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功能

会计核算功能

时间:2023-09-15 17:3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功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功能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功能;财务;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会计核算,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会计核算功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强化会计核算功能的任务上必须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形式,同时对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规范,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降低所需的成本。在强化会计核算能力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作为该过程的主体,必须有强烈的工作兴致,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会计素养,因为这关系到财务系统的安全性,一旦会计人员素质有问题,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将功亏一篑,带给整个企业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方式以及重要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让我们的财务管理方式适应现代的企业,让企业运用有限的资金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财务管理方式变革是由于它已经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节奏,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是高效以及高水平,同时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是信息化的管理,采用高水准的管理方式让企业走在市场的前面,获取最大的利润。具体方法是,放弃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方式必须浴火重生,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降低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上,内部监督制度必须加以完善。现代企业内部监督存在不小的问题,内部管理人员结构不完善,权责不明确,导致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下降,有些企业结构是完善的,但是执行难度大;内部没有相应的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自律,使他们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预算不能按规定执行,企业内部人员互相认识,大家都想不得罪认识的人,导致预算被挪用,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介于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监督检查的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的制度,进行集中核算,防止暗箱炒作。同时我们要对财会队伍进行强化,建立相应奖惩制度来激励财会人员,做到人人有责。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所以说电算化制度必须健全,对一些用数字信号进行记录的材料要进行备份,并且存放于不同的地点,防止数据丢失,对于一些老一辈的会计人员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让他们快速掌握新的会计方法,融入信息化的时代。

二、强化会计核算功能的方式

对会计核算形式进行相应的优化。优化会计核算形式贯穿在整个强化会计核算功能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根据业务规模的不同将一些需要的凭证整合到一起,用这种方法来优化会计核算形式。这种方式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除了对核算形式进行优化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工作效率必须提高。会计这项工作是讲究时效性的,一旦记录不及时的话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会计人员须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而且还包括心理环境,会计人员心中坚守相应的会计制度,完成规定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工作要采取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有事,提高效率,增加盈利。我们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尽最大努力来降低会计成本,以此来提高会计利润。但是并不是任务完成就可以,会计任务的完成必须是以高质量为前提的。最后我们要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管理者可以从会计凭证中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因为这些会计凭证反映了公司的资金和物资的状况,这样一来就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相应的管理决策。它的监督职能就是监督公司以及公司职员的行为,同时也能监督和公司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的行为。

三、未来会计核算功能与财务管理水平的关系

财务管理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只有会计核算准确,财务管理才是有效地,现在有的企业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的很清楚,这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我认为其弊大于利,因为这样导致各个部门难以沟通,共同决策,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定。公司的各种账目以及各种业务会计人员是很了解的,可以说公司的整个运营状况他们是很了解的,财务人员只是知道公司的财务状况,对财务进行相应的管理,他们不一定能完全按照预算来分配资金,当然有时预算也不一定适应当时的特殊状况,那么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把公司的实时状况向财务人员进行汇报,财务人员再和会计人员作出新的预算方案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主管人员再根据自己的权限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在这里我要阐述的观点是,各个企业要让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对公司预案进行审核,这样一来企业才能做出最及时有效的决策。

综上所述,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方面难度的提升,但是这也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技术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会计核算方面只要我们优化会计的核算形式,同时规范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就能高效进行会计核算;在财务管理方面只要我们建立适应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样也能有效进行财务管理。总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技术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相应的经济环境,这样才能达到会计核算准确,财务管理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杏雪;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1(244).

[2]廖燕,沈莎郑,淑红,伍咏梅.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医院,2009,13,(1).

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问题对策

1 概述

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中心,能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质量,保证财政预算的贯彻执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然而,会计核算中心在日常运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没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 会计核算中心对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从实际的运行情况以及国家相关的文件、政策规定来看,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主要有财务核算以及财务监督,其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运行方式。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预算单位一般都不再专门设立出纳及会计岗位,所有出纳以及会计的人事关系都要转移到会计中心,预算单位的资金结算以及会计核算业务均委托给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办理。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工资及人事关系上都脱离了被委派单位,工作上直接受会计核算中心领导,而不是被委派单位领导,会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因此而得到明显提高,这有利于会计人员监督作用的发挥。

2.2 会计核算中心是分户核算、集中管理的实施机构

会计核算中心是分户核算、集中管理的主要事实机构。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后,预算单位原有的独立银行账户将会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申请办理的统一的基本账户,预算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收支都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来办理,这样才能使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处于有效监控之下。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与被委派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领导关系,一般都敢于拒绝办理预算单位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务开支,也敢于拒绝受理预算单位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预算单位中“小金库”的存在就失去了土壤,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务开支也会明显减少,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职能与财务管理相分离

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职能与财务管理功能相分离。由于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原有的出纳及会计职能被分离出来,不再设立相关的出纳机会计职位,只设有普通的报账员职位,预算单位的一切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收支都必须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办理。由于出纳及会计独立于预算单位,其服务于预算单位的领导决策的功能被大大削弱,而其监督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等是否合法、合理的功能却明显增强。

3 当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核算,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际角度,都是一个大胆、行之有效的尝试。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新生物,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法律以及理论对其进行规制,因此其在运行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会计核算中心指导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指导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会计核算中心的指导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假设而产生:①所有预算单位均遵循相同的会计核算制度;②所有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人员都深刻理解预算单位的管理模式;③会计工作者均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心相关的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④各预算单位的业务均相同或者相似。只有基于上述4个假设,会计核算中心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帐务处理结果与预算单位的实际相符。但是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要满足上述假设是几乎不可能的,例如,有的预算单位实行的是行业会计制度,部分预算单位则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而部分预算单位则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社会招聘或者从预算单位抽调的,其认识新环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基于此,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核算质量上,影响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开展。

3.2 会计核算中心严重削弱会计服务功能

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大大削弱了会计服务职能。会计工作人员的作用是为单位的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及数据等,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会计工作人员可否深入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虽然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签订的《会计核算委托书》中均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的义务之一是为预算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及会计服务”,但是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远离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场所,无法确切掌握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活动;此外,一般一个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个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工作量是进入会计核算中心之前的几倍,基于此,会计工作人员是很难为各个预算单位提供满意的会计服务的,大大削弱了会计服务功能。在现实中,很多预算单位之所以不希望将单位内原有的会计人员交与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就是认为会计核算中心无法提供高效、及时的会计服务而耽误单位正确决策的制定,

3.3 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及银行的关系未理顺

当前,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之间的管理未理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为了方便对预算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的监督,预算单位原有的独立银行账户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申请办理统一的基本账户,预算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收支都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来办理,这样才能使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处于有效监控之下。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各自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关系未理顺,使得三者的职责范围混乱,一旦出现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会存在相互扯皮现象,三者之间的职责权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出进一步明确。

3.4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无法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会计核算中心无法从源头上智力腐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虽然预算单位实行分户核算、集中管理,预算单位缺乏私设“小金库”的环境及条件,但是仍可以通过虚构单位财务收支报表以及虚构原始凭证等实现截留、挪用单位财政资金或者贪污的目的,如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关系户开出假票据、假发票,将个人私自使用的费用转变成单位的办公费用或者会议费用等必要支出。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者由于缺乏对预算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缺乏相应的调查,因而会无法鉴别原始凭证的真伪,无法实现在源头上在遏制腐败。

3.5 会计核算中心导致会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使得会计资源配置不合理。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预算单位会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原来在预算单位工作的业务精通、工作能力强、称职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被调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报账、记账等工作,其会计能力相当于被闲置起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大材小用。二是,预算单位现有的报账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工作,预算单位急需精通会计业务并能单位的资金筹集、规划、使用以及管理等出谋划策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使得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远离预算单位,这样会使得会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会计人员由于在重复对其来说十分简单的工作而厌倦,甚至是反感,而在预算单位中的报账人员则又无法胜任工作。久而久之,最终导致会计工作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发挥,而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4 解决会计核算中心运行问题的对策

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会计核算中村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中心的积极作用,应树立正确的态度以寻找合理解决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

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能有效解决会计核算中心削弱会计职能的问题。中心对于业务对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及业务量较大的预算单位,单位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人事以及工资关系等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基础上,其原有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地点保持不变,可以在原有单位继续完成会计工作。对于业务比较重要,但是业务量不大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向该预算单位委派一名或者数名业务精通的会计管理人员或者经验较为丰富的会计主管,为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出谋划策。对于业务相对不重要以及业务量较小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其财务收支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统一办理及管理进。此外,对于远离会计核算中心的预算单位,经相关部门的批准,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向其委派会计工作人员,以协助该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根据会计核算中心的特点,结合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会计服务职能被大大削弱的问题,提高预算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

4.2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的职责权限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之间的职责权限,有利于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刚开始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将所有事项均在协议中划分清楚或者规定清楚是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如果出现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应积极协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补充协议的形式不断完善及细化协议,对于职责不明确,责任出现模糊或者交叉的情形要进一步做出界定及说明,避免因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而引发不必要的损失,这样不仅不利于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降低会计核算中心的公信力及权威性。

此外,还应不断改善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受到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将三者的计算机进行联网目前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三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相对滞后,使得三者在处理问题时处处碰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途径实现:首先,不断提高财务处理以及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使得三方可以实现及时沟通;其次,在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两个机构之间的交流、往来,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使负责某个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能充分掌握该预算单位的业务特征,以便提供更为优质的会计服务,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对彼此的信任。

4.3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待遇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的待遇能有效解决会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量日益增大,而待遇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这是现阶段会计工作人员缺乏掌握各预算单位实际财务管理情况的时间,而无法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满意的会计服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不上来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应适当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中会计工作人员的待遇,在不断充实会计工作队伍,解决会计人手紧缺问题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留住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并招揽广大精通会计业务的会计精英。

4.4 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样化及层次化

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样化及层次化,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感,提高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心运行初期,预算单位原有的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精通业务的会计工作人员职能从事单调、机械性的报账以及记账工作等,这大大地抑制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应有的才能无法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资源不合理配置,甚至是严重浪费会计资源。基于此,应通过调整会计业务的工作安排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从工作内容来看,可以按照预算单位的业务内容做一简要分工,业务精通领域不容的会计工作员可以自行组合成不同的工作团队,集体负责某一个或者多个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职能。另一方面,从工作层次来看,会计核算中心可以自上而下设置不同级别的岗位,如设立中心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审核会计、基础会计等岗位级别,根据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能力进行提拔,给予基层会计人员成长的空间及动力。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应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及培训力度,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胜任不同的岗位,将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序运行与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中心在运行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研究及管理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应因运行问题而否定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应根据运行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通过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模式,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之间的职责权限,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待遇以及调整会计业务工作等,不断改进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以便于为各预算中心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设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水平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2]李清令.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内蒙古财会.2010(09).

[3]熊英英.会计核算中心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 2009(21).

[4]黄凯锋.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分析工作之我见[J].农业经济. 2009(06).

第3篇

一、《新制度》在核算目标、科目设置、核算要求等方面的完善和改进的主要体现

1.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更高,一方面要满足高校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与财政改革要求相适应。

2.支出业务的核算更加明细。《新制度》要求按照支出功能和经济内容细化支出类科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并要求区分资金来源和预算类别,在上述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预算管理要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衔接。一方面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要更加规范,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科学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同时要求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与会计核算进一步地衔接,提高预算的执行准确性。除此之外,《新制度》还有一些变化,如扩大了权责发生制使用范围、计提固产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完善了会计科目的编码、基建并帐处理、优化了报表项目结构体系和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纳入等等。

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探析

基于《新制度》的新变化和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进行了再梳理、再思考,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会计核算要满足《新制度》所要求反映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视角的来看,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1)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高校决策管理者;(2)不确定的人员,如教学评估人员、各类检查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因此我们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要能提供上述人员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要与部门预算挂钩,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统一。高校部门预算不能有效地和会计核算系统衔接,也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短板,由此造成,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及时、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造成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不够精细等现象。

3.会计核算要满足教育成本核算要求,便于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逐步进行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4.会计核算体系要科学合理,便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务操作。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科学、高效、准确。会计核算体系顶层设计考虑要完善、精细;基础操作要简单快捷。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科目体系和项目体系。科目体系主要指会计科目,一级会计科目按制度的规定设置,明细科目(制度规定的除外)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项目体系主要是指根据单位的管理需要,按以项目为核算对象自主设置的核算体系。,通过对《新制度》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进一步思考、探析,本文认为,除了现有的科目、项目维度外,必须增加会计核算体系维度,优化核算结构,具体如下:

1.完善科目核算维度设置方式。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每笔支出业务必须按其预算类别(基本/项目)、资金来源(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其他资金)、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核算,按此设置,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为例,必须下设“教育事业支出—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经济分类”至少5级明细科目,由此计算所需设置的会计科目数将非常庞大,既不利于日常科目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建议简化科目设置层级,可采用“教育事业支出—经济科目”模式,将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科目等信息纳入“资金来源”维度核算。

2.增加“资金来源”核算维度。由于简化了科目设置,因此建议增加“资金来源”维度来核算科目设置中减少的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等信息,例如可以按照“资金来源—功能分类—预算类别”模式将资金来源维度定义为“财政补助—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等,其他的以此类推,并按一定的规则将其编码。设置好的“资金来源”通过会计核算软件可以与项目关联,或直接与会计科目关联,以此来标识每一笔支出的资金来源信息。

3.优化项目核算维度的设置。传统的“项目—科目”二维核算体系,是体现“做的什么事—用的什么钱”的思路,项目的设置主要反映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多维核算体系中,项目的设置要细化,项目需承载更多的核算信息,以便于在会计软件中将“科目—项目—资金来源”进行规则化的关联。因此,每个项目的建立需要体现以下信息:(1)项目核算对象,实际操作中可以为具体院、系和特别指定的核算对象,核算对象要区分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离退休五类;(2)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区分信息是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和其他资金三类;(3)项目资金预算类别,是指该项目资金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4)项目的受益层面,主要用来指定项目资金的受益对象,可细化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等,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层面,该项目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要与高校预算编制协调一致,项目的预算类别和资金来源信息随着预算的变化而变化;项目设置要涵盖高校所有的支出,即学校发生的每一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项目与其对应。高校应当建立统一的项目编码规则,规则既要易于识别,又能方便组织核算。

四、总结

多维核算体系的建立后,高校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均包含有各维度的管理信息,通过选择不同维度的组合,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产生不同的会计报告,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作者:张敏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戚艳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2009(12).

[2]解文清.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收及暂付款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1).

[3]蔡催冬.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基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2014(9).

[4]于莉萍,靳鑫.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析.《大连大学学报》[J].2013(4).

[5]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会计之友》[J].2014(09).

第4篇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第5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第6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建设建议

一、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基本概况

越城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于2004年5月,隶属于越城区教育局,现有事业编制人员6人(属借用学校会计),具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会计员1人。辖区30余所中小学幼儿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文教局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乡镇中学3所,市区小学16所,乡镇小学3所,市区幼儿园8所)。主要职能是:集中会计核算,将各学校、幼儿园的所有财务收支、往来款项、基建等纳入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对各单位整个财务收支过程实施全面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法违纪和腐败行为;负责全区教育经费的筹措和收费管理工作,统筹调度安排教育经费,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全区的校产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学校会计档案的归档及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学校年初预算的申核、汇总、编制、报批工作;负责全区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和年终财务决算工作。

二、越城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存在的不足

(一)机构编制尚未解决,给核会计算中心管理带来难度

越城区文教局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机构编制暂未解决,会计核算业务先行运作,经过4年运行表明,教育经费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的收支更加规范。但是,机构编制问题日益突显,一是机构编制问题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中的建设,好似“人在曹营,心在汉”,由此而形成了不安定的因素,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由于机构未成立,核算中心无自己的经费,人员与收入相分离,工作在会计核算中心,工资及福利由编制所在学校发放,由此而造成核算中心人员与收入“二条线”;三是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所在编制的学校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待遇不尽相同,做同样的工作而待遇却不一样,造成收入上的不公平,给核算中心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服务功能不配套

越城区文教局会计核算中心2004年至今仍借用商业银行办公用房。为此,引发了许多问题,一是会计核算中心借用商业银行的房子,本来只能满足商业银行自己的办公用房,现在加上文教局会计核算中心的办公用房,显得办公条件拥挤,学校的会计档案已经无处存放;二是会计核算中心上下班时间与银行不同步,特别是下午银行工作结束较早,不能满足部分学校的财务结报;三是银行与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环境上不尽相同,银行需要安全与安静的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中心面向全区中小学财务结报工作,进出人员繁多,银行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环境截然相反,从而造成了工作环境上的不和谐。

(三)软件系统建设滞后,造成会计核算效率不高

一是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版本陈旧,2000年版本至今仍在使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在处理日常核算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如账务处理时速度较慢,软件系统中还存在着部分缺陷;二是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学习与工作不能有机结合,重工作轻学习,业务知识缺乏,造成会计人员的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核算中心管理职能缺位,核算中心管理职能尚未显现,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以自已为中心,从而削弱了工作团队的力量,影响会计核算中心整体服务效能。

(四)位岗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性无法调动

一是奖励机制作用未能显现,教育系统年终评奖评优以教师为主,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评奖、评优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自核算中心成立以来,尚未开展过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评奖、评优,从而影响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岗位竞赛机制尚未激活,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业务上好与不好一个样,不能体现工作绩效原则;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无会计培训经费,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得不到及时更新。

三、加强建设越城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议

(一)从教育长远发展考虑,推进越城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建设,需解决机构编制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稳定的生活保障是安心工作的前提,如果一边工作一边担心“吃饭”问题,又谈何做好工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向上级政府提出成立会核算中心的申请,要求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其次人事部门要予以支持配合,为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同时向政府提出积极建议,两部门形成合力,共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做好充分的基础性工作。其次,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机构成立后,设置独立的经费账,原借用人员编制由学校划入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人员与收入上的统一,为会计人员安心工作创造有首要条件,从而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功能

按40所学校计算,结合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运行来看,需要办公用房为:会计结报大厅150平方米(包含4个会计结报窗口)、会计档案存放室150平方米、服务器控制间20平方米、办公室一间20平方米,至少需要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主要以整合利用越城区教学用房来解决,增强硬件服务配套功能。二是按照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一体化管理要求,不再受与其他行业合并办公的限制,制定与学校相匹配的工作作息时间,实现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结报零距离,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为基层学校服务功能。

(三)加快软件体系建设,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首先,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需对现有的会计软件进行换版升级,加强电子账务处理速度,更新部分会计核算软件模块,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软件工作效率;其次,加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利用学校放假期间,财务结报业务量相对较少,对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轮训,切实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培养既是会计专业的行家,又是会计业务的操作能手;三是会计核算中心管理职能必需到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管理职能不能缺位,必须精心挑选一名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人员担任核算中心的管理工作,具体对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主要是教育经费资金上的调度,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协调,日常核算业务的处理,学校结报会计的管理,切实履行起管理职能,充分调动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位岗激励机制,整合会计核算中心人力资源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智能化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会计信息化的关键

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2.会计信息化的实践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3.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4.会计核算系统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

4.1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4.2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4.3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4.4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小结

(1)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2)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3)会计核算的智能化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凸显会计信息的价值,提升会计的作用与地位。

第8篇

1.是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加强管理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提高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2.是国民经济宏观核算的客观要求。

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宏观会计核算。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会计、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从企业来看,企业的经营决策离不开统计、会计核算的资料,同时,会计和统计从量的变化都要借助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衡指标等主要经济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并且依据相同的原始资料和原始凭证,共同搜集和整理企业经济活动的资料,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核算方法来看,两者相互借鉴和渗透。会计核算以统计核算的方法为基础,如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统计分组法汇总编制的原始凭证汇总表;而统计核算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如复式记账方法的运用和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使统计核算方法更加完善。

2.区别。

2.1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

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

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价原则,账面价值始终按照资产购置时成本记录,分别核算原值和净值;而统计核算是针对核算时点的市场价格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值价,所采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计算,统计则按现价计算。

2.2核算目标不同。

会计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其服务方向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某部门或其整体的规模、速度、效率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更多地体现在总体分析的功能上。

2.3核算对象和任务不同。

会计核算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其任务是及时、准确、完整地记载企业经济活动和结果,分析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监督资金运用和财务收支;而统计核算具有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的双重性质和功能,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量和劳动量作为计量单位,既包括实物核算又包括价值(资金)核算。统计核算对象比会计核算范围广。

2.4核算方法不同。

虽然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对比分析、汇总整理、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对每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进行核算;而统计核算是通过对经济现象作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来掌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貌。

2.5核算范围不同。

虽然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都是以独立核算的企业作为核算的单位,但由于核算的目的不同,对核算范围的要求也不一致。会计核算要求核算企业主营和附营活动在内的全部收支;统计核算则是要求核算企业的主营活动。

2.6分类核算不同。

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而统计核算中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具体核算时分类也不相同,如会计核算将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强弱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统计核算将资产按其货币性质分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会计核算中将负债按偿还期限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统计核算则将负债按空间界限分为国内金融负债和国外金融负债。

三、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相互协调促进数据利用效率的构想

1.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键,也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的基础。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在口径上存在差异是难免的,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本着的原则进行调整,对相同内容的指标名称、分类、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以避免在核算中造成混乱。

2.改进会计、统计核算方法。

根据我国企业核算的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建立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以统计核算方法为依据的核算方法。这种核算方法,不仅消除了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的现象,还可大大减少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使企业统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等统计核算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会计核算优势和统计核算优势的互补,从而为基层企业的会计、统计和业务三种核算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开端。

3.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其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因此,可构建会计、统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加快统计、会计信息资源的互相利用、互相借鉴,这不仅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还加快了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同时,会计与统计核算信息的相互传递,还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4.加强人才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现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会计核算中心是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这是核算中心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核算中心管理不善,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所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重要。

一、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会计核算中心是将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也会增强,使监督责任作用发挥出来。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将内部工作人员、失职、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有效性的制止。但也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问题也随着不完善和不健全的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逐渐暴露。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各项工作缺乏优化

首先在岗位设置方面:如果核算中心的岗位设置不合理,那么统一监督和集中核算的先进性就会受都影响。目前由于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经常出现一个工作人员身兼好几份工作的情况,没有将分离与控制等工作做到位,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其次在工作流程方面:核算中心没有专职的审核人员,大额资金由领导审核,限额以下的由对桌审核,由于每个核算会计都负责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工作量较大,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审核人员往往只是在付款凭证上签字了事,而不认真审核原始凭证,造成审核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再次,内控的建设容易受到核算方式的影响。现在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传统内控制度的会计系统,一方面有效增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降低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约束,使会计核算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有效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监督性质,使其依法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还使核算单位内控管理和核算中心产生了脱节情况,如会计核算与实物管理相互脱节,就导致核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问题的出现。

最后,内部控制还受核算手段和会计档案集中管理影响。现在核算中心均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内部控制的中心出现了一定的转移,从手工记账内部控制侧重对“人”的控制转移为会计电算化人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其二,扩大了内部控制范围,内部控制不仅要管理原来手工记账的内容,现在还涉及到了安全维护会计电算化程序、权限授权和会计磁质档案备份和保存工作等。其次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之下,其会计档案内部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会计档案的查阅管理,二是对会计纸质档案和磁质档案的管理,因为管理对象牵扯到的人员过度,不仅有核算中心的人员,还有被核算单位的人员,所以应该急需要加强和改进会计档案的内控制管理。

1.2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与思想认识度不够

对于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一旦发现问题,也仅仅是从表面寻找原因,很少对其问题根本进行探究。甚至有一些工作人员还会为了一己私利,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弄虚作假,甚至为违反规定的行为出谋划策,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问题,导致单位内部控制无法有效进行。另外在思想方面,一些领导对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视制度建设,不重视实施环节的监督,使得制度形同虚设。

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的措施

2.1在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首先要将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每日收支的资金金额较大而且进出频繁,确保资金安全是首要问题。其次,要把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到核算单位;核算单位要自己管理并自行监督单位的经济往来核算,实施这些的前提则是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理财机制和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没有发生变化。核算单位还要配合和支持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机制。再次,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的岗位和职责分工,给予各岗位严格的授权,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严格处理会计业务的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相互分离。尤其是完善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的“反审核”、“反记账”、“反记账”功能的控制。在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出现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的情况,难以避免。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应保留记录,另外做更正的记账凭证,严禁使用反结账功能进行修改,否则会打乱原先的核算内容,使记账规则的严肃性大大弱化,提供舞弊的机会,所以要严格控制和限制会计核算软件的“反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尽量避免使用这项功能,有此权限的工作人员也尽量少用这项功能。

2.2建立岗位分离制度和轮岗制度;对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可以采用前台和后台工作的方式。两个组织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分工不同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如将核算单位的原始凭证送到下一道程序,下一阶段负责的工作人员可以对上一阶段传来的凭证进行复核,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也增强了控制的功能。如果按以往那种操作方式,一个工作人员长期局限于某一业务,这对每个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发展都不利。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有效防止的情况发生。

2.3加大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对收入类凭证进行审核授权控制。根据财政部门所制定的预算指标,对各部门的资金拨入情况进行记录,实行专人专录,以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其二对支出凭证进行审核控制。单位相关支付款项,均需要严格依照收入口径以及限额进行支付,超出部分均给予拒绝。同时为了提高原始凭证审核的有效性,有必要在核算中心的各级人员中适当地划分审核权限,有目的的分别行使审核权限,这样即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各级人员都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强化对重要事项的监督。

2.4规范对账程序。核算中心要每天及时对账,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进行处理,对单位各部门的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核对,减少问题的出现。核算中心应定期与统管单位进行资产与账薄的核对,确保账实相符。最后核算中心还需要和开户银行进行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5完善其内部稽核控制。不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多么认真,但是由于核算中心工作量比较大,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所以必须要对其内部稽核制度进行完善。可以采用分工负责或者是互相交换的方式,相互之间进行审核,但稽核人员最好由业务精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这样可以对会计核算中心操作进行整体把握,减少不该出现的误差,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核算中心的整体业务水平。

2.6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有所促进,内部审计可以监督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

三、结语

所以,会计核算中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改变现存的一些问题,为确保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核算单位各项资产安全完整提供了保障,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实现透明化、严谨化和规范化。所以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何艳.浅谈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J].财经界,2011(22):147-148.

[2]刘兴祥.强化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的若干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1):136.

第10篇

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税务机关核算税收收入,反映和监督税款的征收、解缴、入库和提退情况的税务资金运动的专业会计,体现了税务机关和国家金库的关系,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税收会计定位不明确。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1.2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人的实现、征解、人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目前公认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1.3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1.4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

2 税务会计理论分析

2.1税务会计应隶属预算会计。前述提到的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并列的提法,笔者认为是行不通的。我国的会计体系,通常是按照是否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类,而税收会讨肯定不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它不属于企业会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并列的第三大类会计,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很难找到充足的依据。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从会计属性上看,它是属于非盈利性的会计,从大的类别看,它应属于非盈利会计系列中的一员。

2.2税收会汁与税务部门(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关系。会计主体不同。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人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不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人库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地(市)税务局等虽然也是税务机关,但不是税收会计主体。而税务部门预算射十主体则是指税务系统的各级行政机关单位,凡是由预算拨款,并独立核算的,包括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税务机关在内的税务行政部门。会计核算对象不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一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税收资金及其运动,即从税金的应征到入库、提退的全过程。而税务部门发生的税收资金以外的资金运动则不是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而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因此,在税务部门发生的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中,必须严格区分哪些是税收资金,哪些是非税收资金,在此基础上分别用不同的会计来核算。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税收会计适应其核算需要,分别在税收资金运动的不同阶段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段联合制为会计确认基础。而行政单位会计,目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2.3税收成本效益问题。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税收会计就是要如实核算、反映税款的的征收、上解、提退、减免和入库,而无需核算税收成本、费用和盈亏,并把这视为税收会计区础于其他会计的特殊性之一。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年来虽然税收会计进行多次改革,但均未触及税收成本的核算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对于多种经济形式,必须采用多种税收征收方式方法,这必然会导致税收征收成本的加大。因此,要不要核算税收征收成本,考核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按现行的税收会计体制和制度是无法实现核算税收征收成本、考核效益这一目标的。税务部门预算会计和税收会计两者一个核算业务活动支出、耗费,一个核算业务活动的成果,各算各的账,两者互不干涉,客观上就造成了不计税收征收成本,无法考核税收的所得与耗费,提高税收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3 税收会计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税收会计改革基本建议如下:

3.1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3.2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人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3.3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人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

第11篇

摘 要 会计与统计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过在核算体系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需要交流。自从计算机得到我们广泛的应用开始,提供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分析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需要从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开始着手,随后提出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会计 统计 一体化 核算体系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将会计和统计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两者之间关系既复杂,又紧密,两者相互借鉴,互利互惠,如今会计工作上应用了越来越多的统计方法,而统计上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为了构建企业的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需要有高科的技术和数据的共享作为基础性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关注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影响和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对策来进一步推进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形成。

一、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相同的基础数据来源,但是两者还有很多地方不相同,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而且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还有利于综合利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

1.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进而完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企业为了扩大发展规模,科学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获得大量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生产、采购、人力资源和市场等方面获得,而且信息一定要及时、准确、完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比较,统计核算重视信息的及时、概括,可是缺少了企业收支的情况及投资和金融贸易方面的信息。会计核算重视信息的真实、准确,可是缺少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益和变化趋势。所以依据上述描述,只有结合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为一体化,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也就是将统计的方法与会计的方法结合才能实现核算的一体化。

2.单单采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其中一种核算方法,使用的工作时间过长,使用的计算次数太多,但是一旦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就会提高两种核算的效率,进而规范并标准企业收集到的经济信息,从而加快处理信息数据的速度,也就方便快捷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管理中的微观决策和宏观决策,收集到的企业综合信息也因此提高了准确性、经济性和时效性。

3.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核算也日益发展,而且要求会计与统计的核算实现一体化。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作用是用来表明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同环节上的运行和产生结果。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任务是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宏观会计进行核算,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上分析,他采用的是微观会计的方法,包括账户体系和复式记账法。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来源资料上分析,统计核算收集到的信息出于微观会计核算资料。

二、构建一体化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一直以来,实际工作中往往在会计和统计分工的影响下,无法融合在一起, 各做各的事,互不相理。所以,要把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形成一体化将是一项非常难攻的课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分析, 策略性的采取一些举措, 为建立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的一体化打下夯实的地基。

1.从政策法规上给予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工作的大力支持。在结合新会计准则体制的颁布下,政府有关部门持以积极的态度实施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出台相应的措施,在核算方法、核算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统一规范, 为构建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2.从技术保证上确保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传统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负荷也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了, 他们摆脱了重复的工作状态, 同时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分析核算的功能, 计算机强大的表处理功能让利用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成为可能。所以,企业对会计与统计核算复合功能处理软件的开发要加快进度, 从技术上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给予有力的帮助。

3.从人才培养上满足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需要。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 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账户的内涵似乎没有什么概念, 所以,将会计资料调整出来成为可用的统计指标就是一个难题。这样, 必然会造成基层企业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不到保留,同时也使统计部门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相关统计知识和统计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使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 缺乏科学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提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指标, 还要提供企业有关财务预测、决策参数以及提供市场风险、收益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方面的分析指标, 这就要求我们更系统、更有效地把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所以, 在人才培养上, 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要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上加强会计教学与统计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对现有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力度和强度,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可以提供数据分析,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统计分析知识,与此同时,统计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会计信息需要统计人员熟悉并理解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绛雪.试论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青海统计.2008(07).

[2]陈慷.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之我见.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1).

第12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问题;会计核算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约9亿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极其丰富,蕴含着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商机。农产品物流成本已经成为构成农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农业的“第三利润源”。 它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 鉴于此人们开始关注农产品物流——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物流冰山”。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产品物流成本没有单独设立核算科目。目前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考虑到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且没有单独设立核算科目。农产品物流企业将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明确,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2.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其结果不仅使企业大量的农产品物流成本被掩藏在“冰山”之下,无法开发物流这个“利润源”,而且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从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来看,目前企业日常农产品物流会计核算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从核算内容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农产品物流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由于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有列入农产品物流成本。

3.传统成本分配法分配农产品物流成本使其信息失真。在传统成本法下,物流成本一般是企业的间接费用,按发生的部门进行归集,成本管理只能局限于部门这个层次,而不能深入到产生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农产品物流作业层次上,体现不同农产品、不同服务项目所耗费的农产品物流成本差异,以确认和分配农产品物流成本发生的责任。很显然,这样的分配方法只是把农产品物流成本按销售额平均分配给了各产品,没有把各类农产品物流活动的差异考虑在内。因此提供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信息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1.通过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为农业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和连续的物流成本信息,正确的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从而提高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物流成本的分布构成,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利用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预测农产品物流成本、制定农产品物流计划提供依据,从而为调整农产品物流活动、评价农产品物流效果,并通过统一管理和系统优化,降低农产品物流费用服务。

3.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是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和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现代农产品企业除了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越发认识到进行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4.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是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三.对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的初步构想。

1.明确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当然就是农产品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及其有机结合。农业企业每一环节的物流活动,都是由这些具体的物流功能组合而成的,该项功能对应的成本项目称之为功能成本。按农业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功能类别分类,农产品物流成本可以分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成本、流通加工成本、信息处理成本、农产品物流管理费。

2.选择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目前,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未包括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企业会计制度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反映也没有规范,企业在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时有较大的自主性。根据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现行的其他成本核算如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等结合进行,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共同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双轨制是把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

3.编制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信息报告。为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应将归集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同时列示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减项之下;而对于当期没有摊销的物流费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提费用”下设的“预提物流费用”中反映;同时在财务报告的后附补充资料中另加入一张“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明细表”。

随着农产品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随着其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物流成本会计,从而对这一会计领域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它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协调问题,将会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会计与物流相匹配,并促进会计和物流的交叉学科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武,贾银芳.关于物流会计核算基本框架构想[J].财会通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