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时间:2023-09-15 17:3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第1篇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基本形式,以高中语文学习为中心,设计了包含1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到语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素养等诸多方面。这次的调查卓有成效,无论是从问卷体现的数据上,还是访谈及座谈的记录中,都体现了许多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以下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关于语文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认真、谨慎、踏实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在调查的20道问题中,共有7题涉及此方面或与之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相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6%的学生认为不考试的话就没有学的必要。对待语文作业的问题,60%的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认为赋有挑战性,30%的学生认为枯燥,不检查就不做,而这30%的学生中,重点班的学生所占比重高达21%。调查中,31%的学生每天都主动学习语文,16%的学生仅仅做作业而已。在面对“不做要求的早读、自习,你会选择学习哪科题目”这样的问题时,65%的学生会选择读英语或做理科题目,30%的学生会读语文或看语文书、文学类的书。对待预习工作,23%的学生认为预习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59%的学生认为看看参考书即可。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1、高中学生普遍重视语文学科,认为学习语文非常重要,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也很认真。这是因为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2、尽管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理科作业量大,又属硬性任务,而语文是一门要靠积累的学科,要循序渐进,许多作业都是软任务。迫于压力,学生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学习中去,不自觉的就放松了语文学习,早读、自习、预习工作完成的都不尽如人意。3、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普通班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高于重点班,这是因为重点班的学生各科成绩相对平均,理科成绩尤其优秀,他们认为只要理科分数高,语文成绩不拖后腿就可以了,因此都没有费太多的精力。而普通班的多半学生理科是薄弱环节,并且提高的又慢,于是他们将更大的兴趣给予了语文,精力自然投入的会更多。

由上述分析,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要坚定,语文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管理。一方面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注意力,一方面要将一些弹性的任务转变为硬性任务,不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其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做法,相信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关于语文学习方法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要条件。关于“你认为怎样学习语文才能提高成绩?”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学生选择“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有27%的学生选择“多练笔,提高作文水平”,有13%的学生则选择“学好基础知识,多学字词”。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考好语文的关键,而只有小一部分的学生肯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65%的学生认为“用处是有,但不大”,有34%的学生认为“很有用”,还有1%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学生认为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用处不大。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高中生课业压力很大,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做理科题目,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属于“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必然会提高成绩;语文则不同,它重在长期的积累并形成一种内在素养。因此,学生在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往往抓住能通过努力,立竿见影的科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上面,而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则被忽视。

对于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有59%的学生认为“一般看看学案、参考书即可”,甚至有14%学生认为“不用预习”,只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看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其实语文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文章的鉴赏是见仁见智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地方,或对要学的课文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能将语文学习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老师要知识的局面。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于语文的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的探讨。希望这个调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新建议

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建议的调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座谈会、访谈的记录分析,可以归纳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建议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语文课,教师形象,语文作业。

课堂气氛活跃,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共同要求,乃至还有学生提出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如可以使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这一要求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教学形式作积极的多样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2篇

语文学习活动;内涵;价值;设计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4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普高课标》)中有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义教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②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活动”的代名词。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③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谓的“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是语文科所要培养的一种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主要就是通过语文活动,更具体地说是靠语文科教的活动和语文科学的活动相互运作共生而成的。那么,基于教学实施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考虑,教材编写者就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更便捷地服务于师生。

搜查诸版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鲁人版对学习活动的重视。但什么是语文学习活动?它与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以及设置意义?如何设计?这都值得深思。基于此,下面笔者将基于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重新审视语文学习活动的特征内涵及其价值,并就教材中的相关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语文学习活动”内涵及其价值

我们常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若想更好地完善与推进语文教学,首先应从活动说起。“学习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④所有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实践,使学习更有系统,更有计划性。

那么,何为语文学习活动?有学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过程。”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获取言语经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自主行为过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并非等同于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包括“学习语文”、“关于语文的学习”和“透过语文学习”⑥三个方面,但所有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发生语文学习。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⑦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义教课标》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⑧与“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⑩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

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语文学习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组成的结构系统,然后依靠这些语文活动作用于学习主体,促进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在诸多版本中,鲁人版教材无疑是突出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视,其在每单元结束后单独设置学习活动栏目,以此来总结和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探索,无疑也是值得其他版本教材编写者审视和借鉴的。

那么,鲁人版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具体是怎样的,是否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实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些问题理应被我们关照、审视并给以反思。

(一)教材中语文学习活动设置情况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后设“学习活动”,主要是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方面进行设置,其中“文本品读”部分主要就本单元必学篇目进行设置相关问题供师生交流讨论,问题数量一般在3~6个(每单元文章设置一般是2~3篇),关于自读篇目的问题,一般标注米字形号以作说明。《普高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11在“梳理・积累”部分,主要是基于对本单元必修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子进行识记、整理和归纳,明确背诵的内容等。此部分题目数量设置一般在4~6个,不但可以使学习的重点内容明晰化,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积累与整合的能力,还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普高课标》中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12最后是“写作平台”的设置,《普高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13高中学生应“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4这在必修课程部分有相关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等等。这些无疑彰显了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写作的重视和考量。

基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大体了解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设置。《普高课标》有言:“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15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个方面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基本可以涵盖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同时也是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有效深化和渗透。

(二)学习活动实施现状及改进意见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具体设计突出了课标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和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情况并不理想。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在留有余力、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偶尔涉及“学习活动”中的项目,更甚者几乎就是直接忽视“学习活动”的安排。为什么会有此现状,值得我们审视与反思。

首先,学习活动中“文本品读”安排是否完美?整合式的学习活动设置是否恰当?“文本品读”中多数题目都是根据本单元必学篇目来进行设计的,但在课文已经学完之后,学生是否还有兴趣来进行相关文本、句段的鉴赏?教师是否还有耐心再鉴赏已结束的教学内容?这种设置安排的延后性无疑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文境现场的感受性。笔者认为,可以把“文本品读”中的相关题目分置到前边必学篇目的课后,然后再以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段的重视,还能够深化他们在具体文境中的感受与鉴赏。

其次,“梳理・积累”中题目设置是否明确、具体?题目设置一般是要求整理所学篇目中的重点字词、相关文化常识以及说明此单元的背诵内容等,但在题干表述方面却值得细究与商榷。如请从某某文章中“找出几个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子,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摘录到笔记本上”等等。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表述一是不明确和不具体,二是有可能造成学生积累不全,易养成偷懒散漫的习惯,也就达不到预效。

第三,“写作平台”中的任务安排是否易操作。在这一部分中,有些题目的设置也出现了类似于“文本品读”部分中的问题,写作完全可以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加深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此外,这一部分在任务量的设置方面有些大,一方面可能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性,但同时也会给师生带来无所适从和难以选择的困惑。就学生现有的时间和精力来说,不可能每个题目都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师生共同考量的问题。

最后,如何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那么有了活动就一定有教育吗?有学习活动的设置,自然也就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就“文本品读”来说可以让问题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陶冶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梳理・积累”部分来说,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查收与点评,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时地查看学生积累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完善。在写作方面,平时可以穿插着进行小习作,如缩写、改写、仿写等,这些完全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实现,至于单独的写作训练,则要根据课时、课程安排,挑选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写作,后续进行相关点评与写作指导。

总而言之,从语文学科内部的角度看语文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是为了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更好的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文学习活动直接是这个大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魅力和成效,无疑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开展,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还需要我们师生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从而达到最初的预效。

注释:

①⑨11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36,2,3,9,3,2.

②⑧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1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79.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41.

⑤厉复东.活动化教材“语文学习活动”浅说[J].现代语文,2010(6).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业量多,书包重,学生的这种课业负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早在1951年,总理就号召减轻课程负担。近年来,为学生减负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央和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从2013年8月23日起,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从内容看,本次“十条规定”的要求非常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达到减负的目的呢?

一、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小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势必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语文时感到抽象且不易理解,从而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爱学、乐学、主动学,才是让其主动自觉地坐下来学习语文的关键,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真正学出效率来。教师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当当小老师、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把枯燥的语文变成好玩的语文、看文学作品学习语文、让偶像成为榜样等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好习惯让语文学习效率倍增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语文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甚至可以受益终生,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坚持正面教育,用浅显的道理、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体验,形成一种内驱力,自觉主动地将习惯展现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向40分钟要成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战场”,上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任何一名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都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40分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信息量要比课前和课后多得多。因此,向每一堂课、每一个40分钟要成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四、扫清影响语文学习效率的障碍

语文学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自卑、挫折、不良情绪等,这些都是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扫清这些障碍,渡过难关,让学生用最好的状态高效学习,让学习事半功倍。

第4篇

高一语文学习要重视基本的方法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很综合的学科,要保证高一语文学习有效果,就要知道基本的方法有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高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一培养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第二积极主动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第三多看多写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第四多读经典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第五重视领悟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第六积极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怎么学好高一语文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 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任务艰巨。也正是因为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才导致小学语文毕业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我们在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县农村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困境,针对问题与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县农村小学教师在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交流借鉴。

一、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1、落后的教学观念与陈旧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死板,缺乏创新型,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局限,甚至出现教师和学生脱节现象,缺乏学习和教学的互动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是阻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

2、小学毕业生语文学习基础差,底子薄

尽管毕业班小学生基本完成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理解度上和量上都存在着较大问题,加上老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不适当指导,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局限性,进而造成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小学毕业生生语文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会直接影响小学生以后语文学习发展状况。

3、贫乏的语文学习文化背景知识

小学语文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文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的,由于一些语文教材缺乏对相应语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得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过于局限,不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语文学习文化背景进行理解,造成语文阅读理解的局限性,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4、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不利于语文教育的长期发展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其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水平能力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不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语文教育的长期发展。

二、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语文教师观念,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我县农村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型,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进步、缓慢的学习过程,其中,语文学习习惯支配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甚至对语文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对毕业班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语文思维方式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为小学生将来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固的基础。

3、扩大学生语文阅读范围,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丰富的语文文化背景知识无疑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措施扩大学生语文阅读范围,包括古今中外简单易懂的语文阅读材料,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4、充分利用学校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环境,学校的语文教学与学习资源也是非常多的,充分利用这些语文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提高毕业年班语文小学水平,开阔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知识积累有着莫大的帮助。因此,毕业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加大对学校教学资源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质。

5、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加强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培训,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因此,学校在对语文教师进行选拔时,应该着重选拔那些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岗位培训,通过各种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语文教师教学交流,促使教师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毕业班语文教学水平。

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小学毕业班语文老师面临较大压力。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语文学习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部门及学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小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J]. 新课程(中),2011(06)

[2] 胡宇林. 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的关键[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 郑承祚. 变“苦学”为“乐学”——关于大面积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有效性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是却忽略了学生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家的时间毕竟要小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小学生在进行基础学习的阶段,应该在教师有利的引导下进行,关于语文领域,是一个根系复杂的存在,教师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方面的习惯培养,进而在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成绩的有效提高。

一、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足够重视,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教学

教育的本质核心是人,教育的发展就是推行人的发展。语文这门学科,不仅担负着学生在素质方面的塑造,同时对于学生学好其他旁系学科来说是一种基础,也是一种工具,所以,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就极为重要。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础打好后,才能进行学习工程的堆砌工作,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这样习惯的培养也是一种自我能动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去创设出这样的情境才能催动习惯的快速养成。因为它形成之后不容易改变,教师一定要注意前期工作的培养,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为具体、全面,也会让思维进行相关拓展以及延伸,对于有效课堂的建立具有基础性作用。

二、推进有效课堂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双步走,双步都要稳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正确的优化策略,不要进行盲目的臆想以及主观猜测,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创设出和谐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环境,应该进行鼓励式教学,不要因为成绩好就赞扬,成绩差就批评,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好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化,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传授的时候,也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坚持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进行学前复习,这样对于第二天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课外延伸以及拓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进而增进学生知识的视野与拓展面加宽,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高效语文课堂的建立以及在课堂上让语文更加有效的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树立一个正确的语文自信心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在学习目标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进行心理学中的“自省”,不断检验自己各方面的控制能力,端正学习观念,进而深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孟凡强.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6.

[2]武晓琳.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学周刊, 2011-06.

第7篇

同学们,首先恭祝你们顺利的通过了中考!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的方法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更多: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

通过阅读,把握全文的总体思路,了解作者的感受、文章的特点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教学需要精读、词汇、句子、文本等知识点来掌握各个方面,精彩的语言段落实现背诵;自我阅读文本需要泛读,有些还需要跳过阅读,一次只读一行,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年来高考项目之一。

2.多画:即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句、中心句、名句甚至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勾勒出,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和巩固,一目了然。

对于标准句,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句子成分,复句也要表示关系,典型的短语应该分为层次和归纳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你应该给它打分,以便以后可以向你的老师和同学征求意见。

3.检查:检查什么?看看参考书。

字典,参考书,只要可以使用,尽量发挥参考书的作用。亲自寻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则的过程,也是提高参考书使用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说法,你不妨检查一下你在过去学过的课文,把新的和旧的联系起来,以及“了解旧的和旧的”。对答案进行分析和识别,提高理解能力。

4.问:“三个人,一定有我的老师焉。

”复习过程中不能回避困难,要独立学习,真的不能解决,要善于做好老师、学生的咨询工作。有时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可能会说出不止一个相关的知识,让你明白。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有些学生常把常用单词写错,为什么?这是缺乏写作训练。新词、新词和关键句子可以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重复书写。对于一些作文问题,它们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很难写。他们也应该开始写作,不应该是高尚的或者低贱的。

6.更多的练习:通过做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意图,明确的目的问题,注意总结,寻找规律,实例,加强考试技巧。做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有意识地。我们反对让“工作簿”,但是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而不是质量。实践和研究不足,及时反馈修正,为了牢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7.多思考:复习内容可以“想要”巩固。

第8篇

【关键词】学习;教学;兴趣吸引;方法

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的眼里,语文教学是非常乏味无趣的。教师的教授方法、教授内容过于单一。教师一味的让学生接受多少词句,做多少课文释义,对于学生们认为枯燥的作文练习,教师的训练更是不亦乐乎。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因为受家庭条件、阅读视野、文化氛围、教学硬件设施等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是缺乏兴趣。实际上,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空间是非常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刺激学生在语言世界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因此我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大家分享。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几个方面:

一、试着和学生做朋友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常常害怕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畏惧老师提问题,甚至畏惧老师。这种感受加大了师生间的隔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需要和学生搞好关系,讲课的时候不要那么严肃,表情更慈爱一些,态度更和蔼一些。另外,课外多和学生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感受和人生观、价值观。多关心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以及父母常年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以拳拳师爱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送去爱,送去阳光,让学生觉得和教师在一起就像和朋友和亲人在一起一样。这样你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学生们也走进了你的心里,也就自然而然的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了。

二、在课堂上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间知识的传递,也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以前的教学过程,总是“填鸭式”“灌输式”等单一乏味强制性讲课方式,因为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没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我们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掘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要实现课堂上的师生角色转变: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教师”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况和教学中的各项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人公的意识增强了。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语文学习兴趣和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课堂上就有强烈的表现欲。事实上,课堂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把权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遇见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合作、主动探索的环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让学生们先准备关于战国历史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来了解唐雎,分析唐雎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自己讲述从中学习到了哪些东西。有些学生说学到了唐雎说话的艺术,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言之有节;有些学生说被唐雎不畏、忠君爱国的精神深深感动;有些学生说感受到弱国对待强国的一些政治策略……通过展示,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互动合作,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是无限的,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敢于思考、畅所欲言。

三、运用情感来感化学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合适的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这样的场景中能够感受体验某种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感受课文的真善美丑,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卖炭翁》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要学生理解它的意思,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想卖炭翁穿在身上的衣服非常的破也非常的薄,没有办法抵御寒冷,但是因为要在那个现实比较残酷的时代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只能指着那车煤炭了。而只有天气非常冷了,这车碳才可以卖点钱来解决衣食问题。所以才会有“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这样讲解学生们就能体会到老汉有着太大的委屈和酸楚,激起学生们对那时候残酷的生活的痛恨和对老汉的理解和怜悯。

四、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首先,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设置疑团让学生产生好奇,这样学生就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加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些悬念,让他们体会学习语文知识的趣味。

另外,语文教学应重视上好综合性学习课。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欲望。还有,语文教学必须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必然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将语文学习兴趣。最后,在新时期,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用好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想要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当中能够有极大的兴趣,教师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求知欲挖掘出来,这样学生们可以自主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韩冰.刍议如何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J].快乐作文,2011,(5).

[2]谢小燕.初中语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13).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9-01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本应是师生用心感悟、激情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而现实却往往是“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失去了魅力?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了水准?亦或是我们的学生不懂得欣赏?究其根本,是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那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语文人,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一、去繁就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的导课对于引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但学生经过课前预习,都知道学哪一课,此时再按部就班地导入,有多余之嫌。因此,我把导课改为学生说课,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不懂之处。学生说课的内容包括:泛读课文,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的内容等。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利于课上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调动语文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活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课堂上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关系,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得到激发。如用“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够做到多方面的思考,但是如果你再换个角度去想,那会更精彩”来代替对学生思考片面性的批评和指责,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去思考,逐步使学生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2.知识迁移,激活思维,使学生勇于创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丰富的课外知识和书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大大激活了思维的创新意识。在讲解《本命年的回想》一课中,在讲到“送灶王”这一风俗时,学生们都很好奇什么是“送灶王”,于是我暂且将这一问题保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关于“送灶王”的文字、图片、视频,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在文字的想象中和图片视频的直观感受下,理解了这一风俗习惯,还打算在下一个新年也要亲自“送灶神”。通过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被真正的激活了,不仅理解了文章,还升华了情感,创新的能力也就在这点之中逐步形成。

3.鼓励新见,激发争辩,让学生乐于创新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异议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争议,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战中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可以更大程度地使学生乐于创新。如学习《狼专题》后,学生围绕是应该猎狼还是应该护狼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猎狼方从保证其他物种、保护人类安全、保证狼群质量等方面强调猎狼的必要性;护狼方则从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勇敢团结、充满母爱等方面给予有力的反驳,双方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强化立场,巧妙抓住对方的破绽猛烈攻击,机警犀利的言辞和活跃创新的思维让人惊叹!最后大家在总结陈词中一致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关注其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这种全新的思想,创新的结论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既享受了辩论的乐趣,又开阔了思维,使课堂生气勃勃,自然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教无定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导和科学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吸引力。

第一,对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讲《三亚落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讲《济南的冬天》时,采用了“联想导引法”,讲《秋》采用了“审美品析法”。多种教法结合,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效果,因课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欣赏感知”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伴随着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的美景,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课堂,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丰富课外阅读,要“广采百花”,让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如阳光般照耀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都充满着丰盈的语言。

第10篇

《河北省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是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见的精神指导下,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全面阐述了中考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试卷结构以及难易程度的比例,深入研究学科说明,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和难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避免复习中的盲目性,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学科说明》的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了中考的性质: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语文学科说明》中明确了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突出三个“有利于”,即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等,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语文积累不是孤立、机械地记忆活动。要想搞好语文积累,记忆与理解、感悟与鉴赏等环节的联系必须到位。由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首先,在文化积累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和积累语言。

其次,新课程拓展和渗透整合了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校外。同样,语言的学习资源也应该拓展,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语文学习资源还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中注意各种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增长见识。

三、《语文学科说明》提出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阅读和表达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分比过去更大了。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大幅淡化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了阅读与表达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强力调整,明确提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当前语文中考高扬阅读和写作两面大旗,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文学科开展课程改革,推进中考改革的结果。

(一)、文言文的考查会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减轻文言文在试卷中的分量。还会有如下几点变化: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采用整篇文章的形式考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从课外选材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三是加大文言诗和文的考查的深度和广度。文言考点不会都集中在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理解、基本意思的理解等几个方面,考查还会涉及到品味、鉴赏和拓展等考查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应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查特色,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阅读能力以语段和文章阅读的方式考查,选择阅读材料会注重其熏陶感染功能,突出人文性,在强调选文的文学品味、审美品位、文化品味的同时,还会打破过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阅读的格局,作为阅读选文的文章,不再追求文体的典范性和代表性,也不追求三种文体的全面考查。

选文会表现出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效性。要求选文传递的智慧和理念,要能给人以洗礼;反映的问题要能切中时弊,给人以警醒;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切浓郁,给人以熏陶;描述至美的自然或境界,给人以愉悦;传播丰富而新颖的信息,给人以宽阔的视野。

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重视考查学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语文学科说明》要求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追求写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情到真处方动人,著名的作家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感人的作品来呢?

首先是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从寻常小事入手,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抓住它,叙述出其前因后果,描绘出妻令人感动的具体细节,这样,饱满的感情、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都会使其文章妙笔生花。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第11篇

一、立足课本,放眼世界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时,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那一刻,他就用那双懵懂的眼睛观察着周围陌生的世界。“看”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中学生也离不开一个“看”字――多看多观察。中学生通过对旖旎的自然风光、百态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人生经历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让课本知识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教科书的影子,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中学生获得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丰富和完善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初步锻炼中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领悟能力,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鉴别水平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初中学生牢固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不读“死书”,明白语文学习的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里,而是在社会的广阔天空中。

二、读圣贤书,闻窗外事

古语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还让初中生恪守这一信条呢?恐怕此路已不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读、写、听、说的整合过程,让学生们多听是必不可少的。多听老师课内讲解,多进行课外听说训练。课内听教师对教材的讲解重要的是听取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听取教师分时讲解教材的方法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课外多听新闻、听讲演、听辩论、听别人对话等。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别人的语言词汇,学习别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技巧,并同时吸收和积累有用的信息材料。将课内听讲和课外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学生 “鼠目寸光”。

三、敢于多说,善于多说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勇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积极参与诸如演讲辩论的语言训练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说,在课外善于说,这样才能使中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四、勤读好书,善读美文

勤读好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环节。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可谓多矣,足见勤读书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阅读的过程。学生在读书时,除要勤读之外,还要会读书、善读书。课本上所选的文章可堪称为美文中的典范。学生要在把美文读懂、读深、读透的基础上还要会把美文读活。在阅读实践中还要善于汲取有用的知识,诸如学习别人的词汇语句、构段谋篇、选材剪辑、构思立意等等;学会从美文中到美文外的迁移,努力提高阅读美文的分析理解、品评鉴赏能力。总之,勤读美文的结果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读出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五、乐于尝试,好动纸笔

可以说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写作能力最能体现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写作却又是当今中学生最不喜欢也最难啃的“骨头”。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写不好。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应仅仅完成教师的命题作文,还应是日记周记、读书笔记、随笔杂感常写常新;尝试范围不应仅限于校园生活,而要写写千姿百态的自然、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息繁衍的人间;尝试的问题也不仅限于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要尝试写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尝试过程中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是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亲身体验;尝试不回避模仿,在模仿中大胆借鉴,推陈出新。只要勤于尝试,让手中的笔动起来,写作将不会是一件难事,而会成为学生的一件乐事。

六、好在记录,多在记录

第12篇

随着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提到“感知、感受、感悟”这一类关于从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含义的词汇和术语,有的语文课就上成了“欣赏课”“感悟课”,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关键是教师心里要有一杆秤,要有一种尺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丰富的情境刺激,要有所“感”,又要让学生从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理性的收获,又要有所“悟”。

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对他们做了个摸底问卷:“你是否喜欢学语文?为什么?学好语文有什么用?你认为语文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难忘的失败教训或好的意见建议?……”初一的新生虽然说不出个什么道理来,但我的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信号,语文学习是有方法、有诀窍的,是要用心去琢磨的,它不是像参禅悟道那样玄而又玄的东西。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不好语文,普遍存在语文素养差,学习不得法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质疑、反思和总结,不懂得摸索和掌握学习规律,学习上被动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有必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认识层面上,高屋建瓴地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其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地学语文。了解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情况以后,教师也就可以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一样,开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有效的“洗脑”工程,帮助其更新语文学习的观念。

我总对学生说: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思想情感的交流,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就是在读他的思想情感,读他的内心世界。所以要让学生认识语文还有一个任何一门学科都替代不了的独特的作用,那就是表情达意。我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想要写一封家信;我今天受了委屈,要把我的苦楚宣泄在日记里,不是因为我有这个任务,而是因为我有这个需要。随着初中生思想认识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让他们学会借助语文这门工具性的学科来抒感,表达思想,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这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一致,又可以在师生之间是唤起强烈的共鸣、产生良好的反馈。为此,我给学生布置过的作文题有:“这样的一个我”(结合自我的优长与不足,全方位介绍自己的才情志趣)、“其实我真的很棒”(有谁不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呢?)“我对××的真实情感”“我对××的客观评价(××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物)“××知我心”(××可以是朋友、亲人、师长,也可以是清风明月、落花流水)“我喝五味茶――酸、甜、苦、辣、麻”(讲述你对生活的点滴认识和感悟)目的就是让学生抒真情、讲真话、道真心,让他感到语文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一种需要,而非一种负担,当远方的朋友对你传达“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情感,你也会对他报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反馈,这就是表情达意,这就是真我流露。

如果说语文是工具,是手段,是方法,那么关键还是看你的“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要让他学语文学得有滋有味,就必须要让他有成就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部分,也谈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训练中,在广泛接触多种语文元素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在他慢慢由不行到行,由不会到会的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就是再差的学生在他的准备的过程他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哪怕他说一句,写一段也都是收获。就看我们老师能不能给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给他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他去学去用。

现在很多学生学不好语文,并且最怕的就是写作。写起文章来满脑子都是负担,一是没材料,内容空洞,二是没情感,麻木死板,三是语言苍白,颠来倒去就那么几句话,缺乏感染力。这些学生排斥语文学习,惧怕写作,根源还在于他没有真正融入生活,没有投入到生活这个最广阔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去,因此,他失去了一双慧眼,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为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除了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以外,我们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训练。我让学生准备过一个课外练笔本,扉页上让他们写上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可以是对自己的鞭策,也可以作为你课外练笔的风格的一种体现。结果学生写得五花八门,我认为他们会写“不让一日虚度”“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一类自我激励的话,可他们写的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请来我的时光屋做客”“千篇大作,始于笔下”。由此我发现,学生比我们更新潮,比我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比我们更自信,更大胆、更富有个性。于是我投其所好,拟定了一些和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们喜欢并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外练笔的内容。只要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就能保持长久的热情、兴奋以及新鲜感,就能体会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总之,语文的学习需要长期坚持,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教材,给学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的熏陶,给他美的陶冶,让他增长文化,增进文明,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也提高语文素养。让他知道唐诗宋词、阳春白雪是文化,民俗民风也是文化。语文学习既然是终生的事,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着眼“厚积薄发”这四个字,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回到主题上来,还是那句话:生活处处皆语文。

(作者单位 兵团第五师83团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