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15 17:3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第1篇

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预测以后,对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不但作为某一培训项目开发前的培训需求分析预测工作的总结材料,而且还是企业总体培训计划制定前的调研报告。

一、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基本内容

1、标题:

2、分析预测工作概况。此次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组织领导、工作目的、起止时间、接触的组织和人员(包含数量)、采用的方法、工具等等。

3、分析预测的主要内容:

(1)企业的情况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背景、市场竞争的形势、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内部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分析尽量与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相关性强一些。

(2)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状况分析。对于企业员工素质的分析,应根据岗位任职资格和能力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从员工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比例、技术登记结构、岗位能力胜任程度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出问题和差距。

(4)对培训的认知程度分析。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员工的认可和需求的程度。

(5)培训资源条件分析。包括企业内外可利用的教师、教材、设施、工具和企业培训经费支持情况等。

4、分析预测的具体成果: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应当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因员工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所致?其中哪些是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差距。

(2)解决以上差距需要开发哪些培训项目?其中哪些培训项目是最紧迫的?

(3)每一培训项目又要具体说明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进行培训?(培训目的)

②谁需要培训(培训对象及其目标人群)

③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培训的目标)

④培训什么(培训内容)

⑤怎样培训好(培训方式、时间、考核方式)

(4)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培训的态度。

(5)企业具有的培训资源

(6)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7)项目运行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5、其他相关建议和说明。

6、报告撰写时间及执笔人、负责人等。

二、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应注意哪些问题

1、报告中各项情况的分析和说明,必须有出处、有依据,不能主观臆造。

2、报告内容要全面,基本上涵盖以上6项内容。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修理;技能包;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5-03

技能包是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培养目标构建的组合。[1]技能包教学法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所持有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就业态度按照基本素质模块、岗位能力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划分的方式,建立与之对应的一级指标(模块)、二级指标(技能包)和三级指标(技能),无论一级指标(模块)、二级指标(技能包)和三级指标(技能)都能像搭积木一样根据岗位培训要求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改革、创新,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培训体系。[2]

技能包的开发在当下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但它却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课题。鉴于汽车修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实际操作,我们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汽修岗位需要的技能相结合,开发了汽修专业“技能包”,以期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技能包的开发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加拿大DACUM课程模式

它是典型的课程开发活动,其成果DACUM表即是典型的课程大纲。职教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主要思想来源于模块化教学法和应用Moodle思路构建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学习环境,利用技能包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分解培养。

Mood1e是Modtl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描述一个引导学习者不断洞察和创造的过程。课程结构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组织教学时就如搭积本一样简单。一个模块有一个学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结构模块。学完一个课程模块就取得一个学分,获得一份证书,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2.模块化教学法(MES)

模块化教学体系即依据确定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将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分目标。[3]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能力,通过定位的考核评估,激发学生潜能。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以企业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为辅,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双元制”的主要特征为:企业和学校两个培训部门由两套法规分别约束,两个层次各自主管。[4]企业培训合同部分由民法管辖,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学校教育由公共教育法管辖,教学培训由州政府主管。[5]由商会及有关主管机构进行毕业考试颁发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二)国内研究概况

1.模块化教学研究

对于职教模块化技能包教学所涉及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国内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研究。例如,成都市工业学校邱健认为用和企业紧密结合的科学而准确的系统分析方法DACOM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CBE改进模块化教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温宗周认为模块化教学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改革等。

2.“技能包”的研究文献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肖兴宇提出结合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西南大学朱永永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阐述《高职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构建及评测研究》;赵明珍提出《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钟铸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包的设计思路》等。这些文献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技能包”在各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汽修专业使用“技能包”培养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中国知网中涉及汽修专业技能包的文献则为空白。因此,积极推进汽修专业技能包培养方法的理论研究,开展汽修专业技能包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技能包开发的思路及过程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进行技能包的开发:紧扣市场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梳理、选择不同层次的相应技能;将选择的技能在知识、操作过程、操作要领、操作素养等方面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力求使技能包具有可迁移性,便于依据课程的变化进行适当的组合,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对模块化技能包的架是否合理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打分;多渠道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确切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成果,为开发提供借鉴;我们还对评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定性的现象描述、文字叙述,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我们用行动研究法对具体实施所建构的模块化技能包体系,对整个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进行设计和评测,从前期资料的搜集、问题分析、整改方案和最后的实施等,均与被取样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并不断分析行动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二)具体过程安排

启动与初步开展阶段:成立项目组,进行合理分工;撰写汽车后服务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论证汽修专业“技能包”开发的必要性;项目立项工作;讨论实施方案、准备调查问卷;制定子项目的研究方案。

深化研究阶段:完善部分子项目,深化子项目的研究;对区域内汽车维修和售后服务企业进行调查,调研用工和岗位要求;制定技能目标,开发制定创新项目方案;聘请企业专家对模块和技能包可行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论证。

阶段性小结:对各种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分类;各子项目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或论文,项目组撰写研究报告初稿。

成果改进完善阶段:将研究成果系统化,通过可行的途径与手段加以推广、试行和修正;完成研究报告。

三、技能包开发的目标及内容

以调研报告为支撑,以技能包开发指导方案,技能训练考核项目,考核评价方案,研究报告为目标。

重点研究技能包内容。以考工为例技能包开发方案如下:

1.就业岗位: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等工作。

2.项目名称: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

3.考核对象: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职。

4.考核时间:高职第八学期,中职第四学期。

5.考核要求:测试工作实施教考分离方式。基本技能为必考项目,60―70分为合格、70―80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6.考核方式:技能操作、理论笔试、培训过程考核。

7.综合成绩:技能操作40%、理论笔试30%、培训过程考核30%。

8.考核标准:汽车修理技术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以高职技能统测为例技能包开发内容如下:

1.高职技能统测方案。

2.高职技能统测教学计划。

3.高职技能统测评分标准。

4.技能作业表。

5.技能评分表。

6.高职技能统测题库。

7.操作工艺卡。

8.操作微视频。

9.操作图片。

四、技能包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一)技能包的应用试点

技能包目前在我校的汽车2012级;汽高2009级;汽高2010级;汽高2011级;汽高2012级以及技能大赛农机具(应用微视频)培训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应用。实际应用课程范围: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汽车维修高级工培训;技能统测;技能抽测;技能大赛培训;汽车发动机、汽车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整车维护等部分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技能培养目标开发作业表、评分表、题库、工艺卡、微视频、图片、照片等多媒体资料。依据具体课程的实际需要制定技能开发方案、技能教学计划。根据技能开发方案、技能教学计划选择需要的作业表、评分表、题库、工艺卡、微视频、图片、照片等多媒体资料构建具体课程需要的技能包。再利用构建的技能包,开展教学活动。

(二)技能包实践效果

1.用现存的技能包资料,构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节省教学及准备时间,方便,效率高。

2.技能包资料典型、优良、直观、具示范性,教学效果好。

3.汽车维修工通过率提高(正常由82%\90%提高到92%\95%);农机具(应用微视频)技能大赛成绩取得突破,获省赛二等奖及省赛一等奖(协作友校推广)。

笔者认为,将汽修专业学生所学课程按照技能包培养方法进行科学划分,并根据职业和岗位工作的需求,设计模块以及与其对应的实践技能包,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再通过对其进行测评,验证模块化技能包施行的可行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体现了技能包开发和实践的创新。

汽修专业“技能包”的开发以及教学实践证明,技能包使用方便、高效。“技能包”教学法强化和夯实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技能与生产岗位对接,显著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B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新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体育“双主”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2]赵明珍.基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 探索“技能包”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朱永永.技能包模式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18).

第3篇

[关键词]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71-0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本文作者联合和平区科委,围绕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多方位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探析与实地调研,形成了相关领域的调研报告,现分析如下:

一、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平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产业发展,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600家,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50家。2016年1月至7月,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3亿元,占总体税收的33%,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体。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佳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企业人才需求仍然有很大缺口。民营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集中,比如画国人动漫设计公司、参目堂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等企业虽然通过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吸引了一批人才,但这些企业在动漫设计工程师、管理经理以及建筑设计、土建、电气工程师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上仍然非常匮乏。

(二)引才不力,资源短缺

引才难是民营科技企业当下最棘手的难题。一方面,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高端人才首选往往不是到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绝对值仍然偏少,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层次较低、发展空间较小,对人才集聚力不强。在调研中,企商科技、博安医用有限公司等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在销售、财务、操作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招聘却很困难。

(三)教育培训不够,形式单一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投入有限,重视不足。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都表示,企业培训只有内部培训一种形式,企业老员工或是中层管理者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内部培训更多地是以岗位技能、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为主,而对企业人才在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够促进人才提升的领域培训触及较少,关注不够。

(四)人才机制落后,用才不利

民营科技企业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机制上还不完善。在调研中,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反映,企业对人才使用起到重要作用的系统管理、激励方式、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在激励方式上太过单一,缺乏系统;只重视工作成绩,忽视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三、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作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更是十分珍贵。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不断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一)广开思路,切实丰富人才智力集聚载体

进一步深化“项目引才”、“以智引智”、“柔性引才”理念,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引进人才,用招商助招才,用引资促引智。充分发挥引进人才智力的交际圈和人际网,把智力人才作为联络员,更多地带动大批人才流入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以形式创新丰富引才载体。在调研中,民营科技企业会选择更大的招聘会,更信任熟人推荐方式招聘人才,他们更注重可靠和高效。这也为人才引进形式提出启示,要在以往举行招聘会、网络对接等方式基础上,探索研究更能够方便民营科技企业引才的渠道。比如,可以在年初人才需求调研的同时专门建立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对调查整理的需求信息在各高校和媒体进行。

(二)举智举力,深入构建政企人才开发模式

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定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使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得到及时培养开发。同时,还要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扶持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辅助,民营科技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二是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开发科学体系。研究建立起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利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引入高级咨询管理机构,借助创新创业人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领域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

(三)革故鼎新,着力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服务,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不同需求,认真完善更为贴心、便捷、精致的人才服务项目;研究开发更为科学、系统、高端的人才服务品牌;树立打造更为突出、明显、卓越的人才服务亮点。

二是深入实际,实现人力资源服务“零距离”。全面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针对高层次急需急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快速便捷地帮助高端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异地人才,开辟一站式服务,由人才引进服务专员全程领办好户籍档案等相关手续接转;针对特殊人才,享有优先协调机制,及时优先帮助人才解决好家属子女就业上学以及职称评审等问}。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科技企业腾飞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同共进,通过全方位的配套政策,高品质的服务平台,广覆盖的培养网络,多渠道的保障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提供更有为的天地,更有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玉兰.论人才流动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12年06期

[2]杨思璐,胡俊卿,杨满心.当前我国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年07期

[3]齐振宏,喻宏伟.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武汉市人力资本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谢洁,商亮.新形势下湖南省科技人才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第4篇

关键词:班组长;培训模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当前班组长培训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对于班组长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在对班组长进行培训时,企业不光要培训班组长的基本素质,还要培训如何高效的处理业务和如何有效的管理单位人员的能力。但是,在班组长培训课程上,往往是企业领导主要强调什么,国家和社会时兴什么,培训教师就培训什么,这样的培训方式就导致在培训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相关进行培训的班组长在培训之后无法对所培训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这就是在班组长培训时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目标不明确

胜利油田企业在进行对班组长的培训时,一个主要的错误就是对班组长的培训目标不明确,很多企业也出现了这一问题,在对班组长的培训过程中没有让班组长对公司文化、知识理念产生认同感,也没能在培训前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班组长对于培训知识的理解性和职业技能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培训导师在进行班组长的培训时不能合理的设置教学方案,从而降低了培训效果

3.培训过程没有层次性

按理来说,油田企业在设立培训班组长班级时,应该按照层次性进行讲课,但是油田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只是体现日常工作方面的要求,并没有为企业的整体性进行考虑,从而导致培训课程与实际内容相脱离,培训课程不够立体化、层次化,培训课程未能有效的进行衔接。

4.培训后的考核体系不健全

在进行班组长培训后,培训导师应该进行一系列的考核,来考察班组长在经过培训后,是否真正的得到提升。但是,现存的培训体制却缺乏了对班组长的考核,导致培训的结果只是走个过场,并未能真正的提升班组长的能力。

二、提高班组长工作积极性管理措施

1.把握培训环节,注重培训过程,确保班组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胜利油田企业在2011-2014年间就多次加大对班组长的培训力度,并充分利用上级部门所搭建的平台。同时,油田每年都选派10名优秀的班组人员进修深造,安排50名培训师到基层锻炼。与此同时,油田每年举办4-5期提升班,邀请各类人才进行各类培训。那么,现如今,油田企业除了按照之前的发展模式外,还应该怎样更好的进行对班组长的培训呢?以下我们将提到几点。

(1)加强领导的重视。班组长是基层的带头人,是基层的骨干力量,领导要加强对班组长培训方面的重视,有了领导的支持,不但能使投入资金、培训场地、培训导师得到有效的解决,还能使油田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重视培训班组长这一问题。因此,领导的重视是实施培训的关键所在。

(2)培训过程层次性。在之前我们就已经探讨了在对班组长的培训过程中缺乏层次性,初期班组长的课程一般都是零散、无条理的。这样这种持续性的培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班组长培训的需要,也会让培训师无暇应对。所以培训导师应该制定有层次性的计划,通过多方面来收集材料,并结合现状进行分析,推导出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在进行最后的总结和归纳,分成一个一个的模块,结合班组长进行应用,形成分级型的层次体系,实现班组长的培训过程由零散化向层次化转变。

(3)制定有效的考核方式。在完成对班组长的培训后,应该制定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从而检查班组长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培训导师应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核,在考核后,每一位培训导师要根据评分结果进行最后的系统考核。在考核过后,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或者是多门成绩没有达标的班组长,应该继续进行不及格课程的选修,直到考核合格。另外,对于多门成绩不优秀的班组长,还要对其进行抽查,直到真正的掌握培训中的要点,才能发放给他们合格证书。

(4)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做好课程设置。要想全面掌握班组长的培训需求,培训教师需要做到亲身投入到班组长的各个部门中,亲身体验班组长的各个工作,摸清不同板块下班组长的培训需求,并询问班组长想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什么知识,需要培训教师讲什么内容等等。

(5)优选授课教师,保证对班组长的培训结果。针对班组长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特点,在进行授课教师的选择上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有相关基层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油田企业最好从一家大型的学校进行教师选拔,保证授课质量,是培训班组长的关键。

(6)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人员,避免工作方面引起冲突。在培训人员的安排上,企业最好实行倒班制或轮流制,来避免生产的高峰季和月份,把学习安排在工作月份比较轻松的时期,这样才能保证班组长不但能够按照计划顺利的进行培训,也能保证班组长合理的休息,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

2.注重实效,统筹规划,全面提升班组长队伍素质

班组是企业贯彻落实油田的政策、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的终端和开始,班组长在这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油田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理念只有经过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才能真正的做到把企业变强,而在这其中,班组长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胜利油田在2009年就制定并下发了培训计划,要求并明确班组长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班组长的职业道德素养、生产管理能力。在2009年8月,中国职协把胜利油田确定为“企业培训师范基地”,这为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次表彰会油田又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不但对我们油田培训工作给予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与鼓励,开创培训的新局面。

三、结语

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班组长在整个企业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文章中已经分析了现有的班组长本身的问题,和培训班组长时所产生的问题,也就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并制定相关规划。上述我们所进行的相关探讨方式和思路是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实践,并经过反复摸索和不断完善的。我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科学的探索方法之后,班组长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管理机制;培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91-02

1 长沙市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现状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会城市,劳务输入是推动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启动了“阳光工程”培训、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劳务技能培训等工程。但由于培训时间短,知识型、技能型务工人员提升比例不大,大多数经培训后的农民工在企业从事的是简单、粗重、低级的劳动,真正从事技能型、管理型劳动的人员很少。我们分别到国营建筑企业和私营建筑企业(省第六建筑公司和西湖建筑公司)进行了调研,与企业领导层进行了座谈,采用现场问卷方式,对2000余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确保了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长沙市农民工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1.1 民工性别与年龄结构特点

从性别看,建筑行业工人几乎是男性,且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居多。

1.2 民工文化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

根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少,只有0.13%,大量农民工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能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165-166)。

调查中发现,长沙市农民工的学历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约70.3%的农民工学历为初中,约23.2%为高中或职高。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数约为9.04年(包括幼儿教育),大多数缺乏专业技术技能。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较少从事脑力劳动,不得不吃“青春饭”。

这些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意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且多数从事简单笨重而危险的工作,有的只能机械地重复某种单一的动作,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自己的就业层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仅有约14%的农民工愿意参加自费的培训,愿意参加的人中约72%的人只愿意承担300元以下的培训费用。

1.3 工作的流动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民工作业流动性大,就业途径向多渠道发展。依靠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仍然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其它途径也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们为了利益,常常几个工地串场和随时变换工种,这种现象很普遍。

另外,劳动工时超长,没有足够的培训时间。约88%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原因和动机是赚钱,因此,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农民工和能获得加班工资的农民工有较强的加班意愿,而且随着加班工资支付的标准越高,农民工加班的意愿越高。高强度、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工作,对身心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在较少的空余时间里,农民工的培训愿望极低。

1.4 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保障,抵触培训的特点

在一些农民工眼中,外出就业只是“权宜之计”,40岁以上的农民工仅占9.2%,大多数人未等到法定退休年龄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对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修养不重视。因此,农民工比较注重近期内的经济收益,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未来养老等问题。

2 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城建职校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长沙市建筑企业农民工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培训招生难度大

农民工技能培训虽然开展了好几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宣传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传播不到位,致使广大农村大多数的农民不知农民工可以免费培训和免费推荐就业这一惠民政策。有些不规范的劳务技能培训招生既坑害了农民,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又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管理难度大。

2.2 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管理难度大

每年春节过后是农民工外出打工和企业招工的高峰期,因此,春节前后是组织农民工转移培训的最佳时机。然而由于上级培训计划、指标没有下达,大好培训时机就这样白白放过。等三、四月份下达培训任务再组织培训,却赶上建筑工地抢进度时期,就出现了开班难、开课难的矛盾。湖南省建六公司培训学校发动校教职工下乡招农民工进校培训,工作没少做,但效果不佳,过去因培训受骗上当的农民工更是对招生老师冷嘲热讽,起到了反宣传作用。

2.3 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农民对技能培训热情不高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落后,行为保守,很容易满足,缺乏远见和开拓意识。“多得不如现得,现得不如就得”的观念深入人心,致使大多数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很多农民工找到出卖体力的工作岗位后就随遇而安,满足于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把自己定位为机器上日夜工作的零件,根本不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有的还自鸣得意:“我不参加培训照样能找到工作”。

此外,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技能培训不知道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以后有什么用。一些农民工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失去了信心,参训热情不高。

2.4 培训设施欠完菩,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农民工培训不仅要有很好的政策,完善的培训机构,更要有先进的培训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长沙市农民工学校有一百九十多所,但其培训设施除配有几台电脑、电视机的多媒体教室外,几乎没有令人满意的实训设备,虽然工地现场就是农民工教学实习的场所,但极不安全,也不规范。老师中,大多是来自工地的师傅,专业老师少得可怜。教学条件的限制,专业老师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培训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培训的质量。据调查了解,企业培训学校师资大多临时聘请,流动性大,办学欠规范,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很难承担高水平的培训任务。大多数农民工最信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培训方式不适应。目前开设的培训课程多数以讲授方式为主,课堂上无法实施“手把手”的教学和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工地上有技能娴熟师傅但没有系统的规范的教学:培训学校有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但没有现场经验和实训场地。

2.5 部门间统筹协调难

现在有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部门多,各部门的培训任务、资金都是由其上级部门对口下达,对培训的管理、资金的报账拨付都不尽相同,自

成体系,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起来难度大,难协调,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培训质量的提高。

3 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农民工家庭的收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委有关部门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培训的观念和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真正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观念转变。如何改变当前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的冷、乱状况,让农民工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根据我们长沙市城建职校培训工作的实践,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市级培训基地,实行长效管理机制

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建筑行业工种多。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建委重要的工作日程,建立建设部门负责统筹、培训中心主管的运作机制,实行长效管理模式,打造市级培训基地。要建立培训工作考核机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部门,要予以奖励。要调动相关部门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克服工作困难,长抓不懈。要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整顿培训市场,对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予以坚决取缔。同时,成立培训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规范培训行为,领导小组下设实施机构(培训中心为经纪人),培训任务由培训中心负责完成。

3.2 强化建委各职能部门的培训意识,对培训中心给予政策支持

要大力加强各职能管理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实行资格证与工资挂钩的劳资原则,建立农民工“人才库”,创建网络招聘市场。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培训和考证结合

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台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可联系相关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3.4 狠抓师资建设,明确培训目标,突出培训特色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交流与合作。师资水平是直接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培训机构可以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选聘教师。培训中心对教师合理分流,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对社会上有专业特长的技工要认真摸底、整合,作为教师资源,建立技能教师“师资库”,发放技能型教师资格证,根据需要予以选聘。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由招工企业选派高水平技师来培训点作对口培训,企业工地作为实习基地,以提高培训的质量。

3.5 免费和收费相结合

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城市的整体水准。有关领导层不可不考虑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认为,以专业职校作为委托部门,为企业服务,既落实上级部门政策精神,发挥职业教育职能,又为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排忧解难,是双赢的决策。我们充分领悟上级精神,分析城建职校教学培训的职能,凭多年行业培训的经验及实力,特提出“以专业职校为培训基地的‘经纪’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培训基地”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既是一项建筑行业培训的行政管理新尝试,也是一条供政府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商科教育 技能竞赛

1 关于商科教育技能竞赛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China Business Skills Competition,简称CBSC)是目前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部主办)、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并列的全国规模的大型竞赛。

中国商业联合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展示中国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强化商科教育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教育与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已于2007年起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包含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商科教育实践教学大赛和全国商科教育课程设计大赛等3项赛事。每年参赛院校约500所,在全国高校已形成广泛影响。如2010年全国共有200多所本科院校、300多所专科院校参加了“中商联”组织的技能大赛,其中参赛的本科院校中约有四分之一是“211”院校,高职院校中超过25%的是国家示范院校。

2 竞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技能竞赛对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教学改革、育人环境优化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展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技能大赛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技能大赛的命题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内容的,密切跟踪现代企业服务与管理的现状,大赛选的人才具有时代感,满足市场需求,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检验。参赛学生素质类型以应用型和技能型为准。随着大赛的不断举行,各职业院校纷纷根据大赛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了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成为技能比赛作用下的不断追求的教学模式。

如营销策划大赛中采取调研报告与现场答辩方式进行,调研报告是各参赛队对商业服务业企业的门店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需对门店管理、商品(或服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等方面作出的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报告,不仅考核了参赛选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成为今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的重要依据。促进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因为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技能竞赛的过程就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所以赛前训练实际上就是项目化的实训教学。另外大赛的评价标准等文件,也可以用来完善校内实训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综合技能的实训课程模式和内容均以大赛为参照,一般根据任务或项目规模将课程集中安排在一周或一个月之内,地点在学校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和社会中去完成。

技能大赛还成了其他专业的导航器,带动了对没有比赛项目的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如家政管理专业借鉴大赛的精神实质对每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对于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对于过时落伍的内容删除不用,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将国家企业培训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内容融入家政服务与管理公司管理的教学之中;将高级家政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家政服务技能类的课程之中,实现课证融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顺利考取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

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展开,各职业院校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因多年的刻苦训练以及参赛经验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技能出现了飞跃发展,使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2.2 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发展 校内专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赛或直接参加大赛,不断承受着大赛项目的各种磨练,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有的学校还激励教师必须参加一次技能大赛。我院的老师除了参加和带队比赛,有的年轻老师还成为大赛专家评委,并做总结发言。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2.3 优化专业教育环境 技能大赛的内容及形式在学院的大学生科技艺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均有渗透,艺术节中增加了营销策划大赛、会展项目策划大赛、赛导游之星大赛等项目,平常的学生活动竞赛除了文艺体育比赛,还增加了专业技能大赛,即各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应学期所学的专业技术技能进行比赛。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关注,激发了对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比赛,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尊重和关心,对职业教育支持,这些增加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坚定了学生们在本专业就业的决心,这是最好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在竞赛的过程中如领导的重视,有专人负责,有配套的设施设备做保障;建立起一支辅导能力强、参赛经验丰富的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都设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从赛事甄选、报名组织、方案遴选、模拟训练到率队比赛,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带动机制。这一切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环境的重要。

2.4 激励学院培养优秀人才 技能竞赛是一个考试场,通过竞赛项目和参赛选手的表现可以评判高职院校是否重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掌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技能竞赛是一个检查站,通过单一技能看综合素质,越过参赛选手个人看学生整体,透过参赛选手如何做事看如何做人,检查高职院校是否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否突出了职教特色,是对高职院校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的全方位检阅;技能竞赛是一个展示台,参赛选手通过展示娴熟的技术、技能和技巧,不仅展现了职业能力和个人风采,同时也展现了高职院校教学水平。

全国范围内的技能大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为学院吸引来了更多更好的生源。

3 竞赛的消极倾向及应对措施

竞赛中明显暴露了为赛而赛的功利主义倾向,应加以避免。

过分注重比赛结果,集中优秀教师、精良的设施设备等一切优质资源对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高强度培训,参赛的老师、学生和指导老师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赛的准备当中,该阶段教师保证不了常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正常学习,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违背了高职教育规律。应该建立层层选拔的分级竞赛制度,可通过学科课程竞赛——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级竞赛——国家及竞赛等流程,使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成才。

有些学校单纯只抓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忽略对实际操作具有支撑作用的理论和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从而走向注重技能而忽略理论的另一种极端技能大赛在命题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互相融合在一起,如可在实践性试题中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点,为发展学生的可持续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樊超,范海明.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J].时代教育.2011.

[2]李和平.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助推作用—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

第7篇

关键词: 在岗员工; 封闭式; 培训 ;浅析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on-the-job workers and better implement the “talent thriving enterprise” strategy, for 26 young staff of Qinghai Oil Field, a series of closed secretarial writing training courses were carri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raining and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se training courses were introduced, the training effect was deeply analyzed, and several understandings were proposed, several proposals were propose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raining courses, closed training cours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on improving technical level,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ll these staff. And they truly realiz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aff training. These closed training courses not only accumul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for other closed training courses in the future,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n-the-job workers training in Qinghai Oil Field, closed training is necessary in other business.

Key words: on-job-workers;closed ; training course ;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封闭式培训是指将企业在岗员工组织起来,开展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吃住全部在指定地方,统一步调,集体行动。2012年,青海油田经过全面规划,周密安排,采用封闭式培训模式开展了为期一月的文秘写作培训班,这是青海油田近年来第一次采用封闭式模式对在岗员工进行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次封闭式培训的突出特点

(一)学员突出一个“新”字

本次文秘培训班共有26名学员,平均年龄26岁,最大30岁,最小23岁。73%的学员没有从事过文秘工作,学员整体缺乏或没有文秘工作经验。面对比较陌生的文山词海,学员们积极主动,克服专业不对口、职业不相合等新的挑战,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充分展示出了年轻人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蓬勃朝气和精神面貌。

(二)教师突出一个“优”字

本次培训打破了以往仅限于培训中心老师上课等现象,不仅配备了培训中心优秀的教师团队,而且还外聘了3名资深的专职教授和专家为学员授课,各位老师认真负责、备课充分、讲授风趣,受到了广大学员的好评。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和学员取得优异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课堂突出一个“活”字

一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教与练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情景模拟等方法,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协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在老师的调动下,学员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掀起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现象,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不仅增强了课堂上的“生命意识”,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了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的培训目标。

(四)内容突出一个“广”字

本次培训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业务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油田一线的参观考察,还有课外活动的安排和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个人综合能力培训、办公技术能力培训、油田一线参观考察等5大模块,共计15门课程,基本涉及到了文秘工作的方方面面。

(五)管理突出一个“严”字

本次培训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培训,完全采用“高中生+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班级配有两名班主任,成立了健全的班委机构,食宿全部安排在培训中心,不允许回家吃住,不允许无故旷课,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得请假,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严格坚持“两操、两查、一自习”制度,“两操”即坚持跑早操、做课间操;“两查”即每节课(包括晚自习)必须检查出勤情况、晚上检查就寝情况;“一自习”即每晚必须上晚自习。培训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指南、严格的学员学习生活守则和管理制度。

(六)考勤突出一个“实”字

为真正提高学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对学员的考勤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由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组成了考勤小组,坚持每个早操必点名、每节课必考勤、每晚必查寝,实实在在的记录下每名学员的出勤情况。同时,培训中心领导采取抽查的方式,狠抓学员纪律,对学员遵规守纪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本次封闭式培训的主要成效

通过认真统计和详细对比发现,本次封闭式培训的成效远远优于传统培训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员的主动性凸显

本次封闭式培训基本排除了工作、家庭等外界因素干扰,确保了学员能够专心学习,而且教学内容宽泛,手段更加丰富,方式不再单一,培训具有新鲜感,培训更具吸引力,从而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度。经过对比发现,封闭式培训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员比例较之传统培训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员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

(二)学员的约束力增强

笔者将2011年青海油田文秘培训班与本次文秘培训班考勤情况进行了详细对比(图1),封闭式培训在课堂纪律方面有较大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杜绝了无故旷课现象,从3.14%下降到了0;二是迟到早退人次大幅下降,从4.61%下降到了0.35%;三是请假人次明显下降,从6.92%下降到了1.60%;四是课堂上睡觉、聊天、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几乎为零。

图1两次文秘培训班考勤情况对比图

(四)学员的综合素质提升

总体来看,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员收获颇丰,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发言越来越积极,主动发言的学员逐渐增多,并且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二是课堂训练学员讨论热烈,情景模拟越来越逼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三是积极参与拓展训练、课外活动,开阔了思路,增进了友谊,团结了队伍,凝聚了力量;四是积极参与调研活动,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进一步凸显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无限爱心和优秀之处,调研报告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五是学员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培训中心领导及老师的赞许和好评。

三、关于办好封闭式培训的几点体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员工具有较高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员工的再教育必不可少,只有扎扎实实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效的工作节奏、高质量的工作成绩回报企业。笔者认为,在员工再教育中,实行封闭式培训很有必要,为确保封闭式培训取得较大实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培训原则,做好系统规划

封闭式培训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学员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因此,员工封闭式培训必须建立正确的培训原则,力争更好的开发人力资源,确保花钱费时有绩效。员工封闭式培训必须建立如下原则,一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二是与切实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相结合,满足员工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员工培训必须系统规划,没有规划的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实现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有效提升,而且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优化培训内容,加强师资力量

每名企业员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因此,员工封闭式培训决不能像教育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那样,从零开始,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要更好的优化培训内容,更多的从员工实际工作考虑,以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人口,选择一些必需的、有长远价值的培训模块以及员工在工作上最想解决的困惑、最感兴趣和最想学的问题为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立见成效。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建立“双师”型培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驾御课堂的能力,又要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二是建立“发挥内脑、借助外脑”的培训模式,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内部老师资源,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的精兵良将向学员授课,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选拔积极进取、有潜质的老师到大学进行深造;其次,是利用好外部资源,与相关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知名度高的教授专家前来授课,保证培训班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三)规范管理体制,强化培训管理

面对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采取量化考核的实际,每名员工都肩负着一个或者多个岗位,都要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此,长时间的封闭式培训,对员工来说不可避免的有很多顾虑,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己的岗位工作可能没有合适人选长时间代替;二是因为参加培训而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影响自己的“票子”和“帽子”。

针对上述情况,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培训机制,强化培训工作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并见到实效。一是企业要合理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管理体制,万不得已绝不打扰员工学习,确保员工在培训期间排除心中顾虑,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二是培训中心要制定合理的学员培训管理办法,并实事求是的坚持执行;三是企业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

五、结语

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最好的投资,所增强的决不仅仅是点滴的提升,而是企业竞争能力的跃升。因此,做好员工培训工作特别重要,这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企业实现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叶楠,胡小丹.经营管理[J].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总第282期.

刘莉.企业管理[J].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优化实证研究,2011,(11).

周金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高校信任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2012,(7).

吕廷珍.石油天然气学报[J].浅谈油田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路与对策,2012,(5).

河北省邢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现代技能开发[J].开展封闭式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2001,(2).

第8篇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计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是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企业需要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需求信息,为全球的采购、生产制定合理的计划,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行业,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在中国,工信部于2012年2月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目前,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农林、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从产业规模来看,据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预计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中国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巨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行业就不能兴旺繁荣,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给高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4号)中,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25所,传感器技术专业2所。两年来共获批准的专业64个,涉及高等院校59所。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从无锡职业学院周志德教授对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的30多所企业的调研报告及其中的人才需求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除了在研发、设计、测试岗位中,从事测试与辅助设计工作外,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维护、解决方案撰写、项目实施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

1增设物联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物联网技术既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立足于传统的学科之上,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被公认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及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由于新增物联网专业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审批,而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目前就业市场对物联网方向人才的岗位需求,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适当地增加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补充学生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技能,又可拓宽毕业生在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市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与工程实施,C语言软件开发,网络存储规划与实施,网络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已经涵盖了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大部分技术要点,但是对于感知层的技术的学习相对较少。由于目前学生的学时较紧张,建议在高职的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一门物联网基础课程,一方面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物联网课程设置研究的试点。

2物联网课程建设的构想

2.1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目前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物理网的应用等。各相关企业也列举了从事物联网相关职位的职责信息(表2)。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面向的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而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于物联网相关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设计、管理与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部署中小型企业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服务,维护网络安全,监控网络性能,具备管理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基础。

2.2课程内容开

发《物联网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技术综合性强的课程,它涉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设计、组建、维护、应用等各个领域,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课程的开设将促进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学习,又将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物联网技术》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认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思路共设计了6个项目,18个任务,56个子任务,涵盖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与应用,物联网的架构与技术体验,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现场总线网络的组建与维护,远程网络传输与多网络融合,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又提炼出各项关键技术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成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项目中,包含了:感受短距离通信网和无线传感网,基于WiFi技术的传感网络,基于ZigBee的自组织网络,基于蓝牙技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感网应用等任务,基本涵盖了无线传感网的重要知识点。图1为本课程的项目及任务,其中项目6中的四个任务为任选其一即可。

2.3教材开发

在对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调研和对人才需求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教材。

2.4师资培养

由于《物联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无线传感网络(WSN)、传感器的应用与检测、无线射频技术(RFID)、现场总线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设计与应用等多种技术,教师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的把握各项技术的内涵,可以请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讲述该课程,来培养教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2.5实训室建设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教学项目模块,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结论及展望

第9篇

在新形势下,县级烟草企业尽管不再是一级企业法人,但所肩负的市场监管和两烟生产经营任务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县级烟草企业是国家专卖法规、政策的执法主体,是国家税利实现的主要力量,是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烟草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加强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对于保证烟草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应该成为县级烟草企业领导班子面临的重要课题。

县级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是企业普遍重视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整体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烟草体制的改革,县级局在上级烟草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广泛开展了多种载体如“创优评差”、“两个至上”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大讨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进步,企业精神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模范党员干部和先进员工,不少县级局荣获市、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单位,青年文明号标兵单位等称号。

2、是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员工初步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一般需要。

按照业务分工,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岗位业务技能学习制度,开展了必要的业务技能的学习、竞赛、测试、知识演讲、实地训练等活动,使员工普遍能够掌握岗位业务技能知识,可以应对一般工作的需要,基本上能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任务,这是应该肯定的主流。

3、是员工自觉严格规范,对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助推效应。

这些年来,国家局组织大批力量,针对县级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调研,区分不同职能、不同岗位研究制定了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标准,形成了较全面的管理规范体系。通过县级局的贯彻落实,严格要求,逐步使规范变成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行为准则,无疑对于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是建立了生产经营业绩考核、督察体制,待遇与业绩相联系的薪酬激励机制初步推开。

县级烟草企业在市局的指导下,按照有关要求,已经建立了生产经营业绩考核、督察机制,尽管还在探索完善过程之中,但毕竟显示了一定程度上待遇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意向,为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县级烟草企业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锤炼,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观察,还是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烟草经营市场的挑战,深感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已经成为制约烟草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1、认识浮浅,综合素质教育处于低水平运作。

县级烟草企业在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面并没有少做工作,但是从本质上来分析,多数属于一种临时需要的短期行为,或应景某种政治形势,或装潢门面之作罢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失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深化教育,不能够正确处理业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普遍重业务而轻思想道德教育,其从事的教育活动只能是低水平的运作,因而收效微薄。

2、培训机制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目前县级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大多依然沿袭过去几十年来的老做法,历史的原因导致培训机制陈旧老化。具体表现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层次及相关培训任务不严谨;培训手段及条件相对落后;培训经费计划没落实;培训结果与业务技能考核、等级待遇相脱钩;培训体系没有形成,培训师资缺失;培训方式简单粗放,缺乏吸引力等等。

3、后备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企业科学发展后劲。

分析县级烟草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形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人才逆向流动,加之一些业务骨干职工逐步到令离岗,现有员工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越来越显得匮乏。特别是企业搞文字综合工作、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的企业中层管理人才、专业技能骨干奇缺,从事专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人才更是风毛麟角。面临当前这样的人才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影响企业科学发展后劲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后备人才的匮乏,已经是县级烟草企业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局面应该引起各级烟草主管部门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4、人才管理体制滞后,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瓶颈。

一是人才管理链条相对脱节。自从烟草体制改革以来,县级烟草在人才队伍管理体系中只有用人和管人的职能,而对员工的引进、选聘、录用、处置权已经集中到市局。这就使人才管理的链条相对脱节,给县级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二是业绩考核、劳动贡献与薪酬待遇、职级晋升脱勾,难以全面反映多劳多得和有贡献 就应享受相应政治待遇的激励政策,影响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三是一些单位用人制度的不民主,削弱了人才平等竞争的政治优势,挫伤了有一定潜能人才的发展。四是一些员工在职学历教育,自我要求起点低,有的弄虚作假,其综合素质与学历既不匹配。五是县级企业员工特别是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偏低,没有实行同工同酬。凡是稍有一些技能专长的人才,大多被上级企业调走。员工反映强烈,亟待通过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以消除负面影响。

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县级烟草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立足企业员工实际,顺应形势,应对挑战,科学创新,使县级烟草企业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康庄之路。

1、深刻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提升企业综合素质的紧迫感。

加大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问题的力度,打造高素质烟草团队,关乎着县级烟草企业在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烟草经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重大课题,关乎着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真正实现的大事,关乎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循序推进的历史使命。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成败。只有端正对人才队伍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深化,才能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迂腐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自觉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做法,端正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明确新时期县级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从战略角度研究、探索和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长期坚持下去,为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为烟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积蓄强大的后劲。这是县级烟草企业在新形势下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对策的首要环节,绝不可忽视之。

2、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夯实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企业综合素质,说穿了就是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整合。所谓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其基本面在于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一客观要求,反映了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夯实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当前,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四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讨论,帮助各级特别是县级烟草企业领导班子正确认识加强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作用,统一大家的意志,从而增强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信心和紧迫感。二是推进创新,焕发综合素质教育的活力。三是健全完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教育、培养、培训、管理、使用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四是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改善综合素质教育条件,努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

3、创新培训机制,开辟提升综合素质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培训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最有效、最持久、最直接的教育途径。作者以为培训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务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辟出提升综合素质的正确途径。

在培训机制创新方面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确定培训内容前,要深入基础搞好调研,真正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照有关规范拿出切实可行、适宜对路的培训教育方案,使员工经过培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培训内容要分层次、多结构,彻底改变吃大锅饭、一揽子培训方法,使员工做到干啥、爱啥、学啥、精啥,成为业务技能的行家里手。

创建培训教育平台,实行县级企业培训职能共享。建议市级局以现在的培训中心为基地,建立新型培训平台,充实师资力量,编制培训教育规划,细化精化培训内容,落实培训经费,研究适应实际的培训方式,实行培训达标管理,形成培训实力,上下互动,左右兼顾,相互借鉴,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教育的质量,使培训工作由过去的难事、烦事、乱事,转变为实事、真事、好事。

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受训员工的吸引力。在培训方式上要下功夫,在抓好系统培训的同时,一定要搞活,反对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培训,提倡多样化;反对形式主义的培训,提倡分门别类,因岗制宜;反对单一面授培训,提倡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技术创新攻关相结合,增强吸引能力,加大吸收消化能力、拓宽适用操作能力。

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挂钩,使培训工作的双方赋予责任压力,催生培训工作动力。

4、突出后备干部培养,拓展人才队伍建设后劲。要坚决克服县级烟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培养后备干部工作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纠正在用人上的短期行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考察一个班子,特别是一个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才队伍建设是不是上了新的水平。后备干部的培养应该是必备的考核指标,否则就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首先要规范选拔管道。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制定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配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其次要学习伯乐精神,胸怀宽阔,对有潜能的后备人才及时发现,排除干扰,大胆使用,多岗位锻炼,使后备人才在民主公开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在第一线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5、推进用人市场化管理,开发培育人才智能发挥的激励平台。

用人市场化管理,标志着企业融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自觉应用市场规律进行人才配置、人才管理,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充分开发人才智能、培育人才素质,逐步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激励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打破现行员工管理体制,逐步推行市场化用人模式。当前主要是集中解决好“进”的问题,补充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活力。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坚持严格考试考核制度,适当招聘录用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或复退转业军人;实行新进人员合同制、试用制,适之大胆使用,不达标的及时清退,减少企业包袱。

二是实行阳光用人,竞争上岗。这是企业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它不仅体现了选人用人的民主公开,更从体制上排除了用人上的弊端,从源头上遏制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人才智能的展现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第10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11篇

论文摘要:为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服务效能,增强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为达此目标,应当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

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善的政策举措,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改革、发展和优化政策,以摆脱政策困境,实现政策目标。诚如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查普夫(Wolfgang Zapf)所言,创新是“达到目标的新途径,特别是那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法和新的生活方式,它们能比以往的实践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值得模仿,值得制度化。”所谓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是指基于农民工培训的现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扬弃僵化、无效、过时的制度体系,探索优良的政策替代方案,优化政策组合方式,从而顺利实现农民工培训目标的活动。当前,为保证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亟需创新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内容和体系,寻求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以权变管理理论为指导,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

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菲德勒(Fred Fiedl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了卢桑斯(F.Luthans)等人不断发展完善。权变理论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权变理论要求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通。“权变管理的目的是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采用适用的、合理也有效的最佳管理方式,而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化、‘最好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运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等具体情况而采取灵活、应变管理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实效。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农民工培训政策应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报告,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宾馆餐饮娱乐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1.7%、19. 4%和18.7%,这三类行业的农民工共占被调查者的近60%。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的职业。前三位职业是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3.0%、25.5%和9.7%。结合当前劳动力市场行情,政府应全面拓展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空间,引导培训机构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要运用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念指导培训项目的设计与规划,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把握培训市场和机遇,提升培训的社会效果。

在权变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应引导农民工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统一,培训与就业相协调,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相一致,灵活采用“校企结合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等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政府及培训机构也可以创造能够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的“学分制培训”模式,形成学分互认机制,还可以采取“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模式,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行情。

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政府需要增强权变意识,利用政策工具指引培训机构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和定向培训的政策,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针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实施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推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等。

二、与农民工需要相适应,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农民工学分银行制度是农民工通过在培训机构修习课程或是通过教育部的学分认证考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学分,将学分存入个人在学分管理系统注册的账户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量,最终可以兑换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构建农民工“学分银行”,允许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能够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该制度开放了农民工培训的大门,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享,允许农民工间断学习,逐步把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课程学习之间进行学分累计互换,让更多的农民工有机会获得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大大增强了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一)需要完善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

农民工培训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具有动态、多变、自学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远程教育、实地培训等方式。这需要对各级各类培训课程做好评估,明确学分标准,然后把相关培训折合成通用公认的学分。农民工在参加完某项培训活动并经认证合格后,可通过“学分银行”网络系统在网上申请注册个人账户,并接受“学分银行”的学分审核,经审核合格后再存储相应的课程学分。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互认及转换机制

一般来讲,同级同类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容易,不同级别的教育单位或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困难,实践中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建立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可以按照培训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社会影响力、培训业绩等标准确立A级、B级、C级“学分银行”。同级之间的学分可以互认,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互认。例如,A级“学分银行”1个学分相当于B级“学分银行”1.2个学分,或相当于C级“学分银行”1.5个学分。同时,对于渴望学历证书的农民工,应尽量实现“资格证书”向“学历证书”的转换。“学历证书”体现了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习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而“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在具体生活和工作场景中通过实践操作、教育培训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确认。例如,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中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两年,可申请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如获得高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三年,可申请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等。资格和证书的互认,能够使非正规教育获得社会认可,使其具有与正规教育相近的水准和效力,大大增强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兑换机制

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相应学分并逐渐累积,达到规定的学分数量时,可以兑换成相应级别的证书。在实施学分兑换时,应设计兑换汇率、逐级兑换比率等制度。农民工在获得某项证书所规定的有效学分后,可以用已获得的学分去兑换证书。在兑换证书后,当累积的有效学分达到更高标准时,再去兑换更高层次的证书。以此类推,水涨船高,实现农民工知识技能和证书层次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整合培训力量和资源,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效益巨大而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的事业。因此,必须出台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和措施,广泛调动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开发农民工培训的动力之源,保障农民工培训顺利推进。

在“经济人”理性的支配下,企业精打细算,不愿为培训农民工付出额外的成本;看到农民工跳槽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担心为他人嫁衣裳,没有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捉襟见肘的财力状况下,企业在开展农民工培训时或有心无力,或疲于应付,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无从保障……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妨碍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鼓励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农民工培训,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允许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扣除,并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政府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签订一定期限的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来调动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消除用人单位因农民工流动性大而不愿意培训农民工的顾虑。

农民工培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在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培训机构关爱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自愿投入到农民工培训活动中来,是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生力军。吸纳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是保证农民工培训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强政策支持,调动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大力宣传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培训机构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意义,引导其自愿为农民工服务。其次,打消培训机构的后顾之忧,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农民工培训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确保农民工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保障农民工有较高的就业率,提升培训机构的事业心和成就感。第三,政府遵循市场规则,运用利益杠杆的作用,允许社会培训机构的功利性目标追求,支持各类培训机构申请使用中央、省、市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在培训补贴、经费划拨、场地供给、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其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活动。

四、贯彻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

所谓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是指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不同项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培训,拓展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行动方案。该政策拒绝只面向一部分人提供特殊的免费培训,主张对所有劳动者实施普遍性的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贯彻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对于实现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首先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式培训,并按技能水平发放不同层次的补贴。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借鉴辽宁省的成功做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8号)》规定:对用人单位急需或已签订劳务输出意向协议的普惠制就业培训,鼓励采用“快速通道”办法开展订单培训。一般专业工种就业培训,每课时每人补贴3元;第二产业等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5元;高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10元;创业培训补贴,按每人每课时10元执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普惠制就业培训实行定额培训补贴办法[5]。该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减轻农民工培训负担,稳定就业形势,提高农民工就业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在对农民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对那些年龄偏大、身体残疾、处于低保边缘、零就业的农民工,同样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他们如能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则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生活确有困难、居住偏远的农民工,根据当地生活水平状况,在餐费、交通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对已享受过免费培训的农民工,一年内未就业,或虽然就业但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还可以再享受一次以提高就业收入为目标的免费技能培训。

第三,创设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就业培训与职业推荐相结合的政策机制。为了使农民工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建立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其一,宁缺毋滥,打造精品,对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其二,在企业设立农民工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工程师担任实训教师,让农民工学到真正管用的本领。该方案为消除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提供了调整的方向和坐标。其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将对农民工的培训与职业推荐结合起来。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劳动力市场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密切跟踪当前或预期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在开展订单式培训的同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并尽量将农民工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五、基于系统论的视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

系统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贝塔朗菲创立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精确地考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整体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转贴于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系统的目的是整合系统各个要素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政策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工人文素养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完善、职业技能的提高,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该目标定位具有规划未来、引领发展的作用,属于农民工培训的“上层建筑”或“顶层设计”。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信息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等都要在农民工培训政策目标定位中求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适切性、自洽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推行“培训券”、“一卡通”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便利

为创新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可推行“培训券制度”,即国家将用于培训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培训者本人,培训者凭券自主挑选培训机构,并以券冲抵培训费用,然后培训机构凭券向政府申请支付补贴。“培训券制使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拨付,转化为受益者对教育(培训)服务的购买力和看得见的福利,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功能并举。”

目前,培训券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较好地试点与推行。培训券是一种代金券,可分为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两类。符合条件人员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领培训券,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定点机构和专业,凭持券面值抵扣培训费用。例如,陕西省规定,“《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省财政厅监制,在全省培训定点机构内通用。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就业培训券》面值分别为600元、480元、360元三种,《创业培训券》面值为600元。《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面值只含培训部分,对按规定培训合格的按面值全额兑付。”培训券制度灵活、便捷、规范,赋予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的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该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培训活动中,给培训机构带来空前的压力,能够督促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活动。

(二)加快推进农民工培训信息化进程,建立全国性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培训信息平台

由中央和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全国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定期人才需求信息报告,建立国家和各省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培训方向,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流动。各地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信息中心、务工人员联络中心、政策法规宣传中心、教育资源整合中心、企业培训服务中心,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走向深入,为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就业就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框架,提高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统一性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可以为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提供一条“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终身发展之路。在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下,农民工培训和义务教育能够更好地衔接,弹性学制和灵活教学制度能够紧密结合。“国家资格框架能够实现不同学习系统的对接和不同系统资格的等值互认,这对于受训者的未来发展及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对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重大改革对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能够减少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衔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而且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建立灵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四)不断完善立法和相关配套制度,消除城乡有别的政策歧视,清除部门分割的政策障碍

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制约、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规范。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应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理顺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系列政策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消除城乡分隔的体制性障碍,以保证农民工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培训机会,降低心理成本,提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以完备的评估和监控政策作为保障。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类型纷繁复杂、培训内容动态多变、投资主体多元参与、培训成员来源多样的特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很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往对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评估侧重于资金投入、师资情况、培训人数等量的方面,而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资质、培训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和监管关注不够。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评价和监控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国家层面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适应时代特点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培训所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农民工培训质量的宏观评估和监控机制,有助于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决策信息参考,提高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优化培训项目的资源配置。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精英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理性反思,从受训人员的满意度、培训质量和效果、技能鉴定、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健全培训课程和培训管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评估和检查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如果发现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符合标准,责令其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严格取缔其农民工培训资格。

(二)推行竞争择优机制,建立农民工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资格资质审查。农民工培训机构由各培训项目的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实行公开招标确定。招标确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树立质量为本的理念,构建农民工培训质量监控政策

1.建立农民工培训质量督导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督导组,监督培训全过程。建立农民工培训专家听课制度,由专家深入培训第一线,了解培训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2.健全农民工培训监管责任制度。政府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将培训质量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人,由分管领导干部承担监管任务,并对培训质量情况承担督导责任。

3.实施农民工培训质量与经费划拨挂钩制度。在农民工培训质量的监管工作中,政府督导人员一旦发现培训机构存在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动机不纯、疲于应付而导致培训质量低劣的情形时,即按有关规定暂停拨付培训经费。对于培训质量不达标的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应当责令其进行工作整改,只有当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恢复向其发放培训经费或补贴。

(四)健全对培训资金的全方位监管制度,确保培训资金被正当合理地使用

1.规范培训资金申领程序,严格执行对培训补贴对象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享受培训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有效甄别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冒领行为。

2.强化培训资金监管责任意识。对农民工培训经费进行专项管理,建立培训基金账户,严防职业院校与有关机构合谋套取培训资金现象的发生。培训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应向社会公开,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重点监管培训券的使用。对培训券一律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在人力资源市场网上进行公示。严防转让、低价收购、伪造培训券、弄虚作假骗取培训补贴的行为发生,对发生的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产业战略重点

[作者简介]钱国华(1963-),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江苏南通226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JA060173,课题主持人:马成荣)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14-03

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主动与产业战略重点对接: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型专业;基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打造骨干专业;基于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专业;基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并非只是一一对应,而是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对接某一产业的特定专业建设。

一、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专业设置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光电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为职业教育新型专业的设置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新型专业的设置有四个重点环节必须把握。一是地方政府在规划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对接新兴产业要求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按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节点作出建设安排。二是职业院校根据地方政府规划制订新型专业设置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人才预测,岗位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师资培养等。三是建立政府、企业、院校的协同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指导、协调新兴专业设置中的重要问题。校企合作建设与新兴产业高度对接的实训基地,实现企业专门人才与院校师资的互通等。四是完善新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开发新型专业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区域新兴产业从新生到成长再走向成熟,与之对接的新型专业必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相应调整,调节机制的建立与运用不可或缺。

新型专业设置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诸如:新兴产业还未到成熟期问题、专业设置条件暂不具备问题、专业名称与专业目录不完全对应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求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

1.相时而动,抢占先机。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不同地区在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时又有不同情况:大部分地区均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海洋和航空航天产业。一些地区在上述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产业范围。面对新兴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注重研究和把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一般来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有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紧紧围绕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二是立足于区域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家定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着眼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前沿,着力培育还未规模化生产,但发展快速、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因此,面对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职业学校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要盯住不放、相时而动,在新型专业设置上抢占先机。

2.主动作为,多维筹划。新型专业的成熟设置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应消极等待。职业学校可以在几个方面主动作为。师资方面,针对缺乏现成师资引进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与新型专业相近相似的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培训地可到高校,可去企业,而以去企业培训为主。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突破编制制约,大力引进兼职教师,使之规模与学校在职教师大体相当。实训方面,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在新型专业设置的初始阶段,应以建在企业为主。要鼓励专业教师自创自制简易的实验实训器材,以满足学生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方面,边开发边完善。开发需要合力,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协同运作。在开发的起始阶段,课程以讲义的形式呈现,这是聚沙成塔的过程。管理方面,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和管理措施,结合专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制度建设。要将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贯穿于新型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使之一直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前行。

3.滋生涵养,精细培育。新设专业名称一般难以对应现行颁布的专业目录,而其名称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后续发展。新型专业名称的确定,要避免空洞的时尚名称和贴标签名称。鉴于新型专业名称从发端萌芽到成熟定格再到规范颁布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妨在设置的初始阶段使用暂定名。新设专业的筹办,需要一个“寄生”和“嫁接”的成长过程,即寄生于和新兴产业相近且相对成熟的专业中,或嫁接于和新兴产业相似的专业方向上。这样的滋生涵养、精细培育,有利于新型专业早日脱胎换骨,切合新型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实际。

二、基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专业打造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基于支柱产业发展的骨干专业打造要注重实施三项举措。

1.服务与引导并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其核心是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规模效益决定着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因此,职业院校要始终将服务支柱产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落实服务宗旨使然,是生存发展使然。服务支柱产业的重要路径就是打造骨干专业。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整合某些专业教育要素,扶优扶强,形成骨干专业,从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骨干专业现代化水平,是体现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骨干专业并非都是“热门专业”“抢眼专业”,职业院校不应一味迎合社会的口味,在专业设置上花样翻新。事实上所谓热门专业往往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有些地方不要说为服务支柱产业而打造骨干专业,就是对接支柱产业而设置专业都难到位,这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别是骨干专业建设的严重偏差。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提高骨干专业的吸引力。

2.规模与内涵并重。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高,这就必然强调大规模产出。同样,骨干专业要服务好支柱产业,必须要做出规模。有些院校专业招生数和比例不能满足服务支柱产业的需要。骨干专业的规模不单单是指招生总量,它还指这个专业的“体量”,如仪器设备总量、师资数量与结构、校企合作规模以及实施与支柱产业对接而形成的骨干专业群。

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支柱产业的企业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认知企业文化,并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赢得主动。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将单位生产线引入实训室,组织学生分批分层次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生浸润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发展与创塑并进。支柱产业不断寻求市场扩张,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并领先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骨干专业要随着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要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专家参与的咨询委员会作用,研究和把握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为骨干专业不断调整对接状态提出建设性意见。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和学校人员“交互任职”机制,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在制度化的交流中,让骨干专业建设时刻跃动支柱产业变革的脉搏。

骨干专业建设应以创塑品牌为战略目标。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有学者作了这样精辟的概括:学校在某一专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市场、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具有高知名度、信誉度的专业,包括该专业的名称、标志或图形的组合;专业所融入的企业文化理念;专业就业质量。这一阐述强调了品牌专业与市场、企业即产业的关联度。江苏省拟定的“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就是旨在引导学校创建通用性强,与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能发挥示范作用,代表江苏专业建设水平的专业。

三、基于传统产业发展的传统专业提升

传统产业主要是指传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附属产业部门。传统产业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在许多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传统产业仍将是工业发展的主体。面对区域传统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要做到三个顺应。

1.顺应产业传统而强化专业。传统产业的内涵视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统产业都不一样。比如,就河北省而言,传统产业是钢铁、煤炭、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就浙江而言,传统产业就是纺织服装、小商品、鞋帽玩具、小家电等;就山东而言,传统产业就是大家电、建材、钢铁、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也不是过时产业,更不是夕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仍处于兴起、兴盛时期,尚待大力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只能加强不能弱化。事实上,传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条件也相对成熟,影响力也较大,是学校的“根基”,不能随意“动摇”。而传统产业一般都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必需产业,办好传统专业就是更好地服务民生。

2.顺应产业改造而激活专业。所谓传统产业的“传统”实质上是指以往一直沿用的过时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和“夕阳”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就是要改造落后的产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和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脱胎换骨式的产品创新,从而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赋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通过引入、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传统产业继续发展、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正是传统专业的激活过程,就激活教学资源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的刷新。要打破传统专业课程根深蒂固的影响,顺应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造,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刷新。二是师资资源的充实。对现有传统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培训、提升理念,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改造传统专业的热情。同时,要多方引进师资,着力打造活力迸发的教学团队。三是实训资源的改进。随着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传统专业的实训资源要有重大改进,要重点投入节能环保的设施设备,让传统专业在“绿色”实训中焕发生机。

3.顺应产业转型而提升专业。传统产业的转型是从技术水平低、落后产能大、附加值低转变到先进产能大、技术含量高、创新产品多,使传统产业跃升为高增长产业。传统专业顺应传统产业转型而提升自己,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通过“对标行动”实现提升。对标行动是传统产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距和原因,制定跟进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创新超越的实践过程。对标先进,不仅是传统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传统专业在对标行动中要有所作为,深度参与传统企业的对标过程,在寻求标杆、设置对标参数、改进和再造生产工艺流程、制定赶超路径、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方面积极合作。学校和企业联手开发《对标手册》,创新对标行动模式,多角度、全过程开展层级对标、阶梯对标和专题对标,实现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学习培训全覆盖,以此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四、基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创建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围绕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必须体现三个特点。

1.独特性。在特色专业选择上体现独特。依托生产型服务业创办特色专业,需要我们提升一个认识层面,这就是工业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基于这一变化,特色专业的选择有两个重要路径。一是从制造业企业逐步“外部化”中去选择。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趋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它们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例如,人力资源活动、会计活动、研发设计、采购活动、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二是从生产型服务业的“产业链”中去选择。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它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一个生产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从生产型服务业的“外部化”和“产业链”中选择特色专业的创建,其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2.独有性。在特色专业服务上体现独有。一是网络虚拟化服务。21世纪全球跨入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应用与发展,很多虚拟现实系统相继出现,如虚拟旅游、虚拟城市、虚拟交通、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务等。特色专业的服务方式应该与这一发展潮流相合拍,以网络虚拟化展开独有的服务。二是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销售、网上采购和交易信息等交易服务;建立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建立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以及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应用系统等服务。三是外包化服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未来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潜力巨大。特色专业要对接策略性外包、产品或组件外包、单级和多级外包等外包形式,对承接外包的企业展开独有服务。

3.独创性。在特色专业管理上体现独创。围绕生产型服务业创建特色专业,没有现成的范例和模式,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但同时也给我们预留了创新的空间。首先,创新必须建构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域间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相对成熟,有的才刚刚起步,它伴生成长于城市化的进程,也有自身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要把握生产型服务业在不同时期的业态,找准为之服务的切入口,在专业的独创性上下工夫。其次,创新必须与原有专业的改造相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基本吻合,其间的界限也较为明晰,而生产型服务业就是打破这种界限,农业和工业本身也衍生出服务业。这就启示我们,围绕生产型服务业的特色专业创建,并不是完全抛开原有专业,而是在此基础上拉开专业方向,抻长专业链条,其间必然蕴藏着无数的创新点。最后,创新必须勇于接纳全新的服务方式。我们一般熟稔于硬件的、外在的、显性的专业服务,而生产型服务业需要提供的是软件的、内在的、隐性的服务,如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服务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已不再是一门专业,而是一个服务平台。这种变化我们要有勇气接纳并从中寻求创新机遇。

基于生产型服务业的特色专业创建需要一个过程,从调研规划、组织实施到初显专业雏形直至形成特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艰辛。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能力层级的重构都呼唤变革,在特色专业创建的全过程管理上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思考与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2]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Z].2012-05-08.

[3]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