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时间:2023-09-15 17:3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层次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42-02

一、引言

如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每一个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都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高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水平发展不一,因此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1.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我国各地基础教育在硬、软件两方面的投入差距非常大,使得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在中小学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能力很难在全国进行统一要求。高等学校入学新生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但水平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零起点。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都是放在教师面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必修课程。二是实践部分,重点是计算机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可以采用实习或实验课的形式。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涵盖的内容多,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内容都比较新颖、比较有难度,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平常接触较少的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大,经常抓不住重点,难以掌握。

3.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固定

通常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

4.教师的工作量大,课时紧张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学时有限,一直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为了赶课程进度,教师往往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理论、公式和过程,分裂了知识的原有结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工作量大,每天忙于上课,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教学业务成长不快,与学生交流得少,不能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这些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该门课程学期结束,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形式主要考核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包含填空、选择、判断三种题型。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如上所述问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1.实践课程应采用分层次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实践课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教师对每位学生上机布置实验任务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要求,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能完成第一个基本实验任务;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完成前两个实验任务,而且加强对实验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完成三个实验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的时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用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校理论教材采用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福炎、孙志挥编著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实验教材采用张明、王必友编著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该理论课教材概念清晰正确,原理简洁明白,知识新颖实用,材料丰富可靠,文字通顺流畅,图表实例丰富,每章都有自测题。另外,该教材还采用了分层结构的做法,将教材的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正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大多属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层次是阅读材料,是正文的补充和深入,将其部分作为选讲内容。该教材既突出了重点,又可适应我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安排合理,既可以方便学生自学和实验,也便于按两个课时组织课堂教学实验。

3.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精讲”,着重讲清楚重点和难点。为了巩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保证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科学地安排实验时间,实验与理论进度同步,每个实验都要在学习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达到多练的目的。实验课中,最好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些任务,然后要求学生上机完成。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还应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与参与者。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纽带,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媒体来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擅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见解,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能完全照搬课件来讲课。教师应向学生建议,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大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在课堂中讲解,学生还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不能简单地以理论考试来衡量。计算机实际操作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在考核方式中加大实践方面的考核力度。应该针对学生的级别区分、专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文科类和工科类不同的考核标准。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编辑、幻灯片制作等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利用数据库处理和加工信息,学会运用有关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可以采用“自动化考试系统”代替笔试,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考试结束自动提交、自动评阅,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志挥,倪巍伟.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四个方面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上机操作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呢?

我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各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二是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聊天和玩游戏,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仍很薄弱。这类学生自认为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三是有少数来自边远穷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学资源匮乏,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地培养特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基本内容、扩展内容、重点和难点。对操作练习题,加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题。将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作为共享资源。基础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共享资源中选择有一定深度、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供学生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讲解、演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文档排版等常用功能常以上机实验为主,而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很多老师通常只是进行了简单讲解。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日常报表和信件的情况,这些报表和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先进行示范演示,之后设定要求、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利用这一功能,加上艺术效果,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上机操作课。在教学任务设计上,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使他们从实践中寻找快乐。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学计算机的乐趣,又享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生;专题教学模式;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28-02

1 专题教学研究概述

专题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专题导向的教学”、“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或“基于主题的学习”。纵观国内外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文献,专题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以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配合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主题为主要形式,以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主题也称为问题或者专题,内容覆盖多学科领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学习和研究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生产或创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实际能力。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Dave Moursund从专题教学的构成要素角度将专题教学定义为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探究完成开放性任务的过程,学生对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任务内容跨学科设计,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学生是主体,以团队的形式围绕主题,利用信息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作为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建议。

专题教学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主要以小组合作或协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2)强调真实情景,以本学科教科书或大纲要求为指导,主题设计跨学科领域;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4)专题探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并非在单一学时内完成;5)专题成果是一系列和专题相关的个人作品或者小组作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总结,专题教学设计按照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一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第三种是完全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模式。

2 专题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很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联合起来一起开展专题教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大量的专题学习网站。在基于课堂的专题教学模式中,国外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某一专题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一系列与专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通过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国内对于专题教学的研究起初大多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中小学开展专题教学开始是在文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大多集中于课堂进行,比如语文专题教学,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学生之间进行研究性学习。随着研究的深入,专题教学被普遍用来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期刊网上搜到的相关文献分析,我国对于专题教学或者专题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利用和评价上。

江苏省大多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即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各个学校安排的课时数各不一样,但是课程结束后大都要求学生参加江苏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各个学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期刊网查询,很多大学老师或者学者专家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学手段的改进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远程教学、自建教学平台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内容的改进如更新知识内容体系、针对本校学生自编教材、增加第二课堂、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如1+x+y的模式、学科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整合的模式等。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用了专题教学模式,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院系的专业教学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有多个学科老师共同组成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学生在专题活动中学习一系列和专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穿插于不同学科之间,认识并掌握各学科的特性与共性,并对各学科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 艺术类高职生计算机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结合艺术类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1) 针对大纲要求和社会需求,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大纲要求,但是也不能僵化和牵制于大纲内容,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所以要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结合大纲要求和社会需求进行专题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由于认知风格、学习环境、个人背景等有所不同,学习内容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比文科性质的学生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都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而艺术类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既不同于理工科学生,又不同于文科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针对艺术类高职生的特点和要求,对专题内容进行筛选和定位。

2) 结合艺术专业,确定专题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梅瑞尔(Merill)在美国权威教育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以下五种教学基本原则,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者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有联系,且受到激活;知识是以展示的方式呈献给学习者;学习者运用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整合(迁移)到现实生活。毕竟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大学课程里的基础课,而且学时很少,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不怎么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专业课程,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技能,本来就是为生活和学习提供辅助,专题内容的范围可以涉猎于多门专业学科,至于内容的深度,可以根据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适当拓宽。与专业结合,解决现实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更加实用。

3) 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

专题教学的设计过程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要看本课程的学时是否足够;其次要看教学资源和配备设施的状况。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由于学时较少,机房资源有限,故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的形式。教师需要把课堂教学中的专题教学设计过程、每个专题需要的课时分配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专题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等,都需要重点分析和研究。

4) 基于校园网,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专题学习导航与评价网站

专题教学的结果是一系列与专题相关的个人作品或者作品集,有效的反馈或者评价可以更好地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有效学习的程度。以专题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每个专题的评价指标。专题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依据放在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上,以专题为类型,以作品内容为依据,把与专题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学习导航。基于校园网的专题学习导航和评价网站,方便学生查到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与交流。

5) 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于学习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能力

专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必备的生存能力,是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个人专业学习的效果和今后的发展。

4 总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几乎是每个高职高专学校都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在高校中普遍不受重视,而且应试教育意识比较严重,课程教学方法传统老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能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有人在,但是通过考试未必就能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没有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反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越不喜欢该课程,教学效果就越不好;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就越觉得这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必要。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 谢幼如,余红,尹睿.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04(11).

[3] 柯清超,马秀芳.基于学习对象的专题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4] 姚军.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5] 刘荷花.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6).

[6] 唐朝霞.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7] 葛茂松,富春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4).

[8] 张殿龙,梅险,吴宏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应用基础 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计算机技术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本世纪知识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工具性知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分散,理论知识部分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应用、系统组成、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操作部分有WORD、EXCEL、POWERPOINT、FRONGPAGE,IE及电子邮件等。

2.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别是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而且不同于本身所学的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一个学期。

3.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一定的基础课是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到底讲授多少内容为合适?每一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精简?

由于以上特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为此,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教材、考核等方面作出改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教学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讲授法,但教师主讲的模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不过由黑板讲授改成了在计算机上演示讲授。由于用计算机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它的课堂容量远远多于黑板讲授法的课堂容量,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在满堂灌输,而对所学内容无法及时接受和消化,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新整合,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先从英文打字、汉字输入等最基本的操作入手,然后逐步学习有关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操作以及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在中间穿插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2.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加强上机练习,每堂上机课均设计难度适当和足够数量的上机操作题,并尽可能涵盖当次课的知识点,同时布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余的内容略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强化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3.采用分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尽管中学有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不少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由于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这就造成了学生起点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所有系科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经济类、外语类等,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上机实践环节。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课时除讲授基本知识并适当拓宽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其掌握最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三)“计算机一级”考试和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

我校学生在学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后,下一学期必须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应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将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把基本理论知识和日常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既能增长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

我校目前选用的是江苏省统一的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考虑到本科院校学生的使用,该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尤其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太多、太难,没有实用性,学生的接受效果不是太好。因此教材的改革是必然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不能照搬本科院校教材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本科计算机基础教材简单剪裁后的缩写本。教材内容要摒弃过多的、烦琐的理论陈述,尽可能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技能操作。

2.针对性。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针对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五)考试方法的改革

成功的考核方案能给学生一个公正评价从而发挥考核的制约、激励、评价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实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案。理论和操作并重,使学生感到这种考核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证实自己的能力,更加重视平时上机实验课的学习。不要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总结经验,进而把高职模式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第5篇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就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技术

教学探讨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text combine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probe into "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 teaching method. And propose some view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eaching themselves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link. And has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is course.

Keywords: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discussion

Reform in educationeeping.com

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入门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收能力等差别很大。上好本课程,必须妥善解决好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及学校各级相关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把这门课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下面笔者将就他的实际工作谈一谈他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的看法。

1.首先必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部分,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仅应该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而且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当从过去的操作技能的培训逐步过度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重要作用,熟悉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方法和掌握获取专业软件的途径。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讲,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和各章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整体规划,即对教材内容做整体的分析与规划,将讲授内容分为若干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各种有效的讲授方法,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相连,首尾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体。因此应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划分为各个知识点,然后对各知识点再详细组织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总结出重点和难点、同时为教学过程准备大量的适合教学需要的、针对性强的、丰富的教学索材;最后再挖掘各种教学内容的前沿课题,为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必须经常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提出各种宝贵的意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组织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中讨论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制作出适合教学的教学课件,编写指导书、习题集、有可能编写教材。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强调与专业相结合

3.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这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从多方面强调实践教学,①在教学安排上,压缩讲课时间,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另外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再增加一些课外上机时间。②在考试成绩中,增加动手操作内容,在期末考试中,操作部分占40%;取消期中考试,用三个大作业( Word部分、Excel部分、PPT部分)代替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也主要参考平时上机成绩。③采取小班辅导,确保每个机房(40~60学生)有一个指导教师,要辅导到位.④上机操作课内容要明确具体,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⑤强调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上网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3.2与专业相结合

在上这门课时,强调与专业相结合,计算机应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这里只强调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热点问题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等,记下网址,并把它下载做简单的处理后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教师,把它作为平时作业记入成绩.这一点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本课程的角度讲,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题目,练习了多项教学内容.从与专业相结合、作为专业学习工具的角度讲,学生通过这个练习,了解了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热点问题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等,这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大有宜处。

4.发展网络与远程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个效果。

《计算机信急技术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己难以实施。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网上教学指开发基于校园的CA1课件。把教师的备课笔记、布置的作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远程教学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包括同一学校不同教室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它使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阅读到最优秀的教材,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网上教学实现了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以使有精力的学生选学更多的内容,而且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信息和接受反馈,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今天人们必备的一种技能,我们应当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一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德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8-25.

[2]张李。 把脉信息技术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3]纪丽莉。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电子课本、书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应用的出现,人们开展认识到创新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而翻转课堂也为新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的“契合”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领域掀起了一场“思考冲动”。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其中的“翻转”共包括两层念义。一方面,是从学生出发,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习真正属于学生,让他们自我掌控学习的内容、速度,并对自身学习成果进修评估。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而非施予知识者,学生是自主学习者,而非装载知识的容器;另一方面,翻转代表对教学过程进修翻转,利用现代化技术对直接讲授的时间进行转换,使讲授内容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呈现给学生。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将原本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借助于微视频、可视化视频、网站、在线交流等方式实现了。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现了由传统教学内容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组织者,教师不再进行传授,而是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如游戏、实验、交互仿真、艺术活动、共时体项目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概念的学习,推动学生知识逐步内化,逐步发展学生的主体、问题及探究意识。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下文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安排及考核方式出发,分别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1 实现教学内容的可视化

为了完成“翻转”这一目标,要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前应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相应的视频,使教学内容可视化,让学生能够课前学习。为了提高视频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进行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各段视频长度应适宜,并在视频结束后展开一个小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就“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这一节,教师课前对视频进行录制,允许融入较多新内容,可先以主流操作系统为例,对操作系统的功能、原理等进行介绍,同时,为了拓展知识可对其他使用较多的操作系统类型进行简单介绍,就各厂商与不同版本操作系统的差异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

2.2 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为了解决课时限制等问题,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适当修改教学内容,将课程进行合理分解,分为不同模块以供学生进行选择,通过资源共享、视频录制,开设更多更全面的模块,以供学生选修。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可以确保视频内容不至于过长,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对于Photoshop这一常见平面设计软件而言,若详细进行介绍需要完整的一个学期进行讲解,因此,可将其分成简单使用、图像合成、处理、绘制、高级应用、综合案例等模块,使学生依据自身水平,合理选择所需学习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3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很可能跟不上时代需求,需要重新进行视频录制,教师可对计算机最新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将课程内容同实际环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也可邀请其他教师前来录制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可以课前录制,因此,其他专业教师也能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可请专业教师对“三维动画基础”等章节的内容进行录制,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性,使学生思路更清晰,便于他们自学或选修课程。也可请网络中心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讲授,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若具有优秀的公开课视频,也可在允许的条件下作为相应的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

2.4 教学安排实现了虚拟化与现实化的结合

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选择教学平台,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自学中自主上网提问,同其他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则利用网络解答学生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统计软件,对学生学习课程、浏览网页情况进行了解,为课堂授课打下基础。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现了虚拟化与现实化的有效结合。翻转课堂解决了学生的各方面学习需求,对于不懂的知识,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学习,并从论坛上进行提问,教师予以解答。若学生因特殊原因缺课,也不用担心会落下,教学内容可以永久性存档,以便学生随时查缺补漏。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而言,应对重点内容面对面进行讲授,同时,就常见问题开展辅导。

2.5 实现了多样化考核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佳的考核方式如下:备课过程中将练习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学生课前自学教学视频后,在线将练习完成,通过学习平台对正误进行及时反馈。学生针对反馈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再次学习,及时纠正错误。借助于统计软件,教师可以掌握各学生课程掌握情况,利用学生在论坛上的活跃程度,可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为避免代替学习等情况出现,还应开展现场考核,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闭卷考试,让学生完成简单实验,加以考核,也可采用大作业考核形式,邀请专业教师对作业情况进行评判。

3 结束语

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不足,要想全面、高效地应用于我国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时,不能一味盲目与模仿,必须厘清其内涵及理念,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29):57-59.

[2]李晓红.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2):29-31.

[3]汪群妃.用微教学平台构建计算机“翻转课堂”[J].职业教育,2014(12):64-66.

[4]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03-209.

[5]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49-54.

[6]徐柏林.“六步法”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基础》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25-25+41.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 安全 信息数据 加密技术

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里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领域包括数字货币、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等。综合上面的种种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显而易见。因此,机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正在逐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信息数据如果一旦被泄露或是剽窃,那么人们面临的威胁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将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和社会,就必须要对信息加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应用。

1 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

1.1 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考虑的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了很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在被应用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信息数据安全。一般情况下,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人为因素。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问题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例如,形式多样的电子诈骗行为,黑客或者木马,病毒等。目前主要威胁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因素就在这里。

1.2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外部条件

计算机安全和通信安全是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的两个重要外部条件。详细一点,首先,计算机安全。用户习惯把信息或者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上面,保证计算机本身的安全即是首要任务。计算机安全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这两方面的安全上。硬件方面,对计算机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使得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软件方面,选择一些杀毒质量较好的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再者,通信安全。在计算机上,信息技术的传递条件和媒介即是通信。当通信发生安全问题时,计算机信息数据就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尽管科学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日趋完善,但在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做好了这些工作,木马病毒等一系列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2 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加密技术

2.1 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加密技术

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是信息机密技术中很重要的两部分。下面一一进行介绍。首先,存储加密技术,主要用来预防信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安全。依据不同的实现方式,又可以分成密文存储和存储控制两类。在这其中,密文存储是由加密模块等办法来达到目的,而存取控制通过限制用户的权限或是辨别用户的合法性来实现。不管是何种实现方法,存储加密技术都有效的起到了保护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一些信息数据安全隐患。其次,是传输加密技术。为了确保信息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式处理,即为传输加密技术。一般地,传输加密技术分为线路加密和端-端加密两种类型。线路加密即是对线路中的数据进行着不同的加密密匙,来保证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端-端加密是指在信息发送和传输的最初就是由用户进行加密式处理,经过信息数据包的方式,以不可识别的信息进行传递,当信息到达至目的地时,再对数据进行解码便可以得到可以识读的信息,接着再被用户用于各种用途等。

2.2 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密匙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

在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之中,我们知道密匙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是又一种不同的计算机加密技术,可以用来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就详细来说,首先,对于密匙管理加密技术这门技术,在计算机信息安全加密之中,密匙是一个必须要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密匙介质有磁盘、磁卡等,在这之中,密匙管理重点包括密匙的产生,保管和销毁等等环节。通过我们的密匙加密工作的进行,便确保了密匙操作环节的完整和正确性,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和可靠性。其次,还有确认加密技术。确认加密技术是通过在计算机中通过限制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共享区域,进而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了数据的丢失和恶意拷贝等。该技术一个方面使得信息发出者无法抵赖经于自己之手发出的文件和信息,能够让合法信息接收人能够知道接收信息的真假性。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在此处额外指出来,在确认加密这一项技术中,依据不同的目的,信息数据确认系统的形式主要有身份确认、数字签字等。

2.3 信息数据完整性鉴别以及摘要技术

作为一种常见的技术,完整性鉴别这一项技术主要涉及到密匙、身份、信息数据、口令等方面的鉴定,我们为了达到对计算机信息数据的保密,那么系统会根据既定的程序来检查输入对象的特征值和数据,从而达到对信息数据加密的目的和要求。信息摘要技术重点可以经过单向的Hash加密函数处理,从而达到一对一的信息数据的传输发送,信息发送者加密摘要时通过自身的私有密匙的过程来进行,接收者则可以根据密匙解密的技术来确定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通过对原始摘要和传输信息的摘要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数据信息是否被更改便可明了,从而保证了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必须保证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来研究信息数据加密这项技术,并对信息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作用加以重视,给一大批的网络工作者或是网络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地信息环境,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而保证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雷清.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分析及加密技术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36):178-179.

[2]牛景锐.防火墙与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硅谷,2013(08):146-146,133.

第8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设计;计算机教学

0引言

为了规范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要求。为认真贯彻执行上述两个文件的规定和教学要求,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社会大环境和武汉体育学院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计算机素质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小范围的分层教学试点,教学效果良好,并在全校范围推行,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经验。

1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背景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受能力和操作技能呈现多样分化,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对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城市生源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其中少部分因家庭重视或个人喜爱,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农村生源的学生因受教育资源限制和升学导向影响,在中学阶段既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计算机;专项体育学生也因为招考类别原因,在中学阶段比较重视体育技能训练,文化课程基础较差,基本上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基础课程。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差距逐渐扩大。这样,就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兼顾,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饱”,教学内容“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则感觉到课堂教学“吃不下”,教学内容显得“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为难”,不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2分层教学方案设计

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1-2]。

2.1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推广,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内容等随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应用相应地变化[3]。体育院校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体育专业要求相结合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调整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强化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便于向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延伸。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为高、低两个层次[4]。高层次学生在直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外,还适当增加专业培养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低层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除了规定的几个基本教学模块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其他几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增加与体育应用相关的综合性作业。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5]。

2.2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单机操作实践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6],创建相应的电子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整个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来进行,将课程教学与体育应用相结合,尽量体现体育特色,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教学操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克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将课程考核内容分成两部分,即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只有在同时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后,方能合格,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另外,将过去的纸质考试改为无纸化考试,考试过程通过校园网完成,采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和题库系统,事先设置试卷组织规则,考试试卷随机生成,考试完毕后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卷评分,既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广泛性、严谨性,又保证了考试评价的公正性。这样既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客观评价,又促进了体育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分层教学方案实施

为了探索分层教学效果,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方案实施,主要做法如下。

3.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专业类别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分层分班。由于学校实际情况比较特殊,按照体育类、文科与管理类、理工与信息类、艺术类等类别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不同班级类别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开设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3.2教学方法分层

实施多元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对起点较低的学生,主要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对起点较高的学生,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3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采用分层、分课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4部分。体育类和艺术类班级学生,主要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文科与管理类班级学生,主要侧重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理工与信息类班级侧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和相关技能的提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讲授全部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2)根据专业特色和班级情况,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模块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级)根据专业需要,至少选择其中一门语言讲授,计算机基础应用根据专业应用需求,选择相应内容讲授。

3.4教学考核分层

改变考核内容及方式,分层考核。考核过程兼顾基础理论,侧重技能应用,关注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级1)和计算机基础(二级)采用全校统一的无纸化考试,在专门的考试系统平台进行,由考试系统评分。计算机基础(一级2)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上交考核作品的方式进行,将所学知识和专业培养要求、行业特色等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7]。

4分层教学效果评价

对学生来说,分层教学的优点十分明显,有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操作练习,解决了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情和兴趣,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开课前计算机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竞争,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从而改进计算机学习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对教师来讲,分级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节省教师的劳动,使教师摆脱以前那种“两极”难兼顾的境地。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5分层级教学建议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尽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5.1选用合适的分层教学教材

同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一样,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同样在迅速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和知识概念不断增加,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教材。通常的办法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班级情况自行取舍,这样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不一致,最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要求,组织任课教师编写相应的分层教学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统一,体现学科特色和行业应用需求[8]。

5.2合理调整学生心态

计算机基础侧重操作实践,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行业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产生厌学情绪,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分层教学目标。

5.3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涵盖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程序设计应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多媒体制作、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如何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和兴趣爱好,在体现行业特色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重要。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分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学成本和教学负担。

5.4合理进行成绩评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中,成绩评定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课程总评成绩按比例分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操作应用、综合考核4部分。可以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包括基础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综合实践、课程竞赛等,提高课程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项目施工管理;应用

引言

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各行各业已经广泛的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且可以获知,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作为现代工程建设当中重要构成部分的工程项目管理,从工程建设目标入手,管理、监督、优化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将工程质量确保、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控制风险的目标实现。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助于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建设工程项目周期久,规模大,经济技术风险高,将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来保证,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化水平,将项目管理措施改善。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值,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比较强大的数据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项目管理当中的问题解决,保证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趋近国际化,同时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收集整理工程项目信息,科学的处理大量的项目信息,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将这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有助于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将国际竞争力提升。

1.2提高工作管理效率

因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当中包含多种管理事项,需要利用计算分析,可是如果完全依赖人力进行辨别计算,这些事项是非常巨大繁杂的一个工程,不仅加大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可能引起非常大的失误。可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用到管理过程中能够良好的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有着非常强大的运算功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将原来非常繁杂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极大的将工作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

1.3有利于实现全面的管理体系

在过去的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者需要在施工现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各阶层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也同样受到了限制,可是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之后,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这样保证所有施工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够对施工进行控制管理,而且信息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实现快速共享,这样施工单位能够更加方便的将施工现状掌握,从而为企业尽早的提供风险回避对策,控制好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带来信息支持。

2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出现的问题

2.1没有构成信息网络

目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当中使用的计算机信息软件还留在单机版当中,应用单机版软件只能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作用发挥出来,并未构成网络,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这个情况就导致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传播速度缓慢,不能及时的共享信息,导致上下级沟通、传递命令等信息无法及时传送,施工管理工作者之间无法有效的交流信息,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施工管理工作效率,限制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当中的进步。

2.2软硬件问题

现实情况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软硬件是经常出现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发展,现如今市场当中开始出现非常多种类的软件,不管是形状还是功能上都非常类似,而且应用范围相对非常窄,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所以,项目管理需要尽量的挑选应用范围比较广的软件。计算机实际使用过程中,要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对硬件进行定期维护,提高硬件的可靠度。可是,维护更新计算机硬件成本高,会加大建筑工程的造价。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办公自动软件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项目资料信息非常多,给项目管理单位带来非常大的工作量。计算机应用技术当中拥有自动办公软件,是一种最基础的应用技术,将自动办公软件使用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单位将利用CAD软件来处理项目资料文字和图像,同时给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带来最为精准科学的设计组织方案。需要关注工程项目管理单位中,每一个工作者都受到了关于自动办公软件技术方面的培训,可以保证文件资料和报表的标准正规。统计工程项目计划上,能够利用工程预算软件和电子表格综合方式,科学合理制作工程项目当中的施工数量和成本控制工作,降低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工作量,降低报表和表格的制作费用,出现数据差别,在电子表格当中进行细小的更正,不再重复进行编制,能够实时的将工程建设情况反映出来,给项目施工带来最科学合理的信息。

3.2多媒体技术

建筑工程当中存在着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以及使用效率。目前,建筑工程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流程中,已经可以在硬件方面将基本标准满足,同时不断增强和专家之间的合作,逐渐的开发出使用范围广泛、更能够符合建筑工程特征的更加专业的软件,从而使用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将计算机在项目管理当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筑工程当中,能够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对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同时及时确定好有针对性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将工程图纸和信息数据进行调整健全完善,综合项目的现实情况,将多种设备进行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节约,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资源出现浪费情况。

3.3建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实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了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以及数据计算汇总工作,这当中包括了大量的数据,计算比较繁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利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不但这样,传统认为数据计算处理流程中,因为计算量巨大,计算繁杂,将出现非常多的错误,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将直接给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只有依赖合理科学的工程项目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处理,才可以保证计算结构准确有效,从而将工程项目信息资料的安全合理使用目标实现,良好的控制使用者的权力。不但这样,利用这些软件可以简化复杂的问题,简化繁杂的计算步骤,极大的将工作效率提升,节省了成本。从当前来讲,科学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变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最良好的选择,每一个单位当中都获得广泛的应用,具备非常良好的反响。

总而言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广泛使用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完美解决,计算机工作人员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者团结一心、加强沟通交流,就一定可以更好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带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161.

[2]秦堃.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6,08:126.

[3]郭燕辉.信息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20:290-291.

[4]孙书青.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6,13:119-120.

第10篇

关键字: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

一、引言

为了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高等院校入学新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却相对稳定,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已明显滞后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那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造成对教学资源(老师、设备等)和学生学习资源(时间、精力)的浪费。而这种情况在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均已出现。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改善现状呢?本文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新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虽然各个中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部分中学的设施落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偏弱,而另一小部分学生,其实际能力又远强于一般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各不相同。虽然国家实施课改计划,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考核要求,各个中学也开始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设施的改善,有望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但目前,此类问题仍不可小视。

第二,教学设施不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消化,教学效果差。

教师一般是在教室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进行大课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流程,然后布置练习由学生自行上机完成。若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再由教师答疑。

这种授课形式有一定的弊端。首先,老师讲解具体上机操作细节时,学生无法当场实践,难于理解,也不容易记忆。其次,由于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大课形式上课,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到上机时,一同上课的学生分布在多个机房。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不能及时解答到位,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于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在缺少教师的监管下,很难自己去完成作业,相互抄袭了事。教师不能通过作业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漏洞。

第三,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效果差。

对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只是他们将来工作中的一种工具。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不感兴趣,习惯上注意应用方面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先讲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然后给出例题进行解答,最后列出实训或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或“重复性”练习。

三、改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前面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本人的一些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可采取先摸底考查,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模块化教学的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各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形式以上机和笔试相结合)。借此可进一步规划各个专业所开设课程和划分班级,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对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分成两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进度,这两个层次是:

普通班:面向计算机基础较弱或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

提高班:面向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如果在短期内,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可自行申请加入提高班。学校可定期循环设立提高班,来解决教学进度不一致的问题。

第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用,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一方面,把课堂中需要讲解的概念及陈述、归纳总结的内容等,事先制作好课件,通过电脑投影仪直接放映到大屏幕上,从而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加深了其对所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需要推理、学生需要时间去理解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进制数之间的转换过程等。

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如果将学习内容如流水账一样灌输给学生,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这样:如果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第三步“学生实训练习”放在全部流程的第一步:教师不是先讲新知识,而是把需要运用新知识的实际案例抛给学生先试试。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等学生碰到“钉子”,有了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教师这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出要介绍的新知识点进行讲解。紧接着还是让学生把题目做完,然后再归纳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再抛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定难度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再试试,等学生遇到了困难,有了新的需求,教师再进一步详细分析,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主动学习的需求,教师一直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需求扩展放大覆盖教学全过程。

在这种围绕学生需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通过“过程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授了一种“怎么做更好”的思维和技巧,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学会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等等。这实际上就是课程开发的情境性原理,使学生置于由实践性情境构成的以过程性知识为体系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得到双重技能训练,即获得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被传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今天,对于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其综合素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宽专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各高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1]。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后,全国高校掀起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缺乏针对性,长期下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校信息中心专门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会议,强调教师应在教学中分析、摸索出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最终掌握一门技能[2,3]。

作为医学院校主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授课实践总结,发现了教学中一些问题,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同行老师探讨,请教其他行业的老师,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当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90%学生来自省内各地区的农村家庭,他们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则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为授课教师带来不小的难度。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仍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2.2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此外,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专业学生,他们刚从高中考入大学,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

2.3 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计算机课和缺少计算机。学生在本校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医学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机不是专业课,所以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的学习,更不会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由于缺乏学习兴趣,也导致主动学习的意识差。

3.对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3.1 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含义即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计算机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做到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得,都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2]。从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来说,实施分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学生分层。级别划分应在一定范围。为了便于管理,分层应在一个系或一个专业内进行。分层教学的原则可采取自愿选择的原则和考核分层的原则,以学期为单位,一个学期为一级。分层教学编班在学生入校时进行,根据摸底测试成绩和学生的申请,进行分层编班,各个专业的同学可以“滚动”,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个人意愿,适当对学生进行调整。②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要求,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③灵活的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成绩,应用弹性原则,给教师一定范围的成绩评定权限,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管理。

3.2 “任务驱动式”教学,促使学生动手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实验(实习)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实验效率,我们积极推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实验(实习)教学中的使用,每次实验都向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综合指导和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使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为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3.3 推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法,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索求教、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5]。“互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在教学中,应将三个方面的互动相互联系并综合应用,而不应片面地孤立某一种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建构最适应他们需求的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互动,可以互取所长,学习新知,发现新知,弥补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可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操作课中效果很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极其重要,其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新知识、新技能,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探索,努力做到常教常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计算机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培养合格的医学卫生人才。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傅向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5:78-83.

[2]魏葆春,赵大一.计算机应用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版),2011.

[3]魏葆春.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陈鹏.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1.

[5]艾明晶,王丽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2:24-27.

[6]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清华大学出版,2004.

[7]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龚沛曾等.案例教学法在“Vi s LI alB a si 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62-65.

[9]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2000+ Office 200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1],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方向。

2信息时代体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提升并加速深化,计算机科学理念与技术不仅是建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日益成为衡量当前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养标准[2]。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高校入学新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起点明显提高,而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为学生的专业教育打基础,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作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旨在让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拥有科学的计算机理念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就业平台。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推广基本技能,还要形成一种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训练计算思维和养成相应的信息素养。在与计算机领域有交叉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现代高科技生产领域相关的高等教育交叉学科、交叉专业不断涌现,比如电子商务、机械设计、自动化、生物计算机等。计算科学一直是交叉学科整合、发展的助推剂,一些知识和技术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培养内容,因为离开了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学校各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建构和优化,甚至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无法顺利完成。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现计算机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有的特征。计算思维建立在多个抽象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建立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站在计算思维的角度看待专业问题,用计算思维来分析、解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和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理解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4围绕计算思维,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面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存在较大差异。设计培养信息素养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资源库,资源库在表现形式上有多媒体软件资源、图片、各种电子类书籍等[3],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性能、目前市场状态及在计算机运行中的作用了解和认识计算机;从各种奖项的诞生与获奖者的作品,使学生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计算思维及创新理念有所认知。推荐学生阅读《乔布斯传》《大数据时代》等电子书籍,体会创新思想并感受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气息,使每天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对科技、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娱乐功能是计算机发展的副产品,而计算机的真正作用是在科技、生活、工作中为人们进行各领域的大数据处理、广泛的信息传播等,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面向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把案例教学作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现有四大专业,即食品工程类、机械工程类、动植科学类、经济管理类。按照四大类收集积累各个专业的典型应用案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给出本专业计算机应用实例,面向专业应用,开展专业案例教学[4],见表1。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转换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体授课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将优秀的MOOC资源(如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推荐给学生,使学生能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校也在积极构建基于MO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良性发展。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资源库的实时更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省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各种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素材,教师的教学过程视频等及时更新到资源库,并将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以PPT、音频、视频等形式加入资源库中。资源库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应用[5],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支撑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多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尤其是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强。在实践环节注重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设计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验来检验、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加大实践学时比例,理论和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完成实验作业。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实践环节引入在线编程系统,学生只要上网就可以通过浏览器编写程序,并且可以修改代码,弥补实践教学学时的不足。在线编程系统记录了代码信息和代码的编写过程,教师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和完成实验的情况,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状态,为制订下一步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有效信息。

5结语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师生之间有很好的互动,计算机基础资源库利用率很高,一些学生还会将他们优秀的资源推荐到资源库中,实践课的任务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很认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下,初步形成基于计算思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丽辉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史伟,王娟.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47-148.

[2]明喆,陈荆亮,朱愗云.面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数据驱动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9):1-3.

[3]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