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的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全国高校课程统计数据来看,语文作为我国学科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全国近30%大学的必修科目,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将语文修订为必修课,但正是这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却处于尴尬境地: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一)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文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受语文教育,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教育,所以说,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全民认可的教育内容。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育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倾向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大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语文教育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的知识应用和学习体验已经拙荆捉襟见肘,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学与不学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与其花时间接受语文教育,还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课。
(二)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项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可以作用于大学教育工作的设备、工具急剧增加,但是大学语文教育由于多涉及语言文字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颇深,所以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低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当从三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第一,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再继续沿着传统的教育路线前进,而是应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带来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育。第二,能够直接表现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等,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次数日益频繁,大学语文现代化要求在教学思路、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得以展现。第三,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论文和相关研究人员,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展的人才基础,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层次的指导意见,有效提升了大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四点教育教学策略:(1)大学语文教育要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的认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意义。(2)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自身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观念上来明确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更加喜爱的语文教育内容。(3)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开展,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部门所制定、颁布的教育政策,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高校语文教育工作的监督作用,保证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开展。(4)大学语文教育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不仅要在运用次数上得以增加,同时要在运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总结
当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于如何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关注度日高,但是就大学语文本身的发展状况而言,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相背离的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清,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特征;第二,对课程的定位不明,出现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美育性以及“人文教育”等多种定位;第三,对教材的选用过于多元化,未形成材;第四,多数教师将大学语文定为基础性课程,认为于职业无任何裨益,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对大学语文教育予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改革迫在眉睫。
2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意见
2.1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定位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语文水平的增强
由于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把人文和语文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以及开拓性特点。而就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来说,应把旧日的语文观念转变为人文语文思想,尤其需突显出语文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同源联系。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来说,语文是整个积淀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构件。大学语文教育是华夏民族的母语教育,其不仅需对民族文化予以传承而且还需对整个华夏儿女的民族意识与精神予以唤醒与振奋,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破除旧日的纯文学教育理念,坚持把文学与哲学、美学、历史学以及科技等各种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令学生体会到美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使其收获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与动物相较,人类所具备的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就是语言,而对于整个民族而言,语言不仅是文化载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历史的沉淀中,语言将一个民族所具备的风俗、思想、情感以及经验等都包融在内,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承整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语文水平的增强。
2.2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需突显人文本位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其核心内容大都为文本讲解,讲究知识本位,这一情况过于强调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而把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人格塑造排除在外,无法完全地把大学语文所具备的育人功能体现出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出现文化缺场现象,最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大学语文的教材予以变革,采用人文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使大学语文的教学由传统的死板知识教授转变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借助大学语文教育,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并规划人生,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
2.3大学语文的教材与教学需注重学科融合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的教材通常都注重文选一途,所编内容大都杂乱无章,不具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语文的沿袭,这样的教材结构不仅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相当不利,而且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摒弃传统的学科分离,坚持把知识板块融于一起,比如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生情感以及科技艺术等融合于大学语文教材之中,使学科沟通取代学科隔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关注度,促进其自身发展,并使其满足社会所需。
2.4大学语文教育需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小学与中学的教育是为了应试所需,往往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尽管不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沿袭,但实质上仍旧能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这一情形势必会造成语文教育的逐步边缘化,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紧跟时代的脉搏,尽可能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情感,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当下的生活所需,而且还有利于其适应将来的生活发展所需。总之,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那么必须具备多彩多姿的生活源头。只有如此,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才是真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才是真正地与生态教育思想相符。
3结束语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2-01
1 引言
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因多方面原因,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2 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教学资源相对欠缺,教学模式有待创新。现阶段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材的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图书资料的缺乏的重要问题。其教学理论、方法都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词汇、语言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唯一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评判者,翻译知识传播单方向的从教师指到学生,注重终端的翻译效果,缺少互动的实践。第二,教材编排、教学课程与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设计。国内高校针对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教材编排与课程设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学重点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大专院校未单独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产生迷茫的感觉,就业过程中所学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
3 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分析
伴随国内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然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态人才需求相脱节,改革翻译教学理念已势在必行。
第一,改革翻译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实践平台。高校首先要肯定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蓄地从教育心理学、语言教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吸收养分来促进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中高校要科学安排大学翻译教学的修课时数,由专门教师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平台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第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强有力的培养机制,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专业化的学术训练是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是校园建设之根本。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层次教师资源的引进,现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体系建设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缺少自我提升的空间,需要引进专业知识过硬、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人才来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的空白。
第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做支撑。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师结构是优质课堂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具备优秀专业知识基础、强大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能力与教育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传授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强化自身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知,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学科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材施教,铸就学生学习品格。
与此同时,紧跟社会的动态需求,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进行精准的内容讲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实时更新传统的教授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锻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与实践能力,为现代化的社会输入真正的可造之才。
4 结语
国内高校大学教学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翻译教学师资的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制定系统完整的翻译教学大纲,编写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翻译教材,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强化实用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人才目标,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01:96-102.
[2]陈璐.基于演化原型框架的汉字教学设计及其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方式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其综合发展,并非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民俗常识等,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语文教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忽视人文性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在某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介绍学术研究观点及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内容,偏离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科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精品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老套,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某些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的教学心态较随意,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导致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采取考试做题的形式,通过得分判定一个人的学习,不能真正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仅是以得分为目的的学习,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文学、文化、历史等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日渐式微的大学语文课堂现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仅凭学校自己的理解来规定课时的多少。由于有些高校学制普遍较短,且教学偏重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安排之余,才会想到安排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安排课程一般一周也不会超过两节,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讲座、选修课、大班授课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甚至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清晰,又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十分混乱,部分高校是直接采用中文学生本科教材稍加删减直接变成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对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偏重经典的教材显得“繁、难、偏、旧”,其中的古典文学知识体系与他们所需要的语言沟通实践技能有不小出入。大学语文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能跟着混两个学分就达到目的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热情,通常一本教案用好几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教法都一样。(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一方面是教学方法落后,研究陷入困顿。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手段依旧是围绕课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忽视学生的感受,缺失课堂互动。而且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文本知识的传授,不考虑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理解上的要求。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还由于国内目前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偏重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基础薄弱、考评机制单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学功底普遍不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在考评机制方面,按要求本应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多项考核,但许多高校与教师都依然延续用一张试卷进行测试,以分数定成绩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价值
首先,内容明确、针对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安排微课视频教学先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每段视频或者说每段微课只针对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结构完整的微课程。这既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又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反复观看,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方便理解,这比起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凝聚学生注意力,节约时间成本,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表达生动、吸引力强。一方面从教师的层面来说,由于授课与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结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传媒手段,通过视频、图片、动画效果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视听语言更清晰深刻地将一个知识点抽丝剥茧,解释清楚。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拉近学生与大学语文之间距离的桥梁。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展示探究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除课堂发言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报告、演讲、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这种生动的表达同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灵活多样,自主性强。当前大学生受到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了,然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是学习时间上的灵活多样,教师课前将微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二是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不会的内容上,可以反复看、慢慢看,实在不能理解的留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生就可以互动交流,教师同样也可以在线上对这种交流进行指导。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做一个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中再对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最后,资源整合、普适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和互联网联系紧密,具有流通性强、普适性强的特点。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微课质量。微课如果设计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做好微课,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对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搜集整合所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小视频等,以丰富自己的微课内容。二是整合其他高校教师的微信视频,进行对比分析,优化自己的微课内容,在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业务水平,达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一旦确立下来,推广起来也比之前学界广泛讨论的翻转课堂更加适应中国大学语文的教育,翻转课堂毕竟是西方的理论传入中国,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学生和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对学校软硬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在国内大范围地推广。
三、“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型构建
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科技进步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特别是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教学方式中的主流。(一)课前知识任务输入——创建“微课”视频学习媒介课前的微课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微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精练、知识点精确等特点,同时微课也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微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介绍,这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学习,以节省课堂时间。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是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生僻字的介绍,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其典故或易错点,让学生反复学习。比如,在学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故做成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次是作品赏析,利用微课可以增加音频的特点,教师可以插入画外音、小视频、音乐、Flash等,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比如,在遇到《红楼梦》节选等经典文本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二)课中内化吸收——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将教师从冗杂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和协助者。学生要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首先要根据之前微课的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学生会问到“舒婷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致橡树》”“这其中的树都代表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棵树的形象的”等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小组中给出一个意见,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将答案汇总,让学生比较哪些答案更贴合实际,或是把学生的答案综合一下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动脑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价,对产生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次发言中改进提高。(三)课后活动辅助教学——拓展语文教学平台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拓展课外教学平台。大学与中学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也有更丰富的社团文化生活,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完庄子的《逍遥游》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关于“人生来自由还是不自由”的辩论赛;学习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情景剧大赛。这些比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诗经》《楚辞》等经典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四)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发多纬度学习空间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学习者置身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内容”的大环境中,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实现了颠覆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是囿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范围也可以无限延伸。微课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听懂为止。除微课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建立其他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供学生在课下交流讨论,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随时解决。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直播授课,学生有意见能及时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不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评价模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教师的调整也可以更加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20-01
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制于对“实用”教育、就业导向的片面认识,在高职院校课程开设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职大学语文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日益严峻的课程开设现状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常常导致高职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往往不受重视。边缘化早已成为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生存状态。很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即使保留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部分学校,课时也在不断压缩,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只有一二十课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点缀。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途径
高职大学语文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放弃一贯的思维模式,在坚持自身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展的弊端,突出当前高职教育时代特性,更好地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
1.教学内容要突出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课程设计的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以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现代科技内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内容,由于长期受制于“纯文学”的框架影响,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等。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文知识内容为本位,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秉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要避免高中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大学语文必须努力冲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樊笼,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对文化知识精华的渴求是强烈的,也是茫然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正确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序列之后,附上学生必读与泛读的书目,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及时接收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体系。
2.教学方式要突出多元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具体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过多强调深究字、词、句的教学模式,陷入分析的窠臼而缺少宏观的把握。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改变单一、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学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死板的机械模式,在落实传统对字、词、句、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隔离,是语文教学的“死胡同”。大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高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要强化学生网上自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共享和协作、跨时空交流等优势,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已成为当代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形式。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业余网上自主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既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网上查阅相关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方式要突出动静结合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语文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语文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动静结合。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既有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渗透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片面武断的“一锤定音”,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是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新莉.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 刘海燕.告知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分块解析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从教学内容板块来区分教学模式的。
1.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模块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讲授所有知识是没有现实性的。但是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基于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掌握薄弱这一特点,这一模块内容下应包含:(1)中国古代文学知识;(2)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3)外国文学常识;(4)中国语言文字常识。在这一模块下,常见的教学思路有主题式、文体式或文史式。
2.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不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学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领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品背后传达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更能体现出教书育人之理。教师在梳理这一模块时,可以遴选经典文学作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文精神,从作品的语言层面到精神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讲解剖析,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进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进其进步,加强其综合素质。
3.中国语言和文学实践运用模块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和模块之一当是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能够使其文章更有内涵,口头和书面表达更加得体贴切。口语表达能力是我国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门课程需要有意识地锻炼、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将对学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这一模块来说,可采用谈话式、讨论式等方式来进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书面表达即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对工作、学习、生活进行总结计划等常见的表达手段。同时,它也是进行学术研究、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采用项目趋动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提升书面写作能力。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下的教学方法解析
1.以点带面研究型
大学语文确要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学习全部的传统经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点带面选取一部分篇章来学习。就未学习过的篇章内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词之含义,应重点体会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学习过的篇章内容,则可以深挖。学习是有层次的,如果小学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中学要求掌握必要的词、句含义及用法,则大学语文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善于质疑和追问,针对固有的观点重新认识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追求精神独立、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做法,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如中学语文学过《庄子•秋水》,该文选读重点是本篇中的字词把握。但大学语文选用这篇文章,就要深入体会其说理和思辩方法以及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再如,大学语文选读《左传•段于鄢》,应由学生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语言、性格,通过查阅资料、共同分析,管窥当时时代的主流观点。
2.现场教学活动型
高职高专院校多数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现场教学活动课。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当然,现场教学活动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现场的讲解组织工作,方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3.因材施教个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所有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有不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应适当区分,以体现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配套支撑
1.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新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的不同。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课,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服务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养目的,解析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将其对应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设计中。
2.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语文部分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权威解读。新世纪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既是学识渊博又优雅时尚的,既幽默风趣又认真严谨,既能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索、学习,又能开拓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讨论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学需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与学生同步对话,教师要陪伴、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3.教材编写或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编写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使用《中国文化概论》马工程推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课后学习、翻阅的阅读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适的马工程《中国文化概论》,或编写一本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在马工程教材为主要教材,再编写一本校本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些都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料。
4.考评测试方法调整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基于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效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情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这样一个多媒体画面,然后配上婉转悠扬的音乐。在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当中,教师说:“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这似乎正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同学们的所感所想,教师即可以顺利实现新课导入,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真切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戴望舒的《雨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仅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并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即可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设计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精美课件。
(三)创设诗词情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拥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对于诗词也大都较为热爱。基于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温婉优美的诗词中进一步增添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时,语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诗词:“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然后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温李’是指哪两人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二人。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朦胧、幽渺、内涵多重。同学们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在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时即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激发同学们学习《锦瑟》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诗歌情境不可以滥用,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运用。只有诗歌情境符合教学主题,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结语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张彬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14,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12,(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12,(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3):52.
[中图分类号]G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46―02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中国古代教育中所说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在于,小学主要学习基本的礼仪和技能,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而大学则是大人之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即学习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质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不像古代那样将终极目标指向参与国家政治,但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为目标的,以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如果说大学教育中各项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做准备,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那么公共课,特别是大学语文,则更多属于个人素养的教育,即“修身、养性”的范畴了。笔者在近十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略有体会。
一、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观的确立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在心理上他们要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在学习方法上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学习目的上要完成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新生完成这些转变。
最新版的《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国内外的名家名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并分专题做了编排,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笔者就是先从学生人生观的定位人手,逐层深入进行教学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大学生?
1.如何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修身理论,比较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家的异同,以及这些理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哪些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需要将其摒弃。
2.如何宽容对待他人?
大学里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学习、生活当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而且大学生活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将学生推向了更多的竞争当中,现在的学生又大都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那么,如何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就从《大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学习如何宽容待人,懂得“和而不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结合时政新闻,将学生感兴趣的、新近发生的或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现象、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3.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哪些不同?
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要从“致知”到“修身”,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学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中国古代有男子“加冠”之礼,现在虽然没有成人礼的仪式,但大家都知道十八岁是一个人从孩子跨入成人的分界点,大学新生的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面对这个跨越,教师必须让他们明白成人与孩子的区别,让他们懂得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让学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
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说过:“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养,因为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同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仅有一些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学语文课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前言)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的过程更倾向于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作业的完成。大学生需要的却是独立自主的学习,需要广泛涉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吸收知识,最终将其表达、展现出来。大学语文课堂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
笔者认为,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来说,大学语文的学习在“有所得”的基础上,更应该“有所悟”,与其让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名篇佳作或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课堂上静下心来思索、感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最终将“所得”和“所悟”实践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三、搭建轻松的教学平台,将课堂交给学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逐渐减退。小学阶段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到了初、高中阶段,愿意配合老师教学的基本只有性格外向和学习相对轻松的学生,多数学生只是埋头苦读,到了大学阶段,能够站起来主动回答老师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简直是风毛麟角。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善这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