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一体化

特殊教育一体化

时间:2023-09-15 17:30:59

特殊教育一体化

第1篇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职业实训课教学内容设计

 

职业实训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我校的“茶吧”实训室从2010年正式启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更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我们成立了科研小组,以模块的形式对职教部智障及听障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关职业实训的知识渗透。

 

1.建立健全茶吧实训规程

 

小组成员研究制定相关制度细则,开展调研,对参与实训的学生按年级进行分组,细化茶吧物品收纳细则。

 

2.规范服务礼仪

 

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时间对学生分组进行礼仪培训,服务礼仪包括(接待礼仪与技巧,交谈礼仪与技巧以及服务中站、走、坐姿培训)。

 

3.教学饮品冲泡技能

 

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实训时间,以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再示范—学生操作—教师小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训。

 

茶的冲泡技能包括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能够冲泡一杯好茶。

 

咖啡奶茶的冲泡技能包括认识各类咖啡及奶茶的名称,掌握正确的冲泡方法。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职业实训课教学模式实施

 

实训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学生服务意识的主阵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小组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制定茶吧实训规程,了解服务礼仪,学习简单的饮品冲泡技能。在实践中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服务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缩短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概括—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再示范—学生归纳要领—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分组考评—反思总结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完成从被动要求到主动参与的过渡。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职业实训课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上进的为人处世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自2010年我校茶吧职业实训室启动以来,通过对智障、听障部分学生的培训实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部分已参加服务行业工作的学生,也深受各行业的好评。

 

2.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服务基础理论,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

 

几年来,我们在茶吧实训室对部分学生进行相关的礼仪培训及饮品归类,配制饮品等项目的演练。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可以独立担当活动任务。在教学他们学会服务礼仪增长知识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在不断实践中开发新品。我们配制的一些花式茶饮深受老师们的好评。为了提高服务意识,近期我们还尝试开展了星级订单,按时配送的优质服务。通过实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在学校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过渡适应训练,使他们在亲力亲为的服务中体会工作的乐趣。

 

3.倡导小组学习,注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以小组学习,以老带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通过理论培训、实际操作、模拟情境操作等环节,倡导小组学习、互相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完善实训课程体系,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实训课程,编辑《茶吧服务职业实训》的指导手册

 

在科研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了茶吧服务职业实训指导手册,指导手册图文并茂,方便阅读并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实训课教学模式充分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中,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完成项目任务并在实践中得到美的熏陶是实施研究的重要内容。将实训课程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我校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作用,加快提升了职业高中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特殊教育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到特殊教学中是未来特殊教学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弥补传统特殊教育的缺陷,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一、我国特殊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一直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我国于2004年在互联网上成立了“中国特殊教育资源网”。如今,该网站已有教育资源高达1T的容量。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已配备了计算机,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学,但是在教学中,计算机辅助功能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资源少,质量差

从特殊教育的软件规模来看,特殊教育的软件开发明显落后于普通学校,并且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质量较差。由于特殊教育的学生主要是视障、听障等学生群体,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针对这类群体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并寻找与其相符合的资源配置。而目前我国特殊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聋教方面。例如,徐州师范大学开发的“妙语快车”系列软件,该软件就是针对聋教。而对于培养特殊群体智力开发方面的软件,由于其开发的难度大,目前呈现停滞状态。从特殊教育中的硬件规模上来看,特殊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同普通学校相比要陈旧得多,很多应用软件无法使用,无法满足特殊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模式单一

计算机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一大功能,是能将较为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模拟功能转变为具体的文字以及图像等,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计算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能有效弥补特殊群体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但特殊群体的教学资源非常少,特殊数字化教学的环境明显落后,从而使特殊教育中的计算机辅助功能教学多以讲授模式为主,应用范围较窄。

3.适当软件缺乏

所谓的特殊教育就是对残障学生进行教育,而特殊群体生理方面功能的缺失是造成学生无法与正常人同样使用资源进行学习的因素。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促进特殊教育的公平,针对这一现象对特殊群体进行资源开发十分必要。虽然我国在2008年曾经颁布了《信息无障碍一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但是大部分特殊教育中的教学网站都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二、特殊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1.强化软件与和硬件的开发

观念变化是进行改革的原动力。我国教育部门也明确提出了“全力发展特殊教育”的要求,但在要求中却没有提出如何发展特殊群体的教育信息化。在如今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特殊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应付出更多努力。计算机技术也应对特殊群体教育进行服务,全力开发适合特殊群体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开发的主要障碍是特殊教育资源的匮乏。首先在特殊教育的硬件配置上,多数特殊学校的计算机来源于社会的捐赠,硬件陈旧。另外鼠标加键盘的计算机操作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特殊群体。应当开发一套适合特殊群体使用的人机交互界面。在软件资源方面,需要强化对盲教以及培养智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其次,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差距过大,发达地区所拥有的特殊教育资源相对较多,不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教学资源根据地区划分也应当有所倾斜。再次,要鼓励各级教育部门根据要求丰富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

2.鼓励教师开发计算机教学资源

特殊学校应当针对教学进行高质量的改革。在国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组织特殊学校的教师进行软件开发集训,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同时鼓励特殊教师在特殊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大力支持教师开发与学校教育情况相符合的教学软件和资源;特殊学校还应创新传统的特殊教育方法,逐步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学校也应当进一步提高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资,为计算机教学创造硬件环境;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作者:纪忠元 单位: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发展对策

分类号:G760

1.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讓残疾人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获得更公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是特殊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特殊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2.信息时代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大量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2.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分布还不能充分满足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仍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还没有入学接受合适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据分析,我国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有八成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未入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贫困、交通不便或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少。但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来看却是东部最多,西部和中部少。因此除了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吸纳与服务残疾儿童的能力,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之一。

此外,当前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尤其是重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残疾学生提供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机会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2.2发挥信息化优势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在国家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人数以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人数都可能有所增加,很多原来没有就学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也有更多机会走入校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将面临残疾学生数量和类型增多、程度加重等现状,这对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长期发展着眼改革与完善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之外,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眼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借助网络远程教育与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更大程度发挥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2.3通过信息化方式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效益

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随班就读学校都面临着办学成本高、经费短缺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数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所需教学辅助设备花费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随班就读学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高达16%的被调查随班就读学校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拨款,近40%的学校偶尔收到少量的专项经费。随着各地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已得到一定缓解,但节约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效益始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资源是个重要因素。2010年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特殊教育资源的状况则更令人堪忧。2007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特殊学校教师因受认识、能力与技术限制,在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上还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抓住信息化机遇,组织联合优势力量,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增强校际合作,弥补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等不足,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2.4发挥信息技术缺陷补偿的作用,支持个体充分自由发展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量的40.55%。视力残疾人和听力言语残疾人,受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障碍影响,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终身职业规划与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发展需求,补偿其发展缺陷,促进其潜能开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使残疾人通过补偿通道获取信息,讓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而且也为其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3.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应该直面问题,抓住信息社会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力信息化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应当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蓝图保持一致。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五项发展目标。同时规划提出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指引,结合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机遇,我们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四项重点发展任务。

3.1以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

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受过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拥有更完备的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在很多方面都能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本校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成为当地随班就读的资源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机构转变为集教学、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和社区特殊教育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相比,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这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容易得到保障。因此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中心,发挥对随班就读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信息等作用。

数字化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以促进师生发展的一种虚拟化的教育环境。数字化的普教学校建设一般围绕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展开。作为区域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在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外部联系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此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除了要符合数字化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外,还要体现广覆盖、深联系的特点。

广覆盖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本校师生及家长作为服务对象,还要把区域内的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学校作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支持远程资源传输与服务的特点,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远程的学习资源服务,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为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等。

深联系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加强与多方面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资源中心,可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加强与区域内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中心,可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区域外同类特教学校的联系,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科研共同体;作为区域特殊儿童的数据中心,应加强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跟踪档案,为区域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2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为突破口

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是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由于特殊教育各类学校数量少、除大城市外布点分散,共同教研难度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以学校类别和以大地区为组合的校际间教师教研共同体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2007年以来,国内八所盲校联合发起组建了“全国盲校网络教研联盟”,分16个学科教研组依托中国视障教育网开办的“中国视障教育网络教研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教育部、中编办等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这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3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

远程教育对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残疾人在身体和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在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泛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适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他们接受教育及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可分为远程送教上门、远程巡回指导、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类型。

3.3.1远程送教上门

为了保障更多残疾儿童有学可上,近年出现了送教上门这一教育形式。送教上门主要是为那些因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或因病症严重休学后无法返校学习,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传统环境下,因任课老师要重点兼顾特殊学校的日常教学,所以像送教上门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送教上门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这些儿童除了能享受到老师面对面的辅导以外,还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可以与其他在特殊学校上课的同学们达到同样的学习进度。

3.3.2远程巡回指导

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巡回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但从指导的时间和频次来看还很不理想。有调查显示,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巡回指导的频次是两周一次,有些是两月一次,甚至有些是半年一次。巡回指导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指导效率不高。从国外经验来看,巡回指导应该以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为主。但由于目前随班就读学校在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每次指导过程中,巡回指导老师在对残疾儿童实施直接帮助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对普通学校进行咨询服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接受残疾儿童家长咨询等,使得巡回指导直接面向残疾学生的支持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和削弱。

通过远程巡回指导,一方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提高指导的频次,另一方面可将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直接转移到网上,而将宝贵的面对面时间节省下来,用于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

3.3.3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口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约为3000万,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已成为困难最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由于自身障碍的不便,使得他们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方面与健全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弱化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应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创办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加强对残疾人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初步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积极联合包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劳动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加强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如“中国残疾人远程培训网”(http://.cn/zcl/zcl/index.jsp)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旨在为多类残疾人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结合无障碍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多类残疾人通过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最终就业的愿望。

3.4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的关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了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和支持下,时任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创办了“中国特殊需要在线”网站。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建设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优质网络课程、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整体目标。

国际上“教材无障碍”的经验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也是一种有益参考。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启动实施了“美国教材无障碍标准”(NIMAS,N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ceessibility Standard)。要求教科书商在提供纸本教科书的同时,也上传NIMAS格式教材至美国无障碍教材管理中心(NIMAC,National Iristructional Materials Access Center)。NIMAS的格式是由标准的xml及图档所组成,所以可以轻松地转制成各式各样的版本,如在电脑上阅读的网页、有声书、加大字体课本、盲用点字机的编码等。有障碍学生及获得授权之机构可以到该网站搜寻、下载需要之教材,通过自行转制或是经教材商转制成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材。美国国会已经在2004年《障碍者教育法案》中将NIMAC列为其中一部分。类似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也应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工作。

4.特殊教育不同层级主体的信息化推进责任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不同主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

4.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政策推动

2012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办公室。与原来的特殊教育处相比,特殊教育办公室增加了拟定特殊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统筹规划(教育)部内相关的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两项职能。原来的特殊教育处主要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而新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具有协调教育部内包括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类型教育的职能,更有利于调配资源,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这一调整为统筹制定全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协调构建远程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着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方针,应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公室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司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国家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

除了提供信息化服务外,加强对国家残疾儿童少年及残疾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2010年转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口径一致、相互衔接的国家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残疾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

4.2省级层面统筹规划,提供支持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从普教特教一体化的原则出发,统筹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突出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重点,增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尤其是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可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以省或市县为单位建立盲童教育、聋童教育和弱智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以面对面和远程辅导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承担所辖区域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巡回辅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在增强普教特教学校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大对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在已经有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软件和专用计算机设备,如眼睛移动可打字的软件、手语翻译软件、盲人用点字触摸屏幕、电子助视器、语音输入设备、视频设备、语言训练、音乐可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便捷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这些设备与资源的购置、管理与使用需要省级层面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物力支持。

此外,为了给信息化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建议从各省设立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中划拨出固定的比例支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

4.3校级层面因地制宜,个性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人文关怀 行动支持

分类号 G760

特殊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怀与行动支持,保证了特殊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预示了科学发展特殊教育的路径,这必将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说提出“关心特殊教育”是在唤起社会大众对特殊教育态度上的重视与转变,那么“支持特殊教育”就是国家履行关心重视特殊教育、切实提升特殊教育幸福指数在实践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推进幸福中国、幸福民生和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里程碑。

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态度从人文关怀走向行动支持,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特殊教育发展从注重规模数量到注重质量提高的必然走向。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转变及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路径就是这一走向的明证。

1 社会对残疾人认识和态度的变化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事物的本质往往深藏于大量复杂现象之中,因此,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排斥与隔离、慈善救济、接纳与融合。人们自身对于残疾人问题经历了一个由“远离”到“走近”,再到“融合”的认识过程。理性对待残疾人理念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残疾人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观,是奠基特殊需要儿童幸福人生、实现幸福教育的前提。

1.1残疾人受排斥、隔离的命运

我国自古虽有“大同主义”、“仁者爱人”的伦理观等,但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了近代文明的虚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动荡不安,国民教育水平很低,特殊教育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残疾人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谈不上被社会关心,更谈不上接受教育,加之医学、心理学不发达,残疾人被认为是“残废人”。这种认识与社会生产力低下密切相关,在一个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的社会里,健壮的体魄是最有价值的“资本”,残疾人由于其缺陷而不能成为这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并由此被认为是无能的,被当成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排斥在主流社会生活之外。因此,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残疾人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集体无意识阶段。

1.2残疾人受慈善救济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的人文传统,颇具“早熟性”,远在周代,就有“重人、敬德”观念,先秦典籍中“惟人万物之灵”、“人者,五行之秀气也”,便是中国式人文精神的先期表述。基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政府开始收养、救济残疾人。这一时期,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慈善救济,境遇有了转机。但是,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了偏差,认为残疾人是需要社会救济的群体,人们抱着同情与怜悯的态度,通过社会福利与慈善救助对残疾人进行关心与帮助。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残疾人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但仍然处于社会边缘。

1.3残疾人受接纳、融合的行动支持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人们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关注焦点由残疾缺陷转向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要以及各项权利的保障。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由基于生存的慈善救济,走向注重其潜能发展、人权保障的行动支持。

我国的特殊教育从对感官残疾人的教育发展而来,教育对象的称谓经历了由“残疾儿童”到“特殊儿童”,再到“特殊需要儿童”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的部分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其他教育行政法规等为发展特殊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使我国特殊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迎来了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新局面。当前,“人本特教”倡导“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不同类型特殊需要群体的教育问题受到关注和重视,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格局与体系。特殊教育不仅促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促进了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也保障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的人权。

“支持特殊教育”正是残疾人观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首先,残疾人并非不幸,仅是不便。只要社会对残疾人提供相应的支持,变不便为方便,残疾人也可以造福社会。其次,残疾人残而不废。社会条件的限制、自身功能的障碍,阻碍了残疾人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支持特殊教育”需要人们着眼于残疾人能干什么,根据人体代偿功能扬长避短。第三,残疾人的问题并不全是“残疾”所造成,主要是外界支持不够。“支持特殊教育”就是要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支持条件,构建残疾人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正是全社会“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所倡导的。

2 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路径: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

2.1特殊教育的产生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作出一定行为,并且具体表现为公民有权从国家和社会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早在民国时期的《小学校令》中就有了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只能给予特殊教育有限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级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实施政策倾斜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总数达1706所,在校学生数达425613人。我国特殊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多层次体系,形成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融合教育系统,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在经费投入方面,投入大幅度增加,建立了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在专任教师方面,截止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数量已经达到了49249名,此外还有大量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保障了特殊儿童的“学有所教”。政府加强了对特殊教育的统一领导,成立了权威的专门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了国际交流,参加和举办国际特殊教育会议,邀请国外专家来华等。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这是我国人权保障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2特殊需要教育体现了特殊儿童接受适合教育的权利

由“特殊儿童”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由“特殊教育”到“特殊需要教育”,一个专有名词的改变往往带有深层次的理论变革。特殊教育只有以教育对象的现在与未来的需要以及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融合与支持为有效途径,以关注每个儿童的平等教育与发展为目标,才能真正保障特殊儿童接受适合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随着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和态度转变,以及受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特殊教育思潮的影响,人们不仅关注特殊儿童,更关注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注重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可教育性,注重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支持,以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实施特殊需要教育,“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亦成为当今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由特殊教育到特殊需要教育的转变,保障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关注了每个人的存在、发展与价值,是实现“学有所得”、“学生是幸福教育的主体”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从传统的“缺陷补偿”到“需要满足”的复归,也是特殊需要教育的灵魂所在。

2.3融合教育体现了特殊儿童平等、公平、公正受教育的权利

建国前,特殊教育多为教会举办,建国后大量特殊教育学校被政府收为公办,直到1951年,盲、聋等特殊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中,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殊教育性质由此发生转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回归主流运动成为一种特殊教育思潮,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隔离式安置的教育方式,提倡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的融合教育,并被认为是保障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融合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一种教育创新,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我国随班就读学生超过26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4%。同时,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巡回服务中心、行为训练中心、咨询中心等机构相继建立,受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急剧攀升,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保障了特殊儿童平等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近年来,政府在保障特殊儿童接受合适、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特殊教育质量和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颁布,我国特殊教育正在从关注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

3 构建特殊教育支持系统的未来思考

3.1弘扬人道主义情怀,营造支持特殊教育的精神家园

“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将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之类纳入这种结论中,认为每个人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即中国人文主义的人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为重要。作为残疾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不仅孕育于人道主义之中,而且呼唤着人道主义的援助,更渴望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从人文主义的人论出发,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对残疾人的观念,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积极社会意义的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和“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宽容,文化更包容。

3.2制定《特殊教育法》,完善特殊教育的法律保障

虽然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是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极大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立法体系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法律规范过于笼统等,导致了特殊儿童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缺失核心的《特殊教育法》。因此,首先必须遵循平等、公平、包容性、适宜性、参与性等原则制定《特殊教育法》,而且《特殊教育法》各条文的表述要清晰,对各方权利和责任界定清楚,具有可行性,避免产生歧义;其次,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条款,明确责权关系,加大执法力度。要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使特殊教育法律条款真正发挥相应的法律效力。

3.3明确政策倾斜,落实发展特殊教育的资金保证

教育经费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更是影响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这一点在特殊教育中尤为明显。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发展特殊教育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投入,“支持特殊教育”,首先就是经费的支持。建国以来,特殊教育在相关政策适度倾斜与支持下稳步发展,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在经费投入过程中也存在着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异显著和办学条件不均衡等问题。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倾斜,要从源头落实发展特殊教育的资金保障,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扩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将特殊教育财政政策条目细化、具体化,确保政策的明确性与可操作性,避免模糊词语的使用,以保障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可持续性发展。

3.4构筑“四位一体”教育支持网络,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政治进步、文明提高、民族素质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参与,需要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支持网络,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

家庭支持特殊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家庭是特殊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特殊儿童的发育、成长、人格完善举足轻重。家庭成员是特殊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训练”的重要参与者。家庭的参与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起着辅助作用。家庭在支持特殊教育中主要表现在:积极争取权利、做好家校合作、营造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培养特殊儿童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与独立能力等,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社区是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社区活动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纽带,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对于残疾人来讲,社区不仅是一个社会空间概念,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的文化群体概念。残疾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社区支持就是要营造接纳、关心、支持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生态环境。社区支持主要表现在:注重社会大众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包容与理解;减轻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来自于社区、社会、身心等方面的压力;给特殊儿童提供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开发适合特殊儿童康复、参与社区活动的资源等,为特殊儿童进入社会减少障碍与压力。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信息化 信息基础建设 信息技术 教育普及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教学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教学改革,建立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模式的多样性若能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够加大课堂信息量,可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化复杂思维为简单的思维,化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面对这股信息化浪潮,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那就是:信息基础建设、专用设备开发使用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普及。

一、信息基础建设

信息基础建设,是信息化的保证。不仅包括校园网建设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远程交流网络建设等等。而现在我们特殊教育的普遍情况就是由于资金不足或对信息化的认知等种种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少量特殊教育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和校园局域网,极少数学校有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至于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远程交流网络建设更是极少数中的少数。因此,我们现行特殊教育信息基础建设的现状就是基础极其薄弱,不管是从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知上还是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上都急需进一步提高。

二、专用设备开发使用建设

专用设备建设,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特色。根据不同程度、不同情况障碍的特殊儿童要使用不同的康复设备,只有专用设备的充分利用才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信息化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区别。这里所提出的专用设备不仅包含硬件设备同时也包含对特殊儿童康复管理、康复训练等专用软件建设。但是由于特殊教育面对毕竟是少数群体,及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资金不足等种种原因,特殊教育专用设备的专业化、市场化情况不是很理想,导致了目前我国企业界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的现状,就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既是专用设备的使用者还要兼任专用设备的开发者。而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求国家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使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专业设备的开发和采购上去,从而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专业设备的专业化、市场化,使我国企业界看到这块市场的商机,才能使学校摆脱现在这种既是使用者还是开发者的现状,使学校能够专心教育教学,不再兼任其他职业,从而大大缩短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

三、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的关键。如果只有硬件,教师教育教学没有可用的资源(数字的、模拟的),那么再贵、再先进的硬件只能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如同我们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多媒体教室成了一种摆设,只有在应付检查和教师做课的时候才用。究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就是特殊教育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其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学教师,谁不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谁不愿意在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但现在的状况是真正适用于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即使有少量成系统、成规模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但学校又没有资金去购为己用,这样就使有能力开发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的企业无法收回投入成本从而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进而形成一个连锁反应的恶性循环。而没有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又怎么谈得上在一线教学中的特殊教育信息化。

而且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还应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还应充分考虑特殊教育学生的生理缺陷和生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其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如耳聋、智障、失明等),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就需要靠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的补偿。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味地追求形式多样化,追求多媒体的引入,追求表现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把声音、图像、动画一起搬到屏幕上。不考虑学生实际,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针对智障学生开发的信息资源就应尽量少用不必要的“花絮”、“点缀”,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而针对聋生开发的信息资源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声音因素,从而节约开发成本。总而言之,特殊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信息资源是根据学生实际缺陷和教学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信息资源。

四、信息技术教育普及

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2-01

所谓特殊教育,主要指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设备特别设计,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开展对为残疾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理念。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实现其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关键。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现状,在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生师资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也基本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如特殊教育生师比趋于合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等等。然而,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

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学生在身体上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需要根据其身心状况开展各种辅助教学,因此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如特殊教师所学教育不是特殊教育,特殊体育教师任教的课程亦不是其所学的专业,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低于非专业教师数量,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欠缺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另一个层面则是近年来不断补充到特教队伍中的年轻新教师。老教师教育观念保守,思想观念僵化,对现代特殊教育模式、方法接受程度不高,从而局限于传统特教的教学。新教师虽思维观念较为活跃,但缺乏经验,缺乏对课程教学应有的思考。作为当前特教队伍的主体,这两个层面的教师都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对现代特殊教育的脉搏把握不够,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等缺乏探索。不能满足特教学校、尤其是特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和事业发展需求。

3.教师队伍思想意识和心理压力隐患较多

在笔者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活动中,访问特教学校教师“为什么选择特教事业”时,近5成的教师回答是因教师工资有保障,或因毕业分配,无其他选择机会而选择特教,而并非从思想意识上喜欢特教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同时,在心理压力上,将近4成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超出了承受能力,在分析压力来源时,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教学的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则是特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教学校应把好任用和培养关,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首先,教师的任用应结合教师的所学和专长具体进行,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聘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用能工巧匠、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其次,开展紧缺专业特聘教师引进培养工作,依托当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地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最后,加强特教师资的职后培训,开展集中办班和巡回指导的培训活动。把教师继续学习的动机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调动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是反思教学行为,解决教学困难,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特教队伍两个主体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小问题切入,小步子推进”的科研方案。使课题研究置于一个公开的可以实现交流互动的平台上,实现跨区域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传统校本教研的时空局限,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的全新架构,构建更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和特殊儿童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

3.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

特殊教育学校应在工作作风、管理方式、教师晋级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特教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教育责任感,把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自身的终身投入事业,将外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学校应结合政府、社会、家庭等的共同力量,建立特教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获得更好的心理环境。

三、总结

发展特教,师资先行。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及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入手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一定的人本特教环境场里面发挥的。高校特殊专业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分解为特教情感态度价值观,特教过程、方法和能力,特殊教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很显然可以看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施都是与上面的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情意使高校特殊教育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专业理念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指明方向,明确这样教的原因;而专业技能则是让高校特教专业教师懂得怎样去教。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的大小,都是由这四个要素决定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其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要发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求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要素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各个主要要素的子要素在层次上平衡发展。形成专业情意是动力,理念的转变是关键,专业知识的构建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发展完善是核心。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在日益多变复杂的人本特教环境下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结构系统动能的最大化。

二、高校特教专业教师素养结构新视角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2]。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见图2)。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3];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8]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四、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4]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5]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信息化;现状;策略

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能够加大课堂信息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刺激,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更形象的知识,充实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任务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设备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上的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方面。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表现在: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和教师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等方面的保存,要求学校拥有系统的数据库来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前、中期评估,都需要整理,存储,统计,报告和其它处理,要求学校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易于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网络应用,特教学校还有待发展。已引进先进的电子管理软件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则还处在本薄管理的阶段,工作效率很低。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用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将会逐渐保证学生真正用得上计算机。

(三)特教教师的信息技术认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他们普遍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对其熟练的操作能力。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够熟练操作,导致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很少运用信息技术媒介。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数字设备的不合理管理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现有教学设备的操作培训不可忽视。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建设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一)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机制是保障。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在保障机制上,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请专家加入,来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专门的咨询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调动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立足本校、按需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开发。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市、区、街的信息网络;欠发达地区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网络,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定点城市要建立残疾人求职、招聘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负责向上级网络提供数据。

(三)多方面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强各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普及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其次,特殊教育学校与高校加大合作联系。调动高校师范毕业生到特教学校工作,既可以提高特教教育水平,带动特教学校的发展,又能促进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后,提高特教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技术手段为他们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整合,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目标贯穿教育教学活动。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从而能够有效地评价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特殊教育信息化,根据评价的结论发现不足,从而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措施,最终实现特殊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1黔南地区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开展情况

1.1特殊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黔南地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良好,所有学校均已开设体育课,但各学校在课时数量的安排上并不相同,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校体育课每周只有1个课时,大约45分钟,开展较好的学校每周可达3课时,而60%的学校每周2课时。特殊学校没有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调查中发现整个黔南地区的特殊学校中只有一所特校拥有自编校本教材,20%的学校使用专门针对特殊学生的教学标准和体育教材,另有20%的学校使用的是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而60%的学校没有使用任何标准和教材作为体育教学依据和参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为单一,几乎全部以田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但也说明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缺乏。

1.2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对黔南地区5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调查了解,5所学校共有体育教师12人,其中男性教师11人,女性教师1人。调查期间发现12名教师中在岗从事教学工作的为9人,另3人因个人原因暂离教学岗位。在岗体育教师学历情况普遍不高,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仅2人,其余皆为兼任体育教师,他们或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因教学需要长期兼职担任体育课教师。35岁以下教师4人,35岁以上未退休5人;具有十年以上教龄1人,超过半数教师教龄不过5年。以上数据表明,黔南地区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性等严重问题。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严重匮乏,这是限制特殊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实地调查中发现,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调,以黔南州特殊学校为例,全校一百多名学生,而体育教师仅2人,师生比超过1:50。其次,没有专业的专任教师则是影响特殊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绝大部分进行特殊体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体育教学理论,仅因个人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便被安排承担体育课的“光荣”任务。

1.3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育方式

目前黔南乃至整个贵州省都没有专门培育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专门机构。全省有四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以特殊教育的理论及手语盲文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虽然通晓特殊教育理论,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和实际教学技能,熟悉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但由于他们缺乏对体育知识的专业学习,在从事特殊体育管理、特殊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方面的工作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单纯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从事特殊体育教学工作又会因为不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相应的特别要求而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2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1促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保障身体健康。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原因,造成特殊学校的残疾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残疾儿童的身体普遍长期缺乏锻炼,使他们存在较大的隐患健康。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开展特殊体育活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通过参加特殊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提高机体的补偿性,使身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代偿功能[5]。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机能的重新组合或部分替代,特殊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方式。比如有视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盲人乒乓球或者盲人足球等活动,提高听力功能。因此,残疾儿童经常系统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肢体活动能力,以及其他感官系统的感知能力,平衡身体各能力的发展,使各器官和系统以及身体运动能力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2.2丰富残疾儿童的娱乐生活活动。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参与常规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残疾儿童休闲娱乐的需求及权利。在联合国公布的《残疾人权利宣言》中明确规定,残疾人有权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创造性活动和娱乐活动。特殊体育活动本质上属于体育活动,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残疾儿童通过接受特殊体育教育既能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以丰富生活,又能掌握体育方法将体育作为健康的娱乐方式。同时,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节残疾儿童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3提高残疾儿童社会化的程度体育除了健身娱乐还能促进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残疾儿童由于残障的客观存在,对外交流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特殊儿童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封闭、孤僻、消极、甚至仇视的不良心理,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限制因素。因此,引导鼓励残疾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情感互动,促进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

3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特殊体育教育方向需解决的问题

3.1培养目标的精准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除了使学生具备普通体育教育的知识能力外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了解针对特殊学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相关活动的组织和操作方法,能够满足在特殊教育或相关机构、部门从事特殊体育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需求的复合型人才。3.2课程体系的全面化。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以培养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拓展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就需要在保持体育教育主干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或修订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可在前三年体育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在第三年下半年或第四年选择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同时选修相应的以特殊教育及特殊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知识。这就亟需在借鉴特殊教育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同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征及要求创新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并编写适用的特殊体育教育教材。3.3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师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一个专业的成败与否在于能否建设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因此,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或者方向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对专业师资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教学团队须掌握完备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学团队还要拥有积极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补充学习特殊体育教育方向需要的各种知识。再次,教学团队必须有极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研究,是一个涉及体育、教育、心理、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3.4实训平台的可操作化无论是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在其工作实践中并不能直接将理论知识转化形成实际掌握的工作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才能习得。这就需要建立适应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学生需求的“课内实践—课外实训—校外实习”一条龙式实践平台。课堂上通过课件制作、专题研讨,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校内进行教学实习、总结经验、交流反思、名师讲座、观摩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最后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特殊体育专业素质。

4结语

目前我国能够培育特殊体育专业人才的机构仅限于天津体院、广州体院等5所专业院校。从培养数量和影响范围来看都远不能满足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正面对应用转型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方向性教学成为一举两得的最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这各高校就可以盲目调整,专业改革需要漫长而充分的准备,而当下仅只是特殊体育教育的起步。

作者:凌媛 代向伟 张娟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学(第3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0.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S].1985-05-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S].1998-12-01.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硬件;软件;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44-04

特殊教育作为各国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却是大多数国家公民教育中的短板。新世纪以来,随着民主、公平、人道等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愈益成为全球教育中的热议话题。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莫大潜力,并尝试从硬件、软件及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去提升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一、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早在1966年,Richard Atkinson 将阅读教学引入教学领域,开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先河。此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不断实践,两者之间的融合度显著提高,并广受认可。

1.计算机硬件与特殊教育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融合声、光、情、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功效突出。在此影响下,我国的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致力于建立机房,以实现教学多媒体化。以2011年“江西省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组开展的对江西省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从设备拥有比例来看,这些学校的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了100%,投影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分别为87.5%、52%、52%,这说明在我国一些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1]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型号已经从笨重的台式机过渡到现在小巧的平板电脑。以ipad为例,从去年开始美国就有了《高中用ipad取代电子书》的先例。而后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以ipad等平板电脑为“电子书”的项目。由此可见,ipad等平板电脑的课堂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普通教育需要这种新型的计算机进入课堂,特殊教育更迫切的需要。因为对那些罹患自闭症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而言,视觉形象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2.计算机教育软件与特殊教育

软件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部分,要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软件刻不容缓。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教育软件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软件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才开始商品化和市场化,并涌现了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和一批有影响的教育软件。如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开发的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妙语快车”聋童发音评估软件,手语查询软件等。还有用于残疾学生智力开发和语音康复的“启智博士”“启音博士”等。兰州市聋哑学校开发的“视障键盘通”,“启音博士”软件设计了“感音”、“辨音”、“发音”等多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利用计算机软件帮助听力残疾儿童获得声音素材。而这些软件在特殊教育学校都有应用,且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

3.互联网与特殊教育

近些年来,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将互联网在教育系统的应用纳入重要议程。我国的特殊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效用,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从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特殊教育网站的建立,到目前为止,官方网站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8年残奥会官方网站、中央政府门户网等。而高校特殊网络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特殊教育与科研的院系之中,比如: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除此以外,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建立校园网也比较普遍。如宝应县特殊儿童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资源数字化。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的聋、盲、培智教育教学资源库也正在开展当中。

二、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特殊教育的不断渗透和参与,更加方便了特殊教育的实施,在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和效能上贡献突出。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以及特殊教学实践需要的更加个别化和细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

1.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硬件老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硬件已经开始老化和落伍,由此导致新开发的一些水平较高、适应面比较广的教学软件根本无法运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低视力者所需的大字显示设备,耳聋者的语音输入设备,智力障碍儿童在输入接口方面所需的额外配置或特制的计算机配件等方面。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的电脑产品越来越多,而我国特殊教育这方面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特殊教育软件落后、开发乏力

我国计算机教育软件在90年代后开发势态有所减弱,特殊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适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软件开发速度明显较缓,创新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购买途径十分繁琐。在微观上则表现出为具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软件方面,量身定做的少,简单模仿、机械照搬的多。我国教育软件的应用平台目前大多还局限于传统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受到极大限制。而我国教育软件的开发公司大多数是中小公司,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专业的人才保障等。

3.特殊教育网络平台效能低

特殊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整体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面向的特殊教育对象人群比较单一。现在特殊教育网络资源针对的需求主要是视障与听障人群,诸如听力低下、心智弱障等方面人群的需要涉及较少。二是平台提供的内容比较单薄。现有大部分的特殊教育网站只是将重点放在对特殊教育提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府文件的解读与分析,对特殊教育人群所需要的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却显得十分有限。三是资源能够共享的方面比较单向。大多数特殊学校的教育网络资源,只为自己学校的人群开放,校际之间缺乏共享,资源使用效能低、费用高的现象难以避免,同时也阻碍了这些学校在通过共享过程中,去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效能,以及共商创新开发等的渠道。

四、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运用效能的对策建议

1.增强服务特殊教育的意识

以特殊需要视角研究特殊教育,其实也就是使人们对特殊儿童的看法转变,只有改变观念,改变思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第一,借助法律的力量,政府有效执政,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特殊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逐一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形成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和救助特殊儿童的途径。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事业,对特殊教育儿童的关注,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

2.重点加大对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鉴于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宏观上调整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重点加大对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的地位,使各级政府感到特殊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施舍性事业,必要时进行刚性约束,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除政府外,鼓励社会其他团体进行投资,虽然收益不显著,但让他们相信这是有意义的。再次,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尤其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时候,加大特殊教育技术开发的投入。

3.细化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管理和研发水平的措施

在特殊教育管理方面,我们要做到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管理,有利于特殊教育各部门的运作,评估、衔接及监督工作。尤其是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照顾,集中化管理有助于满足必要时的特殊需要。在研发水平方面,我们除了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外,还要重点做好我们的弱势项目――教育软件的评测工作。针对教育软件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避免评价方法的单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二要针对评价人员来说,广纳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加强对评价人员各方面的培训。三要注意对软件评价的反馈,所以要注意与用户群的沟通。

4.加强对特殊教育技术人才的专门培养

在技术人才的专门培养方面,我们首先想到要鼓励高校介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高校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等。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设计特殊的硬件设施,开发教育软件。

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领域,为了特殊教育儿童的幸福努力,并为他们的幸福打造一个可实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翔,史文津. 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J].职教论坛,2012 (27):34-37.

[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王敏. 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4):13-14.

第11篇

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启动实施“普特”工程,于2007年通过了省普及特殊教育达标验收,实现了普及特殊教育的历史性任务。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所(其中,智障学校3所、综合特殊教育学校17所),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26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91人,随班就读学生953人;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3%;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366人,基本建立起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框架。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特殊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残疾儿童入学率还不高,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率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用于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所需;师资队伍编制及数量缺乏、专业水平不高,专业康复教师短缺;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偏低,部分待遇得不到落实;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特殊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迫在眉睫。

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改革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公平教育,使广大残疾人实现幸福人生,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到2016年,全面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起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建立起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两翼、送教上门和社区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做到全覆盖、零拒绝。特殊教育普及率全面提升,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每年提升5%以上,2016年达到95%,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达到6000元。

(三)年度目标。

——2015年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达到5000元;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配备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2016年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达到6000元,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满足特殊教育所需。

三、工作举措

(一)全面构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水平和质量。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切实履行各级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要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建立保障机制和体系,把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作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要继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规模,扩展招生类别,增加招生数量,扩大服务范围。在巩固“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由县(市、区)统筹规划,在残疾儿童少年相对集中的中小学设立特教班,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以县(市、区)为单位,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要制定具体解决办法,通过多种教育安置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创造条件,通过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残疾儿童入班(园)率要在2016年达到80%以上,实现残疾儿童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可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增设附属幼儿园、单独设置特殊教育幼儿园等方式,开展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条件的普通幼儿园要接收轻度残疾儿童入园,积极开展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和康复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办融合性幼儿园,探索特殊需要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接受学前教育与学前康复的教育模式。市县两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要和残联相互协作,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对于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民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3.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快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实现在全省创一流、在国内争先进、与国际相接轨,力争2015年投入使用。市特殊教育中心要成为承担市主城区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全市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龙头学校,并增设孤独症专业教育部。各县(市、区)要借势借力,进一步抓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办好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鼓励和扶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对残疾学生实行定向培养、订单教育,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基地。普通高中学校要保障符合录取条件的、能够随班就读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开设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适合需要的职业课程。市和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要建立从低到高相互衔接的职教体系,促进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积极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和扶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残疾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4.重视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市属普通高校要积极开设适合残疾人教育的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有关部门要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的残疾人提供方便,从各个层面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建立稳定有效的特殊教育办学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特殊教育发展投入。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达到6000元。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县(市、区)不得下调,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各级政府要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力度,根据发展需要,将特殊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同时,应结合实际,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2.切实保障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免除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500元。对在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补助水平,逐步实现所有特殊教育学生全覆盖。

3.扎实做好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对中、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给予资助,资助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

(三)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省制定的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市特殊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全市特殊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体现我市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教材研发。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加强个别化教育,注重培养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做好各类残疾儿童调查统计工作,完善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于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障其在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学生须出具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管理,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并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和水平。

3.大力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市和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就业需要,合理设置和选择专业,制定配套的课程计划。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4.以实施医教结合为重点全方位开展特殊教育。要加强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的合作,加强特教学校康复教师队伍建设。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教育、卫生、残联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由专职康复医师组成的指导医生队伍,采用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补偿身心缺陷,挖掘学生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康复并全面发展。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教育局(文教体局)要组织指导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市特殊教育中心在全市特殊教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盲文、手语的研究、推广、培训工作。

6.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方面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残疾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为特殊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创建一个全面优化、无障碍的学校人文环境。

(四)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布局、选址、规划与建设用地要符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按照《全日制聋教育仪器配备目录》、《全日制弱智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目录》,配齐、配全教学仪器设备。要完善聋儿语训设备(单训设备、语言训练软件等),配置听力检测设备、耳膜制作设备、智商测试设备和康复训练设备,补充、更新图书和音像资料,师生人均图书量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建设标准。

2.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设施设备建设。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要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校要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3.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建设,建立设备运行维护保障机制,2016年底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运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加大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强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全面实施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接受不少于半个月的专门培训;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校长和特教专干参加不少于20学时的管理者培训;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的培训。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指容纳所有学生、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和指导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学能力。加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强化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积极鼓励优秀青年进入特殊教育专业学习,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积极组建以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市特教学校为依托的市级师资培训基地。

2.积极做好特殊教育教师配备。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数量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护理难度大、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按照国家、省对特殊教育学校编制和岗位的规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确定年度教师招聘计划,配齐配足教职工。根据省教育厅制定的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不同岗位条件,安排相应教师。根据国家、省关于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

3.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的落实。要努力保障并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职称评定、评先奖优等方面优先倾斜,各类校长、教师评优活动中要有特教员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教师以及残疾人工作者,职称聘任指数按省级重点高中标准核算,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参照边远学校分配办法适当倾斜,鼓励支持承担特殊教育职责的教师爱岗敬业。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四、组织保障

(一)严格落实政府职责。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法定职责,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关心特殊教育的特殊需要,制定发展特殊教育的倾斜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如期完成。

第12篇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 管理 特殊群体

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4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育人合力,形成家校育人的有效模式,推进农村学生进城之后的有效管理和学生各种学习生活的城市化进程,在学生习惯养成、心理沟通、心智成长等敏感热点方面取得良好成果,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并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最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总体的将近三分之一,也深深影响到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对于最后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加强家校合力形成,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值得关注。

一、寄宿制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种类及其主要共性问题

寄宿制学生中主要存在的特殊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问题生学生群体等。这些学生群体所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是远离家庭,在正常上学期间脱离父母的监管,缺少爱的滋润,心理上或自卑、孤僻,或存在一定的阴影,在管理中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各种习惯的形成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由于心理的创伤或阴影容易产生叛逆和对抗,使教师、父母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家庭教育很难很好配合学校教育,容易根据特性形成团伙。这就导致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部分学生远离父母,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回家后教育完全放松,形成一个教育的“真空带”,管理中容易产生屡教不改的刺儿头学生,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研究

我校是一所完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于下辖的五个乡镇,全部为农村学生,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特殊学生群体问题明显。我根据多年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研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特殊群体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全面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深入研究学生具体状况,分类建档有效管理

对于每一级新生首先全面做好摸排工作,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进城务工情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习惯形成状况、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在详细了解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认真将所有学生分类建档,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做好奠基工作,提高今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学校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与管理的渠道,有针对性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管理

在学校中,在认真摸排分类归类建档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可以拓宽并完善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渠道。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宣泄室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的沟通教育有效渠道;问题学生导师制、一对一学习结对帮扶制的落实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转化的有效渠道;“爱心妈妈热线”“悄悄话信箱”等可以成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的教育沟通管理的有效渠道;班级QQ群可以成为班级学生间、师生间、家长与老师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管理与沟通同等重要,必须加强渠道建设,真正做好做扎实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将沟通与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多渠道多措施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不断为特殊学生倾诉、发泄、宣泄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三)整章建制,对于寄宿制学生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机制化

严格制定完善并落实好寄宿制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从学生学习、卫生、安全、生活、就餐、就寝、如厕、返校等各方面制定并完善制度,管理中形成制度化管理;加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制度落实,学校拓宽并完善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有效渠道与策略,必须加强工作落实,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形成教育管理转化的常态工作与长效机制;学校与班级管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团队建设活动阵地、国旗下演讲、道德讲坛等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定期开展教育大会、辅导大会,各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交流会,使工作常态化。通过整章建制,不仅对学生管理制度化,也使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将工作做成常态化机制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四)完善家校育人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教育

对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实情是五天在学校,两天在家中,一年内有两个假期在家中,所以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成效是否能坚持,家庭教育也较为重要。在具体的管理教育中,家校能否很好配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家校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对学生管理的共识、针对问题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管理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配合、定期开展家校访谈等要做好做实,不能抓在学校松在家中,留有教育的空白缺漏时间与地点。学校应引导家长真正配合学校的教育,尤其让一部分溺爱孩子、思想狭隘的家长真正理解教师的管理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班级可以建立班级QQ群,也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进行适时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家校间第一时间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管理教育的心得与方法共享。

(五)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爱的滋润”,是治本治标加强管理的实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