育界"融合教育"及"全纳教育"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与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随班就读也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据相关统计,1993年,我国随班就读学生占所有残疾儿童在校人数的 40.80%。到了2008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超过40万,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70.89%。 由此可以看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人数已经大大超过在特殊学校的人数,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可以显示出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2 问题与挑战。
尽管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班就读也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随班就读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 对支持学前阶段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的,而学前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这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儿园提供相关便利条件、给予资金支持都是不利的。
(2)幼儿园缺乏应对措施,教师开展的活动内容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随班就读的幼儿园都没有特殊儿童提供额外的补偿课程,也没有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缺乏相应的配备设施。
(3)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较为匮乏,师资培训缺乏实操性
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较少,因此普通幼儿园中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只能通过职后教育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但目前给幼儿园老师开展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培训讲座大多数都是介绍一般的理论性知识,实操性的指导比较少,老师们大多是通过互相的经验交流以及实践摸索对一些特殊儿童进行了解、干预治疗的。这样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且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4)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认识态度、关注度不够,存在"肢体性随班就读"的情况
由于特殊儿童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正常的集体活动和教学,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不够,幼儿园经常出现放任自流、肢体性随班就读的现象:特殊儿童只是身处于正常的班级,然而却没有享受到普通班级中该有的待遇,常常被教师忽视,在情感上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
(5)一些正常幼儿仍难以接纳特殊幼儿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在班级中的融入度不高。班级的其他幼儿会有"他比较特殊"的概念,在日常活动中,有些正常幼儿有时会刻意放大特殊幼儿的行为,或对他的行为作出负面的评价。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并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应当加以引导纠正,在幼儿园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
3 思考与建议
3.1 统一幼儿园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建立正确积极的态度。
幼儿园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理解,让教师认识到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特殊儿童通过早期干预,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要树立教师的信心以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的教育态度。
3.2 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
一方面,幼儿园应完善相应配备设施,在硬件方面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便利。如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学的场所或者教室,并配置有各种教材、教具、教学媒体和图书等,以补充普通教学班教学资源的不足,为特殊儿童和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和实际教学方法的学习,使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和相关理念以及特殊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等有更清晰的了解认识。
3.3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物质环境:在布置上,教师应注意到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尽量为其提供便利,并且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活动环境。同时,也可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2)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具体体现在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以及家园关系等。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首先要给他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氛围,让他能在情感上融入集体,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小朋友们认识到特殊幼儿的一些特殊情况,并且能接纳他、和他做好朋友。
3.4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幼儿园老师的相应保障。
完善学前阶段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为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国家、社会应积极重视。
此外,保障和提高幼儿园老师应有的待遇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量本身就比较大,而由于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老师工作量必定会增加不少。所以,我认为幼儿园应该给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老师一定的额外津贴,一方面弥补老师因工作量过多而付出的额外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学龄前阶段是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的黄金时期,许多临床试验证明,早期干预或者康复训练有助于特殊儿童尽早康复,并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班就读作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有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随班就读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只有真正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完善随班就读的保障体系,设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师资水平,才能真正保障随班就读质量,改变"肢体性随班就读"的现状,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发展、改变的机会。
参考文献
一、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正确认识
大多数特殊孩子家庭都不止一个孩子,因此,特殊孩子是累赘、包袱依然成为特殊儿童的代名词。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特殊儿童依然还受着不公平的对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仅仅是为了消包袱,觉得学校只是帮助其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缺乏对特殊学校教育的正确认识,所以表现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的不太支持。
二、特殊儿童家长和老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不正确定位
特殊儿童家长和老师对特殊儿童低期望,导致教育的低要求,使特殊教育质量普遍比较低下,教育效果不好。受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读了缺陷的影响,总看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忽视或者小化了他们的特殊潜能。因此,“低能”使家长和学校降低了教育要求,重视程度也随着降低。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的不重视使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减少,家校互动也就无从谈起。
三、特殊儿童家长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流畅互动
特殊儿童家长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互动走入了误区甚至恶性循环。绝大部分特殊学校都在县级城市以上,而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却来自农村,较远的距离和贫困的现实成为了家校联系和沟通的阻碍。学生的比较分散的分布使教师的普遍家访变得不太现实,贫穷的现实使大多数家长比较频繁的到校探望也不太现实,于是,家校之间的互动便只在开学和放假的匆忙交流之中。好在电信的发展跨越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但是,我们西部农村还未普及一家一电话,即使能电话联系的家庭,家长接到电话时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我的娃儿在学校又闯什么祸了?”因为大多数老师只会在这种情况时才会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对学校来电的戒备心理使这一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走入了恶性循环。
留守”、“单亲”特殊儿童的家校互动更是困难重重。大多数农村的家长都外出打工,隔代教育、非亲教育使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又平添亲情丧失,父母打工挣钱,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儿童的教育,家校联系也就变的不太可能。有一部分特殊儿童的家庭十分贫穷,而且家长有病在身,生活起居都要靠接济度日,又怎谈家校互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充分指导
由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欠缺和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使本可在家校互动之中起着指导作用的学校显得被动和无力。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缺少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学校沟通的主动性,双方的被动和专业的匮乏使家校之间的互动变的不太可能。
研究表明:特殊学生家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呈现出从家庭向学校内部递减的趋势。家庭教育的无序状态和家校互动的脱节致使大多数特殊孩子丧失了回归主流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特殊儿童 美工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09-02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特殊儿童美工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仍存在问题。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致使父母对其过度的照顾,从而导致特殊儿童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因此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一 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美工教育是指对某些与正常儿童在某些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的美工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生存问题。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艺术是其认知与情感的另一种表达“语言”。因此,可以通过特殊儿童美工教学,正确引导特殊儿童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丰富特殊儿童的感性经验与情感体验。绘画作为美工教学中的一部分,对于特殊儿童观察美好事物及收获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手段,特别是部分特殊儿童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其内心所想,因此,绘画作为能够帮助特殊儿童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成为特殊儿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缺陷、父母对特殊儿童的溺爱、特殊儿童的兴趣不浓厚以及美工教学模式落后四个方面。
二 特殊儿童美工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1.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缺陷
在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缺陷。一般而言,对于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与正常儿童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语言等方面存在情绪波动大、行为过激和语言障碍等。其二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如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及肢体残疾等。对于这两种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各种缺陷,在美工教学过程中,特殊儿童不能够将所学习的内容完全掌握,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2.父母对特殊儿童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部分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其的关爱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但是如果父母给予特殊儿童过度的关爱,就会使关爱变成溺爱,而溺爱对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更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部分特殊儿童的家长对于其有某种障碍或残疾的孩子采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对待方式,从而剥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教学中无法独立完成美工作业,导致特殊儿童美工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还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孩子有绘画天赋,或想培养其艺术特长,于是不断地带孩子去上各种艺术班,以至于孩子在课外接触的绘画等内容和技巧比课堂上接触的还要丰富,因此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特殊儿童兴趣的影响
在对事物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其重要程度更是不容忽视的。美工教学课程能够通过美工教师的讲授与对美好事物的展现,不断地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特殊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浓厚与否,关系着美工教学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对于绘画课中的某些事物不感兴趣,而美工教师强求特殊儿童去画其不喜欢的事物,则会导致特殊儿童逐渐对绘画失去兴趣。特殊儿童由于其特殊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正常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特殊儿童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过激等情况,导致美工教学无法继续进行。
4.美工教学模式的影响
美工教学与普通小学的美术课不同,尤其在对待特殊儿童的美工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美工教学模式提高特殊儿童对美工的兴趣。目前存在于我国的美工教学,由于教学模式受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美工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不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一味地向特殊儿童灌输绘画方法,而教学模式的落后与教学方法的呆板,使特殊儿童容易产生反感与抵触,进而限制了美工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三 解决特殊儿童美工教学问题的措施
1.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
教师应对特殊儿童的想法以及需要进行了解,根据其想法与需要,给予特殊儿童相应的关心与照顾,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美工教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
2.锻炼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
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缺陷,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产生过度照顾的心理,为特殊儿童考虑好所有的事情,处理好所有的问题,使特殊儿童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导致特殊儿童在美工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法独立完成美工作业的问题。因此,锻炼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特殊儿童自身存在障碍或残疾等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缺陷就需要父母无处不在,特殊儿童的父母对其子女进行相应的照顾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对其过于溺爱,对于有些事情,特殊儿童是能够自己处理好的。所以,父母应加强培养特殊儿童的动手能力,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而使特殊儿童在美工教学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加出色地完成美工作业。
3.通过童话般的语言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
特殊儿童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关系着美工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在绘画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考虑特殊儿童的兴趣,强制让特殊儿童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由于特殊儿童自身的缺陷问题,可能会因为情感方式表达的不正确,致使美工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重视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是极其必要的,美工教师可以通过有趣幽默的童话语言培养特殊儿童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如今的动画片内容愈加丰富多彩,吸引特殊儿童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内容也是培养特殊儿童兴趣十分有效的方式。同时,对于特殊儿童创作出的美工作品,美工教师要用童话式的评语进行点评,将每个特殊儿童的进步都记在心里,并且对有进步的特殊儿童给予温馨的表扬,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
4.改变美工教学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的美工教学模式仍受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美工教师不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与呆板的教学方法,使美工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改变美工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特殊儿童的美工课而言,美工教师应以特殊儿童为主体,照顾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兴趣,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美工课成绩,进而提高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效果,促进美工教学在我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四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更加关心特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致使父母对特殊儿童产生溺爱与照顾的心理,从而导致特殊儿童对父母产生依赖,即使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也不动手去做。并且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使美工教学产生了一些问题。对特殊儿童美工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对于我国特殊儿童美工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万谊.特殊儿童家校互动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54~57
[2]韩艳梅.小班化在美工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1):38~39
[3]王丽萍.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探究[J].科技视界,2015(5):11
关键词: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 爱心
2007年,我调到了南和特教学校,接触到一批特殊的儿童。他们有的是盲童,一生下来就无法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是聋童,从来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还有的是智障,反应总是比别人慢些。但他们拥有一颗颗善良纯洁的心,值得我们去关爱。他们也想跟上社会的步伐,避免做社会的累赘,甚至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正常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也想像张海迪、史铁生、桑兰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下面就怎样培养特殊儿童,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取得特殊儿童的信任。这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下,特殊儿童都有一种自卑感。尤其是刚刚来到学校,这个对他们而言相当陌生的地方,他们会关闭自己的内心,像土拔鼠一样把自己深深地埋起来。这时,老师应该抓住特殊儿童的心理,多给他们一些关照和呵护,用最真挚的爱打开他们的心,使其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其次,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较普通儿童要大得多,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特殊儿童的性质,因材施教,一对一教学,保证每名儿童都得到自身需要的教育。对于盲童,要充分开发其听觉能力,也要使他们不断练习摸读,提高摸读速度。另外也要注重他们的自立能力,例如培养他们依靠木棍独自乘车等。对于聋哑儿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能力,例如可采取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生动多彩。对于智障儿童,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进行语言交流为例,可先对其进行口语训练,使其敢说话,并且要说得好。等口语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再进行视听训练,陪其看电视、影碟,听广播。最后才进行书面语言教育,培养其独立看书学习能力。
第三,设定适合特殊儿童的体育游戏,使游戏成为他们自信的来源,进而激起他们自学的兴趣。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在这些游戏中,应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有利器官,而且要注意设计那些能使他们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游戏,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敢于表现自己。例如对于盲童,可以让他们玩游戏,叠积木;对于聋哑儿童,让他们玩角色游戏;对于智障儿童,可能简单一些,比如跨越障碍物等。
第四,与家长多联系和沟通,做到家庭,学校双层教育。儿童接触的第一批人就是家长,然后就是学校。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使这些儿童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能感受到爱,保障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五,要注重赞美教育,常常向特殊儿童竖起大拇指,告诉他们“你行的”!较之正常儿童,特殊儿童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可以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他们才能勇敢地和别人交流,并逐渐融入到社会当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始至终,无论特殊儿童接触到的是谁,都应使他们感受到爱。爱是一盏明灯,越黑暗的地方,它就越亮;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只有用心感受,才能开花结果。特殊儿童更需要爱,陪伴他们走出自身的身心缺陷,走向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只要有爱,他们的世界同样会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爱凝“留守聋童”》刘琴中国特殊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