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

时间:2023-09-15 17:3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空间范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更好的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外部环境的调查研究,以便适应时展趋势,亦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基于此,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提升企业成本核算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部门财政支出的严格审核和控制,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节约开支;二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提高企业内部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关键,通过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核算,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亦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三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利润空间都是有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可以积极发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利润空间,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本核算问题

纵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现状可以发现,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如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等都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积极引进了先进的会计成本核算理念、采用了先进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受经营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核算方式的缺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已不能完全符合我国企业生产经营需求,而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多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中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阻碍了企业整体会计核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就导致了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以及战略目标选择恰当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亦没有全面、深入的考虑会计成本核算范围以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性,很难对企业成本进行完整、准确的会计核算,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2、会计成本核算人才的缺失

人员是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主体,其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纵观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可以发现,多数中小型且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既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亦很难留住人才,造成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会计成本核算人才缺失现象,制约了其会计成本核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3、会计成本核算理念的落后

会计成本核算理念对于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可以发现,多数会计人员以及相关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成本效益理念和成本控制理念,而有些企业认为扩大经营规模是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而忽视企业成产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支出成本也进一步增大,很难获取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

4、会计成本核算内容的不全面

完整的、合理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是企业科学高效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来看,多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着内容片面化以及核算信息不全面化等方面的现象,如忽视对知识、人才等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缺乏对企业成本核算范围的正确判断等,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有效应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策略

为有效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企业进行有效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制度性前提。因此,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制定出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规范各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明确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制度,以便于企业在详细了解自身发展和财务核算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综合运用分批法、分步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二是不断更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创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三是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监督和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各部门以及各环节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切实落实。

2、积极引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为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持基础,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人才选聘环节要加强对应聘人员的会计成本核算专业素质审核和考察,并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二是要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定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在岗培训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三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以便于更好的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更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理念,保障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理念,以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与企业成本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使相关人员意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会计成本核算理念;二是要树立起会计成本核算的全面性观念,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保障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进一步的生产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4、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确保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为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就要明确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范围,确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将无形资产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中,并对其进行分类,选择恰当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合理设定摊销期限;二是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范围内,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以便于在保障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将各种无形、有形资产均纳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中,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08).

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薪酬核算;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核算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

1.职工的范畴进一步扩大

职工是指在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或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不区分民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旧的会计准则仅将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纳入职工的范畴,虽然其中包括全职职工、兼职职工、临时职工,但其所覆盖的范畴仍然相对狭小。新会计准则中将监事会、董事会成员等未与企I签订劳动合同,但由企业任命的人员,及满足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都包含在“职工”的范畴之内,进一步扩大了职工范畴覆盖面。由于用工形式的扩大,新准则还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2.新增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企业对为其提供服务的职工负有在职工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后为职工支付报酬的业务。新会计准则对职工离职后福利进行了明确的概念表述,即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主要包括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收益计划两种。其中,离职后福利还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退休福利,此外企业承诺给退休职工支付的养老金等其他退休后福利、职工离职后医疗保障及人寿保险等也属于离职后福利的范围。

3.规范了短期应付薪酬的会计核算

诸如职工工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的12个月内,企业需要予以支付的全部薪酬称之为短期薪酬,除了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不在其列,职工的津贴、奖金、福利费、非货币利、职工教育费、工会经费、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短期带薪缺勤、其他短期薪酬等都包含其中。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影响

1.企业职工薪酬核算更加合理、更加精确

新会计准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明确了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因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的企业职工薪酬核算问题,有利于更加精确的反映企业职工薪酬状况,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薪酬管理,提高人资部门管理水平,促进职工薪酬管理的完善。依据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职工薪酬支付标准,有利于企业职工薪酬核算更加规范化,有利于企业界定职工福利、生产成本及期间成本的范围,有利于对职工福利的合理界定,使职工福利更好的落实,从制度上维护企业职工利益,同时还有利于会计核算过程中明确政策依据,使职工薪酬核算体系更加规范,使实际人工成本更加透明,极大的促进了企业职工薪酬管理的完善,对留住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调整了企业财务的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不同职工的各类薪酬统一核算处理,企业与职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内,职工的应付补偿预计做负债处理,对企业各期损益产生相关影响,除辞退补偿被确认为当期费用外,根据受益对象不同,应计入的当期费用或资产成本项目也不同。企业应将离职后福利计提分为两类:一是设定提存计划;二是设定收益计划。以L公司的设定提存计划为例(见表1),L公司按照缴存金额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按照工资总额的20%计提养老保险,按照工资总额的1%计提失业保险,在向独立基金缴纳固定费用后,L公司则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3.新准则对职工薪酬信息披露要求层次更高

职工薪酬的核算内容、信息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都有明确规定,其处理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行为规范处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层次,使企业职工薪酬会计准则模式更加统一、过程更加规范。企业职工在职期间为企业提供劳务所得报酬,根据确认对象的不同,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属于当期费用的按当期的经营成本处理,计入企业当期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层次的提高为职工监督企业薪酬核算质量提供了依据,有效的提升了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思考

1.完善非货币利

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非货币利职工薪酬,应结合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价处理的同时,不但要体现准则的弹性空间,还要合理的压缩盈余管理空间,以保障员工的合法福利,严防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以企业自产商品作为企业职工福利为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此项不计入企业的销售收入,而是通过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以化品生产企业M公司为例,该企业有职工200人,其中180人负责生产工作,20人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元旦期间发放的员工福利为企业自产的护肤品,成本价为100元,市场销售价格为200元,增值税率17%。企业元旦福利应计入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如表2所示。

2.改进辞退福利

对于职工薪酬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也进行了修订,使得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机制进一步完善。尤其将参与生产的职工薪酬计入营业成本这一举措减少了企业核算人工成本时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另外,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也应注意辞退福利确认标准的规范性,企业在有明确依据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辞职福利列入企业的预计负债科目,防止职工辞退福利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进一步规范职工薪酬会计准则。

综上所述,随着职工薪酬的会计准则规定越来越规范,对企业人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应按照修订后的会计准则选择会计核算方法,企业对职工各项福利应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梳理和评价,对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等未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企业,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依据新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便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建筑业[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43-47.

[2]于静.浅谈应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3]张雪晶.《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对企业会计实务核算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财务会计 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商业活动和行政管理的总称。它通过商品销售平台网络联系消费者,使供需双方直接联系,使整个交易过程更趋直接,降低了会计核算成本,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扩大了会计核算范围,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

一、电子商务扩展了会计核算范围

电子商务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输入和传递方式,极大地扩展了会计核算范围,使商品交易在全球统一的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极大地延伸了会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通过电子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运用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式管理模式,大量的数据直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其他系统获取,企业信息将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集中管理,消除了地域差距,交易信息实现即时传递。整个交易过程实行电子化传递,瞬间完成交易全过程,具有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等优点。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异地企业实现资金结算、集中记账、远程报账、报表即时生成等处理,使会计部门内部、与其它部门之间以及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可以与其它部门协作完成各种交易事项,可以实现会计信息共享,实现企业决策科学化和业务智能化。

二、电子商务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

运用商务网络使企业会计核算变得很方便,企业采购、销售等部门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授权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取所需信息。财会部门也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并把有关信息传至银行、税务、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数据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电子凭证代替了书面凭证,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跨地区商品交易的资金收付都通过网上结算,企业之间交易可以进行电子转账、网络银行的电子货币支付及其它金融工具支付将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主要支付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将不再存在,大大加快会计账务处理的速度,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迅速准确地进行,可以及时满足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要作的合理设定,传统会计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电子商务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的交易通过互联网进行,使得会计主体形态变得虚拟化,为了完成某一目标,它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和确定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在电子商务网络中一个网址即代表一个企业,只要通过域名网址,企业交易双方就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网上交易,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活动需要进行会计主体的分合和重组,会计主体可能随时面临扩张、缩小或解散,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变得模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电子商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而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在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众多的企业因共同利益需要而联合成企业集团,共同完成一项经济业务后企业主体开始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虚拟主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应范围,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兼并成为一种趋势,破产清算将成为可能,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电子商务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隔开来,形成一个个会计期间。按照会计期间结算盈亏和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分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定期获得有关的会计信息,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决定了网络公司的不稳定性,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会计信息需求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得到企业动态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核算由静态走向动态,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根据各自需要作出决策,会计主体的虚拟化使得人为划分会计期间变得毫无意义。

4、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是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要素进行统一计量,并且假定币值稳定。电子商务环境下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很难划分,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增加以及汇率与货币币值的变动更加频繁,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加剧了企业的金融风险。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的窗口,财务报告采用通用、规范的格式,主要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反映了定期、定时,但并不完整的财务信息。在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巨大变化,会计信息采取网上报告的方式进行,扩大了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信息容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财务报告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对未来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非货币信息与货币信息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他们越来越期望财务报告中提供反映企业竞争力等指标的非货币信息(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等)。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不仅包括财务信息本身,而且包括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非货币信息等,使得财务信息披露由单纯的财务信息向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复合型财务信息转变。

由于未来的企业环境复杂,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前瞻性策划,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企业的未来信息。它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网络技术发展前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此外,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兴趣提供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会计报告不再拘泥于单调的纸张表格形式,也可采用表格、声音、图像并存的形式,使信息使用者在工作中享受娱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普及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商业的主要形式,且势必对财务会计产生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代表着先进的商业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全球贸易成交量的迅速增长,也使得传统会计领域发生根本性地变化,我们必须积极改进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迎接电子商务对我国财务会计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霞: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J].会计之友(中),2007(1).

[2] 王妍雯:浅谈电子商务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3] 殷锡祥、王德明: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10).

第4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核算类型;业务拓展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83-02

一、传统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组织核算工作所建立的工作机构和制定的工作制度及工作纪律,也被称之为“财务管理”;而另一部分则是为进行反映、核算并按照规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即被称之为“会计核算”。传统的会计核算一直沿袭着用原始的手工方式进行凭证编制、账务登记、编制报表等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会计人员周而复始地劳作于相应的会计核算程序之中,影响了会计人员探寻更加科学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和有效发挥“参谋”作用的积极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的应用,会计工作者已基本摆脱了原始手工工作方式的束缚,获得了时间与空间的解放,亦即有可能在更广阔、更具有深度的范围和领域对会计核算业务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重要领域。财务会计着眼于过去和现在,注重对经济事项的“复制与还原”,严格遵守“公认会计原则”,按照客观、真实和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经济业务的活动轨迹,且主要服务于与本单位经济事项有联系外部环境;管理会计侧重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依据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数量化管理和决策等理论,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计系统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吸收和应用到的经济效益决策分析业务中,注重强化对现在和未来经济事项的评价、分析、预测和确定,其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单位的内部。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向财务会计领域渗透与扩展的趋势

全球性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对外部市场环境未来变化的把握以及对内部管理、控制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经营管理层对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扩展和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参谋”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表现形式和反映效果上,要求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在经营目标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实施经营过程等方面提供准确反映、判断和确定未来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方案、意见及办法,这也成为管理层确定经营目标的首选内容。工作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扩大知识视野,汲取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提高对本单位事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尽快摆脱传统核算办法对自身的束缚,从服务单位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把严格细致地核算与科学有效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和参照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原理、技能、办法等具体内容,使其融入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中,以适应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同时,协助企业管理层强化内部管理,科学谨慎地制定既能代表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策略,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和挖掘经营潜力,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优质服务。这也是对转换会计工作机制提出的新要求。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的相互包容和有效发挥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原因;对策

一、绪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面对现代市场经济提出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秉承负责任的经营理念,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探寻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营合作模式,努力成为国际一流、受人尊重的企业,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核算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此外,相比国外高集成的会计核算系统,我国的会计核算事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在开展中还是漏洞百出,所以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为根本,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石,就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的逐渐意识到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且也试图通过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配套的制度规范等措施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效果,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规避相关问题的发生,以投资企业为例,发现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层面

现阶段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高、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存在违规操作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第一,现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一些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多的是局限于各种费用的支出和收入方面的核算,并没有会计核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查,对于会计核算总结企业发展战略并对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等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应有价值得到切实的发挥,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其他各项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第二,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是现阶段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又一比较普遍的问题,更多的企业在选择会计人员时只是进行岗前培训,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所以这些专业技能不够高的会计核算人员并不能满足自身岗位的需要,所以不仅不能实现人员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使得企业会计核算和编制工作存在滞后性,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会计核算编制过程及操作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和严谨的过程,但是现阶段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会计核算的速度,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在会计核算编制和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违规的现象,例如会计科目编制混乱,编制指标不严谨,采取不计收入或者虚增成本的方式修改利润等,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定,而且会导致企业的账目比较混乱,给为操作和控制企业的利润留下了空间,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埋下了较大的风险。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层面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会对其他的经济产业或者相关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产,以占有其部分或者全部的股份,通过影响和控制被投资的企业来获得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常用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导致投资企业的收益与实际的现金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众所周知,被投资企业利润的分配往往是在下一年进行的,而在当年就会造成投资企业的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实际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长此以往,对于一个主营收益少投资收益大的企业来说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第二,对于直接交叉持股的企业来说,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会导致持股双方存在权益虚增的现象,也就是说A企业拥有B企业的股权,B企业拥有A企业的股权,这样一来就给持股双方留下了重复计算利润的空间,进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的虚增。第三,对于非直接交叉持股的企业来说,重复计算企业利润的现象更为严重。非直接持股是说A公司拥有B公司的股权,B公司拥有C公司的股权,C公司拥有A企业的股权,这样一来,只要三家公司中有一家公司实现高额利润,那么其余两家也会分的一定的利润,进而导致三家公司存在更大的重复计算利润的风险。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层面

就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层面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利润操作的可能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存在期间跨年度的问题以及存在账面调整的可能性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所述: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对交易性资产的会计核算主要采用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人为主观因素又比较重,加之我国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够完善,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从技术层面来看很难真实准确的计算出来,此外,在没有处置相关资产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收益表或者损益表都没有真正的实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容易出现高估企业的收益或者损失的现象,同样也存在利润操作的可能性。其次,当企业对购入和出售的资产不在同一时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时,依照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时就会出现利润虚增的现象,也就是说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显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应将该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而处置时,又要将该科目重新结转,这样一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容易出现重复结转的现象,进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的虚增或者虚减。而之所以说现阶段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账面账面调整的可行性的问题,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还不够成熟,而且也没有形成较为和谐的、活跃的二级是市场,而新会计准则又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准则,所有在这样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进而导致公允价值的引用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不仅不能降低企业的的会计核算风险,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层面

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层面来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现阶段企业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准则不一致,也就是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第18条和应用指南及讲解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解释中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处理不一致,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与现金股利规定处理也不一致,这样一来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成本确认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影响了账面价值的变化,进而导致了账面信息混乱、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影响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关于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核算和公允价值变动核算的判断标准,相关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程序没有进行有效的分开,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不能让信息使用者从账面上明确的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而且会给会计实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容易产生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和风险。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就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现状来看,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层面、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层面、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层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层面等方方面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其他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和执行看,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部门和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一些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岗位,在财务工作的执行上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核算岗和监督岗都有一人或者一个部门来承担,进而就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发生;二是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在实际执行中,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对内控之际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完善企业内控制度,进而就导致了企业资产损失和浪费等现象的发生,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使内部控制工作的价值得到切实的发挥,而且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一些企业对会计资料保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这样就使得主要记录了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的相关会计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资料等重要依据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行,会计资料随意堆放,存在角度损坏的会计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领导层决策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得。

四、应对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蓝田神话”的打破不得不让人警醒,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的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与银广夏相同的是蓝田股份玩的也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而蓝天事件的发生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中漏洞的出现也是分不开的,再加之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有效的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的科学性

企业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工作准确性的提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企业的管理层要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以身作则,做好适当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在企业上下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核算氛围,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收入及支出的核算,而且要将其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机的结合;二是定期在公司开展会计核算讲座,促使员工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并改善员工对会计核算的态度;三是以国家规定的会计核算标准为根本原则,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流程,以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会计核算人才;五是要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北京银行早在很多年前就将集中会计核算作为实现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荷兰阿鹿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国际化大银行内部管理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成立了核算中心,在强化了以上几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又改革实现了全行资金清算集中,实现了全行损益核算集中,实现了全行会计信息集中,进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的提升,资产总额已经从成立之初的217亿元增长到1710亿元。

(二)完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

对于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用交互分配的方法代替直接交叉持股和非直接交叉持股的分配方法,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来准确核算各持股人应该得到的利润,以避免重复计算利润的风险发生。例如对于A、B两家持股人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计算,即A公司交叉分配后的利润=A公司分配前利润+B公司分配后利润*A公司持B公司股权比例-A公司分配后利润*B公司持A公司股权比例,对于B公司交叉分配后的利润同样以此数学公式来计算,这样一来通过联立方程租就能更加精准的核算出交叉双方长期股权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此方法的使用仅限于三家以内的公司交叉持股,至于更多家,由于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也就不适宜采用了。另一方面要适当的限制权益法的使用范围,鼓励企业采用成本法来对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为了避免股市因交叉持股而产生的大量泡沫,对于非直接交叉持股的企业间可以采用成本核算的方法来代替权益核算方法,以确保信息披露工作的高效开展,而对于非上市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上市公司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或者非上市公司间直接进行交叉持股的,可以以《企业会计准则2号——长期股权投资》为根本原则,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利润要进行单独的列式和披露,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优化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工作

为有效的提高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工作的绩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以严谨的态度来使用公允价值,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公允价值在五种计量属性中依旧处于非主导地位,所以为有效的提高投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绩效,政府部门要提出更加严格的公允价值限制条件;第二,对于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损益来说,企业可以设立“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和“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两个二级账户来核算公允价值的损益情况,以提高公允价值核算的准确性;第三,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企业可以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核算企业交易性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且经笔者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将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对企业当期的损益是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的,能够有效的缓解企业存在虚增或者虚减利润的现象;第三,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情况适当的减少企业交易性资产核算的核算程度,尽量减少诸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表”等一类的会计科目,在相关的账户下设立相关的二级账户来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在减少了不必要的转账程序和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要严格相关的监督机制,企业不仅要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而且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完善配套的监督机制,将其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规避企业会计核算中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和错误。

(四)严格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工作

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协调性,以确保各个相关准则之间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即政府相关部门要确保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解释四个层面的内容趋于一致和统一,确保四者之间既相对独立,相互促进,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开展起到根本的约束和保障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以国家的相关准则为根本构建适合自己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制度规范,细化相关的准则和标准,增强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并做到不断的完善和修改;其次,要以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区别对待,可以以现阶段金融资产的投资性质为根本,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分别以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为主线进行特点的会计核算,以提高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工作的效率;此外,要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按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以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来区分公允价值的变动和减值损失,这样一来在确保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工作精确性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绩效,进而促进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五、结束语

总之,不论对于投资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来说,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是需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但是就目前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制度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使得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依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作为业内人士一定要善于发现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求企业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而本文仅是笔者对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做进一步的努力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栾玉梅.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2]吴晓桐,关玉荣.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刍议[J].中外企业家2016

[3]许佳雯,杨国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

[4]王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

[5]李昕.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

[6]刘春影,乔瑞中.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第6篇

【关键词】 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会计确认

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型企业备受重视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生态型企业指经营的主要目标是为减缓全球生态恶化发挥作用的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改善型企业。然而,生态型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盈利并发展壮大,重要条件之一即是存在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对等转化的机制,通过该机制将生态型企业的生态经营成果(生态价值)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生态价值不仅要得到认同,而且必须以某种方式得到适当的实现,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生态型企业的会计系统中,既要核算其经济活动,也要将其生态经营(保护)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生态型企业会计核算应基于广义资本将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同时反映在单位的经营业务中,既反映生态经营投入的经济资本,也反映经济资本转化的生态资本及其增值,同时反映生态资本经济实现后还原的经济资本及其增值(市场交易方式和政府补偿方式)。本文拟就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的会计确认及归属问题予以探讨。

一、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确认范围

一项生态效益能否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应依照其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程度而定。这里的确认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该生态效益是否具有足够大或足够重要的效用;二是该效用能否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地计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看,对于生态效益的内涵及纳入价值核算的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国内外主要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生态防护、净化环境、固碳释氧、生态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见表1)。

同时,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中的生态效益核算范围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计核算要体现重要性原则,纳入某一主体会计核算的生态效益应具有对该主体的重要性,应有利于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了解生态信息的需要。在我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中,对生态公益林所保护的主要生态效益均作了界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将生态公益林分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类,防护林又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分为国防林和自然保护林。我国《森林法》第4条规定,森林包括5种,其中防护林是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与牧场防护林、护岸林和护路林;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这说明,对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生态效益种类可能不尽相同。

此外,能否予以可靠地计量,也是生态效益核算范围的重要取舍因素。生态价值的计量将主要采取公允价值法,而公允价值法的获取最青睐于公平公开的市场报价。从这个角度看,一项生态效益能否作为会计核算范围,又与其生态服务市场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侯元兆(2008)对我国森林的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护、农业防护以及景观游憩7种生态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流域服务、景观游憩服务和生物多样3个市场已经有较大规模,且已开始对于生态可持续经营显示出市场的积极作用;中国现有森林碳汇交易规模不足1 000万美元,但今后自由交易的潜力很大;中国的森林农业防护服务主要是政府承办大型项目和政府买单,其中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效率的空间很大。

故此,纳入会计核算的生态效益范围可归纳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生态防护、生态游憩、生物多样性,这7项生态效益可按其市场化程度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涵养水源、生态游憩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层次包括固碳释氧和生态防护,第三层次为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生态效益核算层次的划分体现了纳入主体会计核算的生态效益的优先顺序和可靠程度。对于被冠以特定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其核算的生态效益项目应依其经营(保护)目的而改变。

二、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确认时间

总体而言,生态价值的确认时间应遵循权责发生制,满足权责发生制的条件时即确认某项生态价值。对于存在生态服务市场的生态效益的确认时间问题,会计可依据收到的交易凭证据以入账。但大多数生态效益尚不存在运行良好的市场,其价值确认难以从市场上获取价格信息,此时加入政府的力量是必要的(张长江,2009)。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可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计量),在加入政府力量后,生态效益的初始确认就演变为对生态价值的初始认定问题。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生态效益的初始确认是整个确认乃至生态型企业生态会计的关键环节,因为初始认定的随意将足以导致后续会计核算的混乱和毫无意义。初始确认应由各级政府主导,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资产评估学会共同认定的,并由省级生态资源监测中心、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生态效益评估专家联合组成的生态效益评估认定组来执行生态效益初始确认工作(见图1)。这种认定的优点是既可保证认定的权威性,也可保证认定的专业性,但单位花费的认定成本可能较高。

由于许多生态效益服务尚未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生态效益的确认难以全部依据来自交易事项发生的凭据,而要大量依靠上述生态效益认定后签发的认定证明。生态价值的确认仍应最大限度地依据市场信息,当市场信息无法获取时则采取评估认定的方法。生态价值初始确认的时间可每年一次,即每年末评估认定生态经营(保护)单位在过去的一个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生态效益方面的经营(保护)成果。在认定时,生态效益已经产生并被受体接受,因此生态价值的确认属于事后确认,这从某种意义上与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不谋而合。主体在收到生态效益评估认定组出具的评估认定报告后,即以此作为核算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的会计凭证。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条件下,主体对生态价值的入账和调账频率为每年一次。但随着评估技术的提高、评估成本的下降和更多的生态服务产品进入市场,生态价值的做账频率可加快,如发展为每月一次,直至全部按交易额入账(此时生态效益外部性将不复存在)。

三、生态型企业生态价值的分化归属

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生态效益应视为其生态经营(保护)成果。既然将生态效益总体上界定为经营成果,就应将生态效益体现于主体的利润表之中。主体在会计期间内的生态经营成果中,有一部分得到了形态上的转化,即一部分生态价值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产品交易收入转化为经济成果和相应的经济资产;另一部分生态经营成果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尚未得到转化,仍以生态成果的形式存在,这部分生态经营成果即为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见图2)。已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价值将以经济资产、经济收入、经济利润等项目进入现行会计体系,暂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通过扩展现行会计内涵,以生态债权、生态权益及生态利润等项目进入生态型企业的会计体系。

将生态价值分化归属的会计处理做法,有利于反映主体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化过程和转化程度,有利于主体充分发掘蕴含于生态系统中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生态型企业的经营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经营(保护)目标不同导致在生态经营(保护)活动对这两种资本的经营策略不同。如公益性生态经营(保护)目标主要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即通过恰当的生态资本运营方式,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努力和来自系统外部的质能输入,使得生态资本在系统构成要素的质量、结构、过程等方面维持稳定或者更加合理与优化,使生态资本能够提供更优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从而达到生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生态型企业经营目标应放在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共同利益上,既注重生态资本运营,也注重经济资本运营,使生态系统综合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生态资本经济价值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特征,生态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具有潜伏性,生态资本营运空间巨大。生态型企业应同时重视两种资本的经营,将两种资本置于同等位置。生态型企业会计核算将生态价值按其经济实现状况予以分置,同时保留现存的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向经济价值后续转化的会计处理空间,这样不仅能够反映两种价值形态的初始分置,还能够动态反映两种价值形态的后续分置和转化。

【参考文献】

[1] 侯元兆,李玉敏,朱小龙等.中国的森林服务市场:现状、潜力与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08(1).

[2] 张长江,温作民.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下),2009(4).

第7篇

Abstract: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business of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inance, therefor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 addition to domestic enterprises should follow the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accounting methods, i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ies.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 内资企业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特点

Key words: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domestic enterprises accounting accounting system accounting features

作者简介:冯苗芹(1976-),女,河南登封人,会计师,现在登封电厂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工作。

一、外、内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原则

会计核算又称会计反映,其主要计量尺度是货币,是从价值、数量上记录、计算和分析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以会计报表形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系统的、完整的、综合的核算资料[1]。

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核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会计环境纷繁复杂,经济活动及会计业务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并产生一些新的会计核算内容。其变化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传统的会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必然被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向无纸化交易转变。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被彻底颠覆,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厂房、卡车等资产,其不可缺少的内容还包括企业的终止清算,破产清算。

会计核算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相关性原则;其作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原则,是由会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会计记录的清楚明晰是满足相关性原则的必要条件。及时性原则;这一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确保核算的时效。一致性原则;其要求会计在结算账目时,必须保持概念、处理程序、计算方法的一致性。另外还有会计确认、计量方面的原则等。

二、会计核算制度

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给会计核算制度带来的挑战与变化,推动了会计核算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下述是会计核算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1985年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1992年6月 财政部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贯彻了国家实行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包括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工作。

2006年10月 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根据是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对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方面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核算制度呈现新的变化和特征,其显著特征是将“知识”纳入

到会计要素范围内,及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在新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改进和扩大了会计信息披露,拓宽了会计的核算手段和技术,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改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及时有效的向报告阅读者提供信息。全球一体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经济时代环境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探索与运用,并对运用知识以后的经营结果进行科学、正确和有效的计量、分析和评价。

三、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核算及其特点

外商投资企业涉及的业务有大量进口、出口贸易,涉外投资与融资等,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除了应遵循内资企业的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经济经营活动时,会计在结算账目时极有可能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因此,确定一种货币作为企业的记账本位币就显得至关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接触有关外币收支、债权债务的业务时,采用外币记账核算方法更加合理;对进口、出口贸易业务的处理,通常情况下则是运用国际贸易结算的惯例;由于汇率变幻无常,所有涉外业务面临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进行核算时一定注意汇兑损益情况,以及报表折算差额。

总之,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根据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结合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吸引外商投资企业(FDI)投资的规模,走合理利用外资、积极对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争取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张咏梅.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内容探讨[J]. 财会与审计.2001 (6)

[2].李梅.新经济与统一会计核算制度[J].经营与管理.2002 (6)

[3].周德芳.对信息时代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

第8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会计核算

一、前言

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已经沿用了十多年之久,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在会计行业的国际趋同性和历史进程的带动与引领下,致使我国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很多会计核算资产减值规定,其体制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为投资者提供正确有效的决策信息。在企业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价值,其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从现今局势来看,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运行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企业和会计审核人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尽全力将资产减值会计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导入正常化的轨道。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考虑的因素分析

国外有很多学者重点研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问题,但是就该问题论述内容和观点而言,考虑的最为周详的还要属Heflin,F,T.Warfield。他的观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第一,本期企业固定资产市场价值提升问题。第二,本期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或业务资产所属技术、法制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力因素产生了变化。第三,市场投资的回报率和市场利率的时间缩短,并且会对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企业的折扣率等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第四,当前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或者是有益作用重大变化问题,其中包括期间提升固定资产估计性能的具体指标、拥有的固定资产和种族企业业务承诺等。第五,企业内部的显示报告: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效益将要或已经比预期效果要好。

而我国国内相关学者则认为: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必须在减值确认发生时进行计量并确认,然后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其中唐湘梅指出,应确认固定资产减值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计量,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估判固定资产有没有出现减值情况,企业财会人员必须要依据企业固定资产身处环境进行分析,认真观察企业固定资产有没有减值迹象出现,对有减值迹象发生的企业固定资产应进行全面的减值评估。在该依据上还应坚持做到四项基本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其中可定义性指的是应予确认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一定要负荷某项财务报表的具体定义要素。可计量性指的是应予确认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必须要有可靠充分的计量属性。相关性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减值相关信息必须能在操纵者使用决策中出现差别。可靠性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减值信息必须能够不偏不倚、如实地、具备可验证性地反映真实情况。

三、分析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计量和确认的难度较大

固定资产减值计提准备的和核心问题就是确定固定资产减值预期未来经济的利益。我国使用经济性的标准,如果固定资产出现减值情况,即当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但是想要合理地确认各固定资产可回收的金额有很大难度。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现今价格市场和资产信息的机制不完善,使得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缺乏有力依据。第二,固定资产在入账后,因为市价下跌和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制约,会出现价值的贬值情况,对其计量和确认远远超出了财会人员专业的水平,需要多个组织协同认证,甚至往往还需要公司外部专业的评估组织才可以确认。不仅使得计量的难度增加,而且计量时间通常都滞后于财会数据披露的时间。

(二)会计核算监督的力度较为薄弱

由于我们国家会计监督环节比较薄弱,致使很多公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出现少提、不提或多提的现象。除此之外,虽然我国新规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条件,可是关于如何计提以及计提比例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该问题全部由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衡量判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致使粉饰财务报告和经营成果等情况的大量发生,从而致使计提的失真率较高。

四、企业固定资产减值中会计核算问题的处理对策和建议

(一)将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减值规定完善好

1.使计价时间真正的实现统一。当前我国会计体制中并没有将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时间明确规定出来,因此,在所有资产负债企业内部,都应该对企业是否会出现固定资产减值现象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对计价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明确规定,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问题,从而使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具备一定可比性,

2.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谨慎确定各企业政策的选择权。监管制度制定组织在制定监管制度时,应该讲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尽可能缩小到相应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使得各企业利用自身会计手段管控利润空间,防治空间大大缩小的情况发生,提高管控效率。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大力培养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将固定资产减值体制的实施范围扩大,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应该让会计人员根据一些专业性理论知识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激烈讨论活动,与此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人员展开继续教育和继续培训,将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判断水平提升上来,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自身全部潜能发挥出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外部监督管理力度

强化外部监督管理力度应该坚持外部审计核心监管观,在企业财会风险控制过程中,企业外部监督管理审计工作能够控制和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降低财会风险,使企业运营机制走向正常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为了使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工作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审计人员的职责,使企业审计人员可以承担经济检察官的工作,通过企业会计师独立的审计工作,从而对企业利润进行有效合理的操控,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加英.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J]. 财会研究,2012(18) .

[2] 彭小华. 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分析[J]. 财会研究,2012(05) .

第9篇

虚拟企业是指为把握市场机遇,将分布于协作企业中的所需资源集成而来的非法人动态组织。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需求个性化、又竞争又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虚拟企业强调利用和集成不同企业中的互补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它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被认为是企业未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应用前景十分诱人。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它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非法人经济组织。(2)它与市场机遇为一一对应关系。虚拟企业应市场机遇的出现而建立,随市场机遇的消亡而解体。(3)物理范围的分布性。虚拟企业中的成员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4)成员资源的互补性。成员资源的互补性使虚拟企业成为优势资源的统一体,从而拥有市场竞争优势。(5)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地拥有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资源,缩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6)成员的独立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市场机遇是联结它们的纽带。虚拟企业成员可根据需要退出某虚拟企业,也可以同时是多个虚拟企业中的成员。

二、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的挑战与冲击

(一)虚拟企业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系统限制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之内,相应的会计主体是有形的实体。

虚拟企业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实”的物理空间,还对应于网络中“虚”的媒体空间。“虚”的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界限,并且,虚拟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化性,可根据业务需要随时膨胀或缩小,也可能立即解散。因此,虚拟企业与传统的会计主体相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由虚拟企业成员构成的临时联盟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会计主体假设,对各协作企业在虚拟企业中的权益等予以计量的方法都适合于这种特殊的会计主体。

(二)虚拟企业存在的临时性(短暂性)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会计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这两个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期间,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

虚拟企业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挑战。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协作企业通常可根据市场的需要立即加入或退出虚拟企业;通常在完成某项交易后,虚拟企业立即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公司不再适用。

由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必要,也无法用以计量和报告虚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会计报告的披露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网络经济中强烈的时效性使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跟上变化的经济环境,传统的定期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虚拟企业的要求。虚拟企业的灵活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对会计报告的要求灵活多样,而且常要求能同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即以实时会计报告代替定期会计报告。

(三)虚拟企业经营的“动态性”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挑战

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验证而得到普遍采用。这一原则受到虚拟企业的挑战:第一,虚拟企业的交易对象常是一些活跃于市场上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价格波动频繁,故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当前决策相关性较弱;第二,虚拟企业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属非持续经营,因而,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四)虚拟企业的交易迅速性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

在虚拟企业中,企业的销售确认、款项收计、成本配比、财务成果核算常可通过电子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不存在前后会计期间分别予以确认和款项实际支付的问题。此时,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比较合理。以现金的收入或付出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基础,以在交易期间内实现的营业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作为交易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虚拟企业的现金流量。

(五)虚拟企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性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虚拟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其产品通常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大。一方面,虚拟企业打破了地域界限的束缚,使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从而加剧了货币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电子货币的流行,交换和结算可通过网络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在瞬时交易中,币值几乎稳定不变。因此,短期存续的虚拟企业适应币值不变假设,但长期存在的虚拟企业则会因为面临巨大的货币风险而完全不适应币值稳定假设。

三、适合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概括为“向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合理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此,分别从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

1.从国家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经济总量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但应强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而言,保障企业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对企业在不执行政策时进行惩罚的法律、法规。虚拟企业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联盟体,国家无法对不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虚拟企业予以惩罚,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依然是实体公司。故国家只要监管好实体公司,也就间接地监管好了由实体公司参与组成的虚拟企业,因此,国家并不需要虚拟企业提供会计信息。

2.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依然只是实体公司,而不可能是虚拟企业。不论债权人进行信贷还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关注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虚拟企业只是集中地使用各协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它本身并不直接拥有有形财产,也就没有抵押品;同时虚拟企业不是法人组织,也就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不可能成为财务资本所有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也就无需对外提供有助于进行信贷和投资决策的信息。

3.从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虚拟企业中的高层人员通常是原实体企业的首脑精英们,各实体企业通常只是依托于虚拟企业实现某一目标,一旦交易完成,虚拟企业也就解散,故虚拟企业通常没有长远经营战略,也谈不上提供用于战略决策的信息。然而,各实体企业组建虚拟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虚拟企业内部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各协作企业也都通常要求能实时掌握虚拟企业业务开展情况,以加强业务监督与管理。因此,虚拟企业应当提供所从事业务的经营情况及经营收支信息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虚拟企业没有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也没有法定的对外信息披露责任,虚拟企业会计核算只需满足内部经营监督与管理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需求,所以不能采用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其会计核算以及账户设置、报表编制等都可简化。从虚拟企业的特点来看,其会计报告应以披露各协作企业所投入资源与产生收益的比重为重点。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将各协作企业的核心优势予以量化,对外可提高对优势企业的吸引力,对内则明确划分收益。

(二)虚拟企业中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

在传统企业中,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根据现代产权理论,虚拟企业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1.资产的确认。在虚拟企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通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资产要素可由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和财务资产三部分组成。人力资产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专用知识、组织结构等组成。财务资产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

2.产权与剩余的确认。传统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虚拟企业条件下,会计恒等式可改为:资产=产权+剩余。其中,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剩余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3.收入的确认。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它不能完整揭示收益,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在虚拟企业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密集性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产品、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虚拟企业条件下,收入的确认不仅要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要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此外,虚拟企业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资产置存收益的实现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4.成本费用的确认。虚拟企业成本费用归集和核算的范围、归集和分配的标准、期间费用范围等较传统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确定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摊销时,可以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入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其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制造费用。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5.利润的确认。按照传统,利润是对实体资本的回报。在虚拟企业条件下,利润通常应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

第10篇

关键词: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是一种以服务或产品生产作业为核心的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作业的划分涉及到工艺流程中物料的供应、产品的设计等各个环节,涵盖了产品的总装、质量检测到运输、销售的全部过程。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通过对生产作业以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统计,相对准确地计算出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对所有跟产品生产有关联的作业进行跟踪,有效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环节,从而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和产品价值链,最大限度地促进产品生产的成本节约,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产品生产信息,提高企业在产品生产上的计划、控制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运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是一种企业基于服务或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前提,即企业经营的服务或者产品生产是通过作业完成的,并且在作业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消耗产生了作业成本,为了有效控制作业成本,需要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具有很高优越性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使用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发挥出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优越性,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行基础。

首先,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需要有明确并且一致的系统目标。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系统目标决定了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的结果。不同的系统目标,对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结构设计、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运行方法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运行结果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假如没有一致并且明确的系统目标,必然会导致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结构设计和核算结果的混乱。

其次,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应该与相关的业绩评估和报酬计划相对接。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对运作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需要引导企业员工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并且根据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结果,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出相应的奖惩,从而加快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推进。

二、运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

完整的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应该按照三个主要的步骤进行。即对生产的资源成本和作业进行识别、对资源成本进行作业分配、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

对生产的资源成本和作业所进行的识别。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系统的第一个步骤是对产品生产的资源成本进行识别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因为各种作业的进行而产生,大多体现在会计总分类账目中的一级明细账户之中。通常情况下,作业分析通过现有的报告或相关文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同时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以及与相关的核心人物的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方便进行成本的计算和分配,一般将产品生产过程的作业情况分为四类:即单位级的作业、批别级的作业、产品级的作业以及设备级的作业。

对资源成本进行作业分配。由于产品的生产作业或服务行为会造成生产资源的消耗,因此将能够产生资源消耗的作业称为资源动因,并将其作为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况下,主要资源动因有六种,即被应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产生了薪酬计算及相关工作的企业工作人员的数量;在生产作业中对机器的作业进行调试的调整次数;在材料整理工作中对对材料进行移动的次数;机器在生产作业中运行的时间数;需要进行清洁作业以及门卫工作的区域空间大小。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时可以直接追溯到资源动因,对于资源动因的直接赘述可以准确计算出生产作业过程对于生产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即是以作业动因进行分配的分配方式。在讲作业进行汇集统计之后,就需要每一单位的作业成本进行计量。每一单位的作业成本不仅是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基础和依据,还是与其他组织的作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依据,从而确定出相关作业的效率。作业动因是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主要的作业动因有产品制造的周转次数、机器生产过程中的调整次数、机器运行的时间、人工进行生产的时间、相关款项支付的次数、产品生产的零部件仓储数量、检验报告的数量或报告时间、产品验收单的数量、采购中的订单数量等。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对成本的升降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进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充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介入其中,使使他们能够对这一工作有足够的熟悉程度,并乐于参与其中;第二,可以先局部试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充分总结和吸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全面推行;第三,对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初始设计进行适当的简化;第四,注意维持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的平行系统,有利于使用者逐渐适应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三、结束语

由于作业基础成本法能够对所有相关作业进行跟踪,最大限度地促进节约,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于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江作.小议作业基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运作[J].价值工程,2010(03):27-28.

[2]陈艳梅.作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1(04):37-38.

[3]王志刚.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适用范围及运行程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24-25.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体系;问题;措施

1引言

随着全球经贸体制不断深入,行业交流日益密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行业交流和业务拓展方面,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动,促进了市场交易活动有序频繁开展,影响了世界格局。随着“互联互通”概念的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各行各业会计核算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快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及时根据发展变化需要,构建适合行业发展自身特点的现代金融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进而为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2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是指在新时期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计核算工作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一种方式。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对企业内外部会计核算分析工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日益改变着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和体系,从而不断健全和完善,发挥会计核算各项职能。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的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系统性

互联网技术和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全面表现反映出来,这样不仅内部员工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到所需要的知识,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方式去了解企业发展变化情况,有利于行业之间交流和融通。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会计核算纸张体系向网络页面体系发生转变,大大改变了传统页面数据的形式和格局,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进行展示,还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会计核算范围,及时全面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数据等,提高信息搜集和检索效率。

2.2时效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往往是企业某一项经营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映出来,或者阶段性反映出来。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融合,从而能够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实时追踪,将会计核算贯穿于经营发展的全过程,逐渐将事后核算转化为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核算,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时动态掌握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而及时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论断,降低或者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利用价值。

2.3开放性

将互联网技术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很多的财务管理业务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和应用[2]。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相关人员实现远程监督和控制,国家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掌握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漏税、逃税发生的可能性。高度信息共享和传输,有助于内部和外部部门的沟通协调,既方便又快速。

2.4智能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往往是依靠人工操作方式来进行,耗费时间和精力,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设置一定的参数,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计算和分析,全过程仅仅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监督调整即可,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会计信息核算准确率和核算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功能更加强大,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会计信息处理方面,还能够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全面管控。此外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的特征还体现在针对性、同步性等方面,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满足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各自的需求,进行互相沟通,针对性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化会计核算体系,还可以实现会计核算和企业经营发展各项业务之间的连通,实现和外界市场的连通,从而便于同步协调和处理。

3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以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3.1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产生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空间对交流的限制和约束,很多企业不仅可以进行实体交易,还可以设置虚拟组织,为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企业可以实现对新产生生产、研发和销售全过程信息网络重构,成立临时组织,这样会改变企业的会计主体,并且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企业规模,很多虚拟组织完成阶段业务后就解体,这和现实中持续经营建设理念相冲突,在进行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确认、会计记录核算等管理和分析方面很难实现有效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在具体管理内容和制度方面,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信息化加速信息流转和处理,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三是会计程序和准则方面,会计折旧、风险管理等方面需要引起高重视。

3.2会计核算在互联网应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会计核算在互联网应用融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问题。随着电子商务、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国家应当及时完善和健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当前对于网络会计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不利于解决各种网络会计问题,从而增加了网络会计核算法律风险。二是信息安全问题。虽然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信息传递和交流,但是需要依靠安全稳定的互联网硬件平台做支撑,结合具体实际探索有效的安全防护网络,才能避免信息篡改、丢失或者破坏等,会计核算本身专业要求较高,系统复杂,所以需要加强安全监督和管控。互联网技术本身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漏洞,不利于会计核算信息安全,甚至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伤或不良影响。三是人才培养滞后问题。新时期财务人员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精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信息处置能力等,当前对财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和引进等方面重视不够,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相对匮乏。

4提高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水平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政策法律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不断学习国外有关的政策法规、理论成果等,针对会计核算网络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约束和保护,从而以立法的形式为网络会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撑。

4.2加强会计信息安全防护

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内部会计核算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工作,明确会计核算具体目标、内容、指标、方法、流程等,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综合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在互联网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下功夫,将企业内部、外部财务网络分开设置,设置防火墙和保密设置等,从而实现信息分段流通、各成体系。尤其是针对与外部的流向方面,要对计算机用户应用和访问等进行多次设置和认证,从而保证信息处理安全。定期进行防护排查,针对可能引发软件和硬件方面安全漏洞的情况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快速拦截和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

4.3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要不断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应当从宏观层面在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推行资格准入机制等,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结合内部实际,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综合培训,不断学习开展网络技术知识、国家政策法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全方面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鼓励参加外部论坛交流活动等,不断学习先进企业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构建适合具体特点的现代化网络财务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明确权限设置,加强信息协同处理,从而将会计核算贯穿于经营管理全过程,提高会计核算准确率、全面性,重点做好会计核算分析和成果应用等,提高会计核算利用价值。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和发展,会计核算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只有不断健全法律体系、优化内部信息安全结构和机制配置、不断提升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影响 网络会计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1.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界定的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个特定的单位或组织是有形的实体。在电子商务发展中,产生了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它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空间范围。处在随时变化之中的结盟体不同于相对稳定的传统组织。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从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网络会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会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企业随着市场需求迅速产生、转化、退出,可能缩短最小会计分期,从而打持续经营假设。在网络会计中,传统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也随之受到影响,需要建立适合于网络会计的新会计方法体系势在必行。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指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间隔相等的会计期间。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按照会计期间计算盈亏和编制会计报表,可以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定期获得有关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因而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适合虚拟企业。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计量,并且假定币值稳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活动跨地区、跨国界,信息网络使全球成为一个统一大市场,结算支付电子化。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计量。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应变能力、服务质量,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尤为重要,却无法用货币计量,这就突显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局限性。因此,在计量方面,考虑应增加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与报表附加说明,弥补货币计量的不足。

2.电子商务延展了会计核算范围

由于电子商务通过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使商品交易在全球统一的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大量的数据直接可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系统直接获取,企业信息实现了“数据共享”的集中管理,消除了时空、地域差异,并实现了交易信息及时传递。整个交易过程无纸化传递,电子化传递瞬间完成交易全过程,具有方便快捷、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优点。利用电子商务财务软件可以实现集中记账,资金结算、远程报账、报表即时生成等处理,会计部门之间、与其部门之间、以及与企业外部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这种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财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协作处理交易事项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3.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方式和手段的影响

传统商务中,会计核算主要通过手工或财务软件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大量的信息数据载体是纸质书面凭证,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签字、盖章等确认手段。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工具,把信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网上,通过传递至银行、税务、等相关机构。这样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电子凭证代替了书面凭证。整个交易资金收付可以通过网上结算,电子转账、网上银行电子货币支付及其他金融工具成为主要支付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手工签字、盖章等将不再存在,交易的安全认证通过数字认证技术实现。这样迅速准确地处理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及时满足企业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电子商务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会计人员不仅有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更具备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外语、及经济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财务软件的操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5.电子商务下审计的问题

传统商务活动的审计是以审查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为基础,是以纸质原件为特征,在电子商务中,购销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合同、销货凭证等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并且不留痕迹。审计的最大难题就是不但要重视数据本身的正确性,还要考虑电子原始数据生成的确认、数据储存管理,传递过程和方法的可靠性。无纸化生成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审核确认、安全保护和网络会计审计的问题,已经成为会计领域里的新课题。

6.电子商务下的税收征管问题

纸制凭证和账簿是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的依据。而电子商务的无纸化操作使税收征管失去了最直接的实物对象,税收征管面临无帐可查、税收稽查难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正确性的情况下,必然加大税收流失的风险。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趋势

1.建立网络会计,完善网络会计理论和方法。

2.加强网络会计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3.在研究网络安全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合网络审计、网络税收软件。

4.加大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霞.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J].会计之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