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10:4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案式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部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学案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学案式”教学法确实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为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运用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案的编制应体现以下几个部分:
学案中首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是设计恰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在讲《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这节课时,我在课前预备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1.用数学符号 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
。
2.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 。
3.a≥b的含有是 ;
若a>b,则a≥b是 命题;
若a≥b,则a=b是 命题。
4.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依据是:
ab>0?圳 ;ab=0?圳 ;ab
5.作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过程中,变形的方法常有 和 .
这一环节也可以做为“前置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课堂上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前置作业中的有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要想设计出恰当的课前准备作业,必须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课前准备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检测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对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一、强调主体性,让学生在尝试中得到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上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突出层次性,采用“低起点”教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策略、兴趣爱好等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实施差异化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层次性,既要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造意识,也要让学困生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在讲“绝对值和相反数。
三、凸显主导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背景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实现目标达成.
四、注重生成性,数学教学不拘泥于预设
教师不拘泥于教学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对预设的教案、教学策略、时间安排等进行修改,让“教”适应“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实数”时,对于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师准备了问题串: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无理数呢?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数吗?都表示无理数吗?教师本想通过具体的数引导学生分析.为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引入了数轴.当提到无理数时,有的学生无法找到无理数对应的点,教师适时调整预案,在数轴中画出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对角线的长度,学生就能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结论.
五、总结
一、反思的必然性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
在对教师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反思力的培养。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课堂里被动接受“灌输”、课下机械性作业、疲于应付考试这样一种状态,无法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甚至走上“迷途”。
二、纠错中,通过反思解决本源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此我要求每一名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具体包含三个部分:
(1)错误原因的查找。
(2)针对性的练习。
(3)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作为本题最后的反思与小结。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题目: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学生解法: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驻>0,即22+4k>0,解得:k>-1
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
这是典型的错误,原因是本节课的重心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他们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没有考虑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限制条件,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于是我作了如下的引导:
(1)错误原因是什么?(判别式的判别只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而a=0时不适用。)
(2)如何正确求解?(本题: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驻>0,即22+4k>0,解得:k>-1,又因为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中k≠0,故k的取值范围是k>-1且k≠0。)
(3)以后如何避免错误?(以后在做此类题目时,一要读清楚题中条件,二是结论的适用范围要清晰,三是解题的前后要等价。)
三、复习中,通过反思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更需要加强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复习中,引导学生按照网络(习题)构建、解法整合、跨越学科的途径进行的反思,不仅可以变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为精练、巧练,而且还能养成抓住问题关键、直接剖析核心的好习惯。
四、要发挥主体
反思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使学生从要我反思变我要反思,使反思变为学生自我内在的一种需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案导学”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 =0, , >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关健词:问题系统高中数学实验
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是从教学思想、教材、教法及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改革实验,它从目标与检测、自学、情感这四个因素来全面落实数学问题系统,将教材中的数学习题进行了扩展。从主体上说,就是将传统的教材向具有科学性、生动性、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系统进行转化,在编排上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进行安排,将死板的教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乐学,实现了当前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的教学目标。
我校编写了一套高一的《代数》和《立体几何》教案本。在两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教学和观摩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案本与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课例
目前高考的知识点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是所遇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都是没有见过的。也就是说,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教材,也不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我们将教材的每一节知识编成了相应的教案本,教案本将每节课都问题化,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教师只是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教案本是为了高考而特制的,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能当预习辅导材料,课后又能作为习题本。
下面就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介绍,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一节课为例。
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
研讨课题:如何使用实验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和概括?
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实验教材《数列》第一章的第五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同学们先看教案本中的学习提要和问题1的两个问题。
学习提要: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有哪两个形式?如何导出的?如何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解题?
评述:实验教学每节课开始,都是以几个小问题的形式呈现,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知识的重点,这样有利于教与学的顺利开展。
问题一: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有关系q,n+m=p+q,则an,am,ap,aq有关系an+am=ap+aq。
2.如何计算1+2+3+…+100?
评述:问题一迁移性问题,为引出以下的新知识起到了铺垫作用,如第1题是为了解释a1+an=a2+an-1=…,第2题则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教师:同学们看问题二与问题三中部分公式的推导。
问题二:
1.如何计算5+6+7+8+9+10+11?
2.在等差数列{an}中,如果记Sn=a1+a2+…an,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问Sn具有怎样的表达式?
问题三:
1.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1中七个数的和:
S7=5+6+7+8+9+10+11,①
S7=11 + 10 +9+ 8 + 7 + 6 + 5。②
①+②得:
2S7=(5+11)+()+()+()+()+()+()
=7×16。
S7=7×8=56。
2.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1,a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Sn=a1+a2+…+an-1+an,③
Sn=an+an-1+…+a2+a1。④
③+④得:
2Sn=()+() +…+()+()。
a1+an=a2+ ()=……
2Sn=n・(a1+an)。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 项和公式。
公式(1)Sn=n(a1+an)12,求Sn需知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
公式(2)Sn=na1+n(n-1)12d,这里求Sn要知道的三个条件是:。
教师叫学生写出公式(1)、(2),然后用语言表达推导公式的方法,应用公式求Sn的方法需要知道的三个条件。
评述:这两个问题从浅到深来安排,主要是希望让学生根据规律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由学生自已动笔去推导这些公式,印象深刻,对知识理解到掌握。
现通过两个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1一个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中,前3项的和等于前11项的和.
(1)若这个数列前n项和最大,求n的值.
(2)求该数列前14项的和.
分析:(1)s3=s11,说明第4项到第11项之和为0,因数列首项为正,故必然有一项为正且其后面一项为负,找到这一正、负分界项,便得到n的值.
(2)s3=s11,显然不能求出a1和d的具体值,为此,只有设法探求s14与它们的关系.
解:(1)由已知s3=s11,得
a4+a5+a6+…+a10+a11=0,
a4+a11=a5+a10=…=a7+a8=0.
因数列首项为正,故公差d0,a8
(2)设{an}首项为a1,公差为d,s3=s11,
则3a1+3(3-1)12s=11a1+11(11-1)12d,
整理得2a1+13d=0.
故s14=14a1+14(14-1)12d=7(2a1+13d)=0.
例2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Sn是它的前n项的和,已知S7=7,S15=75,Tn为数列{|Sn1n|}的前n项的和,求Tn。
解: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
7a1+21d=7,
15a1+105d=75,解得a1=-2,
d=1。
所以Sn=n(n-5)12.
设bn=Sn1n=n-512,则{bn}是等差数列,故S′n=b1+b2+…+bn
=n2-9n14.
令bn=n-512≥0,解得n≥5.
所以b1,b2,b3,b40.
所以当n≤5时,
Tn=|b1|+|b2|+…+|bn|
=-(b1+b2+…+bn)
=9n-n214.
当n≥6时,
Tn=|b1|+|b2|+…+|b5|+…+|bn|
=-(b1+b2+…+b5)+b6+…+bn
=-S′5+(S′n-S′5)
=S′n-2S′5
=n2-9n+4014.
所以Tn=9n-n214(n≤5),
n2-9n+4014(n≥6)。
评述: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教师不需要对习题进行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直接解答,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解答步骤。
由此可以看出,实验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在课堂上,既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提问,学生的抄笔记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高速、高效。
二、实验总结
实验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取决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从学生方面来说,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只有在每节课之前做好预习,才能正确地完成教案本上的内容,这就等于完成了课本中的一些容易的练习题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必去做课本上的习题了。针对学习差的学生则需要加强对教材习题的训练。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了教案本,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作业批改量也很少,甚至是没有,从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
经过这一年的实验教学法的实施,在每次的测试中,有的学生能得满分,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运用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高三年级也应该进行此种方法教学,现在已经相应编好了高三教学用的数学专题讲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91-01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预设性。尽管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能保证必定可以上出好的课,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就注定了无法上出好的课。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设计的教学起点把握不准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必须找准设计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在这一方面多数教师做的并不好,因为教学起点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要想准确的把握,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层次和方法等有一个全面了解。但是,现在多数教师并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去了解学生,很多教师习惯性的以学习成绩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途径,将其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设计的起点上,往往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导致教学设计在起点上不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要么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很难,要么就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2、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合理
教学设计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如果教学设计脱离了教材,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就会直接影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实际上,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上比较简单,但是考试的内容相对于教材要难的多,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片面的追求内容的难度,在内容上远远的超过了教材的难度。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这种高难度的内容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出现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等诸多问题。
3、教学设计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参上,仅仅通过教参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沟通和交流。教师也反映小学与初高中数学教学出现脱节,很多时候高年级讲的一些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学过了,或者很多必要的知识基础不具备。
4、教学目标设计空泛含糊
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指明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需要以宏观的课程目标为依据,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具体化、明确化。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否认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写教案时经常、本末倒置。即写完教案后然后再写教学目标,且照搬教参比比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基本上都是抄别人的。很多老师不肯认真研读文本,再加上经验不足,就很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住,出现“教到哪是哪”的问题。教师的教案也反映出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仍然存在不准确、不全面、遗漏一些应该设置的教学目标等问题。目标大而空,不具体,缺乏操作性,不切实际。尤其是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很多教学目标中目标主体为教师,描述的都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使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到的词语往往是、认识、掌握,都为内部心理描述动词,无法判定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和掌握。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就是要全面落实各类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但是这一四维目标,属于引导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而并非是引导每一节课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参照上述目标,进一步把它们进行分解、细化,从而生成具有更强教学导向作用的微观目标。
2、确保学生的学习到位
就是要考虑数学内容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前面提到,数学学习有不同的类型,有知识学习,有概念学习,有规则学习,也有问题解决,但每一类学习都有其理想的终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数学知识学习的理想终点是在需要时能够回忆起来,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数学技能的学习一般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数学问题为终点,而思维方法的学习以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乃至创造为终点。数学学习不能达到其理想终点,就意味着学习不到位,没有完成课程或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效果 算术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对各年级数学的测验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初一以上各年级均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并且带有普遍性。在进行一些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新授数学内容倍感困难,不易接受和运用,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明显地暴露出来。教师也因多种因素感到教材难以处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其原因分析,有如下二个方面:
1.在中学阶段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算术与数学的衔接点也是分化点。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从学生心理上看,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岁左右,正处在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化,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转化开始时是不适应的。“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的进一步抽象,也可以说,是学生升入中学后遇到的抽象思维的第一关,是他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关是不容易过好的。
2.受小学算术的内容和方法的束缚,不易接受中学代数和几何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数的概念方面,习惯于在非负有理数集上研究问题,对在实数集上研究问题不易接受;在运算种类上,习惯于加减乘除运算,对乘方、开方、指数等不易接受,习惯于用数字表示的数及其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运算和函数及其研究不易接受;在解代数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列方程或不等式的方法,在解几何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有关概念、公理、定理进行论匪,习惯于研究单项值的情况等。
针对上述两方面情况,从四个方面入手:
1.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对学生的小学算术学习进行查漏补缺,抓住薄弱环节认真复习巩固和提高,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全过程,始终引导学生去比较算术与代数、几何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异同,从而适应中学数学学习。
2.与其它学期(年)相比,初一(上)、高一(上)代数含强分化点的课时占学期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值较高,因此防止中学数学教学的分化现象,并针对学生藏文偏科情况,增加理科教学时间,从初一、高一入学时紧紧抓住不放松。
3.教师在编制教案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于学生要认真排队,按上、中、弱三个层次分类。优生以自学加强能力培养为主,中等生以阅读指导为主,弱智生以阅读提示点拨为主。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反复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中,多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结合册、单元、章、节授课内容,予以讲解回答,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补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学中,多运用直观演示,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抓住关键语句,揭示本质,循序渐进。让学生多练习,反复训练和多样化数学竞赛比武,弄懂道理,掌握事物内部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NC Machine Fault Diagnosis and Repair course reform, describes the course design ideas, reform content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method, designs feasi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Course implementation achieves relatively good results, but also has problems in reform.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73-02
0 引言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数控机床维修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方法并能排除数控机床常见的故障。课程原来的内容笼统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的所需专业技能要求,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设计思路
①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了从事数控机床维修岗位所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该课程也是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②本课程以源于企业的真实数控机床故障为载体,所有的工作任务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以企业化的教学环境为工作和学习场所,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下发给学生,突出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结合。
③请进来,走出去:将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指导《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学生到一流签有协议的企业去实训或随数控机床厂家技术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为用户维修服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同步。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学校,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系统设计学习情境 本课程按照系统化的设计思想,根据《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数控机床故障排除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知识分为图1所示的六大模块,并选择14个典型维修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来搭建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的具体化。
2.2 教学组织 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按5~6人的标准对全班分组,将整个班组化整为零,有效的解决“大班中”实施项目教学的难题。老师充当车间主任和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项目实施管理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也减轻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2.3 教学方法的设计 摒弃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完整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为主,辅以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法等多种教学的组合,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实现工学结合的教与学。
2.4 教学手段的设计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录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②运用虚拟项目环境。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中,使用了“虚拟项目”。课题组从真实项目中提取知识内容,并进行分解和简化。学生先接受维修任务,再设计维修方案,最后具体实施,以充分了解项目的运作全过程和规则。学校中的实训室还对工程现场进行模拟,使学生在实训操作环境中不仅学习理论,同时积累实战经验。③通过校园网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网上教学,依托学院校园网以及本课程自己的网站,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老师可以网上指导学生实现网上远程学习。
2.5 教学资源的建设 ①课程团队开发有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评价表、反馈表,以及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用以指导课程的实施。② 根据课程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整理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包括各学习情境的任务书、引导文、学习资料、习题、实训录像等,且课程团队共同开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现《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在新技术要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课程网站资源、各种维修工具、仪器、各种数控机床、各类技术资料、视频库、案例库、试题库等等,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支持。
3 课程改革的成果
本课程从10级维修专业开始实施,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六步教学,着重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2 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团队各位老师的努力下,为本课程制作了配套的学习任务书、课件、教案、评价表;参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资格职业标准开发了数控维修试题库、案例库;编写适合本科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教材;搜集了很多的技术资料和视频教学案例。并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这些教学资源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3 积累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团队会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起讨论,出谋划策,探讨解决措施,保证教学顺利实施。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今后本课程及其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3.4 提高了教学团队老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由于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求老师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的上好本门课程,教学团队老师到数控机床厂家、数控系统生产厂家进行实践,培训、扩展知识层面,增加实践阅历。为课程改革实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师资保证。
4 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前继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学习压力大 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很强,并且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结构原理、单片机技术、数电模电、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电机技术等机类和电类专业课程。数控维修虽然开设了这些课程,但是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难度是很大的。多数学生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在课程实施中,学生感觉压力大,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4.2 教师专业技能要及时更新 由于数控机床的先进性和复杂性以及数控技术不断创新,教师要定时到数控系统厂家、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扩展知识层面增加实践阅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01):34-36.
1.教给谁
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应循序渐进,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应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备课和教学准备一定要考虑和解决好的问题,只有教师全面了解了教育对象 ――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的教学准备才有了针对性,备写的教案才有实用的价值,组织学生活动、设置数学问题才会有一个尺度和切入点。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出现了知识的断层与“卡壳”,出现了知识建构的生硬与勉强,也出现了问题设置的过大或无意义,也出现了只评价不反馈也不矫正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借助学生的认知经验、经历、体验和感悟去同化、内化新知识,甚至个别教师的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不是水到渠成,而是空中楼阁,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只是星星点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这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课前准备、教案备写中一定要解决好“教给谁”的问题。要“备”学生,在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体现“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教什么
新课程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梯级推进,螺旋式上升,多次循环,最终落实最高教学目标。教材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增添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素材,设计了相应的数学活动,展示了知识生成演变的过程。新教材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时代性,生成性。教学开始之初一定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要依据数学课标和教材确立教学内容,明确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的前缘后续联系,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去加工、整和教材,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针对重难点预设教学的核心问题及“问题串”,围绕问题去选取例习题,去创设教学情景,去安排数学活动。笔者在听过的许多数学课中,也发现了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有的教学目标直接缺失,教学目标只是教案中的文字摆设,一节课教师忙忙碌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的教师上课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考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到,一切跟着感觉走;有的教师例习题选取过难;有的问题设计过大;有的随意拔高拓展教学内容;有的教学目标需三年完成的一步到位。这些种种问题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时效观念。课堂教学是一个目的性、意识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我们解决不好“教什么”的问题,那我们的教学将会偏离课程标准,偏离教材,偏离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建议数学同仁尽量地挤点时间通读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吃透内容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呈现方式,用好用活教材去教,而不是用现成的教案、照搬别人的模式去教本本,课堂教学要围绕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去动态生成。
3.怎么教
课改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改理念,缺乏的是对这些理念的具体运用和操作的探索。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教法与学法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很多,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成绩偏低,课堂形式化、活动化、表面化与贴标签式的做法依然存在。要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就要直击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和困惑,摒弃形式化、活动化、表面化的做法,抓住方法,抓住过程,抓住基础,抓住教学目标的落实。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教与学:
3.1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创设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我们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和加工,就地取材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活动情景、故事游戏情景或实验情景,给学生提供思考与活动的平台,用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感染吸引力,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爱学数学。其次,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即活动,无活动的数学将失去生命力。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一些观察、制作、测量、画图、猜想、验证、讨论、交流、阅读等一系列学生易于参加的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要把数学活动作为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的载体加以重视。第三、要突出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设计。新教材要求我们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以,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内容、直白、简约化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的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教具、学具或多媒体的演示,通过学生相关的一些活动,通过模拟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实情景,通过数学的一些方法及相关的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要在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数学内容中蕴涵的本质特点及规律,避免对知识浅表性的感知和记忆,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完成知识建构。第四、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问”,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会以好的问题为前提,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直击问题核心,直达目标,少走弯路,它可以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进程。所以,一定要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把数学问题作为组织教学的一个主线来对待。数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重难点设计“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来。备课要书面反映你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问,随心所欲地问。
3.2宜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群教群研,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发展。倡导相互听课,跨学科研讨,外出学习取经,开展专题研讨,上研讨课、汇报课,提倡一课同备,一课多上的课例研讨方式。
3.3尽力挖掘和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以感染、吸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倡导用新颖的教学情景来感染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数学资料来熏陶学生,用数学强大的应用性、基础性、工具性来激励学生,让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3.4让民主化教学进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状态,把探索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做起来。杜绝教师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练习,讲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去建构。一定要在课堂真正落实数学的“三基”训练。
3.5倡导大家搞好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反思与总结,总结经验得失,提炼教学所思,记录学习笔记,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论文,促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函数奇偶性这一堂课是,我备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求实数a,b的值。我的用意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函数奇偶性,若f(x)是奇函数?对任意定义域内的x,满足f(-x)=-f(x)。所以追求代数式的恒成立问题。具体解法:
但当时就有学生说这种做法“繁”,我让他说出他的解法。利用f(0)=0,f(-1)=-f(1)马上就有a=1,b=2。其实f(0)=0,f(-1)=-f(1)是f(x)是奇函数的必要条件,所以我把他的方法加以补充,再证明其充分性,就是一种好方法。
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备课仔细,但具体教育情境下难免出现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我们把这种意外统称“非预设问题”。从教学设计、情景营造、课堂评价等环节,都需要体现对“非预设问题”的关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对“非预设问题”的出现举足无措或敷衍忽略。“非预设问题”常见的就是解法的多样性。再比如,解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用正弦定理,但不排除有学生用余弦定理解方程,这种情况,怎样处理,也是考察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的良好表现。
“非预设问题”其它常见情景:
我有一次讲直线方程。已知直线经过点P(1,2),与两坐标轴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若OAB面积最小,求直线方程。分析:确定该直线就差一个斜率k,隐含条件k
师生的问答往往也会遇到“非预设问题”。 我们称“非预设问答”。例如高中立体几何中提问生活中的柱体,结果没有多少人能举出一个以上的例子来。还有举例学过的向量,也比较少,还出现标量的情况。
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扼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教学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学过程中的“非预设问题”其实很正常;从教学目标上看,一种是“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这是预设的,对大部分同学来讲都是共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预设。一种是“表现性目标”,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预知的,这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要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非预设问题”是精彩的亮点。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非预设”相统一呢?
一、认真充分的备课。
为了使“非预设问题”可控,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预设必须尽可能充分;这样预设的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样的预设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因此,在编写教案时要突出两点:1.备课充分,意在搭台。对于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情况,要充分做好准备。对于“非预设问答”和“非预设板演”,在备课时就要尽量考虑,提前想好应对措施。2.设计力行“简约”。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二、课堂正确引导。
关键是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与课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不怕“节外生枝”,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路人,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教师不是单纯地授课,讲解,我认为更多的是旁听者,聆听者的角色,还有如法官一样的宣判者,引导者。面对一些消极的、负面的“非预设问题”则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机智的方法,回到预设的安排上来。例如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就要采取恰当科学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拉回来。
三、课后及时反思。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老师教学计划范本,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_,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第六章: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4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反三归一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1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九年级毕业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五周6.1平方根
第六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七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九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一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三元一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四周9.1不等式
第十五周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引入上,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第6课《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采用故事引入新课:(在幻灯片的上方给出了故事,下方出示一休),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他吗,他聪明吗?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关一休的故事:聪明的一休刚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师父就考起了他,大家看,师父到底考了什么问题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去掉一个角,是多少度?”一休马上回答到:“360度”。“如果再去掉一个角呢?”一休又马上回答到:“540度”。“再接着去掉一个角呢?”一休又迅速回答到:“720度”。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休能这么快回答出来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吗?学生当时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讲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的第5课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演示两圆运动来引入新课,可制作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其中较大的圆不动,而较小的圆则从右侧缓缓向左侧的大圆方向滚动,通过连续滚动播出,让学生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学生很快异口同声的回答:五种,如下
实践证明:这样的引入在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其境、触景生情,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中第1课《确定位置》时,则利用如下问题引入新课:在一个横六排、纵八列的教室里上活动课,老师说第五排的同学请站起来(设定靠门为第一列、靠讲台为第一排),话音刚落,一下子站起来8个同学。老师疑惑了,“我只想叫一名同学站起来的,怎么有这么多同学站起来呢?”(接着给出下面的设问)谁能帮一帮老师,到底应该怎么说才会只站一名同学呢?你是否能举例说出班级里某个同学的位置?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使学生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模棱两可。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对于比较抽象的几何教学,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3课时《生活中的旋转》时,学生对旋转的三大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时我们可以利用Flash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绕着一个顶点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60度停下,还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绕着三角形外一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度停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旋转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决定的,从而加深了对旋转的三大要素的掌握。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时,学生对镶嵌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同一个顶点处各个图形的内角和要凑成360°”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镶嵌时的情况,学生观看这一组组镶嵌的类型,很自然地懂得了图形的镶嵌必须满足“在拼接点的各个角的和为360°”这一难点。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教学的重点,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8课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中是通过以下“议一议”来探索并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 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也便于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我把以上(1)、(2)两个问题用Powerpoint设计成如下表格,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把表格填完整。
如此处理,课堂教学条理性强,突出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要注意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学,把它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
一是以教学为主,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脱离实际,使学生的注意力仅停留在课件本身上,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此,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
二是以学生情况为背景,制作课件前,教师要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内容的层次,再上网查询和教材有关的信息资料,最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最后采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完成课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地方特别多,但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用到,而是要找准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应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而非辅助教师上课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