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安全等级划分

网络安全等级划分

时间:2023-09-15 17:3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安全等级划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安全等级划分

第1篇

关键词:等级保护 信息系统 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众多单位、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各种非法入侵和盗窃、计算机病毒、拒绝服务攻击、机密数据被篡改和窃取、网络瘫痪等安全问题也时刻威胁着我国网络的安全。因此,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同等级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如何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确保信息在多级互联信息系统间安全流通,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重要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等级保护环境下的信息系统一般由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构成。其中,安全计算环境是对信息系统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的相关部件;安全区域边界是对信息系统的各个区域之间实现连接并实施访问控制的相关部件;安全通信网络是保障信息在系统内安全传输及安全策略实施的相关部件;安全管理中心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及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通信网络上的安全机制实施统一管理的平台。

2多级互联信息系统

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将信息系统按照安全保护能力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一些重要、大型的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等级的子系统,不同等级信息系统之间要实现可信互联,由于信任体系和运行模式不尽相同,互联互通会导致安全风险的进一步增加,尤其是低等级信息系统可能通过恶意授权给高等级信息系统带来权限失控风险。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总体的安全管理中心,将不同安全等级的子系统连接在一起,通过协同合作,实现特定的功能服务,这就是多级互联信息系统。在多级互联信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互联系统本身,都需要实施信息分级分类保护,从而确保系统间的交互协作及信息流动,保障系统的安全。

本文将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下,研究多级互联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从而较好地解决多级互联系统的安全风险问题,确保系统安全。

3多级互联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

安全策略是为规范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保证网络正常使用、发挥网络效能所必须强制执行的一系列要求、规范或操作。其主要作用是针对被保护对象面临的主要威胁,围绕安全防护目标,提出网络安全防护具体要求,指导安全管理行动。确定并实施网络安全策略是对网络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核心和起点,是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的前提。因此,为了确保多级互联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制定明确和合理的安全策略就成为了关键。

3.1指导思想

根据不同应用类别和安全等级防护目标的需求,给出安全防护策略的框架,研究制定各类网络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并保证制定的安全策略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完备性和有效性。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应当遵循“局部策略符合全局策略、下级策略符合上级策略”的原则。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的升级、调整,安全策略也应该随之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定,随时保持策略与安全目标的一致性,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

3.2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思想,制定多级互联信息系统安全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针对系统、数据、用户等保护对象,按照同类、同级集中的原则进行等级保护级别的划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对应的适用范围及具体组织实施单位。(2)广域监察,局域管控。依托总体安全管理中心,建立多级互联系统广域安全监察机制,监督、检查各安全域网络节点和用户网络安全策略的配置执行情况,监测重要骨干网络流量,预警网络攻击和入侵行为,形成网络安全实时态势;在各安全域网络节点和用户网络建立局域安全管控机制,依托各级安全管理中心,对网络节点和用户网络的安全设备、主机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实现网内各类资源的可控可管,提高系统整体防护能力和维护管理效率。(3)分区分域,适度防护。根据等级保护的思想,在划分的安全域中,一方面要遵循等级保护要求,加强主动防范措施;另一方面要针对各安全域业务特点的保护强度,在不影响系统整体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域的安全策略进行设置,并确保这些策略的相对性、独立性及关联性。(4)区域自治,联防联动:各安全域根据总体安全管理中心下发的安全策略,结合自身特定的安全需求,实施本区域内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依托总体安全管理中心,建立广域网上下一体的预警响应和联防联动机制;依托各级安全管理中心,建立局域网内各安全设备之间的检测响应和联防联动机制;并在各级安全管理中心、重要骨干节点、用户网络之间建立安全事件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

第2篇

【关键词】等级保护;虚拟专网;VPN

1.引言

随着因特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以及政府、企业和各部门及其分支结构网络建设和安全互联互通需求的不断增长,VPN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组网方式。同时,我国现行的“计算机安全等级保护”也为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提供了安全整体设计思路和标准。如何充分利用VPN技术和相关产品,为企业提供符合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性价比高的网络安全总体解决方案,是当前企业信息系统设计中面临的挑战。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发展轨迹

对于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注意,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英国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出版BS7799标准的第一部分《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第二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规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控制要求和实施规则,其目的是作为确定工商业信息系统在大多数情况所需控制范围的唯一参考基准,是一个全面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估的基础和正式认证方案的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将BS7799标准转换为ISO/IEC 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实施细则》和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并向全世界推广。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于1999年了GB/T 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标准,把信息安全管理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针对不同组织性质和对社会、国家危害程度大小进行了不同等级的划分,并提出了监管方法。2008年制订并下发了与ISO/IEC 17799和ISO/IEC 27001相对应的GBT 22081-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实用规则》和GBT 22080-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3.信息系统安全的等级

为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国家公安部、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于2007年联合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就全国机构/企业的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进行了行政法规方面的规范,并组织和开展对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同时,制订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准则》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等相应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审批稿),来指导国内机构/企业进行信息安全保护。

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要求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系统运维管理、安全管理机构等几方面,按照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介质管理、密码管理、通信和数据的完整、保密性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具体要求,对信息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第二级指导保护级,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

针对政府、企业常用的三级安全保护设计中,主要是以三级安全的密码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为基础的具有三级安全的信息安全机制和服务支持下,实现三级安全计算环境、三级安全通信网络、三级安全区域边界防护和三级安全管理中心的设计。

图1 三级系统安全保护示意图

图2 VPN产品部署示意图

4.VPN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VPN即虚拟专用网,是通过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通常,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通过它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VPN可用于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全球因特网接入,以实现安全连接;可用于实现企业网站之间安全通信的虚拟专用线路,用于经济有效地连接到商业伙伴和用户的安全外联网虚拟专用网。

VPN使用三个方面的技术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隧道协议、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VPN通道的加密方式成为主要的技术要求,目前VPN技术主要包括IPSec VPN,非IPSec VPN(如PPTP,L2TP等),基于WEB的SSL VPN等。

IPSec VPN是基于IPSec协议的VPN产品,由IPSec协议提供隧道安全保障,协议包括AH、ESP、ISAKMP等协议。其通过对数据加密、认证、完整性检查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私有性和保密性。通过采用加密封装技术,对所有网络层上的数据进行加密透明保护。IPSec协议最适合于LAN到LAN之间的虚拟专用网构建。

SSL VPN是基于SSL协议的VPN产品。在企业中心部署SSL VPN设备,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授权用户能够从任何标准的WEB浏览器和互联网安全地连接到企业网络资源。SSL VPN产品最适合于远程单机用户与中心之间的虚拟网构建。

整个VPN通信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4个步骤:

(1)客户机向VPN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

(2)VPN服务器响应请求并向客户机发出身份认证的请求,客户机与VPN服务器通过信息的交换确认对方的身份,这种身份确认是双向的。

(3)VPN服务器与客户机在确认身份的前提下开始协商安全隧道以及相应的安全参数,形成安全隧道。

(4)最后VPN服务器将在身份验证过程中产生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公有密钥将用来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通过VPN隧道技术进行封装、加密、传输到目的内部网络。

目前国外公开的相关VPN产品多数采用软件加密的方式,加解密算法也多使用通用的3DES、RSA加解密算法,不符合国家密码产品管理和应用的要求。《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73号令,1999年10月7日)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只能使用经国家密码管理机构认可的商用密码产品,不得使用自行研制的或者境外生产的密码产品。国家密码管理局在2009年针对VPN产品下发了《IPSec VPN技术规范》和《SSL VPN技术规范》,明确要求了VPN产品的技术体系和算法要求。

5.VPN技术在等级保护中的应用

在三级防护四大方面的设计要求中,VPN技术可以说是在四大方面的设计要求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安全计算环境的设计要求中:首先在实现身份鉴别方面,在用户访问的中心,系统管理员都统一建立的有用户的用户组和用户名,用户会通过VPN的设备登录访问中心的应用系统,当身份得到鉴别通过时才可访问应用系统;其次在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和保密性保护上都能够防止用户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和盗取。

在安全区域边界的设计要求中:网络边界子系统的边界控制与VPN功能一体化实现,在保证传输安全性的同时提高网络数据包处理效率。

在安全通信网络的设计要求中:网络安全通信的子系统主要是为跨区域边界的通信双方建立安全的通道,通过IPSEC协议建立安全的VPN隧道传输数据。完成整个应用系统中边界或部门服务器边界的安全防护,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间的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加密、身份鉴别及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在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进出的总路由前添加网络VPN网关,通过IPSEC协议或者SSL协议建立VPN隧道为进出的数据提供加密传输,实现应用数据的加密通信。

在安全管理中心的设计要求中:系统管理中,VPN技术在主机资源和用户管理能够实现很好的保护,对用户登录、外设接口、网络通信、文件操作及进程服务等方面进行监视机制,确保重要信息安全可控,满足对主机的安全监管需要。

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设计中VPN产品的部署示意图如图2所示。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外网 安全保障体系 计算区域 网络基础设施 计算区域边界 安全域 等级保护 风险评估

一、前言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各级政务部门服务,运行各级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为保证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运行,中办发[2003]27号文和[2006]18号文明确提出,电子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政务外网的建设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分别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建立统一的密码和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

二、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安全需求

⒈政务外网安全防护对象

政务外网的基础网络环境如图1所示。

依据政务外网的网络环境,政务外网的安全防护对象分为如下三类:计算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区域边界。

⑴计算区域

政务外网所涉及的计算环境有:中央网络管理中心计算区域、各省市节点的二级网络管理中心计算区域、中央城域网接入单位计算区域以及外网骨干网接入的各省市节点的计算区域。

在各计算区域内主要防护如下对象:

①数据资源,主要包括各应用系统管理的数据资源;

②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网络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系统等;

③中心计算机;

④存储介质,包括数据备份磁带、软盘、可读写光盘等;

⑤用户,包括普通操作员、业务管理员、高级业务管理员以及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等。

⑵网络基础设施

政务外网所要防护的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有:各计算区域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实现各计算区域相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⑶计算区域边界

由于计算区域与其他外部实体相联而产生区域边界,区域边界与计算区域直接相关,与计算区域相联的外部实体的性质直接决定区域边界的保护的策略。

政务外网中的计算区域边界主要有:与中央城域网相联的各计算区域因与中央城域网相联而产生的区域边界以及这些区域与互联网等外部实体相联而产生的区域边界、各省市节点计算区域因与政务外网骨干网相联而产生的区域边界以及这些区域与互联网等外部实体相联而产生的区域边界。

⒉安全需求

根据政务外网的特点,政务外网的安全需求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信任体系,确保政务外网资源不能被非法用户访问;

②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确保不同安全域之间的安全数据交换;

③确保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高可靠性,并具有可审计、可监控性;

④实现政务外网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

⑤确保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安全互连。

三、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政务外网要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从政务外网的实际出发,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体系设计应重点针对政务外网的如下特点:

①政务外网必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②政务外网主要运行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这些业务所涉及的业务信息具有面向公众的特性,所以保护业务信息的完整性、可鉴别性以及抗抵赖性十分重要;

③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的基础性网络环境,支持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互动、便民服务的需求,所以政务外网要满足公用网络安全可信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由网络防护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等构成,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⒈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是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主要保护电子政务外网的各子网网络节点及整个电子政务外网,保证整个政务外网及相关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可控性等。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重点要考虑防火墙系统、入侵防御系统、防病毒系统、远程安全接入系统、流量监测系统等的配置和建设。

政务外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⑴物理安全

保证政务外网中各种骨干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政务外网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⑵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考虑VPN、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非法外联监控系统、PKI接入认证网关等安全设备在政务外网中的配置与部署。

⑶系统层安全

系统层安全主要包括漏洞扫描、操作系统安全加固、数据库安全加固。

⑷应用层安全

应用层安全主要考虑应用系统的鉴别、授权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

⒉网络信任体系

网络信任体系是为网络用户、设备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具有普适性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该体系在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和规范基础上提供在线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其核心是要解决信息网络空间中的信任问题,确定信息网络空间中各种经济和管理行为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保护信息网络空间中各种主体的安全利益。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与政务外网的安全运营息息相关,是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支撑基础设施。

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的网络信任体系,主要是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政务外网身份认证系统,组建政务外网身份认证管理协调机构和技术保障队伍,制定有关政务外网身份认证的相关标准体系、管理运行规章制度和规范,逐步形成统一的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

⒊安全服务体系

政务外网安全服务体系主要由安全评估和安全培训组成。安全评估主要是对政务外网及其处理的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识别和扫描评估的过程。安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及时发现并修正动态运行的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弱点和漏洞,认清信息安全环境、信息安全状况,明确责任,采取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并使信息安全策略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

⒋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并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一个关于人和管理的问题。安全不是个产品,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有人、技术、流程这3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匹配得越好,过程进展得就越顺利。

安全管理在政务外网的安全保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有了较完善的安全保密技术措施,如果管理的力度不够,将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保密管理,设置安全保密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采用适当的安全保密管理技术将政务外网中各种安全保密产品进行集成,并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安全保密管理机构的建立、安全保密制度的制定、安全保密管理技术的使用以及人员的管理等几方面内容,这里不再予以赘述。只有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行为,形成一个动态的安全过程,才能为政务外网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四、几个重要问题

在整个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当中,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⒈安全域划分

政务外网要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要满足政府公用网络安全可信的需求。所以,在政务外网内有必要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定义每个安全域的物理或逻辑边界,形成隶属于由单一安全策略权威定义和执行的公共安全策略的安全要素的集合,有利于每个安全域共享相似的安全策略。

政务外网具有数据量庞大、业务复杂多样、安全等级各异的特点,因此安全域的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①根据信任等级划分安全域。在政务外网中,要为政务信息资源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登记、备案、、交换和共享提供服务,同时相关的业务系统也要有连接到互联网和有需求的其它单位,不同的系统由于处理的数据和交互的实体不同,需要在不同的位置或业务流程中,划分不同的安全域。

②根据业务节点类型,对不同的节点划分相应的安全域,并配置和节点业务量相匹配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设备。在政务外网中,政务外网要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节点,网络节点的安全等级决定了安全域的划分和安全设施的投资建设规模。

③依据数据的安全等级,在存储和传输的不同区域,划分安全域,并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体现数据的分等级保护。

根据以上原则,在政务外网中,网络各节点的局域网构成相对独立的安全域,并在各节点内部进行安全域细化。政务外网中,按节点所划分的安全域有中央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中央城域网接入节点单位、各省市节点的二级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和各省市节点的各自的接入网络。

⒉等级保护

根据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7年联合颁布的43号文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保障电子政务外网的网络安全,对电子政务外网需采用等级保护机制。等级保护以网络安全域划分为基础,电子政务外网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众多接入网络,各个子网络又包括不同的应用系统。只有根据这些资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面临的安全威胁的不同,结构化地划分为安全域,才能有效地进行安全保护。

根据政务外网的逻辑结构、安全域划分情况、面向对象及应用模式,中央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中央城域网接入节点单位二级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和各省区市接入节点二级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至少要达到第三级(监督保护级)的要求。对于这类的安全域,将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并接受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

中央城域网接入节点单位接入网络和各省区市接入节点单位接入网络至少要达到第二级(指导保护级)的要求。对于这类安全域,将在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

⒊风险评估

在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规划和设计时,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政务外网的建设中,获取规划和设计阶段的政务外网的安全风险,提出并确定外网安全建设的要求,改进规划中的不合理因素,为后续的网络建设的实施提供安全建设依据。此次事前评估范围主要是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工程初步设计规划方案,评估着重考虑外网规划中系统平台的安全性。为支持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推进,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成立了由领导层、相关业务骨干、外网相关人员等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评估结束后,针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风险评估小组对规划和设计做了相应的修改,很好地兼顾了风险与成本的平衡。

五、结语

根据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安全保障体系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安排,政务外网中央节点安全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整个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运转良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务外网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网管部门安全管理责任;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对全网分级、分层、分域确定信息安全等级;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统一的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形成面向外网用户的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

王勇,男,汉族,1977年生,山东鄄城人,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分域网络隔离安全防护

1网络现状及防护需求

福建省莆田电业局已构建了信息网络,已经稳定运行有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电力营销、ERP等应用系统。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网络和信息系统情况复杂,迫切需要进行信息安全全面建设。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2240-2008)、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验收测评要求(试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统筹资源,重点保护,适度安全的原则,依据等级保护定级结果,采用“二级系统统一成域,三级系统独立分域”的方法,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分级分域。

2安全防护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层层递进,纵深防御”的思想,从边界、网络、主机、应用四个层次进行安全防护等级保护设计和施工,使莆田电业局信息系统符合国家和国家电网公司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要求。

3实施方法

信息系统分级分域安全防护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理进行安全域划分和初步规划,针对重要信息进行防护。主要表现在针对业务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信息系统如ERP、财务系统域进行防护,以及针对互联网出口的应用层防护。

第二阶段:针对当前信息网络状态,按照等级保护要求进行等级化评估、安全评估和合理定级,全面获取当前安全现状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殊需求。在评估基础上,全面从等级保护要求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需求出发,合理进行安全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全面开展等级化改造,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完善,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并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运行维护。

4分级分域安全防护方解决方案

信息网络系统分级分域安全防护建设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相关规定的要求完成,通过项目建设实施保障莆田电业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营。

4.1 分级分域设计方案及安全等级建设要求

莆田电业局信息网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两个网络之间通过强制隔离设备进行隔离。

信息内网分级分域及安全等级建设要求:

4.1.1二级系统域

二级系统域是指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门户、ERP等信息系统

安全建设等级:基于信息系统的整合,所有二级系统统一部署于二级系统域,并根据国家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规范要求,按照安全防护等级二级进行建设。

4.1.2内网桌面终端域

信息内网桌面终端是用于内网业务操作及内网业务办公处理,通过对桌面办公终端按业务部门或访问类型进一步进行VLAN区域细分,实现不同的业务访问需求指定访问控制及其他防护措施,由于桌面终端的安全防护与应用系统不同,将其划分为独立区域进行安全防护。

安全建设等级:按照安全等级二级进行安全建设;

信息外网分级分域及安全等级建设要求:

4.1.3外网应用系统域

需与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统一部署为外网系统域。

安全建设等级:按照安全等级二级进行安全建设;

4.1.4外网桌面终端域

外网桌面终端用于外网业务办公及互联网访问,对外网桌面办公终端按业务部门或访问类型进行区域细分,针对不同业务访问需求进行访问控制及其他防护措施。

安全建设等级:按照安全等级二级进行安全建设;

图1改造后的网络拓扑图

4.2 安全防护部署方案

4.2.1防火墙等级保护部署方案

目前网络中主要使用防火墙来保证基础安全。它监控可信任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之间的访问通道,以防止外部网络的危险蔓延到内部网络上。

项目在四个域与核心交换机的连接点分别部署了启明星辰天清汉马USG-FW-4000D防火墙(见图1),并进行了相应的配置。

防火墙典型的网络部署模式包括路由模式和透明模式,本项目中,考虑到防火墙负责转发各个区域的用户访问,采取透明模式部署。

根据企业安全区域的划分,部署防火墙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基本原则为:高安全级别区域可以访问低安全级别区域,低安全级别严格受控访问高安全级别区域,进行如下基本配置策略:

防火墙设置为默认拒绝工作方式,保证所有的数据包,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允许通过,全部拒绝以保证安全;

配置防火墙防DOS/DDOS功能,对Land、Smurf、Fraggle、Ping of death、udp flood等拒绝服务攻击进行防范;

配置防火墙全面安全防范能力,包括arp欺骗攻击的防范,提供arp主动反向查询、tcp报文标志位不合法攻击防范、超大ICMP报文攻击防范、地址/端口扫描的防范、ICMP重定向或不可达报文控制功能、Tracert报文控制功能、带路由记录选项IP报文控制功能等。

4.2.2入侵防护系统等级保护部署方案

在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中,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高危网络的安全需求,互联网上流行的蠕虫、P2P、木马等安全威胁日益滋长,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来解决对应用层的安全威胁。以入侵防御系统为代表的应用层安全设备作为防火墙的重要补充,很好地解决了应用层防御的问题,并且变革了管理员构建网络防御的方式。通过部署IPS,可以在线检测并直接阻断恶意流量。

项目在外网系统部署1台启明星辰天清NIPS3060入侵防护系统。

4.2.3服务器换机等级保护部署方案

服务器交换机采用华为QuidwayS9306高端多业务路由交换机,该产品基于华为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Comware V5操作系统,融合了MPLS、IPv6、网络安全等多种业务,提供不间断转发、优雅重启、环网保护等多种可靠技术,在提高用户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网络最大正常运行时间,从而降低企业的总拥有成本。

项目配置两台华为QuidwayS9306交换机分别用作内网二级系统域和外网应用系统域,配置冗余电源、双引擎、2块48端口千兆电口板、1块48端口SFP千兆光口板卡,保证了服务器换机的安全可靠。

4.2.4终端汇聚交换机等级保护部署方案

终端汇聚交换机采用华为Quidway LS-S5328C交换机,实现信息内外网桌面终端域的安全接入。

华为QuidwayLS-S5300系列交换机是华为公司最新开发的增强型IPv6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具备业界盒式交换机最先进的硬件处理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特性。支持最多4个万兆扩展接口;支持IPv4/IPv6硬件双栈及线速转发;出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多业务支持能力使其成为网络汇聚和城域网边缘设备的第一选择。

配置2台桌面终端汇聚交换机分别部署在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的桌面终端域接口上。

5网络安全成果分析

福建省莆田电业局信息网络系统分级分域安全防护建设项目从边界、网络、主机、应用四个层次进行了安全防护等级保护设计及工程实施,对原有网络、安全设备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安全域的划分,实现了对关键业务的安全防护,达到了国家和国家电网公司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要求,并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等级测评验收。

参考文献:

[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2240-2008)

[2]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054(2015)12-0116-04

0引言

国家对非信息系统实行等级保护制度,等级保护测评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1]。伴随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贯彻实施,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有了普遍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样有了提高。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是查找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例如GB/T22239-2008、GB/T22240-2008、GB/T28449-2012等标准。笔者在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以及系统测评方面,根据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对测评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包括:电子政务外网定级与测评、测评中常见的重要问题分析,以及云平台下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应关注的附加测评项等内容。

1电子政务外网定级与测评

对于电子政务外网的定级,对刚刚接触等级保护测评的机构或测评人员来说,可能相对陌生。以往我们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定级和测评,都是以信息系统为测评单位,要对整个电子政务外网进行定级,是否可行,定级范围又是如何界定,下文将给出具体的分析。对一个信息化平台是可以定级的,下面就以电子政务外网为例,来说明具体情况。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重要基础设施,是承载各级政务部门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非涉及国家秘密的业务应用系统的政务公用网络。电子政务外网的定级对象为本级政务外网管辖范围内(由边界设备确定)的所有网络、计算、存储和安全防护等各类设备、各种用于网络运维管理、安全保障的应用系统、各种通信线路及支持所有软硬件正常运行的机房等基础设施环境等。门户网站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数据中心内的各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各级政务部门的各类应用系统不包括在政务外网的等级保护范围内,这些系统的的定级标准依据GB/T2224-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测评标准依据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中,分别给出了等级保护二级和等级保护三级的定级范围图。其中,等级保护二级的定级范围图如图1所示。图中标识为紫色的区域,就是电子政务外网的定级范围。对于电子政务外网的测评,要依据两个方面的标准,其一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护等级基本要求》,在该标准中对IP承载网、业务区域网络和管理区域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结构安全、访问控制等具体要求项;其二是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可以划分出6个安全区域,即公用网络区、互联网接入区、专用网络区、用户接入区、网络和安全管理区、电子认证区。在实际的测评工作工作中,要理解各个功能区域作用:互联网接入区:是政务部门通过逻辑隔离安全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区域,满足政务部门连接互联网的需求。网络管理区:网络管理区主要承载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管辖区内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的状态监控及相关管理等功能;安全管理区:安全管理区主要承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安全管理区实现对管辖区内安全设备进行日志采集、实现对网络中的攻击行为进行报警等功能;公用网络区:采用统一分配的公共IP地址,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为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共享与交换的网络平台。

2测评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2.1网络结构方面根据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一些单位的二级系统由于应用架构简单,面对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被部署在一个网段,而且部署在内网区域。很显然,该种拓扑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部署在一个网段,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面对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器被恶意入侵,同网段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面临很大的安全风险。2)面对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器部署在内网区域,一旦该服务器被恶意入侵,将给内网安全带来安全风险。对于该类网络拓扑结构,应将应用服务器设置在互联网边界防火墙的DMZ区域。在实际的测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个别单位拟对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进行网络结构的改造,但往往又不清楚如何下手。据调研,现有的网络拓扑图互联网出口过多,安全域划分不合理,网络区域的划分非常分散,都是当前网络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笔者建议这些单位负责网络平台运维的相关人员要仔细阅读《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等级基本要求》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这两个标准,这个标准对电子政务外网功能区域的划分,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在不了解上述标准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网络结构进行盲目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仍然是网络区域分散,互联网出口过多、系统化不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中给出的网络功能区域的划分图如图2所示。2.2重要网段防止地址欺骗为了做好重要网段防止地址欺骗工作。可以从双向IP/MAC绑定入手。例如:重要的管理终端与该管理终端的接入网关之间,要实现双向绑定。在管理终端上设置网关的静态ARP信息,在网关上将管理终端的IP-MAC输入到静态表中。在实际的测评中发现,重要网段防止地址欺骗在网络设置中做的不多。2.3访问控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两个目的,其一是保护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其二是保证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显然,对服务器的保护显得重之又重。在具体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在服务器区域边界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策略中,源地址范围过大是常见的一类问题,而且该策略中,对应的端口限制粒度也往往过大。2.4单点故障问题在测评中时常发现,一些三级系统未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图,因而造成关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避免单点故障就是为了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2.5非法外联的问题在等保测评的技术要求中,要求采用技术手段限制非法外联行为。一些刚刚迈进等级保护测评大门的相关人员可能会有如下错误的认识:“待评测的信息系统面向互联网提供服务,而且被测评单位的所有计算机终端设备均允许连接互联网,该测评项因此可以判定为不适用”。实际上,上面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尽管该单位所有的终端都可以连接互联网,但是这些终端都是通过该单位统一的互联网出口出去的,而且在互联网边界必定部署了相关安全设备,如放火墙、入侵防御设备等等。如果该单位某个终端用户采用一个3G上网卡连接了互联网,这等于就打开了一个新的通路,而且这条通路上没有任何的安全防护设备,这就破坏了网络的边界完整性,给内网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限制终端用户的非法外联行为是十分必要的。2.6密码加密的问题在测评中发现,一些数据库的用户表中,密码字段仍然是明文存储,显然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建议对密码字段进行加密,加密可采用md5(用户名+密码+随机字符串)加密方式。2.7验证码绕过的问题在应用安全测评中,我们发现一些应用系统仍然存在admin这样的管理员用户,这就给密码猜测提供了可能,建议重命名ad-min或administrator,此外,为了避免验证码绕过的问题,应及时更新验证码(在登录失败时也要更新验证码),防止出现验证码被绕过问题的发生。2.8信息系统精确定级在进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时,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一般都做到了信息系统定级,但是没有做到准确定级,也就是说没有根据数据的安全性等级和业务连续性的安全等级来最终定位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在一个三级系统的等级保护测评咨询项目中,用户将信息系统定为三级(S3G3A3),根据我们实际的调研发现,该系统仅仅是一个数据备份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可以达到三级要求,但对于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是不需要定为三级的,因此就建议用户对信息系统定级为三级(S3G3A2),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信息系统安全性,也为使用单位设计、改造该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供了准确的指导建议。

3云平台环境下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测评

随着云平台的发展,一些单位将应用部署在云服务器上,当前云应用存在四个方面的安全风险,一是共享技术漏洞引入的虚拟化安全风险;二是云服务不可信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三是多租户模式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四是云平台恶意使用带来的运营安全风险。“虚拟化”和“分散处理”是云平台下两项关键技术,而云平台是以虚拟机系统作为底层架构,因此虚拟机系统的安全是云安全的核心。这就给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引入了新的要求。图3给出了虚拟化环境层次分析模型[2]。图中所示的Hypervisor为管理控制程序,负责对硬件资源的调度、管理VM(虚拟机)、响应VM。在该模型中,信息系统采用虚拟化技术,用户使用的服务器资源、网络设备资源、安全设备资源等资源,均被放置在云端。用户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页面访问信息系统的WEB页面,由云端的虚拟化管理层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分配相应的资源。结合图3所示,在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时,应充分考虑三个层次存在的安全风险[2]:对于用户接入层:要关注终端安全、身份认证、通信加密、连接安全等安全风险点;虚拟化管理层:要关注Hypervisor自身的安全性、Hypervisor特权威胁、计算资源虚拟化等安全威胁;VM层:要关注数据集中风险、逃逸威胁、VM镜像的安全性、残余信息保护等。针对云平台下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测评,笔者认为除了要依据GB/T22239-2008标准的基本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外,还应增加相应的附加要求。这些附加要求包括:3.1网络安全(1)结构安全云服务提供商应能提供完整的虚拟网络环境说明,包括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的部署情况及作用说明,并提供给云平台用户备案;云服务提供商应能对虚拟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2)访问控制应在虚拟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并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应在客户端到虚拟机之间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并启用访问控制功能。3.2主机安全(1)身份鉴别对虚拟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用户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中被窃听。(2)访问控制应采用技术手段控制虚拟机与物理主机之间、虚拟机之间的互访。(3)剩余信息保护应采取技术措施保证虚拟资源回收时,对数据进行清除。(4)入侵防范物理主机中应采用监测技术,对同一物理主机上各虚拟主机之间的通信进行监测。(5)资源控制应限制每台虚拟机资源使用的上限。(6)恶意代码防范应采用技术手段对虚拟机镜像文件进行保护;在物理机和虚拟机中均应安装恶意代码防范软件,并及时更新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7)剩余信息保护应采取技术措施保证虚拟资源回收时,对数据进行清除。3.3数据安全(1)数据完整性应采用技术手段对虚拟机镜像文件进行完整性保护。(2)数据保密性应采用加密或者其他保护措施实现虚拟镜像文件的保密性。(3)备份和恢复对VMM(即Hypervisor)的安全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备份。

4结语

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都将给测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对电子政务外网的定级进行了阐述,对测评中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云应用的情况,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基本要求进行补充。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文章中,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做更加详细地陈述。

参考文献:

[1]孙铁.云环境下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11(6):11-13.

第6篇

【 关键词 】 等级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安全实现

0 引言

强力安全部门等级化保护注重信息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系统运行状态安全检测、评估和定级,更重要的是等级化保护是围绕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即将投入建设的信息系统,通过将等级化保护方法和安全体系方法有效结合,设计一套满足信息系统安全需要的体系方案,是系统化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非常有效方法。

1 设计基础

等级保护测评针对的是已经建设完成且运行中的系统。许多系统建设单位对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不够重视或设计思路不佳,导致建设完成的系统存在“先天不足”。通过实施等级保护评测,评估信息系统和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差距和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根据评测结果对系统进行技术类、管理类全方位整改,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达到国家和国际等级保护要求。然而,系统从上线运行至整改完成的一段时间内,长期暴露于安全缺陷的危险之中,而且用户并不知晓,使信息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若信息系统在建设前先进行评估定级,依据该等级保护级别的标准指导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完成后便与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要求“零差距”。与目前信息系统相比,上线运行时就不存在安全缺陷,有效地规避系统整改前所面临的风险。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安全、稳定可靠同时又兼顾成本的架构是至关重要的事。关于系统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业界有一个著名的“1:10:100”成本法则,即假设信息系统在建设初期设计时发现一项缺陷并加以弥补,仅需1元钱;如果此缺陷在系统建设中被发现,需要10元钱代价来弥补;如果此缺陷在系统上线后在运行中被发现近,则需要花费100倍甚至上千倍的代价来弥补。这个观点不难理解,根据经验,对运行中的信息系统进行整改不仅需要极大的成本支撑,甚至难以实现。如物理安全整改,涉及机房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时,“伤筋动骨”且实施难度巨大;应用安全整改,在线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发成型,如果涉及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增添或底层协议接口的改变,即便开发商支持,也将面临系统停运等重大影响和损失。如果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始终参照等级保护标准,经过科学的安全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便足够“优秀”,不仅避免了目前信息系统普遍面临的安全整改难题,而且节约成本,是投资资本效能最大化。更重要的是,系统上线即达到等级保护标准技术要求,同时降低和消除了可能发生在物理、网络、应用和数据传输层面的安全威胁,从安全管理层面也大大降低了系统内部的脆弱性。如此一来,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障在设计、建设中逐一体现,良好的设计铸就了安全。

2 方案总体设计

等级化保护贯穿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是与已建系统等级保护实施过程的主要区别。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或改造的需要,在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依据等级保护要求规划与建设,符合建设单位和项目规划的安全目标要求,保证信息系统上线后平稳、安全运行。

以等级保护标准指导信息系统方案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安全原则。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标准,以整体设计安全为原则,分别从技术类和管理类共十个方面,指导系统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确保系统建设完成后即达到相应等级保护级别的要求。

2)资金效能最大化原则。保证信息系统高质量与安全目标的同时,力求在系统建设前设计时花“一元成本”和在建设中花“十元成本”解决安全问题原则,避免由于安全缺陷造成巨大损失和高成本整改漏洞。

3)扩展性原则。系统在设计时遵循可扩展性原则,可根据用户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的要求,增加客服端和进行各种功能扩展。尤其是物理安全设计,采取比系统所定等级保护级别“高一级”的设计方案,用户未来根据业务需求增添系统时或需要部署高一级的信息系统,物理安全部分不需要做相应的整改,可由当前物理机房做无缝承载。

新建等级保护系统,是保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指示的“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最佳实践。该方案用于提高客户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和整改安全性。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新建等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主要步骤实现。

第一阶段:定级阶段

定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安全等级。定级结果是进行安全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定级阶段主要包括两个工作过程。

1)系统识别与描述:应准确识别并描述出整体的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系统可以分解的子系统。系统识别要确定系统的范围和边界,识别系统包含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作为后续定级工作的输入。

2)等级确定:进行系统整体定级和子系统分别定级,形成系统的定级列表,作为后续阶段的基础,定级工作的流程如图2所示。

第二阶段:安全规划和安全设计阶段

1)需求分析:根据建设单位和项目规划的安全目标,划分信息系统及各层保护对象的安全等级,提出信息系统特殊的安全运行环境和威胁系统安全的保护要求,明确完整的系统安全需求。

第7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单位对其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加大,然而随着各种攻击技术的发展,没有防御的系统则显得不堪一击。针对此,每个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都相应的加大了信息安全的关注与投入。鉴于此,研究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所需的安全措施就变得很有意义。主要说明了信息系统的不同等级及其安全防护水平。

关键词 信息化;风险;等级保护;安全

1 信息化发展背景

1.1 全球背景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此同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1.2 我国目标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概括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等级保护标准及其具体范围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2.1 美国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

美国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该标准是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的第一个正式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准则于1970年由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并于1985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公布。TCSEC最初只是军用标准,后来延至民用领域。TCSEC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划分为4个等级、7个级别。

D类安全等级:D类安全等级只包括D1一个级别。D1的安全等级最低。

C类安全等级:该类安全等级能够提供审计的保护,并为用户的行动和责任提供审计能力。C类安全等级可划分为C1和C2两类。

B类安全等级:B类安全等级可分为B1、B2和B3三类。B类系统具有强制性保护功能。

A类安全等级:A系统的安全级别最高。目前,A类安全等级只包含A1一个安全类别。A1系统的显著特征是,系统的设计者必须按照一个正式的设计规范来分析系统。

2.2 欧洲的安全评价标准

欧洲的安全评价标准ITSEC(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是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制定的IT安全评估准则,是欧洲多国安全评价方法的综合产物,应用领域为军队、政府和商业。该标准将安全概念分为功能与评估两部分。功能准则从F1~F10共分10级。1~5级对应于TCSEC的D到A。F6至F10级分别对应数据和程序的完整性、系统的可用性、数据通信的完整性、数据通信的保密性以及机密性和完整性的网络安全。

与TCSEC不同,它并不把保密措施直接与计算机功能相联系,而是只叙述技术安全的要求,把保密作为安全增强功能。另外,TCSEC把保密作为安全的重点,而ITSEC则把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ITSEC定义了从E0级(不满足品质)到E6级(形式化验证)的7个安全等级,对于每个系统,安全功能可分别定义。

2.3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我国根据世界范围内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等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制定并颁发了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在该准则中将信息系统分为下面五个等级: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

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3 风险分析和安全保护措施

3.1 漏洞、威胁、风险

在实际中,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确定保护等级之前,首先要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风险是构成安全基础的基本观念,风险是丢失需要保护的资产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风险就不需要安全。威胁是可能破坏信息系统环境安全的行动或事件。漏洞是各种攻击可能的途径。风险是威胁和漏洞的综合结果。没有漏洞的威胁没有风险,没有威胁的漏洞也没有风险。识别风险除了识别漏洞和威胁之外,还应考虑已有的策略和预防措施。识别漏洞应寻找系统和信息的所有入口及分析如何通过这些入口访问系统和信息。识别威胁是对目标、动机及事件的识别。一旦对漏洞、威胁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识别,就可确定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风险。综合这些信息,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项目。风险永远不可能完全去除,风险必须管理。

风险分析是对需要保护的资产及其受到的潜在的安全威胁的鉴别过程。风险是威胁和漏洞的组合。正确的风险分析是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环境及其信息安全及其重要的一步。风险分析始于对需要保护的资产(物理资源、知识资源、时间资源、信誉资源等)的鉴别以及对资产威胁的潜在攻击源的分析。采用等级保护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资产受危害的潜在代价以及由于采取安全措施付出的操作代价。一个性能良好的安全系统结构和安全系统平台,可以以低的安全代价换取高的安全强度。

3.2 一种保护重要秘密安全的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制定不同的等级保护策略,用最小的代价来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在一些重要情况下,为了确保安全与万无一失,都必须由两人或多人同时参与才能生效,这时就需要将秘密分给多人掌管,并且必须有一定数目的掌管秘密的相关人员同时到场才能恢复这一秘密。针对这种特别重大和及其敏感的信息可采用秘密分割门限方案来确保安全。

设秘密m被分成n个部分的信息,每一部分信息称为一个子密钥,由一个参与者持有,使得:

①由k(k<n)个或多于k个参与者所持有的部分信息可重构该消息m;

②由少于k个参与者所持有的部分信息无法重构消息m;

称这种方案为(k,n)秘密分割门限方案,k称为方案的门限值。

如果一个参与者或一组未经授权的参与者在猜测秘密m时,并不比局外人猜测该秘密m时有优势。

③由少于k个参与者所持有的部分信息得不到秘密m的任何信息。

则称这个方案是完整的,即(k,n)秘密分割门限方案是完整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应用的门限方案是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门限方案。

通过这种秘密分割的方法就能达到秘密多人共享,多人共同掌管的局面,确保该信息安全。这种方案也可以用于特别的(下转第73页)(上接第78页)重要部位和场所的出入控制等方面。

3.3 具体措施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应当健全针对各单位或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产生和接触的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区分等级,分门别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力争做到办公方便与安全保密同时兼顾,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投身到安全领域的研究之中。然而当今的现状却是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各类攻击及其变种也在不断发展。所有的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要针对一些已经出现且危害较大的一些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应该站在安全领域的前沿,积极地投身去防御各种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的漏洞及脆弱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放心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便捷。

参考文献

[1]胡道元,闵京华.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baike.baidu.com/view/488431.htm.TCSEC全称与安全等级分类[OL].

[3]baike.baidu.com/view/488448.htm.ITSEC[OL].

[4]杨波.现代秘密学[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baike.baidu.com/view/21730.htm#sub5031999.CC国际通用标准[OL].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级测评;实践教学;综合实训

DOIDOI:10.11907/rjdk.16171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73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012-3050号);贵州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贵大自青合字2010-026号);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09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文勇(1973-),男,贵州台江人,硕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李维华(1961-),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唐作其(1980-),男,贵州兴义人,硕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0引言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基本策略、基本方法,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保护信息化发展、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国家意志的体现。信息安全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现阶段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上有较好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各课程的衔接和关联较少,尽管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安全实训或信息安全攻防实践等课程,但基本都是做一些单元实验,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训练,没有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从贵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专业服务等工作,少数毕业生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发,或继续硕士博士深造,从事信息安全理论研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对较好,但实际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为了解决目前这种状况,笔者根据长期从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项目实施工作实践,提出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内容。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和整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信息安全检查5个阶段,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是验证信息系统是否满足相应安全保护等级的评估过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知识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人员的技术要求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物理环境、主机、操作系统、应用安全、安全设备等,因此国家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人员的技术要求十分综合和全面[3]。如参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对学生开展信息安全综合实训将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培养学生了解国家关于非信息系统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标准;②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信息安全技术操作技能,熟悉各种信息系统构成对象的基本操作,为将来快速融入到信息安全保护实践工作奠定基础;③培养学生具备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求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案能力;④培养学生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意识,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促进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实施。

2实训教学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标准是信息安全实训教学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全面防御,纵深防御”的理念,遵循了“技术和管理并重”的基本原则,而不同级别的业务信息系统在控制点要求项上的区别体现了“适度安全”的根本原则[6]。信息安全保护测评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GB/T 28449-201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是对等级测评的活动、工作任务以及每项任务的工作内容作出了详细建议,等级测评中的单元测评、整体测评、风险分析、问题处置及建议环节体现了测评工程师对等保项目基本安全保障情况的综合分析能力[610]。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知识体系庞大,不可能兼顾所有方面,因而在信息安全实训教学知识体系制订中采用兼顾全局、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在实训教学知识体系的构成中重点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培训、基本技能实训、安全管理培训、能力提高实训四大模块;在实际操作中将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实训和能力提高实训上。各实训模块构成及关系如图1所示。

3实训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依据实训教学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方式采用集中课堂基本理论教学、在信息系统模拟平台实施现场测评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实训和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的编写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安全方案编写实训。

3.1基本理论教学

该环节采用集中课堂教学方式,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和标准。讲解深度上应有所侧重,讲解重点包括:①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层面的划分原则和依据、控制点的构成、控制点中要求项的解读;②信息安全保护过程指南中单元测评、整体测评、风险分析、问题处置和建议等部分的解读。

理论教学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全局,让学生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标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3.2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是强化学生各种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操作训练。首先,应根据最真实的企业内部环境搭建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模拟信息系统,并编写好对应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现场测评指导书;然后,指导学生在模拟系统上进行现场测评实训,实训过程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现场测评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内容以获取信息系统安全配置和运行状态等原始数据为基础。基本技能实训模块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备份及恢复、自动化工具扫描这5个层面的训练项目。

(1)网络安全。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开展各种主流的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安全功能及安全设置,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2)主机安全。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开展各种主流系统软件基本操作训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等,要求学生理解各种系统软件的安全功能和安全设置。通过本环节的实训,学生应具备系统软件安全配置核查和运行状态信息采集能力。

(3)应用安全。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对所安装的主流商用应用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进行安全配置核查和安全功能验证训练,要求学生理解应用软件的安全功能设计要求,掌握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核查和安全功能验证方法。

(4) 数据备份和回复。通过模拟系统的磁盘冗余阵列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了解磁盘冗余阵列的验证方法;通过训练学生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上配置计划备份任务,使其理解系统软件的数据备份安全功能,掌握系统软件的备份操作计划配置和验证方法。

(5)自动化工具扫描。学生利用主流的开源扫描工具和商用的扫描工具对模拟系统上的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主机等进行扫描,获取信息系统主要软硬件的漏洞,并验证系统的脆弱性。本部分获取的原始数据作为(1)、(2)、(3)部分的补充,通过本环节培训学生整理和分析漏洞扫描结果以及初步验证漏洞真实性的能力。

3.3能力提高实训

在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配置和运行状态数据采集的基本技能后实施能力提高实训,本模块主要培训学生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并编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的能力。能力提高实训模块主要包括单元测评、整体测评、风险分析、问题处置和安全建议4个项目,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流程如图2所示。

(1)通过基本技能实训获取到原始数据后,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要求整理、分析原始数据,开展单元测评,并给出各单元层面内控制点中检查项的符合性,分析并给出单元测评结果,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报告模板编写单元测评报告。

(2)在完成单元测评后,由于单元测评参照的信息相对独立,未考虑原始数据间的关联性,而实际信息系统的最终安全防护效力和面临的风险是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点间、安全层面间、安全区域间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完成单元测评后还应该进行整体测评。整体测评主要是考虑单元测评中的各控制点间、安全层面间、安全区域间存在某种关联性,这种关联会对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防护效力、面临的风险具有降低或增加的作用,应从整体角度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状态进行修正。

(3)风险分析结果是制订信息安全系统防护措施的重要依据,风险分析能力是体现信息安全工程师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风险分析实训项目中结合单元测评和整体测评结果利用风险分析计算工具对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等级大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并编写风险分析报告。

(4)确定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后,接着应分析引起信息系统风险的因素,对不可接受风险因素或不能满足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防护项提出完整的问题处置和整改建议。问题处置和整改建议环节要求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悉信息安全的各种防护技术和目前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安全软硬件安全产品。因此,本实训项目主要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内容,实训教学知识体系完全参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来构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知识体系完善,保证了实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现场测评环节训练学生的信息安全技术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的编制训练学生运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信息系统存在的漏洞、面临的安全风险,并编制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防护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深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服务机构和已开展或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企事业及机关单位的欢迎,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奠定了基础。

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所制订的基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训教学知识体系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①实训教学体系未涉及虚拟化、云计算、物联网安全实训,而这些是当前发展较快且正被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②由于渗透测试对测试环境搭建和学生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因而实训教学体系中并未涉及渗透测试项目;③信息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但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内容,可以说一个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其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因为安全管理测评基本上采用的是制度类、证据类、记录类文档性资料的核查和访谈,而在实训中难以模拟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实际案例,所以在实训中安全管理部分更多地是采用课堂教学讲解,没有操作实训。 这些在后续教学实践工作中都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杨冬晓,严晓浪,于慧敏.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0(1):3945.

[2]田秀霞.创新实践项目驱动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3033.

[3]张胜生,吕绪银.基于信息安全场景下的等级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第二届全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会议论文集,2012:8385.

[4]李琳,陈东方,李涛,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5):85148515.

[5]蒋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培训探讨[J].现代企业研究,2015(2):64.

[6]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培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7]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中级)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8]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第9篇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背景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我们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增强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对促进我国信息安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11年,原卫生部了《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综函〔2011〕1126号)。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系统,原卫生部办公厅于2011年下发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发办〔2011〕85号)要求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不低于第三级,并且要求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

医疗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医疗行业特点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医药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计算机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因此逐渐在我国各级医院中迅猛发展。目前医疗行业信息化有如下特点:系统运行连续性要求高,要求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网络间断时间不允许超过2小时;信息高度集成,所有信息需要集中使用;异构系统多,系统复杂度高;系统间接口复杂,涉及厂家多;系统内存储资料价值较高,存储着医院大量运用数据,其中包含大量患者隐私;存储的数据内容本身具备法律效力;核心网络采用网络物理隔离。

2.信息系统的威胁来源

信息系统的威胁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威胁,另一个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威胁,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在环境因素方面,威胁主要来自于断电、静电、灰尘、潮湿、温度、鼠蚁虫害、电磁干扰、洪灾、火灾、地震、意外事故等环境危害或自然灾害,以及软件、硬件、数据、通讯线路等方面的故障。

在人员因素方面又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情况,对于有意而为之的人,通常指恶意造成破坏的人,怀不满情绪的或有预谋的内部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采用自主或内外勾结的方式盗窃机密信息或进行篡改,获取利益。而外部人员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对网络或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行破坏,以获取利益或炫耀能力。对于无意的情况来说,通常指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问题或者没有尽心尽责的工作。例如,内部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或者由于不关心或不专注,或者没有遵循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而导致故障或信息损坏;内部人员由于缺乏培训、专业技能不足、不具备岗位技能要求而导致信息系统故障或被攻击。

3.信息系统负面影响

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如果受到威胁、入侵或被破坏等,会给国家、医院以及人民的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系统如果出现宕机的现象,首先会造成患者情绪激动,耽误治疗流程,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的安危。其次会造成门诊业务人员、主治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慌乱,甚至成为情绪激动患者的放矢对象。门诊办主任、主管院领导、医院院长电话问询,信息中心则会电话不断、手忙脚乱。医院业务停顿,从经济上受损失,而媒体也会曝光医院,使得医院信誉受损。

如果医院信息系统的内部信息丢失,则会造成员工信息被公开、患者信息泄露等风险。例如,据《劳动报》报道,一名负责开发、维护市卫生局出生系统数据库的技术部经理利用工作之便,在2011年至2012年4月期间,每月两次非法进入该院数据库,偷偷下载新生儿出生信息并进行贩卖,累计达到了10万条,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体系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复杂的特点、面临的威胁及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医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就尤为重要,急需一套适合医院的等级保护安全防御体系。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两方面,在安全技术方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这10个方面里每一项都有若干控制项,顺利通过测评至少要达到控制项的80%以上(表1)。

如表1所示,控制项中G表示基本要求类,三级必须达到G3标准;S表示业务信息安全类,A表示系统服务保证类,三级标准中S与A任选一项达到三级即可。

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我院主要建设经验如下:

1.信息安全技术

(1)物理安全:数据中心机房是物理安全的核心,机房的装修工程、动力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均需按照A级机房标准进行建设。此外,日常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在物理权限控制方面应配备门禁系统,并且应做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机制,如指纹加密码或IC卡加密码等。环境监控方面除了每天定时的人员巡检还应在机房及各设备间部署监控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控温湿度、漏水、电压、设备状态等信息,一旦发生异常通过短信及时告知机房管理人员。

(2)网络安全:按照等级保护思路进行安全域的划分,将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通过防火墙和网闸进行隔离,根据每个安全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服务器安全域制定细粒度访问控制列表,仅开放必要的端口,并在旁路架设网络流量审计设备和入侵检测系统,对所有流量进行记录及审计,能够及时发现攻击行为;客户端安全域制定网络准入和非法外联策略,禁止未经授权的计算机随意接入医院网络,并且通过管理软件和网闸控制内网的计算机随意访问外网或互联网;架设安全管理域,该区域主要用于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设备的管理,并集中收集设备的日志,及时通过分析日志发现安全隐患。

(3)安全:服务器进行统一安全策略的制定,部署网络版杀毒系统、补丁分发系统、入侵防范系统等,并结合服务器承载的业务特点制定详细的资源控制列表,按照最小授权原则,授予最低资源访问权限。

(4)应用安全: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对所有流经数据库的网络流量进行数据分析,制定审计策略,发生违规数据操作及时通过短信报给安全审计人员;同时部署CA数字签名系统,医生通过USBKEY进行系统登录,并对其所有操作进行数字签名,有效保证了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不可抵赖性。

(5)数据安全:利用专业的数据备份软件在异地部署数据备份中心,对各系统数据库和文件继续高频率集中加密备份,并且应至少六个月进行一次数据还原演练,保证在出现问题是可以有效进行恢复。

2.信息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制度:从医院层面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安全制度进行重新整理修改,规定信息安全的各方面应遵守的原则、方法和指导策略,指定具体管理规定、处罚措施。制度应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由专人负责随时进行修正,并由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进行评审,最终进行。

(2)安全管理机构:组织建立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岗位,设立独立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等岗位,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各岗位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同时制定沟通协作机制,内部定期组织会议进行信息安全工作部署,外部每日向公安局上报备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与数据库、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厂商签署协议,提供所有设备的备机备件,每月进行设备巡检,并要求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及时到场提供技术支持。

(3)人员安全管理:在人员录用方面,严格审查人员的背景、身份,并签署保密协议,人员离岗时执行离岗流程,各部门主管负责回收本部门负责的相关权限,所有权限回收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同时定期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每周进行一次内部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外部培训。对于外部厂商人员,其对设备的相关操作均需进行审批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记录所有操作行为,做好操作记录,并不定期进行行为审计。

第10篇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

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取代其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商业贸易,信息传播,资金流转提供了新途径,使公众的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实现生产的转型升级。但是计算机网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其对公众的个人信息,资金安全等构成威胁。因此针对现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要就加密技术进行升级,采用规范网络安全管理,检修数据库漏洞,定期清理网络木马病毒的方式,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等级,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综上,本文旨在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

1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随之不断成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为助推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力。计算机现已走进千家万户,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为商业贸易,资金流转提供新的渠道,将世界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互联网+”是社会的大势所趋,其与各行各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安全漏洞。计算机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其中硬件系统常因使用者的不当利用,软件系统受到黑客恶意入侵,病毒垃圾查杀不及时,安全等级低等,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的持续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技术人员应提升数据加密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系数。防止公众个人信息泄露,资金非法流转的问题,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数据加密技术种类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互联网+”产业成为社会的大势所趋,其在交通,教育,信息传播等领域的应用广泛,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为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技术漏洞,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频发。因此为保障公众的利益,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应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和分对称加密技术是常见的两种数据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起一座隐秘的沟通桥梁,通过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读,二者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非对称加密技术与其相反,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互相不知情,双方只能在达成密钥使用协议后才能交换密钥,其保密系数等级更高。技术人员应就具体的使用情况选择数据加25密技术,并在使用过程中依据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技术升级和安全保障巩固。

3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1)计算机病毒入侵危机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教育,信息传播,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应用日趋成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但是由于使用者自身,技术漏洞等的问题,导致计算机病毒入侵问题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木马病毒种类多,可依附的媒介多且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使用者违规进入非法网站,防火墙漏洞都使计算机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恶意袭击,引发信息泄露,资金流失等问题。使用者长期未升级防火墙安全系统,以及随意注册各类需要填写详细个人信息的应用软件都给计算机病毒以可乘之机。因此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使用者的私密数据信息进行保存处理,在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加固。

(2)数据库管理漏洞数据库与操作系统构成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也就是其核心部件,操作系统就信息的传播,软件应用等进行管理调动,数据库旨在将信息保存至云端以便永久留存,防止病毒黑客的恶意入侵。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相辅相成,操作系统为数据流转提供途径,也是最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击的关键部位。当安全防护系统出现漏洞,将会对使用者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病毒会附着在操作系统传播的信息媒介上,一旦传入数据库中将肆意盗取用户的私密信息,最终导致计算机网络的全盘崩溃。数据库在内外部的双重打击下,出现大规模的漏洞,使用者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应采用多种数据加密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的漏洞进行专门的补救。

(3)网络系统安全等级低计算机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硬件系统主要指主机,显示屏,音响等,软件系统则是指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系统。其中软件系统作为计算机的核心中枢部件,直接操纵着硬件系统,进而对整个计算机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因使用者的不规范操作,网络安全系统的等级低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数据信息泄露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其中网络安全系统作为计算机的第一重防火墙,对公众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遇到黑客的恶意攻击以及携带病毒的网站应用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低且没有及时升级更新,导致其鉴别阻拦不到位。数据加密技术也应使用与防火墙系统中,采用双重加密技术,设置多重关卡逐层削减安全隐患爆发的风险。

(4)非法信息篡改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子信息技术也日趋成熟。其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公众的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要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数等级。其中非法信息篡改是公众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网络系统自身漏洞以及服务器信息泄露都是由此导致。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的等级皆由人工录入,由于录入登录端的安全意识不高,相关意识不足使得在录入中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同时黑客的技术水平与普通使用者相比更高,使用者在浏览网站以及下载应用软件的过程中,通过非法篡改信息的方式,获取到使用者计算机安全防火墙的准入,达到窃取私密数据的目的。同时,当多个系统软件一起运转时,信息被上述几个软件记录,安全防火墙无法实现全覆盖。

(5)核心组件存在漏洞数据信息的传播,沟通,编辑,管理都由计算机的核心组件进行统一的安排,对整个计算机的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一旦核心组件被病毒或黑客攻击,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保障计算机的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及时弥补核心组件漏洞。核心部件出现漏洞被病毒侵占极易引发使用者数据意识问题。使用者应采用信息认证加密技术,在识别使用者信息的基础上,防止流通,存储途径中携带的病毒,引发计算机系统崩溃。

4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采用端端数据加密技术在较为简易的信息传递中,可以采用短短数据加密技术,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实现点到点的网络安全控制。端端数据加密技术将传输的两个端口纳入数据加密系统的严密监视之下,层层把关防止病毒附着在数据信息媒介上,给黑客入侵以可乘之机。短短数据加密技术要在已有的密文基础上,开辟一条新的私密的信息传播路径,降低受到其他传播途径的影响,进一步降低安全风险。节省了多个数据信息传播流程,为使用者降低使用和检修的投入成本。

(2)采用节点数据加密技术由于病毒具有形式的多样,传播媒介种类多,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的特点,所以为了降低病毒入侵的风险,应严格控制传播链条中安全问题的发生风险。其中节点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的传输阶段,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运行起到关键性作用。其将所传输的内容转化为密钥并反复加密,只有在信息接收与传输方都得知密文的基础上才能破解,有效规避了病毒侵入问题。

(3)采用双重加密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在为公众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使用者的不规范利用,以及安全系统等级等的问题,导致信息泄露问题频发。依据现有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对称和分对称两类,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加密技术。当在特定主体之间传输信息时,可以采用对称加密技术结合使用密文与密钥,加强信息的保密性。当在不特定主体之间传输信息时,应采用暗文密钥和密文,只有知道密钥的主体才能破解信息。

(4)采用链路数据加密技术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数据过于繁杂,且端口未起到鉴别作用,因此为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应使用链路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划分,对传输途径和存储区域的信息在特定密文的基础上加密保存。一旦遇到黑客恶意入侵,链路加密技术可以实现破除虚假信息,补充固有信息的作用,防止数据的遗失泄露。(5)采用信息认证加密技术端口的安全防火墙鉴别能力有限的问题,技术人员应采用信息认证加密技术,使用者将私密数据加盖密文,方便端口识别,防止非法篡改信息的流入,降低安全风险等级。

第11篇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国策,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根据公安部的相关文献,从近些年来年来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系统中容易出问题的部分主要是账号管理、权限管理和审计分析等几个方面。例如:多人共用一个账号;用户权限分配没有遵循最小化原则;未限制设备管理方式;未开启审计或未进行审计分析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修改服务器配置信息以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可以进行防范,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管理将便捷许多,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操作。然而,由于复杂的网络环境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攻击行为,在方便快捷的同时,操作人员通过网络与网络设备通信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现有服务器进行改造,涉及到大量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操作,其复杂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这种方式的实施起来极其困难。

1企业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在企业应用中,目标设备之间通过互联网络进行通讯,操作人员也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目标设备。目标设备需要对操作人员开放相应的接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非法操作人员或潜在非法操作人员很容易通过相应的接口登入系统进行操作,给网络安全带来隐患。通过对现有系统在应用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目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

(1)存在潜在非法操作人员对网络终端进行非法操作;

(2)目标设备与操作人员无法进行统一管理;

(3)操作人员的误操作无法有效避免;

(4)操作人员的操作记录历史追踪无法实现。通过对现有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安全需求分析,结合企业现状,选取部署相关安全产品到网络中,作为安全模块对整个网络进行安全保护,即堡垒主机。

2堡垒主机

堡垒主机是一种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账户管理、授权管理和综合审计等功能,完成集中认证和运维审计的作用。该类产品对操作人员提供多种远程管理方式,并能够对操作人员以远程方式对服务器主机、网络设备、数据库的操作行为过程进行监控和审计管理,以及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报警、阻断。通过堡垒主机可以有效的提高操作人员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对操作人员及远程操作进行集中管理,在确保通信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的统一。本文所述的堡垒主机产品为软件堡垒主机,没有运输成本,部署简单,升级简便,性能及功能可定制。在部署前,仅需要找到一台信任主机即可。堡垒主机被部署到内网主机上,并且对要访问的目标设备进行绑定,设定仅堡垒主机才可以对目标设备进行访问。所有操作人员都要先登录到堡垒机上,然后才可以访问目标设备。堡垒主机自身具有认证及授权等功能,可以有效的屏蔽非法操作人员的访问。

3主要功能

本文所述的堡垒主机的主要功能有账户管理、角色管理、设备管理、黑名单管理和操作记录查询等。

(1)账户管理。对于堡垒主机的账户,采用"一用户一账号"的原则,用户需要通过自己的账户才能登录堡垒主机。不存在用户共享同一个账户,有效避免出现事故时无法追述问题原因和责任人的问题。另外,在用户的身份认证时,对用户的账号及所在IP进行绑定,如果账户与登录的IP不匹配,将无法登录,加强了身份认证机制。实现集中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避免冒名访问,提高访问安全性。

(2)角色管理。针对不同的操作人员进行角色管理。不同类别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自身账户的角色等级来访问可操作的目标主机及该目标主机的资源。在便于任务分工及责任划分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操作人员错误操作的可能。

(3)设备管理。管理目标设备信息,堡垒主机对管理目标设备的数量无限制,可以任意添加。

(4)黑名单管理。堡垒主机将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某些操作被管理员禁止,那么该操作将无法完成。如:关机、重启等操作,通过黑名单管理,指定人员将不具备该操作权限,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访问记录查询通过该功能可查询目标主机在某个时间段内,有哪人操作人员登录过。当目标主机因操作不当而引发障碍时,结合操作记录查询,可快速排查障碍原因,并找到责任人,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12篇

 

关键词:证券行业 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体系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关系着亿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大局。证券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而信息安全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资本市场的稳定。

目前.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资本市场看,近年来,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市场交易模式日趋集巾化,业务处理逻辑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水灾冰灾、震灾等自然灾害都对行业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资本市场交易实时性和整体性强,交易时问内一刻也不能中断。加强信息安全应急丁作,积极采取预防、预警措施,快速、稳妥地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尽力减少事故损失,全力维护交易正常,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1 证券行业倍息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

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确保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的基础。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国证监会自1998年先后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其中包括2个信息技术管理规范、2个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通知、1个信息安全保障办法、1个信息通报方法和10个行业技术标准。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动了行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虽然我国涉及信息安全的规范性文件众多,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立法主体较多,法律法规体系庞杂而缺乏统筹规划。面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需要,行业信息安全工作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缺乏总体规划;二是规范和标准互通性和协调性不强,部分规范和标准的可执行性差;三是部分规范和标准已不适应,无法应对某些新型信息安全的威胁;四是部分信息安全规范和标准在行业内难以得到落实。

1.2组织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模型方面

任何安全管理措施或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人员的组织和实施,组织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目前,证券行业采用“统一组织、分工有序”的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为加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根据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参照iso/iec27001:2005,提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采用立方体架构.顶面是信息安全保障的7个目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审计性、抗抵赖性、可靠性),正面是行业组织结构.侧面是各个机构为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

1.3 it治理方面

整个证券业处于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it治理已直接影响到行业各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良好的it治理有助于增强公司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规避it风险。通过建立it治理机制,可以帮助最高管理层发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帮助管理者处理it问题,自我评估it管理效果.可以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有效管理,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使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绩效。

2003年lt治理理念引入到我国证券行业,当前我国证券业企业的it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是it资源在公司的战略资产中的地位受到高层重视,但具体情况不清楚;二是it治理缺乏明确的概念描述和参数指标;是lt治理的责任与职能不清晰。

1.4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交易系统功能的不断丰富、完善和使用的便利性,网上交易正逐渐成为证券投资者交易的主流模式。据统计,2008年我同证券网上交易量比重已超过总交易量的80%。虽然交易系统与互联网的连接,方便了投资者。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来自互联网上的病毒、小马、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威胁事件,都时刻威胁着行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成为制约行业平稳、安全发展的障碍。此,维护网络和数据安全成为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证券行业各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相对安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灾舴备份系统,基木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但细

追究起来,我国证券行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及灾备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存存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二是网络访问控制措施有待完善;三是网上交易防护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数据备份措施有待改进;五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1.5 it人才资源建设方面

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巾,证券行业对信息系统日益依赖,行业it队伍此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8年初,在整个证券行业中,103家证券公司共有it人员7325人,占证券行业从业总人数73990人的9.90%,总体上达到了行业协会的it治理工作指引中“it工作人员总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公司员工总人数的6%”的最低要求。目前,证券行业的it队伍肩负着信息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重任,it队伍建设是行业信息安全it作的根本保障。但是,it人才队伍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后续教育不足等问题,此行业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2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

首先,在法规规划上,要统筹兼顾,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框架。一是全面做好立法规划;二是建立科学的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层次。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初步划分为3层:第一层是管理办法等巾同证监会部门规章;第二层是证监会相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第三层是技术指引等自律规则,一般由交易所、行业协会在证监会总体协调下组织制定。其次,在法规制定上.要兼顾规范和发展,重视法规的可行性。最后,在法规实施上.要坚持规范和指引相结合,重视监督检查和责任落实。

2.2深入开展证券行业it治理工作

2.2.1提高it治理意识

中国证券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it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会员单位高层领导的it治理培训,将it治理的定义、工具、模型等理论知识纳入到高管任职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中。通过举办论坛、交流会等形式强化证券经营机构的it治理意识,提高他们it治理的积极性。

2.2.2通过设立it治理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根据it治理模型的不同特点,建议证券公司在决策层使用cisr模型,通过成立lt治理委员会,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监督制衡的责权体系;在执行层以cobit模型、itfl模型等其他模型为补充,规范信息技术部门的各项控制和管理流程。同时,证监会指定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作为lt试点单位,进行it治理模型选择、剪裁以及组合的实践探索,形成一批成功实施it治理的优秀范例,以点带面地提升全行业的治理水平。

2.3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积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行业监管部门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机制,统一部署、组织行业的等级保护丁作,为该项丁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行业各机构应采取自主贯彻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行业要求,对照标准逐条落实。同时,应对各单位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情况进行测评,在测评环节一旦发现信息系统的不足,被测评单位应立即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实施.且南相芙的监督机构进行督促。

2.4加强网络安全体系规划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2.4.1以等级保护为依据进行统筹规划

等级保护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将等级化的方法和安全体系规划有效结合,统筹规划证券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是系统化地解决证券行业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2.4.2通过加强网络访问控制提高网络防护能力

对向证券行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的it公司的资质和诚信加强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根据网络隔离要求,要逐步建立业务网与办公网、业务网与互联网、网上交易各子系统间有效的网络隔离。技术上可以对不同的业务安全区域划分vlan或者采用网闸设备进行隔离;对主要的网络边界和各外部进口进行渗透测试,进行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加固.降低系统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在网上交易方面,采取电子签名或数字认证等高强度认证方式,加强访问控制;针对现存恶意攻击网站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要采取措施加强网站保护,提高对恶意代码的防护能力,同时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网上交易客户端软件使朋的安全性。

2.4.3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目前在证券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必要时可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考核,从行业内部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5扎实推进行业灾难备份建设

数据的安全对证券行业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对市场各方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还是我国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敲响了灾难备份的警钟。证券业要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身需要,对重要系统开展灾难备份建设。要继续推进证券、基金公司同城灾难备份建设,以及证券交易所、结算公司等市场核心机构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制定各类相关的灾难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灾难备份系统应急有效.使应急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2.6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证券行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用人制度和机制。积极吸引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到行业巾来,加强lt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注重培养既懂得技术义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促进从业人员提高水平、转变观念,行业各机构应采取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以及内部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考评,提升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技术人才结构的涮整和完善。