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文体知识

大学语文文体知识

时间:2023-09-14 17:4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文体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语文文体知识

第1篇

1.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第2篇

大学语文是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具体包括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文学欣赏、基础写作和演讲等丰富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是在高等教育层面上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大学语文力图从理想、情操、审美欣赏、语言操作、思维训练等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滋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项必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关系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教育模式的转型、地方院校的职能定位和服务地方的价值原则,都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理念淡薄、定位不准、理论脱离实际、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诸多问题。

在当前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素质公共课,除了完成基础素质教育外,更应该强调其教育的应用性,应积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积极有为等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战”功能。

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同样也具备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的功能,原因在于大学语文课程有三个主要构成元素:语言文字、文体的形式和文化熏陶的内容。把这三个方面付诸教学实践,就能培养学生其他课程所不能实施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应用技能。大学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也能直接应用到《申论》考试中的申论写作、《行政能力测试》中的“言语理解”部分的考核,同时也为其他内容的考核奠定语言基础。大学语文文化内容的教育,一般把它们看作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文化修养的提高是在全方位培养一个高尚的“人”,而这个具有高素质的“人”,无论从事社会上哪个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价值之所在。因此,应用性不仅是语文工具的本性,也是语文学科的本性。 [3]

二、模块化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模块化教学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可按专业设置进行组合式教学,可随着新专业、新科目和新教材的出现及社会需求演进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模块化教学目前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对于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国外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较为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欧美等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已非常成熟,相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建立起了较协调的供需关系,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其中包括完善的专业课程模块建设、先进的模块化教科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更牢固、更灵活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具竞争力。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4]

在国内,模块化教学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级各类高校的关注。我国模块化教学改革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直到本世纪初才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引起重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对象也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而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尚鲜有人问津。[5]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素质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素材,设计不同的模块,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关联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既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特别是专业学习的需要,整合课程内容,让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才会产生积极影响。[6]据此,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改理念,“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及“学以致用”的应用精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材的模块化

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材,过去以传统语文知识体系为导向建设的教材,并不能适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教学的要求。因此,将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念引入到教材建设中,建设与之配套的教材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模块教学理念和特色,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块化教学体系,统筹规划,选用与自编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构建完善的教材体系。

具体措施:将各类语文教材分散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等内容系统化,集约为若干个专题模块,使各系、各专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灵活组课,或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比如把教材分为文化通识模块、文学审美模块、应用实践模块等模块。文化通识模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汇集了基本的文化常识,注重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的视野;文学审美模块撷取中外文学精华,便于学生欣赏和传承,提升学生审美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应用实践模块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旨,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各模块相对独立,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同时又紧密统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目标之中。

(二)课程的模块化

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确定不同专业学生毕业时所应具有的语文能力,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模块化目标和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

具体措施: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开设选修课、兴趣小组、讲座等。如:为帮助非中文师范类学生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开设“普通话”选修课;为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水平,开设“名作欣赏”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和水平,开设“实用写作”、“商务写作”、“财经写作”等课程;为提高公共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对社会和自我推销的能力,开设“演讲与口才”、“实用口才”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技能,开设“书法”、“硬笔书法”选修课,等等。

(三)教法的模块化

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有所取舍,应把应用写作教学、说话教学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模块式教学方法。

具体措施: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题模块来进行。专题内容可以实用一些,浅近一些,丰富一些;教法的选择可以丰富些,灵活些,多样些;学生的活动形式,自由讨论的机会可以多一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上。同时,要用开放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体现“大语文”教学的前瞻性特点,要面向未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后就业所需,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也可以整合为若干个模块,譬如理论模块、欣赏模块、问题模块等。理论模块是集中体现文学、文化和思想知识的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知识的集合;欣赏模块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进行具体的欣赏,力求从审美的、文化的、艺术的层面去把握作品的价值;问题模块是能够引导探究知识本质并进一步拓展知识广度和提升学术层次的问题组合,包含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同时也要注意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达到光、声、影的和谐统一。

(四)考核的模块化

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方式,是促使大学语文突显应用性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内容的考核不仅要借以反映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水平,同时要达到“练兵”的实用目的。

具体措施:教师不妨把基础常识的考核与实践能力部分的考试分开进行,其中基础常识部分作为必考内容,而实践能力部分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选考。考核分数也可以模块式量化,比如写作内容的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随堂考试、口试、平时写作成绩等多种形式。随堂考核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写作基本理论、概念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且在考试类型上以结合实践的案例题为主;口试部分占20%,主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重于应聘介绍、办公接待、酒店服务等方面;平时写作成绩占50%,由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写作作业成绩综合平均而来。写作部分的最终成绩即由上述几个方面相加而成。这些考核形式不仅体现了学生写作的真正水平,同时把考试也当成了实践写作的一次机会,突出了大学语文的应用性。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本身就可以看成是由以上若干模块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模块的优化组合过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全面考虑模块与模块之间各种功能的兼容和搭配,形成比较合理且有效的模块系列,集中优势教学资源,从而达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宿州学院教研项目“大学语文课程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xyjyxm201020;宿州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应用性研究”,项目编号:szxyjyxm201255;宿州学院教研项目“ZHC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szxyjyxm201259)

参考文献:

[1]魏怡.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

[2]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6).

[3]王春华.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应用性[J].教育与职业,2009,(08).

[4]袁,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2001,(04).

[5]李泉.交通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模块化建设刍议[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6]何光超.高等语文的模块化整合[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第3篇

首先总结了高职语文教学主要存在包括观念上不够重视、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给出了相应的针对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9-01

高等职业教育也简称高职教育,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职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与一般大学教育有较大不同。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被赋予基础文化课的定位,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前者侧重于工具性(即应用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包含了这两重功能。高职语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必要的综合课,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观念上重视都不够。

首先,受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主管部门狭隘地理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仅仅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综合人文素质。如,认为像语文、英语、哲学这样的文化课程尽可能少开甚至不开。尤其是语文,想当然地认为汉语就是母语,即使不学也会,没有把语文课上升到一定高度来认识。于是,缩短学制、大量削减和占用文化课时的现象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这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单纯地把语文当作一门语言教育课程,忽视了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该课老师还有可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就更谈不上对课程教学用心钻研和悉心提高。再次,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性,甚至觉得语文课程可有可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

(2)培养目标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其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就具有这样的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院校过度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缺乏合适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一方面,目前应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强,也与其语文素质和能力情况整体脱节。一些教材仍然按照中学语文的编排方式;一些又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偏重文学性,几乎没有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有些过于偏重中国古代文文学,缺乏多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教师倾向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难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在知识的联系迁移方面,也还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讲授,还没有结合相关专业展开。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样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大学语文处于尴尬的境地。

2 高职语文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进行阐释。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如果要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改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观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其教学的积极性,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生来说,要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大学语文观,加强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认真对待语文学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

(2)编写合适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要编写适合不同高职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首先,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突出人文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生、人性、人格的完善,陶冶情操。其次,培养学生写总结、计划、会议记录等应用能力。再其次,根据高职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特点,还应多选用与今后工作学习有直接有关的实用性内容。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应从实际出发,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贴近大学生生活为他们所感兴趣也是一条依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改善学习效果。当然,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的限制,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也即是教材服务于教学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3)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课上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教学组织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如,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之中辨别是非。可以角色互动,具体有研讨式和提问式两种,前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后者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若干问题,由学生自学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开展诸如诗歌朗读与创作、办板报等课外创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专长,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能事半功倍,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意境之中,自觉地体验文章的意蕴美、哲理美。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多采取尽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组织教学,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更多的内容,知识图文丰富、声情并茂、印象立体,轻松活跃的气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也有助于其理解。

(4)改革考试办法。

当前的高职语文考试类型无非是填空、判断、选择、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作文和阅读理解的部分,其余类型基本沿用了中学的标准化试题。这种考试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对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考试不能仅仅关注若干语文知识点,也不能只限于培养单纯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和考试的检验,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可将考试分为语文知识、阅读、作文三个部分。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写作常识等,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阅读主要从文章的语言、主题和中心思想等方面考核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作文根据教学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的写作水平。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职业特点和相关知识考卷适当增加主观题目,尽量能测试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尽管目前其教学存在一些观念上或者方式方法中的问题,试想各位同仁不断探索总结,必定找到比较完善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周剑.如何突破高职语文教学困境[J].商界论坛,2012,(10):158.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 实效性

课 题: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12525061。

高职语文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的建设质量关系到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过度重视专业课、淡化公共课的倾向,高职语文课时被大量压缩甚至被清零。如何在高职教育的新背景下,准确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建立全面考核模式,快速提升高职语文实效性,是高职语文教育者的紧迫任务。

一、树立“大语文”观,准确选择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大语文”教学观认为: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需求和就业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以培养语文应用能力较强、人文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为主要目的。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必须要重新选择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满足”,即:满足学生做人的需要,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以这“三个满足”为标准,对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确定三个教学内容模块即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和应用写作模块。

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的实质就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也就是经典文学作品来感染、熏陶和发展学生,使人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以形象化的方式对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而口语交际模块主要是通过模拟高职学生生活和未来职场情景,对其进行各种有关“说”的训练,增强高职学生的生活口语、职业口语能力,使其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口语进行沟通,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应用写作模块则是选择那些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经常用到的、必须要掌握的应用文文种作为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的作用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而口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则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这两大部分相辅相承,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效率,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存在着厌学的倾向。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势必不好。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论,采用与高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则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运行这些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其实质是多维互动的、高效的。这样的课堂不是以学生的“学会”为唯一目的,而是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想学、爱学,并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养成与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质。如在教授《六国论》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诵读、理解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可采用探究式模式,让学生从文体、论点和写作目的等方面将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通过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注重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包含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高职教师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外,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采用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分为两种,一种是“台前指导”,另一种是“幕后指导”。“台前指导”就是教师明确指导学生们学什么和如何去学。例如教师讲授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运用多读、多背、多记的学习方法,注重文学素养的积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可以首先给学生选好训练话题,创设一个学习情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好口语技能的信心。教师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既要指导学生分清不同文种的适用范围和写作要求,掌握其格式化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又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文种的写作训练上。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衡量是否学好应用文写作的标准是能否准确地运用,而不是记住了哪些概念和特点。以上这些都是“台前指导”。而“幕后指导”则是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总之,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以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四、改革考核制度,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

1.变单纯注重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高职语文考核是一张考卷定高下,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建立全面、动态的考核体系。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考核范围应该包括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全过程,考核项目应该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等。

2.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

过去高职语文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对听、说、写不够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的考核办法。课程的考核应将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的教学目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3.变以学校考核为主为学校和社会考核相结合

以往高职语文教学考核以教师命题为主,以书面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中,教师的主观性过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和形成。可以采用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又能够使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差距。例如教师可以在考核内容中加入考取汉语资格证书的项目,鼓励学生考取普通话资格证书和汉语应用能力证书等。

总之,高职语文课程应该以高职学生需求为本,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指导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提升高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艳.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10(02).

[2]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

第5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 困境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2-02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切实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成为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1.教材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均采用以公文写作为主体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入选的例文缺乏时代气息,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基本脱节,诸如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申论等在教材中使用较少,教材没有新意,缺乏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也缺乏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产生距离感。

2.教学方式方面

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讲文体的种类、特点和概念,将文种的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完全按照:定义——作用——分类——格式——写法——举例的模式对写作知识进行灌输,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宰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互动,致使课堂内容乏味、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方面

近年来,报考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比较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薄弱,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写作能力偏低。对于要求具有大学语文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写好应用文的课程教学而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4.教师方面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具有很强的写作基础,但未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实践经验,教学乏味无力。

二 教改对策

1.优化选用、编写教材,建立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及社会发展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在选择和编排教材时首先要考虑教材的实用性,要多设计和安排实践练习的模块,加强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力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会办文、学会做事”。如果情况允许,高职院校最好是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在内容上强调知识要点必须够用,重点突出案例和训练,在内容上应多加入符合时代特点的最新信息,拉近学生与应用文写作之间的距离。各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应用写作例文分析》、《应用写作范文选》等辅助教材,与主体教材配套使用,以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格式+例文”简单固定、枯燥无味,没有任何新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似的人为环境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撰写应用文,真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讲授《求职文书》一节时,就可以利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实训教学法。实训教学法以具体活动为中心,把理论知识融入实例中,突出“活学活用”。如:《条据》、《讲演稿》、《实习报告》、《自荐书》等,宜用此法。

第三,比较教学法。应用文文种繁多,文种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极易混淆。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明确不同文种间的区别,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进行例文的演示,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具体、多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如在教学“请示”概念时,笔者在课前运用Authorware软件将“请示”的适用范围以活泼可爱的图像、文字展现出来,设置了一个写作“请示”时的具体场景,把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故事导入法、互动教学法等。

3.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应用文写作理论,而且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要潜心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满足不同专业对应用文写作的需求。

(上接第72页)

因此,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利用多种机会进行“充电”。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专业要求,灵活地选用教材、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