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不良资产管理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参与不良资产项目的考察、筛选、储备等工作;
2、负责不良资产业务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产品设计报告;
3、负责开拓高净值客户,维护客户关系,为客户指定资产配置方案并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
不良资产是一个泛概念,它是针对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来讲的,主要但不限于包括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的不良资产,证券、保险、资金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金融企业是不良资产的源头。银行的不良资产严格意义来讲也称为不良债权。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证券公司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狭义的投行概念,投行更大的作用应是企业兼并、并购及经济运行中存量资源的流通、重组和盘活,即资本这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所需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相应的市场条件,迫切需要更多本土投资银行,以满足经济转型、市场构建及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外资即可以很低的成本切入并控制市场。投资银行是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可谓“脱胎换骨”,难度可想而知,如何运作至关重要。
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均在着手转型工作。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首先找准定位、方向和路径的公司将可能获得先机。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有自身特色盈利模式当然最为理想,但就有关公司现实条件而言,转型仍必须经过一个由内及外的修炼过程。国家也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使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更大程度参与市场配置,逐渐脱掉政策外衣,加速转型。
在资产管理公司母体条件尚不成熟情况下,按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布局和资产管理公司资源分布特点,搭建战略平台与有关办事处,实施“双轨”过渡运作,应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转型战略尝试。
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双轨”制转型的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分散在办事处的资本金及财务资源,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不良资产为经营主业,有侧重地开展商业化运作,以此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的载体和工具。
二、强化战略思维,明确战略重点。以“重点发展东部,选择中部,辐射西部”为策略,以有进有退的战略为导向,调整机构布局。重点构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心区域及酒店专业平台,为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打造区域重心优势。
三、引入机制,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培育团队,提高效率,为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商业化收购资产回收的最大化,提供制度和效率上的保证。
四、在明确定位及战略组合下,形成各有侧重的不良资产一级批发、融资、定价、处置、增值运作。并以此有效服务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及转型。
为实现上述目标,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通过董事会强化对平台公司的直接管理,以确保最大化目标的有效实现。平台公司之间从战略意义上则必须强化“找准定位、形成特色、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服务整体、避免竞争”原则,以形成公司一体化战略下的核心价值。平台公司与属地办事处应“双轨”并行运作,逐步实现将经营职能向平台公司完全转移。在战略转型之后,平台公司区域之外的办事处可成为平台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延伸或总公司下属分公司。但也不排除部分办事处在整体战略布局下的市场退出。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理念,是解决大中型企业在资产管理中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要实现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必须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维护、转让调拨、报废处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面记录从投资决策、资产获取、资产经营状况、资产维修与改造、直至资产处置的全程生命轨迹。它以资产为管理对象,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为宗旨,基于经济生命基础,统筹考虑、系统优化资产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即规划设计、采购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同时,开发适合油田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指标评估考核,利用信息系统规范资产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以及资产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调拨,直至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链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意义十分重大,企业经营者通过对资产的使用、运营和维护创造价值和收益。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持续有效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是从形成资产的源头开始到资产退出企业为止的全过程管理,经过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转资、现场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减值管理、调剂使用、对外处置、报废、清理变现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运营期间)管理和后期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包含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等环节,一般由具体使用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详细论证,将论证结果上报上级部门投资管理部门,上级部门对使用单位上报的计划进行审查,对于可执行项目,进行投资立项,最后进入采购、建设环节。
(二)固定资产的中期(运营期间)管理
从设备采购完成试运行达到可使用状态后进行转资,从而进入了固定资产的运营管理,也就是资产的使用环节,一般由现场使用单位进行设备的实物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由上级设备管理部门完成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固定资产中期管理除正常设备管理外,还大致涉及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调剂管理、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资产评估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
固定资产后期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本化与费用化判断标准不一致,造成资产“量价”的不准确;第二,在项目改造中,往往轻视存量资产的再利用;第三,资产运营过程中重新购、轻维护;第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固定资产点多面广,不利于管理;第六,项目搭车的问题。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1.资产管理不全面,资产的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脱节
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的三个方面,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实物管理主要在基层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及保管;专业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安全等专业职能部门,按照本企业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制度进行资产专业化管理和审核、鉴定工作;价值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进行资产价值量核算以及投资收益评估。由于资产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够,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
2.忽视资产的收益属性和费用属性
收益属性,从会计准则定义看,固定资产将来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收益的,收益属性对于我们的日常经营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的费用属性是非常强的一个属性,固定资产在整个的生命周期里面,对整个的费用支出有过一些统计,一个大型的固定资产的费用支出是它原始支出的300%以上。油田企业是高投入行业,它的费用支出不会占到如此高的比例,但它的费用属性,后续的大修、作业、保养等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也是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3.投资中的不良资产
投资环节中的不良资产在企业不良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油田企业高风险的投资特点是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投资决定资产,在投资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介入,按投资计划实施后,形成的资产才交与资产部门管理,资产部门对于不良资产的形成没有控制力,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从资产生命周期的初始环节参与管理。
三、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内涵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由全周期成本管理发展而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开始,到交付运行后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退役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套涉及财务、管理、工程、运转的集成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意义就是在资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寻求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优化。
(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组织建设
按照分专业、分层级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坚持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资产结构相结合,将资产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和各级使用单位,有机衔接各级岗位的管理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互动,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三)建立资产指标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的质量管理
以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存量资产的管理,促进资产价值的有效增长,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产占用,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对于增量资产,实现对资产的源头管理,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加大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分析,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效益。
(四)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
合理划分资产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职能,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从设计、选型、采购、运行、维护、更新到退役等设备管理过程,从新增、分摊、折旧、核算到报废等资产管理过程。这种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又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管理,综合考虑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设备可靠性的管理,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对资产经济性的管理,也由技术部门负责。在ERP中进行管理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协调功能和经营效率。
(五)运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
1.从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入手,开发适合油田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指标评估考核,利用信息系统规范资产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以及资产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调拨,直至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链管理。
2.将条形码技术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跟踪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
由于油田企业单位分散,管辖区域广,资产实物管理难度大。采用条形码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识,通过资产实物标识不断提供与资产相关的地点、描述和技术状况的实时信息,把实物和资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
3.统计资产的费用属性、收益属性
利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融入成本预算面向资产的管理理念。以资产为核算对象,归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费用;核算资产全过程的价值收益,运用技术经济性评估手段,对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述香.浅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经贸,2011(2).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商业行信贷资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城市商业行,信贷资产管理
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和收入来源,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是保证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关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而且,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业务。从这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是一种吸收社会资金后的一种再投资行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工作降低信贷资产风险。信贷资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历史等相关原因的影响,起步晚,信贷资产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四点:
一、银行风险意识淡薄。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银行实际是国家的出纳,是国家财政的办事机构,负责存储国家和企业资金,办理结算业务,并按国家计划拨付资金,银行收支由国家统管,银行没有经营功能,当然也就没有风险这一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才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才有了面向市场经营货币的地位和功能,才有了风险的概念。然而有了风险的概念并不等于银行所有职员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都对风险有了足够的、深刻的认识,毕竟我国的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过来的,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有国家作后盾,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因此银行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银行风险意识淡薄,就不可能在发放贷款时,加强风险分析与防范,也不可能切实加强贷中和贷后管理,只管放钱不管回收的现象过去在各银行中普遍存在,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资产与银行风险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
二、银行自身制度性缺陷。如前所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化经营轨道比较晚,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全面形成,贷款评估、决策机制不健全,审贷不分,评估没有严格的标准,决策受个人主观意愿左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责任制、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银行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形成各负其责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银行缺乏核销呆坏帐贷款的自利,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准备金计提和贷款呆坏帐冲销制度。总之,银行信贷风险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正是银行自身制度性缺陷,导致管理不严,工作不深入,风险防范与控制不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的还出现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的现象,以致形成不良资产。
三、风险监控不得力。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风险的监控不力,没有对借款人,贷款方式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进行全面地调查,识别风险所在并分析风险产生的因素,评价风险程度,进而采取防范措施;二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与资金运作信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状况,发现企业潜在风险,并敦促企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有的对借款人挪用贷款一无所知,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已面临重大经营问题而银行还毫不知情;三是出现风险后化解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银行以前没有不良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己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除了等待核销,没有采取积极的化解措施来分散,转移或补偿风险,以致不良资产越积越多。
四、银行间无序竞争严重。由于现在各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为了抢占发展的先机,各城市商业银行多采取外延发展规模,全面抢滩设点,争客户、挖存款、抢份额、比贷款,各种手段竞相使用。由于竞争的不规范、不公平,为不良贷款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借钱不还、欠债有理、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重复抵押、虚假担保等不正当行为在企业之间蔓延,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
城市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以上问题也是其研究的重点。从现有的风险管理手段来看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地区银行的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管理信贷资产。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时间也很短,因此对于信贷资产经营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各家银行在信贷资产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也还与国外商业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较大,使得各家银行原本精细化程度就不高的信贷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适用性上也需要改进。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信达资产)股份制改革(下称股改)终有眉目,7月16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达股份)挂牌。
出乎意料的是,建设银行(下称建行)进一步与之撇清关系,自称并未参股信达资产。就连“老东家”财政部也意在通过股改,以及下半年的引进战略投资者行动淡化自身的投资者身份。
曾经的“烂账公司”正在走向市场化阳光之路,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下称长城资产)、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资产)虽未正式公布各自的股改动作,但也已到了股改的前夜。
孤军奋战的信达
建行新闻处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建行并未参股信达资产,所谓建行拥有信达资产49%股份的说法并不准确。
另据国内金融业界资深人士透露,1999年信达资产成立之初,曾经接手建行账面价值约24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作为对价,信达资产向建行支付30亿元现金,同时向建行发行2470亿元债券。据了解建行并未对以上项目进行减持。目前信达资产股东权益约5959亿元,建行债券约占股东权益总额的41%,所以市场上会传出建行大量持股信达资产的传闻。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十年之前,建行事实上与信达资产基本没有任何的经营关联,两者在运营方面是完全独立的。至少在资产方面并不存在持股关系,有的只是债权债务关系。“现在我们建行的董事长兼任着信达资产的党委书记。”建行新闻处人士称,这可能是建行与信达资产的唯一关联纽带。
财政部仍然全资持有信达资产的股份,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只是信达资产的一个理想而已。
在信达股份成立仪式上,信达资产董事长田国立表示:“信达资产希望下半年就能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既定的。”财政部新闻处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到目前为止财政部仍然是信达资产的全资股东,但成立股份公司的意图就是让财政部股份逐渐淡出。
证监会新闻处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信达资产的上市审核材料并未经过过会程序,近期内通过IPO方式上市融资的可能性不大。
但金融业界某人士表示,一旦进入证监会审核程序,对于这样一家承载国家使命的公司而言,IPO过会并不困难。该人士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行)上市就说明了这一点。信达资产、财政部等相关各方极有可能希望通过上市的方式来处理遗留的不良资产。“也许那些烂账还要再拖上十年。”该人士表示。
事实上多年来信达资产一直在谋求股改,该公司新闻处人士向记者透露,信达资产股改办公室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专门牵头推动公司股改。
然而下一步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成效仍待时日,市场投资者是否看好其经营前景仍待考察。
失去的十年
在理论上的十年存续期里,含信达资产在内的四大资产公司并未完全完成其使命。四大资产公司账面的不良资产率仍未得到明显改观,虽然在过去十年里,四大资产公司都进行过多样化改革,但它们旗下的各类金融类机构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接近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信达澳银基金)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信达澳银基金经营状况差强人意。与市场上其他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信达澳银基金某市场经理对此并不否认,她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由于缺乏推广渠道,基金在市场推广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信达资产虽然在不断将自己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基金、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但在业界并未有突出表现,公司资产中的呆坏账仍然在继续增加。信达资产并不是四大资产公司中经营最差的一个,它至少被选为股改试点单位。其他三大资产公司经营状况并不优于信达资产。
“问题不在于十年过去了,曾经的不良资产处理效果不理想。而是,一些稍微优质的资产被低价处理了,更坏的资产反而被保留了下来。”一位接近资产公司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资产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一些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密谋低价拍得被处置的不良资产,这造成了许多资产的低价流失。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条,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专门成立公司,低价竞拍资产公司拍卖、处置的部分资产。”前述接近资产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那些十年前的不良资产,有的已经不再是不良资产,反而可能是价值很高的资产,但资产公司在处理过程中却仍然按不良资产的价格处理给了内部人士。”
另一位金融业界人士认为“这很正常”,因为缺乏监管,资产的估值程序完全由资产公司自身确定,甚至可能只由资产公司的部分人说了算。在过去的十年里,财政部作为资产公司的出资者,并未能妥善履行监管者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央行职能转变后,资产公司的监管职责已经交于银监会,而银监会并没有履行职责的合适条件。
银监会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股改以后,资产公司获得全业务牌照,资产公司的业务范围会更多地与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契合。由于监管缺失,处理着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东方资产、接手农行不良资产的长城资产以及对口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华融资产)的管理者们中饱私囊,把那些容易处理掉的资产低价处理,却给下一个十年留下了更加难以处理的不良资产。
惨不忍睹的账单
“那些烂账公司是想要通过IPO摆脱困境。”前述金融业界人士如此解读四大资产公司近来的股改意图。该人士甚至悲观地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四大资产公司的那些烂账已经无药可医,经过十年时间,他们基本没有怎么改善各自的资本账面。
中国东方资产公司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资产不同于信达资产,在经营方面以及经营状况方面与信达资产多有不同,所以进行股改的压力并不大。然而现实的情况未必如此,在四大资产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信达资产年利润也刚过10亿元,这与近年来大笔捞金的金融机构相差甚远。
长城资产总裁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长城资产目前也已开始股改,并且也为此专门设置了股改办公室,公司领导层最近一直忙于股改事宜。记者获悉,相比于信达资产、东方资产、华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的积极动作,长城资产十年来的市场化运作更是乏善可陈。其他三家资产公司都已经获得了证券经营牌照,而目前的长城资产仍未获准进入股市。
2006年,长城资产试图进入银行业领域,但在重组万州银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所斩获。在大鳄横行的保险业市场,长城资产旗下的长生
人寿的注册资本刚刚触顶保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使得其运作较为困难,甚至一赢不为民众所知。虽然长城资产在融资租赁业务领域耕耘多年,但由于国内融资租赁业务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长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利润微不足道。
华融资产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动作频繁,但业绩却差强人意。在四大资产公司业绩额排名中,信达资产以十亿多元的总数排在榜首。而2009年长城资产金融服务业的收入仅为1.55亿元,这几乎不够其日常性支出。
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四大资产公司员工普遍表示,他们的收入待遇与其他金融行业机构员工无法相比。为此,四大资产公司还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某资产公司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公司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没有利润来源,没有好的待遇,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四大资产公司接手四大银行的呆坏资产以来,银行就与四大资产公司基本上脱离了资产、经营方面的关系。四大资产公司各自为战,欠缺市场经验,手中又积累着一大堆坏账,而且这种坏账仍然在增加,并且在过去十年中,监管真空期转好的资产被按坏账处理掉,坏账变得更坏,使得四大资产公司几乎积重难返。
再拖十年
在四大资产公司成立之初,国家设定其用十年时间去处理承接下来的不良资产。按此规划,2008年四大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大限已到,当时它们就该谋求转型,实现更为市场化的运营,但这一时间节点最终还是拖到了2010年,并且首先以信达资产作为试点。而其他三家资产公司股改进程尚无明确时间表。
一位金融行业资深媒体评论人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股改醉翁之意不在酒,四大资产公司是想要通过上市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把风险分担给更多投资者。
而另一位接近资产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资产公司管理层并不愿意股改,十年来他们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灰色利益链条,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处理一些看似不良实则优质的资产,令该行业的许多核心人士获益颇丰。这严重阻碍了四大资产公司的良性发展,也彻底违背了国家尽快解决不良资产的初衷。
东方资产某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这种观点,他们进行股改的积极性并不高。接近财政部人士表示,资产公司股改更多的是财政部门的愿望,他们也希望尽快摆脱这些“有毒资产”。
但是股改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虽然信达股份挂牌成立,但持股方仍然是财政部,新的战略投资者仍然难觅踪影,与信达资产有深厚渊源关系的建行也极力想要撇清关系。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该行新闻处相关人士表示,从信达资产接受建行不良资产以后,建行与信达资产就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了,建行也没有参股信达资产的打算。
引进战略投资者将成为信达资产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信达股份董事长田国立在信达股份成立仪式上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某金融行业人士认为,信达股份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不具有吸引力,甚至还可能是“毒素”。“他们极有可能尽力通过IPO获得融资平台,这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操作起来更方便,只要能够顺利通过IPO这关。”
另一位活跃于金融市场的观察人士认为,通过上市途径,资产公司将那些不良资产的风险转嫁给了普通股民,这将再次严重损害股民利益。“处理不良资产或者通过政府财政埋单,最终由纳税人负担;或者直接通过资产公司上市运作,直接将不良资产抛向股市,由股民直接埋单。”该人士分析道。
对于资产公司的上市前景,一位股民认为,未来银行的呆账坏账会更多,而资产公司则会有更多的可处置资产,他会重仓持有资产公司的股票。另一位股民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他看来呆账、坏账是不能产生价值的。
但一位业界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呆账、坏账是个动态概念,在一段时期它可能是呆坏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呆坏账也许会转化为优良资产,国际上也有许多公司都在经营不良资产。
然而,在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今天,人们理性认识债转股至关重要。我们在注意到债转股对银行、国企和资产公司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还要透过表层,从本质上更现实、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债转股。
(一)对国有企业而言,债转股并非只是既销债、又免息的套餐,而是整合股东结构,着眼未来收益的举措
首先,债转股不是扶贫,企业必须付出代价。目前我国国企的筹、融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把“债转股”视为甩掉债务包袱、解决信贷资金来源的认识相当普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按经济学原理,在所有融资方式中,股本融资成本最高。因为股本的收益必须高于企业负债带来的收益。“债转股”虽然解决了企业债务包袱,减少了利息支出,增加了营运资金,但资产营运的预期目标是成本较小,收益较高。股东参与未来的收益分配,将使企业支付比目前的贷款利息更为高昂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债转股”使企业付出的股本收益的代价比单纯承担债务及利息的代价要高。同时,按照市场法则,如果债转股企业经营不善,经营者约束不强,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银行或资产公司有权要求更换经营者,有权处置、重组资产,也可以调整经营决策。因此,“债转股”让企业得到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同时,也给企业及其经营者增添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其次,债转股要求企业改善产权结构,而不是形式上的“改制”。“债转股”使企业从目前单一的产权结构,变为由多个股东共同持股、共同管理企业的混合产权结构。这种产权结构的一个明确指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构成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不是形式上的“改制”。据中国工商银行的一项统计,近几年来,许多国有企业因清产核资审核不严,或一卖了之等不规范的改制已逃废工行债务达1000亿元。“债转股”将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它的立足点是确保企业的国有、自有、融资的资产保值增值。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迈向现代化的基础。
再次,“债转股”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资产流动,取得未来收益。资产处于静止、呆滞状态是资产营运过程中最大的浪费。资产的活性特征,要求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断地探索激活资产的妙招。“债转股”所选择的对象正是要符合国家规定,包括盘活资产在内的“五个基本条件”的企业,这类企业经过“债转股”的运作后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取得一定规模效益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上市、转让和企业回购股权的形式使资产进一步流动,从而使“债转股”的政策效应得到正常发挥。从这一点看“债转股”的终极目标是与企业资产的营运目标相吻合的。
(二)对银行而言,通过“债转股”对不良资产清盘后,关键是为推进金融改革赢得时间
现在,我国国有银行在国际的信用评级很低,主要是因为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这一点上看,“债转股”首先是为银行化解金融风险所设计,并非为企业解困而出台。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固然有政府干预贷款、重复建设、信贷资产财政化、信用环境不佳等国际上同类银行的通病诱导,但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机构重叠设置、人员过多、信贷成本过高等金融系统本身的改革滞后不能不说更具有本土化特征。
“债转股”将使银行的资产变得优良,国际信用地位上升,同业竞争能力增强,规避金融风险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债32转股将国有银行多年积累、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轻而易举地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容易会被银行和经营管理者视为对不良贷款应负责任的“特赦”。今后,银行的不良资产还会发生,“债转股”政策是长期存在?还是权宜之计?目前尚无定论。在此情况下,银行部门必须在信贷资金投放上坚持稳健、防范风险的原则,减少风险过高的贷款数额,消除产生风险的种种隐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债转股”的良好契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为金融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
(三)对资产公司而言,债转股是一种企业行为,必须按市场法则来操作
在债转股的参与者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无疑充当了一个最关键的角色。资产实施债转股的运作,很容易被公认为概念上的“国家”,或者政府行为,实际上,资产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它的行为也是一种企业行为。总体讲,资产公司承办债转股业务必须按市场法则独立化运作,不仅要独立评估、处置资产,还要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股东分红。其目的是激活资本,不让银行资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从长远看,资产公司还要在盘活资产后,让债转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那将是市场规律下新一轮的、更高层次的资本流动。但目前的状况是,债转股转入的资产均为不良资产,通过资产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一部分资产可能被激活,另一部分可能会成为无法发挥效益的死账。既然资产公司是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债务转换的中介与桥梁,那么它一旦进入角色就必须按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进行债转股的实质操作。
一是要合理剥离、承接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一律按平价从银行划转坏账和“一逾两呆”贷款,而要视不良资产的期限结构、企业营运效益等不同情况,分别按平价、折价划转,企业则要按平价全部认账。平价、折价部分的差额作为资产公司的收益补充其经营费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在承认银行资产损失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对银行发生不良资产尚未履行回收责任的一种利益抵扣。它使银行与企业在债转股中都应出让部分利益问题上趋于均等。
不良贷款是指不能为银行创造收益,借款对象出现违约或者经合理预期不能按借贷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付的商业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不良贷款率则是指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的主要标准。
对于商业银行的分类,国际上尚未统一标准。从风险程度分类,按照我国2002年开始实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标准,商业银行贷款可以按照被偿付可能性被分为正常级、关注级、次级、可以级以及损失级五种。这五种分类也从侧面衡量了还款人的预期经济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而后三种贷款损失概率在30%以上,还款的可能性较低,三类贷款也构成通常也所称的“不良贷款”。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我国实行经济转轨之后,积累了数额十分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在实施不良资产剥离之前的不良贷款高达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了惊人的23.35%。这些让我过的的经济完全暴露在金融风险之下,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合理发展,并且对它们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的人民也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产生了质疑。经过不懈努力,国内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6年的时候下降到了10%以下,从银监会2015年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的6%迅速下降到了2008年的2.5%,2009年至2015年之间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在1%到2%之间,2015年底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为1.96万亿元,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了5290亿元,该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94%,与2014年年底相比上升0.34%。其中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同比增加4319亿元,概念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67%,同比增加1.43%。
自2001年以来,随着不良贷款率的逐年下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大幅的提高,到2008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在2008年至2015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各不良资产率呈现出一种细微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种上升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可能随着不良资产管理水平低的提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承受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有可能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下降了,无法管理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风险问题,进而导致了不良资产率的“双升”现象。
到2015年底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达到了2.3万亿元,与2014年底相比,同比增加了3,493 亿元;2015年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1.18%,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50.8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为3.03个百分点,与2014年同期相比上升 0.13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5年的资产减值余额和拨备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可知,从2007年开始,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拨备覆盖率则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12年达到峰值,这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在2007年至2012年间呈现出一种逐年增强的趋势,而字2012年之后则表现出逐年减弱的趋势。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银行自身的问题产生的,特别是信贷管理水平不高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直以来,商业银行过于重视贷款的发放,而不愿意在贷款的后期管理上投资,致使贷款风险急剧上升的时候,银行依旧浑然不知,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知之甚少,无法有效建管道贷款的使用情况等等。造成了银行贷款的难以保全和回收的现象。
(2)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一方面,?y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不完全了解,无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顺利申请到贷款,或者申请到更多的贷款,往往会编造或者隐藏企业的真实状况或者贷款真正的动机。信贷人员如果忽视了这些信息,往往会发放高风险的贷款,进而导致银行贷款的回收困难和不良贷款率的攀升。
(3)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落后,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我国的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是仍旧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央行指定的很多政策和规范措施,由于传导机制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下面的商业银行很难真正的有效实施。所以,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以及商业银行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建议
(1)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培训,切实加强业务水平和忠诚度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银行应该定期组织信贷人员进行高质量的业务培训,请一些知名的行业资深专家对员工进行业务指导,让信贷员工成为客户所在行业的专家,这样就可以让信贷人员准确的判断给予客户贷款的真是风险程度,从而有效的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信贷人员的信贷质量进行考核,实行“谁贷款,谁负责”的政策,对信贷质量较高的员工进行大力的鼓励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有提升业务的质量,有利于银行形成健康的信贷文化。
(2)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程序和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重中之重,它??在整个银行贷款周期中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银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客户自身的信用等级,然后依据合理的贷款审批程序对客户发放贷款,从而在贷款的投向上进行必要且合理的控制;在贷款发放之后,也要加强监管工作,密切注意贷款资金的流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测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客户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便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行动,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3)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管理
由于我国法律对银行的经营范围做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国外的很多先进的不良资产的处理办法不适用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这些问题。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发债的方式募集资金,然后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通过专业的团队来处理这些不良资产,在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整体质量,减少了不良资产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全银行的资本并且较大限度的减少了回收不良资产的成本。
关键词: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企业估价;资产证券化
一、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
“出售”作为清算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从交易对象上说,主要是债权人将不良资产以各种形式向债务人以外的主体转让;从交易价格上讲,则主要是按照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从交易标的物上来看,则是运用各种技术对不良资产处理之后形成的各种资产(如经过分类和增加担保的贷款、债转股形成的股份、资产证券化后的资产支持证券等)。在世界各国的不良资产清算中,美国是通过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最成功的国家。
1.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的运作机构。在美国的储贷危机中,主要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和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两个机构承担了不良资产的清算和金融机构整顿的任务。前期主要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责任主要是为银行提供存款保险、接管破产金融机构和对金融机构实施日常监管。起初FDIC主要依靠其内部工作人员逐个处理破产银行的资产。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多,FDIC不得不开发新的方法处理破产银行的资产,逐步转向依靠市场或利用私营部门来处理破产银行资产。
迫于危机的日益严重,1989年国会解散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成立重组信托公司。RTC被赋予了三个目标:(1)清理破产储贷机构,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2)尽量减少资产清算对当地房地产业和金融市场的;(3)尽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供应。同FDIC不同,RTC自成立之初就面临数以百计的破产机构和上千亿的资产,RTC更注重利用私营部门的专家和资本市场快速处理其所接管的资产。
2.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的手段。FDIC和RTC在清理破产金融机构及其不良资产过程中,采用的出售手段主要包括买卖破产银行、公开的拍卖、暗盘竞标、资产管理合同、证券化和股本合资等。
买卖破产银行。FDIC和RTC收购和出售破产银行采取的手段主要是由一家财务状况良好的联邦保险会员银行购买破产银行的一部分或全部资产,同时接管破产银行的保险存款(或者接管其全部存款),这种做法被称为购买和接管(Purchase and Assumption,简称P&A)。伴随破产银行数量的增加,P&A也发生了演变。最初,收购银行一般接管破产银行所有的存款债务(包括未保险存款)及某些抵押债务,购买“清洁”资产,如现金等。FDIC一般不将贷款卖给收购银行,而是由自己承担这部分风险。随着FDIC接管的资产规模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FDIC引入了“回售”期权(put option)的概念,试图将尽可能多的资产转让给收购银行。根据“回售”期权,FDIC要求收购银行购买破产银行的全部资产,但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将不愿保留的资产售回给FDIC.尽管“回售”期权有利于将更多的资产转移给收购银行,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收购银行对资产具有选择权,它们通常只愿意保留那些市场价值超过账面价值或者风险较小的资产,而将其余的资产退回给FDIC;在选择期,收购银行常疏于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从而对资产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1991年末,FDIC放弃了“回售”期权的做法。
FDIC的另一种做法就是将破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全部转移给收购银行,并一次性支付收购银行的损失。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FDIC在清算大型破产银行时很难从收购者那里获得合理的报价。在这种情况下,FDIC引入了损失分担的做法:即FDIC承担资产损失的绝大部分风险,而收购银行只需承担余下的风险。此后,FDIC和RTC又赋予了收购银行对保险存款进行报价的选择权,这样收购银行无需再偿付FDIC或RTC支付未保险存款的附加成本。
公开的拍卖和暗盘竞标(Auctions and Sealed Bids)。不良资产出售包括贷款的出售和不动产的出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FDIC和RTC依靠拍卖和投标方式,成功地将其接管的大批资产转移给了私有部门。
贷款的出售。首先根据资产的规模、质量、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FDIC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然后,FDIC的人员估算各类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在贷款出售中,FDIC往往提供陈述与保证条款,保证其所出售的资产符合一定的条件,如若违反条件,FDIC将买回或替换原贷款组合中相应的资产。RTC的贷款出售程序同FDIC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FDIC通常使用内部人员完成贷款的估价、组合及市场促销。而作为单一使命的临时性机构,RTC则更多地采用合同形式,聘请私营公司完成从贷款估价、组合到市场促销的全过程。另外,由于RTC所接管的资产多以不动产作抵押,而当时美国不动产市场又是处于低谷时期,因此,RTC还以卖方融资作为附加手段,提高贷款组合对购买者的吸引力。
不动产的出售。FDIC通常采用暗盘竞标的方式出售其持有的不动产。20世纪90年代以前,暗盘竞标主要适用于单一资产的销售,90年代后,面对不动产存量的激增,FDIC又将此法扩展到多种资产的销售中。招标广告刊登在多种报刊杂志上,有兴趣的潜在购买者可根据招标指标将其报价按照规定的格式,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给招标人。RTC的招标过程同FDIC基本相同,但它通常根据评估价的一定百分比设置一个最低接受价格。一般来说,招标方式能使FDIC和RTC面对更加广阔和富于竞争的市场,对于大型不动产出售尤为有效。
资产管理合同(Asset Management Contracts)。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美国银行破产的数量不断增多,FDIC接管的不良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FDIC开始以合同方式,借助外部力量处理不良资产。FDIC采用的合同方式主要为资产清算协议(Asset Liquidation Agreement,以下简称ALA)。ALA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签订,期限为5年,且不能续签,合同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的净现值”。ALA采取了成本加成法,由FDIC负责支付合同另一方的营运成本,包括资产处置费、管理费、雇员工资及福利,此外,FDIC还将根据资产回收值支付一定的激励报酬。
证券化(Securitization)。住房抵押贷款是RTC资产存货中数额最大的一类资产。鉴于当时美国按揭证券市场规模庞大且已十分发达,RTC引入了证券化的概念,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寻求住房预期抵押贷款的买家。美国的按揭证券市场是由两个政府性机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共同创建的。Fannie Mae和Fred出e Mac从贷款发放者手中购买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住房抵押贷款,将其包装成更富流动性的证券,并提供还本付息担保。无论RTC还是FDIC都认为,证券化方法对于清理大量的抵押贷款存货非常有效。
股本合资(Equity part nership)。RTC处理其资产存货的另一创新性手段就是股本合资。所谓“股本合资”就是由RTC同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共同组成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RTC作为有限合资人(L imited partner)以其所持有的资产(通常为次级贷款、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作为股本投入,私营投资者则作为一般合资人(General partner)注入现金股本,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融资条款规定,资产清算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需用来清偿债务(通常是RTC所持有的债券),余下的收入则按照投资比例由RTC和私营投资者共同分享。
二、不良资产的估价
不良资产的出售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需求水平低、缺乏保护、价值难以确定和市场中一般不存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成型技术及通道,这需要清算者进行大幅度的市场和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完成。
1.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应注意的问题。不良资产出售的困难基本上是与不良资产价值的难以确定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一个确定的市场价值,并把其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就会根据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有效的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不仅要反映不良资产具有的特性,更要与不良资产的存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对于我国不良资产的评估,我们认为评估的重点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充分考虑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并注意评估方法的选择。
评估重点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发达国家的不良资产多是以不动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单项抵押资产,如美国储贷业形成的不良资产就主要是房地产贷款。而我国则主要是以企业信用为清偿依托的信用贷款,不良资产价值的确定以负债企业价值的确定为前提。根据国有银行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企业破产法对债权人保护失当的制度安排及政府的破产成本考虑,大部分资不抵债企业不会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持续经营和重组获利的假设决定了对企业价值判定的需要。企业资不抵债和大规模清算不良资产的需要,已经实际上赋予了债权人主导负债企业重组的资格,而只有对由所有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企业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决定重组的方向和方案的可行性。无抵押贷款、一物多抵、账外资产、海外资产和企业三角债的普遍存在,迫使债权人不能对单项资产主张权利,只能对企业整体价值提出要求。当然,对负债企业价值的评估不排斥单项资产的评估。
充分考虑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负债企业的价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制度上看,国有企业面临着不良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从国有企业自身看,国有企业落后的治理结构、低下的管理水平、陈旧的技术设备、众多的冗员等都是影响国有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从不良资产变现时的市场环境看,不良资产本身就处在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中,我国的形势更加剧了不良资产供求关系的失衡。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国有企业处在一个不利的形势之下,势必降低它的价值。
2.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市场价值法,二是现金流量法。市场价值法是以企业股票的价格作为反映企业价值的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尽管有时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的真实价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没有比这种方法核算成本更低、变现更直接的方法。不过由于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股票必须公开全部流通,因此对于当前我国还没有上市的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仅具有价值。现金流量法是用将企业在未来阶段发生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再加总的方法考核企业的价值。它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基本的方法,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普遍的认同。
现金流量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估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怀疑;贴现率的单一性影响了估价的准确性。在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时,公式中使用的贴现率是惟一的。但是,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往往较为复杂,资本的来源程序、性质、背景很不相同,加权成本时应当反映各项资本的不同特征。加权资本成本法尽管考虑了各自的权重,却不完善,还有许多项目没有体现出来,如股票发行成本、政府补贴、证券套期保值以及外国证券等,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往往对企业成本产生复杂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复杂,简单的加权平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正资本成本,需要改进。
现金流量法的改进:调整现值法。调整现值法的理论依据是价值具有可相加性。在企业估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金流量的不同事项把企业投资或经营分割为几个部分,分别计算每部分的价值,最后相加得出企业的总价值。因此,企业的现金流有两大类:真实现金流和相关现金流。前者指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现金流,如企业利润、现金运行成本、资本支出等;后者指与理财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包括利息避税、补贴融资、发行成本、套期保值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等。调整现值法的估价公式为:企业价值=基本价值+理财活动带来的价值影响。其中,基本价值指假设企业所有的资本均为权益资本,而未来收益预期按权益资本成本折现得出企业价值。理财活动带来的价值影响则包括了利息避税、财务拮据成本、套期限保值、补贴成本等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部分。
调整现值法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资本结构日益复杂的问题,而且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将价值分割开来计算的方法能够较为严格地体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使企业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业务发展方向。如管理者可以根据此方法先分别预测各部门可能发生的现金流,一段时间后再与实际情况比较,即出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调整和控制。
对现金流量法的革命:经营期权。在改进现金流量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其理论基础的质疑。一些学者指出,当使用现金流量法时,评估的对象局限于“已到位”资产和正在展开的经营活动。但在现实经营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并不一定是为了立即获得收益,而是为了使企业保持一种未来获利能力,使企业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对于目光长远且有着良好的市场扩张理念和产品发展规模的企业来说,未来的机会可能比眼前的收益更有价值,因此企业的价值应当包括“已到位”资产的价值和未来增长机会的贴现两部分。基于目前的经营活动而使企业获得了在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这个权利是否行使和在什么时间行使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因而提出了“经营期权”概念。
经营期权,又称“真实期权”,指企业持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不是义务),这类权利包括等待一定时期后才进行项目投资、放弃投资或者改进项目等等。它的特点是企业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做出行使权利或者说放弃权利的决策,以使企业保持增长潜力。之所以称为经营期权是因为该权利具有期权的特性,在很多情况下,投资项目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是延期的。拥有投资机会就像拥有买方期权一样,通过耗费一定的资本(即支付一定的期权限价格),可以选择现在投资、将来投资或不投资,从而在动态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经营期权思想更充分考虑了投资时的经营环境变化因素,与现金流量法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投资机会的估价,后者是对投资项目的估价。现金流量法要求企业必须现在就做出投资或不投资的决定,如果投资就根据可能出现的市场条件预测未来现金流,然后折算成现值。经营期权则不要求企业立即决策,而是允许等待和观察,始终保持选择的权利。它将企业置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充分考虑外部不确定条件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比现金流量法能更全面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不过由于这个思想提出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模型化,类比金融期权模型时有许多参数确定难度较大。
3.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矛盾。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1)价值的资源资本化加速形成与自然资源市场配置和评估相对落后的矛盾。不少国有企业无偿或廉价占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开采权,这些权利日益资本化,对企业的价值有重要。但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国有制的产权安排和管理体制改革及理论研究的落后,因为地储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出现了该类资源的评估出现技术障碍;自然资源占用和开采中事实上的双轨制,产生了低效使用、掠夺性开采和企业之间竞争不公平的问题;伴随着自然资源资本化过程出现了资源收益分配向企业和地区倾斜的外部性问题。(2)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确定性与影响潜在获利能力诸要素不确定的矛盾。国有企业正处在产权制度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之中,前景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如何减低不确定性的影响是一个关键问题。是否需要规定提供资料的时限和预测时限,时限的长度如何把握,采取何种程序和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企业产权交易中有形资产易于变现的安全效用与无形资产决定于超额收益的获利预期的矛盾,使得评估方法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采用成本法可能忽略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使用收益法不能全面系统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并且二者难以整合。
三、资产证券化与多样化出售
证券化就是将相似且能产生预期现金流入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发行附带息票的市场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是美国的RTC出售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和渠道之一,人们对于利用这一新兴工具处理不良资产寄予了厚望。
1.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分离与重组,转换成为证券市场上可以流通和出售的投资工具。经过变换,长期投资工具转变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工具,不仅满足了的长期信用需求,而且分散了提供长期信用的机构的期限不匹配风险,成为介于国债和股票之间的一种投资工具。其主要特征是:一是信用增级,通过内、外部信用增级两个渠道提高资产证券的信用等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二是规避风险,不仅降低了系统性风险,而且将集中于卖方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分散到了资本市场中;三是广泛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凡是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已都能够证券化。因此资产证券化出现后受到商业银行推崇,并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强列的冲击。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大量出售贷款等金融资产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大推动力。
2.资产证券化的对象与操作流程。并非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证券化,根据已有的证券化交易,一般认为一种可证券化的理想资产应该具有:(1)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活期间;(2)有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所有者已经持有该资产一段时间,有良好的信用记录;(3)兼容资产的债务人有广泛的地域和人口统计分布,金融资产的抵押物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它对于债务人的效用很高,金融资产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
不利于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属性有:(1)资产管理者缺乏经验或财力单薄,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量较小或金额最大的资产所占的比例过高;(2)本金到期一次付清,付款时间不确定或付款间隔时间过长;(3)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有修改合同的权利。
在发达国家已被证券化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资产: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私人资产抵押贷款、汽车销售贷款、其他各种个人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各类工商企业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转账卡应收款、机租赁租金、办公设备租赁租金、汽车租赁租金、飞机租赁租金、交易应收款、人寿健康保险单、航空公司机票收入、公园门票收入、俱乐部会费收入、公用事业费收入、石油(天然气)储备、矿藏储备、林地、各种有价证券的组合等。
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交易结构,基本运作程序如下:(1)原始权益人通过发起程序将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2)有原始权益人或独立第三方组建特设载体(SPV),然后以“真实出售”的方式将原始权益人的拟证券化资产合法转移给特设载体,在转证过程中通常由信用增级机构进行信用增级。所谓“真实出售”是指资产出售合同中明确规定:一旦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资产池不列入清算范围,从而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特设载体以受让的资产为支撑,经过信用证级后聘请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并用该资金来购买原始权益人所转让的资产;(4)管理人(通常由原始权益人兼任)负责向原始债务人收款,然后将源自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转交给特设载体,由特设载体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3.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主体与特设载体。资产证券化的每个环节设计,有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权责利。运作主体主要有:发动主体、特设主体、行主体、投资者、信用增级主体、管理机构、受托管理机构、律师、注册师等等。
证券化资产与一般证券在发行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特设载体的成立上。资产证券化采取发起人与发行人相分离的措施,专门成立特设载体承担发行责任。一般证券的发行则往往是发起人发行人合二为一。成立特设载体的目的就在于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隔离开来,使投资者始终享有对标的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追索权,直到现金流按照证券化合同的约定生成完毕。特设载体通常是发起的附属或联营公司,或者是投资银行。特设载体要严格自律,保证将收入用来购买证券化的标的资产,并能够消除其他债务对证券化资产的影响,或根本不产生债务。
特设载体通过购买发起人的资产实施资产证券化操作。资产出售必须以买卖双方签订的金融资产书面担保协议为依据。出售时卖方必须拥有对标的资产的全部权利。资产出售后通常由发起人当SPV资产的组合人和管理人,负责向债务人收回到期资产和代管资产相分离,否则会导致SPV对委托管理资产的权利因发起人破产而丧失的后果。
资产出售方式主要有:(1)债务更新,即先行终止发起人与资产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合约,再由SPV按原合约还款条件订立一份新合约替代原来的债务合约,从而把发起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换为SPV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更新一般适用于资产组合涉及的债务人人数较少的场合。(2)转让,即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待转让资产项下的债权转让人享有终止债务支付的权利。(3)从属参与。从属参与方的合约依然保持。SPV先行发行资产证券,取得投资者的贷款,再转贷始发起人,转贷金额等同于资产组合金额。贷款附有追索权,其偿付资金源于未来的现金流收入。
无论采取何种出售方式,都要符合“真实出售”的标准。法院认定“真实出售”的标准有:(1)当事人符合证券化的目的;(2)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已进行资产出售的账务处理;(3)出售的资产一般不得附有追索权;(4)资产出售的价格不盯着利率;(5)出售资产已经过“资产分离”处理,即通过信用提高方式将出售的资产与发起人信用风险分离。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将被视为担保贷款或信托。对“真实出售”的规定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法律基础。
特设载体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能力为自己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的公司尤为重要。在美国两家最大的特设载体是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和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他们从储藏与信贷机构、抵押银行以及商业银行购买居民抵押贷款,再对其进行组合包装,然后把这些包装支持下的证券卖给投资者。
4.信用增级与不良资产出售。信用增级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资产证券的投资收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主要取决于证券化资产的信用保证。资产债务人的违约、拖欠或债务偿付与SPV安排的资产证券付期不一致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对于这种信用和流动性风险需要提供信用担保,提高其信等级。
信用增级按信用支持提供主体的不同,分为卖方信用增级和第三方信用增级两种类型。卖方信用增级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直接追索,即由SPV保留对已购买资产的违约拒付进行直接追索的权利,通常追索最显著的特点是手续简便,因而广泛使用。缺点是评级机构对资产证券的评级不会高于发起人的资产信用等级,并且发起人的回购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消,所以直接追索往往辅以发起人寻求的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并由SPV保留直接进行追索的选择权。第二,资产储备,即由发起人保有证券化资产数额以外的一份足偿付SPV购买金额的储备资产。在违约应收款限度内,从储备资产所带来的现金流量中进行偿付。在这种方式下,SPV在购买时并不支付资产的全部价款,而是按一定的折扣收益和折扣比例支付给发起人。超额抵押即是该种信用增级方式中的一种。第三,购买或保留从属权利是指卖方以不可分割权利方式出售资产组合时,保留自己一份不可分割的权利,但这份权利从属于买方权利(即SPV的权利)。如果所售资产发生应收款违约,SPV可以从卖方保留权利中得到补偿。购买从属权利是买卖发行的从属证券,从属证券的权利落后于SPV向第三方投资者发行的资产证券,即投资者的投资偿付权利优先于从属证券的偿付,并且要求SPV对从属证券的偿付要以证券化资产不发生违约为前提。因此在购买从属证券方式下,实际上是由证券化发起人向SPV提供了一笔保证金。
第三方信用增级,即由证券化发起人以外的主体(一般为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向SPV发行的资产证券提供信用保证。方式主要有购买从属证券和为买方(SPV)证券信用提高两种。购买从属证券是由第三方购买证券化资产买方发行的从属证券,承担证券化资产不违约的保证现任。为买方证券信用提高则是通过信用证形成第三方不可撤消的在一定条件下购买SPV金融资产的义务。当SPV发行的资产证券出现违约时,第三方承担向投资者进行支付的责任,同时SPV的资产权利转移给第三方。第三方可以对SPV发行的资产证券提供全部保证,也可以是部分保证。第三方信用增级使资产证券的信用水平独立于发起人(或发行人)的信用水平,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
对于处理金融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也体现了业务优势。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的问题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资产证券化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促进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相互匹配。资产证券化分离了单项资产与企业整体的信用风险,使整体信用水平不高的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凭借部分优质资产继续融资,改善流动性。出售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得以将贷款本息支付的固定性和存款提取灵活性之间挤兑风险化解了。其次信用增级安排为出售不良资产提供了崭新的可能通道。信用增级尤其是第三方信用增级可以使资产证券的发行不主要依赖于资产的信用状况,这使资信水平低但符合证券化基本条件的不良资产能够顺利出售。
四、结论
1.FDIC和RTC充满创新清算手段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坚持公开操作的原则、探索间接出售方式和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做支持。
2.调整现值法和经营期权思想确实拓宽了评估的思路,有助于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细化整体,代表着国际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债转股;不良贷款累积;行为金融学;展望理论
1 债转股引起不良贷款累积的机制
债转股是债权转股权的简称,指通过将合同之债变为企业股权的方式来消灭债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在我国的实践中,债转股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债转股是指一切商业意义上的债权转变为股权,即债权人对企业所形成的债权转股权。而狭义上的债转股则专指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控股分红。本文研究的债转股为狭义上的债转股。以下从银行、企业、资产管理公司三方面来分析债转股造成不良贷款的累积机制。
1.1 银行方面
在债转股过程中,银行选择实施债转股企业的重要前提是银行对该企业债权已经处于不良资产范围。通过债转股使企业转亏为盈,少则一年,多则数年,有的甚至以失败告终。而股权同债权一样,在银行中都有相应的资金成本,股权收益远远不能弥补银行股权投资占用资金的成本。
1.2 企业方面
对于亏损企业而言,债转股当中它们是利益获得者,为了摆脱债务压力,这些企业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掩盖不利因素,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将自己包装成符合条件的企业,以达到债转股的目的。一旦这些错误或虚假的信息成为确定交易条件、履行交易行为的基础时,资产管理公司用债权换来的股权就“物无所值”,最终增加了银行资产的回收风险,轻则影响不良贷款的回收效率,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重则导致无法收回贷款,产生损失类贷款。
2 行为金融学对不良贷款累积机制的解释
丹尼尔·卡耐曼与阿莫斯·特韦尔斯基(1979)提出了展望理论。他们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其中,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决策权重代替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
2.1 价值函数的解释
(1)风险寻求。
价值函数表示决策者在收益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寻求。
(2)损失厌恶。
价值函数曲线。在损失阶段比收益阶段斜率更大一些,说明投资者在相对应的收益与损失比较下,边际损失比边际收益要敏感一些。
银行是厌恶损失的,所以银行会产生相对于高概率损失的风险寻求。而债转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虽然债转股的本质是不良贷款的重组,会造成不良贷款的累积,可一旦实施成功即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但能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加快不良资产的回收,而且可以改善北京水泥厂的资产结构。
2.2 展望理论决策权重思想的解释
(1)决策权重思想概述。
决策权重思想是人们通过计算展望值进行不确定性决策时应用的一种行为金融学理论。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真实概率中极小概率下的权重是π(0)=0,在极大概率下的权重是π(1)=1。反映了人们心理上通常将极不可能的事件视为不能,而极可能的事件视为确定。其二,很不可能(非极不可能)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大,就像夸大了概率,即π(p)>p。其三,很可能的(非极可能)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小,就像低估了概率,即π(p)<p。由此可看出极小概率和极大概率决定于个体的主观印象。
(2)展望值大小决定银行贷款行为。
银行并非对所有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贷款,而是选择展望值大且风险小的企业进行贷款。我们可以假设银行在贷款时面临三种选择,A:贷款给大企业1亿资金,B:同样的贷款量分散贷给10家中小企业每户1000万,C:贷款给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国有企业1亿。假设能正常收回的概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为99.5%。银行获取收益为贷款额的6%,如果贷款不能收回损失为本金加成本共计贷款额的105%。那么按期望理论来考虑。银行会选择贷款给10家不相关的中小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分散风险,且获得与贷给大企业一样的预期收益。但实际情况中,银行一般会优先考虑贷款给大企业或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国有企业。以下用展望理论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大企业贷款展望值:
由于0.5%在贷款人的主观心理中属极小概率,贷款人通常视之为不可能事件而赋予权重为0。相反,99.5%在贷款人的主观心理中属极大概率,被贷款人视为确定事件而赋予权重为1。
A方案的展望值为E=1×10000×6%=600,确定事件的风险也相应变为0。
中小企业贷款展望值:
有且仅有一家企业违约的概率为C110×0.05×0.959=4.78%
有且仅有两家企业违约的概率为C210×0,052×0.958=0.1%
以此类推,出现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违约的概率更小。有且仅有一家企业违约的概率是4.78%,在贷款人心理中属很小概率,在计算展望值时其权重往往被夸大,我们假设夸大为5%,而两家以上企业违约的概率,都属于极小概率,权重取值为0,这样贷款全部收回的概率就为95%。
B方案的展望值为E=5%×(-1000×105%)+95%×(10×1000×6%)-517.5
B方案中企业的风险为:5%×(-1000×105%-517.5)2+95%×(10×1000×6%-517.5)2=129318.75
已产生不良贷款企业的贷款展望值:
关键词:金融证券化;趋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金融证券化的概念是这些年来主西方国家和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上出现的创新趋势,同时它同各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以及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融证券化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以及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
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则是指诸多社会经济的主体即包含有政府的部门、企业以及个人,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在市场上发行以及买卖有价证券这种形式来融通资金,即就是社会融资就从银 行信贷向证券市场的转变,那么就会间接金融而转向直接金融转化。
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一般则是出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到的一定阶段,一般则是成熟阶段。而世界金融已经发展了近6个世纪,然而真正迅速发展阶段要应该是从20世纪的60年代算起。尤其是在70年代之后的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巨大变革以及改进,金融则向证券转变的趋势则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证券化并不同于资产证券化,因为它将会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即就是整个金融系统的范围作为考虑范围,就以衍生证券,集团贷款分包等等;通常资产证券化则仅仅是从银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进行证券化这一方向作为出发点,同时分析出金融体系中的银行方面的证券化改革。因此就可以认为,金融证券化就可以能够全面地表现出世界趋于增强金融的流动性,同时降低了金融风险性的趋势,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我国金融证券化趋势的表现
在80年代中期之后,所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相当迅猛的发展,同时证券的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则会迅速的扩大,尤其是发展到90年代,这种发展的势头则显得非常的迅猛,因此这就说明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就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则就显得明显,从这些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的话,自从1981年直到1991年末,而各种债券的累计发行金额将会达到3000多亿元。这样通过国债发行则就为国家财政可以筹集到1 300亿元而对资金。从1988年开始逐渐开放了国债券转让的市场之后,直到1 9 9 1年底则累计国债的交易额将达到360亿元。到了1991年底.企业则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总共筹措了将70亿元的资金。从1985年之后,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和一些 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则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总共筹集到1000多亿元的资金,其中是重点经济建设以及生产流通企业服务。同时最近几年来我国还通过积极 尝试进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从1982年开始,就先后多次成功地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开始发行了融资债券,到1991年末,我 国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则在国际资本的市场上累计发行了 外币债券50多亿美元,这就为我国在国际证券的市场上将筹集到资金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站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从1 9 8 4年9月北京出现了我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后之后,股份制 企业的数量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到了 1991 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同时的股票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趋势,到了1991年末,就已经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 票达63亿元。深圳、上海的股票交易呈现出特别活跃,到了1 991年底,这两地的股票全年累计交易量则就达到43.6亿元。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而间接金融的比重则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直接金融的比重则表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在证券市场之上,债券交易所它占据的比重逐步的下降,股票交易所它占到的比重则不断的增大,而后这则由1990年的仅5%左右而上升到1991年的2 5% 左 右。所以就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的话.那么这个比重则还将继 续的上升。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凭借——证券机构的发展的表现卓著,直到2010年末,则证券公司的发展以及到了107多家,3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以及综合性银行分支 机构设立的证券营业部。
3、当前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在西方国家,金融证券化在理论上表现的已比较成熟,并且实践之中也获得了成功;但是我国金融证券化的理论则依然在讨论之中,同时实际操作数量比较少,范围也偏小,而这是因为各方面原因而导致的。
3.1、应该加大增加对金融资产在证券上的投资力度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因该积极寻找优秀、稳定的证券来进行投资,同时提高“三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选择则有:国库券、财政债券、重点建设债券以及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债券、基本建设债券、保值公债以及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债券同地方企业债券、股票,然而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债券之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第43条,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样就是为了保持银行高度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如此法规的规定则显得自然以及正确。但是伴随着债券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在笔者看来商业银行投资到达各种利率、期限的证券则将会更有利于它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也将得到更高收益,这样就可以方便其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而在从另一方面来讲,证券的买卖则是央行进行间接调控的最合适的手段。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它在美国就被看成最有效的调节工具。所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利率、期限的债券就可以自由流通,这就完全可以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然而当美联储认为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现金之时,那么它就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收集到各种债券,这时的债券价格将会直线上升,而持有者将会纷纷的抛售,美联储就可以达到原来的目的。而这个是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的间接的调控,但是如果市场如果不够成熟的话,那么间接调控的手段就绝对没有办法来实施。所以本文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应在证券种类的开发、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加大力度,既可以使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来提高收益率、同时降低风险,这样又可以使得国家金融调控就直接转为间接,这样就可以便于金融体系自身调节以及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目前正在建立以及发展集安全性、流动性成一体的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市场,到了200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市值则就已经达到了35000亿元,这样累计则就为企业融资达到4600亿元,同时开户的人数达将达到5000万人,并且表现出较长足的进步;同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呈现出交易活跃的态势,2000年上半年单边债券交割量将达到4444.43亿元,并且超过了1999年全年市场债券交割的总量。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如果要真正达到信息通畅、工具丰富以及秩序良好的状况,则还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应该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协调,例如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约束,交易结算的安全性,在加上监管的配合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这些方面。
3.2、应该加快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的步伐
应该在房屋抵押证券化市场成功的经验之下,当前国际证券化市场则就表现出三个衍生的发展方向:
第一,即就是支持证券化的资产的多样化,这是由消费信贷作为主体资产并且向商业抵押贷款而发展;并且有单独资产则向不同资产组合支持成的多层次证券化方向发展。
同其他金融工具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比如说资产背景下的商业票据。
第三、就是使用解决不良的资产,以及运用资产证券化当做工具来解决不良资产,同时建立其“解决信托公司”。
当前我国只有在第三个方面上有所吸收以及利用。国家出资400亿,并且建立起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就为消化银行的风险资产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就是“债转股”的业务。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在使用最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的办法来经营不良资产,同时使得不良资产可以尽量得到比较文、较高的收益,并且使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可以逐步的发展提供范例,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比如说资金短缺,以及缺乏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当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同时这也就为我国进一步资产证券化也提出了一些应该改进的方向。
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别“债转股”同金融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它是阶段性的工作,如果一旦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完毕的话,债转股工作就可以宣告结束,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就可以解散,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则就具有了阶段性的特征。同时金融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作为一项崭新的金融工具,并且具有广泛性以及一般性的特征。所以,债转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会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这伴随着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持续加强,那么企业应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将会有所减弱。并且这同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的状况是由类似之处的,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存贷利差同时也将会逐渐缩小。并且应该为自身的生存以及发展,银行的机构也应该进行不断地拓展业务,并且改变银行业的传统,就是以存贷款息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积极地向证券市场不断渗透,以及应该不断扩大金融证券的发行,并且加大对有价证券的投资业务。
参考文献:
一、中小商业银行范畴
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衡量标准不同,其共同特点在于资本金少,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对象集中,地域性突出。以资本额为衡量标准,美国二战以前10万美元以下,二战以后2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及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均属于此列。在我国,对中小商业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在非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中,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都是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就股权结构而言,又可分为两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合作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制商业银行包括3000多家城市信用社和四万多家农村信用社。(数据截至2001年末)
二、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现状
截至2001年末,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27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1.57%;存款总额2.54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20.86%;贷款总额1.67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5%。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从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比较,与外资银行的比较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比较优劣势。
(一)中小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比较:
1、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的劣势:
(1)从市场格局上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占据了市场80%左右的份额,中国银行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至1999年末,四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共设立网点140110个,而十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网点4276个,且网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2)四大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后盾,有补充资本金的机制,比如1998年国家通过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而中小商业银行就没有这项优惠政策,除四家上市公司以外,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大都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偏少,限制了业务的拓展,而增资扩股渠道的制约,导致部分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困难,发展速度缓慢,存在发展后劲上的差距。
(3)信用机制上的差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而中小商业银行却没有这个条件。
(4)处理不良资产的差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自身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没有这个条件。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2年9月30日,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2323亿元。
2、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的优势:
(1)从经营机制上看,四大商业银行仍未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缺乏追求利润的冲动,而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的追求利润的冲动。
(2)从历史包袱来看,四大商业银行有较重的历史包袱,冗员较多,不良资产较大,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是轻装上阵,没有什么历史包袱。
(3)与四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比较低,资本充足率较高,由于实行股份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较高,易于采纳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技术。
(二)中小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比较:
1、与外资银行比较的劣势:
(1)外资银行经营资金实力雄厚,我国营业额最大的工商银行在1999年也只能在世界银行界排第27位,营业额只有排第一位的德意志银行的三成多。外资银行机制灵活,有先进的营销技术和超前的服务观念,良好的信誉,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
(2)规模较大的外资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全球清算系统和全球客户服务系统,全球范围内的资金往来当日即可完成。同时,外资银行在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上拥有技术资金上的优势。
(3)外资银行拥有较大的人才优势。一方面,外资银行拥有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多年金融业务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委以重任、高薪和出国、员工持股、期权持股等优厚条件挖走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第三,外资银行还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以及有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4)中小商业银行网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外资银行的业务也将集中在中心城市,地域范围会与中小商业银行重叠,双方的竞争更直接。
(5)外资银行目前还享受一些超国民待遇,包括:外资银行所得税率为15%,且有“两免三减”的优惠,而中小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为33%。
(6)外资银行多为综合性商业银行,许多创新的金融业务不需要经过人民银行批准,而中小商业银行任何新业务都要经过人民银行批准。
2、与外资银行比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