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和出纳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现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不健全的,因为事业单位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并不是民族企业,因此在运行上受到很多传统思想的影响,遵循的是拨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样的事业单位依赖性太强,在实际运行中,会计的核算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现象,尽管事业单位对核算有制度,但是制度形同虚设,这样的制度与没有并没有区别,根本不能做到按规距办事,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仅仅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一些单位没有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核算是遵循传统的算法,根本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制度也不严谨,存在很多的漏洞,使人们有迹可循,让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成为了摆设,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约束力,为财务核算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1.2 预算和执行上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在预算和执行上缺乏约束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制部门在对预算进行汇编时,只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基数上增长,但都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按照零基预算进行报表的编制,这样就使部门报表的准确性收到了影响;二是预算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支出方面没有严格的支墩措施,有时会存在账目对不上的问题,收入和支出不一致,这时就会使超支的现象时常发生,浪费是十分严重的,如果长时间的存在超支现象,就会影响国家的预算,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力的影响;三是事业单位在资金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支出资金的管理上,因为资金的支出是为了公干,但是实际上指出的资金却并不只是为了公干,这样就使支出的资金去向不明,使基本项目与项目支出的界限模糊不清,这就是会计核算上的漏洞,现在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很多时候都是利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这样经费的使用情况就不明确,仅是在资金的平衡上进行弥补,却不重视制度上的约束,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四是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资金的下发,而不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核算过程的监管,而不是只要将资金拨出、记账,会计人员的工作就结束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会计人员仅重视预算的审核,只要审核通过就完成任务了,这就是事业单位会计的思想,对实际的账目并不重视,因此,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账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否则就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监督。
1.3 会计核算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
事业单位已经颁布了会计制度,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颁布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的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但都是有一些事业单位就是按照企业制度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这样的跨级核算是完全不正确的,在核算时还存在随意编制会计科目的现象,还有一些会计根本就不是专业的会计,仅起到兼职的作用,这样的会计对会计科目根本就不了解,就会存在账目乱编的现象,例如结余的处理,就会由于前一任会计处理的不全面或者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导致结余的数目不正确。还有就是对财务专项资金能的处理,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拨款处理,就会导致财政拨款数量发生问题,例如,如果将本是在事业支出的资金记录在应交税金上,就会导致财政拨款减少,发生数目短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能够马虎,因为这是关系着财政的问题,国家的预算总结就会不准确,对国家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1.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的政府部门缺乏监督的制度,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例如单位出纳与会计应该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担任,但是很多的单位出纳与会计都是一个人,容易在账目方面出现问题,存在内部管理问题,这样的裙带关系是不允许产生的,容易产生违法现象。还有就是账目过多,管理上不统一,有些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视国家与法律不顾,滥收费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民众对国家的印象大打折扣,不合理的利用国家的专项资金和单位的应交财政收入,对国家的建设造成问题,不合理的会计预算使会计核算制度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取钱捷径。
2 对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2.1 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核算想要合理化就要有合理的法规进行约束,只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令核算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才能够使核算更加的科学合法,将配套措施进行完善,这样的理念才是正确的,一定要健全会计法规,将混乱的会计制度进行合理的规范,这样使会计部门有法可依,将单位的负责人意识提高上去,加强员工的法制观念,及时对账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弥补会计法规存在的漏洞,让会计法规更加完善。
2.2 强化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全民的变革,将支出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部门实行预算管理,建立单一账户体系,效仿国库的管理制度,让公共财政管理更加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预算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法就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做到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总结预算执行结果,是非常必要的。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执行预算批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根据当年的财力和整体事业发展需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单位上报的收支预算不一定如数批复。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与上报预算有差别时,单位应及时调整各项收支预算,以确保经费收支任务能够完成,确保事业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二是对于批准的项目支出,要制定科学的项目进度,并对项目支出费用进行明细分解,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有计划,经费支出有预算;三是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要严格按照预算和项目计划进度执行,并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出明细预算。对确需调整总体收支预算规模的,应按规定报批。
2.3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花乱花和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使用效益的目的。
2.3.1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属于会计核算中心的预算单位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所有会计和出纳的人事关系都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委托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财会人员不仅在人事、工资关系上脱离了被委派单位,而且工作上也不再受被委派单位的领导。由于只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财会人员相对于被委派单位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
2.3.2 使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完全分离。各预算单位原先的会计职能被“剥离”出来,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这种独立出来的会计,其服务于预算单位管理决策的功能被削弱,而其监督预算单位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的功能则增强。
2.3.3 会计核算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和分户核算。各预算单位单独的银行账户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基本账户,每一笔财务收支均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从而处于监控之下。财会人员由于与被委派单位没有行政领导关系,往往敢于拒绝受理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也敢于拒绝办理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小金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明显减少,从而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4 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各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要将财务管理完全融入业务流程管理,优化改造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使之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面、动态对接,业务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并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功能,将大量的人力从琐碎的体力事务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例外事件的处理和管理系统的更新改造。
同时,各单位应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及财政系统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推行规范的分级授权审批体系,同时实施相应的内部稽核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将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并及时加以解决。另外,各单位应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维护财经法纪,保护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无现金报账;财务管理;高校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高校财务部门每日现金流量不断增大,学校应逐步改变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借助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先进手段,大力推行资金收支业务的电子划转,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流动,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作为高校财务部门承载着经费核算的重任,尤其到年末和学期结束前,财务现金收付流量每日达上百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如何预防和降低现金周转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推行无现金报账的方式势在必行。
一、无现金产生的背景
货币电子化是国际潮流,无现金结算是发展方向。无论从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使用资金安全方便的角度看,电子货币必然要取代现钞。货币发展史告诉我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货币,货币的形式首先是现金,由于现金在流通、结算、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种种不便,人们又创造以支票为代表的转账货币,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信用卡。信用卡的转账功能进一步减少了现金在社会上的流通。从物物交换到使用现金,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电子流代替现金流,这是一个更大的进步。现金从产生到发展到消亡,这也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无现金报账的会计核算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无现金报账的明确性,在不改变会计科目总体框架的情况下增设相关明细科目。例如:某学院购办公用品,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
贷:银行存款/?菖?菖校区/无现金
三、无现金报账的业务流程图
四、无现金报账与传统报账方式的区别
通过银行卡结算取代以往的现金结算,未改变原有的财务报销审批制度。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1)传统报账后领到的是现金,采用无现金报账后,钱款直接打到了领款人的银行卡上。(2)由于报账方式的不同减少了经办人携带和管理现金的风险。(3)在传统报账方式下,为保持合理的现金库存,财务处与银行一样实行大额现金支取预约制度,比如提5万元以上须提前一天预约。采用无现金报账后,财务部门与银行合作,采用的是与银行一样的转卡系统,已经确认的报销转卡金额由现金出纳通过转卡方式支付,一般在五分钟内即时划入指定银行卡中。(4)每日报销工作结束后,在传统报账方式下,出纳须盘点核对库存现金;采用无现金报账后,出纳只需核对当日无现金转卡支付清单及汇总表,与有关银行支付汇总金额进行核对。
五、无现金报账的优点
无现金报账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银行卡转账方式,不到现金出纳处缴、领现金就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财务人员在办公室即可实现资金的划转和报销。因此无现金报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1.优化财务报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缓解报账人员排队拥挤的现象,缩短了报销人员的等待时间。随着高校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财务报销业务日益繁忙,师生员工普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办理完业务。使用无现金报账,能有效地改善此现状。
2.减少相关的现金风险,加强内控机制。采用无现金报账,可以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减少现金流量,保障资金流动安全,规避涉及现金的各类风险,如出纳配款的差错风险、保管现金的风险以及假钞风险等,同时也减少了前来报销的师生员工携带和保管现金的风险。
3.不必提前预约现金,随时确保教学科研业务顺利进行。由于无现金结算不涉及现金,是通过财务系统与银行网络对接实现资金划转,所以采用无现金报账则无须预约,支取大额现金报销款项直接打入银行卡,确保教学科研业务的顺利进行,师生员工无须事先预约现金,可以直接到财务办理报销业务。
(一)集中核算与集中收付的相同之处是:
1.两者都能形成单一账户,把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2.两者都以统管政府财政性收支为前提,都是为加强财政性收支全过程的控制,改变监控手段,控制关口前移。
3.两者都以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收付为目标,有利于形成财政内控机制。
4.两者都面临相同的法律问题。目前国内法律不支持剥夺单位核算权,同样亦不支持剥夺单位财务管理权有机构的出纳自主权。
(二)集中核算与集中收付的不同之处。
1.改革的对象不同。
集中核算属于政府会计领域的改革,改革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属于政府财政预算上层建筑的改革,改革的对象是预算执行方式。
2.管理机制不同。
集中核算把单位的会计、出纳都设立在核算中心,由中心统一行使核算和监督职能;国库集中收付则是把会计设立在单位,出纳设立在支付中心,通过会计、出纳分离来实现监督制约。
3.账户体系的支撑点不同。
集中核算由核算中心设立基本账户,用于办理所有核算单位收、支结算,财政资金从国库流出后,保存在核算中心,以核算中心为“蓄水池”进行二次控制;国库集中收付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预算内资金在未最终支付前,余额反映在国库(预算内资金库外存放为零),以国库为“闸门”进行最终控制。
4.集中收付实现的层次不同。
集中核算是以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其他资金的集中收付的集合来实现政府所有资金的集中收付,即在实现政府财政性资金集中收付的同时,实现预算单位的集中收付,从而能形成一级政府的资产负债总表和现金流量表;国库集中收付是政府宏观层面实现集中收付,不能同时实现预算单位的全部资金集中收付。因此,国库集中收付资金总量小于等于集中核算的资金总量,其一,国库集中收付不包含预算单位的其他资金的收支;其二,从单纯的集中收付的试点单位的运行来看,预算外资金仍然是拨到单位预算外支出专户上后才发生支出,存在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资金账户之外的资金沉淀。
5.运行介质不同,总预算列支方式不同。
集中核算是以资金为运行介质,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指标为运行介质,未发生实际支付时资金不运动;集中核算总预算以拨款数为列支依据,以拨列支,集中收付总预算以单位的实际支出为支出列支依据,以支列支。
6.财政内控机制的作用力度不同。
集中核算是将财政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目标是实现支出的决定与支出的执行分离,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和改头换面,达到治本作用;集中收付是将财政内部资金统管,会计、出纳分离,由出纳来监督、制约会计,只有治标功效。
(三)集中核算与集中收付的联系与转换。
1.集中核算要将单一账户体系的支撑点转移到国库,通过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外资金垫支,实现预算内资金库外存放为零。
2.集中核算要将运行介质转变为指标,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指标运行;单纯的集中收付要取消预算单位的预算外支出专户,实现预算内外的指标运行模式,从形式到内容改变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
3.国库集中收付必须实现财政内部的核算集中,通过核算集中调整财政内部运行模式,打破目前实际存在的分块割据,监督制约乏力的局面,形成一级政府的资金中心、财务信息中心,以提高控制和监督的水平。
二、单纯的集中收付模式与转换的集中收付模式比较
单纯的集中收付由于会计在单位,形式上给单位会计主体未变的感觉,因而推行起来阻力相对较小,能够满足集中收付的相关要求,主要反映在库款库外存放为零;指标运行;以支列支;把大量繁琐的凭证、账簿管理工作置于单位;按支出类别确定不同的支出方式,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项目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公务费、业务费实行财政授权支付,零星支出运用小额现金账户;操作上重在分月用款计划和请款制度的规范。从目前试点单位的情况看,一要解决好预算外资金支出集中的问题;二要解决授权支付的约束和适度的自由问题。从试点的情况看,有单位把上亿的资金通过授权支付划至本单位原账户,另一种是所有授权支付都必须到财政支付执行机构加盖印鉴,实质成了支付执行机构开单、盖章,是直接支付,预算单位开单、支付执行机构盖章,成了授权支付。总之,凡是要支付都得到支付中心来,适度的自由完全丧失。
转换的集中收付由于建立的基础不同,必须对原有运行方式进行改造,改造完成的标志至少包括五个方面:
1.以国库为支撑的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内资金库外存放为零。
2.预算内外资金由财政国库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3.预算单位会计主体不变(在资金使用权、财务开支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核算体系的构架以单位为单元,即保持单位凭证、账簿自成体系)。
4.指标模式,以支列支而不是以拨列支。
5.各项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商。
转换的集中收付由于具有比单纯的集中收付更大的财务信息底层(包含有单位的财务支出信息),因而能够为其他各项财政改革提供更大的支持,具体地说:
一是有利于充分运用现代生产力发展成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办事效率。由于会计进行核算的依据绝大部分都是出纳经办的各项收支凭证,集中收付把出纳工作纳入财政支付中心,某种意义上基本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当今电脑广泛的运用条件下,把业务量相对较少的财务工作通过集中收付再细分一次,对于省以下行政事业单位,绝对不能说是进步。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电脑在财务核算方面的成熟技术,也就没有集中核算的产生和当前如此大的覆盖面。
二是有利于完善财政自身机能,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财政内部的集中核算,必然带来财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它的实质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支出的决定与支出的执行分离。用会计核算制约财务管理,支出的执行监督支出的决定,必然形成全体财政干部参与包括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资金运行全过程的控制机制(即:“全员、全面、全程”的“三全”监督制约内控机制)。
三是有利于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载体。转换的集中收付能够同时满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三大主体: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在具体实践中,沙市在财政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开发的以沙市运行模式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按这个思路设计的。整个系统的底层是一个三维的表空间(如下图)。
附图
OX轴:部门分类轴;OY轴:功能分类轴;
OZ轴:经济分类轴(目前是会计科目)
这三根轴加原点构成一个三维的表空间。XOY表空间反映部门与功能分类的关系,从OY轴向X方向,反映各功能分类归属哪些部门;从OX轴向Y方向,反映某些部门收支分属那些功能,形成总预算收支明细账。XOZ表空间反映部门与经济分类的关系,从OZ轴向X方向,反映各经济分类归属哪些部门,形成支持中心总分类账;从OX轴向Z方向,反映某些部门分属哪些经济分类,形成单位财务收支明细账(目前是会计科目一旦经济分类正式出台,在OZ轴会计科目之上再加一级,经济分类就得以体现了)。YOZ表空间反映的是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的对应关系,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支付中心从形式上看处于原点,从本质上看支付中心就是X、Y、Z三轴无限延长而构成的表空间。
四是有利于预算评价体系的建立,形成财政自身完善的机能。
预算评价,实质是财政运行自身优化的内在机能。它的形成与实施,实质是拓展了财政工作领域,是中国财政运行从单摆式重复演变为三者的循环,即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预算,通过评价预算再指导编制预算,再执行预算,再评价预算,再指导编制预算……,使财政运行在三者循环之中实现自身否定之否定,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运行态势,提升我国财政运行水平。
但是由于会计处理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相同的经济事项不同的财务人员会有不同的财务理解。如买一包香烟,有的会计人员把它做成招待费,有的会计人员把它做成业务费,还有的会计人员把它做成会议费。三种处理应该说都没有错,各个单位的会计按不同的财务理解做成的会计资料本身就不可比,如果把这些资料摆在一起分析比较,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因此分析没有意义。如果实行转换的集中收付,各个单位财务处理集中在少数几个会计人员手中,哪怕是会计人员把会计处理做错了,但他错在一个方向因而具有可比性。因此,转换的集中收付是预算评价能够实施的组织基础,它有助于预算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
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尽快建立,为政府采购夯实基础,为会计管理改革提供便利,为政府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创造条件等。
三、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转换
这里主要结合沙市的转换加以说明。
1995年元月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使用权、财务开支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保存单位基本会计单元的条件下开始运转,这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支付;各单位没有银行账户,在中心内配发内部账户,形成单一账户;政府在核算中心形成“蓄水池”,实施二次调节,解决财政运行中资金调度困难。
1997年6月按照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指导思想,在集中资金之后,集中核算用一整套工作流程控制财政资金的分配、付出和评审,形成内部牵制和控制制度,同时取消各科室财务开支权,从运行机制上形成全局一盘棋。
1999年6月按照国库集中收付的思想,调整内部科室职能分工,以国库为支撑,改造原来的单一账户体系,全部财政供养人员纳入工资统发直达个人账户,把社保基金、粮食风险基金纳入单一账户体系,同时开始部门预算编制研究。
2000年正式把全部单位纳入部门预算范畴,正式编制部门预算。
2001年在部门预算正式通过前提下,切换运行方式,改资金运行方式为指标运行方式,同时总预算实行以支列支。在具体操作上,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在指标库内按时间均衡自动下达,专项经费按进度支付,即既考虑项目的实施进度(由业务科室负责),又考虑收入的总进度是否能保证安排专项支出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不出缺口(由国库科负责),这样极大地简化了请款程序,方便单位在保证运转正常的前提下灵活用款。建立局域网,各科室在自己的范围内查阅各单位指标执行情况,设立远程查询系统,各单位在自己的微机上查阅财务状况和指标执行情况,完善全局基础数据库,把文档、供养人员详情、各单位资产、车辆消耗、农民耕地到户状况置于局域网中,实现全局信息资源共享。(具体转换历程见下表)
沙市集中核算向集中收付转换历程
时间
1995年元月
1997年六月
1999年六月
①党政机关
②财政内部
③国库
步骤
集中核算
集中核算
集中收付
改造核算
改造财政
规范政府
目标 单位财务管理
内部管理方式
理财行为
部门财务管理
财政管理
政府理财
结果 方式的细化
方式的细化
行为的细化
成效 变事后控制
支出决定与支出 政府理财水平提
为事前控制
执行分离,形成财 高,解决资金调
政内控机制
度及财力困难
中心
政府理财
性质 代办机构
管理机构
执行机构
四、建议——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1.所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财政机关实行内部集中核算,保证对外推行时运行流畅。
关键词:敦煌;寺院;会计凭证
中图分类号: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092-09
Abstract: Accounting voucher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document in Dunhuang temples, which together with account records and reports form a complete accounting system. Accounting vouchers of Dunhuang temples come in various forms, including Pan(判), Shisheshu(施舍疏), Quchaoshu(取抄署), as well as contracts and other related pap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original documents in detail and points out that Dunhuang temple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uditing, organizing, and maintaining these documents, which record and control transaction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pkeep of the temples. These voucher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ccounting books and working out financial reports in the temples and illustrate the strictnes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system in Dunhuang temples.
Keywords: Dunhuang; Temples; Accounting Vouchers
敦煌文献中的会计文书大量为河西都僧统司和敦煌寺院所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会计文书,对解读中古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经济活动、宗教活动、财产管理和会计制度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就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形态和分类研究而言,研究者或根据文书的计会内容,将其区分为常住斛斗历和常住什物历两大类;或按照文书形态,将其区分为账、历、牒、状、疏、帖等;或借鉴现代会计学的概念,将其区分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众所周知,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组织经济活动、传输经济信息、实行会计监督的重要依据[1]。原始凭证又是会计凭证中的重要类型,是反映经济收支和交易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为登记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包含多种不同形式的原始凭证。但是,相对于诸色入破历和入破历算会牒的研究,目前学界对敦煌寺院会计凭证似乎措意较少{1}。
本文拟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借鉴现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同时以唐代官厅会计文书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为参照,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中的支付命令(判)、文记(取抄署)、施舍疏、契约等原始凭证的编制和使用情况作进一步探讨,揭示其在财产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深化对敦煌寺院财产管理和运作过程的认识。
一 支付命令(判)
李锦绣先生指出,符牒、判、木契、榜是唐前期官仓库出给过程中四种必不可少的支纳凭据。其中,判是仓库执行出纳手续时所须秉承的详细支付指令,由其上级机构下达[2]。晚唐五代时期,在敦煌归义军政权的官仓库出纳活动中,我们仍然可以觅得“判”的踪迹,如P.4640《己未年―辛酉年(899―901)归义军衙内破用纸布历》第231―232行略云:“十六日,奉 判支与金银匠王神神妻亡助葬粗纸两帖。”[3]是知,归义军军资库在对外支出库藏物资时也是“奉判”而行的。以现代会计学角度而言,这类判文正属于原始凭证的一种,它们起到了通知要求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作用。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中同样存在这种性质的原始凭证,如P.3730《酉年(841)正月奉仙等牒并荣照判辞》载:
1. 牒,奉仙等虽沾乐人,八音未辨,常蒙抚恤,频受赏劳。
2. 及课差科,优矜至甚。在身所解,不敢隐欺。自恨德薄
3. 无能,不升(胜)褒荐,数朝惶怖,希其重科,免有悚遗,
4. 却加重赏。奉仙等四人,弟子七人,中心忻喜,贵
5. 荷非常。所赐赏劳,对何司取,请处分,谨牒。
6. 酉年正月 日奉仙等谨牒。
7. 检习博士卿卿、奉仙、君君、荣荣,已上四人各赏绢
8. 一匹;太平已下弟子七人,各赏布一匹。付∷荆
9. 依老宿商量断割交给分付。廿日 荣照。[4]
史奉仙等人是隶属于敦煌佛教教团的音声人,因演习音乐辛苦而获得了教团的赏劳。奉仙等人向都司申牒的目的主要是询问从何机构支取。上引文书第7―9行是释荣照针对申牒所作的批覆。荣照是当时河西教团的最高僧官都教授[5]。他在判语中详细说明了赏料的品类、数量和支付对象,并要求∷尽岸细钪Ц”。显而易见,这件牒文并判辞是奉仙等人领取绢布的凭据,而对于作为支付一方的∷纠此担在收到上述书面指令后才能向有关人员支出财物。是以,本牒文并判是一件典型的出纳原始凭证。又P.3730V《吐蕃年次未详沙州教授和尚乘恩判》记载:
(前缺)
1. 光妙神斋日,老宿与法律诸大德商量,赏老
2. 人布两匹。如无布,麦亦得。仍付戒藏、义辩
3. 依数支给。乘恩。[6]
乘恩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约9世纪前期)曾出任河西教团中的都教授一职[7]。这件由承恩签署的判文同样是有关于教团对外支付赏料之事。承恩在判语中对赏赐物品进行了具体指示,并要求将其处分意见转付与僧戒藏、义辩二人,由他们遵照执行。这件判文也可以证明,都司在颁赐财物一类的出纳活动中,上级机构(或僧官)的判文是财物保管机构执行支付手续的必要依据。
在都司因从事放贷业务而引发的物资出纳活动中,判文也发挥了原始凭证的作用。据BD.6359V
(6)(咸59V)《辛丑年(821)龙兴寺寺户团头李庭秀等请便麦牒(附处分)》:
1. 龙兴寺户团头李庭秀、段君子、曹昌晟、张金刚等 状上
2. 右庭秀等并头下人户,家无着(著)积,种莳当
3. 时,春无下子之功,秋乃凭何依托。今人户等各请
4. 贷便,用济时难。伏望 商量,免失年计。每头请
5. 种子伍拾驮,至秋输纳,不敢违迟,乞请处分。
6. 牒,件状如前,谨牒。
7. 辛丑年二月 日团头李庭秀等牒(朱印)
(中略3行签名)
11. 准状支给,至秋征纳。十
12. 三日。 正勤。
13. 依上处分,付仓所由
14. 付。[8]
这是一件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教团寺户向都僧统司申请借贷年粮种子的牒状。牒文末尾第11―14行为都司僧官的判决意见。都司教授宋正勤首先核准了寺户的借贷请求,然后某未知名僧官接续判案道“依上处分,付仓所由付”,意即按照宋正勤的批示,并指令将附有判文的请牒送交都司仓,要求都司仓所由遵此向借贷者支付斛斗。文书内容到此为止,但可以推知,都司仓主管者在接到判文后,才将发放粮食给借贷的寺户。因此,本件既是寺户向都司办理借贷业务的申请文书,也是都司仓给付斛斗的原始凭证。
以上案例中,不论是隶属于教团的音声人向都司领取赏料,还是寺户向都司仓借贷,都必须先行申牒请批,通过后,凭判支取财物。而都司仓、∷镜炔莆锉9芑构则必须严格按照上级僧官或机构发出的判令支出斛斗。上述判令作为支付通知书是十分典型的原始凭证。这类凭证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河西教团直接控制的都司仓等物资收储机构在出纳管理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就已经建立了较为严谨的手续制度。
二 文记(取抄署)
文记或称文钞,是唐代官厅会计核算中经常使用的一类原始凭证。据《通典》卷149《兵二・杂教令附》引《卫公李靖兵法》云:
诸兵士随军被袋上,具注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仗,并令具题本军营、州县、府卫及己姓名,仍令营官视检押署,营司抄取一本立为文案。如有破用,队头、火长须知用处,即抄为文记,五日一申报营司。
军队营司对军士携带的衣物、武器装备设有专门的登记文案,即衣装账簿。当兵士支用衣物装备时,队头、火长必须予以记录。而且这些记录内容被要求“五日一申报营司”,使营司得以及时掌握变动状况,并用作修改衣装账簿的依据。显而易见,这种由队头、火长抄写的文记即属于原始凭证的范畴。又唐《厩牧令》复原第44条(唐25条)云:
诸府官马及传送马、驴……军还之日,令同受官司及专典等,部领送输,亦注肤、第,并赉死失、病留及随便附文钞,具造帐一道,军将以下连署,赴省勾勘讫,然后听还。[9]
官马驴在行军过程中因死失、病留等所立之文钞亦属原始凭证,可敷造帐之用。文记的具体形式究竟如何,上述两则文献均未确示。《唐律疏议》对文记的内涵却有一段重要的提示,该书卷第15《厩库律》“监主贷官物”条记载:
诸监临主守以官物私自贷若贷人及贷之者,无文记以盗论,有文记准盗论,文记,谓取抄署之类。立判案减二等。[疏]议曰:……“文记,谓取抄署之类”,谓虽无文案,或有名簿,或取抄及署领之类,皆同……[10]
根据律文、律疏的解释,文记是有别于文案的某一类文书的统称。举凡名簿{1}、取抄、署领等均可归入文记。取抄的运用较为广泛,唐《仓库令》复原第2条略云:“诸受租,……随讫给钞总申。”[9]493官仓受纳租物时,要向缴送者出具抄文,以作为其完纳租税的原始凭证。这类取抄实物在吐鲁番文书中俯拾皆是,如《武周如意元年(692)里正李黑收领史玄政长行马价抄》(64TAM35:28)云:
1. 史玄政付长行马价银钱贰文,准铜
2. 钱陆拾肆文。如意元年八月十六日。里正
3. 李黑抄。其钱是户内众备马价。李黑记。[11]
又大谷5823《周通生纳税抄》云:
1. 周通生纳天宝叁载后限税钱壹伯壹拾
2. 陆文。其载七月二日,典魏立抄。[6]296
以上所引取抄,一件是史玄政缴纳按户抽配的长行马价后,里正出付与他的书面凭证,一件是县典给付百姓缴纳户税的凭证,均为纳税的原始证明。除了用作完纳赋税的凭证,唐代官民间的其他经济交易活动中也有使用取抄的情形,据《唐景龙二年(708)补张感德神龙二年买长运死驴抄》
(72TAM223:25―1):
1. 张感德先去神龙二年十月内买长运死驴
2. 壹头,皮壹张,给抄讫。今称失却,更给抄。
3. 旧抄在,不在用限 。景龙二年四月
4. 廿日,胡基抄。会纳历同。典。[12]
神龙二年,张感德从某官府机构购买了长运死驴一头、皮一张,同时获得“抄”文一份,作为交易成立和合法有效的证明。但张感德之后不慎遗失原抄,于是他向发文机构申请补领。承办官典经过核查有关“纳历”中的双方交易记录,确认交易真实发生过,所以向其重新出具了上述抄文并申明旧抄作废。此案中,张感德遗失交易抄文后还不厌其烦主动向官方申请补领,说明具有法律证明文件和经济凭证双重属性的取抄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等闲视之。
文记中的署领在出土文书中也有具体实例,《唐开元十九年(731)康福等领用充料钱物等抄》(73TAM506:4/11)略云:
20. 使西州市马官天山县尉留、典壹人、兽医壹人、
21. 押官壹人,伍日程料,领得钱贰伯伍拾文。开元
22. 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典赵宝领。[13]
这件文书记录了典赵宝领取市马官一行人等的五日程料钱,文书末尾有领物人的署名。原编者将其定为领用钱物抄,大致无误。但根据前揭唐律法条,笔者以为若将其定为“署领”似乎更加妥帖。又大谷1014《西州都督府兵役(兵曹)关系文书》载:
1. 分付和忠钱练
2. 右禄直练从库出,晋阳押领[(后略)[14]
是知,官员从官仓库支取俸禄须由本人或代领者立据签字。本件文记末尾有“晋阳押领”等语,故应为署领无疑。取抄与署领是相对而言的,收纳者出具取抄,支领者签押署领。当然,实际使用中两者可能并不存在截然区分。
不仅官厅财计管理活动,而且民间经济交易和私家理财记账中也会普遍用到取抄署等文记。据《唐会要》卷52《忠谏》记载:“初,有贾人张陟负五坊息利钱,征理经时不获。杨朝汶遂取张陟私家簿记,有姓名者,虽已偿讫,悉囚捕,重令偿之……又于陟家得卢载初负钱文记,云是卢大夫书迹,遂追故东川节度使卢坦家僮,促期使纳。”商人张陟通过设立账簿、文记打理商业交易活动。五坊使从张陟家搜检出的文记是卢载初欠负张陟钱款的书面文件,由负债方卢载初手书,并作为原始凭据由商人张陟收存。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取抄、署领等文记具有形制简洁、方便易行的特点,因此,它们在官方和民间的经济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唐末五代宋初时期,作为原始凭证的抄在敦煌地区仍然较为常见,如P.2161(P2)《年代不详(十世纪初)兵马使岳安等还谷赎舍抄》略云:
2. 粟拾硕、布壹匹,已上斛斗及干货都
3. 拾柒硕,并总还讫,一无欠少。今
4. 候阴兼行巷村邻,押抄示名为
5. 契日,抄在岳家觅不得,已后抄出 ?
6. 在 论限。 舍主兵马使岳安(押)[8]400
兵马使岳某与某人进行了一宗房宅交易,买方全部偿清作为房价的斛斗及干货后,卖方出示了抄文以作凭证,但是事后原抄遗失。本件文书即另行制作的一份证明文件,内中复述了事件原委并申明原抄作废,而以此新抄为准,此抄亦具有法律效力。又Дx.1417《丙子年(976?)杨某领得地价物抄》略云:
1. 丙子年十二月四日杨领得地价物抄。生绢壹
2. 匹,长叁丈柒尺叁寸,准折湿物贰拾伍硕。白斜
5. 已前褐准尺数折物捌石。(押)[8]390
本文起首即有“领得地价物抄”之语,是知为抄文无疑。文书主要记载了地主杨某在一桩土地交易中已收领到地价物若干。以上两件抄文,第一件末尾有舍主、舍主亲属和见人的签名、花押,第二件亦有花押。可见,抄文在形制方面一般须具备“押抄示名”。
取抄署在敦煌寺院经济活动中亦有使用,如Дx.1383《壬戌年(962?)翟法律领物凭》:
1. 壬戌年十月 八 日,于令狐兵马使手上领得粟贰拾壹
2. 硕伍斗。领得马{真边麦肆硕伍斗,为记。
3. 领物人 翟法律(签押)[8]389
这则取抄记录了同一天内一连领取的两笔麦粟收入。从文末的押抄示名来看,它应该是敦煌某寺制作的原始收入凭证。又Дx.1424《庚申年十一月僧正道深付牧羊人王拙罗鸡羊数凭》:
1. 庚申年十一月廿三日,僧正道深见分付常住牧羊人
2. 王 拙罗鸡白羊、l羊大小抄录,谨具如后:
(中略)
5. 伍口。已上通计肆拾口,一一并分付牧羊人王拙
6. 罗鸡,后算为凭。
7. 牧羊人王拙罗鸡(押)
8. 牧羊人弟王悉罗(押)[3]578
这是一件某寺常住牧羊人从寺院领取放牧羊群的原始记录,文末有领取者王拙罗鸡等人的署押,或者亦可将其视作取抄署一类的文记。文书中的“后算为凭”等语表明,本件抄文也是之后寺院与牧羊人进行业务核算的凭证。又S.3984《丁酉年(937)报恩寺牧羊人康富盈算会凭》云:
1. 丁酉年十一月三日[立][契]。报恩寺徒众就大业寺齐
2. 座算会,牧羊人康富盈除死抄{1}外,分付见行羊数:(后略)[8]372
“死抄”或指羊死亡后,寺院根据牧羊人的报告及其缴送的死羊皮、肉等实物,而向其出具的证明文书。S.4704《辛丑年(941?)二月徒众纳死羊凭据》或即属于此类死抄的实物,文书记载:
1. 辛丑年三月廿日,徒众因城北索将头庄上拔毛日
2. 见纳死白羊羔子玖口,l羊羔子陆口。(押)[3]576
它与前引唐令中“死失、病留及随便附文n”的性质接近。报恩寺在与本寺牧羊人的结算活动中,死抄是点算减少羊数的证明。所以,取抄署等文记既是经济往来业务的证明文件,也是寺院编制账簿和从事财务结算的依据。
当然,还有比取抄署更为简略的文记。如Дx.1365《癸未年净土寺周僧正还王都料锁价绢契记》载:
1. 癸未年七月十九日,净土寺周僧正绢七疋还王都料生铁口
2. 锁价用。{2}
本条支出文记省去了经办人和当事人的署名签押,大约是随手记录以作为编制帐历时的提示。民间经济活动中制作的文记与官方相比更加简易灵活。
目前,我们可以得见的敦煌寺院取抄署领类的原始凭证不多,揆诸情理,单件取抄署多是由寺院向纳物者开具,寺院一般自然不会收存,另外这也可能与领得历(抄录)的使用有关。敦煌寺院的出纳活动频繁,财计管理者为减少原始凭证的数量、简化算会手续,较少制作这种一次性的取抄署,而径以领得历代替,如S.6981《辛未―壬申年(971―972)某寺某某领得历》略云:
8. 十二月十四日,领}户李章v旧}稞(课)粟伍硕叁斗。愿。
9. 十七日,领得南梁户杨再住算领粟两硕。愿。壬申年正月
10. 一日,弁才亡赠粟肆硕。愿。……[3]138
本件文书中,某寺僧愿按时序逐日记录了手上的各项收入。而S.5495《唐天复四年(904)灯司都师会行深信依梁户朱神德手下领得课油历》则是专门针对梁课收入一项经济业务设置会计科目编制的凭证,文书略云:
1. 天复四年甲子岁二月一日,灯司都师会行、深信依
2. 梁户朱神德手下领得课油抄录如后:
3. 三月十一日,领得油壹斗,朱。……[3]115
以上两件领得历中的每笔收入前均标明日期,末尾有领取者或缴纳者的亲笔署押(有的加盖印件,如Дx.4277+Дx.6042)。这种通常被归为收入账簿的领得历,或者也可以视作取抄署的演化和发展,是介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之间的一种文书类型{1}。它们是可以多次填写、使用的原始凭证,从这个角度看就略接近于现代会计凭证中的累计原始凭证。
综上,取抄署之类的文记作为原始凭证是敦煌寺院算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原始经济凭证。而由一次性凭证取抄署发展而来的领得历则使账务处理活动更趋清晰和高效,也为寺院管理者了解和掌控某项经济业务提供了便利。
三 施舍疏
施舍疏是僧俗施主向寺院、教团布施财物时所使用的文书。通常,它随施物被一道交与寺院。但由于某些施主的文化水平不高,变通之下,疏文也可由寺院。施舍疏的内容通常包括施物的名称、数量、去向,施舍的时间、地点、缘由、目的以及施主姓名等[15]。
敦煌寺院将普通布施者个人的施舍称为散施,散施是寺院的重要收入的来源之一。除了施舍疏,敦煌寺院的入历和算会牒对信徒的散施财物往往有详细的登记。因此,寺院或教团进行会计核算时,施舍疏可以作为原始凭证,供编制入历、算会牒等的账历使用。敦煌寺院的施舍疏在形式上有多件连写和单件之分,在内容上也有繁简之别。
现代会计制度中,原始凭证的审核是账务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校验合格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以此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与准确[1]204。作为原始经济凭证,敦煌佛教教团和各寺的施舍疏存在着明显的整理、审核痕迹。如P.2837V《辰年支刚刚等施入疏十四件》记载:
(前缺)
………………………荣照…………
(中略)
(三)1. 布壹丈,施入修造
2. 右弟子所施意者,己身染患,圣
3. 力加持,似得减损。今投道场,请
4. 为念诵。
5. 辰年正月卅日女弟子王氏疏。
6. 已前壹拾柒道疏。卅日,荣照。
………………………荣照…………
(四)1. 胡粉半两,施入修造。镜一面,施入行像。
2. 右所施意者,为慈母舍化以来,不知神
3. 识,今头(投)道场,请为忏念。
4. 二月八日女弟子十二娘疏。(后略)[3]59-60
本卷残文书现由七纸粘缀而成,每纸抄录施舍疏一至三道不等。每道疏文中所记物品名称的右侧和文书空白处多有勾画符号,与敦煌寺院各种会计账历中所采用的勾画方式一致。会计账历中文字右侧的勾画符号一般表示某笔账目结算完毕或已清点核对,予以勾销。文字下方空白处的勾画符号则表示行文至此结束[16]。是知,审核疏文的重点在于确认其中登录实物的名目、数量是否正确以及防止他人随意虚造和涂改。
另外,这卷文书每两纸的正面骑缝处均有僧官荣照的署押。押缝是唐代官文书处理程式中的重要手续,通常是长官、判官对其职守负责的一种表示[17]。敦煌寺院施舍疏上骑缝署押的作用应与之大致相同。又,本件文书在第三道疏文后载:“已前壹拾柒道疏。卅日,荣照。”这是荣照在辰年正月卅日针对当天(或之前一段时间)施舍疏特别添写的一条汇总性注记。所以这批疏文是由荣照整理、审核,注记实际是对整理、统计和勾检结果的扼要说明。
P.2583《吐蕃申年比丘尼修德等施舍疏》也采用了多件连写的形式。文书残存部分系由十二纸粘连而成{1},每张纸多只抄录一道疏文,且抄写笔迹不同。由此可知,这件文书是由若干独立的疏文董理、连缀所成,而非一次性抄录。与P.2837V相同,本卷文书中每道疏文都有勾画符号。文书第12纸的末尾处还有正勤的署押,笔迹与之前的疏文不同。正勤即前揭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都司教授宋正勤,他应该是这组疏文的整理者或审核者。
类似的施舍疏在吐鲁番出土的寺院文书中也有发现,且时代更早。如阿斯塔那170墓所出《高昌子等施僧尼财物疏》。这件高昌国统治时期的寺院施舍疏中就有明显的朱笔勾画痕迹以及布施财物的朱书合计数字等。[18]可见,中古时期佛教寺院在会计核算活动中对施舍疏的整理、点算、审校具有普遍性。
当然,教团财计人员对施舍疏的审核并不仅限于施物的收入情况,如羽076R《比丘法邻僧衣、布、纸施入大众疏》载:
1. 布僧衣壹c(对),布壹匹入大众其布法山便
2. 右所施意者,为寄身深患,药食虽
3. 投,未蒙痊损,今投道场,请为念
4. 诵
5. 六月八日比丘僧法邻谨疏
6. 法事真法师
7. 法邻城门前施布壹匹,纸大小两帖和?入
8. 大众
9. 法邻斋。已前∷静⒃瞥讫,已后其物
10. 见在洪辩。
13. 洪辩[19]
这是僧人法邻因患病而向道场施物,请为念诵佛经以求早日痊愈的疏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件施舍疏第9行以后洪辩另笔添写的一道注记,它完整地交代了教团对法邻所施舍斋〉拇χ镁过和现存状况。本案例中,教团对施舍疏的核验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账物校对,而涉及∷镜惹昂缶手过施物的机构和人员,体现了校核活动的细致与周备。
要言之,针对信众的施舍,敦煌教团或寺院首先为他们逐一立写施舍疏以作凭证,其后再将这些零散的单页粘连成卷,进行编联整理、统计与审核。施舍疏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账务处理,既可以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的作用,又为后续其他帐历的编制提供了基础和便利。所以,作为原始经济凭证,施舍疏是敦煌佛教教团会计核算和财产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凭证资料。
四 契 约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唐宋时期日臻完善和发达。敦煌寺院也广泛使用到雇佣契、借贷契、出租契等各种契约。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民间契约又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民间契约,仅在法律方面起证据作用;一类除具有法律方面的证明作用,还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20]。敦煌寺院使用的契约文书多数就兼具这两种功能。
经济契约是原始交易凭证。现代会计实务中,契约(合同)虽然附属于会计资料,但不能直接用作会计核算的凭证。敦煌寺院的账务处理过程中尚不存在如此严格之界限。所以,我们或者可以将其纳入原始凭证的范畴进行考察。而且,在会计期末,敦煌寺院财计人员确实也常依照契约中所拟定的条款确认收支和执行结算业务。S.6781《丁丑年(917)正月十一日北梁户张贤君二年油课应见纳及沿梁破余抄录》记载:
丁丑年正月十一日,就库算会,北梁户张贤君,乙亥年、丙子贰年课,应见纳及沿梁破余,谨具抄录如后。准契见纳油数:(中略)张贤君亥、子贰年中间准契欠油壹硕叁胜(后略)。[3]343
这件抄录中提及的“契”是指本寺与梁户张贤君间订立的捉油梁契约。敦煌文书中留存有水}、油梁租赁契约的样文{1},其中即涉及承租方应纳梁课数额和缴纳时限的规定。此算会文书中的“准契见纳油数”、“准契欠油”等语表明,寺院在与承租油梁者算会时是严格按照契约规定核算梁户的已纳和未纳梁课数目。由此可见,契约文书也是敦煌寺院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采据的原始凭证,在算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契约文书本身就已明确标出将被用作结算凭据,如S.4116《庚子年(940)报恩寺牧羊人康富盈算会凭》记载:
庚子年十月廿六日立契。报恩寺徒众就南沙庄上齐座算会,牧羊人康富盈,除死抄外,并分付见行羊籍:大白羯羊壹拾叁口,白羊儿落悉无陆口……已前白羊l羊,一一诣实,后算为凭。
牧羊人男员兴(押),
牧羊人康富盈(押),
牧羊人兄康富德(押)。
其算羊日,牧羊人说理,矜放羔子两口为定。又新旧定欠酥叁升。(押)[8]374-375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将本件文书定名为算会凭。但文书起首所云“庚子年十月廿六日立契”却又正是敦煌契约文书中惯常采用的套语,如S.1398《壬午年慈惠乡郭定成典身契(习字)》这种典型的契约文书中就有“壬午年二月廿日立契……恐后无信,故立此契,用为后凭”等语[8]353。所以,本件文书在内容上虽然与一般意义的契约差距稍大,但从形式看,将其视作契约似乎亦可。这种特殊形态的契约正为寺院会计核算提供了重要依据。
契约不仅对经济业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详尽规定,有时也具备产权或债权的书面证明作用,因此,寺院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这类原始凭证也会相应地加以妥善保管。大历九年,长安寺高僧不空示寂后,将“祥谷紫庄将倍(陪)常住,其庄文契并付寺家”{2}。敦煌寺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据P.3587《年代不明(公元十世纪)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记载,敦煌某寺常住什物中有“诸家卖危ㄉ幔┪钠跫奥虻馈⒙郏轮)}文书一角。”[3]46本件常住什物交割清单中,购置房地产业和碾}的契约文书就赫然在列,这正可以说明敦煌寺院十分重视对这一类原始经济凭证的保管。
五 结 语
原始凭证本身具有内容散碎、形制简短、运用灵活的特点。在财产管理人员编制完各类账簿和会计报告后,有些凭证可能很快就被废弃。所以,在目前存留下来的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中,原始凭证的数量相对不多。本文列举和分析的几例原始凭证远远不能反映敦煌寺院会计凭证的全部形式与内涵,但已经可以说明,敦煌寺院在其财计活动中普遍采用到原始凭证,以及时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严格掌握和监督财物出纳等情况。这些原始凭证从编制方式看,既有一次性凭证也有可以连续多次填制的凭证;从文书形制来看,则有适应不同场合和需求的判、施舍疏、取抄署、契约等多种样态。同诸色入破历等会计账簿和算会牒等会计报告一样,原始经济凭证在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文书体系。
其次,敦煌寺院和教团已经注意到对各种原始凭证区别进行整理、审核与保管,以为之后的登记账簿和结算业务服务。上文在论及契约、施舍疏等凭证时,对这方面内容曾予以具体分析。归纳言之,当时寺院在原始凭证的保管方面主要采取了以类相从和粘连成卷的方式。有些原始经济凭证,如BD.6359V(咸59V)号文书中六件关于寺户向都司借贷的牒状和S.1475号文书中十多件属于灵图寺的借贷契约,虽然都司和灵图寺的财计人员没有将它们整理粘贴成卷,但从目前的保存情况可以推断,在其被利用来抄写佛经前应该是收存在一起的[21]。另外,除了作为会计资料由财计人员集中收管,有些原始凭证还被列入常住什物加以妥善保存。在原始凭证的审核方面,敦煌寺院采取的具体形式则至少包括勾画、署押和统计三种,以此确保凭证文书的准确、可靠。寺院和教团的财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之严谨于此也可见一斑。
最后,编制原始会计凭证是敦煌寺院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其财计制度设计和运作的合理性。在敦煌寺院账务处理过程中,从制作原始凭证到编列各类收入支出账簿再到编制入破历算会牒等会计报告,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核算序列。判、取抄署、施舍疏、契约等原始凭证为编制诸色入破历和入破历算会牒提供了依据。所以,各类会计凭证在敦煌寺院和教团的财务运作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洪.会计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95.
[2]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72-178.
[3]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267.
[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113.
[5]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M].京都:同朋舍,1982:364-366.
[6]池田温,著.中国古代籍账研究[M].龚泽铣,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407.
[7]姜伯勤.敦煌本承恩帖考证[C]//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80-394.
[8]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86-87.
[9]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519.
[10]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32.
[1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441.
[1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60.
[13]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0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3.
[14]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1卷[M].京都:法藏馆,1984:3.
[15]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42.
[16]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7,19,339.
[17]卢向前.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C]//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85.
[18]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第2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9-139.
[19]公益财团法人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吉川忠夫.敦煌秘笈:影片册:1[M].大阪:はまや印刷株式会社,2009:450-45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组织实施;教学效果
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以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为平台,从软件自有的流程出发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内部整个会计核算的流程,但学生难以建立起软件操作与实务岗位的联系,同时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有较大的区别。因为企业会计核算无论是手工账处理还是电算化处理都是分岗位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有悖于企业工作实际的组织。学生在课程实训后只会其中的操作,而很难将其与实际工作很好的衔接,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一、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内涵与设计理念
1.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涵义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由会计主管、出纳、会计、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组成。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系统的会计岗位相对应,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在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点,要求会计专业教学既要全面系统的讲授会计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开展分岗实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岗位意识和岗位工作认识程度,锻炼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以提高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
2.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设计理念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应该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采用岗位角色扮演的模式,采用分组、分岗、轮岗教学法,即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掌握了本岗位工作技能后再轮岗,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触”。
二、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实施准备:分组与分岗
分岗实训中首先需要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使用仿真实训用具,使学生尽快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从而在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对会计这个工作的直观认识。其次要进行实训分组,合理的分组会使得学生由个人状态转变为与小组成员紧密结合的协作状态,在正式实训开展前还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了相应的角色。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要求,遵循内部牵制制度,并结合对中小型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一般实行一人多岗的特点,在会计电算分岗位实训中设置四个岗位: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记账会计人员和制单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五个岗位:总账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工资管理系统会计、购销存系统会计。
2.实训内容
(1)掌握会计工作的岗位流程
在分组和分岗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由教师明确实训小组所共有的目标及任务,然后在各个小组所确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安排下,通过运用手工及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仿真企业业务的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基础设置、创建账套、总账系统凭证的填制及审核、记账生成各类账簿、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购销存系统的处理及生成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的设置与编制等。
(2)培养电算化操作的各项技能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就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处理企业中的货币资金业务、购销业务、存货核算业务、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等业务的核算,要求学生掌握在电算化系统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分析并解决在实践中出现各类问题,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会计岗位之间业务传递的程序及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全貌拥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3.与轮岗实训模式的结合
采用分岗模式,每位同学只能接触一种岗位,而对其他岗位,认识还是不太深,因此还要把轮岗应用到课堂实训中。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而精细的轮岗安排表,可以让每一位参加实训的学生对本小组所有岗位的工作任务都亲身体验一番。这种做法与单纯的分岗实训相比,不但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彼此沟通与相互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教学效果的分析
1.分岗实训启发了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在分岗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教授和演示,而是转变为通过确定实训岗位的分工和职责,使得每位学生各司其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岗位角色意识,明确职业基础素质。
2.分岗模式体现了财务工作内部牵制原则
传统会计实训自始至终都由一个学生来完成业务的处理,既是出纳、制单,同时还是审核、主管,各种工作都是一人完成,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会计系统中各个岗位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而分岗教学模式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深刻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原则。
3.分岗实训全方位强化了学生工作能力
在分岗实训过程中,学生自己成为了一名会计,实训教室变成了企业科室,同学成为了同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而协同完成各个岗位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宁靖华,肖湘蓉.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消费导刊,2014(3).
[2]林芳.浅析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问题与分岗实训策略[J].经贸实践,2015(09).
1.1 宏观需求分析
当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总的来说处于上升的趋势,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式乐观,各用人单位的招聘数量较多。
而从用人单位选择的专业类别来看,财务、审计(含会计)、金融专业仍是排在前三位的就业需求大户,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要应对国家税制和财务的要求,考虑到自身起点低,,所以急需会计专业的人才,这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所遇到的非常好的机遇。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还是比较乐观的。
1.2 江苏省区域需求分析
为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每年都会对毕业生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跟踪调查并进行相应的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我们从本地区的企业人才需求出发,通过调查人才市场、走访企业、调查应届毕业学生、与专家教师进行座谈等多种形式,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调研后的基本情况如下:
(1)人才需求量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和平稳发展,一直需要较多的会计类专业人才,财会类专业一直处于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的前列。
(2)学历需求情况
针对本次企业招聘人才的学历等级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逐步趋于理智。在招聘财会人员时不再以学历作为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按调查表显示,高职高专财会技术人才从业的主体,是社会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
(3)岗位需求情况
按照用人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第一类:大中型企业(包括企业集团、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①财务总监;②财务主管;②核算会计;③出纳;④审计主管及审计人员。
第二类:中小型企业:①财务经理;②会计核算;③出纳。
第三类:机關及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②会计核算;③计划、审计管理;④出纳。
第四类:银行等金融机构:①会计主管;②会计核算;③证券投资管理。
在以上四类用人单位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在聘用人才时,对他们的学历要求较高,最起码也需要是本科学历;中小企业或基层金融机构在学历方面要求较低,即使是专科学生他们也乐意接受,在整个市场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要据此明确其教学方向。
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当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初步调研,结果如下:
(1)企业顺利开展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是操作财务应用软件。
根据调查表中为保障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各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财务软件的日常业务操作能力,其比例高达以99.3%。上表中的数据说明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是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能力,这种观点受到广大企业以及财会从业人员的广泛认可。据统计,我省企业一般都会使用金蝶、用友和管家婆等财务软件。很明显,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学会每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也不可能把精通市场上所有的财务软件。
(2)财务软件初始化实施能力水平十分重要。
在调查中,各企业对财务软件初始化实施能力的需求较高,占据第二位,其比例为93.3%,这说明信息化会计人员同时需要具有较强的财务软件初始化实施能力。虽然很多企业都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但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的仍然是人工记账,完全脱离人工记账并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不足半数。因此,我们详细调查了各企业财务系统的应用状况,并得到了如下结果:
该结果表明:各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存在一定区别,相对来说,总账、工资等系统的应用面较广,其他系统的应用面比较狭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企业无法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不足,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发展。这说明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系统实施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即使目前很多企业还未实施会计信息化,但他们基本都打算在未来实施会计信息化,,也就不可避免会遇到系统初始化问题。
(3)维护计算机软硬件能力也很重要。
计算机、打印机等重要工具设备是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会计人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计算机技能。据此,我们在调研中又加入了四个问题:
(1)贵单位是否单独设置计算机技术人员岗位:
(2)企业中对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是否由软件公司负责?
(3)会计人员是否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以辅助本公司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
[关键词]会计 集中核算 内部审计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企业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职能部门的会计和出纳,各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企业内部集中进行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核算中心的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对核算组及其工作成果的监督检查,即对核算组的会计进行监督、会计核算情况进行审计。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下,核算中心的内部审计与传统意义的内部审计就有了区别的,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思想与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其实是一个转变会计职能的过程和举措,它促使从会计核算中心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而现代会计核算中心早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记账机构,它更是一个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的重要部门。
会计集中核算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企业各部的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要既坚持规章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企业各部业务活动都能正常开展。
会计集中核算必须有完善的内外监控制度,以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风险也跟着集中,所以对于集中核算的管理就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以防范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时,要加强审计。规范行为,明确责任。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就会有较高的执法风险,为此,集中核算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或挪用、盗用公款现象的发生。
现代会计集中核算的电算化和网络化是必然趋势。所以应该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集中核算,从根本上解决了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问题,而且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即可对各部门实施远程预算监控、用款计划管理、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脱离了企业各部门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一个核算人员又同时负责多个部门的账务,无力全局掌握每个部门业务细节,使会计监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不能完全堵塞经费支出漏洞。会计集中核算的出发点是节约成本支出,从源头上预防成本浪费和滥用。集中核算中心对个部门的经济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个部门报来的票据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审核:一是看有没有部门负责人的签字,是否与预留核算中心的印鉴相符;二是看部门拿来的票据是否合格,而对于支出是否合理并不了解,因此仍会存在一定的成本浪费。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中发展实践不长,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核算与监督、管理与服务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常会忽视管理和监督职能,而比较注重核算职能。其二,现在还缺乏控制会计人员岗位风险的长效机制。
三、企业集中核算中心内部审计的对策
集中核算的内部审计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目前内部审计的法规都是针对部门会计核算主体或所属部门的,核算中心怎样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核算中心与核算部门没有隶属关系,而内部审计范围包括核算部门的财务收支活动,因此在规章别要明确核算部门应配合核算中心内部审计工作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一来核算中心的内部审计才能做到依法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集中核算的内部审计要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提高审计质量。面对众多核算部门和有限的审计资源,选择怎样的样本编制可行的审计方案,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是会计集中审计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对此,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会计核算情况。将检查中发现的疑点列为审计范围;找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漏洞。将其列为审计范围进行重点审计;其三,将财务软件系统中非法修改历史资料作为审计重点。
四、总结
事业单位具有服务性和非盈利性特征,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具有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则主要参照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一直陷入一种困境,以至于造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财政财务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需要。二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只靠会计核算中心予以监督,而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少,难以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情况。三是部分事业单位账外资产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变相隐瞒收入。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实行“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那些已经习惯了随意支配资金的事业单位感到很不适应,为了能够继续随意支配资金,个别单位便寻找各种借口使应上缴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变相转为“往来款项”进行账务处理,想方设法隐瞒其正常收入。
如果不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发展新的会计管理模式,改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将很难得以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多种创新形式
在改革过程中,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各地区各部门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模式所具有的优缺点,选择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归纳起来,这些模式的创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会计委派模式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相应设立会计管理的专设机构,负责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调遣、任免和日常管理。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会计工作站
对县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会计、出纳,由会计委派工作领导小组代表政府进行直接委派,实行“岗位定编、人员流动、择优录用、工资统管、持证上岗、奖优罚劣”的管理办法。
2.建立会计服务所
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会计服务所。会计服务统一管理,与被服务单位在经济利益、人事管理等方面所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会计专业服务单位,主要从事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审计业务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事业单位内部仍然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对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及时进行监督和核算;(2)主管会计人员是政府派来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利于单位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3)这种管理模式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促进会计人员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从而为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委派的会计人员与入驻单位的领导及内部的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不好协调。(2)会计委派制尚缺乏法律依据。
(二)会计核算中心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是在单位财务自、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业务,及时向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该模式是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中心,隶属于财政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在业务上都归财政或主管部门领导或指导。会计核算中心再分设不同的职能科室,分别负责核算下属各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而各事业单位取消会计机构,撤消银行账户,只保留一名或几名报账员,根据本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合法凭证及时交到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核算。
该形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可以使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摆脱领导制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可以统一会计人员、统一会计核算、统一银行账户和统一会计管理等,便于规范会计工作;三是符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便于推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
该形式的主要不足在于:一是会计人员不再是单位内部的人员,无法及时对单位内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使会计监督变成了外部监督;二是忽视了会计的内部管理和报告职能,使会计人员无法及时参与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三是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经济决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
(三)财政集中支付模式
财政集中支付模式的职责是统一办理和具体承担全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的收付结算。对纳入集中管理的单位,支付中心按照“责权不变、集中支付、分户核算、封闭运行”的办法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是优点是比较稳妥,方案操作较规范。缺点是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部门认为,实行集中支付是财政揽权,损害了部门利益,剥夺了部门的财务管理权;还有的部门认为,尽管花钱,反正最后都由财政报销,一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省心了,最后由财政把关,把责任推到财政身上,影响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零户统管
“零户统管”是对乡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以提高管理效益为目的,取消各单位会计,实行报账制,由乡财政所统一管理各单位的会计业务。各乡镇委派单位会计,由地方政府对各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进行委派。被委派的人员可以从原单位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体制坚持“会计机构不变、会计地位不变、会计职能不变”的原则。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资调动、事业职称、工资奖金及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和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三、促进会计管理模式有效实施的配套措施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选择其中的会计管理创新模式后,其有效的实施还需要加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以保证创新模式具备有效性及可操作性。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财务人员培训,加强其对创新形式的了解。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并对各种创新形式能熟练操作。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53-02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有九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手段上我国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道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分散的方式不利于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农民自身由于知识面等因素对市场的把握不是很全面和及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利益常常会得不到保护,有时候会招致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合作经济的方式来发展农村经济是比较好的模式,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因此,合作社在思想上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导致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2)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
2.1 从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环节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很有限,合作社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利少,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再加上法律地位也不明确,因此,想通过申请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拓展业务也是很困难的,狭窄的资金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从投资方面来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如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
(3)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给不出制定比例的依据和合理的理由。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不少合作社没有实行股金分红,却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更有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有些地方,合作社的领导及很多社员不知道什么是利润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2.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内部没有控制制度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以“三农”服务为宗旨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各地在实际工商登记时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登记为企业法人有些地方登记为事业编制,而有些地方登记为社团法人或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造成其会计制度适用的不一致。还有的专业合作社没有及时规范建账。
2.3 财务人员配备不健全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
由于合作社业务相对工业企业来说比较少,收入也有限,为了降低成本,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会计、出纳岗位由理事长、监事长或本社社员,或者聘用村会计、出纳兼任,而有些聘用的会计、出纳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无证上岗,违反了会计核算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即使是专门的会计人员也大部分来自社员,他们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的会计和财务知识,不懂会计核算,根本不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4 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同时,外部监督也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一方面,审计、财政、税务等诸多国家监督机关为完成各自的任务各有侧重,相互间缺乏协调配合,监督合力远未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其鉴证可信度比较低,起不到应有的公正监督作用。
3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以上问题:
(1)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的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的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
(3)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依法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
首先,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
金资产。其次,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
(4)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专业合作社专业财会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因此财会管理人员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后续教育,加大《会计法》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作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应带头并要求社员加强学习财会知识,提高全体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对财会人员应实行聘用制,挑选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担任财会工作。会计人员应该持证上岗,定期培训,使其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5)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际经验是初创期股金分红比例高些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应坚持按股分红和按农产品交易量返利相结合的原则。合作社也可以只进行利润返还或利润返还加支付股息,但不能不进行分配。另外,合作社利润中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时必须首先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以便专款专用,以丰补歉,保护专业合作社组织稳定性。
(6)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尤其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合作社项目,可加大支持力度。第二,实行税收优惠,对已登记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等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最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信贷优惠,增加贷款,提高信贷比率,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总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贾宪威.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 ,(8).
[2]陈学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 (1).
[3]赵鲲,门炜.关于合作社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6,(3).
[4]许宝峰.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秆的财会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5(3).
关键词:周代;财计官制;会计管理制度;国库
1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比较
会计管理制度是对会计活动的规范,当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出现了基本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官厅会计制,而其中以周朝的财计官制最具代表性。
《周礼》一书中也曾对周朝的财计官制进行的记录:周王之下设六卿,天官之长大宰为六卿之长总揽王朝政务大权,包括采集筹划,组织与管理。下设两大职能部门。即是说,周朝的会计管理主要是两大部门,一个是会计组织部门,一个是国库组织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大宰,即是天官。相当于企业的财务经理,接受周王的监督管理。
会计组织部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围绕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设最高长官是司会,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主管。他的主要职能有三个:一是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在企业中,财务主管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定期将自己的各项工作及下级部门工作以书面的形式向总经理报告,同时领导会计部门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供股东以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二是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而财务主管则是负责财务部门的运行,负责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这点也是相似的。三是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赋税征收的依据。这是与现代财务主管职能的不同之处。因为古代要按人头征税,而司会此时相当于人口统计人员,向国家提供土地面积,农作物和人口数量,以作为征税依据。
在司会下面又设了四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一职,管理会计核算。而职内、职岁、职币这三个职位则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出纳一职,即主要负责现金业务。而与现今出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将出纳一职一分为三,也就是分工更细,其中职内是负责现金的流入,职内负责现金的流出,职币则负责现金的余额。职内、职币、职货负责的事务时整个国家的,事关重大,再加上当时没有计算机,经济业务的记录,确认,计量等的速度当然不能与今天的相提并论,分工的细化在当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2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今国库管理制度比较
2.1会计组织部门的比较
当然以上我们只是将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与现今企业的会计组织体系进行了比较粗略的比较,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体制中,也有一些与其相似的地方。我国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模式:①围绕企业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种会计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②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两种会计管理模式,他们分别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其中,财务总监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会计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向管辖的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根据授权,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这与企业的会计主管相似,也与周朝的司会工作职能相似。
2.2国库组织部门的比较
除会计组织部门外,周朝还设有另一个管理财务工作的部门,即国库组织部门。相当于企业的物资保管系统以及政府的国库。在周朝的国库组织部门中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相当于企业中的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的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也属于天官系统。,级别小于小宰。大府的职责有四个:一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收入,二是统领各库长官,三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支出,四是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在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即不同物品放入不同仓库管理,不同仓库由不同人员管理,同样也是分工明确。而现代国库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财政国库是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体现;第二,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三,财政国库重在控制预算执行,要保证财政资金收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执行;第四,财政部门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接受政府委托的,都负责预算工作,对政府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当然我们也有创新,比如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的特点主要是:其一,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不设立财政资金存款账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其二,财政资金收付方式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银行系统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其三,实现财政收支实时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实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
2.3税收事务管理的比较
对于部分税收事务也不由国库管理,而是由地官大司徒主管。周朝时,大司徒系统分掌税负收入组织工作,从税种方面讲主要集中在商税和农牧赋税的组织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杂税。商税征收由司事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负责铅笔保管。商税可以赊货;农业税由载师,闾师及县师负责,所收粮谷的保管发放由廪人负责。
周朝的国库组织管理制度与部分税收事务的管理类似于现今的分税制,也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这样中央与地方各有所得,一方面有利于集中中央财政收入,加强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中央工作负担,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对周代财计官制的评价及启示
周朝的财计官制确定与组织设置总体格局及其所体现的总精神,主要是“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所谓“九府出纳”,“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和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古史称“周礼九府”。所谓“统由司会监督”,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这种相互牵制的,分工明确的现象在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也有应用。比如出纳和会计这两个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
在周朝还设有宰夫,他负责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审计。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许多历史的痕迹,当然也有自己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实践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兴趣不高,对会计理论理解不透彻,会计动手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文章对西藏民族大学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提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0-02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简介:马锦(1983—),女,陕西户县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西藏高校教改项目“西藏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学习“基础会计”可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为以后参与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纵观各大高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等现象。西藏民族大学自2003年将“基础会计”列入重点课程加以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精品课程。
(一)重视度不高
非会计专业一般只开设“基础会计”一门会计类课程,该课程课时短、任务重、理论概念多,这就导致了在计划内学时中忽视实践教学;另外教师为非会计专业学生授课时,过分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是非自身专业课程,对实践缺乏兴趣。这种长期以来“教”与“学”双方的不重视,导致了课程的开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一些学生学完一学期,对会计工作仍然概念模糊。
(二)目标定位不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往往没有实质差别,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依照同一教学大纲、适用同一本教材,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会计专业实践多、实践目标明确,非会计专业实践少或者不实践。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定位,和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应用”而非“研究”,教学重点不在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而应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预测企业经营状况的能力[1]。
(三)内容选择不科学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多以校内实践为主,实践内容为案例分析、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许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未进行严格区分,与会计专业采用相同的内容,只是从中筛选一些简单的经济业务实践,笼统、敷衍地完成任务。非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不应过分强调对会计各大理论的应用,而应在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多锻炼学生对会计数据处理、会计报表运用管理、会计指标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形式单一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对会计核算原理的理解,多采用做实训题或手工填制凭证、账簿、报表等形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大多不从事会计工作,实践教学中多被安排成案例分析和做实训题,许多学生直至毕业都未见过实际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更谈不上看懂、分析和预测。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基础会计”实践不应局限于做核算题,应尝试引入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更多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体验。
2003年以前,西藏民族大学非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是以做会计实训题和案例分析为主,但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敷衍了事,甚至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产生“会计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因此自2007年开始,我们调整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区别于会计专业编写实验大纲,并设计了实践课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更新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紧贴专业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实践教学改革后,“基础会计”课程极大激发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印证和使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要解决的不是经济业务如何具体核算的问题,而是通过核算了解会计工作的过程和特点,认识不同的业务处理差异,分析每种会计结果及其含义。因此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本着专业针对性、内容完整性、重点突出性和操作实用性的原则区别于会计专业来进行。
(一)会计案例
长久以来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独立去思考。采用会计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实际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式和结果形成直观的认识。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选择与其专业贴近的经济业务案例来进行分析讨论,如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案例分析时,教师会选择和企业管理知识相结合的案例,尽量让学生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分析报表、存货管理等会计业务,思考会计处理所带来的影响;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案例一般涉及外贸业务核算;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会考虑加大采购需求、成本核算、利润计算等会计案例比例。只有不脱离专业实际的真实感受,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会计不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那么简单,而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基础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多选择出纳、会计角色,尝试对业务进行专业核算处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核算要求应低于专业学生,实践重点应放在对会计流程认知和会计管理上,因此实践不应局限于以上两种角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角色来体验会计工作操作方法,如分为会计、出纳、会计主管、企业领导、采购员、投资者和供应商等角色,将现实业务转变成课堂游戏,从而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和经济生活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三)参观教学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一般同会计专业一致,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来进行业务处理讲解,无法突出不同的企业形式核算差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考虑组织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参观和专业相近的企业,亲身感受业务核算过程,了解会计数据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如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观外贸企业,了解外贸会计处理流程;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去生产型企业,了解营销活动和企业会计业务的关联;组织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走进大型的集团企业,使其认识到集团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如果“走出去”参观教学实在有困难的话,还可选择“引进来”的形式,如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会计工作。
(四)上机操作
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今会计工作的主流,如果“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仅锻炼学生的手工操作,显然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即使学习“基础会计”的目标不是成为会计,但也要理解会计的本质,因此参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时有限,我们会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来普及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兴趣小组成立后,教师会将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和操作步骤先行讲解,并建议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教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学校机房操作练习,上机练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加深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加入更相关的实践内容,采用更丰富的实践方式,启发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前,西藏民族大学“基础会计”教师普遍反映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学习不重视,实践敷衍了事。为了搞清楚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对2005和2006届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发现,86%的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不缺乏兴趣,不重视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学习会计在以后工作中有什么用,对会计和自身专业的联系产生质疑。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在制定了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计划、大纲,加大实践教学份额的基础上,强调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实践和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并制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案例集,以供教学实践所需。经过努力,我们发现近五年来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学习更加认真,课程补考人数大幅减少,学生乐于去探索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深层次的会计知识,选择会计学作为自己第二学位的人数增加,选择报考会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加。
(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与专业结合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使非会计专业学生逐渐接受、认可了课程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时也更加认真和严谨。改革后的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性强,案例、实践和所学专业结合比较紧密,因此实践时学生会遇到一些还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学生认真、细致、全面地处理和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会计思维。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改革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找准课程定位,树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主动探索和应用新知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当然实践教学改革尚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实践教学资料的侧重、实践重点的选择和实践实训结果的考核等,这就需要教育学者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进一步探讨解决。
【关键词】 会计 信息 失真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与制度的符合程度低,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是一个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经验做法等都对会计信息地披露起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记账凭证信息失真
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和分类的,即会计分录的一种凭证,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凭证填制不合格、手续不严密的现象。如当原始凭证不慎丢失采用替代凭证时,无相关责任领导签字;按原始凭证记账时,由于会计人员粗心大意导致记错金额,从而使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个别部门以假发票、编造假工程决策报销入账等,将非法的支出以“合法”的形式出现,而财务审核未发现;使用“白条子”报销经费,使用“笼统”发票报销经费等等。
2、会计核算内容失真
在个别单位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科目运用有些混乱,会计核算也不够规范。如会计法规要求预算外经费开支一般应转入预算经费相应科目列支,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把本该在预算经费科目报销的开支列入预算外经费直接开支,甚至放在其他科目中直接报销支出,造成经费的体外循环;有的会计人员任意设置或删除《会计规则》规定的会计科目,直接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任意调整科目核算内容,改变经费归属关系等。
3、会计数据信息失真
会计业务处理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单位出现了出纳记账不及时,日记账变成了“周记账”,甚至“月记账”,当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当天得不到反映,影响到资金现状分析;会计记账不及时,对上级下达的项目经费未根据文件及时记账,上报各类决算时未凭汇总表主动记账,造成账实不符,有的甚至出现当天现金业务出现“负数”的不合理现象;业务收支未通法定的会计账簿核算,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部分经费收支游离于单位会计监管之外。
4、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财务报告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造成会计报表信息不真实;粉饰报表内容,如通往来科目,调减预算外经费收入金额,延缓预算外经费上缴时间;遗漏重要信息,对大额往来款项及非正常的科目结余未作出说明,对单位存在的大额未结工程经费,未作出附注说明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
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使会计信息失真有机有乘。首先,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除了《会计法》这部根本法之外,用以指导会计工作的法规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财务法规制度较少。同时,现有法规体系中的法律条文拟制得粗,致使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对具体操作性的事务,不同的单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从而使会计工作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制度刚性不尽人意。会计制度一旦制定就应不打折扣地落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和部门在执行会计规定时要求不高、落实不到位、处罚不严,致使违规者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使个别会计人员不惜以身试法。再次,会计监督存在疲软。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既包括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也包括本级财务部门监控制度的落实。外部监督是指对会计组织系统外的机构、单位和人员进行的监督,包括财政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从当前会计工作现状看,在监督执行的程中,各单位在履行其监督职能的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权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效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走场的现象,发现问题也不按规定加以报告、处理。
2、会计工作固有的局限性因素
会计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其本身的特性却在无形中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是会计确认计量中存在局限性。会计活动归结起来就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事项进行记录、反映和控制。然而,会计确认和计量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计信息基本上是面向去的,是已经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会计计量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使会计不能真正反映价值的运动。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对老旧报废的资产残值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估算,况且由于存在着多种折旧方法,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二是会计假设存在局限性。人们在运用数学方法试图精确地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时,往往附上若干假设的前提,而这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会计假设即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这也是会计人员结合工作需要而作出的假设,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人为成分,而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不是绝对符合会计假设,这就很可能导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三是会计一般原则存在局限性。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资产一经确定就不再随物价变动而调整变化,而物价的变化会导致入账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脱离,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大大降低。此外,全面及重要性原则,它要求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在会计核算进程中对业务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对“重要程度”的区分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主要还是人为主观的判断。
3、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
人是会计工作的主导因素,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操作方法等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加剧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账务处理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决算或报销时间不及时等原因,会出现已开支经费尚未记账虚增家底,或决算未报而经费出现负数,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隐性的,但显然与经费实际开支不符。另一方面操作不规范引起信息失真。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合理、合法、有效的重要保证。由于会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能力不强等原因造成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有的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有的随意更改会计处理方法,有的会计核算手续不健全,有的不按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1、以制度为纲,强化会计工作的刚性约束
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就要将会计工作的全程制度化,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完备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规定,符合单位的实际,内容要全面,要便于操作执行、控制和检查。会计制度不仅要涵盖管理体系、岗位规范、内控制度,而且要包括账务处理程序、稽核、经费审批、财产清查、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等内容。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以尽早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从而强化制度的钢性。此外,要切实加大法规执法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要根据其性质按照法规采取相应措施,不科学的要研究解决,不合理的要指导纠正,违法乱纪的要严惩。
2、以监控为主,堵塞会计工作的管理漏洞
要建立内外结合、防治相辅、标本兼治的会计监控体系。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会计内控制度,落实会计出纳对账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点验制度,完善资产、物资账实核对制度,建立抽查检查制度等。要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健全群众经济监督组织,制定各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使得会计的群众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大上级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会计工作基础工作检查的力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检查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保证监督效力的发挥和检查结果的落实。要奖惩结合地落实责任,责任到人,对屡查屡犯的,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3、以人才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从人抓起,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环节。一是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等基础知识,又要掌握组织行为、经济管理,社会经济、会计、财务、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二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掌握丰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会计人员重点要提高沟通及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等。三是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基本范畴、基本要素和基本规范。财务人员要有真实性、公证性、忠诚性和正义感,还应具有会计职业理想、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纪律等。会计人员在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外,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