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垃圾处理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规范化
1 农村住宅有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往返于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农民视野不断拓展,农民对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镇规划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农村建筑规划不仅能够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因此,怎样结合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当代农村居民的审美心理,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规范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是值得关注的一项内容。
2 农村建筑现状分析
2.1 缺少对村道、住宅的规划,如道路曲折和不通畅、民宅与民宅之间道路大小不一等。这些现象不但对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隐患,而且非常不利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我国乡村公路的现状:(1)道路质量差;(2)筹备建设资金难度大;(3)缺少合理的规划;(4)农村道路的养护不到位;(5)道路的设计标准低差等。
2.2 农村缺少必要的村民文化运动广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和村委会应顺应党十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和时展的需求,在农村设置文化广场和绿色公共场地等。这样不仅可以给村民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还能提供给村民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2.3 农村民房从场地到结构、从施工到使用维护都存在明显的抗震薄弱环节,而且村民很多情况下缺乏科学的民房建造知识和民房抗震知识。特别是在多台风的沿海地区,很多房龄较久的房屋变成了危房。甚至有些在台风灾害中倒塌,不光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
2.4 缺少对整体的规划,住宅错综凌乱。由于缺少了本村的整体规划和规范化制约,很多农村的住宅都是按照村民自主建设。各家的门前的道路大小不一,高低不齐,给交通造成不便。特别是发生火灾或是其他险情时,消防车和救护车难以靠近房子,不能及时控制火灾和解除险情,这对村民的安全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2.5 农村民宅和工厂没有规划区域,占用大量的肥沃农田。一直以来农田就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很多工厂搬进农村,工厂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工厂用地,外来民工业需要更多住宅来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由于村里没有规划好各自的区域,很多村甚至不管农田用地的规定,占用大量的农田建起工厂和住宅。为了一时的经济收入,浪费和毁掉了大量肥沃的农田。
2.6 没有规划垃圾处理,垃圾乱丢乱扔,造成严重污染。有些农村没有特定的垃圾回收或者垃圾处理站,村民就随意丢弃在附近的河流。部分农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但是所有垃圾都只是经过焚烧这种单一的方法,由于“处理站”的选址不科学,季风经常把垃圾焚烧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吹到村民住宅区。垃圾的不合理规划和不规范处理,导致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严重。
2.7 民宅的建筑缺少专业的建筑师,只是依靠民间有经验的师傅凭借其经验修建房子。除了存在整个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之外,还易造成民事纠纷。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员存在极大的危险,特别是建筑工人由于保护不当,经常在施工过程中丧命或者受伤。而这种丧命或者受伤很难明确双方责任。
3 新农村建筑规范化对策
3.1 制定和完善农村报建的法规体系。关于农村规划,一直是政府关心、农民关注的问题,但一直以来见效不大,取得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明确政府和村民必须的义务和权利,并对村民参与新农村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形式和范围作出制度化保障,明确诉讼主体及其权利。使得农村规范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农村规划力度。农村的建筑规划,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需要很多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规划的日常开支,如开会、调研、邀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此外由于有些农村集体资金欠缺,同时规划中对于村道的规划极为重要,资金投入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正确的规划也难以实现。
3.3 有关主管部门应编制农村建筑的规范文件或制度。农村的住宅建设都是靠村民自己找工程队自建。除了工程队都是按照经验建房之外,村民本身对于房屋的构造规范完全不懂。为了做好规范,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建设规范,如制定一级村道和二级村道的最小宽度,注定梁柱的最小截面积,甚至建议哪些地方不宜建设房子等等。然后把这些规范编制成册,发到各个村委会实施。
3.4 村委会明确责任,完善本村的规划。本村的村委会特别是村干部,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提前做好本村的规划,并且存档保存,作为本村以后规划的依据。村委会应该详细、科学地做好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实用性,不可马虎做好规划,然后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有规划不依。
3.5 普及村民的按照规划进行住宅建设的意识和知识。只有普及村民的规划意识和知识,本村的规划工作才能全面实施,取得实效。只有全村一起参与,群策群力,本村的建筑规范化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农村的经济已经超过很多城市。农村农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建造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农村建筑规范化尤为重要。只有合理科学地规划,政府、村委、村民齐心合力,才能实现“生存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夏云,施燕著。生态与可持续建筑[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近期,我们深入全县17个乡镇30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总体感觉是,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一、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们泽州县的基本县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搞好爱国卫生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亮点也在农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以东四义为典范,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调查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连续三年大打了以清除四堆八乱为突破口的农村环境整治战役,精心组织实施了以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机制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仅2003年就清除垃圾100余万吨,清运生活用煤10余万吨,石灰消杀1000余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000余处。二是农村改厕稳步推进。按照“行政村建公厕、行政事业单位改公厕、农户用卫生厕所”的指导方针,大打了农村改厕攻坚战,全县公厕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三是农村改灶初见成效。通过大力推广川底乡煤球火改造和南山村沼气建设经验,目前全县农户改灶率达到了70%以上。
虽然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卫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领导认识不到位。有部分领导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快经济发展上,认为环境卫生工作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更谈不上组织和发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大卫生观念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三是组织机构不全。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长效机制不完善。四是资金严重不足。比如农村改厕工作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而农户又不愿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等等。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从我县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工作思路是大力实施“151”工程。即:健全一个机制,抓好五项工作,实现一个突破。
(一)健全一个机制。即: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根据“中心集镇建垃圾处理场,行政村建垃圾填埋场,自然村建垃圾池,农户建生活用煤煤池和乡村建环卫队”的工作要求,力争到2010年,全县卫生管理站达到20个,卫生专业队达到300个。同时,建成500个垃圾填埋场,5000个垃圾池和5000个煤池。
(二)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改水改厕工作。中心集镇、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和重点旅游景区要突出公厕建设,五年内建公厕100座(无害化处理10座);旧村改造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要突出户厕建设,五年内全县改建户厕5000座(无害化处理500座),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全县98%的人吃上卫生水,94%的人饮用上自来水。
二是卫生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镇和单位活动,力争到2010年,创建国家级卫生镇1个、卫生村5个、卫生单位3个;创建省级卫生镇10个、卫生村30个、卫生单位15个;全县60%的村和单位达到市级卫生村标准。同时,创建东四义式卫生模范村50个。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力争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开课率达到60-80%,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70%,公共场所禁烟率达到80%。
四是除害灭病工作。以疾病防控宣传为重点,全面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把四害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五是农户改灶工作。要千方百计指导和教育农民使用煤球火、沼气等炉灶,力争到2010年,全县改灶率达到80%以上。
(三)实现一个突破。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实现爱国卫生工作“全市闻名,全省领先,全国挂号”的新突破。
三、主要措施
爱国卫生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泽州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做好我县的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把农村改厕、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项目列入财政预算。要成立各级爱卫会,设立爱卫会办公室,组建环境卫生专业队,配备必要的环卫设施。特别是爱卫会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爱国卫生工作事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创建生态宜居新嘉祥具有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升全县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水平,本人紧紧围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级卫生镇村单位创建、农村改厕、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等重点工作,对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利用半月时间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采用与城区、各镇、街道办相关人员座谈、现场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清了全县爱国卫生工作的现状,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存在的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为新形势下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新局面,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一、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开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县、乡(镇)两级爱卫会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县爱卫办的组织协调,我县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各级政府不断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春冬灭鼠集中活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以及病媒生物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健康教育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学校得到了深入推进,各个层面全面开展,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广播,讲课培训,板面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环卫意识明显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有了很大提高。
(一)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新突破。
根据鲁爱卫发[2015]4号今生,以卫生单位创建为抓手,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镇街道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分类收集试点,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各村镇加强了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的建设投入,每个乡镇(街道)建设了一处生活垃圾转动站,按照每15户配备1个垃圾桶,300人配备一名环卫工人,配齐生活垃圾容器和收运车辆。户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正式形成。同时车站、港口、景区、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卫生管理加强,农贸集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市容顽症整治力度加大,解决了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强化了公路、河流沟渠沿线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城乡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观。
(二)农村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
农村改厕工作是一场破千年陋俗的行为革命。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是传播疾病、严重影响农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才真正关心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县委县政府更是把解决厕所问题作为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实事来抓,提出了三年全部完成农村旱厕改造任务的目标,政策引导,组织发动,典型引路,全县农村轰轰烈烈搞改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11月份,我县改厕率已达到60%。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央把农村改厕纳入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地方改厕积极性空前高涨,改厕项目的实施正步入规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成就。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进一步提高公民健康素质,是爱国卫生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目标。多年来,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广大群众投身爱国卫生运动、改变家乡卫生面貌、提高健康素质的自觉行动。近几年来,全县积极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农村基层宣传阵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传递健康信息,使广大群众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卫生防病意识,改变不卫生的行为和习惯,并逐步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
(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根据《除四害管理办法》,我县及时加强对蚊、蝇、鼠、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的监测,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减少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实施了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针对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孳生习性,落实季节性统一“除四害”活动,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控制病媒生物孳生、繁殖和扩散,防止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我县每年组织两次集中灭鼠活动。每次掺拌毒饵12万斤,由各镇街发放到户。多年来爱卫办与县城区多家单位签订了统一消杀合同,组建专业消杀队伍,备齐消杀设备,从每年的4月16日开始到十月底结束开展半年多的集中消杀服务,使全县城区蚊蝇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密度。
五、卫生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不断巩固扩大卫生创建成果,鼓励和动员各镇街积极申报创建省市级卫生单位、村和乡镇。近年来在全县掀起了卫生创建活动。目前全县拥有省级卫生单位165个,市级卫生单位57个,省级卫生村260个,省级卫生示范乡镇10个。今年新申报省级卫生单位5个,市级卫生单位29个,省级卫生村60个,4月底完成了材料申报,十月中旬通过了暗访检查,十月底基本通过了技术评估工作。同时推进了长效机制建设,深化巩固创建成果,建立起卫生单位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卫生创建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单位认识不到位,对爱国卫生工作重视不够。
个别部门、镇(街)领导只注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对爱国卫生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此项工作微不足道,任务完成完不成都无所谓,影响不到主要目标,没能从关注民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对爱国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上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甚至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主动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2、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部分镇(街)爱国卫生工作队伍不健全,管理和环卫人员不足,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任务量,长效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大部分行政村负责人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在农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脏、乱、差,垃圾随意堆放现象很正常,认识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不强。
3、财政投入不够,专项资金不足。
我县大部分部门、镇(街道)在爱国卫生工作上不能保障足够资金,尤其是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不到位,同时乡村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各种垃圾收集容器、基础设施的维护及管理。
4、农村改厕中公厕布局不合理,标准不高。
近几年,我县根据上级安排,在农村大搞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厕所改造是其中最艰巨、投资最大的工作,通过全县各镇(街)、村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改厕面不广,特别是农村公厕设置不合理,无害化改造率较低。仍然有旱厕存在,严重影响农村环卫水平的提高。
5、镇(街)健康教育宣传仍然是短板。
虽然城区社区和单位都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但镇街健康教育阵地却是我县的短板,有的只有4平方米的面积,也不能做到定期更换,村卫生所、村委会、学校等公共场所尽管设置了健康教育专栏,但也有内容更换不及时,老旧破烂现象突出,不符合标准要求。
三、基本对策及建议
1、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
县里每年组织召开爱国卫生专项会议,并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与各部门、镇(街道)领导签订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定期、不定期召开举办现场会,督促报各部门、镇(街道)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并公开表扬先进,惩处落后,从而调动各部门、各镇(街)工作积极性。
2、进一步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组织机构,理顺工作关系,完善爱国卫生工作网络。
各部门、镇(街)都应设立足够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通过参观学习观摩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培训基层骨干,培养人才,打造队伍,强化为群众服务意识,按标准配备足够的环卫人员,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化环卫人员做好本职任务的责任心。
3、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普遍存在突击应付短期行为的现象,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改变“突击迎接检查,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将爱卫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和年终考核目标,年终全面、客观公正的做出考核评比,对工作做的扎实的、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在日常检查评比成绩好的单位给予重奖,对被动应付、任务完不成的,建议给予相关责任人责任追究。通过强化措施,保证爱卫工作得到落实。
4、以基层创建工作为载体,大力扶植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县目前申报的省级卫生乡镇无论是在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组织机构方面都好于其它镇街,通过多年来的扎实工作,资金投入,强力推进,无论是卫生管理管理,群众生活环境和群众卫生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生活,生产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其它各镇(街道)就相对较差,今后要经常召开农村爱国卫生及创建工作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以点带面,在全县普遍推广,从而缩短各镇(街道)之间的差距。促进全县整体水平的提升。
5、继续强力推进改厕工作,实现三年目标。
针对农村改厕工作应该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力争三年全部完成户厕改造任务。同时要把农村公厕、校厕纳入改造之列,特别是农村学校厕所,涉及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和生活环境,要求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教育局全面督导。
6、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县爱卫办组织宣传、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根据群众需求,利用版面、媒体、讲座、文艺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卫生防病意识,大力推广健康文化,引导教育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学校,医院等相关部门,以健康教育巡讲活动为载体,以每年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为契机,大力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广大群众卫生意识,降低有害健康因素,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7、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
不断总结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对爱国卫生及创建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应大力宣传和奖励,相反对爱国卫生工作开展不力、存在问题较多而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及时进行新闻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追究问责。
朝阳花开
——关于**镇朝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办公室
平坦的道路,盛开的鲜花,整洁的院落,幸福的笑容,走进**镇朝阳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部署,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朝阳村全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村容屯貌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被大庆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全面发动群众,解决认识不到位问题
把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摆上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力度,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抓住关键点,广泛宣传促共识。抓住“对我有啥好处”这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持续深入宣传动员,做到逢会必讲、入户必谈,把道理讲明、讲实、讲透,使环境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村民思维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二是把握关键事,集中民智聚合力。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道路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村两委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及村民议事等制度,做到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第一时间向群众通报,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也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信赖和支持。三是盯住关键人,示范带动见成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屯干部始终都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带头净化、美化、绿化自家环境,并主动帮助村内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打扫庭院卫生,定期补足柴草,起到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同时,抓住老人、能人这两个关键人群,细致耐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其德高望重,示范、说服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头支持和做好自家环境建设,带动家人、家族、邻里搞好门前屋后卫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建设不到位问题
从抓重点抓难点入手,多措并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环境建设、民风建设和产业建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一是以改善环境为主攻方向。围绕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靠村民自觉打扫门前屋后卫生,营造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村屯道路两侧“一眼净”标准;重点实施美化、绿化、净化、文明化、整齐化“五化”工程,“花香农居”项目整村栽植花卉7.5万余株,栽植果树、塘栖、灌木等1.5万余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庭院35户,增设排水涵洞38处,完成排水沟清淤1.5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村屯环境面貌。二是以民风建设为长期任务。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培育好家风、村风、民风。目前,秸秆全部出村,全村范围内无乱抛乱扔、焚烧秸秆等现象,做好自家“门前三包”工作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2015年,有11户村民获得镇级文明户荣誉,每户获得3000块红砖奖励;全村5名屯长均被**镇授予美丽乡村优秀屯长,每人获得1000元奖金,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三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撑。朝阳村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以蓝狐养殖为主导,生猪、绵羊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全村实现奶牛存栏1200头、蓝狐存栏2万只、生猪存栏1500头、绵羊存栏1700只,年创产值近千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投入不到位问题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朝阳村想方设法找钱、省钱、变钱,通过向上争一块、企业垫一块、自身筹一块的“三个一”模式,较好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对上争取一块,解决专项问题。积极争取镇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2014年以来,每年争取镇财政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投入。2014年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63万元,为全村566户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实现了数字电视和网络全覆盖。2016年,争取到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5万元,计划对全村8.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竣工后全村将实现道路屯屯通。二是企业垫付一块,解决关键问题。针对整屯搬迁等资金需求较大的工作,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2016年,协调醉园春酒业垫付200万元,镇村筹集100万元,对五屯实施了整屯搬迁,并在五屯旧址新建了1200头奶牛牧场1处,既解决了村民危旧房改造难题,又带动了3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民企双赢。三是村里自筹一块,解决具体问题。在村集体经济紧张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挤”出3-4万元,用于柴草垛搬迁、排水沟清理、保洁员工资等各项基础工作,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投入。另外,针对外购花草苗木较贵的实际,
2015年,村里开始尝试培植花草苗木,成本比外购花木降低一半以上,节省资金近4万元。今年,村里扩大了绿化花木培育基地规模,并以较低价格为红旗、四季青等周边乡镇培育花苗,既解决了周边乡镇用苗难、成本高问题,又探索出一条“以苗养苗”减少绿化支出的新路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市发展新区 永川区 困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及三中全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重庆市委提出的城市发展新区规划的战略部署,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区城镇化建设现状、查找存在的困境和原因,以便找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路,全面推动永川经济社会发展,区委党校课题组深入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永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城镇化率方面:目前,永川区的城镇化率已达63.26%,较去年的61.78%,增幅达1.48%。在国际上,30%――70%的城镇化率是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30%―50%是一个加快推进的时期,50%―70%是一个减速推进的时期。现今我区城镇化率已过50%的拐点,达到63.26%,说明我区城镇化水平进入减速推进时期,应注重查找其暴露出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健康推进城镇化水平。
城区面积和人口方面:根据区建委2014年关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统计,我区城区面积已达61.68平方公里,两年拓展中心城区面积9.68平方公里。目前,永川区常住人口110余万人,城镇人口已达66.96万人,较之去年增加1.5万人。2014年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双八十”大城市的目标。说明我区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还需要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永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困境
虽然中央已经对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多次明确提出,核心是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但仍有部分人错误或较为直观性的认为城镇化只是在身份上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规划建设上大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忽视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淡化了市场经济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以至于产生了很多偏离城镇化的问题。
1.进程务工人员与城镇人享受公共服务不对等。当前永川区城市人口已达66.96万人,其中职业教育学生占了10余万人,占城区人口的%,进程务工人员占了6万余人,占城区人口的%。在座谈中了解到,虽然这6万余人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却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处于所谓的“半市民化状态”,即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城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就日益突出。
2.城乡用地制度紧张加剧征地矛盾。推进城镇化水平势必要占用和开发更多的土地,且我区多丘陵和山地,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建设用地指标紧,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繁琐,耗时过长。再加上近些年,大量的征用土地、盖高楼、修道路,致使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大于人口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目前仅局限于“要地不要人”、“要人手不要人口”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人的城镇化。二是被征地农民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城镇发展依赖于低价征用土地,政府利用土地出让金收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发商则获取土地增值收益,获取巨额利润,而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因不具备土地开发权而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1]。三是大量的征用土地荒废,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就必然会导致城市用地的粗放利用,加剧征地的社会矛盾。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目前,永川区的道路交通、给排水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远远落后于城区的发展,居民生活区的改造远远低于新城区的建设,致使新老城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一是据初步预算,永川区实现“中心城区-镇/功能组团”城镇体系,每平方公里需投资约4亿多元,今后3年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400余亿元,资金压力巨大。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尤其是污水、供热管网和垃圾处理等主要设施不配套,加上运行资金短缺,影响了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影响了城镇人居环境。
4.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继续加大。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我们的城市长期注重绿化、景观等表面,存在着重地上轻地下、重平时轻突发的问题。一是城区水的问题比较突出。暴雨来临时,平日表面靓丽的城市不堪一击,立成泽国。还有依山城市的洪水和地质灾害频率加大;城市的水体浑浊、水质恶化,河流黑臭、水华浮萍;水体和周边的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城市水体的服务功能和资源价值下降等等问题。二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自然能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二、以城市发展新区功能为指导永川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启示
(一)完善基础保障,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基于此,我们必须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划分了五大功能区为契机,完善永川区的基础保障,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要抓好农民转市民人的素质的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文基础。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抓好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第三,抓好市政基础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环境基础。
第四,抓好责任落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保障基础。
(二)改变用地方式,注重生态城市建设
新时期,中央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集约用地,避免“摊大饼”式的以土地为代价式的城镇扩张,为此要求我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改变我们现有在土地利用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对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以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
2.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推进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处理、环境应急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消除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在基本民生、环境安全和生态享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3.注重水污染综合防治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统筹考虑区域内各地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标准,建立区域协调工作机制,对规划、投资、监测、监管、评估等进行统一部署;同时对区域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解决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平衡因素,以均等化促进城镇群共同发展。
(三)借助社会资本,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短板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及银行贷款等传统渠道以外,我们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资金短板。
一是完善相关的政策吸引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二是树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多元投资为主体的城市经营理念。让更多有限责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城市建设,实现收益与风险共担的理念。三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及中介机构,培育良好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
(四)通过产业支撑,加快城乡统筹力度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优先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解决农民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注重一体化设计,加强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同步良性发展,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倾向于互联网、生命科学、智能机器人等专业设置学科体系;二是瞄准永川“三大愿景”,围绕“园区”和“城区”两大文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档升级。
2.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一是根据我区自身特点、区位特征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二是加强对工业园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的平台体系。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广告营销、技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民族村寨;调研报告
2008年8月8日,县政协领导带领县直十多个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到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考察。随后(10月8日)第五活动小组会同县旅游局根据考察精神再次组织人员深入大坪塘组就该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调查工作,现将调研意见报告如下:
一、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总体概况
大坪塘组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县西南部,属龙胜县龙胜镇上孟村管辖,与临桂县宛田乡平水村相邻,与国家森林保护区花坪景区接壤,距321国道17.5公里,距县城20.5公里,距桂林市中心107.5公里。地处海拔1300―1605米之间,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湿度在15℃―18℃,平均相对湿度约70%,村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村寨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高山盆地。
大坪塘组共有32户,150多人口,全为瑶族,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以制纸、养牲畜、种植水稻为主,人均年收入1500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村民的生活逐渐提高,村寨的现代化设施从无到有,截止2007年1月,村部共有沼气30座,电视机29台,固定电话机25部。村寨里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劳动力,重点种植杂优水稻、萝卜、芋头、辣椒、红薯、玉米等等。
大坪塘组距321国道17.5公里,距县城20.5公里,等四级乡村公路通达村寨,越野车、面包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均能前往。目前村寨通讯设备良好,有固定电话10多部,已经开通程控电话,移动信号全面覆盖,并已经并入国家电网,有1个80KV的高压电线通入,基本解决了加工和照明用电问题,目前供电比较正常。
二、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资源特点
经过细致分析和研究,集体认为大坪塘组的整体环境资源呈现出“古、土、奇、绝、胜”的资源特色。
1.村寨呈现出历史文化上的“古”
大坪塘组是广西瑶族比较古老质朴的典型村寨代表,自清初从广东迁致大坪塘,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基本完整的盘瑶文化,保存有较为原始、较为完整吊脚楼建筑群,保存有较古老的民间造纸技术,人工石磨豆腐,汉对舂米,民间榨油工艺以及特独的瑶族风情习俗。由于地处1400多米的海拔高山盆地处,与外界长期隔绝,构成了独具特色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了瑶族建筑、居住文化、饮食文化、节日风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历史自治制度文化等,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非常具有开发高山农家乐旅游价值。
2.村寨部落呈现出景观文化的“绝”
大坪塘是一个典型的风水景观村落,周围的山峦不高,却团团围住数千亩的大塘,有高山平原之奇特景观。村寨座落在盆地的正中,左右两边是两座元宝石山,正前方是座宝盘,后方是笔架神山,很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是人类”的生动写照。也许正是这一风水宝地,营造了村寨上邓、黄、赵三姓的和谐团结。大坪塘中竹林、溪流、村寨、田园、林地、山峦等景观,在不同海拔层次上表现出的有序布局和协调相映,更是展示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唯美,从更深层次的寓意着人类宇宙的天、地、人和谐的基本规律。为开发高山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天然福地。
3.资源特色呈现出环境上的“幽”
大坪塘组的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资源环境保护良好,周边有近八千亩的原始天然草场,有三千多亩的野生竹林,有二千多亩的针叶阔叶林,覆盖面积宽,植被良好,不受任何污染,自然天气格外清新。再加上周边高山人工湖、七星瀑布、沙牛塘瀑布、磨菇云、七仙姑下凡、金骆驼、广福水帘洞和仙人洞等自然景观,景色秀丽、特色鲜明、环境优异,为开发高山避暑、体育休闲、生态知识教育的高山度假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
4.高山水质呈现出品位上的“奇”
宜人的环境赋予了大坪组清纯且甘甜的天然用水,特别是村头的一口古老井水,是生活在这里的瑶胞们的生命源泉,自古饮用,得益于这股井水,使得他们普遍都比较长寿。目前寒上年龄在105岁以上的有2人,90岁以上的有2人,80岁以上的有9人,70岁以上的有1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因此常人都称之为“长寿水”。这为在高山里开发长寿矿泉水厂、养殖高山清水鱼提供了发展根源。
5.传统手工艺术呈现在经济效益的“胜”
大坪塘组拥有三千多亩的竹林,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这里还继承了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原始造纸技术,成为近些年来村寨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村寨中32户人家里每户人家从造纸业中每年有经济收入都有万元以上,是村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直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必将为开发参与性、科普教育民俗旅游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也必将取得很好的经济前境。
三、上孟村大坪塘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龙胜镇上孟村大坪塘组旅游资源单体相对集中,是一座极具开发价值的天然宝库,地理环境优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一处集农家乐生态旅游、高山休闲度假、高山运动休闲、传统工艺知识与科普教育、瑶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古、奇、幽、绝、胜”的高山生态休闲农家旅游度假区。
四、存在问题
(1)村寨的可进入性问题
村寨距离321国道17.5公里,为四级沙石路,汽车只能通往金车农家乐,尚有金车至大坪塘10.5公里路为准四级山区路,没有汽车通往,且路面状况较差,砂泥路面,路窄湾多坡陡,拐弯半径小,坡度大,村寨的可进入性较差。
(2)资金问题
大坪塘组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没有资金进行自行开发。目前还需要引进外来的社会资金。
(3)环境问题
由于村民的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尚未建立垃圾处理池,村寨内部的环境卫生条件并不乐观。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金车农家乐至大坪塘10.5公里的柏油路、大坪塘至广福水帘洞2公里四级公路、大坪塘至高岭土圹区3公里四级公里公路的道路建设,全面提高大坪塘组的交通设施条件。
(2)聘请专家对发展村寨民族旅游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对开采参与式高山农家乐旅游进行更加科学的考察论证。
(3)参考金车农家乐的成功做法,吸收金车农家乐的成功经验,与金车农家乐合作,走科学管理,市场经营的运作之路。
(4)在村寨左侧山脚下建一座农家旅馆,配套住宿、餐饮、厕所等接待设施;在旅馆前方开挖一个面积200平方的育鱼池,养育高山清水鱼,增加游客参与性活动。
(5)加大对当地民间造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高山原始造纸工艺技术,为游客提供参与性造纸活动项目。
(6)调动当地村民制造手工艺术品的积极性发展当地传统手工业。
作者简介:
关键词:西部地区 城乡一体化 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指逐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实现双向平等流动,从而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能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实现区域性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以工促农能力弱
工业化水平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期。另外,各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农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工业化基础条件差,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差;三是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文化素质差;四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资源利用率偏低;五是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因此,当地的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均严重滞后,无法反哺当地的农牧业,以工促农的能力不够。
(二)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规模均对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也越强。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实践显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心城镇与重点小城镇发挥的作用能发挥出特别明显的作用。不仅能让农民就近就业,还能集约节约农业用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3%,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2014年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83.42万,其中,城镇人口290.40万,占比为49.78%,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少,规模小,城市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起到以城带乡的作用。另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有三点:一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当地中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有待改进;二是城镇规划欠缺合理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与对农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均不足。
(三)二、三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就业岗位少
城镇化的实质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来促使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传统农业比例减小,而二、三产业比例增加。我国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比值非常低,据研究显示,该地区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1.3:17.9:30.8。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个百分点[1]。这表明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工业化程度非常滞后。
二、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平崛起等战略问题。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近年来,境外屡屡制造破坏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安定局面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统一,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区域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二元结构”模式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制约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实现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员向城镇聚集,并让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子女在上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享有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逐步改革劳务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政策,允许农民在小城镇与中小城市落户,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前提下,落户城镇的农民可按照本人的意愿保留土地经营权,允许其将土地进行依法有偿转让[2]。这将盘活大量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达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目的。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西部地区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区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更为突出。正因如此,尽管农民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受到歧视,这也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通过政府财政扶持,下拨专项资金,着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一要把握市场用工需求,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二要在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三要重视对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3]。
(四)重要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逐步提升城镇县域经济实力与吸引力。首先,要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并因地制宜,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其次,以中心村、特色村、重点镇为代表,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再次,鼓励农民将富余资金投资到乡镇企业中,从而将农民利益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等。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倡导合理消费。一要制定更合理、更积极的多元化就业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要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逐步构建系统、全面的社保体系,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4]。三要净化城乡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并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培植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劣势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经费使用以及建设项目时,要逐步向支农、惠农政策倾斜,以发挥出政策的导向性。通过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将更多财政资源与社会资源吸引到农村基础建设上来。同时,要逐步构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农业基础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除了要争取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道路建设、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中来。
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镇的事权与财权,确保二权对称与统一。二要对地理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严重滞后的地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重发展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要尽量争取国家对农村民生工程与农村基建工程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村特色产业。要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挖地区优势,明确区位发展定位与功能定位,并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5]。比如,可发展旅游名镇、商贸集镇、工业重镇等。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产业。
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移民搬迁办法。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对抗外界干扰力差,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当地人一般都处于贫困线内,温饱问题仍未解决。这类地区无法照搬上述城乡建设模式,而应采用移民搬迁办法。通过将当地人口转移到生态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解决这些人的教育、就业问题,也能让生态脆弱区得到保护,远离人类的破坏。
总之,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振兴西部经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对维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尽快让西部人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刘以雷.中国西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25(3):1-6.
[2] 滕忠.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新经济,2014,9(23):51-52.
[3]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5(7):91-95.
一、建设成绩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推行廉租房制度:为妥善解决拆迁地段的矛盾和困难,让困难群众有房买、买得起房,保证“居者有其屋”,切实加大了经济适用房、解困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自05年以来,陆续开工建设了阳光小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绿色佳园解困房(2600平方米)、王家塘拆迁安置房、解困房(3.1万平方米)和城堡经济适用房一期(3万平方米),共计7.7万平方米。今年,又新开工建设新区农民安置房(10万平方米),王家塘拆迁安置房(近3万平方米)、城堡经济适用房二期(近3.8万平方米)及新区经济适用房小区(规划建设1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6万平方米)。同时,为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市政府于今年4月15日出台了《兴化市城市社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市下一步推行廉租住房制度提供现实的法律依据。
(二)后街背巷改造:自今年三月初以来,我局组织了20家施工队,分四大片区,在城区二十四个社区内全面展开。目前,762条后街背巷已有398条开工改造和维修,已竣工250条,同时清理、整修和新建老住宅楼化粪池91个。
(三)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环境工程建设:截止20__年底,城区规划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7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444人/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增至15.9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99,污水处理率达51.74,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6.0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52,绿地率为28.91。20__年全年城乡建设事业共完成投入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5。其中,城市建设完成投入15亿元,小城镇建设完成投入32亿元。路桥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老城区“九路四桥”、新城区“十路三桥”建设,新增道路里长16公里,新增道路面积26万平方米。市政工程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继续做大了城市供水规模,安装直径100毫米以上主管道9公里,安装用户2638户,实施“一户一表”制改造2100多户;城市管道燃气规模进一步做大,铺设供气管道30公里,新增用户20__户;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厂区土建及部分收集管网已完成。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围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完成了春季绿化改造补植工作,对人民公园、拱极台公园实现了免费开放,重点突出了秋季绿化工作,全面完成了17项秋季绿化工程,全市新增绿化面积达87.91万平方米。城市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以英武中路二期拆迁工作为重点,兼顾王家塘防洪墙地块、北窑厂地块、广电局地块、跃进桥西水利工程处地段、赵海仙洋楼搬迁地块及防洪闸建设地块等6个拆迁项目,全年共计拆迁房屋面积近15万平方米,搬迁1600余户。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建房地产项目21个,新开工面积45.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41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快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围绕城市路桥工程建设,将新区和老城区纳入一个整体,加快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构筑内环外通城市路网,增强城市通行能力,更加方便市民的出行。项目建设上,由市政工程、园林绿化、旧城改造等三个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切块实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工程例会和会办制度,将局长办公会与工程例会相结合,定期召开项目例会,随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切实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序时进度推进项目建设。推行项目建设整体联动机制,一手抓在建工程的进度,一手抓待建工程启动,从工程项目建设设计、招标、进场、施工等环节做到环环相扣,整体联动,一着不让,切实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以月度施工计划为节点,坚持进度与质量并举,考核与监督并重,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
(二)是深入推进民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快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推进了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工程,去年11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后街背巷维修改造专项工作会议,确定了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工作的责任部门为市建设局。为此,我局迅速拟定了工作方案,先期开展了对24个社区后街背巷的调查摸底工作,结合我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制度,将24个社区后街背巷的调查工作具体挂钩到一名副局长和一个具体责任科室,有力保障了调查工作细致全面地开展,调查摸底后,我局收集整理《城区后街背巷基本情况调查表》等相关数据资料,为科学决策和部署我市后街背巷的维修改造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份,我局对调查资料进行了汇总,并根据后街
背巷调查结果,科学制订了维修改造计划,将24个社区600多条后街背巷分成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划分了20个标段进行改造施工。为确保后街背巷维修改造取得实效,我局进一步优化了施工方案,对后街背巷进行分类改造施工,将600多条后街背巷分成三类地区进行改造,第一类地区为不实施拆迁的地段,以长安社区、文峰社区为代表,这类地区以改造为主,重新铺设下水道,路面改造结合水乡城市特色全部更换水泥地面砖,竹巷、辐辏巷、龙珠巷等已完成了水泥地面砖铺设工作;二类地区为3—5年不拆迁的地段,如南郊社区等绝大多数社区,这类地区总体以维修为主,但对路面破损严重的进行全面改造,铺设水泥地面砖,牌楼社区城内东大街也已完成水泥地面砖铺设任务,下水道堵塞无法疏通的重新铺设下水管道;三类地区为近期拆迁的地段,如沧浪社区、儒学社区等社区,这类地区暂不实施维修改造,对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急需维修路面进行简易维修。2月16日完成了招投标工作,落实了20家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后街背巷顺利实施,我局抽调四名副局长担任东南西北四个片区的片长,各片区同时配备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监理。按照“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维修改造计划,今年3月1日起,20家施工单位全部进场施工,后街背巷改造工作全面展开。为将后街背巷维修改造这项实事工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积极响应贾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我局将“城市建设不仅要为群众办实事,而且要为群众办成事,办群众满意的事”的为民理念贯穿于后街背巷改造全过程,一方面切实搞好组织调度,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干扰,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我局充分考虑群众意愿,从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组织实施到施工作业时间都问计于民,听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针对群众提出的改造维修中化粪池改造的问题,我局多次与城管局对接,将化粪池一并纳入改造范围之内,这项利民措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同时,我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解困房和农民安置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行廉租房制度,扩大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受益面;切实加强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面落实“三保”工作,逐步实现小区封闭化管理,切实加大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力度;以关注民生为第一需要,本着“服务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以“12319”城建服务中心为平台,全力推进城市市政管理无缝隙覆盖。“12319”城建服务中心是我局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为解决广大市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设立的一个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该热线3月19日已正式开通,热线自开通以来,共受理300多件的来电、来信、来访,办结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下一步我们将从服务平台硬件设施着手,逐步完善软件设施建设,积极放大服务平台为民效应,使“12319”城建服务热线作为一条“民声通道”,真正起到听民情、帮民需、解民忧、暖民心的积极作用。(三)是大力实施环境工程。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设,致力营造绿化有层次、美化有品位、亮化有特色的城市新面貌。推进了城市绿化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乌巾荡风景区开发,大面积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化三大指标水平。加快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加大道路绿化配套和补植改造力度,帮助和指导广大市民搞好庭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和室内绿化,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不断开拓绿化空间。通过邀请园林专家,对我市城市道路、景点、街头绿化的设计理念、树种的研究布局和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开展调研,着力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实施了居住区绿化和单位绿化,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的活动,力争建设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今年,重点开展了“两带、三园、四河”建设。“两带”即南过境线绿化带、西北过境线绿化带;“三园”即竹石园、森林公园、水上公园;“四河”即直港河、中心河、车路河和沧浪河。大力开展城市美化建设,充分挖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强力推进乌巾荡风景区建设,加快风景区内景观房产和森林公园建设;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加快实施赵海仙洋楼修缮、任大椿读书楼建设和古城墙维修;切实加快城市亮化工程建设步伐,在城市主干道两边,根据“建一房、亮一点,修一路、亮一线,建一区、亮一片”的原则,配套完善路灯亮化设施建设,增强市区夜景灯光效果,提高城市亮化程度。
(四)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地均衡性,将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实现城乡统筹性发展。全面开展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工作,加大小城镇详细规划编制的力度,确保完成100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切实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大力实施公共绿地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创建康居示范村为抓手,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建设整治活动,务求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在各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定期组织巡查执法队队员加强对村镇范围内的各项建设进行巡查,确保村镇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
三、存在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欠帐多,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这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照“五城同创”创建指标,差距仍然较大,城市供水能力,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水平,城市垃圾、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城市标志、小品、广场、绿地等文化气息和文明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