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管理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生;就业能力;构建;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应对策略,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维护校园和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就业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Beved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以成熟劳动者的可利用率为依据,从而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后传到美国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1〕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视角更多围绕大学生就业展开。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2〕
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开发锻炼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198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大学生就业的10种核心能力,涉及三个方面: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需要拥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从雇主的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职业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3〕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和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2〕
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就业能力结构是由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应反映社会需要、企业要求和个体特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三部分:基础就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发展能力。
基础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大学生为了就业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业技术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就业的决定性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技能是大学学习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技能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它是大学生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源,主要包括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发展及职业规划能力等。
3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构建
根据上述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因素,参考有关同类型调查问卷,并征求就业指导老师、往届毕业生等有关人员意见,按照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代表性和相关性的原则,从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29个原始指标,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4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4.1 数据采集。根据上述构建的就业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采集数据,为指标赋值。根据样本构成向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档案学专业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还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向往届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寄送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评价体系中的29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分范围为1分~5分。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36%。
4.2 调查分析方法。利用SPSS17.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可以高度概括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的潜在因子的多元统计方法。基于因子分析的思想,采取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适合因子分析判断、提取公因子、确定因子个数、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的方法,通过对指标内在结构的研究,找出影响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主因子,从而构建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4.3 统计分析结论。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9个评价指标分别属于4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3.465% ,可以充分代表29个指标的评价信息。这样,可得到一个新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综合指标体系
5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
5.1 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培养
5.1.1 增强自我意识,重视自我就业能力提升。重视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大学生个人是任何外部因素和政策措施作用于其上的主体与内因,而高校和政府的措施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在校期间要关注就业形势,明确职业定位,按照档案职业岗位要求,认真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5.1.2 做好职业规划,逐步提升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大学阶段是职业准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客观分析职业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锻炼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1.3 积极参加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认识职业、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因此,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职业,拓展视野,锻炼就业能力,逐步缩小自身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关活动锻炼各种能力。
5.2 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5.2.1 明确培养目标,修改完善教学计划。积极推进创建名牌档案学专业建设工程,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一定工科基础知识”的专业特色,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加强调研,专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只针对档案行业培养人才,又不能重文史轻应用。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特色鲜明的档案学专业教学计划,既要立足于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厚文史,又要注重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5.2.2 理清基本思路,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宽口径、厚基础,目的在于“增强适应性”。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合理配置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体系建设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接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胜任档案管理工作,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特色。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是长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积累,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开设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门课程,突出本校专业建设的特色。
5.2.3 建立实习基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首先,构建起一个以档案局(馆)、企业档案管理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实习基地网络。其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最后,构建三大体系:业务技能训练体系、创新能力提高体系、社会实践锻炼体系。通过实施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课程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安排少量课时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习,如,档案保护实验等。认识实习是指在一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对集中的时间,对档案管理的具体业务操作技能组织的专门实习,如,文书立卷、档案数字化实习等。毕业实习是指在基本学完专业主要课程以后,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在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的集中实习。
5.2.4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所授课程特点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课程实验法,通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的形式丰富教学形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转变办学理念。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最后,构建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适应时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5.2.5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提高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制定出符合档案管理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和行动计划。行动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它包括学习计划、社会活动计划、能力锻炼计划等。加强对档案学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实践活动。在做好群体职业规划指导的同时,加强个体职业规划的指导与服务。分阶段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对低年级着力培养适应能力、阅读、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培养分析研究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专业技能。要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提高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高校和学生共同的责任。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就业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4]。
注:本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课题编号:JYB2012101
参考文献:
[1]王德育,李月云.近5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11(1):84~88.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3]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J],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