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伴随国民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对服务式政府的呼声越来越大,社会公众或相关事业发展也给政府会计带来很大挑战。中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核算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差异,导致二者在会计核算基础、核算要素、核算对象、核算主体等方面差异明显,本文接下来会一一展开叙述。
关键词:
中西方政府;会计核算;核算模式
前言:
会计是社会生产下的产物,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改变,会计体系及其分支亦是为满足公众对财务管理需要随之诞生的。放眼古往今来会计发展史,也都是依据会计核算对象与适用范围不同而对其种类进行划分的,在古时有民间会计和官厅会计的划分,而国外会按会计主体不同经营目的进行划分,其中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的,而政府自然就属于后者。中西方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存在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接下来就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并进一步探索对我国政府未来发展的启示。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改革迫切性
(一)政府财政公开与公信力要求
十报告指明应当加快改进行政管理制度,打造服务式政府,使行政成本尽量减少,提升政府财政公开与公信力。打造服务式政府也就表示政府要充分急民之所急,公众对政府履责有权也有义务加以评估,促进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公开与公信力表示政府应对自身履责进行充分披露。十除对政府改革做了必要说明外,对其信息公开与公信力也作出明确要求,而这其中就包括有对政府会计核算信息的披露。
(二)政府提升绩效要求
我国曾推出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此评估体系却又因为缺少定量信息引发实务界和理论界较多疑问[1]。西方国家对政府会计核算和绩效评估间关系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证实:政府年度报表是公众监管政府工作有效手段,而年度报表价值是提供深度加工会计核算信息,让有关利益群体对政府资金使用等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民主社会背景下,作为权责发生机制前提,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报表等对政府提升绩效很有帮助。中国政府当前结合收付实现机制,对资产运行等信息披露不够。想要促使政府提升绩效评价能力,为其提供足够定量信息,就务必建立起以权责发生机制为基础政府会计核算系统。
(三)加强政府预算管理要求
预算为权力部门对政府收支进行合理监控有力举措,而预算报告是体现政府某时期内预算执行状况信息媒介。政府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对政府强化预算控制是十分有利的,对政府预算相关内容全方位体现也很有帮助。同时伴随改革步伐的大步迈进,对政府预算信息披露也日臻公正透明。但是当前我国会计核算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缺少完整核算环节和基金会计衔接不当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政府会计核算进行整改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西方政府会计核算比较
(一)会计核算主体比较
中国是社会主义人民制国家,各级政府也都是人民代表形成,政府是直接对人民代表组织对接的,也是受到人民代表组织督管的,各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与国家事务方面采取统一宏观调控,层级式管理机制。参照本国政权结构与预算、政权与事权协调统筹的原则,政府的会计核算还分有中央及省、市、县与乡等几大层级,所有级次依次受政府总会计核算与其下属机关共同构成,我国政府拥有一个整体会计体系,政府本身就是会计核算主体[2]。而西方政府多为联邦国,联邦国政府和州及当地政府将国家权力分割开来,政府是选民选出来的,国会负责。国家与地方政府均具有预算管理与财政预算的权力,因而统一政府会计核算体系迟迟无法形成。西方政府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具有对公共财政核算的相关法律,而且还有诸多基金帮助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政府会计核算过程中,基金是指依据相应法律,设置特定账户进行资产清算,收入、支出、余额与负债等相互平行发展会计核算个体。基金不同设置理由对政府运用基金程度会形成制约,依照法律条令构建基金,政府对这些基金用途没办法改变,但是行政目的设置基金,原则上却可以略作调整。
(二)会计核算对象比较
会计对象同报告或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内容范围界定存在直接关系。在会计对象方面中西方两方政府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国有企业产权在不在核算范围内。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主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因而国家政府对全国主体经济具有宏观调控作用,但是由于大改革与大转型所致,现在市场经济也多被划分成事业单位与企业等,也就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相脱离。但西方政府主要是个体经济,由国家占据大部分产权同时用以为公众事业提供服务企业也有公营企业一说,其性质类似我国的国有企业。但该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一般也都是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当中涵盖的,是权益基金所属企业基金负责核算的,而且它的核算方法同企业基本无异。
(三)会计核算要素比较
本国政府核算要素主要包含收支、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几种,西方政府主要包含收支、资产、负债与基金余额等几方面,纵观整体两者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另外我国核算要素基本满足国际统一标准。但究其本质,二者差异最大之处便在净资产和基金余额方面。西方国家核算要素选择采用基金模式,而会计要素主要体现基金使用状况,但是中国会计要素建立在预算模式基础之上,主要反映政府达成预算的相应状况,同时对资金使用情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会计核算基础比较
所谓会计核算基础即进行会计核算时对收支情况确认依据。国家《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当中明确表明中国会计核算会结合收付实现机制当作前提。收付实现机制会计前提对于会计确认相关工作来讲给予很大帮助,规定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取及支付现金即可,对责任关系并不需要深究。但若不用现金交易则就享受不到这种便利,对后期现金流动确认造成很大困扰,也易致使会计信息反映不够彻底、公正、公开,对政府财务委托责任没办法科学合理衡量。而西方国家核算基础最大特点是采用权责发生机制,把收支确认构建于实际出现权责关系情况下。
三、我国政府在会计核算方面得到的启发
(一)会计核算主体方面
对会计核算主体也就是中国政府对基金会计接受程度,在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时期,在行政单位或是国家整体预算之中,采取基金核算制也是势在必行的。对事业企业及行政企业等资金使用用途不一,尤其特殊用途那部分资金,均应当依据相应用途分门别类予以核对,同时依据需要与规定要在报表中也有效区分开来。这同时证实我们对基金会计理念已经认同,我国亦在朝着基金会计并拢,但是对基金实际划分方法,本文在这里认为对西方国家模式不应是拿过来就用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构建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基金会计模式。尤其我国刚进入大转型时期,把基金太过详细划分显得不太现实,还是应该为政府整改提供很多机会的,为最终设置同步我国发展基金模式,预留相应空间与时间。
(二)建立双轨制模式
中国目前采取将预算完成情况作为主要依据的会计核算单轨模式,对筹集资金非常重视,但对使用资金却明显忽视,致使会计核算未能将政府该会计主体资金动向充分体现出来。西方国家基金制主导下采取复合型会计核算模式,其基金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对我国简政放权、综合提升工作效率等需要也不能很好满足。所以我们在未来工作中应该着力把两种模式优势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出真正符合我国国情双轨制会计核算的模式。其一,按照不同资金流向对双轨制模式进行科学应用。国家或各地方级政府日常小批量财务运转和经费支取时,将主要看预算模式保留下来,经行政部门收支、负债、资产与净资产会计要素来核算会计主体。对国家划拨大批量专项使用资金,就需要选择基金主体复合式核算模式,对每类基金要做细致划分、规划,要监管好各笔款项运用情况,对基金价值、债务、所剩权益与变动情况都要认真记录在案。其二,按资金周期不同对双轨制核算模式加以利用。以政府资金流向信息为基础,对较长周期资金流结合复合型模式,而周期相对较短资金流采取单一式核算模式。
(三)对核算要素科学设置
应向西方国家借鉴相关经验,由多角度设置会计要素。其一,政府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对社会效益做适当添加,把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当成主体,把预算执行和使用资金社会管理作用体现出来,会计核算应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更多服务,会计核算也应由单纯资金流过渡至价值流。其二,使财政会计核算相关内容不断丰富。要摒除以往只做收支预算行为,同时应把负债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规划到核算要素当中,构建相应折旧核算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对预算账户进行拓展,在传统预算账户前提下添加基金收入这一项。同时要给政府支出添置预留,并且要积极吸收先进理念与技术,清晰记录政府的每笔采购订单,对政府做好公共管理打好坚实基础。
(四)核算基础从收付实现过渡至权责发生
国际货币组织《财政透明手册》当中明确表明政府应该把权责发生机制当成会计核算先决条件。中国政府同时要向IMF和OECD等先进组织取长补短,也应结合本国国情贯彻落实权责发生机制模式,促使绩效考核与财务运行等更加精准科学。其一,会计确认方面结合权责发生机制,这一点已在文中多次提及。政府出现有关财务事件以后,应当先放眼权责关系,做好实时登记与计量工作。核算资金流过程中,也应核对好固定资产有关内容。把政府绩效和会计确认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给全方位成本评估作为参考。其二,政府预算过程中引进权责发生机制。以往政府结合收付实现机制对完成资金预算过度重视,而对如何使用资金却显得漠不关心。所以,就应当引进权责制,然后把它同预算结合在一起,并在确认会计服务与产品时,按照收益期不同把现金流依次划分开来,接下来预算时应当结合资产负债理论,通过利润确认等先进方法,以资金使用率为出发点,促使盈亏核算更为精准,会计信息披露更客观透明。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也为国际经济融合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世纪,我国政府会计更应当对国内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同时,积极掌握西方国家发展动态同时吸收前沿科技成果,但也不应该是一味拿来主义,要走我国特色化发展道路,相信在此前提下我国政府会计也会日益完善与成熟。
作者:巩晓文 郑权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一,会计集中核算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运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模式得到大众的认可,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它彻底改变了财权关系。会计集中核算从本质上说是一项财权改革,它重新调整了政府、财政、部门之间的财权关系,即财、权分离,这样有利于政府的资金调控。二是统一了核算口径,为规范化会计管理打下扎实基础。集中核算、核算中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以及信息化的日益成熟,彻底改观了分散核算时费用标准、支付方式、核算方法等的混乱,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核算口径的统一。这种统一,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行为、构建公共财政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国范围内实施会计改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为走向国库集中支付提供经验。国库集中支付制是一种“出纳”的管理,即资金统一管理,会计集中统一核算是对财政资金和会计核算两者进行管理,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初步统一管理。但会计集中统一核算也存在不足:首先,其与《会计法》等法规的冲突。《会计法》规定每个单位应依法设立账簿,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预算法》、《国家金库条理》都要求将预算资金拨至行政事业单位等。这些问题在新的《会计法》及其他政令、规章中会有所改变,但当前“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可依,其处境十分尴尬。其次,会计核算中心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商业银行。最后,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信息数据利用率太低,即未实施会计管理,且其他政府部门对核算中心提供的信息也很少加以利用。
第二,国库集中收付制。一是国库集中收付制的优越性。一方面,国库集中收付制在西方经济较发达国家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资金管理方式。而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规律是必然的,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库集中收付制。另一方面,资金集中管理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库集中支付制下,各单位在银行的账户成为零余额账户,原来在各单位账户上沉淀的资金全部都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有限的资金搞社会主义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这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意义尤其重大。而国库集中支付正是基于此前提未展开,其引入是适合国情的。此外,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了以往财政性资金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多重账户分散缴库和拨付的方式,有利于财政性资金按规定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规范运作,有利于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的有效监管,以实现对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杜绝预算资金被截留挪用的现象,加强了财政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加强对腐败现象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国库集中收付制是市场经济状态下的一种比较优势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对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国库集中收付制是目前在市场经济状况下运行良好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只有持续的经济政策才有可能稳定发展市场经济,也只有运行稳定、良好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模式。以会计集中统一核算为前提。国库集中支付制是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具有优越性的资金管理模式,但如果不切合国情,盲目快速、生搬硬套地引进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我国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而我国目前推广和应用会计集中统一核算正是基于这一前提。
第三,会计集中核算应适时衔接国库集中收付制。一是会计集中统一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共同点,两者改革目标大体一致。两者改革的目标都是着眼于集中财政资金,加强政府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加强对收支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两者实践与理论基础一致。两者改革的基础都是以政府是所有者的身份出现,政府才是资金管理的真正主体,明确政府下属部门经费不是独立取得的,而是政府根据预算经过统筹安排给其使用的。三是操作方法大致相同。首先,两者都是以部门预算为前提实行的理财手段,会计核算中心与统收统支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保持单位的财权、保持分散理财的机制,单位虽然不管理财政性资金,但仍拥有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其次,两者均以集中资金为基础,实行单一账户制,对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管理方式,会计核算中心采取的方式基本是取消单位所有银行账户,改由财政直接支付,包括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中。再次,两者都以集中支付为基础,对单位资金运动实行全面监控;最后,两者都是以统一核算为基础,统一核算口径,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同时为每个单位建立了账户,反映完整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中心就是支付执行机构,具体办理预算资金的拨付,最终由银行负责具体的支付。
第四,从统一核算走向单一账户。一是非问题账户设置方法。虽然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的账户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库单一账户有相同之处,但如果具体分析其实质仍存在一定差距,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的账户设置应按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向国库单一账户过渡,将所有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二是核算方式的过渡。国库集中收付是按我国国情设立,其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资金管理方式存在着差异,因此,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在向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方式的过渡上,也要进行核算方式的转变,对财务收支模式细化、规范化。三是支付范围的确定。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对支付范围的管理,仅仅建立在一般性要求上,而国库集中支付对支付的范围的确定是相当严密和规范的,因此,在其两者过渡过程中,会计集中核算一定要从支付范围的定义予以明确。四是在财政内部资金管理和收入管理上,应逐步为国库集中支付模式接轨。国库集中收付模式的实施受预算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应从根本上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制度。财政管理方式从以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主,转向以预算管理为主已将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已经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的地方,应以此为基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衔接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五是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设置的机构、功能、管辖范围,以及会计核算中心的定位等方面,为了使会计集中核算制顺利走向国库集中收付制,也应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改革,顺利实施过渡。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通过内部挖潜来降低费用开支,增加利润收入,税收筹划作为合理的避税手段能够为企业降低费用开支,增加收入。税收筹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在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研究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对于企业合理避税,更好的减轻税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能够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供可靠的理论研究依据。
关键词:
税收筹划;会计核算;应用
一、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无论是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的收入,都会与税收有着关联,需要进行纳税活动,而企业为提高利润收入,有效的降低成本,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费用开支,因此通过合理的避税来达到减少税负,增加收入是非常可行的有效方法,可见税收筹划从始至终的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这就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分不开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在控制范围内进行核算,如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利用是否充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可以通过会计核算这一指标表现出来,而且在合理避税的前提下,会计核算所运用的科目不同,其反映的权责也是不同的,因此会计核算能够为税收筹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现象;而税收筹划又有效的为会计核算提供了记账依据。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负债比率都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而企业为负债所支付出去的利息能够通过会计核算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可以抵扣应缴税额,因此负债比率越高,企业支付的利息越多,税收筹划的节税效果越明显,但是负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参考,从而降低企业负债,减少利息支出,实现合理避税。税收筹划是建立的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企业没有规范的,严密的会计核算,就不会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税收筹划,而脱离财务管理,没有会计核算作基础的税收筹划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在会计核算中如果对应缴税款,增值税中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应抵扣税额,应纳所得税等等不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准确的反映出来,那么不但不能够进行税收筹划,而且还会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因此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是分不开的。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税收统筹的前提是利用熟练的纳税方法以及合理应用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各项会计业务途径以实现节税。税收筹划首先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与偷税、漏税有根本性的区别。其合理性原则,是保证其效率的根本。
(二)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合法节税增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筹划工作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筹划成本。因此,在对某项会计事项进行税收筹划时,相关负责人一定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保证筹划收益大于筹划成本。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一)税收筹划在企业收入结算上的应用
我国税法对企业应缴税的时间规定是不同的,对直接以现金作为产品销售收入的必须以收到现金当日作为纳税时间,而对于赊销或分期付款则是以买卖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时间为准的,因此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收入结算方式来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从而实现延缓纳税。
(二)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列支费用上的应用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应用好税收筹划还要从各项费用列支上入手,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会计核算主要采取的方法有:第一对已发生的费用要及时入账,而且最好药有可以抵税的税收凭证,对存货中出现的损毁、盘亏等要及时进行坏账冲账,以费用列支进行会计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要出现的各项费用开支进行预提费用,及时进行会计核算等等。
(三)税收筹划在加速折旧会计核算上的应用
企业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还需要从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抓起,在税率不变的前提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能够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利润收入,降低了当期应纳税额,从而延缓了纳税时间,在折旧期内达到了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税收筹划在存货会计核算上的应用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存货,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什么样的计价方法,对于合理避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对期末存货的会计核算中,对发出的存货计价不同,其期末成本就会不同,那么得到的利润也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应纳税额,如:当产品价格呈现出上涨趋势时,发出的存货宜采用存货会计核算中的后进先出法计价,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通过多记本期的存货成本,减少存货的期末库存数量,从而使期末存货降低,较少的税前收益,从而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
四、结束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税收筹划是不可或缺的,税收筹划是企业最为有效的一种增收节支的管理活动,也是企业理财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在通过税收筹划实现合理避税的基础上,还能够按照税法规定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实现合理避税,增加企业利润收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叶慧丹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楠楠.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3)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形式 财务管理
一、强化会计核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1、优化会计核算形式。强化会计核算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贯穿整个会计核算能力提高始终的重要方案是优化和确定正确的会计核算形式。即根据其自身规模、业务量及管理要求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并将其合理的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形成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同时适应新的社会实际,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推行和落实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算形式。
2、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人员在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顺利进行,是一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要求具备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并且在核算组织整体与个人之间形成良好密切的配合机制。落实到个人时,会计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与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可循,保证在不同的责任分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有条不紊的处理好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3、保证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会计的工作质量。换句话说,会计工作的目的就是完整准确详实的记录和统计信息,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样的会计工作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这需要我们建立合理的加工与整理会计信息的机制,安排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程序。
4、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核算工作要求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和相关性,这就要求会计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效率。简言之,会计进行一项活动的投资预算,在统计核算过信息时该活动已经结束,那么之前的核算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只有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效率,才能够保证信息整理、加工和对外报告的顺利进行。
5、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即当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时,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需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所花费的成本应小于等于所获得的效益。也就是说,只有会计核算工作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其本身的额外成本时,会计核算工作才有意义。这要求会计核算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必须注意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同样消耗了人力、物力、财力。根据“收益大于成本”原则科学的设计和制定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做到最大程度上降低工作成本,节约费用支出。
6、更好的发挥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也是管理者监管企业的一种途径,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完整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为实行各种决策提供依据。作为金流、物流完整的监控者,要求会计核算工作保证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这种作用是通过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的发挥而体现的。
在此过程中,优化会计核算形式贯穿于强化会计核算能力的始终并且处于核心地位。优化会计核算形式也是实现其他调整的手段和方法。除此之外,在建立合理规范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基础上,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成本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会计员本身素质的选拔,定期进行会计专业测试。这样就能够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会计在核算工作中的作用。
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实施。做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建立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形式,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不但要保证财会管理人员精通会计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能够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现实情况灵活的进行现实运作,还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从经济、法律等方面权衡分析制定合理科学的理财策略。与此同时。财会人员的素质并不应该是持久不变的,要适时的进行专业技能测试与考核活动。会计人员自身,不仅应该培养“主人翁意识”,也应该于是俱进,不断丰富和增长技能,不仅局限于专业领域。
2、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也是灵魂所在。事业单位只有确立了合理、科学、全面的财务管理方式与理念,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够在日益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站稳脚跟。这要求财务管理机构不但能从宏观上制定远大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能够从微观上将财务管理渗透到单位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不但能够把握财务管理的宏观大局,还能够在行使财务监督职能、加强财务服务于管理职能的同时巧妙地挖掘财务管理过程的潜在价值。使经营呈现良性的正向的发展。
3、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具体关系,提高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以科学高效的会计核算为基础,结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方针,将信息化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与此同时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加强财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思的认知与培训也是在信息化融入财务管理系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中。要注重两者的关系,从会计核算入手,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事业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现状优化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
(一)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
在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中,事前核算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得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在进行正式的核算工作之前,会率先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以此预测即将展开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就叫做事前核算工作。由于中国国内正在推广和提倡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其市场流动性紧缩,对施工企业的事前核算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需要规划接下来的资金支出情况,提高事前防范的安全性,参考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尽量消除存在于施工企业资金收支体系中的风险因素,这可以起到促进融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
就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情况来看,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施工企业选择分级开展进行会计核算,主要是出于施工流动性比较大,而且所面临的目标施工项目存在分散状态的考虑。针对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选择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起到精确衡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
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是关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要素,具体的施工项目对应着具有差异性的具体的建筑要点,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产品自带的特殊性质,工程产品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具体或者特殊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所以,水文、地质、气象等等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都会导致施工条件随之出现千奇百怪的变化,指导其具体实践的图纸的在施工效果和过程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
为了使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成果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必须严格监控其施工情况。许多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方面,确然认识到了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其工作的具体方式,然而施工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却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核算方式不够有效,会计核算结构构建不合理,导致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良好的财务管理方法二者想脱离的情况产生,如此一来,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如何得到优化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
(二)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
施工企业在开展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数据资料,然而许多企业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漏洞百出,统计不清晰、记录不全面、归纳不科学等等。精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是施工企业完成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唯有全面真实的数据才能支撑高效而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使整个施工企业的财务系统处于高效正常运转的状态。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大力开展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以科学有力的数据作为基石。当然,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实施,繁多的经济支出条目和额度比较高的经济资金成本是必然的,所以,总体上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如果出现会计人员在核算问题时忽略确切数据的重要性,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的核算失误,进一步使施工项目系统内部所有的金钱成本都无法被清晰准确的统计。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一)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毋庸置疑,但施工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以科学的体制为指导和监督规范,体制的完善或许并不是困难重重,但是施工企业项目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完全依照体制的要求却非常不易。所以,在构建相对完善的核算体制框架前提下,需要使体制得到有力的践行和落实,这也是建立体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执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从担任的岗位职能,对项目推进环节中涉及的人员、资料、设备及资金等收支情况加以真实具体的存档,以此做到精确而科学地。
(二)推行新的《建筑合同》标准
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再加上施工企业对《建造合同》的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要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推行《建筑合同》准则,以此为依据对自身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规范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从会计核算、合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会计信息处理、会计报表出具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处理程序的落实,以便于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执行,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落实承包责任并对权责利问题进行明确
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对承包责任制和权责利相关概念做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必须主动地倡导施行工程的承包经营体制,不仅需要注意强化体制化经营,而且需要做好对工程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以此为成本核算资料的科学和真实性提供保障,处理好涉及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益的问题。以此为前提,施工企业还需要推广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施行环节,加强实时控制,把握预算计划对企业内部各样成本存在的影响作用,对此加以调整,从而把耗费掌控在计划要求的领域之内,以权责利兼顾为原则,保证核算人员明确所具有的职责,鼓励其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核算工作完善。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和财务工作,提高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即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等等。其次,是分析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包括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会计原始凭证不够精细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燕.探讨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
关键词 会计审计 会计核算 方法 变革
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着企业生存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实际经营状况,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信息防止企业资金链中断,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并且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控制企业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助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1会计核算的概念与主要特点
会计审计就是把货币当作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诸多专业方法与程序,通过采取特定模式,对经济交易行为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综合性的核算与监督,形成经济数据信息,以供企业预测决策的管理活动。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审计工作最基本与最重要的职能,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就是把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经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一系列程序,对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记、算与报账三个环节,为企业决策层提供预测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核算具有货币为主实物劳动为辅、连续、系统、真实、合法等方面的特点。首先,把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实物与劳动量为辅,全面展现出企业生产、收支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次,在会计核算时间、程序、内容以及价值指标等方面,保证会计核算的连续、系统和全面;最后,会计核算必须把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在记账处理时不能用口头或者其他媒介作为记录。
2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会计针对服务主体的经营活动开展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监督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程序下,目前常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七种。
2.1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在进行设置账户之前,要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确保科目与账户设置的合理性,以便会计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记录,帮助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活动指标。
2.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记账方式,就是把企业每笔经济活动,把相同的金额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联系的账户中,利用复式记账可以理清企业每笔经济活动的流程,避免账目的混乱,更利于记账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2.3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账的重要依据,也是理清财务收支的基础,主要用于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明细经济责任。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有助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否合理科学也关系着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
2.4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工作资料,是开展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支撑。登记会计账簿简通俗讲就是记账,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前提,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连续、完整的记录,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会计核算基础。
2.5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分类进行归纳整理。成本核算是否得当,对于会计审计和会计核算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成本核算,能够考核各项经济活动中的损耗,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
2.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一门专门针对经营活动相关的物资、资金等事项开展清理盘查的方法。利用财产清查,能够实现账务和实际相符合,进一步保证会计工作数据的全面真实性。另外,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企业财产物资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财产物资的效能,确定相关责任,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
2.7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就是依据会计账簿登记的信息,全面、系统地把企业一个时间区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书面报告。会计报表一般包括财务说明书、会计报表以及其附注三部分组成,通过编制会计报表,进一步加强对平时会计核算的归纳,完善会计核算材料,更重要的是会计报表可以作为会计工作分析、检查、预测等多方面的重要基础材料。
3会计审计中提升会计核算的策略
3.1坚持独立、客观的会计核算原则,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会计核算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会计核算要坚持独立、客观的原则,成立单独的会计核算科室或部门,明确责任,细化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性质,防止权责混乱,避免出现,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强化企业决策层的会计核算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地位,避免领导给予过多的干涉,影响会计核算顺利进行。
3.2完善内外部监督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
完善制度建设是提高监督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从内部外部两个方向,完善监督制度,在企业内部,成立审计科室或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快速解决,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外部,可以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全面对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阎柳青.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J].经贸实践,2015(10):148.
[2] 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2015(6):72.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核算; 国外政府; 比较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政府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的会计核算是政府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我国政府资金运动变化状况进行的客观反映。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受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21世纪伴随着IFAC、IMF、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大力推动,政府会计核算已趋于成熟。因此,将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进行对比,探析我国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乃至“十”后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的对比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模式是对政府会计行为特征的全面表述与反映。我国政府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的,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采取按照不同的层级上报“预算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一切以预算为标准,很少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复杂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缺点是使得政府会计核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相互割裂,机械的预算不能够适应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各行政分支单位过于注重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忽视资金的实际使用。
与我国政府“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相比,国外政府采取“复合会计主体模式”,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及专项经费设置为各类“基金”,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自成一个核算系统,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将与“基金”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有效的归集,从而为政府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美国政府用于扶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基金”分为“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子基金,每个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并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国外政府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繁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各基金间的转账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对各项基金的科学统筹。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规范是会计核算中所要遵循的所有法律、法规、准则的集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现出静态性、政府性与制度性的特征。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条文组成。会计准则对必要性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国外的会计规范体现出动态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美国政府的会计规范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先期广泛征求民意,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取得沟通,对政府各项基金的会计计量及报告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将FASB的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会计准则。通常由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由州政府对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出台相应的细则与释义,根据本地实际,州政府可以及时对细则进行调整。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与支出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为会计确认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得会计只需确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而不用考虑责权关系。但同时也为非现金交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极为不便,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无法有效衡量政府财务的受委托责任。国外政府核算基础的主要特征是“权责发生制”,将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前提下。例如:美国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对会计确认过程中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硬性规定,即:“除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收支外,其余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核算要素是会计报表通常要包括的各个项目,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组件。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国外的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内容,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异不大,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也较为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基金余额”与“净资产”上。其根源在于国外会计核算要素是采取“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要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而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基于“预算模式”,是对政府完成预算情况的阐述与说明,而忽视资金的使用。
二、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
我国实施的以预算完成情况为标准的“单一会计核算模式”,拥有较多的弊病,其注重资金的争取,轻视资金的利用,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向。国外以基金为主体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拥有“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繁冗的类别,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应从“单一会计核算模式”与“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政府特色的“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一方面,根据资金的不同流向实施“双轨制”核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日常财务小额运转及经费开支过程中,保留以预算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继续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中央划拨的大额专项资金,则采取以基金为主的复合型会计核算方式,细化基金分类,对每笔款项的利用进行核算稽查,记录基金的资产、负债、剩余权益及其变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中央预算内资金下发到各级政府,作为某一领域的扶持资金。对于这种资金可采取以基金为主导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保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资金周期的长短来实施“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从政府的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核心业务,对周期长的资金流实施“复合会计核算模式”,对周期短的资金流实施“单一会计核算模式”。
(二)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
首先,应在未来的新规范出台前,广泛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的意见,建立健全咨询系统。探索将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权力下放,在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其次,积极推进“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去除会计规范的“行政化”,使之能够与会计行业的变化相适应。再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现有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进一步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做法,使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对规范进行实时更新,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财政透明手册》中指出:“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OECD与IMF的相关经验,逐步在我国政府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增强现金流确认的便捷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合理,提高政府财务运行和绩效考核效率。首先,政府会计确认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相关财务事件发生后,应从权责关系出发,对财务事件进行实时记录和计量。在对资金流进行核算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使会计确认与政府绩效相结合,为进行全面成本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在政府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过于注重资金预算完成情况,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相结合,在会计产品和服务的确认中,将现金流成本划分到不同的收益期,在政府预算中引入“资产—负债”理念,借鉴企业的“利润”确认的相关方法,将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考核政府会计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核算的盈亏更加准确,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例如:我国海南省政府2010年选取海南省农业厅作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试点,使政府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掌控财务资源、资金,合理安排预算,防范风险。通过对固定资产采取分期折旧的方法进行确认,截至2012年7月,海南省农业厅实现结余3 000万元,比2009年的“收付实现制”原账套增加了45%的结余,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海南省政府的做法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
应借鉴国外的“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经验,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核算要素进行设置。首先,政府会计核算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科目,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管理效益,使会计核算更加贴近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使会计核算单纯从资金流的角度转变为“价值流”。其次,要增加财政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摒弃传统的只进行财政收支预算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负债纳入核算要素中,建立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拓展预算类账户,在传统的“一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基础上,增添“基金收入”。为政府支出设置“预留科目”,实现动态化的设计,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记录,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需要。
总之,政府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国外政府在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要素等方面都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只有积极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才能全面提高会计核算效能,更有效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1(1).
[2] 于国旺.国外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争论:综述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1(14).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一、会计核算对制造业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遵守相关会计规则和法规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用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统算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财务现状及变动情况,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理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会计核算在制造企业经济管理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二、制造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核算基础资料与原始票据不规范。会计核算的初始资料源于企业各部门,作为企业活动的基础数据,应具有正当、完整和实时性,保证企业健康地发展。2.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企业按法律制定了对应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程序以及内审制度,但其往往是纸上谈兵,很难真正地实施。在执行中由于情面而未对腐败加以制止,影响了核算基础工作。3.员工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会计人员缺乏主动学习性,没有实时地掌握国家新财务政策,缺少实践,做不出精准判断,因此牵动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二)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错误
1.企业管理结构不完善。领导层与管理层间没有合理的权责分配制度,也没有权力制约,为财务作假提供契机,严重拉低会计核算的质量水平,导致其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2.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力度不够。很多制造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现问题后补救,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他们不重视对内部的控制,对操控制度没有具体实施。3.企业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一些企业尽管建立内部监督制度,但是没得到有效执行,所以很难履行监督职能。
(三)成本核算的想法和措施滞后
1.成本核算想法落后。很多管理者觉得只要生产成本低,就拥有更大利润,将产品生产过程的弹性资源消耗视为重点。如今制造企业仍用旧的成本计算方法,很难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管理者也无法正确决定。2.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按不一样的成本对象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总费用。制造费用按一定的要求划分计入到对应的产品中去。原始成本法看不到非财务变量,影响所做的每个决定。
(四)传统会计核算形式无法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
1.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固定化。一是会计核算种类固化。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以人工核算为基础,全部的会计科目和阶段都固定,二是会计报表标准固定。会计报表模式固定,提出的核算指标也是固定的,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度。2.传统会计核算方式效率落后。很多制造业企业未实现完全的信息化经营,一些基本数据经常是过后才递送到财务部的。无法对业务实时确认、记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整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1.调整会计行为和基础工作程序。使各种票据的使用规定符合法规,建立科学严苛的凭证审核体系,确保原始凭证的合法性。2.制定严苛的会计监督制度。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能够完全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监督会计人员任用情况,避免无证上岗,要定时考察测评上岗人员。3.强化培训教育工作。最初要加强工作人员对国家财法的学习,大力支持会计工作。其次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要自觉遵守企业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
(二)完善企业内部操控,优化会计信息质量
1.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规范公司治理体系,明确各领导层在决定、督促和管理等的职责权限。各部门间相互监督和制衡,避免出现重大错误。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下放适当权利使其独立执行审计任务。设置内部控制错误纠正和改进体系,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企业不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贯彻落实。认真履行对立岗位分离、会计系统控制等措施。将企业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实施情况录入成果测评体系,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三)加强成本核算经营
1.转变成本经营的观念。制造企业要树立进步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将产品制造成本管理转换为全成本管理,使成本核算贯穿产品始终,把生活中产品成本都考虑在内,全面判断产品的盈利性。2.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利用原始成本获得的成本信息远差于真实成本,需创新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扩大间接费用的范围,采用多样化分配准则,提高产品与消耗费用相关性,使成本信息更真实。3.建立成本责任制度,加强成本考察研究。把企业成本的整体目标在分配之前要分解成不同的小目标,并且对目标成本进行研究。
(四)利用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
1.信息化深化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其中的总账核算能实现六种核算形式并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会计报表方面,活络运用辅助项目,运用编码技术,综合报表模块完成特殊报表计算。2.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效率的提升。会计信息化再次综合了传统会计和业务流程,降低数据输入工作量,实现了数据相同性和共用性,不受分期限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得到最新数据,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论
总而言之,虽然制造业企业在当前的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仍有缺陷,要重视会计核算,首先从基础开始,严格制定内部监督制度;再深入企业内部,改善控制环境;最后加强成本管理,用最低成本创造最大效益;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所以我认为会计核算需要信息化,以上是我认为制造业实现会计核算最大跨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闫玉平.关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会计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各企业单位实现集中财务管理的必要方法,也是其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其含义是指,各个企业单位在统一的财政监督下,对其下属分支机构的会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达到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强化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目的。
一方面,来看其可行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设立专门的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聘用专业化、高水平的会计人员,根据现代的会计准则,采用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手法,集中统一处理各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和监督任务。其一般的流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设立专门机构,选拔专业人才。根据单位的职能及其开展的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机构设置,并依据一定的选拔标准,挑选专业素养高、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机构。第二,清理下属机构的账户,将各项账簿移交。一般而言,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先设立总账户,而后以其下属机构为单位设立若干分账簿,这类似于伞型监管的机构设置。在此基础上,各分账簿部门应清理好本部门的账目,并移交至统一账目。在移交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各类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实现会计记录的连续有效。第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完成机构设置和账簿移交之后,单位集中核算部门需要依照《会计法》《预算法》等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实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执章必严的财务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来看其必要性。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实行统一有序的集中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企业单位下属机构繁多,多层次的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管理混乱,协调性差,控制乏力等问题,这对企业单位高效地管理经济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导致部分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下降、监管缺位。因此,加快推进各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势在必行,其必要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集中财务权利
目前,许多企业单位下属机构设置庞杂,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督控制。分散于各个机构的权利使得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很难集中权利来控制单位的经济活动。由此,企业的宏观政策可能很难得到切实、及时、有效地实施,导致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人效应的存在,多层次的会计核算方式将在更大的可能性上导致效率的损失,换而言之,由于上下层次之间可能存在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状况,管理者可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做出最利己主义的选择,而置单位的利益于不顾。由此,层层核算的效率损失将不断积累,而集中单位的会计核算势必从根本上将这一损失降至最低。
1.2 降低单位管理费用
复杂的机构设置与多层次的会计核算管理不仅仅导致单位经济管理混乱,还产生了高额且非效率的管理费用。这一额外的管理费用无疑给企业单位造成了成本压力。通过规范有序的调整会计核算方式,变多层次核算为集中核算,将极大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单位的管理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3 优化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企业单位的经济决策至关重要。信息的准确度及其在各层级间传递的通畅程度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制度尚待完善,企业单位对其下属机构的监督控制能力薄弱,部分独立核算单位编制财务报表,虚构会计信息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单位内部根据历史会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的有效性,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对企业单位外部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极大侵害。再次,即使在保证各分层核算单位会计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多层次的核算方式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甚至可能发生在传递过程中由于操作的不规范导致部分信失真的状况。
2.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产生过程
会计核算即会而计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会计产生于15世纪末,它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的,通过专门方法连续系统地对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及结果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当时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辅助作用。20世纪5O年代近代会计产生,衍生出单纯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边缘学科:管理会计,并在短短6O年内迅速发展财务管理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的,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对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和收回的事务,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资金成本获取最大的资金使用效果,使股东权益最大化,进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首先,两者作用的对象相同,即为资金及其运动,均通过价值形式发挥作用,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两者有着不同,会计核算对资金运动的处理以财务有效管理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财务管理利用其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企业的运营以及投融资提出建议。
其次,两者的作用基础相同,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以价值形式存在的经济信息。从历史来看,会计不应属于生产本身,而是服从于产生管理的需要,所以,广义的财务管理包含着会计,而狭义的财务管理贝不然。因此作为一种基础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是狭义的,是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的需要、前提和纽带,抛开这个前提,狭义的财务管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意义。
再者,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互融合,产生了两者的边缘学科――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于2O世纪5O年代产生,7O年代成熟,并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管理会计的职能体现了两者的相合性,一方面,它承担了一部分属于财务管理的工作,如预测,计划,控制和考核,另一方面,它的职能,例如责任会计,就包含了提供历史信息的会计。
4.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点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有统一的对象一致性,即协调企业的运营管理,但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会计核算侧重于为企业的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规范的语言规则记录,使经济业务更加准确计量,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对未来的即将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指导,对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掌握,了解,整合,从而对未来做出更正确的抉择,为企业带来利益。
(1)职能区别;会汁核算的职能为两个,即反映和控制,而财务管理则不然,围绕着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核心,它可以有很多职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企业更好地运营服务。对于会计核算的两个职能,首先反映职能与财务管理显然不同,它着眼于以会计手法和规则将经济业务以一定形式翻译成会计语言,为之后的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事实上,会计的控制职能与财务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会计核算面向过去,是对已有的经济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而财务管理面向未来,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2)目的区别:会计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近代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计量、核算、整理、总结、分析,对企业能够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提供依据。而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利润实现最大化,通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效益分配的管理,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较好的资金使用效果,即低资金高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任务的不同:由于目标不同,从而两者任务也不相类似。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进行账务处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经济思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着手,组织资金的供应;降低产品成本;分配收入;同时对经济业务,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如同两者控制职能上的区别一样,前者立足于执行,即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去指导工作,而后者体现在企业经营运转的全过程中,着重于对企业财务的维沪。会计的任务体现在事后核算中;而财务管理的任务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际经济量变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方法的不通: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方法的不同,二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职能,从而实现目标。会计核算足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连续系统地综合记录下来,利用的主要是分户账的方式,而财务管理是利用数学模型,经济思想制定好计划,开展好工作,管理好财务。
(5)指导方针的不同:会计核算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依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通则为指导,以相应的财务制度为依据,有效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因此,会计核算相对固定,所形成的文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章办事。而财务管理比较灵活,工作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5.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必须利用其所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做出科学的决策。财务管理则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记录,在其基础之上,通过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通过特定的经济手段,调节分配在产销之间的资金结构,从而保证资金能够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在企业各项业务之间周转,保证最有经营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则必须根据会计核算具体资料,制定各项计划,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控制措施,以确保各项财务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方针的贯彻执行。会计核算必须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管好、用好资金,保证各项财务收支不违犯财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必须做到及时、正确、全面和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所必需的资料。财务管理必须依赖会计核算的反映和监督,才能存在会计核算如果离开财务管理,也将失去其反映与监督的功能,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必要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资金的周转不灵很可能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甚至是破产,所以运营管理的核心必需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重点是资金运用,依据则是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以及每个经营事项发生前的可行性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难度以及技术上的大幅度提升,所以,在会计核算方面,我们应当着力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优化会计体质与准则,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更加准确的为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涉及资金运用的业务翻译记录,而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建立起适合企业财务计划控制的制度,迅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适应经济环境,才能达到准确会计核算,高效财务管理的目的。(作者单位:山东中大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产生会计核算的前提
《会计发展史纲》(以下简称《史纲》)第383页,对“利特尔顿所讲‘七大要素’作如下剖析”:
7.资本的产生-复式账法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剖析”正确。但是,“利特尔顿所讲‘七大要素”’存在两个疑问,即“单式账法产生的前提”,是否还应当包括会计核算载体如账册和记账符号两个前提?例如研究中国会计核算起源,必须研究单式簿记产生的前提如文字、算术、私有财产制度、会计核算载体、记账符号何时产生,因为缺少任何一个前提,都不能构成单式账法。
以政府会计核算采用入出单式账法为例:核算钱的收支余。入钱簿首先登记年月日,假设旧管9000文(应当采用汉字数码,为方便起见,采用阿拉伯数码);发生新收经济事项,登记人钱簿年月日,假设若干笔账合计15000文;结账时,计算旧管9000文+新收15000文,合计入钱24000文。发生出钱,登记出钱簿:年月日,假设全年共破用钱6550文。结算钱账余额时,根据入钱簿登记旧管9000文+新收15000文-破用6550文=见在17450文。
这几笔账需要同时具备私有财产诞生、文字、算术、会计载体如账册、记账符号产生共计5个前提。仅有文字、算术、私有财产制度不足以产生单式账法,还需要连续、分类、结束成册的账册,需要记账符号如入出,否则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则单式账法产生的前提,不能缺少“会计核算载体如账册和记账符号两个前提”。
当利氏提出七大要素时,会计核算载体――账簿和记账符号已经存在,大约被其疏忽。
二、会计核算不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
《史纲》用2.8万字论述“会计的起源”,相当详细:“我们根据恩格斯和摩尔根论述,结合我国考古成果及分期”,认定人类社会分为史前时期和文明时代。其中史前时期又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按照三百万年来计算,那么人类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历史就占了二百九十九万年。”
考古学家又把整个旧石器时代划分为初期、中期和高级。”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计量、记录行为还根本不可能发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尤其是晚期,人们关心劳动耗费、劳动成果,着手计量、记录的时代到来了。”据说,“在法国,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塔人用手在小板上横划着相当宽的红色带型纹,那既是一种图画的标志,也可能是尼安德塔人所作的计量记录符号。”“我国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在他们制作的鹿角棒上刻下弯曲或平行的纹道。虽然在鹿角棒上所刻符号的用途还无法考察清楚,但很可能是当时山顶洞人所运用的一种计量记录事物的符号。”应当指出,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的“也可能”和“很可能”是猜测,不是证据。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计量、记录行为之动机”分为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物品交换三个方面,发生(1)绘图记事,(2)刻记记事,也谈不上会计核算。因为私有财产制度还没用产生,不需要会计核算。例如“文明时代到达前夜的原始会计变革”,如数码的创造,只是“数生于手”,不足以形成算术。所谓“结绳记事(计数)”和“刻契计数”,甚至不能作为统计产生的证据,更不是构成单式账法产生的前提的证据。
结论: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文字、算术,谈不上简册记事,甚至没有甲骨记事,不可能产生统计;因为不可能有产生账册和记账符号,便不可能产生会计核算,还谈什么单式账法产生的前提?
三、统计起源于商代
《史纲》说:会计“核算按其发展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约起于夏、商、周,讫于秦代)”,指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9年。“单式簿记适合反映、监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它在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服务的过程中,经历着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形成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包括账簿设置、会计核算项目的设置、记账方法、计算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会计凭证、会计报告,以及简单的会计分析方法等。以下以中式簿记为主,兼顾国外情况,对单式簿记八种方法的产生、发展情况,分别加以研究。”
此说对于中式会计核算产生时间跨度太漫长。这里仅研究夏商两代,看统计起源。
(一)夏代进入奴隶社会,需要会计核算。但是,由于史料缺乏,无法考证。
(二)商代是在夏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会计史稿》第42页列示的甲骨文示意图(见图1),释文如下:
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
三十犬,三十羊,三十豚,
二十犬,二十羊,二十豚,
十五犬,十五羊,十五豚。
丁酉卜王
据说,这就是“商代对经济事项的记录,系采用文字叙述式的‘会计’记录方法。”
试问,这是入册的记录,还是出册的记录?如果说是祭祀牺牲的记录,应是支出牺牲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如果说是贡赋的记录,应是收入贡赋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如果考证清楚是收到贡赋或是支出祭祀牺牲的统计,就容易理解了。但是,因为不知道是贡赋还是牺牲,无法核算其余额,谈不上会计核算,充其量是原始状态的统计模式。
奴隶主由于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可以认定私有制度产生;有了甲骨文,姑且算是有了文字,姑且也算是会计核算的载体;甲骨文字中,有了从一到九的数码字,有了个、十、百、千、万各有专名,姑且算是有了算术。因为甲骨文刻写困难,并且不能结束成册,不适用于会计核算;更因为没有记账符号,不可能核算财产的入出余。则示意图仅仅是说不清是贡赋还是牺牲之类的统计资料。
四、周代产生简册和单式入出账法
周代是在商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具备了私有财产制度,统计有了发展,有了文字、算术,简册,记账符号,具备了单式账法产生的前提。周代是奴隶社会鼎盛时代,《周礼》说收入分别为九赋、九贡、九职。“九赋”是经常之赋(收入),细分为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计九种收入;“九式”是经常之式(支出),细分为宾客、祭祀、羞服等九种支出。“在《周礼》一书中,凡收入统称为‘入’,凡九式开支统称为‘出”’,创造了出入账法,相当于单式借贷法,符合“量入为出”精神。周代开始使用简牍,并且结束成册,包括分品种“酒册”和“裘册”等。酒册包括分品种“入酒册”和“出酒册”;裘册分为“入裘册”和“出裘册”。会计核算的单式记账方法诞生了,可以核算政府财政入出余。
假设,(1)上年期末盘点五百五十二犬、六百零一羊、九百一十一豚;(2)示意图作为祭祀种类和数量的根据。推论会计核算如下:
假设“丁酉卜王”是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根据盘点记录,①登记人犬册:丁酉卜王、入旧管五百五十二犬;②登记入羊册:丁酉卜王、入旧管六百零一羊;③登记入豚册:丁酉卜王、入旧管九百一十一豚。
根据示意图,①假设领出牺牲犬,登记出犬册:丁酉卜王、出牺牲五十犬,又出牺牲三十犬,又出牺牲二十犬,又出牺牲十五犬,小计一百一十五犬;②领出牺牲羊,登记出羊册:丁酉卜王、出牺牲五十羊,又出牺牲三十羊,又出牺牲二十羊,又出牺牲十五羊,合计出一百一十五羊;③领出牺牲豚,登记出豚册:丁酉卜王、出牺牲五十豚,又出牺牲三十豚,又出牺牲二十豚,又出牺牲十五豚,小计出一百一十五豚。
结账时,必须盘点犬、羊、豚等财产,盘点数大于见在数,应当登记入册;盘点数小于见在数,应当登记出册,并注明“盘点”字样。结账时,适用“入册旧管+新收合计-出册开除合计=见在犬羊豚结余数量”。
核算结果:
(1)核算犬:旧管552+新收0-开除115=见在437犬;
(2)核算羊:旧管601+新收0-开除115=见在486羊;
(3)核算豚:旧管911+新收0-开除115=见在796豚。
期末,假设盘点犬461、羊586、豚886。应在入犬册记录盘点溢出(视同新收)24犬,合计576;入羊册记录盘点溢出(新收)100羊,合计701;入豚册记录盘点溢出(新收)90豚,合计1001。这样核算可以做到账实相符。从此,政府会计核算基本上采用人出账法核算财产的入出余,沿用到清末,做到3000年一贯制。
应当指出:所谓“基本上采用人出账法核算财产的入出余”,其中宋代曾经采用收支账法,没有做到彻头彻尾的一贯制,姑且算是例外;《周礼》不是史书,它是周代改革计划书,其中存在比较多的理想成分。其计划应当结合周代现实,例如入出单式账法的论述,不可能是什么理想,而是那个时代的现实;至于周代是否产生旧管、新收、开除、见在之类词汇无关紧要,充其量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
提高。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目前,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其作用日益显现,主要是由于该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得到了大幅改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完善这方面工作,保证会计核算质量,本文根据具体的问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通过各个措施的落实,不仅有利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
一、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冲突
我国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权责发生制,另一种为收付实现制,两种制度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坚持基础,还是收入和支出确认的重要标准。根据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可知,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了收付实现制,但改革后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存在冲突,在此情况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未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
(二)不完整的报表信息
会计报表对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是重要的,它作为统计工具,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与收支状况进行记录。此时的会计报表的构成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其他相关报表。通常情况,会计报表分为三种,分别为月报、季度与
年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具有较广的范围,但其改革仍存在不足,其中关于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较为明显,致使会计报表缺少系统性与全面性。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会计报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不完整的会计报表内容、不合理的项目设计、不全面的披露信息与不健全的报告体系。
(三)不全面的控制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直接影响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其改革的影响下,对于会计控制的要求不断增多。但当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的问题有:薄弱的会计控制意识、不健全的会计控制制度与不足的制度执行力。
二、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完善
(一)运用权责发生制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要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调整会计核算的基础,主要是改进收付实现制。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要积极利用权责发生制,并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了改变此情况,要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主要是由于该制度满足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的实际需求。但在引入阶段,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打破,并与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进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具有高效性、准确性与科
学性。
(二)完善报表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树立政府的权威,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要对其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质量。
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的措施如下:其一,在报表内容方面,要保证其完整性,其中要包括固定资产、债权与债务等;其二,在报表构成方面,会计报表要由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组成,通过二者作用的全面发挥,管理人员的决策才能够具有准确性;其三,在现金流量表方面,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要关注现金流量表,以此实现对国库现金的有效监督与高效利用,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事业单位现金变动的全面掌握与系统了解。
(三)健全会计控制
一方面,会计队伍的建设要不断加强。事业单位通过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开展,使相关的人员明确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相关人员要树立会计控制的理念。再者要对会计人员展开全面的考核与有效的管理。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会计控制的内容具有了丰富性。此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要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保持一致,在统一制度的支持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具有合理性与规范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如:运用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与健全会计控制,相信,在各个问题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辉. 论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J].中国外资,2013,13:109-111.
[2]张剑侠.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7: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