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处理;分析
一、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组成
2011年7月1日起最新《医院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项制度是在以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为基础的前提下,参考西方先进的医院会计制度制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1.医院会计的基本要素
在会计的基本要素中,医院会计的基本要素跟其他事业单位一样,主要包括资产、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负债等五个部分。为了平衡医院的资产,我们通常采用下面的关系式对医院的资产进行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和原来的医院会计核算相比,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它不但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而且还使医院的资产占用和资金来源更加清晰明了,可以使医院的经济活动更加透明,便于实施监督。
2.医院的会计核算基础
在目前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二、医院会计收支核算
1.医院会计收入核算
医院的各种收入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财力保证,是医院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要内容。医院会计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等。这里主要说明医院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等的核算。
(1)医疗收入。医疗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疗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护理收入和其他收入。医院设置“医疗收入”科目,按“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设置一级明细科目,按挂号、床位、诊察、检查、治疗、手术、化验、护理和其他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2)药品收入。药品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时出售药品取得的收入。医院设置“药品收入”科目,按“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设置一级明细科目,按“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3)其他收入。其他收入是指医院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培训收入、救护车收入、转让无形资产收入、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捐赠资产、对外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等。当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药品或其他服务,收到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证时为医疗、药品和其他收入的确认时间。
2.医院会计支出的核算
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取得一定的医疗、药品收入的同时,相应地会发生一些必要的支出。医院医疗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应实行成本核算。但除主要医疗业务外的其他支出核算存在一些差异。医院会计支出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财政专项支出及其他支出。
(1)医疗支出。医疗支出是指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摊入的管理费,一般按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卫生材料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其他费用等支出用途设置明细科目核算。
(2)药品支出。药品支出是指药品在采购、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摊入的管理费用,一般也按支出的用途设置明细科目。医院的药品是按售价金额记账,其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价,通过“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而药品发出的成本应为进价成本,因此,月末需要采用综合加成率法或综合差价率法,确定本月药品消耗的进价成本。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医院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保险金、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工会经费、公务费、职工教育经费、咨询诉讼费、坏账准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管理费用属于间接费用,月末应采用人员比例法,按医疗、药品部门人数分配管理费用,转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等科目。
(4)财政专项支出。财政专项支出是指财政专项补助支出。
(5)其他支出。其他支出是指医院发生的除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财政专项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包括转让无形资产成本、被没收的财物损失、与医院医疗业务无关的基础性科研支出、医疗赔款支出等。
三、医院会计结余核算
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目的是取得治病救人的社会效益,但在进行业务活动时会获得一定的医疗药品收入,而且这些收入是弥补支出的主要来源,收入弥补支出后还可能形成结余。
医院会计是以整个医院为会计主体,设置“收支结余”结算整个医院的全部收支。医院“收支结余”核算医院一定期间各项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包括医疗收支结余、药品收支结余、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其他结余、应缴超收款等。其结余的核算步骤:一是结转医院收支结余:①将财政补助收入一经常性补助、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及医疗支出结转“收支结余一医疗收支结余”;将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结转“收支结余一药品收支结余”;②将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和财政专项支出结转“收支结余一财政专项补助结余”;③将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结转“收支结余一其他结余”。上述结余除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外,其他各种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结转后“收支结余”账户的贷方余额,反映财政专项补助结余;二是对医院结余进行分配,应设置“事业基金弥补亏损”“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待分配结余”等明细科目。除用事业基金弥补亏损外,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的“待分配结余”等明细科目。
参考文献: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引言
企业破产清算必然会引起相应的会计问题,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破产清算的会计准则,也未形成系统、完整、公认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
1.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
2.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2.1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
2.2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3.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3.1 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清算组向法院负责,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他们控制了破产财产。代替了原企业的会计主体,成为破产企业的会计主体,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的很大冲击;同时也是防止破产企业利用不良会计手段操纵并侵吞、隐匿、转移或者私自变卖破产财产(如高价低估或低价高估)而威胁到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利益。
3.2 对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冲击
一旦企业破产之后,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就失去意义了。破产以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中止,所以破产企业应该建立符合其状况的中止经营假设,采用在此基础上相关的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不同的计量方式和报告形式,根据这些方式方法内容进行破产资产的估价、变现和债务偿还。
3.3 对会计原则的冲击
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符合真实有用性、及时清晰性、谨慎重要性等要求,破产会计核算也与之相同。因为破产企业的中止经营假设和记账基础、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其成本、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的核算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账面价值对企业债务的偿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需要根据破产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适用的计价基础。而且随着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瓦解改变,企业已不需要分
期核算经营成果,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
由于破产会计的一些特殊核算内容,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而需要一些新的核算原则代替不再适用的常规会计核算原则,如用收付实现制来代替权责发生制,用清算价格原则代替历史成本原则,用全面性原则代替重要性原则等。现对破产会计的特殊性原则论述如下:
4.1 收付实现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指会计单位的经营收支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按收付期确定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凡在本期收到款项的收益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发生的但未收到款项的收益和尚未付款的费用,均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在企业终止经营条件下,清算会计不需要再核算清算期的经营成果,不存在收益和费用配比的问题,它不需要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等会计事项;资产变现必须以获得的现实款项人帐,债务也必须以现实的货源来偿付。所以收付实现制是关于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本方法的规范性原则。
4.2 清算价格原则
清算价格原则就是指清算会计在对破产清算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必须以清算价格为基本价值尺度,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负债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偿还。此外,清算债务需要债务人以现实的经济资源——货币或货币等价物来偿付,货币通过资产变现取得,货币等价物要经过合理估价,这些都必须按照清算价格来进行,反映清算业务过程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借助于清算价格来编制。
4.3 全面性原则
(一)政策背景。2012年8月24日,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明确了大病保险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资金来源。“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大病保险资金。”二是大病保险的承办形式。商业保险机构“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三是核心经营原则。“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合理控制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四是风险调节机制。“可以在合同中对超额结余及政策性亏损建立相应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3月12日,保监会下发《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3]19号),明确了大病保险财务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核心原则。单独核算和单独报告,封闭运行。二是账户设置。设置独立保费账户及独立赔款账户。三是费用核算。据实列支,合理分摊。四是会计报告。公开透明,接受政府部门监督。
(二)研究目的。大病保险是一项政保合作创新性重大民生工程,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国家政策推动大病保险业务迅速发展,但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却出现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承保公司对同一会计事项处理方法有差异;二是承保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得不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强有力的大病保险会计理论支撑。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方向。在大病保险实施初期会计实践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但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大病保险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二是委托方与受托方的认识不同。作为委托方的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大病保险资金是由基本医保基金划出,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延伸,应遵循基本医保基金会计处理原则核算。作为受托方的承保公司认为大病保险资金从基本医保基金划出后,其资金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并且承保公司“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应遵循商业保险会计的原则进行核算。通过本研究,笔者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大病保险会计、大病保险会计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有哪些主要差异、推动大病保险会计理论实践发展的几点思考。
二、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大病保险会计的基本特征。
1.大病保险会计属于保险会计范畴。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相比:(1)会计主体不同。大病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是承保商业保险公司,是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是一个实体,与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一致,而基本医疗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会计的主体,是一笔拥有自身名称和目的的资产。(2)主体职能不同。承保保险公司作为大病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同时也是记账主体,即由承保保险公司负责日常会计核算,并提供相应的专项会计报告。而基本医疗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会计主体与记账主体(相应的基本医疗基金管理部门)相分离,会计主体不是其会计责任的承担者。(3)政策依据不同。大病保险承办商业保险公司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具有明显的企业会计核算特征,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仅反映基金收支及结余情况,不存在经营风险。
2.大病保险会计兼具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特征。(1)会计目标有部分重合。大病保险会计从属于保险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我国企业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有机融合。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目标则是“受托责任”,即基本医疗基金所有人委托政府管理基本医疗基金的收支。由此可见两者的会计目标有部分重合。(2)财务运行机制类似。《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3]19号)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单独核算和报告大病保险业务,实现大病保险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彻底分开,封闭运行……”。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则是仅反映基本医疗基金在会计年度内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同样是一个封闭独立的资金运作和会计核算系统。
(二)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1)会计的一般性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保险会计指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保险公司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3)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概念界定。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会计主体,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及资金运用等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的核算、反映、监督的一项专门会计。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分支,这里采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概念。(4)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综合以上大病保险会计的特点及相关概念的解释,笔者对大病保险会计做出以下界定:大病保险会计属于保险企业会计范畴,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大病保险的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的独立核算、独立反映和监督,并向相关监管部门及有关方面提供大病保险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大病保险会计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同。
1.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即大病保险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四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2.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1)可能造成大病保险赔付现金流不足。大病保险保费收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保险合同正式生效时即按合同金额全额计入,不论实际收到与否。在实践中,政府一般采用分期拨付大病保险资金的方式。从利润表账面上反映还存在较大结余时,可能已经存在赔付现金流不足的情况。(2)可能造成合同双方对结余金额确认的分歧。大病保险保单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需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赔付按照经验数据计提相应的准备金,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根据收付实现制,实际的收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结余,实际保险期间与会计期间重合。核算基础不同从客观上造成双方核算结余金额的差异。
(二)会计要素有差异。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的,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
1.主要依据。大病保险会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要求,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要求,基本医疗基金会计要素因主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是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要求。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来自于用人单位的缴纳及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拨村,实行财政预算管理,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其会计主体是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的征缴、发放的结余。社会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构成要素有:收入、支出、基金(结余)、资产、负债。二是个人账户基金会计的要素。个人账户基金来源于劳动者的个人缴费,属于所有者的纵向积累。除基本医疗基金的征缴和发放外,还具有追求投资回报的经济趋向。个人账户基金会计的构成要素有:收入、支出、基金(结余)、资产、负债。
2.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1)费用与支出概念范围不同。大病保险会计费用要素概念主要包括赔款支出、专属和共同费用成本。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支出要素概念范围主要为赔款支出及上下级之间的基金解付支出,不包括相关的经办费用。(2)经办费用难以比较。大病保险会计要求对相关承办成本进行专项核算,包括人工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网络建设费等。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不对相关服务成本进行确认,相关承办费用在基金被委托单位的事业经费中核算,在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无法就经办费用与大病保险会计进行比较。(3)结余返还计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保险企业利润要素为各种收入减去赔款及费用支出后的余额填列,结余返还按照合同利润的百分比计算。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具体承办费用通常不予以认可,导致在利润确认上存在分歧,不得已采用固定的费用率进行粗略计算,得出利润不科学,不同程度存在侵蚀企业资金或基本医疗基金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披露有差异。
1.会计信息披露载体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四条: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八条: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
2.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同。(1)会计报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及《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大病保险会计报表按照会计要素大类全面、完整、真实反映大病保险经营活动产生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最终财务成果及现金流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设计的会计报表主要侧重于反映基金的变动情况,对基金管理主体具体管理活动没有体现。(2)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对保险公司报表附注做了详尽的阐述,为大病保险的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权威的指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未对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应披露的内容予以规范,存在较大的随意性。(3)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报表必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大病保险会计信息使用人群大大超出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1)会计信息编制成本高。按照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的要求,承保企业需要对大病保险会计信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再单独编制全套会计披露信息,编制成本较高。(2)会计信息转换成本高。大病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政府部门是其会计信息重要使用者。但政府使用者往往惯于用阅读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信息的方法来审视大病保险会计信息,这就需要承保企业用政府部门使用者看得懂的方法将大病保险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由于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方法等不同,转换成本较高。
四、对完善大病保险会计实践和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会计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64
1我国两大会计体系概述
会计体系起到的作用是就是辅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管理、控制、完成财务相关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并呈现出细化的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事业单位会计以及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多用于带有营利性质的经济体之中,起到了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把控资金流动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会计(又称预算会计)则应用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对社会的资金分配、福利待遇、经营活动等事务进行监督及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并不是物质生产机构,所以其不能够直接提供相应的物品,但它却能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提升社会效益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分企事业单位的关键点就在于单位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质,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都由国家财政负担,具有无偿性质。
2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具体差异
21二者定义及适用范围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本单位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事项,属于一种专业会计,其基本职责是客观地记录、监督、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把握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在财务处理中的职责是核算、监督,包括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企业的成本、费用、运营之后所得的财务成果,企业盈利部分用来改善经营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费用。企业会计财务处理在内容上会根据企业业务的繁简而有所变动。此外,二者在适用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会计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开展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则适用于不具有盈利性质的国家管理和政府服务机构,并且间接或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2二者要素构成存在差异
从运行结果和运行方式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且两者的构成要素也有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则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净资产等。除了资产和负债两个要素没有较大差异,其他要素均有不同:首先,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表现为一种资产净值,且具有产权单一、预算会计把控、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所拥有等特征。从企业财务会计角度来看,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了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但它的定义为:企业的资产中扣除负债之后,由所有者享有剩余权益的部分。其次,利润会计要素,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成果被称为利润,利润是企业会计要素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需要以组织自身的基本营利性质为基本前提,因为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讲并非营利性质机构,所以,事业单位会计也就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再次,收入会计要素,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资金流入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从系统内其他单位及财政部门取得的资金,且获取的该资金不具有偿还性。企业与事业单位不同,其资金来源是企业在市场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这些资金流入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并且和企业成立之初所有者给予企业的资金投入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所有者权益、资产保值增值。最后,支出会计要素,支出是事业单位资金消耗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会发生在事业单位建设基础设施、开展业务活动等环节,这种支出的目的主要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企业费用支出的目的则是要获得更多收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资金流出往往是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23核算内容和方法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及方法上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经济事项时,其核算方法上还存在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二,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比较简单,会计科目的整体数量相对于企业来说也较少,力求简约实用,而企业会计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较为细化、全面,力求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其核算内容不包含成本核算,对于具有营利性质的业务也只需要核算其内部成本即可,而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则特别注重成本核算方法,并对企业内部财务运行情况实施宏观管理。
24会计等式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等式为: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净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形态,能够对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时的收支、结余、净资产变化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要通过会计的监督来防止资金非法挪用、资金不合理滥用等情况的出现。可见,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必须采取动态形式建立,事业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也要充分符合此会计等式的基本要求。
企业会计的基本等式为: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其主要反映了资产、负债之间的实际数量关系,以及企业具体资产归属状况。企业会计基本等式证明了企业股东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独立存在的关系,此恒等式也成了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参考依据。
25核算基础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其中:收付实现制也叫现金收付制,它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时间节点作为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并以此方式来确定特定会计期间内的全部费用支出,若某项费用为本期支出的款项,或是某项收入为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则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将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反之,如果该费用和收入不是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现金,那么即使收入和费用支出的时间在本期,也不能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收应付制,权责发生制把经济事项的应收应付作为其确认本期收入、费用的依据,如果该收入和支出能够反映本期的实际经营成果及生产消耗,那么即使现金未实际收入或付出,也需要确认为本期费用和收入,反之,如果费用和支出的相关权利、义务不归属于本期,那么即使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也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6二者在财务报表上存在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相关报表等,这些报表主要是用于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业工作成果,以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上级单位对其运转状态进行把控,并不断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及可执行性。企业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这些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现金循环状态、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趋同走势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并引入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理念,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果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有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依据;第二,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越来越向企业管理模式靠近,并更加推崇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潮流。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方面包括:会计科目的变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变化、资产计量和入账的变化、相关财务报表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两大会计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如何变化,会计工作本身的监督和核算功能不会改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正确区分两大会计体系的差异之外,两个体系之间还应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为自己的组织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8)
[2]张云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区别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一、对国库会计分析的界定
(一)国库会计分析的涵义
国库会计分析是国库会计核算的延伸,它是根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国库核算结果和国库会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剖析、评价、预测,对国库会计核算及国库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反映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国库会计分析应是一个涵盖国库统计分析的广义概念。但在实践中,国库统计分析工作已开展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析体系和指标框架,在此情况下开展国库会计工作,必须区别于国库统计分析,着眼于统计分析范畴之外的内涵,形成国库会计分析的特点和方式。
(二)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
由于国库会计分析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它必须服从于国库会计工作整体,因此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应当与国库会计的目标相一致。国库会计的目标为“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因而,国库会计分析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确反映国库财政预算收支任务的执行情况;二是反映国库内部管理的相关信息,为加强国库内部控制与管理提供参考;三是反映我国国库改革及国库业务体系运行情况,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二、国库会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国库会计分析要素。
1、会计报表。包括日计表、月计表、年报表、会计账户余额表等。会计报表分析反映国库会计核算中相关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借贷方发生数及相互的国库资金流转变动情况。
2、预算收支报表。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报表、财政调拨收入报表、一般预算支出报表、财政调拨支出报表、财政库存报表、退库报表等。预算收支报表分析反映国库资金存量情况。
3、财政支拨退库凭证。包括一般预算拨款凭证、财政集中支付清算凭证、退库凭证、财政集中支付清算凭证等。财政支拨退库凭证分析反映国库资金的流出明细情况。
4、缴库凭证。包括税票、缴款书、电子税票清单、调库清单等。缴库凭证分析反映国库资金的流入明细情况。
5、其他会计资料。包括各类登记簿、财政部门提供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对预算外单位拨款的指标文件等。其他会计资料分析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资料交接、人员变动等情况。
(二)国库会计分析的内容。
国库会计分析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资金流入情况。主要包括资金流入结构、来源、类别的分析,如分不同金融机构;分国税、地税、财政、海关等征收机关;分本级税入、退库退回、支出退回、中央返还跨地区所得税收入、还款收入等方式。
2、资金流出情况。主要包括资金流出结构、途径、类别的分析,如分拨往不同金融机构或地区;分拨款、退库、集中支付、国债兑付等类别;分拨往预算单位、非预算单位类别;分拨往预算单位、财政专户和商品与劳务供应商账户等类别。
3、资金存量情况。主要包括国库库存均值、结构分析及财政专户结构分析,如国库库存存量波动情况及变化规律;分地区国库库存的组成及变化;财政专户资金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4、国库会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会计岗位设置,执行会计政策、财政政策、制度规定时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国库资金风险的分析。
(三)国库会计分析方法。
国库会计兼具人民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特征,一方面,其分析方法可以采用一般的财务会计分析方法,比如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业务状况报告表、会计凭证和登记簿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信息提炼、数据加工和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国库会计所特有的财政收支的特点,吸取和借鉴国库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建立国库会计分析指标、采用动态和静态分析法对进出人民银行的预算资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等等。基本分析方法:一是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期报表数据与上期、上年同期数据,揭示项目变动及趋势;二是结构分析法。计算项目数据占总量数据的比重,揭示个量与总量间的关系及变化;三是趋势分析法。考察项目数据在不同时点上的存量变化,揭示其变化趋势(一般以趋势图直观反映);四是因素分析法,综合分析影响项目数据变动的相关要素,揭示各因素对该项目数据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该项目数据增减变动的原因。
三、国库会计分析的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和分析,我们结合业务实践,尝试开展了以“凭证-登记簿-账户”为载体,以“政策分析-监督管理-决策参考”为目标的国库会计分析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分析收入退还书,关注税收政策执行效果。会计凭证及附件是会计工作的原始要素,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在大量的国库会计凭证中,收入退还书除了日期、金额等会计基本要素外,还包括退税企业、退税科目、退税级次等政策因素。为此,我们选择了“收入退还书”作为会计凭证分析的重点,指导辖内国库建立收入退还书台账,对收入退还书上的企业、科目等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对企业性质、退税科目、分成比例等要素进行聚类分析,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国家退税政策、退税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形成定期外部报送制度,每年须向各级人大、税务部门报送退税分析报告,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二)分析柜面登记簿,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国库会计除了反映预算执行的职能外,还有监督商业银行及时缴纳经收税款、合规开展集中支付资金清算的重要职能,指导辖内国库建立柜面监督反馈机制,对柜面监督登记簿所反映的不合规业务按照银行、业务种类进行定期分析整理,在季度“商业银行国库业务联席会”上予以通报,对于频繁出现差错的银行,开展约见谈话。通过以“柜面监督登记簿”为载体,分类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差错原因,并对强化风险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极大提高了银行对国库业务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论*文*网]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法人或自然人将闲散资金注入到医疗行业,刺激医疗市场竞争,促进医疗行业健康蓬勃发展。对于一些民办医院来说,由于是非公有制医院,其运营上仍与以前公司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会计核算是必然保留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制度。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医院来讲,其公有制、非盈利性质决定了不会有过多的利润产生,那么是否会计核算便可有可无?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是政府设立的非盈利机构,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医院不盈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要想获得竞争优势,要想不断生存壮大下去,就必须有一定的盈利,其目的不是为了商业运作,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及药品成本的迅速增长,原来由财政支持的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医院需要,只能通过一定的有偿服务来获得发展和生存的基金。同时,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医院开始对成本核算重视,通过成本核算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从而保证医院快速健康的生存下去。
二、规范医院会计核算的有效方法
(一)谨慎设置会计科目
对医院会计科目设置应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才能使医院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财务人员要从繁琐、复杂的日常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化工作程序,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监督与管理上,更多是为医院出谋划策。就笔者对医院调查来看,医院会计科目设置上不合理,特别是收支核算环节过于复杂,机制不灵活,无法适应信息多元化的要求,难以准确反映医院成本的真实情况。因此,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寻求适合医院发展的新的改革思路,重新设置会计科目,将资产、净资产、负债等指标作为重点来反映,适当简化收支,以提高会计科目在实际运行中的灵活性。医院还可以增加一些过渡性科目,比如药品支出、医疗支出等间接性费用的反映,实行成本分摊,这样能够更精确反映医疗成本状况。
(二)做好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
当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没有形成有效沟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孤岛现象。对此,财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形成全员意识,更好地管理固定资产,完成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在购置或更新固定资产时,科室人员与会计人员共同完成购置或更新的固定资产的可行性报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部门应制定更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根据制度来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会计人员记账过程中,应将固定资产以实物形式呈现和登记,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分类,确保账实相符;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财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完整、真实地记录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提高核算管理的客观性。
(三)落实成本核算策略
在新改革背景下,医院应尽快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成本意识,做好成本预测、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最大化发挥医院各种资源的优势作用,从而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在核算各项开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决照章办事,杜绝人情账、虚假账,提高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客观预测可能影响医院收支状况的基本要素,合理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提高医院资金的流动效率。会计人员不仅要核算药品、医疗等收支成本,还要核算医药成本,采取全成本核算方法。全成本核算应以科室为基本单位,加强核算工作可行性、科学性研究,使成本核算工作更科学、更可靠。通过这一方式,可有效控制医院的各项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从而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力,实现医院服务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另外,除了做好成本核算,还应强调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实现财务分析与成本核算的同步开展。
(四)加强管理费用核算
一是对管理费用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单独列支的方法。一些费用是无法计入药品或医疗成本的,对此可作期间费用处理,将产生的费用纳入到成本核算之中;企业会计核算有许多可取之处,医院要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如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并在收支总表中单独列支。采取这种方法可有效控制各科室及部门产生的实际费用,实现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从而使各项费用收支情况反映更加真实。二是通过设置“财务费用”科目,将原本在管理费用中的“借贷”及“其他收入”等核算,转到“财务费用”科目中,并且在期末结算过程中直接纳入“收支结余”。这样,更利于医院管理者合理决策筹资形式。
(五)会计信息披露要真实可靠
[关键词] 发展 基本组成 异同 意义
一、前言
《会计信息系统》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算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各种会计数据;输出会计信息,并将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决策活动提供帮助;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处理任务,所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会计信息系统。目前人们把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或者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本文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从数据处理技术上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和会计电算化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是指财会人员以纸、笔、算盘等为工具,实现对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编制会计报表。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财会人员借助穿孔机、卡片分类机、机械式计算机、机械制表机等机械设备实现会计信息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编表工作。会计电算化阶段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后,会计数据的主要处理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如数据检验、分类、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并能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又经历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阶段。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管理电算化主要包括: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控制、开展会计分析。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
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管理已经成了突出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财经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物理部件,包括:主机及外部设备。对于电算化网络系统还应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电缆线等。
计算机软件是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人员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主管、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凭证录入人员、凭证审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等。
会计规范是指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序。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通常由账务处理系统、往来核算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存货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销售核算系统、报表汇总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各自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同时各子系统间又通过信息传递和核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系统是核算系统的核心与基础,主要包括凭证数据输入、凭证登账、转账、结账等工作。往来核算系统主要用来核算企业单位发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及其归还情况。工资核算系统主要是正确计算每个职工的工资,计提职工福利费,并正确地将工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以便计入到有关产成品成本中去。固定资产核算系统是完成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增减变动管理、折旧的计提以及自动转账等。存货核算系统是完成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的收、发、存和材料采购成本明细分类核算。成本核算系统是正确核算各项费用的支出和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销售核算系统是负责产成品入库、发出和结存的核算,以及营业收入、应交税金、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等核算。报表汇总系统是完成系统内的各种内外部会计报表的打印输出。财务分析系统是将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通过各种指标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加全面清楚地反映企业单位的有关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与营运能力等。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异同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共同点
制订会计准则的目的和依据相同;系统目标基本相同。两者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遵守相同的会计规范及各项政策制度;遵守相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相同。采用的记账方法相同。记账使用的文字相同。记账本位币相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相同;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任何一个信息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应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不同点
运算工具不同;信息载体不同;会计职能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不同,内部控制程序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形式不同,会计数据代码化、数据存储隐形化;系统运行环境要求不同;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数据的收集或输入存在差异;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账簿功用、格式以及簿记规则上有所差异;会计数据信息输出以及会计报表编制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纵观上述种种区别,集于一点,就是计算机的应用对传统的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和现代化。
五、结束语
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现实意义:
可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人员,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加快信息流速,提高会计数据的时效性,支持快速合理的决策,促进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推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会计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5).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而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网络公司的各独立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换言之,网络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完全被否定,其原因: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real time reporting system),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在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价值的、对高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都成为突出问题。因此,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货币,而会向多元化。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建立基于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必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时,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如可以通过网络对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参与经营决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体现,这样,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会计核算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3.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化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具体影响:(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电子商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商务,信息技术的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marketing tomarket)”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电子商务对权责发生制的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电子商务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影响是:
1.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某一特定模型服务,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提供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型,“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的需要。
2.国际贸易剧增,币值波动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工具的揭示。而网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风险性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这方面的揭示,以便他们合理地预计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正确的决策。
4.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及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现行财务报表对此反映较少。利用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可实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也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而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
此外,财务报告还要能反映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等。
三、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其它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1)原始会计信息虚假。内部人员对原始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之前是虚假的。(2)会计信息被篡改。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使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保密的会计信息泄露,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4)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一般较单一,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财务业务流就会因此减慢,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如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此外,会计还面临人力资源会计的构造、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等新课题,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国际化的
商务的和电子机信息的普遍,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但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留存收益或本国的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贷出单位为了更好地制定信贷决策,必须对外国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另外,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这样,电子商务就会促进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四)财务软件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
(一)扩大制造者责任
所谓环境,是指人们从事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近十几年环境问题频繁出现,地球资源退化、空气和水资源极度污染、森林矿产大幅减少、地球温室效应和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剖析问题成因,企业的不良生产经营是一主要方面。传统的大量生产、消费、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环境资源和大量排污,产生大量环境负荷,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许多环保法规,增加企业环境成本支出,提高其经营的环境风险。如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除大量支出排污费、罚金及赔偿金外,还承担着被政府规制限产限期治理,甚至停产关闭的危险。同时,环保法规还将企业环保责任由过去的产供销环节扩展到废弃物处理、再资源化等方面,扩大了制造者责任,使得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增加。其一,企业核算的范围有了扩展,扩大到废弃物处理和再资源化;其二,企业的环境责任已扩展到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其三,它引起会计核算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因环境原因造成的资产减值、或有负债和成本支出,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
就目前来说,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财务影响表现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四个方面。其中,资产减值主要是指带有严重污染的机器设备、被污染的土地、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存货等,因需要另行支付许多改良、清理、处置费用而使得本身的价值发生减值;环境负债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治理支出的预提,这在被政府规定限期治理的情况下尤为突出;环境费用则包括监测支出、排污费、罚款与赔付、污染清理、环境管理费用等,是企业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费用;环境收益则是治理环境污染所获收益,包括利用“三废”产生的产品收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环保贷款的利息节约、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财政补贴等。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
(一)环境会计的本质
企业在协调处理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为履行环境责任,一般均以提高环境保护效率作为自己的环保目标。从经济角度看,所谓环境保护效率是指投入的经济资源与环境保护效果的比较,在完成相同环境保护效果或作用前提下尽可能使投入的环境成本最少,或在投入相同的环境成本时,使环境负荷发生量最低,其本质就是如何使环境成本效益(效果)最大化问题。为了履行这一职责,现代企业在引入环境管理体系后,一般均对外公布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活动对环境发生的影响和为削减对环境不利影响而进行的努力,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的方针、目标和计划、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企业环境保护的财务运作、环境保护效果和环保经济效益等许多方面。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其在环境报告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图2环境会计系统的定位,可探讨环境会计的本质特征:
1. 环境会计的目标是提高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其主要的形式就是使环境成本与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化。
2. 环境会计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其中主要是两类:一是货币计量环境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
不仅包括环境成本支出、环境负债和相关资产减值,而且也包括企业因环境保护活动而获得的环保经济效益等一类经济产出数据,二是以物理化学量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环境负荷的减少情况,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三度’污染物质排放量的减少、废弃物再生回收和利用数量等。
3. 环境会计的作用表现在对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环境管理的内部评价两方面。前者表现在环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方面,投资者可根据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考虑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债权人要考虑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贷款回收风险,供应商或客户会根据企业依据环保政策可能调整的采购计划、销售计划来预测供货的品种、质量或使用消费数量,政府管理机关可了解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职工和社会公众则可知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进度,以便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产品形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后者则表现在环境会计信息用于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可据此评价企业环境政策和计划的履行进度和结果,检查和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帮助今后继续改进环境管理。
4. 环境会计的中心是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从环境会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来看,无不以环境成本作为中心环节来进行。资产价值减值要以增加环境成本支出为标志,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计价是以环境成本资本化为前提,环境负债的形成是一种未来支出,仍以环境成本的确认为条件,环境收益的产生更是以环境成本的投入为基础。因此,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一种投入,决定了其他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其产出的环境保护效果、环保经济效益正是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一种考核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会计建立的主线应是环境成本效益(效果)观。
综上所述,可给出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是企业依据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目标,采用货币和理化计量手段,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污染防治的资金运动及其效益,并评价内部环境绩效的一种信息系统。
(二)环境会计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制度,致使其分类也无统一标准。不过,根据当前会计理论界多数人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可分为内部环境会计与外部环境会计之分。对于此种分类的理论定位可见图3所示①:
由图可见,划分内、夕卜部环境会计是因为它们分别对应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资本、产品或服务两个市场。面对资本市场,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主体需要对自己的环境负荷进行测定,即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PE),建立环境管理体系(EMS),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以求降低环境负荷,并提供环境报
告书和环境负荷信息,供信息使用者进行外部评价以决定今后的决策,外部环境会计正是这一循环机制的支持系统。面对产品或服务市场,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需要对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负荷进行全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建立环保设计系统(DFE),控制产品或服务全过程的环境负荷,树立良好的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的环保形象,以求获得更多的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内部环境会计正是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流程,提供内部评价的功能,协调盈利与环保的关系,为运筹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管理、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发挥作用。因此,应当说这种分类是比较完整地把握了环境会计的全部内容。
(三)环境会计的基本要素
笔者认为,根据会计要素的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标准,可将环境会计基本要素划分为环境费用、环境负债和环境资产。
1.环境费用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环境负荷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可划分为环境期间费用与环境成本前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环保机构管理费用等;后者则指可按具体产品或服务对象归集的各种耗费,如车间环保设施的折旧及维修费、等。环境费用的发生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直接相关,并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确认,其核算流程可如图4所示:
图中可见,环境费用的核算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其一它是否依据会计估计变更而来?有些环境费用的确认是需要根据对未来事项的判断进行估计的,如涉及未来会产生严重环境污染损害的资产减值费用,可依据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会计处理。其二是费用产生有利影响期间决定了它的处理方式。这可分别按以前年度、当期、未来期间予以划分,其中未来期间的影响应区别费用化与资本化。其三是不产生收获的费用,一般是指与企业环保活动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不是经常发生的各项费用,如损害赔偿费用,属于损失。
2.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因过去环境事项形成的需在未来支出环境费用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里的现时义务包括法定义务、推定义务。前者是指法律规定、监管机构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后者则是由特定情形下某一事实所导致的,或据以推断、分析所产生的义务。它是企业由于道德或道义上的考虑而难以避免或不能避免的义务。如企业进行自愿预防和清除污染的义务可称为推定义务。这些可作为环境负债处理,其核算流程可如图5所示:
由图所示,确认环境负债先要判断其未来支出的可能性大小,它是判断经济利益是否会流出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当达到基本确定时就应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就按或有负债标准对其再次判断。对“很可能”程度的业务应确认为或有负债,而“可能”或“极小可能”程度的业务则不作处理。其次,对环境负债的确认还需判断其对环境影响的期间。其影响属于过去的,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性质并依据可否计量来作出当期确认或揭示的会计处理。影响属于未来的则可判断为合同负债,并以可否带来未来收益为准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根据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合同负债不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则应作未来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处理,否则则可在当期报告中予以揭示。
3.环境资产是指企业因过去环境支出资本化或其它环境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它预期会保护未来环境或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包括因自身环境支出资本化和从其它方面(如接受捐赠)所形成的环境资产。对其确认与计量可按下列标准掌握:(1)它的使用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包括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改进资产运行的安全性、处理污染物质达标排放等方面;(2)它与未来收益的增加或保持收益不变而追加的环境成本资本化密切相关;(3)其价值应在未来期间进行分摊,同时还应根据资产减损情况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以可回收金额或公允价值作为减值计量手段。
至于环境收益的核算,除“三废”利用的产品收入、政府的财政补贴按收入准则处理外,其他内容则可表现为环境成本的降低、环境负债的减少及环境资产的增加等会计处理方面,无须再专门设定单独会计要素。将上述三类环境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描述出来,可如图6所示:
三,结束语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乃至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实践活动和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整个体系,贯穿于它的每一个原理和命题中,是哲学的核心内容。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去考察会计学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促进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众多理论难题的解决。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会计准则的最大突破在于,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定的收益表债务法改变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实践的角度解决了收益表债务法的缺陷,而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本身也蕴涵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在确定所得税的计税基础时,《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与原有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相比,没有沿袭将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做法,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采用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自财政部1994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无论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都是站立在收入和费用两大要素的立场去考察所得税问题。《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规定,对于暂时性差异对纳税的影响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就是在每个会计期末计算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并据此计算其对纳税的影响。从会计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收入和费用两大要素是动态的要素,是“虚要素” ,而资产和负债两大要素是静态的要素,是“实要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收入和费用体现出运动的特征,而资产和负债两大要素体现出静止的特征。虽然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是绝对运动的“收入”和“费用”这两大要素最终将通过“利润”要素向所有者权益要素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量”相对于期初来讲也会出现增减变动。由于所有者权益所代表的是企业净资产,从量上考察也就是是资产和负债两大要素在某一时点的差额,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静止”观念实质上是“运动”观念的表现形式,而资产、负债于某点的静止相对于期初来说也是运动的产物。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诸多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这对范畴在现代社会、现代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网络的多维坐标扩充了人的认识空间,而且提供了分析复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即系统论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并且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虽然会计系统呈现出目标性、边界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及动态性等诸多特征,但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考察,会计系统无非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所组成的核算系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站立在资产和负债两大要素的立场考察所得税问题,而资产和负债两大要素在时点的“量”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是由六大要素通过一个会计期间的综合运动在一个时点的存量,本质上还是体现了六大要素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影响。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依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才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从哲学的层面观察,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收益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问题更能揭示所得税会计问题的本质。会计核算系统表面上是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内在变化来加工、处理和提供信息,然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要素只是我们为区分投资者的投入本金和投资所得而设置的辅助要素。随着会计期间的人为终结,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要素最终会向所有者权益要素转化。收入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因而收入、费用要素的变动与资产、负债要素的变动是同步的。因此用收益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问题揭示的仅仅是“现象”,而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问题揭示的却是“本质”。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虽然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相对于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无疑更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收入和费用两大“虚”要素来考察所得税问题,因而可将它们合称为收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资产和负债要素考察所得税问题,收益表债务法则通过收入和费用要素考察所得税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两种方法也存在同一性,即两者都是通过会计核算系统所提供的“指标”和税法所核算的“指标”进行对比的产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比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收益表债务法对比的指标是“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可以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
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由于内在矛盾性或内在否定性的力量,促使肯定自身的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收益表债务法的更替同样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收益表债务法基于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上和税法上确认时间不同的分析,即时间性差异的分析;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于资产、负债两大要素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在时点上不同的分析,即暂时性差异的分析。从概念的范畴来讲,暂时性差异要比时间性差异宽泛,因为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如会计和税法对于同一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同一期间折旧额的差异),而某些暂时性差异却不一定是时间性差异(如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因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于“差异”的涵盖较之收益表债务法更加全面,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解决所得税的相关会计问题。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收益表债务法的更替是“扬弃”的行动,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