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4: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报道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更好地掌握策划,运用策划,我们有必要了解策划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好策划工作。
新闻策划的意义
由于报道策划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是否进行报道策划,传播效果大不一样。从新闻实践看,策划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第一,深化报道主题,突出报道重点。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它们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没有重点,就无法凸显事物的价值与内涵。策划就是为了突出重点,以具体事物为观察点去透视和展现大主题、深层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第二,赢得更多的受众。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策划行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把一些已经存在并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介入而托出水面,形成一个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现实生活事件,报道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自然让人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第三,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报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只要新闻事实一发生,各家媒体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去“抢新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报道策划在促进媒体推出独家新闻和独家报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新闻策划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更不是全部的新闻工作。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首先,从实际出发,新闻策划不应干扰新闻源。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不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闻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必须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真实性,主动接受各种法规、纪律、道德的约束。
策划前,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作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不能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而置大局和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在新闻策划中,一定要讲辩证法,防止因片面性造成本质的失实,从而影响受众对是非的判断,影响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其次,以“新”制胜。新闻策划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缺乏创意,没有新颖的构想,只是一种常规的、平庸的报道,便谈不上新闻策划。要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猎的领域,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试用的形式,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报道形式会给报道内容增添新的内涵和效果,报纸版面需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装点、美化,它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载体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
要做到创新,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的方法、构想、模型,得到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经验,进而将实践活动推向前进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做到前人所没有做过或者做得很少的内容。如果报道对象已被广泛报道,也要找到它的亮点,以求新鲜,或是深入挖掘,以求深刻。另外,还要重视新闻报道形式上的创新。受众在面对过量信息时很自然容易产生厌倦、丧失耐心,所以仅仅策划出好的选题还远远不够,在策划报道形式上也需要下很大功夫。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报道方式大致有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等等,也经常见到多种报道方式被灵活多样地组合使用,这种组合使用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大可不必完全拘泥于这几种形式,策划者在实践中应当依据报道内容的特点和报道环境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与报道对象最匹配的报道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以读者需求为根本。由于新闻策划是报社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新闻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和读者不买账的局面。因此,策划人必须要了解读者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千万不能我行我素,将一些读者根本不关心和喜爱的选题搬进策划中来,自我“作秀”。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新闻报道策划是解决新闻同质化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各家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如果能摸准受众的脉搏,挖掘最大的新闻价值,做到取长补短,彰显优势,使新闻在媒体竞争中做到时间领先和内容独到,在深度广度和角度上下功夫,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实现新闻报道的差异化竞争。尤其是对于可预见的、媒体都关注的事件,打破常规,在不违背新闻规律和政策、法律的情况下,想法设法出奇出新,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新的途径展开报道活动,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从而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那么新闻报道会更有色彩,更多的新闻精品也将不断涌现,新闻市场也会更有竞争和活力。
二、新闻报道策划过度
新闻策划在实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过度包装,使得新闻产生异化,出现“伪新闻策划”,沦为新闻炒作,甚至出现假新闻。新闻策划过度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惜哗众取宠,夸大新闻价值,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新鲜性、刺激性而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产生虚假新闻。另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甚至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结局的过度期待,造成新闻事件主题先行,人为的预设结局,使得原本应该真实客观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成为了随意臆造的对象,出现新闻报道失实。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都是假新闻的产生,受众的流失,严重的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既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又伤害了事件相关的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因此,新闻策划要严格尊重事实,做到量力而行,不能“无中生有”。要从新闻报道形式、标题、角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下功夫,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反映新闻事实。绝不能让“狼来了”的故事出现在新闻报道策划中。
三、策划虎头蛇尾
烂尾新闻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相关负责部门的不作为,“热回应、冷调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闻工作者事前准备不足,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意识,对新闻同质化现象的默认,对新闻的操作性认识不够,没有详细的计划部署和应对各种新闻事件发展的预案。由此可见,如不及时弥补新闻策划虎头蛇尾现象,媒体监督批评职责和喉舌作用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此,新闻策划要有前瞻性、计划性和全局意识,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视传播效果。不能只凭一时的激情,只求一时的热闹,而要进行长计划、短安排,把事情想得越周到越好,想得越复杂越好,同时在制订策划目标时要留有一定余地,具体实施起来才有备无患,以免发生变故而措手不及。
四、结语
新闻策划的成败取决于新闻效果的取得。好的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熠熠生辉,散发持久的生命力;有问题的新闻策划则可能带来假新闻和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质疑。所以,新闻策划需要摆脱这些瓶颈和问题,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独特性、前瞻性,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本文作者:田艺霏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所谓媒介融合,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多媒体的操作平台,更在于各媒体间建立的合作方式。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学生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成为新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从新闻报道策划与媒介融合的教学实践入手,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呈现的新特点,并从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的新特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成为百姓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媒体的新闻策划与生产。我国的新闻专题策划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多媒体联动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形式
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2]。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成为大多数年轻一代关注新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社会化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的广泛普及,网民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分享和转发,成为新闻信息传播广泛度的主要推手。在此大背景下,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APP,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联动,使同一新闻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得到共享,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受众的互动参与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
传统媒体的新闻策划更多的是以引导舆论、激发热情为重心的策划,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策划已经无法适应满足社会的需求,策划更多的强调受众的参与程度以及活动本身带来的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些公益活动的新闻策划中最为常见。从2011年起,《南方日报》不间断地策划了“幸福厨房”公益活动,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缺乏午餐条件的学校建设以“加热自带午餐和集中蒸饭煮粥”为主要功能的电器型“幸福厨房”。2013年6月,南方公益执行团队联合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幸福厨房”专项基金,面向全社会公开募捐,截至2013年12月,“幸福厨房”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154间。
(三)新闻内容更加分众化成为新闻策划的主要方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纷纷尝试新媒体运营,推出不同的介质,分享同一新闻资源,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分享,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因为不同的介质对同一新闻资源的要求并不同。借助大数据对每种介质的受众实现良好精准的定位,积极地使新闻内容分众化,成为众多媒体的必行之路。如2013年底,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策划了“2014生活微行动”,倡导大家通过一系列微小行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策划组针对网友受众的特征,在微博上发起志愿者征集活动,并应邀数十位演艺界明星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加盟“微行动助力团”,配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不到半个月,就有7万网友参与转发与评论,并承诺愿意加入到“微行动”中来。电视媒体通过微博平台与网友良好互动,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四)网络新闻策划日益活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新闻网站也顺应潮流,不断推出赋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从而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2012年,腾讯网和新浪网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地球一小时”倡议,精心策划了“地球一小时”网络专题报道。在各种专题的吸引下,全球超过5000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参与了2012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共有124座中国城市加入到活动中来,并公开了自己的环保承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进一步深入,借助网络进行报道策划已经成为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报道的主要方式。
二、媒介融合给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等特点,对新闻策划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教授新闻策划的知识和技巧为主。这些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过于理论化,与业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的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业界需要既有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又能突破专业界限,熟练使用多种媒介手段,能够同时胜任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各种工作。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及时掌握媒介形态的变化,熟悉业界优秀生动的实践案例,具备复合型的能力,才能及时跟进适应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策划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材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有所脱节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策划专业教材建设较为积极,涌现了一批优质的专业教材,比如蔡雯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2004年)、赵振宇教授的《新闻报道策划》(2008年)等。同时,受出版时间较早的影响,这些教材大都存在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关注不多,甚至没有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策划教学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自己总结摸索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实践环节薄弱与媒介融合下新闻策划的需要不相适应
当前,高校的新闻教学实验室设备往往落后于业界的更新速度,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跨媒体设备更是匮乏。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大多以课堂讲授加一点实习作业的模式开展教学。这种实习作业往往由学生随意进行,多是一些应付之作,起不到实践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学生跨媒体的新闻策划技能。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划教学的改进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大学新闻院系都将新闻策划作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掌握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促进学生适应全媒体环境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资源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传播速度飞快,传播形式多样,受众互动性极高。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思维,摒弃陈旧的教材与案例,打破传统报道形式,创新信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众多优秀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让学生充分掌握全媒体下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方针、方法等。同时,客观而言,高校授课教师往往多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高校教学,本身大多没有新闻策划的实战经历,对案例的讲授往往也是照本宣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在新闻媒体一线工作,具有实战经验的新闻策划专家讲解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新闻策划的基本理解。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需求的业务技能
早在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人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就提出“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3]。实践教学法以教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脱离模拟情境的练习,进入到实操中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而在新形式下,新闻策划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这些基本的业务技能,对策划前期的调研、用户需求的分析、策划实施过程的把控与调整,实施后的总结报告等成为策划的重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对此已进行为时多年的尝试。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信息技术方面优势,强化新闻传播系学生掌握摄影、摄像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针对大三的学生,每年开展媒介融合的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介技术手段,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如广播、报纸、微信、微博等,将选题呈现出来并付诸实践。这项活动脱离了课堂模拟实践,充分利用广州媒体融合的优势,延伸到媒体产业链的各个领域,直接与社会对接,充分锻炼发挥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很多策划可以直接投入运行,收效颇丰。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
新闻报道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时传播,虽然事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创新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新闻传播的效果。创新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的作用,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应用于新闻策划工作中是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条件。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新闻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大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迫切需要实现新闻报告的创新。由此可见,科学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作用。
2.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重大事件对新闻传播工作来说纷繁复杂,事件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加大了新闻工作的难度,同时重大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还要达到预期新闻报道的效果,促使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策划的作用就是在保证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各界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满足新闻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同时能够被大众关注和接受,这就需要对新闻进行策划来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方案的确定是新闻工作者集体努力的结果,策划人员的创意是完成策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闻策划方案中需要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未来的发展形势,更为重要的是新闻策划需要挖掘出新闻事件潜在的传播价值,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2]
4.实现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
新闻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独家报道已然成为各家媒体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让自家的新闻报道受到大众的关注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独家报道不是指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性,而是指新闻事件背后的观点可以吸引大众的视线。新闻策划的作用就在于从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事件的本质,因而新闻策划不仅是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也是提升各家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
1.新闻策划的党性原则。
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情况较为复杂,新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以及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都对新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而对于新闻策划而言,需要对新闻进行全面的分析,策划方案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不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悖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2.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客观性是建立在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在新闻策划的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媒体通过低级的题材来吸引大众的眼光,以此来达成新闻传播的效应,更有甚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的删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这些都对新闻传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方式,新闻策划的核心是新闻事件的本质涵义,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来体现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并且真实的反映出新闻本质和价值。[3]
3.新闻策划的预见性原则。
新闻策划不仅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策划,可能发生的事件也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因而新闻策划也需遵循预见性的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成功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新闻策划的预见性要求策划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总结新闻策划的经验,在应对可能发生事件的策划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来形成新闻策划的方案和独特观点。但是遵守新闻策划预见性的原则需注意相关事项,例如需要注意该事件随后是否发生,防止无事件有新闻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不能新闻报道早于新闻事件发出,这也是新闻传播中不容许发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4期
[2] 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华章》2011年第4期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策划要遵守5个原则
在开展新闻策划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不能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为策划而策划。
2.创新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了打破过去“有闻必录”、“信息传声筒”的角色,媒体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报道角度、策划方案到传播方式都要推陈出新,追求独家。
3.导向性原则
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策划必须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尽力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4适度性原则
在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中,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宣传要适度,否则有可能过犹不及,引起过度轰动而导致受众不信任;二是成本要适度,确保实际效益大于实际投入。
5.可行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在报道策划之初就应该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使报道方案更具操作性。在策划的最初阶段,可以大胆想象,天马行空。策划成型后,却要小心论证,对策划能否真正实施进行详细分析。
策划的流程
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大体要经历这样一个流程:
第一步:确定选题。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及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重大政策出台解读等,都是读者关心的重大选题,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关注策划的选题。
第二步:选题策划。首先要吃透选题;其次策划要以我为主,明确体现策划意图;最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研讨,从而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第三步:制定可行方案。报道方案是报道思路的理性化、系统化、具体化的产物,是策划实操的依据。
第四步:过程控制。策划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闭环系统,即从开端要回到开端,从确定目标开始,最终回到目标,策划实操要衔接流畅、严丝合缝。策划的参与人员要经常交流、沟通,弥补策划实施中走偏甚至断裂所带来的报道目标的缩水。
第五步:见报或音频播出。
第六步:反馈阶段。一个重大策划完成后,收集各方的反馈很重要,如读者、本单位员工、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等的评价,有益于优化下一轮策划。
第七步:奖励机制。这一点很重要,以项目为考核单位,通过考核成本和效益,对项目负责人、编辑记者进行不等的奖励。
避免陷入炒作误区
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个别媒体出现了“策划新闻”,即炒作的现象,媒体由新闻记录者变成了新闻制造者和推动者。“新闻炒作”是新闻策划的异化,本质上背离了新闻规律,要坚决杜绝。
“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新闻报道策划,策划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后者则通常是通过策划活动,人为地制造新闻事实,然后当成新闻来报,这是主观操作的产物,违背了新闻真实的要义。
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反应,新闻报道策划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为设计和策划新闻,但是报道过程则是可以设计和准备的。在有些情况下,媒体为了树立品牌形象,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新闻炒作”,是传播者为了造成社会“轰动效应”对新闻报道活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谋划和设计。通常以与报道内容不相称的形式任意扩大事物的某些枝节,所选择的具体操作手法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社会价值,在本质上背离了新闻规律。
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新闻报道策划的属性,了解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本质区别,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
策划实施贵在应变
新闻策划选题时,事件尚未发生,往往有某些不可知的因素,因而在具体执行中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报道主体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策划活动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对策划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进行策划前,要了解媒体的人员、经费、场地、物质技术设备等,确保策划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策划方案要兼顾计划性与灵活性,最好是分阶段、长短结合并准备备用方案,对报道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须作全面考虑和超前预测,并且要灵活适度,不能限制过死。这一方面是为了应付中途可能发生的突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记者的应变能力,鼓励创新采访。在报道进行过程中,监控环境、统筹稿件、联络人员、收集信息、听取反馈等方面都要有人员保证。
策划为王
新闻媒体报道活动策划,对于增强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力、丰富新闻媒体的各种社会功能、树立新闻媒体的品牌形象、提高新闻媒体自身的策划能力和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通过组织和策划报道活动,有助于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此外,优质的报道策划还有助于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增强媒体自身实力。
新闻策划通常贴近于百姓生活,解决他们关心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带来便利和好处,从而实现媒体服务社会、指导生活的功能。
媒体通过组织各种策划活动,扩大同群众的联系,并服务群众之需,展现出媒体友善、亲近、高效、平等、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媒体的品牌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以《广西日报》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三月三”期间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
>> 浅析主流媒体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 关于改进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思考 浅谈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新闻报道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谐稳定发展与新闻报道路径创新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 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探析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模式的开发 新闻报道中的图书馆形象建构 边疆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探析 民族新闻报道应厘清的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政府形象建构:甲型H1N1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 CNN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探析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 民族地区党报要加大民族新闻报道力度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团结精神资源的探析 打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探析 论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 试析“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经济新闻报道策划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陆囿霖、谢万春.“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副主任黄济健[N].中国民族报,2014-4-1(2).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形象构建与变迁――新时期广西主流纸媒体少数民族报道研究》(KY2015LX3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温雅,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近年来,随着各类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基层电视台如何让自己的新闻节目办出特色、体现新意,以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笔者认为做好新闻策划很重要。现结合自己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电视新闻策划的作用。
所谓电视新闻策划是指策划人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性,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根据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制定相关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求最佳采访报道效果的运筹与谋划。
新闻报道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并非否定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事实说话是电视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策划和组织报道的意义在于报道者根据媒介的新闻传播宗旨与原则,对报道内容和形式加以选择,并通过对新闻报道资源的最佳配置,使新闻传播获得报道者所期望的效果。
一、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丰富采编内容和提高节目质量
采编电视新闻节目,有没有策划是大不一样的。经过策划的节目,因为选题有新意、角度新颖、信息量大,思想内涵深,包装比较完美,节奏感强,震撼力大。而缺乏策划的新闻节目往往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同时,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策划一般应把握题材重大、结合热点、力求独特、讲求时效的特点。琐碎的小事以及日常动态性的消息如果都去进行策划,既浪费了时间,观众也不会买账。而立足于对重大题材的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和审视,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大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等,将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事情告诉他们,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在提高报道质量的同时,可以收到较好的报道效果。2007年,我台根据县委要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宣传的要求,策划了有关招商引资工作的连续性报道《招商引资大提速》。为了让报道做出新意、做出特色,经过讨论,决定每期确立一个主题,既采访了落户的招商引资企业,也采访了普通群众。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报道方法,很好地宣传了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既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进行新闻策划时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果一个新闻报道播发后既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尽管新闻工作者吃了不少苦,动了不少脑筋,报道很有艺术性,但这样的策划也是失败的。相反,一个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给人们带来新的信息,这样的新闻策划就是成功的。电视台在策划节目时应本着有利于促进电视新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对即将组织实施的报道有个超前的估计,精心设计采访报道的各个环节,包括时机把握、力量调配、主题确定、角度选择、细节安排等多项内容作统筹的考虑和安排。2007年4月份,获悉我县云乐乡张村几户农民正在对自家的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改造后的竹林出笋量及毛竹产量都有较大增长,效益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源,我们策划制作一个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找好切入点,从其中一户姓华的农民对竹林的改造这一具体事例入手,吸引了观众,进而详细地讲解了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的措施和方法,而后又通过和没改造的竹林进行对比,说明了对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是竹农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方法。节目播发后,广大林农来信踊跃,热切地向我们详细询问有关的竹林丰产增效改造的知识,一时间在我县掀起了对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的热潮,这次新闻报道可以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新闻策划要求策划者既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和业务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预测、分析能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变能力。这些都对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策划也是建立在平时积累基础上的,不是凭空猜想出来的。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地观察社会,努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和营养,研究社会,也研究同行。同时,策划也能帮助编辑、记者明确思路,激发采访写作欲望,发挥各自的潜力。我台领导十分重视职工整体素质的培养,定期进行考核与研讨,考核栏目策划和节目策划能力。2008年,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上级宣传部门要求我台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各方面,对30年来我县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的报道。记者们深入一线,认真调研、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主题鲜明、见解深刻、内容丰富的新闻报道,为我县的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它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2008年,由笔者主持编辑的《内蒙古日报》《奥运特刊》受到了阅评组的好评,不少同事问起获好评的诀窍,笔者认为,能够被认可全靠一点,那就是策划。
报纸的专刊是对重要新闻的拓展和延伸,《奥运特刊》就是为读者提供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个大新闻的拓展延伸阅读和相关知识的链接,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奥运会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性,了解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所以,在策划《奥运特刊》时,首先明确的就不能是几条北京奥运会新闻,几张运动员的照片的简单堆积,它必须为读者交代一个奥运会的来龙去脉。
《奥运特刊》注重系统性
《奥运特刊》第一期就策划了《北京奥运2007年新闻大盘点》,对2007年有关北京奥运的重大新闻完整地作了回顾,作为2008年《奥运特刊》的开篇,承上启下。接着,先从总体上介绍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再《带你看“鸟巢”》,介绍北京奥运场馆、奥运项目。圣火传递和奥运志愿者工作,环环紧扣,很有系统性。同时,《奥运特刊》各期又自成体系,如《奥运场馆大扫描》,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11个新建场馆,并介绍了各场馆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用途。
这些精彩的版面早在面世之前就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报道计划,并着手准备相关的新闻、信息和图片。
《奥运特刊》突出普及性
在如今的报纸越来越走向“读者选择”的买方市场后,我们不能只在微观上进行“可读性”的报道追求,而应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一种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扮演爱教训人的“严父”,没有人喜欢,扮演絮絮叨叨的“慈母”,也没有人喜欢。只有兼备挚友的真诚、师长的恳切、母亲的周到的报纸,才真正具有“亲和力”,新闻报道策划是培养这种“亲和力”的一条捷径。这一特点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项目全接触》一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06年4月27日,国际奥委会最终确定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共设28个大项,302个小项,这一期的《奥运特刊》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作了详细介绍,普及了体育项目知识。
《奥运特刊》讲求贴近性
在《奥运特刊》的《创刊致读者》一文中,指出“刊发内蒙古人的奥运故事”,“让我区读者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奥运,让奥运精神传遍内蒙古”,体现了《奥运特刊》的贴近性。如在《北京奥运2007年新闻大盘点》一期中,除了分别介绍14个有关新闻事件外,还专门介绍了优势项目田径、柔道、拳击、曲棍球选手们备战奥运的情况,以及内蒙古民众为北京奥运做贡献的事例。而《传递圣火的乡邮员》则专门报道了内蒙古的一位乡村邮递员通过竞选当上奥运火炬手的事迹。
这些报道都发生在内蒙古,都是内蒙古人为奥运添砖加瓦的真实写照,这些报道在读者当中引起热烈反响,不少读者说,通过《奥运特刊》了解到“原来奥运就在我们身边”。
如何展示新闻摄影的价值,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深度报道的课题,已经摆在了摄影记者面前。
一目了然与深度报道
新闻摄影,是以形象语言传播新闻的,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一目了然,并不等于肤浅和浮光掠影,深度报道绝非文字记者的专利。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一是指对一个问题、事件或人物,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经过一次或多次采访挖掘,用“系列”组照的形式,深刻立体地进行报道;二是指信息量大、形象语言丰富、具有冲击力,引发读者想像、联想和思考的独幅新闻照片。
必须指出,形象语言不到位,全凭文字说明帮忙的新闻照片,只是一般的新闻照片,不是新闻摄影深度报道。于文国的《窑主与矿工》,画面形象是原始笨重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的生产力以及窑主与矿工对比鲜明的生产关系。在这些东西背后,隐藏着黑心窑主无视国家劳动法、劳动安全法,非法经营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的本质属性。
深度报道与以人为本
“读图时代”的报纸,使用照片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摄影记者队伍迅速扩大。激烈的竞争使不少摄影记者有这样的苦衷:突发性、时效性新闻不可能天天有;日常报道该拍的东西,不是自己拍了,就是别人拍过;新闻资源面临枯竭。这种状况正好说明,新闻摄影更需向深度报道进军。
比如说“民工潮”,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题材已经被人拍滥了。拍来拍去,无非是春节前后民工们排队买火车票,枕着行李疲倦地躺在广场上候车,艰难地挤在车厢里等屡见不鲜的场面。然而,人民日报曾刊发过一组照片《第二故乡过大年》,报道的是两个在杭州打工的四川民工春节不回家,让老婆孩子到杭州团聚。那些夫妻双双游西湖、买年货、贴春联的镜头,让人耳目一新。
做深度报道,不但要求摄影记者深入生活,不断发现新题材,还要依靠辩证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切入某些不得不反复报道的题材。要使这些题材常报常新,关键是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
从事新闻摄影,记者当然要具备“新闻眼”,而拿出深度报道,单凭“新闻眼”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题材,切入视角不同,就会有报道深与浅的反差。素质高的摄影记者,善于用经济的、人文的、法制的、审美的视角切入不同题材,作出有深度的报道。
挖掘新闻摄影深度报道,还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走出一些误区,辩证地看待深度报道与“消极题材”的关系。题材的积极与消极应当说是相对的,作为媒体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追求促进社会进步的舆论监督效果。关于河南艾滋病村的那组照片,应当说是相当优秀的深度报道,它真实地记录了大批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启迪人们行为自律,远离疾病传染源,也尊重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知情权。或许是舆论监督的威力,或是时间上的巧合,这一“组照”在媒体上传播后,河南省政府派出了十几个工作组进驻那些艾滋病村。
特写在深度报道中的地位
人物特写是指从新闻现场选择人最富特征的局部细节,细腻地刻画其形象,揭示其精神和内心世界。优秀的人物特写,对读者有冲击力。
2001年1月5日,新华社转发路透社一张报道西伯利亚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50度的照片。画面上不是通常的冰天雪地、狂风大作,而是一个睫毛上挂满冰珠年轻姑娘的特写。这张照片说明,不仅反映社会题材的深度报道离不开人物特写,报道自然现象的变化,一旦创造性地运用了人物特写,照片就会产生奇特的深度和感染力。
深度报道更需要策划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对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谋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显其新闻价值,就能将摄影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
什么是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呢?
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比如、等关系到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策划,是不可能做好这一类新闻报道的。
第二,新闻报道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比如1998年的抗洪报道,当洪水警报发出时,意味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的开始。记者应该预见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洪灾将继续发展,救灾也将一并展开。那么,这又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大好时机,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
第三,新闻报道本身虽然止于一定范围,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由报道吸毒者,延伸到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导火线。可以说,拍摄吸毒者,梁文祥并不是第一个,但这一次报道在精心的策划下逐渐扩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2.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要具备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代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形成使人共鸣的。南方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常常考虑的是,这一报道是适合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或者是需要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合作。
3.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媒体的当务之急是采取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编辑“记者化”,是指新闻编辑应具备新闻记者的素质,并做到与新闻采访一线的“与时俱进”。具体阐释之,编辑“记者化”不仅仅要求编辑精通新闻采访业务,更为重要的是编辑要经常到新闻采访一线去进行采访实践、了解当下社会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等现实层面的内容。只有这样,编辑的视野才能开阔,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价值判断力才可能“常青不老”,对记者的采访才能指挥到位、指挥到点子上,对记者提交的新闻稿件才能“点石成金”或能充分挖掘出新闻素材的最大新闻价值。
编辑经常到新闻采访一线去体验记者生活,另一层重要意义是使自己对记者的甘苦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对指挥记者采访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把握其中的规律,使编辑记者“合二为一”,共同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编辑“记者化”最重要的意义是使编辑能永远与时代同步,永远与社会融合,这种同步与融合,可使编辑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尺度,更容易发现记者提供的新闻素材中更有价值的新闻点,可以更好地与记者一起把新闻报道做好。
笔者对中国三家报业集团的在职编辑进行了摸底调查,连续从事编辑5年以上的比例平均占到75%以上,这是个可怕的数字,意味着有3/4的新闻编辑远离或正在远离社会,更可怕的是在与这样的编辑交谈中发现,这些编辑都“自我感觉良好”,并没有认识到与社会紧密接触、“向记者学习”即“记者化”的重要性。这样的“无意识”,最终导致的是用主观的态度来判断选择新闻,用主观的手法来对待记者采回来的新闻稿件或新闻素材,常常是把记者的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搞得面目全非,或者在具体细节上改出问题以至于把好新闻做成“残废”。
笔者任新闻记者期间,发现了一个好的新闻素材,吉林省德惠市农村办起了党员生产合作社,由先富起来的党员带头组建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德惠市委组织部扶持并帮助组建。当时是2002年,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生产力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可是生产关系依旧没有变化,农民在生产经营上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独立形态,这种各自为战的生产关系让农民吃了不少亏,如被中间商和小贩剥削等,生产上由于地块分割,一些现代化农业机械无用武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产生了联合起来的客观要求,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映,预示着中国农村20多年的生产关系,在农民的客观要求下将发生变化。这样的重大新闻题材,任何一个记者都会把它抓住的。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写出《联合起来办大事拉起手来造大船(引题)德惠农村兴起党员生产合作社(主题)》。编辑在处理这篇稿子的时候没有与记者沟通,就把“党员生产合作社”中的“生产”二字删掉了,并于2002年6月22日在《长春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出。这一删改非同小可,因为“党员生产合作社”是一种生产型的专业合作社,与“党员合作社”不是一个概念,从而使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因二字之差而大打折扣,吉林省新闻奖评选中,只获得吉林省新闻二等奖。
记者“编辑化”之说,在学界和业界并没有一种普遍公认的界定。本文对记者“编辑化”提出新的概念意义:记者“编辑化”,是指记者在精通记者采访业务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新闻媒体及当代新闻传播对新闻编辑要求的素质。这种素质是指较高水平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力,较高水平的新闻资源整合能力,较高水平的新闻提炼能力,较高水平的新闻发现能力,较高水平的新闻标题制作能力,较高水平的新闻把握能力等。记者具备了这样的编辑素质才称得上合格记者。这样的“编辑化”记者,才不至于被称为“小记者”,才能让采访对象和受众以及学界、业界认同是“大记者”。在当下的记者队伍里存在不少浮躁的记者,整天忙于“跑场子”搞应酬和完成稿件任务,不去或没有时间去研究新闻理论、编辑实务等提高自身整体内涵的知识、理论和实务,这种状态直接导致的是记者素质的“线性化”或“平面化”,而缺乏“立体化”。
记者“编辑化”体现更多的是记者较强的新闻报道策划能力,新闻点的透视与开掘能力,新闻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对新闻素材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新闻实践中极为重要,记者在长春晚报任记者部主任期间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报道案例。2003年10月20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启动,我们记者部派记者前去采访,大会历时3天,22日记者向我提供了这样的素材:会上记者采访大赛组委会主要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对目前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难找的问题谈了很多,主要说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举办大赛的目的和意义等。这些素材非常杂,所以记者要写个综合消息,包括有多少技术工人参加大赛、各工种的比赛情况、谁夺得了冠军等。这样的新闻也达到见报标准了,可以报道,但新闻价值不大,因为这里的新闻点不鲜明,缺乏个性化,缺乏创造性的角度。对这种新闻资源如何整合,如何从这些纷繁的素材中透视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点?这是对一个记者整体水平的深度考验。
当时我看到记者提供的素材中有“长春一些企业用月薪5000元(当时在长春是很高的工资了)招聘高级钳工都招不到”,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点,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新闻点,有重大新闻价值,于是我让记者通过电话向招聘单位进行采访,把事情了解详细,然后对这个点进行加工提炼,精雕细刻,以这次大赛为新闻由头,以长春奇缺高级技术工人的新闻进行报道。第二天在长春晚报上出现这样的报道:《长春高级钳工比博士难找》。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在于它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反映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为什么出现断层以及就业观念等深层问题,它直接叩问的是我国教育体制、人才标准等重要问题。这篇新闻报道获得中国新闻三等奖。记者如果没有“编辑化”素质,这样的新闻可能就淹没在“综合”之中而与记者擦肩而过了。
如何实现编辑“记者化”与记者“编辑化”
实现编辑“记者化”与记者“编辑化”要从两个途径同时做起:一是编辑、记者的自我“修炼”,二是新闻媒体用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实现。
首先是编辑、记者的自我“修炼”。之所以叫修炼,因为这种“记者化”、“编辑化”的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很难,要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才行,要有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和毅力。编辑要自觉地去追求“记者化”,抽出时间到基层去,到生活一线去,与记者一同采访……在实践中永葆“记者活力”。同样,记者要自觉追求“编辑化”,记者要有成“大家”的意识,不满足于做“小记者”,要跳出那种肤浅采访报道的圈子,既搞“短平快”又要搞有轰动效应的高质量新闻报道;抓深度报道,抓新闻报道策划,通过策划挖掘与整合新闻资源、开掘最大价值新闻点。要达到这样的层面,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新闻采访经验与过硬的采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而丰富的理论支撑,要学会策划,要向编辑学习,学习他们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创新思维与方法。
其次是新闻媒体用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实现编辑“记者化”与记者“编辑化”。没有制度,只靠自觉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必须把自觉追求与制度推进紧密结合,做到二者的相得益彰。新闻媒体至少应该制定这样的制度框架:(1)编辑、记者轮岗制。在记者、编辑岗位上最多做3年就轮岗一次,编辑做记者,记者做编辑。(2)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轮岗中表现突出的记者和编辑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应该从经济上和提职上进行双重激励。(3)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与机制,确保编辑“记者化”与记者“编辑化”的高质量运行。(4)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对编辑、记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大型的高质量的培训,请业界的编辑、记者精英讲课,或请学界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讲授。(5)带薪休假制度。当前的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多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这对新闻人极为不利,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更重要的是导致记者、编辑无暇去对社会进行冷静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杰里・施瓦茨[美]著,曾俊、王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②凯利・莱特尔[美]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新闻
财经新闻报道对于一份地方党报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更与党报受众日益增长的财经信息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各地方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发挥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党报俨然成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由于党报的受众主要是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理财等财经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都倒逼着地方党报从业者加快思想观念转变,更加奋发主动地做好财经报道。就安徽省范围内地方党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人员专业素养等诸多因素影响,虽然目前各家党报纷纷加大了财经新闻的报道力度,但整体收效不明显。财经报道仍然是制约全省地方党报做活做深新闻报道的一大“跛腿”环节。作为一名在地方党报工作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对地方党报如何做好财经报道的认识。
一、把好“素材”关,让财经报道源源不断
做好财经新闻报道首先要解决的是新闻源问题,经常听不少同行感叹:“财经新闻专业性强,做活做深难度大。好的新闻线索尤其‘可遇而不可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充分挖掘财经新闻线索。
1、加强新闻策划
当前,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倒逼着地方党报由原来的“等料”向主动“找料”转变。地方党报不仅在重大财经事件发生时需要新闻策划,在无重大新闻事件可供挖掘时,新闻策划就成了制造独家新闻,扩大在行业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新闻策划包括宏观策划和微观策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重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不同时段的中心工作,抓住财经工作中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策划安排。以《池州日报》为例,作为池州市委机关报,长期在探索加大财经新闻报道的策划力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早在2001年,该报通过创办每期八版的《财经周刊》,培养了一批骨干财经记者。近两年来,每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财经热点,通过周密新闻策划,在正报头版显著版面先后推出招商引资、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等系列专栏,并长年开设财经简明信息集锦栏目——《经济速揽》,形成了财经报道的浓厚氛围。今年在整合《财经周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推出以深度财经新闻报道为主旨的《经济周刊》和《消费周刊》,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财经新闻报道态势,不仅满足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需求,更让广大读者感到普遍受益。
2、找准新闻点,从细微处、小问题捕捉新闻素材
对于一份地方党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城市的党报而言,能遇到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财经事件的几率很低很低。要扩大报纸财经报道的影响力,需要紧扣中央、省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更多地从小地方、小问题切入,捕捉新闻素材。事实表明,地方报纸的受众不仅“渴求”大主题的财经新闻,对于与其息息相关的“以小见大”的财经新闻也十分关注。这些小切入口的财经新闻,能带给受众更真实可信的感觉,同样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二、把好“专业”关,树立财经报道的权威性
财经新闻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其他题材的新闻对信息的严谨度、精确度、权威性要求更严苛。我们要始终把真实、精确放在做好财经新闻报道的首要位置,切实把好“专业”关。
1、深入生产建设一线,获取最真实、最新鲜、最全面的新闻素材
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具体到每个项目、每个企业每天的建设经营状况都有不同。这就需要财经记者平日里要更多地深入生产建设一线,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广接地气”,才能逐渐培养出敏锐的财经新闻嗅觉,获取最可靠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要切忌盲目听取“一家之言”,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要进行全面、细致地采访,确保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
2、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应具备足够的财经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财经命题的要义,在写财经报道的时候,要以专业化水准做分析,善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评价财经事件,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同时,做好财经报道,树立报道的权威性,还要求财经记者编辑培养超前意识,注重研究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通过新闻报道向受众提供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预见和对策。
三、把好“可读”关,让财经报道更贴近受众
1、“以人为本”,将财经报道感性化
当前地方党报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字过多,“不见人不见物”,以至形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痼疾。实践表明,财经报道一定要抓住财经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从人的角度来报道财经事件,把写人与写企业共同融于财经新闻中,让读者读财经新闻不再单纯读数字,而是感觉在与人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财经报道传达的财经信息。因此,财经记者要在财经报道中,尽量贴近人的角度去发掘新闻,最大程度地了解财经事件涉及到的人,采取最容易被受众接受的方式,将实用信息及时、有效、规模化地传递给受众。
2、尽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
财经报道的文字如果写得生硬、高深、晦涩,受众会不愿看或者看不懂。因此,财经报道应多使用生动、形象、大众化的语言,把具有较强专业性、理论性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深入浅出、亲切自然地表述出来。
3、学会讲故事,让财经报道有声有色
对财经事件,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报道,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用特殊来表现一般,通过故事讲透经济现象。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财经新闻说到底就是采写经济活动故事。财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中的人,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有细节的、充满生活化的故事,为最终的新闻写作积累足够的新闻素材。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表达故事的技巧,力求将财经新闻事件表达得有声有色。
4、从非经济视角写活财经报道
这是指在报道财经新闻时,跳出从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和现象的传统思维约束,强调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揭示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这样的视角去写财经报道,不仅可以使报道显得富有新意,还可以增强报道的深度,给人以入木三分之感。
四、把好“组合”关,让财经报道出彩
要顺应当前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需要,扩大财经报道的影响力,地方党报除要做好单个、具体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新闻报道外,还要通过配发言论、优化版面设计等手段,把好“组合”关。在这方面,《池州日报》今年以来也作了大量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言论是一张报纸的声音,甚至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但众所周知,鉴于其写作难度,言论一直是制约我省地方党报水平提升的薄弱环节。为切实扭转这一局面,今年池州日报社成立了由总编辑任组长负总责、编辑部全体人员和各采访部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言论写作小组,每逢重大财经新闻策划报道,及时配发言论,对丰富报道内涵,扩大报道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报纸的版面其实就是报纸的无形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该报纸的品牌特性。看人先看脸,看报先看头,是现今受众的基本心理习惯。在信息越来越繁杂和爆炸的当代社会,抓住受众的眼球就相应地抓住了报纸的命脉。《池州日报》在2003年就开始学习《广州日报》的二元结构,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借鉴其他报纸的先进版面设计理念,业已形成以二元结构为主、灵活运用各种版式,具有人性化、易读性特色的版面设计理念,赢得受众一致好评。今年以来,该报在重大财经新闻报道版面处理上除了大量运用照片和色彩来构建视觉中心外,漫画、图解、地图之类的帮助提示类图片越来越多,同时,综合运用字体颜色和大小、线条等美工变化造成视觉冲击,让受众对每期报纸的重要新闻信息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关键词】《南方日报》 亚运会专题 媒介策划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以独家新闻取胜的竞争方式早已不符合媒介竞争的潮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媒体若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报道进行精心的策划,做好媒介营销,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在发展历程中,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早在2002年的第一次改版中,就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强调理性阐释、权威解读、专业描述,以及对海量信息的深度整合,以独到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树一帜的见解解读政策,观察社会、关注民生,着力经营有高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主流新闻。①可以说,《南方日报》走的是一条精品化路线。以下从媒体的宏观策划、中观策划和微观策划对其亚运会专题报道进行分析。
一、宏观策划:报道理念
“宏观策划即从宏观层面对媒体的整体定位和长远规划的思考,从而为使媒体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寻找理念支援。媒介策划的核心即定位。”②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南方日报》是广东省委机关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自身的定位,占据高端读者市场,树立权威,建立公信,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③杨兴锋在回答“在社会、娱乐、体育新闻等如何做出高度?”时提出“在这些新闻上,《南方日报》并不停留在新闻噱头上,往往着力背后的内容,不但提供事实,而且还提供观点”。④在当今体育报道娱乐化严重的趋势下,《南方日报》不为所动,仍然坚持用深度打动读者。在此次的亚运会报道中,许多稿件都是以评论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评论,也是对事件某一方面的解读,充分体现了《南方日报》的“高度”和“深度”。
二、中观策划:报道规模、版面设计和安排
“中观策划即通过媒介运作的具体环节,比如板块调度、版面设计、栏目编排、主持人形象选择、广告控制等以及彼此之间的组合关联,在感性形态上彰显媒介的理念风格。”⑤
1、报道规模:持续时间和版面空间
本次对亚运会报道策划分析的考察是从11月1日起到11月30日止。这30天,《南方日报》共发行(包括特刊、东莞、深圳、佛山观察等)1920版,其中亚运会专版有197个,占所有版面的10.3%。(图一)“前亚运”时期发行924版,亚运会专刊有54个,占所有版面的5.8%。“亚运”时期共发行880版,亚运会专刊有140个,占所有版面的15.9%。“后亚运”时期共发行116版,亚运会专刊有3个,占所有版面的2.6%。(图二)亚运报道专刊1―5版有13天(11月1―10日、20/29/30日),6―10版的有12天(11月11/14/16―19日、21―24/26/27日),11―15版的有3天(11月13/15/25),16版以上的有2天(11月12/28日)。由上可知,11月12/28日这两天发行的亚运专刊是最多的,“前亚运”时期的专刊除了11月11/12日,大多在5版以下,而亚运时期发行的专刊数大多在10版以下,只有11月13/15/25日三天的版数超过了10版,但在15版以下。由此可见《南方日报》的亚运专题报道没有固定的版数,而是根据每天内容的多少来安排版面,这有别于同城的《广州日报》。
2、大量广告融入新闻报道版面
《南方日报》亚运会报道的营销策划是很成功的。在此次的媒介策划中,《南方日报》策划了大量的广告版面,包括推出了一系列特刊:《亚运一册通》、《亚运荐水》、《2010年度公务员(东莞)最喜欢的消费品牌》、《无线东莞为亚运添彩》等。30天中的特刊一共有184版,占所有版面的9.6%。(图一)除了在特刊上登了大量的广告外,登在亚运专题版面的广告也不可谓不多,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可以看出,南方日报在此次的亚运报道策划中充分挖掘了广告资源。而且这些广告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精细,让读者看了后丝毫不觉得反感,反而为报纸版面增添了美感。这些广告大多是大型企业广告,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南方电网、广汽集团等。这也体现了“《南方日报》以时政硬新闻给读者提供权威信息和深入的政策解读,广告对象应为高档耐用消费品,而非日用品和时尚商品。在摒弃低端广告的同时加大高档耐用消费品广告市场的开发力度”。⑥
3、版面设计
“大视觉”引自企业VI理念,产品包装设计流程手法,它整合了新闻摄影、图片编辑、版式设计、图表制作、插图甚至电子报、报纸形象广告等所有视觉设计元素,以更专业化的岗位设置、高效化的出版流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整体打造报纸的形象品牌。⑦亚运专版的设计完全体现了“大视觉”理念:每个亚运专版的最上方是“2010亚运风”几个大字(图四),以圣火形状的火苗作为底图,以耀眼的红色为底色。与之并排的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广告,最左边是一个五羊标志。每天都有“伊利亚运头条”(图三)、“中国银行亚运奖牌榜”,这些都是整个版面的构成要素,而且是跟广告镶嵌在一起的。
大量运用图片解读新闻。30天的亚运报道中一共配发了650张图片,注重用图片呈现新闻,尤其是开幕式和闭幕式。《南方日报》是680报型的窄报,字体是加粗的宋体,加上大量图片的运用,整个版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稿件运用避免了长篇累牍。运用组合式和集中式报道方式,尤其是在报道开闭幕式的时候。亚运专版基本都是一个大标题,配几幅图片,再由几篇不同的稿件填充版面,共同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同时,绝大部分稿件都是自采的,少数稿件采用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文章以及来论,非自采的稿件一般都是带有评论性质的总括性的文章。
三、微观策划:新闻报道策划
这里所说的微观策划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策划,即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媒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人员对新闻事实进行相关报道。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两类。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⑧按这样的分类标准,亚运会报道策划属于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所以在亚运会举办之前,媒体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组织资源、制定媒介报道计划。
30天中有关亚运会的报道有966条,其中包括评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人物专访等)和图片报道,图片650张。(表一)
“前亚运”时期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亚运火炬传递、开幕式猜想及开幕式演练、交通指南、领导的视察活动(对亚运场馆和亚运开幕前各项准备工作的视察)、亚运村报道、场馆建设、安全工作检查和对开幕前举行的足球比赛的报道等。其中系列专栏《亚运,你好》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亚运给广东和广州带来变化的报道,如《亚运助推珠三角路网提速》、《办亚运带动城市大升级》、《20年跨越世界认识新广州》等。
亚运时期的报道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比赛情况的报道,还有几版“蝶变”专刊介绍广州申办和举办亚运之路,主要是通过第三者的讲述来介绍举办亚运给广州带来的变化,包括城市建设、整治河涌和空气质量的提升等。亚运的最后几天,随着比赛项目的减少,开始有了专门报道国外选手赛况的版面,由赛场内转向赛场外,开始对亚运进行总结和思考,如《养狼者说》是介绍中国教练在亚洲各国指教,带队参加亚运,为提升亚洲各国运动水平作出了贡献,表现体育能超越国界的魅力,共同为建设和谐亚洲而努力。28日的报道内容在总结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亚运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广州,甚至中国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亚运促进了广州的城市建设,对志愿者和后勤保障人员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最后的就是对中国军团的和广东军团在此次亚运中表现的总结。
“后亚运”时期的报道主要是亚运的答谢宴,各国界领导出席的庆功会议等,如《感谢所有为亚运付出艰辛努力的人》。12月1日的报道除了有两篇关于亚运交通补贴发放的报道外,其他7篇都是关于亚残会的报道。而从这天开始,对亚运会的报道算是落下了帷幕,12月2日都是关于亚残会的报道。
四、整合营销带动广告营销
《南方日报》在亚运报道中,非常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投票竞选亚运“老广菜单”、南方报业亚运直播室、亚运金牌天天猜等。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已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媒介与受众互动活动的策划可以看成是媒介活动营销的一部分。读者通过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了现场感,对媒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了对媒体的信任,促成了读者的购买行为。
“报业的产业价值就在于它的核心产品――报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受众,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这种吸聚能力的大小,关键还是在于报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由此可见,报纸质量连着发行,发行连着市场,市场连着广告”。⑨《南方日报》通过给读者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深入的政策解读,牢牢地抓住了发行市场,从而开拓了更广阔的广告市场。在30天的报道中,特刊版面有184个,体现了“将特刊做成例牌菜”的营销策略。这些特刊的内容有大量的广告,通过发行特刊,吸引了大量广告投放。“卖活动”――《南方日报》市场推广的秘诀。媒体的营销策划新闻活动是既有新闻性质又有广告经营性质,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媒体的整体优势,为媒体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对当下纸质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⑩
参考文献
①张晋升,《党报如何走市场之路――以〈南方日报〉的改革实践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0(1)
②⑤朱田凤,《新闻策划三段论》,《新闻知识》,2008(9)
③杨兴锋 主编:《南方报业之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27
④蔡雯、甘露编著:《新闻资源开发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1
⑥⑨谷虹、陈雨,《试析〈南方日报〉改版与广告经营的联动效应》,2003(5)
⑦杨兴锋主编,《南方报业之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9):81
⑧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6-67
⑩王诤,《报刊广告营销策划及营销模式创新》,《新闻爱好者》,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