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4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特殊教
>>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探析 关于特殊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的思考 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方向和体系建设的探索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分析 关于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近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 我国特殊教育立法进程现状分析 近三十年来关于我国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配置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解析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 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新世纪的发展与思考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进 想象群际接触的研究及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
③国务院办公厅发[1989]21号.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12]王成祥.我国教育投入的立法保障探讨[J].传承,2009,(6).
[13]谢敬仁,钱丽霞,杨希洁,等.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14]黎红.教育经费不足: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J].现代特殊教育,2004,(3).
[15]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渴望得到专业发展,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缺少培训机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只有16%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教师培训,39%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而接近80%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来进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数量少,学生个体条件差别大,生活自理能力低。按照《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师生比应为1:3.1,但黑龙江省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这一比例,很多学校的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担任生活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省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开展了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也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却往往脱不开身去参加培训。
1.2教师对一些康复设备不甚了解,康复技能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机体的康复,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康复技能。然而黑龙江省各学校普遍存在缺少从事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的专业人员的现象,使得特殊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很多学校由于资金限制,无法购进先进的康复设备,还有一些学校尽管购进了先进的设备,又缺乏掌握康复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得许多设备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由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1.3培训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需求。目前省一级的教师培训主要是采取技能大赛的形式,以赛代训。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学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场地限制,体育课和职业教育课很难获得展示机会;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使得参加展示的学生只能从哈尔滨市的学校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平等性。而地市一级的培训,往往也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要,要么效仿省里进行技能比赛,要么请几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问卷统计发现,36%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34.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32.1%的教师认为培训理念难以转化为教育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改进方向。
2、对策与建议
2.1编写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在专业发展方面,亟需提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学科知识与技能(47%),现代教育技术(44%)和教学理论(37%)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教师参加的培训多是通识理论(72%),教学理论(62%)和师德(61%)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培训的针对性不强。鉴于此,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同时参考调查问卷编写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2.2细化培训对象,分批分层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访谈笔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同,素质基础不同,个体追求的发展目标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教师个体的不同情况。鉴于特殊教育教群体的特殊性,应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加强针对性,把教师群体分为骨干教师,新手教师,转岗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四类。在培训开始之前,明确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层设计培训目标,这使得培训在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出发点,在接下来的课程和形式上的确定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偏离轨道。
2.3创新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针对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出门难”的现状,建议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针对学校的不同特点和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课程,依托特殊教育的教研片区,在每个教研区域设置培训点,组织专家、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每个区域的教师进行培训。
2.4设计培训课程,注重普遍性,强化特殊性。针对特殊教育的特点,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课程既要包括特殊教育的通识内容,又要包含具体学科的教学知识。同时,为了普及“医教结合”理念和康复技能,还要适当增设康复类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力争使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基础的康复知识和技能,能够使用基础的康复设备。
2.5以网络UC和论坛为平台,开展网络教研。针对教师普遍反映的“学习资料有限,缺少交流平台”的问题,建议充分利用新浪UC房间进行校际间的教研活动,活跃气氛,互通有无。同时建立特殊教育论坛,共享前沿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赖雪砚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如何把握良好机遇,办好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特殊教育机构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从普校到聋校,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二十多年,从中深深体会到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是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因残致贫导致了上学难;而现有特殊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其成年后就业难;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导致了生活困难。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政策,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之路依然很艰辛,困难重重。特殊教育学校在体制、机制、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今后特殊教育学校该怎么办,路该怎样走,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加大建设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力度
目前聋教育在全国已基本普及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我省属西部欠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现状是: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布局不合理、门类不齐全、课程设置不科学、社会效益不明显。现阶段因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省内特殊学校多以聋校为主,在校生中听障生占绝大多数,而视障、智障只占了其中的极少数。为了能够让各类残疾的适龄儿童走进校门,接受较为专业的教育,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分地区、按人口数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批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是当务之急。在西部地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迫使我们必须这样做:一是随着优生优育,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残疾儿童日趋减少,聋校招生难;二是智障、视障儿童多年来被拒之校外,无学可上;三是西部地区人口居住疏散,而且相对贫困,绝大多数家庭没能力送孩子到省会城市上学。
建议省政府修订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步伐,为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将特殊教育真正纳入教育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实行特殊教育一票否决。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当中个性差异较大,这对特教工作者而言,仅有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目前各特教学校的教师绝多大数来自普通师范院校或由普校调入,从特师专业毕业的只有极少数,特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较差、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降低了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对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所综合性的特特殊教育学校,除建设配备好硬件设施外,必须足额配备各类专业教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协同人事等部门,采取引进特殊人才等方式,每年计划招聘一批特教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特教学校来,不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要想方设法稳住教师队伍,要从职称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提升特教老师的社会地位,要防止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失;第三,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轮训的力度,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最后,要设立省级示范学校,建议在省会城市创办一所集聋、盲、启智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全省特教学校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培训、支教、深造等活动,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残疾儿童在特校,接受相对专业的教育。
三、真正凸显地方办学特色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各类残疾儿童,由于他们本身的某种缺陷,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较低,所以这就造成他们课业程度差,基本技能低,走向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事情去做,以致一部分人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怎样让他们学有所成,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我们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将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出路兼顾考虑,办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融入社会,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开办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如美术、陶艺、剪纸等),吸收那些有爱好或特长的学生参加,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兼职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可外聘专业技师客教,使他们的爱好、特长得到提升。这样做既为他们今后的创业辅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
2.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学以致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校在高年级可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机械加工等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课程,要与当地的企业联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每周安排足够的课时让高年级学生去参与实习,在劳动实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或独立创办校办企业,可让高年级学生在其中承担一部分的工作量,使他们得到锻炼,提高,也可以直接吸纳毕业生在校办企业中就业,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
张海迪: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感觉很温暖、很高兴,也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和希望。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对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经济状况差,残疾人难以接受良好教育,并进而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生活保障、婚姻等。我认为国家必须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快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残疾人康复师资培养,提高残疾人托养、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视,科学建设特教学校,着重发展融合教育,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
薄绍晔:关注民生仍然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总理指出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强调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建议报告中增加以下内容:一是国家在推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关注农村残疾人的医疗难问题,开展残疾人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二是办好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以亚残运会为平台,展示我国残疾人人权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三是政府应当引导、培育慈善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张明园:希望将报告提到的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的既定政策和工作任务予以制度化,最好是法制化,并且确保落实到位。
于兵:建议严格落实现有政策法规,注重落实质量;重视特殊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考核脱钩,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社会教育的投入;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建立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保护性岗位;鼓励和发展公益事业,让慈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质量,让广大残疾人受益;严厉打击利用残疾人牟利的利益掠夺行为,确保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李丕钧: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希望社会各方面对“两个体系”建设给予支持,切实为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建议对于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人口30万以上的县要建设一所特教学校的要求,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需求合理开展建设,避免一哄而上、重复投资。
胡志斌:报告别提出要使人活得有尊严,这必将使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社会弱势群体受益。国家目前非常重视特殊教育,正在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不要一哄而上,应当多建一些特教班,倡导回归式教育,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
邰丽华:目前所建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应加强无障碍的设施,方便盲人和其他残疾人进入文化共享的领域。
高晓笛:要加强聋儿学前教育。如果聋儿学前能够恢复听力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完全失聪的可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将手语列为聋哑学校教师的必考内容。聋哑人非常适合从事车工、铆工、电焊、汽车修理、电脑操作等工作,希望政府和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政报)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 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2.3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和康复的效果。政府应该克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少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机制。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经费、改善教学条件:(1)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2)把福利彩票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3)积极向社会筹集、捐资办学经费,增添必要的场地、器材;(4)特殊教育学校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校的精神,发动师生修建简易运动场、简易器材,保证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
2.4 营造残疾学生的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少,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比如:学校利用广播、报栏等设施对残疾人体育进行宣传;学校举办一些残奥会知识讲座;学校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趣味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会;校内年级间、班级间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小型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残疾学生的生活,增加了残疾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对培养残疾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S].1998.12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 家庭内部教育 走访调研
一、特殊教育儿童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启蒙之师。而特殊教育儿童,他们比普通家庭儿童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承担其他家庭常面临的紧张和压力,还要加上抚养特殊教育儿童的额外压力,因此他们要经受比一般家长更大的压力。在经过了五天对桂岭镇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
关于对平安村几户特殊教育儿童的家访:
桂岭镇平安村是贺州市的众多贫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适龄儿童600人,在校学生618人,其中幼儿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壮年农民人士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此,我们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且全部为留守特殊教育儿童。
通过我们对这几户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家长为了治疗特殊教育儿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时,山区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家长们并没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这里的特殊教育儿童并不能受到必须的特殊教育,仅有1名可以跟着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已在桂岭镇中心小学上到了三年级,成绩优秀,并能够很好地和大家相处。
二、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在几天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平安村,无论是哪类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这又要分成3类去分析:
(1)监护人文化背景欠缺。监护人作为孩子从小最早接触到的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们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在这区间内的78%的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普遍为长兄长姐,祖父母,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几乎为0,初中以上的也仅仅占到了11%。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认为保障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
(2)家长默认了不完善的全纳教育的存在。据了解,学龄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况严重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予以录取。针对这点,大多数的家长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够接受到正常学校的录取,多数家长将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没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不能适应为残疾儿童少年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需要。全区58所特殊教育学校(含3所民办学校)仅有111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19%,而高达8l%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平安村作为仅有一所普通小学的贫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教育,仅有11%的特教儿童会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89%的特殊教育儿童则放弃上学,家长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了孩子恢复的黄金阶段,以至于孩子成长压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许多。
三、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既然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将家长的整体教育意识增强,才能贯彻落实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树立家长对待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观念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到家长的脑海里,特殊教育儿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们将会定期回访桂岭镇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向家长们推广有关于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讲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全纳教育。针对于桂岭镇平安村的家长默认不完善的全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平安村家长们定期的开展特殊儿童需要教育的知识讲座以外,我们还建议贺州市政府要加快对于完善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问题,鼓励社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上岗就业,在教育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康复训练,正确引导特殊教育儿童,给予他们所需的特殊教育,让乡镇儿童也能一样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贡献一份力量,呼吁社会团体加强支持意识,特殊教育不容小觑。经我们对于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92%的乡村人民对待特殊教育儿童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相关了解的人民群众仅占8%。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联合桂岭镇社区机构呼吁并宣传,定期在乡镇组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的活动,宣传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让大家了解,并不断重视起来,让他们的教育前景变得更为敞亮。
【关键词】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44-0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一直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新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特殊儿童教育理论知识,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依旧比较薄弱。为了正确处理特殊教育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模式,这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一、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兴起
(一)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
英国皇家督学团在1988年发表的《学校里的新教师》中指出,新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不足,老教师也存在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直是以高等院校培养为主。在这种体制下,教学实践通常被放在最后阶段,是为了验证所学理论,是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则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为了寻求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英国政府和教育研究者纷纷建议提高教学实践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于是,教学实践的时间大大延长了,这就形成了“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
(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兴起
“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首先出现在教师在职进修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师的在职进修被安排在任教学校就地培训。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扩展到职前教师培养领域。1992年6月,英国教育部发表了《职前师资训练(中等阶段)》的报告,接受了已在各地中小学普遍进行的以学校“在岗培训”来取代过分重视教育学理论培训的做法,实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自此,在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开始在职前和职后教师培养领域中兴起。
二、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一)以学校为基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其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经特殊教育学院培养的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没有对他们实际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尤其缺乏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虽然各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构都为学生在中小学安排了实习,但是一方面,这些实习持续时间较短,无法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学校的运作机制和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实习通常被放置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阶段。这种做法似乎说明实习被认为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而不是其基本组成部分。
为了寻求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我们建议延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并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地点。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构不仅要为学生安排最后阶段的实习而且在每一学期都要适当为学生安排见习。学生应至少在两类特殊学校中实习,以体验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和特殊儿童的特点。即便是在同一所学校内,学生也应尽可能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儿童和班级,以掌握全面的特殊儿童特点和教学技能。
(二)以学校为基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
基层特殊学校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以学校为基地,科研为先导,自学为方式,学研教合一”的研究思路进行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
1.以学校为基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依托、为载体,基层特殊学校必须承担起职后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的组织功能、导向功能、效益功能和补充功能,把学校建设成学习性组织。
2.以科研为先导。特殊教育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通过科研,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第二,通过科研,可以拓宽知识、解决特殊教育实际问题。第三,特殊教育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及时将研究方案投人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修正研究方案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南印第安纳大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实践的职业(aprofessionofpractice),教师教育必须将未来教师培养成为专家性实践者(expertpractitioners),而实现此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临床实践(clinicalpractice)。[6]因此,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别重视实践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体。仅拿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来说,其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为21分,占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的38.9%,将近40%。同时,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尤其注重从整体上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实践课程内容呈现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过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一般分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和体验学习。核心课程模块中的教育见习类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教学实践类课程都属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这些独立实践课程开设的顺序是:教师教育体验、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以及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教师教育体验旨在通过参观中小学,使得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的初步印象。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要求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探讨儿童发展的概念、学习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从事有关儿童成长、发展和文化习得的研究。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课程则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特殊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课程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体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这四类实践课程分别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设。总之,从初步体验、熟悉中小学到对学生的认识,再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最后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目标在整体性上表现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2.从横向的维度看,南印第安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整合的特征。首先,在同一门课程中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体验学习基本上覆盖所有的课程,而且类型多样化,包括嵌入式体验(EmbeddedExperience)、教育见习(Exploration)、现场体验(FieldExperience)。现场体验又分为师徒制体验(fieldexperienceinvolvingtutoring)、指导性体验(GuidedFieldExperience)。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体验学习包含在各门理论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行。比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学习要求是,本课程“要求进行现场体验”。其次,整合理论课和教学实习课(Practicum)。比如,“特殊需要教学策略II:中学”课程学习的要求是“,同修课程:‘特殊需要法律和当代焦点’‘特殊学生的评价、干预、教学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特殊需要实践II:中学’”。可见,体验学习与教学实习课程被视为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与理论知识学习俨然构成一个整体。理论学习和体验学习的整合,有利于职前教师通过实践理解、感悟理论,借助理论反思、解释实践,从而使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育实习课程的整合。“监督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教学”是一门持续16周的、全日制的以体验中小学课堂为内容的实践课,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教育发展习明纳”则是一门反思性研讨课,它致力于“密切联系跨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通过研讨专业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来整合大学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知识”[9]。按照教学计划,这两门课程同时在第8学期开设。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一边在周日从事课堂教学体验,一边在周末参加专业习明纳。课堂教学体验和反思性研讨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借助反思促进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其反思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启示
(一)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师范生完整、合理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学科课程。有的学校既是开设了学科课程,也存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课时偏少的现象,从而使得师范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学科教学。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不通识”或“通识”程度不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和课时严重偏少,缺少数学、人际交往、写作等课程,无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一个“全人”。三是课程设计依然沿袭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占的学时较多,且未能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较为严重的现象。四是课程之间缺少关联或关联程度较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识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完善措施:第一,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增设学科课程或增加学科课程的数量、课时,形成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内的完整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克服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指向性不明”,学生无法胜任学科教学的弊端。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课时,增设数学、写作、人际交往等课程,使得通识课程具有真正的“通识”特征。第三,摒弃学科思维,坚持实用原则,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取消专业基础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形成综合课程。比如“,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等。其次,围绕“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践”四个主题分别组织相应的课程,分别组建四个课程模块,构建清晰的课程结构。最后,在课程教学上,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分别设置通识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和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习四个教学项目,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关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建立项目教学考核制度,规定相应的项目考核标准,学生只有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经考核达到该项目的考核标准,才有资格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教师实践知识观时代的到来,通过实践体验教学培养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这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体系的主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尚未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等独立设置的实践目前仅被视为教学环节,并未被看作一门课程,从而降低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二是尚未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劳动、社会实践、见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甚至于某些实践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三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处于割裂状态。借鉴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予以完善。第一,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建议将教育实习、见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定性为课程,而不是教学环节,以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同时,增设一门独立的“教学实习课程”,以弥补当前缺少专门教育教学技能实践的不足。第二,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各个独立实践课程目标,并使之保持紧密的衔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建议构建专业见习(1)、专业见习(2)、教学实习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见习(1)的目的在于通过关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讲座、参观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形式,使新生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专业见习(2)旨在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熟知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包括心理、生理特点、国家相关政策等等。教学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则分别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特殊教育体验和能力训练的机会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其次,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为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应当保证上述实践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同时开设,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比如,教学实习课程就可以与学科教学与研究、特殊儿童评估、盲文、手语、行为矫正技术和特殊儿童管理等课程组成一个“特殊教育教学”模块。另外,改革目前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分裂的状况,将二者组成一个“教育实习与科研训练”课程模块,同时开设,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教育实习中完成,论文(设计)内容必须是关于其教育实习中遇到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
作者:鲁晓泉 单位: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1.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3.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3.3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2.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4.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三、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2.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3.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四、结语
摘 要 残疾儿童是社会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特殊教育也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群体的全面发展,飞速发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的探讨 试谈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浅谈美育教育的迫切性 财商教育的迫切性探讨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辩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浅谈在中职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迫切性及建议 基于设计的学习应用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及迫切性 论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的迫切性及针对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影响 对中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佟月华.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0(4):27-30.
[3]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0(4):31-34.
[4]韦小满.英国的残疾人与全纳性学习[J].现代特殊教育,2001(1):47-48.
[5]张家年,朱晓菊,程君青.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盲区:残疾人群的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6(4):13-15.
[6]周惠颖,陈琳.应用促进公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3-17.
[7]李青,王涛.基于平板电脑的特殊教育软件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2(8):98-103.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6-03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 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 WALL.Special needs and early years:A practitioner’s 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十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方法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文章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