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9-15 17:3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山区职校;故障诊断

与其他课程一样,山区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时候,多数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即从头到尾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然后再教育学生进行简单服务器的应用与架设,最后再讲解一下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虽然涵盖面广,实则却是过度偏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只是受限于山区职校极为有限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方法却在山区职校里一直被“传承”了下来。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笔者充分利用山区职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尝试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其主要渠道并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辅助者角色,创设并利用情境、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学案例(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

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为线索,教师主动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利用网络资源、教师的指导等,自己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确立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来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网络故障的观察、分析、设想、确诊、排除和总结,使各个流程涵盖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知识模块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问题的观察、分析、设想、确诊、排除和总结,切实地掌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1.前期准备

这一阶段里,教师应该确定课题,并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构建一个完整的项目环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组长选任等分配工作,明确合理分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支撑

由实践指导教师将网络传输的过程逐渐向学生解释演示,并提醒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出错而导致的现象,让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3.中期示范

教师按照所构建的项目教学法环境,将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过程缓慢、系统而完整地向学生演示。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明确难点。

4.应用实践

指导老师根据环境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系统、正确地运用局域网故障诊断的流程。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从旁观察,留意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缺点,表扬和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

5.总结

先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疑惑与感悟,然后指导教师引导、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习目标。

三、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虽然注重结果,但更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指导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立优秀、合适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山区职校这种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方。首先,项目要在现有资源能实施的前提下确立;其次,项目要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并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第三,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2.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

项目活动团体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单独完成,二是分组合作。因为山区职校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适当的分组,可以让指导教师能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活动。

3.教师指导要恰到好处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深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定。即使学生有问题,老师的指导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项目活动结束后必须要有总结

项目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由于这种自主探索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未必会很系统、很全面。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的指导梳理,能对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知。

第2篇

关键词: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教育;CDIO

作者简介:李琦(1974-),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武睿(1976-),女,山西介休人,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资助的研究成果、河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和改革立项资助项目、2009年河北省质量工程项目“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96-02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社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应用技术及开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因此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网络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河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是建立在数据通信技术之上与电子通信手段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并且能被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培养既具有通信技术知识又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0年该课程被建设成为我校校级精品课程,随后课程组加大了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里结合我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便与同行探讨。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专业术语抽象、[2]内容枯燥、概念繁多、协议复杂的特点,同时通信产业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使得新技术、新概念和新应用层出不穷。而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程师,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地随环境及教育对象而变化,为此课程组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及时根据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将反映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内容引入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系统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著作以及网络资源,及时掌握网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改以ISO/OSI为参考模型,[3]依次介绍网络系统各层功能、协议实现技术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从网络系统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即先讲网络体系结构、各层协议的功能、特性、组成及格式、协议工作过程以及实现的主要技术,随后总结不同层协议的形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将系统工作原理及不同层协议间的交互过程进行展示,以增强学生对网络整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教学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力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指导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工程教育模式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作为教师应主动完成课堂上的“讲授者”到工程团队中“引导者”角色的转型,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课程组首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要求,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以形象生动的图像、动画来展示理论内涵,实施形象教学。教师教学中注重黑板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形象生动,从而帮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重视学习的反馈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结合所授内容,精心设计互动环节,带动学生动手动脑;在课堂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本身的各种应用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

最后在紧跟网络技术发展形势下,融入CDIO理念,[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课程组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从理到例型”和“从例到理型”两种实施方式,引入生动有趣且难度适宜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达到预期效果,使其学有所获,又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构建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使教学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使学生学有兴趣,理解全面,记忆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加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站和网络技术相关网站链接,引导学生及时掌握网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并以此网站作为学生的实训项目之一,通过指导教师提出要求由每届学生适时更新,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实训效果。

三、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以往的实验教学中,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实验内容既依附于理论教学,又以验证性为主,缺少了核心原理和应用的结合和扩展,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为此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围绕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行“以实际技术、工程和科研背景来组织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模式,并利用虚拟实验先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

首先从实验内容上,针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现有的实验开设情况,并根据当前的实验条件,对原有较单一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调整,形成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性实验包括:网络命令实验、交换机VLAN划分、VLAN间通信实验、路由器子接口配置、静态路由、单臂路由配置实验、Windows网络服务配置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部分包括:RIP、OSPF动态路由协议配置实验、SOCKET网络编程实验等。

其次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层次化的教学方法,实验的安排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网络命令应用到建立一个网络通信系统,加强案例型实验、项目型实验等实验教学环节的有序衔接,使学生逐步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精髓,并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教师既要讲解出实际问题所对应的理论,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以促进实验条件、教学体系及内容与专业技术发展的同步,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有浓厚网络兴趣的同学,积极组织兴趣小组,指导其探索学习最新的网络技术,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身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组有很多好的举措。首先,校、院两级督导的监督与指导对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其次,课程组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利用学院名师资源,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一位导师,并定期组织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说课,坚持每两周举行教学研讨例会,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了课程教学规律。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从而促进课程建设,课程组有一套周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分期分批将青年教师送到校内外相关专业攻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课程组教师在多年的学生评教中获得好评,多名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以上各种举措的运用培养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作风,形成了一支努力进取、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梯队。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试方法上深入研究各类试题资料,通过资料的对比和筛选,在出题方式上采用共同命题的方式,集思广益,对考试题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题目,在试题内容上对各部分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使试题的各知识点的分配达到最佳,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CCNA、CCNP的认证考试,让他们通过这个过程既收获了知识和自信,又获得了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从而为将来就业提高竞争力。在考试形式上将实际动手和理论并重,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得考试成绩既反映了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又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的计算综合考虑平时上课表现、作业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最后的考试成绩等因素,并将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在内。

六、结论

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组着力突出自身特色,即信息类专业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应该是建立在数据通信技术之上的计算机网络,并能很好地为通信技术服务,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听课、与学生座谈、调研、学生就业反馈等方式,课程组了解到该课程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但是随着通信领域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该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课程组会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第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3篇

摘要:随着时展进程不断推进,更多新的技术开始在社会上被广泛利用,网络更是影响民众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群体,大学生更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十分强,只要妥善引导,必定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教学体制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以下将展开分析,为完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7-02

作为社会人才供给机构的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但由于长期受到陈旧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计算机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及教学思想等方面无法与时展需求相符,显然是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因此以下将从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教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的问题所在

大学生群体是对新生事物吸收能力很强的群体,对计算机知识亦是如此,但就当前国内大学计算机科目的教学概况来看,其引导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针对国内大学计算机教学当前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总结探讨,目前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教学主体不明确,忽略学生地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教育领域应当充分尊重的事实。但就目前的教学概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由于受到陈旧教学体制的影响,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起来,对于学生的个性、喜好及个人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依然只是依据教师的思想去指导学生、要求学生,使教学成为了一种负担,自然无法发挥出教学作用。这样的教学思想不仅无法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更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性,与时展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目标不清晰,不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但由于教学思想长期受到固定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将其作为自身实施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将每个学期的测试成绩作为重点,但计算机技术的最终用途并不只是应付测试,而是成为学生的助力,让学生在后续学习工作过程中加以利用以提升学习与工作效率,所以如果教师依然只以分数作为目标,以理论讲解为主,最终无法得到好的教学成果也是必然的。这样的教学方向也显然不可能让学生提起兴趣投入进去。

3.教学方式陈旧,不符合时代需求。计算机知识是一门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所以教学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但在风气长期倾向应试化的我国教学领域内,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并不十分顺利,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影响,但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并不会对教学方式改革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教师思想停留在原地,不再前进,学生的思想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兴趣无法被调动起来,个人需求得不到重视,最终自然也无法得到理想的学习成果。只有跳出以往的教学方式限制,确保计算机教学能够符合当前时展的趋势,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意义。

二、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知识体系的最终完善阶段,教师能否根据当前时展需求与学生个人的需求对教学进行改革,决定着学生能否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加以利用,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得到更好的发展。

1.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自由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源于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与学生思想达成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与思维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进行规划创新,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想要确保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就要先对学生的个性、思想、习惯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具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更感兴趣。例如为调动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兴趣,教师可以放弃枯燥的讲解,教学生利用C语言函数来绘制图像,甚至可以利用C语言创作出简单的游戏,如俄罗斯方块等,学生本就对游戏、图像等趣味性、直观性的要素有兴趣,对于自己去创造的过程更是兴致勃勃,所以这样的教学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喜好与需求。这便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懂得遵从这一原则,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自然会帮助学生摆脱对课堂教学的厌恶情绪,让学生自主自愿地投入学习,而不再是一味跟着教师走,习惯性依赖教师[1]。

2.明细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向。无论哪一科目的教学,都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计算机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开始教学之前,应当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确定计算机教学最终的目标所在,对教学方向进行深入思考,排除思想误区,才能真正确保每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2]。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际应用,让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应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避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局面。要确保在讲到每个知识点时,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针对flas制作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时,理论部分可以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但具体的动作制作过程,如何对细节进行调节,及动画制作完成后的实际效果,都需要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思考,并不断对自身的制作过程进行完善。一言蔽之,对于任何科目的教学,实践都是加速学生理解的首要渠道,只依靠理论,则是纸上谈兵,是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的[3]。

3.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紧随教学趋势与发展需求。网络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知识是时刻都在更新的,因此教师也需要紧随趋势,了解当前的教学发展需求,对自身教学方式与内容不断进行革新,让学生的知识体系也能紧随趋势得到更新,才能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衔接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加速学生对技术要点的理解。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当依据当前社会上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思考,审时度势,跳脱教材,加入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知识,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代需求脱节。例如当前在社会各类企业中应用极为广泛的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其具体应用都应当包含在教学内容当中。教师还要随时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随时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更新,以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最新的,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针对教学方式,教师应当遵循兴趣为主的原则,将更多趣味性、创造性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例如flash作品赏析及简单的动画制作便是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及自主创作精神的有效渠道,教师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计算机知识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学问,而且与当前的时展趋势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审时度势,扭转观念,以学生需求为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对教学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划,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符合当前的社会趋势。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信息人才,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向岚,钟彩.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07):65-66.

[2]毛H.分组策略――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101-102.

[3]王世辉,乔显亮.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7,(01):32-33.

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提出了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的立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8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我国在各个领域中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因此研究如何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改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的局面,实现高等院校“英语精、电脑通、素质高、能力强”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1]。

1课程教学内容

1.1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全校性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2]。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1.2课程的重点

1.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

课程的重点是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机器结构、指令、程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对计算机及其技术形成整体意识,找到计算机及其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点,为日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1.2.2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首先是常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子邮件、IE浏览器等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其次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计算机应用的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1.2.3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展现,可以极大地刺激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1.3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2)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4)课程体系不适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5)教学知识点多而分散,而学时数少,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难安排;(6)教学对象的层次存在很大差异。

1.4解决办法

1.4.1采用模块化教学

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知识扩展安排学生利用本课程的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

1.4.2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分层次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的特点,若实施“完全的分层次教学”,目前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还不具备。为此,我们在实验内容上采取了层次化的方法,将每个单元实验的内容分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部分,实验内容由低到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需求。

1.4.3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主要有:(1)实验课教学;(2)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3)网站实验平台学习;(4)计算机技能竞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空间。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相互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依托。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形成一个时空立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2.1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该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

2.1.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等。

2.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专业课程整合

采用模块化教学,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从专业应用实际出发,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改善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需求脱节的局面,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培养自我开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2.2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注意将第一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充实、导向清晰,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学习上有所长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吸引学生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变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活动种类多,差异大,加之班级多,组织管理中的困难较大。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有计划、持续地开展,需要按照活动的特点分类管理,建立和健全适应学校特点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制度。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教师的正常工作量,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安排事业心强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

2.3以网络教学为平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况录像、试题库建设等)。并对教学资源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网络资源运行机制。教学网站的内容每学期都要不断进行更新。

2.3.2建立了多元化教学网站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上建立了学习资料、知识扩展、技能大赛、第二课堂、特色课堂、章节练习、在线测试以及实训技巧等栏目。

学生通过这些栏目的自主性学习,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日益旺盛的需求。然而目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不同专业的分类不够深入,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相关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0.

[2] 刘卫国. 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 大学教育科学,2003,(1):49-51.

[3] 熊玉珍. 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03,(1):55-57.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Course Teaching Pattern Reforms

LIU Ruo-hu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HuangHui UniversityZhuMaDian City Hena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