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时间:2023-09-15 17:3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第1篇

一、把“爱”作为推动特殊教育各方面工作的核心动力

在特教学校里,“爱”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的对象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像健康的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应当受到全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所以,在特教学校的教职员工只要人人都献爱,让学校时时处处都充满爱,让我们的教育对象能够在爱的世界里成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爱”有其特殊的含义。在这里,爱是一种学校对学生的温暖(主要是由教职员工的言行来体现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帮助残疾学生改变自卑心态,树立自强、自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爱是一种纽带,一种师生联系、增进情感的纽带。在特教学校,爱,集中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方面,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关心他们和正常人的交流如何畅通的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中的困惑等等。特教学校学生由于和正常人存在着口头语言交流障碍,特别需要教师给于爱的温暖和帮助。爱是教师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殊手段,教师只有坚持对学生施以母亲般的爱,对学生施以教育教学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特教学校里,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起码的思想素质。向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时刻不忘爱学生,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

特教学校教师,坚持“爱”字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动力, 爱岗敬业,以工作为重,勇于创新,不断打造出工作中的新亮点。就是要时时刻刻把爱倾注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自己所需的爱。

二、务实工作、开拓创新,在特殊教育事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在特教学校工作中的权数特别突出。特教学校的教师,从跨进学校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当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特殊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努力把“爱”落实在敬业的实际行动中。

(一)树立事业高于一切的思想。凡在特殊教育战线上工作中的人都知道,特殊教育工作非常辛苦,特别是在那些人员编制少,人员有又不足的学校,每个教师要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周教学课时二十几节,同时还要早晚值班,代行生活老师的职责,并兼有大量的学校非教学工作任务。教师的付出代价往往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只有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起来,学到了知识,教师才感到有了一丝欣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一定不要被金钱迷住了眼睛,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事业的成功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最高价值。我们要树立事业第一的思想,凡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目标的事我们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而且还要把它做好。

(二)以“爱”为纽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推动和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情感却能阻碍认识的发展。在特教学校,由于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学生的思想认识特别需要教师采用特殊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因此师生情感的建立尤为重要,要根据学生特别渴望爱的特点,以施爱为主的形式建立积极的情感。

(三)、把爱融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也一定要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老师的爱,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当前,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思考并加以解决。

三、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突出“特”字,提高特殊教育效果

在特教学校,教师具有一颗炙热的爱心,为工作出成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为有了对学生深情的爱,有了执着追求工作的勤奋,就能够抵制利益的诱惑,不计较名利,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但这还不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还需要突出一个“特”字,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适应新形势对特殊教育的要求。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校一样,教育教学也是学校的中心,教学教学效果同样是衡量学校成绩的重要指标。

特教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都应当具有其与之相适应的特殊性。如对培智学生教学,学生智力障碍,但视觉正常,根据这样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就要用适合培智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实践证明,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其特殊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突出“特”字,增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的工作突出“特”字,内容多,但主要的是要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突出“特”字。

(一)、特殊的思想观念。即,要积极面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要勇于克服工作的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一个特别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状态。为了特殊教育事业,要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要相信我们的教育对象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能学习,能创业,有作为。对他们要特别照顾,热情关心,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决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追求的目标。

第2篇

作者:程凤林 单位:衡水学院

关于如何将特殊教育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特殊教育的定义,科学地界定特殊教育的定义,是深化特殊教育研究的必然要求,同时还需研究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以及如何将特殊教育施加于针对大学特殊群体的教育教学中。

1关于特殊教育定义

第一类关于特殊教育的基本定义,即把特殊教育看作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具有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其教育对象在身体上有某些“困难”而无法适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它的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或教育态度的差异,关键还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限定。特殊教育所面临的是不适应或适应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而其功能在于协助他们重新适应。第二类关于特殊教育的定义,承认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具有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教育,但认为教育对象不限于在身体上有“困难”,同时把天才等也做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并提出了狭义特殊教育和广义特殊教育的定义。第三类关于特殊教育的定义不仅继承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观点,同时又有所发展,认为特殊教育不仅教育对象特殊,而且教育内容(课程)与方法也特殊,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第四类关于特殊教育的定义,认为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2]。

2开展特殊教育改革中需处理的关系

2.1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无论根据特殊教育的哪类定义,特殊教育施加于的对象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开展特殊教育改革中与一般教育相比较,家长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要向家长提供学校教育情况,交流教育经验,共同制订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改革中家长工作的重点是改变教师与家长的角色关系,形成合力,共同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重新认识学校和家庭,重新认识教育。

2.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虽然师生关系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针对特殊教育而言,针对其特殊性需要充分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需要,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应该由教育指导转变为师生互动。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变教师的教育要求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变教师对课程的刻意安排为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变教师是教育行为的指挥者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特殊教育中师生的互动关系给教育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使个体内差异比较大的特殊群体得到相应的发展。师生的互动还包含了个性化人文关怀,能够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学校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使特殊对象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有助于开发潜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为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2.3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特殊教育中应该设置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环境和条件,提倡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获得同伴间的情感依恋,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同时通过实际活动能够学会帮助和关心同伴的技能,提供机会使同学间有合作学习的可能,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向同学学习优点和长处,认识到彼此的差异,取长补短,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教育激励的方式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同伴之间交往带来的好处,体验到同伴交往的快乐[3,4]。

3将特殊教育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中

3.1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点。关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应该包括着经济困难群体、心理异常群体、情绪型群体、网络成瘾群体、贵族群体等不同群体,这些群体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当然这些群体实质都是会发展到心理层面的问题。比如经济困难群体,这一群体往往学习勤奋、个性独立,学习上非常自信但生活上非常自卑,不太愿意与其他同学相处,对课外的一些社团等活动参与不积极;网络成瘾群体也实质是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太依赖网络,对网络和现实的界限认识模糊,一味陷入网络不能自拔,尤其是大学生完全脱离父母,学校对其管理也不严格,学生自制力又差,从而深陷其中,不要说学习,有的甚至吃饭、睡觉都不能保证。贵族群体则出自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一个小群体,不愿意与群体外的其他同学交流,自成一派,主要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对非主流的东西较为热衷。

3.2高校教育教学中由特殊教育的借鉴。大学生殊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大学生都比较个性而且他们多已成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看待问题的观点都已经形成。如何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更好的给他们提供帮助,这将是我们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特殊教育改革中我们高校可以挖掘出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第一方面特殊教育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而作为高校的教育,面临的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跟学生家长联系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可以通过经常性的电话联系、邮件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当然高校的一个辅导员会带上百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家长都亲自电话联系工作量非常大也不现实,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学生家长群等方式,让大家共同关注、共同讨论。当然对于一些农村家长上网不方便的情况,或者学生确实较为特殊等问题,班干部及辅导员还是应该加强监管,及时与家长沟通。第二方面在特殊教育改革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部分,对于高校教育也是适用的,要让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方面也同样适用大学教育中,加强学生间的互助、互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融洽的关系。尤其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基本都是住校的,这样同宿舍的同学是和自己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相互帮助,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然而这种良好的同学关系的建立还需班干部及辅导员的多多参与、多多促进。结语:本文从特殊教育的定义,特殊教育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出发,借鉴特殊教育的一些观点从而更好的针对大学生殊群体实施教育、教学。该文仅借鉴特殊教育改革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出发,而针对特殊教育的改革具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将特殊教育更好的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还需做进一步研究、探讨。#p#分页标题#e#

第3篇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开始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这部分特殊的人群有的是在听力、视力、智力、语言能力或是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残疾或残缺,而身体某一方面的残疾与残缺也很容易使这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理发展上产生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他们在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与偏差。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让这部分特殊的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与非。

关键词:

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青年教师;群体性;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正确引导其成长。

一、新入职青年特殊教育教师的群体性特点分析

本文探讨的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群体主要指入职3年及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较晚,作为刚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缺乏,因为未从事过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或从事教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不能很好地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新入职的特殊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由于特校新入职教师中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一部分,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重难点处理不合理等。还有新入职特殊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身份认识模糊,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职业幸福感较低,而这些问题往往导致特殊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环境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不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成长除了自身不断地努力提高外,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影响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环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自身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态度。结合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领导自身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青年教师是否可以成长为真正成熟、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师。由于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普遍都是刚刚加入工作,缺乏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所以,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特殊教育学校领导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缺乏对于新教师工作失误的体谅和包容,必然将严重打击新入职的特殊教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让特殊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是不敢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二是学校往往缺乏对于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领导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正确引导新入职青年教师,从而导致新入职青年教师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无法融入学校科研团队,从而直接导致新入职青年教师无法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自身对于成长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这便导致一些非对口专业的青年教师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这些教师虽然有着教育教学经验,但是,一些较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他们并不能很好掌握;二是还有一些新教师是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毕业,他们尽管对于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相对熟悉,然而因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类学生时重点在培养他们的特殊教育理论方面,所以导致这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工作经验。以上这些问题势必影响特殊教育新入职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他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感。

(三)社会环境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对于特殊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加之,我国特殊教育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在宣传上还有所欠缺,所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社会对于特殊教育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确认,无法促使这些教师对于自身的職业建立正常的职业认同感。并且,由于我国政府在特殊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还远远没有达到特殊教育的需求,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偏低,加上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耗费教师精力,这就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这也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影响的对策

(一)特殊教育学校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

针对新入职特殊教育教师的经验不足,特殊教育学校可以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通过学校有经验的特殊教育教师带领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尽快熟悉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开展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教学观摩,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策略

作为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包括熟练掌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把握好特殊儿童的变化情况,并且学会去教育和辅导特殊儿童的学习,尽可能地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不断提高教育学和心理学水平。其次,特殊教育青年教师要学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包括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技巧、板书设计、课堂把控能力等等。一个人在与别人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同时,也为自己及时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也可以通过树立自己的特殊教育理想,通过个案的研究,更好地得出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三)社会环境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影响的对策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政府层面应该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的投入。因为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会因为薪酬待遇较低而降低工作热情甚至是离职,所以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认同感。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国家和特殊教育相关的组织或者机构应该持续针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进行宣传,正确引导舆论,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减少社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偏见,从而促使社会减少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偏见。帮助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而可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新入职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未来,只有重视特殊教育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才可能获得特校的未来发展。当然,特殊教育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上提到的策略只是促进特殊教育新入职特殊青年教师成长的部分途径,更多的是从外部因素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角度考虑的。期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能从国家发展和特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好特殊教育新入职教师工作中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服务,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华纯等

参考文献: 

[1] 李泽民,柴明勤.高校推进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32(4). 

[2] 杨柳,孟万金.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20(3). 

第5篇

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的体育教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素质教育的提出,提倡身心锻炼,注重心理发展,培养生活技能等,但体育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课堂质量也没有达到期望的标准。主要的问题有:一是一些基层教育部门的不重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安排,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受限于各自条件,没有真正严格实施高规格的教学安排;二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师资水平低数量不足,体育设施简陋,器材匮乏或破损,使得教育质量大大下降;三是没有营造体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从大的社会环境到小的学校课堂氛围,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政府、事业单位的重视与工作力度不够,全民的认识与支持不足;四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落后,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或者真正弥补学生生理缺陷,提高生活自理水平,培养自立自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运动精神,和新时代的竞争意识。

措施

(一)加强重视力度,营造教育环境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文献,是保障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青少年受教育权依据,各级政府和基层的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章程和规定,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对特殊儿童与少年的重要性,通过动员、协调各级机关和部门,从政策和经济两大支柱上对特殊教育的体育事业给予支持,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同时利用各级传媒机构加大对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体育、关系残疾人教育的宣传力度。拓展特殊教育的交流层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与普通生活相接触的平等通道,积极开展残疾人运动会,以及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还有积极举行互帮互助的的志愿活动等。以此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加强特殊体育教学队伍建设培养

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普通的身体锻炼方法,还要懂得不同残疾类型所要求的恢复性训练,同时要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体育师资队伍要求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双重标准。可以对教师进行缺项型的培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补充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多参与残疾人士的运动比赛,多接触、熟悉残疾人心理和生理问题,才能累计更多的教学经验,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残疾青少年才打下基础。

(三)改善体育教学场所,完善设施器材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受大众的关注度不高,政府机关难以重视,因此学校经费不足,使得体育场地条件不足,设施器材缺乏,一些专有的设备难以供应,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效果与学习热情。政府机关和基层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公益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筹集经费多种渠道,改善特殊教育的教学条件,补充必要的设备、器材。同时要建立维护体育设施正常使用和利于长期使用的机制,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保证教学中体育用具的基本需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改革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质量

在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理承受能力,挫折教育的锻炼。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要有基础理论的介绍,做到低起点,打好基础,而后增加实践课程,教师带领下进行层层递进式学习,加深运动难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自立自强的精神。

第6篇

一、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

1、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推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十五”期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1)市区及县城镇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5%以上,使入学率、保留率分别达到或接近当地义务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其他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努力建立为社区和家庭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的社会体系。

(2)三县一郊的农村地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85%以上,努力使之达到或接近当地义务教育水平。

鼓励三县创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2、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使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积极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

3、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试办特殊教育班。

4、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积极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自学考试。

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

5、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改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实践性等特点。认真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坚持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为根据宗旨,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坚持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个别化教学等有效的教学实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要按照残疾学生的年龄和残疾类别,确定德育教育内容和要求,并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安全教育,自觉抵制一切不利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和物品,依法保护残疾学生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对残疾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残疾的教育,增强其战胜自身缺陷的能力。

针对残疾学生特点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设施和卫生保健设施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并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为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课余文艺表演团体,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要将残疾学生的身心康复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针对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

7、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提高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把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同时要帮助解决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残疾职工培训、继续教育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兴办校办企业并积极吸纳本校毕业生就业。

8、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办好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搞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加强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监控,尽快建立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降低辍学率。支持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指导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特殊教育学校要定期派出教师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进行巡回指导。

9、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各县区教育局的教学研究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研究人员,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0、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十五”期间,要对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加大承担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教学工作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任课教师都能够接受一次比较正规的短期培训,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校长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校长对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十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应当接受一次以上的培训,招收残疾儿童少年的普通学校校长也应接受相关培训。重视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各县、区要将特殊教育师资(包括社会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纳入本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中。特别要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争在“十五”期间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11、各地人民政府要保证特殊教育教职工的工资和特殊教育津贴按时足额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生活水平。接受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普通学校,在搞活单位内部分配时,应对主要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给予倾斜。

四、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12、“十五”期间,各县区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落实到实处。

13、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制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评估细则,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复查的重要内容,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14、进一步开展资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各地要继续推进资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酌情减免杂费和其他费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意见》(教基[2001]15号),认真落实好向有关残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工作。

15、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人民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各地要保证特殊教育必需的办学经费,并使特殊教育学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十五”期间,各县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应有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福利彩票所募集的福利金也要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项目的地方应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各县区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也要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16、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各地要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可根据生源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三县都要把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综合性的、质量较好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同时向周边县(市)辐射;在乡(镇)中心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班)。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附设特殊教育部(班)的普通学校校园校舍建设,确保校舍无危房和校园校舍的安全,努力达到省政府规定的校园校舍建设要求。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室)的建设,尤其要根据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有关图书、刊物;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和管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鼓励并加快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等现代化的教学、康复设备,开展计算机及网络教育;配备视力、听力、智力等特殊教育的专用仪器设备。积极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工作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专业书刊、教具学具和专用设备。积极鼓励有关部门研制、开发残疾学生的康复设备、器材。

第7篇

聋人中等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在现时期进行探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顺应了特殊教育要体现现代教育发展思想的需要,是特殊教育贯彻“三个面向”的需要。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关系到特殊教育如何深入发展,如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的问题,关系到如何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特殊学生的问题。

一、加快建立聋人学校,大力发展初级教育

1.适龄聋童入学率低

经过抽样调查,新疆有语言残疾人7~15岁聋童入学情况是:听力残疾儿童人数为3900人,已入学人数为2244人,入学率为57.5%;语言残疾儿童人数为6700人,已入学为3873人,入学率为57.8%。从统计的入学聋童数字来看,还有大量聋人儿童失学,每年的入学率仍然很低,这样就对聋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2.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新疆经济欠发达,绿洲不连片,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实际,在普通学校积极开展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这是新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据观察了解,新疆如此大面积的随班就读学生中,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学生可能寥寥无几,他们只是到普通学校去上学,去随班“混”读。实事求是的讲,随班就读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如何使随班就读走入轨道,如何提高质量,是特殊教育的当务之急。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中有的听不见,有的不会说话,不知老师讲什么,他们交流靠的是手语。而学校的现行教育现状和教学环境很难保证他们正常上学,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实用技能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从新疆目前情况出发,在各地州应重点建立聋哑学校。

3.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均

在数量上,新疆聋校共有8所,这八所聋校的建立是从1959年到2010年51年的时间相继建立的,建校速度慢不能适应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新疆地域辽阔,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特殊教育学校仅有8所,建立在4个地区,还有7个地(州,市)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正常儿童不出乡就可以接受中、小学教育,而残疾孩子无法走读。不是他们不想上学,而是当地无特殊学校可上,要上学就得离开乡,本县、本地、(州),离开父母。新疆占国土面积的1/6,县与县间,地区与地区间相距较远,一个残疾孩子本身出行就不便,有的听不见,有的行动不便,要上学就得到外地去接受9年义务教育,两者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如和田地区聋哑孩子上学要到喀什聋哑学校上学,都是少数民族孩子,为了适应学生教学,教师把手语编译成了维文,用维文授课、学生经过九年的学习,毕业后来到乌鲁木齐职业中专学校学

转贴于

习,该校要用汉语授课,学生要从头开始学习汉语,这样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三年毕业后,回到当地,却要用维文和家里人交流,有的家长就不想让孩子上学,造成学生流失。

新疆多数地(州、市)尚无特教学校。现有学校数量少,经费紧缺,设备简陋,缺少专业教师,原有的民办聋校相继关闭,特殊教育的这种落后局面与新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和各族残疾儿童入学要求极不适应。事实说明,加快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才是解决聋人中等教育的首要工作。只有发展了初等教育,才能发展中等教育,才能解决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

二、中等教育生源缺乏致使新疆中等教育发展缓慢

聋人中、高等教育要接轨,除上述说的特教学校少外,中等教育的生源缺乏,致使中等教育难以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一,目前新疆的中等教育发展极其缓慢,全疆只有一所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和乌鲁木齐市聋校的高中年级,两所学校每年接受中等教育的聋生共有120人。其他七所聋校没有设中等教育,这样极不利于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二,家长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认识。有的聋童家长认为孩子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写个短句能写信,就可以了,不需要往高层培养,再加上经济负担重,因而,许多聋生上完了八、九年级,就回家参加劳动或工作了。还有的家长,只让孩子上完六年级就回家了。

其三,残疾人的存在是一个社会问题,按比例安排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而新疆边远地区的聋人学生毕业后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难以就业,从而影响适龄聋童入学的积极性,促使适龄聋童家长阻止其子女入学,使得初等教育的生员缺乏而导致聋人中等教育的不健全。由于生员缺乏,使得中等教育难以发展。大力解决聋人中等教育,加快建设聋人中等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只有聋人初等教育总体水平向上发展了,才能促进和发展聋人的中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三、建立聋人教育协会,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聋人教育要有合理化目标的统一,须建立全局性的、能够协调发展的机构。虽然目前己解决了归属问题,业务上由自治区教委管理,但在特教教学方法、教学探讨、手语的统一上等等,都是各自为政,教学手语不统一,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在发展特殊教育目标上,在发展特教规划上,在特教教学管理上、教学研究上缺乏统一性。各学校的手语也不统一,有时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这些影响了新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建立全省性的协调管理机构——聋人教育协会,发挥宏观控制和调节作用,使聋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手语统一起来,把内地的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传递到边疆地区,使新疆的聋人教育教学有一个统一、合理化目标管理,形成网络化管理,使得新疆的特殊教育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第8篇

吉林省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是由慧阳辅读校和锦华辅读校合并而成的。多年来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教师保教法、幼儿融合法、家校共育法、动态管理法等多种有效教育形式,实现了特殊儿童教育的多方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师保教法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教学校采取教师保教的方法,即一名教师包教2~4名学生。要教会智障儿童一个动作、一个字、一句话需要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小步子,多循环”、“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教师们在课余时间还要对自己保教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不停地教、反复地教,久而久之就会取得“百炼成钢”的效果。在期末的保教教师工作评比中,教师们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述说自己保教孩子的进步历程。如,教蒋同学,先天智障,在教师保教的方法下,由一个“傻”孩子成长为有爱心并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大安市建设银行员工。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尽到孝心;老师教会我生活,我要自食其力活好。正是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普特融合法

由于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慧阳小学同处一个校园,学校利用这个优势,充分发挥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并存的优势,积极开设融合教育的训练科目,引导普通学生自愿与智障儿童结对子、做朋友,他们同欢、同乐、同游戏,让智障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也能抬起头来做人。如今,特教学校的60名特殊儿童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影响,使智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康复的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三、家校共育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紧紧抓住智障儿童的家长这支队伍,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一年召开四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向家长详细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布置下一步的重点培养工作,激活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坚定教育信心,懂得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校还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实施家校共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丁同学,中度智障。如今他已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石油机械厂的工人,在家里他也被左邻右舍公认为大孝子。

四、动态管理法

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个人档案,包括学籍、成长记录、家访记录、阶段测试、体检记录等,跟踪记录学生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便综合分析学生的成长状况。制定分类或个别教学和训练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康复转化。同时每学年组织一次对学生的综合测试,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调整学生就读班级。即重度班学生可转化为中度班学生,中度班学生可转化为轻度班学生,轻度班学生可插入相应的普通班随班学习,随班就读学生可转化为普通学生。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取得了点滴的进步,但以后的路还很漫长,特教人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闫斌(1963-),吉林省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教师。

第9篇

1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3 结语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是决定特殊教育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教师招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照标准。相较于国外和港台地区,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特殊儿童的被接纳程度、教育安置方式、教学康复相关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高效完成本职工作?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探索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钦瑶等.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65-69.

[2]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 李玉华,林崇德.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5-108.

[4] 李昌庆等.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73-75.

[5] 朴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11-212.

第10篇

摘要:为探索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市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师、助教和义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索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是特殊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的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体育社团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学校实施,提高了特殊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对他们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场地设施、辅助器械、经费及指导仍旧面临缺乏和不完善的问题,助教和志愿者还有很大缺口。

关键词:体育社团;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29

前言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既包含有身体残疾或感官缺陷的儿童,或有学习、行为问题的儿童,也包含高智商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特殊儿童可分为听障、视障、智力障碍、精神病、肢体伤残、特殊学习障碍、言语障碍、器官残障/长期病患、注意力不足/多动症、自闭症等十余种,每种表现的特征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些儿童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仅仅依靠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特殊学校除了核心的课程改革之外,还构建了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导,以康复训练课程为支撑的特殊教育模式。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能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和社会适应性起到一定的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番禺区培智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天河区启慧学校、海珠区启能学校共6所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参与的对象是年龄介乎于7-14岁的儿童;6所学校各10名在职教师,共计60人为研究对象。60名教师的学历状况为:硕士研究生14人,占比23.3%;大学本科25人,占比41.7%;大专21人,占比35.0%。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在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职工中发放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特殊学校都会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开设许多社团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越秀区启智学校来说,目前开设了13个社团俱乐部,参加该校社团共220名特殊儿童,教职员(包括助教)88人,具体见表1。其中体育社团有6个,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117人,占总人数的53.2%。具体情况见表2。

上述数据显示,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超过了各社团总人数的一半,其中,篮球和轮滑这两个项目在学校里面最受欢迎,占参加体育社团总人数的48.7%。由于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室外,活动范围大,加上这些儿童的特殊性,活动时需要配备的老师、助教和志愿者较多。目前启智学校体育社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5,仍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同时,在体育社团活动时,也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来进行指导。

目前,广州市特殊学校根据学校招生的特点和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选择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社团内容,受到儿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具体内容见表2。

2.2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2.2.1学生在体育社团与常规课堂的比较情况

通过对特殊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73.3%的老师认为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比常规体育课堂表现的更为积极活跃,这说明体育社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发现,相对于盲校和聋校,罹患自闭症、智障、肢体残疾或脑瘫比较严重的儿童即使在社团活动现场,也无法跟上社团活动正常的节奏,大量活动内容需要教辅人员一对一的协助才能完成。

2.2.2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组织情况

调查得出,有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和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但仍有36.7%的教师认为活动难以进行或完成的有困难。特殊儿童动作发育大多比同龄的健全孩子滞后,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但在理解、行动的能力都偏低,主要表现在动作笨拙、精细程度低、协调性差。因此,特殊儿童的体育教育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及场地进行,同时,教师需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全面、深入理解特殊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行为干预和儿童康复训练技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活动的开展。

2.2.3影响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

在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活动时间。这说明儿童自身的状况、活动的内容、教学组织方法与环境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社团的整体质量。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只有让儿童在体育社团活动课中充分的感受到快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团活动,对他们的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提供帮助,才是体育社团的最终目的。

2.2.4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满意度调查

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需要。通过对特殊学校的60位教师调查可知:有38.3%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场地设施配置不能或很不能满足特殊儿童体育活动的需要;有56.7%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设施条件基本满足或满足需要。由此可见,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的配备水平与特殊学校的现实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

2.2.5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作用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有88.3%的教师认为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是有帮助的,体育社团在学校的开展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社团体育活动,能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人之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6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

早在2006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使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教育阶段生均预算经费的l0倍,随班就读学生人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阶段普通学生的2倍。”同时鼓励学校要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捐资助学,积极争取海内外友好组织和热心人士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通过调查显示,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政府拨款,二是由学生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尽管各级政府在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时,对特殊教育学校予以了倾斜,但特殊学校还是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而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种类较多,参与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面临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有部分特殊儿童需要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和引导,学校目前还缺乏大量的志愿者和义工。

3.1.2特殊儿童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大都积极活跃;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

3.1.3体育社团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不够完善,尤其是户外运动场地不够宽敞,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学校面临着场地设施少、辅助器械陈旧、活动经费缺乏和缺乏指导等问题。

3.1.4特殊儿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为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建议

3.2.1国家政策应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倾斜力度,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师培训方面经费的投入。

3.2.2学校应持续增加体育经费投人,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材,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都了解、支持和关心特殊体育教育事业,拓宽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的筹措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让特殊儿童在安全、专业、设施齐备的体育环境中进行运动。

3.2.3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场地安排和教学方法应个性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提前预想一下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可能的突发状况,并想好应对措施,尽量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在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3.2.4随着我国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尝试融合教育的模式。融合教育是保障特殊儿童自身平等权利,提高自我素质、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实施融合教育的实现也是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春阳.我国四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培养模式探讨[J].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494-499.

[2]何敏学,全海英.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缺陷补偿功能[J].体育学刊,2010.05:15-17.

[3]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5-26.

[4]陈颖.高中社团中学生的生存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4:.89-92.

[5]李洪娟.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25-28.

[6](美)休厄德(Hewark,W.L.)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9-120

第11篇

关键词:特殊學校;职业教育;特殊学生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将职业教育搭建为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以职教课程为载体,多措并举抓好特殊学生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一、特教与职业融合的教学体系

融合发展观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双向的交融,达到职特融通状态。

1、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制的课程中逐渐分层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全校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按学生年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低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程,中年级上好劳动课,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2、职业高中的课程将特殊教育的理念与知识技能等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开设了家政、美发、美甲、计算机、串珠、编织、手工制作等课程。

3、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地、设备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机会和场所。专用的家政、美发、美甲教室为学生的实操提供了场地和设备,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可以为清洁和家政课程提供实践场地,学校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开心农场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种植各种蔬菜,校园内的绿化带为学生提供园艺教学的场地,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使学有所依,教有所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摸索,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串珠、丝带绣、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标准的教学体系。

5、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聋生职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我们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好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搞好职业教育课的课题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特教与职教互动的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与残联和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训。

1、学校与残联充分发挥自各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学校与松原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联合办学,成为松原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和残疾人就业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残联组织的美发美甲培训,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发美甲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进行技术练习。

2、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择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起实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到校外美发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练习。学校与“我型我塑”美发店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店里观摩学习,并进行洗发、护发、造型等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美发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个人礼仪,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具有了责任意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特教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启动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谋发展。

1、学生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开”。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图片,每收到一笔订单都欢心雀跃,每一句温馨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通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学生在展示着自我,在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学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绣挂毯、钻石画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的手工作品成功进驻松原市残疾人工艺品展销店,学生们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为馈赠感恩的礼物回赠给社会各界的爱心团体和人士。

3、学校目前有家政、美发、美甲、手工制作等职业实训教室,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市场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方向,开办洗车厂、广告设计、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职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践场所,突出实训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以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谋出路。

4、学校与仁和饮食公司联合办学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开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道成功之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为社会减轻负担。

我们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刘雪莲

参考文献 

[1] 戴家祥.职业教育特色初探[J].职业,2000,14(11):14-15. 

第12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注重通过人的生活、生命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导教学,并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来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延伸拓展相关知识内容,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渗透教育,来促进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并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标,从而为学生未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生命教育;渗透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在生理、心理有不同程度缺陷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学,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个性上的不同,而家长对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众多家长因孩子的残疾没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使其还在情绪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学校教育也没有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缺乏。

一、寻找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让学生不断热爱生命。这种生命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思想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鼓励和赞美。因为这种鼓励和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快乐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而且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鼓励,所以要善于积极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并去鼓励和赞美。

二、拓展教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需要通过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不断感受和领悟完成的。所以,语文课上老师应组织活泼、有趣的活动,来创设情景教学,带领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并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文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特点来安排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和丰富学生在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人格感悟和品质的养成。

三、引导学生正视障碍,并注重对个性差异的关注

生命可贵也是唯一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唯一的。对于残疾儿童来说,虽然在生命个体上有一定的不同,但作为教学者要意识到这种在教学上的差异对这部分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进行针对性教育,欣赏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对每个特殊学生最有潜能的部分进行开发和挖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中通过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认识生命、热爱和敬畏生命的过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