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幼儿教育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办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0-02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贯彻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之一。目前,幼儿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引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而需要在学前教育中不断融入公平的教育措施,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追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权力。
一、幼儿教育公平的取向分析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出现失衡,社会群体之间将产生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幼儿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可见幼儿教育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十分重要。同时,幼儿教育公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国家对教育部门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国内幼儿教育存在不公平的具体原因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出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所谓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足,是指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公办幼儿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人口集中向大城市迁移
目前,国内的城镇化建设还在推进中,农村人口、中小城市人口都在向大城市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青壮年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带入城市,希望孩子能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城市里集中了更多学龄前儿童,然而城市还没有准备好相应的幼儿教育资源,导致幼儿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这将引发幼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2. 受社会上找关系、找门路观念的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当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时就开始找熟人、托关系,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的幼儿园,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旦一个家长这样做,其他家长就会纷纷效仿。这样,有关系的孩子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进入较差的幼儿园,无形之中造成了教育不公的现象,使得家长之中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3. 幼儿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除了有公办幼儿园之外,还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这些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在幼师、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幼儿家长更愿意选择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原因。因为上了那些教学质量一般甚至较差的幼儿园,孩子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国内幼儿教育兼顾公平的具体措施
1. 制定扶持幼儿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
国家的政策可以有效调节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之中。幼儿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需要进一步投入精力和资金,对幼儿教育进行大力投入。政府是幼儿教育资源优化的主要倡导者,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实现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有效扶持,在政策上实现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发展。例如,地方政府在管辖的高校中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力度,减免一些幼教专业学生的学杂费等,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幼师教育队伍之中。还可减免一些民办幼儿园的税收等,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幼儿教育资源。
2. 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国内的幼儿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首先,需要强化对教育资源薄弱幼儿园的扶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输送,如公办幼儿园的教师进入民办幼儿园进行指导,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入公办幼儿园进行学习。其次,取缔那些没有资质的幼儿园。一些地区存在着没有办学资质的幼儿园,一旦孩子进入这样的幼儿园,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造成孩子不可逆的危害,应坚决取缔那些没有资质的幼儿园,从而净化幼儿教育市场,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平。最后,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给民办幼儿园进行教师培训。因为教师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其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可以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3. 设计合理化的入园制度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资源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入园管理制度可以兼顾社会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具体来说,在兼顾一些特殊家庭的特殊照顾(如烈士子女需要优先入园等)之后,在某一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摇号分配,这样可以提升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同时邀请家长代表对摇号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不公平现象进行举报,从而构建更为公平的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幼儿教育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需要强化政府指导,不断提升幼儿园整体的办学质量,创造更为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同时兼顾目前的优质资源公平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端;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57-02
实施幼儿教育是为了孩子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后能够快速的接受和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化,使幼儿通过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找到学习的乐趣,优化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幼儿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际的幼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弊端亟需解决,需要引起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及时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1.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1.1 教育中不重视幼儿的成长规律,存在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每个家长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让孩子接受教育,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其他孩子懂得更多,所以,家长在对幼儿教育水平好坏定义是主要以孩子学习到知识的多少为中心,这就促进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严重化。同时,很多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提高竞争力,在对外宣传上都指出能让幼儿学会数学、语文、英语等小学知识。但是,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明令禁止的,不仅偏离了幼儿的成长规律,还会使幼儿感到受学习的压力,从而降低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幼儿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所以很多幼儿园都会根据教师的意愿进行授课,往往是教师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扰乱了幼儿的正常思维,使幼儿处于被动状态。
1.2 未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目的,教育中缺乏针对性。通过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发现,多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向于聪明、听话、懂事的孩子,忽略了哪些不听话、爱打爱闹的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幼儿教育的宗旨,导致幼儿成长不均衡。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及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水平上也有所差异。幼儿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是把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安排灌输给幼儿,使幼儿失去了发挥才能的空间。还有一些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精神,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教师感到厌烦。
1.3 未正确认识到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不科学。现如今,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并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而且也没有针对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得幼儿教育水平偏低,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还有部分幼儿园资源配置不齐全,满足不了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上的需求,很多活动课都是通过教师口述或者演示完成的,没有让幼儿真正的动手实践,从而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很多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要地位,对幼儿发号施令、过多干涉,使幼儿对教师感到恐惧,不敢去进行必要的沟通。幼儿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使得幼儿无法全身心地进行学习和游戏。
2.优化幼儿教育的有效措施
2.1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依据幼儿认知水平针对性开展教育。随着教育教育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当前在实施幼儿教育时教师应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合理开展教学,为幼儿提供自我锻炼和发挥的机会,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避免幼儿身心受到影响。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听取幼儿的想法,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乐趣。幼儿教师要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为小朋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谙的师生关系,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2 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将教育面向全体幼儿。对于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问题,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以求所有幼儿的不同需求统统得到满足,从而带动幼儿积极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幼儿唱儿歌时,有的小朋友具有音乐天赋,学一遍就会了,但是有的小朋友需要学好几遍,最后还是记不住歌词。这时幼儿教师要细心的教导幼儿,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唱歌水平,让小朋友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幼儿的年龄小,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幼儿教师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和爱心,要像妈妈那样关怀备至,此激励全体幼儿。
2.3 优化师资团队建设,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之所以当前幼儿教育效果不佳,教育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则是幼儿教师自身问题。多数幼儿园聘用的教师并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教育处优秀的学生。因此,在新时期,幼儿园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聘请专业知识过硬和思想素质高尚的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这样才能够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幼儿对课堂感兴趣,才会真正地融入课堂,让幼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下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问题,为了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应从幼儿实际需求着手,以幼儿为中心,改变幼儿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锻炼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幼儿可以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还要完善教育体制,优化教师队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带来全新的体验。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危害性幼儿园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对儿童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环境和集体组织,是儿童日后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时期,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儿童,主要体现在教育课程的小学化、教育形式的小学化等。
一、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内容方面单纯重视智力教育
学前教育时期儿童的认知水平位于前运算时期,主要思维对象是表象,可逆性和守恒性较差,生理基础比较薄弱,无法进行复杂思维。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和广泛性,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目前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比较片面、单一,忽略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幼儿园期间学习小学课程,单纯重视儿童的文化知识学习。
(二)教育方式方面忽略了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课堂化,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儿童游戏和活动的重要性,采用灌输模式的教育方法,教师讲课,儿童死记硬背的教育状态。学前幼儿教学环境缺乏游戏活动环节,图案色彩比较单一,相关的教学道具比较少。课后教师布置作业比较枯燥,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天性发展,降低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儿童的学习压力,导致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三)单纯重视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评价儿童学习情况的标准单一,单纯将儿童学习的数量作为评价儿童学习情况的明确标准,重视儿童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儿童学习方式的培养,降低了儿童的学习乐趣,不能根据儿童自身的性格差异进行教育,制约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一)破坏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功能
学前幼儿教育是我国学制体系的开始,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发展。而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打乱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规律,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儿童日后的学习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威胁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
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应该是教育和保育相结合,重点是保育。现状学前幼儿教育采用小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忽略了儿童的保育任务,要求儿童每天坐在教室里上课,造成儿童过度疲劳,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视力、骨骼等身体机能的成长发育,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
(三)降低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将学习课堂知识作为儿童的主要任务,在学前教育时期,就对儿童开展写字、拼音、算术等学习内容,当正式进入小学阶段时,需要重复学习这类知识,导致儿童进去小学后失去学习兴趣,制约了儿童日后的学习进步。
三、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改善措施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幼儿园在确保自身效益和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应该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摆正自身的教育立场,针对儿童学前教育的特点,有效进行儿童教育活动。学前教育时期儿童身心发育不够完善。对于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幼儿园应该与儿童家庭紧密联系。坚持平等、尊重、合作的基本原则,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儿童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二)按照儿童健康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活动
学前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启蒙性、科学性、丰富性和适当性,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避免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首先应该重视儿童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遵循儿童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符合儿童教育的需求,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应该提高儿童的主观意识,通过开展各项游戏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学前幼儿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因此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投入、管理。近年来,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投入和管理,导致学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从实际教育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标准,同时出台学前幼儿教育的相关文件,综合管理学前幼儿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针对各类违规现象应该采用一定的处罚手段,不断提高学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学前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健康、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我国目前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不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积极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活动,为小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但提高我国学前幼儿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梦鸽
摘要:文章对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从华德福幼儿教育起源和发展现状、国内外研究重点及局限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研究提供思考。
关键词 :华德福幼儿教育;华德福幼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126-02
华德福教育是由鲁道夫·斯坦纳根据人智学理论观点所创立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模式。华德福幼儿教育是教育者与幼儿一起,通过创造一个温暖、美丽、家庭般充满爱的安全环境来促进幼儿的成长,目前,它的幼儿教育理念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并在全世界建立起了几千所学校和幼儿园。
一、华德福幼儿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华德福幼儿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受新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流派,其中,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是为了促进儿童个性的成长。1926年,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在斯图加特建立。2010年,世界上6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 1000多所华德福学校和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儿童中心或学前班。2004年,由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发起,在成都锦江区琉璃场皇经楼村成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2006年,上海建立了华德福儿童之家。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如成都、武汉等35个地区建有华德福幼儿实验基地。华德福幼儿教育中心在如此多的国家建立,显示了在国际上的可接受性。
二、国内外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
1.国外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有专门的书籍、论文等介绍,以下可分为三个方面:
(1)华德福幼儿课程理念的介绍。琳·欧德菲尔德所著的《自由地学习》中,首先以幼儿、家长、教师三个不同视角介绍了对华德福幼儿教育的感受,为读者提供了感性经验;其次,书中介绍了华德福幼儿教育的核心原则,如保证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和适宜的儿童时代的权利、原则等,帮助读者了解华德福幼儿教育的内在精神;再次,详细阐述了以活动为基础、通过模仿和榜样学习、节律和重复、创造性游戏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对整个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理性经验。
弗雷达·伊斯顿认为华德福教育有六个关键要素,包括儿童发展理论、教师自我发展理论、核心课程、作为艺术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一体化、作为学习社区的学校,并认为华德福学校对美国公立学校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2)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马丁·洛森的《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以斯坦纳教育理论为基础,为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态度、如何促进幼儿感觉发展以及如何保证幼儿游戏质量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介绍,这是一本家长教育幼儿的指南,其中的内容详细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对特殊教育的研究。Lena认为基于华德福教育的本质,在华德福教育体系内,那些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华德福学校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设置了专门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专门机构,不论这些幼儿具有怎么样的缺陷或者面临怎样的问题,被华德福学校录取后,都能通过小学或者高中的升级考试,而他们使用和普通华德福学校一样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教师和其他志愿者也帮助幼儿学习。
2.国内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国内有关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相关著作较少,多集中于介绍斯坦纳本人的思想以及华德福学校教育。
(1)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的介绍。黄慧娟的《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从教育思想的成因探析和理论基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思想的实践三个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介绍及评价,为读者提供全面、具体地了解鲁道夫·斯坦纳思想的平台。
(2)国外华德福幼儿教育及学校的介绍。杨志贵的《因性施教、 顺势育人——谈德国华德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主要介绍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以及考试对于孩子的意义。
张地荣、杨晓萍《华德福艺术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中,主要介绍了华德福教育特色即艺术化教育的原则、内容,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费广洪、赵小平、刘丽等在《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主要介绍了华德福幼儿教育的十二个理念及实践,为读者对什么是华德福幼儿教育以及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精神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张俐的《保护童年——华德福幼儿教育》主要介绍了华德福幼儿教育是一种贴近自然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没有强迫,没有压制,一切教育都是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对于幼儿来说,学习和生活是如此的自然,它有效地保护了幼儿内在的天性和童真。
曹保印在文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德国青年卢安克和他在中国的华德福教育实验》中,通过采访以及观察卢安克在广西的教育实验来介绍卢安克本人关于华德福教育的实践,清晰阐述了卢安克是如何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怎样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切实帮助。
(3)华德福幼儿园课程介绍。张娜的《迈向儿童心灵的教育——华德福幼稚园在美国的实践》介绍了华德福幼稚园园址的选择和环境的设计,以及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实施。
张栩的《一种整体的视角: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介绍了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华德福整体课程的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了阐释,从实践角度构建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的框架,总结华德福整体课程的五大教育意义。
晓狄的《“玩” 过童年——美国华德福幼儿园“玩”教育的启示》,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举例介绍了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目的与课程内容。
费广洪的《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理念及其启示》介绍了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方面以及华德福幼儿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王雪梅的《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目标及课程内容,分析了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及课程目标包含的七个方面;重视艺术活动、注重节日庆典和强调自由游戏的华德福幼儿课程内容。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华德福幼儿园一日、一周和一年日常活动的安排,介绍了呼吸式的课程活动安排方式以及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探讨了华德福幼儿课程注重儿童心灵滋养、与生活相渗透和着眼于全人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华德福幼儿课程自身的优势,分析了华德福幼儿课程是否科学和在中国适应性的问题。
(4)华德福幼儿教师的培训介绍。我国对华德福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泽武、吴蓓、黄晓星等人的著作中。李泽武在《我在英格兰学师范》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英国接受华德福教师培训的情况,介绍了华德福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黄晓星在《在华德福学校学做老师》系列文章中,讲述了华德福教师培训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培训课程包括学习人智学,以及研究华德福学校的教学大纲,通常有大量的艺术训练,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个人的心灵熏陶和内在的发展。”“教师培训课程中少不了实习,不同的培训学校实习的课时长短也不一样”等。
3.国内外研究华德福幼儿课程的局限性。国内外研究华德福课程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理念的介绍,这些对于我国如何有效地实施华德福教育有较大的局限。
(1)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法,因文献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研究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华德福教育及华德福幼儿课程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但是,由于文献都是源自于他人对华德福幼儿课程的高度抽象概括,而没有在华德福幼儿教育基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学习,便缺乏对于华德福幼儿课程感性的认识与理解。
(2)研究内容。国内外都注重对华德福幼儿课程理念的介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的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特色、教师培训等方面。
局限在于:首先缺少对于华德福幼儿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由于中国研究华德福幼儿教育的专家较少,而其中占很大部分是记录国外培训的经历,很少有介绍华德福幼儿课程在中国的适应状况如何以及针对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将华德福幼儿课程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其次,缺少幼教课程的比较研究,如与蒙台梭幼儿课程等相关的幼儿课程进行比较。
三、华德福幼儿教育研究的展望
我国华德福幼儿教育研究需要展开新的视角,运用新的范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首先,未来的华德福幼儿课程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对于华德福幼儿课程在中国本土化、华德福幼儿教育在中国的适应状况、以及针对于华德福幼儿课程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怎样的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将华德福幼儿课程与蒙台梭利等幼儿课程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不同点,各自的优势和对中国幼教课程的启示,以达到促进国内幼教课程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I] Lynne Oldfield著.自由地学习[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Martyn Rawson著.解放孩子的潜能[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李泽武.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贵.因性施教 顺势育人——谈德国华德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 (6).
[5]李雪飞,罗慧娟,王昊燕.华德福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5.
[6]苌庆辉,申卫.华德福教育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05,(9).
[7]费广洪,赵小平,刘丽.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幼教园地,2006,(3).
[8]张娜.迈向儿童灵性的教育——华德福幼稚园在美国的实践[J].教育导刊,2008,(1).
[9]张地容,杨晓萍.华德福艺术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2008,(2).
[10]张栩.一种整体的视角: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11]费广洪.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理念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12]晓荻.“玩”过童年——美国华德福幼儿园“玩”教育的启示[J].家庭与家教,2006,(11).
[13]陈园园.华德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0.
[14]张俐.保护童年——华德福幼儿教育[J].中华家教,2005,(10).
[15]曹保印.从儿童的天性出发 德国青年卢安克和他在中国的华德福教育实验[J].教书育人,(11).
关键词: 惩罚 幼儿惩罚教育 误区 建议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同表扬、鼓励等一样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手段,但在赏识教育、期望教育、尊重个性发展等大力提倡的今天,表扬、鼓励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口中,惩罚却变得“羞答答”的,得不到原来应有的重视,甚至被等同于体罚。在幼儿园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教育观念时更多地突出鼓励、赞扬、包容等,很少有人向家长说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采取表扬和惩罚并重的方式。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所以幼儿惩罚教育应该得到正确的对待。
一、走出对幼儿惩罚教育认识的误区
1.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能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历史上很多教育家都非常肯定惩罚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于纪律作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如果你给学校去掉了纪律,你便算是去掉了他的发动的力量”。[1]他认为为了维护纪律,犯了错的人就应当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是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卢梭,带领我们发现儿童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也曾提出过相应的观点,认为在儿童犯错时可以更多地借助于物的方式而非人的方式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自然后果律的观点,强调用儿童行为的自然后果来惩罚儿童,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行为。我国古代流传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及早施教等观点也提倡在早期儿童的教育阶段要适当地采取惩罚这一教育手段,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甚至提倡体罚,认为体罚对于儿童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惩罚跟表扬一样,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不能说在幼儿的教育中运用表扬就是对的,就是好的,而运用惩罚就是对儿童不关心,就是不好的。惩罚和表扬一样,都只是手段,我们不能对其进行价值判断,随意给其贴上标签。
2.惩罚教育的含义并不等同于体罚或者其他侵害幼儿自尊的行为举措。
现在我们一提到惩罚就会跟打骂、体罚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其实对于惩罚教育而言,它的内涵远不是我们理解的这样狭隘。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很多形式的惩罚教育,比如当孩子在幼儿园做了违反规定的事情时,老师会及时地制止说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在游戏中没有遵循游戏规则,随意地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会暂停他的游戏,给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幼儿在商场里哭闹着索要某种玩具时,家长会让他明白这是无理要求,暗示他放弃这种行为,有的家长还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惩罚教育,惩罚教育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惩罚性措施之外,还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频繁使用。
幼儿惩罚教育在幼儿园中也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惩罚表现为否定性的表情暗示、说理教育、隔离、暂停活动、让幼儿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等形式,并不包括体罚。[2]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偏见,不要把惩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罚和责骂,而是要注重发挥惩罚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手段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幼儿惩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它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育也有其特殊性的存在。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自制力比较薄弱,对于自身行为约束能力较差,行为和认识之间容易出现断层,这些特点导致幼儿在遵守规则和要求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单纯地依靠赏识教育,通过表扬、鼓励等手段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显得比较淡薄,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幼儿的错误行为给予约束和纠正,因此惩罚教育很有必要。
二、实施幼儿惩罚教育的建议
前面论证了幼儿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幼儿园中如何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我对幼儿惩罚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一个前提:尊重幼儿。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思想,我们应该把他看成一个和成人平等的个体去尊重他,尊重幼儿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前提。幼儿阶段,幼儿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对于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幼儿末期自尊心就开始形成了,有了高级情感的需要,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时应注意到这一特点,不仅要尊重幼儿自身的权利,而且要照顾到幼儿的自尊心,即要在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纠正幼儿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经提到,儿童的过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赞扬的时候,则他们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3]他认为这样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名誉的认识,如果儿童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了就会努力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如果儿童当众受到批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名誉了,破罐子破摔,以后的批评也就不会轻易对他产生作用了。这对我们目前的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很多老师都很头疼班里有些孩子“油盐不进”,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自尊心在频繁的批评面前已经伤痕累累,于是不在乎老师或成人对他们的看法。幼儿都有颗七巧玲珑心,他们会敏感地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不是喜欢的,曾经有一个幼儿当面对我说:“闫老师,你是老师里面最丑的。”我很惊讶地问他原因。他说:“因为你不喜欢我们,不跟我玩,不亲我,不抱我。”当时的尴尬和惭愧我一直记忆犹新。我们面对如此天真、敏感的孩子,在实施惩罚教育之前,请把孩子看成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个体,尊重他们。
2.两个原则: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适度原则。
幼儿惩罚教育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期是儿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如小班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较为明显,是非观念比较薄弱,并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自我约束力差,想象同现实容易混淆,容易出现认识和行为的不一致,等等。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就要首先弄清楚幼儿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惩罚教育的形式来纠正幼儿的行为,可以多采用直白语言、表情暗示和暂停活动等形式,这样幼儿比较容易理解,惩罚教育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大班的幼儿理解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幼儿社会化程度较高,在面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选择惩罚教育方式时就可以更多地采用说理、让幼儿对自己的过失负责、隔离等方式,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适度原则,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应该掌握好度。对于孩子一味地采用惩罚或者是表扬都是对孩子的发展不利的,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度,恰当地处理好鼓励和惩罚之间的关系,综合各种教育手段,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3.惩罚需谨慎。
惩罚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教育手段,本身蕴涵了对幼儿行为的不认同,如果实施得过于频繁或者过重就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要格外谨慎。
首先,要明确惩罚教育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针对道德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对于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的错误是不应该实施惩罚的,因为让孩子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并掌握是教师的职责,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错误不在孩子身上,而是老师的失职,教师就没有权利针对这一方面的错误对孩子实施惩罚。只有当孩子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采用惩罚的方式来教导孩子,这一观点对目前的惩罚教育的实施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幼儿教育阶段,惩罚教育的主要实施范围是在道德行为方面,如幼儿跟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违反活动规则干涉到其他幼儿的行为等方面,而对于幼儿的某一知识或者技能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轻易地选择惩罚教育来对待,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给幼儿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然后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和教育,避免让幼儿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
其次,惩罚只是手段,不要为了惩罚而惩罚。在幼儿教育阶段实施惩罚教育是为了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只要幼儿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行为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不要把惩罚本身看得过重。另外,在惩罚过程中还要让幼儿明白惩罚的原因是什么,年龄越小的幼儿应该说得越具体,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因为哪些行为受到了惩罚,这样有助于幼儿认清自己的错误,达到惩罚教育实施的目的。
4.要做好家长的协调工作。
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幼儿教育工作有重要影响。幼儿大多是家里的独苗,被众多的大人捧在手心,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面对家长的极度重视,我们在实施惩罚教育时要注重跟家长的沟通、协调,让家长清楚地知道我们对孩子实施惩罚的原因、具体措施和效果,争取家长的认同和协助,避免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及时沟通,家长听信幼儿的一面之词,对教师产生误会,造成对于工作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园 自闭症 幼儿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一致实行家园同步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幼儿园来讲在一群发展正常的小朋友中出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需要家长逐步认同与接受,因此学前教育实施零距离教育,吸纳各种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但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他的康复训练更需要家庭配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协同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运用多种途径,对家长实行不同培训指导,运用个别指导形式,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从而达到康复训练效果。
一、明确幼儿园指导幼儿家长的重要性
小朋友是家庭的天使,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成员,通常一个小生命来到一个家庭,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然而自闭症“伟伟”小朋友的家庭却笼罩着一层阴影,家长从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的心情逐渐趋于平静,由于家长的要求,幼儿园决定安排小朋友“随班就读”,这样可以让小朋友最大限度地与常态儿童在一起,有利于他回归主流社会,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我们与伟伟的家长一起商讨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和特点,在实施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协调一致、及时交流,发挥互补作用,逐步纠正幼儿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康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家长对自己的小朋友最了解,能洞察小朋友心理、生理和情绪的变化,了解小朋友的所缺所长,清楚小朋友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家长与幼儿园配合一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半年来幼儿园积极主动地指导家长,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树立家长自信心,增强训练效果。
二、指导家长配合训练的主要形式
1.家长陪同就学,便于了解正常班的生活学习情况。
根据自闭症幼儿不与外界接触、不满足发脾气、喜欢同一格式等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班级生活,我们建议由家长(姐姐)陪同就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带领“伟伟”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使家长每天都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情况,并能配合老师加强训练,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小朋友从吵闹、厌烦到情绪基本稳定,基本适应了幼儿园正常生活。
2.教师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来园观看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根据伟伟小朋友不主动讲话、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对其进行语言方面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锲而不舍,训练量适当,不急于求成,多给小朋友制订胜利计划,有意识地为他寻找对象,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维护其自尊心,鼓励他交朋友,培养其语言交往能力,定期上门家访,并请家长观看幼儿园活动,互相交流情况,发现小朋友的点滴进步与缺点,家园配合,制定出正确的训练方法,由于伟伟没有传送的语言交流,只是不时地自言自语因此我们从动作开始让幼儿感觉到周围有人关注他,慢慢的,伟伟可以在家人的提醒下与老师问好、告别,这些点滴进步对我们来讲都是伟伟的极大胜利。
3.建立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提供教学计划。
家园联系册每两周一次,随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跟着正常班的活动,家长非常配合将近期训练情况与教师交流,认真依照制订的计划执行,不时吸取教师的科学方法,小朋友进步很快,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效果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运用正确指导形式是很重要的,同步训练是自闭症幼儿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二者结合方能充分发生功效,才是完整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颂,曾凡林.中国的学前特殊教育[J].教师博览,2007(12).
[2]李伟亚.融合教育、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存在问题;能力培养;管理对策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ain problems in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children's abili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blems; ability train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幼儿教育缺乏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是发展幼儿教育的关键。可是,在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划中,却很少有关于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
1.2 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导致幼教工作组织机构也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管理。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幼儿教育投资策略,从而影响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发生。
1.3 幼儿教师队伍不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幼儿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授课要求,部分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不少幼儿教师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都是造成师资水平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
2、提高幼儿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2.1 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 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
2.2 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
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3 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 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眼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不能将幼儿的一些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2.4 注意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是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幼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心理调节和精神鼓励的强大动力,也是幼儿的一种权利。在自主活动中幼儿有着最真实的表现。幼儿教育新理念告诉我们,在自主活动中,应让幼儿自由参加与活动,而不是教师在操纵幼儿。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他们能自然发展、创造自我、展示自我。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这样的环境,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将自主活动拓展、延伸,而且要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2.5 注意合理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由于幼儿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正确评价自身言行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从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对自己做事情充满自信,鼓励幼儿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完,教师一定要通过暗示性语言“试试看”“你肯定行”等帮助幼儿,使幼儿感受成功,对学习充满信心。由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所以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积极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日常教育中多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让幼儿接受积极地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学会客观、如实地评价自己。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教育立法与执法力度。幼儿教育法治化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意识,把幼儿教育发展法制化列入议事日程和办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以此为基础,要针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来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的各种规章,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执法部门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合作,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对不合格幼儿园要加大执法力度。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这是促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3.2 加强政府对幼儿教育管理的力度。政府作为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幼儿教育的经费在财政上统筹落实,一方面加大对幼儿教育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的收入投入,这是保证幼儿教育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政府有必要给予民办幼儿教育更优惠的政策,如比其它阶段的民办教育更高的税收减免率,以刺激社会办学的热情。第三,对幼儿园收费应规定最低与最高标准,以避免个别小规模的幼儿园压低收费标准,同时避免个别幼儿园利用其优势地位扰乱幼教市场秩序。
3.3 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要转变教育思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全面落实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首先,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国家的长远规划之中。其次,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偏离幼儿成长实际,因此必须遵循儿童发展性原则,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创新。第三,要让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参与幼儿园决策,让教职工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关注幼儿园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家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幼儿教育工作的体制。
3.4 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由于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的不同,幼儿教育出现了阶层化的倾向。幼儿教育体制和政策的某些偏向也使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成了幼儿教育内部结构性短缺,加剧了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要制定地方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督促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尽量拓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使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上一个台阶。同时,对于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地区或家庭,应适当免除部分或全部费用,保证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3.5 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要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幼儿教师本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学习来完善和提高自己。而且学校要积极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幼教队伍,也要制定针对现有幼儿老师的培训和培养规划,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威宁县学前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是其教育事业的最薄弱环节。据统计,截至2009年威宁县4-6周岁人口为123205人,在园(班)人数2620人。有幼儿园4所(其中民办3所),在园幼儿543余人,在学前班就读的人数为2077人,入学率为2.13%。其幼儿入学率远远低于该年全区幼儿入园(班)率(约为29.36%)27个百分点。与区内其他县幼儿入学率相比,差距也较为悬殊,如黔西县2009年共建成公办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17所,在园(班)幼儿22919人,入园(班)率达51.16%。威宁县幼儿教职工数为75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师生比为1:64,教职工与学生比1:35,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8。因此威宁县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属于全区挂末水平,亟待加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奠基时期。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实在关系于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推而广之,关系于国家社会。同样,要实现威宁这样一个贫困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展幼儿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其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同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且也离不开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而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显性结构高度相关,所谓显性结构系指教师队伍结构中显而易见的、可具体量化的基本要素,如教师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构成等要素。
这是因为幼儿教师专任队伍显性结构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会影响学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质量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而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是否合理?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值得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截至2009年,威宁县幼儿教育职工共75人,其中园长5人,专任教师41人,保育员1人,其他28人,代课教师3人,而41人专任教师全为女性,占专任教师的100%(见表1)。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特教女教师占60.3%;而2009年全国幼儿专任教师为985889人,其中女教师967353人,占专任教师的98%。显然,就全国而言,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明显失调,但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构成与之相比,其比例失调现象更为严重,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都较之合理。这种严重失衡的性别结构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中年教师比例偏低据调查,发现41名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如表2所示:20岁以下的有5人,占总数的12.2%;20-25岁有的16人,占总数的39%;26-30岁的有10人,占总数的24.3%;31-40岁的有7人,点总数的17%;40岁以上的有3人,占总数的7.3%。从数据可以看出,20-30岁之间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3%左右。可见,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中,老中青三代年龄比例不合理,教师年龄总体偏小,年轻教师居多,中年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年轻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锐意进取及勇于创新,但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其教学经验、了解教材和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法等教师必备素质较为薄弱。这样的年龄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课堂氛围,但教学质量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3.学历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由表3显示,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比例为0,本科毕业的比例约占7.3%,19.5%的教师专科毕业,高中及以下毕业的比例约占73.2%。与吉林省的延边州共有专任幼儿教师2153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542人,占总数的25.2%,专科学历的1016人,占47.2%[2]相比,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反映教师队伍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
4.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半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构成,其比例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表4可知,威宁县幼儿教育教师中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约为7.3%,22%的教师有小学一级职称,12.1%的教师有小学二级职称,无一人有小学三级职称,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约为58.6%,这表明威宁县当前幼儿教育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呈“金字塔型”的特点。由于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且威宁县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客观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从事幼教的教师不仅学历达标,还要求职称结构合理,这是因为教师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成就大小、实践经验等的综合体现。[1]而当前威宁县幼教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人数过半的现状,无疑会影响幼儿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其教育的质量。
5.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由表5可知,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业教师中毕业于幼教专业的仅有10人,占24.4%,75.6%的专任教师毕业于非幼教专业。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构成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表明了还有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并未或很少掌握能够满足幼儿学习、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显然,威宁县幼儿教育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构成不适合其幼儿的发展之需求,其教育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二、解决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问题之建议造成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显性结构困境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教育事业总体滞后;人们关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幼儿教育教师处于人们关注的边缘。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优化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显性结构问题的建议。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缘于自身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口多的限制,经济和文化的客观滞后性,仅依靠当地的经济实力是很难促使幼儿教师素质发展。要快速地解决威宁县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离不开中央、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指导。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不失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良策,“教育优先区(ZEP)”政策缘于法国为解决其幼儿合理地接受教育而提出的策略,其意指通过共同行动计划联系起来的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公立中小学教育机构整体,以接纳生活在弱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学生。[3]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政府相关部门为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文化相对较落后的地区,采取优先投入资金、政策倾斜和智力支援的制度助其幼儿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幼儿教育要得以更好地发展,急需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这样的政策。惟有如此,才能为其幼儿教育顺利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优化威宁县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条件。
2.采取措施鼓励优秀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不同性别的教师缘于其性别、知识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学生的认知、交往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4]因此,增加一定数量的男教师充实到威宁县幼儿教育教师队伍中,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尤显必要。而要实现该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其一,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幼儿教育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给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正确认识;其二,相应的高等院校和各幼师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政策上应有所侧重;其三,向社会招聘部分优秀的男教师;最后,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教人[2011]1号))中国家对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津贴补助和周转宿舍的政策[5],切实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背景和观点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家庭和个人改变命运的选择。教育愈发受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心态。家长越来越相信超前教育的作用,希望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以便让孩子更快成长。最初,部分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习识字、拼音、算数、写字等。在这种教育驱动下,一些幼儿的确学到了所谓的“知识”,也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加之宣传媒介适时造势,助长了幼儿园的“知识”学习风气。后来,农村幼儿园逐步普及,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专门师资和条件,只有沿袭小学化教育模式。从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采取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的一种倾向。其实质是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1]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不是让幼儿愉快成长,而是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制度上按照小学教育来进行管理;教学内容上重视传统知识传授而忽略其它领域知识的均衡发展,提前开设了识字、加减法、背英语单词等“小学化”的读写算课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多方面教育;教学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教学代替适于幼儿的“游戏化”教学,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轻视幼儿自主学习;教育要求上,把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2]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被批为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威胁;幼儿学习兴趣丧失、后续学习动力不足;束缚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制约儿童智力的发展。[3]
二、辩证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束缚其个性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其智力发展,导致幼儿较早失去学习兴趣等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2014年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更需要学术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辩证认识。
(一)存在以偏概全,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多数幼儿园的老师并不承认他们有“小学化”问题。根据实际观察,多数幼儿园的确没有明显的“小学化”问题,尤其是城市公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不明显。调研中也发现,极少数师资力量薄弱、办园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学前班存在学习任务偏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我们应该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要对幼儿教育实际进行客观认识和分析,并不是任何传授识字、书写、算术等就是“小学化”。有学者片面地认为,某所幼儿园或某个班级进行识字、算术教育就断定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是不客观和不科学的。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语言领域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中,对5-6岁幼儿的目标是: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科学领域中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目标中,5-6岁幼儿的目标是: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看到大班幼儿教师会让幼儿用绘画或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数据,同时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操作等引导幼儿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幼儿也是能够掌握的。因此,单纯、片面地看教学内容不能断定幼儿教育“小学化”,还应该根据各年龄阶段《指南》的目标要求进行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从实际调研看,幼儿教育整体形势是正常发展的,也存在少数幼儿园有“小学化”的问题。但是不应该以点代面、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将个别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说成普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夸大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范围和程度。
(二)教学实施不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调研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有些知识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中,而且是《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但由于具体实施中有的教师理解不到位或方式不合适,有的简单地采取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忽略了《纲要》中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中,学习8的分解时,幼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8个小苹果,让幼儿开始分解,分成1和几?2和几?3和几?同时,要求幼儿伸出手指头,一个一个的数,到最后,跟着幼儿教师一边念一边掰着手指头: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4和4等。幼儿念了一遍又一遍,手指头掰了一次又一次,过后就忘记了,且离开手指头就不能运算,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兴趣,且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负面影响。6岁前的幼儿思维运算还是以具体运算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其接受能力应以直观的、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实物感知、生活经验以及“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为中心,教师真正做到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否则,同样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如果实施的方式不当,极容易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活动评价僵化,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等。但是,不合理的评价其作用就会是负面的、消极的。在实际考察中发现,被称为“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许多活动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幼儿为中心生成和组织活动;但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在活动中以简单化的标准答案、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幼儿的表现,这就会限制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例如,绘画活动是属于艺术领域中的活动,《指南》中对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目标是: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某幼儿园教师发现幼儿对植物角中的仙人掌特别感兴趣,不时会用小手去触摸和观摩,于是,教师适时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在设计《仙人掌》绘画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植物角中仙人掌表面特征及生活习性,让幼儿对仙人掌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仙人掌来绘画。有些幼儿画出的仙人掌是圆形的,也有的是三角形的,还有的是正方形的,最后涂色的时候,有的幼儿偏好于红色,于是将仙人掌涂成了红色的,还有的涂成了五颜六色,有着各种形状和颜色。但是当幼儿兴奋的将作品呈现给教师欣赏时,幼儿教师却纠正地说到:仙人掌是椭圆形,颜色是绿色的,你们没有仔细观察仙人掌……可以想见,该教师的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的评价当时就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的创新想法被扑灭,想象力受阻。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因此,评价幼儿活动及其成果,不能纯粹地一般化、标准化、简单化地进行评价,也不能简单判断只要有识字、算术等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只要开展游戏化教学就没有幼儿教育“小学化”。更不能用成人经验来判断对错,而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的独特感受,以适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灵活形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应,支持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四)认识标准不一,幼儿教育需要科学评价
从收集到的文献看,不乏有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真知灼见。也有少数研究纯属跟风、存在偏见等。一方面,部分研究存在对幼儿教育认识、评价的立足点不同、认识标准不统一,有的研究是从幼儿园办园理念、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有的是从幼儿园教育形式和方式,有的是从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有的是从幼儿园环境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另一方面,有的研究是从宏观层面,有的是从中观层面,有的是从微观层面进行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由于角度不同,认识标准不一,导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程度和评价结果也呈现多样化。现有研究对存在“小学化”的少数幼儿园教育还没有更多、更深入的系统分析,究竟哪些是“小学化”的?“小学化”的程度如何?如何衡量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讨论的重要课题。评断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如何,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依据的基础上。目前,科学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在幼儿园教育办学过程中,应以《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为准绳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和管理。在评价、研究和反思幼儿教育时,也需要加以对照。否则,就难以全面、深入、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研究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防治策略
在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源在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思想,而评判孩子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显性依据则是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多少东西。再加上部分小学违背规定暗地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家长的“名校情结”也促使其将孩子送往能够使孩子学会更多知识技能的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更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将提前教授孩子小学教育的内容当成办学的“经验”,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怪象,就要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理”两手抓。
(一)建立健全幼儿教育评价机制
要使幼儿教育在正常的轨道内运转,预防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幼儿教育就可能产生偏差和异化。评价幼儿教育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指南》、《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幼儿园应该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目前,究竟怎样判断和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研究者等多方面主体应该联合起来对现行的幼儿教育进行系统研究,以摸清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明确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实施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小学化的。因此,有必要研制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使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家长等各方面都能够利用指标体系清楚认识和评价幼儿教育是否正常运行。朱家雄教授说:“幼儿不仅要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幼儿应该而且必须学习什么不是由幼儿决定的,而是由课程和教师决定的,并且是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这一途径得以实施的。”[4]所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具体选择哪些进行实施?怎么选择?怎么开展活动?怎么衡量和评价实施的效果等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否则,幼儿教育是否“小学化”以及“小学化”的程度便成为一个有争议而无法明确衡量评价的问题。宏观层面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园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办学规范体系,需要建立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类似的专门法律《幼儿教育法》,从国家法定层面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性质、任务及要求等;中观层面需要健全对各类幼儿园的评价体系,例如各省建立了《一类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研究发现这些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完善,有的规定欠科学合理,有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微观层面需要建立健全对幼儿园课程、活动、幼儿、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系统评价体系。
(二)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和实施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衔接(以下简称“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没有良好的幼小衔接,就容易产生责任边界模糊,目标、任务、内容不清楚,各自为政,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究竟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什么?怎么衔接?谁来衔接?怎么评价衔接的效果?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深化,需要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系统研究和实施。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中有一种误解,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一般会在大班即将毕业的时候组织幼儿去小学参观,开家长会给家长讲解一些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讲小学生活等等。小学在幼小衔接中“作为”较少。幼小衔接不仅仅只是幼儿园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小学和幼儿园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件关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系统教育工作。仅仅将幼小衔接停留在表面的参观、了解和交流上,如果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系统研究,缺乏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幼小衔接就只是一种口号和理念,无法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更无法取得成效。
(三)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
幼儿教育“小学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资队伍水平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首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收官。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很多农村、乡镇新建了幼儿园,幼儿园师资数量、质量问题成了今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农村、乡镇幼儿园园长、教师多由中小学教师转岗而来,这些教师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育规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习惯运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5]幼儿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幼儿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和关键,要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6]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及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那么他就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合理性,就会尽力避免“小学化”误区的产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水平,可以多途径并举。首先,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引进工作,有关方面应按照相关规定核实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落实幼儿教师引进计划,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选聘优秀人员到幼儿园任教,确保幼儿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幼儿园办学需要。其次,要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强化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优质幼儿园对基础薄弱的幼儿园进行对口支援、帮扶、交流、挂职等,带动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加大农村幼儿教育投入
关键词:幼儿 教师 职业 压力 来源 研究
据国外最新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而据我国多项调查亦显示:我国幼儿教师普遍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六成以上的幼儿教师感到很大或极大的压力,五成以上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而约四成以上幼儿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可见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严重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个人、幼儿以至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探讨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幼儿教师职压力的消极效应
研究与经验表明: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带来诸多方面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个人、幼儿以至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职业压力对幼儿教师本身的消极影响
对幼儿教师来说,过强或过于持久的职业压力,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幼儿教师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影响:
1、生理上疾病增多: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竭、皮肤失健、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胃病、心脏病,中风等疾病。而在教师职业病中,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经已高达到历史最高达40%和20%。
2、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如莫名的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自悲等等,从而致使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
3、消极行为增多。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严重者体现在工作中如怠工、体罚幼儿、跳槽、提前退休等等。职业压力对幼儿教师生理、心理和为这三方面的消极作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恶性循环的。过度的职业压力还会对劝解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对幼儿教育工作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从而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呼吸作用的,而其中教师起承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于3-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教师的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期,如果幼儿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有偏移,将给幼儿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关系紧张不协调,教师性格古怪,脾气蛮横暴躁,情绪变化地无常,不尊重幼儿人格,甚至体罚幼儿,其后果必然是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不适应和厌恶,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对幼儿园、幼教事业的影响
过度的职业压力对幼儿教师和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又直接影响到一个幼儿园和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名誉、生源等等。早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一旦打不好根基,将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寻找到缓解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
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地他们设计的问卷中多有涉及。分析表明,幼儿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原因,也有主观的个人原因,综合这些研究不难看出,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幼儿园、家长和幼儿教师个人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提供给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的压力。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堪称“弱”,它常期处于一个十分尷尬的境地上,既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也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
第二,教育改革给幼儿教师带来的职业压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教材更新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教育学和深层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幼儿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入,所有这些,都向幼儿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素质要求。同时,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生源减少,幼儿园之间、幼儿教师之间的职业竞争压力相当大。
(二)幼儿园因素
第一,幼儿园“四多”工作给幼儿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职业压力。
第二,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给幼儿教师带来职业压力。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左右着幼儿教育的方向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
第三,幼儿园的管理方式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幼儿教师的心态,从而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因素:
第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阻碍了早期教育的有效实施,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增加了压力。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依然停滞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反对阻挠现行的早期教育,增加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难度。
第二,家长的高期望给幼儿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幼儿教师个人因素
第一,幼儿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
第二,幼儿教师过低的能力素质。
三、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仅依靠幼儿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难题的,还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调适到理想状态。
(一)社会应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幼儿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缓适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
(三)家长应积极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
[关键词]21世纪初;美国;英国;日本;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74-05
幼儿教育体制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进行划分的基本管理制度。进入21世纪后,美、英、日三国在全球化和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本国的幼儿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对21世纪初美、英、目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共性
1 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
21世纪初,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促进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帮助儿童作好入学准备,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表现形式也多。按照服务时间长短,可分为半日制、全日制等;按照资金来源,可分为公立和私立;按照是否有营业执照,可分为规范和不规范;按照是否营利,可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按照招收幼儿年龄,可分为0~3岁的婴幼儿计划、4岁班幼儿园、5岁班幼儿园。此外,还有课前课后看护、临时照顾、夜间照顾等一些服务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实施的早期保教项目,如开端计划、早期干预计划等。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是种类繁多,其分类标准多种多样。依照财政来源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根据幼儿在园时间长短,可分为计时制、半日制、全日制和寄宿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一般保教机构、特殊教育中心、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亲子中心和小学预备班等。
为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多。根据管理部门的不同,可分为幼儿园、保育所和认定儿童园;依照财政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根据幼儿在幼儿教育机构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计时制、半日制和全日制等。
2 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整合化
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将保育和教育分开管理的分管型,二是将保育和教育统一管理的整合型。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的形式均属于分管型。
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人人拥有同质机会”的目标,从教育资源最优化的现实需要出发,美、英、日三国开始改革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形式,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的整合化趋势。所谓整合化是指将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统一或协调管理,以提高幼儿教育政策和目标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幼儿、家长和社会服务。㈨
必须说明,整合化并不意味着分管型向整合型的完全转换。美国基本保持分管型的形式,只是对幼教机构进行协调管理,提倡保教合一,同时强调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英国处于从分管型管理向整合型管理的过渡期,一方面将以前隶属于卫生福利部的托儿所置于卫生福利部及教育与技能部的联合管理之下;另一方面则基于劳动力家庭的育儿需要,将保育与教育部门置于保育部门的整合管理之下,由劳动技能部门承担整合管理责任。日本政府从2006年10月开始在日本的地方行政机构――都道府县设立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合一的第三种幼儿教育机构,即认定儿童园。2008年,日本已设立1000所认定儿童园。由此可见,尽管美、英、日均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管理形式的整合化趋势,但三国都没有完全从分管型转成整合型。
3,幼儿教育机构质量管理规范化
为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让每个幼儿都能接受优质的保育和教育,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
美国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首先,通过许可证的发放对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州政府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卫生、安全和保教人员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若达不到这些要求,幼儿教育机构则拿不到开办许可证。例如,2005年,美国除了爱达荷州外,其他州均要求日托中心必须具备开办许可证。其次,通过认证制度提升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取得许可证表明幼儿教育机构达到了基本的安全与卫生标准,而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则意味着其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全教协会(NAEYC)的认证制度广受社会认可,获得其认证的园所已由1986年的19所升至2005年初的1万余所。㈣此外,美国还有全国托儿协会(NCCA)制定的全国早期保教认证制度(NECPA)、全国托儿专业人员协会(NACCP)制定的认证制度等。
英国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以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其主要表现包括: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监管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1999年,英国政府宣布,由独立于教育与技能部的非部级单位――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幼教机构服务质量规范,负责幼教机构的注册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形成第三方监督机制。从2001年9月开始,所有的幼教机构都要接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监督。这一举措对客观评价幼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教育与技能部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200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儿童法》,规定英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与技能部应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运转、管理和儿童权益保障等制定规章、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等,以促使各级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加强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日本政府重视制定幼儿园、保育所和认定儿童园的设置标准。2006年,文部科学省修改了《幼儿园设置基准》,对幼儿园设置的宗旨、编制、设施和设备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s)2002年和2006年,厚生劳动省两次修改了《儿童福利设施最低基准》,对保育所设置的编制、设施和设备作出了具体规定。c7J2006年,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颁布了相关法规,对认定儿童园的宗旨、职员配置和资格、设施设备和管理运营等作出了规定。㈨除上述法规外,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福利服务的第三者评价指针》和《“关于福利服务的第三者评价指针”中各评价项目判断基准的指针》,19]规定了保育所第三者评价的基本方针和评价要点,加强了第三者对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二、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
革的差异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长状况不同
三个国家中,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最明显,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先学前班。先学前班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为进入幼儿园之前的3"4岁儿童开办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州在5岁班幼儿园中招收4岁幼儿。进人21世纪后,受到国家教育目标(National Education Goals)和神经科学发展等的影响,先学前班在美国迅速普及。2001年,除了9个州外,其他州均开办了由州政府资助的先学前班。到2005年,开办先学前班的州增至42个。
英国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增幅较大的是为3~4岁幼儿设立的幼教机构。1997年,英国每3名幼儿中只有1名能进入幼教机构。从2003年开始,英国政府出台了《每个孩子都重要》规划(2003)、《儿童保育十年战略》(2004)、《早期奠基阶段》(2005)、《儿童保育法》(2006)和《儿童计划》(2007)等幼教法规,大大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目前,英国所有3~4岁幼儿均能享受到一定形式的免费幼儿教育,全国共有60万个登记在册的儿童保育机构或场所。
与美国和英国不同,进入21世纪后,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2001年,日本有各种幼儿园14375所,此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降至13626所。与此同时,保育所的数量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2001年为22231所,至2008年上升至22909所。这主要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影响了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长。
2 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程度不同
如前所述,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多样化程度有所不同。
在美、英、日三国中,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程度最高。例如。联邦政府实施的贫困儿童早期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其中,开端计划可分为中心式、居家式和混合式三种。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是继开端计划之后美国第二大贫困儿童早期保教项目,其中的大部分经费用于5岁及5岁以下儿童的托管和保教工作,主要包括儿童保育中心、家庭托管儿童之家、团体之家和家庭内保育四种类型。
英国幼儿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较高。例如,英国主要的幼儿教育机构是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因设立主体的性质不同,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地方当局设立的保育学校,二是附属于幼儿学校或初等学校的保育班,三是直接补助学校(直接接受教育与技能部的补助),四是被认可的独立保育学校,五是私立的独立保育学校。又如,英国社会团体和私人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分别是学前教育中心、日间托儿所、学前游戏团体、假日社团、课前/课后社团、幼教绩效中心、独立学校、私立保育学校、亲子团体和居家保姆/家庭日常保育等。
与美国和英国相比,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所和幼儿园两种形式。近年来兴起的认定儿童园是一种新的幼儿教育机构,这种机构正在日本政府的倡导下迅速发展。日本政府没有实施和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良好开端项目等类似的项目,因此也没有与之相应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
3 幼儿教育机构质量管理方法不同
21世纪初,美、英、目三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但三国对幼儿教育机构管理的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主要通过许可证和认证制度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为保证各种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各州利用许可证的发放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没有达到一定的设施、卫生、安全和师资标准的幼儿教育机构,不允许开办。此外,全教协会、全国托儿协会和全国托儿专业人员协会等幼儿教育专业组织纷纷制定各种认证制度。幼教机构要获得这些专业组织的认证,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各种认证制度大大促进了美国幼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英国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1999年,英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形成了第三方监督机制。200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儿童法》,强调了教育与技能部对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监督责任,对各级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具有促进作用。
日本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法规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分别制定了相关法规,对提高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影响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异同的因素
1 经济发展
尽管在过去十年中,美、英、日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三国均为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就为投入较多资金发展幼儿教育、进行较大规模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例如,三国都投入一定资金,提高儿童入园率,以期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平。
2 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导致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有所不同。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英国均面临着贫富差距悬殊、妇女就业率上升和未成年父母逐年增加等社会问题,促使两国均把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增加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日本情况则有所不同。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漠、社区和家庭的教育作用下降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把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提倡幼儿教育机构与社区的相互支持等方面。
3 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美、英、日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同性。全球化促进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界人士的交流和了解,促使三国互相学习,从而使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出体制类型多样化、行政管理整合化和质量管理规范化等共性特征。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多样性。为了回应全球化对幼儿教育的挑战,美、英、目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都力图根据本国情况保留特色。在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中,尽管三国均呈现出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的共性特征,但总体而言,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类型最多,英国次之,日本最少;尽管三国都注重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也都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三国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主要通过许可证和认证制度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英国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来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
质量,而日本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法规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
4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造成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文化传统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但其民族性和稳定性特征使之对美、英、目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美国平等参与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其分权化管理幼儿教育机构的传统,对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管理的整合化改革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英国浓厚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促使其形成了政府不过多干预教育的特色,对当前英国进行的整合化的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改革和规范化的幼儿教育质量管理改革有一定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造成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传统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促使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美、英、目三国为了保持其文化传统,力图在保守和变革中保持平衡,从而使其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各具特色。
四、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基本普及幼儿教育,扩大幼儿教育规模
在我国,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2007年为例。据统计,2007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44.6%,是我国各段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同时,东中西部、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显著。2007年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了20个百分点。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后,美、英两国改变以往国家不干预或少干预幼儿教育的做法,增加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幼儿教育的规模,以促进儿童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发挥其主导作用,例如,通过设立政府主导的具有长效性的大型项目等多种援助方式,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帮助这些地区尽快普及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公平。
2 健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幼儿教育的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部门没有专门设立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有1/4的教育部门不仅没有专设机构,甚至没有专职的幼儿教育管理人员,造成幼儿教育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的状态;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控体制与机制不健全,中央和许多省份都缺乏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控,少数有质量监控的省份也基本上只对公办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评定、验收和督导,而将数量众多的民办幼儿园排除在质量监控之外。幼儿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完善、幼儿教育质量监控体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后,美、英、日三国均注重通过健全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等举措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借鉴美、英、日三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借助《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出台的春风,笔者认为,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妇联、计生委、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为辅的幼儿教育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在促进和发展幼儿教育方面的职责。建立并修订相关法规,以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建立独立于教育部的第三方监督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幼儿教育机构质量规范,负责注册、督导和检查等工作,所有的托幼机构都应接受该部门的监督,各地区应建立地方性的教育质量督导网络以支持该部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9
[2][3]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9,10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想象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力是人类深度思考的过程,通过想象的进行让人类得以更好地联想一些更为美好的事物与现象。想象力已经成为时下社会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论是在图纸的设计与想象,还是在企业的发展与规划都需要人才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策划与发。想象力贫乏的孩子对于其日后正常的社会竞争都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阶段是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也是人类成长的重要历程,在幼儿阶段学生的大脑和思维均会得到较快发展,是教育幼儿发展自身想象力的黄金阶段。错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对于幼儿想象力的挖掘则是很大损失。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更好的感悟生活
人类的想象的基础是介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当前的科学研究显示,知识越丰富,其懂得的社会事务越多,则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其表现出来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想象力也会越丰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很多教师会采取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便是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和诱导,让幼儿进入另一层面的想象,这种强制幼儿去思想的想象的教学手段,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为幼儿的想象,缺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撑,则很难将想象的高度提升到一定境界与层面。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则要求家长或者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深人自然环境,去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去体会更多的自然情怀。在深人自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蓝蓝的天空,更好了解白云,了解风吹柳树摇,以及河水呢喃等等。在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自然知识的同时,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想去碰触一些新鲜事物,家长则会以弄坏等为借口组织学生去接触新鲜器物,其实学生在接触和玩耍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玩耍中了解到了这一器物的特点、名称、以及用途等等。这些知识的累积和对生活的感悟,都会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想的层面与空间更加遥远。
2培养幼儿想象力需要注意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属于心理学的附属概念,是动物对于同类或者异类所产生的好感。情感越丰富,某种角度上讲则会对现实社会与生活的一些事物的感触月丰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不仅仅人类具有情感,很多动物与动物之间也会产生情感。幼儿阶段良好情感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幼儿正常成长,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具有积极作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幼儿灌输一些积极情感,以更好的让幼儿形成健康情感,以更好地进行日后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情感的变化,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幼儿经常进行自身情感的发泄,只是很多教师没有发现罢了。例如在幼儿进行绘画练习时,很多幼儿所自发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便是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体现,绘画作品多是幼儿内心深处的独白。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多在课堂进行绘画教学,有时也准许幼儿自由创作,很多幼儿便会利用这个机会,在画纸上面涂涂改改,尽情地创作自己喜爱的作品,甚至部分幼儿会出现胡乱绘画的时候,遇到这一情况教师多会严厉训斥幼儿不认真绘画,不认真学习等等。其实,涂涂改改甚至胡乱绘画也是幼儿内心一种特殊的情感,幼儿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发泄内心情感,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因此,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诱导,让幼儿的情感得意正常发展。
3培养幼儿想象力应该多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话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
4密切配合家长,让家庭有一个激发想象的气氛
幼儿在家里的时间很长幼儿经常在家里看画报、看一些丰富想象力的动画片,另外还有许多优美的童话故事,都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好材料。因此让家长配合也来积极参与幼儿发展想象力的活动。让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些《格林童话》、《寓言故事》等。并随时准备绘画材料,让幼儿把想象的故事绘画下来。
5结语
幼儿的想象力是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增强对于日后幼儿学习成绩的增长,智慧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与教育。为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分别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更好地感悟生活;培养幼儿想象力需要注意幼儿情感的发展;培养幼儿想象力应该多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其智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