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

时间:2023-09-15 17: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

第1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缺陷 对策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改善我国市场经济布局,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归根结底都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的。完善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升,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重点分析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缺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以期能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缺陷及成因分析

1、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思想重视和理论创新认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不足,其关键是理论研究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必须从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思路以及管理制度方面着手,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认识还不够,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没有清晰地界定国有资产内涵,也没有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具体而言,首先,缺乏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视。许多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缺乏对国有资产的重视,往往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重视国有资产的使用,轻视国有资产的监管,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丢失、损毁、闲置浪费等,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无法充分地体现国有资产价值,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次,缺乏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产的认识。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给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的观念,忽视了将先进的、科学的资产管理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上,忽视了国有资产的效率、效益、规模、结构以及质量,忽视了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这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2、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够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设置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地方上设置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局是财政部门的下属机构,并没有充分地履行独立的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制约了其真正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国有企业内部,有些设置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而有些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如:财产保护措施不力;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彻底;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规范;预算控制不严;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没有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给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破坏,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据国家审计署2014年披露的11家央企2012年度财务审计结果中显示:某集团2003年11月、2006年7月至8月和2008年2月,在未按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未经集团董事会研究、未报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情况下,分别与巴基斯坦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美国晓业贸易公司和澳大利亚兰伯特角公司合作开发3个境外矿山,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入分别为7.7亿元、14.4亿元和33.56亿元,形成亏损分别为5.2亿元、2.73亿元和23亿元。

3、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建设。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依旧存在缺陷,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国有资产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缺乏明确的范围和方向。这主要是我国对国有资产体制的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缺陷,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中的法律建设还存在不足。首先,我国关于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分散于宪法、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等法律中,缺乏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各个法律条款中,对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存在差异,法律的调整范围也存在区别,不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科学高效管理。其次,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条例和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和条例十分分散,没有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对现有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定,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定,尤其是关于如何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定更是少见。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等内容十分混乱,其效力和适用性也很低。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还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无法推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4、国有资产产权和使用权不明确

国有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来实现这种所有权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实际支配者对国有资产具有巨大的权力,而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者和经营者,没有独立的支配国有资产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履行了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社会经济管理双重职能,政府难以明确自己的定位,造成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权力和国有资产管理权力两种权力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以致政企合一和管理混乱。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划拨,下放权力给企业,造成了对国有资产产权的侵害,影响了国有资产产权结构的确定性,导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短视行为,产生机会主义。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依旧存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情况,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影响经济健康运行。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履行中,对企业提出许多非经济性的目标,使得国有企业在职能履行中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而政府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越级管理,干预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的产权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制约了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职能的履行和功能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措施

1、构建和规范独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完善的、权威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统一地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和职能。在国有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专员,负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以防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风险管理部门,强化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要加强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于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若发现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要建立严格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于“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3、加强对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

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通过明确的管理条例和细则,逐渐地构建和树立全面的、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与责任,界定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以及价值功能,克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国有资产法律体系的构建,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手段的有效结合,树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必须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对国有资产的配置、程序和具体方法的明确规定,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的程序化、规范化。

4、明确国有资产产权和使用权,优化国有资产结构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坚持产权和使用权的明确划分,明确产权管理,将现代产权约束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管理中。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实际出资人,应该减少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干预,即使是对完全控股的企业,也不能进行过度的干预,确保企业作为完整的独立法人资格,政府作为出资人应承认和尊重企业拥有独立的完全的法人资格。政府以固定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股权管理,但是不能够作为实际出资人过分地干涉企业正常经营。通过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级所有,促进国有资产的结构和优化。其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更多是追求应有的社会效应,推动社会功能的调节与平衡,政府应该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减少对国有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释放企业活力,促进国有企业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力度

我国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体制。各级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对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对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价值,正确处理国有资产的产权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程序和规范,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推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构建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范建军:企业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中的困惑与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35).

[2] 刘丽萍、刘昱:国外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1(18).

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进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领域。以往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割除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和阻碍因素,使得国民经济能够朝着稳定、持续、健康的道路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国有资产改革侧重于国有资产中经营性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则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导致当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而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形象。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如何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将会是下文的重点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是由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由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占有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经过我国相关资产法律认可的国有形式资产,它既可以是自然资产,也可以是通过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实体。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以来存在着轻管理而重分配的体制缺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无法从整体上提高其质量。2006年我国财政部门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本以约束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然而效果甚微,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账实不符等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表现在具体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另外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账实不符的现象,使得资产管理工作与账务管理相脱节、帐卡不符、有物无帐等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体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是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导向和监督的作用,可以从客观层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其所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维护和应用情况。但是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着绩效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甚至疏于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效益不佳。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落后,资产管理与政府预算、采购相脱节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停留在账簿与报表的管理层面上,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导致资产管理与政府预算、采购相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所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完善资产管理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财产管理意识的提高为基础,只有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才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资产管理法规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具体来讲可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制度;可以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以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完善相应的资产报废、报损制度以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清算和审核。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体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和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的特征、属性、具体的使用过程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设立,体现在综合把握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状况和管理手段。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使用行为和绩效评价过程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要真实、客观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就必须以全面反映各个相关因素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的评价体系为准,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

3.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审计与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与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其责任,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占有的监督力度,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增值作为其审查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应该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采购纳入公开化、透明化的公共监督之下,实行公开招标、统一公平竞争的采购原则。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变卖、调拨使用等则应该严格的坚持相关的固定资产申报、审批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的销账透明化与规范化。

四、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体制结构殊地位因此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固定资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139-02

国有资产,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高校国有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按照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部资产。包括高校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国家调拨给高校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按国家规定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利用组织收入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接受捐赠以及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学校所有的资产。按其表现形态可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等。高校属于国家财政投入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刮泥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大,直接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种类的迅猛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困难程度。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高校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在使用中不提折旧,也不计算盈亏,许多高校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任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本身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并不关注其所购设备的保养和有效的管理,许多贵重的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1.2 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依照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最好只有一个主体,由一个主体牵头,其他的部门给予配合,否则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体制上的混乱。高校资产本身性质很难界定,许多高校国有资产由后勤、设备、图书、各院系共同管理,各部门各单位都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不能实现统筹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交叉重复,各部门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或相互制约,导致资产的重复购置情况严重。

机构上的不健全情况有待改善,同时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但是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国家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跟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所不同。但是当前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只是参照国家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规章制度而已,并没有专门的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这已不能满足高校这种特殊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各高校自身建立的资产管理制度是非常少,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审核机制,导致管理上出现诸多漏洞。

高校还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正常的管理工作的需要的问题。学校领导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不够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形成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管理人员方面也是存着在学历与综合素质不高,所学专业与资产管理工作不相吻合,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3 对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能够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无形资产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致使无形资产流失情况严重。另一方面,高校的许多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这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存放,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浪费。例如,高校的本身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许多高校尤其是名校如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等并没有把学校的名称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管理,这导致一些单位个人盗用学校名誉谋取私利,侵害了国家的利益。

2 改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改进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前提条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加强有赖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鼎力支持。加强资产管理要求高校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因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吸引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来关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师生都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来,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2.2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结合。学校占有和管理、校内各二级单位使用管理,建立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责任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理顺工作关系和思路,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要形成一个资产购置申请、审批、招标、采购、验收、保管、使用、调拨、报废等的完整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来实现。因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精明能干的队伍。学校应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确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员的选拔考核程序,挑选适合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学历、有能力、有专业的人员充实到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给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打造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2.3 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因此,高校只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首先,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无形资产存在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加强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再次,必须加强国家对高校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将高校的所有无形资产及时置于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下。最后,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不能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这些研究成果只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高校国有资产,同时,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收益来改善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

2.4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手段及方式落后也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水平,因此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迫在眉睫。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方面,多数是以单机版的形式存储在一台电脑中,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管理学校各部门的资产,关注资产的变化情况,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从事各项职能工作的物质保障,其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管理者要从本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法,以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国有资产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

一、前言

高速公路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绩让其日益成为了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焦点,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巨额的投入建设,复杂的管理系统,落后的管理模式等等,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和建设道路上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我国的国有资产在管理环节中较为薄弱,要想对这样的局面有所改变,则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改进,从根本上去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后续的发展提供较为长远的支持。

二、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高速公路国有资产指的是行业内的国有资产。广义的高速公路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不同的形式对高速公路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产生的收益的资产总和。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管理部分、高速公路养护部分等。而狭义的高速公路国有资产指的是高速公路经营过程中,国家对高速公路的投资及投资收益的资产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资产,是指企业创办初始和经营过程中,由国家划拨或通过市场形成的,为企业所占有的多种资源,企业以拥有的这些资源从事高速公路经营活动,并以其资产对本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在公路的所有权归属中,不管公路收费与否,国家均是公路的投资主体,即使经营收费公路的投资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始终是公路的所有者主体。在公路投资成分中,并不是谁投资而由谁管理和所有,公路的所属始终是国家。

三、现阶段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权利分散

管理目的就在于科学合理的计划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与其的目标,让项目运作能在统一的领导下得到有序的发展。公益性和网络性的特点让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统一的组织方,在我国最合适的莫过于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的全面协调和组织,才能更好的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线路设计,有效的开展修建和养护工作。而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设面建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集中,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高速公路都是属于国家,经营性高速公路面临的问题多余非经营性高速公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所有权的唯一性,让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让高速公路的管理难度增加。部分高速公路部门在高速公路管理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速公路本身的服务性,使得高速公路的效用得不到最大的发挥。

(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机械化作业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大特点,也是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机械化作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作业质量,降低事故率。但机械化作业对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掌握能力要求较高。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操作人员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人员操作机器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机械设备损坏率高、使用寿命短、高速公路质量不达标等后果,以至于操作中流失了大量的固定资产。高速公路的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至于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难度增大。而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方式方法的理论研究较少,说法不一,在制度建设上没有科学的依据,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三)管理上存在不足

企业普通的基本管理方法在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财务与单位之间脱节现象严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与高速公路管理不一致等原因让管理问题日渐突出。高速公路资产管理过程中对财产处置的不规范、对财产处置手续不及时办理而产生的呆账没有及时处理等都是在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管理上的不足在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资金的管理问题,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涉及到的数量大,范围广,内容多的特点,让本就不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更雪上加霜。

(四)法规不健全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发展快,对高速公路的管理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法规,《公路法》虽然建成并投入使用,效果颇见成效。但是,对于资产管理,甚至是国有资产管理都涉及较少,没有明确的高速公路资产管理条例作为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的条例不清楚,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责任不清楚,在高速公路的产权分配问题上不清楚等问题均一一出现在管理里面。没有一部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资产管理法律作为管理的依据,那么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永远得不到更好的利用,在实际的运作中,各种浪费就大量存在,各种不清楚的关系也影响着高速公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解决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新对策

(一)集中主要权利

建立起管理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对主管部门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权责。高速公路部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参与和平衡的作用,但是由于高速公路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高速公路部门的管理让多元化的经营出现了责权在各部门之前出现了不明确的现象,让高速公路国有资产在监管过程中的力度大大被消弱。国家的高速公路主管部门在管理上能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具有全局的观念,但是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市场特征。集中权利不是为了集中高速公路部门的全力,而是形成一个适合于多元化经营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符合市场发展的特点。

(二)形成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监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资金监管来实现资金风险降低,让资金得到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体制需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对资金的筹集、运用、流向等进行管理和监督。政策的出台是进行监管的依据,制度的制定是资金监管的保证。加强监管人员的培养,实现监管的有效可行。让资金流向得到很好的掌握,避免资金的浪费。

(三)加强管理力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金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高速公路的高效益。高速公路国有资金的管理重点要提高财务部门和资金监管部门的作用效率,及时的让资金的运用等清楚明了。

(四)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进行日常作业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和相关部门运行的依据。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加强国有资产内控制度建设建设是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权责部分,浪费等问题的出现,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成为了重要部分。高速公路内控制度建设能更好的实现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的安全。《公路法》是对公路管理等相关事宜的规定,对高速公路的资金则需要一部完整的法律来实现法律约束,为资金管理的日常作业提供现实依据。

五、结束语

高速公路国有资金的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在法律、制度还是管理方法等,都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养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对高速公路资金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高速公路国有资金是资金管理中的一个部分,要想实现对其科学合理的管理,则需要管理人员的认真参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备,管理法规的具体实施,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静.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5]

[2]杜柯.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3]姜岩飞.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及收费政策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同程度的存在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账实不符,管理松弛,利用率低,处置随意性大等问题。如何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便是我多年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关于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既有与现阶段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不少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造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加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部分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流失。

其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目前,不少单位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采购、验收、使用制度,账、物、卡核算制度,调出、调入、处置制度,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等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这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

其三,忽视了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价值化管理,以致大量的资产流失,除表现为机关,团体,部门与学校等单位与组织资产的帐实不符、有帐无物或有物无帐外,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部门 、单位与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为个人或小团体创收.

其四,在有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向企业经营性资产的转化与商业化运营过程中,常因相应法制与其他约束等管理机制的缺乏以及运营无章可循而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比如,行政事业性单位为数不少的房产(以及部分车辆、设备),在前些年“办三产”、“创收”的风潮中已实际转为经营性资产,但在名义上大都仍旧笼统的归在“公益型”资产体系内,产生了一系列管理真空、规则紊乱问题,不少税源流失,资产流失,违法乱纪和问题,也与此有关。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不仅是加强公益型资产的管理,也紧密联系于摸清国有资产家底,促进可用资源合理调整配置的问题,以及加强经营型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

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庞大的行政事业资产具有优化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巨大潜力,同时也面临这方面紧迫的需要。在过去“条块分割”、“部门、单位所有制”的情况下,政府体系内办公条件和福利待遇苦乐不均,资产使用不规范,缺少整合机制,普遍的表现是资源的短缺与闲置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地、房、车、设备等如能优化调整并建立合理的整合运用机制,将能大大提高资产效能,节约公共资金,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不少十分值得重视的优化、整合方式和途径。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有效推进资产优化整合、在存量上“盘活死资产”发挥潜力,在增量上“配好新资产”少花钱多办事的现实需要。

第三,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问题与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等重要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就会进一步揭示矛盾,引出一系列现实的改革问题,这既是对相关体制已有改革的有效呼应,又是对其深化改革的有效促进和推动。因此可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于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升政治文明以及其它方面的配套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三、“五管齐下”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产权登记、产权介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报告和监督考核制度等。

(二)明晰产权关系,严格产权管理。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明晰产权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占有和使用权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资产的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障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还应从微观上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产管理制度,包括财产登记制度、保管制度、损坏及赔偿制度、资产处置的报告制度等,以便全面杜绝管理漏洞,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对“非转经”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保值增值。行政事业单位将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作经营使用,其实质是实施投资活动,对此,国家理应向其征收资产占用费,这是国家作为“非转经”资产的终极所有者追索其终极所有者权益的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对于征收来的资产占用费,一部分可投向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另一部分可投向行政事业单位扶持其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实体。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用国有资产开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经营单位,要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实施监管,以此规范企业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6篇

高校资产的主要来源:一是上级财政部门调拨和办学收入;二是高校通过以原有资产或通过政府担保从金融机构贷款而得;三是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由此所形成的大量无形资产;四是利用高校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等创收形成的大量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国有资产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型管理模式,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暴露的问题就日益突出。

1.1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健

全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加大了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力度,淡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只管理国有企业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由谁监管,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高校的资产管理只归口于其主管部门的财务处,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

1.2高校存在严重的资产不足和资产浪费现象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资产的不足体现的越来越严重,一些理工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课程,教师的教学设备缺乏,生均图书数量、生均住宿面积等均达不到要求,各高校为了达到高校办学条件的评估工作的要求,往往是“物不够数来凑”,在账面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存在着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专用实验设备使用率不高,甚至长期闲置;二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设备的管理维护不到位,使用期短,损坏率高。

1.3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陈旧管理体制

即形成了设备部门管理用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物资、仪器;后勤部门管理房地产、办公车辆;图书馆管理图书资料;产业处管理“三产”资产等多头管理局面。由于管理方法不统一,相对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使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清,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1.4经营性资产运作缺乏规范性

高校在开展经营性活动中,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很少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申报,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经营活动无偿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利用教学科研设备进行创收活动,无偿占有国有资产。在校办产业中,尽管有的给学校上缴部分利润,但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相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有的校办产业潜亏严重,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1.5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重视购置和更新,忽视维护和管理,认为资产与办学无关,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普遍存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确,账物不符,账外资产大量存在等现象。

2加强高校资产监管,建立科学的资产监管体制

针对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为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高校资产监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资产监管体制,从根本上预防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第一,提高各级领导的资产管理观念,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由于受传统观念重钱轻物的影响,资产管理者的资产管理意识淡化,长期以来,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随着高校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要求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发挥国有资产对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工作,保证高校资产管理有序进行。第二,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机制。根据财政部出台的《全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中央行政性资产的管理办法》《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制定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细则的要求,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从资产购置的审批、购买、保管、领用、使用维护直到资产的报废、变卖的管理办法以及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按期检查实施情况,做到归口管理,各司其责。

第三,从内部挖掘潜力,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各高校应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清查,核实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摸清家底,做到账实相符,合理调剂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部分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将收取的款项纳入学校综合预算,以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不足。明确资产处置权限,对资产处置实行分级监管,各职能部门分别把关,对有偿调出或变卖的资产由专家组评估,以合理的价格作价处理,所得收入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高校的校办产业已迅速发展,面对长期以来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确,“投入多,回报少”等一系列问题,各高校产业首先要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各高校产业应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有偿使用。一是作为投资的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投入,按投资比例取得收益。二是作为租赁形式,学校应收取资产的应有价值的使用费,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知识产权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无形资产的管理,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总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实现科学的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现状与缺陷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给各高校的资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合理有效使用和配置国有资产,增强国有资产产权意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以及资产运营的多元化管理,对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从现状分析,我市在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本运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新体制。但由于政府的投融资价值取向和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融资行为取向难以统一,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初衷和实际运作的效果很难取得一致。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及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公司职能定位模糊,运营主体活力不够;二是国有资本流动性差,资本运作缺乏手段;三是自身机制缺失,融资功能低下。

要进一步完善我市当前国有资本营运和投融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现有经营公司功能,增强运营实力

依法完善资本金注入制度,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强化和落实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强化授权经营公司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建立“谁投资、谁负责、谁收益、谁承担风险责任”的机制,全面确立授权经营公司的市场投融资主体地位。政府行使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职能,着力营造企业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经营公司应根据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进行投资决策,运营国有资本;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考核的内容要以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主要指标。

2、规范政府行为、科学划分投资领域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变政府既要负责投资建设,又要承担维护和管理职责的做法,规范政府行为,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统一规划、培育主体、制订政策、依法监督”的职能。

2)合理划分投资领域。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社会投资领域进行分类界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除完成正常工作外,按政府意图从事的专项投资,应当是非竞争性投资项目,政府要给政策和手段;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公益项目和基础项目,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公开竞争,交给社会投资者投资,政府给政策和环境;对有收费机制但投资收益无法平衡的投资项目,政府要通过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进入,使政府成为投资市场的培育者、组织者和监护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快社会进步的同时,减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压力,从而降低政府本身的管理风险。

3、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法规,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1)实行统一的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权限应统一到市政府一级,制订投资规划时要充分征询社会意见。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应科学制定本市产业政策和中、长期投资发展规划,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防止当局短期行为和社会盲目投资。

2)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法规。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构,为投融资长效发展机制提供法律保障。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投资行为,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自主投资决策体制。各类投资主体都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自主进行决策,投资者以其出资额对投资风险承担有限责任。

4、大力开拓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完善投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第8篇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时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规定在论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总体思路上勾画出了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这一体制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架构:一是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即分别确立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二是确定了不同层次出资人的出资范围;三是要求中央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四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要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五是要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这一架构从根本上将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分离,即政府只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的经营与保值增值职责则由有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承担。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的体制和方式则要求作进一步探索。按照这一精神,有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将国有资产经营与使用职能相分离或区别的思路,即将现行国有企业的实业经营职能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加以分离,将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承担,而将前者即实业经营职能继续留给原企业。这一设想与前几年有关学者和国有资产法起草思路相一致。根据上述思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即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一资产经营公司一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机构共同构成。

二、对新体制构架中各类机构性质与地位的理解

在上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政府部门,它是政府中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在过去的体制下,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主体,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是国有资产某一方面的代表,其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些部门都负有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新体制下,由于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管理机器,应服务与监管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设立统一的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机构,原各政府部门不再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对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再承担责任。此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集中于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设立的新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这种思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总体职能是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具体职责应包括统一制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确定国有资产经营方针,代表国资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发生关系,分级持有国有资产,并作为出资人代表,根据资产管理需要设立或选择利用社会经营机构负责经营国有资产,代表出资人与资产经营机构发生关系并监督考核其经营活动。

在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是依法设立或根据合同授权负责国有资产经营的经营机构,是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保值增值的企业组织,它们的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使其保值增值。例如,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处拿到100亿元资本,这种资本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资产或者股权。资产经营机构利用上述资产去进行投资,并要对其效果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它就成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机构,一个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尽管它经营的是国有资产,由于实行企业经营,推行市场竞争,要核算投入产出比,并获取盈利,故不再具有政府的地位,不能享有政府部门的相关权利。在与其他国有企业的关系中,他们是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这种代表身份是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时一并受取的。这样的机构包括目前的控股公司、有关专业部门改制形成的管理公司、以及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家投资公司等。

在新体制架构中的第三类机构是一般国有资产使用或受资企业。这类企业在新的体制架构中属于普通经营企业,他们根据合同使用国有资产或者接受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利用这种资产或投资进行生产经营营利活动,以其实现利润回报投资者,企业经营效益好,可以向投资者返还较多的收益,效益不好可能使使用的资产或投资生产亏损。从目前来看,这类企业还带有一定的国有性质,随着新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他们应完全走向市场。他们与国家之间的直接关系应逐步彻底割裂,完全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经营和盈利活动。

三、不同国资机构之间的关系

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架构,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是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国有资产授权与被授权关系。由于国资委是从总量上管理和持有国有资产,他们不宜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责应通过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营机构,故要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实际经营。他们从国资委将经营资产受托下来,进行经营并要对其保值增值承担责任。为了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责任,对于他们的授权经营要赋予明确的责任,并实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例如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对其承担经营的资产每增长一定比例给予何种奖励,造成一定损失给予何种处分,都应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国资委还应依据授权合同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第二,资产经营公司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应是投资和被投资或者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和受让人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①资本经营关系,资产经营公司根据保值增值要求向生产经营企业投资,获取企业股权,依据股权参与管理,行使权利,包括对企业经营方针提出意见,参与企业负责人的决定,参与企业收益分红等,当企业快速扩张或经营不善时,及时进行追加投资或将其持有的股权部分或全部卖出。在此关系中,资产经营机构对国家投资拥有股份的企业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它只是以股权的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同志提出的意见,他们只能依照《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利,不能既是“老板”,又当“婆婆”。即便是大股东,也没有超越《公司法》干预企业的权利。②对于尚未改制的企业,是国资使用权出让与受让关系。资产经营机构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将资产交给企业使用,履行出资人相关权利义务,包括选拔企业经营者并对企业及经营者的经营资产效益进行考核和奖惩,同时积极推行这类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渐将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而使两者关系向第一种关系转化。③对于国有独资公司,应是一种特殊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对于这类机构要通过适当方式将其国资经营职能和实业经营职能相分离,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责权不一致问题。

四、新体制运行的前提条件

第9篇

【关键词】军队国有资产 管理

军队国有资产是国家调拨或国家拨款购买,由军队使用的,用以保障军队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在一定额度以上和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具体包括:武器装备、军队房地产、军事设施及设备、军用物资器材及各类科研成果等。军队国有资产数量多、价值大,如何管好用好军队国有资产并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军队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查监督,对其在军事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钱轻物思想严重

从近几年军队开展的清产核资、财产清查和实物资产价格核算工作来看,一些单位和部门受传统思想束缚,对“钱”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物”的重视程度,管理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也往往随着“钱”向“物”的转化而弱化。加之宣传力度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资产管理真正纳入议事日程、作为经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造成资产购建的主观性、管理的放任性、使用的无序性和处置的随意性等问题时有发生。

2、管理职责模糊不清

随着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在各项实践工作的推动下不断得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诸如资产所有者缺乏决策权、管理者缺乏监督权、使用者享有分配权等各级资产主体责权利不统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权利主体之间的层次约束软化,权益上位主体对下位主体监督功能弱化等问题一一暴露,多头管理与分散控制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的权责机制无法形成,资产所有者缺位、管理者失位、使用者越位的问题严重。

3、管理行为不规范

目前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日常管理不够经常、规范,没有按照资产购入(调拨)-挂账(入库)-出账(调拨出库-清查核对-报废、毁损处理-年底盘存核对)的资产运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四重四轻”,即:重规定清查时点的资产挂账,轻新增资产的核算管理;重固定资产挂账,轻库存物资管理;重自购资产管理,轻上级调拨、配发资产的管理;重会计账务计价核算,轻资产的总分类和明细核算。造成一些单位库存物资挂账后就没有变动过、固定资产挂账后就没有同业务部门核对过,相当一部分单位资产计价挂账后,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

4、监督检查不到位

日常的预决算审计、经费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各项专业清理检查等,往往重查会计资料,轻实物盘点,重查错纠弊,轻真实情况了解。没有把资产的管理使用列为重点内容。对各级资产购置和使用,是否纳入单位年度预算统一安排;是否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固定设施是否健全档案,保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主管部门;可动设施、设备是否实行明细核算,保管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在用贵重物品是否登记入账,使用责任是否落实到人等,检查不彻底。

二、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党委切实重视,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各级党委和首长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决纠正和克服"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部队和机关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对资产管理的目的意义、政策规定、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引导,广泛深入地进行思想发动,支持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

2、强化协调意识,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关系

为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方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及时沟通,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合力。一是管理部门要积极沟通。财务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清查登记、价值确认等方面的专业作用,经常向首长汇报资产管理情况。注重与事业部门及资产占有单位的沟通协调,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地剖析,拿出具体解决办法。二是业务部门要主动配合。各业务部门要做好国有资产的分配使用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指定专人按照资产管理的统一要求,登记、统计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资产增减变化情况,接受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定期向资产管理部门报送本部门的资产变化情况,确保所登记的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占有使用单位要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占有使用单位作为资产管理的最末端落实者,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自觉接受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程序

要使国有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要围绕“钱变物”和“物变钱”这两条主线,在现有资产管理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拟制资产增加、处置和管理等操作性强的制度,以便更好地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程序。一是执行集中采购制度。通过货比三家,既可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又可以使取得的资产价格最低,质量最好。驻城市部队可以积极探索实行定点采购、刷卡结算的方法,挑选信誉度高、价格合理的大型商场作为定点厂商,签订集中采购优惠协议,消费时刷卡结算,既确保了资产取得的真实性,又能够享受优惠待遇,为部队建设节省资金。二是落实实物验收制度。对各种自购物资,财务部门在根据原始发票登记入账的同时,要对所购物资进行实地验收和市场调查,防止虚假发票带来的"空实物"。要抓住年终总结、完成大项任务、军民共建等几个重要时节,对奖励、无偿捐赠的物资,实行跟踪检查,督促接受单位参照市场同类物品价格入账,避免有物无账,无据可查。三是严格交接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及国有资产保管人员在提升、调动、转业时,财务人员要像交接经费账一样对其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交,主要是审查各项资产是否账账、账实、账卡相符,报损手续是否齐全及符合规定。对交接不清的人员,财务部门不予办理供给关系或不予结算退役费,防止物随人走,确保人走账清。

4、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应紧密结合各种监督手段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以查促管,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保障效益。一是深化业务监督。各级财务部门要通过对经费运行的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变量与存量,整合存量资产,关注变量资产。二是落实部门内部监督。各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随时掌握资产的购置、运行、维护、调剂、出售、报废等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资产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监督和预警,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同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三是强化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监督主要采取定期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把资产管理作为对单位财务管理、主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之一,利用审阅监督法、查询监督法、分析监督法等方法审查被审计者“家底”是否真实准确、账实是否相符、财经秩序是否严格正规。四是重视动态监督。各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并定期分析与考核,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使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并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时效;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形成由点延伸到线,最后拓展到面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监督正常化、程序化,消除监督盲点,提高监督实效。

三、结论

从本质上讲,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它是军队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的问题。随着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加深,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必将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晶晶:浅谈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想[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

[2] 黄如安、张年德: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J].国有资产管理,2003(4).

第10篇

一、深圳、南宁两种模式分析

(一)深圳的政府分级授权管理模式

1.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

深圳市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按照宏观管理与具体管理相结合、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管理与委托管理。明确市财政局为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授权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市卫生局等单位分别对本系统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专项管理;对于占有、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多的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市财政局直接授权其经营管理。各单位对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日常管理和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产权政府所有,管理部门分级监管,单位使用、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在市财政局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分别设立管理机构,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各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各委托管理部门代表市政府办理产权登记(国家法律、政策另有规定的除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置按权限分别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各专项资产管理部门报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

2.紧紧抓住产权管理这个核心。

产权管理是资产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研究,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首先归纳总结出十大类问题,征求产权管理部门意见,为做好产权登记管理打好基础。然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研究制定具体对策和解决办法,确定管理原则和工作程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最后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处理各类实际问题,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①市直机关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统一收缴至市财政局,纳入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②按人均19平方米标准重新核定各单位办公用房面积,富余办公用房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收回统一管理,调余补缺。③对涉及法律纠纷的房产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债权债务情况,指定专人与市法制局一起调查取证,参与案件诉讼过程,代表市政府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减少损失。④对各单位所办社团组织和未脱钩企业无偿占用的房产一律予以清退或按规定收取租金。⑤对未结算的房地产项目,责成原建设单位限期结算;因增加建筑面积或更改设计方案而欠付工程款、地价款的项目,由资产管理部门分类核实后上报市政府。⑥与市消防局进行积极协调,对一些建设时间较早、消防安全设施不符合现行标准的建筑物,按照既不违反规定又有利于加强管理的原则,共同研究解决办法。⑦对一些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出具消防验收证明或涉及法律纠纷暂无法办理房地产证的物业,由市国土规划部门先予冻结,待问题解决后再予办理。

3.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法制局、财政局,先后制定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标准和办公用房装修标准,起草了《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管理行为。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承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机关事务部门,在制度建设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性法规和规章,确保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形成机制,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审核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资产的投资、购置进行决策前审核,防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随意性。三是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四是制定“非转经”资产和培训中心收益管理办法,按有偿使用原则征收资产占用费,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需要从工作计划的落实、管理制度的制定、改革方案的实施等方面做好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既坚持原则,又充分考虑历史原因和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类实际问题。

(二)南宁的政府授权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模式

1.政府授权威宁公司统管所有事业性国有资产。

南宁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营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公司——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威宁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营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国有资产。威宁公司是由南宁市国资委授权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代表市政府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

2.摸清家底,接收资产。

威宁公司接收的资产包括:本级党和国家机关、法人团体、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土地、铺面等国有资产产权、股权。接管的主体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开办的宾馆、培训中心、印刷厂以及举办的劳动服务公司、咨询服务中心、工贸公司、经营网点、内部商店、合资或合作企业等各种经济实体。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过程中,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统一向威宁公司结算办证工本费,其余费用全免。通过各经济实体的人员、房地产以及各种无形资产整合、产权置换和出让,把资源集中到几个专业性强的优势企业,将其做大做强,然后进行公司化改造,最终使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

3.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的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与威宁公司建立租赁关系,威宁公司根据国资委规定的优惠租金标准向各租用单位收取租金,由此实现国有资产建设、投资、使用、补偿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租金既可由财政部门安排列入各单位预算,统一支付给威宁公司,也可经财政部门同意后由威宁公司从应上缴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收益或利润中扣除。在财政办公经费固定的条件下,这既可以约束各单位多占用资源的内在冲动,又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调剂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各单位之间办公条件“苦乐不均”的问题。威宁公司则通过租金收入,实现办公用房投资、建造、再投资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4.着力盘活国有资产。

通过资产营运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威宁公司对接管的铺面进行整合和专业化管理,公开挂牌竞价出租,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房屋置换,优化资产结构,开发市中心地产商业潜能,使国有资产实现增值。

5.塑造新型国有资产专营公司。

威宁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企业,既承担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职责,又通过市场化资产营运和规范的国有资产财务核算,建立国有资产价值补偿机制,向国家上缴税收,统一向财政部门上缴国有资产收益、“非转经”国有资产占用费、土地出租收益和利润、折旧基金等,减少国有资产收入的分配层次和分配成本,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威宁公司在国资委的领导下实行董事会、监事会、党委、纪委和经营班子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均由市委组织部任命和管理,且都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而作为企业干部对待。

6.高度重视,强力推动。

威宁公司是一个权责统一的管理机构。它不仅仅是一个“账房先生”,而且是一个“东家”,对不按时间安排办理占有、使用国有资产变更手续的,立即停止或暂缓拨发该单位预算经费,直到该单位完成国有资产产权变更手续为止,以确保这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深圳、南宁模式比较及启示

深圳和南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的做法主要是根据公共财政理论与框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新梳理,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归政府,按照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并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承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同时,十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圳模式的特点是以产权管理为核心,按公共财政理论与框架的要求,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南宁成立的威宁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专门营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公司,由该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营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国有资产。这是仿照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做法,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管理。威宁公司是由南宁市国资委授权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代表市政府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并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南宁模式的先进之处在于其市场化程度高,其做法对营利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完全按照市场化来管理还有待商榷,并且,在当前政府职能还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威宁公司是受市政府委托成立的,显然要受到行政干预,公司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行,最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会受到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 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技工类院校开展教学实训等各项工作的必要基础是有效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校内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强和完善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对于防止技工类院校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陈旧资产管理观念。因为对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闲置与随意处置、账物不符、浪费等现象严重。由于缺乏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也就没有完善的保值增值管理制度。因对无形资产缺乏管理,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2.管理制度不健全,立法不完善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法规大多是以暂行办法、管理办法等形式颁布的,例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等。这些法规没有涵盖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只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涉及增量资产,只涉及存量资产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滞后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对全部资产的监督管理,无法为遏制技工类院校资产的流失、低效率使用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模式为“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三级管理模式。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学校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院校资产归口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制,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弊端:资产的购买与使用分离,导致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维护、保管不能做到尽心尽责,资产的毁坏和丢失情况严重;资产的购买与核算分离,资产的变动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掌握,导致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不可靠;学校内部的资产管理由多头分管,部门间的职责、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各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资产。

4.资产清查管理工作不及时,资产利用率低

技工类院校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和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无法对资产使用的效益实施科学考评。因内部资源共享的意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院校资产大量重购。有些学校的资产清查不到位,固定资产盘点没有按规定进行,且多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清查结果没有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财务处理。

5.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及其效益反映不真实

首先,会计预算管理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粗放。其次,已投入使用的资产不能及时结转或不能完全结转固定资产,在“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项目上长期挂账。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项目没有经过批准,没有项目建设计划,手续不健全,无法结转资产入账;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计划、超预算,致使部分资产不能入账;三是由于核算不规范,部分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形成挂账。最后,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这是技工类院校目前资产使用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目标不明确

当前,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设置了三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以上资产管理目标忽略了技工类院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因缺乏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管理的目标考核没有可操作性。大部分技工类院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的,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资产经营管理意识,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技工类院校领导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以提高资产效益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实训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解决资产的重置与闲置。严格资产申购审批制度, 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估,避免资产重置与闲置,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及对预防腐败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强化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管理。

2.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

健全的资产管理法规体系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使资产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善的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应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能为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3.加强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集中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最佳模式,为此要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齐抓共管的二级归口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提高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建立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与制约机制,实施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做到职责明确,责任清晰。要对资产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齐抓共管,实施全程动态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学校资产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分析,强化内部管控。财务部门要改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审计、监察等部门各司其职,把确保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总目标。各部门间的统计数据、统计报表要做到资源共享,以便更全面、更详实地反映资产信息。

5.坚持资产清查盘点制度

对资产进行实地盘点,要根据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如实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还要附加盘盈、盘亏情况的分析说明,便于落实相关部门的赔偿责任。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于摸清学校资产状况,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6.强化资产管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经营用资产和非经营用资产,应建立不同的考评指标体系。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重点考评保值增值;非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应该以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重,重点考评保全保值。

7.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真实反应资产的使用状态,便于各部门调剂余缺,切实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它能增加资产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同步掌握资产动态,做到账实相符、信息共享。

8.牢固树立资产运作的经营理念

第12篇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