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是现代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然而真正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运用,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门科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我也是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可能切分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因为计算机科学需要相当多的实践,而实践需要技术;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都很容易(包括程序设计),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例如,算法,体系结构,等等。
今天我想专门谈一谈计算机科学,并将重点放在计算理论上。我国计算机科学系里的传统是培养做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人, 而计算机的理论研究,说到底了,如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也许是正统数学家眼里非主流的数学。在此我还想说一下我的另外一个看法: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当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人们之所以要将实际抽象成理论,目的就在于想用抽象出来的理论去更好的指导实践,有些数学研究工作者喜欢用一些现存的理论知识去推导若干条推论,殊不知其一:问题考虑不全很可能是个错误的推论,其二:很多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更不能得到指导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指导实践,但是却与生活紧密相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领域我们都需要:如通信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制造业、商业、银行、交通运输、医疗、办公自动化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多么需要它;那么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我们知道改好传教下去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必须要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充满活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而根据教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 15 钟左右因此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 10分钟多讲无益。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教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把握:1、15 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2、15 分钟任务驱动玩出激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上接第 173 页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3、15 分钟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感情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使得现代化技g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储备知识,要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能量,从而喜欢学习它,探索它和热爱它给我们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微型计算机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精选教学内容
现在,大多数高校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整合为一门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针对当前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繁多而学时数有限的实际情况,应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注重重难点的处理,针对大纲要求、教材、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设计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对重点内容侧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对大纲中要求了解程度的内容可少讲或安排学生自学。对课程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如数制、码制、算术运算、A/D、D/A等以提示说明处理。
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有的放矢,删除一些非必要的内容后,可适当增补本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了解新知识。
1.2 理论联系实际
微型计算机技术涉及软硬件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若沿袭一贯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联系实际,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重视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贡献力。
实验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开发基础和提高的成套系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课题应贴近生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热情。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教学形式设计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学生采用全程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这一点尤为重要。
教学形式多样化如类比法、问题导向法、现场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实践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教学效果。
(1)类比法。类比法是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熟知的事情,借助这些事情与抽象概念之间具有的内在相似性,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抽象难懂的概念。如在讲授中断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人正在做某一件事情(相当于CPU执行主程序)时,听到电话声响起(相当于有中断请求),他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相当于中断主程序),去接听电话(中断响应),接听电话(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完毕,再返回(中断返回)来继续做原来事情(继续执行主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类比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知识逐步产生认知并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该过程中,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
(3)现场演示及情景模拟方法。授课时,教师用不多的时间现场演示(实物展示)或情景模拟(应用软件)实例,可以使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并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已成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例如可利用FLASH动画以实例展示CPU工作原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程序设计比较适合用板书讲解的形式,便于给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
(5)课程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服务。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解答等全部上网。实时介绍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与最新技术,提供相关的课外设计课题供开放实验室选做,并介绍教师的科研项目。建立网上师生教学交流、问题讨论平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加强师生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2 教学资源应用
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其中包括:(1)科研成果促进理论教学内容优化。精选科研过程和工程应用中与课程教学联系紧密的案例,介绍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科研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2)科研成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利用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科研成果,开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同时拉近实验与工程实践的距离。(3)实行导师制,努力培养优秀学生。每年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教师提供高级技术难题或介入教师的科研课程中,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制作比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促进学习与研究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自主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由此,使优秀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施展,同时给其他学生以激励,促进后进学生努力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考核改革
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传统的考核方法是笔试。单纯笔试往往造学生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的局面,无法全面反映教学成果。目前,笔试始终占统治地位,值得思索。对教学考核的研究与实践包括:(1)开卷考核形式。开卷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重心由原来的机械记忆学习内容转移到真正理解掌握。(2)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提升实际动手测评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3)针对性考核评价。对擅长利用汇编语言实现算法设计的学生重点考核其逻辑思维能力,而对擅长硬件设计的学生重点考核其硬件接口设计与实现能力等,从而依据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评价指标。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毕业学生更加贴近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就业率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其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功不可没。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应用有机结合,有效助推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如专业课视频演示、远程专业知识指导、毕业生模拟岗位操作实习等等,同时,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专业素质大幅提升,无一不是计算机的有力推动。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尤其是职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谈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一)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助力新课程改革。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卓著成果,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了市场经济。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事业,对授课模式创新和教学效率提升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它使教育由单一传统的“一支粉笔”教学转变成了多功能、多业态、全民受益的现代化教学。我国的教育改革还在快步深入,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可操作性将更加有力地助推其取得更佳的成果。
(二)节省教育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的投入成本,节约了纸张、墨水等硬件成本,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远程教育更加节省了人力成本,开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计算机庞大的资源容量为师生自学及知识资源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于职业教育的帮助最为明显,教师通过网络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情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而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后,还可以在课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深入进行自学,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课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极大地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事先精心设计课件,从网上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再将教学所需的相关程序提前装入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中获取知识,与教材中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深入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五种,即提供丰富的信息供学习、师生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练习学习、帮助师生解决问题、以积分或游戏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模拟真实的场景进行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教学资源,通过必要的信息处理,转化成为课堂教学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样,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或想更加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时,也可以在发达的网上搜集所需的知识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计算机助力教育教学工作更高效、有序。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教学有效性。计算机技术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更现代化的条件,方便了老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算机对学校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规划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下一步,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由计算机进行操控,通过严密的信息处理,让师资力量配置、档案存档、校园安全、对外交流等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计算机也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更加优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学生也将更乐学。
(三)计算机促进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严重禁锢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改革实施多年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主导教育事业发展,这使得计算机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计算机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步子向前大幅迈进。教师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三、计算机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数学情境的定义
所谓数学情境,是指用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能为认识主体提供一定的数学信息,同时能使认识主体产生一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的一系列材料或活动.由于这些材料或活动经常表现为隐含着一个封闭的或开放的问题,因此,也可把数学情境叫做数学情境问题.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一般地,数学情境可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象语言来表示.由于信息传递载体的不同,不同形式的数学情境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以符号语言表达的情境,具有可操作性;以文字语言表达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以图象语言表达的数学情境则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二、计算机创设数学情境
计算机是数学情境设计的理想辅助工具,利用计算机创设数学情境,可以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 生动地描述各种复杂抽象的数学对象关系,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动画演示,形象逼真地模拟各种轨迹的形成过程, 解决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感性认识的不足.计算机能提供学习者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友好的人机交互情境,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一定意义上,能改正传统数学教学中平淡机械、单调枯燥的缺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新的、仿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看课件演示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进入学习,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数学情境创设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创设情境方法单一,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创设情境理念陈旧,学习模式过于单一.实践证明,计算机是进行数学实践的天然伙伴,是数学情境设计的理想辅助工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教学中的案例,现分析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
1.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学”情感
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常给人一种“冰冷”的外表,而它的内涵具有更深刻的抽象性,这使数学知识难以触摸,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计算机可以充分让图形说话,利用计算机精确、高速、智能化的优势做出某些具有共性的曲线族,发挥直观的特点,变静态有限为动态无限,易于学生由直观的数学感性认知过渡到数学抽象的理性认识.概而言之,计算机的引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从而获得鲜明的直观表象和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最终消除长久以来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惧怕心理,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遨游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
例如,在讲“圆锥曲线”时,利用计算机软件――flash能动态地展示椭圆的形成过程,从而直观地给出椭圆的定义;在讲“椭圆的性质”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生成多个椭圆模型,算出各个椭圆的离心率,然后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得出一个“离心率越接近1,椭圆越扁;离心率越接近0,椭圆越圆”的结论.很显然学生在图形的对比和动态的图形中获得了彻底的“数学透视”.
又如,在讲“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时,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本来想象函数图形就有一点困难,更不用说准确分析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讲授此课时,如果先用色彩丰富的波浪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用动态的闪烁曲线强调出单调的区间,学生就很容易获得直观上的感受,不再觉得数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2.利用计算机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生对数学的“想学”、情感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数学学习也不例外,而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当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之后,原始的感觉信息被储存在“瞬时记忆”中, 此时它只是作为信息加工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心理上的意义,只有受到大脑的“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之中,感觉信息才能得到“识别”,成为知觉信息.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而碰到学生连题目都不知道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这多半是由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教师讲授的内容没引起学生大脑的“注意”,让谈不上学生思考了.
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就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它仿佛给数学教学插上了一对翅膀.它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黑板板书,学生练习,教师点评的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而是多方位地给学生造成新奇感,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大大地加强,课堂所学印象深刻,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好地进入“短时记忆”而不易被遗忘.
例如,在讲“正弦函数的对称性”时,如果只是以口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较难理解的.如果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旋转的过程分解、细化,让学生看到整个旋转的过程,学生的目光很快就被绚丽的图形演示吸引过来,一遍没看清楚还要求再演示一次.这样以来,学生对中心对称的记忆将会深刻很多,而且今后遇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情况时也能联想出整个过程.
有了动态、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不会觉得数学只是枯燥、抽象的学科.学生被这些演示过程所吸引,注意力就能集中到课堂上听老师的分析,再通过图象的渲染,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利用计算机技术,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学”情感
计算机技术能使一些数学关系可视化,并能展现出数学关系的变化过程.学生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付诸于行动,并快速得到验证.这种边学边操作边思考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计算机技术;应用
教育部在进行教学质量改革时,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更好的顺应时展,需要对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具时代性。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来引进计算机技术教学。高等数学课堂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可操作能力,的学习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对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于计算机技术教学技巧的掌握,提高他们对于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增强计算机技术与高等数学可操作能力结合的提高。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高等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数学理论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而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习更加形象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习兴趣的建立,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样一门枯燥的学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情感。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当一个人的知识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达到一定的操作技术水平,才能掌握与之相关知识。因此,做好高等数学知识的积累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引进计算机技术教学,就会促进教学中对于的理论的形象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机技术教学可以对个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解决,并提倡引用智能化教学理念,从而使个体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提高学生解决难题的潜力。例如语言、空间、人机交流、观察力等等,注重整体、强调差异、与实践性结合和开发新领域等特点。实际上,其就是借助认知本领,来实现能力、技巧的掌握,这种全新的技术教学理念,可以为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方法,营造更好的氛围。
三、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提高学生高等数学的语言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需要数学语言的辅助,因此只有掌握住了高等数学的基础性语言知识,才能有把握把高等数学学好。在实际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数学语言指的是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经常记忆或运用的数学符号等,语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对语言的理解有效掌握,其就可以对计算机技术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同学交流高等数学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对数学语言的识别能力。在学习一个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给同学进行引导,以方便学生对教学目的做到很好地理解。随后,同学们进行自己的理解建议的描述,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在实际生活的运用,积极回答课后的问题,完成相关的教学要求,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见解的能力予以培养;之后再要求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快速的理解,且回答有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同学的高等数学空间理解力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课堂教学,发挥其空间智能的特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空间记忆能力。计算机技术的空间描述,可以使学生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辨别,并对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的表述。此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软件操作相关的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理解与记忆能力。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习效果
在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分析的方法,并对每个案例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告知学生的相关注意事项重难点,从而体现各操作工具在处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案例的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意念,尽最大努力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过程中教师最好起到为学生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智慧,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提高创新意识,增加课堂的互动氛围。
小结
本文就是在以高等数学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为基础,对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在高等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梅.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20.
[2]李秋红.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21.
【关键词】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科教学;整合
一、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计算机技术和整合这两个概念。计算机技术结合到教育中来讲,我们理解为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结合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21世纪中学生。
二、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1.课件式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光、电、磁等信号,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就可以实现。利用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如:《光合作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网络自主反馈型模式
从形式上讲,网络自主反馈型是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生物学教学资源,通过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代替部分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更突出个性需求,无需全班学生步调一致地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实施师生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后,制作课件或网页,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资源,并提出问题一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自己查找信息,或者进行协作式的自主学习一利用计算机进行反馈评价。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依据
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应用还是在于生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1巧借计算机技术刺激对外部形成的多样性,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获取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生物知识中很多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的、无形的知识,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些不切实际的感觉。学生对于这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好像学习天书一样的感觉,无法理解,更别提要好好掌控了。所以教师要借助计算机先进的技术手段,用图文来表现出有形,让其形态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章节时,对于细胞核、DNA、染色体、基因等概念,学生总是觉得很抽象,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平时能接触到的东西,学起来枯燥乏味,对知识难以掌握、不好理解。教师在讲此章节时,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其中,可以先告诉学生“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将龙九子的图像用课件展示出来,先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故事或谚语,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克隆”羊技术等,小故事配合生动有趣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热情愉悦,在愉快兴奋情绪下学习,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教师再展示出细胞核、DNA、染色体、基因的从属关系图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觉容易理解,掌握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课堂效率因此得到提高,学生学习也就不是难题了。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生物抽象的知识较多,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略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是一味地灌输说教,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就是一味地听,没有其活动的空间,没有其探索的环境,所以只能死记硬背地去学,学起来就比较抽象吃力。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充分的图形支持,将学生引入学习环境,学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教学内容要求区分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这个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讲解,将酶的催化和胆汁乳化的过程分别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学习,找出两个过程中的不同点,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灌输学生不一定能记住,可是自己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总结知识点,会很牢靠地将知识印在脑海里。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得到了拓展。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图形或状态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利用计算机课件将课本的知识动态地表现,在课件动态展示过程中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这章内容时,知识点就可以动态链接来展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对知识点进行灌输,可以先将挂图展示出来,然后用计算机辅助展示人体模型,同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和计算机课件里的模型进行运动,在动态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一边观察自己的上肢,一边分析总结,而后产生共鸣。在课件直观演示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挂图、计算机课件和自己的上肢对照,然后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这样就不用单纯地死记硬背了。接着可以用计算机课件将部分结构的作用演示出来,在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情境中,继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讨论发言,从而得到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学习氛围也轻松愉快,开放性的教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也达到了新课标生态教学的要求。同时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一步引入,让学生自主分析体育课上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轻而易举了,也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状态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2巧借计算机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丰富资源,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信息、画面、声音、视频等,创设出相关的情境,模拟出各种状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同时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相关联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分析探索、提问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理解生物,以开阔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学习“动物的摄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掌握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到水螅、青蛙、啄木鸟捕食的过程,同时将捕食器官特意指出给学生看。这样就轻松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录像模式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初中生物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是改进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探索,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杨秀荣
关键词:直观教学;人机互动;创新精神;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两个平台呈现在广大教育者面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热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中国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因为很多学生对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缺乏一种感性的认识而导致抽象思维活动不能开展。所以,结合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准备让人特别容易理解的感性认识的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计算机能储存很多的信息资料,能为学生呈现的感性材料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能够使无声世界变成为有声世界,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的事物。因此,把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建立了生动的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教师的“无米难为炊”的困境,保证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顺利开展。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实现人机互动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着接触。特别是在暑假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依靠互联网和远程计算机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他们将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将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各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大家的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中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评价、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四、利用计算机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主性学习,信息资源要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部分替代了教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的主体解放,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制作了几个不同梯度的积件和课堂反馈练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宝蓝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我们教师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1.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3.1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3.2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3.2.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
3.2.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
3.2.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居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新文科;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引言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传统文科主要研究人的观念、情感、价值,新文科则为传统文科“赋能”,对传统文科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从专业分割走向交叉融合,文科和理科交叉发展,力求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
1新文科的特点
新文科主要有四大特点:(1)战略性。在新的发展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各学科领域的渗透日益深入,计算思维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新文科建设基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科教学做出战略性调整,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社会话语权,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2)创新性。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了传统文科,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就是创新体现,在此过程中各学科之间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引领文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可以推动文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融合。(3)融合性。新文科建设中非常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看似孤立,实则存在内在发展关系,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拓展,有助于建立起新的新兴领域学科。(4)发展性。新文科建设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学科融合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文科建设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了解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性特点,可以更好地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文科建设发展。新文科的时代意义深远,(1)有利创新性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推动教育教学领域改革转型发展,要求文科专业在内容创意方面包罗万象,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新兴的科学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跨专业、跨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文科建设调整学科定位,衔接社会需求,促进协同发展,有利于以新文科带动新技术的创新发展。(2)有利学科之间纵深式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要求新文科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新时代的自我调整和提升,从文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延伸,文科传统研究命题如意识、语言、心理等,融合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迎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2基于新文科的计算机人才培养
当前,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跨学科跨专业考生少、计算机课程体系弱化、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其具体内容如下:(1)跨学科跨专业考生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多倾向于传统的单招班,忽视了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新建立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生源质量和数量均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忽视了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没有从新文科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出发,强调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选择上缺乏全面性的考量,致使后期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2)计算机课程体系弱化。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是薄弱环节,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实现,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虽然意识到了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缺乏较好的衔接和过渡,只是单纯地两门或多门课程的相加,无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课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准确的定位,学生对将来干什么,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满足企业需求没有明确的认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各文科专业素质培养受阻。(3)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机制僵化,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专业课教师还是单打独斗,文科学生仅局限于自己专业范围,跨院校、跨专业甚至是跨行业人才培养思想尚不具备,缺乏对新文科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相应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不同学科专长的专业学者之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学科研团队不能提供智力支持,教学模式单一,高校计算机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因此大打折扣。
3应对策略
在阐述新文科的主要特点和时代意义,以及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水平,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计算机交叉学科学生报考。新文科下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积极走出学科“舒适区”,鼓励计算机交叉学科学生报考,如物联网、通信行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等专业的学生,吸引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潜质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形成特色性计算机专业,这样培养的学生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背景,其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此,在鼓励计算机交叉学科学生报考方面,需要新文科战略在实施推行的过程中,可以从扩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规划部署,①鼓励学生跨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选修计算机课程,进一步进行招生政策的改革,扩大高校计算机人才的生源。②鼓励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考指导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报名,激发跨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2)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需要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优化,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比例,降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课时比重,增设通信行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等相关的课程,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强化相关联学科课程的补充性和渗透性。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及技术更新快,为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还应增加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小论文、研究报告、制作课件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力度,用发展的观点审视、精选、优化计算机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学科、多元化、多层级的复合式课程,提高文科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复合能力,推动文科学生突破就业瓶颈。(3)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的科研团队。新文科下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的科研团队,兼具优质的、文理交融的知识体系,可以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导师建设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的科研团队,实现单一的导师制度向多学科交叉导师制度的转型,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鼓励教师跨院系兼职,吸纳不同学科专长的专业学者,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样增强知识共享、互助互学和思维碰撞,进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融合
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一方面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粉笔+黑板+教材”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给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计算机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语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课前准备
在英语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以支持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而针对每一种教学策略的不同特点,则要注意侧重于使用不同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手段。作者以课堂上的课件运用为例,来说明计算机技术的课前准备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重要性。通常课堂上教师都会把需要讲解的单词制成幻灯片进行演示,但往往学生会感到很枯燥乏味。其原因就在于幻灯片内容太多,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会压缩每一页幻灯片的内容。此时的学生已不能全神贯注地倾听,而需要不停地埋头记笔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所以,一个小时大约放映20张幻灯片才是比较合理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当然课件的制作还要与教师的风格相吻合,既体现教师的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色彩的运用是需要注意的,因为色彩能抓住到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但色彩也不宜过于花哨,还要考虑到色彩之间的搭配或空间的视觉效果。另外,注意到幻灯片模板与内容的颜色对比,这样学生的视觉效果更清楚。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或图表,使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具体和系统化。并且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还支持链接较大的视频文件,这就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计算机的运用为大家熟知之后,教师也意识到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于是计算机技术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来呈现课程内容的结构以及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进行系统性框架的构建。事实上,研究发现大量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会影响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有大量的资源可以融合进课堂教学,这对学生的信息接收是有一定的冲击力的。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意计算机教学手段的使用频率,同时将多媒体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来适时地选用相应的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模式。
三、课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了大学教学一个基本目标。而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撰写英语论文时如何做到格式规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运用。另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网络查找相关资源作为课题的一部分进行补充学习。现在,很多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了自主学习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后登陆自主学习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线进行英语课堂学习的补充和自测。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学生有问题不问的现象。
四、结论
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现代传媒是对人体器官的延伸。21世纪运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也无疑是对学生器官的延伸。各种大量的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要求教师在平时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温 .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