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5 17: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儿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探索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是一种耐心、细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儿教师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爱岗敬业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们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园共育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压力”等六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普遍感到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双赢是她们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以人为本”,教师更加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兴趣,关注个别幼儿,力求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我们始终教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觉得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遇到突发事件都能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遇到烦心的事也不再怨天忧人,退缩消极,而是从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开展家园协同教育,是延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与家长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活动,及时交流育儿经验与心得,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定期为家长发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班级教师还开通了QQ群,与家长互留电话号码,指导家长用心观察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记录幼儿在家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家园协同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中写到:“昨天,孩子抱着我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为我洗衣服做饭!’我被孩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突然感到她长大了,懂事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研讨会上说:“以前是家长关心孩子,现在孩子也知道关心家长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说,‘爸爸你把感冒药带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动人的场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第2篇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2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也达到18%〔13〕。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6 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 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 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卫生部提供的资料〔22〕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轻性精神病患病率达到221%。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近年来未进行全国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综合多种资料发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自杀等,其中重度障碍以抑郁症最高,轻度障碍以睡眠障碍最高。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动去综合医院或睡眠障碍专科就医〔23〕。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22%左右〔24〕。1993年全国人均饮酒量为362L纯酒精,酒精依赖发生率为3183%。兰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类物质滥用发生率为31%〔25〕。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1993年国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655%。目前精神分裂症总人数约为600到900万人〔26〕。对≥15岁的19223人的调查显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083‰,与之前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7〕。2002年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87万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每2min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从性别上,女性约占65%左右。从地域分布上,农村患者约占60%左右。从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29〕。

5 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对国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普遍存在报忧不报喜的现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常常不愿意对调查结果中的积极情况进行评价,而对消极情况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问题严重性的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大学生人格问卷(UP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常常出现了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常模的老化与混乱。心理健康评定需要常模,但我国测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国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却要把现在各个不同年龄群体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必产生说服力不强及标准混乱的问题;(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评定法,很少采用访谈、产品分析、临床评定等方法。量表评定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客观性、数量化的优点,但也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机制的缺点,而且一种方法的评定难以相互印证;(5)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存在不足。如对取样方便的大学生群体研究较多,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体研究也较多,但对其他社会群体如公务员、高校教师、监狱犯人群体却较少,特别是缺乏规模性的大样本研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谈精神家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6(10):37-39.

〔2〕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3〕 黄希庭,郑涌,张庆林,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 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9-140.

〔5〕 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 高山.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7〕 王玲凤.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3-135.

〔8〕 龚建华.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5-96.

〔9〕 俞国良.健康从幼儿的心灵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1-26.

〔10〕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29(9):23-24.

〔11〕 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9(4):32-33.

〔12〕 吕玉娣.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4-6.

〔13〕 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11-913.

〔14〕 谭刚强,杨艾祥.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调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5〕 宿飞,蒋伯钧,周建军,等.上海黄浦区外滩社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10-111.

〔16〕 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7(4):9-13.

〔17〕 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2(4):51-54.

〔18〕 王玉风,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19〕 沈仁丽.423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2):102.

〔20〕 朱高章.广州市离休退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及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老年学杂志,1988,7(1):6-8.

〔21〕 范亚峰,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17):45-46.

〔22〕 胡晓梦.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报,1999-04-18.

〔23〕 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12岁儿童1734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24〕 李淑然,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精神科杂志,1998,31(2):80.

〔25〕 陈林庆,石洲宝,吴丽荣,等.兰州市药物依赖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85-286.

〔26〕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118.

〔27〕 王金荣,王德平,沈渔,等.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44(2):75-77.

第3篇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65-03

1 图书馆打造服务创新品牌服务的必要性

打造创新及品牌服务,从服务的创新和质量着手,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是图书馆突破传统、生存兴盛之道。少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青少年问题又呈现出多发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笔者从少儿服务入手,着重探讨少儿服务如何创新的战略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表现在:

(1)仅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稳定性,不重视效果。开展的服务质量较低、周期较短,无法取得深层次的效果。

(2)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青少年不仅要接受大量庞杂的知识信息,还要应付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抵御社会各种不良诱惑,这都使得他们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的服务品牌。传统的图书馆少儿服务在专业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公众对传统服务形式的了解远远多于实质认同,图书馆迫切需要树立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务品牌。

2 无锡市图书馆打造“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品牌的实践

2.1 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无锡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2 举措

2.2.1 建设咨询网站,提供信息导航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业内建立了第一个专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以网页的形式出现,由“成长心曲”“放松心灵”“专家咨询”等8个类目组成[2],通过虚拟的网络让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网络服务的开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主动求助;无锡市图书馆还聘请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作为网站的特约咨询员,为无锡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开展特色服务。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无锡市图书馆积极联合政府、文化机构、医院、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建设无锡地区首个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工作重心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此创新举措高度重视,2005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无锡市图书馆承办的作为无锡市“七彩阳光计划”内容之一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在无锡市图书馆揭牌成立。活动中心建立后,无锡市图书馆高度重视,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调动馆藏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参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并且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2.2.3 组织服务团队,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由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图书馆自身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相关社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参与。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开通时,无锡市图书馆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作为平台的特约咨询员,在运作过程中又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无锡市10所心理咨询机构共同组成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成立,至今,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已达近百人。无锡市图书馆还积极与市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合作,联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设活动基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经过多年的运作,无锡市图书馆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获得了无锡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拨专项经费,为无锡市图书馆辟出了200平米空间,并进行了装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图书资料、电脑设备、软件系统及活动器材,开辟了阅读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构建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成为活动中心的专门服务阵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矫治及各类特色活动。同时,活动中心还开通了全省统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111和QQ在线咨询、邮箱咨询等服务,免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

2.2.5 良性运作与创新服务,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2010年,“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无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荣誉。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自称是“阳光下盛开的太阳花”,将孩子们送到图书馆来的家长们感谢志愿者和图书馆的老师们,说这一活动就像“一簇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成长的心灵。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去,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2.3 措施

2.3.1 策划覆盖面广的社会活动,打造“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无锡市图书馆在多年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启用“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 这个品牌,为未成年人服务。活动中心面向社会策划了“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徽标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7省(市)设计爱好者的应征稿160余份。经过专家评审,选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会公开,经公众认可后定下徽标。徽标的运用提升了整体品牌形象。整个征集过程对活动品牌起到了广泛宣传的作用。

2.3.2 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编印心理健康材料,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无锡市图书馆于2006年对全市部分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抽样调查报告,2010年又联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随机抽取28所中小学、3 500人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形成《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报告公布后,无锡地区各媒体争相报道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2009年编印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宣传活页,详细介绍活动中心的服务方式、内容、场地、联系方式等。2010年,编印了《太阳花开专题简报》,其内容涵盖“名家讲座”“太阳花絮”“案例参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以上所提及的宣传资料均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在宣传“太阳花开”系列活动的同时,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图书馆阵地,设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

(1)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主要针对家长在陪伴、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来选择主题,如“叛逆的青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等。每次邀请一名专家主讲,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参与者与专家、参与者之间能及时互动,且形式相对轻松休闲,容易建立互相信赖的参与群体。

(2)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无锡市图书馆先后邀请李子勋、陈默等国内知名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直接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向大众进行普及,指导家长和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举办大型现场咨询活动。结合图书馆丰富的读者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场咨询会。既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又能有效的解决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参加咨询的青少年及其家长们可以与应邀的专家们进行随意的交流,发现问题后能获得直接的建议和帮助。

(4)策划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学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围绕孩子的心灵成长策划组织了丰富的寒暑期活动,如“EQ-儿童情商”训练营, “亲子情,暑期乐”团体辅导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联合社会力量,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为了满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无锡市图书馆自2006年起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近两年,无锡市图书馆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社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20家单位挂牌,成立“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分站,建立起覆盖未成年人各年龄段及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3.5 重视志愿团队建设,保证品牌服务质量。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员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热心公益人士组成,他们在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无锡市图书馆举办的咨询师沙龙和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无锡市图书馆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免费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咨询师举办专业督导培训和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此举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动,保证了品牌服务质量。

2.3.6 注重积累优质服务经验,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优质的服务能让参与者从内心接受并信赖图书馆的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在开展“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时,非常注重参与者的感受。活动开展初期,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虽然想尝试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却很难抛开世俗观念而主动寻求帮助。无锡市图书馆开通的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既帮助了许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解决了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有的孩子封闭自己不愿出门,工作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请求及时安排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在每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积极与孩子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建议他们对活动中的收获积极思考,引导孩子和家长们从被动接受活动的信息到主动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长的感悟被编进《太阳花开专题简报》中,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

3图书馆在创新少儿服务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专家资源缺乏。图书馆本馆工作人员较少系心理专业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专业人员是来自社会上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和极少部分学者,几乎没有学界权威专家承担常务指导工作,专家资源匮乏。

3.1.2 家长关注意识不强。由于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在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家长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或指导,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资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务品牌往往具有范围广、服务深、活动多的特点,既有周期性的群体活动,又有长期性的个体跟踪。图书馆作为一般事业单位配置,在人力和资金保障方面尤显不足。

3.2 建议

3.2.1 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由于权威专家数量有限,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可采取个案特别指导和定期对地方图书馆挂钩的专业志愿者业务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

3.2.2 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引起家长重视。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比如学校在家长会时的宣传教育,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等,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此争取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2.3 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业务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与此相关的公益机构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并由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和监督,为该项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资金保障。

3.2.4 与高校心理专业联系,成立心理专业实习基地。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障碍,而高校心理专业学生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若两者结合,则可以各显所长、互补所短,通过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图书馆的服务人力,又能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第4篇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就如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所说的一样:“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在影片中通过行为主义的治疗使得阿历克斯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甚至是对原本自己喜爱的音乐也因为治疗中的泛化成为了除暴力以外让自己生不如死的东西。所以片名《发条橙》也是对行为主义实验的一种抗议。

一、少年阿历克斯的问题

1.少年阿历克斯

大部分观众对于阿历克斯持的是一种批评的态度,在批评中我还有一丝同情,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任何一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从影片一开始阿历克斯的父母在对待自己一个星期没去上课的孩子只是一问了之,到出狱后父母认他人为子,不愿接受阿历克斯,再到父母看望受政府关注、拥有好工作的阿历克斯时的一切表现,无一不说明这对父母对阿历克斯的教养方式是有问题的。

2.人格障碍与阿历克斯

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由中国心理协会与中国就业指导中心联合编写的《心理咨询师二级》中提到: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指出人格障碍有三个要素: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给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而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耻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67-71页)

影片中的阿历克斯,更像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他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为了争取在小团体中的领导地位。就像袭击猫女士实非他本意,而是在他的同伴反对自己并发生冲突之后,他对猫女士的侵犯更像是要在同伴团体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团体助长犯罪率。在蔡永山、王宏云、苏芳的《青少年团体犯罪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面临着痛苦的归属感问题,他们想要成为群体的一部分,特别是同龄群体的一部分,16岁时这一需求最为明显”。“青少年犯罪以抢劫、为主,暴力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的盲目性、冲动型,缺少成人犯罪的手段,且智力和体力不健全,所以为达目的往往手段直接、残忍。”通过调查得到的最直接结果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大特点是——团伙犯罪。在参加固定或不固定团体的犯罪成员主要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蔡永山、王宏云、苏芳:《青少年团体犯罪的调查报告》,载《北京教育研究》2004年6期)影片中的阿历克斯正处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暴力行为也都是团伙进行,而他正好是影片的主角,所以观众把焦点和所有问题放在了他身上,而他的另外三个同伴却得到了免责。

另外,我们看到,误杀猫女士被捕在警察局的那一段,当他的老师来到审讯室,告诉他猫女士死了,阿历克斯是不敢相信的,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愧疚之心,所以他对老师说:“告诉我猫女士没有死,这不是真的!”然而,就在这之后,老师吐了一口唾沫在阿历克斯的脸上,激起了他年少的自尊心,他不以为然的笑了。在之后,当他出狱遭到父母的拒绝,一个人无家可归,游荡到河边时,一个流浪的老人可怜的向他乞讨,他还是将自己身上的钱给了老人,只是讽刺的是,这个老人是曾经被自己和同伴们殴打过的流浪汉,接受了自己恩惠的老人依然没有放过自己,却是遭受一群流浪汉的殴打。这些情节都表明阿历克斯是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少年,身在一个冷漠的时代。

二、阿历克斯的“治疗”

阿历克斯的入狱前后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与其说是入狱前后,不如说是治疗前后,影片中涉及的治疗方法叫做:“厌恶疗法”。它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在实施厌恶疗法时首先要确定求助者的“靶症状”,因为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要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就像阿历克斯一样他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止一样,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者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厌恶刺激有很多种,比如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等。影片中选用的是药物刺激:吐根碱。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一样:“受试者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窒息的感觉”。厌恶刺激的强度是很大的,其产生的不远远压倒了阿历克斯观看暴力影片产生的种种 。而且阿历克斯的厌恶感是在观看暴力影片的同时产生的,这就是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形成条件反射。

另外,在实施厌恶疗法时,是特别要注意“靶症状”是单一而具体的,在影片中,医生本只想治疗阿历克斯的暴力行为,让他在发生暴力行为或者看到暴力行为时产生强烈的生理不适而放弃暴力行为。但是意外发生了,医生在给阿历克斯观看的暴力影片中没有剔除贝多芬的音乐——第九交响曲。这使得听第九交响曲也成为了靶症状,就像想要戒酒的求助者,人们通常是边喝酒边吃菜,治疗时要把非靶症状的行为剔除,只让喝酒,不让吃菜,否则针对喝酒的厌恶治疗会珠链到吃菜,以至于治疗后吃菜也产生厌恶反应。就这样阿历克斯在听到第九交响曲时也会有强烈的生理反应,这成为他出狱后小说作家折磨他的一个武器。

第5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规律、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将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未成年人不同领域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德育、智育、个性心理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未成年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

1.1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培养

家庭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造成冲击;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责任的形成受到影响;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为失范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使得人们有必要探讨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孔子曰:“少若成大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孩子自小养成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前途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实现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知识培养均衡的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2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培养

所谓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治理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已经有了很多探索。未成年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兴趣远远超过理性认识。所以,作者认为,如果采取未成年人智力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将会更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学习兴趣,提高未成年人学习效率,同时,智力教育也是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径。所谓智力教育生活化,就是把智力教育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比如,家长在教孩子识别动物时,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动物园,对这活生生的动物进行现场教育,这要比在书本、画册上教育孩子效果好得多。

1.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个性心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家长和家庭教育要转变旧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长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充分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和指导。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形中培养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同时,家庭中有原则可循,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按一定行为规范办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意识、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健康心理可以使个体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这对于调动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经联系的复活,都是十分有利。

2、未成年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2.1婴幼儿期家庭教育

婴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交互和渗透作用。行为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加强对婴幼儿行为的指导,让婴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2.2小学期家庭教育

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避免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2.3青春期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发育的必经过程!由于这个阶段孩子随之自己的长大和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和经验的增多,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他们希望独立,不再像儿时那样事事听从父母,如果父母过多地干预他们的事,他们则会不高兴,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强烈的独立倾向表现不理解,感到悲伤和失望,认为自己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现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总是把孩子紧紧抓住不放,事实上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寻求独立的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问题是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进行科学引导。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管理孩子那将带来更多的麻烦!作为家长要管理好孩子就必须注意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心理,抓住他们内心的动向,正确引导,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合理处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复,为孩子树立榜样!

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

3.1不同文化背景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会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不同。在我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应当重视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差异,使他们获得与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文化差异包括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

3.2社会变迁影响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局部性变化。社会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念,甚至对教育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是很有影响。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一部分家长由于忽视子女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忽视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忽视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子女的劳动能力培养,使一部分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会变迁中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当前而言,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代同步,掌握教育规律,把孩子培养成合格人才。

3.3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区文化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影响。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我国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经济收入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投入也更大。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就是给子女的温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严。在农村,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囿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在教育方式大多数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从农村和城市两类社区的文化背景来看,父母角色的认知和分工存在差异。

3.4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的生活氛围、父母的品格和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的等等诸多方面。父母应该多创造有利因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

4、未成年人家庭卫生保健与营养

4.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要想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一是避免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期望过高,这让孩子的压力过大。二是不要过度对孩子保护,养成孩子的过度依赖心理。三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过多干涉,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够解决好安排好学习和生活。四是避免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网络上充满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很多未成年人由于抵制力差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家庭在这方面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合理应用网络。

4.2未成年人的保健与营养

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期,所以这个时候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保健与营养很重要。目前很多孩子由于营养过剩或者不均衡造成肥胖症等等。家长应该准备合理的饮食习惯,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孩子暴饮暴食或者不吃早餐等不良习惯。

5、结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教育中,应该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营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的理性思考》,高布权;冯晓琴,2006年01期

[2]《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节选)》,中国妇运,2008年06期

第6篇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一)

调查目的:吸烟对人体,对环境的危害

调查对象:大学吸烟状况

调查内容:

吸烟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人群范围分布广泛,青少年吸烟人数每年都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中国平均吸烟年龄为10岁。

现在在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吸烟者。近年来,女性吸烟人数也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超过男性。吸烟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危害

调查方式:观察法

发放问卷法

调查时间:20**年**月**号

调查人员:

*********

调查结果:吸烟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大。

调查体会:

吸烟有以下几个危害:

一.对自己:一手烟

1.致癌作用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

2.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

3.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

4.

对消化道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5.

其他

吸烟对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吸烟对孕妇影响更甚。吸烟可引起烟草性弱视,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强烈噪声中吸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衰退,甚至耳聋。

二.对他人的影响:二手烟

吸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虽不如主动吸烟,但也相当严重,足以危及生命,应给以充分重视。

1.

致癌作用

日本的一项权威性长期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不吸烟妇女受丈夫在家中吸烟影响而患肺癌死亡的危险率要比对照组(妇女与丈夫均不吸烟)高出一半至一倍多。美国近期报道,生活在吸烟家庭中的不吸烟妇女与生活在非吸烟家庭中的相比,患肺癌几率要高出2~3倍。在工作间、酒吧间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者患肺癌几率与非被动吸烟者相比要高出40%~50%。

2.

对心脏的影响

不吸烟的被动吸烟者与无被动吸烟者相比,患冠心病危险性高出25%~30%。美国男性暴露于二手烟的患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达9.6%,而非暴露组为7.4%。

3.

对呼吸道的影响

长期接触二手烟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患。美国一研究报道,被动吸烟者呼吸困难危险率增加45%,患慢性支气管炎危险率增加65%,患哮喘危险率增加39%。

4.

对婴幼儿的影响

婴儿被动吸烟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率增加20多倍。我国一项随访调查表明,婴儿被动吸烟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气管炎的危险率增加37%和45%,幼儿被动吸烟还会引起中耳炎和哮喘多发。

三.

对儿童的影响:三手烟

三手烟是吸烟产生的除气体之外的最后一种有害物质:固体。

研究表明,残留在衣服和家具上的香烟气味能被人体皮肤吸收。通风和污染程度的不同可能导致香烟的残留气味滞留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在某些情况下,只有通过彻底的大扫除或更换壁纸、地毯和窗帘才能清除这种污染。

四.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知道,研究生在小时候抽烟的比例比较多,在后来因为出差或者接触社会让研究生没有办法去逃离吸烟,并且吸烟还会使青少年学生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我国中小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学生不准吸烟。我们还可以看出:研究生烟龄之长,虽然问卷中大都在大学后开始吸烟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小学就开始吸烟,他们的烟龄都在8年以上,这样的事实禁不住让人有些吃惊,我们绝不能把这些人忽视,虽然他们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此类事件一旦发生,那么他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研究生吸烟大都原因很相似,大都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在大学里面学会的,如果大学不会抽烟到研究生学会抽烟的基本没有,或者因为环境的变化,被迫抽烟,所以研究生基本上都会抽烟,也都会去抽烟,这在他们看来也是没法避免的,也是无法逃避的。生活压力在这里,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抽烟慢慢就成为了一个习惯,当我们发愁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都会选择抽烟来让自己放松。

在研究生中,每天大都平均在5至10根左右,大都数人都在这个范围中间,

如果课程少的话,每个人抽烟的数量也会增加,因为研究生上课,大都是小班上课,老师面对面授课,当我们上课的时候无法再去抽烟,一般抽烟的时间都会放到下课时间,或者是聚会时间。所以空闲时间多的时候,除非经常上自习,那么就会把大多时间放在消遣上,这样自己抽烟的理由和借口就会更多,让自己也更加相信,抽烟是因为自己的没课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让抽烟合理,公开化。

针对这次调查,

我深深的感受到,抽烟对我们的危害是无法避免的,唯独能避免的就是我们能否少抽烟或者尽量不抽烟,抽烟引起的各种疾病也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我们现在因为寂寞而抽烟,将来我们也会因为抽烟引起的疾病而寂寞。

愿天下研究生都会像我一样看清抽烟的本质,都能认清抽烟的客观现实,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二)

调查时间:XX年7月5日—7月9日

调查地点:沈阳市内各大学

调查对象:沈阳市内大大学大学生

调查人:

一.调查背景: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100份

二.具体分析:在我们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经常吸烟和吸烟成瘾人数达10%,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三、四年级学生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这些人中上大学以后养成吸烟习惯的高达85%,学生吸烟33%是因为交际应酬,11%是因为长久的吸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10%的人认为是为了调节情绪,缓和紧张或尴尬的气氛走上了吸烟的道路的,还有8%的人认为是一种享受.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和预测,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很复杂,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在烟草中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有益物质,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为香烟,经过燃烧而释放出烟雾灰尘等,就都变成有害物质。烟草点燃的烟雾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气体部分,占据92%,包括多量的氧和氮无害气体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纤毛毒物质。粒相部分占8%,主要为尼古丁和烟焦油。我国目前我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吸烟年龄日趋减小.青少年吸烟问题不仅已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学生控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实行无烟学校,并将学生控烟问题列入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吸烟的危害:

1.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

2.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3.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

4.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

5.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6.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对着如此多的危害我觉得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

消除紧张情绪:

紧张的工作状况是您吸烟的主要起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拿走您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2,体重问题:

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烟的人戒烟后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速度,并且会吃更多的食物来替代吸烟,因此吸烟的人戒烟后体重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几公斤,但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因为增加运动量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吃零食最好是无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3,加强戒烟意识:

明确目标改变工作环境及与吸烟有关的老习惯,戒烟者会主动想到不再吸烟的决心。要有这种意识,即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4,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赌:

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戒烟打赌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并争取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

6,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非常好的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谈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8,扔掉吸烟用具:

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把它们统统扔掉。

9,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钱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激光唱片,上因特网冲浪,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

为了健康,提倡人人戒烟。戒烟的关键第一是认识,第二是决心,第三是恒心。因此戒烟的关键在自己。

三.结论:大学生吸烟率增加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需要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和强化干预措施加以控制.控制吸烟就是要达到逐步减少卷烟等制成品的消费水平,这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减少了对健康的损害,这是“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它会使烟农和卷烟生产及销售商减少产量和销售量,这是“弊“的一面。也许,还会预期政府由此而减少烟草带来的税收。我们需权衡利弊孰大,从而决定政策取向。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三)

世界无烟日,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的一项吸烟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第一次吸烟是在初中,他们大多是受好奇心驱使。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知道二手烟的危害,但只有三成人会劝阻他人吸烟的行为。

吸烟多是受好奇心驱使

参与本次调查的共有4017名“90后”大学生,男女生的人数大体相当。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有过吸烟史的人占比35.5%,他们吸烟的最大动机是好奇心驱使,其次是为模仿他人和缓解压力。

调查发现,这些“90后”烟民的吸烟史普遍不短,上高中前就开始吸烟的近六成,42.9%的人在初中第一次接触香烟。这些年轻的烟民中,近九成能把每天的吸烟量控制在5支以内,有34.5%的人平均每天连一根烟都抽不到。

结果显示,受访者多是在心情不好、感觉压力太大或饮酒后吸烟,还有人感到孤独、疲惫时会点上一支。

仅三成人会劝阻吸烟行为

调查显示,97.8%的受访者知道吸二手烟的危害,但当他们身处二手烟的环境中,仅有三成人会进行劝阻。此外,5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吸烟,九成人介意自己的男(女)朋友吸烟,不赞同女生吸烟的超过八成。

解读

吸烟早可能是受环境影响

大学生用户研究中心负责人吕文龙表示,“90后”烟民中近六成人是在上高中前就开始吸烟,说明他们可能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以及接触的影视剧中,吸烟都给尚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很大的诱惑,他们尝试吸烟也是追寻一种酷的感觉。”

超过三成的“90后”吸烟人群每天抽不到一支,说明这些人还没有形成很大的烟瘾。“这其中可能有公益宣传的原因,对吸烟有害健康做得比较广泛和深入。所以这些孩子知道吸烟太多对身体不好,因此会控制自己的吸烟量。”吕文龙说。但这些“90后”有时因社交需要,或者是遇到苦闷烦心的事,也会想到要抽一支烟。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四)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吸烟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有上升趋势。所以,青少年吸烟问题已成为社会以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某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前讲清意义,在调查者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室内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并一律不记姓名,以解除学生顾虑,确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实性。

3、调查处理

我们将调查问卷,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

问卷共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是何时开始吸的烟?2、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3、你吸了多长时间的烟,现在是否还在吸烟?4、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5、你总共吸了几次烟?6、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吸一次?7、你在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习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你是受何种影响开始尝试吸烟的?父母影响、好奇心、同学引诱还是别的原因?9、你吸的烟来自何处?自己买的,同学给的,拿的父母的?10、你知道吸烟的危害吗?如果知道为何还吸?11、当你看到你周围的同学吸烟是何态度?你制止过吗?12、你通常吸什么品牌的烟?多少钱一根?

四、调查结果

1、学生吸烟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总数30人中,吸过烟的26人,占86.7%;仅有4人未吸过,占13.3%。

从小学开始吸烟的学生10人,占吸烟总数的40%;从七年级开始吸烟的8人,占30%;从本学期开始吸烟的8人占30%。这表明学生多数是从初中开始吸烟的,并且呈上升趋势。

2、当问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80%的学生认为好奇、刺激、好玩;10%的学生认为象大人一样,个别学生认为很酷;5%的学生感到害怕、紧张;5%的学生是虚荣心作怪,认为很有面子。

3、当问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60%的学生是在没人的地方;20%的学生躲在厕所里;10%的学生在伙房里;10%的学生在宿舍里。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吸烟是不光彩的行为。

4、当问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一次,只有10%的学生经常吸,90%的学生是偶尔一次。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吸烟没有上瘾。

5、当问你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买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0%的学生是在校外买的,10%的学生是在校内小卖部买的,10%的学生是在宿舍买其它同学的;买烟时,无人警告未成年人不准吸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这表明老板不懂法律或是社会责任感不强。

6、当问学生吸烟的原因,学生开始吸烟出于好奇心的占80%,受同学引诱的占20%,这表明学生吸烟多是受好奇心的驱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7、当问烟的来源,60%吸烟的学生是同学给的,30%的学生是自己买的,10%的学生是偷拿父母的。

8、当问你吸烟的危害性,100%的学生知道吸烟有害人体健康。

9、当问你看到周围的学生吸烟,持何态度时,80%的学生无动于衷,只有20%的学生出面制止。

10、学生抽的烟80%的是5元一盒的红旗渠,15%的是3元左右的黄金叶、黄山松等,5%的为10元一盒的帝豪烟。

五、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分析

1、强大的好奇心理

调查中我们知道,因为想尝试而吸烟的占80%。青少年学生具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和行为都有很大诱惑力。对吸烟的行为也是如此,他们有想试试看的心情,看到成年人叼着香烟,火光一闪闪的吐出白烟的姿态,觉得好不自在,以为吸烟可能有着无穷的乐趣。所以想亲自品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

2、交往心理

在社会风气影响下,为了联络感情,相互敬烟成为习惯,学生认为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

3、对偶像的模仿心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因时髦而吸烟的占20%。不少青少年学生有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对家长、老师、名人、名星等,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尤其是对偶像吸烟时的姿势等,认为这样可以与偶像的距离近了,而且使自己也趋于“成熟”的感觉。于是学生学到了吸烟。

4、虚荣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虚荣心强,当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吸烟。

六、防止对策

干预青少年学生的吸烟,应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1、学校要担当起青少年控烟的重任

(1)学校要制定出控烟的政策。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政策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明确严禁吸烟的规章制度,将控烟制度落到实处。

(2)学校要真正落实好健康教育课。学校控烟教育主要通过建设教育课进行,加强学科渗透,要探讨一种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到学校正常课中。

(3)要通过主题活动或班级、学校的板报、墙报等活动,进行广泛持久地做好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计论,收看烟草对生态环境、青春期发育影响的电影、录像、图片等,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以便他们自觉抵制吸烟。

(4)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调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的吸烟,不仅是他们的行为问题,而且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模仿心理、各种心理压力、交往心理的需要、好奇心理等。我们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明确人生目标和责任,增强对吸烟行为理智判断和自控力,达到自觉、理性地抵制吸烟。

(5)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学校要制定不容许教师在校内吸烟、在学生面前吸烟等规定,或将教师不吸烟、做学生表率纳入《师德公约》进行规范,与评选文明班级、教师奖励挂钩,并规定办公室不摆放烟灰缸、不向来访者敬烟等。这些措施对青少年学生的控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6)对那些不吸烟者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对那部分虽未完全戒烟、而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学生,向他们道一声真诚而热情的鼓励词,这样比吃任何灵丹妙药都更为有效。学生需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罚,而是关怀、温暖和友情。鼓励的形式也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要重在实际体现上。

2、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的力量。

(1)家长要控制给学生每月的零花钱。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给予学生的零用钱也较多。女学生喜爱吃零食,喜爱小动物,而吸烟男学生每月零用钱的相当一部分则用于烟的消费上。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吸烟直接来源于吸烟的家长,家长吸烟,影响其孩子,而且家里的香烟随时可以拿到。据此,作为吸烟的家长,应积极的戒掉吸烟的习惯,同时在给子女零用钱时要有计划,另一方面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进行正确的消费和健康的活动。

(2)要加大控烟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买到香烟。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家有关法规中已明令禁止一切形式的烟草促销活动,禁 止商业部门将烟草出售给未成年人,禁止一切向青少年教烟、递烟、劝烟的行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是执法力度明显不够。吸烟率最低国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已证实,对吸烟的未成年人处以一定程度的罚款,并要求他们参加健康咨询讲座是控制青少年学生吸烟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9精选吸烟人群调查报告(五)

了解烟草及烟草制品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降低人体免疫能力来增加人体患病的风险。

烟草制品的种类有哪些?

烟草制品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是安全无害的。无论是燃烧还是不燃烧,过滤还是不过滤,其中的有害物质都是会不可避免的地进入吸食者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低焦油卷烟”对健康的危害更小吗?

烟草业设计出“低焦油”卷烟、或加入各种风味的目的,是增加卷烟的吸引力,诱导吸烟或消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低焦油烟的健康危害并不会减少,甚至可能促使肺炎的发病机会增加。

四、烟草的流行状况

关于吸烟的15组数字、

据WHO统计30%,目前全球约有11亿吸烟者,其中中国吸烟人数占世界人数的进,排名第一。中国超过一半成年男性吸烟,男性吸烟人数世界第一、有一半吸烟者买一包纸烟的低于5元人民币,如此低廉的价格将促进烟草使用,最终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长。

五、中国吸烟人群有什么特点,哪些人吸烟比较多?

在中国,农村人群吸烟率比城市略高,教育程度越低,每天吸烟量越高,男性医务人员的吸烟率高达40%

六、世界烟草消费趋势如何?

近几十年来多数发达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吸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俄罗斯和中国男性吸烟率世界最高;在东欧国家和中国,男性烟草市场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烟草业正在将目标人群瞄向青少年和女性。

七、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你所不知道的吸烟危害

全球每年因吸烟及因二手烟暴露死亡的人数达600万,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害因素,此外还可以导致多种恶性肿瘤,如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吸烟还可以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导致青少年哮喘,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并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吸烟还可引发2型糖尿病,且增加其并发病的发生风险。

八、要吸烟,还是要吧宝宝?

吸烟损伤人体性功能与生殖功能,倒致男性功能障碍,女性受孕机率低。妊娠妇女吸烟可以导致导位妊娠、自然流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畸形儿等。

知道吗,吸烟也会伤“心”,吸烟可导致多种脑血管疾病-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脑率准和外周血管疾病。

九、女性吸烟危害有多大?

吸烟会使女性宫颈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高,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降低,增加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

十、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

二手烟,伤害就在神近。

且前我国约有7.4亿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和吸烟一样,可以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如肺癌、乳腺癌、冠心病等。妊娠期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婴儿出生体重降低和婴儿猝死综合征,儿童被动吸烟则会引起支器官哮喘,肺功能下降、急性中耳炎等。

二手烟危害知多少?

研究表明,室内环境中有抽烟时,任何措施都无法避免他人吸入二手烟,唯一能杜绝二手烟的方法就是在室完全禁烟。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英语环境;教育观念;基础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少儿英语教育在家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长过于追求学习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缺少正确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一、少儿的英语学习特征

儿童早期的成长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儿童对语言相对敏感,接受和模仿能力都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对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儿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其心理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英语产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负担较小,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相比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加勇敢,没有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等,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可以投入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不能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这些心理因素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二、少儿英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过于追求教学结果

如今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现代科学已经不断向我们证明,教育要符合少儿的智力发育规律,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大脑发育情况进行家庭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家长的教育过于好高骛远的情况,看到其他的孩子口语能力强、英语单词掌握的多,就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孩子英语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英语的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比如侧重于词汇、听力、口语等方面,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家长往往盲目跟风,不能根据孩子具体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尤其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的英语教育完全围绕着学校的考试进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和学习状况的考虑,由于现在的家长都十分重视成绩,导致英语的学习成绩成为了家长炫耀的资本,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英语学习兴趣。

2、教育方式不正确

英语的学习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在学校中学习英语之外,在家庭中家长的正确教育也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孩子英语知识,这样会造成少儿对英语学习的恐惧,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英语,通过游戏娱乐的方式教会孩子英语知识,发散孩子的思维开发智力,使得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英语知识,同时,快乐的学习环境不仅让孩子更快的接受新知识,也加深了孩子对英文知识的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正确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少儿英语教育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英语成为了一大重要内容。作为家长要摒弃从前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不要把孩子当成向他人炫耀成绩的工具,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2、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

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与从前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对少儿的教育中我们也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父母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这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少儿在英语学习的初步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通过进行相关的英语游戏学习英语知识。

3、为少儿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重视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家长在家庭之中要尽量多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比如用英语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墙面上张贴英语画报、陪孩子看英文动画片、一起学习英语光盘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孩子接触英语和练习英语。

四、结束语

对少儿的英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学习。作为家长做好对少儿的英语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等,这对孩子以后的相关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开发少儿智力等,为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义辉.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7-41+48.

[2]陈新宇,荣隆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2-45.

[3]郑野,王方.少儿英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112.[

4]杨晓斌.营造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少儿英语学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2:121-125.

第8篇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教学策略;优化;幼儿师范教育

教学策略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也反应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怎样才能使我的学生发展全面又有幼师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没有可能使我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中,学得扎实、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也发展?”“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协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试图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优化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仅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前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儿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学生个别、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从学前教育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亲临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如学生在观察幼儿“注意”为什么容易分散时,发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还与“注意”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同学们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分散时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而有的幼儿总是发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儿“注意”不稳定,容易转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的幼儿“注意”的特点,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幼儿的分心现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充分利用间接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要使学习者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标,就要把知识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心理现象分析就是利用现成的“间接知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或虚构的情境中去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

(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一)发现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新行为。”发现式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巩固了知识,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对书本的迷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

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等。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作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同学们拟出计划后,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

在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比如,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

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

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是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每当我向他们提出:“为什么幼儿的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相同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是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 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还会产生增值效应,可推动新的学习,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1924)强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又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我的教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学生在掌握了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一首儿歌),如何让幼儿能在最轻松最愉快的情况下记忆较果最好?”,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方法,有的组提出了好几种策略和方法;有的组用文字展示讨论结果,有的组用图画展示;有的学生甚至辅之以动作和表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经济学分析;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89-05

婴幼儿心理健康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产生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早期儿童干预作用的认识。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努力加强婴幼儿自身能力以及减少儿童后续适应不良之上的。这意味着,不管从减少人类痛苦的立场,还是从制定实用的健康政策的经济角度考虑,投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都具有重要意义。〔1〕尽管,不是所有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都卓有成效,但是过去25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部分旨在提升儿童生活质量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确卓有成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一、美国主要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实证研究

1.佩里学前教育项目(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

该项目在1962~1967年间选取了123名来自密歇根伊斯兰缇的低收入家庭的3~4岁儿童,并随机将其分配为学前教育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的儿童每天在学前班接受2.5小时的早期教育干预,每周接受一次90分钟的教师家访,持续一到两年。研究者追踪研究了这些儿童之后直到40岁时的生活状态,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中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数明显少很多,发病率和犯罪率也低很多(控制组儿童长大后的犯罪率比干预组高5倍),而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则明显高很多,高校毕业率也高很多。干预组和控制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参与早期干预的儿童与不参与早期干预的儿童的人生轨迹大不相同。

2.护士-家庭合作计划(NFP)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以提高胎儿和婴儿健康,促进低收入家庭准妈妈和婴儿发展为目的的儿童早期干预项目。从准妈妈怀孕开始,护士每一周或两周会进行一次家访,直到婴儿2岁。该项目有3个主要目标:(1)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高她们的营养水平,预防药物滥用)。(2)提高家庭育儿水平(丰富父母的科学育儿知识,减少儿童受伤、被虐待和被忽视现象的产生)。(3)促进准妈妈产后的终身发展(关注其后续怀孕计划以及学业和就业情况)。项目最初在纽约进行,之后扩展到其他城市。关于这一项目效果的调研结果与佩里学前教育项目基本相似。

3.亲子中心(CPC)项目

该项目旨在帮助芝加哥市内3~9岁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为其家庭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希望通过提高家长参与程度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该项目包含4项主要内容,分别是提供早期干预,促进父母参与,提供以语言为基础的结构化课程,促进幼小衔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与这一项目,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顺利,适应能力更强。

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顺利推进有赖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尤其是针对残疾儿童的专门政策。1986年,美国国会对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进行了修订,通过了《99~457公法》。该法要求各州逐步实施全州范围的、综合性的、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的早期干预计划,即《残疾婴幼儿早期干预计划》(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isabilities),以满足 3岁以下残疾婴幼儿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1990年,美国国会又修订了《99~457公法》,颁布了《残疾个体教育法》,后来还对《残疾个体教育法》进行了多次修订。〔2〕得益于相关法律的严格实施,美国全国范围内的残疾儿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为儿童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2年奥本海姆和麦格雷戈(Oppenheim & McGregor)在《教育经济学: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公共益处》的调查报告中证实了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收益。报告指出,佩里学前教育项目和开端计划等项目均能够显著降低犯罪率,提高高中毕业率,减少健康养护和社会福利的消耗,并提高雇员收入水平(平均每个项目参与者可获益100,000美元)。奥本海姆和麦格雷戈在研究中发现,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可以使个体一生收入平均增加89,000美元,而参与早期干预项目的个体一生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15,120美元。多诺霍和西格尔曼(Donohue & Siegelman)则通过研究指出,除了增加经济收入之外,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对降低犯罪率的确有显著作用。〔3〕科恩(Cohen)估计,政府因成功避免一个年轻人犯罪而节约下来的成本大约是1.3万~1.5万美元。与此同时,对早教中心的投入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州政府以及联邦政府都通过投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罗德岛,政府将约2.28亿美元投入到有执照的早期教育机构,这些投资在带来近4亿美元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创造了9626个工作岗位。在罗德岛,早期教育每投入1美元,得到了1.75美元的回报。在路易斯安那州,2000年时已经有12701所早期教育机构,雇佣了22644位员工,为超过149000名儿童和136000名在职父母提供服务,带来近6.58亿美元的总收入。在路易斯安那州,早期教育每投入1美元,得到了1.72美元的回报。在佛蒙特州,约有2.08亿美元被投入到有执照的早期教育机构。这项投资带来的经济收益为4.26亿美元,并提供了7231个工作岗位,使37489名父母得以重返职场,从而间接增加了10亿美元的收入。总之,日益增多的实证研究证据表明,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创造收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直接收益(提供早期儿童干预服务的收益,或者说早期教育机构的收益)。(2)间接收益(为开展早期儿童干预项目而购置物品和提供服务等产生的当地经济收益)。(3)内在影响(家长在当地的花销)。(4)家长收益(家长参加工作创造的收益)。〔4〕

三、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支持措施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深入探讨了投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对人类发展的益处。他描述了一个“动态互补”的过程,即有能力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拥有更多技能的人会更有能力。〔5〕正如赫克曼所描述的,对早期儿童干预项目投资的大多数收益产生于动态互补过程,并且接受早期干预的儿童年龄越小,其获得的收益越大。他利用经济分析模型证明,越晚实施早期干预,处理问题所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得到的回报就越少。〔6〕赫克曼据此指出,美国各州总是处在有效使用不断缩减的财政资源的压力之下,可是任何远离儿童的投资都偏离了最有效的资金使用轨道,因为接受早期干预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创造更大收益。

然而,虽然诸多研究已经证明早期儿童干预项目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与大学教育只需家庭承担23%的成本相比,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却需要家庭承担60%的成本。可见,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投入。〔7〕为此,路易斯安那州州立早期教育与发展补偿金咨询委员会呼吁政府对早期儿童干预给予更多支持。

有研究者提出用税收抵免计划来支持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税收抵免计划主要为四个群体提供税收抵免鼓励,以扶持高质量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发展。这四个群体分别是家长、早期教育机构举办者、早期教育机构教师、支持早期教育机构的公司及其所有者。

1.对家长的税收抵免

根据税收抵免计划的标准,如果家庭中有一个年龄小于6岁的儿童,并且该家庭在早期教育机构已经登记,即符合退税条件,可以申请专项贷款。这项专项贷款用于支付与接受高质量早期教育服务相关的支出,即帮助家长有能力选择更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机构。孩子所入的早期教育机构的等级不同,家长所获的税收抵免额度也不同,详见表1。

2.对早期教育机构举办者的税收抵免

这项税收抵免计划被用于帮助早期教育机构举办者支付他们为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所增加的成本,如更新设备、丰富学习资源、为高水平的教师提供更高的薪酬等。不同质量等级的早期教育机构,享有不同额度的税收抵免,详见表2。

3.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税收抵免

这项税收抵免计划是提供给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这一税收抵免计划有效提高了高水平教师的工资,但没提高早期教育的收费标准,避免了将增加的人力成本转嫁到儿童家庭身上。税收抵免额度根据教师认证或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教师可得到3,000美元的税收抵免,接下来依次为2,500美元、2,000美元、1,500美元等。这一税收抵免计划还适用于早期教育机构的其他职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税收抵免计划只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划分,与早期教育机构的等级无关,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师一味期望进入高等级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的问题。〔8〕

4.对支持早期教育机构的公司及其所有者的税收抵免

那些捐助过早期教育机构,或者为早期教育机构的员工提供过奖金支持的公司及其所有者,也可以享受税收抵免计划。税收抵免的额度与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等级相关联(见表3)。这一政策通过增强企业团体和早期儿童发展工作之间的联系,为早期教育机构争取到更多社会资本的支持。〔9〕创立、维修或者改扩建早期教育机构,或者为早期教育机构购买设备的公司及其所有者,均可一次性申请50,000美元的税收抵免费用。为员工子女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公司及其所有者,可申请每名儿童5,000美元的税收抵免费用。

四、讨论

相当多的纵向研究证明,对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投资能改善项目参与者的生活,造福全社会,获得巨大回报。早期干预会对儿童的学习产生持续影响,使儿童在未来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及以上学业,减少对社会福利的依赖,降低他们成为未成年父母或者参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早期教育投资是帮助儿童成长为有为、健康的青年的最有效方式,政府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10〕

从经济学视角看,早期儿童干预项目除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外,也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早期教育机构通过提供早期干预服务,向受教育者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而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随着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发展,早期干预所需的用品采购可以间接拉动早期教育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早期教育机构的开办,需要雇佣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从而间接帮助政府提高就业率。美国政府采纳研究者关于对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给予更多关注的意见,为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经济支持,不仅扩大了早期儿童干预项目的受众,而且减轻了参与早期儿童干预项目家庭的经济负担。〔11〕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早期教育项目(即美国的早期儿童干预项目)起步较晚,同时由于市场相对不规范,目前还很少有研究者对早期教育机构给地方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过研究。虽然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不过美国的税收抵免计划还是颇有借鉴价值的。税收优惠的确是一种对早期教育机构发展有利的经济支持政策,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税收种类繁杂,税收涉及面较广,因此税收优惠也许并不是最可行的经济支持手段。根据我国国情,最适合的经济支持手段也许可以参考现行的高校补助方式,即各级教育部门给予民办早期教育机构运营商直接的经济援助。当然,民办早期教育机构运营商首先必须通过相关认证,然后才能申请相关的经济援助。而对于接受早期教育服务的家庭的经济支持,则可以通过儿童监护人的工作单位来考核,并通过监护人所在工作单位发放一定的经济补助金,再由工作单位向政府统一进行报备。自由职业者则可以直接在早期教育机构享受费用减免,再由早期教育机构向政府申请资金补助。对接受早期教育服务家庭的补助可以有效扩大早期教育服务的对象范围,使更多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

为此,我们呼吁教育学与经济学研究者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政策,为民办早期教育机构举办者和接受早期教育服务的家庭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从而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儿童成为早期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ARNOLD D H,MCWILLIAMS L,ARNOLD E H.Teacher discipline and child misbehavior in day care:Untangling causality with correlational dat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276-287.

〔2〕CAHMI C.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M〕.Portland,OR: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2003:100-105.

〔3〕YOSHIKAWA H,KNITZER J.Lessons from the field:Head start mental health strategies to meet changing need〔M〕.New York: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1997:200-208.

〔4〕GREENSPAN S I,NOVER R A,et al.The child psychiatrist and day care: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consult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1976,(15):108-130.

〔5〕GREENSPAN S I,NOVER R A,BRUNT C H.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to childcare〔M〕//M SHORE. (eds.)The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Welfar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75:105-131.

〔6〕MOELLER M P.Early interven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ho ar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J〕. Pediatrics,2000,106(3).

〔7〕SU X,LONG T,CHEN L,et al.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na:A family perspective〔J〕.Infants & Young Children,2013,26(2): 111-125.

〔8〕JOHNSTON K,BRINAMEN C.Integrating and adapting infant mental health principles in the training of consultants to childcare〔J〕.The Journal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5,18(4):269-281.

〔9〕JOHNSTON K,BRINAMEN C.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in child care: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s among directors,staff,and families〔M〕.Washington,DC:Zero to Three Press,2006:78-85.

第10篇

就建筑行业而言,由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大量民间资金在伺机而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在这个背景下,养老产业成为了新的热点,各种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新的养老概念也层出不穷。下面将借助近10年在美国积累的知识及对中国问题的粗浅看法,就老年安养机构的规划设计作一些分析。由于无法在中国收集到全面的数据,难以对两国情况做详细的类比,但希望读者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做出合理的比较与判断。

概念范畴

本文谈及的老年安养机构,包括退休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自理型退休公寓(independent living)、介助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和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老年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所(daycare center)、临终关怀(hospice)、老年医院和康复中心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服务对象

老年产业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人群,即谁会购买你的服务或产品。一直以来国人有个认识误区,觉得很大比例的美国老人会在养老院安度晚年,其实不然。据美国疾控中心报道,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居家养老的占93%,在特护型护理院的占4%,其他占3%。这个比例在不同的年龄段有较大的变化。如65~74岁年龄段(即“年轻老人”),居家养老的比率高达97%;而到85岁以上年龄段,选择特护型护理院的占14%,其他机构占8%。由此可见,在美国,居家养老仍是首选,养老机构的主要目标人群是85岁以上的老者。当然,中国与美国相比,医疗条件不同,上门医疗服务普及度较低及预防医疗的执行力度不足等因素会降低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年龄门槛。

另外一个衡量服务对象的指标是ADL及IADL。ADL是英文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的简称,衡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即吃饭、穿衣、如厕、上下床、梳妆及洗澡。IADL即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是衡量独自生活能力的指标,这些能力包括打电话、吃药、烧饭、打扫房间、洗衣、理财、购物和交通等。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特护型护理院有68%的老人有3项以上ADL需要帮助,而在退休社区及住家,该比例分别为16%及8%。在这3种养老形式(特护、退休公寓及居家)中,只需要1~2项ADL协助的老人的比例分别为16%、35%及18%;缺失部分IADL能力的比例为95%、65%及39%。

既然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那么谁会是养老机构的潜在客户?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选择机构养老的几大原因包括:向往更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需要生活照料;难以胜任日常家务;丧偶;需要更多的行动自由与自主;减少住房开支;需求不间断的医疗照顾;邻近亲戚朋友;等等。

一般而言,健康的且能保持一定社交活动频率的夫妇不太可能选择机构养老。因而这些机构的潜在客户包括两种:一种是夫妻一方或双方在生活和医疗方面需要照顾,另一种是丧偶或独居,无法维持原有的社交圈及在生活上无法自理。能接受机构养老的老人一般来说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较为开明,对各种养老方式有较好的了解。

虽然服务对象是老人,但是很多关键性决定,比如是否搬进老年安养机构或是选择哪一家,大部分由其子女代为决定。因而从规划设计而言,建筑形象、空间布局和内部装饰能否让其子女满意、地理位置是否方便探视等显得尤为关键。

“医”和“养”在老年安养机构中的关系

美国疾控中心2009年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大概占各类诊所就医总人数的26.9%、占医院门诊人数的15.7%、占住院人数的38.6%。在各年龄组中,老年人的住院天数最长,为5.7天(各年龄平均为4.9天);每千人住院人次为320,就医人次为15437。

影响老人健康的几大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55.9%)、关节炎(51.2%)、心脏病(30.4%)、肿瘤(24.0%)、糖尿病(20.5%)、哮喘(11.3%)、气管及支气管疾病(10.3%)和中风(8.6%)。另外,多种心理及精神疾病也是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如抑郁症(13.7%)和老年痴呆(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通常会有上述一种或多种疾病,因此他们对养老设施与医院、诊所之间的交通是否方便,所提供医疗服务的种类和质量非常看重。一些老年设施直接开在大医院附近,或是直接由医院开设,便于把生病的老人及时送到医院就诊,或是从医院接纳基本病愈但需长期护理至康复的患者。这也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离医院较远的老年安养机构,特别是特护型护理院,有护士24小时轮值,全科医生每周定期探访,或是安排班车送老人到医院看病检查。当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护士会叫救护车。美国有较完善的救护应急系统,从打电话到救护人员到达,仅需8~15分钟。笔者在一家老人院调研时曾目睹一位老人摔倒昏迷,鼻孔出血,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刻拨打911寻求救助。10分钟后救护车即赶到,医疗人员对伤者进行简单的护理后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由此可见,“医”是老年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关研究表明,65%的老人认为能否提供好的医疗服务是他们选择养老社区的关键。

美国早期的护理院完全照搬当时医院的环境设计和管理方式,具体表现为长走廊、护士站居中布置、多人病房和洁净单调的室内空间等。我们通常称之为医疗模式(Medical Model)。该模式从医疗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医疗效率。

社会模式(Social Model)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多位学者提出,它针对的是医疗模式中存在的忽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问题,强调生活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同等重要。据统计,老人在连续护理退休社区(即CCRC)生活的平均时长是6~7年,在特护型护理院的平均天数为66天。他们每天接受医疗服务(包括检查、打针、吃药和理疗康复)的时间最长不过1~2小时,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里,老人自行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因而,“生活”(即“养”)应是老年机构关注的重点。

采用社会模式的机构十分注重满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强调从环境设计的角度营造“家”,而不是宾馆,更不是医院的氛围。“家”应是温馨且尺度适宜的,应能最大限度保证主人的自,让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料理生活事务,并保护其隐私和维护其尊严。在家里,主人有权决定家具布置及室内装饰,能与亲友短聚、留宿家人。在社区里,老人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朋友,建立和维系自己的社交圈。

“医”和“养”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安养机构如果没有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证,很难吸引客户;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医疗而忽略了根本的生活和社会需求,对老人的健康毫无裨益。

可见,社会模式相较医疗模式而言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也是近10年来以“养”为主但有充分医疗资源保障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在美国大行其道的原因。

老年人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理论

老年人服务环境的相关理论很多,下面对影响较大的几个进行简单的阐述。

*老年生态学理论(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这个理论由著名老年学家鲍威尔·罗顿(Powell Lawto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从“环境与人相适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衍生而来。鲍威尔指出,人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能力越强,对各种环境适应得越快;能力较弱则适应得较慢,且可适范围较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机能随之下降,原有的环境或许需要改造才能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活动。但是,如果将相对健康的老人置于要求较低的环境里,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老人将会缺少锻炼的机会而丧失部分机能。因此,鲍威尔建议在老年机构设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应对其未来发展有周详的计划和展望,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供改善。

*社会学生态模型(Social Ecological Model)

社会学生态模型在公共健康学方面运用很广,近年被引入到环境研究和设计领域。该模型阐释了影响人行为的多种因素: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成环境等。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因而设计师需要有开放而敏锐的思维,善于观察和交流,熟知机构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能综合分析信息和协调各方面关系。

*无迁移养老(Aging in Place)

从熟悉的环境搬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交圈,会使老人在感情和心理上难以割舍,其适应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有学者因此提出无迁移的概念来解决这类难题,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即CCRC)应运而生。这类机构提供各层级的医疗照料及生活照顾服务,使老人在身体条件变差的情况下仍无须搬离原来的社区。通用设计理论(Universal Design)也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住宅设计,使居住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即符合老人新的需求。

*多代养老模式(Multi-Generation Aging Model)

长期以来,很多老年社区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居住区结合不紧密,甚至给人一种被隔离的感受。多代养老模式理论,主张老年安养机构成为居住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考虑和幼儿园及小学临近开发,使老人能方便接触子女,帮助照料年幼的小孩,享天伦之乐。

*积极养老理念(Active Agin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积极养老”是指人们在养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健康、社交和安全等资源,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积极养老”鼓励老年人在安全和医疗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老年安养机构的设计者们应创造条件,促成积极养老目标的实现。

对中国养老规划问题的思考

*注重完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中国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国务院已发文要求各省做好养老规划。做好这样的规划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以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但就收集的一些全国性调查报告看,数据分项较粗,针对性不强,可用性较低,给相关研究造成不少困难。另外,美国医疗机构在做项目规划时,大都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人口情况、交通、家庭收入、居住密度和现有医疗设施分布等情况生成热度图(Heat Map),以找出最佳投资区位。但国内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分享信息数据,使得应用新技术进行科学决策成为空谈。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并针对具体情况做科学、深入、细致的调研。否则,做出的规划再好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

*鼓励养老机构化整为零,提倡社区多代养老

过去十年房地产的迅猛发展造成城市地价飞涨,使得在城市中建设养老社区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兴建的动辄上千亩的社区,大都在城市边缘,交通极不方便,与城市生活隔离。再者,由于尺度过大,导致服务和管理难以到位。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应该鼓励养老机构化整为零,融入到普通小区的开发中,提倡社区多代养老。

*找到“医”和“养”的平衡点,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现今投资开办养老机构的两股主要力量,一个是房地产商,一个是医疗机构。房地产投资需要资金快速回笼,有可能对医疗及后续服务缺乏关注。而医疗机构则有可能照搬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在“养”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找到“医”和“养”的平衡点,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多重视前期策划

最后要指出的问题是:开发投资者过于依赖建筑师,对前期策划缺乏重视。这个问题不但存在于养老机构,也存在于医院项目的开发设计中。

前期策划和设计是“量体”和“裁衣”的关系,量体没做好,不可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在前期策划中,建筑师应与投资和管理者合作,综合各方面力量,了解目标机构的管理模式、服务类型及流程、不同使用者(老人、家人和服务医疗人员)的需求等,以此为据制订任务书。这样的任务书可让建筑师设计时有理有据、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创造力。可以说,前期策划做得好,整个项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本文省略了参考文献,若需参考文献,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吕志鹏

第11篇

一、全市家长学校基本情况

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4.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传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获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知识的社会化传播,通过部门合作,有计划的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紫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通过电视讲座、开展培训、沙龙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